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背景

2024-09-18

理工科专业背景(共12篇)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1

常熟理工学院历经10年的艰苦奋斗, 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到本科院校的转变;2013年初, 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研究, 推动全国630多所1999年后升本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方向转型发展, 常熟理工学院也成为全国36所首批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以此为契机, 结合学校“教学内涵建设年”活动的开展, 形成以技术应用为导向, 突出产研教协同, 建立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各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办学过程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对应用技术大学内涵的把握十分重要, 经过相关文件的学习和讨论, 我们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这一目标需要学校内涵的支撑。那么什么是内涵?除长期以来强调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研究等传统要素外, 更加需要认识到的是师资队伍素质及能力、校外实训基地、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政策制度设计及多项政策的衔接等因素是满足内涵建设目标要求的关键, 因此,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开展“教学内涵建设”活动的重点在于形成建设一支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形成稳定并能够取得实效的实习基地、建成真实仿真的专业模拟实验室、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等。

二、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背景下文科专业内涵建设的难点与问题

(一) 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常熟理工学院最早的5个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历来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师资队伍实力最强的专业, 目前, 本系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5人, 副教授2人、讲师3人, 助教1人,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 博士在读1人, 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量的63.64%;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90.9%。获得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 省部级项目2项, 近三年横、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达到200多万元, 但在这样的职称和学历结构下, 却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但“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的问题, 任课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或相关部门单位实际工作的经历, 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

(二) 实践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依托江苏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公务员制度”等课程具备了良好的实践和实验教学环境, 先后引入了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SPSS、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等软件, 但在实验教学支撑教学内涵建设方面仍然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虽然通过学院和教师的努力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仍然缺乏稳定、长效的实践基地, 同时学生的数量导致实践实习单位缺乏接受意愿。

(三) 教师发展、教师引进和应用型师资的矛盾。

教师发展在此主要是指个人的职称晋升。目前, 关于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体系仍然依照的是传统的学术型要求, 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任务的同时, 可能更加看重“大项目”、高档次论文等科研工作, 教师自身为适应这样的考核体系也缺乏必要的转型动力。与此同时, 在师资引进过程中评价指标单一化, 党校更加看重的是“985”或“211”类的重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或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 评价方式主要是看项目、论文的档次和质量, 缺乏应用型师资引进的配套政策及其相关标准和要求。

(四) 专业性质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下难以突破的瓶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既是经济与管理学院最早的本科专业, 也是最“软”的专业, 这主要指的是本专业作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专业, 其文科特征和属性最强, 因此与应用技术大学的诸多要求相适应需要有新的思维理念来支撑, 这样的思维理念本身就亟待思考!

三、提高应用技术大学文科专业内涵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理念基础:

管理积极性、教师积极性和企业积极性的调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需要更多的教师转型, 但是这一目标必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单纯的从教学层面或教师层面进行转型是单一的、局限的;同时, 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阵痛, 因此如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成为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一是管理层应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订突出教师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地位, 引导广大教师转型,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小班教学;鼓励教师转型的措施和手段应适当考虑教师在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利益, 转型成本不能直接仅于教师个人挂钩;相关部门如教务部门、科技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等在政策制订时应注重政策的衔接, 避免相关政策的脱节甚至是矛盾。二是教师层面, 必须明确任何良好的工作局面都是制度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统一, 应在顺应学校转型和改革的趋势下, 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师资保证。三是企业层面, 学校应通过多元机制, 通过感情、经济、社会责任承担等多种手段让企业愿意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为专业办学和内涵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 具体对策建议。

1. 师资队伍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

在现有师资队伍的既有格局下, 想迅速形成一支应用型的师资队伍十分困难, 同时,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并不排斥学术型教师, 因此一方面要做好现有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转型工作, 使教师在教学中除能讲清理论知识外, 还能结合行业、企业、部门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技术, 进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聘请一批行业、企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讲授实践技能课程, 尤其关键的是要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体制和合作机制。

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的稳定、长效机制, 形成真正的专业实训平台, 实验室建设要立足仿真, 形成内涵丰富的校内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室, 以及融学生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3. 教师考核、师资引进体系的多元化。

一是改变教师考核重点以科研为导向的传统、单一模式, 在国家现行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要求无法突破的情况下, 可通过校内政策的制订和调整形成引导和激励教师向应用型方向的转变, 建议可适当通过在职称评定后在同一职称序列中的岗位定级中去引导和调节;二是在师资引进的源头上更应形成多元化的标准和要求, 除学历、职称、学术等传统要求外, 要向有相关行业工作经历并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倾斜并可设立相应的优惠政策。

4. 在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既有办学模式下的思考。

在进行应用技术大学和“教学内涵建设”的思想大讨论活动中, 全体教师展开了充分的调研和思考, 对目前省内兄弟院校本专业的办学模式进行了调查, 第一类是设在“大公共管理学院” (如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等) 、第二类是设在具有行业背景的公共管理学院 (如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突出土地资源管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突出环境保护、南京医科大学突出公共卫生管理等) 、第三类是设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如南京邮电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第四类是设在大的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常州大学和常熟理工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

结合前述“专业性质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下难以突破的瓶颈”的困境, 在学校现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模式下, 结合本专业发展历史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源于前江苏省人口学校的人口管理) 和理工学院的学校背景十分必要, 也是突破当前专业内涵建设难点并使之由“软”变“硬”的关键, 即应思索如何形成本专业的行业背景或在学校办学方向下的专业特色, 以更好形成专业的内涵, 并适应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2

一、理科生学什么专业好

理科生从刚开始分科的时候,就确定了走的是技术路线,理科生凭借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能强占技术致高点和高薪技术职位,但是理科可学习的技术种类太多,专业分类也远远的文科,理科生学什么专业好找就业?男生学什么技术好找工作?似乎成了理科考生面前一个难题.1、有句俗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可见理科学生的社会评价。为什么市场对于理科学生有偏爱,首先理科学生所从事的专业都是高端产业或是技术型领域。其次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理解能力迅速。最后理科学生的专业多半是市场人才缺口巨大的高危行业。所以说理科学生既面临着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2、理科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专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那?首先,企业选择员工看到就是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所以专业就是择业的前奏,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那未来很大程度上会从事相应的职业。企业招聘中一些企业明文规定,需要本专业学生,所以专业就是择业踏入职场的敲门砖。怎样在众多人群中脱颖而出,自身的专业技术是关键。其次,理科自身的优势,应该选择高端行业,因为本身具备逻辑分析能力、空间立体感等优势,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专业,轻松应对以后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理科选择专业的范围很广,专业最终标准看重的还是未来的发展前景。

3、理科学生适合什么专业那?软件行业自然是首选,软件行业每年的人才缺口数以万计,而社会能提供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做软件的优势潜在的市场开拓空间巨大,具备无限的商机和利润,其次软件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简单的说就是需要高智商才能从事的行业,理科学生从事的最优选择。

二、理科生学什么专业好

理科专业基本属于技术类型专业,各个专业优势存在区分差异,理科考生只有以职业兴趣为导向,兼顾大学和专业选择,细致分析未来行业发展状况,才能选择出一个好的专业,以下是详细分析:行业分析: 6大技术领域 八大人才需求

教育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今后10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有较大的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6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6大技术可形成9大高科技产业:生

物工程、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 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报考指南:兴趣为先 专业各有优势

2.1 考生可选专业推荐: 北京市公布2010年接收“非北京生源本科生”的12个紧缺专业,这12类紧缺专业分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建筑工程、生物医药类、化学化工类、材料学、会计学和金融学。

2.2 专业优势有区分 职业兴趣和未来就业是选择标准 首先要看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必须先明白,现在的热门专业,也就是就业好的专业不一定就是高薪专业。还有,很多高考的热门专业,毕业之后并不很好找工作(这方面的专业比如说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

你选专业之前,一定先要选一个好的行业。不一定专业好才能赚钱。比如说现在的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这些事IT行业的。还有机械行业也非常不错,比如这方面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还有热动方面的,能源与动力自动化,热能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同时,你还应该在好学校和好专业之间做出一个选择。3 大学VS专业—两者完美结合情况1:如果你要上一个名校 选大学优先,国内名校比如说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哈工大、武汉大学等等,如果你的高考分数允许上这些大学的强势专业,你就有必要去报考他们的强势专业,从而选择选择一个好的行业。但是如果你的高考分数不够,报北航飞行器设计,或者飞行器动力存在风险,你为了能上北航,你可以报考稍微次之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机械制造。

