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Ⅰ型系统(精选7篇)
典型Ⅰ型系统 篇1
1 概述
国投曲靖发电有限公司装机容量为4×300MW火力发电机组, 锅炉系东方锅炉厂生产的DG1025/18.2-Ⅱ16型亚临界、高强螺栓连接全钢架悬吊结构、一次中间再热、自然循环、固态排渣炉、单炉膛、π型布置、平衡通风、四角切向燃烧、摆动燃烧器调温的燃煤锅炉。过热器系统装有三级喷水减温器, 喷水减温器为多孔喷管式, Ⅰ级喷水减温器装在低过至前大屏的连接管道上, Ⅰ级减温器为Ф609.6×55mm (材质12Cr1MoVG) ;Ⅱ级喷水减温器在前大屏至后屏的连接管上, 左右各一, Ⅱ级减温器为Ф426×50mm (材质12Cr1MoVG) 重2.5吨;Ⅲ级喷水减温器装在后屏至高过的连接管上, 左右各一, Ⅲ级喷水减温器为Ф406.4×50mm (材质12Cr1MoVG) 。
检修单位在年度检修时, 发现过热器系统Ⅰ、Ⅱ、Ⅲ级减温器减温水管与减温器之间的插座焊口产生裂纹, 严重影响机组安全运行, 业主决定割除旧设备, 更换为新设备。此方案在#2炉、#3炉、#4炉的检修工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过热器系统减温器更换工作, 受到业主的认可和好评。经过三年的工程应用证明, 该方法成熟可靠, 值得推广。
2 焊接工艺原理
减温器是材质为12Cr1MoVG的大直径厚壁管, 焊接时, 应进行焊前预热, 手工钨极氩弧焊的预热温度为150℃~200℃, 焊条电弧焊的预热温度为200℃~300℃, 可防止产生冷裂纹。焊后进行热处理, 可改善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
3 焊接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 施工工艺流程, 见图3-1。
3.2 旧设备拆除
(1) 切割作业
切割前, 应将设备固定好。采用氧乙炔火焰切割的方法, 将减温器筒身、喷管管接头沿原安装焊缝中心线割开, 见图5.2.2-1, 分段吊出锅炉大包外。切割时, 应保证减温器筒身两端管道以及与喷管管接头相焊的管道的长度。
(2) 用卷扬机将割除设备吊至锅炉炉右0m运走。
3.3 坡口制备
(1) 采用角向磨光机打磨的方法进行坡口制备, 应将原安装焊缝打磨清除干净, 以保证焊接质量。制造厂提供的减温器坡口形式为U形, 因此, 与减温器对接的原设备的坡口应打磨成U形。坡口尺寸、对口尺寸见图5.2.3.2-1。
(2) 管道管口端面应与管道中心线垂直, 其偏斜度≤2mm。见图5.2.3.2-2。
(3) 坡口内及边缘20mm内母材无裂纹、重皮、坡口损伤及毛刺等缺陷。
3.4 焊件对口
(1) 对口前, 应将坡口表面及附近母材 (内、外壁) 每侧10~15mm范围内的油、漆、垢、锈等清理干净, 直至发出金属光泽。
(2) 焊件对口时应做到内壁齐平, 若有错口, 其错口值不超过壁厚的10%, 且不大于1mm。
(3) 焊件对口间隙3~4.5mm。
(4) 焊接组装时应将待焊工件垫置牢固, 以防止在焊接过程中产生变形和附加应力。
(5) 禁止采用强力对口。
(6) 焊件定位, 采用“定位块”点固在坡口内, 沿管道圆周方向均匀布置3~4块 (水平位置的焊件, 定位块的位置应避开平焊及仰焊位置) 。
3.5 焊接作业
(1) 焊前准备
焊工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 持有相应项目的有效合格证。
焊机选用ZX7-400S型逆变焊机, 性能良好, 调节灵活, 仪表按计量的要求进行定期校验。
焊接材料:一级、二级、三级减温器材质均为12Cr1MoVG, 焊接时, 氩弧焊丝选用TIG-R31 (Ф2.5) , 焊条选用R317 (Ф3.2、Ф4.0) , 要求有制造厂提供的质量证明书, 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R317焊条使用前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烘焙, 且重复烘焙次数不得超过2次, 使用时, 装入保温温度为80℃~110℃的专用保温筒内, 通电保温, 随用随取。钨极选用铈钨极WCe-20 (Φ2.5) 。氩气纯度≥99.95%。
对口前, 要求对减温器的材质进行光谱分析复查, 应与设计材质相符。
(2) 焊接工艺
焊接前, 采用电加热法预热, 钨极氩弧焊 (GTAW) 打底时的预热温度为150℃~200℃, 焊条电弧焊 (SMAW) 的预热温度为200℃~300℃。
焊接时, 应由两名焊工对称施焊。GTAW打底的焊层厚度不小于3mm, 打底层焊缝检查合格后, 应及时进行次层焊缝的焊接。层间填充及盖面焊接采用多层多道焊, 单层焊道的厚度不大于所用焊条直径加2mm, 单焊道宽度不大于所用焊条直径的5倍。每焊完一层后, 应将药皮和飞溅物清理干净。焊接过程中, 应注意接头和收弧的质量, 收弧时应填满熔池。多层多道焊的接头应错开30~50mm。焊接层间温度控制在200℃~300℃。
减温器更换的对接焊口为水平固定位置, 其焊接工艺参数见表5.2.3.4。
注:GTAW打底焊接时, 氩气流量为8~10 L/min。
3.6 焊口外观质量检查
对焊口外观质量进行100%的检查, 其质量符合DL/T869-2012的I类焊接接头的要求。
3.7 焊后热处理
(1) 焊后热处理设备选用DWK-A-360型电脑温控仪, 性能良好。加热方式为柔性陶瓷电阻加热。热处理用测控温仪表、热电偶等计量器具必须经过校验,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维修后计量器具, 必须重新校验。
(2) 热电偶的安装位置与数量, 应保证测温和控温准确可靠、有代表性。水平固定的减温器, 测温点应上下对称布置, 采取与分区加热相应的测温、控温方式安装热电偶。热电偶应固定牢固, 保证测温和控温准确可靠。
(3) 焊后热处理工艺参数
