院内感染上报流程(精选10篇)
院内感染上报流程 篇1
院内感染病例上报操作流程
点击进入医生工作站后查找到需要报告的病人,选择电子病历菜单进入电子病历界面,在左边点击卫生报告进入院内感染报告界面,点击新(New)建后出现院内感染报告界面。界面包括病人基本信息、手术信息、院内感染信息、辅助检查信息、抗生素使用信息、病程及原因分析部分。
1、病人基本信息
填写疾病转归、与死亡关系、入住ICU情况;易感因素;1-18项如果没有相关的,一定填写19项(其它),此界面不要点击保存。
2、手术信息
在手术情况栏中选择手术名称,点击手术名称后呈淡蓝色,不要在小框内打;在一般信息栏逐项填写,点击保存。保存后手术名称行小矿内自然出现,后面有手术时间受术者等。
3、院内感染信息
逐项填写感染部位、日期、诊断、侵袭性操作开始、侵害性操作结束,感染结束日期、天数不填写。侵害性操作必须填写,如果无1-22项,请填写23项(其它),然后保存。
4、辅助检查信息
在辅助检查报告栏选择一项相关内容,并使其呈淡蓝色,不要在小框内打;在病原学检查信息栏逐项填写,然后保存。
5、抗生素应用情况
在抗生素类药物应用栏选择相应的抗生素,使其呈淡蓝色,不要在小框内打;在抗生素使用信息栏中逐项填写、保存。
6、病程及原因分析
简单叙述诊断依据及治疗过程,主要叙述感染病程及病原菌;简单叙述病程及原因分析;最后上报,出现上报成功。
感染病例上报打印方法
1、从黄图标(桌面)MedTrak→临床子系统点击进入感染上报系统→最左上角报告→上报院内感染→上报院内感染查询→在下面找出本科→选日期→查询→双击感染病例→导出word→打印
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上报审批流程 篇2
一、办理步骤:
1、向市行政服务中心国土资源局窗口递交书面用地申请。
2、由分管领导签字后窗口转市国土资源局规划科进行规划审查。
3、市国土局组织土地勘测规划院、征地服务中心、当地国土所、申请用地单位、被征地村组现场勘测定界,测绘成勘测定界图(附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4、向国土局耕保科提交其他材料。
5、由国土局征地服务中心拟定征收方案、与被征地村组签订补偿协议、完善征地材料后逐级上报市(地)、省审批。
二、组织材料:
1、用地单位申请书及申请表(带项目需要)
2、乡镇统计部门出具的被征占土地村组土地总面积、耕地总面积、农业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等情况的证明
3、发展改革部门项目用地立项批复(核准或备案)文件(带项目需要)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平面布置图(带项目需要)
5、市建设局关于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和土地开发利用条件的意见(不带项目需要)
6、涉及文物、规划、林业、水利、消防等部门的,需附具相关部门审查意见(带项目需要)
7、荆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说明材料的审核意见
○1国土局向市政府报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方案;
○2市政府以文件形式印发该方案,并以函告形式提请荆门劳保部门审核; ③联系我市劳保部门持市政府文件到荆门劳保部门办理审核意见。
8、遇有行政区域调整或合并、村改居等情况的,需提交县(市)人民政府或民政部门关于行政区域调整或合并、村改居等的批准文件(复印件加盖原发文单位公章)
院内感染自查报告 篇3
根据卫生处要求,我院组织各科室认真学习了《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并对照要求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础措施
(一)布局流程遵循洁污分开的原则,诊疗区、污物处理区、生活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标识清楚,通风良好。
(二)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的消毒灭菌达到如下要求: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消毒。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一用一灭菌。4.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重复使用。
存在问题: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消毒 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等在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上存在隐患。
(三)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应当分区放置。无菌物品做到包装完整,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以及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号等标识,按灭菌日期顺序置于无菌物品存放柜内,并保持存放柜清洁干燥。
(四)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由医疗机构统一采购,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附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等证明文件,并进行质量验收,建立出入库登记账册。
(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到规范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时间和途径,严格遵循“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
二、重点部门
(一)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
1.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流动水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剂等;手消毒剂应标启用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
2.治疗车、换药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利器盒放置于治疗车的侧面;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速干手消毒剂。
3.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做到感染性应弃置于双层黄色防渗漏的医疗废物袋内并及时密封。
存在问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有待加强,大部分存在有登记无处理,处理流程不畅;个别不登记。
(二)普通病房 1.床单元定期清洁,遇污染时及时清洁与消毒。直接接触皮肤的床上用品一人一换,遇污染及时更换。
2.病人出院或死亡后做到对床单元及其相邻区域进行清洁和终末消毒。
存在问题:晨间护理不到位。
三、重点环节
(一)安全注射
1.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2.止血带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大于10min,加盖。
(二)医疗废物管理
院内感染相关知识 文档 篇4
主要内容
一、医院感染概念
1、定义
2、医院感染辨别
二、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
1、管理委员会组织
2、管理委员会职责
1)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职责 3)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感染率
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1、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2、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3、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4、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5、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6、消毒供应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
四、手卫生
一、医院感染概念
1、定义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辨别 属于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期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不属于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二、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
1、管理委员会组织
2、医院感染委员会职责 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依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扩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1)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职责
