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语码转换

2024-07-12

维汉语码转换(精选7篇)

维汉语码转换 篇1

一、引言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成音系学领域优选论的问世,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也出现了新突破。Bhatt首先提议从优选论的角度解释语码转换现象。他认为过去用来表达语码转换普遍性的制约条件都是绝对条件,对这些绝对制约条件的违反便导致了不符合句法的结构。于是他在原来的理论基础上做了小小的改动,把“不可违反”的制约条件改为“可违反”(软性的)制约条件,这些软制约条件只有在与更高层的制约条件产生冲突时才可以被违反。如果被转换语码的成分违反了某一制约条件,它的完好形态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Bhatt认为,语码转换所涉及的语言对什么叫“完好形态”有自己的偏好;当客体语言被混进主体语言时,转换结构会力争保持优选的完好形态。Bhatt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拟定了一下的句法制约条件:1.中心词句法制约:中心词语的语法特征在最低限度域内受到遵守。2.线性优先制约:动词论元的顺序必须符合变位语言的需求。3.等同制约:当转换词的完好形态条件的到满足时,最大限度地维护转换的和谐。4.标志与制约:词组的标志与必须与中心词使用相同的语言,中心词决定词组的格。5.应变制约:如果标志与词组发生转换,那么中心词也发生转换。他认为,尽管以上制约条件普遍存在,但语码转换中制约条件的存在与否,其效果主要是等级问题,是相对于特定双语语法中其它制约条件而言的,不同的双语语法选择不同的制约等级构型,于是不同语言之间语码转换时便产生了差异。语码转换模式的差异是结构制约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类语言项的最佳调节所致。

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从优选论视角下来研究维吾尔族日常生活口语对话的语码转换,此项研究选择乌鲁木齐为样板地,其一,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城市是个多元化的人口聚居地,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语言变异,对于社会语言学来说,城市较之农村更有意义。其二,乌鲁木齐是是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乌鲁木齐城市是语言变化的中心,选择乌鲁木齐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三,在乌鲁木齐收集语料比较方便,并且能保证语料的真实有效。

数据收集由维吾尔族专业录音人员经过培训后隐蔽式录音,录音场所分散在非正式场合和正式场合。本研究选择的是二个人之间的自然对话,内容不限,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接近其真实的自然状态。

根据语码转换的转写规则,首先是说话者所说内容的真实记录,维语根据国际音标转写成适当的国际音标形式(附有国际音标与维文字母的转写对应形式表格),如有汉语转换,汉语要加黑斜体表示,转写的第二行为字对字的翻译即直译,要求标出每一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最后一行为转写句子的语用涵义。例如:

1.mawular水钻mu m smu?[国际英标]

2.这些水钻吗还是[直译]

3.(这些是否是水钻)[意译]

三、限制条件排序

忠实条件属于忠实性制约条件,即阻止变化以使语言形式具有更多的区别性。线性句序限制条件属于标记性制约条件,即触发变化以使语言形式易于表达的标记性制约条件。1.词素限制:避免派生词素发生转换——派生词不允许被转换。2.词汇嵌入规则:一个词汇X应该被嵌入在这样一个最终节点Y下,Y和X的语类属性一致,且YP和X的词语类特征也一致。3.忠实条件规则:被转换的成分的语法属性和语序特征仍然保持其原语言的属性和语序特征。4.深层结构规则:表层结构不会阻止语码转换发生,但如果发生了语码转换,则参与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在深层结构上必须存在一种可映射关系。5.线性句序限制条件:语码转换句子中的成分按照提供句法词素的语言的语序排列。

例句分析:含片lar nimu jidim?

含片也吃了我

我也吃了含片。

避免派生词素发生转换规则是属于词素层面,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此规则最不能被违反,故排在制约条件的第一位,其次是句法层面的制约条件即词汇嵌入规则及深层结构规则。一个符合规则的语码转换的句子,必须要有词,然后构成句子,最后与插入的词汇相联系。根据对汉英语码转换句子的分析,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句法层面的词汇插入规则,然后是深层结构规则。

四、讨论

通过对维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优选论可以较好的解释汉英语码转换,并总结出汉英语码转换受到词素限制避免派生词素发生转换—派生词不允许被转换,总结出了维汉语码转换受到汇嵌入规则、忠实条件规则、深层结构规则、线性句序限制条件的制约。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85-95.

维汉语码转换 篇2

关键词:汽车广告;语码转换;主体语言构造模式(MLF)

中图分类号:H315.9;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102-02

引言

语码转换的研究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区分语码转换的类型。一些语言学家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 Gumperz (1972), Poplack (1980), Auer (1984) and Muysken (1995)。

一、Gumperz和Blom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提出了情景语码转换与喻意语码转换;Auer 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与语篇相关的转换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Muysken提出了交替、插入和词汇等同;基于语言结构Poplack 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根据 Poplack的研究,Myers-Scotton 提出主体语言构造模式(ML),MLF模型首先区分了主体语言和嵌入语言。主体语言是混合成分中词素多的语言,剩下的其他语言则充当嵌入语。MLF将句子分为三种成分,第一种为主体语+嵌入语(ML+EL),第二种为主体语语素( ML),第三种为嵌入语语素( EL )。本文根据Myers -Scotton 的主体语言构造模式(MLF)和Muysten’s的语码转换分类法对汽车广告中的语码转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汽车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可分为以下几种类:插入式语码转换,交替式插入,词汇等同。