Ⅰ级减温器为12Cr1Mo VG、Ф609.6×55:加热温度为720℃~750℃;根据62δ50 (δ为减温器壁厚) 计算, 升、降温速度为114℃/h, 300℃以下可不控制升、降温速度;恒温时间180分钟;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330mm;保温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 每侧比加热宽度增加不少于150mm;保温厚度40mm~60mm。
Ⅱ级减温器为12Cr1MoVG、Ф426×50, Ⅲ级喷水减温器为12Cr1MoVG、Ф406.4×50:加热温度为720℃~750℃;根据62δ50 (δ为减温器壁厚) 计算, 升、降温速度为125℃/h, 300℃以下可不控制升、降温速度;恒温时间180分钟;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250mm;保温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 每侧比加热宽度增加不少于150mm;保温厚度40mm~60mm。
焊后热处理恒温过程中, 在加热范围内任意两测点间的温差不得高于50℃。
3.8 焊缝金属光谱分析
应对焊缝金属进行100%的光谱分析复查。
3.9 焊口无损检验
热处理工作完成后, 应对焊口进行100%的超声波探伤, 超声波探伤按《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 (DL/T820-2002) B级进行, 焊缝质量达I级。
3.1 0 硬度检验
热处理工作完成后, 应对焊接接头进行100%的硬度检验, 其硬度值符合DL/T869-2012的规定。
结语
采用此方法后, 国投曲靖发电有限公司#2、#3、#4炉过热系统减温器更换焊接工作安全顺利完成, 为机组检修工期控制节省了时间。经过三年实践证明, 本方案设计简单、安全性高, 实施方便, 为整个作业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值得在
参考文献
[1]杨炳彦.火电建设焊接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DL/T869-2012,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S].
[3]DL/T819-2010, 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S].
[4]DG1025/18.2-Ⅱ型锅炉系东方锅炉厂说明书[Z].
典型Ⅰ型系统 篇2
KT-DF100A发射机自动化系统是专门为DF100A型100k W短波发射机设计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 采用模拟人工调谐方式实现发射机自动开机、自动倒频、自动调谐、自动巡检等各项操作功能。自2005年8月开始, 我台陆续实施了对全台三个机房共计18部DF100A型100k W短波发射机的自动化改造, 通过安装调试和几年的维护使用经验, 现对KT-DF100A型发射机自动化系统使用中, 出现的典型故障进行分析, 并提出故障的判别方法, 同时介绍一下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在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2 KT-DF100A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简述
2.1 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KT-DF100A型发射机自动化系统主要由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内部板卡部分、接口类控制板卡部分和外围采样设备等三个部分组成。KT-DF100A型发射机自动化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1)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内部板卡部分
该部分主要包括有PISO-813A/D转换数据采集卡、PCX-3008模拟量输出卡、ISO-P32C32数字量数据采集卡和PCL-745B串口转换卡等。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内部板卡作为数据汇总级, 主要负责对经过调理的发射机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 对开关量信号进行分类;控制8路发射机的调谐电机转动;实现隔离和输入输出各路发射机的数字量开关信号;串接口卡通过两个RS-422/485串行端口用来与频率预置板、频率计、状态监测板进行数据交换。
(2) 接口类控制板卡
该部分主要包括有KT-FS002频率预置板、KT-IB002接口板、KT-MB002马达缓冲板、调谐驱动部分板卡、KT-AMP002模拟信号取样板、KT-SD001状态监测板、调制器母板、KT-DF100ARB中间继电器板和滤波墙等。接口类控制板卡作为中间级, 主要负责为下级从发射机采集上来的数据, 提供与工控机的连接并提供接口转换和接口扩展;转接数字量信号和模拟量输出信号, 进行D/A转换;对采样上来的数据进行电压等级的统一的规划。
(3) 外围采样设备
该部分主要包括有KT-AII001小接口板、弧光监测板、水温水压传感器、电压电流传感器及各采样点并接的电阻排等。外围采样设备作为自动化系统的最低层, 它主要负责采集发射机所处的工作状态;发射机工作中的各级表值、水温、水压;发射机各马达驱动的元器件所在的位置等, 上述所有基本信息均使用各类传感器和电阻排等方式进行采集。
2.2 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的接线原理
