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压力

2024-10-21

大学生校园压力(共12篇)

大学生校园压力 篇1

高等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的同时, 也使得高校学生中的竞争更加强烈, 学校中的竞争, 以及大量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 使得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源。压力一方面督促着我们进一步的向前迈进, 长时间的压力带给我们不适也在损害着我们的健康。

网络在方便大学生生活的同时, 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些学生沉迷网络, 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学业下降、人际关系、时间管理、身体健康等出现问题, 根据我国学者的样本为大学生的研究, 我国大学生网络网络依赖群体占学生总群体的约25% , 严重网络依赖群体占学生群体5% 。

大学生们面对着相对较多的压力, 网络作为一种方便进行休闲活动的载体, 是否成为大学生压力的缓解处, 大学生校园压力与网络依赖的关系值得进行研究。

1. 校园压力

“压力”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其早期的使用是作为物理学概念在进行使用, 进行心理学领域进行使用后, 压力的英文“stress”在中文中翻译为应激或压力, 压力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使用, 但并没有准确定义。

虽然压力在学界还没有准确定义但我们不难发现压力的一些特性。首先, 压力是一种情绪反应。其次, 压力的来源是刺激事件的发生。可以说, 压力是人面对压力事件而产生威胁感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则校园压力可以简单定义为学生面对发生在校园的压力事件产生威胁感的心理与生理状态。

2. 网络依赖

关于网络依赖的定义, 学界定义比较模糊, 有部分学者将网络成瘾与网络以来等同起来, 认为网络依赖就是网络成瘾。

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交互性、内容信息的极大丰富使得个人在网络中实现很多需求的满足, 网络本身的特性为网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大学校园中网络使用的方便性, 以及CNNIC统计资料显示的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使用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网络使用的危害。

3. 大学生校园压力年级、性别、专业差异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 大学生校园压力年级、性别、专业并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本此研究的样本、地域问题, 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现在大学中的一种现实。

对男女期待的一种平等, 以及男女对自身定位的一种接近, 整体社会对男女平等观念的接受, 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 男女的平等, 尤其在大学校园这种思想的前沿, 男生女生区别在弱化。

而年级的差异的减少, 各年级具体的压力对象可能在变化, 如人际关系, 大一学生入校不久, 面临着要新认识同学, 结交新朋友, 建立感情的过程, 大二学生在朋友层面可能问题较少, 大二一般是学生在各类学生组织中的关键期, 与学生组织人员的人际关系成为大二人际关系的压力源, 大三则面临考研就业的问题, 未来人际的一种投资给成为大三学生的人际压力源。就业压力的差异不显著, 也与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担忧, 以及大学生就业情况的严峻, 使得其对不同年级影响并没有显著差异。

大学生校园压力的专业差异总体虽然也没有显著, 但体能与生活压力理科显著高与文科, 体能与生活压力的问卷题目为“感到全身软弱无力、猜疑自己的身体有病、感到适应不了生活方式的变化、担心还不了欠别人的钱、感到跟不上生活的节奏、因自己的精力下降而发愁”, 文理科在体能与生活压力显著差异, 可能是由于在一般情形下理科的在学业要求较高, 虽然文理科在学习压力上并无显著差异, 但学业任务较重, 如兰州大学理科生一般课程设置较多, 周末也多有实验课, 使得理科学生的体能与生活压力显著的高于文科。

4. 大学生校园压力与网络依赖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校园压力及其各因素都与网络依赖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这与我国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可能有较大关系,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面对压力主要以情绪性应对为主, 而且对情绪性应对的具体问题分析时, 发现我国大学生情绪应对的分散注意力与发泄多采用听音乐、看电影、找朋友聊天、写博客、睡觉、哭一场等, 总处理方式中做其他的事排第一、听歌排第二、与朋友倾诉排第六。

而上述应对方式多可以用网络来实现。本次调查中, 所有学生都拥有手机与电脑中至少一件可上网设备, 网络使用的方便性, 以及大学生的情绪应对方式, 使得大学生面临压力时, 网络可以成为一种方便的工具。

5.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应对方式

从大学生校园压力及其各因素与网络依赖的回归分析来看, 减少大学生校园压力, 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网络依赖, 且大学生校园压力与网络依赖的回归模型解释力相对较强, 其中经济与地位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减轻对减少大学生校园压力的作用较大。从问卷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都涉及着人际中的地位, 以及就业。

对于人际中的地位问题, 这需要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通过学习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建立信赖的亲密关系, 从中得到缓解, 学会合理应对, 以及处理人际问题。

对于就业, 我们首先需要摆正观念, 大学本科教育不是职业技术培训, 我们来大学不是培训大学生就业的地方, 高职类院校虽说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但本此研究未涉及高职。同时,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的确十分严峻, 许多高校也开设了职业生涯课程, 以及就业指导类机构, 由本次研究成果表明就业压力的减轻可以减少大学生网络依赖, 为了应对网络依赖, 我们可以继续加强就业指导, 多方面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使大学生面对就业更加从容。

摘要:为了进行探究大学生校园压力与网络依赖相关关系, 采用田澜等人编制《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及白羽等修订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对某大学学生进行测试。分析得出: (1) 大学生校园压力在年级、性别上未存在显著性差异, 文理科专业在体能与生活压力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他各因素及总压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 大学生校园压力与网络依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3) 大学生校园压力与网络依赖存在显著地线性回归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压力,网络依赖,相关研究

大学生校园压力 篇2

【摘要】对于当今大学生学习动机复杂多样,急功近利,肤浅,浮躁不注重夯实基础日益严重,体现了当今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灯红绿酒,呼风唤雨,翻雨覆雨的经济或者政治生活无形中时对于其的崇尚给自己增加的学习压力为了了解大学生学习压力。方法对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views5.0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大学生学习压力感受性七个维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家庭期望、学习前景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学习成效压力、学习气氛压力、课业负担压力、学习条件压力及家庭期望压力;(2)在家庭期望压力感维度上,大