一、插入式语码转换

插入表示在一种语言表达的语言结构中嵌入由另一语言表达的成分。在汽车广告中,插入式语码转换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从语言学的角度,它可以分为字母插入、词汇与词组插入、短句插入。

1.字母式插入。

例1 奇瑞QQ汽车--开心滋味,只因QQ

例2 雪铁龙--心随C舞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插入语通常以英文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形式出现。基本形式为主体语+嵌入语,汉语是主体语言,字母或字母组合是嵌入语。字母 “QQ”,“C”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品牌,雪铁龙的C系列,奇瑞QQ;另一方面与汉语“心”谐音。两个广告充分利用了声音和意义的关系并将其作为一种广告策略,使英汉语意思可以同一时间实现。

2.词汇与词组插入。

在词汇和词组插入中,英语语素插入以汉语为主体的语言,语码转换发生在同一个句子或句子片段,而且主体语言的语法结构决定语码转换的句子结构。因此,该类插入属于主体语+嵌入语或者嵌入语语素。

例3 长安悦翔V7:Young 就是不一样。

在本例中,英语单词“young”作为嵌入语插入汉语中构成了主体语+嵌入语的形式。根据中国人的本土表达,young与中文“样”的发音相似,解释为“形”,意味着该汽车与众不同的外形。而英文“young”的含义暗示了广告所面对的目标群体是年轻人或者表达的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气息。除此之外,英文词 “young”在此的运用体现长安悦翔V7品牌的价值取向--保持年轻,充满活力。

例4 本田思铂睿:DRIVING COOL为破局而生

在例四,英语短语“DRIVING COOL”作为嵌入语以动词短语形式出现,在以汉语作为主体语的语素广告中,短语“DRIVING COOL”作为嵌入语并没有违背以汉语作为主体语的语法规则。嵌入语语素(EL)在汽车广告中通常以短语、句子的形式出现,因此该广告为嵌入语语素(EL)。该广告向广大年轻人群倡导“勇于挑战、敢于冒险、乐于表达”的精神,推广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生活方式。追求时尚激情而不是墨守成规,这就是所谓的为破局而生。广告中的“drive”,一词本意为驾驶,但通过具体的广告语境又实现了drive的转义“追随”,由此形成了语义双关 。更突出了产品的与众不同,打破常规。汉语中混合着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趋势,英语自身代表是一种全球化、国际化、高品质。以顾客心理为导向的语码转换是达到销售目的的灵活选择。

3.短句插入。

顾名思义,短句插入作为嵌入语在主体语言是一个短句不能是短语或单词。在中国市场的汽车广告英汉语码转换,英语句子通常是嵌入汉语为主体的语码转换。该类语码转换等同于上述提到的句间语码转换。

例5 Smart:为更清洁的城市而来 ,open your mind

例6 本田:Let’s FIT!享我所想

在例5和例6中汉语句子“为更清洁的城市而来”,“享我所想”作为主体语言严格的根据汉语语法组词造句,而英语句子 “open your mind”, “ Let’s FIT”作为插入语属于嵌入语素并严格遵守英语语法规则,由此可以看出句子间的语码转换嵌入语不必遵循主体语的语法模式,它们语法结构成分互不干涉可以独立存在。基于Myers-Scotton 提出主体语言构造模式,该广告为嵌入语语素(EL)。

二、交替式插入

交替是一种特殊的语码转换,它发生在话轮之间或话轮之内。

例7 东风日产

NISSAN

新天籁公爵

innovation that excites

技术日产 人.车.生活东风日

上述例子,广告中汉语和英语交替出现,呈现汉语-英语-汉语-英语模式。它们在整个话语中相互联系,但是每个英语或汉语句子在语义和结构上互相独立互不干扰。 我们可以发现英汉语码转换并不是纯粹的一种转换类型而是彼此混合的出现。此例子中不仅包含短句插入,词汇插入也是交替式插入。这种共存的转换现象在中国广告市场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更加促进了广告的灵活性,吸引力。

三、词汇等同

词汇等同指的是两种语言享有同样的语言结构,从而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换作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在汽车广告中,该形式的语码转换,两种语言作为对方的翻译往往彼此交替,即一个社区的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用于不同目的的共存。

例8 MG6:Make The Difference 发现你的不同

例9高尔夫 唯你 为我 Golf. The One For Me

在例8和例9中,英语短句 “ Make The Difference ”, “ Golf. The One For Me ”与汉语 “ 发现你的不同”,“高尔夫 唯你 为我”具有同样的意义,在功能上为英语短句的翻译。基于前文的分析,例8也属于短句插入,例9也包括词汇插入插入和短句插入。同时英语和汉语都各自按照自己的语法规则,该广告为嵌入语语素(EL)。由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汽车广告语嵌入语语素通常以短语,句子的形式出现。

四、结语

本文基于Myers -Scotton 的主体语言构造模式(MLF)和Muysten’s的语码转换分类法对中国市场上的汽车广告语的语码转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汽车广告语中的句子成分以主体语+嵌入语(ML+EL),嵌入语语素(EL)为主,而语码转换大多以插入式,交替式,词汇等同的形式出现,而插入式又以字母或字母组合、词汇、短语、短句插入为主。汽车广告中的语码转换并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有时还可能是两种形式的混合。汽车广告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主要是为了突出各自广告的主题,或者是汽车品牌的名称,或者是关于汽车的性能,因此适合的运用语码转换可以得到更好的广告效益。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95.