情况2:如果你想上一个好专业 选专业优先,每个大学都会有自己行业领域内的强势专业,如东南大学的建筑,同济大学的土木,厦门大学的财会,南开大学的数学类,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航天,航海和材料,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专业。你就应该关注大学排名,以及相关专业大学排名,查找这些专业的实际口碑。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3

【关键词】工科背景 动漫设计与制作 艺术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68-03

动漫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当今的动漫发展更是作为一项产业进行,使得它与诸多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动漫设计具有跨学科性,因而很多工科院系开设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但工科背景下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特殊性,导致工科背景下动漫设计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多数工科院系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在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他们一般会沿用传统工科教学理念与模式培养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漫设计人才会产生不利影响。笔者针对工科背景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情况,在广西某地方综合性本科高校工科(计算机)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任课教师和当地动画企业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存在学生艺术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滞后,师资结构单一等问题,将这些问题以矛盾点的方式呈现,分析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旨在抛砖引玉,尚须大方之家共同探讨,让工科背景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

一、调查情况介绍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的是广西某地方综合性本科高校计算机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大三及大四的4个班级学生、随机抽选的该专业的8名专业课教师和当地的3家动画制作企业。

(二)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笔者深入课堂听取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大三和大四学生的部分专业课程,包括数据库、C语言编程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和网页美工、色彩构成等艺术类课程。其次,追踪相关任课教师,了解其为动漫专业授课及备课过程等。最后,深入动画企业了解其用人需要、现有此学校毕业的动漫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情况和征求意见等。

(三)调查结果

针对以上调查内容,笔者进行整合如下表1、表2、表3所示。

选艺术(美术)类选修课程门数/学期采用的是全班学生的平均值进行计算。(3)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四)调查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以下五点:一是计算机学院开设的动漫设计与制作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普遍不具备美术基础,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兴趣度低的现象,但大多数学生认为艺术类课程对其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存在艺术类课程特别是艺术设计类课程偏少的情况。三是师资力量缺乏,多采用其他院系或外单位人员兼课的方式。四是上课场所没有考虑艺术(美术)专业的特殊性安排,例如美术基础、水彩等课程应安排在专业画室进行。五是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学生上交作品的方式,笔者认为这样会导致学生课下舞弊的情况发生,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

由表2可以看出以下三点:一是在此计算机学院开设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任课教师中没有动画设计科班出身的任课教师,同时教师中具备企业经验的比例过低(12.5%)。二是有50%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没有美术基础。三是此工科背景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任课教师中有部分教师(37.5%)采用同其他开设此课程的专业无差别的教学方式进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教学,这样不符合该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因为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本科教学目的和其他工科专业有很大不同,知识的深度是放在第二位的,而知识的广度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任课教师在进行同一门课程讲授时要适当调整方法,例如任课教师进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C语言程序课程时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其更加适合工科背景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由表3可以看出动画企业对设计师的艺术(美术)技能要求较高,设计师艺术(美术)能力在其职业发展中所占的分量是比较大的。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调查,笔者认为,影响工科背景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艺术类课程开设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

(一)学生基础差与市场要求高的矛盾

与艺术类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相比,工科背景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类(美术)课程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因为经过了艺术类高考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艺术类课程对他们来说轻车熟路,但通过以上广西某地方综合性高校计算机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问卷总结表可以看出几乎这些学生在入学前是没有美术基础的,可以说是“零起点”。而通过动画企业调查总结表可以看到现阶段动画企业对设计师的艺术(美术)技能要求呈现“高要求”的态势。然而,艺术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如何解决工科背景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艺术技能底子薄与市场要求高的矛盾,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培养单一化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工科背景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办学一直沿袭传统工科教学模式,只要学生选择了此专业,你就要无条件地接受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人才培养单一化局面出现。但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却是多元化的,例如某动画企业往往是看中某位工科背景动漫设计专业毕业生在美术方面的专长符合本企业的需要时才决定录用的,如果工科院系的动漫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那么他们在市场中是没有竞争力可言的。因此,学生培养的单一化不仅影响到学生就业,而且还会加剧本专业内的恶性竞争。

(三)师资结构单一与课程多样的矛盾

根据上述的广西某地方综合性高校计算机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任课教师问卷总结表可以看出动漫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存在师资结构单一、力量薄弱的问题,很多工科院系的动漫设计专业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来源于两种形式:一是由计算机软件或者美术学科的教师经过短时间的专业进修转行而来,二是由那些艺术设计专业或数字媒体专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来担任,两者要么缺乏美术基础,要么缺少技术支撑和经验,但这些教师的共同之处就是缺少真正动漫设计制作的实践经验。动漫设计专业的专业课任课教师如果没有在动漫行业工作的经历,对某些重要环节不可能有深刻认识,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泛泛地讲授理论,或是教授单纯的技术知识或美术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适应动漫产业的发展。而那些在动漫行业中有丰富经验的从业者又因为学历、职称等问题被拒之高校大门之外。

恰恰相反的是,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尤其是在具有工科背景的动漫设计专业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工科动漫设计专业在培养方案的要求下既要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要开设数字媒体方面的专业课,也要有艺术(设计)方面的课程支撑,使得课程多样性特点在工科动漫设计专业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对策与建议

其一,进行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这是解决学生基础差与市场要求高这一矛盾的基础,也是提高工科院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打破传统计算机理论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适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广西某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此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改动而来,例如在大一的课程规划中,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几乎一样,以工科理论知识为主,这样显然不利于“零基础”学生的艺术技能的培养。根据当前实际,笔者建议通过延长艺术类课程学时和增加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数量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培养方案改革的核心,例如以课程设置为例,延长美术基础、设计素描等课程的学时,为随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和技能。同时,增设手绘卡通形象、透视学等课程,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动手能力,同时为避免知识面狭窄,课程设置中导入模块化的多方向的选修课程,以扩大学生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2.建立一套符合学生特点和当前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很多工科院系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由于建立时间晚,教学目标和定位不够明确,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而是模仿同类甚至艺术类院校的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这样导致了很多工科院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雷同的局面。而且许多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在内容设置上过多的重复,从而浪费教育资源。例如,作为动画片设计流程的几大部分:动漫角色造型、场景道具设计、分镜脚本、运动规律等内容是属于一个整体的,但是在很多工科院系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中,却被分割成几门课分别进行教学。例如,在大二的时候开设动漫角色造型和场景道具设计课程,大三时开设分镜脚本、运动规律,到了大四才开设动画设计制作的课程。这些内容之间原本就存在着紧密联系,但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在授课的时候,就会出现学生衔接不上之前所学内容的情况,而且会有重复的内容,这就使得学生学习兴致不高,不能系统地掌握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根据当前实际,笔者建议通过课程项目化和课程案例化两种方式进行工科背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在自身参与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目的。

3. 改变传统低效率的教学方式,建立更加适合工科动漫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艺术类学科在工科体系背景下,当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其课程无法依照艺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和专业特性开展教学,艺术类专业更加强调分段制教学,在一定时间段相对集中地进行学习与创作,而不是按照传统工科课程教学方式那样将某一门课分散到某个学期中持续进行教学。所以,笔者认为工科院系的动漫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摸索,应当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情况下,通过分段制集中授课的方式完成某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例如,将网页美工课程采用集中式授课方式,在6周时间内结束,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连贯性。

其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根据市场用人动向,推出模块化套餐式选修培养方案。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培养单一化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在模块化套餐式选修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里面既有艺术类课程为主的套餐,也有以技术型课程为主的套餐供学生选择。这样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保证工科背景下动漫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针对师资结构单一与课程多样的矛盾,笔者认为,一是学校应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业内知名高校或企业进修,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二是聘请一些业内知名学者、设计师定期来校举办讲座,以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此外,学校应该和相关动画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让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三是在学校层面可以开通绿色通道聘请一些动画企业的一线设计师作为本校动漫设计专业的外聘教师,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大有益处。

