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语码转换

2024-11-04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精选11篇)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 篇1

语言学家Oxford (1990) 将语码转换定义为语码转换是指在学习一种新语言, 或目的语言 (target language) 时, 学习者用自身语言, 亦即母语 (native language) , 和新语言之间进行有意识的, 快速的, 熟练的语言信号转化和互用。Ronald Wardhaugh认为语码或代码是一种两人或多人交流时的符号系统 , 它可以是方言 (dialect) , 也可以是一种语言 (language) , 语域 (register) 等等。所谓“语码转换”是指人们在一次性对话或交谈中同时使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及其变体 (Gumperz, 1971) 或者从一种语码转向另一种语码。语码转换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况:说话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 说话者在一次交谈中使用不同的语言, 说话者在一句话里使用不同语言。

一、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分类

大学校园是一个浓缩型社会,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因此语码转换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在大学校园里至少存在三种语码:普通话, 方言, 英语。

1.英汉语码转换。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学英语和说英语。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 追求时尚, 新颖。所以在大学校园里时不时地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例1:英语课上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Shakespear的四大悲剧。有哪位同学知道是哪四大悲剧?

学生A: Hamlet, King Lear , 奥塞罗, 麦克白。

老师:Good, sit down please.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奥塞罗, 麦克白用英语怎么说?

此例是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 学生当碰到不会说的英语单词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英汉语码转换, 这样既避免了尴尬, 又能保证课堂的流畅性。

2.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当然不乏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同学。平时他们说普通话, 便于交流。但在某种场合, 如果两个老乡碰到了一起, 那就有可能发生语码转换。

例2校园水果店里

同学:阿姨, 这苹果多少钱一斤啊? (普通话)

摊主:4块5一斤。正宗的红富士, 甜得很。 (带有河南口音的普通话)

同学:阿姨, 您是哪的? (普通话)

摊主:俺是河南的。 (河南话)

同学:恁巧, 俺也是河南的。 (河南话)

摊主:出门在外, 都是老乡, 卖你四块吧。 (河南话)

交际的双方是老乡, 地点是学校水果店。对话开始说普通话, 从口音得知是老乡, 转而两人都说家乡话。从普通话到方言的与码转换,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动因

1.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中国学生学习语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 而课堂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英语相对于我国学生来说是外语, 而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 因此老师在授课时进行全英上课时不可能的, 此时适时的语码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在讲解某个复杂的句子时就有必要进行语码转换。英语长句子结构复杂, 是很多学生的一个难题, 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全英讲解, 就会让学生觉得难上加难。相反, 适时适量的在讲解中穿插汉语, 即进行英汉语码转换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易于学生理解, 更有利课堂的顺利进行。

2.拉近感情。大学校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当然不乏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同学, 他们会说同一种方言。笔者在校园里就听到这样一个对话:

A: 同学, 请问生物实验楼怎么走啊?

B: 生物实验楼啊, 我也要去那里, 我们一起走吧。

B:同学, 你是大一新生吧?

A:是啊。

B: 你是哪里的啊?

A:河南商丘的。

B: 啊, 恁巧, 俺也是商丘的, 老乡啊。

A: 是啊, 老乡啊。

B: 以后有什么事来找我啊。

A: 中。

两位同学对话由问路开始, 两人说的是普通话, 后来得知是老乡, 转而就说家乡话 (方言) 。在这种语境下,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两种语码的转换无疑会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和感情。

3.追求新颖, 时尚。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时尚有个性。在语言上他们也彰显个性, 表现出与众不同。在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

A: 你这个包包好nice啊!

B: 这件事很简单, I can make it!

C.你这件T恤上的狗狗好可爱哦。

D.我DIY了个存钱罐, 送给你吧。

这些语码转换现象时尚, 新颖, 富有个性, 彰显青春活力, 为大学生所接受。

4.突出强调。在汉语交际中, 为了突出强调某些信息, 学生有时会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

例如,

学生A.我们的毕业论文要写多少字啊?

学生B.要写four thousand!

学生A.多少?

学生B: F-O-U-R, four thousand!

此例两个学生在谈论论文的字数, 为了突出强调到底要写多少字, 学生B语码转换用英语回答学生A, 无疑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结语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是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言交际策略。校园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多种多样, 英汉语码转换的发生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一些心理, 如求新、求个性, 因此适时地进行语码转换能够顺利的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

摘要: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大学校园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 语码转换现象相当普遍。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大学生之间, 同样也表现在师生之间。校园是个特定环境, 语码转换有其动因。本文通过列举一些实例, 以期更好地理解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

关键词:语码转换,动因,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江继敏.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J].韶关学院学报, 2008.

[2]何自然, 于固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 2001, 1.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 篇2

浅谈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

近年来,外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已成为国外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但语码转换这一国内英语课上的普遍现象还没有被视为教学步骤加以分析,那么国内英语课上的语码转换现象对学习者英语语言习得的利弊究竟如何以及教师该如何有效把握语码转换这一数学策略进行英语教学将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作 者:石磊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05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 MONTHLY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语码转换 大学英语 类型 作用

语体转换与语码转换的异同 篇3

关键词:语体转换;语码转换;相似处;不同处

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是年龄,性别之类的社会因素对语言产生影响的产物。尽管有一些语言学家对于语码转换是语体转换的一种形式这一论调产生质疑,然而Monica Heller(2007)始终认为语码转换是语体转换的一种,因为“在双语及多语环境中,语体可以通过对一种语言的优先选择体现出来”。作为一种策略工具,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处。

一、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的相似处

Coupland(2001)认为语体转换是说话人的身份认同行为,是一种策略,是说话人利用符号资源进行角色定位的过程。语码转换是指言语者交替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方言,或者各种语体的现象。“如果说社会结构决定了一个人所拥有的语码,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则决定了他的语码选择”(Halliday,1978:66)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他们都是语言现象和交流方式。在交流中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使说话人维持并认同一定的社会身份定位。比如言语者对社会地位比他低的对话者提出要求,他极有可能会使用祈使句或直接用命令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观点,这种因为社会因素制约而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式或不同语调来表达自己相同观点的方法就是语体转换。如果一个母语为汉语的面试者在面临一个外国考官时,为了拉近他与考官之间的距离而交叉使用了汉语和英语,这种言语者在与对话者交流的过程中因为情境需要而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就是语码转换。无论是语体转换还是语码转换,都是在某些因素的制约下,使言语者维持并认同一定的社会身份定位,这就是他们最大的相似处。

二、语体转换和语码转换的不同处

语体转换与语码转换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处理的是单一语言的语篇,而后者则处理双语或多语种语篇的问题。从语法角度而言,只要在对话中使用的语体符合文化的要求,那么语体转换只受到一种语言系统的影响。然而,由于语码转换包含了不止一种语言系统,所以语码转换要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法规则的影响。总而言之,语体转换是言语者内部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而语码转换是言语者与对话者相互之间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

三、结语

总之,语体转换与语码转换之间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处。不论是语体转换还是语码转换,转换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言语者维持并认同一定的社会身份定位。但是,语体转换涉及到的是同一语言内部不同的表达形式,而语码转换则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转换。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可以帮助人们更适当地使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看法,并实现他们的社会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Arnold. 1978,p66

[2]Monica,Heller,Bilingualism:A Social Approach,[M].Palgrave Macmillan,2007,p27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 篇4

“语码指人们用以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 可以是一种语言, 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其他语言变体, 甚至可以指一种语体, 如正式语体或非正式语体。” (李经纬, 2006) 它可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的语言, 也可以是这一主要语言的的变体。人们的各种言语行为都是建立在语码的基础之上。人们在具体交际过程中会根据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话题等具体事宜选择语码或进行语码的转换。在一个多语码并存的环境内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语码转换可以显示说话者的身份、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等。

语码转换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问题。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语言共同体。校园内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 并且大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表达能力, 掌握不同的语码, 在课堂或日常交流中进行语码转换是必然的。

2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

一般来说, 大学生基本掌握如下三种语码:普通话、地方方言和外语。因而不同对象之间进行交流或者谈论不同的话题时, 常常涉及以上三种语码之间的转换。

各地语言具有不同地域的方言特点。在交际中为了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交际顺利流畅的进行, 大学生之间采用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非常多见。例如,

例1:AB两位同学都是山东人, 两人在一块交流着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 这时C同学 (江西人) 加入对话

A:你看刚上映的那部*** (电影名) 来吗, 觉么着怎么样啊? (山东方言)

B:刚看了 (lao) , 特技效果gang假了, 没预计的那么好。 (山东方言)

C:你俩在这啊, 小六在找你们呢。 (普通话)

A:好, 我们马上过去, 谢谢... (普通话)

在这个对话中, 前两句交际的双方AB是同乡人, 场合也非正式, 两者用彼此感到亲切的家乡话进行交流。但当同学C加入对话, 说话对象转变了, 语码也转为三者所共识的普通话。由此, 语码的转换随着交际的参与者、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外语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大学生又是一个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群体, 通常具有出色的语言技能。在中国, 大学生通常对英语熟识度较高, 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不时的使用英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例2:

A:明晚唐岛湾有个大party, 你去吗?

