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园规划(共8篇)
武汉大学校园规划 篇1
大学理想目标及大学规划
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人生中最为灿烂和美好的。为了使自己在大学四年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我要定下我的人生目标:(学习好专业知识,考取研究生,毕业后寻求专业相关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决定为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全面的规划:
大一,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简要介绍自己如何学习)
大二,稳抓基础,做好基础课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时间准备英语四级考试。
大三,明确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考研或者就业),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之奋斗。(打算考研应加大力度学习专业知识,扩大英语词汇量,做好考研前的准备;选择就业则应提高求职技能,搜索与自己专业相关公司的信息,多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与同学交流求职的心得体会,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大四,合理安排时间。(考研则要认真合理地进行复习,制定阶段学习计划,总结学习心得;就业则做好应聘准备,强化求职技巧,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积累工作经验)。
武汉大学校园规划 篇2
一、和谐大学校园提出的背景
在进入新世纪头十年的中期, 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初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接着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与重大部署。此后, 条条:各个部委系统, 块块:各个地方———省 (市) 、地 (市) 县、乡 (镇) , 点点:各个大小单位, 纷纷积极响应, 将和谐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即和谐的共和国这个有机体, 正是通过以上条条、块块、点点即大大小小的机体结构的和谐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讲和谐就是因为有不和谐存在, 就像讲团结因为有不团结的现象一样。这就是所谓背景。相关背景是一切相关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党中央文件并没有直接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而我国的和谐大学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胞。因此, 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必须搞清这一建设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大背景与小背景。
大背景大到从整个世界来看。胡锦涛同志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与接见外宾中, 提到要建设和谐世界, 就是因为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到处制造不和谐, 挑起种种事端, 使国际多元社会、各国人民自主决定自己命运与发展道路的正常权利纳入其价值标准之内, 成为其为所欲为的顺民。这股国际逆流确是我国社会产生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外在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快速崛起中, 唯恐中国不乱, 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
国际公认也为我国许多专家学者认同的一个大背景, 国际社会即世界各国在其发展中,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 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即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过渡的时期, 有人说是“发展陷阱”。而我国从刚进入新世纪的人均GDP近2000美元, 到2011年已达5000多美元, 不少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已进入“中等发展陷阱 (3000~6000美元) ”。从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陷阱”到我国所谓“中等发展陷阱”, 大体都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经济的一定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多,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而为官员贪腐创造了经济条件, 主要是监督机制不能随经济发展同步跟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跟我国对官员任用考核的一些特殊方式相关。因此我国贪腐官员在惩罚中仍不断产生, 由此降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诚信度, 激化官群矛盾, 涣散社会凝聚力。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市场机制在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 也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产生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要靠政府从公平公正立场采取措施在再分配中向弱势群体倾斜, 匡正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拉大贫富差距的缺陷。我国除具世界其他国家这一共性外, 还因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型而来, 市场化的变革并不彻底, 很多重要经济部门仍被国有企业掌控甚至蜕化为私人垄断。衡量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2013年我国官方首次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 而据民间调查, 同年基尼系数为0.61, 就算被多数经济学者所低估的官方数据, 也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就是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尼系数也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 与阿根廷、墨西哥相当。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激化贫富阶层矛盾, 也激化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人们认为是政府不作为或政府偏袒富人或与富人共谋得利的结果。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发展阶段, 人们只追求发展速度, 忽视经济增长质量, 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相伴而生。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 一段时间以GDP增长为唯一政绩考核指标, 这种考核方式促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即使到了今天, 我国对官员的环境考评机制体系仍不完善, 如PM2.5这一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标, 长期被忽视;河流被污染, 土地被污染, 空气被污染。这种污染已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能否继续发展, 人民是否能健康快乐生活下去的地步。对人才引进与海外留学人员能否归来也造成重大影响。而这一问题, 人们又把它跟政府无作为联系起来, 由此降低政府的诚信度, 激化官民矛盾。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都是严重的, 造成官民矛盾, 社会不同群体 (贫富群体、不同职业群体) 矛盾的加深, 影响社会和谐。有人认为, 我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已达到某种临界点, 由此导致维稳成本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增加的维稳成本只能从教育、医疗社保、环境治理等合理公共支出中挤兑出来, 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的转型进程, 影响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进程。
在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大背景下, 高校与之相应同样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既与社会不和谐因素紧密相连, 又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贪腐现象依然存在, 有的大学甚至比较严重。这从一些大学从校一级领导中揪出的贪官中得到证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 从学校工程承包招标中、从自主创收基金中想方设法中饱私囊。这种现象在院系的个别领导或教师中也有存在, 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敲诈学生钱财。
二是师德滑坡, 学德随之滑坡。不少教师不热心教学而热心捞外块, 这虽有大学教师薪酬偏低的客观原因, 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失衡乃是主因;学生奋发进取精神不足, 混文凭者大有人在;师生相互影响, 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 认真教学的教师往往开罪学生, 得不到学生的应有尊重与正确评价, 放松要求讨好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学生的好评。
三是求大求全, 重数量轻质量。表现为大学年年扩招, 万人大学超万人大学比比皆是, 学校大楼不断增多, 大师却未见增加;数理化、文史地、理工农医样样俱全, 众多专业雷同, 其原有特色消失;硕点、硕导, 博点、博导不断增多, 以致造成中国博士大跃进, 领先世界水平。对教师考核也是重数量, 轻质量, 评价体系不合理, 必然诱导教师的错误追求。埋头苦干看轻名利而倾心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得不到认可, 等等。
四是学风不正。不管学生、教师都抄袭成风。因为年度考核, 晋升职称要求论文数量, 并要求核心期刊发表, 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 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压力之下加上道德缺失, 现代网络技术又提供了条件, 他们不得不以抄袭应对, 这是被动而言。不少人甚至是少数忙于行政事务的领导, 为图虚名甚至图实名, 即争得学衔学位, 特殊贡献大奖等级而名利双收, 他们也想方设法抄袭, 盗窃他人甚至学生的科研成果。