一、大三年级的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P<0.05);(3)女生在学习前景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学习成效压力和学习气氛压力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P<0.05,P<0.01,P<0.001),(4)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5,P<0.01,P<0.001)I(5)除“学习气氛压力”外,志存高远和悲观失望型大学生在其余六个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安予现状型大学生的得分(P<0.05,P<0.01,P<0.001),(6)家庭条件较富裕的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的低于家庭务件一般和较贫穷大学生(P<0.01,P<0.001)。结论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习压力感显著高于独生予女大学生,不同性别、志向水平、家庭条件的大学生在学习压力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关键词】学习压力 大学生 特点研究 学习压力感是指个体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源而压力”。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其引起的焦虑和压抑体验。适度的学习压力会引起人身心健康、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长期的压力是大学适度的紧张感,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但持续、生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问题的有效预测因子。而过大的学习压力则会使学生产生过度的焦虑,学习效率降低。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学习压力感状况,对指导他们维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学校的政策、教师的期望、同学问不恰当的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父母的补偿心理等;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内部因素,有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抱负水平等。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最后收回的有效问卷中,主要统计特征为大一(50人)、大二(50人)、大三(50人),共150人,其中包括80名文科生和70名理科生,以及90名男生和60名女学生,城镇和乡村来源学生分别为75和75人(考虑到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其学习方面的压力感特点与其他三个年级有较大的不同,所以未被选取)。1.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压力问卷”进行调查,通过对前人文献资料的分析,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请他们描述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事件及其应对方式。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加以分析,选择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条目,对大二年级的文理科各一个班级共95人(文科班44人,理科班51人)进行预测,通过项目分析来选择项目。

正式问卷由42个项目组成,共包括七个维度即:学习前景担忧、学习成效困惑、学业竞争压力、学习气氛压力、课业负担压力、学习条件困惑及家庭期望压力。全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48;分半信度为0.8906,7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分别在0.6533一0.8819和0.6327一O.8596之间。该问卷采用5点记分法,即“无此感受”记1分,“感受较微弱”记2分,“感受为一般”记3分,“感受较强烈”记4分,“感受很强烈”记5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压力感越大。

1.3施测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施测时间约为60天,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59份,删除作答不完整或明显无效的问卷9份,最后剩余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2.25%。2结果

2.1 大学生在学习压力感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

对此次问卷调查中所提取的七个维度得分的平均数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序,具体情况见表1。

表l显示,大学生学习压力感七个维度由强到弱的排序为:家庭期望压力、学习前景压力、学习条件压力、学习气氛压力、学习成效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及课业负担压力。

2.2 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的年级差异比较对不同 年级大学生学习压力感各维度的得分进行One— Way ANOVA分析,见表2。

表2显示,仅在家庭期望压力感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F=4.32,P<0.05),而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从多重比较的分析显示:在家庭期望压力上,大

一、大三年级的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P<0.05)。2.3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的性别差异比较我们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问卷得分进行了均值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女生的总体学习压力感要非常显著的高于男生(t=一3.35,P<0.001),而且在学习前景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学习成效压力以及学习气氛压力四个维度上,女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P<0.05,P<0.01,P<0.001)。2.4 独生与非独生组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的差异比较非独生组大学生在总体学习压力感及其所有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的高于独生组大学生的得分(P<0.05,P<0.01,P<0.001)。见表4。

2.5 不同志向水平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的差异比较通过对不同志向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得分的F检验发现:大学生学习压力感存在显著的志向类型差异(F=5.18,P<0.01),主要表现在学习前景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学习成效压力、课业负担压力和学习条件压力五个维度上(P<0.05,P<0.01,P<0.001)。从多重比较中我们还发现:志存高远和悲观失望型的大学生的总体压力感都显著的高于安于现状型大学生;在学习前景压力感上悲观失望型大学生的得分要显著的高于志存高远和安于现状型大学生;在学业竞争压力感上志存高远和悲观失望型的大学生在得分上都显著的高于安于现状型大学生;在学习成效压力感和课业负担压力感两个维度上悲观失望型大学生的得分都要显著的高于志存高远和安于现状型大学生;在学习条件压力感和家庭期望压力感两个维度上志存高远型的大学生在得分上显著的高于安于现状型大学生。见表5。

2.6 不同家庭条件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的差异比较条件差异(F=23.476,P<0.001),在其它七维度通过对不同家庭条件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得分上,均存在显著的家庭条件差异(尸

事后的多重分析表明:家庭条件较富裕的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的低于家庭条件一般和较贫穷大学生的得分(P<0.01,P<0.001)。3讨论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压力感受程度的排序发现:从学习压力感问卷各维度得分的波动情况来看,不同个体对学习前景压力、学习气氛压力、家庭期望压力的压力感受性差异较大。家庭期望是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压力来源。中国的父母有着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思想,在孩子到大学后仍然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争取有好的前途,所以使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家庭期望方面的压力感受最重;这也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到大学后责任感得到了培养,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所以对家庭方面的压力比较敏感。学业前景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方面的第二应激源说明了大学生群体对自己将来的前途和命运非常关注。在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年级差异研究中,大

一、大三年级的大学生的家庭期望压力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的原因可能是:大一时父母担心孩子在新的较宽裕的学习环境中不能象高中一样抓紧学习,从而影响了发展;到大二时,考虑到孩子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所以会给孩子自己更多的发展空间,不再提过多的要求;大三时学生的就业压力会在无形中增大许多,父母也会因此而再次大力度强调学习,使孩子产生家庭期望压力。至于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学生的学科性质和学校的学习条件没有大的改变,所以在学习前景和学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感不会有太大变化。女生在学习前景压力感和学习成效压力感两个

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看中学习的结果,在竞争中表显得更加积极,从而使他们在学业竞争压力和学习气氛压力上的压力也比男生大。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这可能是独生子女有着更宽裕的成长环境,有着更好的家庭条件,父母的关注也更多,所以各方面的压力并不像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那样强。本研究发现安于现状的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感最轻,悲观失望的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感最重。这是因为安于现状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过多的追求,对学习的结果也不是很重视,所以对因学习产生的压力不敏感,而悲观失望志向类型的大学生正是因为很重视学习,而学习的结果又多次达不到期待的效果,所以压力感受很大。这种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比志存高远型的大学生更大。家庭条件较富裕的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的低于家庭条件一般和较贫穷大学生的得分说明好的家庭条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条件,父母更多的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更多,他们似乎并不用为前景担心什么,所以在这样环境长大的大学生并不能象家庭条件一般或贫穷的大学生一样体会到那么大的生活学习压力。4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学习压力感受性由强到弱的七个维度依次是:家庭期望压力、学习前景压力、学习条件压力、学习气氛压力、学习成效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及课业负担压力;家庭期望压力感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大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综述