四、结语

调查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发现工科背景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对策,当然笔者的对策旨在抛砖引玉,尚须大家共同探讨,把工科背景下的动漫设计专业的改革引向深入,使地方性本科院校工科背景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李力.地方工科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4(9)

[2]张翠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实践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4

近年来, 中国的日语教育获得了全面发展, 日语专业及学生人数均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1]然而, 这种“高增长”却也给日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瓶颈”。长安大学日语系正好创建于这样的高速增长期, 而且还是在一个工科背景的大学之中。如何在这样的形势及环境下提高自己的专业教育水平, 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回顾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我们主要在“语言教学”“专业特色”及“实践教学”上开展了教学研究及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以检讨长安大学日语系发展的经验为例, 总结和回顾长安大学日语系在日语教学上的探索成果, 以供大家批评与参考。

日语语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成效

日语语言教学是任何日语系教学工作中的最基本内容, 其教学效果及质量之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及日语系自身的社会声誉。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在上大学以前都没有学习日语的相关经历, 属于“零起点”。在这样的情况下, 日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

回顾十年来长安大学日语系的教学改革, 我们在语言教学上主要经历了“单方传授”→“相互交流”→“团队协作”三个探索阶段。

1.“单方传授”型教学模式的得与失

长安大学日语系在成立之初, 大家在语言教学上并没有非常成熟的想法。因此各位教师也都很自然地将自己在大学阶段所见所闻的日语教学法引入到了这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我们基本照搬了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 完全覆盖了听、说、读、写、译的各个方面。尽管“会话”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强调学生的表达能力, 但是由于专业创办之初对于学生要参加的各种考试没有十分的把握, 同时又顾虑到学校方面对新专业的评估压力, 因此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对付考试所必须的单词、语法、听力等教学内容放到了首位。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 第一届学生在各类考试中确实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得到了学院乃至学校的认可。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 我们却逐渐发现了存在于本届学生中的一些问题。那就是, 学生的专业成绩虽然不错, 但是却没有学生能在校级以上的专业竞技比赛中获得奖项。而且, 学生的性格过于沉默, 参与精神明显不足。经过讨论, 大家大体都认同这一情况应该与我们的专业教学模式有关。要改变本届学生的状况显已不易, 但若不及时扭转此种教学模式, 低年级学生必然也会“重蹈覆辙”。最终, 大家研究决定要在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及过程中引入“交流”型的教学模式[2], 即要注重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2.“交流”型教学模式的引入与成效

从2007年起, 我们首先在一至三年级的日语会话、基础日语等课程上展开试点, 并逐渐扩展到高级日语、日语视听等课程。在日语会话及基础日语等课程上, 我们要求学生每次都要轮流作话题“发表”, 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在此基础上, 2009年来系里按照“交流”教学模式对三年级两学期的“日语视听”课作了深入改革。由一名中国教师及两名外教共同担任此课程, 并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实行“小组化”讨论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自己的话题, 并以各种形式在小组内发表与讨论。不仅如此, 系里还要求其他所有课程在教学环节中都必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设置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应该说, “交流”模式的教学改革成效是相当显著的。课堂气氛当年就活跃了起来, 学生的表达欲望及表达能力显著增强。仅在改革不久后的2009年至2010年期间, 我系2006、2007级学生在第四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 (西北赛区) 中均取得了二等奖的佳绩。而在2010年举办的第十七届陕西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中, 2008级学生亦获得了二等奖。作为一个新办专业, 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成绩赢得了同行的赞扬, 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前景。

3.“团队协作”型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在2010版教学大纲中, 我们把“交流”型教学模式及时固定了下来。而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又开始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建议。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团队协作”型的教学模式而继续扩大“交流”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及协调, 从2012年9月份起, 我们逐渐在日语专业语言教学的最重要课程———低年级的“基础日语”教学中引进了“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在一、二年级分别组成该课程的教学团队, 同一学期课程教学由两位教师合作;在教学日历、教案编写、授课程序上均采取协作模式;力求把过去立足于教师个人、分散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协作化、集体型的教学模式。

两年的教改成果证明, 此种教学模式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盘活其专业知识是非常有效的。近三年多来, 由于受中日关系的影响, 西北地区日语专业类的竞技比赛明显减少, 但我们的学生仍然能在一些全国性的比赛中屡获佳绩 (如“笹川杯”作文征文大赛、日本侨报社主办的征文大赛等) , 体现出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及敏锐的问题意识。目前, 我们正在研究把此种教学模式推广到其他课程中的实施办法, 以进一步提升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准。

专业特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成效

如果说语言教育是日语专业教学中的“躯体”, 那么专业特色教学则又可说是其“灵魂”所在。尤其是如今日语专业教育在全国大面积铺开的背景之下, 一个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有无自己的特色, 实际上已经关系到这个专业的继续生存与发展。[3]

长安大学日语系在创立之初就开始考虑到这一问题, 但我们在专业特色教学上的探索也是逐步推进的。十年来, 着眼于长安大学的学科优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动, 我们的特色教学主要经历了“土木工程+软件日语”、“汽车工程日语+英语教学”两个动态的调整阶段。

1.“土木工程+软件日语”

2004年日语专业建立之初, 我们对本校一些优势学科的就业情况作了一番考察, 目的是希望日语专业能在借力本校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保证和提高自己学生的就业率。当时经过调查后发现, 长安大学好几个二级学院均设有土木工程专业, 该方向的毕业生人数较多, 而且就业率很高, 市场需求极大。考虑到长安大学在该专业相关方向上本来就与日本的某些大学有合作关系, 因此我们最后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之上在日语系三年级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 并聘请了相关的专业教师担任此课程。而且,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日语术语, 日语系在实践环节的“科技翻译实践”中还专门以此为专题安排了实践内容。

在开设“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同时, 我们又了解到市场上日资背景的软件企业数量较多, 对于日语翻译人才也有较大需求, 因此我们又专门在三年级开设了“科技日语概论”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则主要以介绍与软件行业相关的日语专业术语为主, 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最基本的软件日语术语, 在毕业后可以很快地胜任相关的翻译工作。

应该说, 当初我们所开设的“土木工程+软件日语”的特色课程模式还是比较成功的, 2004、2005级学生在毕业季求职过程中, 有不少同学因为懂得基本的工程及软件术语而被用人单位优先录取。而本来鲜为人知的长安大学日语专业也因为此种特殊的“工科”背景而被用人单位所青睐。

2.“汽车工程日语+英语教学”

设置专业特色课程的目的在于造就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独特之处, 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实力。然而, 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也必须及时兼顾市场的相关变化。

2009年前后, 我们了解到日资背景的汽车企业对于日语翻译的需求急剧增加。一些汽车企业在招收我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时候, 甚至还专门问起日语专业毕业生是否也兼修汽车类课程。得知这一情况后, 我们很快就对下一年级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 专门补充了一些相关汽车制造方面的日语术语。而在2009年下半年修订2010版教学大纲之际, 我们还专门对特色课程的设置作了调整。新大纲确定在“翻译”课中导入土木工程类翻译内容的同时, 把“土木工程概论”课改换成了“汽车工程日语”, 主要讲授与汽车制造相关的日语专业术语。

与此同时, 根据学生在求职活动中的经验所得及追踪调查, 许多用人单位似乎还十分看重学生的英语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同学在就业方面会明显具有一定优势。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 他们的高考外语一般都是英语, 在进入日语专业之前, 他们都已接受了十多年的英语教育。换句话说, 日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完全有可能让学生同时熟练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何况在当今“国际化”的背景之下, 学生能掌握两门外语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竞争优势。于是, 在大纲修订中我们又强调了英语教学的地位, 对其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作了更为合理的调整, 使其至少涵盖听、说、读、写四个基本环节, 并特地分出了英语口语课。

经过上述特色课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 至2010年, 长安大学日语系学生在掌握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 实际上已经初步接触了土木工程、软件、汽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而且还同时强化了其原有的英语技能。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表明, 开设此类特色课程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几年都达到了95%以上, 不少学生还进入了与特色课程方向相关的诸如丰田、日产、索尼、富士通、小松等的日资知名企业。而且, 学生的英语技能明显提高, 有的还成功考取了诸如商务英语、英语翻译之类的认证证书。

