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规划(精选12篇)
大学校园规划 篇1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 非一两篇论文甚至一部著作所能说清。笔者不揣浅陋, 在尽可能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多年从事大学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拟系统而全面地研究这一问题。先就和谐大学校园概念、意义、建设的基本路径与研究方法, 作一简要说明。
一、和谐大学校园提出的背景
在进入新世纪头十年的中期, 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初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接着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与重大部署。此后, 条条:各个部委系统, 块块:各个地方———省 (市) 、地 (市) 县、乡 (镇) , 点点:各个大小单位, 纷纷积极响应, 将和谐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即和谐的共和国这个有机体, 正是通过以上条条、块块、点点即大大小小的机体结构的和谐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讲和谐就是因为有不和谐存在, 就像讲团结因为有不团结的现象一样。这就是所谓背景。相关背景是一切相关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党中央文件并没有直接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而我国的和谐大学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胞。因此, 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必须搞清这一建设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大背景与小背景。
大背景大到从整个世界来看。胡锦涛同志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与接见外宾中, 提到要建设和谐世界, 就是因为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到处制造不和谐, 挑起种种事端, 使国际多元社会、各国人民自主决定自己命运与发展道路的正常权利纳入其价值标准之内, 成为其为所欲为的顺民。这股国际逆流确是我国社会产生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外在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快速崛起中, 唯恐中国不乱, 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
国际公认也为我国许多专家学者认同的一个大背景, 国际社会即世界各国在其发展中,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 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即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过渡的时期, 有人说是“发展陷阱”。而我国从刚进入新世纪的人均GDP近2000美元, 到2011年已达5000多美元, 不少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已进入“中等发展陷阱 (3000~6000美元) ”。从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陷阱”到我国所谓“中等发展陷阱”, 大体都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经济的一定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多,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而为官员贪腐创造了经济条件, 主要是监督机制不能随经济发展同步跟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跟我国对官员任用考核的一些特殊方式相关。因此我国贪腐官员在惩罚中仍不断产生, 由此降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诚信度, 激化官群矛盾, 涣散社会凝聚力。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市场机制在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 也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产生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要靠政府从公平公正立场采取措施在再分配中向弱势群体倾斜, 匡正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拉大贫富差距的缺陷。我国除具世界其他国家这一共性外, 还因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型而来, 市场化的变革并不彻底, 很多重要经济部门仍被国有企业掌控甚至蜕化为私人垄断。衡量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2013年我国官方首次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 而据民间调查, 同年基尼系数为0.61, 就算被多数经济学者所低估的官方数据, 也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就是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尼系数也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 与阿根廷、墨西哥相当。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激化贫富阶层矛盾, 也激化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人们认为是政府不作为或政府偏袒富人或与富人共谋得利的结果。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发展阶段, 人们只追求发展速度, 忽视经济增长质量, 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相伴而生。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 一段时间以GDP增长为唯一政绩考核指标, 这种考核方式促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即使到了今天, 我国对官员的环境考评机制体系仍不完善, 如PM2.5这一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标, 长期被忽视;河流被污染, 土地被污染, 空气被污染。这种污染已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能否继续发展, 人民是否能健康快乐生活下去的地步。对人才引进与海外留学人员能否归来也造成重大影响。而这一问题, 人们又把它跟政府无作为联系起来, 由此降低政府的诚信度, 激化官民矛盾。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都是严重的, 造成官民矛盾, 社会不同群体 (贫富群体、不同职业群体) 矛盾的加深, 影响社会和谐。有人认为, 我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已达到某种临界点, 由此导致维稳成本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增加的维稳成本只能从教育、医疗社保、环境治理等合理公共支出中挤兑出来, 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的转型进程, 影响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进程。
在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大背景下, 高校与之相应同样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既与社会不和谐因素紧密相连, 又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贪腐现象依然存在, 有的大学甚至比较严重。这从一些大学从校一级领导中揪出的贪官中得到证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 从学校工程承包招标中、从自主创收基金中想方设法中饱私囊。这种现象在院系的个别领导或教师中也有存在, 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敲诈学生钱财。
二是师德滑坡, 学德随之滑坡。不少教师不热心教学而热心捞外块, 这虽有大学教师薪酬偏低的客观原因, 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失衡乃是主因;学生奋发进取精神不足, 混文凭者大有人在;师生相互影响, 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 认真教学的教师往往开罪学生, 得不到学生的应有尊重与正确评价, 放松要求讨好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学生的好评。
三是求大求全, 重数量轻质量。表现为大学年年扩招, 万人大学超万人大学比比皆是, 学校大楼不断增多, 大师却未见增加;数理化、文史地、理工农医样样俱全, 众多专业雷同, 其原有特色消失;硕点、硕导, 博点、博导不断增多, 以致造成中国博士大跃进, 领先世界水平。对教师考核也是重数量, 轻质量, 评价体系不合理, 必然诱导教师的错误追求。埋头苦干看轻名利而倾心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得不到认可, 等等。
四是学风不正。不管学生、教师都抄袭成风。因为年度考核, 晋升职称要求论文数量, 并要求核心期刊发表, 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 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压力之下加上道德缺失, 现代网络技术又提供了条件, 他们不得不以抄袭应对, 这是被动而言。不少人甚至是少数忙于行政事务的领导, 为图虚名甚至图实名, 即争得学衔学位, 特殊贡献大奖等级而名利双收, 他们也想方设法抄袭, 盗窃他人甚至学生的科研成果。
大学校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必然影响大学这一神圣高雅殿堂的形象,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包括道德与专业质量。因此提出与推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这些年来, 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常见于报刊、书籍和诸多文件中, 但是否有一公认的权威的一致遵从的定义呢?似乎没有见到, 而多种对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的论述, 似乎都有立论依据与可取之处。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一个经典性表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全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也应是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立论的依据。
何谓和谐大学校园?看来不能按定义要求来界说, 只能作出说明性的解释。和谐大学校园, 勿庸置疑, 应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特征, 但具体含义应有所延伸并有适当差别。
第一,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宪法及涉及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 大学理应遵照执行;同时各个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 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 使依法治校更具体可行。大学校园应充满民主空气, 各个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各个不同层级的校园管理者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从善如流, 绝不能将“政治帽子”到处乱扣,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言者无罪。大学是否应有自身特色的校纪校规,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二.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典范。校内各级党政领导成员, 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年级, 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不同岗位的成员, 等等。总之, 大学校园里的所有成员, 都是平等的, 都是履行不同职责, 尽不同义务而已, 无任何特权可言。
第三,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诚信友爱即遵循伦理道德的楷模。大学里各种成员之间, 都应做到诚实守信、说实话、干实事、互助友爱、扶危济困、团结协作。大学校园容不得流言谣言, 容不得制假造假, 容不得一切歪风邪气。
第四,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具创造活力的场所。大学的各类主体, 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学生要学得主动,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跟老师及各种权威争论, 敢于面对面提出质疑;教师要教的主动, 敢于创新自己的学术观点, 勇于发明创造,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对学生质疑, 要大度包容, 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够完善或有错误, 也要加以鼓励。其他不同岗位的成员, 应有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的创新之举。大学应成为整个社会最具创新活力并带动整个社会创新的强大发动机与导航仪。
第五,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为文明安定的场所, 社会精神文明的典范。大学校园里, 人人讲礼貌, 个个能谦让包容, 既与社会紧密相联, 又不容社会污染浸入校园。大学校园应是社会文明的一方净土, 是社会最圣洁的地方。
第六,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楷模。大学校园不仅精神环境洁净无瑕, 自然环境也应洁净无瑕。大学这个小环境, 应有周到的规划设计, 绿地、水榭、亭台楼阁、生活学习、运动与休闲设施, 均应安排有序, 使人感到似静非静, 似动非动, 空气清新, 井然优雅, 是个读书、研究的最好自然环境。
总括上述, 和谐大学校园的最根本特征是, 融洽的人际关系, 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 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科研成果, 最终体现为, 不断培养出就业率高广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活力的一批批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大学有不同类型, 有所谓重点非重点、专科、本科、教学型、研究型等差别, 但凡是大学都要出两类成果: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和不同档次的科研成果。而高素质人才即各类精英的不断产出, 则是不同类型大学的最重要使命。
综上所述, 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逻辑学关于定义的要求来表述。而从上述和谐大学校园的描述中,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但总感觉这是一种静态的特征表述, 似乎跟现实中或实践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不符。因此, 对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必须从动态角度加以把握。和谐大学校园所具有的六大典范作用不是一幅静态的美丽山水画, 而是在动态中显示出来。它在不断克服六大典范中大大小小的不够典范之处而趋于典范, 也就是说, 它在不断化解不断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使之达到和谐状态, 在这种不断调整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 六大典范作用会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动态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从中不断彰显出一所和谐大学的崭新面貌, 也构成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是因为,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像鲁滨逊生活的那种孤岛。中国已经融入世界, 是地球村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大学作为中国社会中的闪光分子, 自然跟世界相关联, 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联, 因此涉及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就大学本身来说, 也不是一个静止体, 它虽相对稳定, 流动性仍然显著, 每年大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走出校门, 又有大批不同层次的新生进入;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岗位的管理成员也是有进有出, 处于流动状态, 这种流动状态正是一种活力的源泉。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涉及的国内外、校内外纵横交错的有形的与无形的, 精神的与物质的复杂利益关系, 为我们研究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指明了路径。