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国内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多,大学毕业之后,大家都要面对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许多大学生往往在就业时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压力问题,这些问题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笔者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出适合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应对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

2.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概念

心理压力随时伴随着生活而存在着,余锡祥等认为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而应激则是心理压力的特殊表现形态。从上述观点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并不尽相同。可见,压力是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1】

3.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研究

大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走向社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心理受挫能力比较弱,加上自信心不足,给大学生的心理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因素。

3.1社会因素

随着毕业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加上退休年龄的延长,新增的工作岗位的速度往往比不上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找到工作,现代社会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大学生心目中的适合岗位不能够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福利以及基本户口问题,这些现象在北上广地区尤为显著,还有许多中西部的地区的工作岗位虽然不存在户口问题,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许多毕业生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许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2学校因素

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往往因为受之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大學生活也只是简单的接受教育。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因为受分数的限制,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给以后的就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校主要对学生主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缺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许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不能够全面的发展和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才会发现这些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加上许多学校缺乏专业就业指导和相关的心理疏导。血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压力时,往往不能够客观理性的去解决问题。

3.3家庭因素

许多家庭因素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溺爱孩子,导致大学生自身性格比较要强,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往往不能够独立去解决问题。加上中国固有的家庭观念导致许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受到家庭的制约,就近选择合适的工作。也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工作由于父母的原因被迫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由父母帮其决定工作,往往这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问题尤为突出。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问题,为了解决生活而盲目就业, 但是往往在后来会发现专业不对口,兴趣也不对口,导致以后的工作发展受到限制。

3.4个人因素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觉得自己自由了,再也不会有各种压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往往会受到身边的各种诱惑,迷恋上网络游戏,不愿意参与学生社团以及各种学生活动。有的大学生还是像高中一样努力学习,但是却忽略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虽然他们可以轻易地解决掉学习上的难题,但是却不能够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能人。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什么重要,荒废掉了学业,导致了最后无法顺利毕业,自然不能够很好的就业。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开始寻找自己的情感,在就业时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也会进一步加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4.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措施研究

就业过程中由挫折和冲突引起的心理压力既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也不利于其个人成长。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有力措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学会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训练求职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就业心态,从而达到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罗品超提出应该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的力度,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的训练,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2】

冯雯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学校应该完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自主创业能力,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3】笔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学会去正确面对自身的就业压力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余锡祥,汪剑.心理压力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1353-1354

[2]罗品超.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调适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7,117-119

[3]冯雯.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2012.12,149-150

作者简介:张洁(1994-),女,汉族,四川江安县,本科在读,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高职院校学生压力与压力管理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压力,压力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大批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走进大学校门。随即而来的生活、学习、就业问题, 使多数大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研究发现, 大学环境里的压力使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1) 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压力来源,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压力管理方式, 从而更自如地走向社会, 走进单位, 成为当今教育者反思总结的重中之重。

1 压力概述

1.1 压力定义

心理学家R.Lazarus将心理压力定义为当事人和环境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是当事人认为自身负担过重或超过本身负荷并危及到自身的幸福满足时的一种状态。” (2) 一般可以把压力分为三个方面内容: (1) 压力产生于那些让人紧张的事件或环境; (2) 压力是指一种主观反应或心态, 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反应过程; (3) 压力可能是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 (3) 也就是说, 压力是一种伴随着对压力情景产生身心反应的主观感受。 (4)

1.2 压力特点

(1) 明显的情景性和高度的个体化。 (2) 间接性。压力对我们的影响是非直接的, 通过一些中间变量起作用。如认知评价、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等。 (5) (3) 可适性。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 提高人的效率。但一旦压力过大, 超过人的承受能力, 便会危机人的身心健康。

1.3 大学生压力来源及种类

大学生是社会高知群体, 也是承受压力比较大的群体。大学生压力按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大学环境适应、理想现实冲突、人际情感协调、升学就业困境等。

(1) 大学环境适应。初进大学的学生, 面对全新的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障碍。而在入学新生中, 又有一些人是第一次离家进行住校生活, 如何合理使用每月生活费, 如何独立生活都困扰着这批学生。 (2) 理想现实冲突。高职院校中的学生, 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因未能考进本科院校, 在入学初期选择被动适应。他们有的一心进行课业学习, 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 有的完全失去学习动力, 试图在校外寻找寄托, 脱离学校生活。这些都对学生全方面发展和校园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3) 人际情感协调。无论是入学前还是入学后,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听过“恋爱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其实不只是男女生谈恋爱压力, 还有和同班同寝室相处压力都会困扰着学生, 这方面压力也往往是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最热点最集中的问题。 (4) 升学就业困境。进入大学校门, 自主学习取代了填鸭式教育, 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但在入学第一学期, 由于专业基础课繁重, 加上自主学习经验不足, 不能有效协调社团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会出现较大规模挂科现象。一个个红灯挂起, 为之后的大学生活蒙上了阴影。而在高职院校中, 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会面临专转本的选择, 每年专转本考试前一两个月, 都会有大量学生产生焦虑状态。与此同时, 未参加专转本考试的学生也在为毕业后的工作愁眉不展。不少高职院校对应职业具有高风险性、高压力的工作性质, 还应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些都导致学生在校择业期间产生诸多的焦虑。

2 压力管理

2.1 压力管理概述

压力管理是将人的压力程度调到最佳点, 以达到最优的绩效, 同时避免受到与过度压力有关的心理与身体伤害的过程。 (6) 高职院校的压力管理策略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多角度进行有效实施。

