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医疗制度(共3篇)
院内感染:医疗制度 篇1
作为综合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 每天有超过1500人次的住院病人和3000人次的门诊病人进行手术性和非手术性的治疗检验检查。
为了保证服务患者的最佳效果, 必须对这些接触病人皮肤, 血液和其他体液和组织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进行定期的清洗和消毒。如果这些器械设备没有经过适当的消毒清洁, 这将会影响到患者, 甚至会给整个医院带来潜在的危害。
根据2003年ISO13485,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Medicaldevice-Qualitymanagementsystem-Requirementsforregulatory) ———医疗器械行业最具权威的国际质量体系标准, 医疗器械定义为:
任何拟被生产商单独或组合用来使用的仪器, 设备, 工具, 机器, 器械装备, 植入物, 体外试剂或者校准器, 软件, 材料或其他相似的或相关的物品, 用于人类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目的:
1) 如疾病的诊断, 预防, 监控, 治疗或者减缓;
2) 某种损伤的诊断, 监控, 治疗, 减缓或者补救;
3) 某个生理过程的调研, 复原, 修复及解剖支持;
4) 支撑或维持生命;胚胎的控制;
5) 医疗器械的消毒;
6) 通过来自人体的体外检验标本提供医疗目的的信息, 尤其是通过药理, 免疫及代谢等手段并没有达到患者体内或本身的预期作用, 但是可以协助达到预期作用。
因此, 作为设备维修和维护人员, 应该协助临床科室根据医疗设备器械的分类和特性,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习医疗临床相应的消毒灭菌操作规则, 来完成相应的清洁工作。
1 清洁不当的危害
医疗设备在一个治疗过程完成下来, 就被可见的和隐藏的生物负载 (是指被测试的一个单位物品上承载活微生物的总数。生物负载不仅包括灭菌前器械上自然形成的污染菌总量 (又称初始污染菌) , 也可用以表述为了验证之目的器械上人工接种的微生物的总量;可用以表述经受某一灭菌过程后器械上微生物存活总量, 也可用以表述为非无菌供应器械上的微生物总量;可用以表述器械上微生物总量, 也可用于表述生物指示物上的微生物总量) 污染了。
这种生物负载或污渍不含有上百万也得成百的潜在的感染生物体。清洁过后任何遗留下的污渍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感染或传染的风险。
因此, 必须采取适当的步骤以确保彻底的清洁过程。医疗器械设备的适当清洁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 我院通常使用的过程如下图 (图1) 。在医疗器械到达回收区域之前, 关键是记得被污染的设备要尽可能的在使用后少触摸。
最好是使用后, 设备应该在放置或输送过程中以浸泡或喷洒的方式保持湿润。保持器械设备以及残留污染物湿润, 是为了使清洁过程不费力也更有效。
消毒或灭菌前, 医疗器械需要彻底地以手工和 (或者) 机械的方式进行清洗。此步骤需要使用适当的清洁产品和工艺, 以确保器械所有表面, 内部和外部能够完全去除生物负荷污渍。
如果上述步骤之后, 器械没有放入洗涤机中冲洗, 也应该擦干。需要牢记的是, 如果器械不干净, 是不能进行消毒的。
不充分或不当的清洁设备上的污渍, 或者不当的消毒或灭菌, 将会导致医疗感染 (HAIs-Healthcare-associatedinfections) , 有时也会损坏医疗器械本身。
有关报道统计, 在美国大约有2百万人遭受HAIs, 其中90000人死亡, 美国为此支出的医疗保健费超出45亿美元。由此可见, 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是院感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2 清洁液体的基本组成
做到彻底地清洁可重复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设备, 适当清洁液的选择以及正确的使用, 是保证最佳清洁医疗器械的关键。
做到这一点, 有必要了解一下清洁液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只有那些专门制定的的和标示医疗器械专用的清洗液才能用。
每种清洗液的配置都是唯一的;然而大多数的清洗液都含有以下6种基本成分 (图2) :
2.1水
水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溶剂, 并提供给大多数清洗液最基本的成分。