B:我很想去, 但是不行啊, 周末英语考试, 得抓紧时间复习, 不然就pass不了了。

A:Oh, my God.真不容易。Good luck!

B:Thanks, 好好玩, Bye~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大学校园里会经常听到, 两同学都使用了英文词语, 中英混用达到交际目的, 体现出大学生彰显个性追求时尚的青春特色。同时, 类似一系列简单易记的英语表达已融入到学生的的日常会话中。

以上案例中的语码转换涉及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与外语之间的转换, 这也是大学校园中语码转换的两大现象。

3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原因分析

祝畹瑾在1992年指出主要有三种原因促使人们进行语码间的转换。第一人们在言语交际时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语言表达;第二交际参与者不想让在场的其他人知道谈话的内容;第三为了突出强调某些话语。该部分试图从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者内在心理因素以及社会规约三大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3.1 语言的交际功能

由以上两例可以得出, 在校园里, 人们之所以选择语码转换, 一个基本的原因便是语码转换能够实现特殊的言语交际功能。

首先语码转换可以方便言语的表达。例如英语老师和学生在讨论莎士比亚时, 老师:你读过莎士比亚的Romeo and Juliet吗?学生:没有但我看过Hamlet。在对话中作品名称都使用了英语表达而没有译为汉语, 因为交际双方都接触英语, 此处英语表达先于汉语翻译, 在大脑中检索速度要比汉语快。

另外, 当说话者无法恰当表达所谈话题时, 语码转换通常会发生。比如在英语课堂上, 学生如果用英语无法恰当表达自己的意思, 经常会用汉语来代替。这种转换实现了说话者意义的表达。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 另外一种语言没有恰当的对等词语, 那么也会出现“语码转换”现象。例如“R&B”指的是“黑人的流行音乐”, 在汉语里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它的意思, 所以交际中直接说“R&B”。

最后, 讲话者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委婉、强调、回避, 通常会用语码转换来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经常碰到校园内师生交流时大量使用这种策略来达到交际的预期效果。

3.2 说话者内在心理因素

各种语言符号都能体现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亲密度关系。亲密度指谈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亲密度越高, 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越小, 关系越密切。在言语交际时, 交际双方常常利用语码转换重新界定说话双方的亲疏关系。这种因心理动机引起的语码转换非常广泛。例如:新学期开始, 学生带着行李返校, 同学AB之前为陌生人, 两者在公寓楼前相遇。

例4:

A:同学, 那么多行李啊, 我来帮你吧。 (普通话)

B:恩, 东西有点多, 谢谢。 (普通话)

A:哎?听你口音是安徽人? (普通话)

B:是的, 安徽蚌埠。 (普通话)

A:太巧了, 我也是..... (安徽话)

B:...... (安徽话)

AB在开始交谈时选择了普通话, 但当两人确定是老乡时, 从普通话转变为地方方言, 增强了亲密度拉近人际关系。这一原因也体现在另外一种情况中, 说话者为了不想让在场的其他人听懂刻意选择他人不懂的语码进行交流。

3.3 社会规约

说话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个人, 他的语言、行为都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场合, 人们一般使用正式语或语言的高变体, 而在私下交谈等非正式场合, 人们常常运用非正式语。在大学里, 类似的语码转换经常发生在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之间。在课堂上, 师生学生之间大多使用普通话;同乡私下交谈时, 往往使用地方方言。

4 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它是说话人的一种言语策略, 有一定的社会和情感功能。语码转换现象也丰富了的校园文化生活, 凸显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对大学生语码转换原因的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群体的语言特点, 在生活中研究语言, 深化语言的生活性、趣味性。

摘要: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和复杂的环境,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此汇集, 由此带来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这里交汇, 在日常交流中学生或老师间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语码间的相互转换。语码转换, 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本文首先阐述语码转换的概念, 然后对大学校园存在的各类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最后指出语言的交际功能、说话者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规约是导致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语码转换,现象,原因

参考文献

[1]Franceschini, R.Code-switching and the notion of codes in linguistics:Proposals for a dual focus model[A].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1999.

[2]冯乐璋.2002, 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报。

[3]李经纬.2006, 语码转换与称呼语的标记作用[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刍议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及模式 篇5

一、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

对于一般语码转换,其交际功能十分突出,恰当的语码转换能够保障会话的顺利进行,也能体现说话者的社会地位、政治立场,表明作者对会话对方的亲密度等。然而,课堂语码转换作为特定情形的一种语码转换类型,有其特别之处。因此,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也应该从教学功能和一般社会意义功能两部分进行论述。

1.教学功能

师生课堂互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有教学意义的会话比例占所有会话的绝大多数。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中,语码转换主要起到如下作用。

(1)澄清信息。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其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前面的英语讲解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教师可能会直接提供一个中文的翻译或是提供补充信息,如举例。例如,当教师需要解释A hot potato时,他说a hot potato, what does it mean?We can say“Many students believe he is a hot potato.”It means he is hard to deal with.许多学生都认为他难对付,他是一个 hot potao.

(2)提高效率。语码转换提高了师生交流的效率,确保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进行高效的交流。例如:

T:Have you ever read or heard of The novel The Sieged City?

S:Sorry I don’t know.T: Here,sieged means to be surrounded.

S:But I still…T:It is a Chinese novel.

当教师看到学生无法理解英文翻译名称时,直接点出来。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方便继续后面的讨论。介绍该著作,本意在于讨论它的内容,没必要在一个翻译名称上浪费时间。

(3)强调重点。语码的转换可以引起学生对授课内容中关键词语的注意。例如,当读到下面句子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教师会说an honest man lies?Notice this is a figure of speech,called pun,双关。

2.社会功能

语码转换不仅出现在学习内容的教授过程中,还见于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它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讲,对于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来说,运用语码转换,可实现以下功能。

(1)表扬。当英语教师需要表扬一个学生的时候,他有时会转向用汉语来表达他的情感。例如:

T:The prefix“in-”means negative or positive?

Ss: negative.

T:很好!you’ve got it.

(2)批评。如当一名英语教师对迟到的同学说一声:“下午好!Go to your seat.Remember,no next time.”此时,教师通过汉语来表达对学生迟到的不满,通过这种更有礼貌、更温和的方式来缓解冲突。

(3)鼓励。当学生被提问时,由于紧张或是出现学习困难,学生总会沉默,或是答错。这时,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其树立自信。例如:

T:What’s the function of“sleeping”in the phrase“sleeping child”?

Ss:Used for“gerund”.

T:No.Try it again!再想一想!

S:Used for“The present participle”.

T:Right!Very good!

通过汉语“再想想”,母语的出现使得学生感觉自己的尝试得到了老师的认同,同时感受到老师亲切的态度。学生因此会受到鼓舞,会继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除了师生这种对话结构以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学生主动与教师之间都会发起会话。学生有时通过创造性的语码转换,可以起到改善紧张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引起注意等作用。如,教师生气地问一个正在睡觉的学生,“What are you dong?”另外一个学生说“睡觉ing”,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母语加目的语词素,这种新鲜的构词法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师生在欣赏这种创新精神中忘记了课堂睡觉这种坏习惯带来的不愉快。当然,有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课堂语码转换的模式

在二语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呈什么样的规律,哪些情况下多用目的语,哪些情况下多为母语,母语和目的语的比例如何?在语言教学课堂中,人们对母语作用的认识,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近年来,人们又逐渐开始重视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也不要求教师完全用目的语授课,可以适当使用母语。有研究发现,与双语教师相比,单语教师使用了很多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等的话语,使得他们在教师——学生的交际互动中不占优势。相反,如果能适当地使用语码转换,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会加强。

现阶段研究认为,语码转换的模式主要是L2——L1—L2。有学者调查了几所香港中学英语课的语码转换情况,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都是大班授课;都采用“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当涉及到英语词汇和语法时,教师不断在英语和粤语之间进行转换,并且大量使用粤语。普遍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首先教师用英语(L2)讲解语法要点,然后马上用粤语(L1)解释,最后再用英语(L2)重复要点。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基本目的在于一方面是为了教学需要,第一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用第二语言(L2);另一方面在中间阶段用L1,即母语,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内容。还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教师还是主要以L2为主体语言,而把L1作为嵌入语言。大多数教师遵循从L2转换到L1,而且使用L1至2句后很快转到L2。

总体而言,目标语在外语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短暂的语码转换必定会再次回到目的语上来。在特殊的情形下,如语言难点或重点的学习,或是加强课堂组织,语码转换最容易发生。课堂语码转换研究方兴未艾,应该看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课堂语码转换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同时,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拓展到了网络课堂,这就需要对不同学习情境下的语码转换作对比研究。还应该清楚认识到,目前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选取的语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会话材料。只有通过对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小组等所有情形的语料做全面的研究,才能得出真实的课堂语码转换特点。另外,除了对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介绍以外,国内学者也应该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同时探索语码转换研究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Blom,J.&Gumperz,J.Social Meaning in Structure.In Gumperz,J.&Hymes,D.(eds.),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New York: Holt,Rinehart,Winston,1972.