2.2 压力管理策略

2.2.1 营造友好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景观, 可以满足学生需求, 促进精神发展, 舒缓心理压力, 陶冶情操, 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降低自卑心理。 (7) 高职院校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营造适宜的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随着教学规模扩大, 有不少学校在城市郊区建了新校区, 不让后山成为土坡, 不让清水池变臭水沟。

另外, 对学生日常管理, 表彰为主, 惩罚为次。为了提高学风, 很多高职学校会选择对逃课、夜不归宿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公开批评, 往往每周公告栏上布满了各种警告处分。这样都会使校园里堆积负能量, 对处分惩罚脱敏, 反而不利于学生积极学风的养成。提倡学校表彰优良学风事迹, 鼓励学生积极上进, 在校园里传递正能量, 打造友好积极的软环境, 促进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拥有健康情绪生活。 (8)

2.2.2 制定自主课程计划

与本科院校不同,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上, 更偏向后者, 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课程应进一步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外, 应当是更多的专业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把被迫繁重的课业, 转换成自主轻松的兴趣, 将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心理负重感, 缓解升学就业带来的无力感。

当然, 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压力管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的共识。在这里, 我们倡导配以“挫折应对”、“压力管理”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心理健康活动月等等, 也可以开设诸如心理学与生活、人际交往心理学、大学生压力与调节等课程。有研究显示, 这些活动能使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时, 保持心理健康, 培养了他们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 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变化发展的环境中, 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 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 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 为将来的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9) (10)

2.2.3 建立完备心理危机预防系统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增加, 原本依赖在危机发生时才加入的心理危机系统受到了巨大挑战, 建立一个囊括咨询中心、心理档案、心理月报排查、危机预警和干预的全方位危机预防系统十分必要。

现如今, 几乎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或心理咨询中心, 但走进中心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一方面, 应完备中心设施, 建立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配备完善的压力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团体辅导室等。另一方面, 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 鼓励学生走进心理中心, 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心理困扰。

另外, 健全的心理健康排查体系也十分重要。在新生入学后, 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比如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生活经历重大创伤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由班级心理委员报告班级每月心理健康情况, 搜集最近时期困扰学生产生压力的重点事件,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压力对学生的侵害, 减少校园悲剧的发生。

2.2.4 鼓励教师人文关怀

人们常说:“大学校园是半个社会。”比起中学, 大学里会接触更多不同的人, 很多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 竞争也变得残酷, 但不及大社会那么无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一切学生, 定期走访课堂、宿舍, 参与学生活动, 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能健康积极地生活学习;关心有苦难的学生, 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抚恤, 减少学费问题给学生带去的压力;关爱有困扰的学生, 对心理上存在潜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关爱, 定期进行心灵交流,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 营造和谐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关怀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能够让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唤醒, 个性得到尊重, 人格得到完善, 困难得到解决, 心灵得到寄托和安宁, 自由得到保护, 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幸福, 愉快地学习, 健康地成长。

2.2.5 培养学生压力管理技巧

学生作为高校校园文化载体, 有较强的接受能力, 但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 面对压力时自身调节能力较弱, 所以要求学生要认清压力事件性质, 确认自身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找到合理的压力解决途径, 善于利用身边有效资源, 解决压力问题。在对自己有正确定位后, 积极寻求人生目标, 不要将升学和就业抛在脑后, 要通过不懈努力, 才能实现最终理想。

另外, 文化知识学习之余, 也要培养自己的课余爱好, 参与社团活动。这样一方面, 劳逸结合, 有利于压力的缓解;另一方面, 也更利于自我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压力调查问卷 篇5

您好!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份关于大学生压力问题的调查。此问卷用来了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压力的来源,希望占用您一点宝贵的时间来认真填写一下这个问卷,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感知到的压力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性别_________专业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

1、你觉得你学的专业的学习压力大吗?

A、很大,科目太多适应不来B、刚刚好,让我有动力去学习

C、时大时小,很难说清D、一点也感觉不到压力的存在2、你对您所学专业感觉如何?

A、很喜欢,是我所选择的B、一般,这专业与我想像的差很多

C、无所谓,没什么喜不喜欢D、不喜欢,因为高考分数原因才报他的3、你觉得大学里,成绩重要吗?

A、重要B、一般C、没所谓D、不重要

4、你会跟你身边的同学在学习方面竞争吗?

A、会比较明确的竞争B、自己会在心里暗暗比较

C、某些科目或方面会比较D、无所谓

5、父母对你的期望?

A、期望较大,造成一定的压力B、期望较大,不过能承受,是动力

C、期望较大,但我并不在乎D、父母随我自己

6、你是否经常了解你现在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

A、经常,怕以后找不到工作B、偶尔了解,担心过

C、了解过,但不担心D、还未了解

7、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过困惑和担忧吗?

A.经常B.偶尔C.很少D.无

8、你和自己寝室同学的关系如何?

A、非常好,有说有笑,经常一起B、还可以,有时还聊得来

C、一般般,觉得就是同宿同学关系D、不好,大家经常为小事吵

9、你的知心朋友?

A.非常多B.一般多C.很少D.几乎没有

10、你是否曾因同学间的攀比而产生困扰?

A、经常B、有时C、较少D、没有

11、请将以下几项所带给你的心理压力由大至小排序()()()()()()()

A.经济问题B.恋爱问题C.人际关系问题D.家庭问题 E.学业问题F.个人前途及就业G.国家发展前途

12、你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

A、转移(心理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B、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

C、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D、顺其自然

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篇6

摘 要: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易导致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失衡。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等内容,对其的回顾能为日后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类型 应对方式 差异性研究

