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2024-09-18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精选12篇)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1

骨科无菌手术多为修复或重建手术, 往往需植入内固定物, 术后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将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轻则延长疗程、增加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 重则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相对漫长的过程, 良好的护理是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09年4月我院行骨科无菌手术573例, 其中植入内固定物429例, 脊柱内固定植入114例, 髋膝关节置换 (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 59例, 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56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6例, 均为植入内固定物;伴有糖尿病3例。

1.2 临床表现

切口浅表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切口深部感染:上述表现不明显, 多为局部的深压痛;多伴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全身表现。

1.3 病原学检测

切口分泌物或深部穿刺物细菌培养可确诊, 本组伤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4例, 大肠埃希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2例, 荧光假单胞菌2例, 阴沟肠杆菌1例。

1.4 结果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 本组切口感染病人感染均被控制, 1例病人肢体功能障碍行二期手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多处于焦虑、恐惧和悲观状态, 担心手术失败、预后不良。护理上应多安慰病人, 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对感染的恐惧及治疗效果的顾虑, 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与病人多进行非医疗性活动的接触, 使其在心理上感到温暖, 保持情绪稳定, 使病人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2.2 切口与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对小儿、老人及女病人髋部关节等处手术, 要特别注意预防大小便污染伤口敷料。对切口留有负压吸引管的病人,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造成深部积血, 利于细菌繁殖。给病人翻身、叩背、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以免引流液倒流进而逆行感染。此外, 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条件下, 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体位, 以利于引流。

2.3 营养支持与药物治疗

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 尤其老年人, 多有骨质疏松, 应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鱼类等, 以利于骨质生长, 同时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等, 既保证了营养, 又预防了便秘, 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利于切口顺利愈合。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 是治疗术后感染的关键措施。针对切口疼痛, 遵医嘱予布桂嗪、哌替啶及肌肉松弛剂等药物镇痛, 并指导病人深呼吸, 可放松紧张情绪, 减轻疼痛程度。

2.4 手卫生

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 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护士的手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身体及病人接触过的血压计、听诊器、便器等, 都有可能造成病菌的传播, 是感染传播的重要因素。对于术后切口感染病人, 更应注意手卫生, 在接触该类病人前后应常规洗手进行手消毒, 杜绝切口混合感染的发生, 同时防止感染细菌传播给其他病人, 特别是一些耐药性较强的细菌, 如耐假氧西林葡萄球菌等。

2.5 加强病房管理

骨科病区人员较多, 病室空气随时会污染, 如铺床、扫地和人员走动都会引起携带细菌的尘埃飞扬散布于空气中, 再加上病人的飞沫, 在换药时会沉降于切口引起感染[1], 定期进行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的监测及消毒工作, 把感染病人病房作为重点区域, 增加消毒时间和次数。尽量减少家属探视,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 避免病区病人交叉感染。病人废弃物用专用密闭塑料袋盛放, 送焚毁炉焚烧。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常规, 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3 讨论

3.1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部分骨科手术难度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术中多伴有辅助检查, 使创伤性病人手术治疗后切口易感染[2]。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造成组织损伤, 使病人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3]。此外, 若切口血肿形成或有坏死组织及缝线等异物残留, 均会为细菌滋生提供良好条件。老年人生理防御功能衰退, 对创伤恢复能力差, 且常伴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也易发生术后感染。

3.2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对病人而言骨科创伤及手术已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术后切口如再发生感染, 无疑会给病人带来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焦虑,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最终顺利康复尤为重要。

3.3 手卫生的重要性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众所周知认真洗手仍然是目前我们已知的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4]。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管理, 对于术后伤口感染病人的愈合极为关键。此外, 应创立手卫生文化, 并鼓励病人家属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增加病人痛苦, 护理上应给予心理关怀,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强伤口局部以及病人整体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及院感管理, 以求尽快控制感染, 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莫莉清, 施小明, 王美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64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要点[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 (10) :948.

[2]李淑花, 毋玉梅, 李妙芳.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3 (8) :12.

[3]张德立, 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47-148.

[4]姜保国, 李六亿, 英立平, 等.感染控制操作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2.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抽样选择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提升手术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护理;手术室感染;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56-0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升,各类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侵入性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院感染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其中预防手术室感染是防控医院感染中的关键与重点。手术室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就医的时间内所致的感染,而入院前所潜伏或携带的感染不包括在院内感染之中。据有关调查表明,易感体质、身体抵抗力弱、药物作用、医院环境污染及病房缺陷、在医期间交互感染等因素均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1]。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相关措施,严格细致的检查每个护理操作环节,避免感染在院内的出现与扩散。为保障手术成功,降低手术感染,我院在手术各环节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样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各类型手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性原则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3~71岁,平均46.2±5.5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9例,骨科手术15例,妇科手术9例,其它2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2~73岁,平均45.8±6.2岁;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18例,骨科手术16例,妇科手术8例,其它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即基础护理、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术后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手术室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制度管理:认真执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认真落实卫生部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护理操作,加强隔离消毒制度,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同时加强执行与监督制度。②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其认真按照护理流程及查对制度进行操作,提升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与观念。③加强基础护理措施:术前术后给予空气消毒,保持清洁。每日通过消毒剂湿式打扫地面及擦拭物体表面,将无菌物品放置于专用位置,并定期消毒清洁。放置、使用灭菌物品时应注意检查其完整性及化学胶带指标色彩,若有可疑情况不应作为无菌包应用,术前及术后应及时对器械进行全面消毒。强化对手术器材及物品的灭菌消毒管理,确保无菌合格率达到100%,通过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特异性感染及感染用品应以“消-洗-消”为原则进行双消毒处理。重视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配合防控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④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强化人员管理,医护人员及所有患者须更换手术服及患者服,非相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者禁止进入手术室。术前对患者病情给予细致掌握,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有效咳嗽、深呼吸、拍背等)以及术前准备工作(备皮、清洁卫生等)。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此提升免疫能力,避免感染发生,加速切口的愈合速度。术中应注意保暖,注重无菌操作意识,以此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术中应降低空气中细菌落入切口的数量[2],传递器械时应注意动作幅度,术后更换约束带、被罩、床单,开窗换气,及时处理术后污物,同时定期对患者切口给予检查及处理,避免感染加重。术后应对各类型管道给予妥善固定与认真标注,保证管理的畅通,做好失禁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皮肤处于清洁干燥的状态,并遵医嘱加强饮食指导,以此提升免疫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通过率(%)表示,两组间对比以x?检验,P<0.05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感染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讨论