[2] Clyne,M.G.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how universal are they?Linguistics,1987(25).

[3] 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Cambridge University,1982.

[4] Lin,A.Teaching in Two Tongues Language Altern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City Polytechnic in Hong Kong,1990.

[5] Poplack,S and Sankoff,D.Borrowing the synchrony of integration.Linguistics,1984(22).

[6] 高军,戴炜华.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外语教学,2007(1).

[7] 黄成夫.论英语课堂的语码转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8] 宋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初探.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9] 阳志清.论书面语的语码转换.现代外语,1992(1).

[10] 姚明发.50年来语码转换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广西社会科学,2007(3).

(责任编辑 张茂林)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 篇6

一、语码转换

著名社会语言学家Carol Myers-Scotton定义语码(code)为包括语言(language)、方言(dialect)、同一语言的不同风格(style)等,在一次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语言系统都可以称为语码(Myers-Scotton,1988:157)。1954年,世界著名学者Hans Vogh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到并使用“code-switching”(语码转换)这一概念。Roman Jacobson是第一位将此术语引用到语言学中的学者(于国栋,2001;P.Auer,1998)。根据社会语言学家Carol Myers-Scotton的定义:“语码转换指在同一段谈话中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变体的现象。这些语码之间并不需要具有语音上的相似性。转换的语码可以是不同的语言、方言、或者同一语言的不同风格。转换可以是一句话内部的,也可以是句子之间的。转换的语码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词。”(MyersScotton,1988)在中国,前人研究大都以语码转换涵盖句内转换和句间转换,因而“语码转换”一词在中国学者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正如Carol Myers-Scotton所说,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转换,方言之间的、同一语言不同语体之间的、句间的或者句内的,转换动机、社会功能是相同的(1988:157)。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句内和句间语码转换都非常普遍,本文采用广义的语码转换这一观点,将句内和句间的语码转换都作为研究对象。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

(一)课堂语码转换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在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使用英/汉这两种语码转换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英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母语是为了更有效地辅助其语言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母语是为了辅助表达以更有效地习得英语这门语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大学英语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逐渐得到认可和支持,研究者们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恰当适时地使用母语对英语学习者具有辅助作用。在实证研究中,Boyle发现在香港地区近80%的英语教学实践者支持语码混用教学,特别是在大学低年级,“并没有实证研究表明语码混用的危害”,而有证据显示在愈来愈多的英语课堂中使用了这一方法,“不但不可避免(inevitable),并且受到偏爱(preferable)”(Boyle J.1997.)。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化过程是难以建立在儿童母语习得的基础上,大学生在语法、逻辑推理、篇章理解能力上的语言学习优势证明了母语(语码转换)在英语学习中能起到的积极作用。Atkinson强调:“我们无法找到一种完美的模式来规定L1的使用,在恰当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方法,L1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吴舸,2006)在英语课堂授课中,尤其是在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语码转换,是为顺应特殊语境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可以使语言更为丰富多彩,防止课堂单调乏味,使学习气氛轻松活泼,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习者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两种语言知识进行互动学习,是将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以更有效地习得英语。在课堂上,为了学习的需要,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在英语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但在交际出现困难时会及时寻求母语的帮助。

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是教师及学生在特殊语境积极主动地对所使用语言做出的选择。Cook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高度熟练的语言活动,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效策略。排斥母语的做法限制了语言教学,利用第二语言虚拟“真实”的课堂交际不论有多大的优势,避免使用母语都是不符合交际原则的。(Cook V.,2001)

(二)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

下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大学英语课堂中英/汉语码转换的功能,并进一步探讨和挖掘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探讨能否利用或如何利用母语的输入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1. 汉语元语言解释功能

课堂讲解中,英语教师最能发挥语码转换的汉语元语言解释功能,教师常转向汉语来解释某些外语词汇或短语。例如,在讲授较难的概念或区域文化现象时,或者在讲解某些术语习语时,教师常常换用中文的一些专业词汇或对应的中文习语短语,这样做不仅能够更快捷地表达意义,而且符合教学中劳动付出最小化,收获最大化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简短的中文讲解更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更有效地内化此知识点。思维活跃的学生还能根据个人的理解和知识储备,进行中西表达方式或文化差异的比较,更深一步加强学习和理解。

2. 弥补学生词汇空缺功能

语码转换能解决词汇空缺问题。词汇量不足影响交际,交际要顺利进行,拥有一定量的词汇是前提条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基础阶段应领会式掌握4000单词及一定量的常用词组。学生(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在使用目标语进行表达时,缺乏足够的词汇量自由表达思想是非常普遍的,那么当他们表达的愿望十分强烈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在句中插入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汉语成分。教师在授课中会发现学生在英语知识方面的欠缺和弱点,并可以依据该现象确定学习者的层次,了解其运用的学习和交际策略,加强词汇教学,把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训练与词汇教学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不断接触、运用词汇的同时掌握词汇,进而扩大词汇量。看到其进步,又可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某些特定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语码转换对教学可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空缺”造成“词汇空缺”时,最有可能引发语码转换。所谓“文化空缺”造成“词汇空缺”是指某些词只为一种文化特有,其他民族、文化中不存在或缺乏,如汉民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的应用

丁潇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语系,北京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技能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结合合作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运用实例着重探讨了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的具体应用,旨在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及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合作学习大学英语读写课应用

一、引言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读写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讲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各自完成的基础上。虽然这种方式易于教师进行讲授,但这样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倡导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英语教学改革中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合作学习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主要倡导者Johnson兄弟指出合族中医词“虚”、“实”、“寒”、“热”,儒家哲学的“仁”,道家哲学的“道”、“无为”,气功的“气”“阴阳”等(潘惠霞、李辉,2000)。中华民族这些特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词,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只能寻求中文拼音来完成。此时教师只能和学生一同研究一种文化独有、另一种文化空缺的词汇,积极探讨文化空缺词汇的恰当表达方法。

3. 有效管理课堂功能

课堂上的英汉语码转换是辅助管理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常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语码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大一新生的英语课堂上常会出现这种场景:在课间分组讨论中,话题有趣,学生们讨论声此起彼伏,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用英语重复了几遍:“Keep quiet,Time is up now!”个别学生安静下来,还有学生继续讨论。“安静!”老师一句中文,全班立即肃静,转向老师,老师得以用英语继续课程。如此语码转换使课堂秩序得以维护,教学得以正常进行。另一课堂情景为:欢乐的节假日刚过,第二天英语课堂上,老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集中不了注意力,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老师关切地用英语问:“Mos of you look tired,haven’t you slept well?”个别学生摇摇头算作是回答,其他学生还是欲睡眠状。“你们昨晚睡够觉了吗?”老师忽然转用中文。“没啊!”学生们立即抬起头,几乎异口同声地用响亮的中文回答道。“why?”老师接着问。学生们立即变得活跃起来,在欢笑声中用中文吵吵嚷嚷地抢着说出各自没睡好的理由,整个教室气氛活跃了。接着老师用简短的英文讲述自己的假日有趣经历。这一插曲让学生不困了,有精神了,老师个人的英文故事也将学生带回英语课堂的语境。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融洽,为接下来的上课做好了准备。

作学习出现在当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学习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共同合作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1]。Slavin认为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活动,并根据整个小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2]。我国研究合作学习的学者王坦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3]简单说来,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们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达到共同目标。而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和个体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则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Johnson等根据以往研究者的结论指出了合作学习较之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学习更为有效[4]。此外,基于互赖合作和个体责任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为营造一个更为积极、健康、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提供良好条件。

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中,大多是理论的探讨[5]和量化的实证研究[6,7],对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具体应用实例涉及较少。而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对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分析则更有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的具体应用

总的来说,合作学习实施的模式及策略主要有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小组———游戏———竞赛法(TGT)、切块拼接法(Jigsaw)、共学式(LT)、小组调查法(GI)、结构法(SA)等。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模式,也可

三、结语

在英语习得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每个学习者都会形成一种既不同于其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并随着学习的进展会逐渐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各个英语学习者所拥有的这种动态语言系统在二语习得中被称作中介语,英语学习者掌握的语言层次不同,其中介语中所发生的语码转换的频率和模式也有区别:初学者的中介语里语码转换频率较高,其表现模式为以母语为主,英语为辅,这与他们目的语知识不够有关;层次较高的学习者的中介语里,语码转换的频率较低,其表现模式为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在语法上更倾向英语的表达习惯,因为他们能更自由地运用英语。高校学生属于层次较高的英语学习者,其语言表现模式为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在语法上更倾向英语的表达习惯,但是他们还达不到流利地使用全英文表达思想的水平。因而在课堂语言学习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进行适当的语码转换,引导英语水平不等的学生根据自身表达需要进行适当的语码转换,这样的课堂语码转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和.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观.宜宾学院学报,2006,01:81-83.