2.2 洗涤剂
帮助祛除附着在设备表面的固体污渍, 并防止这些杂物重新沉积在设备上。
2.3 表面活性剂
通过降低表面张力而增强了清洁的功效, 从而更好地渗透到污渍中。
2.4 缓冲剂
提供的成分与设备仪器材料有很好的兼容性以及抗腐蚀性。
2.5 螯合剂
减少用硬水来稀释引起的不了效果。与硬水中的矿物质结合防止他们附着在设备上, 或者与清洗有不良的反应。因为硬水会导致设备上的斑点以及附着物。
2.6酶
酶能增加洗涤效果, 加快洗涤过程并减少手动的刷擦。酶有很多种, 每一种都针对特定类型的污渍。
在用来清洗设备的洗涤剂里最常见的酶则是蛋白酶这种酶能帮助分解蛋白质性质的污渍, 如血液和排泄物。此外, 还有淀粉酶, 可以分解肌肉组织中的淀粉物质;还有纤维素酶用来分解结缔组织和关节组织中的碳水化合物 (糖) ;脂肪分解酶用来分解含脂肪组织中的脂肪。
这些酶的组合可以存在在同一种清洁剂中。含有酶的清洁剂与不含酶的清洁剂相比, 更适用在PH值中性及低温的条件下。
3 普通清洁剂类型
设备清洁剂大多是上述6种基本成分的多种样式的组合。最普遍的制剂类别分为加酶和不加酶的。通常情况下, 医疗设备清洁液简单地成为“清洁剂”。
加酶的洗涤剂通常多用于手动清洁, 其中含的酶有单一的, 两种或多种配方。单种酶清洁剂通常含有的是蛋白酶, 而双酶和多酶清洁剂则包含淀粉酶, 脂肪酶或者纤维素酶。这种配方的清洁剂多用在室温或稍有温度的PH值偏中性的环境中, 并能够快速的起作用。
每一种酶都有针对性, 因此选择的加酶清洁剂应该对应相应类型的医疗污渍。
而不含酶的清洁剂通常用在自动洗涤机里。这种清洁剂一般呈中性或碱性, 并在高温下有很好的洗涤功效。
4 影响清洁剂有效使用的几个因素
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着清洁剂的有效使用:
1) 人员的培训;
2) 个人防护用品的适当使用;
3) 适当器械的准备;
4) 水质;
5) 在设备制造商的指导下使用。
人员培训对于有效使用清洁剂很关键。对负责设备及配件再处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 并提供他们所需的工具, 帮助他们有效而安全的完成清洁工作, 这都是很必要的。
培训的项目应该包括:
1) OSHA血源性病原体标准;
2) 标准预防措施;
3) 疾病传播机制;
4) 化学用品的安全处理;
5) 再处理常规;
6) 设备设计及零部件;
7) 废品管理常规;
8) 安全工作环境的维护。
当处理被污染的设备器械时, 医疗专业人员需要穿上适当的个人防护服以抵御一定程度的风险。除了个人防护装备PPE, 洗手是必需的, 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病毒有机体在人员, 患者和其它介质间传播。在除去防护手套或套袖后, 应该双手进行消毒。
重要的是要按照设备制造厂家的要求和指导进行清洁操作。这样可以保证清洁剂的最佳性能。
必需严格参照包装标签上的正确的使用参数, 包括温度, 稀释比例, 浸泡时间, 以及漂洗和干燥的要求。
水温不宜高过建议的水温, 以免使清洁剂中的酶失去活性或蛋白变质, 从而无法起到祛除污渍的效果。
有的器械设备厂家会建议浸泡, 但最好不要超过建议的时间。这样清洁剂中的成分可以分解附着的污渍。
对于厚重而干在设备上的污渍需要长时间浸泡, 但是清洁剂有可能会损坏设备, 或者细菌微生物会在液体里生长, 所以还是不建议长时间的浸泡。
如果杀菌消毒工序需要延迟, 那这些器械设备应该清洁, 冲洗, 使其干燥并暂时储存起来。
彻底的冲洗对准备进一步处理的器械来说是很重要的, 剩余的污渣或洗涤剂会使杀菌和消毒不充分, 也有可能会造成设备器械的损坏。所以应该对器械内外表面充分的冲洗, 尤其应该注意内腔, 铰链和裂缝处。有的大型设备无法用水冲洗, 如CT, 彩超多普勒等, 需要用酒精等易挥发的清洁剂擦洗干净, 干燥后, 再消毒。
器械消毒前应将多余的水分干燥。多余的水分可能会导致消毒液的稀释, 从而减低了有效浓度的杀菌效果。
器械内腔或内部表面多余的潮湿, 会促使植水性微生物和生物膜的滋生和生长。
5 结论
不充分或不当的清洁这些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 将会使患者处于健康感染的风险中。
医院感染是当今一个主要的医疗问题, 医院工作人员应该尽职尽责以减少这种可避免的传染。
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步就是保证充分和恰当的清洁这些可重复使用的器械。
作为医疗设备维修维护人员要意识到这种风险, 并要掌握相关的知识, 为临床设备更好更恰当的服务, 以促进更佳的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春兰, 徐菲悦.彻底清洗医疗器械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关键[J].中华实践杂志, 2006.
