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环境(精选12篇)
大学环境 篇1
一、当代国贸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渠道少
据调查显示将近60%-80%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首选银行跟外贸公司, 当然其中有部分毕业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调整就业渠道, 进入到其他用人单位;另外还有20%-40%的毕业生选择从事管理和自主创业以及一小部分待业。从数据中显示出国贸大学生就业渠道尤为得少。这一点在目前这一国际金融危机下为突出, 金融危机爆发后, 外贸公司纷纷裁员, 甚至是倒闭停业。这使得去年的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往年的5%左右。
2、性别歧视
据调查显示, 在相同条件下, 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加上国贸这一特殊的专业, 公司培养员工都要从跟单做起, 这就加剧了外贸行业中招人的性别歧视。
3、专业技能低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外贸事业是越做越大, 甚至对GDP的贡献达到20%-30%之多, 外贸公司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鉴于这一趋势, 国贸专业成了大家热捧的专业, 但是外贸公司发现大批量生产的国贸专业大学生并不完全合格。在对苏南100家外贸公司进行调查之后, 有87%的用人单位对当代国贸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质疑, 74%的用人单位建议国贸大学生要提高表达与沟通能力, 96%的用人单位说出当代国贸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低的现象。另外调查还显示:在外贸公司中, 专科的就业率高于本科生, 英语专业的就业率高于国贸专业的。究其原因, 还是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重视。
二、当代国贸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自身能力与素质低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以及学校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导致了学生在应用知识、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以及职业操守上的欠缺。虽然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 但其中许多学生因为自身能力与素质低根本不能胜任这些岗位, 这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调查中也显示出社会对当代国贸大学生的能力及素质提出不满, 出现了明显的供需不平衡。
2、期望值过高
目前薪酬与福利成为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因素, 毕业生对薪酬、福利、个人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等的期望值过高。我国就业的地区性和行业性差别非常大。由于东部与西部、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 出现了“先大城市, 后小城市, 最后乡镇”的阶梯就业现象。就业意向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发达城市, 出现了“有业不就, 就业扎堆”的现状。
3、社会环境因素
国贸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 其中社会环境最为复杂。有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新的劳动法的出台、社会文化因素等等。其中对国贸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当属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据有关部门预测, 09年的外贸对GDP的影响将降为0, 从这一点反映了这次危机对从事外贸行业的单位及个人的打击是致命的。新劳动法的出台也对外贸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外贸公司属于私营企业, 他们对工资报酬特别敏感, 有些就采取了人员调整, 其中裁去了部分员工, 所以留给新进入社会的国贸毕业生的机会就更加稀少。
三、对当代国贸大学生的一些建议
1、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一份个人职业规划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他的就业。未来的就业形势无法预测, 所以只能从自身找出路, 大学学习期间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将对今后的就业指名方向。如何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呢?那就要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 合理设计一份属于自己的个人职业规划。是就业还是自己创业?是去从事行政还是去从事外贸?这些都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的。
2、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
一要努力学好国贸专业课程, 只有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谈就业;二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面试技巧, 这些技能都是社会的需要;三要适当考取一些证书, 因为当今能力的多少还是以证书说话, 所以适当考取证书是必要的选择;四要培养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品质, 进入社会这些品质将是决定你就业的制胜法宝。
3、树立正确全面的就业观
当代国贸大学生就业难,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自身定位不准, 一味追求薪酬和地位等。他们应该放弃“精英”的意识, 从实际出发,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最终达到树立正确全面的就业观。
4、关注社会需求
社会与学校的信息不对称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国贸大学生就业难。关注社会需求成了当代国贸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只有了解社会需要, 才能对症下药, 选择正确的培养模式, 才能在今后的就业中取得优势地位。
大学环境 篇2
$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发展
一、授课题目: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发展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定义以及它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明确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及作用,了解环境监测的发展以及常用的监测技术。
三、教学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各种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
四、教学重点 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 环境优先监测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①环境与环境质量 ②环境污染与污染源 ③环境污染的类型
(二)环境监测的定义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①环境监测的目的 ②环境监测的分类
(四)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 ①环境监测的发展 ②环境污染的特点 ③环境监测的特点 ④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⑤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
八、讲授方法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1.关于环境污染与污染源