三、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研究路径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从何着手, 现实的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概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视、面对并理顺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所涉及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的既有精神层面更有物质层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关系。让我们稍稍具体梳理罗列一下这些绕不过去的或难或易的关系。
理顺大学校园内部关系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按现行体制, 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党领导政是纵向关系。但某些重点大学, “政”即校 (院) 长的行政级别、权威声望往往大于党 (委书记) 。在校 (院) 长与党委书记作为平行对等的顶层机构, 本身各有一套组织机构, 如副书记、副校 (院) 长及其助理的人数、办公室组织及其人员配置。紧靠这一顶层, 一般应有相互平行的几套系统:教学与科研学术管理、后勤保障、图书资料、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这几大系统自身有其纵向、横向系统。党务系统的纵向组织从校 (院) 党委至院系党委或党总支直至党支部党小组。与此相关的共青团系统、工会系统、民主党派系统、纪检监察系统等应归于党务系统。校务行政系统, 实际应包括教学科研、后勤、图书资料、财务等系统。这些系统也有纵向横向交错关系。校内各个学院之间特别是专业相近的各个学院之间, 甚至一个学院内的各个专业系之间, 也存在复杂的横向纵向关系。师生关系可以说纵向关系, 是大学中最重要的关系, 没有老师与学生就不成其大学。师生关系可分为老中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名师与一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师关系, 包括老中青教师、不同职称教师、名师与一般教师、一般教师与硕导、博导教师、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外教与内教老师等之间的横向关系。学生间的横向关系有:贫困生与富裕生及其不同级别官员出身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不同层次学历即专、本、硕、博学生、城乡学生、边远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学生等, 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横向的复杂关系。课程之间也存在某种纵向主要是横向关系: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体系、主打课与辅助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德育课或政治思想教育课与专业课、体育课 (包括军训) 与专业课、外语课与其他课程, 等等。考评体系包括对党政、老师与学生三大系统。总的要求是:指标设计科学合理, 在量化中突显出质的要求。党政成员考评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评价的地位。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包括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的教师的考评、完全搞科研的人员的考评, 不同职称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考评指标的差别及其合理性, 质的指标如何在量化中得到体现, 纠正重量轻质的偏差, 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及其考评, 教授一定要讲授本科课程。考评必然跟奖惩体系相联系, 原则是奖优罚劣, 使优者动力更为强劲, 劣者也能自强奋起。奖惩既跟物质利益联系, 也要跟精神荣誉相关联。这里涉及一套薪酬体系的纵向横向关系:党政不同层级的报酬体系, 教师科研人员不同职称的报酬体系 (现在提出的绩效工资设置) , 教辅人员的新酬体系。以上三者的横向对比关系的合理性, 力避众多博士教授争处长, 教学岗位乏热心。这其中涉及一个有形收入与无形收入 (无形其实也有形) 的关系问题。对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同学历培养目标的差别体系,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既重分数又不能唯分数, 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纪检监察体系的纵横向关系:纪检监察组织体系 (常设机构及其成员与非常设机构成员) , 教代会、学代会、校工会的地位与作用, 团委会的地位与作用, 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用。正视审计机构在廉洁校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现在很多大学还存在一校两制的关系, 需要调整处理。至于独立民办大学的内部关系, 既有公办大学的共性, 也有其特性, 暂不列入本文研究的范围。大学办学规模与质量及其管理边界的关系, 大学校园建设的合理布局问题, 既是大学顶层管理者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也是相关上级党政领导层级需要慎重考虑处理的问题。
以上便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内部涉及需要理顺的纵向、横向、纵横交错关系的一个梗概。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还必须要理顺外部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包括如下多方面的关系。一是理顺校际之间的关系:本市与本省区各院校之间、不同城市省区之间的院校、重点与非重点院校、本国院校与国外院校之间、不同档次院校之间等关系。其内容涉及: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的共享与争夺, 专业设置的重复与竞争 (包括热门专业的纷纷上马) , 招生生源的争夺, 办学经费的争夺, 创收渠道、地域的争夺, 等等;二是理顺大学所在地与相邻社区、城市及所在省区的关系;三是理顺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四是理顺与本校校友的关系;五是理顺大学社会服务、社会责任与创收融资的关系;六是理顺招生录取涉及的诸多社会关系;七是理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包括本省区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与主管该院校的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八是理顺与上级党政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关系, 等等。
上述种种纵向横向矛盾关系, 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主次差别及其随时转换的可能性,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围绕调动校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往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遵循上述路径详加分析。
四、贯彻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认为, 关于“是”什么 (What is) 的表述, 是实证表述 (Positve statements) , 关于“应该是什么” (What ought to be) 的表述是规范表述, 前者叫实证方法, 后者叫规范方法。在经济学界有人将用前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称作实证经济学, 以后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实证方法有些类似逻辑学的归纳法, 规范方法则类似演释法。事实上, 任何研究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都是规范方法的典范, 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将实证与规范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实证方法先要进行假设, 这假设就是一种指导思想, 就包含规范的成份。
我们这里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就是既要以我国及他国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作指导, 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并以实践为依据得出新的结论, 这就有可能纠正过去不正确的结论或指导思想。所以, 我们的研究, 首先既不是纯理论推导, 但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包括我们党的重要文献方针政策, 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其次, 我们的研究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既要利用他人的调研成果, 也有自己必要的调研与实践经验总结;在理论上, 我们要大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 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哪怕是一些小的创新。再次, 在表述上, 既有理论阐述, 又有实例印证;既有个例, 也有通例;还有必要的统计数据作佐证。
五、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大意义
首先, 帮助我们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做到既紧张又从容。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中得知, 和谐大学校园不是风平浪静的, 而处于复杂矛盾的运动过程中,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 永无止境。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党和政府相关部门, 大学中的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处理大学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就大学本身来说, 教师和学生, 一般管理人员, 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将紧张与轻松、活泼结合起来。而大学的顶层人员, 可以说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 他们责任重大, 他们知道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动态性, 便会处变不惊, 举重若轻, 要做到这一点, 达到这一境界, 的确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大学高层的领导人员要相对稳定, 要有相当高的专业业务与管理素质, 要有较长时间的办学历练, 要有不同专业管理与年龄的混成比例与梯次配置, 更要有相当的校外特别是校内的群众基础。同时, 也要求大学的高层领导也像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一样, 要有对付各种突发事件的种种预案, 才能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使一所大学在各种突发或尖锐矛盾爆发时, 仍能正常运作, 不会因噎废食, 如学校游泳池淹死一名学生或教师, 游泳池就立即关闭不再开放。
其次, 指导我们能视野开阔地运用立体思维来从事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这样才能与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进程合拍。一所大学从所处地址来说, 是基本固定的, 但其运行, 必然不断涉及以上所述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有形无形矛盾关系的处理。只有充分正视, 及时理顺, 才能不影响大学的正常运作。但这种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调整理顺矛盾关系的过程, 正是一所大学走向成熟, 使大学办学质量不断登上一个个新台阶的正常途径。
第三, 只有在这种现实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才能使师生经受现实的锤炼, 才能培养出广受社会欢迎的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而不是温室中的鲜花,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和谐大学最重要的使命。
最后, 按照我们这种思路, 即如上描述的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楷模, 成为国人向往的圣地;才能使社会感到, 进入大学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洗礼。如此, 大学才能成为全面影响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强大的动力。
总之, 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就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 中国梦的美好理想与远景, 只能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逐步实现。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中国梦在大学的实现, 任重而道远啊!
摘要: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在整个社会与大学在其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 出现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背景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因此, 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是通过不断调整、处理种种矛盾关系而造就的一个最具创造活力的环境或场所, 正是这种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校园, 才能成为精英辈出的摇篮, 累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 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的典范与楷模,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为强大的动力。和谐大学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其研究路径, 应是视野开阔地梳理涉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有形无形的纵横交错的复杂多变的关系, 适时调整化解, 永葆不竭动力。其研究应是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和谐大学校园,理顺关系,研究路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浪网.专家称我国十四五期间有望成高收入国家[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2/025123195922.shtml
[2]中国首度公布基尼系数[N].北京晨报, 2013-01-19.
[3]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J].财经, 2012, (22) .
[4]邓崇清.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4, (4) .
[5]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5-02-1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
[6]梁山民.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8-19.
大学校园规划 篇2
计所能弥补的。从 另一个方面来讲,物质环境的优劣对一个大学整体质量 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我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空间结构分析
摘 要:校园空间结构是控制校园环境特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优秀大学设计实例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践工作,对大学校园规划中典型的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扼要分析了各种类型空间的主要特征,希望对校园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带来一点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空间结构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建筑群体,其本身价值的体现要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大学的精神价值往往高出其物质环境的影响作用。第一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距今已有800余年,牛津、剑桥、哈佛等许多名校也有数百年