大学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的象牙塔,莘莘学子经过多年努力,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院校。很多人以为从此一帆风顺,殊不知,进入大学校门才是一切困难的开始。大学生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压力,又有生活压力,更有就业压力等。刚进入大学时,很多学生离开父母的关心呵护,生活不能自理,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的学生之前没有住校的经验,不知道与同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时该如何相处,产生心理困惑。到了大二、大三,由于课业很紧张,为了毕业赶紧攒学分,又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到了大四,好不容易紧张的课程学习结束了,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就业,很多学生听闻如今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于是产生极大的压力,整日惶惶不安,甚至夜不能寐。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多数学者认为排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类型首位的是就业及前途的压力。这与之前调查结果大相径庭。90年代前,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以前高中生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注重与同学的相处。很多高中学校不安排学生住校,又没有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同学之间的交往很少。到了大学,住进了宿舍,要与同学朝夕相处,才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学生很不适应。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如Rawson,Heins等人认为,学生的压力与成绩及学业期望等有关。而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对我国大学生造成巨大压力的首要因素是就业及个人前途。如王成义、樊富珉、王富荣、茅默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就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最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很多用人单位倾向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往往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远远超过市场需求。而有的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甘于平凡的岗位,于是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压力与日俱增。而李虹、伍妞、车博文、梁宝勇和张淑熙、杨文杰等诸多学者认为,对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因为学业与毕业和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不仅要通过课程学习学到基础的知识,还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中很多人只知做题考试,动手能力相当缺乏。到了大学阶段,实践课程的增多使他们无所适从,压力油然而生。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如朱逢九、张林等学者认为,生活压力和人际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今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很多都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主要表现在喜欢独处、遇事爱钻牛角尖等方面。总的来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

樊富珉、李伟、刘春燕、李文权、杨俊茹和张磊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面对压力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是自行解决,通过参加活动,找朋友聊天、运动、看书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少数学者认为,对于心理压力,大学生多采用消极方式。如刘杰关于大学生面临压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面临压力时,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不成熟的,等待别人的帮助。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研究

1.性别差异比较。李虹、徐长江、车文博、张林等学者的研究指出:男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总体高于女大学生。李志德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男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压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年级差异比较。学者李虹认为:二年级学生压力最大,然后是三年级,一年级学生压力最小;车文博等学者指出:二、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一、四年级;程葵学者指出,一年级大学生压力最大,是学习环境和方法改变、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王富荣和龚惠香指出:大学生心理压力随年级递增,三年级最大。吴庆对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深入研究,这时期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考研、恋爱、离别等,心理压力较大。

3.生源地差异比较。郭楠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生源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城市生源地的大学生,这是由于前者在经济条件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普遍不及后者,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其他压力产生。车文博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个人压力感和社会环境压力感方面,乡村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家庭条件和求职择业方面,乡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显著大于城市大学生。

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比较。总体上说,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大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这可能是由父母期望、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造成的。陈川、陈勃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总体压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大于后者。张林、车文博等学者指出:非独生子女的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在社会环境压力上非独生子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个人自身压力上二者无显著差异;在家庭压力、择业压力、学校压力和学业压力方面,非独生子女的总体心理压力显著大于独生子女。

四、问题与展望

今后我们研究时要注意对象选择的丰富性;在研究内容上将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在研究视角上要采用更广阔的视角,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注重结合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目前很多学者忽视对个体发展变化的特点研究,很少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也很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压力应对方式。所以我们今后应注重对个体发展变化特点的研究,多考虑影响心理压力的实质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减轻压力的方式,真正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

[2]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

[3]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9.

[4]伍妞,张小山.当代大学生现实压力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业学院院报,2005(11):124.

[5]车文博,张林,黎兵,等.中国13所大学本科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388.

[6]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116.

[7]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43.

[8]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3.

[9]张建卫,李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9.

[10]吴海月.高职新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考试周刊.

[11]王道阳.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6):46.

[12]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基本特点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3):6.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剖析 篇7

一、大学生就压心理压力的来源

1. 学校方面

如今学校方面都会上报就业率, 就业率对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招收更多的学生、让学校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学校则会将这样的压力转移到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中, 通过各种形式来给大学生施加压力, 让他们能够尽快找到工作, 以便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2. 家庭方面

大学生作为家里的希望, 在父母的眼中, 只要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就等于以后的人生就会一帆风顺, 因此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父母就会经常唠叨“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上了大学找太差的工作还不如不上大学”诸如此类的话。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变大, 让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3. 个人方面

如今大学生都是被父母宠爱长大的, 因为缺少锻炼, 在面对严峻就业状况的时候显得无所适从。他们总以为上了大学找工作就轻而易举, 但是却忽略了如今的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多,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虽然变大, 要求却更高。大学生在找工作碰壁的时候常常会意志消沉, 因为失败的求职经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表现

1. 自卑心理

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境的原因过低的评估了自己, 这让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对于工作的要求比较低。受求职失败经历的影响, 导致他们会产生精神萎靡的状况, 三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总觉得自己是社会所不需要的人, 躲在家里什么都不干, 也不出去找工作, 严重了甚至会出现错误的念头和过激的行为来逃避现实。

2. 逆反心理

学校和家长的对于学生找工作的意见通常都是比较中肯的, 但是有的大学生总是觉得这些人的推荐都是不好的, 甚至对这些意见抱有一定的戒心。他们对于长辈和学校的意见常常都是予以嗤之以鼻的态度, 偏执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找工作。在被心仪的企业拒绝之后, 也不总结失败的经验, 依然我行我素。

3. 孤傲心理

如今大学生在父母的庇佑下长大, 有的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觉得自己很厉害, 不能正确的对自己进行评估, 这样的状况导致他们看哪个工作都觉得不适合自己, 在好的企业不用他的时候又觉得那些面试官的眼光太差, 甚至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想法。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调适方法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于各个方面, 但是更主要的是要大学生本身能够调整好心理状态来面对挑战。笔者就上文所描述的问题提出几点调试方法:

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 改变月新低工作就不好的错误思想。如今市场竞争激烈, 各个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多, 每个人开始工作的时候都是由低级慢慢升职成高级的。并不是从学校一出来, 找到工作就能当上高管的。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认清就业形势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素质水平来找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踏实做事, 低调做人, 通过谦虚严谨的态度和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向上爬。

2.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找到工作的前提需要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综合素养, 不管心理素质还是硬件文化水平。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校能够通过不断学习知识的环节来丰富自己的内在, 通过校外的兼职、多参加活动等来开拓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相结合的情况下, 让学生能够以一个良好的综合素养来面对就业的挑战。除此之外, 培养自己的责任心、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也应当是大学生所需要注意的。

3. 适当地进行自我调适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大学生应当把握好对压力的处理方式, 让自己能够在压力的激励下慢慢成长。为了避免过度的压力让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 则需要大学生适当的进行自我调适。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壁, 对于这种状况, 大学生应当总结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企业不会用他, 是面试的时候回答的不好还是因为个人水平的原因等等, 通过这样的反思为以后的求职储备一定的经验。在感觉自己比较焦虑的时候, 洗个热水澡放松放松, 好好休息、听听歌来缓解压力, 或者通过体育锻炼、健身的环节来释放压力。。如果觉得自己实在不能调整好, 可以通过与友人交谈, 将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进行倾诉,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疏导自己的压力并及时的发现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甜甜.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12 (05) :27-28.