[2]索继江, 蒋礼恒, 魏华等.医疗器械酶洗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3]Weinstein RA.Nosocomial infection update.Emerg Infect Dis 1998.
[4]AAMI.TIR 30:2003 A compendium of processes, materials, test methods,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cleaning reusable medical devices.2003.Arlington, VA,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5]ASTM.ASTM F1518-00 Standard Practice for Cleaning Fiberoptic and Video Endoscopes Used i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Hollow Viscera.2000.ASTM International;Conshohocken, 7pp.
院内感染:医疗制度 篇2
1、医护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下班、就餐等应脱去工作服,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医疗器械(搪瓷管、治疗的镊子等)每周高压灭菌一次,消毒物品(切开包、敷料等)应有失效日期,在有效期内使用,病人被服,每周至少换洗消毒一次,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在消毒和灭菌。
3、发生可疑传染病人时,应按传染途径予以隔离,确认后的传染病人要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传染病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化验室、供应室、隔离观察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
5、传染病方应备有单人房间,如确有困难,没有传染病房,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单人病房,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
6、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倒掉,病员所在的病室,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器皿、被服、餐具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7、消毒剂必须保持有效浓度,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因素。
8、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管道等,应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二、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房
(1)病员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进行卫生处理,如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等。
(3)病员用过的用具,如便盆、便壶、脸盆、餐具等应进行消毒并固定使用。
(4)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用湿拖把擦洗地面、床、床旁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专用,用后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用可靠方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病员的衣服、被套、褥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所换下的脏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室内清点。
(7)病人出院后将所用的物品彻底消毒一次,用消毒液擦洗床头小柜及更换行李等。
(8)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染的衣物、被褥及书刊等,应用日光暴晒或其它方法消毒。
(9)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2、传染病室(或隔离病室)除严格执行病房的有关规定外:(1)传染病房的实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当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离措施处理。
(3)每一病房只能收治同一病种的传染病人,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亲,特殊情况须经医生或护士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须更换隔离衣。(7)胃肠道传染病的便盆、便壶固定专用,并严格消毒。(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须视病种而异)。
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篇3
1、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严格划分无菌区和有菌区。
3、感染手术与非感染手术,严格分别安排在相应的手术间,手术后及时进行清洁消毒,遇有特殊菌种性病、大三阳、绿脓杆菌、破伤风、气性坏疸等)需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再次 使用,一次用品、敷料送焚烧炉焚烧。
4、手术室工作的人员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病时一律不准进入手术间。
5、严格控制参观人数,不得>3 人,参观者应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不得任意穿行。
6、手术间内物品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严禁 在手术间内做敷料。因抢救借出的物品,一律清洁消毒处理后方可放回原处。
7、已明确 HbsAg(+)患者用过的器械用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经压力灭菌或灭菌液浸泡后 备用。
8、严格执行手术室空气、物品、地面清洁消毒制度,各类物品按规定程序处理。
9、做好各类物品的终末消毒处理。
放射科院内感染消毒控制制度 放射科院内感染消毒控制制度 消毒控制
1、凡做 CT、胃肠造影患者,如需口服造 影剂,一律使用一次性口杯。
2、静注造影的注射器和针头,用含氯消毒 液浸泡冲洗后送供应室交换。
3、传染病人备专用大单,用后清洁消毒,工作人员操作后进行手的消毒。
4、肛管一人一管一用,用后清洁消毒,送 焚烧炉焚烧。
5、室内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并登记。
营养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搞好食品储存、运输、加工、制作、严防 食品污染。