手术室是抢救危重患者以及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手术的成功率与完整性。手术室感染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恢复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资料显示患者自身衣物或携带感染所致的污染常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3]。因此,加强各项消毒管理,尽最大努力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出现是护理工作的关键,这既能够保障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又能够有效减少医疗风险。

我院对手术室进行了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其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这对防控手术室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对手术室感染的护理干预是从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拓展而来,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护理干预前合理改善手术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有利于减少感染出现的几率,在感染性手术后采取正确及时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在本次护理实践中,笔者观察到,消毒洗手是常见的护理步骤,但部分护理人员常因消毒意识缺失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引发感染。因此,手术人员及护理人员应严格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与患者接触前后必须洗手,需要时可戴一次性手套,注意两手高于肘部,防止污染。

总之,综合护理措施对预防手术室感染意义重大,可以有效的提升手术质量,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积级防范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细致地观察,总结经验,加强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结果 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结论 通过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促进了患者的尽早康复,缩短住院周期。

【关键词】 手术患者;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近年来,由于新的诊疗技术、药物反应和基础疾病造成住院病人免疫力改變,感染性疾病正在医院内外发生新的变化,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难度不断增加,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手术患者经历了较多的侵袭性操作,致使医院感染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医疗效果,影响了患者术后康复。下面阐述引起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多发因素及防范措施。

1 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高龄 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器官功能退化,多种慢性疾病并存,导致机体的防御功能与抵抗力明显下降,导致院内感染率高。

1.2 麻醉方法 全麻是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气管插管使上呼吸道的屏障功能消失,细菌未经阻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麻醉机、螺纹管、气囊等消毒不够彻底,增加了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1.3 住院时间 医院是各种病源微生物较密集的场所,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住院时间延长为医院内交叉感染创造了条件。

1.4 医护人员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是细菌传播媒介,易造成医院感染。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态度和手卫生的依从性,是预防、控制、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1.5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大量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致使一些耐药的条件致病菌选择性大量生长,乘机入侵,造成继发感染。

1.6 环境污染 医院内住院患者较多,密度太大,使医院的环境及空气很容易被污染,另外,由于卫生员缺乏无菌观念,存在拖布混用,用后未消毒。病房不按时通风,使各种细菌数超标,病人转科或出院后,床单及用具未按要求进行消毒,造成反复感染。未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家属在病房时间太长或人数过多,均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

2 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2.1 高龄患者机体对感染反应较差,早期感染表现不典型,易掩盖,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减少感染的发生。

2.2 全麻患者加强防范 加强对麻醉机、螺纹管等消毒工作,而我院使用的均是一次性无菌产品,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对可能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高危人群勤翻身,叩背,协助排痰。

2.3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指证,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是防范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护士是临床用药的执行者,对于药物充分发挥疗效起重要作用。护士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了解抗生素的品种,使用时限,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详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使用时,严格执行医嘱,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正确使用抗生素,保证疗效。使用后,加强病情观察和药物疗效,配合医生调整用药。

2.4 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加强营养,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减少感染机会。

2.5 加强病房管理 定时开窗通风,改善病房空气的洁净度;适当限制陪护人员的活动范围,以阻止外来病菌的传人。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工作,使他们积极、自觉地配合医护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加强卫生员的消毒隔离培训和监督,所用物品按规定消毒和使用。

2.6 加强培训和管理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规范技术操作,使大家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并组成护理感染控制小组每月对院内感染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2.7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

2.7.1 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 加深护士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并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

2.7.2 改善手卫生设备 我院使用含醇类的速干手消毒剂,去菌效果好,又省时省力,还可保护皮肤,提高了护士主观手卫生依从性。

2.7.3 加强监督管理 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不定时检测,并鼓励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积极监测,较大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降低院内感染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年龄、麻醉、抗菌药的使用、环境、医护人员的手等因素有关,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应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与教育,使护理人员积极学习院内感染知识,加强病房管理,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提高对院内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规范护理操作,降低患者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董叶丽 陈坤 赵武英 李桂馥 袁斌 高建利 .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中华实用护理杂志〔J〕2008.11.(1):60-62

[2] 唐雯琦 张左艳 陈亚文 钱海泳 李颖川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败血症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护理.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J〕.2011.17.(7):801-803

[3] 胡红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护理管理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J〕.2011.17.(7):818-819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4