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成效

与一般文科类院校中的日语专业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不同, 长安大学日语专业秉承工科院校注重实践教学的传统, 在教学中还专门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同校内其他工科专业一样, 日语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学校在资金、后勤等方面的专门支持。

广义说来, 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论文类实践环节, 包括学期小论文及毕业论文;一类则是社会实践环节, 包括科技翻译实践、教学实习、导游翻译实践等。在此, 我们主要就后者作检讨。

回顾近十年来长安大学日语系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上的探索过程, 我们在实践“定位”上大体经历了从专业辅助教育向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的转变。

1.“科技翻译实践+教学实习”

长安大学日语系在学生社会实践环节最初开设的科目有两个, 一个是三年级下学期的“科技翻译实践”, 另一个则是四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实习”。

“科技翻译实践”跨度两周, 最初主要是为配合“土木工程概论”课的教学而设计的。一个班学生一般被分成了三个小组, 每个小组均有带队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尽快掌握有关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日语术语, 其间我们会确定实习所用的专业日文资料, 并按三个小组进行翻译任务的分割。学生被要求在第一周内完成相关内容的翻译工作。而在各个小组内, 6-7名学生一般还会被分成两个小组。他们的翻译内容相同, 并可进行小组间的讨论。翻译完成后的第二周, 指导教师修改学生的翻译内容并予以评价。经过汇总、讨论, 指导教师最后会把大家一致认可的最好翻译版本分发给学生供参考和学习之用。

与“科技翻译实践”着重于土木工程类专业知识不太一样, “教学实习”则仍然偏重于日语语言知识。其目的之一在于通过组织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课堂﹑听后访谈﹑编写教案﹑实际讲课等活动, 使学生能够体会日语教学的全过程并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目的之二则希望学生通过实际讲课的训练, 培养并提高其人前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为升学、就业中的面试环节作好准备。“教学实习”跨度四周, 前两周为准备阶段, 后两周则为实际教学阶段。

多年来的经验证明, 在日语专业开设实践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学到的不仅有专业知识, 而且还有团队协作的工作方法。有些毕业生甚至反映, 自己之所以能通过录用考试而被用人单位所录取, 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得益于实践教学中的知识及经验积累。

2.“导游翻译实践+学生自我实践”

在修订2010年版教学大纲时, 我们把原来的“科技实践翻译”的内容导入到了“翻译”课堂中, 而同时增设了“导游翻译实践”环节。需要指明的是, 在实践环节中增设这一栏目, 其目的并非要让学生都去当导游, 而是希望利用西安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人前表达能力, 盘活其日语语言知识, 以适应社会对于翻译人才在沟通表达能力上的特别要求。“导游翻译实践”聘请专职导游给学生讲解导游技巧及景点知识, 在学生作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 由导游及负责教师带队, 把学生带到西安几个著名景点分组作实地讲解。

除此之外, 在新大纲实施之际, 我们还策划把日语系原来不定期举办的“日语配音大赛”正式定名为“春花浪漫配音朗诵大赛”, 作为长安大学日语系每年的例行活动, 并向学院申请把这一活动纳入实践教学而予以经费、后勤等支持。在举办方式上, 我们则把这一活动完全托付给高年级学生班委自行组织协调。至今, “春花浪漫配音朗诵大赛”已经举办了三届, 由于吸引了校内其他专业乃至兄弟院校日语系学生的参与, 这一活动现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长安大学日语系的范畴, 而成为了我系学生锻炼和提高其社会活动能力的有力平台。

总之, 经过多年的摸索, 我们已逐渐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的及定位。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高年级学生不仅得以盘活自己的语言知识,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 为其顺利就业并走向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 经过十年的发展, 长安大学日语系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在结合长安大学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 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体系。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 工科院校背景下的日语专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在考察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依托自己院校优势学科的发展途径。目前, 我国的日语教育已进入改革调整阶段。我们将在已有教训及成绩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深化教学工作的相关改革。

参考文献

[1]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 4:1-2;于飛.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現状[J].神奈川大学大学院言語と文化論集, 2012年2月第18号:97-99.

[2]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 (上) (下) [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4、5.

男生理工科热门专业 篇5

该专业的就业率高达 97%。石油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石油工厂生产发展需要,具备工程技术知识和钻井工程知识,在钻井工程方面获得基本训练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通常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油田设计、化工、石油储运等工作。就业单位主要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上石油等大公司。但是该专业有的岗位会需要海上作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但薪资待遇都非常优厚。

2.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指对建造某项工程所需的全部费用进行工程预算,简单来说就是计算盖一栋楼大概要花多少钱,这项工作通常被我们称为预算师或造价师,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工程造价专业实用性较强,培养的是具备独立进行工程运算、结算及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因此,同学们应经常参加实践学习,在校期间最好能考取预算员证及造价员证。这样在就业时会更具优势,选择的单位也相对好一些。

3.土木工程

国内一系列宏伟的土木工程的完美得像是艺术。像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奥运场馆等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赞叹。上海世博会园区里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规划与建设,就是不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智慧的结晶。

市政工程设计院、工程质量监督站、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只要就业单位,毕业生大多从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港口工程、海岸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

4.建筑学

相对于土木工程的大型建筑工程来说,建筑学的就业范围要大一些。

建筑学专业大多采用“4+1”的五年制教学模式,同学们可在学校修完四年的基础性课程后,从第五年开始,要结合毕业设计,到各大设计院和规划设计单位实习,并参加实际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建筑学专业毕业生既可在工业或民用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室内设计公司、园林景观设计公司从事建筑形体空间设计工作,又可在房地产公司从事相关工作,也可在城建部门和房地产公司从事房产管理、开发工作、还可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只要你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踏实肯干的吃苦耐劳精神各大单位都是热烈欢迎的。

5.轮机工程专业

动力学研究具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轮机”是使用发动机的动力来推进船舶的机械设备与系统的俗称。而现代船舶的“轮机”除了提供推进船舶的动力外,还产生各种形式的能量,当船舶在航行中或停泊时,满足船舶辅机及其他设备与系统的需要。

轮机工程专业大多在海上工作,对于不想出海的学生来说,去造船厂从事维修和监造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待遇也很优厚。我国航海事业的逐步发展,对轮机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6

关键词:文化素质;管理;监督;教学质量

文化素质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其作用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并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价值和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展。

在全国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基于中国计量学院作为理工科背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薄弱这一背景,学校在本科教学中将原来的“校设选修课”更名为“文化素质课”,并将原来的五大模块进行了重新划分;对新申报的文化素质课程限定了学分要求;并筹备了文化素质课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新申报的文化素质课程进行审核;对与文化素质课程相关的文件、管理办法予以了修订,尤其严格、规范审核程序,根据申报课程内容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审核部门、审核程序等。

这样改革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与此同时,文化素质课程由于认识上的欠缺和管理上的不足,同时导致了一些问题。笔者对已暴露的问题根源及措施分析如下:

一、文化素质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目前,中国计量学院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206门,设置为五大模块:人文与社会类、科学与技术类、经济与管理类、学校特色类与专业化特色英语类。

2009年度文化素质课不同学分课程门数统计如下:1学分43门、1.5学分75门、2学分84门、2.5学分2门、3学分1门、4学分1门,合计206门。从提供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文化素质课开设学分主要集中在2学分和1.5学分,2学分课程门数占总数的40%,1.5学分课程门数占总数的36%。

近三年文化素质课程课程门数统计概况如下:2007年提供课程124门,2008年提供课程164门,2009年提供课程206门。文化素质课门数增长幅度分别为32%和25%。可见开设课程门数增长幅度大,且持续增长。

开设课程数量呈增长趋势,但从专家听课和学生反馈情况来看,文化素质课程的质量还很难保障。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具备上课资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一些教师开设的课程内容与其学历背景毫无关系。我们把焦点放到了准入制度上来。2009年6月文化素质委员会召开会议,确定了文化素质课程的准入审核制度,对主讲教师学历背景以及相关教学经验提出了资格要求。

文化素质课程的学分设置目前看来是以2学分、1.5学分居多。在当前呼吁降低学生最低毕业学分的大气候是相违背的。于是学校教务处在2008、2009年度的关于文化素质课程开设申报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学分设置,建议1学分为宜。这样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分偏高的趋势,但是对已经开设了的课程还很难一步到位把学分降下来。

