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教育

2024-08-19

老年大学教育(共12篇)

老年大学教育 篇1

偶然的机会参与老年大学的艺术教育, 至今已经近十年的光景。对老年人的教育问题的思考逐渐增多, 同时也探索了一些适应的教学方法。随着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步伐, 老龄化社会正在一步步的走近我们的生活, 每个老年人在退休后有充分的享受生活的时光, 而在这个生活中, 达到一个高品质的水平又是与艺术修养分不开的, 目前的老年大学的开课情况也正说明了这点, 诸如书法、国画、油画、水粉、摄影、器乐、声乐、舞蹈、戏剧、表演等等, 已经是几乎全部老年大学课程的全部。由此可以看到艺术教育的普及化在老年大学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些年的教学中, 也充分领略了这个教育与普通年轻人的艺术教育的不同, 同时也对“哄老年人玩儿”这句好似很随意的话, 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哄孩子玩儿——最简单的俗语。这是最基本的幼儿教育的基础, 如何哄孩子, 怎么哄才正确、才适合、才可以达到玩儿的好的地步, 其实这里面还是蛮有学问的, 因此幼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精细的专业, 尤其是在独生子女为众的当下, 这几乎成为一个巨大的教育领域, 每个家长都在努力实现自己对孩子的梦想。

随着社会年龄结构的巨变, 老年人占有的比重越来越不能忽视, 如果你留意一下, 公共汽车上老年人的比例还是十分惊人。随着建国以后的50后加入退休大军, 这个队伍就更加壮大, 而且他们身体健康, 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充满对退休后生活的想往。因此很多条件优异的老年大学课堂位置甚至要采用抓阄的办法才可以获得, 可见大家对再接受教育的期待。那么对于老年大学的教师, 应该如何做好这个“哄老年人玩”的工作呢?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个老教 (与幼教的对称) 的专业化的研究, 应该是一个值得很深入探讨的问题了。

常言道, “老人如孩”, 这可能是“哄老年人玩”这句话的基础来源, 其实退休后的老年人, 已经经历了几十年人生的历练, 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加使得他们珍惜美好的生活, 如何过好退休后的生活其实是一个人人生的另一个开端, 这个开端的品质如何就是看是否可以“玩”好。

玩——看似简单却高深莫测, 文字学的解释是我们从字典中很容易的就得到, 但看看许慎的《说文解字》可知是:“玩, 弄也。”现在的解释本义是以手玩弄, 泛指通过获得非直接利益来娱乐自身。由此可见, 玩有两个基本的内容条件, 一个是要“弄”, 一个是娱乐自身, 一个是物质的技术, 一个是精神的陶冶, 而艺术教育正好完整地符合这两个方面, 一个是艺的修养, 一个是术的训练。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品质直接关系到老年大学教学中的质量。看来提高这个“哄”的水平, 是教学的关键。

这里我以分析老年大学艺术教育特点开始, 从比较与基础教育的不同点来分析教学的特点, 并按照这个特点来思考教学工作应该如何展开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也为正在从事这个艺术专业教学的同行提供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达到我们为提高整体老年教育水平的目的。

1.艺术水平

我们基础的艺术教育, 受众基本是从幼年开始, 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的教育, 都是学习者按照基本的教育学的模式, 就可以顺利的完成程序化的教育。置于很多观念的形成, 则是要等到受教育者今后成长起来才可以慢慢成立。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水平基本一致, 观念基本一直, 学习的进度以及受教育的效果也基本在一个范围。这样就使得教师可以按照一个通用的管理进行授课, 并在作业辅导等各个方面基本趋于一个范围的统一。

老年人由于经历的原因, 不同的地域出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职业岗位、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各种人文环境, 自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特殊的以往, 并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自然形成有自己烙印的对待艺术的态度, 也即是自己的审美观。这是精神方面的不同。技术方面同样, 一个班中, 技术水平从一张白纸到有素的训练, 可谓存在巨大的参差不齐。不要以为搞级别不同的班就可以把他们分开, 其实很多退休后来参加初级班的人, 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从基础学起, 并不是他们没有任何基础, 当然也有很纯粹的一张白纸, 但其中最不缺乏的是幼时的梦想, 很多人来老年大学接受艺术教育, 其实是早就打算好, 退休后有时间来圆梦。

对于这样的艺术水平差异问题, 我采用基本概念新解的教学办法。具体就是对大家平时以为很熟悉的基本概念, 从更加高的层次理解, 而这个理解中, 举例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

这个例子要包含最基本的概念定义, 但更要有一定的高度, 特别是被一些艺术大师诠释的经典例子更是举例讲解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没有基础的人也很容易接受, 而对于有基础但没有很稳固的学员, 更可以让他们从一个较高的水平去理解那个看似已经熟悉的概念, 从而让他们在教育中得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2.学制与教学内容

基础的艺术教学, 在专业教育范畴一般是四年左右, 当进入研究阶段也只是增加到七年, 基本就达到一个相应的水平, 学制的学分满足后, 准予毕业, 教育阶段就自然结束。

老年大学则不同, 这是一个可以没有毕业时间限制的学校。有些学员从退休后就进入学校学习, 在一个专业一学就是十年以上, 有的还更长。这当中自然有班的不同, 从基础、提高、研究等。虽然有些学校也有结业的仪式和一个基本的年限, 但结业以后学员还一直在学, 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学校的现状是以教师来解决教学内容的不同, 借以解决课程内容问题, 但实际的是每个教师只是一个基本的方式方法的改变, 但教学的内容范畴还是局限在一个简单的范围。

因此这就带来一个教学的内容的组织问题, 而非简单的高级低级之分。我解决的办法是借鉴基础艺术专业教育的整体模式的课程体系内容。

从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计划中可以清楚, 任何专业的艺术教学,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几门课程来完成的, 而是从基本的专业基础科目开始, 到专业基础课程, 最后到专业课程、乃至研究课程的一个体系, 体系中同时包含有技术基础, 理论, 实践, 综合等等。

有效的借鉴这个体系的课程内容, 就可以很好的充实教学, 在这个内容中尤其是理论的教学更是必须补上的一课。大部分的人对艺术教育基本上都是希望在技术方面得到提高, 这对于基础到中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也是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但在中级的阶段就应该加入理论的教学, 特别是整体的专业的艺术发展史, 艺术概论, 美学基础等理论基础课程内容。这对处于中级阶段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最好的营养补充, 而这个营养的补充还要从这个阶段开始, 是学员形成一个良好的接受理论教学的习惯。

实践的引入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般人认为艺术总是要动手的, 也就是我们讲的玩, 弄也。但结合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明确的目的, 结合理论的支撑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才是高水平的训练。我曾见过画花鸟画的学员, 总是在老师的指引下, 完成同样构图的作品, 可谓十年磨一剑, 很多因此而磨灭了原始的兴趣, 甚是遗憾。如果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不同, 引入各个历史时代, 各种风格的作品教授, 一定会是很好的效果,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师有非常全面的技术理论水平, 那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利用理论支撑, 学员眼界放开, 自己需找更好的兴趣点, 教师给予同类的引导和辅助, 不是可以提高这个实践的水平吗!

