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丁汉大学校园环境

2024-07-11

诺丁汉大学校园环境(精选8篇)

诺丁汉大学校园环境 篇1

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建于1881年,是一所位于英国诺丁汉市的老牌世界名校。立思辰河北留学360陈悦老师介绍说,诺丁汉大学是全球百强名校,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成员,M5大学联盟创始成员之一。诺丁汉在各类全球大学综合排名上常居全球前100,获得广泛声誉。

英国诺丁汉大学曾荣获英国“女王企业奖”和“女王高等教育奖”。诺丁汉大学分为五个学院,并提供范围广泛的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约50种学位,是入学竞争最激烈的英国大学之一。这所大学至今已经产生了很多的杰出校友,包括三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众多奥运奖牌得主。根据2011年UCAS报告,该校与剑桥大学并列英国第3培养出最多位知名CEO的学校,毕业生在英国列为重点聘雇的第2名,仅次于华威大学,2014年12月18日,英国唯一由官方每7年发布一次的REF英国大学科研实力(原RAE)排名中,诺丁汉大学高居全英第八位。2016-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75名。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400强排名 第147名。2013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位居英国第9位,世界第84位。2014年TIMES英国大学工程学专业排名全英第二位。诺丁汉大学法学院享誉世界,是英国最顶尖的法学院之一。

校园环境

诺丁汉大学占地330英亩,校园风景如画,是英国最漂亮的大学校园之一。

立思辰河北留学360陈悦老师介绍说,诺丁汉是位于英格兰中部的一座多元文化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传奇英雄罗宾汉和诺丁汉森林足球队而闻名,乘火车至伦敦St Pancras车站只需两小时,至全英第二大城市伯明翰仅需40分钟左右。

在英国本部,诺丁汉大学拥有六处校区,包括大学公园Univeristy Park, 朱比利Jubilee Campus,萨坦·伯宁顿校区Sutton Bonington Campus,King‘s Meadow Campus,还包括其校外的医学院分部,皇家德比医学院、诺丁汉市立医院等。其中大学公园校区依湖而建,风景秀丽,其朱比利校区曾接受过奥运圣火传递,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能源可持续技术应用,让诺丁汉大学蝉联“世界最绿色大学”称号, 2010-2011,2013,2014.

诺丁汉大学校园环境 篇2

一、和谐大学校园提出的背景

在进入新世纪头十年的中期, 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初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接着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与重大部署。此后, 条条:各个部委系统, 块块:各个地方———省 (市) 、地 (市) 县、乡 (镇) , 点点:各个大小单位, 纷纷积极响应, 将和谐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即和谐的共和国这个有机体, 正是通过以上条条、块块、点点即大大小小的机体结构的和谐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讲和谐就是因为有不和谐存在, 就像讲团结因为有不团结的现象一样。这就是所谓背景。相关背景是一切相关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党中央文件并没有直接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而我国的和谐大学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胞。因此, 讲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必须搞清这一建设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大背景与小背景。

大背景大到从整个世界来看。胡锦涛同志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与接见外宾中, 提到要建设和谐世界, 就是因为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到处制造不和谐, 挑起种种事端, 使国际多元社会、各国人民自主决定自己命运与发展道路的正常权利纳入其价值标准之内, 成为其为所欲为的顺民。这股国际逆流确是我国社会产生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外在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快速崛起中, 唯恐中国不乱, 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

国际公认也为我国许多专家学者认同的一个大背景, 国际社会即世界各国在其发展中,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 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即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过渡的时期, 有人说是“发展陷阱”。而我国从刚进入新世纪的人均GDP近2000美元, 到2011年已达5000多美元, 不少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已进入“中等发展陷阱 (3000~6000美元) ”。从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陷阱”到我国所谓“中等发展陷阱”, 大体都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经济的一定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多,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而为官员贪腐创造了经济条件, 主要是监督机制不能随经济发展同步跟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跟我国对官员任用考核的一些特殊方式相关。因此我国贪腐官员在惩罚中仍不断产生, 由此降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诚信度, 激化官群矛盾, 涣散社会凝聚力。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市场机制在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 也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产生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要靠政府从公平公正立场采取措施在再分配中向弱势群体倾斜, 匡正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拉大贫富差距的缺陷。我国除具世界其他国家这一共性外, 还因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型而来, 市场化的变革并不彻底, 很多重要经济部门仍被国有企业掌控甚至蜕化为私人垄断。衡量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2013年我国官方首次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 而据民间调查, 同年基尼系数为0.61, 就算被多数经济学者所低估的官方数据, 也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就是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尼系数也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 与阿根廷、墨西哥相当。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激化贫富阶层矛盾, 也激化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人们认为是政府不作为或政府偏袒富人或与富人共谋得利的结果。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一发展阶段, 人们只追求发展速度, 忽视经济增长质量, 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相伴而生。在我国当前的国情条件下, 一段时间以GDP增长为唯一政绩考核指标, 这种考核方式促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即使到了今天, 我国对官员的环境考评机制体系仍不完善, 如PM2.5这一检测空气质量的指标, 长期被忽视;河流被污染, 土地被污染, 空气被污染。这种污染已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能否继续发展, 人民是否能健康快乐生活下去的地步。对人才引进与海外留学人员能否归来也造成重大影响。而这一问题, 人们又把它跟政府无作为联系起来, 由此降低政府的诚信度, 激化官民矛盾。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都是严重的, 造成官民矛盾, 社会不同群体 (贫富群体、不同职业群体) 矛盾的加深, 影响社会和谐。有人认为, 我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已达到某种临界点, 由此导致维稳成本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增加的维稳成本只能从教育、医疗社保、环境治理等合理公共支出中挤兑出来, 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的转型进程, 影响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进程。

