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环境规划(共12篇)
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篇1
引言
进入21世纪, 人们心中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 是一个以人为本, 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 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1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才能够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 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 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 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 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 使它既有视觉效果, 又会使置身于此者产生丰富联想, 它犹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 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中良好的景观环境, 能使学生情感端正, 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1.2 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 营造出生态绿色体系。
1.2.1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
1.2.2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 便捷, 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1.2.3 校园绿化自成系统, 具备自我循环发展的功能。
1.3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1.3.1 规划理念。
根据功能定位, 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四书大学)
大学不仅是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 还必须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1.3.2 规划原则。
(1) 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植物的生态保健功能来提高环境质量, 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 体现景观型校园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 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 适当穿插四季花卉, 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 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 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 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格调。 (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可能进行复式绿化, 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 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 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 如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 形成立体景观。 (5) 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 体现个性化:a.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 校园空间中各种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 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b.关注人的审美习惯, 布置山水景观, 并赋予其文化内涵。c.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 如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1.4 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1.4.1 植被气候影响。
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 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 小径, 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 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
1.4.2 能融合统一的校园建筑。
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 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统一, 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 具有整体美的风貌。
2 规划实例
2.1 规划构思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自1958年成立以来,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商业职业教育为主的多学科的高等院校。学院座落在牡丹江市区内, 现占地约5公顷。牡丹江市政府计划将其南侧的棚户区、企业异地安置, 用地用于学院扩建;并将附近的儿童公园整体划归学院作为现代化运动休闲广场, 集体育运动、健身锻炼、休闲娱乐于一体, 设施完善并对全社会开放。拟建的新校区占地15万平方米, 将建设现代化景观型校园, 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2.2 始终贯彻景观的设计理念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越是生态的, 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儿童公园始建于解放初期, 此次规划为高校的运动休闲广场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原生态的本质。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 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 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2.3 交通设计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 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由于校园扩建, 新的校园将明月路-这条城市一般道路包括在内。我们在穿过校园的街道两端设置限制机动车通行的设施来保护校园内的行人安全, 因为在平时明月路交通流也不大。
2.4 规划目的
人们都需要交流, 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 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 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 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 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 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 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3 结论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 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 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 解放人的个性, 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 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摘要: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实力、办学风格, 展示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现代大学自诞生以来, 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 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 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论述了在新时期大学校园发展建设中, 如何在规划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大学校园,城市规划,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张津奕, 张建.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 2009增刊.
[3]刘丽和.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篇2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张超魁
阜阳
236037 摘要
大学校园的景观是对高校文化,历史及发展的体现,是一个大学发展、演变的精髓之所在。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不仅凸显校园外在形象,而且还能凸显其学校的精彩风貌、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为师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并感染人并为之奋斗。关键字
景观设计 大学校园 阜阳师范学院
The Apprecia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Zhang Chaokui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201040610248 Abstract The landscape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reflects the university cultur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ity, where the essence of evolution.Campus landscape design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external image of the campus, but also to highlight the wonderful character of their schools, cultural connotation, aesthetic taste, and to provid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infected people and fought for.Key words
The landscape design
University campus
Fuyang Normal College
0 引言
校园绿化是学校成功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人为本的新时期,对教育重视也必然体现在为其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绿化建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设。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校园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校园环境建设很少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逐步开始重视教室以外的校园环境建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早在19世纪末,西方现代文明大量涌入中国,西方的综合高等教育也在中国得到建立,并且在国家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建立了一批国立大学,它们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雏形。在20世纪初期,中国国立大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新中国建立,高等教育经历了1952年学习苏联体制到经济困难再到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经历起伏,有重大成果也有沉重教训,这一阶段的结果成为了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重大转折点。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走向全新的局面,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高潮,这一阶段的成果影响了中国历史性校园未来的走势。
我国大学的校园格局形态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开敞式——全盘的苏化——多元化的发展。学校各功能分区之间,各功能建筑物之间要达到完善组合,丰富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其建筑形态、空间组合必须遵循城市设计的有关原理。这就要求校园的规划设计,必须在把握城市、校园内外环境共性的基础上,根据校园所处地段的城市区位和校园场地的特点,对校园的内外空间形态做出科学的分析,根据特定的设计对象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计。
本文以阜阳师院为对象,对校园景观规划整体格局进行简要鉴赏。(由于时间仓促,阅读文献有限,文中难免有不少错误之处和语言表述口语非专业化,请老师谅解)1 阜阳师范学院新校区概况
1.1自然条件
新校区坐落在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见图1),是近几年来刚建成的校区,在设计规划,构成形态等方面还处于发展中。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无霜期220天,年均降水910毫米左右。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京九铁路交通枢纽、皖北地区4C级机场,环境怡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建校50多年来,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8万多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学校现有清河、西湖两个校区,占地98.7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9万平方米。1.2 文化背景
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文化精英管子、老子、庄子,曹操、曹丕、曹植,欧阳修、苏轼、曾巩等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在阜阳颍上,有国家4A级的景区——八里河,还有生态文化集中、物种多样丰富的生态园,人文内涵以及迪沟等优美风景区,为阜阳这座城市增添了别具风味的人文自然风情。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校园景观整体布局
2.1 设计理念
我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尽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工建筑造景和植物造景为基本原则,采用以现代文明风格的线条为主格局,结合传统的的造园艺术手法和水流植被等仿“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典韵味,尽可能的反映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尽量做到人与自然、景观与情感、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统一,争取早日建成具有现代大学风格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
2.2设计的基本思路
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新校区的景观的整体布局重点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2.1传承文化,推陈出新
学校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笔宝贵的精彩财富,是见证学校发展的一个根基。虽然西湖新校区整体景观设计上要优于清河校区,但论文化底蕴、历史沉淀、绿化面积等方面还与清河校区相差一段距离,因此我们在发展新校区的同时,必须充分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新校园的结合。(1)充分利用小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营造富有自然美的生态环境、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空间,与“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的校训紧紧相结合。(2)校园的建筑、喷泉与小桥、荫亭等要蕴含校园历史与人文精神,同时也要体现观赏休闲的韵味。比如可以在逸夫图书馆门前放一尊苏轼或其他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古代名人的雕像,这样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氛围,也给校园增添了光彩。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2.2.2结合平原地域特色
在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到皖西北的一座平原城市——阜阳的地方风俗习惯、气候环境等特点,结合在校人数与校园活动面积,避免为了设计景观优美的同时而忽略了人行为活动的心理特点与气候。比如在实验楼前的仿安徽大学而建的“情人坡”(或许目前还只是处于未完工状态),虽然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学区与生活区加一“屏障”,但是考虑到阜阳本地气候原因,土坡与教学楼又很近(许多同学会穿过此处去上课),每逢连绵雨天,难免会把许多泥土带到校园其他各处,影响了校园环境美观。
3.校园目前景观构思现状
学校整体以教学主楼、综合楼、逸夫图书馆为主轴,以学生生活区、风雨操场、实验楼为两翼展开而来,延伸校园景观。根据校园经济基础建设,按照先后的规划理念逐步完成对校园的景观建设。再以教学区建成的基础上逐步对外扩大,稳步建成教学区、生活区、科研实践区、行政区、运动休闲区等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现在校园全貌鸟瞰图:见图1)。
3.1 喷泉广场景观体现校园风格及行业特色
广场结合喷泉、地面铺装、花园植物造景等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此来丰富校园景观,传递校园文化(见图2)。
3.1.1阜阳腾飞的校门