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检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爆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
实施。
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开展医院感染的专题研究;有条件的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可建立实验室或研究室。
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职责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职责:
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3)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感染率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院必须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的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合格后方能上岗。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其他管理与医务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 感染率: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7%、8%、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0.5%。
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1、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县以上医院和床位数≧300张的其它医院急诊科(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传染科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门诊、急诊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观察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查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
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2、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病房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及生活垃圾应分开货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3、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齐、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4、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1)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洗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现阶段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2)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 m2。
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3)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5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确。
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制一张手术台。
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备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装压力蒸汽灭菌。
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
麻醉用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必须湿式清洁,每周固定卫生日。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接送病人的平车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手术废物品须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封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6、消毒供应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
消毒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 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内部布局合理,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
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室;对消毒的浓度、常水和清洗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初洗、精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四、手卫生 洗手指征: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无菌操作前后。
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处理污染物品后。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洗手要点
(1)正确应用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两手交替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两手交替进行;
⑤弯曲各指关节,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两手交替;
⑥指尖在掌心中转动揉搓,两手交替。(2)也可以将洗手分为七步,即增加清洗手腕。
(3)洗手前取下手表,卷袖过肘。(4)打开水龙头,湿润双手。(5)取无菌肥皂液或洁净肥皂。
(6)双手揉搓使肥皂起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处,范围为双手、手腕及腕上10cm。搓洗时间不少于10秒。(7)流动水冲洗干净。(8)擦干或烘干双手。
注意事项
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
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外科手消毒
(一)目的:
1、清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
2、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
3、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外科手消毒指征:
进行外科手术或者其他按外科手术洗手要求的操作之前。操作要点:
(1)修剪指甲、锉平甲缘,清除指甲下的污垢。(2)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取适量皂液或其他清洗剂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擦干。
(4)取适量手消毒剂按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至消毒剂干燥。
注意事项:
1、冲洗双手时,避免水溅湿衣裤。
2、保持手指朝上,将双手悬空举在胸前,使水由指尖流向肘部,避免倒流。
3、使用后的海棉、刷子等,应当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消毒。
4、手部皮肤无破损。
院内感染护理论文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的所有病人以及在此期间在内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包括全体护士、护理员、护工。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共有病历39090份,从中随机抽出20%,共7818份进行查阅,计算院内感染性肺炎、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护士、护理员、护工按各年度实有人年数计算,统计内、外科护理人员的人数、职称、学历、平均护龄、平均年龄。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整理后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关分析,分析护理人力与院内感染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两者之间是否相关。