们赞叹斯坦福大学在学术领域杰出成就的同时,又怎
能不为那米黄色砂石墙面、红瓦屋顶、罗曼式连拱廊和朴实大方的四方院所倾倒。正如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Jordan在他的开学献辞中所说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诚然,大学的文化性是极为重要的,但毕竟一个大学的规划要落实到设计图上,尤其对于我国这种特殊的情况,设计师们所关心的更 多是如何创造出富有吸引力的空间,如何在竞赛中获得胜利。即使常常被指责为流于形式,大学的空间构图,仍然是设计师通常所考虑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大学是一种功能复杂的建筑群体,校舍建筑、运动场地、道路、绿化等环境要素将整个校 园分隔 围合成若干类型的空间,比较典型的有 礼仪空间、教学空间、集会交往空间、交通空间、运动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纪念性空间等,各种空间类型相互依存,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园空间结构可以理解为校园各种不同类型空间具体的组织模式,它是确定校园空间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设计者构思的重要手段。日本建筑师高桥靛一曾经从空间结构的角度来探讨大学校园的规划问题,将校园按照空间组织模式分成五大类一体型、分割型、结合型、复合型和分散型。何人可先生在《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一文中,将“具有相当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校园发展规划类型”分成线性型、网格型、中心型、分子型四种发展规划。《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则分成了辐射型、分区型、分子型和线型。设计实践中的校园空间往往是多种结构的复合体,并非可以按照空间结构截然分开,往往一个设计实例兼有多种结构特征。但是出于研究方便的考虑,本文尝试将各种校园空间结构分解到最基本的形式,并就几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线性空间结构
线性空间结构指校园空间沿一定的线性元素扩展而形成的布局方式,常见的线性元素有绿带、广场、干道、水体、廊道和街巷等。线性的布局方式具有良好的宏观控制能力和扩展能力,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景观环境,恰当运用轴线转折的手法可以使线性布局具有良好的地形适应性,在校 园规划中被广泛采用。
1.传统的对称轴线设计
明确的轴线是群体建筑设计最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大学规划设计中很常见的一种空间结构方式。传统轴线往往采用严格对称的布局方式,形成严肃的学术气氛,这在现代大学设计观念来看,似乎庄严有余而活泼不足。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学建设模仿苏联,对称轴线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大学设计的标准语言,直至今
图1 安徽大学新校区规划方案
日,在许多校园中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影响。我国新近规划的许多大学,大概是出于营造校园气势的需要,还在使用严格对称的校园中』白区,但设计师们总是力求通过环境和建筑单体的处理,减弱建筑群的纪
念性。安徽大学新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东南大学规划设计院设计)以两条相互垂直的轴线来控制整个校园,主轴线通过对称获得了明确的中心感。摩尔事务所提交的国立台北大学设计方案中的教学区设计采用了严格对称的轴线设计,多少给人单调死板的感觉。
图2 摩尔事务所设计的中国台湾东华国立大学
2.现代的自由轴线设计
古典对称式校园轴线强调校园的封闭性、连续性及对称性,注重轴线设计的开始、发展、起伏、高潮、结尾,其特征是一种封闭式结构。这种设计固然对于校园环境的整体控制和中心的确立作用非常明确,但是与大学强调 自由多元发展的学术氛围并不十分合适,也和当代规划与设计理念产生了冲突。当代大学规划
设计努力利用环境因素来打破单调的对称轴线,营造自由活泼的校 园空间。丰富多变的绿化设计、结合地形的建筑形体变化、自由水体的 引人往往是活化校园空间氛围的最常见手法.图3 SWA设计的中国台湾台北国立大学校
园
美国摩尔·卢贝尔·郁代尔事物所和台湾赖朝俊建筑事务所合作完成的台湾东华国立大学规划方案(获奖方案之一),虽然采用了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但仍然力求运用水体打破对称轴线的呆板,取得 了良好的空间效果。他们完成的台湾高雄国立技术学院规划图5河北廊坊医专新校区规划
更加清晰地体现了自由轴线的设计观念。董丹 申设计的上海大学,完全摒弃了古典式轴线,采用由斜向轴线双环相扣的清晰结构和“曲水绿岛”为主题的环境景观形成的 自由轴线构图,几何轴线和 自由流动的线条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建成以来,其出色的校园布局和优美的环境设计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天津中天元正事物所中标的河北廊坊医专新校区规划在采用轴线设计的基础上,追求更加活泼的空间构图。非对称 自由轴线的设计在当今大学规划设计中非常多见。
或许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群规划观念的影响,我国建筑师完成的许多设计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对称、重复、垂直等古典手法的痕迹。国外建筑师的作品对于轴线空间的理解要更加广义和概念化, 甚至仅仅是以概念性的虚轴线而存在。在法国建筑师马卡里·莫尼(法国SCAU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国际公司)设计的珠海大学新校区中,两条成角度的轴线结合地形 自然相交,建筑成为确定轴线的惟一因素,而一条虚轴线仅仅以时断时连的连廊加以表示。
3.鱼骨式布局
一种线性空间结构由独立的线性元素将几个并列的子元素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线型元素担当整体的公共交通联系空间和公共交往空间或者礼仪空间,因为
大学(Hiroshima City University),校园主体部分由三个系构成,通过交流廊呈扇形状布局结合为一个整体,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法 国建筑事务所(Architecture Studio)设计的阿尔比·卡尔慕的矿务大学和德国建筑师奥托·施泰德勒(Otto Steidle)设计的德国乌尔姆大学都采用这种空间结。
上海松江大学城一期规划投标中,华东院提出的方案以线性的核心绿化空间贯穿整个基地,成为校园的联结纽带。四所大学分别串联在基地上,其间有大面积的绿化隔离带,绿带上的中央图书馆起到了统帅全局的作用。整个大学城的空间结构明确清晰,自由活泼,图6上海松江大学城华东院方案
这种线型空间结构类似于鱼类的骨骼,所以有的专著形象地将其称为“鱼骨式”布局。
日本佐藤综合设计事物所(AXS)设计的广岛市立
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方案。
4.开放的线性空间 “开放式”大学是当代大学设计理论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其实就欧美大学而言,许多大学本身就是融合于城市的,根本没有明确的大门和 围墙来限定校 园空间。由于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出于安全管理方面的考虑,大学建设一直是一种封闭的空间格局,开放性的提出是我国建筑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大学发展方向的一种新的探讨,至于这种“开放”是否适宜以及程度如图7丹下健三设计的约旦雅莫克大学
何才妥当,我们这里不做探讨,仅仅介绍利用校园线性元素来和城市发生密切联系的一种设计思路。
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Kenzo Tange)。对于大学中“学术轴”和“社会轴”的运用是其独创的空间设计手法。在约旦雅莫克大学规划方案中,丹下提出两条相互垂直的轴线方案。一条称为社会轴线(Social Spine),把大学校园和周围现有城市及规划市区在东西方向上联系起来。各种设施供学生使用,同时可以对社会开放。另一条轴线称为学术轴(Academic Spine),沿轴线布置各个学院。两条轴线的交点是大学的中心设施,这样,大学就通过“社会轴”的存在而和城市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而“学术轴”也保证 了其校园的相对独立。丹下的另外一件作品巴林阿拉伯海湾大学(Arabin Gulf University)再现了这种轴线关系的存在,仅仅规模较小而已。
二、核心型空间结构
核心型布局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类大学校园空间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有一非常明确的内聚性很强的校园中心区域,其他建筑元素围合它而存在,形成一种内向型的大学校园空间。校园的中心区可以是校园标志性建筑、建筑群、集中绿化、水体和广场等要素,诸多建筑及环境要素围绕校园核心呈放射状或环抉布置,有的学者将中心环境以绿化为主的核心型空间结构称为“绿心型”结构。这类校园布局中』合明确、环境统一、条理性强,容易形成校内环形交通,有利于人车分流和保持校园环境的安静,但在使用时应注意采用丰富的手法来打破单一放射状所容易形成的呆板和过强的纪念性。
美国PCF事务所三巨头之一亨利·柯布(Heny Cobb)和华东院浦东分院合作设计的上海中欧国际 工商学院采用的是一种内聚围合的空间结构。校园以亚洲资讯信息中心作为整个校 园的核心,教学中心、宿舍、服务性房间分别布置在四周以形成围合,敞廊将各单体建筑串联成富有活力的校园群落。路易·康(Louis I.Kahn)设计的印度经济管理学院,以图书馆为核心,建筑呈45°角斜置的方式布置成串,平面上以图书馆一教室一学生宿舍一教师宿舍成放射状向外分布。深圳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上海华东大学嘉定校园规划也是这种内聚的校 园布局中比较成功的作品之一。
图8 路易·康(Louis I.Kahn)设计的印度经济管理学院
三、分子型空间结构
明确的“组团”存在是这种结构的典型特征。分子型结构可以理解成为由功能相近的建筑组成相对独立明确的组团,通过一定的交通方式和校园中心发生联系,形成主从明确、结构统一的整体。由干这种结构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结构,所以有些专著将它称为“分子型”结构。在大学中,各个不同的学院或者较大的系,往往具有 自身独立的结构并和校园中』自联系相对较弱,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成熟,避免了大量的人流交通,这些学院可以相对独立地布置在校园中。因此,分子型空间结构由于结构明确,功能符合大学校园的要求,受到很多设计师的关注。
英国的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校园是传统校园中典型的分子型布局。波特曼事物所(John Portman and Associates),设计的印度商学院在宽裕的基地上(250公顷)设计了由四个独立的学生宿舍组团围合中央教学区而形成的大学园区,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宗教图式意味,不过总让人感觉有流于形式和构图之弊。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燕山大学西校区规划中标方案中,六个组团围绕中央绿化景观公 园布置,通过步行学生街有机的联系起来,各个学院各 自独立而又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利于实现一种“大开放,小封闭”的格局。一方面取消围墙限制,学校的公用建筑如图书馆、体育馆、试验楼,在保证正常使用前提下服务于社会,可避免城市重复建设 另一方面,各个教学单元组团内部实行科学严格的管理,相对封闭起来,保证校园治安和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受干扰,这时每个组团又形成了单独的封闭的小校园。
四、网格式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中,选用标准尺寸单位作为尺度协调中的基本单位的设计方法,称为模数设计。模数设计扩展到校园规划中,产生了模数化和网格式的大学校园布局。模数的布局设计往往采用间距近似,呈网格状分布的道路网作为交通的骨架,相应网格中布置校园的主要建筑或者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严格的理性主义设计方法,体现了科学和理性的严谨。早在20世纪50年代,密斯·范·德·罗所主持的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IIT,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园规划中就采用了模数网格来控制校园空间结构,规划的布局和单体设计是按照24英尺(约7.7米)为模数的方格网来规划的,高度统一以12英尺图9燕山大学西校区规划中标方案
分子型空间结构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种主要特征:
1..校园结构条理清晰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建筑组团形成了分主从、有层次的校园结构,产生 了校级公共空间—学科组团级公共空间—系级公共空间这一完整的教学建筑体系,各级别的服务关系非常明确。
2..结合地形 良好,易形成园林化的教学空间环境分子型结构摆脱几何关系控制下、的任硬和呆板,在平面布局上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能够顺应基地的地形和地势,灵活地表达设计内容。在基地的容积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类似于公 园的布局效果—一个个“景点”掩映在绿树丛中,形成一座可以服务于城市,供市民休闲并提高自身素质的文化的园林。
3..建筑设计兼顾共性和个性分子型结构是建立在规划结构层面上的一种统一,建筑组团和单体设计则相对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有比较充裕的设计表达空间,可以更好地表达建筑个性特征,产生明确的识别性。
4.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观念的体现各个教学单元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增减,而不会对校园整体功能和空间构图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且,各个教学组团可以分期建设,分批投入使用,整个校 园始终相对完整,这也是针对大学建设周期长而提出的一种积极的解决思路。
5.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放性”的实现考虑到我国内向型的民族传统居住习惯和维护校园治安等因素,我国大学校园 只能保持适度的“开放”。分子型布局
(约3.65米)为模数。虽然这种方法局限性非常大,往
往不适合灵活多变的教学功能,但是融合了巧妙构思的设计仍然可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网格式布局在建筑空间上有许多自己的特色:
(1).对于面积很大的校园而言,格网化设计便于对空间和景观进行宏观控制,形成统一完整的环境体系。(2).方网格道路间距相近,交通没有明显的中断,这对于校园内部合理组织交通,形成车行环线,以及合理进行人车分流有很大的好处。
图10 沈阳建筑大学中标方案
(3).由于网格图形的连续性,使得这种布局可以不断扩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4).网格式布局是一种低层高密度的设计,可以在用地比较紧张的城市大学使用。但是,这种布局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4-1各个学院往往存在人数、面积需求的差异。如果强求建造外形和尺度基本相似的建筑单体,结果会造成部分单位面积过剩而部分单位面积紧张的现象。
4-2由于方格网构图上本身的均质性,校园空间中往往 缺少环境的核心和焦点。
4-3 新近的许多设计多加人一定自由灵活的手法,使得整个校园严谨之中富于变化,更加同高校的环境气氛相适应。
1.以建筑、绿化和广场构成的连续网格
这种布局以网格线作为控制建筑位置的定位基线,中部围合出矩形的公共活动空间,多数校园采用矩形和方形的网格,也有的采用三角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巴黎塞瑞大学以连续的建筑群形成了网格,同时依据地形的特点在局部用一些特殊的建筑,如让·努维尔事务所和建筑工作室合作设计的阿拉伯世界学院,打破单调的布局,并将不远处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作为对景纳人校 园中。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设计的中标方案 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 司 主教学楼群采用了80米x80米的网格。
2.以道路构成网格,建筑填充其中
这种布局以道路网格来限定校园空间结构,其间围合出面积相当的多块用地,或布置建筑,或设计广场,或营造绿化。
台湾华东大学校园规划竞赛五个获奖方案之一的台湾大元建筑事务所提出的方案中,将圆形道路内划
图11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校
分出了按照九宫格排列的正方形用地,并以3/4圆形作为建筑用地,而另外的1/4开辟成了公 园,用来打破了单纯网格几何形式的单调。卡塔尔大学(Unversity of Qatar)采用了正八边形的基本单元。八边形的房间便于安排方形的风塔和采光塔,使房子吸热量至最少并且对传统的伊斯兰几何形式来说,有一种宗教图式意味,表现 了一种继承上的创新。
3.整体控制下的自由网格
这种结构以网格为骨架,自由选择部分单元格作为建筑或者室外空间,形成 自由有机的校园空间和多层次的交往环境,完全摆脱了格网本身的僵化和呆板。Shadrrach Woods 和 George Andilis,Josic三位建筑师共同合作,于1963年参加柏林自由大学设计竞赛提交的方案,在模数网格基础之上极尽所能地加以变化。方案以一组从东北走向西南,距离约200英尺(约61米)的平行道路为骨架,另一个方向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划分适 当的建筑用地,规整中不失 自由,功能也较合理。日本建筑师本理显(Riken Yamamoto)
设计的日本琦玉县立大学构思同上例可谓异曲同工。校园中部采用了7.7米为模数的 自由网体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交往空间,校园环境既统一又富于变化。
五、有机发展的空间结构