提高大学生质量应对就业压力 篇8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就业受到短期供给过量、金融危机、就业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因此, 提高大学生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由之路。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 需求减少, 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 就业岗位需求的增加远远跟不上毕业生数的急剧增长, 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而与此同时, 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 比上年减少了3.8%, 约40万人, 约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考。相比之下申请国外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国外大学将大量抢夺我国高校生源。这样的状况与大学生就业难不无关系, 同时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

2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

2.1 短期性、结构性和区域性供给过量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和

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使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 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 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这从一定意义实反映了短期的大学生供过于求。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结构的特点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普遍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大公司作为就业的首选, 于是短期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劳动力供给出现过剩, 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求贤若渴而东部发达地区人满为患。

2.2 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全球经济

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使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总量缩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传导, 使企业发展进入不景气周期, 尤其是金融证券、房地产、进出口行业等, 企业对大学生的人才需求计划开始缩减。二, 预期下降。据初步估计, 此次金融风暴至少使华尔街丧失3.5万到4万个工作机会, 同时拖累相关产业减少13万个就业机会。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预期下降。

2.3 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综合素

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 如知识结构不健全, 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甚至有些知识很陈旧, 实践能力缺乏, 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 不能很好地胜任实际工作。[6]另一方面, 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 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 展示专业能力, 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3 提高大学生质量应对就业压力

3.1 政府增加高校教育投入, 保证教育质量国农业大学校长柯

炳生的研究显示, 过去十年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中, 来自政府部分只增长了3.5倍;大学生入学人数增长了5倍, 硕士研究生增长了6倍, 博士研究生增长了3.5倍, 而教师只增长了1.7倍。这势必导致:一师生比过高, 教育资源被稀释, 教学质量下降。二缺乏资金, 一些院校实验设备落后、无法保证学生外出实习时间和质量, 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因此, 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扩充教育队伍, 是提高大学生质量的物质保证和人力资源保证。

3.2 高校明确自身定位, 深化改革, 调整结构提高质量

3.2.1 确立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都倾向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国内外知名大学”, 大专院校纷纷争办研究型院校, 强调办学规模、科研能力和学科综合度, 专科院校力争办本科, 本科院校力争上硕士点, 有硕士点的院校力争上博士点, 都在追求一种研究型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而忽视了本来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将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用在扩大招生规模和抓项目上, 对教学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投入较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学校定位问题、培养目标问题必须加以彻底解决, 否则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将成为影响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性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2.2 深化教育改革, 调整学科结构, 提高大学生质量近年来

高校受扩招和走综合性大学办学方向的影响, 学校为了能够招到更多的学生, 在专业设置上大都带有盲从性, 随意性的特点,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 导致课程设置也存在极大的盲目性。而当前高校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合理, 重必修, 轻选修;重理论, 轻实践。

高校需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课时比重, 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力推进以就业、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3.2.3 合理安排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存在“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现象, 在课堂很难看到“大师”的影子。一部分教师专搞项目、科研, 没有时间上课;一部分教师俗务缠身, 无力分心上课。另外师生比过高, 教学工作量过重导致教师疲于应付,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 一、高校对教师考核多样化, 而不是非要有科研任务, 同时让教师教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超额收入, 使一部分教师专心搞教学;二、学校政策鼓励、要求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见到大师的风采。三、建设师资队伍, 引进人才和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

3.2.4 重视就业指导

国家对高校就极为关注, 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2)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内容局限。 (3) 就业指导的开展与教学相脱节。 (4) 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有效作用。

应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成立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团队, 聘请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导师, 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发挥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优势, 从低年级着手就业指导, 以科技竞赛、项目科研、创业大赛等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5 加强学风建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提高大学生质量

部分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失去奋斗目标, 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 出现了“大学笔记为考试而记”、大学四年只为混一张文凭的现象。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课堂上睡觉、聊天, 看小说杂志, 发短信、听音乐等;出现了一些“逃课族”, “必修课选逃, 选修课必逃”;有的学生平时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肤浅, 只凭自己的兴趣片面地认识学习课程, 认为基础课枯燥无味、无实用价值;大都愿意选择较热门专业, 入学后就急于学习专业课, 希望学了马上就能派上用场, 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有优厚的待遇, 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高校教学的质量。

应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促进提高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大学生质量。 (1) 加强思想教育, 激励学生成才, 使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 加强自我认识的培养, 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动机和目的, 提高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学风建设, 以技能和文化艺术相结合,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结合第一课堂教育, 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拓展实践机会, 挖掘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平台和机会, 加大对实验室及设备的投入、提供更多社会实习机会。四、加强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是学风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09年陷就业低谷611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挑战.校园招聘频道.career.eol.cn.2008-12-18.

[2]郭少峰.84万应届毕业生不高考.教育部否认因就业难.新京报.2009年06月03日.

[3]杨伟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校园招聘频道.career.eol.cn.2008-11-06.

[4]傅剑锋, 沈颖.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2006年04月06日.

[5]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2月.

[6]王建胜.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7]郭少峰.农大校长称大学生质量问题是就业难主要因素.CCTV.com.2009年04月17日.

[8]刘艳, 李铮.从大学生“回炉”现象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书育人20206年10月.

