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设计

2024-09-17

大学校园设计(共12篇)

大学校园设计 篇1

一、大学校园景观小品设计

1、大学校园雕塑

在现代的新校区中的校园雕塑, 而且还注重个性和更抽象的重视装饰艺术和简化, 显示了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校园雕塑通常是:第一, 纪念如浮雕纪念的事件或人物的纪念雕塑。二, 象征雕塑, 意味着与某些对象或事件的片段为准象征性的书籍, 知识。第三, 鼓励雕塑, 通常采取的东西联想, 鼓励人们追求真, 善, 美。第四, 装饰雕塑。通常附在建筑物或设备, 主要作用美化。

2、大学校园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

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 给人们的亲和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形式和语言, 发挥更符合自然和谐一点缀环境, 灯光环境, 对比作用的主题, 具有一定的“画龙点睛”, 这是实用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 是一个景观环境, 一个单独的语言艺术, 精神对青年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大学校园户外家具, 户外家具,

大学校园, 包括座椅, 垃圾箱, 旗杆, 电话亭等的学生和教师最广泛的联系之一是座位, 适当的位置放置正确的座椅可以创建功能强大, 但迷人的景象。在校园设置座位, 这是一个自然的流向有吸引力的地方集中, 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让市民交流空间校园文化氛围, 而且还使广场, 喷泉等户外设施, 更好地利用的。好的椅子的设计和布局是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的前提下, 而且最有可能创造一个友善的环境, 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大学校园景观小品的文化功能

校园形态特征在空间景观素描和周围环境不是独立的。往往是协调与周围的环境, 校园环境与呼应应寻求团结与和谐, 在当地特色的整体需求。具体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草图, 应基于校园文化为指导, 思想, 空间和艺术的组成, 应特别重视在环境与规模, 以及关系以及与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的观点。例如, 底部接口设计和背景的景观素描同一对景观的影响, 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独特结合的整体效果的设计草图, 以带出的情绪和素描景观主题, 并请注意流线和景观规划师之间的草图, 以避免过于接近的角度扭曲造成近视的关系。校园风景写生的基础上传达特定的文化它来确定内容的空间位置, 使之适合明智。校园风景素描不仅体现自身的形式给出了视觉冲击力, 而且也使其与周围的环境, 融合, 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可以完美地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精神的完美环境景观草图。

三、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小品的运用

1、大学校园人口景观的小品设计。

高校在雕塑景观空间主要人口从历史和文化, 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工作人员来到性质, 是为了加强校园景观和文化的精神内涵。带来更多的活力, 环境, 内涵。旨在相同的雕塑雕塑背景的整体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草图的设计需要和周围环境巧妙结合, 以带出它的意义和主题, 背景应该简单, 发挥背景中的作用的主体。具体设计还需要素描的规模和颜色加以完善, 在适当时考虑了水体的结合等方式, 增加校园为主要人口的环空间培的口味, 内容和感情。如西南民族大学主人物的雕塑是根据其学校的性质而设计, 雕塑为多个民族男女的合舞, 主题是突出民族团结, 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2、校园广场景观设计草图塑造景观设计是大学环境中重要途径之一。

好的校园教育环境, 让学生的思想, 发展的自由,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人的性格形成和环境有很大关系, 而人类健康和环境, 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大学校园里, 学生的思维校园环境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校园景观, 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个别学校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景观激发学生的潜能,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发展。

总体而言, 校园景观设计的个性化不容忽视, 校园景观特色随时可以从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 使学生得到全面扫盲的景观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它有能力, 并不断改进服务对象的共鸣和认同。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大学产生积极的景观教育功能, 只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相一致, 有自己的校园和学生的独特个性, 以共鸣与景观, 让学生明白, 这是深刻影响学员的思想。作为个性化内容类型和教育意义深刻的分歧景观也不同。如沈阳阳建筑大学铁石广场上的滚滚向前雕塑, 这组雕塑将老校区建设的历史重新在学生面前显示, 意味着建设勤劳大学, 艰苦奋斗的精神, 努力的方向, 但也意味着在师学生的努力, 继续发展的重大工程, 从大的说是为发展我国的良好前景的象征。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和历史, 文化, 道德教育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舒湘鄂等:《景观设计》,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贾德华、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06年第3期。

[3]金敏华:《浅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安徽农业科学》, 2007年第4期。

大学校园设计 篇2

——以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

摘要:结合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的景观设计,探讨环境景观对营造校园特色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生态、人文、开放的设计理念。从景观结构、景观空间、景观植物等方面入手,对大学校园景观的营造作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校园景观 人文 生态 开放 环境 特色

校园是教育环境,是育人环境,它包括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两个方面含义,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精神,体现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精神气质,而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环境是无声的课堂,校园中的每栋建筑、一草一木对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德意识形态》中谈到:“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所以在高校新校区规划设计中,除了满足教学功能需求,师生活动需求外,还应将环境美的整体创造贯穿于设计的始终。项目背景

湖南城市学院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大陆地区以“城市”命名的第一所本科院校,由原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与益阳师专合并组建而成。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在益阳市朝阳开发区的梓山湖畔新征1360亩地建设新校区。2 场地自然特征分析

征地基地现状多为农田、旱地的平原和丘陵组成,分界线较为明显,平原海拔一般在42-60米之间,主要位于基地中部及东部;丘陵海拔一般在60-96米之间,基本上呈南北走向分布,基地内有多个散布的丘陵,对基地产生一定的分割,基地东侧地势较低且平缓,向西地势依次渐高。从整体看,基地西南向较高,东北有一定小山丘,对基地形成合围之势,为生态校园建设奠定基础。规划目标

以城市学院新校区的建设为契机,创造益阳城市文化新景观,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突出生态型、园林化、信息化、人文化的建设主题,营建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环境优美、运行高效的大学校园。设计原则

4.1 深刻理解学院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强调空间的整体与延续。

4.2 强调功能分区的合理性,注重学生对于各类环境空间的需求,根据大学生行为习惯特点组织各功能区,形成良好的专业校园氛围。

4.3 强调校园环境品质的持续成长,注重植物的选择和搭配。设计理念 5.1 生态理念:以两山一水为基础,融入艺术设计概念,为山水画龙点睛,表达自然生态之景象,东西轴设计成生态轴,融城市“风”、“水”,强调山水之意,呈现山水相伴、鸟语花香之氛围。

5.2 人文理念:将南北轴设计成文化轴,在轴线上各景观节点加上文化主题,全力渲染文化气息,结合教堂区文化轴线设计,将主题升化,校区内设臵人文雕塑、小品,增添文化色彩。在生态区内的文化长廊,将5000年来的城市发展史生动地展现出来,从周朝时期的荆洲到现代化建设的繁荣,给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湖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5.3 开放理念:以中心广场为标志,通过主轴上各空间大小风格以及开放度的变化,并与周边各功能单元空间相配合,共同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秩序化的空间网络,展示学院的文化蕴涵,体现学术和人性的开放,创造一种学习与生活相融合,人文与生态相融合的人性化校园氛围。校园总体布局特色

古今中外,凡是能形成撼人心灵的建筑群体和园林环境,无不首先是其整体的美,正如格式塔心理学所指出的美学现象:“整体大于个体的总和”。

本设计着意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模式,形成系统化、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框架结构,各功能区既相对独立,避免干扰,又有机联系,融为一体。6.1 开放的结构:整体布局依据地势,围绕纵横两条主轴线组织空间层次和功能空间,线性结构保证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营造多形态、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体现人文与生态并重的理念,满足校园开放性的需求。

6.2 明晰的分区:以轴线和空间层次分界,将景观分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生态休闲区,动静分离相互渗透。

6.3 渗透的生态:整体以绿色为中心,通过生态轴线将校园各功能组团及城市“风”、“水”融为一体,突出科学、人文、生态的主题,反映生态型、园林式的校园特色。景观规划总体构思与布局 7.1 景观结构规划

依据校园功能布局,结合自然环境,形成“一心、两轴、一环、两山、一水、三区”的景观结构。

7.1.1 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是全校师生活动、聚会中心,以人工铺装为主,设臵有喷水池、升旗台、花池、亲水平台、文化柱廊等,可供大型集散、观赏嬉戏、游息交流,走在广场上,令人感到那舒展开阔的大空间,整齐的花木、灯柱和旗杆秩序井然,喷水池随着音乐起舞,清风掠过水面,一群白鸽跃起……夜暮降临,灯光与湖南面互相辉映,喷水池的光芒射起更是全场的焦点。

7.1.2 文化轴与生态轴

文化轴是从南入口到中心广场的步行空间,地面以铺装为 主,走进南入口,视线从前面较低的花卉上穿过,映入眼帘的量尊巨大的伟人像,屹立在几米高的石基上,石基上刻有浮雕,石像前面是大面积的草坪和水池,两边是绿荫广场,气势非凡,穿过广场拾级而下,来到湖边,这里设有亲水平台、花架、花池、宣传栏、座椅等,中轴线两边有美丽的棕榈树,漫步在中轴线上,观赏湖光山色,令人留连往返。东西轴为生态轴,以绿化草坪为主,走进东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如书简状的校训石刻,石刻后面,一条宽大的绿色“瀑布”由西向东漂流而来,中间是溪流跌水,水边花草林木丛生,两边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7.1.3 内环林荫道

林荫道由南入口向东穿过教学区,转向北至达体育区,转向西至达生活区,由转向南穿过生态区回到南入口,环路两边种上栾树与广玉兰,人行旁相应距离设臵座椅,供行人休息、读书,营造一条充满休闲、浪漫的风景线。