以上我们讨论的几种空间结构,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由明确的几何关系来控制构图,有时会显得过于僵化。首先,大学本身是一种功能复杂的建筑群体,如果强硬地将不同的功能用死板的几何关系来控制,未免舍本逐末。其次,大学的选址往往在风景区,地理环境的限制非常大,如果强以几何构图来要求设计,不但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再有,现代设计理论往往重视打破传统构图陈规的束缚,追求活跃奔放、灵活多变的空间形式,而将轴线、序列等传统设计手法视为栓桔,力求突破创新。种种原因,呼唤更加 自由的大学设计。
1.园林化布局
有些大学设计,基地条件优越,能够利用天然的环境资源,营造 自然化的空间效果。往往还借鉴许多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形成了一种公 园般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常常被称为“园林式布局”。
江南大学中标方案由近年来在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颇有建树的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设计。方案将原有 自然水体 自由合理地组织进校园,营造出了具有真正“园”的意义的大学空间。建于浙江临安的浙江林学院依山而建,随地势自然布局,同时还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大力发展校园绿化,科学选择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将校 园建成了一个真正的大植物园。
2.追求动态构图
随着现代构图理论的发展,强调稳定、协调,讲求轴线、韵律的构图手法,已经被追求动 态 均 衡 的 构 图方法所超越。汉 莎·扬事务所设计的天津民航学院方案,总体规划设计从构图上讲是基于汉字的“人”字,“人”字墙体将基地分为运动场区、住宿区和学术区。教学建筑全部串接在一起而形成条状褶皱,并顺应地势走向形成连续性校园空间,多样化走势与不规则的外部空间给人以新颖的时空感受。
3.山地环境的灵活处理图
大学建设选址多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地区。我国自古就有“依山林、择圣地”的选址建校的传统,岳麓书院处于湖南岳麓山下,白麓洞书院则选址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这 种思想在近代校园建设中也多有图12 江南大学中标方案
反映,1929年建校的武汉大学,选址于湖北武 昌东湖之滨以路咖山为主的丘陵之中,主要建筑布置在三座小丘的顶峰,依山傍水景色极佳。美国Merritt学院,位于加里福尼亚州东奥克兰山上,可以俯瞰奥克兰市和 旧金山湾,视野开阔,景色壮观。山地大学景观优美,气候宜人,而且其建设对于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是山岭及丘陵地多,平原和缓坡地带只占,人均耕地面积仅约1000平方米。因此,在校园建设中不占良田,尽量利用山坡、荒地和丘陵地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在地形条件限制下,僵化的几何构图基本上失去 了作用。
吉安卡罗返路卡罗设计的意大利乌尔比诺喀布契尼大学城,建在古城附近的喀布契尼山上。整个大学城由四所学院及一所古老的修道院组成,不同的学院在建设时根据地形的特采用了螺旋式和放射性的不同的建筑布局。类似的还有澳门东亚大学,以迭落的院落来解决高差带来的建设问题,功能和形式完美结合。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当代大学空间结构设计的几种主要类型。必须强调的是,空间结构和构图不是僵死的规范,而是一种组织建筑群的方式,或者说设计的一种思路,也可以是我们进行设计时的一个出发点,我们应该科学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讲,采用一种科学的空间构图会使校园各个部分的组织更加完整和成熟,更具有条理性,会大大增强校园空间的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可否认的是,空间构图往往是设计师们重点考虑的方面,也是投标中评判方案优劣的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往往有人以“流于形式”相指责。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单纯从构图出发,而忽视功能要求,忽视大学本身意义的深刻理解,仅仅从平面图上来理解一个大学的做法也是极不可取的。对这种设计和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我们探讨空间构图的问题,既是希望设计师可以更好地利用形式美学的原则和空间构成研究的宝贵成果,创作出更加动人的大学校园空间,也是希望对“构图”的问题取得正确的理解,摒弃一切从形式出发的做法,更好地理解大学设计真正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2002版
[2] 关镶邺,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建设 ,世界建 2009 [3] 何人可, 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 建筑师 第86期 [4] 周逸湖、未泽方 ,高等学校建筑 规划与环掩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陈乐迁 山地大学校园 世界建筑
[6] 王文友, 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千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 规划师
[7] 罗森 ,大学校园规划当议 建筑师, 第68期
对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 篇3
大学校园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校园公共空间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校园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大学生行为特点,既能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又能提升校园的空间环境质量。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下,校园公共环境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要求和体验,两者关系互相影响,相互依赖。本课题的目的是在现有环境设计理论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大学校园设计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为将来做这方面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研究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关系中,以城市设计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包括: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概论等一些涉及到环境和行为关系的理论。以辽宁工业大学校园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课题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出第一手数据材料,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变化和一定的行为模式特征后,进一步把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趋向,研究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对校园公共空间设计长生哪些方面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对现代大学校园的发展和未来趋势的现有蓝图进行分析,为校园设计建立一套有效的体系和设计理论。
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总结了关于校园公共空间应具有多元化、公共化、秩序性、开放性的设计要素,特别是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指出适宜的校园公共空间是促进形成学生们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空间诱因,在一定程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满足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通过设计人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能够增强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交流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气氛。论文最后辅之以辽宁工业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方案,作为对本文研究结论应用的尝试。
1研究的意义
在当代高等教育规模飞速发展,大学校园承载能力不足,适当地进行扩建活动以适应人流量的增长。在校园设计中,在空间利用率、用户保养和空间尺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校园外部空间作为在校生活的用户的重要场所,应该是是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学生发生在校园外部空间的活动是校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成公共记忆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为校园营造良好的氛围,营造出丰富的校园生活,学习空间会从教室扩展到整个校园空間中去。因此,对校区外部环境空间设计亦应考虑给予受足够的关注度。通过学生行为的变化对于本校园功能设计的影响,提出这一研究课题,力求通过课题研究对校园设计方面的理念进行一个较全面的整理并根据现在学生行为发展变化进行一定的补充。
2高校校区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现状。有一些高等学府需要进行扩建新校区或建成新的高校。校园是青年学子放飞希望与梦想的地方,是青年人集中聚集的区域。它的规划关乎着校园气氛和教学环境的质量。通常的方式是引入城市设计的做法来设计校区。在这个过程中侧重的不是单纯的景观规划和混凝土建筑物的设计,应当是一个有组织方向的规则,在人的潜意识里人人可以参与在建筑单体与单位空间的使用走向和设计流程中来。对于校园内的空间应考虑其建设的年代性,使不同年代的建筑在同一个校园平台中和谐共存,应用新建建筑功能上的优势来弥补其他建筑的不足,连贯整合建筑内外部空间,打造出一个不仅具有时代感而且能保留校园建筑所特有的精神缩影和文化内涵。本课题研究目的是改进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不足之处,呼吁对人的行为习惯应给予关注并深刻理解,并力图为设计者、行为学者和日常使用者之间架设起联系的桥梁,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把视觉信息分析做为工具,探讨使用者在既定环境中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交流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从而提出改造,的评价体系和设计程序,在教学研究与现实设计中进行应用。
3大学校园研究的特殊性
大学园区建设区别于常见的单体建筑设计,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他是单体的建筑营造方式,而是多个上万平方米的建筑单体,依照不同功能和用途进行的建筑空间整合,其次,它不会受到社会政治、人民经济因等素的影响,而是使用方式相对单纯,占地面积广阔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不能单单只的从平面分区规划出发,也不应该只侧重于单纯的建筑设计上。通常情况下好的园区设计应该是综合上述两点的同时,再综合对建筑外围的景观形态和特情感空间设计的融合。由于其在功能上要满足多种需求,应当把建筑、环境空间和人充分的考虑进审计元素中去,使大学校园成为有机而完整的综合体。
4大学校园环境研究的紧迫性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大学不仅要承担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要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场所。对积极发展的认识,大学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强大,大学校园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今,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建设校园工作刻不容缓,当前,我们要更加重视大学的功能、职责和观念的转变,科学合理规划校园空间,以此努力提升校园的空间环境质量,不断促进大学校园的良好发展。
浅析大学校园布局与规划 篇4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发展方向
大学是人类社会最高精神文化传播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 高等学校的校园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建设针对性强、具有学校学科特色和浓郁文化氛围、创新能力强的开放性、社会化、国际化的大学校园, 对促进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 还在形成大学生完美人格,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关系
大学与城市关系非常密切, 特别是到了近代, 信息的全球化, 高等教育的普及, 继续教育的发展, 终生教育理念的传播等, 使得大学校园和社会以及校园所在的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校园的选址, 对一个学校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甚至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的校园, 选址是否合适正确, 对学校乃至城市的发展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在选址时必须弄清楚城市规划的总体意图, 了解城市的分区状况。
由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全球化, 世界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形态, 很快波及各地, 及时为人们所吸收和反映, 因此在校园规划上中国也受到很多其他国家的影响。另外, 人们又更加重视从本国、本土、乃至本校的各种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 尊重环境, 历史和当地文化,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 多呈现一派多元的局面。
欧洲在中世纪后期的大学建设就十分注重其与城市的关系, 这些大学校园基本上都建设在城市中。大多数美国的高校也认为, 大学作为城市居民的文化中心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大学对城市文化的直接参与, 除了表现在战后迅速发展的各类社区大学、短期大学外, 还充分利用各大学所特有的文化、艺术、体育等设施, 向社会开放, 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例如, 大学的体育活动与社会的参与, 大学周边的居民利用大学的校园设施, 社会团体利用大学的各种设施展开活动, 这些都是大学校园对社会的贡献, 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们和社会的交流, 对拓宽他们的视野有很大帮助。
校园的边缘环境也是校园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自然的山丘、湖泊、道路、绿化、围墙和大门是校园总体环境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脉络的构成因素, 影响校园整体形态的构成。
校园的周边情况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地理因素是指校园周边的地形地貌、环境情况、水文条件、城市规划情况等。而社会因素是指周边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文脉、政府的方针政策等。
因此在城市或郊区、风景区建设校园区别是很大的。综合的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 以求得平衡才是最合理的选址方式。例如, 规模较大的院校, 一般要靠近城区边缘, 留有发展空间;文艺、体育、科学、医学等专业要考虑与市区和居民的便捷联系;电子科学类应与高技术区靠近。
二、放眼大学校园规划
中国大学校园主要以内向为主, 例如四川大学, 学生生活区分布在内侧, 而教学区分布在外侧, 形成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围合;而西方的大学校园是外向型的校园, 学生教工生活区在四周, 与当地居民区为一体, 而教学区分布在内部。这样的开放式校园布局对校园文化和中国是多山地的国家, 而且人口众多, 用地紧张。因此, 山地大学校园是以后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山地大学校园教学办公区一般为中心区分布在中心位置, 而学生教工生活区分布在四周, 这样才能解决山地地形限制下造成的学校规划相对分散、没有明确轴线的情况。而平原大学学生教工生活却在中心或者规划轴线上, 教学办公区分布四周。但是, 也不是绝对, 规划要更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当地文化的交流很有利。
平原大学景观轴线通透、深远, 路网也比较规整, 具有放射性, 多直线型道路。而山地大学校园道路弯曲、回旋, 并不连续, 呈流动性少见, 控制校园总体形态的轴线。
三、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是:突出绿色校园的特征, 提高有限土地利用效率;校园建设要具有前瞻性, 实现传统功能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强化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构建和打造创新平台和产业孵化器;建筑单体实行模数化设计, 扩大交往空间, 增加信息交流场所;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宗旨, 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美华.《漫谈校园规划》.北县教育, 2000.