在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大背景下, 高校与之相应同样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既与社会不和谐因素紧密相连, 又有其自身特点。

一是贪腐现象依然存在, 有的大学甚至比较严重。这从一些大学从校一级领导中揪出的贪官中得到证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 从学校工程承包招标中、从自主创收基金中想方设法中饱私囊。这种现象在院系的个别领导或教师中也有存在, 他们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敲诈学生钱财。

二是师德滑坡, 学德随之滑坡。不少教师不热心教学而热心捞外块, 这虽有大学教师薪酬偏低的客观原因, 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失衡乃是主因;学生奋发进取精神不足, 混文凭者大有人在;师生相互影响, 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 认真教学的教师往往开罪学生, 得不到学生的应有尊重与正确评价, 放松要求讨好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学生的好评。

三是求大求全, 重数量轻质量。表现为大学年年扩招, 万人大学超万人大学比比皆是, 学校大楼不断增多, 大师却未见增加;数理化、文史地、理工农医样样俱全, 众多专业雷同, 其原有特色消失;硕点、硕导, 博点、博导不断增多, 以致造成中国博士大跃进, 领先世界水平。对教师考核也是重数量, 轻质量, 评价体系不合理, 必然诱导教师的错误追求。埋头苦干看轻名利而倾心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得不到认可, 等等。

四是学风不正。不管学生、教师都抄袭成风。因为年度考核, 晋升职称要求论文数量, 并要求核心期刊发表, 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 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压力之下加上道德缺失, 现代网络技术又提供了条件, 他们不得不以抄袭应对, 这是被动而言。不少人甚至是少数忙于行政事务的领导, 为图虚名甚至图实名, 即争得学衔学位, 特殊贡献大奖等级而名利双收, 他们也想方设法抄袭, 盗窃他人甚至学生的科研成果。

大学校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必然影响大学这一神圣高雅殿堂的形象,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包括道德与专业质量。因此提出与推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这些年来, 和谐大学校园的概念, 常见于报刊、书籍和诸多文件中, 但是否有一公认的权威的一致遵从的定义呢?似乎没有见到, 而多种对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的论述, 似乎都有立论依据与可取之处。

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一个经典性表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全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也应是和谐大学校园概念立论的依据。

何谓和谐大学校园?看来不能按定义要求来界说, 只能作出说明性的解释。和谐大学校园, 勿庸置疑, 应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特征, 但具体含义应有所延伸并有适当差别。

第一,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宪法及涉及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 大学理应遵照执行;同时各个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 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 使依法治校更具体可行。大学校园应充满民主空气, 各个成员都能畅所欲言。各个不同层级的校园管理者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从善如流, 绝不能将“政治帽子”到处乱扣, 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言者无罪。大学是否应有自身特色的校纪校规,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二.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典范。校内各级党政领导成员, 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年级, 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不同岗位的成员, 等等。总之, 大学校园里的所有成员, 都是平等的, 都是履行不同职责, 尽不同义务而已, 无任何特权可言。

第三,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诚信友爱即遵循伦理道德的楷模。大学里各种成员之间, 都应做到诚实守信、说实话、干实事、互助友爱、扶危济困、团结协作。大学校园容不得流言谣言, 容不得制假造假, 容不得一切歪风邪气。

第四,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具创造活力的场所。大学的各类主体, 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学生要学得主动,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跟老师及各种权威争论, 敢于面对面提出质疑;教师要教的主动, 敢于创新自己的学术观点, 勇于发明创造,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对学生质疑, 要大度包容, 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够完善或有错误, 也要加以鼓励。其他不同岗位的成员, 应有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的创新之举。大学应成为整个社会最具创新活力并带动整个社会创新的强大发动机与导航仪。

第五,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最为文明安定的场所, 社会精神文明的典范。大学校园里, 人人讲礼貌, 个个能谦让包容, 既与社会紧密相联, 又不容社会污染浸入校园。大学校园应是社会文明的一方净土, 是社会最圣洁的地方。

第六, 和谐大学校园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楷模。大学校园不仅精神环境洁净无瑕, 自然环境也应洁净无瑕。大学这个小环境, 应有周到的规划设计, 绿地、水榭、亭台楼阁、生活学习、运动与休闲设施, 均应安排有序, 使人感到似静非静, 似动非动, 空气清新, 井然优雅, 是个读书、研究的最好自然环境。

总括上述, 和谐大学校园的最根本特征是, 融洽的人际关系, 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 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科研成果, 最终体现为, 不断培养出就业率高广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活力的一批批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大学有不同类型, 有所谓重点非重点、专科、本科、教学型、研究型等差别, 但凡是大学都要出两类成果: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和不同档次的科研成果。而高素质人才即各类精英的不断产出, 则是不同类型大学的最重要使命。

