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2024-06-16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共12篇)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篇1

摘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有效性, 其前提是准确地把握对象, 增强针对性。笔者试图从解析环境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以期对提高针对性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环境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境遇。

1.不同社会阶层的形成和价值判断的偏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也因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占有情况的不同逐渐形成多样化的社会阶层;与此同时社会对人的价值评判也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生么呢?首先, 不同成长经历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的异质性也比较明显, 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凸显精细化、层次性。其次, 市场导向使得社会对人的价值评价标准日益第一化, 德才兼备中以“才”推“德”、以“才”代“德”的现实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很可能使他们的价值判断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移。

2.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的频率日益加快, 新知识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至少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信息差弱化, 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逐渐趋向主流。传统意义上教育者依靠信息差的优势来教育学生的自信受到挑战, 我们不仅不能维护应有的信息落差, 甚至连筛选、过滤信息的机会也正在丧失。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缩短, 理论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威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往往不是并行的, 当理论领跑实践的时候, 理论教育是容易的。反之, 理论教育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

3.高等教育改革和大众化的到来。

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许多新课题。首先,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意识、消费观念的提升, 当教育对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他们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时, 其时效性就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更多关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呼声就不仅仅是来自上面, 也会来自我们的教育对象和他们的家长。其次, 就业制度转变为“双向选择”后, 学生根据自己对就业市场导向的解读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是必然的, 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 没有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对其竞争的提升时, 我们的教育必然会失去吸引力。最后, 随着高校进入大众化阶段, 人们越来越希望彰显个性, 要求更多地关注个体、尊重个性, 更强调因材施教, 更需要精雕细琢。

4.行政权力介质的不断丧失和倡导“以人为本”。

教育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但过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也是权利的拥有者, 我们直接掌握着与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绝大多数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 权力成为凝聚力及动员能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今天倡导“以人为本”, 但“以人为本”对德育工作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尊重人的同时有目的地塑造人, 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有效地约束人?其实, 从观念、习惯到必要的成本意识我们都没有准备好, 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每一个应该不一样的人, 培养成一样的, “以人为本”则要求我们学者去喜欢每一个与众不同, 诚心诚意地去鼓励不一样, 更要花精力去研究这些不一样, 我们应该成为雕塑家去塑造人而不是工匠铸造人;我们习惯于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去催人奋进, 经反面教材公之于众来达到杀一儆百功效, “以人为本”意味着这些曾经得心应手的方法需要重新审视, 特别是“以人为本”比“事业为本”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环境对我们提出挑战的同时, 也给了我们机会。事实上, 对新的环境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正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水平的过程。

1.坚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特别是在巨大的付出之后, 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盘点工作绩效, 但很多时候, 连我们自己都不能满意。事实上, 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更不是碌碌无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可能就是在一片无效声中坚持不懈之下取得的。首先, 正面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正面教育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作用容易遭人置疑, 从而影响我们坚持进行正面灌输的勇气和信心, 但实践证明, 正面教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 是在长期坚持和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 这正是我们要牢牢掌握舆论工具的原因。其次, 思想政治工作绩效度量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是隐形的, 科学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应该是看过程为目的服务的程度, 而不能急功近利。思想教育的效果不太可能直接表现为有形的、物质的结果, 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思想教育的作用, 平常的教育往往成为关键时刻引领对象的的重要基础。时值今日,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说起“非典”时期绝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临危不乱、同舟共济抗击“非典”的勇敢作为就赞叹不已。大学生们关键时刻表现出的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的精神不正是教育者长期培养的结果吗?第三, 思想教育在每一种条件下都应该有解。在过去的边界条件下我们曾找到答案, 今天同样也会有解。第四, 大学生的思想是可塑的。纵观青年成长的过程,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也是思想教育的黄金时期。以前, 我们可能通过动员就能让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工作, “双向选择”实施后, 简单的动员和做思想工作恐怕就收效甚微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了。

2.回归生活是最可靠的出发点。

其实人类早期教育的功能是修身, 它存在于生活之中, 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 教育与生活浑然一体。随着科学教育的出现特别是教育专门化, 思想教育从现实生活中分化出来, 把源于生活的一些道德操守, 规范为抽象的概念, 进而形成一门课所要求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于是思想教育的过程就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过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跟这些抽象的概念、原则打交道的过程, 把他们背诵出来通过考试成为目的,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负担和不受欢迎的原因。把德性当成知性来培养是我们事倍功半, 那么德性的培养应该如何进行?首先要找到可靠的出发点, 从对象的需求出发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概括“帮助对象处理好三个关系”, 即他们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其次, 从对象的实际出发——回归生活。我们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来组织我们的教育内容, 而不是从概念、原理和知识的完整性出发。例如:与大学生密切相连的集体生活 (宿舍关系) 、交往生活、情感生活、课程生活以及相关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很可能会成为他们需要且欢迎的内容。

3.拓展教育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距离。

我们经常把目标当成手段去开展工作, 其实有了目标之后, 手段是需要创造的, 否则传声筒式的工作人人都会做。把教育目标当成要求直接传达于我们的对象就好像将一日三餐中的养分提纯, 以药片的形式去维持生命那样直白, 遭到对象的拒绝或反对时, 我们不是怀疑目标不切实际, 就是认为对象不可造就, 其实错的恰恰是我们, 只有不好的电影没有不好的观众。从手段的创新开始,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重要前提应该在于能够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技巧, 不断丰富教育手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锁永远不会错, 关键是找到或创造出合适的钥匙。教育手段创新的动力源泉是抛弃工具性价值观。当我们把思想教育工作当成谋生手段的时候, 是不可能赢得学生的, 说服不了自己的东西不可能说服别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应该是最有梦想的人。只有这样, 教育者的精神境界、价值追求和自觉创造将会不自然地影响、感染受教育者, 也才会自觉地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4.挖掘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物的加工是简单的, 而对人的加工就没那么轻松, 因为他 (她) 们可能会拒绝我们的加工, 但与此同时他 (她) 们比物可爱的地方是具有自加工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把社会的期待和要求传递给受教育者, 是一个由外化转为内化的过程。再丰富的教育内容、再新颖的教育形式, 如果不被受教育者所悟和体验, 不经过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有效性。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容器更是可以开发的资源, 他们当中蕴藏着让我们惊奇的巨大潜力。思想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 就是善于发现、挖掘和放大对象的潜能, 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成为其可能成为的人。

5.重新审视机制和文化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能够按照教育者的期待去思想和行为。最低层次的目标是行动上的一致, 哪怕是被动的服从。为了达到目标我们习惯于人治, 而人管人是有效的, 也是最可靠的, 但效益是最差的, 当人力不足时就会顾此失彼或者时好时坏, 管理者就好像是施加于弹簧上的手, 手一旦松开弹簧就会反弹, 有效的可持续性和自觉性没有保障;机制管人比人治更有效, 机制设计好了类似一只看不见的手, 使被管理者不得不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去行为,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 很可能使被管理者成为自己的管理者, 从而使管理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得到提高。文化管人是根本的, 他强调人们的内心认同和指向, 是形成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内驱力,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对象在行为上与我们的期待相一致,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层面达到统一, 从而保证了在此思想观念、价值观指导下的所有行为的高度自觉。通过借助机制和文化, 眼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不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益,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化的抓手和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王桂兰.网络抢滩——河南大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汇报材料.河南省高校宣传工作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现场经验交流会材料, 2001.