KT-DF100A型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的接线主要由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调谐系统模拟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等三个部分组成。
(1) 开关量及部分模拟数据采集
开关量及部分模拟数据采集接线图如图2所示。它是以接口转换板为中心, 将采集来的数据通过网线送到相应的接口类板卡进行D/A转换, 再送入工业控制计算机, 工业控制计算机把采集来的数据直接送到自动化运行软件中使用, 实现了自动化系统对发射机状态实时监测、实时巡检的功能。
(2) 调谐系统模拟数据采集
调谐系统模拟数据采集接线图如图3所示。它以信号调理板为核心, 采用高速、高分辨率的A/D转换卡和D/A卡进行模拟调谐数据采集和马达驱动控制, 实现了发射机在倒频过程中, 能按照自动化软件系统设定的流程进行自动调谐, 调谐系统也是对模拟数据进行采集, 它与上面数据采集不同的是, 当采集的数据送入工业控制计算机后, 自动化运行软件首先要进行判断, 判断后再发出相应的指令, 对相应的马达进行驱动。
(3) 自动控制
发射机自动化系统以新加装的中间继电器板 (KT-DF100ARB) 为核心, 实现了自动化系统软件通过本机运行图, 对发射机实施的自动开、关机, 自动倒频等功能 (见图4) 。与单纯数据采集不同的是, 它对发射机所处的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后, 先进行判断, 比如发射机是否在主控合、高压断等状态, 然后再根据本机运行图对发射机进行自动控制。
3 KT-DF100A短波发射机自动化系统故障分析
按照故障出现的部位, 我们把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分为两大类, 即KT-DF100A发射机自动化系统本身器件的故障和DF100A型100k W发射机本身器件的故障。
3.1 KT-DF100A发射机自动化系统本身器件的故障
KT-DF100A发射机自动化系统本身器件的故障, 通常会导致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出现倒频失败或开机失败。
(1) 故障现象
某发射机在紧急倒频时, 倒频失败, 自动化软件系统出现“高末屏压超时”并提示值机人员, 将发射机倒为手动倒频, 开机正常。
(2) 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维护人员在处理时, 用手动方式加高压, 发射机各级表值正常, 而在发射机自动化软件系统中, 显示高末屏压采样值为零, 由此判断, 是由于高末屏压采样通路出现故障, 通过对图5高末屏压采样通路图的分析, 故障点被锁定在高末取样接口板上。高末取样接口板是发射机自动化系统采集高末屏压模拟数据的传输通路, 高末屏压是作为发射机自动化系统调谐时需要调用的数据, 参与到了发射机自动化系统调谐过程中, 这些数据只有在自动化系统倒频或开机时才被调用, 如果没有采集到高末屏压的数据, 那么自动化系统就会认为高末屏压不正常, 而不再对发射机进行正常调谐, 同时提示“高末屏压调谐超时”, 从而导致倒频失败, 更换高末取样接口板后, 试机正常。
(3) 小结
上述故障在发射机自动化维护中经常碰到, 它不仅仅局限于发射机自动化高末屏压取样通路, 其它数据, 如高末屏流、高末阴流等, 也会造成发射机在开机或紧急倒频时出现故障, 此类故障比较容易判断, 用手动开机的办法, 再通过与自动化软件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比对, 就能及时发现故障, 并加以处理。
3.2 DF100A型100k W发射机本身器件的故障
DF100A型100k W发射机本身器件的故障, 会引起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出现故障, 最终导致发射机在开机或紧急倒频时, 出现倒频失败或开机失败。
3.2.1 故障实例一
(1) 故障现象
某发射机在开机播音时, 发射机自动化系统不能正常调谐, 倒频频繁失败, 用手动开机, 发射机仍不能正常调谐, 检查发射机马达驱动装置, 发现马达调谐电源板指示灯全灭, 并伴有焦糊味。
(2) 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在改造过程中, 有很多地方是与原发射机的元器件密不可分的, 比如调谐系统的改进, 虽然对马达驱动板进行了全面的替换, 并对马达驱动板的电源进行了改造, 但其调谐及取样的基本原理并未改变, 分析马达电源板的主要功能 (如图6) , 它主要是给马达驱动板实时提供±15V电压, ±15V电压通过马达驱动板送入发射机的主动电位器及随动电位器, 以保证发射机自动化系统能实时监测各传动系统的工作位置。由此我们判定, 可能是某个主动电位器或随动电位器出现短路, 导致±15V电源短路, 烧毁马达电源板。为了准确定故障位置, 我们将所有马达驱动板的外接线路全部断开, 更换上新的马达电源板, 一路一路进行插接, 寻找故障点, 最终发现是主动电位器短路引起。在我们处理的类似故障中, 既有主动电位器的故障, 也有随动电位器的故障, 处理方法是, 更换相应的十圈电位器, 故障排除。
3.2.2 故障实例二
(1) 故障现象
我们在维护的过程中, 发现某一发射机在开机播音时或紧急倒频的调谐过程中, 音周始终处在封锁释放的状态, 发射机在调谐过程中, 始终是带着音周在调谐, 使得发射机常常找不着正调谐点, 导致自动调谐失败, 值班人员只好在自动化系统开机播音或紧急倒频时, 人工将音周退掉, 待倒频结束后, 再重新送音周。
(2) 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发射机在进行手动调谐时, 音周旋钮通常是由人工退掉的, 以保证发射机各级表值能准确的达到正调谐的位置, 在调整好各级表值后, 再由人工方式将音周旋钮旋到合适的位置。而自动化系统, 在设定开机播音或紧急倒频的调谐过程时, 模仿的也是人工调谐方式, 在调谐过程中发射机音周是被封锁的, 待调谐过程结束后, 由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发出释放音周的指令, 正常播音。