综上所述, 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逻辑学关于定义的要求来表述。而从上述和谐大学校园的描述中,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但总感觉这是一种静态的特征表述, 似乎跟现实中或实践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不符。因此, 对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必须从动态角度加以把握。和谐大学校园所具有的六大典范作用不是一幅静态的美丽山水画, 而是在动态中显示出来。它在不断克服六大典范中大大小小的不够典范之处而趋于典范, 也就是说, 它在不断化解不断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使之达到和谐状态, 在这种不断调整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 六大典范作用会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动态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从中不断彰显出一所和谐大学的崭新面貌, 也构成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是因为,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像鲁滨逊生活的那种孤岛。中国已经融入世界, 是地球村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大学作为中国社会中的闪光分子, 自然跟世界相关联, 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联, 因此涉及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就大学本身来说, 也不是一个静止体, 它虽相对稳定, 流动性仍然显著, 每年大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走出校门, 又有大批不同层次的新生进入;教学科研人员, 不同岗位的管理成员也是有进有出, 处于流动状态, 这种流动状态正是一种活力的源泉。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涉及的国内外、校内外纵横交错的有形的与无形的, 精神的与物质的复杂利益关系, 为我们研究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指明了路径。

三、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研究路径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从何着手, 现实的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概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视、面对并理顺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所涉及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的既有精神层面更有物质层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关系。让我们稍稍具体梳理罗列一下这些绕不过去的或难或易的关系。

理顺大学校园内部关系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按现行体制, 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党领导政是纵向关系。但某些重点大学, “政”即校 (院) 长的行政级别、权威声望往往大于党 (委书记) 。在校 (院) 长与党委书记作为平行对等的顶层机构, 本身各有一套组织机构, 如副书记、副校 (院) 长及其助理的人数、办公室组织及其人员配置。紧靠这一顶层, 一般应有相互平行的几套系统:教学与科研学术管理、后勤保障、图书资料、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这几大系统自身有其纵向、横向系统。党务系统的纵向组织从校 (院) 党委至院系党委或党总支直至党支部党小组。与此相关的共青团系统、工会系统、民主党派系统、纪检监察系统等应归于党务系统。校务行政系统, 实际应包括教学科研、后勤、图书资料、财务等系统。这些系统也有纵向横向交错关系。校内各个学院之间特别是专业相近的各个学院之间, 甚至一个学院内的各个专业系之间, 也存在复杂的横向纵向关系。师生关系可以说纵向关系, 是大学中最重要的关系, 没有老师与学生就不成其大学。师生关系可分为老中青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名师与一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师关系, 包括老中青教师、不同职称教师、名师与一般教师、一般教师与硕导、博导教师、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外教与内教老师等之间的横向关系。学生间的横向关系有:贫困生与富裕生及其不同级别官员出身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不同层次学历即专、本、硕、博学生、城乡学生、边远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学生等, 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横向的复杂关系。课程之间也存在某种纵向主要是横向关系: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体系、主打课与辅助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德育课或政治思想教育课与专业课、体育课 (包括军训) 与专业课、外语课与其他课程, 等等。考评体系包括对党政、老师与学生三大系统。总的要求是:指标设计科学合理, 在量化中突显出质的要求。党政成员考评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广大群众评价的地位。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包括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的教师的考评、完全搞科研的人员的考评, 不同职称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考评指标的差别及其合理性, 质的指标如何在量化中得到体现, 纠正重量轻质的偏差, 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及其考评, 教授一定要讲授本科课程。考评必然跟奖惩体系相联系, 原则是奖优罚劣, 使优者动力更为强劲, 劣者也能自强奋起。奖惩既跟物质利益联系, 也要跟精神荣誉相关联。这里涉及一套薪酬体系的纵向横向关系:党政不同层级的报酬体系, 教师科研人员不同职称的报酬体系 (现在提出的绩效工资设置) , 教辅人员的新酬体系。以上三者的横向对比关系的合理性, 力避众多博士教授争处长, 教学岗位乏热心。这其中涉及一个有形收入与无形收入 (无形其实也有形) 的关系问题。对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同学历培养目标的差别体系,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既重分数又不能唯分数, 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纪检监察体系的纵横向关系:纪检监察组织体系 (常设机构及其成员与非常设机构成员) , 教代会、学代会、校工会的地位与作用, 团委会的地位与作用, 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用。正视审计机构在廉洁校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现在很多大学还存在一校两制的关系, 需要调整处理。至于独立民办大学的内部关系, 既有公办大学的共性, 也有其特性, 暂不列入本文研究的范围。大学办学规模与质量及其管理边界的关系, 大学校园建设的合理布局问题, 既是大学顶层管理者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也是相关上级党政领导层级需要慎重考虑处理的问题。

以上便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内部涉及需要理顺的纵向、横向、纵横交错关系的一个梗概。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还必须要理顺外部环境这一重要环节。包括如下多方面的关系。一是理顺校际之间的关系:本市与本省区各院校之间、不同城市省区之间的院校、重点与非重点院校、本国院校与国外院校之间、不同档次院校之间等关系。其内容涉及: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的共享与争夺, 专业设置的重复与竞争 (包括热门专业的纷纷上马) , 招生生源的争夺, 办学经费的争夺, 创收渠道、地域的争夺, 等等;二是理顺大学所在地与相邻社区、城市及所在省区的关系;三是理顺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四是理顺与本校校友的关系;五是理顺大学社会服务、社会责任与创收融资的关系;六是理顺招生录取涉及的诸多社会关系;七是理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包括本省区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与主管该院校的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八是理顺与上级党政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关系, 等等。