[2]李洪琴, 卢景.通过网络教育的手段, 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http://www.ccct.net.

[3]余楠, 李金贤.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集美大学学报, 2004, 5 (1) .

[4]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篇2

————环境与规划学院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月方案

为贯彻落实学校聊大团发[2010]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精神,迎接我校团员意识活动月的到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激励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奋发学习、成长成才,体现当代大学生活力,展现学院特色,营造积极向上、具有特色的学院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本着“以人为本 奉献社会”的理念,确立了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月方案,集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

一、指导思想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激励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奋发学习、成长成才。

二、活动主题

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激励青年学生成才

三、活动时间

5月1日至31日

四、活动内容

1.“我是一名新时代的共青团员”团员意识教育主题活动

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广大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模范意识,使广大团员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实践者,成为具有强烈的组织意识和纪律观念的合格团员,成为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刻苦学习的模范。在本次意识教育主题活动中,要借助强化团员意识的有效载体,亮出团旗、佩戴团徽、唱响团歌、过好团日。采取灵活多样、团员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好团员意识教育“五个一”活动:集体过一次团日、开展一次读书会活动、举办一次团史知识竞赛、举办一次专题演讲比赛、开展一项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团员意识教育“五个一”活动,推动和促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活动时间:5月1日至15日

负责团支部:09级1班——6班

2.“青春耀齐鲁”主题团日活动

根据团省委要求,2010年5月4日,全校共青团员统一组织开展“青春耀齐鲁”主题团日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升国旗、戴团徽、唱团歌、集体宣誓(新团员集体入团宣誓,老团员重温入团誓词)、团旗下讲话等。集会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因地制宜,以学院特色为载体,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考察参观、文体赛事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用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寓教于乐,达到增强团员意识教育的目的。

活动时间:5月4日

负责团支部:08、09级所有团支部

3.“青春献祖国”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学校文件精神,我们要结合实际,重点以“爱校护绿、美化校园”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

活动时间:5月16日——31日

负责团支部:09级7班,08级1——4班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普遍开展。各团支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把增强团员意识作为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团的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切实在规定时间内按统一要求组织开展,切实达到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的工作目的。

2.勇于创新,突出特色。开展团员意识教育活动要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紧密结合,要整体谋划、精心设计好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月各阶段的目标和内容,扎实做好组织工作,要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创新自选动作,突出体现青年特色、时代特色、学院特色,聊大特色。

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做好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要严格遵循活动审批程序,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安全教育,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切实保障活动圆满顺利,万无一失。

4、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活动中形成的经验和

成果,使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产生更大的影响,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环境与规划学院分团委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篇3

[关键词] 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0-1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有6.18亿网民,在校大学生上网普及率达95%以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更加自由的交流环境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网络中法律机制的缺乏使网络中的不良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和行为造成严重误导。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还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其违法犯罪。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要想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就必须要探索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网络教育水平

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量,拥有较强的网络协助、指导能力是必须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使得我们居住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高校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所掌握的网络技术甚至已经超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就使得教育者有时会无所适从。高校要通过培训加强对教师网络知识的培养,让他们深入学习国家各种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同时应给教师配备必要的工作电脑,以此来加深教师对网络的熟悉和认识,提高其运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学会运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其在网络环境中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使其正确运用网络资源

第一,要重视家庭网络教育。在信息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趋于多样化,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容易接触到一些新奇的东西,如果是不健康的诱惑就会使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失去自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在家长的关爱中接受并正确认识网络,清楚网络的利与弊,从自身做到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培养良好的网络辨别力。家长还应该申请自己的社交账号,通过经常性的与孩子交流沟通来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并对症下药及时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高校中良好的教育和引导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并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而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对大学生进行更好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内部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设立各种相关网络讲座,让学生明白网络除了社交和玩游戏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同时应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自我补充,又要多鼓励他们浏览阅读积极向上的健康网站和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学校要定期进行网络知识的讲授,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网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网络教育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第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网络环境建设中。首先,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的负面效应。学校可以开设“道德论坛”“服务信箱”等,就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展开论坛,从而加强和引导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座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网络信息,提高学生的网络辨别能力和自制力。其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教育要综合运用多种新的方式方法,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针对网络的实用性,我们应该开展各种网络文化竞赛、网络创意比评、网页制作大赛、网络游戏创意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这类活动将网络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挖掘网络的更多功能。最后,高校应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校园文化等需要,增强网络运用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搭建与学生讨论的平台,交流思想,从而通过丰富的网络文化熏陶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

鉴于网络对大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国家与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温家宝曾经指出:“要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并建立相应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法律立法,制定相关法规,通过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通过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做好优化网络资源,利用有效资源的引导。”国家要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政策的法律法规,且有益于大学生发展成才的网络管理制度。同时,学校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上网行为规范、学校机房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等进行有序管理,使大学生遵守网络新规定,做一个文明上网青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安全网络制度,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3]伍思文.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初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杜建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7,(5).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篇4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现状与特征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多层次和动态、复杂的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环境系统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起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现状与特征, 是建设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前提。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与思潮给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既带来了机遇, 同时又提出了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改革开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创造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当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社会政治空间, 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 无论从范围上看还是从手段上看都变本加厉。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 他们凭借各种渠道和手段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网络技术革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 信息全球化浪潮对我国新时期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的因特网,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既给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又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因素, 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过程起着影响和作用的诸因素的总和, 是多层次、多层面、多要素的复合结构, 是多重因素组合的复杂体系。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具有开放性特征, 这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经济体制的转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变革。另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改革必须放在社会改革这一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观察。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决定其必须在社会和集体中完成, 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个性就失去了评价的参照, 从而也失去了个性的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 社会、家庭和各级政府, 特别是各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大专家和学者,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其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投入明显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进程, 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体系和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工作系统, 只有建立起协调、平衡、高效的体系和机制, 才能获得系统效益, 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体系和机制, 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潜力, 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体系和机制统一协调性不足, 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学生参与严重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大学生营造更加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因此, 社会环境建设与发展状况必须依照大学生群体的反馈进行检验, 这就必然要求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中来。当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缺乏学生的参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体现了政府、学校和专家的意见。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缺乏实践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 (P168) 当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缺乏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社会实践环节, 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 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实践的内涵。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滞后的负面影响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评价和看法。总的来说, 期望值很高, 但评价不高, 甚至有不少抱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条件来看, 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不认可、不配合、不重视的因素。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重视不够, 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目标要求脱节

目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政治淡漠, 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以为然, 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敷衍了事, 这在某些高校有蔓延的趋势。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 除了“社会气候”变化外,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教育体系与教育目标出现脱节, 甚至发生冲突。

2. 大学生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是指个体或某个群体信仰体系由于对其生存的社会情境不适应而表现为缺失的状态。这种信仰危机, 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主体地位的确立, 与之相配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和与此相适应的其他领域的深刻变革, 即文化变迁相对于社会结构及其特质变迁的滞后性, 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 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 不能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政治信仰上产生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二是信仰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3. 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价值观是人们对一切社会行为和事物的评价, 并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的目标准则。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 大学生政治幼稚, 容易受社会思潮包括西方思潮的影响;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缺乏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另一方面, 部分大学生精神追求贫乏, 出现“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倾向, 重实利、求实惠, 理想、信念受到冷落。

总之, 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具备开放性、可感性、可适性与可控性等特征。从目前情况来看,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和研究力度明显不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动态发展的, 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新要求。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必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党和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工作中的主导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 它具备开放性、可适性与可控性等特征。国际与国内的新形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工作中的主导性作用, 以及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陈慧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效果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报.