7.1.4 两山和一水

两山是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山势较平缓可开发成休闲的生态区,在山上开辟了多条山径小道,有拾级而上,有缓坡慢行,沿着山路设有多处休闲平台,观景凉亭等,在靠校区中心的山上设计了历史文化长廊,由东西轴的山脚向山顶盘绕而上,从山脚到山顶,将新石器时代到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史记录下来,丰富学校文化教育,使地方的历史和文脉得以更广泛的传 播,山体和南北轴之间的低洼区形成湖面,湖面设臵了亭子,亭子与湖岸之间由石墩连接,亭子、柳树与湖面相映成趣。

7.1.5 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区

教学区和生活区在景观设计中,主要是对庭院园林的优化和艺术创造,教学区庭院人流大,铺地面积较大,设有主题雕塑,配以简洁的绿化,使空间感开阔。生活区即以休闲小品结合花卉林木设计,以描绘生活区的休闲气氛,体育区空间开阔,广场面积大,广场绿化排列整齐,暗喻整齐的操列。

7.2 景观空间规划

校园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部分,其空间构架的设计应遵从城市空间的研究原则。通过功能的虚、实空间的运用,结合自然环境及办学模式,将校园景观融入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之中,将校园空间塑造为城市整体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首先根据“带形成市”发展理论,着重塑造纵、横两条线性空间。即贯穿校园的南北轴,突出城市主题,围绕“城市”谋划,形成校园人文主轴线,又强调构造横轴以校园自然生态主轴线为引导的空间序列,并通过几何形式和自由式构图方式,表达秩序与浪漫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人文主轴线由主校门、校前广场、中心广场、图书馆、运动广场和一系列建筑、小品、雕塑等构成。通过建筑物的围合,场所的转换,元素的增减,塑造错落有致,尺度适宜的校园人文景观,形成“起(主校门)、承(校前广场)、转(中心广场)、合(运动广场)”空间序列,给人以 连续变化的空间体验,自然生态之轴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校园,将校园西边梓山湖风光引入校园,构成“山、水、城”的景观格局,突出城市学院的个性,再现山水城市风貌。内环林荫路将校园各个具有不同功能区有机融为一体,形成步移景异,变化多端的空间序列,汇织成美妙的乐章。其次,运用网络式空间模式,以规划动态发展观为为设计依据,将教学、生活、运动等功能单元化,各功能单元依据网络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分期建设。在建筑空间组合上强调大学校园空间的交流属性,借鉴传统的院落式空间布局手法,采用连廊将各组团建筑联系在一起,使空间呈现出层次丰富、收放有致、互逆互通的空间形态,为师生们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交往空间,结合多条线行空间将院落空间和开敞空间系统紧密结合,营造活跃的校园氛围、优美的校园景观和丰富多变的外部空间。景观植物规划

植物是园林景观构成要素中具有生命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具有地域特点,个性化的校园强调植物景观的作用,主张通过有地域性的植物种植形成校园特色。路易斯∙康说“学校之初,乃是一个人坐在大树下,当时他不知自己是老师,他与别人谈论他的知识,这些人也不知他们就是学生”。可见,校园植物对烘托人文环境,创造场所精神也有相应作用,因此在湖南城市学院的景观植物规划中,必须强调植物的地域性和校园整个景观环境的营造,注重学院人文气息与环境氛围的烘托。8.1 校园道路绿化

校园主干道采用香樟作为行道村,香樟冠大荫浓,春色叶丰富,生长较快,为优良的湖南乡土树种,香樟作为行道树不仅可发挥行道树的功能要求,而且可增加校园的深邃感。校园内次干道采用栾树与广玉兰相间,广玉兰树形浑圆,夏花素雅。栾树树形伟岸,花、叶、姿均佳,均可形成极佳的校园道路氛围。

8.2 校园教学景观区

该区为校园的教学、实验区域,植物强调宁静、优雅、整体氛围的营造,内庭主要采用四季常绿、树形优美、质感细腻的树种,如雪松、桂花、大叶黄杨、竹类等,同时配以时令花卉和草坡。

8.3 校园生活景观区

植物配臵讲究自然、活泼、色彩绚丽、四季季相变化丰富,强调植物个体的观赏特性。主要植物种类有广玉兰、银杏、红叶李、含笑、紫薇、茶花、杜鹃、金叶女贞等。

8.4 校园运动景观区

植物配臵强调植物的遮荫隔噪功能,强调植物的群体美,主要应用的植物种类有香樟、广玉兰、银杏、杜英、棕榈树等。

8.5 校园生态景观区

该区为自然山体,规划拟按混交林的形式大量种植植被,种植方式强调乔、灌、草,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搭配,并按自然生态规律恢复原生状态。9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也是环境的世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因此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应该从景观总体结构、景观空间组织、景观植物配臵等入手,充分体现新世纪人文、生态、开放的环境特征,以校园整体环境来提升校园的学术氛围,当然,一个理想的校园环境,他需要设计者、决策者、开发者等共同努力方能实现,所以,在校园环境塑造中,应集思广益,借鉴中外园林景观的先进理念与手法,结合学校地域性、文化性特色,综合运用文学、艺术、建筑科学和环境科学,以追求境象互生的美好境界。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王立颖,江浩波,知识经济时代个性化校园规划,理想空间,2005,(4)

[3]王文胜,赵远鹏,体现中医特色,营造文化校园—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空间,2005,(4)

[4]周正赢,创意源自场地——永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规划,规划师,2004,(7)

[5]沈济黄,叶长青,信息园林——构建新世纪信息化、人文化的景观大学城,新建筑,2002,(4)

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篇3

关 键 词:大学校园 校园景观 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校园的“园”字本身便包含有花园之意。校园景观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环境氛围。而校园景观却是我们很少单独作为重要的一项拿出来进行讨论的。无论是在设计任务书还是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校园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的初步绿化规划分析和建设过程中,对建筑余下空地仅仅做简单的绿化处理或室外家具的修修补补。

其实校园景观和校园外部空间和学生活动功能密切相关,是校园整体设计的一个连续性过程,它和规划以及校园建筑一样,需要设计师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认真的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新世纪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校园景观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景观设计直接贡献于校园环境质素的提高。很多老校区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新校区所无法比拟的参天大树。在当前的校园设计中,多有出现的问题是:建筑优先,绿化填充;点线面简单结合,对外部空间贡献不够;植物物种选择求贵不求系统、有效等。鉴于校园景观在校园整体设计中的重要性已经目前设计中的误区,因而校园景观的研究值得作为一个专题并结合整体设计的其他方面来探讨。

1.校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建筑以及校园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1.1校园景观与规划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是在规划伊始就应该作为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时候,它甚至成为规划布局形式的构思来源。其次,景观设计又相对于规划设计。规划虽然确定了建筑物布局,也就确定了大的外部空间形态,但是对外部空间的二次围合、对环境气氛的营造、对室外家具等的详细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第三,景观设计对规划而言,有相对滞后性,它应该在规划确定后,与建筑设计同时或在其之后进行。

1.2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与景观相对于规划而言,都进入了相对具象和细部的思维过程。建筑设计直接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形体勾画蓝图,而景观设计则涵盖了从空间、造景、植栽到地面铺装乃至照明设计的细节。而建筑体形和总图方式、直接决定了景观的边界、空间的范围。同时,景观又分为室外景观和室内景观两种,与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穿插的关系。建筑为景观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和舞台,景观为建筑增添了生气和活力。其次,景观与建筑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景观与建筑考虑的具体设计对象不同。建筑主要考虑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立体的形体构成,而景观主要考虑外部空间的完善和以园艺为主的视觉及功能效果。当然,二者也有同一性,那就是都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都要以使用功能和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根本。

1.3校园景观与校园形态设计的关系

校园形态设计确定了校园景观设计的抽象原则,而校园景观设计将校园形态设计具体化了。因为校园形态设计主要以设计导则的形式出现,它确定的是外部空间和建筑物的体形关系,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即使有量化的指标,也只是作为原则性的参考。而景观设计,是以形态设计导则为依据进行的具体设计,校园通过这样的具体设计进行施工建设。

总而言之,校园规划之后是校园形态设计,在遵循校园规划并在校园形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师平行的关系。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2.1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营造一个富于活力和促进师生交往的良好场所环境。

2.1.1.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校园对交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如前所述,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转向,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启发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良好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内的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学生生活,包括室外课余活动空间。由于校园是一个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良好的校园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

2.1.2.学生的生活方式特点。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就拿大学生每天上课6个小时计,8个小时睡觉,4个小时吃饭以及生活琐事,还有6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其中,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室外晨读、散步、室外社团及文艺活动占了很大分量。即,大学生无论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还是参与室外文化活动,都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于是,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

2.1.3.由于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如果对学生主要生活空间从私密到公共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宿舍(2-8个学生共有)——教室(20-200个学生共有)——户外空间(全部学生共有),呈现由私密到公共的不同性质。事实上,公共性越强的空间人们相遇和交往的机会越多。“公共场合下的自然发生的接触,一般都是很短暂的——三言两语的对话、与邻座的简短交谈、在公共汽车上与小朋友拉家常、观看别人工作以及向人们问询等。以这类简单的层次为起点,接触就可以与参与者的意愿发展到别的层次。而相聚在同一空间是这些接触的必要前提。”作为全校学生共有的户外景观空间,它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供了更多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人相遇和交往的机会。

2.1.4.为校园环境提供活动的内容,是促进交往活动的良好条件。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的为场所富于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例如设置濒水室外茶座、读书角、篝火晚会广场、室外表演场地、下沉音乐广场、园艺空间、散步廊等。根据环境的主题和活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提供依据和灵感源泉。

2.2创造生态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营造校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同时,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郊区,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根据我国199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校园建筑容积率在0.5左右,而一般房地产项目的容积率一般在1以上,由于校园的建设密度往往比城市建筑密度要小的多,因而校园有充裕的条件优化其景观的设计,为城市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其一,不要破坏原有的植物植被。在设计的伊始,就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如坡度分析,植被分析,日照分析等,尽量减少对土方的开挖,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其二,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包括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布置室外空间的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两个方面。

其三,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设材料。即景观材料应尽量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