位于师院西区的北大门(正门),左侧以“f”形的弧形设计灵感(见图3),传递出“阜阳”地名,其舞动向上的造型象征的翱翔天空,不断追求的精神,寓意着阜阳师范学院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走向腾飞。在设计中充分结合了阜阳本地特色,注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人在行进的过程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忘却城市喧闹,走进知识殿堂。
3.1.2喷泉广场
位于学院入口处,是大门与教学主楼的过渡区,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广场中央圆形喷泉的下面布置一旱喷泉,可以多种变化的喷涌方式,喷涌的水柱体现生命的活力,标志着阜阳师院人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办学精神。
3.1.3教学主楼
结合现代建筑的风格特色,本校区的教学主楼也是以实用性为主,结合美观与多功能性(见图4)。进入校门,对门而立的就是教学主楼,以宽广的阶梯作为中心主轴,保持了中国古建筑的对称美,攀登而上宽广的平台象征着在知识的世界只有不断攀登才能达到一定的视野。其中央透视性的空间设计,在看到主楼的同时也不失透露出其后面的景观,在有效的视角内接受尽量多的景观,避免了校园对外展示的单一空洞。教学楼宇喷泉交相辉映,成为对外的一道校园风景线。
3.2校园内部景观陶冶校园生活文化
经过喷泉广场,教学主楼的背后就是校园内部风景区,是师生学习与活动的主要空间,图书馆与教学主楼的组建,相得益彰。以图书馆的宽广明亮托起综合楼的挺拔气派,远观之构成一个“上”形,暗示广大师生勤奋努力勇于攀登向上的精神。
3.2.1图书馆与综合楼交相辉映 图书馆是一个学校智慧与文化内涵集中的体现,也是校园发展的体现。图书馆与综合楼交相辉映构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成校园内部景观建设中的一个主体,意在说明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围绕着传播知识与文化为中心(见图5)。
3.2.2植物造景展示文化生态 织物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魅力。校园的植物设计主要考虑到校园文脉的延续性,突出育人环境,将学科、专业特色荣誉校园绿化中。首先遵守适行适树的原则,在主干道两侧栽种适宜行道树(见图6),在行进过程中给人以阴凉的同时也显出厚重的文化气息。学生宿舍楼前的松树与花(见图7),示意莘莘学子要注重修身气节,在盛开时节,清新花香与朗朗书香四溢满校园。结束语
校园环境十多种文化只是渗透交融的环境,是多元文化的组合。校园的环境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情绪、工作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交往沟通,间接影响其人生观与自然观的形成。因此,我校在以后的建设中,既要考虑其对学校整体形象的反应,又要具有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熏陶学子。
参考文献
1.简波,戴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2005(1):31-32.2.谢雨萍,李丰生.基于景观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探析——桂林旅游学院(筹)规划设计的初步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3):5-9.3.肖爱民.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新校区规划设计[J].常州工程学院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大学校园功能区规划对学生的影响 篇3
摘要: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过:“大学不应该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而应该是一个村落,那种试图从一开始就建造一座能容下整个机构的大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文化是大学时代的绿洲,而校园环境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情况说明,大学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关键词:功能区规划;成长成才;江苏大学;校园规划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号召之下,全国各地高校的校园建设热潮迭起,涌现出一大批大学城和大学科技园,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如南通大学、上海大学、扬州大学,其中也包括本文研究的的江苏大学。一方面,扩展并校、旧校区再开发、聚集为大学城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高校综合实力,也为中国高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而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使得部分短时间建设的大学过分强调校园规模和办学条件,在片面追求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指标的趋从下,新老校区之间衔接、大学建设的内涵、校园使用和管理等问题未能充分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等问题相匹配。
实际情况说明,大学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一、江苏大学发展历史概述
江苏大学的前身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创建于1960年。1963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从长春迁至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70年9月,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1982年8月,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1999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为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二.江苏大学整体功能区分布概述
江苏大学是以老校区基础建设规划新校区,新校区整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南面是以三江楼、三山楼为代表的教学区,包括各学院办公楼、实验楼还有学工办公楼;而生活区则主要集中在北面。在规划上体现了“整体分布、分期实施、有序生长”的思路,新校区形成了“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为校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脉络,教学区、生活区建筑沿着轴线集中紧凑布局。江苏大学新校区保留了原有地址上两条南北走向的山体,三条主干道基本依照山体走向而建。另外,新校区的景观环境设计着重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新环境的创造,建筑的集中布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要素,通过巧妙整合基地内的草地、山林、池塘水面,实现校园内部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形成了疏密有致、立体生动的校园空间特色。
图一:南京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二:江苏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三:南京大学校园风景 图四:南京大学校门
图五:江苏大学教学楼(三江楼) 图六:江苏大学内部风景
三、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对比
1.教学区和宿舍区的分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大学旧址所在地。1952年南京大学由四牌楼迁往鼓楼办学,鼓楼校区也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直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启用。
从地图上看,鼓楼校区分为教学区和宿舍区两部分,学生宿舍区和教学楼区之间有一条外面的马路,将宿舍区和教学楼区分成了两部分。宿舍楼区安排较紧凑,宿舍与宿舍之间由步行小道分开。宿舍旁边设有餐厅和浴室,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教学楼区主要建筑有小礼拜堂,由中国建筑师齐兆昌、美国芝加哥珀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礼拜堂,现称大礼堂,由美国珀金斯建筑事务所设计。塔楼,名为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等,这些楼中西结合,既有西方韵味又不失东方本色。后增加化学楼、文科楼等现代楼层较高的建筑楼。古典的现代的不一而足、相映成趣。
由于江苏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集中在同一区域内,集中人数过多。从两所大学的地图上不难看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相比,江苏大学宿舍区分布较散较多,并且由于地势原因,研究生宿舍楼建在坡上。由于学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江苏大学已经有理工科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也在不断地扩建之中,教学区主要以新建筑为主。主要建筑有:三江楼,三山楼,图书馆等。其中三江楼是我校标志性建筑,有19层之高。
2.校园道路
由于地处市区中心,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的道路大多较狭窄,道路两旁都种有梧桐树,成为林荫大道,漫步其中成为了一种享受,给学子带来自然的气息。
当然,校内也会有机动车通行,但是校内对机动车管制较严格,更多的是非机动车或者是步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安全。
由于地势问题,江苏大学内陡坡较多,再加上校内人数较多,江苏大学内建有三条通过全校的主路,道路较为宽敞,可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校园内机动车行驶过多,在校园内经常会有机动车超速行驶的情况;其次,校内道路多为陡坡,再加上宿舍区与教学区之间有一定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负担;此外,机动车校内鸣笛的情况很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
3.校园环境风景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些建筑注重将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以北大楼为例,在楼的四周种有很多绿植,而大楼周身环绕着爬山虎,给整座大楼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感觉,使其更具古典风味。
与鼓楼校区不同的是,江苏大学更注重于风景的整体性,学校的梅林,樱花园,山顶花园,后山等形成了特色的风景区,也吸引了游客的关注。而这些风景区,都是和教学区所分离的。
四、可行性建议
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学校道理建设应以学生步行为参照,由于本校地势特殊,陡坡较多,校内主路贯穿整个教学区,校内机动车较多,校内鸣笛现象也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上课、休息等带来不良影响。此外,很多机动车在校内并未限速,这对学生造成了安全隐患,校园出行很重要,但是安全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可以参照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做法,校园内应严格控制机动车的使用并制定出校内限速、禁止鸣笛等一系列规定并严格实行。
由于地理原因再加上校园内人数较多,学校构建应该更加紧凑,不要一味求大,过大的校园面积不仅不方便学生出行,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教学楼楼层不应过高,就江苏大学三江楼为例,三江楼高19楼半,很多学生上课需要到较高楼层,造成上课前楼梯堵塞,电梯负荷过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非常不利于疏散人群。
4.自习室的分布不要过密,建议在宿舍区域内分布自习室,方便学生自习。
五、结语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过:“大学不应该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而应该是一个村落,那种试图从一开始就建造一座能容下整个机构的大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文化是大学时代的绿洲,而校园环境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我们建设规划学校功能区是应更多的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不要过多求新求异,我们应该更多的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一个校园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校园功能区分布以人为本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何将大学教育理念同校园功能区合理规划设计结合,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寿劲秋.基于学生行为的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4):54-58;
[2]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势[J].新建筑,2002,4;
[3]Richard P.Dober.Campus Landscape[M].Copyright by John Wiley&Sons,Inc.U.S.A,2000;
[4][美]美国建筑师学会.学校建筑设计指南[M].周玉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浅析大学校园布局与规划 篇4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发展方向
大学是人类社会最高精神文化传播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 高等学校的校园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建设针对性强、具有学校学科特色和浓郁文化氛围、创新能力强的开放性、社会化、国际化的大学校园, 对促进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 还在形成大学生完美人格,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关系
大学与城市关系非常密切, 特别是到了近代, 信息的全球化, 高等教育的普及, 继续教育的发展, 终生教育理念的传播等, 使得大学校园和社会以及校园所在的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校园的选址, 对一个学校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甚至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的校园, 选址是否合适正确, 对学校乃至城市的发展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在选址时必须弄清楚城市规划的总体意图, 了解城市的分区状况。
由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全球化, 世界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形态, 很快波及各地, 及时为人们所吸收和反映, 因此在校园规划上中国也受到很多其他国家的影响。另外, 人们又更加重视从本国、本土、乃至本校的各种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 尊重环境, 历史和当地文化,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 多呈现一派多元的局面。
欧洲在中世纪后期的大学建设就十分注重其与城市的关系, 这些大学校园基本上都建设在城市中。大多数美国的高校也认为, 大学作为城市居民的文化中心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大学对城市文化的直接参与, 除了表现在战后迅速发展的各类社区大学、短期大学外, 还充分利用各大学所特有的文化、艺术、体育等设施, 向社会开放, 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例如, 大学的体育活动与社会的参与, 大学周边的居民利用大学的校园设施, 社会团体利用大学的各种设施展开活动, 这些都是大学校园对社会的贡献, 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们和社会的交流, 对拓宽他们的视野有很大帮助。
校园的边缘环境也是校园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自然的山丘、湖泊、道路、绿化、围墙和大门是校园总体环境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脉络的构成因素, 影响校园整体形态的构成。
校园的周边情况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地理因素是指校园周边的地形地貌、环境情况、水文条件、城市规划情况等。而社会因素是指周边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文脉、政府的方针政策等。
因此在城市或郊区、风景区建设校园区别是很大的。综合的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 以求得平衡才是最合理的选址方式。例如, 规模较大的院校, 一般要靠近城区边缘, 留有发展空间;文艺、体育、科学、医学等专业要考虑与市区和居民的便捷联系;电子科学类应与高技术区靠近。
二、放眼大学校园规划
中国大学校园主要以内向为主, 例如四川大学, 学生生活区分布在内侧, 而教学区分布在外侧, 形成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围合;而西方的大学校园是外向型的校园, 学生教工生活区在四周, 与当地居民区为一体, 而教学区分布在内部。这样的开放式校园布局对校园文化和中国是多山地的国家, 而且人口众多, 用地紧张。因此, 山地大学校园是以后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山地大学校园教学办公区一般为中心区分布在中心位置, 而学生教工生活区分布在四周, 这样才能解决山地地形限制下造成的学校规划相对分散、没有明确轴线的情况。而平原大学学生教工生活却在中心或者规划轴线上, 教学办公区分布四周。但是, 也不是绝对, 规划要更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当地文化的交流很有利。
平原大学景观轴线通透、深远, 路网也比较规整, 具有放射性, 多直线型道路。而山地大学校园道路弯曲、回旋, 并不连续, 呈流动性少见, 控制校园总体形态的轴线。
三、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是:突出绿色校园的特征, 提高有限土地利用效率;校园建设要具有前瞻性, 实现传统功能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强化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构建和打造创新平台和产业孵化器;建筑单体实行模数化设计, 扩大交往空间, 增加信息交流场所;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宗旨, 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美华.《漫谈校园规划》.北县教育, 2000.