[3]尹春源.议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J].中国轻工教育, 2004, (03) .

[4]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篇5

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促销

一般来说,每个学期的开始和结束是学生的购书高潮,还有节假日也是购书送礼的高峰期。在这样的时期,我们采取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而在非购书高潮时期,我们将根据竞争对手的销售手段和刺激居民购书的热情而采取适当的促销活动。高峰期的促销方式不以价格战为主,因为这是书吧盈利的高峰期,我们针对学生购书以赠送个性书签,而对于送礼购书则给予免费包装的形式。书签和包装纸的成本较低,也比较贴切购书者的心境。而在非购书高潮期间则以适时的价格优惠为主,刺激消费。

3、分送

我们的店面的选址将处于处于民院附近的中心位置,使恩施中职、校高职技校、普通中小学等的学生特别的我们湖北民院的学生到达我们店面的距离都不是很远,所以基本上我们不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针对数量较多的买者,我们将会派送一名店员在当天比较空闲的时间段(比如上午)将书本送到目的地。

4、售后

基于二手书的特殊性,它不像家用电器什么的,我们没有保修工作。顾客基本上是在店内挑选好要买的书本,直接付款就可以了。原则上我们是不予退货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意识到,宣传的时候,我们的宣传主要是集中在书吧开业的初期。一年以后我们的校园宣传及时在高峰期都可以不用以较高的频率和规模进行宣传。因为学生的宣传效应很高,所以以后的营销成本可以减少很多。

5、预期营运模式

学苑书吧由于考虑采取小规模经营和成本问题,再加上书城本身的经营时间,一般分为淡、旺季。

销售旺季一般在开学时,在校生买书需求上升;而收购书籍一般在学期末,那时大四的学生会把自己的书以满意的价格卖给本书城。在旺季,书城会有两名销售人员在店内经营,而平时为了节省成本,实行早晚两班倒:店内只需一名销售人员,一名可到附近高校(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上门收书。每天在营业完毕后都会相应做当天收售分析与核算。及时了解目标顾客的需求。每一周都会做一次书城全面的梳理,根据版本和市场需求来重新摆放书籍,将大部分目标顾客所需的书籍在近期大量收购,以差价售出,以求得近期盈利,形成良性循环!

六、管理结构

创业初期:扁平式组织结构。

由于考虑到成本问题,经营规模较小,所以书城目前仅需一名店长,其职责主要负责图书的选择与进货,协调和管理店员的工作,同时店长负责店内的财务管理,财务采取日结制度实行,即当天进行财务的结算,并填制报表,并负责每月进行盈亏计算,管理书吧财务以及对书吧经营做全程监督;吧员三名,主要负责吧内的销售服务与清洁,其中一名可雇佣下岗女工,为社会增加就业,但在经营淡季其中一名下各高校收书;一名精通网络的员工,便于以后的大规模网络经营,此员工预计在附近高校召兼职。此外,在某些时期可招收附近学生作为宣传人员。这样的经营模式,便于经营与管理,可以解决多方就业问题,极大地节约成本。但随着以后规模的扩大,人员问题会相应增加。同时采用店员考核制度与奖金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创业后期: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

设总经理一名,市场部经理一名,服务部经理一名,财务部经理一名。书吧干事若干人,吧员若干人。这样的组织结构吸取了直线式和职能式的长处,避免了他们各自的短处,既保持了纵向的直线指挥系统,又设置了横向的职能管理系统。随着创业的进行,我们将逐步制定并不断完善我们各部门的经理的职责,制定好我们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七、风险分析及对策

任何经营都有一定的风险,毋庸置疑,如何正视风险的存在、防范规避风险显得尤其重要,书吧经营的风险相对比较小,因为目前图批发市场是明显的买方市场批发商从出版社进书基本都是寄销的方式,三个月回款,而且剩余滞销的图书都可以退货,零售书吧从批发商进书几乎也可以采用了类似的方式。而且我们的主要货源是高校的二手图书,对于我们的主要产品——二手书籍,在最坏的条件下——全部积压,我们依然可以以卖废品的方式转让出去。但是,基于我们对于二手书市场的分析,二手书市场是十分理想的。而我们总的投资数目也较小,综上所述,风险指数也是很小的。

这样,我们的风险主要来自自身的经营管理,如何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吸引读者等方面,所以我们的书吧就不用担心昂贵的购书费了,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我们的主要是竞争对手是校内外的大书店、网上书店,以及咖啡厅、歌吧等娱乐场所。

大学生创业策划书范文

一、项目

大学饮食联盟

二、创业人

__系__、__

三、创业项目缘由

在大学中一直被诟病的就是大学食堂的饮食问题,大学的饮食质量不高已成为公认的问题,仅仅是满足了学生们的温饱问题,而质量却远远没有达到学生们的要求。部分大学的饮食状况令人担忧,甚至有的大学食堂出现了集体中毒事件。

本企划就是根据这一点,为了保障大学生的饮食安全,提高大学生的饮食质量,成立大学饮食联盟,旨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价格低廉安全高质并富有特色的食品,并且同时为各高校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贫困生更好的完成学业。

四、创业机构设置

大学饮食联盟为总部,在高校通过考核招收大学毕业生并且签订一年工作合同培训后在所在高校设立高校饮食分部。

大学饮食联盟在各地适当选址建立蔬菜种植基地,水果种植基地以及牲畜养殖场,建立配送车队,为各高校分部统一生产配送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并且和农业研究机构合作通过高科技不断提高所生产原料的质量,降低成本。

大学饮食联盟总部设立管理培训部门,各高校饮食分部在所在高校选择招收大四非考研大学生为管理人员,并送培训部门培训。

大学饮食联盟从厨师培训学校招收厨师进行适当培训后送各高校饮食分部担任厨师,同时各高校饮食分部自行招收学生或者社会下岗人员作为窗口服务员。

大学饮食联盟总部不定时到各高校进行质量抽查,保证大学饮食联盟提供服务保质保量。

五、创业细节

1.大学饮食联盟的经因范围是特色食品,如鲁菜,川菜,粤菜等以及地方名吃,并且进行学生生源地调查,根据高校地理位置适当调整各菜系以及地方名吃的搭配,使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都能吃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

2.大学饮食联盟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为了大学生吃的更好。

3.大学饮食联盟以提供助学岗位,交纳一定食堂租金为条件同各高校进行洽谈,为大学饮食联盟的发展壮大铺平道路。食品原料由大学饮食联盟负责统一生产配送,在降低食品原料成本的同时保证食品原料的高质安全。

4.大学饮食联盟招收的管理人员为本校大四非考研学生,让深受大学饮食质量低下之苦的大学生监督员工的工作,切实保证大学饮食联盟所提供食品的安全与质量。

大学生创业策划书

一、宗旨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对中国儿童教育总体市场的需求总量和市场容量及前景做出判断;形成《幼儿创造力培训》在儿童教育市场的准确定位以及市场战略:提升产品理念,开发设计产品组合,制定营销策略,判断该产品所在的细分市场,明确目标市场,对目标市场的用户、用途、产品特征、价位、用户需求及偏好进行分析;明确主要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市场定价、营销模式、营销网络、营销手段等,并对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市场定位及市场进入策略,对投入资金和配合要求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产业概况和前景预测