关键词:术后肺部感染率,手术室护理干预,满意度

目前,临床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是肺部感染,它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和支原体性肺炎[1]。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给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实施护理干预,预防肺部感染是十分必要的。现选取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84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7.32±3.21)岁,对照组23例,女19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8.52±4.37)岁。所有患者中,30例患有直肠癌,25患有胃癌,29例患有甲状腺癌。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存在的不良心理。嘱咐患者易高热量、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为主。术中,为患者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医疗环境。术后,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待患者逐渐清醒时,对心律及血压进行检测。指导患者家属照顾患者的方法。饮食方面,忌高胆固醇、高脂肪及辛辣食物,鼓励患者早期下床锻炼,以预防肺部感染。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术前,了解患者文化程度情况,以亲切的态度,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重要性,消除患者存在的恐惧、紧张心理。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机制。对于吸烟患者,引导并劝解其戒烟,让患者了解吸烟对手术治疗的影响;术前,嘱咐患者不可着凉,做好保暖防潮护理,饮食方面,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有贫血症状及营养不良者,及时纠正。加强安全护理,对患者肺部、肝肾、心脏及肝脏等器官进行严格检查,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术中,调节手术室温度,保证温度适宜,对于心理恐惧者,用温和的语言进行安抚;用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为分散患者注意力,可以播放轻松的音乐,幼小、年老者加盖温毯、棉被。

术后,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1次,帮助患者调整床位高度,让患者感到舒适,对吐痰及咳嗽予以正确指导,为降低创口疼痛,用双手捂住手术位置。对患者痰及咳嗽性质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情况,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及服务态度和病房环境等。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对比分析

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2.38%,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多种因素可引发肺部感染,因此,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以预防肺部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不仅有助于患者恢复,还可减少护患纠纷[3]。

有关研究[4]表明,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精神压力得到缓解,提高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食谱,嘱咐患者戒烟,并向其介绍吸入尼古丁、焦烟等有害物质,损害了呼吸系统,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可能[5]。故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干预满意度较高。

总之,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提升医院声誉。

参考文献

[1]张学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2):40

[2]彭少萍.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旬刊,2014(10):124—125.

[3]周宁.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346—347.

[4]杨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分析[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20(6):202.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5

体外冲击波(ESWT)疗法

体外冲击波(ESWT)是一种新兴的治疗各种骨骼肌肉系统无菌性炎症的有效方法,具有无创伤、无痛苦、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的特点。它通过震动、高速运动等导致介质的压强、温度、密度等物质形状发生跳跃式改变。

体外冲击波对组织可产生:

1、物理机械作用,促进微循环

2、组织粘连松解作用

3、扩张血管和血管再生作用

4、镇痛及神经末梢封闭作用

5、组织损伤再修复作用

6、炎症及感染控制作用

7、其适应症:

1、骨组织疾病如: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早期距

骨坏死。

2、软组织疾病如:肩周炎,冈上肌腱炎,足底筋膜炎,腱鞘炎,滑囊炎等

禁忌症:

1、全身因素: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各种肿瘤,孕妇等

2、局部因素:如局部感染者,急性损伤,冲击波焦点需经过脑、脊髓组织,大血管,重

要神经及肺组织,以及骨缺损大于2cm的骨不连等。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深部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感染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部假体周围感染(PJI)一直是骨科医生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目前欧美国家统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率是1%-2%,就是每100名做膝关节置换的病人中有1~2名会发生感染的情况,而这其中有30%-60%感染的罪魁祸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这种感染治疗的成功率仅为16%-18%。新加坡中央医院对于MRSA感染患者采用标准统一的治疗措施。首先要进行手术切开清除关节内的感染病灶,灌洗和更换聚乙烯衬垫(ODRC)。关节清创灌洗采用9升生理盐水。(3升x3袋)脉冲冲洗,切除所有坏死的滑膜,更换聚乙烯衬垫。再次缝合切口后保留引流管4-5天,在引流量少于50ml/天时拔除引流管,所有患者静脉滴注万古霉素最少6周。(对万古霉素过敏的可以改用其他抗生素)。

网址:

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症状和血液化验指标(白细胞计数、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如果更换聚乙烯衬垫和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失败就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假体并安放庆大霉素骨水泥占位器进行第二步治疗。

感染治愈的标准是:停用抗生素之后没有临床症状和没有化验指标的异常,包括白细胞计数<10.0x10/l,ESR<20mm/h,CRP<8.8mg/L。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年轻患者应首选康复锻炼,为日后的重

建手术做准备

在运动量较大的年轻人群中,急性前交叉韧带(ACL)撕裂伤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膝关节损伤,急性前交叉损伤它可能导致膝关节功能失常、运动能力降低以及膝关节相关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由于没有进行相应的治疗,从而发展成为膝关节骨关节炎。而对于ACL撕裂的治疗,选择早期ACL重建还是延期重建手术,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据2013年《BMP》杂志的报道,在运动较多的年轻人群中,对急性ACL损伤的病人进行分组研究发现,早期做ACL重建手术配合康复锻炼与延期选择性ACL重建配合康复锻炼之间、以及ACL重建手术配合康复锻炼与不做重建手术单纯进行康复锻炼之间,经过5年的跟踪随访,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早期或延期ACL重建比单纯功能锻炼能够获得更好的关节稳定性。因此,对于运动较多的年轻人群在发生急性ACL损伤时,康复锻炼应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这也可以为日后的重建手术做准备,而手术决策也应该个体化,应考虑到不同损伤的特殊性以及患者的个人需求。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肾移植;肺部感染;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1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6-02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手段,随着检测手段和抗排斥药物的不断更新与进步,肾移植后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均已明显提高,但肾移植术后的感染问题已然是困扰肾移植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问题。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肾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而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患者术后最常见的感染部位。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感染的发生。因此,对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1]本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69例肾移植患者,有30例发生明显感染,经临床治疗和护理得到明显好转,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肾脏移植科共进行169例肾移植手术,30例发生明显感染。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4–50岁,肺部感染发生时间一般在术后3个月到6个月之间。

1.2临床表现患者多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高于38.5度,常伴有寒战,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CT检查多伴有:双肺可见条索状,网格状影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考虑间质性炎症性改变。