[2]、李昭雄.《校园规划探讨》.南港高工学报, 9:225-233, 1991.
[3]、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2.
[4]、吴肇钊.《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7.
大学校园规划调研报告 篇5
区位分析: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城的东偏北的方位,用地规模约 2100 亩。用地内地势较为平缓,相对高差 25——30 米,属丘陵缓坡区,一条源自松茂水库的东西向水渠捞鱼河穿过用地,向西注入滇池。
设计理念:1、人文校园——高等教育改革呼吁人文素质的回归,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校园环境和建筑应该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外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性格。我们在新校区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努力营造出一个明快、活泼、健康的校园氛围,以人为本创造环境,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并考虑了无障碍设计,为体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作出了尝试。2、信息化、产业化校园——我们很重视校园信息的资源共享,对内,建筑的组团院落式布局与多条信息轴相连,为校内的信息共享提供了空间。对外,在规划分区中尽可能将图书信息中心、体育服务中心、科技产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3、生态化校园——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选择“文物荟萃”的名山胜地,作为治学的理想场所。因此新校区在设计中因承中国文人顺乎自然的审美情趣,于清幽山水之间陶冶人的情操,结合绿地、树木、广场、小品设计成长长绿轴的景观大道,将入口处的盎然绿意一直延伸到中心区,并且渐显开阔与自由。总之,由水面与绿化相结合构成的这一生态绿环使新校区在生态环境成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健康、多姿多彩的外部休憩空间。4、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结合生态的校园设计。在宏观上,校园要结合地形地貌,不破坏原基地生态环境。在微观上,通过建筑遮阳、通风、利用太阳能等生态手法,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创造宜人的室内环境。(2)弹性生长的可持续校园设计。为了校园未来的发展,在校园设计中预留一些用地留给未来的发展是明智之举。(3)结合地域文化的校园设计。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文化,只有用现代化的技
术手段,对地区文化传统予以尊重和改造,才能在预防一个生态荒漠的同时,预防一个文化荒漠。
规划结构:方案特别重视对现有场地特征的保留和校园特色的塑造,以中央人文景观带组织串联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科技产业区等,组合建筑群体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多景点、组团式布局”的规划结构。“一心”规划利用位于基地几何中央位置用地,布置融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在功能上构成学校各科教学的信息交流共享中心,在景观上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两轴”以共享中心为核心,均匀的向外延伸出纵向人文景观轴和横向公共信息轴,将校园空间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文景观轴中,把广场、小品、雕塑等景观节点组织起来,结合绿化,形成富有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是同学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佳场所。在公共信息轴中,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形成了一个信息资源中心 核,与人文景观轴相辅相成。“多景点”中心人文景观轴的绿带渗透到校园内各组团之间,并形成亲水空间,东部高处的森林公园与水廊形成对景。通过道路的联系,把中心广场,中心水景和山体景观贯通为“山、校、河”的整体。“组团式布局”为大学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它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由于各教学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要建设;有利于大规模建设中的分期建设实施,形成功能布局的弹性,从而节约了土地资源与经济投资;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流,营造学科交流的共享场所。
:
道路交通组织:校园主入口的设置充分考虑到整个区域景观轴线与校园空间轴线的关系,次入口的安排方便了校园的对外交流。道路分为三大系统——(1)贯穿全区中心,连接各功能组团的主干道系统;(2)以自行车、人行为主的次级道路,即非机动车道路系统;(3)专用景观步行道,中间穿插有小品、广场和绿地,供学生在此晨读,休憩和交流。这三大系统相通,但在功能上对车俩的类型有严格的区分和限制,加上人分流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大学城交通的整体性、有机性、安全性。
功能结构:横向中轴线上布置有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与竖向的人文景观轴相呼应,更增强了校园学科的交叉,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考虑到校园活动的特点,把教学区集中设置到地块的上方,将图书信息中心,体育服务中心,科技产
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和对外的信息交流。总的来说,中心与两轴集合了各种大型公共建筑与场所,成为大学城的“核”,是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区域;而各个分散的功能组团相对独立,完整,满足各自功能上的需要,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绿化景观分析:人文景观大道的设计紧密结合大学城的构思理念,绵延的林荫大道体现了学子们对知识的不断求索和创新,而各个节点空间的细部设计则表现出知识积累与升华的过程;公共信息轴作为集中的信息交流中心,在图书馆的建筑形体上朝气蓬勃,突出了大学城的个性与魅力,成为了中心区的地标建筑;大片的水面从建筑中扩展出来,形成的亲水空间一直延伸到东部高地的森林公园,公园上的钟楼与水面的玻璃廊子形成对景,由高到低形成一条绿色视廊,把地标建筑——钟楼突显了出来。校区摒弃了围墙,代之绿化带,形成亲切的自然分离,通过道路的联系,把中心广场,中心水景和山体景观贯通为“山、校、河”的整体。
调研对象二:湖南工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区位分析:新校区毗邻环城高速环道与规划中的轻轨线路,周边是新城区的主干道,交通联系方便快捷,具有校园建设的良好基础,并且与东校区联系为整体的高校教育链。
:
规划设计概念:(1)创立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园景观环境及功能体系,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以贯穿地段的东西向绿轴为核心,构建校园景观空间网络,连接地段两侧城市绿带,使校园景观生态体系成为城市空间的完整组成部分,同时积极利用穿越校园的城市道路,促进学校部分功能区与城市的融合及社会化管理,形成高度开放共享、高效的功能体系。(2)营造传统人文气息浓厚的现代校园。注重空间的人性尺度及形态,通过景观空间节点与重要公共建筑的契合,营造宜人的活动交流场所,并将主要联系路线控制在步行距离以内,形成易于引发交流、和谐的传统人文型新校园。(3)整体校园空间形态呈组团空间沿主轴生长、山水楔入的基本格局。
功能结构分析:规划功能布局的核心概念在于“效率”与“共享”。“效率”体现在各功能组团之间的明确的划分与便捷的联系,明确的分区有利于降低相互的干扰,而便捷的联系则有利于校园的合理运转。校园的功能分区包括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学术交流接待区、科研区、行政管理区、体育运动区、绿地景观环境区域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区域。规划中校园中心区——包括基础教学、各学院建筑、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居于基地中部,而宿舍区各组团、科技产业园等皆环绕其布置,校园中心区与其他功能区的联系十分便利,多在步行10 分钟距离以内。为创造人性化场所,中心区规模被控制在步行尺度之内,通过安排活动区域距离与日常行为联系,使校园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校园中心区:在 800 米直径步行区以内,10 分钟步距。公共教学楼与图书馆区:在 400 米直径步行区以内,5 分钟步距。“共享”体现在校园公共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达到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而科技产业园作为与生产、社会高度结合的设施,设于几乎独立的城市街区中,更有利于其市场化的运作。教工宿舍区的独立性也较强,以便于向社会化管理发展。
道路交通分析: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主环路分支、“环上生环”以及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能满足大学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要,合理、互利而高效。流量较大的城市车流及部分校园车流被引导至半环状城市道路,而校园内部则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采用人车公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亦能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
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篇6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应运而生。作为大学校园的实际应用,创客实验室主要是服务于校园内的广大师生,为其提供日常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帮助。本文从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客实验室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与同行业人士相互交流借鉴。
关键词:创客实验室;互联网+;规划设计
一、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的建设目的
1.1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实习基地
现阶段,我国国家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进互联网+的应用以及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时代,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互联网+的创新创业需要专业的人才。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在大学生校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基地,不仅为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还为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就是把未来的求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为推动创业大造舆论,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并且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平台。
1.3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训练场所
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这第二课堂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同学一道,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等。
1.4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和技能水平
由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是一门新的课程,一个新的领域,知识结构复杂,技术性强,属于商务、计算机、管理交叉学科,要办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不只是谈谈商务理论,而应兼顾实践,多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提供了完整的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参与管理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教师的专业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师资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创客实验室规划设计
2.1创客实验室拟解决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创客模式为标准,其出发点是学生创意,继而通过资料的查阅、视频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指导,从而获得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材料以及工具等,从而实现自己的创意作品。二是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以多数同学的创意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同时利用实验室的多种系统,来启发学生动手制作中的创意以及创新。三是将学生所学的零散知识点通过创客实验室来进行串联,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并对于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四是创客实验室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动手以及学习的自主性,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创客实验室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对社会实践的不足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这对于扩大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大学生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创客实验室的总体设计
与传统的学生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不同,创客实验室是一种新型模式的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且富有创意的环境,简而言之,创客实验室是集合了自习室、实验室、教研室等三室一体功能的学习空间,能够促进学生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以及体验中去。
2.3实验室规划
在对创客实验室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以其使用目的以及使用需求为依据来进行,创客实验室的建立不但能够满足教学以及辅导活动的进行,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自学以及讨论、实验等功能。具体规划如下:可将多媒体设置在实验室的前方,这样有利于教师进行授课,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需求,将黑板设置在教师的后面,这样方便学生随时将自己的设计图勾勒出来。除此之外,可以将两个储物柜放置在多媒体的两侧,同时将创客作品的展柜放置在黑板的两侧。另外,为了满足实验系统的需求,还可以将10个左右的试验台摆放在教师两侧。最后,教师内的桌椅分为两种,带电源插口以及网络接口的课桌,方便学生运用便携式笔记本,而中间的圆桌,则是为学生们提供讨论的平台与空间。
2.4实验室器材、资源配备
在创客实验室的器材以及资源配备方面,需要以学生创新设计为主来进行规划,包括学生所学专业需要用到的各种设备。为了确保创客实验室的正常应用,还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负责人、维修人员,同时也需要配备学术专业教师以及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实验室专门负责人员需要对创客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同时还需要负责设备的采购以及材料收缴,还要对实验室的布置负责,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维修人员负责对设备进行检修,同时也要整理以及摆放设备,并对实验材料进行回收。而学术专业教师则是为大学生提供培训、讲学以及引导的作用。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进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技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学术交流、沟通、展示的平台。因此,高校可大力推广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的建立,从而更好的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小东.基于互联网思维视域的高校大学生“创客”培育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6(5).