1、儿童教育市场潜力分析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中国家庭的支出为教育支出,中国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接近于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城市家庭教育占家庭消费的65.5%,有56.5%的家长把孩子教育投资列在首位。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社会蓝皮书》指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总之,儿童教育市场这一产业所构成的,是一个巨大的、永不会衰败的市场。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儿童教育产业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活力和意义的朝阳产业。

2、儿童教育市场的特点:

(1)、客户群数量巨大:中国目前0–7岁幼儿约有1.8亿;每年新出生人口多万,其中城市人口就有600多万。庞大的基数、稳定的增长与更新,奠定了儿童市场坚实的客户基础。

(2)、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强劲:“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在培养后代方面,可以用“舍得花血本”来形容,后代仿佛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未来的希望。我国城镇居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子女消费已成为家庭第一大日常支出,月收入在1500元的家庭孩子月消费为500元左右,月收入5000元的家庭用于孩子的消费额为1000元左右,其中用于孩子的教育消费已占子女月消费的30%。

(3)、儿童早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科学研究证明,0——6岁的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命的起跑线,是人智慧潜能开发的关键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儿童的追踪分析,提出了理论: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时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人在0-8岁这一阶段经过了人生的几个关键期:语言关键期、运动关键期、社会性关键期、对感官的关键期、数学关键期,抓好幼儿关键期的早期教育培育,有利促进和帮助幼儿的健康成长。

(4)、儿童早期教育代表朝阳教育产业的发展方向:联合国文教组织宣称,教育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卓越的投资人认为,教育产业是“21世纪最后一支原始股”。世界教育专家认为,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中国教育专家认为,“科教兴国”要从婴幼儿早期教育抓起,从整体上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

许多国家都把儿童的科学教育作为21世纪争雄的第一战略任务。各种儿童早期发展计划纷纷出现,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强对儿童的个性化指导,能力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我国,大部分家长只有一次养育孩子的机会,因而年轻的父母更加需要培养孩子全面、系统、实用的科学指导,尤其是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发展特点的个性化指导,使孩子迈好这人生的第一步!好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企业大学环境框架分析 篇6

关键词:企业大学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环境管理

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等当代社会核心名词都显示了企业和社会对学习的重视,以致企业大学在产生初期变成为众多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点,从美国开始在全球迅猛发展,数据显示到2002年全球企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2400家,其中财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半数拥有自身的企业大学,国内包括联想、海尔、光明、金碟、春兰、四川新希望、伊利等都成立了各自的企业大学。在企业大学发展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环境因素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将对企业大学环境的含义、要素及各要素现状、环境整体框架进行探究,以期能形成企业大学环境分析框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内部环境进行监管。

一、企业大学环境整体框架分析

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战略》一书中从企业竞争战略的角度提出企业基本竞争战略的实质是如何在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企业大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企业大学环境是一个系统,其中包括了内部环境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子系统,由于企业环境对企业大学发展作用的特殊性,在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又分为企业环境和其他外部环境,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作用于企业大学,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环境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是企业大学价值创造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企业大学环境整体框架及其层次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企业大学环境整体框架

二、企业大学环境要素分析

(一)企业环境的要素

企业对人力资源学习的需求和对教育培训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都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大学的发展,是重要的外部环境,其中包括四个核心要素:企业战略、管理层、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

1、管理层:企业大学的驱动力量和竞争力要素。一方面,只有当高层管理者认识到在企业中开展深入的学习的重要性时,才会积极推动企业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将其纳入发展战略之内。另一方面,高层管理者们的参与也成为企业大学独特型和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美国著名的企业大学咨询公司CUX,Inc.的2004年调研中显示,在那些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大学中,企业高层领导都积极地参与促进企业大学的发展。平均有45%的首席执行官和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企业大学的学习计划制定和推进工作,并在企业内部扮演着学习倡导者的角色;一线业务经理平均有73%直接投入授课讲师的行列(详见表1)。

2、学习型组织:企业大学的指导思想。学习型组织是企业重要的战略理念和人力资源开发理念,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这种为企业带来重大革新思想的理论与企业大学的成立不谋而合。学习型组织要求能建立学习目标和远景;持续不断的学习;共同学习和团队学习;建立集群网络;在各层次上共享的观念;不断地创新性学习;建立估计学习的文化,这些理念都成为企业大学发展中的指导思想,并在执行过程中深化企业往学习型组织转变。

3、企业文化:企业大学的外部情境和文化基础。企业文化是无形的,但是客观存在,它包括了价值观、文化网络、英雄人物、文化和习俗方式等五个方面,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它对企业和企业凝聚力建设的作用,于是传播企业文化,提高职工对企业的认知度成为建立企业大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两者的作用是双向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大学提供了内容和情境;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随着企业大学的培训活动和交流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得到检验、整合和提升。

4、战略:企业大学的引导线,主要包括基本战略理论和企业具体战略两方面。企业的战略主要是指企业竞争的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以及如何保持和发展这些竞争优势。摩托罗拉大学亚太区总经理孙大明先生在说明企业大学与公司战略时说:“企业大学其实是企业战略中心的一个延伸。如同一条跑道,跑得快的企业,他的人才战略、管理战略、成本控制战略等一系列的战略必须跟得上企业发展的脚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系统中的一部分。” 随着创新制度和文化、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等战略要素受到重视,企业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也将企业大学纳入其中,无形中表明了对其的重视程度,对企业大学战略制定的内在要求是同企业的战略契合。

(二)其他外部环境要素

除了企业微观环境之外,在对企业大学外部环境分析中还需要从宏观环境的角度来把握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政策要素等四个要素的影响力。

1、科技要素:企业大学的催化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的半衰期也越来越快,有数据表明,最近30年来的知识产量等于过去2000年的知识总量。技术环境给企业大学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如同Corporate University Xchange公司的Lober所指出的:“技术更新如此之快,以致公司职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跟上最新技术的发展对任何企业都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正是这种需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强化了企业大学的作用。

另一方面,各种不断革新的技术也被应用到企业大学的实践中,成为企业大学的竞争力之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技术不断革新,改变着企业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模式和管理方式。虚拟化教学、网络课堂和电子教材成为员工培训的主要方式,目的就是满足学员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据统计目前,在美国有超过60%的企业通过网络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

2、经济要素:企业大学的推力和阻力。当代经济环境的特点是: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大学正是这两种经济形态的很好的结合。半数以上的企业大学以互联网为依托,以E-Learning为教学形式,将信息和知识转化为资本和核心优势。

此外,与企业大学紧密相关的还有外部的培训市场。据行业专家粗略估计,全国培训机构大概有10000家,其中,北京有2000家,上海有1500家,广州有1000家。如此之多的培训机构的产生正是看中了中国培训市场的巨大潜力,进入门槛较低的特性,其中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机构,也有许多混杂在其中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这无疑为市场竞争带来不小的阻力。

3、政策要素:企业大学的规范化。政策环境方面企业大学主要受到了WTO入世条款和一些相关教育培训政策的影响。在服务贸易总协议第13条中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如军事院校)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服务贸易的范畴。我国承诺遵守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逐步有限制的开放除义务教育以外的教育市场,而这其中就包括了教育培训。