二、文化素质课程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

在文化素质课程运行体制中主要存在着三大群体:一是任课教师,二是选修的学生,三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有这三大群体统一认识,才能形成文化素质课程教学的良性运行机制。

目前,有少部分教师对文化素质课程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选修课不如必修课重要,大纲编写简单、敷衍;对学生管理不严格,上课考勤质量下滑。考试形同虚设,让学生交一篇论文就及格,根本不严格把关。

学生选课的动机不纯,功利心强,除了倾向选择那些好拿学分的课程,还挑些学分高的课程,以赚取学分为目的。也有部分学生不够重视,随意性很大,不看大纲和课程简介,只看课程名称。挑选一些娱乐性强或者轻松不费劲的课程。

学校确实有少数教学管理者认为文化素质课程是属于学校层面的,与二级学院无多大关系。于是在工作中出现了惰于管理或者疏于管理的现状。

(二)管理上的不到位

目前,学校采取二级院校管理模式。有的学院领导认为文化素质课程是学校管的事情,不大过问,而学校这一级质量监控还不到位。另外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上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班主任、辅导员都鞭长莫及。管理的职责全部落在了任课老师身上。因此文化素质课程的管理一直都是教学管理上的盲点。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虽然我们采用了学生信息员反馈、生评教制度、近两年也将文化素质课程纳入教学督导组检查的对象中来。但是对日常教学秩序的检查仍然不够。教师随意换课、停课的情况屡有发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着手提高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对文化素质课程的认识

学校各级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应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性。

对开设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师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当前学校文化素质委员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新申报课程的教师资格进行论证审核。应该强调不是任何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都可以随便拿来开设课程的。鼓励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多为学生开设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

教学管理者应加强认识,提高管理水平。当前,学校教务处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修订相关文件;制订管理办法;对申报流程细化管理;在院校两级管理中,既要在学校层面把工作做好,又要调动院系的工作积极性。

对学生选课要积极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建议多作一些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程的要求和期望,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文化素质课程结构不合理。校特色类课程和经济与管理类课程资源尚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以至于该模块的有些课程教师任务繁重,需要开设几个头才能完成任务。面对这种情况,教学管理者有必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和控制,制定一些倾斜性的政策鼓励资源不足的课程开设起来。

文化素質课程缺乏稳定性。有的教师因个人原因,申请停课或取消课程。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部分重修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时,因为每个学期变动较大,致使实际与计划脱节,计划失去了指导意义。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鼓励更多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课程,引入竞争机制。无计划的申报方式,往往造成一课一人,没有比较,没有竞争,教学质量不好考核,教学质量的提高更缺乏一种有力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也可以整合资源,将相近、相关的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避免因人设课,保证文化素质课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作为学校主管部门应该加大监控力度。坚持对文化素质课程进行教学秩序检查;组织专家听课、评课;将生评教的成绩作为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检查的考核标准之一;将文化素质课程纳入督导组教学中期检查之列,将其教学效果作为继续开课的依据;如果学生选课连续两轮落空,就取消其开课资格。如果教师想继续开课,必须重新申请,经文化素质委员会专家听课评审通过才行。

参考文献:

[1]李俊.构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8,(6).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7

据相关统计显示,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工科女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25%, 她们中40%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专业原因, 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生理卫生、人际关系、找工作困难等问题。

二、问卷建立及分析

问卷主要针对文献研究内容, 分为5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学业、就业压力。共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问卷200份。

(一) 个人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 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参加调查的学生中, 其中普通高职占79.00%, “3+2”联合培养占12.50%, 国内外联合培养占5.00%, 技工班占3.50%。独生子女占72.5%, 农村占58%。

(二) 心理状况

此项调查中, 大多数的女生在人生取向上比较迷茫, 对今后的就业也感到很有压力。有2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 最大的挫折是就业竞争太激烈。其余的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成功、不适应宿舍生活、经济困难各占到19.00%、22.00%、17.00%、20.00%。有55.0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 需要对未来人生取向的指导, 希望在“现阶段对待生活的心态”“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指导的分别占28.00%、12.00%、5.00%。有30.50%的学生课余生活是上网度过的, 学习的只占7.50%。有50.50%学生觉得班上女生少会带来困扰。

(三) 学校教育

在此方面的调查中,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40.5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会对自身发展前景有微弱的影响, 47.50%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社团举办的大赛和活动很不成功, 要么是形式上很多人参与, 实际上很多人是“被参与”, 要么是几乎没人参与。在58.50%的学生认为希望通过书面教育来提高人文素质, 25.50%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教学提高人文素质。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

(四) 学业方面

在问卷中, 学生希望走出去参加校际交流学习。参与调查的学生专业全部为工科专业, 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占23%, 学生有38.50%的人看重学校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知识获取途径有27.00%的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 22.50%通过图书馆自学。有30.50%的学生曾经考试挂过科。有27.00%的学生想多学一些课外的知识, 但不知道该学习些什么, 没有信息和方法指导;有20.50%的学生想参加一些校际间学习交流活动, 但不知道哪里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21.50%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71.50%的学生偶尔旷课;15.50%的学生经常不按时上课;52.50%的学生偶尔走神;28.00%的学生表示我的老师是手机;只有19.50%的学生认真听讲;6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适应;1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不适应;42.50%的学生感觉目前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对今后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有17.00%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的工科课程不感兴趣;有51.00%的学生认为男女比例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工科背景女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通过教育者提高对工科女生教育的重视度, 来提高女生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只有提高教育者对女生群体的期望值, 才能不断提高女生的教育水平, 才能提高女生教育的质量。从职业教育和国家发展的高度, 做好工科背景的女生教育工作, 对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工科背景的女生采取分类教育

毫无疑问, 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其共性的。但遵循这种共性对学生所进行的一般化的教育, 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她们与辅导员交流思想也少, 也基本不与男生交流思想, 甚至在女生中的交往对象也非常有限, 她们的发展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要根据工科背景女生的特点, 与男生分开来, 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包括心理、人际关系、自我保护、就业技巧等。

(三) 重视心理教育, 增强工科女生的自信心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学生心理活动, 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可以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女生的自信心。可以采取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丰富教育形式, 提高女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邀请校外成功女性来开展讲座, 介绍成长经历, 用各种方式帮助女生悦纳自己, 提高自信度。

(四) 丰富适合工科女生的校园活动, 培养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和人数的特点, 举办适合她们的各种活动, 为她们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

如举办女生风采大赛等有针对性的活动, 提高参与度。鼓励女生深入社区、企业和社会进行志愿服务和调查。让她们了解社会, 提高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针对工科女生, 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校园活动, 教育和引导她们明确今后自己的就业方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做好职业生活规划, 早动手早准备, 为她们今后从事专业工作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各种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玉.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青少年学刊, 2008:85-88.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8

一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为不能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成功观,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看待和处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和漠视他人利益感受,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部分大学生在个人道德方面存在严重的“知”而不“行”现象,对做人做事的道理满足于了解,缺乏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践行。在就业选择方面表现为: (1) 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在效益好、待遇好、不用吃苦这样的就业岗位上,对于环境艰苦、地区偏远、基层工作的岗位退避三舍,形成人才缺口单位没人去,人才饱和单位不要人的局面。 (2) 盲目要求待遇,只想所得,不讲付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按照一个大学生的标准应该有一个对等同学学历的收入,将自己心中理想的工资标准作为找工作的基点,没有考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讲付出,只讲收入的想法导致自己寻求工作到处碰壁。

2心理素质差、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共同影响,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普遍较弱。突出表现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控能力不足。不少理工科大学生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产生厌倦。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或是经受不住社会的种种诱惑。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因此当他们真正走上社会,被社会进行挑选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优势、才华等用人单位认同的条件完全、恰当地推介给用人单位,从而失去了用人单位的挑选机会。

3人文素质普遍不高

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理工科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理工科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4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学文化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缺失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平时主要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临考试时搞突击。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仅满足于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深入,对本专业知识缺乏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5专业知识的缺乏和对非本专业知识的忽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造的单向、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6高校教学模式的陈旧化