[2]姜艳玲,古岱月.“互联网+”环境下微视频实现创客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
[3]黄珂.创意实现中国梦:创客时代大学生创客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J].财会学习,2016(8).
[4]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6(7).
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篇7
1 我国校园环境的发展与模式
1.1 我国校园的发展
回顾我国的大学发展史, 大致可以分成3个历史时期, 分别是解放前、解放后初期、改革开放至今。
1.1.1 我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
在我国解放前夕, 全国已经拥有200余所大学。在大学校园规划方面, 出现了2种风格迥异的规划形势。一种是参照当时国外的规划风格和校园环境。另一种是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造型和整体环境格局。
1.1.2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建设全面向苏联学习, 这一时期我国校园大多模仿莫斯科大学, 校园整体呈雄伟大气之势, 重视校园周边的围合, 比较封闭, 具有较强的整体感。但是新建校园多以莫斯科大学为蓝本, 几乎千篇一律, 校园建设大多粗糙简陋。
1.1.3 改革开放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 迎来了新的时代。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业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校园环境与校园规划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校园建设逐渐开始向展示校园文化特色的方面发展, 重视空间尺度和学生对环境的感受。但是这一时期, 校园规划的层次往往过于均质, 对学生多方面需求考虑不足。
现阶段我国校园环境向绿色生态化、地域人文化、复合研究化的方向发展, 生态学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使用, 全国的大学城不断涌现。几所大学汇聚成的大学城, 初步实现了具有文化特色, 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 这些校园周边可以不设墙体围合, 不限制来往, 交流性更强。但是时下因为大学建设规模大, 周期短, 容易造成新的千篇一律。
1.2 校园模式的比较
1.2.1 向心式
以中心位置几个建筑为中心, 形成一个核心, 既承载主要功能, 同时也解决交通压力。规划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向心性强、功能分区清晰明了。但是形式感过强, 无论对建筑功能还有形式都限制过多, 用地不规则导致出现斜向建筑, 影响使用功能。
1.2.2 行列式
以模数化设计, 建筑排列整齐, 功能通用合理。规划布局逻辑性强、秩序井然、现代感强, 对校园的功能分区和预留用地都影响最小, 空间与景观结合紧密。
但是行列式布局略显呆板, 整体化有余, 灵动不足。雷同的空间易导致人们审美的疲劳, 不利于唤起情绪。
1.2.3 自由式
布局汲取前面两者的优点, 兼具向心式的标新立异和行列式的整体大气, 同时避免了向心式的形式限制和行列式的死板呆滞。规划充分考虑校园风貌, 风格迥异, 规整庄重, 气度非凡, 模拟园林, 流觞曲水, 错落有致。前后界限, 相互呼应, 体现着别具一格的规划理念。
2 现代校园环境与规划设计
在新时期, 有限的建筑用地、较高的容积率和短暂的建设周期情况下, 对校园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条件,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如何以理性的逻辑、丰富的秩序, 体现学院的特色与神韵, 塑造一个舒适、人性、高雅的校园环境。
我们在校园规划设计上, 应该遵循“与自然生态共生、与城市发展结合、与学校文脉相承、与校园生活互动”的精神。在校园大规模建设和快速设计的背景下, 校园环境承载了校园生活和文化的内涵, 应重点思考如何塑造有个性、有质量的校园环境。
2.1 总体设计理念
大学各个单元功能上都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在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上反应出各个功能单元的区别, 多样化的单元组团有机排列, 才能构成一个整体和谐的校园环境, 同时, 不拘一格的校园环境也反映出大学的生机。此外, 为了促进校园的发展, 我们要挖掘校园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校园的中心轴线位置, 通过对建筑与景观合理的规划, 有机的结合, 勾画出具有大学象征意义的空间。如图1所示,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方案规划一中, 在学院的中轴线上巧妙利用水体形成“共享桥梁”的空间意象, 作为交通学院的象征, 既突出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同时共享桥梁又可以将城市景观及文化引入校园, 使校园与城市结合更紧密。
在校园规划中, 设计校园与校园外部, 校区与校区之间相互联系的步行系统, 形成校园与城市、大学城内不同学校的自由穿行, 相互融入的空间体系。这样的空间容易成为学生聚集的场所, 方便交流。比如黑龙江大学连接B区与C区的地下通道, 已经成为学生们交流、娱乐、汇聚的场所, 通道两侧的宣传板向人们展示着黑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 如图2、图3所示。
建立道路景观空间轴线, 将景观节点融入道路系统可以使局部环境生动有趣, 同时道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工程结构, 联系校园各个区域, 对展示校园开方性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华南理工大学道路系统延续历史轴线, 打造绿色轴线, 考虑发展轴线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如图4所示。
大学内部建筑及学院大门融合校园文化的要素, 既能符合校园的现代性又能体现大学校园的个性。如图5所示, 大连民族学院大门的设计方案之一, 两个六边形实体框架结成一体, 寓意五十六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 墙面雕刻民族文化浮雕体现民族大学特色, 门洞形式构成大屋顶的剪影, 表现校园整体建筑风格。
2.2 功能分区
针对校园的功能分区来说, 采用环境适应性设计理念对校园建筑和空间进行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当从空间形态与校园景观的联系、校园外部空间与建筑群体的形态设计的关系、校园交流空间以及道路系统等进行整体考虑, 优化配置。另外, 我们还要结合校园所处地理环境、气候类型及历史脉络, 考虑校园整体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 建立起具有空间秩序、识别性强的整体校园。
如图6所示, 在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规划的方案1中, 新校区由生活活动区、核心建筑区、教学实训区等部分组成。核心建筑区由教学主楼、行政楼、活动中心、图书馆、活动广场组成, 按专业形成3个不同的教学实训区, 每个教学实训区相对独立, 自成系统, 又相互联系。文体活动区布置于生活区的两侧。
如图7所示, 在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区规划的方案2中, 校园由文体活动区、核心景观区、教学区、生活区、实训区、产业园区6个部分组成。教学区由教学主楼、校前广场组成, 位于基地南侧, 便于由城市道路直接进入学校。文体活动区与核心景观区、生活区共同形成了活动广场, 在东西向由“步行长廊”连通, 在南北方向, 分为3个层次, 沿交通道路布置教学区、实训区和产业园区, 位于校园内部的是核心景观区 (图书馆区) 和文体活动区, 在最北侧布置生活区。
两者比较而言, 笔者认为, 方案1规划更为合理, 主题更为明确, 更能体现交通学院的文化特色。核心建筑更为集中, 与周围联系紧密, 强化了各部分的沟通交流。将教学、实训及产业园按专业区分, 各自形成独立系统, 既不相互影响, 又不切断联系。
2.3 交通组织
交通系统对于联系学生活动、体会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交通系统与环境元素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决定一个校园形象的因素之一。以环境适应性为依据, 在校园道路系统设计中, 环境元素例如水系、绿化、活动广场等沿流线展开, 与步行系统巧妙结合, 步行系统应该优先考虑, 其次考虑车行系统。不同区域之间要有适度的交叉和穿越, 相互之间产生联系, 提供给学生感知校园的基础条件。
大连交通大学二期规划方案中, 我们要了解校园内不同时段的人车流量, 抓住师生出行 (以步行为主) 的特征, 明晰基地地形对于校园道路的作用, 才能打造多样化高品质的景观交通体系。在道路系统设计中, 环状主干道, 两侧结合景观的要求, 形成一系列广场, 与道路空间交织缠绕, 丰富沿路景观使之成为校园主要的景观大道。路网结构强化各组团之间, 组团与中心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特别是学生公寓区、公共教学单元之间的交通联系, 方便学生自由选课。步行空间与绿带相结合, 与一期联系的地下通道和步道成为整个校区的主要步行线路骨架强化其轴向特征, 塑造优美宜人的步行环境, 如图8、图9所示。
3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绿色艺术”
对于一个全新的校园, 对于学校独特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其规划设计的灵魂之所在。笔者认为, 新时代绿色宜人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校园高雅品质的突出体现。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统、景观轴线与城市空间相结合, 将校园融入到城市中去。
景观设计中, 创建一条贯穿校园的生态绿化带作为主要脉络是必要的, 建筑流畅地分布于其两侧, 同时巧妙地将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渗透到各建筑组团中。为了创造更为宜人的小尺度空间, 建筑的形式与景观高度融合, 随着环境自然的发生变化, 通过架空、悬挑等方式形成更为开放、自由的外部环境。沿车行和步行空间结合架空层创造联系与交融的空间。
现代设计中提出了立体绿化的概念———起伏的绿坡、架空的环廊、立体的人行桥与环境中的下沉广场、绿化带等, 结合产生了不同的空间层次, 形成了步移景异、动静交替的优雅环境。设计中, 水系的引入为校园整体环境注入了灵动与活力, 水体的不同形态也为师生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化, 环境因素将成为校园规划中的重点。校园适应环境, 环境衬托校园, 我们要在规划设计中贯穿这一理念, 使大学校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孙朋, 梅洪元.高校校园的体验式设计创作[J].低温建筑技术, 2007, (6) :19-20.