简谈大学生压力与动力 篇9

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 大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 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来自学习上的压力

学习问题历来是大学生最为关心、也是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作为大学生, 他们刚刚进入大学生活, 有近一半的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 尤其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 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还有一部分同学过于精神紧张死扣书本, 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以至考试成绩不理想, 这些原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2、来自大学业余生活的压力

现在大学的业余生活, 是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环境。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压力感。在学生当中, 心理压力的来源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同学比较重视学习, 学习自觉性较高, 这样的同学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 他们的压力很大, 这些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自身和社会几个方面。另一部分与此相反, 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沉迷网络游戏或谈恋爱, 荒废了学业、虚度了年华。这些同学普遍感觉大学的生活空虚, 整日无所事事, 甚至有些人开始后悔上这个大学。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这些同学心理上的压力依然很大。

3、来自经济生活方面的压力

如今的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经济生活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的情况明显下降。但是, 经济条件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却不容忽视。

4、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人际交往问题是现在大学生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

大学生中,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接触范围较窄, 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 初到大学, 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 一下子不知所措, 乱了阵脚, 于是羞于表达形成了这些同学的内向性格。

另一部分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 他们有很多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 这些学生难以体会到来自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于是和他们形成隔阂。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里, 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通过以上四点, 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压力上并不比步入社会的人压力小。作为教师, 我想我们今后在做工作的时候, 尽量能够多考虑学生的心理压力, 多给他们肯定, 碰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耐心的给同学们呢讲解, 当遇到同学的纠纷的时候能够及时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我觉得, 应该特别注意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的思想, 注意多多疏通引导, 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联系家长, 并且做好学生监控工作。

二、关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

动力是一种无形资产, 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较多的探索性和更大的自主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 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 辅之以恰当的管理, 让学生主动地的参与学习, 这些问题应是学校的工作重点。面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应引起高校有关部门和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对策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根据动力的来源, 大体上分为“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和“综合动力”三个主要方面。

1、内在动力方面

内在动力是指源自于学生本身对学习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动力, 它包括学习目的、兴趣、自觉性、努力程度、对专业的认可度等主要因素。各种就业观念急剧激荡, 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凸显出明显的直接性和现实性。在更多学生中, 他们都能够“经常”或“有时”考虑自己的前途。有的学生把“全面发展”作为学习期间最想实现的目标。

2、外在动力方面

外在动力主要来源于受到外界的激励或压力所推动, 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朋友等因素 (包括正面强化和负面激励) 所产生的动力。

更多的大学生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竞争, 这表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社会的竞争压力, 有很强的成才需求。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心理需求, 将这些外部压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则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学校的相关评奖评优制度, 毕业考核制度都是学生学习中很重要的动力;恋爱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的主流趋向是理智和成熟的, 更多的学生明白学业重于爱情, 爱情为学业服务;家庭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到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压力, 这种压力在大多数同学中都能够转化为动力, 无论家庭经济条件的好与坏, 学生上学的时候想的最多的都是父母殷切的期望, 所以, 家庭因素到任何时候都是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

3、综合动力方面

综合以上两点, 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学习动力在一部分同学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他们的综合学习动力, 这样的同学积极上进,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 碰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自己克服, 能够时刻都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的大学生才能够度过一个好的大学生活, 所以, 作为高效管理者, 应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 给同学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让他们不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 而是激发他们的潜能, 把学习、生活上的压力都能够转化为上进的动力。

摘要:压力与动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问题, 良好的动力只有在一定的压力下才能够产生, 换句话说压力是动力的来源, 当然, 动力也是压力所带来的结果。学生的大学阶段, 正是他们一生当中的性格定型阶段, 在此阶段, 有意识的塑造学生的社交型、进取型性格, 有助于消除心理疲劳;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把握学生中思想上压力与动力, 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 塑造良好的自我。面临一个即将步入社会, 容易受到伤害的社会群体, 我们作为高校管理者, 一定要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和动力有所了解, 指导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紧张的不利影响,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90后大学生精神压力浅析 篇10

一、精神压力的概念与模型

关于压力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有着不同的界定。在国内大多数学者将其定义为“应激”、“紧张”的状态。物理学则更侧重于压力的客观属性,而精神领域则特指刺激所引起的人体一种非特异性反应,也叫应激。国外学者一般从认知与反应的角度解读压力概念。精神压力的概念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因素:能够使个体产生压力的刺激性事件,个体对于刺激性事件的感觉为危险,刺激超出个人能力和可用资源,具有不可控性,内在体验为焦虑、内心不平衡、紧张等。

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精神压力,国内有学者将精神压力建立四种模型,他们分别是:刺激模型、反应模型、认知评价模型、身心相互作用模型等。基于这四种模型的理解,我们可以将精神压力归因为综合的主客体环境造成。如环境因素、压力事件、主体认知水平等。抓住了精神压力的这些核心因素,对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帮助90后大学生释放精神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90后大学生精神压力现状

1、90后大学生精神压力客体现状

伴随着全球经济、文化、政治的高速发展,90后大学生面临的信息量在与日俱增,背负着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每天他们需要接受、处理各类不同的信息,面临的任务不断增大无形中给大学生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尤其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结构变革快速,利益结构调整剧烈。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规范和制度却没有同步完善,90后大学生虽然身处象牙塔内,但是似激流勇进般的发展速度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不进则退的感觉。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下,人们追求快、新、奇的生活方式,这就直接导致精神上对速食文化需求。这种强调数量而忽略质量没有太多营养的文化也在90后大学生中滋生了一种快门式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变化使得90后大学生逐渐在丧失传统文化的“根基”,这种浮萍式的文化消费现象极容易使得他们在精神上产生压力。

社会竞争激烈,90后大学生深感就业压力大。几乎每一位大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关注和考虑就业问题,就能感受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忧心忡忡,有的大学生受“毕业就等于失业”等观念的影响,或者基于本专业学长们的就业状况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有些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和技能与市场要求脱钩,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于是产生暴躁、焦虑等情绪,失去自信:有些大学生面对众多的用人单位,患得患失,一旦抉择失误,错过了更好的工作,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与家庭选择不一致,违背父母愿望,产生较大矛盾导致压力产生。

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期望产生压力。青年兴则国家兴,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对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90后大学生寄予了很大期望,加上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有许多父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多层次、过高的期望值使90后大学生来不及喘息便又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2、90后大学生精神压力主体现状