2.3均衡四季活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四季均衡布置植物,在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由于校园景观含有固定性和生长性景观两方面的内容,故此成为校园整体设计中唯一具有时间性因素的部分。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指广场、室外家具、空间围合等固定的、不随时间因素而改变的部分;校园景观的生长性因素指植物、花木等随着时间生长和随着四季呈现不同状态和景色的部分。景观的时间目标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观生长性因素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各有特色的景观。这主要体现在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配置不同的物种,例如花坛,根据不同花木开花的季节使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及落叶树木与常青树木的搭配,使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既不会因为冬季的落叶呈现枯败的景象,也不会因为有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阴功能的不足。

2.4再次围合空间

校园景观设计营造适意的二次围合空间尺度和氛围。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中又分为抽象空间因素、具象空间因素和物质因素三个部分。抽象空间因素是在规划设计时就要进行综合考虑的并由规划布局已经确定了空间尺度和相关建筑功能的关系。这一空间因素隐含在环境之中,使用者往往对之不能直观、具体地感受到。由于抽象空间因素根据规划的需要,在校园中往往呈现尺度过大的趋势,需要利用景观元素,对其进行二次划分。具象环境因素包括景观的边界、树木和室外家具的围合、地面的高低变化等等,对抽象空间因素的尺度进行了二次划分,使之更接近人的尺度,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校园景观设计的模式要素

3.1中心区域景观

作为校园的核心区域,一般位于校园的几何中心,以校园最重要的教学功能为主,同时校园内的大型重要集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一区域的景观以强调开放、交流的气氛为主。同时,作为校园中心,它又具有校园标志性和仪式性的功能,因而景观的设计需要有强烈的特色,能代表一定的文化追求,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3.2边缘林木景观

边缘林木景观,主要构成内容是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刻意保护的原始环境,或预留发展,暂时或很长一段时间内未作开发的用地。这一景观常常位于校园的边缘地区,它对调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贡献,不能以一般的围合空间尺度概念去要求。

3.3建筑组团之间的景观

建筑组团之间构成的是一个居中层次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几个组团刻意围合而成,也可以是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几个组团刻意围合的空间景观具有较强的中心性,景观设置需结合空间形态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和参与性。而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则应采取配角的姿态,简单大气,以突出更重要的空间景观。

3.4建筑围合的院落景观

建筑物围合的院落空间是较为亲近人的景观空间,由于其近人的尺度,其空间形态需要考虑人多观感和尺度,以及高宽比的关系。而这一空间形态下的景观设计,可借用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借景等造园手法,使建筑与室外生态环境相融合。

3.5穿插在建筑物之间的景观

这是最小层次的景观,它常常以小尺寸和建筑空间相融合,在建筑平台、室内中庭、走廊花池、绿化天井、屋顶花园等立体层次展现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交融。

3.6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一般沿着道路呈线状分布。行道树木绿化是车行道路景观的主角,同时,沿道路交通流线布置的绿化放大空间,可提供更多的停驻交往场所。另一个重要的道路景观是人行道路景观。在人车分流的规划模式中,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相分离是联系每位学生上下课的潜移默化必经空间。因而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人行道路景观受场地的局限较小,与自然山水或人工造园相结合有多种变化的可能。

3.7校前区景观

随着校园的社会化、开放化发展,校园与城市相叠合的区域——校前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校前区在空间规划上关键要处理好车流和人流的关系,作为校园的“门面“,在景观设计上需要结合校门的设计,着重体现庄重、简洁和仪式性的形象。

3.8标注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是指校园中具有地标作用的景观设计。它可以是一个高度与众不同的塔,也可以是一片识别性较高的林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视觉上提供形象认知的标示。

4.结论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它有其特殊性 。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设计或者建筑综合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是设计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平面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公顷的综合设计。总而言之,它比单体建筑的功能复杂、规模大、又比城市规划的功能单纯、规模小。某些理论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这些理论说明了校园和建筑以及城市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其片面性。校园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之间的一种研究对象,在设计模式上有其特殊规律。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出概括了校园建设的特殊性——它既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的综合体。它和住宅小区有一定想相似性,有类似的规模和规划、景观和建筑一体性较强的特征;但是其功能线索和社会结构不同,所以在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Jan Gehl),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第一版)

[2] 王建国编著.城市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 国家高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吴丽娜.大学校园环境美及其创造. [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6

[6] 郭逊.大学校园与城市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7

大学校园的植物景观设计 篇4

1 生态型高校校园的相关概念

生态型的园林是在发展和继承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经验的基础之上, 依照生态学的原理, 逐次营造出一种多结构、多层次、多功能的植物景观的群落, 建立人与自然, 动植物相互和谐共处的新秩序, 追求艺术美、生态美、科学美相互统一, 让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并联发展, 从而实现了生态史上的一种良性循环。顾名思义, 生态型校园就是通过利用生态学中的原理和方法, 设计、规划、管理、建设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尽其所能让所有的物种之间的布局结构趋于合理, 并对环境景观的研究、学习、休闲、活动功能于一身的人为生态系统。

2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总体规划

目前很多高校都比较重视大学校园的景观形象, 管理者和设计师们都在积极营造和设计自己独特的校园景观, 期望通过优美的景观环境来吸引师资和生源。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但能给师生们视觉的美感, 而且还能缓解人体与精神上的疲劳,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造就多样的人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营造这种优雅的氛围, 我们必须以丰富的植物景观和科学的设计作为依据。但是, 高校在规划校园的景观中还是有一些细节经常被忽视, 设计中缺少生态型的理念, 在造景中很少关注和研究具体植物习性和形态, 以及一些植物群落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地把植物景观看做校园建筑中的附属品。

2.2 忽视生态位的存在

广义地讲生态位就是一个物种在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功能和时空中的位置, 生态位反映的是物种与环境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链。很多植物都是群生共处的, 它们之间是双方获利, 彼此相互依存共生的。比如地衣就属于菌与藻的共同结合体, 兰科、豆科、杜鹃花科以及龙胆科中的很多植物, 都是和真菌彼此相互依存共生。有的植物种所分泌出来的物质会是另植物的发育和成长的饲料和化肥, 例如豆科类植物的根瘤菌就会吸收空气中的氮, 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土壤中的氮的含量, 再比如黑接骨木也对云杉根的大量繁殖和分布是有利, 七里香与白蜡生长在一起时, 互相之间都会有显著的促进和催生作用。相反, 也有一些植物之间是相互抑制生长的。有些植物在分泌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对其它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带来危害和不利。比如云杉与松树、松树与白桦等, 这种植物就不能连片种植, 因为它们之间总是相互抢夺营养, 从而导致了一些物种的不良生长。生物界中的还存在一种寄生和绞杀关系, 在园林植物中经常出现的杨树锈病、苹桧锈病、松栎锈病等, 就是因为设计者忽视了植物种群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而造成了景观设计的失误。

2.3 无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关系

设计师为了得到较好的景观设计效果, 通常会采用唯美的景观设计方法, 从而忽略了师生、职工对校园环境的感受。可以说, 大学校园绿化设计对人的精神和心理行为的影响是随处可见的, 只有认真的通过研究和分析师生的心理特征和师生们对景观环境的要求, 才能更好地解决景观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完全符合师生精神和心理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景观。

2.4 经济成本过高

在高校的园林规划中, 管理者和园林师, 为了达到快速绿化效果, 在极端的时间内形成景观, 所以在植物的选择上经常会出现大规格苗木移植, 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全冠的种植,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树移植。一些施工单位经常会为了达到设计的要求, 从遥远的城市或林区将大型苗木进行一次次的调运。这一过程总会导致苗木的大量失水, 枝干和根系严重受到伤害, 加上后期的管理不够完善, 从而导致了苗木成活率的逐渐下降。更为重要的是, 原来生长区的苗木所形成的这种小气候也被打乱, 这就无形中让原本很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

3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景观以城市生态学为依据, 以植物造景为基础, 其生态效应包括降低噪音、净化空气、调节改善小气候、游憩与文化娱乐等功能。植物景观涉及的生态学原理, 在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中已有体现。如陈溟子的《花境》“草木之宜寒宜暖, 宜高宜下者, 天地虽然生之, 不能使之各行其所, 赖种植位置有方耳”;计成的《园冶》“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 梧荫匝地, 槐荫当庭”;“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这些古代造园理论,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校园植物景观的设计自然离不开植物材料的科学应用, 校园内适宜的植物群落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 要依靠生态学的合理运用。

4 结论

在流行构建生态城市、生态园林的今天, 决不能忽视构建生态校园。对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校园绿化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铺装广场、硬质路面、建筑等都是在自然土壤上对环境的破坏, 而植物的种植使土壤重新获得活性, 同时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对周围环境又是积极的。此文所列出的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对建设生态型校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 如何在校园这样一个小环境下建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型校园, 远不止文中提到的植物景观的营造, 还需要多学科的融入、配合。

参考文献

[1]赵世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J].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浅谈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篇5

摘 要: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提供和谐、优质、自然的教学环境促进科学成果和教研成果的快速发展,成为每一个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所要思考的问题,而大学校园景观也成了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时代的发展给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大学校园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文化的场所也是呈现特有文化的载体。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详细探讨了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研究其发展趋势,并提出有效的景观设计措施。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现如今,高校的竞争已经完全不在局限于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的提升了,为了达到环境育人的目标,学校以营造优美的环境为出发点,妥善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让绿地景观在学校的地位逐渐提高,为学生文化教育、兴趣培养以及身心调试凸显重大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仍然存在景观设计不合理、绿地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高校景观设计的问题分析,合理规划校园绿地,让校园更加美观,进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及意义