大学校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必然影响大学这一神圣高雅殿堂的形象,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包括道德与专业质量。因此提出与推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这些年来, 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常见于报刊、书籍和诸多文件中, 但是否有一公认的权威的一致遵从的定义呢?似乎没有见到, 而多种对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的论述, 似乎都有立论依据与可取之处。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一个经典性表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全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也应是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立论的依据。
何谓和谐大学校园?看来不能按定义要求来界说, 只能作出说明性的解释。和谐大学校园, 勿庸置疑, 应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特征, 但具体含义应有所延伸并有适当差别。
第一,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宪法及涉及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 大学理应遵照执行;同时各个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 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 使依法治校更具体可行。大学校园应充满民主空气, 各个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各个不同层级的校园管理者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从善如流, 绝不能将“政治帽子”到处乱扣,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言者无罪。大学是否应有自身特色的校纪校规,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二.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典范。校内各级党政领导成员, 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年级, 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不同岗位的成员, 等等。总之, 大学校园里的所有成员, 都是平等的, 都是履行不同职责, 尽不同义务而已, 无任何特权可言。
第三,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诚信友爱即遵循伦理道德的楷模。大学里各种成员之间, 都应做到诚实守信、说实话、干实事、互助友爱、扶危济困、团结协作。大学校园容不得流言谣言, 容不得制假造假, 容不得一切歪风邪气。
第四,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具创造活力的场所。大学的各类主体, 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学生要学得主动,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跟老师及各种权威争论, 敢于面对面提出质疑;教师要教的主动, 敢于创新自己的学术观点, 勇于发明创造,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对学生质疑, 要大度包容, 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够完善或有错误, 也要加以鼓励。其他不同岗位的成员, 应有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的创新之举。大学应成为整个社会最具创新活力并带动整个社会创新的强大发动机与导航仪。
第五,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为文明安定的场所, 社会精神文明的典范。大学校园里, 人人讲礼貌, 个个能谦让包容, 既与社会紧密相联, 又不容社会污染浸入校园。大学校园应是社会文明的一方净土, 是社会最圣洁的地方。
第六,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楷模。大学校园不仅精神环境洁净无瑕, 自然环境也应洁净无瑕。大学这个小环境, 应有周到的规划设计, 绿地、水榭、亭台楼阁、生活学习、运动与休闲设施, 均应安排有序, 使人感到似静非静, 似动非动, 空气清新, 井然优雅, 是个读书、研究的最好自然环境。
总括上述, 和谐大学校园的最根本特征是, 融洽的人际关系, 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 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科研成果, 最终体现为, 不断培养出就业率高广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活力的一批批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大学有不同类型, 有所谓重点非重点、专科、本科、教学型、研究型等差别, 但凡是大学都要出两类成果: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和不同档次的科研成果。而高素质人才即各类精英的不断产出, 则是不同类型大学的最重要使命。
综上所述, 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逻辑学关于定义的要求来表述。而从上述和谐大学校园的描述中,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但总感觉这是一种静态的特征表述, 似乎跟现实中或实践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不符。因此, 对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必须从动态角度加以把握。和谐大学校园所具有的六大典范作用不是一幅静态的美丽山水画, 而是在动态中显示出来。它在不断克服六大典范中大大小小的不够典范之处而趋于典范, 也就是说, 它在不断化解不断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使之达到和谐状态, 在这种不断调整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 六大典范作用会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动态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从中不断彰显出一所和谐大学的崭新面貌, 也构成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是因为,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像鲁滨逊生活的那种孤岛。中国已经融入世界, 是地球村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大学作为中国社会中的闪光分子, 自然跟世界相关联, 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联, 因此涉及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就大学本身来说, 也不是一个静止体, 它虽相对稳定, 流动性仍然显著, 每年大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走出校门, 又有大批不同层次的新生进入;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岗位的管理成员也是有进有出, 处于流动状态, 这种流动状态正是一种活力的源泉。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涉及的国内外、校内外纵横交错的有形的与无形的, 精神的与物质的复杂利益关系, 为我们研究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指明了路径。
三、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研究路径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从何着手, 现实的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概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视、面对并理顺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所涉及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的既有精神层面更有物质层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关系。让我们稍稍具体梳理罗列一下这些绕不过去的或难或易的关系。
理顺大学校园内部关系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按现行体制, 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党领导政是纵向关系。但某些重点大学, “政”即校 (院) 长的行政级别、权威声望往往大于党 (委书记) 。在校 (院) 长与党委书记作为平行对等的顶层机构, 本身各有一套组织机构, 如副书记、副校 (院) 长及其助理的人数、办公室组织及其人员配置。紧靠这一顶层, 一般应有相互平行的几套系统:教学与科研学术管理、后勤保障、图书资料、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这几大系统自身有其纵向、横向系统。党务系统的纵向组织从校 (院) 党委至院系党委或党总支直至党支部党小组。与此相关的共青团系统、工会系统、民主党派系统、纪检监察系统等应归于党务系统。校务行政系统, 实际应包括教学科研、后勤、图书资料、财务等系统。这些系统也有纵向横向交错关系。校内各个学院之间特别是专业相近的各个学院之间, 甚至一个学院内的各个专业系之间, 也存在复杂的横向纵向关系。师生关系可以说纵向关系, 是大学中最重要的关系, 没有老师与学生就不成其大学。师生关系可分为老中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名师与一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师关系, 包括老中青教师、不同职称教师、名师与一般教师、一般教师与硕导、博导教师、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外教与内教老师等之间的横向关系。学生间的横向关系有:贫困生与富裕生及其不同级别官员出身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不同层次学历即专、本、硕、博学生、城乡学生、边远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学生等, 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横向的复杂关系。课程之间也存在某种纵向主要是横向关系: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体系、主打课与辅助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德育课或政治思想教育课与专业课、体育课 (包括军训) 与专业课、外语课与其他课程, 等等。考评体系包括对党政、老师与学生三大系统。总的要求是:指标设计科学合理, 在量化中突显出质的要求。党政成员考评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评价的地位。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包括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的教师的考评、完全搞科研的人员的考评, 不同职称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考评指标的差别及其合理性, 质的指标如何在量化中得到体现, 纠正重量轻质的偏差, 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及其考评, 教授一定要讲授本科课程。考评必然跟奖惩体系相联系, 原则是奖优罚劣, 使优者动力更为强劲, 劣者也能自强奋起。奖惩既跟物质利益联系, 也要跟精神荣誉相关联。这里涉及一套薪酬体系的纵向横向关系:党政不同层级的报酬体系, 教师科研人员不同职称的报酬体系 (现在提出的绩效工资设置) , 教辅人员的新酬体系。以上三者的横向对比关系的合理性, 力避众多博士教授争处长, 教学岗位乏热心。这其中涉及一个有形收入与无形收入 (无形其实也有形) 的关系问题。对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同学历培养目标的差别体系,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既重分数又不能唯分数, 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纪检监察体系的纵横向关系:纪检监察组织体系 (常设机构及其成员与非常设机构成员) , 教代会、学代会、校工会的地位与作用, 团委会的地位与作用, 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用。正视审计机构在廉洁校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现在很多大学还存在一校两制的关系, 需要调整处理。至于独立民办大学的内部关系, 既有公办大学的共性, 也有其特性, 暂不列入本文研究的范围。大学办学规模与质量及其管理边界的关系, 大学校园建设的合理布局问题, 既是大学顶层管理者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也是相关上级党政领导层级需要慎重考虑处理的问题。