数年前我曾经以“让我们眼高手低”为由, 讲述在老年书法教学中, 眼的水平的重要作用, 没有眼的高, 手是不可能提高的, 尤其在精神的层面, 提高眼是更重要的。我们的实践其实最关键的不是把作品的水平放在重点, 而更重要的是艺术观点的建立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其实以我上课的过程发现, 对高水平实践需求是十分急迫的, 也很尖锐。开始的简单艺术技能手法的教学, 是可以满足的, 但随着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学习年限的增加就自然会突出这个问题, 任何艺术的创作, 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 是不可能达到一个高度, 而老年人的阅历以及本人的年龄特点, 都具有一定的个人审美。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引导他们步入更高的艺术殿堂, 是我们“哄”好他们玩好的教学方法。

我曾经按照本科的专业教学课时进行过计算。以老年大学的教学安排是可以有十五至二十年的教学内容, 因此我们要放弃简单的单科教学的重复, 进行全面体系化的教学。

以上是第一部分二个问题的提出和思考, 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指正。老年大学的教育模式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初, 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从简单小规模逐渐壮大, 现在已经发展到占教育总体的一个可观的规模, 尤其是经济发展, 在硬件上更是可谓达到一个连发达国家老年人都羡慕的程度。尤其是艺术教育, 成果还是十分突出, 各地的老年人艺术才华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展览层出不穷, 可谓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夕阳的辉煌, 也是中国人的老年生活的写照。

希望我的这个思考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 希望我们可以把老年人哄得好, 哄得开心, 玩得好, 玩出水平。

老年大学教育 篇2

一、老年大学应进行全面布局与系统规划

我的声乐班里有一位 67 岁的学员,刚来时腰都挺不直,脸色发青,身体浮肿的样子,常常咳嗽,唱音阶、唱旋律都张不开嘴,脸部表情呆滞,眼神目光发直,不爱说话。但她学习非常认真,努力地去做好老师教的每一步,无论是视谱、还是发声练习,音准、音高、姿势、状态等,她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她从不缺课,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寒来暑往,在我的班上课近三年了。一天她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春天、秋天、冬天都不咳嗽了!冬天连口罩也不用带了”。我说:“是发现你不咳嗽了,是不是吃什么药了?”她说:“根本没吃药.”我说:“那是怎么好的,难道是唱歌唱好的吗?”她说:“还真是! 以前一年有三个季节都咳嗽。”说到这里她兴奋地站起来接着说:“感觉跟老师练发声时效果最好,每次发声结束后,感觉呼吸系统非常畅快,唱歌时心情舒畅,把所有烦恼都忘了,每天早晨起来在家里按老师的要求练哼鸣,白天在家里练老师教的歌,天天坚持。没想到年青时做下的老毛病,现在居然好了!老师谢谢你,没来咱班之前,就听说你教发声教的好,所以就直接到咱们班来了。没想到近三年下来,居然收获这么大。还学会了那么多歌曲,年轻时喜欢唱歌,但不会唱,现在虽然老了,可是在咱们老年大学里却圆了我年轻时的梦想,我可开心了!”看着她的脸笑得像朵花,我也开心极了,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感动。由于我的一点点工作,她现在这么健康快乐,我很骄傲。看着她腰也直了,脸色也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了别人抢不走的开心愉快的好心情。她还告诉我,明年在老年大学还要多学几个班,后来我发现周一到周五她每天都来上课,学习养生舞、太极拳、瑜伽、绘画等班。看着她忙碌而开心的样子,真是替她高兴。像她一样的学员还有很多……他们让我的内心时时充满了感动,同时也激励着我步步向前。

我们国家的老年大学,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起到了很好的社会作用。同时它也是一个朝阳产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提高。老年事业是新兴产业,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在老年大学里,各门学科、各个专业有几十种,规模很大,管理很不专业,教学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落后不完备,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等……,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知识结构陈旧,知识更新很慢,学习的作品很老,新东西很少,新知识也很少,有的老年大学基本不接触更不用说当今前沿的新东西了,所以他们的课堂内容是很单一的。以音乐教学为例吧:学习几首老歌,歌曲外延的东西基本不介绍,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一句唱一句不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乐理试唱等。相关科目,如音乐欣赏等,用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科目,几乎是空白。所用教材五花八门,很多书目不适用于老年人。级别低的老年大学甚至连钢琴都没有,只能用用电子琴替代,教学的配套设施就更免提了。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都阻碍了老年大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因此,老年大学目前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急需改革、改变、创新。迫不及待地需要我们与时代的发展同行!

虽然我在上课时尽量把科学系统的新东西带到课堂上,但终归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作为老年大学,应该从整体的学科设置、教学设备、人员结构,进行全面布局,系统规划才行。而不是仅仅改变一个名称而已。

二、改变教材选择的混乱局面,编写科学、系统、适用于老年人音乐教育教材

例如:拿声乐班为例。

(一)老年大学要选择科学、系统、适用的教材,有些老年大学选择的声乐教材倾向于专业院校,但仔细看来又似是而非,有些歌曲难度很大,又不适合老人,特别是初学声乐的老人,就更是难学难懂了。教材对老年初级声乐水平、老年中级声乐水平、老年高级声乐水平的声乐作品划分不清晰,眉毛胡子一把抓。排列混乱,程度不清晰。

所以老年大学声乐教材是急需改变的现状,比如:有的声乐老师拿起歌来就教,根本不考虑这个班的学生整体的声乐水平处于什么程度。今天学的一首歌很简单,明天学的难度就很大,同学们无法完成,只是在跟着学,但自己无法完成这首歌曲。白白浪费时间,而且全班那么多人,在老师的头脑中没有科学系统的框架。所以没有系统的教材会造成很多弊端,那么教材应如何选择呢。

(二)选择题材,应以人文为主线,从学员们所熟悉的生活和喜爱的音乐形式中去寻找、编辑提取、提炼主题,来编写组织教学内容。例如学员们都喜欢广场歌曲,群众歌曲,草原歌曲,集体互动边唱边跳的歌曲等。大家学起来非常起劲,因为他们喜欢。这样看似简单的调整,实指蕴含着音乐教育的巨大转变。

从学员的情感出发,因为喜欢,所以积极学习;因为学习,所以才知道更多;因为知道更多,才发现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这样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于是教师才能把专业知识一步步传授给大家,学员的专业水平才能一步步由浅入深,不知不觉地提高很快,渐渐达到质的飞跃,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员,让学员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学员们就会用更加积极的态度获取音乐知识和技能。这也是老年大学音乐教师应该悉心研究的课题。

(三)改变教学过程中被动的接受学习。倡导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用多种形式学习完成一堂有收获的声乐教学课。培养学员善于运用现代多种传媒手段,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改变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的课题结构关系,迫切需要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关系中共同学习,互动交流的状态。比如同一首作品,在教师讲完主要的演唱方式之后,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唱法来表现作品,如《我爱你中国》、《情深意长》等都可以用流行唱法来表现,学员们可以各抒己见,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表现不同的作品,但老师需要及时做正确引导。

(五)把情感模式带入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有很多学员跟我说过,每当想起第二天要上声乐课,就兴奋地一宿睡不着觉。学员们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为音乐作品情感、旋律所感动,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满足和愉悦,对学员的身心健康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学员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去唱他们爱唱的歌,去听他们爱听的音乐,去学他们真正想学的东西,那种发自内心,自由自在、专心致志、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老年大学教育 篇3