(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大学校园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在大学景观设计方面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在确保一个美好、丰富、充实的环境的同时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是依照特定的学校历史文化、思想内涵、审美倾向、社会功能所进行的景观规划,它与园林、生态、地理、文化、历史等因素相结合,展现每一所大学不同的精神风貌,增添校园文化氛围,青春气息。当然,校园景观在满足学校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大学校园的生态功能,在体现校园文化主题的同时彰显所属地域的文化特色,既要突出校园特色,又要保护自然格局的完整性,利用建筑和建筑之间的连接、巨构等手法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景观。

(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1、培养学习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日常学习有很大帮助,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良好的环境除了有赏心悦目、开阔视野之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可以在亭台楼阁、绿地树荫之间朗读背诵,也可以在公共的空间与老师一起交流学习。况且,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于绿地的设计,还是对校园环境,景观空间的再塑造,让学生能够在除图书馆、自习室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停留学习。通过对校园景观的设计营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有利于校园景色的美化。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并不是一个学校的景色多就代表学校有多美丽的环境,只有对高校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才能使整个校园环境十分和谐,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人工湖旁边是设计一片草坪,还是设计有特色的凉亭或假山,这要综合考虑整个校园的风格和特点,让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起到提升整体景观效果,美化校园的目的。

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现状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分析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许多大学都面临修改、扩建甚至新建校区等问题,创造出良好的、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景观规划仍存在一些问题,整体规划不合理、绿地景观植被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

(一)景观设计整体规划不合理。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是一个能够烘托学习氛围,展现校园风采的景观设置,但是现在有一些大学景观设计整体规划不合理。首先,对生态问题的忽视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明显,在高校环境的施工设计中对自然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其次,缺乏人性化设计,学生在除了学习、运动、休息之外还要进行交流,所以要创造一定的自由空间,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最后,欠缺文化元素,高效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特色的体现,千篇一律的施工手段导致景观中校园文化元素不能得到适当的体现。

(二)绿地景观的植被较单一。通过实地观察不难发现,一些高校校园的绿地景观种植的大都是杨树、柳树、松树这几种高大乔木,造成校园景观植被单一,学生对校园景观没有新鲜感。除此之外,很多大学景观设计缺乏艺术性,没有创新精神,很难引起学校师生的关注。

三、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措施

(一)设计原则。在大学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才能设计出优美的景观,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分为包括教学区、生活区课外活动区在内的很多功能区,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遵循功能原则,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本能,还要满足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所以在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流量较多的绿地附近要多设捷径,景观的创造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另外要坚持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的原则,运用雕塑、标牌、浮雕结合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来彰显校园文化;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打造多层次组团绿化,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措施。

1、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绿地景观建设。为了更好地建设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可以在大学校园进行因地制宜的绿地景观规划。比如在教学楼附近可以种植丁香、玫瑰等植物,在营造轻松幽静的学习环境的同时,消除学生学习带来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宿舍楼区可以选择种植一些常春藤、爬山虎等植物,释放健康因子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休息质量;在走廊、凉亭周围可以种植杨树、柳树等植物,在吸尘杀菌的同时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绿地景观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真正良好的校园环境。

2、从绿地景观拓展到水生植物种植。几乎所有大学校园都有湖的存在,为了更加美化校园环境,非常有必要种植水生植物来丰富校园色彩,净化水质。比如睡莲、荷花的种植,不仅为人工湖增加了可观赏性,还为湖水中的鱼等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学生陶冶情操提供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美,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之美也是校园建设的高层次需要。针对各高校的绿地景观现状,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找到提升大学校园特色景观设计之路,努力为师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创作、学习、生活的环境空间,烘托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大连职工大学校园网设计方案 篇6

【关键词】校园网;需求分析;设计方案;网络安全

一、校园网组建的需求分析

校园网在信息服务与应用方面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学校主页。学校应建立独立的WWW服务器,在网上提高学校主页等服务,包括学校概况、资讯中心、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招生就业以及联系方式等查询类服务。同时考虑到师生之间共享软件,校园网还应提供文件传输服务(ftp)。文件传输服务器上存放各专业教学课件及各种各样自由软件和驱动程序,师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随时下载。校园网还应提供多媒体辅助点播教学兼远程教学即要求具有数据、图像、语音等多媒体实时通讯能力;并在主干网上提供足够的带宽和可保证的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同时访问时对带宽的基本需要。

二、校园网总体设计思路

校园网在分层布线主要采用树型结构;每个房间的计算机连接到本层的集线器或交换机,然后每层的集线器或交换机在连接到本楼出口的交换机或路由器,各个楼的交换机或路由器再连接到校园网的通信网中,由此构成了校园网的拓补结构。校园网采用星形的网络拓扑结构,骨干网为100M速率具有良好的可运行性、可管理性,能够满足未来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另外作为整个网络的交换中心,在保证高性能、无阻塞交换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稳定可靠的运行。因此在网络中心的设备选型和结构设计上必须考虑整体网络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传输介质也要适合建网需要。在楼宇之间采用100M光纤,保证了骨干网络的稳定可靠,不受外界电磁环境的干扰,覆盖距离大,能够覆盖全部校园。在楼宇内部采用超5类双绞线,其连接状态100m的传递距离能够满足室内布线的长度要求。网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网络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保证网络运行的可管理性。在优秀的网络管理之下,将大大提高网络的运行速率,并可迅速简便地进行网络故障的诊断。同时还要遵循安全性原则,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中心任务是保证信息网络的畅通,确保授权实体经过该网络安全地获取信息,并保证该信息的完整和可靠。网络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安全与可靠性问题。第三个原则是灵活性和可扩充性: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将来的发展,由于网络中的设备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需要添加或删除一个工作站,对一些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或变动设备的位置,因此所选取的网络拓扑结构应该能够容易的进行配置以满足新的需要。第四是稳定性和可靠性,可靠性对于一个网络拓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在局域网中经常发生节点故障或传输介质故障,一个可靠性高的网络拓扑结构除了可以使这些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尽可能小以外,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故障诊断和故障隔离功能。

校园网网络整体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为实现校区内的高速 互联,核心层由1个核心节点组成,包括教学区区域、服务器群;汇聚层设在每栋楼上,每栋楼设置一个汇聚节点,汇聚层为高性能“小核心”型交换机,根据各个楼的配线间的数量不同,可以分别采用1台或是2台汇聚层交换机进行汇聚,为了保证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效率,现在各个楼内设置三层楼内汇聚层,楼内汇聚层设备不但分担 了核心设备的部分压力,同时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接入层为每个楼的接入交换机,是直接与用户相连的设备。本实施方案从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易于维护性出发进行设计,以满足需求。

三、综合布线设计

综合布线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实用性、功能性、先进性、灵活性、方便性、可靠性、扩展性、开放性、标准化、经济性和生命周期,而且在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有一定的便利性。

实用性:实施后的校园网控制系统,其所有的子系统,诸如综合布线系统,数据 通讯,都满足国际标准,具有良好的用户使用界面。并且,网络管理功能完善且方便使用。功能性:为校内教师提供快捷、开放、易于管理的數据信息基础传输平台,为实现无纸化办公创造条件,及时传递可靠、准确的各类重要信息,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OA)。

先进性:布线系统应适应综合布线技术发展的潮流,能为数据及高清晰图像信息 提供高速及宽带的传输能力,适应异步传输模式(ATM)。各性能指标满足支持高带宽的100M、1000M以太网和异步传输(ATM)应用,满足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要求,支持复杂的多任务的ISDN、DDN、xDSL、X.25等分组交换接入应用,能实现校内各教学楼、办公楼与Internet等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需求。布线系统要既能满足现阶段应用的需要,也能满足未来多媒体大量的声音、图像、数据传输的需要。

方便性:设备变迁时要有高度的灵活性、管理的方便性,能在设备布局和需要发生变化时实施灵活的线路管理,能够保证系统很容易扩充和升级而不必变动整体配线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以简单、方便地进行线路的分析、检测和故障隔离,当故障发生时,可迅速找到故障点并加以排除。

可靠性:具有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如防尘、防火、防水),对温度、湿度、电磁场以及建筑物的振动等的适应能力。系统可方便地设置雷电、异常电流和电压保护装置,使设备免受破坏。

扩展性:适应未来网络发展的需要,系统的扩充升级容易。系统不仅能支持现有常规的计算机网络、电脑终端、电话、传真、摄像机、控制设备等通信需要,而且能支持未来的语音、视频、数据多网融合的局域网技术和接入网技术,具有适应未来需求,平稳过度到增强型分布技术的智能型布线系统。

四、网络安全与管理

校园网的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两大块,一块是来自于网内,一块来自于网外。来源于网内的威胁主要是病毒攻击和黑客行为攻击。根据统计,威胁校园网安全的攻击行为大概有40%左右是来自于网络内部, 如何防范来自于内部的攻击是校园网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的威胁包括: “黑客”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拒绝服务攻击 。为保障网络的安全,在不改变原有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多种信息安全,保障校园内部网络安全,我们应选购一套网络安全防范设备,即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具有超强病毒查杀、智能主动防御、增强型全网漏洞管理等功能。同时还应安装瑞星企业级防火墙,瑞星全功能 NP防火墙整合了多种安全防护功能,是建构中小型企业网络的最佳选择。三是将瑞星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一种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攻击识别和响应) ,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徐亚凤.解析校园网络的安全及管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8):118-125.