以上便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内部涉及需要理顺的纵向、横向、纵横交错关系的一个梗概。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还必须要理顺外部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包括如下多方面的关系。一是理顺校际之间的关系:本市与本省区各院校之间、不同城市省区之间的院校、重点与非重点院校、本国院校与国外院校之间、不同档次院校之间等关系。其内容涉及: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的共享与争夺, 专业设置的重复与竞争 (包括热门专业的纷纷上马) , 招生生源的争夺, 办学经费的争夺, 创收渠道、地域的争夺, 等等;二是理顺大学所在地与相邻社区、城市及所在省区的关系;三是理顺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四是理顺与本校校友的关系;五是理顺大学社会服务、社会责任与创收融资的关系;六是理顺招生录取涉及的诸多社会关系;七是理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包括本省区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与主管该院校的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八是理顺与上级党政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关系, 等等。
上述种种纵向横向矛盾关系, 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主次差别及其随时转换的可能性,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围绕调动校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往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遵循上述路径详加分析。
四、贯彻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认为, 关于“是”什么 (What is) 的表述, 是实证表述 (Positve statements) , 关于“应该是什么” (What ought to be) 的表述是规范表述, 前者叫实证方法, 后者叫规范方法。在经济学界有人将用前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称作实证经济学, 以后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实证方法有些类似逻辑学的归纳法, 规范方法则类似演释法。事实上, 任何研究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都是规范方法的典范, 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将实证与规范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实证方法先要进行假设, 这假设就是一种指导思想, 就包含规范的成份。
我们这里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就是既要以我国及他国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作指导, 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并以实践为依据得出新的结论, 这就有可能纠正过去不正确的结论或指导思想。所以, 我们的研究, 首先既不是纯理论推导, 但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包括我们党的重要文献方针政策, 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其次, 我们的研究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既要利用他人的调研成果, 也有自己必要的调研与实践经验总结;在理论上, 我们要大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 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哪怕是一些小的创新。再次, 在表述上, 既有理论阐述, 又有实例印证;既有个例, 也有通例;还有必要的统计数据作佐证。
五、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大意义
首先, 帮助我们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做到既紧张又从容。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中得知, 和谐大学校园不是风平浪静的, 而处于复杂矛盾的运动过程中,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 永无止境。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党和政府相关部门, 大学中的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处理大学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就大学本身来说, 教师和学生, 一般管理人员, 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将紧张与轻松、活泼结合起来。而大学的顶层人员, 可以说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 他们责任重大, 他们知道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动态性, 便会处变不惊, 举重若轻, 要做到这一点, 达到这一境界, 的确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大学高层的领导人员要相对稳定, 要有相当高的专业业务与管理素质, 要有较长时间的办学历练, 要有不同专业管理与年龄的混成比例与梯次配置, 更要有相当的校外特别是校内的群众基础。同时, 也要求大学的高层领导也像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一样, 要有对付各种突发事件的种种预案, 才能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使一所大学在各种突发或尖锐矛盾爆发时, 仍能正常运作, 不会因噎废食, 如学校游泳池淹死一名学生或教师, 游泳池就立即关闭不再开放。
其次, 指导我们能视野开阔地运用立体思维来从事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这样才能与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进程合拍。一所大学从所处地址来说, 是基本固定的, 但其运行, 必然不断涉及以上所述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有形无形矛盾关系的处理。只有充分正视, 及时理顺, 才能不影响大学的正常运作。但这种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调整理顺矛盾关系的过程, 正是一所大学走向成熟, 使大学办学质量不断登上一个个新台阶的正常途径。
第三, 只有在这种现实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才能使师生经受现实的锤炼, 才能培养出广受社会欢迎的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而不是温室中的鲜花,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和谐大学最重要的使命。
最后, 按照我们这种思路, 即如上描述的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楷模, 成为国人向往的圣地;才能使社会感到, 进入大学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洗礼。如此, 大学才能成为全面影响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强大的动力。
总之, 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就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 中国梦的美好理想与远景, 只能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逐步实现。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中国梦在大学的实现, 任重而道远啊!
摘要: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在整个社会与大学在其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 出现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背景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因此, 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是通过不断调整、处理种种矛盾关系而造就的一个最具创造活力的环境或场所, 正是这种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校园, 才能成为精英辈出的摇篮, 累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 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的典范与楷模,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为强大的动力。和谐大学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其研究路径, 应是视野开阔地梳理涉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有形无形的纵横交错的复杂多变的关系, 适时调整化解, 永葆不竭动力。其研究应是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和谐大学校园,理顺关系,研究路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浪网.专家称我国十四五期间有望成高收入国家[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2/025123195922.shtml
[2]中国首度公布基尼系数[N].北京晨报, 2013-01-19.
[3]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J].财经, 2012, (22) .
[4]邓崇清.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4, (4) .