关键词: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重视;作用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电子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知识既是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老年人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重要条件。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上的原因,我国老龄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低于全国人口平均水平,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现实已经影响到老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各类老年学校担负着扫除科盲、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为老人们创造了开发智力、适应社会的条件,提高了老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最终达到政治坚定、思想创新、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目标。

一、制约老年大学发挥文化养老阵地作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85亿,占全国总人数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在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中,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国家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目前却有许多因素制约着老年大学发挥其养老阵地的作用。第一,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完全从“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转变,对离退休人员文化养老工作关注度不高。第二,随着退休人员逐年递增,人员呈现出“五化”特点,即:年龄低龄化、身体健康化、学历高龄化、兴趣广泛化、技能掌握多样化,但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却因场地等限制,使许多老年人为“入学难”而犯愁,老同志入学比例相对较少。第三,信息技术的普及化使许多老同志渴望更新知识、掌握更多与现代科技、衣食住行相关的技能学习,但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目前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相对“老套”的模式,使得部分老同志选择学习课程时面临选择余地少、内容不丰富的局面。第四,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在管理上虽然出台规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教学标准也进行了达标设置,但在师资的管理、教学水平、校园交流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创新。第五,社会化实践课堂的开设还存在有保守现象,在对外交流互动、为老同志搭建“学有所用”平台上存在滞后现象。

二、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阵地的作用

(一)为稳定人群提供思想保障

老年群体不是孤立的社会群体,目前大部分的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在重视提高老年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坚持把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办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这些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学员,他们绝大多数对党和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法令。但是确有一些同志在有的问题上一时认识不清,老年大学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党的时事政治教育,开展学理论、谈体会活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的老年学员不仅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而且彼此之间还能开展思想上的互学互帮,对一些陈风陋俗及封建愚昧落后的文化观念能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辨别,对统一离退休人员思想和安定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满足离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离退干部职工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里找到了自己的“所学”、“所为”、“所乐”之地。这些阵地成为他们晚年的“精神家园”。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里,学习足以怡情,读史明智,心明眼亮,琴棋书画使之精神振奋,延年益寿;读诗使人灵秀,电脑使人头脑灵活周密,跳舞使人身心活跃,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这一载体,用科学、正确、进步的思想使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升华。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老年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老年人,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走进这些场所,参加各类学习班,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展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亮丽风采。

(三)给老人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

交流沟通是老同志摆脱孤独、融入社会的“高速路”。虽然在职工作时大家都按级别岗位分类在岗,但到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学习都是平等的主体,原职业、职务、职称和家庭、文化、阅历等的差异越来越被淡化,没有贵贱高低之分,这种场所坚持以自愿为原则、以自律为要求、以情感为基础、以和谐为目的。通过自发组织、自愿参加、扩大交往、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协调关系,从而加强了老年人之间的凝聚力,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发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阵地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

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要把教育作为加强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建设、占领党的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渠道。要紧紧围绕坚持正确导向,强化理论武装这一任务,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为平台,结合老年人特点,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组织开展帮扶帮教活动,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集体和社会公益活动。坚持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政治素质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坚持把文化娱乐活动与科学健康养生相结合,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引导老年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二)选择优秀的师资力量

老年大学的师资储备和基础管理是加强老年教育的组织保证和教育教学的评判标准。师资力量决定教学质量。要注重选聘那些富有奉献精神、热爱老年教育事业和有教学专长、身体健康、深受老年学员欢迎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对聘请的教师要始终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感情上沟通、教学上支持,通过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敢于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积极营造懂教育、会管理、能干事、干成事、热情服务的浓厚氛围,以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适其所需,授其所宜,导其所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教师队伍能够“请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在管理上要做到“细”字当头,建立完善的内约其心、规约其行的规章制度,有效促进老年大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学员管理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科学管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通过制度来营造一个规范有序、学有所得的教学秩序,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的学习环境和适应教学、满足需要的办学条件。

(三)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

把老年大学教育作为丰富老年群体兴趣爱好的知识宝库、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有效载体。许多老年人从社会“大舞台”进入家庭“小圈子”,仍有求知欲望、求乐心理、求为意愿。鉴于这种情况,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秉承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老年人的理念,按照既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也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坚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宗旨,着力抓好课程设置。一方面坚持按需设课,满足大多数学员的普遍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坚持分层设班,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个性学习需求。同时还要紧紧围绕党的重要政治活动,经常举办理论专题讲座,就老年人关心的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辅导、共同研讨,帮助学员们释疑解惑、理顺思路、认清形势、 增强信心。

(四)充分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要把老年大学教育作为向老年群体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展示自身作为的平台。教学设计中要根据老年人的资历、年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不同的实际,重点突出颐养康乐和进取有为两项内容,注意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员研讨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在集中抓好第一课堂教学,引导学员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搞活第二、第三课堂,鼓励学员学为结合、学以致用,积极组织学员融入社会,充分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开办老年教育网站和老年教育空中课堂,方便广大老年人就近学习。

四、结语

实践证明,办好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不仅有利于老同志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增进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英第,杜娟.葫芦岛市城市人口老年教育问题调查研究及发展规划[J].科技视界,2016(14).

[2]程仙平,赵文君,郭耀邦.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的转型升级:多重理论视角的审视[J].职教论坛,2016(15).

论当代老年大学的教育目标与方式 篇4

关键词:当代,老年大学,教育目标,教育方式

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源于山东, 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新生事物。时代呼唤教育, 其后这一老年教育形式就像雨后春笋那样在全国成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现在全国已有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数万所, 在校学员达300多万。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稳定, 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中国老年人群会不断增多, 老年学校、老年大学也会不断增加, 因此, 探索老年大学的教育目标和方式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关于老年大学的教育目标

目标是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制订的, 老年教育与青少年学历教育和中青年在职教育不同, 后两者的教学内容和管理国家有统一的要求, 比较规范, 考核要求比较严格, 而老年大学的教育, 按照中央对老年工作的方针是老有所养、老有年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学员在退休前大多是各级干部, 科技工作者和企业职工, 来老年大学学习主要目的是充实自己, 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快乐更健康, 而不是再次谋生的手段。这也是许多综合性老年大学中, 文体艺术类、医疗保健类学员比较多的原因。新加坡把老年教育场所称为“快乐学堂”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的家庭结构和社会道德传统是不论老人在职时职务高低, 在家里统统是“家长”, 老人健康快乐全家高兴, 反之如果老人在校学习不愉快, 也会影响全家人的情绪。由此可见, 贯彻“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 应该是老年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过去需要专业人才掌握使用的设备如:电脑、数码相机等, 已进入寻常百性家, 人们通过电脑打字写作, 通过上网购物、订票;通过上网可更快地了解国际、国内信息;通过上网可以和不在身边的子女亲朋好友进行视频通话, 节假日还可自己制作贺卡相互致意, 微博微信的使用…。外出旅游带上数码相机、摄像摄影, 回来后应用电脑放大、处理, 甚至制作光盘在电视屏幕放映, 更有一番乐趣。现代人的生活已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密不可分。当今很多老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未能学习这些知识, 无法享受现代科学成果, 因此, 现在迫切地需要通过学习, 尽快掌握使用这些科技成果, 这也往往是老年大学的热门学科, 学员人数众多的原因。如何帮助老人补充知识, 以适应现代生活, 这是老年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标。