[2]吴舸.语码转换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85.

[3]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85-95.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 篇7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 语码转换 (code-switching) 一直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多方关注。语言学家从基本语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前中国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倡全英语教学, 以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大环境下提供小范围的全英文环境, 以使学生能尽量多地接触目的语 (英语) , 因而不鼓励教师用母语辅助教学, 以免干扰学习者二语思维习惯的养成。但是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师及学生双方面能力都有局限, 在课堂教学中, 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还很常见。由于国内的语言学家对大学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码转换的研究不充分, 因此, 教师往往只是凭经验或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语码转换的时机和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是否有其必要?教师们应该在哪些情况下进行语码转换?本文拟以英语语法及词汇教学为例, 探讨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必要性以及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 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转换可以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说话者根据需要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对话过程中, 一方使用一种语言, 另一方使用另一种语言来回答。一个人可能开始讲一种语言, 中途换成另一种语言, 有时甚至一个句子说到一半就变了语种。语码转换有三种类型: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 (谭福红, 2006) 本文探讨的语码转换问题只针对在大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中教师对中英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 不包括其它语码转换类型。

语言学家认为进行语码转换有两个条件:第一, 言语交际的需要和行为;第二, 参与言语交际的人必须具备操多种语言或能够使用多种语码的能力。在二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母语为汉语的外语教师的教学言语行为恰好符合这两个必要条件。教师的教学语言会以书面体、口语体等不同语言变体在英汉两种语之间转换, 因此会发生语码转换。 (宋宏, 2005) 所以,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语码转换的存在有其可能性。

3 语码转换的理论基础

3.1 顺应论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人们使用语言就是在不断地选择语言, 这一选择过程有其内部原因, 也有外部原因;有的选择是有意识的, 也有的是无意的。 (雷聪、林俐, 2007) 在余国栋提出的语言顺应模式当中, 它的功能或目的分为三个方面, 即对语言现实 (linguistic reality) 、教师角色 (teacher role) , 以及教师的心理动机 (mental motivation) 的顺应。 (于国栋, 2000) 这种语言现实主要是指英语和汉语因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且因为中英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 有时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 因此, 直接翻译成中文更为直接。另一方面大多教师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英文表达上肯定有不自如的地方。此时也需进行语码转换。出于搞好教学的目的, 教师也有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 如布置作业或进行课堂管理时教师也会选择语码转换。

3.2 交际策略

语码转换的使用体现出一个交际策略, 也能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同时也体现出具体的语言选择现象。教师在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策略性的转换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语码转换策略, 相比较于其它语言交际策略, 是一种意识水平相对较高的语言选择形式, 往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有意识地通过转换语码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而其他的交际策略可能很难实现这种特定交际目的, 或很难取得同等的交际效果。因此, 语码转换体现的是一种具体的交际策略, 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语言选择和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喻侯林, 2007)

4 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4.1 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从语言习得理论角度来看, 很多教育学家都认为要真正地培养二语学习者的一种语法意识, 只有让他们接触大量的真实的二语语言材料, 从而激发学生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束定芳、庄智象, 1996) 正是基于这种认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跟学生都应当尽量多地接触并使用目的语。然而, 中国很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很难实现这一理念, 其中有老师驾驭外语能力有限的原因, 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利于语言学习和促进信息交流的前提下, 利用母语解释某些复杂的语法知识, 不仅可以事半功倍, 还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掌握语法规则及语法术语。毕竟, 现在中国的英语教学还是比较侧重实用性教学, 而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一些语法方面的术语, 如splitinfinitive (分裂不定式) 、modifier (修饰语) 等等, 所以学生们只要明白语法规则就行了。另外, 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教师偶尔使用汉语会让他们觉得轻松和有信心。在讲解较难的语言点时, 如果教师转换到母语就会使学生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束定芳、庄智象, 1996)

4.2 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 母语的正迁移

英语语言的词汇很丰富, 有很多形近词和近义词,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扩大, 学生反而会变得很迷惑, 因为他们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词准确地表达他们意思, 很难做到英汉两种词汇意义的对等, 尤其是对于英语中的一些近义词。著名语言学家Mc Clell等 (1986) 提出联结主义模型 (connectionist model) , 指出语言习得者对输入词汇的反应与很多跟词汇意义相关的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比如说其相关语义、语法规则等因素, 也就是说, 学习者要在母语词汇使用与表达上与目的语的词汇间建立起语义上的联系。在学习外语时, 学生会将很多近义词的意思完全等同起来, 不能区分它们在语义、适度性或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而教师如果试图用那些词相互解释, 不去进行语码转换, 那么学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及用法。有语言学家认为二语习得过程就是有意识地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接触到的单词及语法等加以注意、并进行进行理解和使用。 (吴舸, 2006)

(2) 有文化联系的单词

任何形式的外语教学都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文化原则。文化是语言形成的基础, 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跟词汇相关的一切, 比如说, 词汇涵义、词义结构和搭配全都体现出该社会的文化。外语中概念意义与母语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 比如说“politician”和“stateman”。这就意味着外语词汇教学中对一些近义词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 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语码转换, 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吴舸, 2006) 比如说了解旧词语的新词义也是一种增加词汇的重要方法。

例一:解释hand一词时, 用到例句The factory is short of hands.将hand一词翻译为“人手”, 学生更能明白。

例二:了解中国农村1949年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人很容易理解The poor peasants talked about their happy life today.但是poor peasants出现在英语语境中让人费解。此时直接翻译为“贫农”非常省时省力。同时给出rich peasants对应富农作为补充。这样能给学生更加完整的理解。

例三: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的常用意义中涵义不同的词, 若能给出中文, 则令意义更清楚。如:ambitious在中文中一般理解为贬义, 而英语中一般为褒义。此时应根据语境给出翻译“野心勃勃的”或是“有雄心的”、“有抱负的”。

(3) 专业术语

在英语中有一些科技术语, 在其他语言中的说法是固定的。因此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进行过多的解释。适时给出中文翻译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如:pituitary与汉语的对等词是“脑垂体/脑下腺”

pupil在医学上对应“瞳孔”

4) 用汉语更便于表达的词汇

作为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大学生, 我们对于很多单词之间的微妙差别是体会不到的。此时若能在英文解释的基础上给出中文词义或能鼓励学生给出中文词义, 则能节约时间并能给学生更清楚的讲解。

例一:modest和humble用英文解释其常用义费时, 若能在讲解的基础上再分别辅以中文翻译“谦虚的”、“卑微的”, 它们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楚。

例二:Respective、respectable和respectful。三个单词词形相近, 用法不同。根据构词法来讲解也容易混淆。中文含义“各自的”、“值得尊重的”、“恭敬的”。实践证明, 教师给出以上中文释义后, 学生很快就能在以下例句中选出正确词汇:All the students are respectful towards the respectable professor.After the party we all went off to our respective rooms.

5 总结

语码转换策略在中国大学英语课堂实践教学中是必要的, 也体现了英语教师为适应自身及学生英语水平而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通常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会运用语码转换来翻译或解释学生不熟悉、难的或较重要的知识点, 以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进而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语码转换也有助于建立较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保持师生间的亲密感, 也有助于课堂交流的顺利进行。然而, 如果过度的进行语码转换很可能产生以下结果: (1) 很难帮助学生培养较好的外语语感, 会从思想上依赖母语; (2) 学生感受不到全英语教学的氛围, 外语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会降低, 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潜能; (3) 学生对于中文翻译会有一种期待, 因此不会关注教师的英文解释或上下文, 而教师可能不会使用身势语或目标语; (4) 教师可能因为语码转换的简便实用而忽视了肢体语言等其他教学方式的使用, 从而对目的语钻研有限。因而学生交际能力会受到损害, 语码转换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有其必要性, 但最终的课堂教学还是要尽量实现完全的英语教学, 教师应更好地把握好大学英语课堂上语码转换的度。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 语码转换就开始受到很多语言学家及二语教学研究专家的关注, 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目前在中国对于其在大学二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多。本文将大学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与英语语法及词汇教学相结合, 利用学习者的母语代替需教授的英语目标词汇, 以促进二语学习者对外语语法及新词汇的接受。研究表明, 适量而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语码转换对大学英语课堂中语法及词汇的习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语码转换,二语习得,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雷聪, 林俐.顺应论与大学英语课堂里教师语码转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宋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4]谭福红.试析中国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语码转换现象[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6 (12) .