联系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及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提出当前环境面临的状况,比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流域污染事件
2.环境污染的类型
阐述不同环境污染分类方法,阐明该分类方法对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分类方法如:按环境要素分类、按污染源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按污染物生成过程分类、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按污染方式。重点要学生理解分类方法对后续教学中环境监测的取样,保存及分析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环境监测的定义
通过不同环境监测相关教材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的确定来理解环境监测的实质。从讲解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让学生理解环境监测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从讲解环境监测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1.环境监测的目的
从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到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逐步讲解环境监测的目的。
2.环境监测的分类
对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分别举例阐述,如监视性监测(对某一河域长期的质量监测)、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松花江流域污染事故监测)、研究性监测(污染排放标准制定的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 1.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特点,使学生更为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监测技术概述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今后的趋势,举例说明当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动态和研究热点,如:生物监测技术。
2.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
重点讲解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指出环境优先监测在国外的发展及其重要性,进而讲解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监测的发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环境与环境污染:用时20分钟,其中环境与环境质量5分钟,环境污染与污染源6分钟,环境污染的类型9分钟。
②环境监测的定义:用时10分钟
③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用时25分钟,其中环境监测的目的10分钟,环境监测的分类15分钟
④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用时35分钟,其中环境监测的发展5分钟,环境污染的特点5分钟,环境监测的特点5分钟,环境监测技术概述10分钟,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用时1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29-1)(2)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P29-3)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环境标准及水污染监测概述
一、授课题目:环境标准及水污染监测概述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标准的作用以及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并了解部分环境标准。了解我国水质污染状况及水质监测方法,掌握有关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和原则。
三、教学意义
环境标准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掌握环境标准,使学生理解环境标准既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又是环境保护的手段。掌握水质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开展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水质监测项目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五、教学难点 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环境标准 ①环境标准的作用 ②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③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④部分环境标准
(二)水质污染与监测 ①水资源与水质污染 ②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③监测项目 ④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⑤污染物形态分析
(三)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①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②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③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八、讲授方法
(一)环境标准 1.环境标准的作用
从实际工作中环境标准对环保工作的指导为切入点,介绍环境标准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环境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
2.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从目前国家积极制定与修正各项环境标准的工作展开讲述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使学生了解环境标准的制订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统一,才能既保护环境质量的良好状况,又促进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
(二)水质污染与监测
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水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当前水质污染面临的严峻形式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以不同水体为例介绍各类水体的常规监测项目和非常规监测项目;介绍水体监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重点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理解在选择分析方法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三)水质监测方案制定
以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为例,介绍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制订时须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实施计划等。
在讲解河流监测断面设置和采样点的确定时,用生动的Flash动画介绍各种监测断面的设置和采样点的确定原则。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环境标准:用时40分钟,其中环境标准的作用10分钟,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5分钟,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15分钟,部分环境标准10分钟。②水质污染与监测:用时25分钟,其中水资源与水质污染5分钟,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3分钟,监测项目5分钟,水质监测分析方法10分钟,污染物形态分析2分钟。