[2]蒋金运.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 2002(3).

[3]吴新丽.周巧红 广告语对消费者的心理顺应——一项基于汽车广告的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

[4]Piller, I.Advertising as a site of language contact [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3, (23):170-183.

[5]林晓珊.“汽车梦”的社会建构对《南方周末》(1998-2007)汽车广告内容的分析[J].社会.2010(02).

[6]崔庚.汽车广告语兜售的是什么?[J].汽车频道.2005(23).

大学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篇3

关键词:语码转换,大学校园,功能,影响因素

一、引言

语码是替代语言、语体或方言的另一中性术语。语码转换指在同一次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这两种语言变体不仅指两种不同的语言,也包括同种语言中的两种方言,或两种不同的语体(比如随便语体和正式语体)。Gumperz是最早研究语码转换的学者之一,根据他的观点,语码转换可分为两类: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前者指由于改变谈话场所、参与者等情景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后者是由于话题或交际目的的改变而产生的语码转换。随着我国同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国际通用语之一的英语功能越来越强。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场景,恰当地进行汉英语码转换,是交流信息,沟通情感,适应现代生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是新事物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对多种语言形式的接收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和英语间的语码转换为社会语言学家提供了研究社会和语言的重要素材。

二、文献回顾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语域、方言、俚语等都可以称为语码。语码的选择运用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的中心问题,而语码转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界通常区分的是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和语码混合(codemixing)。有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码转换是一个广义词(coverterm),包括了语码混合;有的则认为语码混合是广义词,包括语码转换;还有的认为语码转换是句际的(inter-sentential),语码混合是句内的(intra-sentential)。美国语码学家曾说:“转换不拘数量,可以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换的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本文不对语码的转换与混合进行区分,而把语码转换作为广义词,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且本文的讨论范围限定在大学生日常会话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三、语料收集

本文中的语料来自于大学生的日常会话。大学生处在朝气蓬勃的年龄阶段,对新事物的接受迅速,英语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且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大学校园里或者其他大学生活动频繁的地方,可以在越来越多的日常会话中见到英语的使用。大学生们的汉英语码转换有其社会和语用功能,体现其自身特点,也受一定因素制约。

四、语码转换的功能

1.便捷功能

说话直截了当、简洁明了会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社交策略。

例:A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B说:是啊,但是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看到机遇和挑战并存。

在这个例子中,A用“WTO”代替了“世界贸易组织”,使人听起来更自然,也使话语变得简洁明了。另外我们常见的,如“hello”,“OK”,“bye”等。这些词句都比较简单易懂,用起来相当方便,直接使用英语词汇,省去了不必要的翻译,体现了语码转换的引用使之便捷的功能。

2.缓和语气功能

有时,说话人为了表示礼貌或者给听话人留面子,在想表达犀利的言语时,往往转换语码,以缓和说话的语气。

例:朋友之间有时也会因为一件小事闹得不愉快,想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又不想伤害朋友,就要采取一些方式缓和说话的语气,就像下面的两个人:

A:我觉得我没有做错什么。

B:你是没有错,但你有一点selfish。

迫于好朋友的情面,B没有直接说“自私”二字,而是用“selfish”代替了。她转换了语码,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缓和了说话语气,给A留了面子。这一对话体现了语码转换的回避话题达到缓和语气的功能。

3.强调功能

在日常会话中,英语语码的使用还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当一个意思用汉语表达之后,说话人可能觉得还没能使要表达的意思足够突出,会重复它。而大学生会利用对英语的掌握,转而用英语词句来重复该意思,或者直接用英语表达那个需要强调的意思。在汉语交际中,为了突出强调某些信息,适时转用英语形式说出。例如,A、B两人在谈论工资收入。

A:到底他做兼职能赚多少钱啊?

B:你真不知道啊?听好了,是fivethousand!可不是fivehundred。

A:0h,MyGod!这么多呀!

这例会话片段中,英语部分所传递的信息突出鲜明,若运用恰当,还可为会话增添一种“别致感”,使会话显得别有情趣。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一个表音、一个表意。当两种截然相异的语码并置时,这种鲜明的对比本身就可能产生一种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或语用效果:不同寻常,新颖别致,引人注意。

4.制造幽默气氛功能

当谈论与性、爱以及肥胖、疾病等相关的话题时,懂英语的同学们往往会在关键处换用英语进行表达,显得含蓄委婉或风趣幽默。

例:男生B的饭量较大,A是其同学。

A:喂,你怎么这么能吃啊?!

B:嘿嘿,能吃是健康呗。

A:只有pig才能吃那么多啊.

B:这你就不懂了吧,当pig多幸福啊!