1.3治疗效果针对病情有效治疗,配合精心护理,患者病情均得到良好控制,治疗效果满意出院。2护理

2.1饮食指导每天饮水量依每日尿量而定,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术后早期和康复期均需低盐饮食,每天食盐约3-4g或酱油12-15ml。肾移植术后蛋白质的供给应以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优质蛋白为主,植物性蛋白会代谢产生大量胺,加重肝脏负担,宜少食用。一般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1.2g蛋白质即可。为预防糖尿病的形成,应严格控制糖的摄取,少吃甜食,宜吃新鲜水果(含有果糖),每天150-200g。术后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饮食宜清淡,忌油腻,不食用油煎油炸食品,增加食物纤维的供给。术后需要补钙,以奶制品最好,但不能过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机体免疫状态低下,选购食品要新鲜,质好;烹调时要烧熟煮透;不吃隔夜食品,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此外,碗、盘、筷等要经常消毒,避免肠道感染。特别是腹泻,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抗排斥药物浓度。

2.2日常生活与锻炼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穿着衣服应宽松,不要穿紧身衣,以免压迫到肾;不要烫发染发,以免诱发肿瘤;避免阳光暴晒,以防止紫外线的照射而发生日光性皮炎和皮肤癌;术后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生命在于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一般手术后3个月后可进行适当的运动。散步和慢跑是绝佳的有氧运动,建议每周散步三次,每次20-30min,速度以达到心跳加速,呼吸加深即可,反对短时间、短距离的快跑。此外,还可以跳舞、骑自行车、爬楼梯、做健身操等,但注意锻炼要适度,不要过分疲劳,一般以早晚各20分钟为宜。

2.3加强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壓,尿量等情况。早期发现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2.4呼吸道管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拍背时将五指并拢,手掌呈空心状,由外向内,利用腕部力量,有节律的叩击背部,同时鼓励指导患者有效地咳嗽咳痰。嘱患者深呼吸,因呼气可带出少量肺底分泌物,配合咳嗽可产生痰液运动及咳出的效果。痰液粘稠患者给予雾化吸入2次/d-3次/d,15min/次-20min/次,雾化液根据病情选用地塞米松、碳酸氢钠、硫酸庆大霉素、糜蛋白酶、沐舒坦等。[2]

2.5皮肤护理肾移植患者术后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低下,发生肺部感染后,身体更加虚弱,应做好皮肤护理,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鼓励患者定时更换卧位,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

2.6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肺部感染患者由于病情复杂、疗程长、所花费用较多,患者常常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了解其心理变化,有焦虑和抑郁情绪应加强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进行有关的健康宣教,或请其他治愈的病友开导,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于肾移植术后患者,应做好出院指导,教育患者出院后做好自我防护,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与有感染的人群接触,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3]

总之,肾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导致死亡。术后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重视基础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可有效提高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存活率。[4]参考文献

[1]李瑞.移植术后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

[2]张明珠,等.膝骨性关节炎中药熏蒸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

[3]申振,等.预防和控制亲属活体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行骨科无菌手术且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35例, 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相关诊断标准, 均通过切口炎性分泌物或深部感染穿刺液、引流液或坏死组织行细菌培养确诊。其中男21例, 女14例;年龄12~78岁, 中位年龄49岁;手术类型:植入内固定物22例, 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3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5例。

1.2 临床特点

切口浅表感染22例 (62.9%) , 切口深部感染13例 (37.1%) 。所有患者均伴有体温升高、血象异常、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全身表现。

1.3 细菌培养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 (34.3%) ,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0例 (28.6%) , 大肠埃希菌感染6例 (17.1%) ,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5例 (14.3%)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例 (2.9%) , 荧光假单胞菌感染1例 (2.9%) 。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由于对手术成功与否及预后情况的担心, 常处于焦虑、恐惧、紧张心理状态。发生切口感染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创伤。因此, 做好心理护理对最终康复至关重要。护士应主动耐心向患者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多鼓励、安慰患者, 消除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的顾虑,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更好、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营养支持

骨科手术患者需卧床休息的时间较长, 尤其是老年人, 多伴有骨质疏松等合并症, 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因此, 应多进食含钙丰富、高营养等利于骨质生长的食物, 加强营养, 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增强机体抵抗力, 利于切口顺利愈合。糖尿病患者应给予糖尿病饮食, 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嘱患者戒烟、戒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3 药物治疗的护理

遵医嘱按时、按量、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是预防和治疗骨科无菌手术术后感染的关键措施。伤口疼痛剧烈的患者遵医嘱服用哌替啶等镇痛药物治疗;并指导患者放松紧张情绪, 深呼吸, 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体温过高时可采用乙醇擦浴、冷水灌肠等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2.4 切口与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师。对伤口留置负压吸引管的患者, 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患者翻身、叩背、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尽量避免发生逆行感染。根据病情适时拔除引流管。

2.5 围术期的无菌操作

骨科病区人员较多, 病室空气随时会被污染, 尽量减少探视人员, 感染患者要分室安置, 避免病区患者院内交叉感染。定期进行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的监测及消毒工作, 对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 更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增加消毒时间和次数。同时注意医护人员接触此类患者前后应常规洗手进行手消毒, 防止医源性细菌感染的传播。

3 讨论

3.1 切口感染的原因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主要涉及医院手术管理和患者两方面的因素。 (1) 手术室相关因素:与手术相关的侵袭性操作、护理工作不到位等医源性因素有关, 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部分骨科手术难度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造成切口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大大增加了创伤性患者手术治疗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3]。 (2) 自身因素: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因素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术前住院时间等自身因素有关。年龄较小的患者, 免疫力能力较低, 且自我管束能力较弱, 患儿的疼痛、哭闹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衰退, 免疫功能显著降低, 且常伴有糖尿病等其他基础疾病, 加上术后卧床、营养状况不良等, 对创伤恢复能力差, 恢复时间较长, 较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4]。