上述种种纵向横向矛盾关系, 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主次差别及其随时转换的可能性,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围绕调动校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往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遵循上述路径详加分析。

四、贯彻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认为, 关于“是”什么 (What is) 的表述, 是实证表述 (Positve statements) , 关于“应该是什么” (What ought to be) 的表述是规范表述, 前者叫实证方法, 后者叫规范方法。在经济学界有人将用前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称作实证经济学, 以后者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实证方法有些类似逻辑学的归纳法, 规范方法则类似演释法。事实上, 任何研究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都是规范方法的典范, 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将实证与规范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实证方法先要进行假设, 这假设就是一种指导思想, 就包含规范的成份。

我们这里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就是既要以我国及他国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作指导, 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并以实践为依据得出新的结论, 这就有可能纠正过去不正确的结论或指导思想。所以, 我们的研究, 首先既不是纯理论推导, 但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包括我们党的重要文献方针政策, 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其次, 我们的研究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既要利用他人的调研成果, 也有自己必要的调研与实践经验总结;在理论上, 我们要大量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 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哪怕是一些小的创新。再次, 在表述上, 既有理论阐述, 又有实例印证;既有个例, 也有通例;还有必要的统计数据作佐证。

五、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重大意义

首先, 帮助我们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做到既紧张又从容。从和谐大学校园概念中得知, 和谐大学校园不是风平浪静的, 而处于复杂矛盾的运动过程中,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 永无止境。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党和政府相关部门, 大学中的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处理大学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就大学本身来说, 教师和学生, 一般管理人员, 都应基于这种认识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将紧张与轻松、活泼结合起来。而大学的顶层人员, 可以说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 他们责任重大, 他们知道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动态性, 便会处变不惊, 举重若轻, 要做到这一点, 达到这一境界, 的确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大学高层的领导人员要相对稳定, 要有相当高的专业业务与管理素质, 要有较长时间的办学历练, 要有不同专业管理与年龄的混成比例与梯次配置, 更要有相当的校外特别是校内的群众基础。同时, 也要求大学的高层领导也像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一样, 要有对付各种突发事件的种种预案, 才能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使一所大学在各种突发或尖锐矛盾爆发时, 仍能正常运作, 不会因噎废食, 如学校游泳池淹死一名学生或教师, 游泳池就立即关闭不再开放。

其次, 指导我们能视野开阔地运用立体思维来从事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这样才能与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进程合拍。一所大学从所处地址来说, 是基本固定的, 但其运行, 必然不断涉及以上所述的校内外、国内外纵横交错有形无形矛盾关系的处理。只有充分正视, 及时理顺, 才能不影响大学的正常运作。但这种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调整理顺矛盾关系的过程, 正是一所大学走向成熟, 使大学办学质量不断登上一个个新台阶的正常途径。

第三, 只有在这种现实的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 才能使师生经受现实的锤炼, 才能培养出广受社会欢迎的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而不是温室中的鲜花,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和谐大学最重要的使命。

最后, 按照我们这种思路, 即如上描述的和谐大学校园概念, 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楷模, 成为国人向往的圣地;才能使社会感到, 进入大学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洗礼。如此, 大学才能成为全面影响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强大的动力。

总之, 和谐大学校园的建设过程就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 中国梦的美好理想与远景, 只能在和谐大学校园建设中逐步实现。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 中国梦在大学的实现, 任重而道远啊!

摘要: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是在整个社会与大学在其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 出现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背景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因此, 现实中的和谐大学校园是通过不断调整、处理种种矛盾关系而造就的一个最具创造活力的环境或场所, 正是这种动态中的和谐大学校园, 才能成为精英辈出的摇篮, 累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 成为整个和谐社会的典范与楷模,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为强大的动力。和谐大学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梦在大学实现的过程。其研究路径, 应是视野开阔地梳理涉及和谐校园建设的有形无形的纵横交错的复杂多变的关系, 适时调整化解, 永葆不竭动力。其研究应是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和谐大学校园,理顺关系,研究路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浪网.专家称我国十四五期间有望成高收入国家[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2/025123195922.shtml

[2]中国首度公布基尼系数[N].北京晨报, 2013-01-19.

[3]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J].财经, 2012, (22) .

[4]邓崇清.对教师评价逆向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4, (4) .

[5]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5-02-1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

浅析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空间形态;生态

一、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概念

大学校园的景观是其环境中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组成,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空间体系,也是校园形象的景观展示区。大学校园景观包括很多相互联系的部分,比如校园建筑景观、校园植物景观、校园水体景观以及校园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硬质铺装等。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就是合理安排这些景观元素,使其交织和组合,形成校园良好的景观形象和功能实体。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怎样把有形的建筑、植物和设施等元素与大学的文化、历史、精神等元素融为一体,使其成为一个拥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能够对师生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二)校园户外景观环境的发展趋势

1.绿色型校园

在当前社会不断推行节能减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等大背景之下,绿色校园建设已成为校园景观建设的新趋势。

绿色型校园理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校园设计的绿色理念。起到能够保护校园环境,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二、校园环境的绿化区。校园景观环境保证绿满校园,为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并且校园景观设计中采用生态环保的绿色材料,打造生态、绿色、环保型校园,给予师生积极的熏陶,实现环境育人。再者,校园是文化知识的殿堂,绿色校园的新型景观内涵能够传达绿色校园文化,通过绿色、自然、低碳的生态环保理念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环境与精神文化氛围。