[2]、李昭雄.《校园规划探讨》.南港高工学报, 9:225-233, 1991.
[3]、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2.
[4]、吴肇钊.《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7.
四年规划 大学规划 篇5
大一已经匆匆过去,自己的目标有值得继续发展的地方,也有不足不妥之处。通过大一的认识与学习,已经对软件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大一整体上来说不算太好,成绩中等,英语四级已经通过。对今后应该有一个更明确和细致的规划: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对于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的学习还是放在首位,为未来奠基。大二争取通过英语六级,并尽可能拿到高分。对于专业课,不要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应更加注重编程实际能力的提高,敢于出错敢于探索,将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着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大二期间还是以学习为主,适当舍弃一些虚无的期冀和渺茫的幻想。
大三期间,应该是时候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三在巩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走向市场是自己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更多的了解软件市场及就业形势。将来我不打算考研,打算不断提升自己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综合实力,争取更多的培训与实践的机会,战胜自己的自卑与胆小,更具实力,努力发掘自我潜质。具体总结为四条:
1)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一些计算机其它方面的原理和操作。2)拿到相关的技能证书。
3)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大自己的交际面。
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 篇6
[摘要]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但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成为大学生犯罪的重要谤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缺失、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低俗文化滋生蔓延。针对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在联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犯罪;预防遏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108-07
我国大学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大学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即大学校园文化。这些年大学校园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违法犯罪亦呈现出多发态势。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有无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有,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增多?弄清这些问题,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弄清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关系,必须对二者的内涵和特征有个正确的把握。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指在大学校园区域中,由大学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习和生活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以及创造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本身的总和。一般来讲,大学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大学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科研条件和各种教育服务设施等,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制度文化包括大学校训、行为规范、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责任制度等,它集中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的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校园精神、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物质文化处于低层次,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也是核心层次。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教育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通过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实现的。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的隐蔽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哲理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师的精辟讲授、在图书馆博览群书、网络信息的传递以及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课外活动等,使大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形成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有效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大学校园文化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环境保障和政策导向。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大学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所以,大学校园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建立客观的社会认知,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并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互动性。大学校园文化存在于群体互动之中,反映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追求。互动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一种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在大学中存在并成为潮流。原因就在于主体对这种特定文化活动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相当的智力因素,相近的学习环境,相仿的生理心理结构,相似的人生阅历,相同的社会背景,使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容易对许多“热点”问题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从而使“热点”成为一种潮流。如从前几年此起彼伏的“老乡会”、“追星族”到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洋节热”以及持续升温的“考研热”、“考证热”等,都是大学群体成员之间所达成的默契和互动的明显体现。当大学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能为全体成员认可时,就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力,把全体师生团结在一起,使其具有不可低估的感召力。
3.规范性。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规、校训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学校中的物质环境、校风班风、师生交往等都渗透着学校的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育人环境。它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大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他们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规范等已经形成T--种纪律和规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创造、认可并必须遵守的评价是非曲直、调节约束行为规范的标准。可见,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二)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明确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必须要准确界定大学生的范围。所谓大学生,是指在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里的高等教育层次包含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大学生犯罪是指由大学生实施的具有反社会的严重危害性的行为。最近10年来,大学连续扩招使我国大学教育总规模迅速增长,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等教育迅速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呈现出“三多”的新倾向:一是贫困生群体日益扩大,二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三是“双差生”增多。尤其是“双差生”的问题非常突出,随着大学的入学门槛降低,生源整体质量下滑,大学校园内学生来源越来越复杂,降分录取的学生、成人教育的学生、民办大学的学生、各类培训学院的学生都云集大学校园。这些学生中,文化素质差、思想道德素质差的学生占了相当比例。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已经不全是过去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精英型群体,而是逐渐向大众型群体转变。由此使大学生犯罪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犯罪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开始不断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7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犯罪类型多样化。过去,大学生违法犯罪以盗窃犯罪为主,小偷小摸者居多,大约占大学生刑事犯罪90%以上。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逐渐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10类400多种犯罪中,大学生犯罪已涉及到5类数十种。可以说,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无所不有,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个方面,除了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由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渎职罪、贪污
罪等)外,大学生犯罪的类型主要有:以盗窃为主的财产型犯罪,以谋财渔利为目的的传销、诈骗型犯罪,以强奸和卖淫嫖娼为主的性犯罪,以报复凶杀为主的暴力型犯罪,以抢劫、绑架和敲诈勒索等为目的的侵犯人身型犯罪,以封建迷信和“法轮功”等邪教为主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以放火、投毒为主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以营利为目的的赌博犯罪以及计算机违法犯罪和毒品犯罪等。此外,大学生自杀案件亦时常见诸报端,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在大学校园里也哨然出现。可见,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犯罪类型呈多样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关注。
2.犯罪主体扩大化。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主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从学历层次上看,由专、本科发展到研究生,甚至不乏博士研究生,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的28件34A中,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从性别上看,不仅有男生,也有女生,女大学生犯罪明显增加,在对2002年被抽取的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名。在高消费和攀比风的影响下,少数女大学生追求享乐、爱慕虚荣之心逐渐膨胀,以追求高额金钱为内在驱动力、以享乐为目的,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从学校情况看,起初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现在来自重点大学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以及2008年震惊全国的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皆说明大学生犯罪已经不再局限于普通大专院校以及私立院校;从政治面貌和平时表现看,以前的违法犯罪大学生大多是平时表现不好、不求上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目前“尖子生”以及优秀党员学生堕落犯罪的已不少见;从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来看,犯罪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好的也有坏的,富裕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是领导干部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犯罪的比例在增大,且以暴力、吸毒或者性犯罪为主,而贫困大学生或者农村大学生犯罪更倾向于侵害财产犯罪和参与卖淫活动等。
3.犯罪手段智能化。由于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一般都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的智商普遍比同龄人要高,因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容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犯罪手段上表现出高智能性。他们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很注意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充分运用心理学、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在犯罪中的作用。某大学一名医学博士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实施毒品犯罪,以其所学知识大搞制毒技术革新,在1993-1996年生产冰毒3吨;有的大学生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银行账号及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有的大学生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破坏现场,作案手段狡猾、隐蔽,妄图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大学生犯罪手段的智能化,加重了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4.犯罪性质严重化。从很多情况看,目前,大学生犯罪性质严重化日趋明显。近年来,已经由过去的一般性偷盗、打架斗殴和寻衅滋事发展成为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投毒等恶性暴力犯罪,并表现出野蛮、凶残、疯狂报复的特点。大学生犯罪性质的严重化具体表现为:(1)犯罪手段残酷。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缺少仁爱之心,往往使用惨绝人寰的手段实施犯罪,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影响极其恶劣。如2003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04年发生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罗卡娜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等。(2)犯罪突发性突出。大学生犯罪常常因为受到外来刺激而心血来潮,一时冲动,或者有机可乘时恶念顿生,冲动冒险、手段凶狠且不计后果,犯罪动机主要是为了逞一时之快,维护所谓的“自尊”和“人格”。(3)犯罪数额增大。以盗窃为主的侵财型案件在大学生犯罪中居于首位,以前大学生盗窃只限于生活用品及少量现金,近几年来发展到盗窃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有的还利用网络技术盗窃银行账号或伪造信用卡向银行提取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人民币。这种犯罪数额大幅度增长的情况,给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4)犯罪后果恶劣。很多大学生实施犯罪不再局限于满足享乐和刺激,而是逐渐转变为报复社会及他人、发泄心中的不满和积郁,所以犯罪的恶劣性越来越突出。如2008年云南某高校发生的罕见的侵害人身民主权利案件,对受害人造成的身心伤害难以想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原因
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互动性、规范性特征表明,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就其主流来说是健康的,是控制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其正面功能。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正是这些消极因素成为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功能。我国著名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认为,犯罪是“文化的产物”,“为了了解犯罪,必须了解犯罪发生的文化”。所以,只有弄清大学校园文化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才能有效地遏制大学生犯罪的发生和发展。从大量情况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缺失:大学生犯罪增多的深层次原因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文化层面,它是由人文精神凝结而成的。人文精神关心人的需求,引导人从本质上去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并赋予其合理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倡导个体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祈盼人的主体眭的发挥,重视人健全的个性发展,关怀人对生死、信仰、幸福的终极意义,而这些都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所倡导的最终目标。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它的好坏决定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因而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控制或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
然而,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人文素质偏低;重功利轻理想,精神信仰贫乏;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重文凭轻文化,科学精神缺乏。由此造成大学生中功利主义盛行与社会责任的冷漠,缺乏为公的思想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感到空虚无聊,没有充实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只想混个及格,求得毕业。失去精神寄托,这使其很容易寻求庸俗卑劣的刺激,促使罪恶的邪念侵入,当特定的条件出现时,就会造成犯罪行为发生。人道关怀精神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源所在。它要求人们关爱他人,珍视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强调无私奉献精神,缺乏人道关怀精神,是缺乏“人性”
的表现。有些高校由于只重视专业知识灌输和智力开发,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大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缺乏人道关怀,漠视生命的珍贵,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最终放弃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走上犯罪道路。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谈到刘海洋伤熊事件时指出的:“不少学校目前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以德育为例,从习惯上说,这门课更多的是只被看作一门成绩,而非指导自己的活动的信念。我们的教育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可见,人文精神缺失是当代大学生犯罪最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根源,应当予以重视。
(二)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主要指大学有形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等。大学生群体是充满活力、精力旺盛的群体,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易出现身心疲劳,产生情绪波动,心理压力加大。先进的教学设施、齐全的生活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健康,能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烦躁情绪和不良心理压力,无疑可以堵塞犯罪空间。近年来由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很多大学现有的教学设施已满足不了在校学生的快速增长。有些学校教学设施紧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恶化,相关娱乐设施更是缺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要。这种物质文化环境会导致大学生情绪失控,心理压力加剧,由此产生违法犯罪问题。
有些大学内部及周边环境“脏、乱、差”,建筑物密集而杂乱,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极易产生烦躁情绪,导致激情犯罪发生。由于校内宿舍拥挤,很容易引发学生冲突,出现大打出手伤人的事件。现在在校外租房居住已成为大学很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宿舍条件太差,学习和生活太不方便。由此导致学生过早接触社会不良环境,容易引发违法犯罪。有些高校运动场所狭小,娱乐设施匮乏,促使学生转而寻求其他不良活动方式,如沉溺于上网、打牌赌博等,因而引发不少犯罪的发生。还有不少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自习室和图书阅览室,保障不了学生基本的学习环境,不仅束缚学生增长知识,而且增加了大量不安定因素,为大学生犯罪造成隐患。大学的保安措施不到位也是其校园物质文化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大学根本不配备监控设施,不能及时掌握校内治安情况,使很多大学生犯罪之后成功地逃脱了法律的追究和制裁,由此纵容了大学生犯罪的侥幸心理,这是造成大学生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又一重要原因