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用时25分钟,其中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18分钟,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4分钟,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3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P29-8)(2)怎样制订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P141-2)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一、授课题目: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样的采集保存方法及水样预处理方法,包括水样的消解和富集与分离(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共沉淀法)。
三、教学意义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是取得准确监测结果的前提,而且环境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通过学习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中掌握常规的水样保存和预处理方法,对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水样的保存 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五、教学难点 水样的保存 萃取法 离子交换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①水样的类型 ②水样的采集 ③流量的测定 ④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二)水样的预处理 ①水样的消解 ②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八、讲授方法
(一)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1.水样的类型
介绍三种不同的水样类型,重点突出个水样类型在什么情况下适用。2.水样的采集
从地表水的采集出发,介绍采样前的准备及采样方法、采样容器,进而推广到地下水、废水样的采集,并根据各种采集分析项目提出采集水样的注意事项。
3.流量的测定
分别介绍地表水和废水的流量测定方法与仪器,并介绍部分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流量计的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4.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重点突出水样运输中注意的事项以及常规监测项目的保存方法。并举水样保存的具体实例,分析保存的重要性以及方法选择的原理。
(二)水样的预处理 1.水样的消解
首先介绍水样预处理的重要性,重点介绍水样的湿式消解,以及如何选择酸来消解水样,并强调适用湿式消解时的注意事项;简单介绍干灰化法。
2.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介绍各种富集分离方法,(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共沉淀法),着重讲解原理以及适用的情况;重点介绍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水样的采集和保存35分钟,其中水样的类型6分钟,水样的采集6分钟,流量的测定8分钟,水样的运输和保存15分钟。
②水样的预处理55分钟,其中水样的消解15分钟,水样的富集与分离4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P141-4)
(2)25℃时,Br2在CCl4和水中的分配比为29.0,试问:(1)水溶液中的Br2用等体积的CCl4萃取;(2)水溶液中的Br2用1/2体积CCl4萃取;其萃取率各为多少?(P141-7)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水质物理指标检验及部分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水质物理指标检验及部分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水质物理指标(水温、色度、浊度、残渣、电导率等)和金属化合物(铝、汞、镉等)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水质物理指标与水质污染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受“三废”污染的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有害金属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增加,掌握水质物理指标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对保护水质污染及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冷原子荧光法 原子吸收法
五、教学难点 原子吸收法 极谱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水质物理指标检验 ①水温 ②臭和味 ③色度 ④浊度 ⑤透明度 ⑥残渣 ⑦矿化度 ⑧电导率 ⑨氧化还原电位
(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①铝 ②汞 ③镉
八、讲授方法
(一)水质污染指标
本节水质污染指标主要从其所反映出的水体污染状况的意义出发,介绍各种指标监测的方法。
(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本节是水质污染监测的重点,首先用污染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监测项目的监测意义,我们将重点讲解汞污染监测中的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荧光法以及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镉污染监测的原子吸收法和阳极溶出伏安法,重点突出其在金属化合物监测的适用性,进而推广到所有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从方法的原理到监测仪器的构造原理逐步展开讲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水质物理指标检验30分钟,其中,色度、电导率、残渣各4分钟,水温、臭和味、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各3分钟。
②金属化合物的测定60分钟,其中铝10分钟,汞20分钟,镉3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样中汞,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p141-12)
(2)说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p141-13)(3)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量水样,分别加入不同量镉溶液(加入量见下表),稀释至50mL,依次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测得吸光度列于下表,求该水样中镉的含量。(p141-14)
编号
水样量(mL)
加入镉标准溶液(10μg/mL)mL数
吸光度 1 2 3 4 20 20 20 20 0 1 2 4 0.042 0.080 0.116 0.190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水质其他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水质其他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其它金属化合物(铬、锌、铅等)和非金属无机物(酸度和碱度、pH、DO、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等)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非金属无机物测定项目往往是水体监测中的必测项目,掌握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对于环境水体污染程度的确定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重点 铬的测定 溶解氧的测定 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氧电极法测定溶解氧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化物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①铅 ②铜 ③锌 ④铬 ⑤砷