[2]张静, 周雪峰.探索校园建筑的环境适应性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 (2) :174-176.
[3]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 2002, (5) :29-32.
[4]张军, 孙尧.生态人文理念主导下的高校校园规划[J].华中建筑, 2011, (9) :60-64.
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篇8
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和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共同建设的集国际合作办学,研究生、本、专科、成人教育、业余培训为一体的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独立学院。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淮安学院需要容纳各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生8 100人,而当地政府从节约土地的原则出发,只批准在开发区的高教园区内拨地33.33ha作为校园建设用地,按8 100学生计算,生均用地面积仅有41m2,远远低于“92普通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指标”,这就等于给我们出了一道节约型校园规划的题目。
认识节约型校园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提出首先是鉴于它是我国实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校园发展本身来说,强调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更有其自身的背景:
1.由于近二、三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规模日益庞大,尤其是“扩招”以来,新建校园不断涌现,这不但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在能耗、材耗上也十分可观。
2.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优化的大环境影响下,改善校园环境和建筑标准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有的确是教学与实验环境的需要,但也有不少学校把社会上商业、娱乐建筑的标准用于校园建筑,浪费严重。
3.考虑到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再联系目前校园中各类人员的思想状况,“通过建设节约型校园,完善我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让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明天的节约文化,让今天的节约理念教育成为明天节能科技的基石,…”2)很有必要。
对节约型校园比较全面的认识还是从建设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里获得的。《导则》中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要求是:在校园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统筹考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满足校园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注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还把“形成节约风尚”作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目标之一。总体上说,上述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但作为参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建筑师,还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对节约型校园建设作进一步的剖析。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全过程应该包括三个阶段:总体策划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和管理运行阶段。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当然是规划设计阶段,这也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部分,但我们也必须关心和参与其他二个阶段。我一直认为校园建设是节约还是浪费首先在总体策划阶段就要把握好,例如学校规模、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建设项目,甚至环境标准,建筑风格等等,都是在总体策划阶段就定好的菜单,而这恰恰是能否建成真正节约型校园的关键。有人说,建筑师是一种“裁缝式”的职业,主人要什么式样,我就照做,这显然是不利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当然,也必须告诉负责校园建设的领导层,在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成败上,总体策划时把握好节约的原则比具体的建筑节能设计和能耗计算更为重要,也更关键。
规划设计者介入施工建设阶段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设计的实际效果如何,总要到使用阶段才能有清楚的结论,节约型校园规划也同样如此。往往有这样的事实,一个建设造价节省的设计,但运行费用却很高,反之,有的设计综合考虑了运行费用,造价虽然高了一些,但节约效果明显。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参与制订运行操作规程,也会有利实施设计的节约措施。
前面已说到,《导则》对节约型校园提出了“四节一保”的要求,并特别强调节能的重要性,应该说是正确的,这也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但现在建筑设计的节能审查,常常一味追求降低能耗指标,而不看建筑造价的增加,显然这不符合节约型的原则。还有一种偏向是通过降低使用要求以达到节约目的,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我想有必要重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发展。”3)节约型社会是应该符合这个精神的,节约型校园也应该符合这个精神。
节约型校园建设在规划层面上的体现
虽然节约型校园建设包括策划、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整个过程,但是规划设计阶段应该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节约型校园建设在规划层面上如何体现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校园建设的规划任务书中没有完整的提出节约型校园的概念,但在规划原则上也有节约土地和节约能源的要求。
关于节地
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的校园建设用地是比较紧的,每生用地指标仅为41m2,这与《普通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指标》(送审稿)中10 000人规模外语院校的用地指标(每生52m2)有较大的差距,与近年来南京新建的大学校园每人一分地(每生66m2)的状况更无法相比。因此规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论证在这33.33ha的用地上,在保证功能合理、环境卫生的前提下是否能容纳8 100学生的规模。
经过多次方案比较和各类建筑面积的推算,并与建设方互相沟通,终于在节约用地和功能、环境合理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我们的规划设计方案在评选中中标,而且获得了区市领导、校方、专家的一致肯定。虽然我们在探索校园节地方面只不过走了小小的一步,但有些经验还是值得总结的。以下是我们通过规划设计工作所获得的认识:
(一)规划模式
为了有利于节约校园用地,采用相对密集的“集约型规划模式”十分必要。我们把属于本科学历教育的教学、实验、系科管理的用房全部组合在一起设计成连体的集约型建筑群。集约化(Intention)的概念最初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提出来的,但它的含义不仅仅是简单的节约土地,更要求“深耕细作”,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功能效益。我们在淮安学院的总体规划中就是这样来认识节约型模式的。我们还主张摈弃那些图案化,过分强调形式感的总图布局,最终规划出一个紧凑、和谐的理性校园。
(二)建筑规模
正如《普通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指标》研讨会上所强调,严格控制校园建筑面积是节约用地的首要条件。在淮安学院校园规划时我们对任务书要求的建筑面积逐项进行分析,在不影响教学功能的条件下,缩减了某些项目的规模。例如教师公寓,考虑到这是异地办学的学院,有必要建造一定数量的教师公寓,但可以适当减少;再如生活福利用房,在全面推行后勤社会化的趋势面前,这部分建筑面积应有较大的缩减;此外,对校行政楼也作了一定的压缩。有争议的是兼有交流中心作用的宾馆,规模过大,但我们还是尊重校方的意见,只是不把它算在每生校园建筑面积指标之内,并安排在校园的一角。最后把校园建筑面积控制在190 000m2以内,每生建筑面积约为23.4m2,小于《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送审稿)的指标23.81m2。
(三)空间密度
控制了建筑面积,还必须选取合适的建筑密度和层数,也就是要控制好建筑容积率,才能完成节地的目标。为了提高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建筑净密度,有效的办法之一是采用中廊式的建筑平面,这对位于江苏北部的淮安来说,还是能被接受的。我们把教学楼中廊的宽度加大到3.6m,中间还敞开了二处休息空间,虽然平面系数低了一些,但对节约土地是大有益处的(图3)。另一点体会是:总体集约与空间密度的疏密交织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既节约土地,又不失环境优美。我们规划的校园面积为33.33ha,扣除室外体育用地和集中绿地后的建筑用地(含道路广场)面积是21.47ha,建筑面积(含宾馆和教师公寓)有222300m2,净容积率已达到1.03,但由于采用了加高层数、增大建筑进深和疏密有致的空布局,从鸟瞰图看校园空间还是显得非常舒展。(图2)
(四)功能格局
节约土地不能以牺牲校园功能为代价,这是我们坚持的一条规划原则。例如教学、生活、体育三大块的功能关系,校园中人流、车流的流线系统,这二大问题是不能含糊的,而在具体的建筑布置上我们尽可能做到功能与节约相结合。关于食堂的布置,原来学校的意见是分设两处,但我们认为无论从节能还是节地考虑,把8 100人的食堂建在一起是有利的,也是可行的。我们还把锅炉房和浴室与食堂组成一个建筑群体,更有利于节约管线和能耗。学生活动中心面积不大,因为是低层建筑,占地面积较大,曾经考虑过建在食堂上面,但这对活动环境会有影响,最后仍将它布置在中心绿地中,做成半地下的建筑,使屋面与绿化环境融为一体。图文信息中心若与其他教学建筑组合在一起,可能会提高建筑密度,但教学楼课间的喧嚣将干扰阅览环境的安静,所以我还是主张单独布置,而用加强建筑本身的“聚合”,达到节地的效能。
关于节能
去年年底我参加了一个“绿色楼盘”的座谈会。会上比较多的专家在谈到建筑节能时都强调如何改进围护结构的材料性能、遮阳设施的构造,以及制造低能耗的空调设备等来降低能耗。我认为这些节能措施固然重要,但都是局部的、被动的,应该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能有所突破,这才是绿色建筑的方向。如果在总体规划上没有(或很少)朝西的建筑,就省去了因解决西晒而增加的节能措施;如果建筑群的布置通风良好,日照充足,就可以节省许多空调和取暖的运行费用;如果合理规划能源负荷点和合理布置能源供应设施,对校园节能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我们在淮安学院校园规划中基本遵循了上述原则。建筑布局几乎全部采用南北向的布置,东西向的连廊主要用于交通联系,或安排少量辅助用房,它还能起到围合建筑空间的效果,但我们采用局部通透,使空间围而不堵,有利于院落的通风。此外,在建筑群体布置和单体平面设计上也尽量为自然通风创造条件。
由于规划方案在投标阶段,对水、电、暖通等专业没有提出专项规划设计的要求,我们在中标后,着手编制详细规划时才开始深入地考虑设备的节能规划。设备专业的节能规划还特别注意到某些节能措施在建设过程中分阶段实施的过度,如再生能源的利用、分质供水系统等等。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原因,建设单位终止了对我们的承诺,我们也中断了淮安学院的规划设计,无法把节约型校园规划的探索进行下去。
对节约型校园规划中若干矛盾的思考
和任何事物一样,总会有矛盾的对立面,总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如何把握“度”的问题。我们在探索节约型校园规划时也遇到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矛盾。例如:
1.节约用地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2.建筑密度与环境舒适度的矛盾;
3.教学功能构架与能源供应体系的矛盾;
4.节能节地与节约资金的矛盾;
5.设备节能与建筑节能的矛盾;