制度文化是由大学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生文化,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周密考虑,需要引导和管教。但由于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生源素质差别大,学生流动性增大,学校管理弱化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大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使管理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如考勤制度,不准夜不归宿制度等。现在,有些大学生经常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甚至彻夜不归。有些管理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对此却不闻不问,疏于管理。由于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使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防线走上犯罪歧途。还有些大学只片面强调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管得了当面,却管不了背后,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学生以各种形式抵制管理工作。长此以往,校纪校规自然丧失尊严和约束能力,令少数学生有恃无恐,不断作出违纪乃至违法犯罪行为。教育管理者未尽职责可以说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个漏洞。
现在,不少大学的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用心于考研,或者在职读研,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管理。在教学岗位上的老师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更是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由此常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品质上有缺陷的大学生就会因失去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而作出越轨行为,甚至触犯国家法律而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学校治安管理人员对在学校发生的打架斗殴和盗窃行为不予重视,未及时调查处理,未将大学生的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实际上是纵容了犯罪,必然使犯罪状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上的疏忽。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漏洞、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纪处理随意性较大,都是造成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四)低俗文化滋生蔓延:大学生犯罪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
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大学校园主流文化是营造和谐校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文化元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大学校园有一种低俗文化正在肆无忌惮地滋生蔓延,由此严重破坏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与和谐,造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正面功能弱化,引发了大学生潜意识中一些阴暗的东西,造成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不断增多。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大学校园也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有序的状态,走向变动、开放和无序。由于实行开放性办学,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娱乐场所以及农贸市场遍及大学校园内外,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社会上的腐朽没落的低俗文化乘虚而人,犹如瘟疫弥漫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腐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易引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在许多大学周围遍布歌舞厅、网吧、游戏厅、录像厅,这些娱乐场所的经营业主们往往利欲熏心,深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迎合部分大学生低俗趣味的要求,大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反动等毒害腐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暴力文化和色情文化,由此刺激了一些大学生争强好胜、崇尚暴力及性渴求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和畸变,使他们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和通过与他人交欢释放性快感的观念中,这是导致大学生犯罪日益增多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浅论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篇7
进入21世纪, 人们心中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 是一个以人为本, 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 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1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才能够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 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 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 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 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 使它既有视觉效果, 又会使置身于此者产生丰富联想, 它犹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 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中良好的景观环境, 能使学生情感端正, 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1.2 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 营造出生态绿色体系。
1.2.1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
1.2.2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 便捷, 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1.2.3 校园绿化自成系统, 具备自我循环发展的功能。
1.3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1.3.1 规划理念。
根据功能定位, 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四书大学)
大学不仅是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 还必须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1.3.2 规划原则。
(1) 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植物的生态保健功能来提高环境质量, 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 体现景观型校园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 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 适当穿插四季花卉, 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 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 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 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格调。 (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可能进行复式绿化, 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 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 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 如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 形成立体景观。 (5) 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 体现个性化:a.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 校园空间中各种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 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b.关注人的审美习惯, 布置山水景观, 并赋予其文化内涵。c.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 如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1.4 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1.4.1 植被气候影响。
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 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 小径, 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 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
1.4.2 能融合统一的校园建筑。
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 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统一, 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 具有整体美的风貌。
2 规划实例
2.1 规划构思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自1958年成立以来,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商业职业教育为主的多学科的高等院校。学院座落在牡丹江市区内, 现占地约5公顷。牡丹江市政府计划将其南侧的棚户区、企业异地安置, 用地用于学院扩建;并将附近的儿童公园整体划归学院作为现代化运动休闲广场, 集体育运动、健身锻炼、休闲娱乐于一体, 设施完善并对全社会开放。拟建的新校区占地15万平方米, 将建设现代化景观型校园, 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2.2 始终贯彻景观的设计理念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越是生态的, 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儿童公园始建于解放初期, 此次规划为高校的运动休闲广场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原生态的本质。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 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 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2.3 交通设计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 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由于校园扩建, 新的校园将明月路-这条城市一般道路包括在内。我们在穿过校园的街道两端设置限制机动车通行的设施来保护校园内的行人安全, 因为在平时明月路交通流也不大。
2.4 规划目的
人们都需要交流, 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 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 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 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 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 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 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3 结论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 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 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 解放人的个性, 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 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摘要: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实力、办学风格, 展示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现代大学自诞生以来, 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 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 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论述了在新时期大学校园发展建设中, 如何在规划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大学校园,城市规划,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张津奕, 张建.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 2009增刊.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发展趋势简析 篇8
1.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含义
landscape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既包含了“风景、景色、景致”之意,又用“观”字表达观察者主观感受。景观规划是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包括自然景观,如山地、湖泊、天然矿地等最容易形成校园环境特色的因素,还包括了人造景观,如广场、道路、庭院等大学师生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区域与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些物质内容细化来分可分为:广场景观、水景观、绿化景观、道路景观、景观设施等面。而随着人们的鉴赏力和需求的日益提高,对于大学这样神圣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普通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已不再能满足现代校园的要求了。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校园使用者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探索上,关注环境与人、环境与自然、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以及精神与物质相互协调的关系等。
二、国内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发展沿革
在欧美近代的大学具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民主自由精神,这种精神也渗透到校园规划之中。此时的高校往往形成严肃的建筑形象和自然的环境景观,在自然美的震撼和人文主义的熏陶下,学子们接受全面教育,树立崇高信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始自19世纪末。这一时期是我国高校的主要景观规划特点表现为充分利用地形,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气氛,如凯尔斯规划的武汉大学和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时期,此时的校园景观格局大多学习苏联大学特别是莫斯科大学的模式,追求对称、雄伟的风格,典型代表是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人。在我国校园的这个大发展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校园景观规划作品,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特出问题包括:尺度夸张、忽视地域文脉与校园内在文化延续性、景观节点品位不足等等。
三、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路
尽管我国当代校园景观规划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许多景观规划中的新思路。
1. 城市景观延续
在城市的景观系统中,大学校园是一个独特的子系统。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确保校园中多个景观要素能与城市景观体系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校园边界景观设计极为重要,这是最能体现校园与城市互动协同的区域。
2. 大学人文气息
校园是教学、研究的场所,培育人才的环境,环境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应该重视人文环境的塑造,使校园环境实现对人的关怀与文化的气质。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校园景观自然也就是为文化教育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而文化性是校园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显著的特征。
3. 大学园林风格
大学园林的思路是从我国古典园林传统思路中汲取元素。由于中国古典园林以中国古代道家的“出世”哲学为基础,强调在有限的建筑环境中寻求无限的空间意境,采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对自然的模拟手法,通过借景、空间对比、造山营水、曲径通幽等细部园林处理手法的应用,取得建筑与园林绿化空间密切结合,相互渗透,遥想呼应,绿化也成为组织空间的一个要素。前人优秀的造园手法为当代的校园景观规划寻求到借鉴和创造的思路和手法。
如古典园林中建筑并不一定统率园林,是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而自然环境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迫使建筑“园林化”。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也可以随高就低、打散体形,并且向自然敞开。自然是最好的景观。规划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将中国园林中的借景手法运用于校园规划中,以校园用地格局为画框,融校园景观与其中,两者的景观空间相互渗透,并形成不同主题、尺度适宜的园林,同时强化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利用校园中心区中常常出现的水景或绿地作为主题园林风格,水面、绿地的边界有收有放、有曲有直,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而校园建筑之间的小园林,则利用相似尺度和收放节奏,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
4. 现代构图元素
现代构图元素也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常常出现,具体体现在规划组织于节点设计上。在校园景观规划组织中,轴线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轴线往往与校园的主体关系相结合,将各种主题的景观串接起来。轴线在突出景观重点的同时,也强化了校园的标志性和庄严感。
轴线在景观组织中呈现两种方式,即实轴和虚轴。实轴在于其直观性,景观各要素沿轴线依序排列所形成的轴线;虚轴是人的视觉感知,是对轴线两侧景观物体斥力平衡点的感觉,景观各要素沿着某一空间带依序排列,空间带两侧景观要素对应连线的平衡点所决定的虚线。实轴和虚轴往往在景观组织中相互转换,得到丰富的外部空间序列。
在现代构成审美观的指引下,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观者的联想与共鸣。这个特点在艺术院校的校园景观设计中显得极为突出。崇尚自由与浪漫气息的艺术院校中,往往会诞生出大胆、夸张、富有想象力的景观氛围。
5. 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最终会形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应配合校园内的自然要素。景观规划应划定出独特的自然景物,规划多样的自然空间,顺应校园原有的植物植被、自然景观,并遵循当地气候特征形成景观格局。通过这些方式,形成校园的绿色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活动要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
事实上,在许多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地理环境成为校园特色的灵感来源。设计者将独特的地理特征转化为设计特点,形成自然式的布局,创作出动人的设计。例如,在设计中可以用水体再现自然界水景,形成自然曲折的水体轮廓;还可以通过植物种植模仿自然界的植物群落;而利用道路随地形变化的走向,能产生轻松自然的氛围。
此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还要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城郊边缘地带,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可通过树林与水系的巧妙布置来保持或提高生物多样性。例如沈阳建筑大学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保留稻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校园特色。
6. 宁静学习气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大学在整体氛围上应是宁静的。宁静校园环境便于人体察内心、自我修炼,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因此,宁静的学习氛围,成为了大学景观规划的突出特征。
培育学习气氛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可以通过大面积的绿化和水体甚至人工吸音设备对城市背景噪音进行隔绝;通过降低校园内车速、避免建筑朝向主要道路等方式减少车流及交通噪音的校内干扰;可以巧妙设计学习设施,避免规则对称的布置,宜结合自然式的道路布置,利用树木等隔离出封闭和半封闭的空间,提供一个人独处,两三个人学习,十几人讨论等不同场所。
四、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节点设计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节点的构成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并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甚至成为校园规划的起点,校园文化立意的根源。
1. 大学校园内道路节点景观设计
校园的道路节点一般是线形景观。规划中设计的步行系统往往是移动的景观,通过适当布置树木、草坪、喷泉、雕塑和休息椅,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优美环境和休息空间,更是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校园道路的铺地形式多样,其色彩、图案与纹理可以加强环境的特点。而在道路的节点处,通过标志物可以强化节点的标志意义,成为统领校区的控制元素。这个特点在各个大学的校前区表现的特别显著。
2. 大学校园内广场节点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广场宜结合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考虑,并保证大部分面积有日照和遮风条件,内部与周边可以适当种植庭荫树和布置休息座椅,为师生提供休息、活动、交往的场所。还可以在不干扰邻近师生休息的前提下,考虑广场的夜景设计。
3. 大学校园内景观设施设计
景观设施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呈点状分布于校园景观规划体系之中,是环境中最具亲和力的要素之一,是校园景观中公共性和交流性的产物。校园景观的利用度和受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设施设计的细部。具体包括,户外活动的座椅、收纳、灯具、标志牌,已经静动结合的雕塑、喷泉等等。
参考文献
[1]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0(6):14-16.