随着国际企业大学和知名 教育培训机构进入的数量越来越多,将会刺激的国内培训市场将竞争更加激烈,影响培训需求的变化趋势。同时,国际企业大学的进入业带来了国际化的培训内容、先进的培训理念和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促进国内教育培训的国际化接轨。

4、社会要素:需求的创造。需求创造市场,无论是知识经济还是知识型社会,人力资本的开发都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待业、新职工还是企业高层都热衷于通过培训来提升自己,培训的需求也逐渐从短期的目的性培训变成有长期规划的配套性培训。

其次,各种新职位和热门职位层出不穷,为企业大学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其中自2004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就已经先后发布了九批多达85个新职业。此外,除了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大学外,社会文化也要求企业大学特别是跨国公司设立的企业大学在本土化经营过程中能适应职工对本地文化的需求。

(三)企业大学内部环境要素

企业大学内部环境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包括组织结构、软环境和硬环境三个方面。

1、组织结构:企业大学的核心环境。是组织内部各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涉及管理幅度的确定、管理层次的划分、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责的认定和分配、管理职能的划分等问题。没有组织结构就没有企业大学,是核心的内部环境。企业大学的成功要求建立与自身发展阶段协调的组织结构,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2、硬环境:企业大学的硬件支持。企业大学的硬环境是指企业大学具体实施运作的资源、工具、技术等操作平台和系统。目前的企业大学分为传统型和网络虚拟型,传统型以传统的教学场地和设施为操作平台,以摩托罗拉大学为例;网络虚拟型企业大学则以网络和信息系统为操作平台,以甲骨文大学为典型。在企业大学的成立初期,硬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与企业大学同步形成,随着企业大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对硬环境的管理主要包括投资、采购和日常管理等三个方面。

3、软环境:企业大学的软件支持,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文化和教学情境。企业大学除了要依托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外,还需要形成自身的文化,这种文化也应该是稳定的,能适应企业大学发展规划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大学教学情境的塑造与培训需求和培训效果有直接的正相关,例如网络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教学情境、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和规板式的教学情境会产生不同的培训效果。企业大学在成立和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塑造和培养与自身需求和教学模式相关的文化和情境,这种无形的环境形成后就相对稳定,影响企业大学实施过程。

三、总结

企业大学是在环境系统内发展的,环境具有相对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等特点,它的变化可能会对企业大学造成潜在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在企业大学的设立、战略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等过程中,都需要对企业大学所处的环境系统进行考量,其中包括了内部环境、企业环境和其他外部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分析。每个系统有不同的要素构成并相互影响、作用,内部环境包括了组织结构、硬环境和软环境,企业环境包括了管理层、战略和战略理念、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其他外部环境则从宏观角度概括了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大学整体环境框架。除此之外,将环境框架纳入企业大学管理模式和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分析和对企业大学内外部环境的监控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赵国杰.企业内部环境探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

[2]珍妮·C·梅斯特. 企业大学:为企业培养世界一流员工(修订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

[3]郑璐.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优秀硕士论文集.2007

[4]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4]马永斌吴志勇. 中国培训市场分析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发展报告[M].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 2005. (7)

[5]田志华. 谈教育市场的开放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J].辽宁高职学报.2003年5卷1期

[6]岑明媛. 企业大学-21世纪企业的关键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7]张竞. 基于公司战略的公司大学研究[M].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集.2006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篇7

一、当今影响大学生的环境要素

1、内部校园环境要素

(1) 学校知名度大学。

每个学生都希望考上知名大学, 每个家长都盼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学生若在全国闻名的大学学习生活, 便会油然产生一种自豪感。身正者, 谦虚者, 会因为名校而感到高兴和欣慰;名利者, 厚皮者, 会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高人一等, 摆出一副长者之姿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校会有不一样的成功和夭折, 而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却会有不同的选择和人生。可见, 学校的知名度给学生带来的荣誉和风险是同在的。

(2) 学校校园文化。

一所高质量的大学, 高品质的学府, 总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就是靠着那一股文化气息感化来校的大学生, 让他们接受文化熏陶, 融入文化的大千世界。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无形资产,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封闭, 则校园文化便成了“孤独文化”, 学校与社会脱轨, 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残酷的局面。若学校拥有优秀的校园文化, 包括德育文化、智育文化、体育文化、美育文化、劳育文化等建设十分完善, 那么学生不论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是人际交往或实践能力应付社会化足矣, 而且学校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将会无比强大, 学生会更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学校会更容易培养出对社会做贡献的大学生。一个充满文化韵味的大学能造就一代知书达理的大学生, 所以校园文化是极其攸关重要的, 它将影响大学生走出校园后的未来选择, 甚至影响大学生一辈子的人生和命运。

(3) 校园风气。

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 都会很注意大学的校园风气。校园风气是指校园的风尚和习气。一个正常的大学风气应该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的道德修养。它也是衡量一个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更是反映一个大学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它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渗透力,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若校园风气不良, 学风不浓厚, 则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十分不利, 更甚至, 道德败坏, 沉迷堕落, 违法犯罪, 走上不归之路……

(4) 校园生态环境。

校园的生态环境是大学生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一个美丽清新的校园环境会给大学生带来舒适和快乐的心情, 并且每天保持平和淡然。大学生活动在校园内, 休息在校园内, 所有的一切基本在校园。大学生会关注校园内的绿化, 因为这关系到空气的好坏;会关心道路的干净, 会关心设施是否完备……因为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2、外部社会环境要素

(1) 社会经济方面: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大学生对物质的要求也越发高, 攀比风气愈演愈烈, 大学环境已经俨然成为一个小社会。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变化导致人才需求的改变, 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机会, 更加导致大学环境的复杂性, 推动大学生走向社会化。

(2) 社会政治方面:

政治环境的稳定以及国家政策的废立会影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 会导致很多政治机构改变体制, 政府结构、职能的变化, 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选择。

(3) 社会文化方面:

社会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具有民族性、普遍性、继承性和渗透性。人是社会化的产物, 大学生更是社会文化创造的潜在人群。当然, 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环境不再纯粹是学校环境, 它已经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接轨了。大学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 它是综合各种因素的, 而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共同影响大学生的现在生活和未来发展。

二、大学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表现

大学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深远。积极的有很多, 如大学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结交更多的朋友, 有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为未来毕业就业做准备……

但是同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略。第一, 大学生得到更大更自由的空间, 容易淡化政治意识, 政治概念模糊不清, 对政治不感兴趣, 从而产生忽视政治的问题。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熟极为不利, 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第二, 大学里聚集了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同学,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个性, 学生容易产生自己的或同学之间的矛盾, 从而出现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就更不利于大学生发展, 甚至会给身心造成不可抹去的阴影;第三, 由于已经和社会小有接触, 社会上思想道德观念有鱼目混珠、沉渣泛起的情况, 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会让大学生走上不归之路, 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将是终身的悔恨。大学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 所以要全力营造一个好的大学氛围;第四, 大学校园建设落后, 生态环境不良, 教学楼和校舍残旧破败, 会直接让大学生自我否定, 在进入社会时, 当他人问起母校时甚至会难以启齿, 自卑心理源于母校的落后, 所以大学环境的破旧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更甚者, 会让大学生自我退却, 主动不具有竞争力。