3.2 切口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

由于骨科无菌切口感染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不仅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 且增加了治疗难度, 延长了治疗时间。因此, 做好感染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1) 减小手术创伤: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牵拉等损伤。 (2) 加强围术期的护理管理:增加营养支持以加强老年体弱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 增加机体抵抗力, 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及营养状况,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补充营养丰富的饮食, 保证充足的睡眠, 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对老年患者、婴幼儿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必要时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预防感染[5]。 (3) 缩短手术时间:实施手术的时间越长, 切口感染率越高。因此, 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手术医师, 及时应对手术发生的变化, 以熟练的手术配合技术, 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 给予抗菌药物巩固治疗[6]。 (4) 合理选用抗生素:术前0.5~1h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时间超过4h时术中加用1次。术后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停用抗生素。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增加患者痛苦,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院内感染管理, 护理上应给予患者优质的心理关怀, 加强伤口局部及患者整体护理, 以求尽快控制感染, 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 惠子怡.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7) :629.

[2] 项群利, 施铁英.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 2013, 22 (3) :86.

[3] 吴杰, 曾范慧.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4) :69-70.

[4] 张霞.刍议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措施[J].中外医疗, 2012, 31 (26) :143-144.

[5] 林娴, 詹永忠, 蔡秀銮.骨科无菌切口医院感染的围手术期护理[J].广东医学, 2008, 29 (9) :1598-1599.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 男45例, 女7例;年龄12岁~52岁;致伤原因为车祸挤压伤、刀刺伤、碰撞等钝性暴力, 其中脾破裂26例, 肝破裂8例, 肠破裂15例, 膀胱破裂1例, 其他2例;本组合并伤16例, 其中两脏器损伤15例, 三脏器损伤1例。本组52例均进行了剖腹探查手术, 包括全面探查、止血、修补、切除或引流有关病灶以及清除腹腔内残留液体。2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发生率为3.8%。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并详细记录。严密观察病人的腹部症状、体征及全身情况, 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加剧、体温升高、脉快、呼吸深、血压下降、肠麻痹等中毒性休克, 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及时给予补液抗感染、抗休克, 纠正酸碱失衡。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 减少可能存在的肠液外漏。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力争早期手术。

2.1.2 术区皮肤准备

皮肤的清洁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及时清洁手术区域, 并剃除切口周围15 cm范围内毛发;腹部开放性损伤对已脱出的脏器, 应保护覆盖, 切忌还纳, 以防污染腹腔。并在严密监测全身情况下, 进行清创手术准备。

2.1.3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腹部损伤病人手术切口属Ⅱ类~Ⅳ类手术切口, 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其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 因此临床大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呋辛等;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型手术可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下消化道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 应用的抗生素须同时覆盖厌氧菌, 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术前应遵医嘱静脉给药, 30 min内静脉输注完毕, 为达到有效浓度不宜缓慢静脉输注。如病人急需进手术室, 未静脉输注的液体应与手术室护士床头交接, 在术中静脉输注。

2.1.4 心理支持

腹外伤病人常因剧烈腹痛, 处于痛苦状态下, 此时体内皮质类固醇明显增加, 可使大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类固醇被释放出来, 以至出现抑郁症状。同是, 情绪变化可通过下丘脑及其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 从而减低机体对病毒、病菌、过敏物质的抵抗力而致病。另外, 也减低了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 增加手术后发生合并症的机会[2]。因此, 术前护士应与病人沟通, 解除其恐惧、抑郁心理, 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降低术后产生并发症的机会。

2.2 术中护理

2.2.1 术中配合

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无效腔、手术暴露时间关系密切。手术室巡回、器械护士应根据手术方式准备台上、台下用品,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保持手术野及器械的整洁、干燥, 敏捷细致的配合手术医生操作, 做到爱护组织, 彻底止血, 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2.2.2 术中抗生素的应用

对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 (如开放性创伤) 病人, 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 h~2 h, 因此, 如手术延长到3 h以上, 或失血量超过1 500 mL, 应补充1个剂量, 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 h~8 h的头孢曲松, 则不必追加剂量。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注意病人腹痛、腹胀的改善程度, 排气、排便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做实验室或其他检查。密切注意术后各种并发症。若病人出现腹部胀痛、持续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腹壁切口红肿, 或腹腔引流管或引流管周围流出较多带有臭味的液体时, 应警惕腹腔内或切口感染,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3.2 体位

术后病人麻醉完全清醒后, 改为半卧位, 以利引流及炎症局限。

2.3.3 伤口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接触病人前后洗手, 经常观察伤口敷料, 保持切口周围清洁、干燥。每天更换伤口敷料,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嘱病人不可随意揭开敷料或用手触摸伤口。

2.3.4 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受压、折叠、扭曲或滑脱, 造成引流管效能降低;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每天更换引流袋, 必要时随时更换。

2.3.5 术后应用抗生素

术后按医嘱继续选用抗生素, 防止腹腔内感染。正确使用抗生素和退热剂, 控制探视人员, 预防交叉感染。密切监测病人体温, 术后7 d内每天测体温4次, 病人体温>38.5 ℃时, 或体温持续升高时, 应及时报告医生, 必要时进行药敏试验, 选用有效抗生素直至感染消除。