2结果
2.1—般资料
本研究共查阅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的病历共7818份,来源于内外科9个病房,其中内科病房4个,外科病房5个,共发现院内感染性肺炎228例(3.07%)院内泌尿系感染55例(0.74%)。
2.2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为负相关,R=—0.962623护理人员职称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护士与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为负相关,R=-0.9680护理师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为正相关,R=0.9843。
3讨论
3.1院内感染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提示,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3.07%和0.74%,较国内文献报告高|231,与国外文献报道也有差别|41。朱其风报道的一组资料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89%,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1.03%和0.24%121;陈峰报道的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为0.44%131。Umuh报道的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44%和5.12%141。可能是因为本组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内外科病房,而内外科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发科室。文献报道,国内院内感染的调查率普遍偏低,也可能与漏报有关|61,因而本组资料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国外内文献报道存在差异。
3.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较高,因此高比例的文凭护士(Licmedmre),包括注册护士(RegsernuiseRN)和文凭护士(LicensedpatenuseLFN)在减少院内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或RN比例与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关。
控制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篇6
1、医护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下班、就餐等应脱去工作服,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医疗器械(搪瓷管、治疗的镊子等)每周高压灭菌一次,消毒物品(切开包、敷料等)应有失效日期,在有效期内使用,病人被服,每周至少换洗消毒一次,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在消毒和灭菌。
3、发生可疑传染病人时,应按传染途径予以隔离,确认后的传染病人要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传染病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化验室、供应室、隔离观察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
5、传染病方应备有单人房间,如确有困难,没有传染病房,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单人病房,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
6、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倒掉,病员所在的病室,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器皿、被服、餐具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7、消毒剂必须保持有效浓度,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因素。
8、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管道等,应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二、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房
(1)病员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进行卫生处理,如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等。
(3)病员用过的用具,如便盆、便壶、脸盆、餐具等应进行消毒并固定使用。
(4)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用湿拖把擦洗地面、床、床旁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专用,用后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用可靠方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病员的衣服、被套、褥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所换下的脏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室内清点。
(7)病人出院后将所用的物品彻底消毒一次,用消毒液擦洗床头小柜及更换行李等。
(8)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染的衣物、被褥及书刊等,应用日光暴晒或其它方法消毒。
(9)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2、传染病室(或隔离病室)除严格执行病房的有关规定外:(1)传染病房的实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当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离措施处理。
(3)每一病房只能收治同一病种的传染病人,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亲,特殊情况须经医生或护士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须更换隔离衣。(7)胃肠道传染病的便盆、便壶固定专用,并严格消毒。(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须视病种而异)。
控制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篇7
一、医院感染管理总体方案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院感专职(兼职)管理人员三级监控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2、建立健全我院医院感染监控网,以住院病人和院内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的实施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3、院感科深入科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督促科室做好医院感染工作。
4、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调查,督促各科室如实上报院内感染病例,控制漏报率≤20%。
5、分析评价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
6、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对全院各类人员进行院感防控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7、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
8、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实践管理,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1
做好自我防护。
9、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积极应对。
10、结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医院感染监控的专题研究: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动态,并定期向全院通报。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例会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二次会议,由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参加;遇到紧急情况情况时召开会议。