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单一枯燥的教材、教师为核心,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职场竞争非常激烈,用人单位看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课本知识的学习,高校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造成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主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转型阶段所具有的特点,突出表现为社会运行不规范、利益格局扭曲、关系胜于能力等。社会中功利主义思想盛行,严重影响了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期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消极悲观、缺乏学习积极性和研究问题的主动性。部分学生急功近利,急于取得成功而不愿付出艰苦努力。

2家庭教育没能起到奠基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目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这造成了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不善于接受挫折和委屈,协调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同时由于生活长期由父母包办打理,离开父母的宠护,学生就表现出自理能力弱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

3大学生自身不积极努力提高素质

在一切因素中,主观因素是最重要的能动性决定因素。在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所有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不努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从生理特点看,大学阶段身心处于成熟期、感情敏感脆弱易冲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误导。在这一阶段,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是跟着感觉走,导致自身的学业水平、道德水平等始终难以提高。

4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不少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方式上,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所使用的方法是灌输式,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求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或者专业口径设置过窄,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在课程设置上,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虽然这种现象已逐渐得到改观,但是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应付思想,没有从本质上引起重视,不少高校把人文教育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而且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学生在选修课上所学的知识又没有真正掌握,缺少必要的考核和检验。

5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育人要求教育者有更高的素质和修养,第一是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方向,是做人的基础,第二是更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这是教学的前提,第三是更高的人文素质,这是提高学生修养的源泉,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文理分家,高等教育的综合发展只是近期的事情,所以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和分布上存在不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状况。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师缺乏人文社科类知识。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方面

高校应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而且还没有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培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决不亚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难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不能一条腿长,而另一条腿短。因此,高校应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多种手段和切实措施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高校精心地培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是增进他们对社会了解、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少毕业生步入社会时难以适应社会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平时接触社会太少,对社会情况了解不够,不能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差异。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多了解社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教会他们怎样去适应社会,学会怎样去做事,并加强对他们人生的指导。

继续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个社会秩序良好、价值观念健康、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巨大和正面积极的。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化;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人尽其才,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这一方面,党和政府已经作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制定了很多非常有针对性的好政策。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明确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成功有很大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丰富情感,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身心素质。

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相同时期或不同时期,不同产业的内部各部门对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是不同的。高校应利用就业反馈,做好社会调查与预测,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尖端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接轨,以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的技能;与政府及用人单位合作,了解劳动力市场需要,确定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调整的幅度和节奏,使人才供需渠道畅通,培养“订单式”人才,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2学生自身方面

修正个人择业价值观取向。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到单位后首先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先把自己的能力提升起来,不要好高骛远。毕业生应多加强良好心态的培养,应明白找工作是为了什么,要能耐住寂寞。学校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让毕业生明白找工作的目的。毕业生应明白在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学好本事和培养个人素质,把单位分配的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工作有责任心,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非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应该努力扩充知识面,不但要学会本专业知识,对其他相关学科也要有所关注。在平时就应该养成学习公用知识的习惯:多读书,多看报,把公共基础课放到专业课认识的高度,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自我学习社会需要的新型公用知识,比如电脑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多读、多练、多说,有意识的培养社会认可、需要的技能。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培养个人对自我的合理节制,弄清物质满足和价值追求的关系,常言说,“民以食为天”。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的其他的需求和愿望不可能实现。但是,物质性的需求与满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涵。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有更高的目标,还有基于物质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人的生存与动物存活的本质区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丰富生命内涵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追求物质生活和无穷欲望的工具。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以及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们心理素质的整体状况,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各种挫折和挑战。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为自己提升就业能力奠定基础。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倾向,择己所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为自己能力的过程,变成学习的主人,拥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善于发现自己不足及乐于探究求新,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好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了解职业的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以及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进行职业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再次,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按照社会与职业发展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交叉融合,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加强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还需具备从事该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素质,导致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人在遭遇失败后,一蹶不振,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锻炼自己坚强的性格,求职时用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

此外,大学生还需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的就业观。应当把就业观念转换为就业大众化,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认清就业形势,确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3家庭教育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从早期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家长就应该进行做人处事的教育,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和纠正,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初高中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指导孩子逐渐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较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孩子上大学后,尤其是刚上大学时,孩子处于陌生的环境,面临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较多,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引导,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建立适应新环境的良好心理结构。

总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加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只有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与要求就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为大学生就业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于勇.从大学生就业难看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9 (1) :110-111.

[2]牛进社.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措施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29 (5) :62-64.

[3]肖朋.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看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54.

[4]赵俊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9:217-219.

[5]张炳武,张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职业规划,65-66.

[6]王化峰,郭红.大学生综合素质失衡导致就业难的对策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 (3) :322-323.

[7]魏伟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2 (4) :77-79.

[8]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高校讲坛,2008, 34:184.

[9]张旭.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J].社会科学论坛,2009, 7:203-205.

[10]李娴,黄朝方.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J].教育在线,2009, 13:183.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9

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环境变迁的影响,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人们的习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发生了改变,也促进了教育方式的改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95后”,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成熟期,他们的观念和思想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可能会受到这些信息的误导,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缺失。目前,大学生的拜金和享乐主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克服功利主义的最佳途径,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校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科技教育,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已经成为教育界的迫切问题,在21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证。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创新教育内容、媒介和方法,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素养。

2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不少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其中有社会原因和学生自身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模式使得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尤其是在理工科高校中开展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更少。

2.1 重视不足

人文科学的重视程度一直都是处在不重要的地位上,因为人文科学的价值需要和其他科学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文理分家的事实也导致了人文科学的重要性被忽视。尽管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种现象,采取开设一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的措施,但是一些理工科高校仅仅只开设几门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选修课,课程的学分相对较低,并且绝大部分是通过考查的形式结课,这样做只是在学生的毕业成绩单中出现有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名字而已,并不能真正的重视其价值。还有一点就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类课程,但是其学时并不高,相对于总学时而言就更低了,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为1.8%,浙江大学为1.5%,清华大学为3.3%,甚至有些理工科专业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

2.2 缺乏师资力量

很多院校由于缺乏人文科研经费和学科带头人,人文科学类的教师地位不够高,教师队伍老化,知识结构老化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在理工科院校,存在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人文科学相关的课程得不到正常授课。一是理工科教师中很少有既懂得理工科知识又了解人文知识的全面型教师,二是人文科学类专业老师不知道理科的专业知识,所以这两个原因导致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2.3 途径单一

一般来说,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的人文氛围并不浓厚,多是围绕专业学习开展一些校园活动。在人文素质类课程安排上仅仅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因此不同的专业需求应该选择不同的教材。这样做的好处是尽量避免学生学习了人文素质的一些知识而在学习生活中却不会运用的现象出现。除了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形式之外,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人文科学方面的讲座、举办一些相关活动来丰富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3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成才不单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如果仅仅具备专业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可能成为人们所认为的“机器人”。当我们跨进高等学府的时候,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还有父母亲人都希望我们能够成才,但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具备学问知识,因此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文。《周易·彖传》中最早出现了“人文”一词,主要想表达的就是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建立一个理想的文明社会。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有助于了解古老文化,从而使得民族精神更加凝聚,这样的人文素质培养才不会失去文化的根基和底蕴。

3.2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文素质扮演的角色却越来越被人忽视,人们对科技的重视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现代人的人格和人品不完善。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温室效应、能源枯竭、森林面积减少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人们也面临较大的压力,人们承担的失业风险加大、人际关系变得脆弱、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虽然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境界却降低了。

3.3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

如今,学科分支越来越精确也越来越专业化,出现了一些势头强劲的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比如在“三峡工程”的问题中,体现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还与周边百姓生活、生态等社会问题有关。在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时提高人际交流与组织管理的能力,做到全面发展,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国际教育改革追求的对象。

4 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面临的挑战

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打破了制约信息传播的城墙,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难扮演。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一点在理工科大学生身上表现的更明显,因为相对而言他们缺乏文史哲方面的基础知识,当大量信息出现时,他们的思想可能会混乱从而产生盲目从众的行为。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面临一些挑战。

4.1 多元的网络文化挑战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进入大学生的视野,甚至一些负面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行动上的诱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能会偏离轨道,社会责任感不强,轻视精神追求,使得提高人文素质的理念成为空话。因此,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灌输人文素质理念是摆在眼前的问题之一。