这例中的语码转换可谓委婉又幽默。作为一个外语词,“pig”听起来比“猪”间接了许多,因而少了些刺耳的成分。针对这并无恶意的同学,B的会话显得风趣幽默而又科学。

5.顺应功能

校园社交中,人们常用语码转换来回避某些可能会引起社会性尴尬的话题,使交流不违背本社团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使交流的话题和内容顺应说话人所在社会中的规约。以下例句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A:你看林心茹长得se不sexy呀?

B:Sexy?她看起来挺纯的呀!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以含蓄而闻名,对于“性”的话题无论在公共场合或私下都羞于出口。在以上的对话中,A和B在谈论有关的字眼时,都使用了汉英语码转换,因为他们双方都明白,在西方国家性教育的宣传很普及,他们的对话顺应了社会规约,使谈话人和旁听者在心理上都能够接受。由于英语在世界上的地位,讲英语成为年轻人时髦的表达方式。通过借用西方国家文化的某些概念,并使之融于本民族的文化概念中,可以体现说话人的双重文化身份。

五、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

社会语言学界认为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有三类:第一,交际参与者,包括参与者的语言知识、身份角色、地位、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性别、对某种语言的看法,等等。第二,交际的场景,即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等。第三,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话题及内容。语码转换是受参与者、场景、话题三大因素影响的。

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正在学习或已经掌握了英语,年轻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能够接受在生活中使用英语。在大学生日常会话的场景中,时间通常是在课外,地点大多在校园,场合也通常是非正式的、自由而随便的。日常会话的场景给了大学生选择语码转换的自由。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话题和内容是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这些话题和内容也赋予了语码转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2]祝畹瑾.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J].国外语言学,1994(2).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7]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9).

[8]MVERS—SCOTTON,C.Duelling Languages:grammatical structure in code—switching[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

[9]MUVSKEN,P.Code—switching and grammtical theoryⅢ.In L.Milroy and P.Muysken(eds.),1995.

浅析留学生汉语口语语码转换现象 篇4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得到多个学科的重视。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开始有学者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他们大多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使用情况,强调了语码转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提出了教师应适当适时使用语码转换的建议。这些研究多从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教学角度进行分析,唯有少数人对留学生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探讨,对留学生汉语口语中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就更少了。笔者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与之相关的论文不足十篇。笔者通过对留学生进行日常观察和交流,对他们汉语口语中语码转换原因进行了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语互换的过程,在其过程中的语码转换发生频率是很高的,语码转换动机的研究对外语的教和学都有显著的意义。语码转换不仅仅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经常出现,在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语表达时也时有发生。笔者分析留学生汉语口语中语码转换的现象,期望寻求到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笔者主要采用观察法,观察留学生日常汉语口语表达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并进行总结,将留学生汉语口语中的语码转换归为两类,一类是无意识的语码转换,一类是有意识的语码转换。

留学生汉语口语中无意识的语码转换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口误;二是源自于自己的语言习惯。

留学生不仅掌握自己的母语,还在学习目的语。当他在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会无意间切换到母语状态下,这种情况我们视为无意识的语码转换,也就是口误。第二个无意识的语码转换源自于语言习惯。我们知道,全球化发展不仅带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互惠,也带来了一些语言系统上的变化。不同语言之间会出现一些词汇的借鉴和互译。汉语词汇中就借鉴了许多英语上的表达。

例如:

UFO(不明飞行物),通常我们直接说UFO,而很少使用中文全称。

“今天晚上我要去参加一个party,没有时间。”(“party”指聚会,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这样表达,留学生在学习中也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笔者经过分析,将以上两种情况归为留学生汉语口语中无意识的语码转换。尤其是语言习惯,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很多中国人在口语表达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语言习惯。

下面是有意识的语码转换分析:

首先是说话对象不同引起的语码转换。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不只是汉语老师和中国朋友,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在和汉语教师进行口语交流时,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输出的多为汉语。当他与同学交流时,他更多地会选择其他语言,尤其是跟自己国籍相同的同学交谈,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用母语进行交流。例如,一位留学生正在和他的朋友用母语聊天,碰巧他的中国朋友走过来,他先用汉语和中国朋友打招呼,然后用母语向他的朋友介绍这位中国朋友。这是由于说话对象的不同引起的语码转换。

其次是取决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达到良好交际,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会根据自己的汉语水平选择规避。语言学习是呈阶段性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当留学生汉语水平较低的时候,其可输出的汉语词汇相对较少,随着学习的不断积累,当其汉语水平较高时,其可输出的汉语词汇也就增多。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通常在意的不是语法规则是否合理,而是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对方是否能够理解。因此,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会根据自己的汉语水平选择规避一些汉语表达,而选择自己较擅长的语言进行交流。笔者在和一些初级阶段的泰国学生交流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笔者的泰语不是很好,在和泰国学生交流时多用汉语,泰国学生也会用他仅会的汉语回应我,但当他不知用汉语如何说明时,会立马转换为用泰语表达。例如,笔者有次向泰国学生问路,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想去市区的商场,怎么去方便?”