[5]吴舸.语码转换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6]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 2000 (6) .

语码转换与英语教学 篇8

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 是语言学家们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也是二语习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在现今二语习得的课堂上, 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法在发挥作用, 语言习得的过程即为教师和学生语言交际的过程, 成功的交际便会促成语言的习得, 反之亦然。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语码转换就会发生, 适时适量的语码转换对英语教学起着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二、语码和语码转换

语码是指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的语言形式, 可以是一种语言或它们的变体形式。有些学者 (Auer 1998, Bokamba1988, Hamers&Blanc 1989, etc.) 认为语码转换 (code switching) 与语码混用 (code mixing) 之间存在区别, 这些学者的认知基础在于他们对被转换的语码的语言单位或者语言结构的理解, 他们用语码转换来指称句间的转换, 用语码混用来指称句内的转换。所以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 而语码混用发生在句子内部。而有些学者 (Gumperz1982, Lederberg&Morales 1985, Myers-Scotton 1998, Verschueren 1999 etc.) 放弃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区别, 用语码转换来概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大多数学者都属于这一类。Verschueren (1999:119) 认为语码转换表示语言或语码变化是一个非常普遍和受人青睐的策略。一般说来, 语码转换不仅仅指自然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 还应包括方言和语体之间的转换, 广义的语码转换是指在一个多语码的社会对语码的选择和确定;狭义的语码转换是指个人在社会交际中对语码的选择。

Blom&Gumerz根据社会和语境的因素将语码转换分为两类: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 和喻意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 。情景语码转换指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这类语码转换意味着“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 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学则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 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 (Auer, 1988:156) 。喻意语码转换指说话人为了改变语气或同对方角色关系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喻意语码转换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制约关系, 因而交际对象就需要付出更多力气来对语码转换的用意进行推理。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尤其是教师的语码转换则属于喻意语码转换。

三、语码转换与英语教学

人们普遍认为二语习得的过程很大程度地受学习者母语的影响, 同时很多学者都认为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二语的习得。一门外语的学习通常需要更为正式的讲授和方法来弥补语言环境的缺失。这就对语言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被建议要忘掉母语, 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对教师而言, 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是难以避免也是有利于英语教学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生学得好取决于老师教得好, 那么教学策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适时适量的语码转换即可被认作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在英语课堂上对语言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把握语码转换的时机和频率呢?语码转换对英语教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 语码转换能帮助教师更迅速准确地进行知识的输入, 继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些语义障碍就可以避免或消除。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发挥独特的作用, 知识的输入是通过教师话语实现的。师生的英语水平并不在同一层次上, 因此有时学生可能听不懂。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没有必要多编用更简单的英语来解释所讲的某一知识点, 在这种情景中, 语码转换就很自然, 有效。但要指出的是用母语进行的语码转换既不是任意的语言缺失的结果, 它是有意而且积极的语言交际。在这种情景下, 母语作为外语学习的辅助是可以使用的。但并非所有的语言点都需要语码转换来讲授, 只有遇到复杂、晦涩的内容时建议教师们利用语码转换这一方法。其次, 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系统, 包含无限的人文知识。因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文化障碍。这种障碍多是由寓意障碍造成的, 此时适当的语码转换就有助于克服这一问题。再次,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的语码转换使他们在心理上有所放松。系统地学习英语对学生来说充满挑战, 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对他们来说, 难点是枯燥乏味的, 他们会厌倦学习甚至会自卑。当他们跟不上老师的步伐时就会感到处于劣势。心理上的释然会有利于语言学习。有经验的老师赞同语码转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观点。最后, 语码转换也受课堂性质的制约。多数学生希望在一些诸如语言学、词汇学等理论课中语码转换能被教师更频繁地利用, 同时学生也希望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老师也能做适当的语码转换。少有学生认为是他们的惰性才倾向于依赖教师的语码转换。

四、结语

语码转换是选择的结果, 是交际者为了适应语言结构、语境和心理现实所做出的动态性调整。同时语码转换是策略性的语用行为, 体现了语码转换者不同的自我意识。课堂是语言教与学的重要场所, 语码转换作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应被积极关注和利用, 这才能够促进有效的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1]Auer, P.A Postscript:Codeswitching And Social Ident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 (37) .

[2]Gumperz, J, 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3]Myers-Scotton, C.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Myers-Scotton, C.Calculating Speakers:Codeswitching in a Rational Choice Model[J].Language in Society, 2001 (1) .

[5]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6]曲晶, 孙芙蓉.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3) .

[7]谭晓晨.语码转换与适应论[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

试论“侵入”及语码转换成本 篇9

1.1 语言“侵入”的概念界定

本文所谓语言“侵入”, 形象地说是一种语言侵入到另一种语言的表达之中, 是指在一种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嵌入另一种语言元素或者语言结构, 包括字、词、短语等, 从而使得一个语种的表达不够纯粹的现象。在语言学中, 这种一个句子只说了一半就改变语种的现象被称为句内语码转换, 它与句间语码转换共同构成了语码转换的大体系。

显然, 语言“侵入”作为句内语码转换的一种形象称呼, 区别于一人用一种语言发言而另一人却用别的语言发言的句间语码转换。历来语言学家们对于句内语码转换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句间语码转换。笔者也将在本文中着重对句内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语言“侵入”的现象存在已久, 且出现在很多语种之中。如Das handeltvon einem (That’s about a) second hand dealer and his son. (王宗炎, 1988) 同样, 汉语未曾逃过这般的“侵入”, 例如, 在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中就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源于生活的电影作品所反映的语言状况, 也正是现实生活中语言的真实样态。

当然, 作为中国人, 在众多被“侵入”的语种之中, 笔者对于汉语最有发言权, 所以本文援引案例的主体语言 (matrix language) 为中文, 嵌入语言 (embedded language) 为英文。

1.2 语言“侵入”的研究现状

对于语码转换领域的研究, 语言学家们已经有了不少的论述。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的, 即旨在探求何人在何时、何地、对何人讲某种语言的规律的“定位型”和注重语言使用者如何参与交谈过程的“交往/解释型”。

笔者认为, 新近较为合理和权威的是Dina Belyayeva在《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1997) 一文中提出的“概念结构绘图模式”, 其认为由于表述不成功产生的语码转换既受结构因素又受经验因素的影响, 是一种弥补策略。

但是, 笔者认为, 语码转换的种类繁多, 并且句内语码转换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而已有的研究并非“详略得当”, 即未针对每种原因所引起的不同的语码转换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给予程度不同的重视和力度不同的研究。换言之, 语码转换不仅有句内转换和句间转换的分类方法, 其形成的原因也不同, 并且各种原因引起的语码转换所造成的影响的良劣和强弱也各不相同, 对此应该分类研究、对症下药, 而以往的研究并未将这一方面的工作做足。

2 语言“侵入”的原因

2.1 语码转换的普遍原因

在传统语言学理论界, 语码转换被认为主要由外部条件所引起, 或者故意运用此方法将部分会话参与者排除于会话之外, 或者有意与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或内涵相联系, 或者对既有的且知名度高的专有名词和缩略语的表述, 或者如上述因结构因素或经验因素导致表述不成功而进行补充的“权宜之计”。

另外, 也有语言学家如于国栋以人类语言总体特征之一的顺应性为切入点, 从语言现实 (Linguistic reality) 、社会规约 (Social Conventions) 和心理动机 (Mental Motivation) 三个方面阐述, 认为语码转换的原因是为了顺应上述三者。

语言“侵入”作为语码转换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即句内转换, 自然符合语码转换这一概念中所述的各种普遍原因。例1:三个汉语者交谈, 只有其中一人不懂英语, 那么两个懂英语者在交谈过程中说“我知道你已经fall in love with the girl (爱上那个女孩) ”, 则是要将不懂英语者排除在交谈内容和隐私之外。例2:“我会一直爱你, My heart will go on (我心永恒, 歌曲名) ”, 则是特意与其背景即这首英文歌曲的内容相联系。例3:“我最喜欢的球星是Jordan (乔丹) , 最喜欢的篮球鞋是NIKE (耐克) ”, 则是表述既有的专属词汇。例4:“硬盘出问题了, ghost (愿意为鬼魅、如影随形, 译为备份复制) 一下吧”, 则是在没有合适的表述方法时用以填补空缺的语码转换。例5:“这个节目在电视台和电台上播出之后, 相信所有的audience (听众;观众) 都会欣喜若狂”, 则是顺应英文audience比较笼统这一语言现实的表现。例6:“去美国都看了些什么?有没有去看Strip show (脱衣舞) ?”则是顺应不能在国内的公共场合谈论有关脱衣舞的话题这一中国文化规范。例7:A:“我们去打球吧, 天气这么好。”B:“其实我挺想去的, but I have to finish this work first.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则是顺应邀请者的热情和诚恳的心理动机而做出的语码转换。