我们在处理上述故障时, 发现用手动调谐方式时, 能正常封锁与释放音周, 但在使用自动化方式进行播音倒频或开机时, 音周却始终无法被封锁。在分析自动化音周系统的通路后 (如图7) , 我们发现指令下达后, 要经过接口板、状态检测板、调制器母板、9A4板才能到达控制端, 指令所经过的通路, 不仅仅只是自动化系统硬件设备, 还牵扯到了发射机中的9A4板, 在对自动化系统硬件进行更换排除后, 我们将故障点锁定在9A4板上, 在分析9A4板音频通路的工作原理后, 发现自动化系统通过对9A4板光耦集成块 (U6) 的控制, 来保证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在调谐过程中自动封锁音周, 待调谐结束后释放音周。而采用手动方式调谐时, 光耦集成块U6并不参与到手动的音周通路中, 由此造成了我们前期对该故障判断的失误, 更换9A4板U6后, 播音正常。
3.2.3 故障分析小结
上述两例故障处理的关键就是, 一定要分清是自动化系统的故障还是发射机本身器件的故障。故障一在实际处理当中, 从现象来看, 会让我们误认为是马达电源板的故障, 而使我们频繁更换马达电源板。故障二由于手动试机, 发射机是正常的, 很容易误导我们从发射机自动化的硬件上去寻找故障点, 从而使我们一直在自动化系统的硬件中纠结, 延误处理时间。在出现自动化故障后, 我们的判定原则是:
(1) 首先要熟练掌握自动化系统的取样点的通路及了解每块板卡的功能。
(2) 利用自动化系统的手动/自动小豆开关反复进行手动或自动试机及调谐。
4 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的维护
上述分析的仅仅是几例典型故障。在日常维护中, 我们还碰见过很多其它类型的故障, 比如自动化软件系统故障、UPS电源损坏故障、网线插接故障等等, 为了能更好的使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工作, 我们将自动化系统的维护方法总结如下:
(1) 外围采样设备的维护要注意定期进行清洁, 及时检查接线端子是否紧固, 网线插接口有无松动。这些看似很小的地方, 都有可能引起数据采集时不够准确, 从而导致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出现故障。
(2) 接口类控制板卡要定期清洁, 检查时, 注意不要带电操作。
(3)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内部板卡要保证工作环境清洁, 温度稳定, 定期对工控机滤网进行清洗。
(4) 定期对自动化系统的表值进行校准, 巡机时, 定期对自动化各级表值与实际表值进行比对。
(5) 定期对自动化系统串入原控制通路的线路进行检查, 定期对UPS进行放电试验。
(6) 对自动化上位机、下位机操作系统要进行备份, 定期对自动化软件系统中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5 结束语
本文对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典型故障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处理发射机自动化系统故障的思路, 同时还介绍了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的维护经验, 有利于同类型发射机值班人员的学习与交流。我们将不断地对新设备、新器件进行摸索, 为发射机的安全播出提供更好的保障。
摘要:本文对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接线原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对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典型故障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处理发射机自动化系统故障的思路, 同时还交流了发射机自动化系统的维护经验。
Ⅰ型糖尿患者更易感染肠道病毒 篇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 过去, 研究人员对I型糖尿病和肠道病毒感染之间的联系有一些猜测, 为确认两者的关系, 他们回顾了相关方面的大量研究, 调查了4000多人的健康资料。结果显示, 那些患有I型糖尿病的人, 感染肠道病毒的风险是其他人的10倍左右。
肠道病毒是一类病毒的总称, 包括: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等等。它们可引起发热和咳嗽等感冒症状, 有的还会引发手足口病、脑膜炎或脊髓灰质炎。I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 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本次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大部分是儿童, 因此, 患I型糖尿病的儿童需要注意预防肠道病毒感染。
研究人员说, 目前只是发现了一种相关性, 还不能确定I型糖尿病和肠道病毒感染的因果关系, 或是有第三种因素, 如可能有某种基因缺陷使人既易患I型糖尿病又易被肠道病毒感染。
典型Ⅰ型系统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样本选择