⑥其它金属化合物
(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①酸度和碱度 ②pH值 ③溶解氧(DO)④氰化物 ⑤氟化物 ⑥含氮化合物 ⑦硫化物 ⑧磷
八、讲授方法
(一)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首先用各类金属污染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监测项目的监测意义,由上节讲到的各类测定金属化合物的普遍应用方法推广到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同样由各类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的意义出发,重点讲解各类指标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涉及到的仪器方法重点讲解原理及仪器组成、工作原理。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30分钟,其中铅4分钟,铜4分钟,锌4分钟,铬8分钟,砷8分钟,其它金属化合物2分钟。
②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60分钟,其中酸度和碱度5分钟,pH值5分钟,溶解氧(DO)10分钟,氰化物6分钟,氟化物10分钟,含氮化合物15分钟,硫化物6分钟,磷3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和总铬?(P141-17)(2)怎样采集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怎样消除干扰?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P142-22)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水质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水质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体污染的综合性指标有哪些,掌握水质有机污染物(COD、BOD、TOC、挥发酚)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水体中除含有无机污染物外,更大量的是有机污染物,它们以毒性和使水中溶解氧减少的形式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危害人体健康。已经查明,绝大多数致癌物质是有毒有机物,所以,掌握有机污染物指标的监测对水质状况了解和污染物治理非常重要。
四、教学重点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化学需氧量 ①重铬酸钾法 ②库仑滴定法
③快速密闭消解滴定法或光度法 ④氯气校正法
(二)高锰酸盐指数
(三)生化需氧量 ①五天培养法 ②微生物电极法 ③其它方法
(四)总有机碳
(五)挥发酚
①4-氨基安替吡林分光光度法 ②溴化滴定法
(六)硝基苯类 ①还原-偶氮分光光度法 ②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
(七)石油类 ①重量法
②红外分光光度法 ③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八、讲授方法
本节重点讲解各类综合指标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测定方法,对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运用Flash动画和实验视频录像,深入讲解各自的测定过程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对测定操作的每一步都能做到掌握和深刻理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化学需氧量25分钟,高锰酸盐指数5分钟,生化需氧量30分钟,总有机碳8分钟,挥发酚8分钟,硝基苯类6分钟,石油类8分钟。
十、作业
(1)简述COD、BOD、TOD、TOC的含意;对一种水来说,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是否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P142-28)
(2)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在应用上有何区别?二者在数量上有何关系?为什么?(P142-30)
(3)下表所列数据为某水样BOD5测定结果,试计算每种稀释倍数水样的BOD5值。(P142-32)
编号
稀释倍数
取水样体积(mL)
Na2S2O3标准溶液浓度(mol/L)
Na2S2O3标液用量(mL)
当天 五天 A B 空白 50 40 0 100 100 100 0.0125 0.0125 0.0125 9.16 9.12 9.25
4.33 3.10 8.76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特定有机污染物、水质底质监测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特定有机污染物、水质底质监测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的意义和主要方法,了解水质底质的意义和目的,掌握水体底质监测样品采集及制备、分解和提取方法。另外,掌握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的意义、原理和方法。通过整章节总结使学生使学生了解水体监测的主要监测项目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特定有机污染物是指那些毒性大、蓄积性强、难降解、被列为优先污染物的有机化合物,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引起的更多关注。
水、底质和生物组成了完整的水环境体系。通过底质监测,可以了解水环境污染现状,追溯水环境污染历史,研究污染物的沉积、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影响,并对评价水体质量,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和沉积污染物对水体的潜在危险提供依据。通过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可以掌握水体净化和污水处理的运行状况,对环境水污染治理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底质监测样品的分解和提取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底质监测样品的分解和提取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①苯系物 ②挥发性卤代烃 ③氯苯类化合物 ④挥发性有机物
(二)底质监测 ①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②样品采集
③样品的制备、分解和提取 ④污染物质的测定
(三)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①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②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一)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通过介绍特定有机污染物,如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使学生了解这些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和意义,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二)底质监测
通过对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底质监测的重要性,联系水体中的布点方法介绍底质监测布点的方法,重点讲解有机污染物的提取,与后面固体废物样品和生物样品的制备提取有一定相关性,从而有助于理解后续章节的理解。
(三)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图文并茂介绍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实际例子讲解,并与水污染控制课程中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测定的意义。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5分钟。
②底质监测50分钟,其中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0分钟,样品采集5分钟,样品的制备5分钟,样品的分解5分钟,有机污染物的提取20分钟,污染物质的测定5分钟。