大学校园历史文脉再设计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校园,历史文脉,再设计

一、校园历史文脉再设计的意义

1. 沈阳建筑大学概况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建于2003年, 校园规划主要由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活动三大部分组成, 主要景观轴线为东西方向一条700多米的三层长廊, 它连接校园的教学区与生活区, 长廊底层局部架空, 穿插一条矩形人工水系次景观轴, 人工水系北面通向校园主入口广场, 南面延到文体馆收尾。教学区平面以80m×80m的网格为基本设计要素, 建筑内部相互连通, 生活区以两座高层与多座折线形的多层学生公寓组成。

2. 历史文脉再设计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文脉厚重体现在它的历史感, 而一个大学校园的历史如果想直观的延续, 就需要建筑与景观作为它的物质载体, 同时浓厚的历史氛围还能孕育情感, 提升校园的亲和力。但无论校园景观的深入设计还是颠倒传统设计思维的逆设计, 设计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赋予新的设计活动一个统一的内涵, 否则整个再设计不但不会优化原来的设计, 而且还会令原设计显得更加凌乱和毫无章法。

二、大学校园景观历史文脉再设计表达

1. 传统空间形式——院落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就是院落, 早在商周时代, 以庭院为中心的建筑布局形式就已出现。它的特点是由房屋与院墙围合成合院, 院落空间顶部开敞。对于建筑外部来说, 院落属于四周封闭的内部空间, 具有私密性, 对于建筑外部环境来说, 院落又属于开放的外部空间, 具有交流性。每一个院落为一个构成单元, 多个院落的拼接叠加, 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组合。沈阳建筑大学的教学区基于传统院落布局形式, 由十一个半院落组成, 在建筑群落里任意两点间都是可达的。每个院落又有自己的主题, 例如艺术学院冬天院落里会有学生做的雪雕, 建筑学院院落里经常会有学生做的实体模型, 机械学院会有各种机械构件做的雕塑。

2. 历史的延续——静态保存

沈阳建筑大学在保存校史精神的同时, 对城市历史也采取了保护, 把城市历史信息静态保存进行景观化处理, 凝固于校园环境中, 这样不但延续了城市的历史, 又赋予了育人功能, 让学生牢记历史。例如校区对日俄战争遗址采取直接保留的方法。其意义一方面可以将城市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以最直接的方式加以记录, 保持遗址的原真性;另一方面, 在校园中用最真实的景观再现战争的场景, 可以将遗址的历史纪念功能和现实教育意义合二为一, 激发学生无限的爱国热情。

3. 历史元素的再利用

延续历史不仅仅指简单的静态保存, 还包括历史元素的再利用、再设计, 使其具有新的功能, 符合可持续发展, 让新校园继承老校区的文化氛围, 延续传统。例如老校区的四根校门门柱, 在新校区建成时搬迁至新校区入口, 成为入口广场的主题景观, 与新校门形成新旧对比。门柱承载着无数师生对老校区的浓厚记忆, 让人们一进校门就从视觉体验出老校区的历史感与亲切感。

再利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废旧的建筑材料利用, 它们往往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承载着环境的变化与历史的沧桑。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 正是沈阳道路设计改造的时候, 很多路缘石废弃, 学校把他们收集起来, 铺设在了人口广场上, 形成一片有特色的条石铺地, 既为校区建设节省了经费, 又为城市历史的延续做了贡献。

行政办公楼前一面具有装饰作用红墙的红砖是由老校区建筑拆下来的, 隐喻着学校的可持续设计理念, 也为现代化校园增添了一抹历史的内涵。

4. 抽象的再组合设计

抽象的再组合设计体现在选取原有的设计元素, 经过设计赋予其新的形象。长廊起始端的铁石广场中主题雕塑滚滚向前, 是由几个铁人与一个铁磙组成。老校区运动场的平整就靠这个铁磙, 把它放在铁石广场后, 雕塑家又为它设计了一组实景人物雕像, 就形成了这样的画面, 一群学生连拉带推着这个巨大的铁磙, 逼真的再现了当年学习生活的场景。这种抽象的组合再设计比简单的静态保护更具有景观重塑意义。五里河体育馆见证了中国男足冲出亚洲的历史场面, 但是由于城市更新, 体育馆于2007年爆破拆除, 学校把两块体育馆的钢构架运到校园, 组成了校园体育场旁边的景观雕塑刚强, 经过重塑的雕塑不但具有艺术特质, 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校园文化。

5. 精神的升华

校园中历史文化景观是大学精神传承的物质基础与表现形式, 其中渗透了大学精神的深刻内涵, 正是因为它们记录了大学发展中的一幕幕历史场景, 承载着大学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碰撞历程, 才使得大学精神不断升华。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原设计用地是一片几千亩的水稻田, 为了延续地域历史, 新校区在规划时特意保留了教学区东侧的一片水稻田, 它的创新点在于把农业生产作物转化成了景观, 同时把它引出了一种校园文化, 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插秧、收割等农业活动, 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是如何进行的。袁隆平题词“稻香飘校园, 育米如育人”, 水稻每年一收割, 学生每年毕业一届, 正是对稻田景观文化的一种诠释。

结语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是对传统校园设计的探索与创新, 也是对历史文脉延续的理论实践。一个现代化大学需要填补人们心里的历史情结, 同时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提升了现代化大学校园的品质, 这正是未来大学校园设计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圆圆, 肖楠.强调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再设计研究[J].大家, 2012 (3) , 87.

[2]张红松.城市传统院落空间分析[J].美术大观, 2012 (6) , 127.

[3]侯钰, 李媛, 关山.高校新区景观环境的历史文化传承——以沈阳建筑大学浑南新区为例[J].华中建筑, 2011 (6) , 126-129.

大学校园绿地交往空间设计初探 篇8

关键词:校园绿地交往空间,行为需求,设计

校园环境是培养、提高学生课内外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载体,校园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是增强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力的催化剂。当学生的学习场所不仅局限于课堂时,校园环境能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成为评判校园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

近些年,我国校园环境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校园绿地成为校园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在设计和改建上出现了许多误区,例如:设计者往往只关注平面布局的美观,而忽视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环境的行为、心理需求;设计大面积草坪绿化而无视学生日常行为活动对场地的需求等。因此,设计时应考虑使用者能适应何种环境,环境如何适应人的需求,如何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致力于人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力求使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文化传统达到和谐统一。该文针对校园绿地中的交往空间展开研究,在学生行为心理的调查基础上,探讨如何满足学生行为需求的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

1 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概况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教育史,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学校的国家之一,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大学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产物,在1862年清政府成立洋务学堂——京师同文会馆之前,多是规模较小、学科单一的“以四合院为主要建筑形式”的书院形式,校园环境主要是原建筑与环境的延续。民国时期的教会大学,主要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建筑风格,把欧美大学的功能要求与中国传统的园林意境有机结合,创造了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解放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不同性质和规模的高校,其布局方式均以轴线对称式为主,功能分区明确,中心广场、建筑间距尺度较大,讲求雄伟气派,但这一典型的环境建设模式使很多高校难有独特的风格特色,缺乏个性[1]。近10年,随着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与日趋成熟,确立了一套校园规划理论,打破以往单一的对称式、分散的总体布局,向灵活布局、空间富于变化、整体综合性发展。

2 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是老旧校区,着重各个职能建筑的设计,校园绿地不是系统与规划内的,而是校园建筑的附属物,从而形成围绕校园主要建筑的简单路网,简单绿化,其间点缀一些雕塑,很难形成一定风格的绿地和景观。

另一种是新建、改扩建校区。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逐步加大,高校扩招,带来的是不同程度的扩大、合并、改建、搬迁和新建等,这给校园绿地建设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其中不乏成功的典范,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绿地规划布局不合理,绿地分布不能结合使用功能创造不同的景观,绿地作用只停留在绿化、美化上,忽略了绿地创造环境、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等。

3 校园绿地与校园绿地交往空间

3.1 校园绿地

许多人认为绿地只是展示植物景观的空间,绿地规划也仅仅是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而真正的绿地概念不仅限于此。绿地是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它包括广义的绿地,指城市行政管辖区范围内由公共绿化用地、专用(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园林生产绿地、郊区风景名胜区、交通绿地等构成的绿地系统;狭义的绿地,指小面积绿化地段,如街头绿地、居住小区绿地等,有别于面积相对较大,具有较多游憩设施的公园;作为城市规划专门术语,指在用地平衡表中的绿化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一大类[2]。

校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属专用(单位附属)绿地类,即指校园中以土地、水、绿色植物及园林建筑小品等组成的非建筑用地空间,既是独立于城市中的封闭系统,又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3]。校园绿地是校园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能力的组成部分,对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美化校园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校园绿地交往空间

校园绿地交往空间即存在于各类校园绿地中、可用于交往的空间。它是一个边界不很明确、处于建筑周边、物化的及具有社会性质的公共空间,是构成整体校园空间的一部分。根据功能分区,可将校园绿地交往空间分为校前区(大门区)绿地交往空间;教学区绿地交往空间;生活区绿地交往空间;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道路绿地交往空间等。

4 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的分析

4.1 学生交往行为活动的特征分析

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发生的交往行为多为自发性或具社会性,具有聚集、人数多、规模大等特点,因此这类空间具有面积合适、方便、可达等特征。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随意性较强,以碰面打招呼和聊天居多,也有小型的集会活动,但比广场区相对较少。教学区绿地交往空间中交谈聊天、讨论问题等行为活动居多,因其与教学空间紧邻的特殊性,可作为学生课内活动的户外延展区域,是学生聚集量较大、时间较多的一个空间,学生的交往活动相应增加,这类区域是继广场区之后较为重要的一类交往空间。生活区,也是学生出入较为频繁的一类区域,临近学生宿舍,是学生课外活动较多的区域。道路绿地空间中,散步、见面打招呼等随机性较大的活动发生频繁,活动形式基本呈线性流动的特征。

4.2 学生的交往行为需求分析

从不同绿地交往空间的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设施舒适性、植物景观及环境安全性5个方面调查,不同空间中学生对其需求存在的差异。

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属于校园公共空间,多位于校园中心区,有很强的共享性,学生来此空间大部分是有目的性的、社会性群体行为,其中一部分无目的性的个体行为也常常会发展成为群体一员,也有对空间的要求保持一定距离的,这就需要休闲区(广场区)绿地环境设计以较大型的公共活动场地为主,结合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及少量私密空间,满足学生既要参与群体活动又要保持个人对空间距离的自主控制的需求。这些需求综合表现为学生对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及设施舒适性要求较高。