三、大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1、学校教育模式、设备落后, 大学生自我期许过高, 实践能力弱

怀着憧憬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 在现实与想象的比较中失望。满怀抱负的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 渴望学习最新的知识, 希望自己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知识陈旧,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使大学生的失望之情、挫折心理油然而生。另外, 由于部分高校不能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适时调整对学生的管理模式, 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特征及时调整对学生的管理方式, 往往会在管理中使用过强的共性制约, 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 使大学生极易产生不满与逆反心理。

2、依赖性强, 人际关系紧张

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与中学时代有极大的区别, 具有自我意识的大学生正处于关注自我内心的阶段, 在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难以融入, 而大学环境的宽松和自由也让初入大学的新生们难以适应。由于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 校园里充满的团体气味和利益关系, 人际关系变得庸俗化、利益化, 同学之间相互猜忌、攻击和伤害等等, 这些现象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 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大学里的一切无不冲击着大学生脆弱的心灵。

四、教育对策研究

1、加强大学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营造优美整洁的大学生态环境

学校要加大对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美丽而安静的学习环境, 更要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提供坚强的后盾。校园建筑, 教学设备、保安措施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让大学生随时紧跟社会发展的速度。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才能创造出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文化环境, 更能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功能。

2、建设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体。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校园文化业在大学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和多元化, 不同程度地为大学生提供了适应社会化的条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主观捏造想象, 必须尊徐客观历史规律, 在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去粗取精, 引导、创新和完善。由于校园文化的可控性和导向性强, 所以建设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指日可待。

综上所述, 首先, 各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提高自我素质和修养, 以便拥有更强大的抗压力和免疫力;其次, 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居住环境, 以减少事故发生;再者, 父母要多关心儿女的成长, 为他们分忧解难, 作儿女心灵的避风港;最后, 国家政府学校要多多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适当出台有助于大学生的政策法规。

摘要:大学社会化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大学环境的日益社会化, 大学生面临的人生问题也越发突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最要的生活环境。不论是校园环境、知名度、校园文化还是外部社会条件, 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找出大学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因素, 正确分析利弊, 研究解决对策, 以便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更好地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

关键词:大学环境,校园,大学生,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帆, 甘世斌.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 (3) :38.

[2]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奚从清, 沈赓方, 主编.社会学原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52.

[4]李辉.现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32) .

大学教育改革需要大环境 篇8

朱清时校长在接受采访时, 实际上只谈到了教授治校, 即在未来的校领导中间有一半由教授们直选产生, 教授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而行政人员将没有任何行政级别, 只是为学校、教授服务。所谓教授治校, 当是指教授群体通过协商民主机制, 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如果只是选出一些教授担任校领导, 这样的教授治校其实早已有了, 现在许多学官原本都是教师, 并且仍然在带研究生。实际上, 教授治校并非促进高等教育之唯一途径, 当年清华大学在梅贻琦先生领导下实行教授治校, 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北京大学在蒋梦麟先生领导下实行校长治校, 同样成就卓著。关键还在于, 校长个人是不是具有独立办学理念的教育家, 今天有没有产生教育家的条件。

至于大学自治, 就可以讨论的现状而言, 主要还是指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大。行政干预的结果就是将大学变成了下属和衙门。从短期来看, 国立大学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现状不太可能改变, 必须通过某一政府部门的统筹安排, 按说教育经费来自全国纳税人, 教育行政部门要做的事就是当好后勤, 而不是以教育经费为杠杆, 成为大学的直接上级。这些年的公共课程设置、教学评估、职称评定、评级定岗等, 看似为了教学, 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行政部门的指挥棒转, 体现的是权力的自我证明。

无论教授治校还是大学自治, 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术自由。这是由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大学者, 不断探求知识之所也。人类认识若非已经臻于终极, 思想就应无限制, 学术就应无禁区, 而权力干预的实质就是限制学术自由。然而, 没有学术自由, 何来学术创新?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价值就在这里。今天人们都赞扬梅贻琦先生的治校方略, 但他最重要的贡献其实是对学术自由的看法, 正是出于维护学术自由的思想, 以及蔡、梅、蒋诸先生所力挺的制度保证, 当年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才有了辉煌成就。今天的大学校长, 即使有这样的认识, 能有这样的权限与魄力吗?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篇9

大学生党员是我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党员素质,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而且关系到党的形象、党的未来。因此,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研究,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全国高校纷纷就学生党员教育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不少学生党员入党前很积极, 真可谓是“积极分子”;入党后就看不出来是党员, 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个别甚至落后于普通同学。2010年上半年, 我在我院进行了一次“学生党员的表现”情况随机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17.9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大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 计较个人得失;14.3%入党动机过于功利;10.26%不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党性修养不高;60.12%认为大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一般;只有16.18%认为整体形象很好。可见, 当前大学生党员存在理论素养不高, 理想信念不牢;党性修养不足, 党员意识不强;入党动机不纯, 功利色彩较重;入党前后反差大, 模范作用不明显等现象, 这是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过程脱节。

一是重发展轻教育, 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高校在发展党员工作中, 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 发展前重重考察和层层教育, 参加党校、马列主义培训班、党章学习小组等, 对入党后的培养教育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对预备党员的转正没有更高的要求, 只要不犯错误即可到期自然转正, 客观上使预备党员产生了入党等于进保险箱的思想, 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没有动力, 不求上进, 思想上麻痹, 行动上松散, 学习成绩下滑, 甚至出现一些违纪现象。有调查显示:35%以上的大学生入党后很少或没有受到培养联系人的帮助, 88.6%的大学生入党后没有参加过党校培训, 有近60%的大学生党员没有与党组织谈过话。

二是大学生党员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大学生党员教育其实是对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但由于实施部门、系统分工等原因, 两者客观上协调配合得不够好, 导致大学生党员教育不能很好地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 在教育力度和广度上遭遇瓶颈。

(二) 教育环境不协调。

一是有的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到学校“上规模、出效益、提名气”等生存、发展的问题上, 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对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精力投入、经费投入等不足。一些部门和教职工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不关我的事”的错误认识, 认为是学生辅导员和直接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的事情。这样, 对待大学生党员中的一些错误思想、不良言行、消极现象, 就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 还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二是对大学生党员教育一般性的工作部署多、强调多, 落实少、检查少, 以致出现“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这是一种重形式轻落实和效果的做法。

(三) 教育主体缺位。

高校连年扩招后, 大学生人数增多, 大学生党员人数相应增多, 学生党务工作干部的增加速度相对缓慢。在大部分高校, 申请入党的大学生往往占在校大学生的50%以上, 具体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政工人员还不到学生申请人数的1%。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每200名大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 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配备都没有达到这个比例, 有的学校仅为1∶500的比例, 有的学校甚至更少。一名辅导员要面对几百名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 辅导员忙于应付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难以在学生党建, 特别是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有的高校让新入校工作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这些新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 多是“80后”,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不能很好地承担新时期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任, 甚至有的辅导员自己都未入党或是因工作需要匆忙入党。其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上更是五花八门, 有的在党建工作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专业培训, 有的连岗位培训都没有接受过, 导致对党务工作不熟, 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业务能力滞后于社会发展, 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 教育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欠缺一些必要的保障性措施, 如教育督导制、教育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效果评估制、奖惩激励制等。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工作任务自然很难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对教育对象而言, 缺失一些必要的制度, 如大学生党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大学生党员监督制度、大学生支部工作考核评估制度等。一些制度不完善, 如“大学生党员的行为规范”, 虽然各高校都提出了基本要求, 但都显得空洞。又如“大学生党员评价制度”, 缺乏一些必要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措施。一些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发挥不了制度的作用, 这样就无法形成教育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的整体构建设想