③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25分钟,其中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10分钟,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1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怎样测定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测定它们对控制活性污泥的性能有何意义?(P143-38)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8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授课题目: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采样点的布设,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三、教学意义
大气污染污染监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开展大气污染监测工作,比如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确定采样仪器与方法。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有助于实际工作中空气污染监测的开展。
四、教学重点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监测站(点)的布设
五、教学难点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①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 ②空气污染的危害 ③空气污染源 ④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⑤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⑥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①监测目的 ②调研及资料收集 ③监测项目
④监测站(点)的布设 ⑤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⑥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八、讲授方法
(一)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1.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运用图片及实例说明当前大气污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一系列环境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
2.空气中污染物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
结合环境化学知识,针对空气污染物的形成及不同存在状态展开讲述,使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并且与后续采样布点的原则相结合讲解。
3.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举计算实例讲解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通过与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相比较,展开讲述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程序,并根据空气污染自身特点,讲解空气污染相比于其它环境介质所采取的不同的监测方案,特别是布点原则的确定。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空气污染基本知识45分钟,其中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5分钟,空气污染的危害10分钟,空气污染源5分钟,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10分钟,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5分钟,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10分钟。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45分钟,其中监测目的5分钟,调研及资料收集8分钟,监测项目6分钟,监测站(点)的布设20分钟,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3分钟,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3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哪几种形态存在?了解它们的存在形况对监测工作有何意义?(P228-1)
(2)已知某采样点的气温为27℃,大气压力为100.00 KPa。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空气中SO2日平均浓度,每隔4h采样一次,共采集6次,每次采集30min,采样流量0.5L/min。将6次气样的吸收液定容至50.00mL,取10mL测知含SO22.5μg,求该采样点空气在标准状况下SO2日平均浓度。(P228-8)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一、授课题目: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浓缩富集法(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留法、静电沉降法等),了解采样仪器的组成及专用采样仪器(空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等)的原理及使用。
三、教学意义
掌握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浓缩富集法以及采样仪器的组成及专用采样仪器的原理及使用对开展大气采样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原理也能有较好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空气样品富集采样法 颗粒物采样器
五、教学难点 颗粒物采样器的原理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直接采样法 ①注射器采样 ②塑料袋采样 ③采样管采样 ④真空瓶采样
(二)富集采样法 ①溶液吸收法 ②填充柱阻留法 ③滤料阻留法 ④低温冷凝法 ⑤静电沉降法 ⑥扩散法 ⑦自然积聚法 ⑧综合采样法
(二)采样仪器 ①组成部分
②专用采样器(空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等)
(三)采样效率
(四)采样记录
八、讲授方法
(一)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展开讲述各种采样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并且结合大气污染控制中的知识进行讲解(如静电沉降法),重点讲解其在大气采样中的使用范围,比较各种采样方法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对各种采样方法做到较好的理解与掌握。
(二)采样仪器
结合大气采样实际应用的试验装置进行讲解采样仪器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与原理,在颗粒物采样器讲解时,结合大气污染中的除尘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既理解采样原理,又能够对今后学习大气污染除尘的原理做到较好的理解。
(三)采样效率和采样记录
针对大气存在状态的特殊形式,讲解不同存在形式的采样效率表示和评价方法,强调大气采样中的记录,使学生对实验记录的严谨性有充分的理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55分钟,其中直接采样法10分钟,富集采样法中溶液吸收法10分钟,填充柱阻留法10分钟,滤料阻留法5分钟,低温冷凝法5分钟,静电沉降法5分钟,其它方法10分钟。②采样仪器27分钟,其中组成部分8分钟,专用采样器空气采样器4分钟,颗粒物采样器15分钟。
③采样效率6分钟 ④采样记录2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P228-6)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0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特别是对大气常规监测中SO2和NOX的测定原理和过程有很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意义