4.2 网络的交互性挑战人文素质的提高

互联网的交互性被认为是网络的基本特征之一,模糊了真实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网络参与者不是单纯的主体或者客体。所有的参与者都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共享信息,这样使得多文化、多地域和多民族之间的交流在沟通方式的变化下变得更加容易。每一个网络上的参与者既能够相互沟通也能相互影响;既能够张扬个性也能隐藏自己性格;既不担心没人捧场也不担心被人指责。面对这样一个交互性的网络平台,提高人文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5 互联网背景下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创新途径

目前,由于高校自身发展水平不一样,使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也不相同,有的刚起步,有的已经具备一定规模,还有的已经步入正轨。高校只有与时俱进,从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丰富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加强教师引导、完善制度建设、创新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入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5.1 关注网络热点,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大学生被其快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深深吸引,信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迅速传播和分享。改变社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之一可以归为网络,网络必然也会对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进行深层次改变。因而,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名人就相关话题举办讲座,结合网络舆论,运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5.2 借助互联网媒介形式,丰富人文素质教育载体

网络背景下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些高校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就是一种网络背景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途径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还可以建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站,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高校还可以让精通网络技术的老师担任论坛和邮箱的管理者,定期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以重大节日、先进人物等为切入点开发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较浓的软件,实现寓教于乐。

摘要:就目前而言,高校中的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也受到了影响,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面临种种挑战,但是却给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从教育的内容、媒介、方式等开展创新,开辟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式,真正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成年”。

关键词:互联网,人文素质,途径创新

参考文献

[1]Xu-Zhao W U,Zheng W W,Chai X X.Innovation of Ways How Counselors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J].Journal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2015(4).

[2]Yang X.Analysis on the Grey Relation between Wujia Boxing Cours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J].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Service Sciences,2012,4(21).

[3]Fang Q C.A Breakthrough i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tensifying Mathematical History Education[J].Journal of Guangxi Youth Leaders College,2005(1).

[4]Li Fu-jie.On 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Pingyuan University,2002(1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10

一、理工科大学生易出现的思想问题

1. 缺乏感性思维

理工科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突发事件反应的敏锐程度比文科专业大学生高, 他们有严谨的做事态度, 求真务实, 但过分理智的理工科大学生缺少感性思维, 看问题固执己见, 因此理工科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相对缺乏灵活性, 他们思维相对固定, 性格相对比较固执, 对事情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 理工科大学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但是, 理工科大学生热爱科学技术研究, 我国多数从事科研事业的人员都是由理工科院校毕业生组成的, 所以理工科大学生是我国不可缺少的人才群体。

2. 对思想政治不够重视

思想政治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不但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且还能充分了解我国的人文历史。但多数理工科大学生只重视自己所学专业, 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 导致其基础薄弱, 人文素养相对较低, 这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3. 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冲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正以高速发展的方式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在过去, 主要信息来源是广播、报纸、电视等, 其中的内容都是通过编者筛选出来的正面信息, 对社会和大众能够造成负面影响的信息不会刊登或报道出来。而网络就完全不同了, 网络上的信息形形色色, 大学生正处于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为薄弱的年龄段, 他们很容易被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所迷惑。

4. 网络的虚拟化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障碍

虚拟化是网络的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网络的虚拟化使理工科大学生在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方面产生障碍, 使其产生心理上的焦虑、苦闷、压抑, 出现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等症状, 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网络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信息化背景下做好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1. 对学生进行根本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根本上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教育, 只有深入学生内心进行心理指导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大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与学生脱离的现象, 教师只是机械地传达教学内容, 忽视了与学生的内心交流。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 教师应走进学生内心, 开展师生网上交流、网上专项服务, 同时开放大学生的思想反馈系统, 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出现的问题。

2. 构建网上思想教育系统

学校应大力举办校园文化网上行活动, 开展融合思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 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上思想教育系统。高校应加大在网络基础建设上的投入, 推进校园网进学生宿舍, 为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空间。

3.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当今是信息技术迅速传播的时代, 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课堂教学。多媒体以其独有的直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深受广大教师喜爱。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发挥了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同时还促进了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帮助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情境等教学手段, 对大学生进行情感的培育和思想的转变。

4.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 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 还要善于对网络进行鉴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各种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开展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 也利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理工科大学生相对文科大学生来说更具备科学素质, 但他们普遍缺乏人文素质, 学校在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发展。

2.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 理工科大学生该怎样选择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信息, 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为了让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首先,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 对不良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其次,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让他们深入地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增强其信息辨别能力。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魏爱荣, 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理论与改革, 2002, (8) .

[2]陈方前.做到“五个坚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论高校理工科专业语文教材策划 篇11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材策划 专业性 经典性 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30-0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的成功离不开优秀教材。一部优秀教材可以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它是连接师生教学相长的桥梁。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优秀教材的使用就要“编”“选”并重。可见,基于合理的教材策划,“编”出好教材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今,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可谓多如牛毛,其质量亦是参差不齐。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同温玉主编2009版《大学语文》再版为例浅谈大学语文的教材策划问题。

1 2009版同温玉主编《大学语文》的不足

由同温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于2009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西安科技大学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投入教学已经三年。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材的不足之处陆续暴露,已计划于2013年再版。

1.1 选材、内容、观点滞后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其所言,教材编撰亦需要不断更新,没有一部教材可以历久弥新,教材的修订、再版必不可少,这既是一种与时俱进,又利于学生获取更多前沿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2009版《大学语文》的选材、内容、观点有待更新。①书中“理想篇”“爱情篇”等所选书目略嫌陈旧,时代痕迹太过久远。②选材不够经典,未能体现理工科语文教学的特色内容。③内容难易程度不一,有些篇目内容理论性太强,多数理工科学生不易接受,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④某些篇目的立论观点已然落伍,前沿观点引用较少。

1.2 篇目结构比例失调

合理的结构犹如量体裁衣,为教材增色不少。2009版《大学语文》在篇目结构上存在三方面缺陷 。(1)比例失衡:有些篇目选文数量较多,达七篇,有些篇目数量较少,只有五篇,数量的多寡不一给教学进度安排造成一定的困难。(2)选文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篇目外国作品居多,有的古代著作较多,有的现当代作品为主,所选古今中外书目的比例失调会带给读者一定的审美疲劳。(3)具体篇目在字数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作品多达五页,有的仅半页,多的带给学生臃赘感,少的有意犹未尽之感。

1.3 编纂特色缺失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优秀教材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大学语文的编撰应体现出灵活、实用、传播文化、引导道德规范的特色。2009版《大学语文》在这几方面稍显不足。一是篇目的选择过于呆板,停留在过去的时代记忆中的作品居多,对于90后的大学生而言,这类作品可读性不大。二是经典作品缺乏深度解读,不利于传播优秀文化的精髓。三是古代作品应古为今用,缺乏跟现代著作的时代沟通。

2 同温玉主编《大学语文》再版的改进策略

教材的再版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更新或者结构调整,理应遵循教材编写规律,加强策划,提升编撰理论高度,以求高屋建瓴。应从理论性、经典性、时代性三方面着手,力求推陈出新,使教材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1 理论性:培养质疑和分析能力

优秀教材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学会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记忆、接受书本知识。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教授曾言:“中国留学生很聪明,学习也很努力,易于接受知识,但缺乏质疑创新与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应将培养质疑和分析能力的教育理念渗入教材策划环节。

第一,质疑和分析能力的形成要以知识储备量为基础,这样在提出质疑时才会有典可依,有据可凭。因此,《大学语文》应注重篇目中的理论编写,不仅将旧的理论和观点呈现在篇目之中,更应该把前沿观点书写进教材之中,通过新旧理论的对比找出理论的发展轨迹,引导学生探索这种差异的由来并预测其未来走向,打破学生传统意义上的“记忆—接受—认可”机制,树立全新的“认识—质疑—分析—认可”机制。

第二,《大学语文》的再版策划还应设立提问和讨论环节。在选定的篇目基础上增加“设疑—提问—讨论”环节。设疑是在熟知篇目的基础上而来的,通过设疑引发提问进而引起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在耶鲁大学、柏林大学、早稻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早已展开并被证明是科学的。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创新求变”的能力。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过,“大学培养的是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再版理应以培养能力为主。