3 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腹部损伤病人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与手术切口有密切关系, 有资料显示, 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 清洁-污染切口为7%, 污染切口为20%, 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术前在医生判定预防应用抗生素时, 护士应根据医嘱,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配制有效浓度的抗生素在术前30 min内滴完, 以达到有效浓度;术中手术延长到3 h以上, 或失血量超过1 500 mL应根据术前给药情况, 应补充1个剂量, 确保抗菌药物有效浓度覆盖手术全程;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 直至感染消除。护理过程中, 护士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配药浓度, 对病情变化做出客观的预见, 加强围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防患于未然, 以利于病人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2) :1594.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114例手术患者, 男78例, 女36例;年龄23~81 (49.4±8.7) 岁。患者所接受的手术类型有直肠癌根治术、全子宫切除术、甲状腺瘤剔除术、肺癌根治术等。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14例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 每组57例。具体资料如表1, 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A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B组实施多样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如下: (1) 手术前的护理: (1) 护理人员对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自身状态,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检测患者各项身体指标。提高其机体抵抗力。 (2) 尽量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为患者讲解手术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 介绍成功案例, 努力营造轻松的环境, 使患者积极应对手术, 增强自信, 缓解不良心理反应。 (3) 手术前1d, 护理人员仔细检查患者检查单、病历, 记录患者身体状态, 告知手术注意事项, 提醒做好手术中皮肤的护理。 (2) 手术中的护理: (1) 手术前手术室护士可为患者简要介绍手术环境, 具体手术操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尽量消除患者的恐惧感、陌生感。 (2) 手术室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有效评估, 调节手术室温度、湿度及灯光等, 尤其注意小儿、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指标。 (3) 使用无菌器械, 加强手术中的无菌操作。确保手术所用器具无污染、无破损。切开手术部位前, 周围组织可用保护垫进行保护, 以免遭污染。围手术期预防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 手术后的护理: (1) 严格对手术切口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若出现肺部感染可进行氧驱雾化吸入或电动排痰处理。 (2) 加强患者心肺功能的检测,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身体状态平稳后, 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以增强其肺活量, 改善呼吸循环。

1.3 观察指标

肺部感染评估指标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轻度感染患者低热或体温正常, 有轻微咳嗽、咳痰, 炎性细胞略高, 胸部X线片有轻微斑片状阴影;中度感染患者中低热, 有较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炎性细胞更高, 胸部X线片有斑片状阴影;重度感染患者则高热, 有严重呼吸道症状, 炎性细胞异常高, 胸部X线片有肺部阴影。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肺部感染率比较

手术后A组肺部发生感染11例, 感染率为19.29%;B组仅有3例发生感染, 感染率为5.25%。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11, P=0.022) 。见表2。

2.2 两组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A护理满意度为56.14%, B组为94.74%,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914, P<0.01) 。见表3。

3 讨论

手术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很多, 肺部感染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4]。若控制不良, 会严重影响患者手术后康复, 甚至危及生命。肺部因其特殊的位置和生理结构, 且与外界直接相连, 流过肺部的血流量很大, 使得其与病毒和细菌的接触几率最高。对健康人以及免疫能力正常的患者而言, 其对外界微生物的感染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而医院存在较多的致病菌, 免疫力低下的手术患者则很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 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 对医院也极为不利, 因此医院对该类并发症的预防也成为各项临床工作的重点。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干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影响手术后康复, 对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控制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研究显示, 手术室护理与术后肺部感染风险有较大联系[5]。手术室管理不严, 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浅等都会加大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手术室强化护理干预是通过对围术期的各项护理措施进行强化干预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模式[6]。该模式重视护理对患者自身的干预作用, 为术后并发症的防控奠定了基础。本文为探究多样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效果, 对我院部分手术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实施多样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的手术患者肺部感染总发生率由原来采用常规护理的19.29%降至5.25%;患者对所接受的护理措施的满意度也由常规护理的56.14%增长为94.74%。该研究结果与张学娟等研究结果一致[7]。可见, 多样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可通过手术前的探访、沟通、教育;手术中的防菌、手术评估以及手术后的监测等多方面加强护患关系, 降低肺部感染。

综上可见, 对手术患者实施全面的多样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降低其术后肺部感染的概率, 并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俞海峰.神经外科医院内肺部感染易感因素的临床分析与防治[J].甘肃医药, 2012, 31 (9) :663-665.

[2]Jackson C.Tales from the operating room:opportunities for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J].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2011, 25 (3) :117-119.

[3]张艳红.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1) :2554-2556.

[4]李井文.64例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甘肃医药, 2011, 30 (2) :68-70.

[5]薛艳萍.手术室整体护理实施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7) :202-203.

[6]Hovaguimian F, Lysakowski C, Elia N, et al.Effect of intraoperative high inspired oxygen fraction 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pulmonary function: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Anesthesiology, 2013, 11 (20) :303-316.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5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6例, 观察组中 男53例 ,女73例 ;年龄19~75岁 ,平均 (46.79±18.23)岁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32例 ,高中59例 ,大专及以上35例 ; 其中肿瘤手术77例 , 非肿瘤手术49例。 对照组中男52例,女74例;年龄20~ 76岁 , 平均 (47.56±18.19) 岁 ; 文化程度 : 初中及以下30例 ,高中60例 ,大专及以上36例 ; 其中肿瘤手术76例,非肿瘤手术50例 。 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术前访视、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知识讲解并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胃肠道准备、消毒处理、术后用药指导、对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饮食护理、 术中及术后给予密切护理及监控、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给予手术室“零缺陷”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作为最终目标,以零投诉率作为护理目标,开展手术过程的全方位护理, 从基础、环节、最终质量、缺陷管理等方面着手,强化护理意识。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展开定期分层培训,强化其护理责任感及理论与操作水平[5]。