6.节约型校园与文化校园的矛盾。
这里我不想逐条逐个地分析这些矛盾的对立因素和解决的办法,只想说说总的体会。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应该从本质上去理解节约型校园,然后以全面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进行规划。上面提到的六对矛盾,实际上都是建设节约型校园必须考虑的两个方面,它们应该是共存的,也是统一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因此上述六条矛盾的叙述也可以写成:
1.考虑节约用地,同时必须科学地估算它的环境容量;
2.提高建筑密度,要考虑它的环境舒适度;
3.建立有利于节能的能源供应体系,但不能破坏合理的教学功能构架;
4.节能节地,还要节约资金;
5.设备专业的节能措施和建筑设计的节能性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6.节约型校园建设并非排斥文化校园的建设。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校园规划中,我第一次比较完整的思考了节约型校园规划的问题,虽然没能深入地探索下去,但通过对有关信息的解读和短暂的实践却给了我三点颇有价值的感受:一,校园总体规划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二,节约型校园规划必须由规划、建筑专业和所有设备专业共同来完成;三,应该全面、辩证地对待校园节约化时出现的矛盾关系。
注释
11)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校园规划方案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规划设计项目负责人:沈国尧、曹伟,参加规划设计者有:陈磊、蒋澍、翁翊暄、李亚伟,该规划设计方案在评选中中标,并定为淮安学院校园建设的实施方案。
22)摘自《建设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指导意见》。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发展趋势简析 篇9
1.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含义
landscape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既包含了“风景、景色、景致”之意,又用“观”字表达观察者主观感受。景观规划是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包括自然景观,如山地、湖泊、天然矿地等最容易形成校园环境特色的因素,还包括了人造景观,如广场、道路、庭院等大学师生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区域与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些物质内容细化来分可分为:广场景观、水景观、绿化景观、道路景观、景观设施等面。而随着人们的鉴赏力和需求的日益提高,对于大学这样神圣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普通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已不再能满足现代校园的要求了。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校园使用者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探索上,关注环境与人、环境与自然、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以及精神与物质相互协调的关系等。
二、国内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发展沿革
在欧美近代的大学具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民主自由精神,这种精神也渗透到校园规划之中。此时的高校往往形成严肃的建筑形象和自然的环境景观,在自然美的震撼和人文主义的熏陶下,学子们接受全面教育,树立崇高信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始自19世纪末。这一时期是我国高校的主要景观规划特点表现为充分利用地形,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气氛,如凯尔斯规划的武汉大学和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时期,此时的校园景观格局大多学习苏联大学特别是莫斯科大学的模式,追求对称、雄伟的风格,典型代表是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人。在我国校园的这个大发展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校园景观规划作品,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特出问题包括:尺度夸张、忽视地域文脉与校园内在文化延续性、景观节点品位不足等等。
三、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路
尽管我国当代校园景观规划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许多景观规划中的新思路。
1. 城市景观延续
在城市的景观系统中,大学校园是一个独特的子系统。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确保校园中多个景观要素能与城市景观体系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校园边界景观设计极为重要,这是最能体现校园与城市互动协同的区域。
2. 大学人文气息
校园是教学、研究的场所,培育人才的环境,环境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应该重视人文环境的塑造,使校园环境实现对人的关怀与文化的气质。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校园景观自然也就是为文化教育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而文化性是校园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显著的特征。
3. 大学园林风格
大学园林的思路是从我国古典园林传统思路中汲取元素。由于中国古典园林以中国古代道家的“出世”哲学为基础,强调在有限的建筑环境中寻求无限的空间意境,采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对自然的模拟手法,通过借景、空间对比、造山营水、曲径通幽等细部园林处理手法的应用,取得建筑与园林绿化空间密切结合,相互渗透,遥想呼应,绿化也成为组织空间的一个要素。前人优秀的造园手法为当代的校园景观规划寻求到借鉴和创造的思路和手法。
如古典园林中建筑并不一定统率园林,是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而自然环境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迫使建筑“园林化”。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也可以随高就低、打散体形,并且向自然敞开。自然是最好的景观。规划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将中国园林中的借景手法运用于校园规划中,以校园用地格局为画框,融校园景观与其中,两者的景观空间相互渗透,并形成不同主题、尺度适宜的园林,同时强化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利用校园中心区中常常出现的水景或绿地作为主题园林风格,水面、绿地的边界有收有放、有曲有直,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而校园建筑之间的小园林,则利用相似尺度和收放节奏,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
4. 现代构图元素
现代构图元素也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常常出现,具体体现在规划组织于节点设计上。在校园景观规划组织中,轴线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轴线往往与校园的主体关系相结合,将各种主题的景观串接起来。轴线在突出景观重点的同时,也强化了校园的标志性和庄严感。
轴线在景观组织中呈现两种方式,即实轴和虚轴。实轴在于其直观性,景观各要素沿轴线依序排列所形成的轴线;虚轴是人的视觉感知,是对轴线两侧景观物体斥力平衡点的感觉,景观各要素沿着某一空间带依序排列,空间带两侧景观要素对应连线的平衡点所决定的虚线。实轴和虚轴往往在景观组织中相互转换,得到丰富的外部空间序列。
在现代构成审美观的指引下,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观者的联想与共鸣。这个特点在艺术院校的校园景观设计中显得极为突出。崇尚自由与浪漫气息的艺术院校中,往往会诞生出大胆、夸张、富有想象力的景观氛围。
5. 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最终会形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应配合校园内的自然要素。景观规划应划定出独特的自然景物,规划多样的自然空间,顺应校园原有的植物植被、自然景观,并遵循当地气候特征形成景观格局。通过这些方式,形成校园的绿色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活动要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
事实上,在许多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地理环境成为校园特色的灵感来源。设计者将独特的地理特征转化为设计特点,形成自然式的布局,创作出动人的设计。例如,在设计中可以用水体再现自然界水景,形成自然曲折的水体轮廓;还可以通过植物种植模仿自然界的植物群落;而利用道路随地形变化的走向,能产生轻松自然的氛围。
此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还要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城郊边缘地带,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可通过树林与水系的巧妙布置来保持或提高生物多样性。例如沈阳建筑大学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保留稻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校园特色。
6. 宁静学习气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大学在整体氛围上应是宁静的。宁静校园环境便于人体察内心、自我修炼,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因此,宁静的学习氛围,成为了大学景观规划的突出特征。
培育学习气氛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可以通过大面积的绿化和水体甚至人工吸音设备对城市背景噪音进行隔绝;通过降低校园内车速、避免建筑朝向主要道路等方式减少车流及交通噪音的校内干扰;可以巧妙设计学习设施,避免规则对称的布置,宜结合自然式的道路布置,利用树木等隔离出封闭和半封闭的空间,提供一个人独处,两三个人学习,十几人讨论等不同场所。
四、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节点设计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节点的构成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并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甚至成为校园规划的起点,校园文化立意的根源。
1. 大学校园内道路节点景观设计
校园的道路节点一般是线形景观。规划中设计的步行系统往往是移动的景观,通过适当布置树木、草坪、喷泉、雕塑和休息椅,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优美环境和休息空间,更是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校园道路的铺地形式多样,其色彩、图案与纹理可以加强环境的特点。而在道路的节点处,通过标志物可以强化节点的标志意义,成为统领校区的控制元素。这个特点在各个大学的校前区表现的特别显著。
2. 大学校园内广场节点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广场宜结合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考虑,并保证大部分面积有日照和遮风条件,内部与周边可以适当种植庭荫树和布置休息座椅,为师生提供休息、活动、交往的场所。还可以在不干扰邻近师生休息的前提下,考虑广场的夜景设计。
3. 大学校园内景观设施设计
景观设施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呈点状分布于校园景观规划体系之中,是环境中最具亲和力的要素之一,是校园景观中公共性和交流性的产物。校园景观的利用度和受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设施设计的细部。具体包括,户外活动的座椅、收纳、灯具、标志牌,已经静动结合的雕塑、喷泉等等。
参考文献
[1]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0(6):14-16.