学生回答:“呃……可以坐双条车,嗯……可以坐รถตู้。”(รถตู้)泰语里是面包车的意思,学生不知道怎么说,立马切换到泰语模式转用泰语回答。

再次是留学生母语与汉语本身的词汇差异,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解释时,为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选择进行语码转换。在与留学生交谈时会涉及一些特殊的事物,尤其谈到不同国家的食物时,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中国没有而汉语中也缺乏这样的表达时,留学生往往会切换到另一种语体,选择用交谈对象较为熟悉的语言且与这一事物相近的词汇进行解释。

最后是与教师教学习惯有关。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在进行讲解时,经常会使用汉语和学生的母语或英语进行讲解。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句话里混合汉语,英语或泰语,韩语等各种表达,老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种能够和学习者母语相对应的表达无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但是课堂上的这种语码转换不断强化也会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带来一些影响。学生在进行汉语输出时,也会受课上影响进行语码转换。

留学生汉语口语中的语码转换主要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使用语码转换与自己的汉语水平有关,也与教师教学相联系。适当的语码转换有利于日常交际的更好进行。但语码转换的滥用,不利于留学生更好地进行汉语学习。比如语法规则的习得、语言习惯的养成等等。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使用应分阶段、分对象进行。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时,为亲近学生或者为更好地讲解所教内容,我们通常会使用汉语和学习者母语或英语进行讲解。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断提升,老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汉语语境。而不是到了学生已经知道“懂了,明白了,知道了”怎么说怎么用的时候,还在一个劲地问学生“你们เข้าใจ没有?”(“เข้าใจ”在泰语里是“明白”的意思。)

我们在进行交际时通常会出现语码转换的情况,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也一样,留学生汉语口语中的语码转换与自身汉语水平有关,也与教师教学相关。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希望对外汉语教师能够多留意留学生的语码转换现象,也多注意自己的课堂用语,多为汉语学习者营造良好的汉语语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1]暴婕.对外汉语教学语码转换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林采淇.马来西亚华裔语码混用现象探索——以在北京的马来西亚华裔学生为研究对象[D].北京大学,2012.

[3]陈翼.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9(5):337-344.

[5]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季刊),2001(1):85-95.

[6]边旭.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3):128-131.

[7]赵江民,范祖奎.新疆中亚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透视[J].民族教育研究,2010(5):95-98.

维汉语码转换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 各种语言间相互影响、混合和融合的现象也日益增多。语码转换现象作为语言混合的现象之一, 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语码转换现象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他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语言现象, 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以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理论框架, 借鉴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的语言顺应模式, 来分析报纸广告中出现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

2. 语码转换

随着交流的日益广泛,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除了自己的母语, 往往还会同时使用其他语言, 出现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的转换, 这就是语码转换 (code-switching) 。Gumperz (1982) 是最早研究语码转换的学者之一。他把语码转换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景语码转换 (situational CS) , 另一类是喻义型转换 (metaphorical CS) 。Myers Scotton (1993) 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句内或句间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现象, 这种转换可以包括从单语素到整个从句的层次。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学者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的历史要稍晚一些, 而且较集中在书面语码方面。如申志奇以《围城》作语料, 将语码转换看作是为了一定交际目的的一种言语行为来研究。于国栋 (2004) 以报纸语料作为研究对象, 从语言使用和功能分析的角度来分析报刊广告中的语码转换现象。黄国文于2001年出版的《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曾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 顺应论

顺应论是比利时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他的著作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提出的。并于1999年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语用学新解》)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语言顺应理论, 他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语用学。顺应论的重要观点就是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人们在语言选择过程中总是在努力顺应语境、顺应语言结构, 具有动态顺应的特征。而我们之所以能够作出选择, 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 (variabili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三者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 顺应性是核心。

国内也有语言学者对顺应理论及其应用加以研究与探索。其中, 于国栋 (2004) 提出语码转换的语言顺应模式, 认为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 从而实现或接近具体的交际目的, 是一种交际策略, 是一种具体的对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的选择。他把顺应的具体对象分为三类, 即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4. 广告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维索尔伦认为, 只要某个 (语言) 普遍现象可以解释, 那么, 这种解释就很有可能是从顺应性这个角度作出的。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论, 于国栋提出了中英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 下面我们运用该模式来分析报刊广告这一特殊语境下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是如何体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4.1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的顺应是指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而促使广告人采取英汉语码转换的现象。这种顺应完全是由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 越来越多的术语逐渐进入了大家的生活并被人们所熟知。例如SARS, NBA, WTO等这些词一开始就是以英文形式进入人们生活中的。另外一种语言现实值得我们注意, 如我们所熟知的网址是用英语表示的, 在一些广告中需要标示出网址的情况下, 广告商们就不得不采用语码转换这一手段, 这也是对语言现实顺应的一种体现。下例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就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例1:为了您将VIOS威驰汽车开回家TOYOTA正全力以赴加紧生产

4.2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语码转换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等的顺应, 交际者出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而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随着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日益扩大,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境内, 使得中国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 在中外人员的沟通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因此很多报刊广告中都使用了语码转换的策略, 兼顾中外读者, 使讲英语的人感觉自己也是广告的目标受众群体。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例2:拒绝家庭暴力, 共同呵护美好生活

Stop domestic violence, build up happy life

4.3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上述对于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被认为是被动顺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交际者似乎没有什么选择可言, 他们必须进行顺应。而对于心理动机顺应的语码转换则是由交际者主观决定的。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报刊广告中语码转换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例3:

持久Shining眼神%%%%超浓密魅惑美睫

让目光持久聚焦双眸巴黎欧莱雅极致浓密胶原睫毛膏

例4:

青岛颐中皇冠假日酒店 (合资) 诚聘:Front Desk Receptionist/前台接待、Restaurant Hostess/餐厅迎宾员、Restaurant Waiter&Waitress/中西餐厅服务, Proper appearance/良好的外貌、Well spoken English/英语口语好;洗衣房、布草房、客房做房工, 30—40岁左右。地址:香港中路76号, 电话:85718888转8062。

例3中的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策略, 大量汉字中夹杂的一个英语单词强烈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使读者对其特别关注, 达到了广告的预期效果。例4这则招聘广告更是体现了招聘单位的良苦用心, 像前台接待、餐厅迎宾员、中西餐厅服务、西厨房主管、中西餐厨师这些岗位和任职条件都同时使用了汉英两种语言, 而像洗衣房、布草房、客房做房工这样的岗位和要求就只用中文, 读者从中很容易看出其中隐含的信息, 按照自己的条件应聘相应的岗位, 招聘单位也能顺利聘到自己需要的人。

5. 结语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 首先报刊广告中的语码转换符合语码转换的一般性原则;就顺应性而言, 中英文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但是, 在具体的语码转换中, 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也不是泾渭分明的, 有时可能是对其中一种因素、两种因素甚至所有因素的顺应。对语码转换这一现象, 我们仍需充分关注, 持续深入研究, 以期促进广告中英汉两种语言的和谐相处, 进而推动语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Gumperz, J.J.Directionsin Sociolinguistics[M].BasilBlackwell:Oxford, 1982.

[2]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3]Myers Scotton C.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申志奇, 李月娥.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4) :18-20.

维汉语码转换 篇6

一、语码转换概念及类型

语码转换这个概念最早是由Fishman在1971年提出的, Fishman指出:“语码转换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场景之下, 人们在同一次对话交谈或者其他语言活动过程当中, 使用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 方言或者其他的语言变体进行交流的情况。”事实上, 语码转换是一种跨越语言谱系的语用现象。在转换过程当中, 语码的数量和长度均不受限制。它可以是一段话语, 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短语, 还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词。Richards、Poplack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Auer从功能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与语篇相关的转换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

二、课堂语码转换研究回顾

随着1968年美国颁布“双语教学法”, 各种双语教育模式纷纷出台, 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涉足语言课堂。Duff&Polio调查美国人学13个班级母语使用情况时发现, 许多教师在日标语交际遇到困难时经常转向英语, 而不是利用日标语协商解决问题。调查还发现, 他们似乎不愿意用日标语进行语法教学或课堂管理。这两位研究人员认为, 教师使用母语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听取和处理日标语的好机会。与这两位研究人员相反, Cook则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高度熟练的语言活动, 是第二语言的有效教学策略。他认为利用第二语言虚拟“真实”的课堂交际不管有多人的优势, 避免使用母语都是不符合实际原则的。为此他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打开语言教学中紧闭了一百年的人门在课堂上有规划地使用第一语言”。

三、英语课堂英汉语码转换分析

在英语课堂中, 语言障碍是教与学之间一道无形的“墙”。学生一旦遇到语言障碍, 立即会感到如坠云雾。此时的“弱势”心态特别需要“强势” (教师) 的关怀, 即教师应进行必要的语码转换。教师或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常常出现中英文的交替使用, 有大量的语码转换实例。英语课堂语码转换规模的大小以及在课堂中分布频率具有不均匀性, 有的只限于l~2处单词, 有的大量从单词到语段, 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同一语码转换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反之, 同一语用功能可以用不同语码转换形式来表达。所以转换的规模、分布的不平衡性都不能决定语码转换的本质, 这与参与者、场景及话题有关。

1.信息型英汉语码转换: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

(1) 术语的翻译或难以表达的英汉语名词

Example 1

T: China has 12-animal-year (12生肖年) , do you know what animal year this year is?

Ss: The year of Dragon (龙年) .

(2) 讲解语法

Example 2

T: Let’s look at this sentence.

I saw a woman who is on red.

This is a attributive clause (定语从句) .

这样的语言转换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法名词术语, 因为教师难以找到相对应的英汉语名词。有时概念和语言形式脱节, 这样的英文表达, 学生难以理解, 干脆用中文表达, 其一避免了翻译的中转过程, 省去一个步骤;其二是避免了因翻译中的失误带来的理解错误。中英文中没有确切的词来表达观念的情形还很多。

2.情感型英汉语码转换

(1) 鼓励学生, 增进师生感情

Example 3

Student: I don’t think I can do well in English.

T: A famous saying in English is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In Chinese, it is“有志者事竟成”.

(2) 起幽默效应, 活跃课堂气氛

Example 4

T: Would you please make a self-introduction?

S: OK. I am a boy.

T: 看着也不像女生。

Ss (laugh) 。

(3) 对学生的反应表示不满

T: Wang yang, you look a little bit tired, 我的课有这么乏味吗?

S: I am sorry, I will focus.