[5]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5-02-1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城市肌理;历史文脉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1-0130-02
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新学校、新校区在不断的建立。大学校园是培养高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殿堂,是人文精神的家园。校园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新老校区的整合,应使建筑在功能上的不足得到弥补,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并使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和在一起。
1现状概况
揭阳学院是揭阳市唯一的公办高等学校,设有30个专业,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仙桥紫峰山桂竹园风景区,南邻池漳公路,交通便捷。原校区占地面积300 a,因学院快速发展学校拟新征地1 000 a。整个校区东、南片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合用于建设用地;而西北角地块现状为山体,地势陡峭、坡度大,不适合开发建设但可用于学院的植物实践基地及苗圃基地。
2规划理念及原则
2.1尊重自然、生态环保
基于用地现状地形的特点,尽可能利用现有丰富的水系,创造出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同时满足校园规划的各项功能指标要求,达到工程的可行性、建设的经济性、空间丰富性的统一和谐。
2.2人性尺寸、适宜空间
摒弃近年来校园规划过渡追求大尺度、大空间的做法,强调适宜校园的人性尺寸和人性空间,自然蜿蜒的道路,水体自西向东延伸,移步易景,形成自然田园诗意般的校园风貌。
2.3时代特色、延续文脉
空间环境与建筑单体设计充分体现新世纪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大学园区的特色,突出自身的形象,突出校园各种不同功能区的自身特点,体现现代大学园区的丰富人文气息,延续原有校园建筑白色为主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脉。
2.4整体规划、滚动发展
实行整体考虑、长远规划、分期建设,提出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3总体构思要点
3.1功能分区及用地布局
根据整个用地“哑铃”状地形特点,自然地将学院整体分为东、西两片区。东片区以现有已建学院部分为基础,再适度扩展延伸使其更完整。西片区依据地形地貌特点,充分挖掘已有丰富的水系,合理安排用地,满足各项功能需求。学院根据需求分为八个功能分区:教学办公区、教学实训区、教工生活区、学生生活区、文化活动区、体育活动区、专家生活区以及公园休闲区。
3.1.1教学办公区
教学办公区是学院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东区已建的主教学楼、图书馆、科学实验楼、综合行政楼和西区规划的各系教学办公楼。东区已建的主教学楼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西区的院系办公教学楼空间紧凑,尺度适宜,其中位于西区中心轴线的高12层的图书信息中心必将成为整个校园的地标性建筑。该区占地面积12.20 ha,约占整个校园用地的14.8 %,区内建筑总面积为95 000 m2。
3.1.2教学实训区
教学实训区集中布置在校园西片区的中北部,独立用地,这有助于避免实训活动对教学及生活的各种干扰。教学实训区占地3.20 ha,占校园用地的3.69 %,区内建筑总面积为40 000 m2。
3.1.3教学生活区
教工生活区位于校园东区的西部,结合水体布置,环境优美,这有助于提高学院教、职工居住条件,吸引紧缺人才。教工生活区配套包括医院、幼儿园在内的相应生活服务设施。该区占地面积5.40 ha,占校园用地的6.23 %,区内建筑总面积为39 840 m2。
3.1.4学生生活区
整个学院共分为东区的学生生活一区和西区的学生生活二区。两个区内都包括学生宿舍与后勤服务设施用房。该区占地面积8.50 ha,占校园用地的9.80 %,区内学生宿舍建筑面积就为87 300 m2,后勤服务设施用房20 500 m2。
3.1.5文化活动区
文化活动区包括文化活动中心、会堂、剧场与文化广场,位于学院东、西两片区中心轴线交汇处,与朝阳广场、入口广场、大门构成东区的中心景观轴线;同时又与西片区的中央大道、水体、图书馆信息中心构成西片区的中心景观轴线,是东、西两片区相联的纽带。其中文化广场是结合丁日昌墓这一珍贵历史文化资源而设,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突出和保护这一历史节点。
3.1.6体育活动区
全校分为两个学生生活区,根据活动场地应与学生紧密相联的原则,在东、西两片区各设有体育活动区方便学生使用。东、西两个体育活动区都配设标准运动场、篮球场等场地。该区占地面积11.64 ha,占校园用地的13.43 %。
3.1.7专家生活区
专家生活区位于校园区的西部,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专家生活区位于水系的源头。水从这里发源,由西向东绵延几里,穿越整个校园,寓意智慧之水润泽莘莘学子。该区占地面积2.22 ha,占校园用地的2.56 %,区内建筑总面积为6 500 m2。
3.1.8公共休闲区
公共休闲区的设立对缓解学生紧张学习及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该区主要包括:东校区入口处的朝阳广场、西校区北侧结合现状山体设置的公园绿地。该区占地面积25.9 ha,占校园用地的29.8 %。
3.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3.2.1校园路网
校园主入口位于东校区,面向池漳公路,东校区主干道采用井字形布置,西区干道则采用外环自由曲线形布置以更好的与地势地貌相结合。干道红线宽度既满足校园大流量交通需求,又要考虑到山地道路建设的经济成本。枝状的校园支路连接干道深入各个分区,与网状支路一起完成区内交通要求,构成校园道路系统。校园主干道注重沿路绿化建设,西校区的道路结合水系布置,形成新校区的滨水景观林荫带。校园道路用地面积9.75 ha,占校园用地的11.25 %。
3.2.2停车
为了将机动车交通对校园生活的干扰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校园内的机动车停车采用集中布置方式。住宅区停车通过集中停车场结合住宅底层架空解决。自行车停车以地面和建筑内部相结合解决,学生生活区内各组团中间部分宿舍均为底层架空停车。
3.3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校区绿地系统规划本着点、线、面思路展开,结合地形综合布局,绿地率超过40 %,同时充分考虑了揭阳城市文脉肌理,山水校园的特色在此十分鲜明。
3.3.1点:标志性建筑和广场
东校区教学办公区建筑群是东区景观体系的重要标志性地段,在校区的西部,图书信息中心是西校区的标志,由文化中心、水体、教学楼围合的景观长廊形成的一系列节点充分拓展了整个校园的空间。
3.3.2线:绿化带
绿化带包括沿校园中干道设计的景观带和滨河林荫带。多层次的绿化带与山体背景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校园景观,既减轻了相邻功能地块之间的干扰,有效地调节校园内的小气候。
3.3.3面:普遍绿化
整个校园以绿化为底,每隔200 m~300 m设置一个景观节点形成普遍绿化。紫峰山桂竹园风景区作为大背景,为整个校园定下了绿色生态的基调。
3.3.4建筑景观
东区已建教学楼群采用整体感较强的群体形式,依山而立。西区教学办公楼、实训楼采用庭院式围合布置,力求创造出宜人的空间环境。东校区已建楼为白色,为与之呼应,西区建筑色彩基调以白色为基底,再结合揭阳传统民居的特点,点缀些儒雅的灰色,将呈现稳重又具有揭阳地域特色的校园气氛。
3.4竖向规划
3.4.1现状分析
学院校园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大部分用地自然标高在海拔8 m~28 m之间,地势较平坦。经过对地形地势的认真分析,以高程、坡度、坡向为限制条件,可知现状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68.17 ha。
3.4.2竖向规划目标
本次竖向规划的目标是提高整个地块的适宜建设用地比例,为市政工程建设创造合理的基础条件,为以后的各项建设节约大量的基础投资。根据山地的地貌特征,土方整理后的挖方地比填方地具有更为理想的基础承载力。因此力求将大多数建筑基础设置在承载力更为理想的挖方地上,而填方则主要集中在对基础承载力没有特定要求的大片运动场地及景观绿地上。
3.4.3土方平衡
竖向规划原则为削峰填谷,即将山地适当削低,挖方堆填于低洼地带,提高可用地比例,尽可能实现土方相对平衡,依照不同地段的高程和地势设计,巧妙安排各项用地。
4结束语
校园建筑创作不但应满足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更应强调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和弘扬校园自身的特色。这需要从校园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入手去不断挖掘,通过建筑的语言来塑造。大学校园植根于具体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从地方传统中寻根,才能使校园融入所在环境,形成校园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在新老校园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展现校园建筑应有的典雅、简朴的品质。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 On the Jieyang College Campus Features
Zhang Yiying
Abstract:From the 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topographical features of situation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llege model.
四年规划 大学规划 篇4
大一已经匆匆过去,自己的目标有值得继续发展的地方,也有不足不妥之处。通过大一的认识与学习,已经对软件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大一整体上来说不算太好,成绩中等,英语四级已经通过。对今后应该有一个更明确和细致的规划: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对于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的学习还是放在首位,为未来奠基。大二争取通过英语六级,并尽可能拿到高分。对于专业课,不要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应更加注重编程实际能力的提高,敢于出错敢于探索,将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着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大二期间还是以学习为主,适当舍弃一些虚无的期冀和渺茫的幻想。