(一) 更新教育观念, 创造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智慧。

高校要有教育大学生党员的智慧。全球化和网络化改变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封闭隔绝的状态, 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在对话中理解与沟通的智慧、在交流中分享与合作的智慧、在共同创造中获得超越与快乐的智慧。教育者必须突破封闭的学校舞台, 充分利用多种传媒, 在网络中创造人性化、充满教育魅力的虚拟社区环境。在现在网络环境中的文化陷阱太多, 如何提高网络的教育功能已成为全世界学校和教育工作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二)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要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潮。

思想文化具有流动性, 不同思想文化因自身蕴含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不同, 以及知识层次的不同, 使不同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等存在差异。探索能引领大学生思潮的教育内容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思想理论工作。因此, 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要包含坚定的信念、包容的心态, 积极引导新时期下的大学生思潮。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也要精心打造学术精品、思想文化精品和媒体精品, 积极建设和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 覆盖全社会、沟通地球村, 努力实现思想理论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 完善学习培训制度。

有调查显示, 只有9%的学生党员经常看各级党报, 有45%的学生党员表示不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因此, 完善学习培训制度是开展大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的基本保证, 如规定大学生党员每学期或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专题报告会、党校培训, 撰写一篇研讨论文, 等等。坚持制度创新, 开设与党的知识相关的课程, 实行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学分制, 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状况、学习质量。

(四) 科学设置大学生党组织。

大学生党支部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阵地, 在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如何利于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如何便于大学生党支部开展活动等问题。当前, 高校常见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主要有“年级型”、“专业型”、“混合型”三种。这几种模式在学生规模不大, 学生党员适用的情况不多。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多、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 采用以院系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已不适应学生党员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年级、专业为基础设置的学生党支部, 因为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等因素, 致使支部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班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班级设置党支部优势明显, 不仅有利于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还有利于保持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更有利于支部开展活动,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把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 既符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 又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建立学生党支部可以作为班级学生党支部的补充。

(五) 教育主体的扩充和延伸。

首先, 高校应配备精干、足够、管用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特点, 按照队伍精干和有利于工作的原则, 既要保证队伍不被削减, 又要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 统筹考虑这支队伍的编制定额达到教育部的规定。这样, 一大批年富力强的辅导员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后备人才。其次, 加强队伍能力素质培养。一方面, 通过内培外训, 造就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通晓心理学、社会学知识, 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干部队伍。另一方面, 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在班级设学生党支部后, 支部书记可由大学生党员骨干担任。与辅导员、班主任比较起来, 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更多, 接触面更广, 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更多, 加之他们与广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在一起, 利于经常开展工作。因此, 要加强对他们能力素质的培养,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 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党性修养、组织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四、结语

长远来看, 高校是发展和培养党员的主阵地, 对社会影响深刻广泛。对大学生党员教育要有针对性, 掌握重点, 在信念上下工夫, 争取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把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并融入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中, 保证它们既相互重叠、又各有侧重, 注重行为养成, 使其信念和宗旨转化为学生党员的群体意识和共同性格。

参考文献

[1]陈雪琴.刍议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边缘化的成因和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10.

[2]陈宁.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非专业化”障碍及其跨越.思想教育研究, 2007.11.

[3]贾敬远.四制并举: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4.

借鉴日本经验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 篇10

一、日本的环境教育

日本的环境教育经历了自然保护教育、公害教育和环境教育这三个不同时期, 最终确立了环境教育理念, 并形成了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通过各种形式, 在学校、企业、和社区大力宣传环境教育, 使环境教育深入人心, 让每个国民都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日本的环境教育从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进行, 通过让孩子们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来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小学和中学十分注重实践, 组织学生们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另外, 通过综合教育, 让受教者在关心环境问题的同时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形成对自身周边环境积极负责的态度, 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教育形式丰富多样, 除了学校的课外实践, 日本地方自治体也为学校提供参加环境教育活动的机会, 并且地方政府会结合周边环境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环境教育中心, 或设置专门学校, 供国民学习环境知识, 培养环保意识。

二、我国学校的环境教育现状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 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很薄弱, 以至于进入大学的学生环境意识也很低下, 不懂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均表现出来。校院内设有垃圾桶, 但许多人并不会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内, 而是只图方便, 随手丢弃, 路面上、车筐里、甚至垃圾桶的旁边到处都会看到丢弃的垃圾;野餐后的校园草坪也是狼藉一片;教室内, 几乎每张课桌上都是片片涂鸦, 乱写乱画、考试前做的“笔记”几乎遍布整个课桌;桌兜里垃圾袋和吃剩的食品也随处可见。这些现象说明我国的大学生连最起码的环境意识都不具备, 应亟待进行环境教育, 普及环境知识, 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具备的起码公德。

三、对我国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宣传、提高重视。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对于环境教育了解甚少的现状, 首要任务是加强环境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建环境教育教学中心等机构, 加强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可以聘请相关讲师, 在校内举办环境教育的知识讲座或学术沙龙;媒体应发挥自己时效快、范围广的特点, 进行环境教育的相关报道, 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在我们河北经贸大学, 可以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宣传:校报中刊登有关环境教育的趣味性文章、校广播台及时播报保护环境的好人好事、新媒体中心在微信平台推送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图文消息、学校学生会组织举办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性质的讲座、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环保活动、校内艺术团体进行保护环境的专题演出等等。

大学的环境教育, 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 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途径。因此, 为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学校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及本校的实际情况, 适时开设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教师授课时应审时度势, 尽可能选取适合形势发展、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学能所用的教材, 这样才有可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起到环境教育的效果。学生们只有培养起足够的环保意识, 学到一定的环保技能, 养成好的环保习惯, 当他们步入社会时,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尊重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人。

(二) 加强管理、防微杜渐。

教育不是万能的, 适当的奖惩必不可少。在校内大力宣传环境教育的同时, 学校的管理机构也应该加强对教室、食堂、校园等公共场合的监管。学校或学院可以安排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成立校内或院内环境监管部, 不定期地抽查教室、食堂的环境卫生状况;在校内巡视, 严厉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适当地给予奖惩。将不良行为扼杀在初期。教育的同时加强监管, 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注重实践、增强意识。

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 还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不要只停留在书本层面。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假期,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公害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对公害问题的社会调查, 并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环境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意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更加自觉地了解身边的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增强主人公的责任感。

身为地球一员的我们, 身边的一切都是从大自然获取的, 因此, 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是重要且必要的。日本近5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 环境教育的普及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 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并非一蹴而就, 诚然学校及社会对此的投入要持之以恒, 但大学生在受教育后能否将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 这点更为重要。

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身为当代大学生, 我们应从现在开始,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加强环境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为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应有的力量。

摘要: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也需要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本文对大学校内环境进行分析, 结合大学的环境教育现状, 提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环境教育体系, 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 推动“和谐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日本,环境教育,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孙刚, 房岩.21世纪日本的学校环境教育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0) .