2.生态型校园

生态型校园设计是近年来为了平衡大学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出现的校园景观设计的一种新趋势。大学校园是一个人化的生态系统,人对环境的干扰性很强。所以需要强化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校园景观设计体现生态理念,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校园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维持校园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注重校园整体景观风景和谐,校园建筑与植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3.低碳型校园

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缺失问题日趋加剧,低碳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尤其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让世人了解到节能减排,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的大量成功实例。为了延续世博精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把低碳理念普及,大学校园的低碳行动应运而生。低碳校园的产生和积极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建设低碳校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合理地规划学校的功能分区,优化校园的空间形态;增加植被的覆盖;校园建筑和公共设施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大学校园里采用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减少校园内的空气和噪音污染,让大学校园拥有一个洁净宁静的空间环境。

4.可持续型校园

可持续型校园主要指校园景观与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和校园文化两种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生态环境与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校园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探索。这就需要对校园有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对校园建筑节能提出要求,给校园景观生态进行精心布置。建设可持续校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校园规划设计阶段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眼长远的发展,在土地利用上留有发展的余地;尊重地域文化和传承校园文化,做到文化可持续;节约能源,提倡绿色环保,营造生态可持续校园;探索适合大学校园景观可持续的设计手法,无论是设计理念,施工材料等方面都要符合可持续校园发展的要求。

二、校园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

(一)校园景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1.敞开式空间:敞开式空间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人的视线要高于四周的景物的绿色空间,一般而言低矮的灌木、草木花卉、地被植物、草坪等可以形成开敞的空间。校园敞开式空间的面向全校所有的师生,是主要的户外公共空间。一般在校园内的敞开空间主要包括:运动场、校园广场、活动草坪以及亲水空间等空间形态。大学校园敞开式空间是集合了学习、交流、悠闲、交通等功能的物质空间,与此同时也是一个能赋予人各种心理感受的精神空间。综上所述,校园敞开式空间是开放性与文化性融为一体的公共交往空间。

2.私密性空间:大学生正是一个处于生理成熟期的阶段,其成长环境与年龄阶段决定了大学校园是非常需要一定的私密空间的。这样的私密空间可以满足大学生独处、思考、恋爱等个人活动。大学校园的私密性空间主要可以通过空间的分隔来实现,在实现空间分隔时要注意切勿走入围合式的封闭性空间,注重空间关系疏密程度的调节。因此,就可以通过植物景观的设计分布来实现空间关系的分割,可以在校园绿地中分散布置座椅,利用植物进行一定程度的遮挡,在视线上产生私密的感觉;或者在一些景观小品中利用景墙来制造出私密性空间。

3.纪念性空间:纪念性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是师生休息观赏的场所。大学校园的纪念性空间还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大学的文化,用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来体现校园精神,所以在一所大学纪念性空间必不可缺。纪念性空间可以从场地、建筑、景观小品等方面入手,在纪念性景观空间中创造庄重的氛围。

(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由于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具有不同于社会其他人的行为模式,校园规划设计在根本上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同时,随着人的需求向多层次、多样化、时新化、个性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应停留在功能分析、交通关系和项目安排这些范畴内,而应从师生的行为心理和活动特点出发,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创造一个愉悦舒适、景色优美、亲切近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上海大学嘉定校区景观设计研究

(一)景观空间形态及格局分析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较为老旧,现有的功能分区都较为弱化,在现有的空间格局上大致可分为5个功能分区,运动体育区、宿舍区、教学区、休闲娱乐区和后勤服务区。

嘉定校区现有的运动体育区体育设施包括了篮球场、体育场、体育馆和网球场。为了兼顾学生课间和平时的活动需要,各个运动场所以集中的方式分配在校园的一片区域内,体育场边上有着足够的多的绿化来阻隔运动产生的噪音,这一点学校做得很好。不过可能是由于嘉定校区面积小的缘故。篮球场和教学楼紧邻,有时在上课的时候会听到篮球场上噪音,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这个空间布局是需要整改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运动过后的休息和交谈的舒适性,可以在运动场周边安全的范围内适当设置一些座椅和小型看台。

嘉定校区的宿舍区楼房排列较为密集,且在房屋与道路的间距规划上存在着不足之处,较高的人流量与车辆通行密度使得唯一的主要道路较为拥挤。在此问题上,应该加强校区内道路系统的建设或扩张,利用修建小路等方法缓解学生上下课高峰造成的通行压力。

教学区是大学校园景观的核心部分,在教学中心区应该合理组织步行空间,考虑人车分流,一般以图书馆,教学楼为中心塑造环境和景观。上海大学嘉定校区教学区有效地在各建筑间进行景观空间的营造,在教学楼前铺设大面积草坪,利用乔灌木适当分割,营造了一个宜人的室外空间环境。

(二)现状与不足之处

1.道路分析

现状: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出入口分别位于城中路和塔城路,主要道路南北向横穿校园,同时在校园内部形成环路,使得车流能够通行顺畅。次要道路也能够联系校园内部各功能分区与各建筑间的交通。