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是进入校园后最先被使用的公共空间,从调查可知,此区域群体行为的活动数量较多,而且欢迎不同性质的人群在此共处,可以得出这类区域的功能为校园空间中比较丰富热闹而亲切的会客区域。空间面积、设施舒适性及植物景观是人群在此类空间中活动的首选条件。空间面积大小影响交往活动发生的几率及持续的时间,设施舒适及合理性、植物景观直接影响交往活动的质量。

道路绿地交往空间环境是线性的流动空间,学生对于环境安全性要求较高,其次是植物景观。在对距离的把握方面,受访者选择“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高于共处的比例,表明学生在使用此空间时对于自身安全防范的要求较高。同时,众多线性流动行为如散步、晨跑等行为要求沿途路线有景可赏,并且充足的道路面积可容纳更加丰富的交往行为活动。

空间配套设施舒适性,在休闲区(广场区)、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对座椅、照明灯具等要求较高,在教学区、生活区中除对座椅、灯具等的要求外,垃圾桶也占有一定比例,在道路绿地中,照明灯及汽车减速带的要求是最高的。

植物景观类型:在休闲区、校前区绿地中,花卉、草坪、乔灌木的组合形式是最受使用者欢迎的,在道路绿地中,乔木是较受欢迎的,因其最适合这类线性空间的布置形式。

5 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建议

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是为学生的交往行为服务的,依据其不同交往活动的重要度及每种交往活动对环境因素不同程度的要求,以休闲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为例探讨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

广场绿地是校园的中心绿地,面积相对有限,设计者应认真规划如何让有限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行为活动需求。按不同重要度的先后次序探讨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几种常见行为活动的环境设计。

5.1 空间的组织划分

根据学生的行为活动特点,可分为停滞行为空间和移动行为空间。停滞行为空间主要涉及闲坐聊天、休息晒太阳、看书、等人等行为活动内容,而移动行为空间主要涉及散心散步、集会、打羽毛球及踢毽子等行为活动内容。在空间层次的组织上,可把移动行为活动的空间作为半公共空间,设置在中心绿地的中心或显眼的位置,聊天、等人等行为空间作为半私密空间,而看书、休息等行为空间作为私密空间,设置在整块空间的边缘,形成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层次过渡,赋予各空间不同程度的领域感及安全感,满足各使用人群的心理、行为需求。

5.2 主要交往活动的环境设计

5.2.1 集会

此类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对于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植物景观、设施舒适性及环境安全性的要求程度依次递减。

合适的场地面积是此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很多校园为增加绿地面积设置过大草坪,导致使用者找不到合适的交往空间,致使场地的实用性降低。空间的可达性也是较大型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方便大多数人前往,能够提升空间的利用率。空间的边缘宜设置一定数量座椅,供等候活动的学生使用,并延长停滞时间,同时增加偶发性交往几率。植物布置的形式应简单、整齐,突出场地的特征。

5.2.2 小型体育活动

此类活动对于空间可达性、空间面积、植物景观等要求较高,对于设施舒适性及环境安全性要求其次。空间易见可达,面积稍大,可以容纳多人同时活动。此类空间可利用植物景观创造环境,减少他人干扰,同时也避免影响他人活动。为保证行为活动的安全性,地面需平整且防滑,避免使用者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5.2.3 闲坐聊天

此类活动对设施舒适性、环境安全性及植物景观要求明显。座椅布置要考虑边界效应且有利于交往,尽量设置在场地的边缘,面向人群活动的方向;形式上让使用者有所依靠,给人以安全感、舒适感,可结合花架、花池、亭子等建筑小品布置,呈曲线型、直角型等围合形式,也可利用植物景观自然布局,减少外界干扰,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有领域感及安全感。为交谈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6 结论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大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每个人的大多数受教育机会都发生在户外,并与他选修的课程关系不大,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4]。这是基斯特从广义的大学教育功能出发所阐述的大学空间设计原则。单纯地追求构图美与视觉冲击力是短视而肤浅的设计思想,忽视了使用者的基本需求而建造出来的空间是生硬的、缺乏内在品质和生命力的,是毫无意义的。

在现阶段,基于使用者行为及心理的设计虽得到设计师一定的关注,但因我国对校园环境设计的系统研究较晚,专门的研究理论尚不够完善,因此,现有的校园环境设计准则还存在一定弊端。该文虽有不足之处,但希望能对校园绿地的建设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魏琨.大学校园教学区的景观设计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18.

[2]赵世伟.园林工程景观设计植物配置与栽培应用大全(上卷)[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98.

[3]张颖.高校校园绿地开放空间及其植物配置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7(4):16-18.

浅析大学校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篇9

道路是沟通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和校内各建筑之间互相联系的交通网络,道路是以组织和分散校园内的人流、车流为主要功能。校园的道路规划布局应以校园的交通组织为基础,根据校园的规模建设标准,所在区位及自然条件为依据进行规划。道路系统是校园的骨架,也是校园结构布局的决定因素[1]。根据道路在校园中的地位、交通特征和功能,可以分为:a)校园主干道指连接校门的道路;b)校园支道:指校园内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直接连接各类建筑和公益设施等;c)专用道路:专供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道路,步行林荫道等。

1 道路交通组织

道路系统是校园脉络,校园要求宁静,需要良好的交通秩序,校园道路交通以不干扰教学、生活为原则进行组织[2]。校园内的交通大多采和人车分行方式,车行系统结合主要出入口和集中停车场布置,车行系统环绕校园各功能区之外,采用环线形的交通流线。机动车辆从校园主次入口进入校园,只能在尽端式的环线形的轴线大道停留,不进入教学区,汽车进入教学区,仅是出于消防,救护运送物质等的需要。同时应对机动车辆进行管制,禁止在校园内各功能区穿行。集中停车场则通常位于校园内次入口处,停车场采取嵌草铺装,增加绿色面积,提高绿化效果。校园内部建立完善、安全、舒适的贯穿校园的步行系统,联系校园内各功能区,并以此步行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校园道路的3大系统满足了学校内部交通需要,又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交通的整体性,适应性有机性和安全性。

校园道路交通组织要重视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分析交通源、交通量、交通方式、道路情况、分析步行交通、人行交通流量在1天中不同时段的变化情况,考虑校园中的人—车矛盾,行走路线,人流来源,人行道的宽度与状况,步行距及步行感受的特点等内容。在保证校路畅通的基础上,进行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步行环境舒适度和景观需求,发展较多的步行道路空间是景观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2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道路的总体布局时强调道路的分级设置,以使车辆各行其道,避免校园内部功能区间不必要的车流穿行。校区内车行道尽可能不穿过中心区,而采用环形道组织交通,校园内部(尤其教学区的中心部位)只布置步行道,汽车停车场都应在外围,以免干扰教学区的使用[2]。道路设计应通过地形或种植使步行道与车行道分开,步行道路面平整,路面铺装不使用易滑材料。校园主干道红线宽度12 m~20 m,连接各功能区,各功能区内为道路红线宽5 m的支路。各功能区内部和之间通过直线步道网络相联系,体现高效和现代精神。各功能片区内部道路以步行为主,同时也考虑各功能区的动态交通组织,如突发性机动车辆进入以满足货运、消防要求。

2.1 人车分流设计

校园内人车分流设计一般采用平面分离,车行道环绕校园外围,通过尽端路与各功能区相连接,人行道路则在内部相连并与中心绿地和各种活动场所相联系(如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采用环状道路)。

2.2 人车混行设计

设计通过地形或种植使步行道与车行道分开,对校内道路的车行速度与路线加以控制,对道路空间的人行区域使用不滑材料加以铺装,并进行绿化和景观小品的设置,这样人车混行也可以做到不妨碍人性化生活环境质量(如聊城师范学院采用“T”状道路进行人车混行设计)。

2.3 停车场

停车场是车行道路空间的重要节点。机动车停车场宜分片相对集中布置在各功能片区及重要建筑物,如报告厅、体育馆等时间性强的开放场所的入口附近,根据需要配置相应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泊位。交通组织上的主要对外功能场所布置在入口周围,在入口附近设置较大型的交通集散地,余下的通过主各功能的环路进行疏散。教工生活区可采用住宅底层架空方式解决自行车及私家车停放;学生生活区则采用设置停车棚,适度集中停放,在教学区外围各入口均设置专门的自行车区;部分人流量大的建筑因地制宜,灵活结合建筑布局及绿化用地进行集中停放。

2.4 步行系统

据校园生活的行为特征,设置大量步行道、步行广场、步行平台,并连成网络,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据调查分析得知步行系统的主要道路宽一般以5 m~6 m为宜,次要道路宽蕊3.5 m为宜。目前国外许多校园在教学中心区设置了步行街或步行区,日本青山大学原木校园步行街就是成功之作,校园步行街设置使人免除车辆的干扰,为人们创造1种自由自在的流动交往空间。步行街构成了校园的主动脉,两侧宜设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如讲堂、图书馆、教室、学生活动中心及某些生活服务设施,这种人们相对集中的环境,有利于本学科和不同学科师生的相识和交往,步行街集聚大学各种设施的成长轴和联络大学各种活动的大学公共空间。

步行系统作为1种功能性的景观元素,具有实际的功能。直线道路象征高效、迅捷的工作,校园教学区内部步行道是联系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之间的便捷通道,以高效、迅捷为目的,遵循两点最近距离原则。弯曲的流线型道路则给人以流动、悠闲之感,是观光、闲步的意象;校园内部休闲步道,校园内的游园、亭、廊散步道及自然环境成为师生片段放松和休闲的最佳场所;休闲步行道路在设计上是流线型,与两侧的地形、草地、岩石树木及灌丛相结合,成为校园道路的有机组成。