2、每位参加会议的人员必须签到,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委员会主任请假:出席人员不得少于委员会总人数的3/4。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进行会议记录,并负责编写会议纪要,向有关部门通报。
4、医院感染监控员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由院感科主持。
5、科室院感例会每季度1次,由科主任主持,科室人员及相关人员参加。
6、院感管理发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人员协助解决的,由院感科主持,相关科室人员参加。
三、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制度
为加强院感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我院设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临床及医技科 2
室医院感染小组,各级组织具体管理如下: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具体要求和对策,由分管院长任院感管理委员会主任。
2、院感科对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负责接受来自全院各科的业务咨询,协助院感管理委员会组织制订全院管理规章制度及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3、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负责科室内的医院感染上报、消毒隔离、无菌技术、保洁工作、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医疗废物管理、业务学习、专业培训等进行监督、检查,做好记录,并及时向院感科报告。
院感科
产房控制院内感染管理规定 篇8
(一)物品管理
1.明确室及各区的消毒管理制度,并落实责任到人。2.无菌包布应一用一清洁消毒。
3.严格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做到一人一用一销毁。
4.直接接触病人的仪器,如:血压计、心电监护仪、听诊器等物品做到及时清洁消毒处理。
5.各区抹布、拖把分区使用,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备用。6.完善相关制度,严格物品、器械管理。7.每月对器械和物表进行生物学监测一次。
(二)空气消毒
1.限制区窗户改为双层玻璃
2.严格管理限制区隔离门,做到人人监督,随手关门。
3.连台接生时,尽可能不在同一分娩室操作,如有特殊情况,需做好消毒后方可操作。
4.禁止患者自带卫生纸进入分娩室,由医院或科室统一安排并消毒后使用。
5.每处置完一名病人立即按要求打扫并消毒灭菌。6.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
(三)人员管理
1.产房工作人员,加强对控制院内感染方面的知识培训,杜绝违反操作常规行为再次出现。2.传染病人用物及产生垃圾,严格按传染性物品初步处理后再做进一步消毒处理。
(四)人物流向
1.严格按医院规定的工作人员、病人,污物三通道流程操作。2.出入限制区与非限制区之间的隔离门应更换鞋、更衣做到随手关门。
(五)监督机制
1.产房护士长切实做好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各种登记和工作记录,加强对产房工作人员的日常教育和培训,及时规范和纠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产房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监督进出病区的其他人员着装、行为符合要求。
2.院感办应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不定时对产房进行监督检查。
3.建立产房院感应处置预案,一旦发生院内感染,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产房和院感办于当天查找和分析原因,立即采取措施,以最快速度控制传染源,截断传播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院感办
院内感染上报流程 篇9
在本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中,对发现的问题我部门进行整改反馈,并感谢检查组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具体整改内容:
一、感染管理科的建设
按照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我院目前以有3名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符合规范要求,感染管理科目前归属预防保健部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科将加强科室职能,更好的为院内感染控制服务。
二、手术室内的内镜灭菌工作已由专人负责,新的灭菌及清洗消毒设备在按计划引进,消毒室、清洗间的划分也列入手术室建设的日程中来。
三、感染疾病科建设
由于科室内装修重新建设,我院目前感染科对来诊病人实行了病房隔离制度,肠道病区与呼吸道病区的划分在新的病区建设好之后投入使用。
四、科室内应用的小型灭菌器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已经做好了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确保了应用的安全。在化学监测的项目上,没有硬性指标要求小型灭菌器做B-D实验,为了安全工作,在全院小型灭菌器内按照上级检查部门的意见开展B-D实验,更为保障灭菌工作提供了依据。
五、在隔离手术室、隔离产房接疹的病人全部按照感染管理要求进行消毒及室内终末消毒,病人名单全为红笔标注,在今后的终末消毒记
录上,逐步建立独立的感染病人消毒登记与记录,确保工作开展无遗漏。
六、我院在医疗废物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医用废物,逐步作废自制利器盒,订购专用的利器盒,工作已经开展并落实到后勤部门进行订购。
七、我院的污水处理已经开展了大肠菌群含量测定及余氯测定,日常检修由污水站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并使记录更详细。
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我科进行积极整改,确保工作整改到位,并希望上级部门对我们的整改提出宝贵意见。
2010年院内感染工作总结范文 篇10
2010年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我院院内感染做了大量工作,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开展必要的临床监测,采用多种措施,使我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为今后进一步做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现将我院本年度院内感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院长的亲自领导下,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院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并贯彻落实。
院感管理委员会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紧急处理措施等相关制度,加强了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率极为重要。
三,加强了供应室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
坚持初洗与精洗分开,坚持未灭菌和已灭菌物品分开,在压力蒸汽灭菌时,坚持在包外使用指示胶带,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测工作。
在全年的消毒液更换及器械浸泡检查中,器械浸泡及消毒液的配制,更换时间均符合要求。
五,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人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
染。
在全年的一次性用品购进中,严格查证,检查质量,对购进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登记,把好一次性用品消毒药器购进关口,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我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室一直坚持毁形,消毒并登记。
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结合我院实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院感知识培训,如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增强了医务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在全院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科室的积极配合,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院内感染上报流程】推荐阅读:
院内真菌感染10-21
院内感染因素07-08
院内门诊感染09-16
术后院内感染10-28
脑创伤:院内感染10-22
院内感染报告制度05-22
院内感染发生率10-01
胃镜室院内感染的对策08-03
科院内感染工作总结10-20
ICU获得性院内感染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