本节是大气污染监测的重点,也是关于在大气常规监测中的一些必测项目的内容,掌握本节内容,特别是SO2和NOX的测定原理和过程对进行常规大气环境监测的开展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SO2的测定原理和过程 NOX的测定原理和过程
五、教学难点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SO2 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SO2的测定
(二)NOX的测定
(三)CO的测定
(四)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五)臭氧的测定
(六)氟化物的测定
(七)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八)汞的测定
(九)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
(十)VOCS和甲醛的测定
(十一)其它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大气SO2、NOX的测定,结合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进行该项目监测的图片与录像进行讲解,重点让学生掌握方法的原理,仪器的操作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有关监测项目结合水质监测中的部分相关性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大气监测方法的同时,再次掌握水体污染监测的原理。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SO2的测定15分钟,NOX的测定20分钟,CO的测定6分钟,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5分钟,臭氧的测定5分钟,氟化物的测定7分钟,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6分钟,汞的测定7分钟,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8分钟,VOCS和甲醛的测定6分钟,其它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简述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与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原理的异同之处。影响方法测定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P228-9)
(2)简述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NOx的原理。用简图示意怎样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测定NO2、NO和NOx?(P228-10)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及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
一、授课题目: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及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颗粒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了解大气降水监测的采样点布设及降水组分的测定。
三、教学意义
通过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怎样去判断主要环境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及大气降水监测的采样点布设及降水组分的测定的掌握使学生在今后常规大气颗粒物监测中更好的去开展工作。
四、教学重点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颗粒物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二)颗粒物的测定 ①TSP的测定 ②PM10的测定
③灰尘自然沉降量及其组分的测定 ④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
(三)降水监测 ①采样点的布设 ②样品的采集 ③降水组分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一)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空气污染指数,并判断主要的环境大气污染物。
(二)颗粒物的测定
重点讲解TSP和PM10的测定的意义与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和工作原理;结合水质污染监测讲解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使学生掌握本节内容的同时,加深对水质监测原理的掌握,特别是对其中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进行重点讲解。
(三)降水监测
从样品的采集到测定逐步展开讲解,使学生了解降水监测的意义与方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15分钟。
②颗粒物的测定60分钟,其中TSP的测定10分钟,PM10的测定15分钟,灰尘自然沉降量及其组分的测定10分钟,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25分钟。
③降水监测1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假定某地区的TSP日均值为0.35毫克/立方米,SO2日均值为0.155毫克/立方米,NO2日均值为0.060毫克/立方米,计算其空气污染指数,并判断主要污染物。
(2)怎样用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P229-15)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2污染源监测和标准气体的配制
一、授课题目:污染源监测和标准气体的配制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固体污染源监测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如何进行采样点的布设和基本状态参数的测量,重点掌握烟气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测定;掌握流动污染源监测中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意义
掌握固体污染源监测有助于今后开展大型工矿企业的大气污染的监测工作。掌握流动污染源,特别是汽车尾气的监测,有助于了解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染状况,对推进城市汽车污染源的排放具有指导意义。掌握大气标准气体的配制,有助于今后研制大气标准物质,为环境监测及大气污染控制的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四、教学重点 固体污染源监测 流动污染源监测
五、教学难点 烟气浓度的测定 动态配气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 ①监测目的和要求 ②采样点的布设 ③基本状态参数的测定 ④含湿量的测定 ⑤烟气浓度的测定 ⑥烟尘排放速率的计算 ⑦烟气黑度的测定 ⑧烟气组分的测定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 ①汽油车尾气监测 ②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测定
(三)标准气体的配制 ①静态配气法 ②动态配气法
八、讲授方法
(一)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
从监测目的和要求到采样点的布设,再到参数的测定逐步展开讲授,与实际工作中这些参数的测定相结合进行原理到方法的讲解,特别是对于烟气浓度的测定,我们用实际工作中该监测的视频进行讲解,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怎样在实际工作中开展该项测定及注意事项。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
对实际工作中的汽车尾气监测的开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其原理与操作方法。
(三)标准气体的配制
主要深入讲解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各自的原理及适用情况。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53分钟,其中监测目的和要求2分钟,采样点的布设5分钟,基本状态参数的测定13分钟,含湿量的测定5分钟,烟气浓度的测定18分钟,烟尘(或气态污染物)排放速率的计算2分钟,烟气黑度的测定4分钟,烟气组分的测定4分钟。