1.2.2构建 “零缺陷 ”护理模式构建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做好手术室动态过程的监控,规范护理程序,落实护理责任,确保每一位护理人员均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义务,强化护理的主动性。 同时构建全面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遵循护理“零缺陷”原则[6]。

1.2.3开展积极的术前访视术前1 d,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访视,开展术前病例讨论,严格参照患者的个体情况确定护理计划,做好术前准备,强化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术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其明确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必要性,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强化治疗的依从性,提升手术信心[7]。

1.2.4手术安全核查术前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以及手术室护士三者的身份进行核查,同时核对患者身份与手术操作部位,确定无误后签字。

1.2.5静脉输液管理患者进入手术核查室后,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强化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性污染,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调节输液速度,巡回护士加强术中巡视,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合理补充药物[8]。 1.2.6调节术中温湿度控制手术室温度在23℃左右, 湿度在55%左右,适当加温灌注液与血液制品,做呼吸机通气处理,避免患者体温骤降,出现寒战。

1.2.7体位调节手术过程中,在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的同时,对骨突部位尽量垫入软质海绵与硅胶,适当按压患者受压体位,术后协调患者翻身,避免压疮。

1.2.8控制感染做好手术室消毒处理,手术器械均严格消毒,术前30 min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术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患者体腔,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

1.2.9随访术后3 d对患者实施病房随访 ,关注其术后恢复情况,告知患者术后相关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肺部感染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9]为标准, 轻度: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低热,炎症细胞略微升高,X线显示轻微斑片状阴影;中度:呼吸道症状较明显,伴中低热,炎症细胞明显升高,X线显示斑片状阴影;重度:呼吸道症状严重,伴有高热,炎症细胞显著升高,X线显示较明显的斑片状阴影。 2采用我院设计的肺部感染知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肺部感染防控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评分为0~ 100分,评分≥90分为掌握良好,评分70~<90分为掌握一般,<70分为掌握较差。 3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4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舒适度,评分越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明显。 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2两组干预前后患者对肺部感染防控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对肺部感染防控知识掌握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对肺部感染防控知识掌握的良好率均较干预前提高, 且观察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 0.05;与 ,△P < 0.05

2.3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6.82%,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4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压疮8例(6.35%),恶心、呕吐9例(7.14%),寒战4例 (3.17% ),低血压5例 (3.97%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肺部感染是术后患者最常见的感染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温异常、咳嗽、 痰量增多以及痰液性状改变。 研究显示[10],肺部感染的致死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老人、儿童、抵抗力不足和术后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非常高。 术中用到的器械、设备等有可能导致感染发生; 另外术后患者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低下、呼吸道屏障功能受损以及长时间卧床也可能导致术后患者肺部感染。 术后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抵抗力低下、营养状态不良、长期卧床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因素,特别容易出现肺部感染[11]。 肺部感染作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不仅会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亦会严重破坏患者的术后创口愈合和机体的整体生理功能,若发生肺部感染后治疗不及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在临床上也一直十分注重对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2]。 研究显示 ,引起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既包括患者自身身体条件的原因,也包括外部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13,14]。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具有高度危险的场所,应重点加强管理,积极避免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护理干预在提高手术效果和降低术后并发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探寻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用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是十分有必要的[15]。 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手术疗效的发挥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受到广泛一致的认可。 但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控作用也不同,因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模式、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十分必要[16]。 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手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手术室护理干预不仅仅是一种强调护理本身对患者的干预效果的简单护理方法,而是一种全面、综合的护理 模式 ,能够有效 地预防和 控制肺部 感染[17]。

本研究采用手术室“零缺陷”护理干预模式,“零缺陷”管理理念是当前临床护理兴起的指导理念之一, 打破了传统护理中认为人必定会犯错的理论[18],将指导思想定义为主观努力是避免犯错的途径,以无缺点作为护理目标,倡导护理人员尽可能避免工作中的失误,避免事后补救,强化预防理念,倡导事前积极处理,实施预见性护理[19],在提高护理人员自觉性的同时,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事前缺陷, 体现了前控制观点,重点关注护理人员自身的服务意识,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旨在提升手术室护理整体质量,优化护理服务水平[2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肺部感染率(7.94%)低于对照组(25.40%),提示手术室“零缺陷”护理干预模式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风险;干预后观察组肺部感染防控知识掌握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 (96.82% ) 高于对照组 (85.71% ), 说明对患者采取手术室“零缺陷”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提示手术室“零缺陷”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康复。

宫颈癌术后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 篇11

关键词 宫颈癌术后尿路感染预防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08年6月,行子宫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82例,次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1例,次广泛子宫切除术3例,筋膜外子宫切除1例,术后留置尿管时间7—15(10.38±4.21)天,行2次导尿术16例,泌尿道感染28例(26.2%)。

原因分析:手术中不可避免地损伤了膀胱侧窝副交感神经纤维、主韧带及部分输尿管外神经纤维、骶韧带浅层及深层的盆丛神经及盆丛根部,引起膀胱功能障碍,导致留置尿管时间较长。有报道插管第3天菌尿发生率26.7%,第7天菌尿发生率66.7%,第10天菌尿发生率高达93.37%。由此可见宫颈癌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宫颈癌根治范围大、膀胱功能受损有关。