不足:在学校的一些主干道区域会出现人车并行的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当代校园普遍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保证步行环境的安全,这是值得借鉴的。另一方面,在校园景观环境中,应该具备道路的使用和景观这两大功能,虽然说嘉定校区绿化覆盖率高,道路周边不缺行道树,但是缺乏整体的空间布局。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植物进行道路沿线景观的美化。同时,嘉定校区身为老校区,有些次要道路景观道路年久失修,曾经有的铺装也早已黯然失色,所以也可以从铺装入手,增加道路在校园空间中的可识别性。

2.绿化分析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历史悠久,校园的绿化覆盖率较高。绿化区域总共可以分为7片区域,分别是入口广场绿化、图书馆前绿化、悉商楼前绿化、9号楼前绿化、进出口绿化,一号教学楼前绿化和沿河绿化。学校绿化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植被,包括了草坪,大小灌木,乔木以及一些花卉植物。现存的绿化是营造稳定的校园生态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应尽量予以保留和利用。虽然嘉定校区生态系统良好,但是缺乏整体的绿化规划。

3.校区改造景观设计更新范畴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景观设计以第一教学楼前片空间为主要研究区域,将结合现有的景观条件进行改造设计。该块区域以生态绿化发展为设计原则,在景观空间更新设计中加强空间点、线、面的表现手法,对景观空间的功能分区进行更为艺术化的创新。在保留现有简约的风格基础之上,加强空间层次的错落感,运用不规则的几何形态来实现现有空间存在的疏密问题,增强该块区域设计舒适度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嘉定校区的文化内涵。在基地景观设计更新的范畴内,将着重扩大滨水景观的区域面积,使其与绿化带相互贯穿,起到充实整体设计的重要效果,使得最终形成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赵彦杰,雷琼.景观绿化空间设计(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叶徐夫.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王艳华.高等院校空间环境的塑造:合肥工业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2,(18):40-42.

作者单位:

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 篇4

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载体,审美是学生和校园环境沟通的语言。进入我们学校给我一种清新幽静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学校的整体绿化很符合现代高效绿化的需要,发挥了学校的校园生态功能、提高环境品质、塑造人文环境。学校通过的绿化把学校的各个功能区区分的非常清晰,给人一目了然井然有序的感觉

总体来讲校园的绿化也存在不足,学校的整体绿化面积不够多,是那种传统的建筑先行,绿化填充的模式。现代化的校园绿化要满足师生的学习生活的需要,合适的绿化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温湿度、隔声减噪等生态功能。绿地反射的光线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而且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在树木繁盛的绿色空间,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下面详细的分析一下我们学校的绿化。首先是我们学校的教学区,我们学校的教学区的绿化面积足够多,绿化的植物错落有致,种类繁多,给人一种进入进入小型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感觉。足够的绿化空间,给人一种幽静的环境,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课间活动。可以缓解视疲劳开阔视野,也可以给师生提供清新的空气,优美的上课和工作环境。其次就是我们的生活区,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区的绿化是不够的植物比较单一,绿化面积太少,这里人口密集,对清新空气的需求量大,使用强度大,对采光及通风要求高;应体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栽种一些落叶乔木,夏季可以避暑降温,冬季又不妨碍采光,公寓的东西两边栽种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可以防止夏季把墙壁晒热不利于休息。然后就是我们的运动区,运动区需要隔音,吸尘,耐践踏的绿化,我感觉隔音的植物比较少,应增加一些可以乘凉并且隔音的植物。最后就是我们的集中绿化区,我们学校缺少集中绿化区,集中绿化区可以给我们提供充足的清新空气,优美的环境,提升学校的绿化层次,可以设置一些桌凳,利于夏秋季学生的学习,活动交谈。静坐休息、思考的校园绿地空间,使校园景观更具人性化更利于学生修身养性。

大学改善校园环境建议书「版」 篇5

媒介环境指的是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由传播者、接受者及广告商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校园已有的媒介环境在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图书馆

图书馆中有关媒介素养的书籍等资料非常稀少,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媒介素养知识。

(二)广播电视

高校校园内的广播电视媒介多用于大学生的娱乐消遣,播放国内外及校园内的新闻,或者向学生传播思想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没

有专门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和相关指导。

(三)多媒体设施和校园网络

多媒体设施在很多高校用来演示幻灯片,辅助传授知识,而校园网络由于涉及到内部资源的安全问题,在与外网的连接上有一些限制,不利于学生灵活、方便地进入校园网和广域网进行学习,转而到外边的网吧上网,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手机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载体,消费方式乃至行为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垃圾短信、不良短信和病毒等容易使大学生受到诱惑,形成一些不良风气。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对媒介与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仅停留在如何使用媒介辅助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鼓励学生利用媒介技术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些欠缺,媒介素养的理念还没有在师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二、改善大学校园媒介环境的建议

(一)硬件环境的创设

1.传统媒介

传统媒体要想在大学生当中重新树立威信,发挥它的功能,就必须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寓乐于教”的思想,由应用型、传授型、线性传播模式向思辨型、互动型转变,注重传播的语言技巧,把内容美和形式美结合起来。具体措施有:

(1)加快更新大学校园内的多媒体设备及软件信息,设备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使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与他们成长相关的最新信息。