[2]栾彩霞.环境教育的推力和依托从环境教育基地探索日本环境教育.环境教育, 2013 (2) .

[3]杨阳, 葛高飞, 雷秀雅.论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及其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9 (S1) .

[4]陈贺丽.日本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人民论坛, 2015 (5) .

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篇11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15日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3.2%都属于18至24岁的青年;学历分布上,大专以上的网民达到31%;职业分布上,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29.1%。相对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大学生由于所处的大学环境和自身心理、年龄等自身方面的因素,大学生对各类网络文化的吸收有良好条件,又是各种新潮文化价值观念的最先接触者,受到网络文化影响最严重的群体。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我们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课题,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不断提高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是当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1 网络环境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网络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和渠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打下了基础。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如传统的政治课,往往受到时空、费用等因素的约束,网络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可以弥补这几个方面的不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同时根据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可以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效果。

网络上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与高效的可获取性,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提供了保障。以往传统的信息传递十分缓慢,并无法满足现代高速发展的教育技术,网络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快速便捷地获取新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平台,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进而提高教育和工作的效率。同时网络的丰富多彩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活力。

1.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鉴别力不足,行为意识出现偏差。大学生信息遴选能力不足,行为意识容易出现偏差。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发布自由,难以控制,导致了网络上的信息参差不齐,很多低俗的信息在网络上常常出现。大学生由于知识不完善、心智发展不成熟、社会阅历少等等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常常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以及误导。同时由于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约束力相对较弱,这些往往使心智并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出现网上欺骗、犯罪等行为。

(2)教育者信息优势不明显,知识威信下降。一般教育工作者是通过信息优势树立威信以及得到社会的尊重的;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在校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容易成为事物信息最早的接受者以及推广者,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因要对新信息的进行判断,在时间上滞后于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先导能力被弱化。同时一些教育工作者网络技术水平差、观念更新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教育宣传的威信下降。

(3)教育部门教育模式落后,导引效果不佳。在网络广阔的平台上,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其中,从而冲(下转第34页)(上接第18页)击到了他们的认知以及接受方式。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很快,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这打破了以往的封闭式以及同步进行的学习模式,形成了开放式和自主型的学习方式,大学生越发对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厌倦,还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与对策

2010年9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负责人发表谈话,中央主流媒体和社会网站,以及北京网媒协会呼吁:抵制网络谣言,共建网络文明。近年来,多次发生肆意捏造事实、编造谎言在网上传播的事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例如,所谓“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广西贺州某粉店使用火葬场尸油煮粉”、“浙江海宁癌症村”、“福建某大学发生爆炸”等事件,经有关部门查明均属编造。这种在网上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也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引起互联网业界和广大公众的强烈愤慨和谴责。针对网络上的种种不文明甚至犯罪行为,高校应从加强网络监控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入手,净化大学生网络环境,维护社会风气。

2.1 加强网络监控,净化大学生网络环境

高校要进一步建设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监管以及舆情引导队伍,及时发现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根据大学生关注一些问题的最新动向,及时地做出回应,减少大学生的判断空间,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网络媒体的监控和管理,积极推进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及时过滤各种不良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平台。

2.2 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上自律能力

学校应开设有专门的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相关课程,计算机等级考试除了重技术考核外还应该重道德考核,积极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提高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增强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对违反网络道德行为的学生,要进行教育引导,要使教育和管理、自律与他律有效结合起来。

2.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教育工作能力

高校应加大对网络信息的应用力度,将网络的宣传以及教育作用有效地应用到思想教育领域。网络技术可以将思想政治内容很好地融入网络活动当中,让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学习中,思想得到净化以及改善。高校应提高网络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网络的优势主动出击,通过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学校,通过网上咨询、网上论坛和网络服务等活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构建全面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

3 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也受到了其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只有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避开其负面影响,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征,解放思想,创新教育方式,才能全面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张晨,晨嵩.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J].教育研究,2011(5).

[2] 马致远.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可能性分析[J].教育研究,2011(3).

[3] 吴雪萍,张科丽.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J].教育研究,2011(3).

[4] 朱德全,杨鸿.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J].教育研究,2012(3).

[5] 杨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6] 秦虹,胡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J].教育研究,2011(11).

[7] 徐平利.职业教育“阶段论”和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1(7).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 篇1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一) 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强烈冲击。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 使大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功利化、世俗化。同时, 一些大众传媒受商业利益驱使, 为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和猎奇心理, 宣扬一些落后、腐朽甚至反动的思想观念, 从而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外, 由于西方不良的文化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大量传入, 并且西方大众传播技术处于强势地位, 使得国内舆论导向控制难度加大, 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威胁。这些都与高校所提倡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价值观背道而驰。

(二)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形成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各种利益群体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复杂化, 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 这一时代的大学生由于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 受到各种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对“才”的要求更高了,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德”的要求, 甚至出现了以“才”代“德”的现象, 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 传播媒介的发展, 影响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

近年来, 互联网、电视、报刊等传媒以其丰富的内容、快捷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逐渐成为主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 大多数学生习惯了消极被动地从大众传媒中接受信息, 而忘记了独立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 新的教育模式又层出不穷,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大众媒介不仅左右着一些大学生的穿衣、说话方式, 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感情观, 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对策

(一) 改善物质环境的硬件设施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物质基础。

学校的物质环境条件既是学校构成的“硬环境”,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学校要加大物质投入,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规划校园布局, 绿化美化校园环境, 使每一副标语、每一处建筑、每一尊引人深思的雕塑都能给学生一种启示, 表达着一种内涵。以有形的环境结合无形的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的情操, 锻炼学生的意志,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收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 加大学校的物质投入,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使其既能感到庄严、肃静, 又能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另外, 这样也可以扩大高校的知名度, 增强高校对学生、家长的吸引力。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内在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严谨求实、勤奋好学的良好校风, 会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和熏陶, 成为其自觉成长的动力。校园文化建设中,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 使大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凝聚成一个整体;还要提倡大学生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勇于进取的学习精神。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 各个院系、班级的活动应协调一致, 互相配合, 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 加强实践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实践教育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 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开展一些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文化宣传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使高雅的、积极的文化滋润大学生的心灵, 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使他们的思想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多角度的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中的快乐, 并且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另外, 书本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 才能被学生所理解、消化, 从而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想观念。此外, 还应该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自身的特点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 健康的传媒环境是营造育人环境的有效载体。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两个方面加以冲击。首先,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其次, 一些不良信息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加强舆论导向建设是应对这两个冲击的重要对策。高校的舆论导向建设一定要积极全方位地利用大众传媒, 以积极自信的姿态面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冲击, 从互联网到广播、电视、报纸, 一个都不能少, 这才能有效地抵制各种不良信息。要加大物质投入, 全面提高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安全水平。我国要加大对网络建设尤其高校网络建设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努力提高校园网络技术安全水平, 净化校园网络。

(五) 促进高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良性互动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

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环境因素, 是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坚决抵制各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对大学生毒害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使青年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不断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好坏的能力, 用学校的小环境影响社会的大环境, 用大环境中的优秀因素改造小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另外,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 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环境的教育资源, 使其子女更好地健康成长。

另外, 必须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毒害, 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邻里关系和人际关系, 形成和谐互助、团结友爱的社区环境, 从而实现社会、家庭、学校的有机结合, 形成一股合力来更好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上一篇:连续刚构梁桥下一篇:道路路基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