现在的退休老人许多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当时国家贫困, 教育不发达, 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 接受教育不充分, 许多人上山下乡未经过系统学习, 参加工作后工作繁忙, 上要赡养老人, 下要抚育子女, 也没有时间学习。对于一生未能完成大学学业内心深处总有一些遗憾, 现在退休了, 时间也有了, 想通过老年大学学习来圆这个梦。这就对老年大学提出了一个问题, 应该如何制订教学大纲, 使学员所学专业确实达到大学中的相应水准, 帮助一部分老年学员圆梦是老年大学教育的又一个目标。

二、关于老年大学的教育方式

老年大学的学员入学前都有长期的工作经历, 学习的目的朴实, 没有普通高校学生那种竞争压力、求职压力, 因此, 需要从老年学员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学习特点出发, 研究合适的教育方式。老年学员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学习愿望强烈, 自尊心比较强;二是学习的自觉性很高, 社会阅历较广, 理解能力强;三是记忆力和年轻人相比要差一些;四是各人的基础不一样, 学习的深度要求也不一样;五是关注社会生活、喜爱参与社会活动等。这样, 老年大学要寻找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教育方式。

首先, 要结合实际分专业、分阶段地制订教学大纲, 以便老年学员根据自己的基础来选择。有的学校通过在某些专业设置初级班、提高班、研讨班的做法来引导学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通过学分制管理, 使老年学员经过四年左右的时间达到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的水平。

其次, 老年教育基本上是实用教学。老年人记忆力差, 基础理论的核心要点是精讲, 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实际练习操作中掌握要领。比如学习声乐要讲运气、发声, 学员们往往更希望在练歌中来掌握。舞蹈班学员要学习基本功、身段, 他们更希望通过排练来掌握。学习钢琴要学五线谱、指法, 他们更希望通过练琴来掌握。学书画的学员他们需要学习运笔、用墨、融水、构想, 他们更希望在自己的习作中来体会。同样, 电脑班学员只要了解网络的一般知识就可以了, 更看重网络上机的实际操作应用。因此, 老年教育对于基础理论要点须精讲, 更重要的是提供他们动手、动脑、实习排练的机会, 使他们下课回家利用家庭条件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

第三, 提倡交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经常交流, 既增进了友谊, 也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如摄影班外出采风, 对同样的物景各人取景角度、光线不同, 摄影结果不同, 互相交流一下往往比课堂讲课效果更好。书画班学员的习作过程中, 老师在旁指点或补上一笔, 往往使学中终身难忘, 有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创作, 这样的教学方式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因此, 学校应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演出、作品展等, 用多种形式开展交流活动, 或通过学报、刊物发表等方式, 对于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确实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增加, 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均寿命许多超过80岁, 只有那些比较落后的地区50岁左右, 中国的人均寿命现在已到76岁, 今后还会增加, 因此, 老年教育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老年大学的举办必将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自然也会对我国老年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多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潘澜.我国老年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机制新探.《成人教育》, 2010/02.

老年大学-老年人的乐园 篇5

口述:生金香,整理田雪英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而我已经60岁了。回想起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虽然苦尽甘来,但为了儿女,为了家庭,我也牺牲了很多。年轻时那么热爱文艺,因为繁重的家务而被迫割舍了。把自己的青春都洒在了田间地头。如今身上的重担都卸下了,儿女们都忙碌着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我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吃穿不愁,孩子们都劝我多休息享享福。可是忙碌惯了突然闲下来,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2008年大桥镇成立了老年大学,我听到了这消息,满心欢喜的报了名。从那时开始,我又一次踏入了学堂,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充实起来。

老年大学每周五上课,科目非常丰富。有老年卫生健康知识、娱乐活动、书法美术等。大桥镇领导特别关心老年大学的发展,经常亲临指导。

学校专门从大桥镇医院有丰富经验的申院长,讲解老年人常见病的防疫知识,同时还定期给老年人体检。这样我们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早治疗不拖延。在课堂上,大家认认真真的听讲解,并认真的做笔记。例如,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一种高发疾病,申大夫全方位的讲解预防高血压的办法,叮嘱每天吃盐不要超过6克,多吃蔬菜、水果,经常锻炼身体,多活动等等。

多年来,庄家人跟土地打交道,练就了粗糙的手。做梦也想不到如今我也会拿起毛笔,练练书法,画画中国山水画。张长亮校长亲自指导美术课,他讲课讲的通俗易懂,交给我们画水中的游鱼、活虾、水草。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把我们带进了艺术天堂。王宗申老师有很深的毛笔字功底,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拿手笔法交给我们。他讲解的很细致,从基本的笔画横、竖、撇、捺、撇折、勾提入门,耐心讲解。学校还请来县书法主席黄老师亲临指导。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个个都有了长进。现在我们有书画展室三个。最高兴的是,县里把我们写的字装裱起来了。

老年大学对娱乐也非常的重视,真正让我们老有所乐。例如,刘涤臣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周天时间给我们上课,交给我们许多歌曲:《我们的祖国》《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激昂向上的歌曲,改变了我们老年人的精神面貌,让我又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大家都乐在其中。由于大合唱表现得好,还到县里去演出了呢。当时我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在舞台上投入的演唱,心中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我们还自编自演了很多节目,下乡宣传党的政策,科学发展观、计划生育,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拿手才艺展示出来。我表演了四人快板、戏曲选段,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以前在田里干活又累又乏,看到电视上城里的老人们经常聚到一块跳舞扭秧歌,真是羡慕极了。如今,我们老年大学也组建了秧歌队,伴着喜气洋洋的乐曲,越扭越精神,越扭越健康。我们还学会了空珠技巧,现在正在兴致昂昂的学习太极拳呢。通过以上这些活动,真正实践了新时代倡导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既娱乐了自己,又为社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老年大学“圆”双梦 篇6

在我任县老年体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之初,我们的办公条件和健身活动环境都很简陋。我们“一班人”在主席的带领下,开拓创新,紧紧依靠各级党政领导,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努力改善活动场所的条件。我们的努力获得了成效,2006年,县财政投资40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占地11亩,建筑面积为3318m22,集办公、教学、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县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场所条件的改善。推动了老年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县老年体协被评为“全省农村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党员”和“老年体育先进工作者”:2013年,又被推荐为“全省老年体育工作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县老年大学创办初期,设备简陋,且不规范。2009年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校务委员会强化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了教学管理,使县老年大学通过了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的评审验收,于2011年跨入了老年大学“省级示范校”行列。现在,县老年大学正在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向乡镇延伸。

在工作中,接触老年朋友多了,获取的写作素材自然也多。他们科学养生、健身锻炼取得的经验体会,他们酷爱运动、影响和带动全民健身运动取得的耀眼光环,促使我拿起笔来为他们鼓与呼。积累多了,我产生了多写文章,向报刊投稿,晚年出本书的梦想。为了追梦,我一方面认真阅读有关写作的专著,一方面研读老年报刊。有人说,现在搞什么都要讲关系,没有关系稿子是刊登不了的。但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准切入点,选定几家老年报刊把稿子投了过去。两个月后,就有稿件被刊发。看来别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编辑老师是认稿不认人的。这时,我信心更足了,写作范围不断拓展,养生保健、运动健身、人生感悟、亲情友情、往事回忆等一点一滴流于笔端,喜怒哀乐皆成文章。我写不出惊天动地的骇世之作,只能写一些不起眼的小“豆腐块”。10多年来,我发表在《中国老年报》《老友》等20多家国家级、省级报刊的文稿达200多篇。其中《童趣乐晚年》获“第三届‘中华颂’全国老少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成长不忘谢党恩》获中组部老干部局组织的全国15家老年期刊“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征文一等奖。