大三期间,应该是时候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三在巩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走向市场是自己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更多的了解软件市场及就业形势。将来我不打算考研,打算不断提升自己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综合实力,争取更多的培训与实践的机会,战胜自己的自卑与胆小,更具实力,努力发掘自我潜质。具体总结为四条:
1)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一些计算机其它方面的原理和操作。2)拿到相关的技能证书。
3)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大自己的交际面。
我的大学与大学规划 篇5
我时时问自己,我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或许有的人认为我太过焦虑,想的太多。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只有时时为今后考虑,那么才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少些曲折,多些方便。其实,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思。
我们为什么读书?读书是为了什么?有人说读书是为了工作,有人说读书是为了金钱,有人说读书是为了地位,有人说是为了拥有更多的知识,有人说读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其实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去读书,去奋斗。既然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完成。但是在行动之前,必须想想怎么去完成,怎样完成的更好,怎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所以说要给自己一个规划。
大学的生活是广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但是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规划。再美的大学生活也是不可所得的。往往都会与自己插肩而过,使你觉得生活是多么的无聊,是多么的不充实。所以说,制定一个好的规划是多么的重要!我来大学已有一学期之久。但是在过去的一学期中,自己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做成。竞选班委失败,参加学生会失败,甚至连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失败。接二连三的失败让我感觉信心丢失,感觉人生艰难。生活上天天三点一线(寝室——食堂——教室)的生活更让我觉得厌烦,感觉我的人生价值根本就不覆存在。总的来说,这种平凡而庸碌的生活,使我觉得生活很累很累。为了改变这种生活必须制定一个规划。
大一,对于我们才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崭新的开始,对大学生活感到新鲜和好奇。然而在新鲜和好奇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怎样与人相处,学习怎么样独立自主。所以说,我大一的规划就是,在努力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多多学习与人相处的知识,搞好与同学、老师、朋友之间的关系。多多参加班上、学校的实践活动。
大二,这一年很重要,因为这是我们在学校的最后的一年,因而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今后我们走向社会时所拥有的财富。所以说这一年的任务很艰苦。在这一年我的规划就是,多花时间学习有用的知识,多往图书馆跑跑。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更坚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空余时间也会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
东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篇6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区位 位于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侧路网内。校址东南距南昌市区约6公里,东临中环大道,南与南昌市下罗镇范家村相连,西临青岚道,北临麦庐大道。
1.2、用地规模 校区占地49.9公顷
1.3、项目背景 该项目位于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2002年,北方设计研究院为学校发展制定了《东华理工学院南昌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南昌校区总用地58公顷(870亩),围墙内用地约49.9公顷(748.5亩),其中含15000人,总规划建筑面积353168平方米,其中保留老校区建筑面积44670平方米,分别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法学院、软件学 院、管理学院等二级分院。近几年来,学校发展势头良好,产、学、研各个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绩。为了满足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办学研究决定,启动南昌校区第二期校园基本建设,并拟对该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本次东华理工南昌校区景观设计的工作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展开的。
二、调查总结
2.1东华大学校园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校园内的基础设施仅能提供教师、学生日常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场地多处处于荒芜状,既不能通行其中更无功能应用。
2、东华大学详规修编中对校园进行了大范围的功能分区,但没有
细部功能的规划
3、东华大学校园内已有部分地块绿化完整,植物生长良好,有些地块虽有绿化但植被稀疏、发育不良,需进行补种、添种,还有地块成荒芜状,需要进行绿化。校园内的水渠池塘杂草丛生并有臭味,急
需整治。、东华校园景观缺乏特点,不能体现自身悠久的特色历史文化。
2..2东华大学校园所具有的优势: 景观建设较少,对于景观设计部分可塑性强;校园内地形较丰富,有山丘、平地与河渠并保留甚好,利于设计、可创造出多样空间形式,景观效果立体。
2..3景观设计要点: 完善校园基本建设,为教师、学生提供多样学习生活设施;利用现有地形,创造形势立体丰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细部公共空间;完善校园绿化,做好添种、补种和整治工作;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注入文化设计,创造具有东华大学自身特色历史的校园景观。
三、设计主题大学校园的主体是充满活力的学生和老师,是渴望交流,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的群体,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所呈现的造型与空间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同时,尊重大学校园原有地形地貌,采用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使景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于是,校园景观主题与学生生活通过“活力”找到切合点。
四、景观规划
4.1.总平面图
4.2.功能分析行政办公与校园活动区:位于校园主入口处,包含了行政楼和学生会堂,为学校组织学生活动提供场地。设置了学生广场和绿荫长廊以及亲水长廊,中心教学区:将规划中的六座教学楼集中在中心教学区建设,与图书馆形成功能独立便于管理和教学的区域,辅助教学区:包含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工业中心和科普研发中心。主要服务于中心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主要集中在校园南端,包含学生饭堂和学生宿舍和活动广场,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休闲活动区:包含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梯田台阶,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和交流的场地。自然体验区:校园中南部丘陵地带,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保留为主,让学生在此能够亲近自然;在坡度平缓的东北角,新规划小体量、单元式的文学楼与艺术楼,完善校园学科建设。体育运动区:包含了两个标准主球场和两个游泳池,以及若干篮球场,为组织学生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提供充足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4.3.交通分析
4.4.景观分析以自由式布局和传统中轴对称布局相结合的手法,形成校园景观布局的基本框架。校园东、西入口之间横向主轴和一条“"S”"形主路与缓坡形成的景观轴,串联校园所有的景观节点。在东西主景观轴上,布置了学生广场、绿影长廊等使入口空间开阔,校园气氛浓厚。形成主要校园景观。校园中南部丘陵地带,以自然环境的保护
与保留为主,形成自然景观。
4.5.绿化分析主入口区域和南北S轴线人流量大,种植草坪营造宽敞的空间。提供学生活动的场地。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用疏林种植营造宁静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生活和教学工作挺供安静的环境图书馆前中心湖区域,种植水生植物结合生态植物床的方式净化中心湖水质,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南端保留丘陵设为保留植物区,丘陵与植物营造自然的氛围。4.6.竖向分析校园内地形较丰富,利用建筑与多处山丘、平地与河渠交接区域创造出多样空间形式,营造立体景观效果。图书馆与中心湖标高分别为30米和25米,相互间有5米的高差,利用高差放置顺流层叠而下生态植物河床,营造立体的生态景观。同时放置景观廊桥横跨中心湖从不同高度观看景观。南部丘陵利用校园中标高49米制高点的位置,布置架空平台。营造眺望全校的景观平台。宿舍区与与休闲活动区标高分别为33米和36米,形成约3米高15度的缓坡,4.7.鸟瞰图 五景观设计