在接诊的安氏Ⅱ1错病例中选择10例应用FR-Ⅰ进行矫治,治疗开始年龄9~11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均处于替牙末期或恒牙初期。左手腕骨片显示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前或高峰期。经面型、牙模型及头影测量分析,属于下颌后缩,磨牙远中关系,面下1/3短,上颌基本正常或稍前突。
1.2 矫治设计
所有患者均为非拔牙矫治,其中4例牙列无拥挤,单纯经FR-I治疗,其余病例双期矫治,第一期用FR-Ⅰ调节颌骨及上、下牙弓间矢状、垂直向关系后,第二期应用固定矫治器作进一步治疗。所有病例经FR-I矫治结束后,磨牙均达到中性或中性偏近中关系,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平均疗程8个月。
1.3 FR-Ⅰ应用
首先进行下颌前伸定位的咬合重建。下颌前移量一般不超过3mm,垂直打开的量约2.5mm,若覆盖4mm左右下颌可前伸到前牙切对切的关系。若覆盖过大,则需逐步前伸,每隔3个月左右再前伸3mm。初戴时,第1~2周每天戴用3h,若无不适逐步延长时间,当患者完全适应矫治器后,要求患者戴用时间,每天达18h左右。当患者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颌面部侧貌改善后,治疗结束。以后每天午后戴用2h和夜间戴用,半年后仅夜间戴用一年予以保持,牙齿替换后进入二期治疗。
1.4 研究方法
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软组织厚度参考平面为FH面[3],测量项目如下:
硬组织:1.SNA 2.SNB 3.ANB 4.OJmm 5.NP-FH 6.NA-PA 7.U1-NA 8.U1-NAmm 9.L1-NB 10.L1-NBmm 11.L1-MP 12.U1-SN 13.U1-L1 14.MP-FH 15.MP-SN 16.Y轴角17.下颌体长Go-Pgmm 18.下颌升支长Go-Cdmm。
软组织:1.面凸角Ns-Sn-Pos 2.面角FH-Ns-Pg'3.Z角4.上唇基角S-N-Sn 5.下唇基角S-N-B'6.鼻底厚Sn-Amm 7.下唇凹厚B'-Bmm 8.颏厚Pos-Pomm 9.颏唇沟深Si-Li-PgSmm10.上唇倾角FH-UL 11.下唇倾角FH-LL 12.上下唇角UL-LL13.上唇凸厚UL-U1mm 14.下唇凸厚LL-L1mm 15.上唇长Sn-Stom mm。
2 结果
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表2.
表1显示,矫治后下颌骨骨骼有明显改变,SNB增大和ANB减小,下颌体长和下颌升支长均有所增加,硬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面角增加,颌突角减小,前牙覆减小,上前牙轻度内收,下前牙少量唇倾,下颌平面角和Y轴角虽有增加,但无显著差异性。
表2显示,治疗后面凸角减小,软组织面角和Z角增加,反映软组织侧貌突度减小。颏唇沟变浅,面下1/3侧面观更协调美观。下唇基角,下唇倾角及上、下唇角均有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上、下唇闭合改善,下唇厚度也有较明显增加。
3 讨论
3.1 FR-Ⅰ对上、下颌及牙齿产生的作用
经FR-I矫治后,SNB角增加和面部突度减小,下颌体长度和升支长都有增加,说明不仅下颌骨位置发生改变,同时还促进了下颌骨的生长。在B点前移的同时,A点基本无变化,这可能与FR-I在导下颌向前同时上颌唇弓对上颌产生反作用而使上颌骨生长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有关。
覆盖减小除受下颌位置改变影响外,还与上、下切牙移动有关。上颌前牙唇倾度减小,是因为前导下颌产生的反作用力作用于上颌唇弓而引起。下切牙有轻度唇倾,量较小临床意义不大,且下切牙相对下颌平面角度变化不显著。在骨骼与牙齿变化中,下颌骨变化是硬组织侧貌改善的主要原因。
3.2 软组织产生的反应
FR-Ⅰ治疗开始3个月侧貌就会有明显改善。在本组病例中,治疗结束后软组织侧貌凸度减小,颏唇沟变浅,与侧貌美学密切相关的面凸角、软组织面角、Z角、下唇倾角[4]都发生了显著改变.与硬组织变化主要发生在下颌相一致,软组织变化主要表现在软组织Po点和下唇相关的指标上,这表明了软硬组织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下唇厚度的增加又体现了软组织变化的相对独立性。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应用FR-Ⅰ治疗安氏Ⅱ1前后牙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并探讨相互关系.方法对10例应用FR-Ⅰ治疗前后的9~11岁安氏Ⅱ1病例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共测量18项硬组织和15项软组织项目,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为SNB角的增大和ANB角的减小,提示下颌骨的生长,面角增加和颌突角减小,上前牙轻度内收和下前牙少量唇倾.软组织面凸角减小,软组织面角和Z角增加,反映软组织侧貌突度减小.结论对安氏Ⅱ1病例早期应用FR-Ⅰ能够产生下颌骨骨骼改变,并达到相应的软组织侧貌的改善.
关键词:安氏Ⅱ1错,FR-I,头影测量,骨面型,软组织
参考文献
[1]赵美英,罗颂椒.陈扬熙主编.牙(牙合)面畸形功能矫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
[2]徐芸,白玉兴,宋一平主译.口腔正畸功能矫形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3]张端强.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及相关分析[J].口腔正畸学,2003,3:123-127.