这样的语言转换形式有助于调整师生关系, 丰富英语课堂教学, 首先, 师生英语对话中加一句汉语会使学生轻松;其次, 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可以起到幽默的效果吗, 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能够激起学生的愉悦感, 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后, 英汉语码转换, 可以含蓄表达教师的责备, 起到强调作用。

四、语码转换的成因

语码转换是出于双方沟通的目的, 以实现自己交际意图的一种交际策略。形成语码转换的因素比较复杂, 有语义方面的, 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用一种语言表达思想或功能时是否有另一种可作为语码转换的相应形式。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 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中。那么, 当这两种语言相互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相互借用的现象, 这是因为其中的一种语言在这个方面有空缺。这种现象是语码转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目的语在语义内容和应用范畴上同母语有区别时, 也会出现英汉语码转换, 比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交际者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中的人, 所以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地使用英汉语码转换更容易交流, 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比如中国的龙是一个吉祥的象征, 但西方的“dragon”却象征着邪恶。所以当这两种语言接触时, 语码转换是必要的。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师生的语言知识、地位、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性别、对英语的掌握程度等也会造成课堂上的英汉语码转换。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用英语来组织, 要根据师生双方对英语掌握程度而定, 适当的英汉语码转换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促进教与学。因为有些词、字, 如果没有翻译的帮忙, 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五、结束语

中学英语课堂的语码转换是一个普遍现象, 通过对其功能、现状的分析, 我们得出:语码转换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 能有效促进英语教学与学习, 但是, 也应该认识到,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课堂中的语码转换小能滥用、乱用, 在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把握好语码转换的度, 以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摘要:从信息型英汉语码转换和情感型英汉语码转换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分析了中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 并提出了积极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英汉语码,语码转换,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Gumperz J.J.Discourse Strateg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何安平.中英语码转换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功能.现代外语, 1992, (1) .

维汉语码转换 篇7

有研究表明,语码转换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人们交流对话中使用了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者方言等情况。也就是说,语言转码属于一种跨越性语言现象。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交换使用过程中,语码转换的长度和数量是没有一定限制的,因此,语码转换使用过程中,既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短语,甚至一个或者几个词之间的语言交替使用。在中国英语课堂上,由于学生一般缺乏英语基础,教师在传授英语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汉语来进行英语语言的教学,尤其是语法类的教学,语码转换的现象就更加普遍。语码转换具有一定的顺应性,也就意味着,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使用多种语言的转换必须要顺应交流者双方能够进行无阻碍的沟通,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由于学生英语基础的参差不齐,不可能采用全英语的教学模式,因此,英汉语码转换的应用在大学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英语课堂上体现的语码转换还是其他领域所用的语码转换,都属于一种交际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交际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完成双方想要传达给对方的信息。英汉语码转换并非是杂乱的随意编排,而是在整体上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这样才不会对汉语或者英语的表达和交际带来一定的阻碍。语码转换定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人对语码转换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是语码转换概念的定义过程。如表1.

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汉语码转换的原因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英语知识传授过程中,若采用全英文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语言障碍,进而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产生迷茫困惑的情感。因此教师使用英汉语码转换就显得很有必要。以下是对高职英语课堂中进行英汉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1.语言现实的顺应。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英汉语码转换其实是由语言现实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主要是顺应语言现实情况,即由纯粹的语言因素导致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的交替使用。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由于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文化国度的语言,在文化背景和文化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造成英语教师在英语的教授中,可能产生词汇空缺,进而需要用汉语来代替,从而达到知识表达的目的。如汉语中一些表达中国民族特色的词汇“大锅饭”,这些词汇无法完全用英语表达。而英语中一些代表西方特色的词汇如“热狗”、“汉堡包”等在汉语中也无法找到意思相符的词汇进行表达,因此为了顺应这种语言现实,需要教师进行语码的转换,进而让学生能够连贯且顺畅的了解英文中所传达的思想,并且充分进行应用和表达。

2.心理动机的顺应。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语码转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心理动机。该种心理动机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动机。在高职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利用语码转换能够有效产生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英汉语码转换在学生面前树立一定的专业权威,同时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常见的做法表现在英语教师初次进行上课时的自我介绍。一般老师会先用英语流利地向同学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进而树立起对教师的尊重。然后马上用中文来解释自己介绍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自己所表达的意思,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了解的关系。另外中文的阐述无疑也会让学生进入母语的环境,拉近交流者双方的距离,达到沟通的目的。

3.社会规约的顺应。教师角色在社会上处于一定地位的化身,尤其是作为文明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行为需要满足社会规约上的文明行为规范的要求。因此在中国课堂上讲述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敏感词汇或者不雅语言时,如“sex”“abortion”等,可以利用语码转换来缓解尴尬,避免课堂上交流的障碍,同时也顺应了社会规约。

三、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使用英汉语码转换的好处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英汉语码转换的主要目的是顺利完成英语教学任务。这样一来,英汉语码转换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以下是对其具体阐述:

1.通过英汉语码转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高职英语课本上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金融、医学、科技等学科。高职学生在阅读英语课本上的文章时,由于词汇量有限,学生难免遇到对文章难以理解和吸收的术语或者词组表达,简单英语翻译并不能够让学生完全理解其含义,因此就需要英语教师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用汉语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和说明。如单词“uterus”,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中的英语释义为a hollow muscular organ in the pelvic cavityof females; contains the developing fetus。如果在解释该名词时,教师采用阅读上述英文来解释该名词,学生仍然会对该词产生困惑,而如果教师直接采用英汉语码转换的方式来解释“uterus”就是子宫的意思,学生就能很快了解该词表达的含义,进而迅速的将该词带入到文章的阅读中,大大提高学生吸收文章含义的效率。其次,在英语词汇的运用中,很多的英语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如果直接用英语来解释,无疑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量。再者,在英语语法的讲解中,英汉语码转换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师在介词用法的语法类知识教学中,若全部采用英语的方式进行板书或讲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无疑大大增加了难度,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果采用英汉转码的方式进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图1所示,英汉相互交替使用后,介词的用法一目了然,且能够很快进行理解和吸收,学生在介词语法类学习中,能够很快形成知识框架,并对其中出现的各个介词和其用法有清晰的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学生对于语法的掌握程度也不一致,因此在语法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来简化教学过程,借助中文和中文使用习惯来讲解词汇语法和结构语法内容,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语法要点,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也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由此,可以看出,英汉语码转换能够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不失为一个有效便捷的学习交流手段。

2.通过英汉语码转换可以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高职英语课堂上利用英汉语码转换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教学开展更加顺利。在英语课堂中,时常需要学生加入到英语说话中来,通过一些英语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师会通过英语提问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当学生由于口语表达出现差错,或者发音不准确时,很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这时,语码转换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下面可以来看一个示例:

Teacher:What’s the function of“sleeping”in the phrase“sleeping child”?

Students:Used for“gerund”.

Teacher:No,try it again!再想一想,相信自己!

Students:Used for“The present participle”.

Teacher:Right! Very good!

在示例中,教师加入中文表达,让学生消除答错的紧张和尴尬,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仔细思考问题。除了上述教师利用英汉语码转换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英汉语码转换来营造幽默的课堂气氛,或者隐含表达教师的责备,语句进行强调,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下面一个例子:老师在讲解时,发现有人在睡觉,如果仅仅用英文来表达:“You both look sleepy,Is my class boring ?”学生可能不会觉察到,但是如果换成:“You both look sleepy,是我讲的课程太无聊了吗?”学生就能很快意识到,并调整情绪,这里的中文插入,就起到了一定的强调提示作用,对学生的刺激程度也相对较大。同时也让教师意识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得到学生的反馈。

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原则和类型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英汉语码转换遵循了几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原则。高职英语教学中,需要遵循顺应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进行英汉语码转换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判断学生对于英语的接受效果,或者直接询问学生的看法来调整英汉语码转换的频率和策略,进而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2.目的语优先的原则。高职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门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尽量避免使用大量的母语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目的语应该尽量用英语进行表达,保证学生的英语语言接受量,让学生自主努力地去听懂教师英语表达中大量的目的语表达。

3.母语适时适量运用原则。基于以上原则,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英汉语码转换时,要适时适量的使用母语来帮助学生的英语学习,汉语的使用不能替代整个英语重点学习的部分,而只能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艰涩词以及鼓励学生英语学习和减缓学生紧张焦虑情绪等,作为一种辅助的作用。另外,母语的插入也要注意时机,不能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也不能让学生产生依赖性,做到点到为止,让学生充分的接受英语目的语的输入,形成一个较为充分的英语环境。

从上述的分析,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语码转换可以按照Pollack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中包括:句中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以及附加语码转换。句中语码转换主要是指在句子成分的内部或者中间加入汉语成分,从而形成语码转换。如:T:“If we translated‘不到黄河心不死’literally,that would be incomprehensible to westerners.How about‘don’t stop until one reaches one’s goal’?好多了,是吗?而句间语码转换则是将汉语插入到两个英语句子或者分句之间,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附加语码转换则是指在某个语言表达的句子中,加入另外一种语言表达,与上一种类型的区别就是该种类型加入的语言表达属于附加语,如“okay?”等词语在中文讲解语法中的运用等方式。具体可以见下面一个例子:You know,定语从句就是在复合句中充当定语成分的一个从句,通常是紧靠在所修饰的名词或者代词后面的,所以大家分析定语从句就要找到修饰的那个词。Are you clear?

五、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应用英汉语码转换的启示

语言的教学本身就包含多种语言的转换,尤其是作为汉语国度的英语教学,双语互换是必要的一环,因此,在课堂中灵活应用语码转换对于教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改善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应用英汉语码转换进行英语教学对高职英语课堂的展开具有一定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根据高职学生不同的英语层次展开教学,在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的情况下,不适合让外教进行全英语式的教学,而应在英语课堂上适当加入母语解说,让学生充分吸收英语知识。

2.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英汉语码转换的交流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英语口语活动来活跃英语课堂。另外还需要教师利用多样化的多媒体资源给学生营造英文环境,丰富英语教学方法,利用母语的便利性,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高职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也要充分利用教师营造的英语环境,适当利用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给的提示,积极的配合老师的进度,让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

上一篇:典型Ⅰ型系统下一篇:信息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