[2]沈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建筑学报.2005(3):19-22.
[3]庄逸苏,潘云鹤.论大学园林(J).建筑学报.2003(6):8-10.
[4]何镜堂,郭卫宏,马明华.校园与山水共生——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5(11):16-18.
大学校园规划 篇9
一、体现动态发展需求的校园规划
二战以后三十年左右的急剧扩张, 使美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 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规划思想占据了美国校园规划的主要地位, 校园规划更强调发展的过程而非结果。
马里兰大学是南北战争后政府捐赠土地建立起来的服务于当时社会需要的农业型大学之一。选址在小城镇上, 形成College Park大学城。学校在校生大约35000人, 校园用地面积巨大, 约7590亩, 为不规则公园式的自然景观型校园。校园内建筑群自由布局, 强调小体量沿主要道路不规则排列的自然特征, 有时形成小范围的建筑围合, 整个校园没有明显的轴线, 综合图书馆、行政楼及周边建筑围合成可穿越草坪, 形成校园中心区。这种规划布局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早期修道院模式的方院校园空间布局明显不同, 但为大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建设初期仅使用东南角的一片土地, 根据使用需要逐渐扩张, 允许学校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迎合未来的发展需要, 完全契合了当时农业大学发展方向尚未明确的实际情况。
二、可操作的规划体系及规划管理程序
校园规划某一程度上只是校园漫长发展过程中抓拍的一个场景或画面, 规划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如何产生的?其科学性如何?如何保证最终规划能满足这些标准的实施?如何避免某个人的不科学的偏好决定规划的产生?
马里兰大学认为, 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规划体系和规划管理程序是解决这些疑问的有效手段。
为保证规划编制及运作的公正性及科学性, 马里兰大学成立了专门的规划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审批校园规划的管理和实施。规划程序的建立包括规划委员会的建立与规划程序的设计。规划委员会的介入使集体、公众成为规划的决策者, 避免了个别人对规划的盲目决策。规划体系的建立为校园的专项规划建立了参照坐标, 许多本来不属于校园规划的问题被分化出去作为专项规划独立研究, 其成果被校园规划加以利用, 成为重要依据。规划程序设计要求规划的每一步都有科学的依据, 其分析与结果都要求汇编成文件予以公示。例如, 马里兰大学在进行校园规划调整之前要详细对校园现状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 (1) 环境、 (2) 学校土地产权、 (3) 校园土地使用模式、 (4) 主要建筑使用功能、 (5) 步行交通、 (6) 车辆交通、 (7) 停车、 (8) 地形、 (9) 校园开放空间模式、 (10) 校园景观、 (11) 其它等。
目前美国很多大学都建立了这种管理体制, 应该说, 规划体系与规划程序的明晰性是美国校园规划迈入理性时代的标志。
三、笃实的“以人为本”的规划方法
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美国大学校园规划以笃实的手法体现出对被教育者的关注。
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综合体育馆服务中心三位一体形成马大校园最繁忙的交流空间。马里兰大学比较正式的图书馆8个, 主要按不同学科分别设置。综合图书馆中除开放阅览室外, 设置了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研讨室, 满足研究型大学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交流、研讨方面的需求;建筑周围、广场等地随处可见座椅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丰富的细节设计创造了别致的室外交往空间。
同时, 马里兰大学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 主要反映在其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系统。学生活动中心、健身中心、体育场和室内运动场等学生活动场所, 学生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这里度过。学生活动中心一般会包括多功能厅、自由活动区、休闲吧、社团办公室、会议室、俱乐部、邮局、餐厅、咖啡馆、商店等。学生活动中心中还提供专门的空间用于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
完善的步行交往系统设计十分重视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大部分校园的重要建筑入口之间都有捷径相连, 大片的草坪都是可通过式的, 形成了简捷的现实可达性, 充分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
四、把握时代脉搏的规划内容
经济全球化和高速发展需要大学及时地反映社会的需求并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因而大学和城市的互动和交往也是当代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用主义”思想将美国的大学从“象牙塔”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有机构成, 大学已经从城市的文化设施演化成为整个城市经济技术发展的发动机, 大学的科研成果直接面对社会生产, 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国硅谷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作为研究型大学, 马里兰大学适应时代需求, 及时从早期的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农业型人才转变为利用科研成果主动服务社会。校园规划建设体现了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注, 拓展校园空间建设高科技园区, 是集大学科研和高科技企业为一体的人才高度密集的尖端技术科研中心, 一大批与学校尖端科研成果公司相结合的公司落户于此, 同时科技园也成为马里兰大学师生学习和开发研究的基地。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在马大的校园中还有很多体现, 比如, 教室及实验室、办公室的建设以满足使用需求为主, 装修简单, 大部分房间管线外露, 整齐排布, 既方便检修又节约资金;马大校园中建筑物周边及绿化景观周边的座椅样式一样, 都是采用金属材料喷黑漆, 简洁、耐用、美观, 又不失整体性……
如何适应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是大学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大学校园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依托就显得尤为重要, 借鉴美国式的“实用主义”规划思想, 尺度宜人的校园空间、适于研究型大学“小班式”教学的教室、相对私密的可停留场所……也许该是我们找回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张蕾.研究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浅析大学校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篇10
道路是沟通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和校内各建筑之间互相联系的交通网络,道路是以组织和分散校园内的人流、车流为主要功能。校园的道路规划布局应以校园的交通组织为基础,根据校园的规模建设标准,所在区位及自然条件为依据进行规划。道路系统是校园的骨架,也是校园结构布局的决定因素[1]。根据道路在校园中的地位、交通特征和功能,可以分为:a)校园主干道指连接校门的道路;b)校园支道:指校园内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直接连接各类建筑和公益设施等;c)专用道路:专供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步行林荫道等。
1 道路交通组织
道路系统是校园脉络,校园要求宁静,需要良好的交通秩序,校园道路交通以不干扰教学、生活为原则进行组织[2]。校园内的交通大多采和人车分行方式,车行系统结合主要出入口和集中停车场布置,车行系统环绕校园各功能区之外,采用环线形的交通流线。机动车辆从校园主次入口进入校园,只能在尽端式的环线形的轴线大道停留,不进入教学区,汽车进入教学区,仅是出于消防,救护运送物质等的需要。同时应对机动车辆进行管制,禁止在校园内各功能区穿行。集中停车场则通常位于校园内次入口处,停车场采取嵌草铺装,增加绿色面积,提高绿化效果。校园内部建立完善、安全、舒适的贯穿校园的步行系统,联系校园内各功能区,并以此步行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校园道路的3大系统满足了学校内部交通需要,又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交通的整体性,适应性有机性和安全性。
校园道路交通组织要重视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分析交通源、交通量、交通方式、道路情况、分析步行交通、人行交通流量在1天中不同时段的变化情况,考虑校园中的人—车矛盾,行走路线,人流来源,人行道的宽度与状况,步行距及步行感受的特点等内容。在保证校路畅通的基础上,进行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步行环境舒适度和景观需求,发展较多的步行道路空间是景观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2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道路的总体布局时强调道路的分级设置,以使车辆各行其道,避免校园内部功能区间不必要的车流穿行。校区内车行道尽可能不穿过中心区,而采用环形道组织交通,校园内部(尤其教学区的中心部位)只布置步行道,汽车停车场都应在外围,以免干扰教学区的使用[2]。道路设计应通过地形或种植使步行道与车行道分开,步行道路面平整,路面铺装不使用易滑材料。校园主干道红线宽度12 m~20 m,连接各功能区,各功能区内为道路红线宽5 m的支路。各功能区内部和之间通过直线步道网络相联系,体现高效和现代精神。各功能片区内部道路以步行为主,同时也考虑各功能区的动态交通组织,如突发性机动车辆进入以满足货运、消防要求。
2.1 人车分流设计
校园内人车分流设计一般采用平面分离,车行道环绕校园外围,通过尽端路与各功能区相连接,人行道路则在内部相连并与中心绿地和各种活动场所相联系(如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采用环状道路)。
2.2 人车混行设计
设计通过地形或种植使步行道与车行道分开,对校内道路的车行速度与路线加以控制,对道路空间的人行区域使用不滑材料加以铺装,并进行绿化和景观小品的设置,这样人车混行也可以做到不妨碍人性化生活环境质量(如聊城师范学院采用“T”状道路进行人车混行设计)。
2.3 停车场
停车场是车行道路空间的重要节点。机动车停车场宜分片相对集中布置在各功能片区及重要建筑物,如报告厅、体育馆等时间性强的开放场所的入口附近,根据需要配置相应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泊位。交通组织上的主要对外功能场所布置在入口周围,在入口附近设置较大型的交通集散地,余下的通过主各功能的环路进行疏散。教工生活区可采用住宅底层架空方式解决自行车及私家车停放;学生生活区则采用设置停车棚,适度集中停放,在教学区外围各入口均设置专门的自行车区;部分人流量大的建筑因地制宜,灵活结合建筑布局及绿化用地进行集中停放。
2.4 步行系统
据校园生活的行为特征,设置大量步行道、步行广场、步行平台,并连成网络,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据调查分析得知步行系统的主要道路宽一般以5 m~6 m为宜,次要道路宽蕊3.5 m为宜。目前国外许多校园在教学中心区设置了步行街或步行区,日本青山大学原木校园步行街就是成功之作,校园步行街设置使人免除车辆的干扰,为人们创造1种自由自在的流动交往空间。步行街构成了校园的主动脉,两侧宜设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如讲堂、图书馆、教室、学生活动中心及某些生活服务设施,这种人们相对集中的环境,有利于本学科和不同学科师生的相识和交往,步行街集聚大学各种设施的成长轴和联络大学各种活动的大学公共空间。
步行系统作为1种功能性的景观元素,具有实际的功能。直线道路象征高效、迅捷的工作,校园教学区内部步行道是联系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之间的便捷通道,以高效、迅捷为目的,遵循两点最近距离原则。弯曲的流线型道路则给人以流动、悠闲之感,是观光、闲步的意象;校园内部休闲步道,校园内的游园、亭、廊散步道及自然环境成为师生片段放松和休闲的最佳场所;休闲步行道路在设计上是流线型,与两侧的地形、草地、岩石树木及灌丛相结合,成为校园道路的有机组成。
3 校园道路系统规划建议
道路系统由校园干路、校园支路和步行道构成。校园环形道路布局往往是决定校园结构骨架的重要因素,道路是校园规划的骨架,校区主干道是联系校园各部分的主骨架,校区主干道规划时应对校区的主要人流学生、车流进行分析[3]。一般在外围布置汽车车行道,校内车行道尽量不穿过中心区,而采用环形道,内部(尤其是教学区的中心部位)只布置步行道,从而组成人车分流,功能明确的道路系统,避免干扰教学区的使用。校园环形干路以宽12 m~20 m为宜,连接校园主次出入口及功能区,环形干路有利于疏散消防和地下管线的闭合要求。校园支路宽度以8 m为宜,由环形主路呈枝状延伸到各功能区内部,校园次路原则上是禁止车行的,它是主干道与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联系的纽带,方便师生使用和完全疏散要求。步行道是供学生步行,联系教学单元、生活单元之间的主要交通方式,步行活动伴随着交谈、休息、等候、观望或阅读等多种活动,是一种动滞结合的空间,在步行道系统中,根据道路周围环境,创造出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创造学生和教工安全、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校园小径是供师生游憩观赏校园景观的林荫道路,符合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规划设计时大多宽度为1.5 m宽,一般多用曲线,路面在颜色、材料、做法、宽窄力求变化。
大学校园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校园道路建设的需要十分迫切,随着大规模校园道路建设的展开,校园道路规划设计已成为大学校园道路建设过程中一项必须解决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大学校园道路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方面,理论和经验存在不足,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和国内在校园道路规划设计及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在正确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
摘要:大学校园中,道路系统对校园安定与校园文化具有关键性的结构作用,对于校园总体布局,人流、物流的运输,信息的传递有决定性的影响。提出,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组织、大学校园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大学校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李若旻.大学校园建设及校园外部活动空间建设初探[D].天津:大津大学,2005.