典型Ⅰ型系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Ⅰ期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9~82岁, 平均年龄 (67±4.5) 岁, 病程2~4年, 平均病程 (3±0.7) 年。患者的纳入标准:无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 具独立思考能力, 意识清晰, 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相应内容, 患者无其他精神方面的疾病。患者排除标准:患者所患的子宫内膜癌症的发病时期不处于Ⅰ期且类型并不是Ⅰ型, 不具备相应的临床特点, 患者在患病的同时并发其他系统的较为严重的疾病, 或患有其他精神系统疾病类型, 无法独立配合完成研究。确保50例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患者体内的L1CAM含量进行检测, 方法:选取患者子宫内膜肿瘤部位的病理组织, 将其进行石蜡切片, 且固定染色。如果需要抗原修复, 可经过这一步3min/2次洗的缓冲区, 为了减少由于内部如此非特异性的背景染色, 样品放在Peroxide块LED在10~15min, 缓冲液洗5min/2次, 滴超V型块, 在室温下孵育5min在封闭的非特异性的背景染色 (注:潜伏期不超过10min, 否则会导致较低的特异性染色。如果电阻稀释液中含有5%~1 0%的正常羊血清, 这一步可以省略) 。缓冲液洗5min/2次, 对工作流体的液滴加37℃孵育1~2小时 (具体的潜伏期和温度测试人员从最终的解决方案) , 缓冲液洗5min/2次, Antibody滴核心增强子 (增强子) , 在室温下孵育20min, 缓冲器/2次洗5min, 滴注聚合物 (HRP酶2标准的反对) , 在室温下孵育30min (注:HRP聚合物对光敏感, 应避免不必要的曝光强度和存储在不透明的小瓶) 。缓冲器/2次洗5min, 在1ml的DAB加13。Substrate (或核电站在加Substrate) 滴1~2滴加Chromogen DAB (或核电站, 在切片滴加Chromogen) 混合后, 3~15min的孵化器 (具体的色调从染色时间的决定) 。在自来水充分冲洗, 复杂、脱水、透明、安装。检测完成后, 及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50例患者实施检测后的L1CAM含量表达情况进行统计与观察, 并记录分析。同时, 观察检测后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治疗后复发率情况, 由本研究中人员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 并对患者治疗后的半年内随访, 准确发放调查问卷50份, 50份问卷全部收回, 回收率为100%, 并记录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比较组间,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部患者的L1CAM检测结果情况
分别对50例患者实施检测后, L1CAM在正常人体细胞中不表达, 阳性患者所占百分比 (72.00%) 与阴性患者所占百分比 (28.00%) 相比明显较高,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2.2 术后5年内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复发情况
分别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调查, 其中, 术后5年内复发率阳性患者复发情况 (83.33%) 与阴性患者复发情况 (14.28%) 相比明显较高,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患病的不同时期, 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尽相同, 甚至影响患者的检测结果, 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降低[5,6]。在我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目前在宫颈癌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位居第二[7,8]。
恶性肿瘤细胞中, 其细胞的正常组成成分以及细胞间的传递方式被破坏, 导致其不能发挥正常的临床作用, 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检测的过程中, 绝大多数患者病理标本中的L1CAM检测结果为阳性, 说明患者的细胞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并且对细胞的正常信息传递造成了重要的影响[9,10]。在对L1CAM检测的过程中, 明确区分了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的机体差异, 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与检测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手段, 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能够及时预测患者治疗后的疾病反复发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11]。本研究中显示, 分别对50例患者实施检测后, 阳性患者所占百分比 (72.00%) 与阴性患者所占百分比 (28.00%) 相比明显较高,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患者体内L1CAM含量实施检测后, 确保了疾病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及时监测疾病的复发情况, 提高了患者治疗后的生命生活质量, 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且准确的诊断, 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使广大患者对治疗的过程更为满意, 提高了诊断与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临床意义极其重大。阳性患者疾病反复发作情况 (83.33%) 与阴性患者疾病反复发作情况 (14.28%) 相比明显较高,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L 1 C A M在Ⅰ期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表达, 其临床意义十分显著, L1CAM表达阳性的患者, 在其随访5年的时间内, 肿瘤复发率相对较高,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明, 梁英, 董颖, 等.子宫内膜癌中p-AKT与PTEN、P53、HER-2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44 (1) :135~141
[2]梁如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诊断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 (1) :1142~1143
[3]Li Min, Ma Guojuan, Feng Jing, et al.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endostatin and CD34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and uterus myoma[J].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22 (20) :523~524
[4]周海霞, 时志民, 王蕾, 等.子宫内膜癌中E2F-1和p-p38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22 (2) :78~79
[5]贺红梅, 才秋敏, 顾成敏, 等.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2与VEGF的表达及意义[J].河北医药, 2013;35 (22) 3439~3440
[6]段国敏, 金辉.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及分期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 2012;34 (19) :241~242