2.2 语言“侵入”的特殊原因

除了上述引起语码转换的普遍原因外, 语言“侵入”有其独特的自身原因, 即侵入语言与被侵入语言社会地位的差异, 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公众或者语言使用者对于两种语言的心理认同度, 更深一步讲, 则是会话参与者利用两种语言之地位差异而达到自己特有的目的和动机。

前文提到在某影片中, 其中的台词中有多处的句内语码转换现象。自然, 电影台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特征, 而剧中人物多年在美国生活并在外企任职, 英文随口而出是很自然和习惯的, 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也有一些人在其他没有必要进行语码转换的情况下而故意为之。例如, “我们今天开了一个party, 大家玩得特别happy”。在这一句中出现的语码转换不符合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形, 尤其是“聚会”和“高兴”都是在汉语之中最为简短、最常见的词汇, 根本不存在“没有合适的表达方式”的情况。而在现实中这样妄加转换的不在少数。因此, 坦言之, 引起此种语码转换的原因, 则是虚荣心和作秀。也就是说, 在目前普遍认为的英语国际地位高于汉语的情势之下, 国人对于汉语的自信心其实不足, 故而认为脱口而出几个英文单词便是“有学问”或者“洋气”的表现, 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对的。

3 语言“侵入”的不良影响

3.1 语言“侵入”的表面不良影响

上文谈到, 以满足虚荣心为目的的语码转换是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语言“侵入”的不良影响, 笔者仅就某电影中台词语言本身做出分析。

例1:“装修的过程里面已经充分地表现出你的potential and ability, and this is a promotion.”此句是很典型的句内语码转换的例子, 汉语表达在中途戛然而止, 之后又先后用了英文单词以及较为完整的英语句子, 难免会造成听者的心理变化甚至使之产生抵触情绪。

例2:“我要把对大家的欢迎和祝贺放在三个月之后, 你们有三个月的probation (试用期) , 期待你们的表现。”在这个被英语“侵入”的汉语表达之中, 仅就“侵入”的外语元素的数量来讲, 数量之少, 并不会对整句的语言表达起到实质性的改善作用, 甚至可以说, 这样的语码转换是多余的、甚至是画蛇添足的。而在一整句之中突然插入这样的英文单词, 会使得语言接听者对整句的理解过程产生断裂。

例3:“不要再给我这些没有加工过的资料, 你的工资分我一半吗?不是啊, Don’t waste my time (不要浪费我的时间) .”此句虽表面上看有一整句英文“侵入”汉语表达, 但是此侵入句在汉语之中仅仅是承接前半句的半个句子结构, 这一点仅仅从标点符号上看也很明显, 这就使得语言接听者的理解过程产生断裂, 而且也在理解中增加了转换的程序, 这样延缓了理解速度、增加了理解成本。

例4:“你呢, 要把每一家公司的advantage disadvantage, reputation risk, analyze之后, 然后给我做final decision。”此句有“优势”、“劣势”、“信誉”、“风险”、“最后决定”几个词语被替换为英文。此句不同于例2和例3, 不仅插入英文单词的数量大大增加, 而且增加了同一个句子结构中句内转换的次数, 即一个汉语句子先后插入两次英文, 汉语——英文———汉语——英文, 短短一句话, 却有如此多的转换, 理解过程的断裂、速度以及理解的成本显而易见、无需赘述。

生活中类似于此的语码转换现象不胜枚举, 笔者在此仅从电影台词中选取的几种类型的典型例句来分析其不良的影响。总之, 不必要和不合理的语码转换作为语言“侵入”的病症, 不仅不能弥补和改善原有的表达, 而且会由此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得语言丧失其原有的严肃、庄重、简练等优点, 而且还会给语言接收者增加理解上的困难。即使在书面表达中英文转换部分标注了中文, 也难免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隔阂。

3.2 语言“侵入”的深层不良影响

除上述之外, 与军事侵入同理, 语言“侵入”会损害被“侵入”语言的原“统治”地位, 即官方语言地位。英语的“侵入”, 不仅仅是国人对于汉语的心理认同度低、汉语自信心差的表现。同时这也恰恰加剧了汉语的被“侵入”局面。语言“侵入”, 导致了汉语自身的语言纯洁性遭到损害, 也使得汉语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产生了不良的变化。从多年前起, 我国便开始倡导“请讲普通话, 写规范汉字”, 但是多年狠抓、硕果累累的同时却没有改变汉语被英语“侵入”的状况, 反而其愈加严重。不可否认, 这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汉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加剧了国人对汉语的心理认同度低、汉语自信心差的局面, 甚至威胁了汉语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4 语言“侵入”的应对策略

我们知道, 内因是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上文谈到我国倡导多年的“请讲普通话, 写规范汉字”却不能扭转英语“侵入”汉语的局面, 原因何在?答案应在我们国人自己身上找。对于汉语的不自信, 对于英语乃至“洋货”的盲目崇拜, 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价值观的方向偏离, 都给英语的“侵入”行为以可乘之机。基于语码转换的各种不同原因和各自影响, 笔者认为可以用“必要”一词作为区分标准以作褒贬。即, 对于其他如联系文化背景、引用专属名词、补充表达方式和“顺应”等情形视为正常和畅通表达之必要, 而对于上文中的没有必要却虚荣作秀而进行语码转换者则应进行批评和矫正。比如在今年的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 央视禁止解说员使用NBA (全称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这一惯用了数十年的名称, 而允许其简称“美职篮”。笔者认为, NBA与“美职篮”的表述同为三个音节, 且都为简称, NBA三字毫无优势可言, 并且在汉语的语境之中, 使用时更是徒增理解的压力和成本。笔者着实希望, NBA的禁用, 是国人认识到语言“侵入”的危害并积极设法抵制这种“侵入”的开端。

结语

本文从语言“侵入”的角度入手, 选取某电影中的台词以及其他的语码转换的语料为案例, 对句内语码转换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目的在于将语言“侵入”归入语码转换的大体系之中, 再将其单独研究, 以突出不必要、不合理的句内语码转换发生的特殊原因和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可知, 语码转换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 其作用和影响也有良劣之分。而不必要、不合理的句内语码转换的负面影响是尤其值得注意和杜绝的。笔者更愿意由此引发广大学者的注意, 从而引入价值观至语码转换的研究之中, 以杜绝不良的语码转换后果, 还原汉语的纯粹性、规范性和工整性, 为汉语言国际地位的提高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英语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及英语使用的普及和日常化, 在全球众多的非英语地域内形成了“一种语言夹杂另一种语言 (英语) ”的特殊现象, 即语言“侵入”现象。这一现象在语言学理论中被归为语码的句内转换。针对语码转换现象, 语言学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笔者认为, 语码转换的种类繁多, 而已有的研究并非“详略得当”, 即未针对每种原因所引起的不同的语码转换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良劣和强弱, 给予程度不同的重视和力度不同的研究。针对以往的研究并未将这一方面的工作做足之现状, 本文将按照“分类研究、对症下药”的研究方法, 以近期一部热播电影中的语言“侵入”为例, 以产生语言“侵入”的原因为区分标准进行研究和阐述, 旨在为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增强国人乃至世界对汉语的认同度, 净化汉语的语言环境, 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语言“侵入”,语码转换,成本,原因,影响

参考文献

[1]Belyayeva, D.1997.A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University of Florida.

[2]Myers-Scotton, C.Explaining the role of norms and rationality in code-switch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0, 32.

[3]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镡冬玲.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学刊, 2000 (2) .

[5]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 2000 (6) .