[2]蒋涛.大学校园环境改造的整体观[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99.
大学校园的“三大困惑” 篇11
困惑一:没就业何来经验
在兰州市人力资源市场11月底举办的“2012年西北地区大型用工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上,西宁市发改委、建委、房管局等展位被挤得水泄不通。但是,大多数人都手持简历,远远观望。虽然西宁市发改局等单位提供的岗位待遇优厚,但都要求工作经验。甚至现场可以听到周边不少围观的求职者抱怨,“应届毕业生,怎么可能有工作经验?”
调查发现,很多单位虽未在展牌上写明,但在与求职者沟通时,大都流露出希望对方“有一定工作经验”。西宁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最好来了就可以上手”,尤其是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
“工作经验”让不少应届毕业生一筹莫展。兰州某公司招聘负责人解释,用人单位期望应届毕业生拥有的工作经验,并非一定是在类似岗位上的工作经历,而只是希望其曾经接触过社会,入职后方能更快适应。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大学里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本专业的实习,甚至义工的经历等,都可以作为工作经验。这位负责人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潜心课业值得称道,但更应主动参与专业实习和其他的实践活动,如积极协助老师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担任社团负责人等,这些经历都可以为求职简历添上漂亮的一笔。
困惑二:择业与人生规划
先找份工作让自己避免“毕业即失业”,还是初次就业就必须仔细筛选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少毕业生在这两种选择中徘徊不定。
甘肃某公司副总经理张先生介绍说,这几年企业新进人员流失比例高达10%到15%。流失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坚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编制”追求者,另一部分则在入职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或者不喜欢目前的岗位或行业。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让企业无法按计划培养人才,在选择大学生时也多了几分谨慎。这位张先生说,他通常会询问求职者的职业规划,“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在这一单位或行业有长远就职规划的毕业生”。
对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困惑,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竹梅指出,不管选择哪一种,毕业生首先要对自己的兴趣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兴趣,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可以在求职途中少走弯路,避免择业盲从盲动。
同时,恰当的自我评价是择业的前提。相关教育专家表示,大学生择业首先要评估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性格、气质等,看看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在坐标系中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再确定择业的方向和范围。
困惑三:要“证书”还是要素养
在用人单位面前,是证书好用还是个人素养更重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增加自身的求职砝码,“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的双证组合已成为很多求职者的必要装备,招聘会也演变成各种证书“血拼”的战场。
在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张小菲说,前年毕业后,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她毅然加入了“考证大军”,目前她已经先后考取了物流师、报关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当时‘考证’主要是为日后求职考虑的,像‘报关员’就是眼下最热门的证书之一。”
曾有专家对“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做过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们则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认知间存在明显差距。
宁夏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宋女士直言,名目繁多的证书,未必会带来正向效应,有时反而会给用人单位带来“杂而不专”的感觉。大学生们应着重在提高自身素养方面多下工夫,“比如现在不少80后沉溺于网络交际,对现实的人际沟通并不在行。” 宋女士说,良好的沟通能力能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应当在求职前就加以重视和锤炼。此外,“企业最头疼的其实是员工‘眼高手低、急功近利’”, 宋女士认为,拥有踏实肯干态度的求职者是企业最乐意接收的。
大学校园规划 篇12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自然环境
1 地形地貌与大学校园规划
地形指地表高程的起伏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对校园建筑组群的布局有重要影响。地形平坦时,建筑组合方式灵活多变;当地形起伏、高差变化大时,建筑组合受到限制,建筑布局需顺应地形变化,外部空间的场地设计需要考虑不同高差之间的衔接;地貌指地表呈现出的独特风貌,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这些要素往往成为校园规划设计中设计构思的出发点,成为校园空间的结构性要素。
1.1 地形
位于地形复杂地方的校园在空间布局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1)山脚下平坦用地布置建筑。此种方式不需对建筑本身进行过多的技术处理,只要对不同建筑进行精心组合,形成大小、形态各异的建筑组团以适应山势变化即可,而组团内各建筑则标高基本相同。
2)半山腰布置建筑。此种方式需要对建筑做出适当的技术处理,以适应山体的坡度。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活动中心,以错层的方式进行处理,下层建筑的屋顶即为上层建筑的室外活动平台,建筑依附在山腰上层层叠加,富有山地特色。
3)山顶布置建筑。此种方式多见于用地紧张的地区。在山顶布置建筑组团,能够获得非常好的视野,并且建筑能够成为山体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澳门的东亚大学,主体建筑位于山顶,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平面呈正方形,随山势层层跌落,形成独特的建筑韵律,山脚布置高层建筑,在有限的用地内容纳了较多的建筑面积,营造了高密度的校园环境意向。
在地形复杂的用地中进行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保持原始地形原貌。在规划设计中尽量保持原始地形,就可以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土石方的挖、填工作,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基地起伏多变的地形也可以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
2)做好车行、步行交通安排。地形起伏多变则意味着各建筑可能不是布置在同一高程上,这就为不同建筑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困难,一般常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在建筑之间增加水平步行廊道和垂直交通枢纽来解决。
3)建筑群体布局宜密集。建筑群体密集布置可以充分利用条件较好的建设用地,同时减少建筑之间的路线长度,解决师生的交通时间,同时节省管网长度,降低成本。
这种结合复杂地形进行建筑、空间布局的方法在我国香港和日本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特别常见。我国香港和日本人口多、用地少、人口密度高,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进行高密度的开发,因此一些通常被认为不适宜建设的地形变化复杂的地方也被用来建设大学校园。
以我国香港大学为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校园不断向北部山地延伸扩建。由于山地山势起伏,校园后期建设越来越追求多变的建筑形式和山地特色。中心花园西侧的庄月明文娱中心是最具山地特征的建筑:通过大空间的层层退台,形成丰富的半室外活动场所和建筑形态;建筑的交通空间随山势与等高线垂直而建,台阶和平台不仅是交通的构建元素,也成为同学们最重要的交流场所。
1.2 地貌
基地内的独特的地貌特征往往成为重要的构思出发点,也是校园环境特征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可被直接利用的地貌要素一般有丘陵、水体、植被等。基地内现有的一些湖泊、成片的植被、独特的地貌等要素,往往成为校园空间的核心景观。
水体可分为集中大面积的湖泊和分散成网络状的水系。湖泊一般被作为核心景观加以利用,围绕湖泊沿岸进行环境设计;而水系则需要对分散的细小水体加以整理,形成相互贯通的水网体系,作为校园的外部空间和步行系统的网络基础。如在新疆大学新校区的设计中,围绕基地内的一个天然湖泊布置连续的步行空间系统,在这个系统上添加教学、生活、体育运动等不同的功能组团,每个组团都与中心的湖泊取得了良好的视线和空间联系。
植被不仅具有景观上的价值,还对生态维护、小气候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对于基地内的植被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作出妥善处理。如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将基地内部的百年果林保留下来,并作为公共空间营造的出发点和核心,围绕这一自然资源进行外部空间和建筑组团的布置,未来校园建成后,不仅可作为校园景观的核心,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自然气候与大学校园规划
2.1 气候对校园整体空间结构的影响
气候对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布局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南北方因气候差异,校园空间也存在差异。北方建筑对日照要求高,为满足日照要求,建筑朝向以南北向为主,建筑间距较大,建筑之间空地多,因此校园显得开敞、大气;南方建筑对日照要求不高,建筑间距小,朝向多样,空间布局显得紧凑、精致,空间形态富于变化。
如沈阳建筑大学规划方案中,教学楼呈60 m×60 m的方形网格,沿网格的x,y两个方向绵延发展形成建筑组群。它与一条与之成45°夹角的长廊相交,该长廊将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联系起来,底层架空,二层封闭,三层为屋顶平台,解决了东北地区因冬季天气寒冷,学生不便长时间在户外行走的问题。
2.2 气候对校园建筑形式的影响
气候特点是对建筑形式产生最大影响的自然因素,众多独具特点的地域建筑形式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独特的气候特点而产生的。
在冬季寒冷地区,建筑保温要求高,因此设计出厚重的墙体和较小的开窗,整个建筑形式感觉上厚重、包裹严密;在夏季炎热潮湿地区,要求建筑能够获得自然通风,因此建筑形式上体现出结构轻盈、开窗大、通透的特点;在气候干旱、日照强烈的地区,为了获得尽量多的阴影以躲避炎炎烈日,建筑形式出现了进深大、檐口出挑远的特点。
以印度校园建筑为例,印度气候炎热,日照强烈,为获得尽可能多的阴影,印度现代建筑发展出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如同在建筑外表安装一个框架,框架进深在1 m以上,使得建筑立面获得了强烈的凹凸和阴影效果,获得了大面积的阴影,很好的起到了遮阳的作用,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2.3 气候对景观形式的影响
由于各不同气候地区温度、湿度、日照条件各不相同,校园中适宜生长的植物类型也各不相同,植物群落的组合方式、植株的大小、不同季节的色相各不相同,这些景观要素共同塑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形式,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景观空间感受。比如我国南方校园中,常见椰树、樟树等树种,营造出浓郁的南国氛围,而北方校园中则常见杨树、桦树等树种,植株苍劲有力,营造出典型的北方气息(见图1,图2)。
在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如果能够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和设计元素再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格局和景观意向,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既为校园景观注入了时代精神,又体现了校园所在地域的自然景观特色。而当校园用地局促,难以充分展示地域特有的景观格局时,也可以利用有限的用地,在局部的景观设计中使用地域所特有的景观元素,如特有的植被、铺装材料等,来体现校园所在地域的自然气候特点。
3 结语
营造空间特色是校园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从校园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出发来寻求空间特色是一个重要方法。自然环境通过地形、地貌、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校园的空间格局和建成环境。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尊重地域自然环境特点,适应地域特有的气候、用地条件,是大学校园营造空间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乐迁.山地大学校园[J].世界建筑,1992(5):91-93.
[2]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8-15.
[3]彭一刚.地域风格在印度[J].建筑学报,2005(5):37-41.
[4]宋晟.对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J].华中建筑,2007(1):133.
[5]姚存卓.体验香港大学[J].理想空间,2005(2):159-170.
[6]石泰.高等教育校园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营造[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巫萍.1980年代以来中国新建大学校园建筑组群形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