[2]沈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建筑学报.2005(3):19-22.
[3]庄逸苏,潘云鹤.论大学园林(J).建筑学报.2003(6):8-10.
[4]何镜堂,郭卫宏,马明华.校园与山水共生——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5(11):16-18.
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篇10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自然环境
1 地形地貌与大学校园规划
地形指地表高程的起伏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对校园建筑组群的布局有重要影响。地形平坦时,建筑组合方式灵活多变;当地形起伏、高差变化大时,建筑组合受到限制,建筑布局需顺应地形变化,外部空间的场地设计需要考虑不同高差之间的衔接;地貌指地表呈现出的独特风貌,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这些要素往往成为校园规划设计中设计构思的出发点,成为校园空间的结构性要素。
1.1 地形
位于地形复杂地方的校园在空间布局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1)山脚下平坦用地布置建筑。此种方式不需对建筑本身进行过多的技术处理,只要对不同建筑进行精心组合,形成大小、形态各异的建筑组团以适应山势变化即可,而组团内各建筑则标高基本相同。
2)半山腰布置建筑。此种方式需要对建筑做出适当的技术处理,以适应山体的坡度。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活动中心,以错层的方式进行处理,下层建筑的屋顶即为上层建筑的室外活动平台,建筑依附在山腰上层层叠加,富有山地特色。
3)山顶布置建筑。此种方式多见于用地紧张的地区。在山顶布置建筑组团,能够获得非常好的视野,并且建筑能够成为山体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澳门的东亚大学,主体建筑位于山顶,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平面呈正方形,随山势层层跌落,形成独特的建筑韵律,山脚布置高层建筑,在有限的用地内容纳了较多的建筑面积,营造了高密度的校园环境意向。
在地形复杂的用地中进行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保持原始地形原貌。在规划设计中尽量保持原始地形,就可以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土石方的挖、填工作,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基地起伏多变的地形也可以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
2)做好车行、步行交通安排。地形起伏多变则意味着各建筑可能不是布置在同一高程上,这就为不同建筑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困难,一般常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在建筑之间增加水平步行廊道和垂直交通枢纽来解决。
3)建筑群体布局宜密集。建筑群体密集布置可以充分利用条件较好的建设用地,同时减少建筑之间的路线长度,解决师生的交通时间,同时节省管网长度,降低成本。
这种结合复杂地形进行建筑、空间布局的方法在我国香港和日本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特别常见。我国香港和日本人口多、用地少、人口密度高,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进行高密度的开发,因此一些通常被认为不适宜建设的地形变化复杂的地方也被用来建设大学校园。
以我国香港大学为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校园不断向北部山地延伸扩建。由于山地山势起伏,校园后期建设越来越追求多变的建筑形式和山地特色。中心花园西侧的庄月明文娱中心是最具山地特征的建筑:通过大空间的层层退台,形成丰富的半室外活动场所和建筑形态;建筑的交通空间随山势与等高线垂直而建,台阶和平台不仅是交通的构建元素,也成为同学们最重要的交流场所。
1.2 地貌
基地内的独特的地貌特征往往成为重要的构思出发点,也是校园环境特征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可被直接利用的地貌要素一般有丘陵、水体、植被等。基地内现有的一些湖泊、成片的植被、独特的地貌等要素,往往成为校园空间的核心景观。
水体可分为集中大面积的湖泊和分散成网络状的水系。湖泊一般被作为核心景观加以利用,围绕湖泊沿岸进行环境设计;而水系则需要对分散的细小水体加以整理,形成相互贯通的水网体系,作为校园的外部空间和步行系统的网络基础。如在新疆大学新校区的设计中,围绕基地内的一个天然湖泊布置连续的步行空间系统,在这个系统上添加教学、生活、体育运动等不同的功能组团,每个组团都与中心的湖泊取得了良好的视线和空间联系。
植被不仅具有景观上的价值,还对生态维护、小气候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对于基地内的植被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作出妥善处理。如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将基地内部的百年果林保留下来,并作为公共空间营造的出发点和核心,围绕这一自然资源进行外部空间和建筑组团的布置,未来校园建成后,不仅可作为校园景观的核心,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自然气候与大学校园规划
2.1 气候对校园整体空间结构的影响
气候对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布局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南北方因气候差异,校园空间也存在差异。北方建筑对日照要求高,为满足日照要求,建筑朝向以南北向为主,建筑间距较大,建筑之间空地多,因此校园显得开敞、大气;南方建筑对日照要求不高,建筑间距小,朝向多样,空间布局显得紧凑、精致,空间形态富于变化。
如沈阳建筑大学规划方案中,教学楼呈60 m×60 m的方形网格,沿网格的x,y两个方向绵延发展形成建筑组群。它与一条与之成45°夹角的长廊相交,该长廊将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联系起来,底层架空,二层封闭,三层为屋顶平台,解决了东北地区因冬季天气寒冷,学生不便长时间在户外行走的问题。
2.2 气候对校园建筑形式的影响
气候特点是对建筑形式产生最大影响的自然因素,众多独具特点的地域建筑形式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独特的气候特点而产生的。
在冬季寒冷地区,建筑保温要求高,因此设计出厚重的墙体和较小的开窗,整个建筑形式感觉上厚重、包裹严密;在夏季炎热潮湿地区,要求建筑能够获得自然通风,因此建筑形式上体现出结构轻盈、开窗大、通透的特点;在气候干旱、日照强烈的地区,为了获得尽量多的阴影以躲避炎炎烈日,建筑形式出现了进深大、檐口出挑远的特点。
以印度校园建筑为例,印度气候炎热,日照强烈,为获得尽可能多的阴影,印度现代建筑发展出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如同在建筑外表安装一个框架,框架进深在1 m以上,使得建筑立面获得了强烈的凹凸和阴影效果,获得了大面积的阴影,很好的起到了遮阳的作用,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2.3 气候对景观形式的影响
由于各不同气候地区温度、湿度、日照条件各不相同,校园中适宜生长的植物类型也各不相同,植物群落的组合方式、植株的大小、不同季节的色相各不相同,这些景观要素共同塑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形式,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景观空间感受。比如我国南方校园中,常见椰树、樟树等树种,营造出浓郁的南国氛围,而北方校园中则常见杨树、桦树等树种,植株苍劲有力,营造出典型的北方气息(见图1,图2)。
在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如果能够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和设计元素再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格局和景观意向,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既为校园景观注入了时代精神,又体现了校园所在地域的自然景观特色。而当校园用地局促,难以充分展示地域特有的景观格局时,也可以利用有限的用地,在局部的景观设计中使用地域所特有的景观元素,如特有的植被、铺装材料等,来体现校园所在地域的自然气候特点。
3 结语
营造空间特色是校园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从校园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出发来寻求空间特色是一个重要方法。自然环境通过地形、地貌、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校园的空间格局和建成环境。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尊重地域自然环境特点,适应地域特有的气候、用地条件,是大学校园营造空间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乐迁.山地大学校园[J].世界建筑,1992(5):91-93.
[2]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8-15.
[3]彭一刚.地域风格在印度[J].建筑学报,2005(5):37-41.
[4]宋晟.对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J].华中建筑,2007(1):133.
[5]姚存卓.体验香港大学[J].理想空间,2005(2):159-170.