[6]申志奇, 李月娥.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4) .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 篇10

【关键词】 语码转换 语言变体 你是哪里人 转换原因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各民族间的大融合,总的来说,语言在数量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相反,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不止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语言在社会上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样,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因素为语言发展提供了素材。

在社会语言学学界,任何一种语言或是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都称作是"语码","语码"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即两人或更多人之间借以交际的任何语言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言语者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的语码转换现象,在语言接触的使用中非常普遍。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语码转换作为谈话策略之一,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现语言优越感、重组谈话的参与者、表明中立的立场、用来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等。"

二、语码转换的定义与发展

语码转换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上母语为双语或多语的地区(如非洲、印度),移民地区(欧洲、美国)和少数民族地区 。"只掌握一种语言变体的情况极为少见,大多数人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多种变体。世界上许多人都是双语(bilingual)、甚至多语(multilingual)使用者。"双语者或操多语者(即双语人或多语人)为了适应情境而由一种语言或变体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变体。其中具备两个条件:(1)讲话者交替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方言,或者各种语体,(2)讲话者在同一语境中有意识地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也频频出现,一种语言中夹杂别的语言形成混合语码。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Carol M. Scotton的说法,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语码转换不拘数量,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儿分钟的谈话;转换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台或同一语言的两种语体。"

语码转换的形式有多种:有时成段成段地进行;有时在句子间进行,即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转换;有时在句了内进行,即转换其中部分短语甚至单个词。语码转换应与语码混合(code-mixing)和本文用"语码转换"作为包罗性的术语来统指同一言语交际中分属两个不同语法体系或了体系的言语交替现象。

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中,语码转换常被视为协商人际关系的策略(a strategy to negotia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根据甘柏兹的观点,语码转换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指由情景、交谈对象、话题等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在情景型语码转换中,不同语言的选择由社会规则制约,这些规则由人们从经验中习得,是他们总的语言知识中的一部分。另一类则是会话型语码转换(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指由会话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语码转换,在会话型语码转换中有一种喻义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话者为改变相互的关系或说话的语气、重点而进行的转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对校园语言、杂志、广告、新闻媒体、网络语言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的探究,而有关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探索随着多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变得更加普遍。

三、《你是哪里人》中的语码转换分析

2011年5月27日上映的轻喜剧《你是哪里人》,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将爱情、时尚、喜感、励志等多种风格融于一体,讲述了一群客居北京的外地人一边漂泊一边奋斗的故事。影片中,几位并列男女主角,在这片原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安生与生存,痛并快乐着,但是自己的乡音和生活习惯还是和这个现代的大都市存在距离感,始终无法完全的融入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主人翁的感觉!影片中,台词用方言可以说是一大亮点与创新,也是贯穿本剧的一条主线,除了英文和普通话外,北京、山东、东北、上海口音轮番上阵。海龟的 "蕾"——"白骨精"、"女强人"; 山东的"晨"——"经济适用男";还有东北小女孩"曦"-"总拿自己当外人"。

"北京,这座城市汇聚了来自全中国各地充满了梦想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陌生人见面,新同学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谈判之间,通常的开场白就是,你是哪里人,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却很难回答。而有时,就是心理上的不认同。" 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有时很难界定我们是哪里人,但确定的事我们都是社会人,中国人。在影片中,同一个人可以说不通种语言或是语言变体,现实生活的言语交际总是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包括话语行为参与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经济地位、言语社区等等。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语码转换可以归纳出一下原因:

(一)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或者给人一种心理暗示,突显个体的优越性。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语言都有着自已独特的魅力和特性,每种语言及其变体都有自已的特殊作用,应该受到同等的作重和对待。但在社会沟通交往的过程,部分人为了显示自已的良好教育程度或者将自已的社会地位对别人进行一种心理暗示,常常在谈话,运用中文夹杂英文或者其他外文的方式来突出自已的特别和不平凡,不用否认的是这也用以看做是语码转换和混合的方式之一。留学人士归国后,因长期讲外语的缘故,暂时无法适应说国内的普通话,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出现中英文交替使用或是混用的情况。同时,他们将英语作为一种快捷的说话方式,当一种语码缺乏某种表达手段时,人们往往退而求助于另外一种语码。外加,网络语言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生活当中,类似"你out了"、"玩high了"这样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将会说一种非母语的语言看作是一种才能,往往表现了一个人的个人优越性,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品位。

例如:

影片一开始,祖籍上海,留美归国,现已入户北京的王昕蕾自信满满地走在去写字楼的路上,不巧碰上了兜售"高科技产品"的句号,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如下的对话:

句号(天津话):小妹…诶,美女,要…要电脑吧!

蕾(英文):NO

句号:闹?闹什么?早饭还没吃呢?哪有工夫闹!我说正经的!请问要电脑不?

蕾(普通话):NO就是不的意思,你有没有文化?

句号:埋汰我吗?我戴个眼镜没文化,啊,我没文化我卖电脑啊?我跟你讲,我都高科技的东西啊!你看一看,我耽误您一会儿工夫,你看一看,什么?

蕾(英文):You please get out!

句号:小妹,你等会儿,你再说一遍!你说的这个型号我怎么没听过呢?你说一遍,我百度一下。

蕾:Don't follow me! Get out!

句号:她说的型号真没有,诶,我OUT了,诶,小妹,小妹,美女,美女,要移动硬盘不?

蕾:I don't want anything!

句号:移动硬盘?!这也是高科技的,携带方便!里面可能装了,什么那个视频啊、照片啊,老能装了!

蕾:What's wrong with you ? I will call police!

(二)采用一种非母语的语码,在表达某些气愤、恼怒的心情时,能够使自己在一定程度减弱、淡化或是摆脱尴尬恼火的局面。另外有些英文的意思在汉语中找不到十分匹配的词语,直接用汉语表达又不能准确的表述当事人的情感和心情。

例如:

随后,蕾走向了电梯,由于上班高峰,电梯的人很满,刚准备进去,却被后面的男子插队了,蕾十分气愤:

蕾:Gesus, 怎么会有这样的男人啊?!太不gentlemen了吧!,哼,我要迟到了!

(三)就言语社区对语码本身地位的看法而言,特别是言语行为的参加者之间存在较大社会距离时,权势方普遍采用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语码、 语码本来是个中性范畴,但是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常常把某种语码同一此定式概念(stereotype)联系起来,例如,操北京话、广东话和上海话的人一般给人以富有、见过世面的城市人的印象,相反,人们总是把某此偏远地方的方言和贫穷落后联系起来。

例如:

祖籍和户口都在辽宁大连的大学毕业生,陈曦边打电话边过马路时,差点被祖籍山东青岛、户口北京的35岁已婚男子吴清晨撞到……

珊(北京话):外地人就是没规矩啊!

曦(东北话):谁是外地人啊,我就是外地人,怎么的吧!北京人有什么了不起的!

吴清晨(山东话):老婆,咱们还有事呢,咱们赶紧走吧!

曦(东北话):还说我是外地人,你老公不也是外地的吗?

珊(北京话):我老公是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

吴清晨(山东话):诶,好了,没撞着就行,没事就好啊!

珊:你少插嘴!

(四)为了迎合或者疏远对方,有必要适当地调整语码。喜欢一个人,就会将自己变得和他/她一样,按照他/她的说话方式来说话。

例如:片中,一公司老土板和蕾商谈公务,被漂亮、能干还会外语的蕾迷倒了,为了能拉近两人间的距离,土老板还特意高价聘用老外,教自己外语。曦和蕾在采访郭总。

郭总:我愿意您耽误我的time。

郭总:我来北京已经twenty 年了。

郭总:啊,我觉得呢,我现在属于整个world,world。

郭总:money!

郭总:诶,今儿你怎么不说English了。

郭总:嗨,我这为了追求您,哦,不是,为了跟您拉近关系,我花了好多money,我请了外国teacher…

郭总:可是我就是like您说English。我觉得特有文化,特有品位,我特别like您。

(五)为了引用,或是标示特定的信息,不得不进行语码转换。有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转换语码,但是由于我们需要标示出某种特性,例如我们是哪里人,我们普遍会用当地话来回答。

例如:

年轻男子李峰大胆追求蕾,并邀请蕾吃晚餐,在晚餐上,他们自我介绍。

蕾:你是哪里人啊?

李峰(普通话):我应该说我的籍贯、我的出生地、还是我户口所在地呢?

蕾:那你都说说嘛!

李峰:好。

(广东话)那如果我同你讲句广东话,你会不会知道我是广州人呢!

蕾:我会听一点点。

李峰(普通话):那你呢,你是哪里人?

蕾:我是上海人。

(上海话)阿拉上海人。

李峰(上海话):上海人,恩。

(六)有此语码转换是为了取得幽默、滑稽、吸引眼球的特殊效果。

例如:影片中,吴清晨和老婆蒋珊珊吵完一架后,和好如初,两人坐在沙发上闲聊。要做饭了,吴清晨高兴的站起来,唱起了山东大鼓"噔里格噔,噔里格噔,闲言碎语莫要讲,讲讲我们的快乐生活"。

(七)为了重新标识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及重新定位人际关系而有必要适时转变语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基本具备在不同场合下,在和不同对象交谈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话题选择与之适应的语码的能力,即识别"社会域"的能力。人在实际交往中必须学会识别不同的社会域和与之适应的语码,语码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转变。

例如:

蕾在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后,终于被感化了,汉语中在没有夹杂英语了。

蕾:早上好啊,文件拿到我的办公室,还有今天的报纸,哦,对了,那篇稿子怎么样了,今天下班以前一定要开个会。

助理:好。

曦:我的妈呀,嘿,嘿,过来过来,她终于被感化了,那我以后还学啥英语啊?