[7]祝斌, 郑淑华, 胡国艳, 等.结直肠癌中B7-H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 2012;21 (5) :387~390
[8]王丽, 许国峰, 欧阳俊, 等.卵巢肿瘤中B7-H4分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免疫学, 2013;33 (6) :446~450
[9]董平珍, 陈春燕.B7-H4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贵州医药, 2010;34 (10) :877~879
[10]朱明, 孙静, 王辉, 等.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和B7-H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1;18 (5) :528 ~532
典型Ⅰ型系统 篇6
关键词:手术,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研究
肱骨外科颈主要位于胸大肌止点上、颈部下2 cm部位, 该部位的骨质相对较为特殊, 具有解剖薄弱等特征[1], 使得骨折发生的几率较高。该类骨折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 在全身骨折中约5%。国外学者N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肱骨近端骨折的分类依据[2], 分别依据肱骨不同组成部位的移位程度将患者分为6个不同等级。本次研究主要选择Ⅰ、Ⅱ、Ⅲ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 现将研究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8例, 所有样本的Neer分型均为Ⅰ、Ⅱ、Ⅲ型, 依据手术不同方案分为三叶草型钢板固定组18例与锁定加压钢板组20例。三叶草型钢板固定组中男12例, 女6例, 平均年龄 (45.9±5.3) 岁, 平均病程 (3.7±0.9) 年, Neer分型中Ⅰ型8例, Ⅱ型4例, Ⅲ型6例;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中男13例, 女7例, 平均年龄 (46.2±5.1) 岁, 平均病程 (3.9±0.6) 年, Neer分型中Ⅰ型9例, Ⅱ型5例, Ⅲ型6例。两组样本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治疗方法: (1)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术前给予臂丛麻醉与气管插管措施, 平卧下抬高病患肩部, 于三角肌和胸大肌间行常规切口, 分离皮肤后向内牵拉头静脉将肱骨近端完全显露。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关节囊切开措施, 有效区别与骨折块相连的周边组织。仔细清理骨折部位的血肿与嵌入软组织, 采取骨折端牵引复位措施后置入克氏针进行暂时固定。在C臂机的辅助下判断复位效果, 并依据病患实际骨折状况选择锁定加压钢板。选择结节远端10 mm部位放置钢板, 再次应用C臂机观察复位状况与固定效果。获得满意效果后冲洗伤口并检查其他部位损伤情况, 有效处理后给予逐层缝合。 (2) 三叶草型钢板固定组:该组样本取仰卧位, 采用垫枕将肩部抬高, 有效复位后在肱骨干上钉入皮质骨螺钉, 然后依据患者的骨折程度再选择3~5枚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处理。手术固定过程中保证选用螺钉的适合程度, 避免发生抑制关节活动度等不良事件。完成固定后在C臂机辅助下观察病患肩关节活动情况, 保证良好的复位与固定效果后冲洗伤口, 最后将切口关闭。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样本的手术基本状况, 主要包括开展时间、出血总量、术后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等。术后给予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 依据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与并发症情况综合判定治疗效果: (1) 优:术后关节部位的疼痛与功能障碍等情况均消失, 关节活动自由无受限情况。 (2) 良:术后无关节疼痛表现, 但在劳累与季节变化时存在不适感, 关节活动情况较好无严重受限情况。 (3) 可:术后存在轻微的疼痛症状, 关节活动存在少量改善。 (4) 差:术后仍存在自发性疼痛, 且关节活动受限明显。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处理, 组间以χ2为检验标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的基本状况比较: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出血总量、术后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与三叶草型钢板固定组比较,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比较: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治疗后的优良率与三叶草型钢板固定组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肱骨外科颈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经常多发骨折情况, 其临床治疗中主要依据患者的骨折分型作为依据[3], 保守治疗方式仅限于骨折移位较小且组织损伤轻微的患者, 而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手术治疗来保证良好的复位与固定作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该类骨折患者采用了三叶草型钢板固定与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的治疗方式, 两种治疗方案均为当前临床中的常见方法, 主要在有效复位的基础上加以固定措施来确保骨折良好愈合。
通过手术后两组效果比较可见,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的手术时间 (91.4±13.1) h, 出血总量 (232.4±45.2) m L, 术后愈合时间 (4.6±2.8) 个月, 住院时间 (14.9±7.1) d, 与三叶草型钢板固定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方案对病患所产生的伤害较小, 并且有效提高了术后的恢复状况, 与钟志勇的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同时,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治疗后的优良率95.0%, 与三叶草型钢板固定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进一步证实了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能够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保证临床治疗的有效程度, 该结论与冯朝毅等的研究报告结果一致[5]。
综上所述, 针对Ⅰ、Ⅱ、Ⅲ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手术方式, 能够显著提高骨折愈合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培浩.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7) :61-62.
[2]颜凡霄.肱骨外科颈骨折分型与治疗简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6) :131-132.
[3]刘君权.3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2, 12 (11) :108-109.
[4]钟志勇.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方法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3) :238-240.