②流动污染源监测12分钟,其中汽油车尾气监测6分钟,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测定6分钟。
③标准气体的配制25分钟,其中静态配气法10分钟,动态配气法1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简要说明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的原理,各有什么优缺点?(P229-24)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3固体废物监测
一、授课题目:固体废物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三、教学意义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引起更多重视,其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掌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对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非常关键。
四、教学重点 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①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②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二)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 ①样品的采集 ②样品的制备 ③样品水分的测定 ④样品pH值的测定 ⑤样品的保存
(三)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四)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①生活垃圾及其分类 ②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③热值的测定方法 ④渗沥水分析 ⑤渗沥实验 ⑥垃圾堆场蝇类滋生密度测定
⑦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
(五)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①试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 ②吸入毒性试验 ③口服毒性实验 ④鱼类毒性试验
八、讲授方法
(一)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引用固体废物污染的实例,结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以及环境控制标准进行详细讲解。
(二)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
结合固体废物自身特点,讲解其具体的采样与制备过程。
(三)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结合固体废物的有害性指标进行讲解其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四)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结合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特点、危害性及其处理与处置进行讲解其监测过程及监测项目。
(五)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结合当前环境研究的热点-环境毒理学的知识及研究方法,进行讲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 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10分钟 ③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15分钟
④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30分钟,其中生活垃圾及其分类3分钟,生活垃圾特性分析10分钟,热值的测定方法5分钟,渗沥水分析15分钟,渗沥实验5分钟,垃圾堆场蝇类滋生密度测定5分钟,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5分钟。
⑤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25分钟,其中试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13分钟,吸入毒性试验5分钟,口服毒性实验5分钟,鱼类毒性试验2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判断有害固体废物的指标有哪些?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4土壤污染监测
一、授课题目:土壤污染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本底值,掌握土壤污染样品预处理及监测的方法。
三、教学意义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动物、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土壤污染监测对土壤污染的了解、控制与治理非常关键。
四、教学重点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五、教学难点
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土壤基本知识 ①土壤组成 ②土壤的基本知识 ③土壤背景值 ④土壤污染 ⑤土壤质量标准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三)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 ①土壤样品采集 ②土壤样品的加工与管理
(四)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①土壤样品分解方法 ②土壤样品提取方法 ③净化与浓缩
(五)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一)土壤基本知识 结合环境科学及环境化学中所涉及到的土壤的基本知识讲解,举实例使学生了解当前土壤污染的现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结合土壤自身特点,讲解其具体的监测项目、布点的过程。
(三)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
结合土壤的类型及土层结构讲解其样品采集的时间、频率及注意事项和样品的加工处理过程。
(四)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根据预欲测组分的不同,分别讲解其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及提取、净化、浓缩方法。
(五)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结合水质污染中有关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讲解其监测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土壤基本知识25分钟,其中土壤组成6分钟,土壤的基本知识6分钟,土壤背景值5分钟,土壤污染6分钟,土壤质量标准2分钟。
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15分钟。③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10分钟 ④土壤样品的预处理20分钟。⑤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土壤污染监测有哪几种布点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P289-4)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土壤学》陈怀满主编 2005科学出版社
$15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一、授课题目: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解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意义与方法。
三、教学意义
生物监测结果能够反映污染因素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及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生物监测方法是理化监测方法的重要补充,二者相结合即构成了综合环境监测手段。掌握生物监测方法,可以更全面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及人类的危害。