2009年,我从发表的文稿中遴选88篇文章汇编成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3年,我又将被省级以上老年报刊刊用的近60篇文稿结集,出版了名为《夕阳墨笺》的散文集。我手捧油墨飘香的两本新书,心花怒放,感慨万千,为老年人服务的平台“圆”了我出书的美梦。这是我晚年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为子女及晚辈留下的一份精神财富。

爱默生说:“智慧是老年人的精髓。”在老年智慧里,不能缺少梦。梦想,不应当只是青年、壮年的专利。年轻人有梦,会有壮美人生;壮年人有梦,民族才有希望;老年人有梦,不仅能延年益寿,而且能为共筑中国梦发挥添砖加瓦的作用,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责编/易水

老年大学教育 篇7

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或精神生活需要而提供的一切资源保障与服务支持, (徐成华, 张明, 2010) 老年人福利同样也涉及到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从具体的福利措施来看, 可以将国外和国内的福利措施进行对比。在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老年人福利主要包括按照社会安全措施、公共救济补助措施、医疗保健措施、住宅服务措施、促进老年人家庭服务的社会服务、关注老年人的学习教育, 建立老年人福利机构, 管理老年福利和优待政策等 (王冰, 1989) 。我国内地的养老主要由两种形式构成: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马晓雨, 2009) 。我国内地的老年人福利政策的建立比较晚, 未形成体系, 仍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还存在着城乡差别较大, 活动场所不多, 对于老年人生活状态和需求关注度不够, 针对性不强, 对于增强老年人福利的意识缺乏, 福利水平低下, 福利种类单一等 (徐成华, 张明, 2010, 马晓雨, 2009) 。

中外老年教育在理论取向方面, 外国主要以社会参与为取向, 具体包括权利理论、福利理论、自我完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社会参与理论等。而康复理论是中国老年教育实践的主导理论, 但在多个方面也体现出西方老年教育的取向。在教育模式方面, 国外的模式主要有:由高等院校创办的第三年龄大学及其衍生的相关教育, 依托社区组织建立的“社区教育学院”, 由老年人自发组织的老年教育, 福利行政部门创办的老年教育, 非政府组织或民间投资开发的老年教育, 各种传媒开办的老年教育节目及图书馆等, 公共服务机构会提供老年教育服务。而中国的老年教育主要有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教育、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的老年教育, 其中以老年大学为主体, 表现为行政型。在课程设置方面, 国外的课程内容更为丰富, 从退休准备时期到死亡教育, 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覆盖面, 同时也会有社会实践教育、旅游教育等。中国老年教育的课程主要以休闲健身为主。 (王英, 2009)

我国老年大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创起步阶段, 探索拓展阶段和科学发展阶段。 (王文超, 2009) 现在基本上各城市都建有老年大学, 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但是在大年大学的建设中仍然存在这一些问题和不足。从宏观来看, 社会重视不够, 经济支持不足;从中观层面来看, 学校规范性不够, 交流合作不够;从微观层面来看人们认识不够, 微观指导不足。 (王文超, 2009) 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外国相比还显得比较单一, 从总体参与程度上来看不是很高, 中国老年大学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

通过以上的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的老年人福利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 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老年人的物质福利主要由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所支持, 而精神建设方面则显得有些匮乏, 老年人活动场所不够且参与度不高。老年大学作为中国老年人精神福利建设的主体, 应该在未来的老年人精神福利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此, 我将选取武汉大学老年大学作为研究对象, 考察其在老年人福利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武汉老年大学位于武汉大学家属区内, 由武汉大学离退休干部处进行指导与管理, 属于公办性质。招生对象主要分为三类:武汉大学离退休老同志;武汉大学教职工已离退休的父母或配偶;武汉大学在职人员中的将退休人员。开设的课程有书法班, 国画班 (3个) , 电脑基础班, 电脑提高初级班, 电脑提高中级班, 舞蹈班, 体育健身班 (2个) , 国际舞班, 时装模特班, 模特形体班, 形体舞班, 交谊舞班, 声乐基础班 (2个) , 声乐提高班, 中医养生保健班, 京剧班, 英语口语班, 工艺美术班, 摄影班, 民族舞班 (5个) , 二胡班。收费标准为电脑基础班60元 (校外学员80元) , 电脑提高班80班 (校外学员100元) , 其余各班20元 (校外学员35员) 。武汉老年大学以提高老年学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实现积极健康老龄化为目标。

访谈中一名学员家属表示自从老伴参加了老年大学的课程学习之后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 而且心情十分愉悦, 结识了很多朋友, 生活也变得忙碌起来。他和老伴都认为老年大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 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是值得参加的。他也向我解释了他的老伴目前不在家不能接受访谈是因为她在老年大学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共产党员”, 现在正在与学员们一起参加活动。更多的老年大学学员也表示了参与各项课程活动在增进技能、提升自我、丰富生活等方面带给他们的可喜的变化, 也对老年大学的发展出谋划策, 共同建设他们的精神家园。“人变得精神了”, 这就是老年大学在精神层面上带给老年人的变化。多交朋友也正是群体归属感的体现, 老年大学中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学员的积极性, 也增进了学员之间的互动。从学员家属这一侧面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与学员们自己的描述相契合, 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不仅给学员自己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 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气氛、邻里气氛, 这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十分有益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 老年大学学员对于参与老年大学的学习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参与老年大学的学习对他们有着促进身心健康、结交朋友、加强交流、排遣寂寞、学习知识、充实生活、减轻家庭负担的作用。老年人在退休后时间比较空闲, 再加上子女多忙于工作, 没有很多的时间来照顾老年人。因此, 老年大学让这些家庭的负担得以减轻, 而老年人也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就是他们在进入老年后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精神建设方面来说, 这些老年人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对当前的生活表示满意。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可以结交到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有了共同话题, 可以多交流, 这一点对于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同时也有助于排遣老年人独自在家的寂寞, 促进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同时老年大学展开的各项社会会动让老年人继续保持与社会的互动, 既实现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也是这一群体避免了与社会的隔绝与孤立。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 老年大学给予了老年人很大的精神福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使老年人身心愉悦, 方便老年人生活, 使老年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多种实用技能如电脑操作、中医养生都能给予老年人很多方便, 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二、给老年人提供了归属感, 排遣独自在家的寂寞。老年人独自在家, 与外界交往较少, 很容易产生空虚、寂寞的消极心态。老年大学提供了一个与同龄人交流的平台, 老年人通过加入班级结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促进交流, 为老年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力量。三、减轻家庭社会负担, 增进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感。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愉悦了身心, 促进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这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和等待照顾的对象, 而是能自己主动安排生活。而各种公益活动的开展是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 是他们感觉自己对社会还能有所贡献, 提升了他们的社会价值感。总之, 老年大学塑造了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创造了一种健康、轻松又富有意义的新型养老模式, 使老年人的精神福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次调查的是武汉大学附属的老年大学。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 其作为中部的中心城市在经济、科教、文化等方面比其他城市更具优势, 而武汉大学内部的教育资源也更为丰富, 这使武汉大学老年大学拥有更多的优势。武汉大学老年大学的学生主要是武汉大学的教职工及其家属, 社会学员较少, 这使得学员群体呈现出较高的文化素质, 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比一般的老年人更加活跃和开放。有身份和区位优势的老年人可以在大学附属的老年大学中获得较好的精神福利, 那么更多的普通老年人的精神福利建设情况又是怎样呢?有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方面仍存在困难, 精神福利的建设也更难开展, 特别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导致目前老年大学这种老年人精神福利建设模式难以覆盖到每一位老年人。