典型Ⅰ型系统 篇7
断裂力学是在材料力学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在近30年来,断裂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迅速发展,并且在工程中成功运用,这为岩石断裂力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催生了现代岩石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岩石断裂力学。断裂力学研究的重点对象——裂纹,根据裂纹的力学特征,可将其分为Ⅰ型裂纹(张开型)、Ⅱ型裂纹(错开型)和Ⅲ型裂纹(撕开型)三种;根据裂纹的几何特征,可分为穿透裂纹、表面裂纹和深埋裂纹三种;以及由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裂纹组成的复合裂纹。在工程中最常见且最危险的裂纹就是Ⅰ型裂纹,即在与裂纹面正交的拉应力σ作用下,裂纹面产生张开位移(位移与裂纹面正交、沿拉应力方向)。裂纹面上的上表面点和下表面点沿y方向的位称分量v不连续。
在断裂力学的研究中,应力强度因子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或应力密切相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为得到不同裂纹体的应力强度因子,提出了各种实验和测试方法,应用了包括声发射、全息光弹、激光散斑、光弹性和电阻应变片技术在内的几乎所有现代实验手段,为了得到近真实值,这些方法都对裂纹体的裂纹位置、形状以及边界条件的配置加了较多的限制,实验耗资较大,使它们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文中主要阐述其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建议的Ⅰ型断裂韧度测试标准实验方法,即带V型切口的三点弯曲圆棒梁试件进行了有限元法线弹性模拟,求得应力强度因子的过程和方法,说明了有限单元法对Ⅰ型裂纹强度因子求解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1 Ⅰ型断裂韧度测试试件参数
采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建议的标准实验方法,即带V型切口的三点弯曲圆棒梁试件,如图1所示。圆棒直径D=50 mm,跨距S=166.5 mm,初始切口深度a0=7.5 mm,泊松比μ=0.31,弹性模量E=0.68 GPa,最大载荷Fm=0.032 kN,Ⅰ型断裂韧度KⅠ=0.036 MN/m3/2(以上数据及图形来自中南大学郭少华的博士毕业论文《岩石类材料压缩断裂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2 实体模型建立及网格剖分
根据郭少华博士对石膏进行Ⅰ型断裂韧度测试设计参数(文中仅借用其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进而做出比较。郭少华博士的论文并没有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了实体模型并进行剖分。为了反映裂纹尖端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奇异性,在网格剖分时,对裂纹尖端进行了细化加密,增加了近2万个节点。以圆棒轴中心为原点,裂纹尖端位于(0,-13.6 mm)。
3 模型KⅠ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3.1 Ⅰ型对称型裂纹位移形式的应力强度因子与应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式
其中,θ为在该有限元模型下,位于y轴的夹角;ρ为距尖端裂 纹的距离;G为剪切弹性模量,;常数,上者为平面应变问题,下者为平面应力问题。
3.2 位移法求解KⅠ
有限元法求解应力强度因子有两种方法:位移法和应力法。1)位移法是在求得尖端附近节点位移后,利用式(1)的后两式估算应力强度因子KⅠ,常常根据裂纹表面θ=π上节点的位移v计算各节点的KⅠ,然后绘制KⅠ—ρ曲线,外推知尖端,求得应力强度因子;2)应力法是在Ⅰ型对称的情况下,根据裂纹尖端附近点处的应力,根据式(1)前三式估算KⅠ,作KⅠ—ρ曲线,外推知尖端,求得应力强度因子。常常根据θ=0或90°上的垂直裂纹面的应力估算应力强度因子。本模型通过位移法估算应力强度因子。
在位移分析法中,裂纹尖端Y坐标为-1.36 cm,选择θ=π裂纹表面上的部分节点,如表1所示。
在位移法中,计算节点的选择既不能离裂纹尖端太近(裂纹尖端有奇异性),也不能离裂纹尖端太远(应力应变在有限的范围内是线弹性的),如图2,图3所示(横向0点表示为-1.36 cm)。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从-1.371 8~-1.386 0之间4个点应变近似呈线形变化,而在-1.371 8之前由于应力集中的影响,产生奇异性,而在-1.386 0之后,应变开始缓和,变化微小。因此,本模型选择-1.371 8~-1.386 0之间的节点外推尖端处的强度应力因子(如图4所示,回到0点是因为程序的设置,并非实际模拟情况,即最左边的那条线段,不为参考部分,且0点表示为-1.36 cm)。
由图4可看出,-1.371 8和-1.385 1两个节点外推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得KⅠ=0.034 MN/m3/2。
4 计算结果对比及总结
通过有限单元法模型求出的KⅠ=0.034 MN/m3/2,这与郭少华博士的实验结果相差近0.002 MN/m3/2,几乎吻合,由此可见,通过有限元法求解KⅠ型裂纹强度因子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模型建立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网格剖分时,一定要细化和加密尖端裂纹处的网格。在此次裂纹尖端处的KⅠ外推计算时,使用的是相差不到0.15 mm,且离间断约0.1 mm,故在裂纹尖端剖分时,至少使节点间距离小于0.1 mm。但是距尖端较远的地方,对KⅠ的求解几乎没影响,应该尽量减少节点,否则,会很大程度地增加计算时间,重要的是容易产生错误,反而降低了计算精度,但也要注意柔度。
2)在求解KⅠ的过程中,因尽量选择多个节点,绘制路径图应变图,逐渐缩小范围,尤其是裂纹尖端附近更是要加密计算节点,找到线形或近似线形变化的部分,然后外推计算。
5结语
通过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计算,表明通过现有的有限元软件,数值分析模拟Ⅰ型裂纹,计算应力强度因子,具有重要的意义,确实为确定应力强度因子提供了方便、快捷、经济的工具,对断裂力学在工程中应用的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叙述了如何运用有限元方法对KⅠ型裂纹断裂韧度测试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阐述了运用位移法估算裂纹强度因子的过程和方法,重在阐明使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岩石Ⅰ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有限元,Ⅰ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
参考文献
[1]王勖成.有限单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
[2]郭少华.岩石类材料压缩断裂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3.3.
【典型Ⅰ型系统】推荐阅读:
一个典型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我国国企库存管理的启示10-06
能量型储能系统08-19
基于教学系统型05-26
锁定加压型钢板系统06-13
设计型专家系统09-28
集散型自动控制系统08-28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0-22
典型材料---退伍军人典型材料07-25
PLC型DCS控制系统06-14
容错型集成化控制系统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