四、结语

结合影片《你是哪里人》来看,语码转变是一种极为寻常和有趣的社会现象。在语码转换中,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发话人对具体环境和对人的态度的变化。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受到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社会因素和人们日益复杂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影片中,蕾的汉语夹杂英文,曦的东北话变普通话,吴清晨的时而山东话时而普通话时而北京话,都表明了人们针对不同场景、交谈对象、交谈话题和场景借助语码转换来改变社会场景,重新确立交谈的性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理及对某种语言变体的态度。本文对于语码转换的探索性而非结论性的分析告诉我们,语码转换的研究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得丰富和复杂起来。

参考文献

[1] Wardhaugh, Ronal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1998:99一114.

[2] Hudson, R.A. Sociolinguistics,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1996:51-53

[3] 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分析 篇11

所谓语码转换是指母语与第二语言, 或两种不同语言交替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语码转换英语教学模式应以提升学生词汇量掌控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 通过教师课堂授课, 适时、适量的向学生渗透专业英语词汇、短语、语篇等知识,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英语技能的提升。

在我国某些地区, 部分高校率先把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应用于非英语学科教学, 通过实践表明,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总结发现, 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高效性

众所周知, 词汇量的掌握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和决定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有机构统计,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平均处于CET4级别, 词汇量掌握不多于5000个, 其中还包括只认识不会拼写、因遗忘不能准确定义词性或词义的单词数量。如果我们在开展教学时采取多学科互动, 在授课时通过教师间的合作, 帮助学生构建不同学科英语词汇变体的理解, 就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专业专有名词的记忆, 同时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的词汇习得。按每周20学时、每学时3个词汇量统计, 4年下来就可掌握5000以上单词量, 再通过词汇串联、变形, 更会使得数量成倍激增。

2普适性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是采用适时、适量的渗透式模式传输英语知识, 在操作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可结合兴趣教学, 学生更易接受。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门槛不高, 便于掌控和操作。可通过间断式重复提及、多媒体PPT展示等形式加深印象, 此种教学方式被有些教育学者称作“沙漠绿洲”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对特定知识进行记忆, 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灵活性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构建起教学改革的平台。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及个人优势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 调动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具有新鲜感, 从而对知识点加深记忆。语码转换的内容也因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而跟进变化, 从最初的专业名词、词组向更深层次内容过度, 比如概念、公式、案例分析等。

4分散性

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能够将专业词汇分散到不同学科的教学当中, 这样一来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又实现了加深记忆。能够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时时处于语言环境当中, 使外语知识的学习点滴积累, 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在这种学习氛围中, 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自身进步,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

5示范性

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的示范性主要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其中隐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精神及思想的影响方面。课堂上适时渗透的英语知识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几个单词或词组, 语码转换式教学是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领受知识间的媒介。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而显性作用主要体现于通过教师不断的渗透示范, 学生们会沿袭这种新颖模式, 在课堂互动、演讲及记录笔记时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积极地使用语码转换。这种语码转换教学模式与其他教育模式相比较, 成本小, 收获大。

二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操作实施

鉴于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及部分高校的良性反馈, 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应尝试通过以下方式推广应用:

1定期举办英语辩论及翻译竞赛等活动

可与高校学生会或英语类社团合作, 增设语码转换分会, 聘请英语专业教师或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当辩论会主席或顾问, 于每学期开学时筹划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 通过活动宣传语码转换教学模式及其优势, 继而同各学科社团接洽, 在其他活动时充分利用语码转换形式进行。其次, 还应组织学生针对各学科专业内容进行翻译练习, 既可完善各学科专业名词的英语表述, 又可扩充翻译练习者的英语水平, 在协会中应安排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确保各学科术语或名词翻译的精准性。可组织语码转换式翻译小组, 定期向各专业、各学科索要课堂授课讲义, 组织英语爱好者尝试翻译, 最后汇编, 与各学科授课老师沟通, 在课堂上最终实现语码转化双语教学。

2组织周末论坛

可利用热点新闻、校园焦点等话题筹划组织论坛, 面向全校师生, 不分届别、不分学科。于首期论坛日确立论坛周期, 广泛招募校园志愿者, 发展论坛会员。在此论坛运作中应注意与英语论坛的区别, 论坛中讨论的话题不应仅局限于纯英文表述。每期论坛内容应涉猎广泛, 力求新颖、时效。让论坛参与者有兴趣置身其中, 在论坛谈论过程中应运用语码转换形式开展讨论。这样一来既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使学生们在谈论中增长了英语知识。每期论坛的举办都应使学生收获诸多专业英语名词或相关概念。

3与学术委员会密切配合

即便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摘要部分也会涉及英语。英文摘要的撰写本身是对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的终极考验, 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 许多学生毕业论文的英语摘要和关键词撰写不够规范。这其中固然有学生的责任, 但也表现出各科评审老师对学生论文中英语部分审查力不从心的客观现实。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答辩过程中聘请英语专职教师为答辩组成员, 严格审查学生论文中的英语内容,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 同时又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加强自身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推广的保证

1成立领导小组

可尝试由各级学院领导担任语码转换式教学模式推广负责人, 在本学院筛选英语基础好的教师担任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推广小组组员, 对本学院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授课形式进行指导并加以考评, 必要时可考虑与年度考核挂钩, 以此督促教师落实此教学计划。领导小组要切实做好监督工作, 对教学小组的计划执行情况予以考评;负责教学组相关材料的审核、整理、收集和归档等工作;还应为小组内骨干成员创造优质培训机会;负责教学小组组长的换届选举情况, 并组织好交接工作;及时向校学术委员会呈送材料, 做好沟通工作。

2制定方案

应由推广组长起草《针对XX专业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推广方案》草拟稿, 经本学院教师传阅后提请校领导制定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手册, 形成规范性文件。方案应能够解决预期问题, 并在进一步论证和审查备选方案基础上最终形成规范文件。方案制定是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显效的关键步骤。方案应包含目标的确立、备选方案准备、方案的评估和落实。

(1) 方案目标的确立

教学方案目标一旦确立, 就可为方案设计和筛选提供依据, 并为今后的方案执行奠定基础。同其他教学方案类似,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主要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方案目标设计精准;二是教学小组所有成员对该方案的认同。

(2) 备选方案的设计

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教学方案起码应准备两套以上, 而且需附各自的优劣概述, 以备民主讨论和呈送审核。语码转换双语教学的备选方案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 它所准备的备选方案彼此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排斥, 但都应从现实出发, 力求最大教学收益。

(3) 备选方案的筛选

备选方案的筛选要在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择优确立。评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方案价值、可行性、效果、风险等因素的评估。对备选方案的筛选必须本着能够让更多学生受益的原则, 并且兼顾“成本一效益”的标准。争取以最小成本博取高质量收益。

3广泛宣传

在教师中通过讲解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的优势, 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到此模式教学中来。双语教学模式开展的初期, 或许会加大各科任课老师的教学精力, 耗费一定的教学时间, 难免会有部分教职员工抵触排斥。但从长远利益出发, 每个教职员工都应为提升其所在高校综合素质及知名度而积极努力,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发起人和相关领导应耐心开导、广泛宣传, 使大家明了长远目标及利益优势, 克服抵触情绪, 实现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的贯彻落实。

4示范授课

通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后, 应在全校师生中通过民主投票、学生反馈等方式推选教学标兵并进行样板授课, 使更多师生接受此类教学模式, 并在交流中实现取长补短。针对优秀教师, 学校或相应院系应给予一定精神或物质奖励, 肯定其成绩, 以此调动更多教师开展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5人员遴选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推广任务后, 为保证后续工作的延续进展, 关键在于保证新进教职员工的英语水平, 以免因部分优秀教师退休或调动导致教学断档。在录用新教师时应着重关注其英语或第二语言的口语化水平, 在试讲授课时把此作为录用考评的标准之一。

6校外交流

为将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向更大范围推广, 应选派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级不定期举行的相关课题研讨会, 并做好会前准备, 并在大会上积极发言。必要时可选派教师以交流身份驻兄弟高校进行试讲宣传, 扩大教学影响力度。广泛收集同类教学模式高校反馈信息, 针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调整。

总之, 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是一项具有诸多优势的教学模式, 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外语习得能力、英语应用水平的提升。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顺应高校素质教育计划, 符合国家新时期教育目标。虽然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很多地方有待研究完善, 但希望本文能够唤起各高校更多英语教师的关注, 并对此教学模式积极实践论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语码转换双语教学模式的推广落实是笔者的最大愿望。

参考文献

[1]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 2000 (4) .

[2]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 2006 (6) .

[3]黄国文.语码转换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确定[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 .

上一篇:园林绿色建筑下一篇:酒精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