(2)在图书馆中补充大量有关媒介素养的书籍,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倡导大学生去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等场所进行借阅相关资料,获取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再者,要加快更新图书资料的速度,现在高校的图书更新速度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步调很不协调,是导致大学生将注意力从传统媒介转移到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新型媒介的主要原因,应提高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的眼球。

(3)在校报上开设媒介素养专栏,讲授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也可针对近期发生的统一媒介素养事件,从不同角度阐述,引导大学生运用多角度思维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讨论情况及时刊登,激发学习兴趣。

(4)在校园广播或电台上举办媒介素养知识讲座,普及媒介知识,也可针对近期发生的媒介素养事件,引起大学生广泛积极的讨论,并请专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做到互动交流,正确对待媒介与媒介信息。

2.新型媒介

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对构成新型媒介环境的mp3、dvd、计算机、手机等数字化新媒体的适应明显超前,成为网络传播的主导力量。

(1)互联网(第四媒体)

网络对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要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具体做法是:

①从道德、法律和政策方面加强网络管理。要求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网络社会的道德、法律和政策,用道德潜移默化地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用法律直接调节信息行为,而政策可弥补法律滞后的不足。对大学生一定要监督规范其网络行为,才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②从技术方面加强网络管理。首先,为了保障校园网内资源的安全,在存放重要资源的服务器端,增加指纹登陆服务器识别方式,确保资源信息的安全,从而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对校园网管理需要建立和健全一套特殊的管理体制,派专人或智能代理检查传播的信息,及时过滤过时的或不真实的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骚扰信息及病态信息的传播。

(2)手机(第五媒体)

首先,应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防止黄色暴力垃圾短信等对其的侵害。其次,利用手机携带的方便性和可移动性,随时随地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也可利用手机组织多人对话,参加一些讨论活动,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还要增加课外活动量,有效防止“手机强迫性”的发生。

(二)软件环境设计

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要求各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

教育课程。

,上海交大在国内首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积极支持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创办了面向大学校园的网络媒体制播平台“大学生网络传媒中心”。他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应结合国内外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编写一批高水平的教材,并开设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双管齐下,从有条件的院校设立公共选修课开始实验,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基础的、概论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逐步力争成为各大学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或基本素质课。而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启动的龙头,应该在传统的媒体教育的基础上逐步丰富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和经验,建立成熟的大众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体系,向其它没有类似专业的院校提供教学支持、宣传及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三)利用校园媒介资源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诺丁汉大学校园环境 篇6

本文对青岛大学校园环境噪声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绘制了校园等声级图,结果表明其噪声主要来源是校园周围宁夏路、香港东路和青大一路的交通噪声,核心教学区噪声达到GB3096-93中的1类标准要求,污染较轻,这主要得益于合理的`校园布局、大量的绿化面积、体育馆等建筑物和隔音墙的建设.

作 者:楼迎华 崔良 高华梅 韩新 作者单位:楼迎华,高华梅,韩新(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崔良(即墨市环保局,山东,即墨,266200)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 篇7

关键词:校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是指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总和, 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周边环境和校园内部环境。优良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意识和成才观,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大学生养成求真务实、严谨求学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功能,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 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地方, 其目的性更明确, 原则性更强。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广义上的校园环境可以分为校园周边环境和校园内部环境, 它们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及制约作用。

(一) 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

校园周边的环境, 主要包括校园周边交通状况、治安状况, 以及商业、经营娱乐场所状况。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被繁华的交通所交织、包围。大学生生活其中容易受其影响, 主要会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 不能安心学习, 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大打折扣。此外, 经常步入网吧、KTV、舞厅等场所, 容易诱使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和不良的行为, 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高校周边环境不容乐观, 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高校周边交通状况复杂。随着高校扩招的大众化和高校建设的规模化, 高校周边的交通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部分高校和繁华的闹市区基本没区别, 这严重影响到高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使得大学生的心态无法平静, 出现了浮躁的心理, 间接地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 社会治安状况不佳。近年来, 由于社会严打力度的不断加强, 部分不法分子躲藏在高校周边, 各类治安事件日渐凸显,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安全稳定和育人环境。第三, 娱乐服务场所众多。高校周边最显眼的景观就是分布密集的各种娱乐、服务场所, 如各种网吧、录像厅、游戏室、桌球室、歌舞厅, 等等。它们日夜开放, 对大学生诱惑力很大。由此可见, 校园周边环境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 校园内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 校园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 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树木绿化状况, 以及河流湖泊等。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能让人精神愉悦, 神情放松。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只具有现代化建筑而无绿色草木的校园环境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何种影响。自然环境优雅, 往往能衬托出校园人文环境的高贵典雅, 使大学富有朝气和自然之美。笔者通过亲身经历感到, 自然环境优越的大学, 往往其学生风貌是积极向上的, 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思想品德素质也很高。因此, 校园环境建设要尊重区域的人文气象和地理特征, 尊重和保护校区所在地的山水地貌和自然环境。

第二, 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与道德自律境界的形成还有相当的距离, 因此, 制度的约束是必要的。正如人们常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其实, 制度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社会交往规则。现代社会不管在哪里, 都需要完备和健全的制度建设。尤其在高校, 其意义更加凸显。一所高校制度的完备与否、良性与否、公平公正与否, 执行是否彻底、是否科学、是否人为因素干扰等, 均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着人为干扰制度, 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力, 公信度不高等问题, 如有的教师对学生区别对待, 考试时无原则加分、送分、凭礼品贵重给分等, 有的管理人员服务理念差、服务意识不强, 对学生态度粗俗, 横挑鼻子竖挑眼, 引发学生信任危机等, 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和制约, 不利于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形成。