2、从营养部发出的食品,必须做到清洁、无毒、无致病菌、无寄生虫、无腐败变质、无 杂质。
3、从原料到成品衽“三不”制度:采购员不买腐烂变质原料、仓库员不收腐烂变质的原料、炊事员不用腐烂变质的原料加工成品。
4、成品(食物)存放实行“四隔离”,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物与杂物隔离、食 物与药物隔离。
5、环境卫生采取“四定”方法:定人、定指标、定时间、定质量、定任务,划片分工包干,争取做到消灭苍蝇、老鼠、蟑螂和其他害虫及滋生条件。
6、餐具实行“四过关”原则,一洗、二刷、三冲、消毒四过关。
7、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
8、营养室工作 人员要做到穿戴好工作服及工作帽后方可进入操作间,不得穿工作服到其
9、营养室工作 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有传染疾病人员(肝炎、结核、皮肤病等)不得在营养室工作。检验科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化验室桌面要保持清洁整齐,严格划分清洁区与污染 区,抹布分开,每日工作前后均用消毒液擦拭,室内注意通 风,每日紫外线消毒空气一次并登记。
2、盛放无菌棉球容器每周更换灭菌 1-2 次。
3、血球稀释液等废液倒入指定容器,消毒处理后排放。
4、采血时一人一针一管一片,以防交叉感染。
5、化验单消毒后发出。
6、所有容器试管洗刷前,必须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液处 理,消毒液要定时更换。
7、检查用标本经无害化处理后送焚烧炉焚烧。
药剂科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采购药品,把好各种消毒剂 的质量关。
2、配制药品时,严格遵守制剂操作规程,保证制剂质量。
3、配制前要洗手并进行消毒。
4、每天用消毒液擦拭调剂台、桌子与地面。
5、处方调配与发药人员,上岗前要洗手,门诊药房调配人员可给传染病患者发药后立即洗 手后再继续工作。
6、所有发药容器下班前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7、坚持用药勺数药,杜绝用手直接取药。
8、非本科室工作人员禁止进入工作间。
救护车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每周用消毒液擦洗冲刷消毒二次,保持车内清洁卫生。
2、坚持每次收车后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3、运送传染病人或尸体后,随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口腔科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治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操作前后洗手,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
2、诊疗及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漱口杯及镶复模具,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3、治疗用棉球、敷料高压灭菌,用后焚烧处理。
4、牙钻、牙头用后用清水洗净擦干,置 2%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用前冲净,一用一消毒。
5、一次性口腔器材用后先用每升含有效氯 500mg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 30min 后,作无害化 处理,反复使用的器械先去污,再清洗,彻底去除粘着物,然后再进行消毒灭菌。
6、治疗区的操作台,治疗每个病人后均需用中效消毒剂进行消毒,治疗外周区应在每天 工作结束后消毒及通风。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清洁消毒,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桌面、椅 子、门窗、墙面、地面等,然后进行空气消毒。
洗衣房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区要求。路线由污到洁,不得逆行。
2、不得在病房内清点污、脏被服,应直接放置污衣袋内运送洗衣房分类处理。浸有血液 或体液的布类应置于防水袋内封闭运送。一次性使用衣被收集袋用后焚烧处理。
3、各类衣物应分类清洗。病人衣被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必须分机或分批洗涤。
4、传染病患者(肝炎、肺结核等)的衣物与普通患者的衣物应分开洗涤。对传染病患者 的衣物尽量少翻动,减少污染。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视同感染患者的衣物等同处理。
5、洗衣房工作人员应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基本知识。
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限制人员进出,减少不必要的出入。
3、每个进出 ICU 的人员都要更换清洁的外衣和鞋子,戴好帽子、口罩,严禁有呼吸道感 染患者入内。
4、配备独立空气净化调节设备。
5、对感染患者和未受感染的患者应分别由专人治疗和护理,并对每一位患者实行床边隔 离制度。
6、力求使用一次性的医疗物品,每个患者有专用的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
7、有一定数量的洗手池,使用脚踏式开关,池边备有洗手消毒液,但病室内不得安置洗 手池。
8、医护人员不蓄指甲,工作时不戴戒指,每项技术操作的前后均应洗手消毒。
9、患者应通过人工呼吸器将呼出的气体用管道排到室外。
10、建立细菌监测感染登记制度。
治疗室院内感染消毒管理制度 治疗室院内感染消毒管理制度
1、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 范》,并掌握基本知识及操作技术。
2、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无菌操作。无菌物品放置专柜。
3、注射、针灸应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
4、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配制的药液超过两小 时不得使用。
5、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在四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 得超过 24 小时,并注明开启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 次性使用溶酶。
6、碘酒、酒精瓶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灭菌 1-2 次。
7、置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 开,保存时间不应超过 24 小时。
8、治疗车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9、换药操作应按无菌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进行。感染性敷料应放在指定容器内,并焚烧处理。
10、坚持定期清洁、消毒制度,地面进行湿式清扫。
病区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及 技能。