不仅是在中心城市, 还有更多的二线、三线城市, 在这些城市里老年人的精神福利建设进展如何, 老年大学的资源配置、入学积极性怎样。在之前的研究中已有研究者提出中国老年人福利建设存在着城乡差异, 那么在更为广大的农村地区, 老年人的精神福利建设究竟与大城市之间存在着多大程度上的差距,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老年大学中医教学模式探讨 篇8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 在慢性病防控、养生保健等方面优势很大, 在老年人中的认同度很高[2]。当前有很多假冒伪劣保健品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打着中医药的旗号招摇撞骗, 花言巧语、用尽心思。对此, 非专业人员很难辨别真伪, 要想不被忽悠, 避免上当受骗, 就必须懂一点中医药方面的知识, 因此各地老年大学的中医类课程都极受欢迎、报名踊跃。且老年人掌握一定的中医药知识后一方面有利于自身建立正确的养生保健意识和生活习惯, 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其向家庭成员、周围人群宣传辐射, 使中医药教育达到最佳效应。

然而, 由于老年教育属非学历教育, 老年人上大学不为拿文凭、不为找工作;加之老年人大都记忆力下降等主客观因素, 老年大学的中医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深入研究。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此有了一定体会, 现总结如下, 供同道探讨。

1 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易学性、实用性

学历教育中追求对概念进行学术化的精确解释, 强调以记忆为主的基础知识学习, 而老年大学中的中医教学则不应如此, 应突出易学性、实用性, 即尽量精简纯理论内容,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中医养生保健案例讲解知识点。即便如此, 每年在教学中仍会有老年人要求少讲一些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虚实病机等基础知识, 认为“不好懂, 没什么实用价值”等, 要求直接讲具体的养生方药。

出现这样的情况, 主要是由于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较抽象, 确实不易理解, 此时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 要强调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要向老年人耐心解释中医药学是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整体, 是不能割裂的。中医不讲理法, 方药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不能真正掌握的。

针对这一情况, 除了做好上述思想工作, 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如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开展基础教学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等九个类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发布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亦以此为核心, 这充分肯定了该学说在老年人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实践中可以将体质案例结合进相关理论教学中, 如“阳虚则寒”可以用阳虚质的案例说明。阳虚质的主要症状为怕冷、手脚发凉等, 这些都属于中医阳虚范畴, 可通过面白, 舌淡胖、脉沉迟等诊断, 应少食生冷瓜果, 服用补火助阳的中药及食物改善体质, 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老年人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健康问题, 对于体质学说中阳虚质等偏颇体质多能感同身受, 通过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

2 教学方法上宜采用启发式教学

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中要充分尊重老年人, 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 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一方面要避免独白式、灌输式的教学, 要充分引导、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 由于大多数老年人思维上不及年轻人活跃, 且退休老年人总体上较年轻学生世故城府深, 上课时往往很少提问, 发言亦不积极, 习惯于被动的听教师讲, 由于老年人学习上的这一特点, 在老年大学采用PBL教学法等对学生主动性要求高的对话式教学法并不合适, 对老年人要顺势而为, 不宜过于要求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定要把握尊重老年人这一原则。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与对话式教学相比, 启发式教学法更为适宜, 原因如下:启发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既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是教师“启”、学生“发”的关系, 其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控制。教师在启发时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去点拨、诱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在经过举一反三或逻辑推理后得出正确答案。启发式教学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提高学习兴趣、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 上升到理解学习的较高层次。总之, 在启发式教学中, 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同时教师仍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需围绕着教师的启发和诱导进行思考与联想, 这一方法符合老年人的学习习惯。

3 重视隐性课程建设, 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课后经常有老年人就自身或亲友的健康问题前来咨询,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耐心细致的答疑解惑, 精益求精的给予治疗方案或对策建议, 积极为学生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老年人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到中医药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就是中医教学的一种隐形课程。所谓隐性课程, 即指与显性课程相对,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教育课程的两大内容, 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 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程, 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3]。看病和答疑解惑的过程并不是正式的教学, 但具有潜移默化老年人对中医进一步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习主动性等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高度重视。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趋势, 老年大学中医教育在普及中医药知识, 利用中医药预防老年常见疾病,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学习, 老年人能够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在社会、家庭中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 应积极探索老年大学中医教学模式的改革, 让中医学为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佳, 陈瑶.我国老年大学发展初探[J].成人教育, 2007 (7) :73-74.

[2]付艾妮, 祁友松, 朱书秀.武汉市老年大学中医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 2012, 31 (6) :70-74.

赵幼斌授拳四川老年大学 篇9

2014年8月10日 -14日, 成都拳友期盼已久的著名太极大师赵幼斌先生, 及第六代嫡传赵亮老师在成都的四川老年大学, 举办了首次传统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培训班。这期培训班不仅为蓉城的太极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为传统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在成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训班吸引了来自泰国、香港、广东、深圳、石家庄、济南、浙江、汉中、重庆、广汉、乐山、拉萨及成都的拳友, 共计117人。母女同堂、姐妹同堂、夫妻同堂、父子同堂和兄弟同堂学艺是一大特色。参加培训的十余位弟子, 不仅起到了示范作用, 也提升了学习班的规格, 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在历时五天的培训期间内, 赵幼斌大师和赵亮老师把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根、快慢相间、内外兼练都作了详尽的阐述, 并结合拳式动作进行了生动演示, 学员们的收获超越了以往几年所得之总和。通过教学, 学员们了解了太极拳理论和实际动作的结合;理解了动作的攻防含义, 提高了动作的准确性;对立身中正有了更精准的定位, 变机械的保持背部垂直于地面, 为现在的腰脊张弛有度, 上身略微前倾, 后腿蹬地之力才能节节贯穿地传到手掌;明白了太极拳的许多动作皆来源于生活, 太极拳就是生活拳的深层含义。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解与示范, 让在场的每位学员亲眼见证了传统杨氏太极拳灵活机动、四两拨千斤、舒展大气、磅礴厚重的神奇魅力, 深深为其折服。

老年大学微课资源开发策略 篇10

随着数字化移动终端的兴起, 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已成为时尚, 2011年微课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微时代全面到来[1], 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如雨后春笋正在蓬勃发展。老年大学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举足轻重。近年来, 随着老龄人口增加, 老年大学有限的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了社会需求, 因此, 在短时间内大力开发一些诸如微课等新的教学资源就成了当务之急。

1 微课发展概况

1.1 微课是什么

微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目前学术届对于它的定义尚未能完全达成共识。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种是以内蒙古的李玉平、广东胡铁生等老师为代表提出的“微课即微型视频网络课程, 长度在5分钟左右, 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发的网络自主学习资源。”[2]第二种是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给出定义, 即:“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 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第三种观点以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张一春为代表的高校理论学者, 他们认为:“微课是指时间集中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