[6]石泰.高等教育校园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营造[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巫萍.1980年代以来中国新建大学校园建筑组群形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校园网络的规划 篇11
【关键词】网络设计 网络设备 交换技术 校园网应用系统
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校园网的建设,各高校都在筹备建设校园网,希望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增加硬件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校园网的建设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大的工程,必须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做到经济适用,技术先进、开放性能良好、投资强度合理、与国内外网络互联、能长期、稳定运行的高性能的校园网络。
校园网必须具备教学、管理和通讯三大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实现远程学习;通过网上学习学会信息处理能力。学校的管理人员可方便地对教务、行政事务、学生学籍、财务、资产等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可以实现各级管理层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实现网上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现信息和设备资源的共享,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校园网的总体设计原则是:
开放性 采用开放性的网络体系,以方便网络的升级、扩展和互联;同时在选择服务器、网络产品时,强调产品支持的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化;
可扩充性 从主干网络设备的选型及其模块、插槽个数、管理软件和网络整体结构,以及技术的开放性和对相关协议的支持等方面,来保证网络系统的可扩充性;
可管理性 利用图形化的管理界面和简洁的操作方式,合理地网络规划策略,提供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使日常的维护和操作变得直观,便捷和高效;
安全性 内部网络之间、内部网络与外部公共网之间的互联,利用VLAN/ ELAN、防火墙等对访问进行控制,确保网络的安全;
投资保护 选用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采用的网络架构和设备充分考虑到易升级换代,并且在升级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投资;
易用性 应用软件系统必须强调易用性,用户界友好,带有帮助和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Web查询。
校园网的组网技术一般有以下选择:
主干网技术的选择
主要选择千兆(适合于高校)或百兆以太网技术来构建校园网络,对两层结点和桌面微机的接入也采用快速以太网,建立一个基于多层、全交换的虚拟园区网。
校园网在设计上应具备以下特性才能够满足需求,并保证建成后的网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具有较强的可用性和一定的先进性。
1、高性能与技术先进性
校园网网络系统要求具有较高的数据通信能力和较大的带宽;并在主干网上提供较强的可扩展性。为了及时、迅速地处理网络上传送的数据,网络应有较高的网络主干速度。
2、高可靠性
网络要求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足够的冗余,提供拓扑结构及设备的冗余和备份,为了防止局部故障引起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要避免网络出现单点失效。在网络骨干上要提供备份链路,提供冗余路由。在网络设备上要提供冗余配置,设备在发生故障时能以热插拔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恢复,把故障对网络系统的影响减少到最小,避免由于网络故障造成用户损失;
3、安全性
校园网作为一个支持众多用户、同时和INTERNET / CERNET存在连接的网络,网络安全性在整个网络中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采用一定手段控制网络的安全性,以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网络中应采取多种技术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网络系统还应具备高度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能够防止非法侵入和信息泄漏。
4、可管理性
强有力的网管软件是有效地进行网络管理的助手,网管软件应能够支持对网络进行设备级和系统级的管理,并能支持通用浏览器进行网络设备的管理及配置。灵活的设置每个用户对Internet访问功能,能够对每个用户实行管理;并且能够实现计费管理。
5、可扩充性
随着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网络可以方便地扩充容量,支持更多的用户及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必须能够平滑地过渡到新的技术和设备,保证现有的投资。
6、VLAN划分
根据校园网的实际需求,属于同一部门的工作人员可能在不同的建筑物中,但需要在一个逻辑子网内。网络站点的增减,人员的变动,无论从网络管理,还是用户的角度来讲,都需要虚拟网技术的支持。因此在网络主干中要支持三层交换及VLAN划分。在整个网络中使用虚拟网技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7、多层交换技术
通过三层交换技术,特别是基于硬件的第三层交换,可以充分地利用交换机的包处理能力,实现真正的线速交换。
校园网整体设计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网络设备选型
在网络设计时应选用扩充能力和升级能力比较强的网络设备,如Cisco、3COM和INTEL公司的网络设备,国产的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有较高的性价比,应该也在选择之列。主要考虑网间网互联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能为客户提供可靠、可用、先进、安全而又易于管理的产品。所选用的交换机应支持设备管理、VLAN划分等。
2、服务器平台选择
SUN服务器和HP服务器或者国产的联想、浪潮服务器都有很好的开放性和互连性,可以作为服务器硬件的选择。
在主机系统建设中,选用UNIX与Windows NT相结合的方式:用UNIX服务器作为外部WWW服务器、FTP、PROXY、DNS服务器以及网管工作站;用NT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为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
校园网的网络拓扑结构:校园主干网采用一台千兆多层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配置多台二层交换机作为二级交换机;
在网络中心配置多台工作站,一台网管工作站,一台作为连入INTERNET/CERNET的路由器,同时在路由器上配置相应的拨号访问模块供拨号用户访问校园网;
新时期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篇12
关键词:绿色,规划,建筑,设计策略,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绿色”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的园区规划设计策略
深入了解大学的历史变迁, 可以从古今中外文化的差异探索人文精神在大学的体现。校园规划及建筑并不是无可挑剔的, 有些规划及建筑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缺少环境以及人性化。世界各国都在关心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 在校园建设中倡导“绿色大学”建设, 如美国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德国亚伦技术学院的“绿色大学策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等等。在借鉴欧美国家创建绿色大学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开始创建“绿色学校”。
“绿色大学园区”是从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建立的节约型校园。相对而言, 节约型校园是绿色大学校园建设的一部分, 前者是在对校园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或其他活动所用能耗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有效的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减少学校的耗能;而后者是在校园规划、校园建筑、校园管理中, 根据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将绿色生态理念加以推广。生态型校园建设构成的分析, 旨在说明建筑在校园规划中的影响, 提出功能分区考虑人性化, 建筑风格的塑造在每一所学校中所传达出来的历史底蕴, 建筑材料对一所学校的影响。本研究的方向为高校园区规划建设创新研究。这一研究要解决校园新区的选址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新老校区的组织与联系, 要解决个别校园建筑的结构性矛盾, 使校园建筑的回到最适宜的位置, 分析特殊校园风格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我们要将绿色校园理念贯彻始终。
二、节约型绿色园区规划设计策略
1. 大学园区选址规划原则分析
大学园区的选址是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涉及的因素很多, 包括政策、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选址的合理与否对绿色校园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新校区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办学环境幽静;校区周围的社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效益原则;校址周边污染少, 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节约土地, 尽量利用荒地;有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
2. 大学园区场地规划理念分析
在园区建设中我们要有前瞻规划理念, 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势, 合理安排使用土地, 因地制宜, 善于就地取材, 利用场地高低错落, 在保证阳光的同时减少建筑的日照间距, 合理有序地加大房屋进深、缩小面宽, 厉行节约, 开源节流。开发利用浅层地下空间, 向地下要效益, 建立多维立体且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 提高效率。注重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 结合气候、风向等自然因素, 与自然环境结合, 合理布置, 有利于减少能耗。
3. 大学园区规划结构与功能分析
注重大学园区结构与功能的要求以及与城市规划的衔接, 注重新老校园的融合, 结合场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与场所, 将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区、办公区、科研区和发展备用区有序排列, 形成有机规划的结构体系, 将各功能区布置紧凑、集中, 营造高效的学习气氛、密切的信息网络交流和亲密家庭式的宜人校园生活。
4. 大学园区空间与交通组织分析
根据大学园区的需求, 注重人群的社交环境。在园区规划中结合绿地、树木、广场、水体、小路来划分空间, 建立集会型空间、交往型空间和独处型空间。集会型空间可以在日常或节假日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大型公共活动;交往型空间可以由班级或小的社团单位使用;独处型空间主要用来满足个人独处或读书的要求。在校园交通组织方面, 做到道路四通八达, 主次干道层次分明, 各尽其能。车行道宜外环设置, 以使校园园区内人车分流。如果园区面积过大, 大力提倡绿色代步车, 有组织、按时间进行环绕行驶, 也可提倡师生自行车出行。
5. 大学园区环境绿化景观分析
绿化与水系不但美化校园环境, 形成美丽的景观, 还可以改善校园的微气候, 使燥热的夏季不再闷热。因为植物有减弱风势、吸收噪音、调节湿度、制造氧气、吸收空气中的烟尘及有害气体的作用。因此, 运用绿地、花卉、灌木、乔木植物, 以及水池、小路来划分空间。公共绿地是校园中相对独立的公众空间, 经过艺术的布局, 为师生提供游览、休息、娱乐的场所, 既美化环境, 又起到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6. 大学园区服务设施网点布置规则分析
园区服务网点布置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除了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场所以外, 还应考虑到商业服务网点、邮局、银行、浴池、电话亭、宣传栏、校车站、公厕等服务设施。
三、大学园区规划中建筑的设计策略
1. 单体建筑设计策略分析
单体建筑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 要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针, 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结构形式既要坚固又要经济。在建筑形体与立面设计中, 要尊重当地城市文脉及区域文化。如果有老校区, 也要遵照原有建筑风格文化的延续;在墙体颜色选择中, 要注意南北方的特点, 注重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立面要美观大方, 注重细节的表现, 涵盖时代的气息。
2. 建筑节能设计策略分析
首先,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利用场地和自然环境, 进行节能优化, 合理设计建筑体型、朝向、楼距和窗墙比, 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与通风。其次, 提倡新能源利用, 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比如太阳能热。最后, 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 更多地选用导热系数小、环保、阻燃的保温材料构成复合墙体。对于北方建筑中传热较快的门窗构件, 要合理选用中空双层或三层节能门窗。合理控制建筑体型系数, 以降低能耗。
3. 建筑设计生态原则策略分析
建筑设计遵循生态原则, 保护和传承现有校园景观及自然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时, 内部与外部都要考虑到自然的元素, 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调。在公共建筑、共享大厅或内庭院中运用植物和水面也是当今景观设计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另外, 要合理利用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和墙面绿化。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常被国人所忽视。在结构与构造处理好后, 屋顶绿化不仅能阻挡日照, 在隔热方面也是有所贡献的。墙面绿化多选攀爬植物进行墙面覆盖, 夏季可阻挡日晒, 防止墙面温度上升。通过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 就成为建筑与外部环境间的生态调节器。
4. 建筑设计智能化运行策略分析
在绿色校园建筑的日常使用与管理中, 以人为本, 注重功能, 兼顾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手段, 采用先进的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防火报警系统、安保监控与防盗系统。在节能环保方面, 实现再生能源的利用与管控, 通过雨水利用系统、中水系统、太阳能蓄电系统、热风回收系统、自然光利用系统等智能运行, 提升居住条件的智能高效、绿色生态、节能环保水平, 达到居住技术的现代化。
四、结语
建设绿色大学校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绿色校园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 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都要达到高度的统一。我们在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必须牢记建筑和人都要与自然保持有机的结合, 创建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必将是本世纪发展的主流。建筑设计者责无旁贷,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创新设计理念, 通过生态、艺术、技术有机的组成与融合引领新时期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陵.论大学人文环境对建筑环境的影响[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5 (3) .
[2]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J].建筑学报, 2005 (6) .
[3]叶琳, 丁新中.节约型大学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