2、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
3、病床应湿式清扫,并坚持一床一套,用后消毒。
4、患者床头柜要求一柜一抹布,用后消毒。
5、病房地面应湿式清扫,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感染性垃圾必须焚烧。
6、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定期消毒。
7、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病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床垫、枕芯、棉絮曝晒 或紫外线消毒,床单元用消毒液擦拭。餐具、脸盆等用物可用蒸汽或煮沸消毒,也可用消毒 液浸泡。传染病患者床单元按相应的终末消毒原则处理。
8、患者被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至少更换一次,遇到特殊情况,及时更换。
9、发现传染患者,按相应的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10、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应有专用抹布,应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并 定期消毒。
11、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紫外线消毒。
供应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工作制度》、《医院感染 管理制度》及《消毒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2、应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物品洗涤、包装、灭菌、存放、质量监测、物资管理等制度。
3、应分设洗涤区、包装区、消毒区、无菌区,已消毒区和 未消毒区必须严格分开。
4、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无菌观念,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标准,熟练各种器 械、物品的性能、消毒方法和洗涤操作技术,做到供应物品 的适用和绝对无菌,确保医疗安全。
5、对供应的无菌医疗用品进行定期消毒灭菌质量监测。
6、按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验收标准》要求,加强消毒供 应室规范化管理。
骨伤科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治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操作前后洗手,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
2、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换药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
3、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标明开启时间,在四小时内用完,各种溶液存放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尽是使用一次性小包装。
4、碘酒、酒精瓶、消毒镊罐每周更换及灭菌 1-2 次。
5、置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
6、浸泡银针、小针刀戊二醛溶液按要求及时更换,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尽药液。
7、治疗室的各种物品器材定位放置,定期清理维修,处于备用状态,使用后的物品按“消 毒-清洁”原则处理,一次性物品用后毁形,浸泡消毒后集中处理。
门、急诊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1、门(急)诊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报告疫情。
2、急诊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 室,并建立预检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所指定的隔离诊室诊治。
3、肝炎、肠道门诊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 血及化验、注射与普通门诊分开。
4、候诊室、诊室坚持湿式清扫,定期通风换气,并建立每日每周清洁消毒制度。
5、各科诊室要有专用洗手设备。
焚烧炉管理规定
1、焚烧炉由总务科负责指定专人管理。焚烧炉为焚烧医疗垃圾专用,其他物品严禁投入 其中。
2、操作工接收和处理垃圾时要注意安全,确保污染源不扩散并做好个人防护。
3、每天定时接收各病区医用垃圾,时间为下午 3 点至 4 点半,其余时间严禁其他人员入 内。
4、垃圾入炉后立即焚烧,物品必须焚烧完全,焚烧完毕后确认无火源方可离开,并锁好 门。
5、每天处理完垃圾后将所用物品如胶皮手套、钢钎等消毒处理,存放于固定地方备用,并做好登记。
6、焚烧处理工作质量由总务科、院感办共同指导、监督。
检验科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1、化验室桌面要保持清洁整齐,严格划分 清洁区与污染区,抹布分开,每日工作前 后均用消毒液擦拭,室内注意通风,每日 紫外线消毒空气一次并登记。
2、盛放无菌棉球容器每周更换灭菌 1-2 次。
3、血球稀释液等废液倒入指定容器,消毒 处理后排放。
4、采血时一人一针一管一片,以防交叉感 染。
5、化验单消毒后发出。
6、所有容器试管洗刷前,必须用过氧乙酸 或含氯消毒液处理,消毒液要定时更换。
7、检查用标本经无害化处理后送焚烧炉 焚烧。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业务院长领导下,由院内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按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各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及兼职监控员负责日常工作。
2.医院职工应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定,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或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不得随意简化或变更操作程序。
4.临床医生按院内感染诊断标准对所经治的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人应完整、准确地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兼职监控人员于每月30日对本科当月院内感染监测资料进行汇总,认真填写“院内感染月报表”,于次月6日以前报院感办。
5.各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并定期进行效果监测。
6.一旦发生院内感染暴发,科室在迅速控制感染流行的同时,应上报院感办,并严格保存检品协助采样,由院感办进行检测,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隐瞒或拒绝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