以上几种观点各有侧重, 有侧重于微课的表现形式, 有注重微课的内在的基本原理, 笔者认为, 微课是一种基于网络的, 对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制作的短时间的教学视频。

1.2 国外微课发展概况

1993年, 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的麦克格鲁 (Mc Grew) 教授为了解决教学中重复实验的过程, 把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开发成“1分钟化学课程”受到广泛欢迎[4], 这是最早出现的微课, 2009年可汗学院诞生, 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学生走向在线网络教育, 近年来随着网络移动终端的兴起, MOOC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翻转课堂在美国各地迅猛发展, 它不同于国内的精品课程, 它在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还有完整的组织教学, 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的证书。

1.3 国内微课发展现状

2011年佛山市胡铁生老师, 将中小学网络课程从原来45分钟一次课压缩5到8分钟, 在十天的时间内, 点击量过万。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 教育部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携手北大未名集团举办全国首届高校微课大赛, 这项赛事在中国教育届掀起了一场“微课”热潮。从2012年开始华南师大启动“凤凰微课”项目, 分专题模块发布相应的学分, 每个微课视频时长不超过10分钟[5], 为了便于学习, 学校专门开发了手机客户端, 支持苹果版和安卓版, 极大的方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

2 老年大学微课开发策略

2.1 微课开发的科学性

开发什么样的微课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基本问题, 尤其在老年大学, 学员都是老年人, 微课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它的应用对象, 要以人为本, 微课开发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满足两个需要上:

一是要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 开发微课资源, 一定要搞清楚哪些教学内容需要开发微课, 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开发成微课, 哪些内容不适合开发微课。不能盲目开发, 浪费资源, 重点是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老年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这部分内容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限制, 往往不能够讲透、讲彻底, 通过微课的形式, 对这些教学的重点难点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或者重现复杂的推理过程, 这样就可以在课前、课后给学员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是要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要吸取以往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些精品课程大制作、大投入, 从策划到制作全部是高大上, 如果光看课程的本身, 的确是精品中的精品, 但是问题就在于它不接地气, 高高在上, 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要, 所谓名师开发的名品, 除了参加各种比赛、评比, 丝毫没有用处, 往往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 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因此, 我们开发微课程一定要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出发, 满足老年人知识的需要、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适应并参与社会的需要。

2.2 微课开发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变化, 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丰富, 从教学资源的角度看, 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要根据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学习习惯、学习需求等因素, 开发多样性的微课教学资源。微课可以采取卡通、问答互动、动漫等多种形式呈现, 尽量少用传统教课书式的说教, 也可以采取游戏闯关、积分晋级等形式激发老年的学习兴趣。

2.3 微课开发的实用性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已引起教育届广泛重视, 近几年全国各地学校都在大力推进微课的开发与建设, 从国家到地方都在举办各级各类的微课教学比赛, 很多参赛选手为了获得更好的名次, 在微课拍摄制作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甚至请专业的电视台、广告公司等机构协助拍摄, 一段5分钟的微课视频, 采用4-6台摄像机同时拍摄, 后期也是大制作、大投入, 这样在短时间内可以催生一大批精品微课, 但是这种高成本的制作方法不可能长期持续, 特别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不是普通教师可以承受的。

我认为要微课拍摄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在这方面, 有许多的社会培训机构的做法值得学习、推广, 比如在雕刻、摄影等教学的微课制作中, 他们大量截取网上优秀作品视频, 只是根据需要进行后期加工, 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 关键的教学步骤要清晰、明了。我们看过一些微课, 教师在讲解一个公式的推理过程, 他采取的远镜头的拍摄手法, 由于离黑板太远, 根本就看不清他写的是什么。还有一些老师, 没有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拍摄视频, 也没有采取什么降噪措施, 这样拍出来的效果肯定是不行的。第三, 要针对老年人这样的特定的应用对象, 进行优化设计, 讲课语言要简洁避免复杂, 能配字幕的一定要配字幕配音, 而且字幕的字体要比常规字体大, 这样才能便于老年学员学习。第四, 学校在建设微课资源库的同时还要创建好微课平台, 主要要考虑便于学员登录学习, 特别是老年人, 要简化注册登录等程序, 不要用过于复杂的登录密码, 网页的层级不宜过深。

2.4 微课开发的系统性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才能逐步完善丰富, 在建设的初期, 不管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要循序渐进, 进行系统化的开发, 避免东搞一下、西搞一下, 知识点过于细碎, 知识点间无法整合连通, 星星点点不成系统。作为教师来讲最好围绕一门课程持续开发, 坚持几年时间, 将微课变成微课程。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前期规划要做好, 有目的、有计划的将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组织协调好, 围绕某一个专业, 进行明确的分工协作, 逐步形成完善的专业微课群, 选择好目标就坚持去做, 一个一个脚踏实地的做好做实。

3 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枯燥单调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 日益发展与壮大成为资源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与传统教学方法配合, 将会大大提升老年人的学习兴趣, 让老年人也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从而进一步提升老年大学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立新.关于老年教育事业的几个问题[J].老年教育, (老年大学) 2010 (0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学研究, 2011 (10)

[3]黎家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4]薛云.新形势下老年教育的思考[J].山西老年2009 (04)

老年大学的“终身荣誉学员” 篇11

系豹纹围巾

见拍照先摆造型

伴随着轻轻的敲门声,济南老年大学同学会办公室门被推开,进来一位头戴贝雷帽、身穿暗红色毛大衣、围着豹纹围巾、戴着茶色眼镜的老人。老人笑容可掬地和办公室每个人打招呼。如果不是同学会主任公信明叫“周老师来了!”,我很难把这位时尚自信的老人与90岁的周琪老人画上等号。

“我就是老年大学有名的老‘留级生’,周琪老人大方地笑着说,“我们本来还有两个老同学,比我年龄还大,都是94岁,一个叫柏耐冬,一个叫鲍月华。但他俩这两年年龄大了,都不来了。”听一个90岁的老人说94岁的同学“年龄大了”,你一定也忍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了吧?

“您这豹纹围巾挺时髦,是孩子给买的吧?”“不是。我的衣服都是自己买的。”老人的回答出人意料。“我在上海长大,喜欢打扮自己。年轻时跟服装店的营业员都很熟。”看到我拿出相机准备拍照,老人特地整理了下自己的贝雷帽,大方地在镜头前摆了个造型。

26年前上老年大学

从来没缺过一次课

“济南老年大学1984年建校,我是1986年9月入的学。”那一年,周琪老人65岁。老人说,那年老伴去世,她心里特别苦闷。之所以选择走进老年大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悲伤,另一方面是想学点知识。“我小时候一共上过三年小学,一直渴望有机会好好上学。”就这样,周琪老人走进了济南老年大学,一学就是26年。

老人一开始报的是卫生保健班和书法班,周一到周五都有课。这样,她一天到晚就有了精神寄托,渐渐走出了心情低谷。“不仅能学习知识,还能够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周琪老人说,自己过去没有机会学习,现在有机会学习了,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各种知识。“26年我从来没缺过一次课。”老人骄傲地说。公信明主任说,周琪老人是老年大学“勤奋”的代名词。因为眼睛不好,她就戴上眼镜,再拿放大镜仔细做笔记。她报的各种班中,只要有课,她都风雨无阻。后来,周琪老人又陆续报了诗词班、书画班、烹饪班、英语班等等。诗词班的同学甚至出了班刊,班刊里有同学们专门为她生日创作的诗词。“只要一进老年大学,我就特别高兴。我觉得老伴虽然去世了,但他看到我这么开心,他肯定也很高兴。”老人说。