5.1.主入口区域主入口区域设计了学生广场、绿荫廊道亲水廊道、以及地质雕塑营造宁静的校园氛围以及表达东华大学与地质勘探即使在的历史回忆。运用不同的灌木和植被进行色彩搭配,丰富景观层次。5.2.生态活水池东华大学中心湖水由北部河流流入,水质混浊,通过植物河床的方式过滤水源既环保又美观,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
5.3.梯田台阶梯田台阶位于连接北部教学区与南部宿舍的狭长护坡上,坡度约为15度。两边分别是宿舍楼和运动场,学生流量大且活动频繁,将护坡设计成梯田式的台阶提供足够的空间供人活动,同时结合运动区营造交流的氛围。运用不同的灌木植被进行色彩的搭配,丰富景观层次。5.4.观景平台观景平台位于东华大学南部丘陵标高47米处,是东华大学的制高点,在观景平台上能观看到整个校园的风景,自然环境优越。平台通过架空的方式结合乔木营造亲近自然的空间。
浅论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篇7
进入21世纪, 人们心中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 是一个以人为本, 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 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1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才能够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 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 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 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 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 使它既有视觉效果, 又会使置身于此者产生丰富联想, 它犹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 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中良好的景观环境, 能使学生情感端正, 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1.2 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 营造出生态绿色体系。
1.2.1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
1.2.2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 便捷, 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1.2.3 校园绿化自成系统, 具备自我循环发展的功能。
1.3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1.3.1 规划理念。
根据功能定位, 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四书大学)
大学不仅是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 还必须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1.3.2 规划原则。
(1) 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植物的生态保健功能来提高环境质量, 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 体现景观型校园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 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 适当穿插四季花卉, 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 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 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 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格调。 (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可能进行复式绿化, 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 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 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 如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 形成立体景观。 (5) 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 体现个性化:a.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 校园空间中各种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 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b.关注人的审美习惯, 布置山水景观, 并赋予其文化内涵。c.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 如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1.4 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1.4.1 植被气候影响。
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 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 小径, 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 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
1.4.2 能融合统一的校园建筑。
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 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统一, 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 具有整体美的风貌。
2 规划实例
2.1 规划构思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自1958年成立以来,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商业职业教育为主的多学科的高等院校。学院座落在牡丹江市区内, 现占地约5公顷。牡丹江市政府计划将其南侧的棚户区、企业异地安置, 用地用于学院扩建;并将附近的儿童公园整体划归学院作为现代化运动休闲广场, 集体育运动、健身锻炼、休闲娱乐于一体, 设施完善并对全社会开放。拟建的新校区占地15万平方米, 将建设现代化景观型校园, 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2.2 始终贯彻景观的设计理念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越是生态的, 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儿童公园始建于解放初期, 此次规划为高校的运动休闲广场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原生态的本质。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 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 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2.3 交通设计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 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由于校园扩建, 新的校园将明月路-这条城市一般道路包括在内。我们在穿过校园的街道两端设置限制机动车通行的设施来保护校园内的行人安全, 因为在平时明月路交通流也不大。
2.4 规划目的
人们都需要交流, 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 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 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 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 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 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 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3 结论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 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 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 解放人的个性, 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 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摘要: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实力、办学风格, 展示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现代大学自诞生以来, 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 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 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论述了在新时期大学校园发展建设中, 如何在规划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大学校园,城市规划,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张津奕, 张建.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 2009增刊.