第三, 人际关系淡漠。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包容的关系。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干群关系等, 其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高校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校园精神环境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 人际关系对群体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关系融洽, 则个体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尊重和信任, 有利于事业发展和共同进步;反之, 则影响和制约个体成长和优良品质的形成。据笔者调查发现, 认为高校师生关系融洽的仅占32.16%, 冷漠的占48.92%, 其他占18.92%。这说明高校师生关系淡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所高校的师生关系融洽, 那么大学生在上学期间直至毕业后一直能够表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好的人际关系;相反, 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困难。

二、优化校园环境, 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周边环境变得日益复杂起来, 尤其以网吧、美容美发店、酒店、出租屋等各类经营网点的出现最为典型。大部分都能做到合法经营, 但也有部分是非法经营的。这些经营网点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上课秩序, 而且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和被人伺候的错误价值观, 对大学生的未来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高校周边不良环境的整治工作。

第一, 加强对经营网点摊主的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经营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所谓自我教育过程就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网络等媒体, 促进和引导摊主们进行自学的过程。这有助于摊主对自身行为的内省和反思, 对于规范经营秩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导向作用, 然而必要的社会教育也不可或缺。所谓社会教育就是政府部门通过组织各摊主定期进行集中学习。该教育方式对摊主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 对高校周边环境的改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 通过职能部门来监督、查处高校周边具有不良影响的经营网点, 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经营环境。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政府部门协调配合, 切实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规范经营秩序, 对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项目要坚决停业整改或关闭, 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整治和优化高校周边环境的规章制度, 让执法部门在管理和查办过程中有法可依。

第三,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校园环境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能够承载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 充分展现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 体现现代大学的气质, 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应始终坚持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四位一体的内在统一, 促使大学生形成优良品质、提升审美情趣, 促进全面成才。

参考文献

[1]杨金廷, 郝南.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 2001, (2) .

[2]徐艳梅, 姚瑶, 张卫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建构与发展理念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 2008, (4) .

[3]杨业华, 刘红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探讨, 2004, (5) .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篇8

(一)课程环境的概念

课程环境是环绕在“课程”主体周围,对课程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即环绕在课程周围并对课程“育人方案”制定、“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课程环境客观存在课程周围,对课程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课程如果与环境相适应,环境又会推动课程的发展。

(二)大学教育环境的概念

大学教育是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以思维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为具体目标所赋予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的活动方式,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那么,大学教育环境就是以大学教育为主体,围绕大学教育周围并对大学教育“育人方案”的制定和“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这些客体因素是相对大学教育而客观存在的,对大学教育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大学教育环境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作为课程系统的特殊个体,除具有课程系统共性的属性外,还具有大学教育自身的特性,大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按照逻辑原理,大学教育的内涵比课程系统的更具体,而外延小于课程系统的外延。所以,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影响课程的因素,一定影响大学教育,而影响大学教育的因素,不一定影响其他学科课程。同样,大学教育环境系统包括大学教育外环境系统与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大学教育环境系统要素包括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制约大学教育产生、发展的社会、学生、知识要素和影响课程实施的不同学校类型、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学校关于教学和教学管理、教学、教学管理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大学教育外环境要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而起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主体性要要素而影响课改。

依据环境因素对大学教育不同领域层次的影响,分为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大学教育中观环境、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大学教育宏观环境是指,社会这个大的领域,从国家教育计划、政策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影响的环境因素。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是指:在课堂这个领域,从教学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教学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等因素;学生因素。即学生的个体差异、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等因素;课程内容因素。即教材、活动项目、活动方式等因素;以及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条件、设备等要素。

三、三重环境理论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更新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各国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新的大学教育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新的大学教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新的大学教育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新的大学教育标准的目标体系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体验四个方面;新一轮的大学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是对健康功能重新认识,是从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角,推动“积极生活:为健康”的运动观点。

(二)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包括人员要素、信息要素、条件要素。人员要素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主要指课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条件要素主要指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器材设备等因素。

从大学教育运行过程分析,主、客体在课堂这个空间内,部门负责人和教师根据学年和学期计划,制定教学计划,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状况、学校教学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同时接受督导机构的监督,尽力达成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学教育是一种“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大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只有通过大学教育实施的执行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大学教育的微观环境是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四、优化大学教育环境的对策思考

大学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环境又推动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实现大学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最大化,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要优化大学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大学教育要适应环境。

从大学教育的运行看,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需要解决两个矛盾:其一是主体认识要与客观对象保持一致。具体表现为:l、课程人员的认识要与社会要求、学生需求、知识发展要求保持一致,那么,要求课程决策人员、课程设计人员重视来自社会的经济、文化影响与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2、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要与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那么,教学工作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学习活动方式的改变与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保持一致。其二是主观的意图和目的与客观现实一致。具体表现为:l、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要与课程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即要看到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传统影响,从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教育评价指标到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的操作,与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符。2、学校教育的规划、培养目标,不仅要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还需要学校的执行机构、管理机构、监督评价机构协调配合。3、对学生发展的期望水平与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尽量保持一致。

上一篇:版房跟单实习报告下一篇:范式守信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