90后大学生自我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容貌、身体体格的不满、对自我的能力不满、对自我的表现不满等等,而自己又无法去弥补这些不足。有些90后大学生常常觉得自己体格不够强壮、容貌不够漂亮或英俊,个子不够高,不苗条,遇到比自己条件好的人就有自卑心理,终日郁郁寡欢;有些90后大学生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现,又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遭遇批评的时候就陷入苦恼和烦躁中;有的90后大学生总是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两相比较,觉得自己处处差,处处不尽人意,于是变得抑郁、自卑;有的90后大学生理想远大,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可又不能付诸行动为之奋斗。过度的自我压力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甚至自我毁灭,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90后大学生自我压力的产生主要由于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认识“现实自我”,愉悦接纳“现实自我”,同时过分追求完美的“理想自我”。

90后大学生对精神压力处理方式堪忧。首先,90后大学生对精神压力的认知不够充分。很多人都高喊着精神压力大,但是具体有哪些精神压力或者压力的来源在哪里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据调查大部分90后大学生选择压力来自于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和人际交往的压力(包括情感)。对于压力的深层次原因,如社会文化背景等鲜有提及。

90后大学生应对精神压力方式有偏颇。主流上,大学生对精神压力经常采取看书寻求精神支撑、找人聊天减轻烦恼、自我控制情绪、转移注意力、借助打球等运动以及听音乐等娱乐方式释放压力。但是笔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90后大学生在应对精神压力时采用到网络虚拟世界寻求刺激、安慰、发泄等形式。

三、90后大学生精神压力应对策略

1、提升压力主体的能动性

提高大学生自身应对能力。要减轻或消除精神压力,大学生自身的应对能力和强大的精神世界是关键,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健康的文化为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提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通过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大90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着重提升90后大学生对精神压力的客观认识,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精神压力产生的社会根源。锻炼学生的承压能力和耐挫能力。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使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接纳与欣赏自我的态度,不断完善自己,在挫折面前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拓展自我释放压力的途径。培养90后大学生更多的自我释放压力的途径。如面对精神压力时主动寻求帮助、听音乐、体育锻炼等有效方法。

2、改善90后精神压力客体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到环境育人。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学术、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心理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现代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他们尽管有较扎实的文化知识,但视野较窄,阅历贫乏,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始终处于家长的呵护之下,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判断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一些学生情感较脆弱,精神世界较贫乏。而社会实践是锤炼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经风雨才能见世面,才能磨砺良好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骆郁廷,著.精神动力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唐玺惠,著.情绪管理与压力调适[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3]梁宝勇,等著.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看重职业教育 篇11

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在2008年上半年遭受冰雪灾害、特大地震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全国就业总体情况与上一年同期基本持平。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之前,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率每年约为7%,而预计职位需求增长率每年不超过5%,供需不平衡还将扩大。

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最近针对28所高校的700多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7.4%的大学生表示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成了大学生最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为顺利就业,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降低收入期望值,每月1000元的工作也能接受。

职业教育受关注

为增加就业竞争力,很多大学生选择先参加职业培训再就业,“因为企业招人不是只看你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你的动手能力,而后者可能比前者更重要。”毕业生小刘说,与其到处碰壁找工作,不如蓄积能力后再找工作。IT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项目经理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室内设计师培训……丰富的职业教育跃入大学生的眼帘。他们积极吸收各类专业知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

“还有一件高兴的事,就是和我们一起学习的人形形色色,有的已经在该行业有一定基础,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位选择室内设计的大学生说,她在培训班认识了一位在装修公司就职的学员,那位同学经常给她讲一些关于装修市场的动态信息。同时,这种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已经“传染”给了“准大学生”们。高职院校也逐渐得到了高三学子及其家长的青睐。有位家长说,经过家庭会议的协商,他的儿子今年放弃三本而专攻高职。“有市场的专业才会吃香,用人单位对于文凭好像越来越不看重了,重要的是你能胜任工作、出色工作。我很高兴我的儿子能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去盲目追求学历。”

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一方面,我国存在大量的技能人才缺口,高级蓝领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却难找工作,不少人似乎毕业即失业,在家“啃老”,造成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无谓增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直接,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让学生熟悉行业、融入行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人职前的选择。

七成大学生失眠与就业压力有关 篇12

1 468人参与了此次调查, 其中大学生有1 156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有78%的人认为自己患有失眠症, 表现为入睡困难, 多梦, 睡眠浅易醒, 醒后无法入睡。

“睡不着, 醒得早, 白天犯困没精神, 睡眠不好, 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影响。”就读于厦门大学医学院的陈晓华感慨:生活压力好大, 失眠正成为一大公害。

相当多同学失眠的压力来自就业。药学系毕业班的何青同学最近一直为工作着急, “班上同学都在说自己打算干嘛, 发展得怎么样了, 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准备了。”而她自己仍然没有一个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 深感压力很大。

医学院的一名同学为了能进厦门市的一家好医院, 天天复习专业知识, 进实验室做实验。“他时不时就怀疑自己是不是患病了, 甚至经常梦到自己患了什么病。”接近这位同学的老师说。

最近经常奔走于校园招聘会的数学系研究生郑莉也夜夜难眠。“数学系的就业率不高, 自己当初也是图保研简单, 没好好规划一下。直到找工作才感觉到压力大呀。”郑莉说:“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天天逛招聘会, 夜夜祈祷自己能被某企业选上。想到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却不能自立, 那种难言之苦像石头一样压在心中, 怎么睡得着。”

同样难以入眠的还有预防医学系大三的小卢同学。大运推广、社团活动、新闻采访等一大堆事让他忙得没时间睡觉:“每天深夜2点睡觉, 早上7点起床是我的常态。”不过他说:“现在失眠是为以后不露宿街头能睡好觉, 值得。”

失眠当然不是一件好事。受访者中, 77%的人认为失眠是一种病, 88%的人认为失眠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 其中28%的人出现抑郁、心理负担加重并影响了人际交往;46%的人觉得精神不足, 做事不能集中, 效率低下;另有14%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上一篇:万拉法辛下一篇:专业技术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