3 校园道路系统规划建议

道路系统由校园干路、校园支路和步行道构成。校园环形道路布局往往是决定校园结构骨架的重要因素,道路是校园规划的骨架,校区主干道是联系校园各部分的主骨架,校区主干道规划时应对校区的主要人流学生、车流进行分析[3]。一般在外围布置汽车车行道,校内车行道尽量不穿过中心区,而采用环形道,内部(尤其是教学区的中心部位)只布置步行道,从而组成人车分流,功能明确的道路系统,避免干扰教学区的使用。校园环形干路以宽12 m~20 m为宜,连接校园主次出入口及功能区,环形干路有利于疏散消防和地下管线的闭合要求。校园支路宽度以8 m为宜,由环形主路呈枝状延伸到各功能区内部,校园次路原则上是禁止车行的,它是主干道与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联系的纽带,方便师生使用和完全疏散要求。步行道是供学生步行,联系教学单元、生活单元之间的主要交通方式,步行活动伴随着交谈、休息、等候、观望或阅读等多种活动,是一种动滞结合的空间,在步行道系统中,根据道路周围环境,创造出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创造学生和教工安全、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校园小径是供师生游憩观赏校园景观的林荫道路,符合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规划设计时大多宽度为1.5 m宽,一般多用曲线,路面在颜色、材料、做法、宽窄力求变化。

大学校园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校园道路建设的需要十分迫切,随着大规模校园道路建设的展开,校园道路规划设计已成为大学校园道路建设过程中一项必须解决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大学校园道路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方面,理论和经验存在不足,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和国内在校园道路规划设计及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在正确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

摘要:大学校园中,道路系统对校园安定与校园文化具有关键性的结构作用,对于校园总体布局,人流、物流的运输,信息的传递有决定性的影响。提出,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组织、大学校园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大学校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李若旻.大学校园建设及校园外部活动空间建设初探[D].天津:大津大学,2005.

[2]蒋涛.大学校园环境改造的整体观[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99.

大学校园设计 篇10

关键词:校园规划设计,有机性,地域性

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着中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开发,类型化建筑建设热潮随之涌现:博物馆、体育中心等都曾是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项目,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亦不例外。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各线城市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园开发与建设,或许高校校园无法成为文化建筑或者轨道交通综合体之类的城市发展的触媒,但其对于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我国当前二、三线城市而言。随着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与经济倾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效应已经超出其自身产业影响,“大学”变得不再那么陌生而神秘,对既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扩充、共建与提升成为众多推动城市发展进程的又一契机,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正经历着高速、高效、整体跃升式的发展。但既往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呈现出大量“现代主义”式校园—宏伟的叙事表达和符号的罗列堆砌掩盖其自身独有的诸多特质,这似乎是我国建筑界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而非校园规划设计仅有。

有机思想与地域理念曾经随着现代建筑席卷而没落,然而随着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反思,其思想内涵在当代被人们重新审视。有机思想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性;地域理念则带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情结。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二者表现出一定的交叉融合。当代设计的有机性与地域性原则突破了传统概念的范畴,伴随复杂性科学的不断发展,在自然、场所、环境、历史、人文等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关联,进而更加全面地表达出建筑的多维特征。以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为例,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人性关怀,切实关注校园的开放性、有机性及地域性特征,才能避免“千校一面”之类的尴尬图景再现,在塑造场所精神的同时,体现出校园的人文个性与时代特征,进而创作出能够与城市发展契合、反映地域文化及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机校园。

一、项目背景

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河海交汇处,地势平坦,景观独特,拥有丰富且地域特色鲜明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由于身处辽宁环渤海湾“五点一线经济带”,盘锦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由现有多所专科院校集合而成的盘锦地方大学项目应运而生。建校规模先期在校生6 000人,远期可达在校生10 000人,主要建设图书馆信息楼、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及其配套设施、体育馆、体育场及金工实习基地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达40万m2。

校区位于盘锦市辽滨经济开发区东南部,毗邻主要市政规划道路,用地规模176hm2。北侧为石油工业规划用地,东侧为城市医疗卫生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南侧为城市文化娱乐及商业用地,西侧为居住用地(图1)。基地前身为大片盐田,错落有致的网状编织肌理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生态画卷,为校园整体环境的营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基地三面环水,是新城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为创造校园整体空间布局的开放性以及建筑群落空间的有机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规划设计理念

盘锦地方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策略是追求反映地域文化、基地历史和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机校园(图2)。

1. 开放性

大学发展与社会密不可分,校园需要向城市、社会开放,以达资源共享。规划中遵守开放性原则,关注建筑、环境及景观的设计使校园与城市空间有效衔接。

2. 有机性

校园设计的有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在空间层面上,打破传统空间布局的单调性,教学群落与宿舍群落围合的庭院空间相互渗透,视线通达,收放有致,尺度宜人(图4);在自然层面上,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在文化层面上,探讨校园建筑与人文精神的同构;在技术层面上,注重建筑与新技术的有机融合。

3. 人性化

大学校园规划以人为本,反对盲目强调校园空间的威严与规训,重视环境的宜人与舒适,满足人的行为需求,追求场所精神。总体布局着重考虑教学、宿舍、体育三者之间的便捷可达性,形成各功能相互融合的半网络化结构(图5)。场所设计注重营造学生交流氛围。

4. 地域性

盘锦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油田工业景观及红海滩湿地公园等独特的地域特征,市花望鹤兰也被誉为盘锦的象征(图6)。规划中将历史文脉、地方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校园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基地及其周边环境资源优势,承继地域文化,弘扬当代人文精神(图7)。

三、设计诠释

在规划空间布局中,建筑与景观设计追求系统性空间结构与整体性空间构图,注重打造生态型校园;以水为主题展开空间设计,追求空间的轻灵与飘逸;水网、步行路网形成复杂的空间网络,体现学生行为的复杂性;以图书信息中心统领校园空间布局,以生态长廊为纽带有机组织六个组团空间;两组教学组团与两组学生宿舍组团错位布置,形成动态的校园空间;体育运动区以三个自由形体的体育馆形成外部流动空间,寓意学生青春的活力。

1. 开放与有机的功能分区

传统校园规划的主要功能分区通常以“品”字形布局为主,旨在使校园中主要功能区相互独立组团,使之联系便利快捷,便于校区使用和管理。基于盘锦地方大学校园用地南北狭长、东西面宽较短的特点,并结合校方分期建设的实际情况,规划打破常规的整体式布局方法,协调考虑用地的均衡性。本规划方案将校园功能分为公共教学区、院系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以及地块北侧校外实训区。各功能区通过绿化水系的分隔形成各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组团,为学校的总体运行提供较高的服务效率。

公共教学区与院系教学区分别形成院落式组团,围绕坐落于水岛之上的图书信息中心,形成校园核心空间(图8)。各教学区内,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院系组合,功能上保持紧密的关联,交通上以步行方式为主,建筑形态上互为对景,错落有致,营造出较生动的校园中心区。学生生活区分为南、北两区,学生从宿舍到教学组团及公共服务设施拥有最便捷的流线。在充分考虑北方气候特点的同时打破传统行列式单调布局,以南向和东西向结合的方式进行宿舍组团的空间织理性建构、风车形空间围合。体育运动区相对集中设置在校园南部,通过景观水系和生态长廊与教学区有机分开。后勤附属区布置于生活区之间,靠近市政道路,既适应学生日常生活管理需要,又满足其对外联系和社会化需求(图9)。

2. 适宜与人性的交通体系

规划力求形成一个与各功能区联系便捷、与景观紧密结合的路网体系。校园共设置四个机动车出入口:主入口设置在东侧规划道路上,同时为考虑生活后勤部分与周边社区的结合以及方便日常人、车就近出入,在北侧和西侧的城市道路上设置两个次入口。此外,体育运动中心设置独立的出入口,便于管理。

由于校园人流指向复杂,各种不同形式道路往往相互融汇,因此“人车分流”尤为重要。在校园的核心景观区与主建筑组团考虑步行优先,将主要机动车交通安排在外围,减少与步行者交叉,营造人车互不干扰的校园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将校园机动车道规划为自由式环状布置,合理避开了教学和景观中心区,在串联校园建筑组群的同时,限制了机动车辆对建筑院落的穿越。建筑组团内部的庭院完全步行化,车辆绕组团外围行驶。各组团、建筑之间主要以步行道联系,使学生能安全、便捷地往返于各功能区。结合机动车环路沿线绿化带分散布置校园机动车停车场(图10)。步行体系的建立是对人性化思考的又一反映,规划中建构了以生活街道为骨架、绿化步道为脉络、步行广场为节点的整体步行网络,将各个建筑组群紧密相连。在建筑群体之间建构丰富的步行网络,以景观水系和绿化空间为线索,将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自然性完美融合的校园公共空间—广场、漫步道、步行桥等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步行空间,实现了校园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的有机共生(图11)。

3. 地域与生态的景观环境

盘锦地方大学规划在充分利用基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保持原有的生态特征,力求创造层次丰富的校园绿化空间,体现油田文化和辽河景观。规划中营造不同尺度和情境的水系,使之贯穿于全校园,与外部水系相通,形成优美的水体网络。在校园内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有一片大面积水域,在图书馆南侧有一片自由的水域和绿地,形成学生晨练、休闲、交流的场所。北侧公园中的大面积水域和河流隐喻辽河与湖泊,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同时以水系为主线,营造滨水绿化空间,形成自由伸展的生态绿化网络。北侧公园绿化体现红海滩和湿地生态特色。学生区绿化以草坪为主,形成具有编织感景观肌理。校园以人工绿化与自然生态湿地景观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绿化系统(图12)。规划还充分考虑盘锦的地质状况,整体以草坪绿化为主,配合灌木丛,并通过开挖水体时的土方堆砌形成局部小山丘,种植高大树木,营造宜人的校园读书环境(图13)。