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 篇8
[摘要]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但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成为大学生犯罪的重要谤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缺失、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低俗文化滋生蔓延。针对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在联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犯罪;预防遏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108-07
我国大学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大学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即大学校园文化。这些年大学校园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违法犯罪亦呈现出多发态势。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有无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有,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增多?弄清这些问题,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弄清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关系,必须对二者的内涵和特征有个正确的把握。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指在大学校园区域中,由大学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习和生活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以及创造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本身的总和。一般来讲,大学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大学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科研条件和各种教育服务设施等,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制度文化包括大学校训、行为规范、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责任制度等,它集中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的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校园精神、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物质文化处于低层次,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也是核心层次。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教育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通过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实现的。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的隐蔽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哲理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师的精辟讲授、在图书馆博览群书、网络信息的传递以及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课外活动等,使大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形成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有效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大学校园文化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环境保障和政策导向。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大学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所以,大学校园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建立客观的社会认知,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并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互动性。大学校园文化存在于群体互动之中,反映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追求。互动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一种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在大学中存在并成为潮流。原因就在于主体对这种特定文化活动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相当的智力因素,相近的学习环境,相仿的生理心理结构,相似的人生阅历,相同的社会背景,使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容易对许多“热点”问题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从而使“热点”成为一种潮流。如从前几年此起彼伏的“老乡会”、“追星族”到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洋节热”以及持续升温的“考研热”、“考证热”等,都是大学群体成员之间所达成的默契和互动的明显体现。当大学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能为全体成员认可时,就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力,把全体师生团结在一起,使其具有不可低估的感召力。
3.规范性。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规、校训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学校中的物质环境、校风班风、师生交往等都渗透着学校的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育人环境。它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大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他们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规范等已经形成T--种纪律和规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创造、认可并必须遵守的评价是非曲直、调节约束行为规范的标准。可见,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二)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明确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必须要准确界定大学生的范围。所谓大学生,是指在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里的高等教育层次包含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大学生犯罪是指由大学生实施的具有反社会的严重危害性的行为。最近10年来,大学连续扩招使我国大学教育总规模迅速增长,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等教育迅速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呈现出“三多”的新倾向:一是贫困生群体日益扩大,二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三是“双差生”增多。尤其是“双差生”的问题非常突出,随着大学的入学门槛降低,生源整体质量下滑,大学校园内学生来源越来越复杂,降分录取的学生、成人教育的学生、民办大学的学生、各类培训学院的学生都云集大学校园。这些学生中,文化素质差、思想道德素质差的学生占了相当比例。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已经不全是过去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精英型群体,而是逐渐向大众型群体转变。由此使大学生犯罪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犯罪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开始不断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7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犯罪类型多样化。过去,大学生违法犯罪以盗窃犯罪为主,小偷小摸者居多,大约占大学生刑事犯罪90%以上。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逐渐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10类400多种犯罪中,大学生犯罪已涉及到5类数十种。可以说,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无所不有,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个方面,除了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由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渎职罪、贪污
罪等)外,大学生犯罪的类型主要有:以盗窃为主的财产型犯罪,以谋财渔利为目的的传销、诈骗型犯罪,以强奸和卖淫嫖娼为主的性犯罪,以报复凶杀为主的暴力型犯罪,以抢劫、绑架和敲诈勒索等为目的的侵犯人身型犯罪,以封建迷信和“法轮功”等邪教为主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以放火、投毒为主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以营利为目的的赌博犯罪以及计算机违法犯罪和毒品犯罪等。此外,大学生自杀案件亦时常见诸报端,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在大学校园里也哨然出现。可见,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犯罪类型呈多样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关注。
2.犯罪主体扩大化。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主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从学历层次上看,由专、本科发展到研究生,甚至不乏博士研究生,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的28件34A中,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从性别上看,不仅有男生,也有女生,女大学生犯罪明显增加,在对2002年被抽取的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名。在高消费和攀比风的影响下,少数女大学生追求享乐、爱慕虚荣之心逐渐膨胀,以追求高额金钱为内在驱动力、以享乐为目的,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从学校情况看,起初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现在来自重点大学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以及2008年震惊全国的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皆说明大学生犯罪已经不再局限于普通大专院校以及私立院校;从政治面貌和平时表现看,以前的违法犯罪大学生大多是平时表现不好、不求上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目前“尖子生”以及优秀党员学生堕落犯罪的已不少见;从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来看,犯罪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好的也有坏的,富裕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是领导干部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犯罪的比例在增大,且以暴力、吸毒或者性犯罪为主,而贫困大学生或者农村大学生犯罪更倾向于侵害财产犯罪和参与卖淫活动等。