84岁才开始学英语

理由是怕老年痴呆

“英语高级班升不上了!太困难了!”这位90岁的老人说起自己学英语的经历,夸张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老人是从84岁开始学英语的。她学英语的理由竟然是怕老年痴呆。“有人给我说,老年人不学外语容易老年痴呆。我怕躺在床上,我要健康,要自己能劳动。”了解她的人忍不住为这个理由感到心酸,因为周琪老人的老伴去世之前半身不遂,瘫痪在床11年之久。

“我是在上海长大的,上海外国人比较多,那时候就听收音机学过一些。但后来再学,发现很难。”老人说,自己在英语初级班一共学了四年,但高级班终究没升上去。“老师讲课听不懂。本上记了1000多个单词,一离开本子就忘了。grammar(语法)不懂。”老人历数着自己学英语的困难。而为了记单词,老人甚至用上了孩子们惯用的招数:在英语单词底下标汉字。“我普通话说不好,就算汉字标的准确了,我也读不准确。”老人忍不住大笑。但这都不影响老人学英语的心情。聊天时,她“上海味”普通话中,不时夹杂着几句英语“NO.1”、“Good morning”等。“我英语拿不出门的。不过不要紧,我自己觉得开心。”老人说。

毕业证一箱子

成终身荣誉学员

“我的毕业证都攒一箱子了,还有各种证书。但我就是不想毕业。”老人说这话时像个孩子。从1986年走进老年大学26年以来,她几乎学遍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我学过烹饪,但我现在还是不会做面条。我会做疙瘩汤。”“我学了卫生保健,到街头帮人义务按摩,现在还经常有人找我给按摩”……老人历数着在老年大学学习带来的各种乐趣。

老年大学教育 篇12

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保障、医疗体制、经济和市场结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社会公平等诸多方面的重大问题, 但是对老年人和老化的消极态度并未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1]。研究者提出“老年歧视” (ageism) 的概念指专门针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偏见和歧视。调查显示, 中国大学生群体及社会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年歧视[2], 对在校大学生普及老年知识、更新对老化的观念和认识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对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老年歧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对老年学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二、大学生对老年人态度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内容和方法

考虑到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对原有英文FSA老年歧视量表进行翻译订正, 包含两个层次和五个基本维度, 共29个指标。第一层次是对老年人的主观评价, 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维度;第二层次是对老年人的客观评价, 包括生活状态评价、制度评价和社会环境评价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式五级评分标准, 分数越低说明被调查者对老年人的歧视程度越高。

调查地选择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涉及该校区所有9个学院 (医学部、材料与化工学院、凤凰传媒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等) 。调查涉及多个专业,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调查数据的可信度较高。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65份, 有效问卷率达88.3%。

(二) 大学生老年歧视状况

1. 老年歧视状况

被访大学生在各指标的得分均高于3分, 整体上老年歧视程度不高。在主观评价方面, 认知维度得分 (M=3.62) 高于情感和行为维度得分 (M=3.26) ;在客观评价方面, 环境评价维度得分最高 (M=4.06) , 其次是目前生活状态的评价 (M=3.81) 和制度评价 (M=3.53) (见表1) 。说明被访大学生对目前老年人生活环境持较高认可, 比如居委会给老年人提供便利、老年人乘坐公交地铁免费等, 但对于老年群体相关制度政策则不太确定。

2. 性别差异

被访男大学生的FSA量表均值为100.62分, 女大学生平均得分为104.45分, 且均值差异通过显著性检验, 大学生群体的老年歧视程度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从不同维度看, 女大学生在情感和行为维度 (M=3.38) 及社会环境维度 ( (M=4.13) ) 得分明显较高 (见表1) , 在情感和行为方面对待老年群体的态度可能比男大学生更为友善。

3. 城乡差异

出生地在城市的大学生FSA量表得分平均为101.67分, 而出生在农村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105.94分, 且出生在农村的大学生在五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 (见表1) 。这可能是由于城市长大的大学生一般以其父母的核心家庭为中心, 平时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联系不那么频繁, 而农村家庭中的成员一般受“大家庭”的影响, 对老年人的认识了解也更多。

4. 代际关系差异

进一步比较被访大学生与其祖父母 (外祖父母) 联系频率的差异, 我们发现与祖父母或外祖母平时很少联系及几乎不联系的被访大学生得分最低, 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每周至少联系一次的被访大学生得分最高, 这说明与家中老人的接触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

三、老年学通识课程设计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对老年人的主观和客观评价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歧视态度, 而经常与老年家人接触则更少持有老年歧视态度。因此通过了解老年知识、研究和讨论老年问题等方法有助于改变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 面向相关专业大学生开设老年学通识课程既有其必要性, 又有普及价值。

(一) 老年学通识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基于国际国内老年学、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和家庭的新问题和新需要, 以当前老龄问题和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 注重老年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个体和群体老化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具体来说, 一是老年和老化知识普及, 教学重点是介绍与老年学相关的人口和社会背景, 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如何正确看待老年人和老化问题。二是讨论个体和群体老化对社会、经济、社会保障、家庭结构、代际关系、文化价值、伦理道德等诸方面的影响。三是介绍国际国内老年研究的前沿问题, 从整体上把握老年学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从本质上理解老年问题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二) 老年学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 以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为主要方法, 以团队学习为主要形式, 探索通识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1. 案例教学

由于通识课程受限于课时和课堂组织形式, 不可能有太多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和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相应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究老年群体相关知识的兴趣, 重视老年问题的存在。

2. 情境教学

提供“问题情境”的思考空间, 组织大学生参与到老年群体的“角色扮演”情境中。情境主题是与老年群体或老年问题相关的主题, 由教师提供或由参演者自己选取, 素材来源于教材书籍、自身经历、学生自行编纂等各种途径。角色扮演者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和模拟练习。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使参与者能够切身体会到老年人的困难和需求。

3. 团队学习

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中采用WORKSHOP团队学习方法, 以“老年研究小组”形式进行, 招募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专业研究人员对研究小组进行指导,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小组性的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在进行老年问题研究时, 通过与老年人接触, 可以获得关于老年人和老化的第一手资料, 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身边的老年人。

(三) 老年学通识课程评价方式

尝试改革传统的平日、期中、期末三阶段评价过程, 以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 通过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研究小组参与度三个方面进行最终考评。课堂表现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参与学习热情、出勤情况和发言情况;期末考试注重考核学生对老年学基本概念、老年和老化知识与理论的掌握及运用情况;研究小组参与度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小组研究的情况。

四、结语

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将依托学校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加强教学和学习网站建设, 及时上传教学视频和相关教学辅导材料, 丰富网站内容, 宣传并扩大课程的影响力。同时教师必须作多元化跨学科的融入, 才能发挥课程设计和实践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Anderson, K.A., &Han, J.An exploration of ageism and sexism in obituary photographs:1967-1997[J].Omega, 2009, 58 (4) :335-345.

上一篇:汉字文明下一篇:配电设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