2.2 经典性:培养精品意识

《大学语文》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教材,其质量高低取决于所选篇目的经典与否。经典的著作总是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引领大家进入令人神往的境界。因此,在《大学语文》的编撰中必须体现“选材”的经典性,借此指导学生树立“精品意识”。

首先,教材的编撰需要经典作品的加入,这也是优秀教材的编撰特色之一。在每一篇目中至少应有一到两部经典著作出现在学生面前,如古代著作《诗经》《论语》,现代著作《边城》《荷塘月色》,外国著作《罪与罚》《复活》等。优秀作品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益于高校大学文化这一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

其次,优秀教材本身就是经典的代名词,蕴含着相当的价值和财富。如罗尔斯的《正义论》,这部经久不衰的名著以其内容的深刻性和高度的理论性吸引着读者,其经典性毋庸置疑。《大学语文》应以树立精品书目为目标,立足于理工科学生,深刻挖掘优秀作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精神食粮和道德港湾。通过教材的经典性和经典著作的选编,培养学生的精品意识,不仅在学习中要精益求精,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要勇创经典。

nlc202309020758

2.3 时代性:以前沿内容体现时代精神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窗口,优秀教材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前沿和具有时代性的信息和知识。再版的《大学语文》应力求体现与时俱进性,紧跟时代前沿。

2.3.1 书目的内容要体现时代性

在书目的选择上,应不局限于国内外作家的某一类著作、作品,也不局限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体裁,可以把罗大佑的经典励志歌曲、周杰伦的美轮美奂的歌曲等纳入教材中,让歌词进入大学校园的文化书目中,真正实现与90后大学生精神领域的接轨,这也是与时俱进性的一种体现。罗大佑的经典励志曲目很多,歌词中现实主义的用语着实带给一代又一代人以精神的激励,对于当今大学生无疑也是一种文化鼓励。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折射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唯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旋律带给人们的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真善美的境界油然而生,给大学生贫瘠的精神生活无疑注入了一缕清香,有如甘露洒心。

在书目的选择上,还应针对理工科学生对古代作品的枯燥、难懂难以接受的问题,加入现代版本的介绍,如增加易中天对《三国》的现代诠释和解读,对《论语》《诗经》等篇目加入现代版本导读,做到古为今用,古为今学。

2.3.2 书目的编排方式应体现时代性

结构编排是教材的外在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材的成功与否。《大学语文》的再版应力争在编排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大学语文》的再版可以采用以经典篇目带动基本篇目,每一篇目内部设立与篇目相符的经典歌词一首,以吟唱和讨论带动教学的编排结构。同时,在篇与篇之间设置电影目录,介绍电影的相关情况,如在“爱情篇”与“友情篇”之间设置经典电影链接,古今中外的均可,以此强化作品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式笔者已经在教学实践中有过尝试,学生颇感兴趣,由此也加深了对作品的解读。

2.3.3 字体和色彩变化也应体现时代性

《大学语文》的再版工作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处理,其中有关排版的工作也需要创新。针对以往单一的黑色色调和单一的字体样式,可以对书目的题目、正文、注释、讨论等不同板块采用不同的色彩进行勾勒,既要保证色系的一致性而又不失多样性。在字体方面,楷书和隶书的结合会使文字不再那么呆板,显得颇有立体感,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南开大学陈宏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即采用了这种办法,深受学生好评。通过这一创新,一定能使更多学生关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3 结 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总是以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前提的,教材的出版发行也是如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教材的再版应基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融进学科的前沿性和信息时代的多样性,结合教材编撰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占据教育理论的制高点,编写出优秀的教材,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教材有效地服务于师生的“授受”过程,真正发挥优秀教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华莉,蒋安丽.我国高校教材选用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4):495-497

[2]宋宝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 尹顺祥,黄松姣. 提高高校教材编写质量若干问题小议[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6(1):37-42

(收稿日期:2012-09-22)

理工科专业背景 篇12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科学生,人文素质

2010年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计划中提到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这对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更高, 对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更全面。国际化的工程人才, 应该是厚基础、宽专业, 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都具备的综合性人才。因此, 在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背景下, 工科院校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卓越计划”背景下提升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 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要求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近些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越来越多, 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强, 迫使学校越来越重视提高工科学生的专业能力, 往往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至于学生中出现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卓越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要求实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对加强工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

(二) “科学发展观”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是目前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工程师是直接参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一线科技人才, 他们在工程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知识基础与扎实的专业技能集于一身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工程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 不断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源动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相契合。工程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稳定的精神内涵, 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 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三) 提升就业质量要求毕业生“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具。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 2016年毕业生将达到770万,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根本途径, 就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因此, 工科院校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等“硬实力”的培养, 也要加强如人际交往、团队意识、创新精神、诚信及学习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能够顺利毕业, 而且能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优质人才。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科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一) 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

当代的工科大学生都是国家未来的工程师,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某种程度上与工程实践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相关。当前屡屡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 不仅给国家造成人财物的损失, 更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 工程师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大学期间, 工科学生还应注意职业素质的培养, 比如职业道德的提高、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等。工程师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也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潜质, 未来不仅能获得个人职业上的长足发展, 更能为实现国家的“中国梦”助力加油。

(二) 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团队精神, 是协作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的集中体现, 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是组织高效率运转的保障。人际交往能力, 是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 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的实现。团队精神和人家交往能力是目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 具备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 能够很快地适应正规化的工程运作模式, 更能满足社会对于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 创新精神与管理能力。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实质上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创新精神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 也是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非专业素质。国家要想把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 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 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看, 一部分大学生会成长为组织的管理者, 良好的管理能力, 是成为管理的必备的能力, 因此这就要求工科院校不仅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 还要培养管理者。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科院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 塑造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大学精神。

一所大学精神风貌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精神可以从校园外部环境与内在精神内涵两方面来体现。工科院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建筑物应具有自身特色, 校园绿化精心设计, 设置一些具有人文精神的雕塑、石刻等, 全方位立体性展现出大学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学生发挥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大学在发展过程中, 都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因此, 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宝贵精神财富, 不论是校风校训, 还是有优美的校园环境, 通过不同途径的实施, 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自然而然中得到熏染和陶冶。工科院校相对人文氛围比较薄弱, 更应当注重凝练自身的大学精神, 提升学校的文化格调, 最终达到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使学生达到追求真理、崇尚自由, 热爱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二) 实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培养方案。

一所高校要发展要进步, 不仅要有特色的专业实力, 更要有人文精神, 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工科院校多有重专业、轻人文的传统,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人文素养的养成。“卓越计划”的提出, 迫切要求工科院校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落后观念, 必须将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人文课程在所修课程中的比重。满足工科学生知识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在学程安排上坚持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并重的理念, 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建设“学高”与“身正”并重的师资队伍。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承担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 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因此, 提高工科院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科校园里, 跟学生直接接触的有三类老师:专业课教师、人文社科类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应该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出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作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人文社科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转变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讲课方式, 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对学生的影响也最直接,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要加强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能够在工作中更专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人文社科类教师与辅导员面对的是同一学生群体,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学校要注重加强三类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训, 教师自身在工作中要注重自身知识的丰富和素养的提升, 发挥教育“潜移默化”的特性, 为学生作出表率。

(四) 营造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成长中的大学生至关重要。学校可以从网络和现实两方面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建设优良的网络校园文化, 利用微博、空间、qq群等为载体, 开展知识竞赛、讲座、论坛等丰富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 浓厚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与熏陶。另一方面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如成立人文氛围浓厚的社团;举办人文知识类讲座、知识竞赛;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相关的社会实践;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 发挥主动性, 受到感染、熏陶和鼓舞, 提高文化品位。

“卓越工程师”是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工科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人文教育, 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0:5~11

[2]刘茜.硕士成“硕蚁”, 毕业即失业?[EB/OL].http://bj.people.com.cn/n.2012/1031/c82841-17653126-2.html

[3]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79

[4]崔永鸿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J].文艺生活, 2012, 4:120

上一篇:金融投资实验室下一篇:术后感染手术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