护理:①不同体位的肌肉锻炼,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缩短置管时间:首先告知患者膀胱锻炼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最早于术后第2天就开始进行腹肌收缩训练(仰卧位深呼吸运动,即深而慢的腹式深呼吸),以后根据病人的自我耐受状况,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增加盆底肌肉训练,即仰卧位缩肛夹紧运动(将双臂放于身旁,进行缩肛与放松动作,在缩肛的同时收腹并有意识的夹紧尿管,时间尽量延长)。同时做仰卧位腹背运动,将髋与腿放松,分开稍屈,脚底放在床上,尽力缩肛夹紧尿管,收腹抬高臀部及背部,时间尽量延长,然后慢慢放松,放下臀部和背部。每天最少3次,每次10~20分钟。②掌握拔管时机及残余尿测量时间,防止再次留置尿管:可在膀胱充盈的情况下拔除尿管,拔管前彻底消毒会阴部及尿道口周围,先将气囊内液体抽净,建议吸出后再留置尿管5分钟,使球部基本恢复到原来形状,再旋转尿管慢慢拔出,拔管后协助患者立即排尿,采取此方法避免了病人在等待膀胱充盈过程中,担心尿液不能排出的心理应激,提高自主排尿的成功率。另外,残余尿测定是判断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宫颈癌患者拔尿管后8—10小时测定残余尿合格率较低(44.44%),24小时后测定合格率为83.33%。如果残余尿测定不合格,按照操作常规必须留置尿管,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因此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拔出尿管24小时后测定残余尿效果较好。③选择最佳导尿管,加强会阴护理:由于导尿管材料与留置导尿管引起的相关感染有关,损伤和机械刺激使尿道分泌物增多,适宜细菌繁殖和扩散,不同材料的导尿管对尿道黏膜刺激性不同,尿道黏膜对不同材料导尿管的组织相容性也不同。因此应选择组织相容性较高的硅胶Folley氏尿管。另外加强会阴擦洗和尿道口消毒也至关重要,由于女性阴道分泌物较多,容易形成膜状物,包裹于导尿管表面而滋生细菌,因此可选择1‰PVP—I消毒液擦洗。④加强留置导管相关健康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尿量>2000ml,并向病人宣传保持尿量的重要意义,增强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16例2次导尿患者中有3例为尿管堵塞所致,并教育其穿棉质清洁内衣,减少刺激,保持尿管清洁,尿袋低于耻骨联合水平,另外在卧位下禁止将尿袋垂及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讨论

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2年6月浙江省永康市骨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 男36例, 女30例;年龄16~ 85岁, 平均 (60.45±15.30) 岁。 将患者按手术时间顺序排位, 按照1∶2比例选择同期发生切口感染顺位的下2例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病例, 共纳入132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73例, 女59例;年龄15~ 81岁, 平均 (53.69±16.21) 岁。手术切口感染的判定依据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

1.2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资料, 并填写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及住院时间、手术情况 (手术部位、时间及是否有实习生参观手术) 、是否实行侵袭性操作、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及营养状况等。 营养不良的判定依据欧洲营养不良风险筛查方法[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侵袭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营养不良、手术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差异, 同时, 分析观察组中不同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是否有实习生参观手术的构成比。

1.4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到的资料录入预先设计好的Excel表中,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比较

观察组年龄、侵袭性操作率、预防应用抗生素率、住院时间、营养不良率、手术时间均高于或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2.2 66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构成情况

66例骨科手术引起切口感染的患者中, 手术部位在颈部、肩部及以上部位的38例, 占57.6%;手术时间> 3 h的24例, 占36.4%;手术时有实习生参观的25例, 占37.9%。 见表2。

3讨论

3.1骨科患者合并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发现, 引起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多、种类复杂:1年龄大者易感染。 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功能衰退, 机体防御能力较差, 所患基础疾病较多, 加之部分患者较长时间卧床从而导致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4]。 2实施侵入性操作为细菌进入人体创造了条件。 3预防应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普遍存在着高起点、长疗程、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的不合理现象,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导致了严重和广泛的药物不良反应、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增加等[5]。 4住院时间长。 骨科病区探视人员多, 人群繁杂, 术后患者机能不能立即恢复到最佳状态, 骨科术后患者多为强迫体位, 换药必须在病房, 因此住院时间越久, 切口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大[6]。5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症状有全身出现浮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胆固醇升高、 脂质消耗不足等。 手术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对手术本身以及术后的切口愈合都有影响, 营养不良患者术后体内蛋白分解加强, 再加上术中出血, 营养需要量增加, 摄入不足会使原本营养差的状况更加恶化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而容易发生感染[7]。 6手术时间长。 手术术野中的细菌来源于储存处, 如来自手术组人员或远离切口的其他部位, 手术操作时间长, 细菌落入切口的概率高和数量多, 造成手术及医疗器械遭受污染的概率也增大;加上钳夹、挤压等机械因素, 使切口局部组织血供差, 缺血缺氧;同时, 长时间手术导致全身抵抗力降低, 切口感染率增加[8]。

3.2预防骨科患者切口感染护理对策

术后切口感染可使手术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轻则延长疗程, 重则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9], 因此, 应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重视对护士进行切口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高龄患者注意改善全身情况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尽量避免侵袭性操作, 实施护理操作须遵守无菌标准, 认真执行操作过程, 防止感染发生;围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根据手术类型、常见致病菌与抗感染药物抗菌谱及手术部位与抗感染药物组织浓度分布特点, 选择有效、广谱、对组织渗透力强的抗菌药物作为围术期用药[10,11]; 加强对病区综合治理和控制, 经常进行消毒, 提高病房洁净度, 尽量减少外来污染源的侵入, 集中换药时间查房时间, 避免与探视时间相重叠, 创造清洁换药;对发病率高、治疗思路一致病种实施临床路径, 施予预先制定好医护流程, 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12,13];手术室护士经过轮转其他科室, 业务熟练、无菌观念强, 防止因业务不熟导致操作不熟练、器械准备不足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缩短可控的手术时间, 减少术野的暴露[14,15];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 加强营养指导, 提高机体抵抗力。

上一篇:理工科专业背景下一篇:风险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