3.犯罪手段智能化。由于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一般都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的智商普遍比同龄人要高,因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容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犯罪手段上表现出高智能性。他们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很注意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充分运用心理学、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在犯罪中的作用。某大学一名医学博士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实施毒品犯罪,以其所学知识大搞制毒技术革新,在1993-1996年生产冰毒3吨;有的大学生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银行账号及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有的大学生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破坏现场,作案手段狡猾、隐蔽,妄图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大学生犯罪手段的智能化,加重了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4.犯罪性质严重化。从很多情况看,目前,大学生犯罪性质严重化日趋明显。近年来,已经由过去的一般性偷盗、打架斗殴和寻衅滋事发展成为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投毒等恶性暴力犯罪,并表现出野蛮、凶残、疯狂报复的特点。大学生犯罪性质的严重化具体表现为:(1)犯罪手段残酷。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缺少仁爱之心,往往使用惨绝人寰的手段实施犯罪,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影响极其恶劣。如2003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04年发生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罗卡娜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等。(2)犯罪突发性突出。大学生犯罪常常因为受到外来刺激而心血来潮,一时冲动,或者有机可乘时恶念顿生,冲动冒险、手段凶狠且不计后果,犯罪动机主要是为了逞一时之快,维护所谓的“自尊”和“人格”。(3)犯罪数额增大。以盗窃为主的侵财型案件在大学生犯罪中居于首位,以前大学生盗窃只限于生活用品及少量现金,近几年来发展到盗窃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有的还利用网络技术盗窃银行账号或伪造信用卡向银行提取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人民币。这种犯罪数额大幅度增长的情况,给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4)犯罪后果恶劣。很多大学生实施犯罪不再局限于满足享乐和刺激,而是逐渐转变为报复社会及他人、发泄心中的不满和积郁,所以犯罪的恶劣性越来越突出。如2008年云南某高校发生的罕见的侵害人身民主权利案件,对受害人造成的身心伤害难以想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原因
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互动性、规范性特征表明,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就其主流来说是健康的,是控制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其正面功能。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正是这些消极因素成为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功能。我国著名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认为,犯罪是“文化的产物”,“为了了解犯罪,必须了解犯罪发生的文化”。所以,只有弄清大学校园文化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才能有效地遏制大学生犯罪的发生和发展。从大量情况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缺失:大学生犯罪增多的深层次原因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文化层面,它是由人文精神凝结而成的。人文精神关心人的需求,引导人从本质上去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并赋予其合理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倡导个体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祈盼人的主体眭的发挥,重视人健全的个性发展,关怀人对生死、信仰、幸福的终极意义,而这些都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所倡导的最终目标。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它的好坏决定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因而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控制或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
然而,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人文素质偏低;重功利轻理想,精神信仰贫乏;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重文凭轻文化,科学精神缺乏。由此造成大学生中功利主义盛行与社会责任的冷漠,缺乏为公的思想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感到空虚无聊,没有充实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只想混个及格,求得毕业。失去精神寄托,这使其很容易寻求庸俗卑劣的刺激,促使罪恶的邪念侵入,当特定的条件出现时,就会造成犯罪行为发生。人道关怀精神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源所在。它要求人们关爱他人,珍视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强调无私奉献精神,缺乏人道关怀精神,是缺乏“人性”
的表现。有些高校由于只重视专业知识灌输和智力开发,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大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缺乏人道关怀,漠视生命的珍贵,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最终放弃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走上犯罪道路。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谈到刘海洋伤熊事件时指出的:“不少学校目前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以德育为例,从习惯上说,这门课更多的是只被看作一门成绩,而非指导自己的活动的信念。我们的教育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可见,人文精神缺失是当代大学生犯罪最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根源,应当予以重视。
(二)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主要指大学有形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等。大学生群体是充满活力、精力旺盛的群体,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易出现身心疲劳,产生情绪波动,心理压力加大。先进的教学设施、齐全的生活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健康,能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烦躁情绪和不良心理压力,无疑可以堵塞犯罪空间。近年来由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很多大学现有的教学设施已满足不了在校学生的快速增长。有些学校教学设施紧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恶化,相关娱乐设施更是缺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要。这种物质文化环境会导致大学生情绪失控,心理压力加剧,由此产生违法犯罪问题。
有些大学内部及周边环境“脏、乱、差”,建筑物密集而杂乱,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极易产生烦躁情绪,导致激情犯罪发生。由于校内宿舍拥挤,很容易引发学生冲突,出现大打出手伤人的事件。现在在校外租房居住已成为大学很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宿舍条件太差,学习和生活太不方便。由此导致学生过早接触社会不良环境,容易引发违法犯罪。有些高校运动场所狭小,娱乐设施匮乏,促使学生转而寻求其他不良活动方式,如沉溺于上网、打牌赌博等,因而引发不少犯罪的发生。还有不少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自习室和图书阅览室,保障不了学生基本的学习环境,不仅束缚学生增长知识,而且增加了大量不安定因素,为大学生犯罪造成隐患。大学的保安措施不到位也是其校园物质文化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大学根本不配备监控设施,不能及时掌握校内治安情况,使很多大学生犯罪之后成功地逃脱了法律的追究和制裁,由此纵容了大学生犯罪的侥幸心理,这是造成大学生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又一重要原因
制度文化是由大学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生文化,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周密考虑,需要引导和管教。但由于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生源素质差别大,学生流动性增大,学校管理弱化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大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使管理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如考勤制度,不准夜不归宿制度等。现在,有些大学生经常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甚至彻夜不归。有些管理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对此却不闻不问,疏于管理。由于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使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防线走上犯罪歧途。还有些大学只片面强调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管得了当面,却管不了背后,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学生以各种形式抵制管理工作。长此以往,校纪校规自然丧失尊严和约束能力,令少数学生有恃无恐,不断作出违纪乃至违法犯罪行为。教育管理者未尽职责可以说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个漏洞。
现在,不少大学的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用心于考研,或者在职读研,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管理。在教学岗位上的老师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更是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由此常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品质上有缺陷的大学生就会因失去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而作出越轨行为,甚至触犯国家法律而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学校治安管理人员对在学校发生的打架斗殴和盗窃行为不予重视,未及时调查处理,未将大学生的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实际上是纵容了犯罪,必然使犯罪状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上的疏忽。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漏洞、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纪处理随意性较大,都是造成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四)低俗文化滋生蔓延:大学生犯罪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
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大学校园主流文化是营造和谐校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文化元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大学校园有一种低俗文化正在肆无忌惮地滋生蔓延,由此严重破坏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与和谐,造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正面功能弱化,引发了大学生潜意识中一些阴暗的东西,造成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不断增多。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大学校园也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有序的状态,走向变动、开放和无序。由于实行开放性办学,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娱乐场所以及农贸市场遍及大学校园内外,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社会上的腐朽没落的低俗文化乘虚而人,犹如瘟疫弥漫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腐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易引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在许多大学周围遍布歌舞厅、网吧、游戏厅、录像厅,这些娱乐场所的经营业主们往往利欲熏心,深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迎合部分大学生低俗趣味的要求,大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反动等毒害腐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暴力文化和色情文化,由此刺激了一些大学生争强好胜、崇尚暴力及性渴求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和畸变,使他们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和通过与他人交欢释放性快感的观念中,这是导致大学生犯罪日益增多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