校园景观以有机生态绿化为基础,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形成南北向贯穿校园的生态廊道,在南侧教学区和体育区中心形成休闲景观轴线,与基地东南面的主题公园在空间与视觉上遥相呼应。生态长廊贯穿校园南北方向,与水系相辅相成,作为校园各分区组团的纽带,贯穿各个校园空间节点,以东南角的标志塔(望鹤塔)为起点,止于望鹤园中心区带有盘锦工业文化隐喻的塔楼。

四、结语

大学校园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时代文明的象征。对大学校园的理解以及围绕它而发生的种种设计行为均应基于使用者的角度。这样,人、建筑、景观、行径就会产生各种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是场所精神的体现,亦是有机建筑内涵的诠释。大学校园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校园与有机城市相辅相成,任何脱离城市及地域环境的校园设计都将失去其整体意义,从而变成一种独立与封闭的系统。只有顺应了校园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并遵循其所在场所的人文特征,才能创造出蕴含地域文化的场所感与归属感的校园空间。

任何设计均离不开建筑的有机性与地域性表达,这将成为通向诗性设计的思维过程。对有机思想和地域理念的关注能更好地表达出设计的内涵与本真。校园设计作为一门类型化设计,应该对当代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加以诠释,对自然、人文有所表达。

参考文献

[1]肯尼斯·弗莱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孔宇航,王时原.地域性思考整体性设计—非线性有机建筑笔记.城市建筑,2009(6)

大学校园景观绿色生态环境设计 篇11

大学校园总体布局及独立建筑等主体构造营造完成后,通过精心的环境景观布局,使校园环境设计更科学、更有利于学校区域空间的延伸和发展。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態环境景观场所。

绿色生态规划原则

1. 注重校园外部景观空间生态健康设计

校园外部空间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生理特性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继而消除工作学习疲劳

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等等。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合理的绿植栽种和布置能够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

绿色植物的造型中的点、线、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

2. 合理选用区域生态绿化类别形式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季节性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办公区前后种植低矮的植物进行装饰,不种植高大植物,办公楼后,以草坪为主,以低矮植物为辅,主要考虑不遮挡办公楼与教学楼的视线,教学区花坛,用植物做成色块。教工、学生宿舍区 教工区植物配置力求庄重,学生宿舍区力求开放活泼。教学区与体育活动区之间种植高大乔木作为行道树,形成植物隔离带,把校园动静环境进行区分,同时也可以挡住活动区灰尘,减少噪音。运动区以活动场所为主,局部宽敞位置设立植物景点,形成三五成群的植物景观,配置适当的四季花木。

3. 绿化平面规划与竖向设计相辅相成

因地制宜,绿化层次多元化。立体绿化要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点缀性的布置景点小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的景观氛围。校园生态环境景观规划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多层次、多类别树种造景,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校园绿化环境设计以寻求人与自然平衡为准则,将诗情画意写入校园,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和局部小游园相映成趣;以园林艺术的手法构图,关注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创造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情景交融的校园空间模式。同时又增加了绿化体积感,提高了绿化率,真正达到了立体绿化效果。

4. 体现校园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加之现代因素的融入激励学生。

5. 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特点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发展足迹,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与适当的绿色植被搭配则更能表现校园人文气息。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由此启发和暗喻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绿色环境的烘托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个性化的造型和组成构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

结 语

大学校园的“绿色生态设计”是高等教育与文化艺术结合的象征,校园景观是多种因素重叠交错的设计艺术,而“绿色”将成为大学的标志。针对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提出校园绿化规划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绿化景点规划要赋予其文化内涵,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

绿色生态的环境景观布局,倾力创造一个以静为主,看似自然天成的可持续发展且引人入胜的校园绿色空间氛围。

新时期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篇12

关键词:绿色,规划,建筑,设计策略,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绿色”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的园区规划设计策略

深入了解大学的历史变迁, 可以从古今中外文化的差异探索人文精神在大学的体现。校园规划及建筑并不是无可挑剔的, 有些规划及建筑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缺少环境以及人性化。世界各国都在关心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 在校园建设中倡导“绿色大学”建设, 如美国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德国亚伦技术学院的“绿色大学策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等等。在借鉴欧美国家创建绿色大学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开始创建“绿色学校”。

“绿色大学园区”是从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建立的节约型校园。相对而言, 节约型校园是绿色大学校园建设的一部分, 前者是在对校园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或其他活动所用能耗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有效的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减少学校的耗能;而后者是在校园规划、校园建筑、校园管理中, 根据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将绿色生态理念加以推广。生态型校园建设构成的分析, 旨在说明建筑在校园规划中的影响, 提出功能分区考虑人性化, 建筑风格的塑造在每一所学校中所传达出来的历史底蕴, 建筑材料对一所学校的影响。本研究的方向为高校园区规划建设创新研究。这一研究要解决校园新区的选址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新老校区的组织与联系, 要解决个别校园建筑的结构性矛盾, 使校园建筑的回到最适宜的位置, 分析特殊校园风格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我们要将绿色校园理念贯彻始终。

二、节约型绿色园区规划设计策略

1. 大学园区选址规划原则分析

大学园区的选址是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涉及的因素很多, 包括政策、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选址的合理与否对绿色校园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新校区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办学环境幽静;校区周围的社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效益原则;校址周边污染少, 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节约土地, 尽量利用荒地;有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

2. 大学园区场地规划理念分析

在园区建设中我们要有前瞻规划理念, 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势, 合理安排使用土地, 因地制宜, 善于就地取材, 利用场地高低错落, 在保证阳光的同时减少建筑的日照间距, 合理有序地加大房屋进深、缩小面宽, 厉行节约, 开源节流。开发利用浅层地下空间, 向地下要效益, 建立多维立体且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 提高效率。注重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 结合气候、风向等自然因素, 与自然环境结合, 合理布置, 有利于减少能耗。

3. 大学园区规划结构与功能分析

注重大学园区结构与功能的要求以及与城市规划的衔接, 注重新老校园的融合, 结合场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与场所, 将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区、办公区、科研区和发展备用区有序排列, 形成有机规划的结构体系, 将各功能区布置紧凑、集中, 营造高效的学习气氛、密切的信息网络交流和亲密家庭式的宜人校园生活。

4. 大学园区空间与交通组织分析

根据大学园区的需求, 注重人群的社交环境。在园区规划中结合绿地、树木、广场、水体、小路来划分空间, 建立集会型空间、交往型空间和独处型空间。集会型空间可以在日常或节假日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大型公共活动;交往型空间可以由班级或小的社团单位使用;独处型空间主要用来满足个人独处或读书的要求。在校园交通组织方面, 做到道路四通八达, 主次干道层次分明, 各尽其能。车行道宜外环设置, 以使校园园区内人车分流。如果园区面积过大, 大力提倡绿色代步车, 有组织、按时间进行环绕行驶, 也可提倡师生自行车出行。

5. 大学园区环境绿化景观分析

绿化与水系不但美化校园环境, 形成美丽的景观, 还可以改善校园的微气候, 使燥热的夏季不再闷热。因为植物有减弱风势、吸收噪音、调节湿度、制造氧气、吸收空气中的烟尘及有害气体的作用。因此, 运用绿地、花卉、灌木、乔木植物, 以及水池、小路来划分空间。公共绿地是校园中相对独立的公众空间, 经过艺术的布局, 为师生提供游览、休息、娱乐的场所, 既美化环境, 又起到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6. 大学园区服务设施网点布置规则分析

园区服务网点布置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除了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场所以外, 还应考虑到商业服务网点、邮局、银行、浴池、电话亭、宣传栏、校车站、公厕等服务设施。

三、大学园区规划中建筑的设计策略

1. 单体建筑设计策略分析

单体建筑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 要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针, 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结构形式既要坚固又要经济。在建筑形体与立面设计中, 要尊重当地城市文脉及区域文化。如果有老校区, 也要遵照原有建筑风格文化的延续;在墙体颜色选择中, 要注意南北方的特点, 注重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立面要美观大方, 注重细节的表现, 涵盖时代的气息。

2. 建筑节能设计策略分析

首先,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利用场地和自然环境, 进行节能优化, 合理设计建筑体型、朝向、楼距和窗墙比, 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与通风。其次, 提倡新能源利用, 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比如太阳能热。最后, 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 更多地选用导热系数小、环保、阻燃的保温材料构成复合墙体。对于北方建筑中传热较快的门窗构件, 要合理选用中空双层或三层节能门窗。合理控制建筑体型系数, 以降低能耗。

3. 建筑设计生态原则策略分析

建筑设计遵循生态原则, 保护和传承现有校园景观及自然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时, 内部与外部都要考虑到自然的元素, 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调。在公共建筑、共享大厅或内庭院中运用植物和水面也是当今景观设计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另外, 要合理利用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和墙面绿化。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常被国人所忽视。在结构与构造处理好后, 屋顶绿化不仅能阻挡日照, 在隔热方面也是有所贡献的。墙面绿化多选攀爬植物进行墙面覆盖, 夏季可阻挡日晒, 防止墙面温度上升。通过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 就成为建筑与外部环境间的生态调节器。

4. 建筑设计智能化运行策略分析

在绿色校园建筑的日常使用与管理中, 以人为本, 注重功能, 兼顾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手段, 采用先进的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防火报警系统、安保监控与防盗系统。在节能环保方面, 实现再生能源的利用与管控, 通过雨水利用系统、中水系统、太阳能蓄电系统、热风回收系统、自然光利用系统等智能运行, 提升居住条件的智能高效、绿色生态、节能环保水平, 达到居住技术的现代化。

四、结语

建设绿色大学校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绿色校园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 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都要达到高度的统一。我们在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必须牢记建筑和人都要与自然保持有机的结合, 创建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必将是本世纪发展的主流。建筑设计者责无旁贷,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创新设计理念, 通过生态、艺术、技术有机的组成与融合引领新时期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陵.论大学人文环境对建筑环境的影响[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5 (3) .

[2]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建筑学报, 2005 (6) .

[3]叶琳, 丁新中.节约型大学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30) .

上一篇:工程检测技术下一篇:电力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