四、教学重点 生物污染监测 生态监测
五、教学难点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①监测的目的、样品的采集和监测项目 ②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③生物测试法 ④细菌学检验法
(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①利用植物监测 ②利用动物监测 ③利用微生物监测
(三)生物污染监测
①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 ②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③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④污染物的测定
(四)生态监测 ①生态监测的概念 ②生态监测的类型和内容 ③生物监测方案
④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 ⑤生态监测方法
八、讲授方法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结合水污染监测及环境微生物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生物监测的方法与操作步骤。
(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结合大气污染监测,举大气环境生物监测实例来说明空气生物监测相比于理化监测的优越性。
(三)生物污染监测
结合生物样品的独特性,讲解其监测采样、制备及预处理和测定过程。
(四)生态监测
运用环境生态学知识,结合当前生态监测发展的新动向讲解生态监测方案的制定及监测方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7分钟,其中监测的目的、样品的采集和监测项目5分钟,生物群落监测方法10分钟,生物测试法10分钟,细菌学检验法2分钟。②空气污染生物监测13分钟,其中利用植物监测10分钟,利用动物监测2分钟,利用微生物监测1分钟。
③生物污染监测30分钟,其中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8分钟,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5分钟,生物样品的预处理15分钟,污染物的测定2分钟。
④生态监测20分钟,其中,生态监测的概念5分钟,生态监测的类型和内容3分钟,生物监测方案3分钟,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3分钟,生态监测方法6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常用哪些方法提取生物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脂肪提取器提取法有何优点?(P328-10)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生物技术》马放等编著 200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16噪声污染监测
一、授课题目:噪声污染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声音和噪声,掌握声音的物理特性及其量度,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及噪声监测方法。
三、教学意义
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一样是当代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但噪声是物理污染,且与声源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噪声源分布很广,较难集中处理。由于噪声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能够直接感觉到它的干扰,所以噪声污染监测再生活中十分重要。
四、教学重点 噪声的叠加与相减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噪声仪
五、教学难点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声音与噪声
(二)噪声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①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 ②声功率、声强和声压
③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 ④噪声的叠加与相减
(三)噪声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①响度和响度级 ②计权声级
③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④噪声的频谱分析
(四)噪声测量仪器 ①声级计
②其它噪声测量仪器
(五)噪声标准
(六)噪声监测 ①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②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
八、讲授方法
(一)声音与噪声
主要通过介绍噪声带来的危害来讲解噪声监测的意义。
(二)噪声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详细讲解噪声的一些物理量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通过计算实例来讲述噪声的叠加与相减。
(三)噪声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重点讲述响度、响度级及等响曲线以及计权声级;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了解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的意义与表达方式。
(四)噪声测量仪器
从噪声仪原理出发,结合噪声仪器使学生掌握噪声仪的使用。
(五)噪声标准
(六)噪声监测
通过实例来讲解噪声监测方法及如何进行噪声数据处理、结果表达。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声音与噪声5分钟。
②噪声的物理特性和量度20分钟,其中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3分钟;声功率、声强和声压3分钟;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4分钟;噪声的叠加与相减10分钟。
③噪声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25分钟,其中响度和响度级10分钟;计权声级4分钟;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8分钟;噪声的频谱分析3分钟。
④噪声测量仪器10分钟,其中声级计8分钟;其它噪声测量仪器2分钟。⑤噪声标准10分钟。
⑥噪声监测20分钟,其中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18分钟;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2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什么叫等效连续声级Leq?什么叫噪声污染级LNP?(P366-12)(2)三个声源作用于某一点的声压级分别为65dB、68dB和71dB,求同时作用于这一点的总声压级为多少?
(3)P367-28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7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内容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授课题目: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内容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定义和内容以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三、教学意义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学管理实验室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它可以保证数据质量,使环境监测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四、教学重点 质量保证的定义和内容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五、教学难点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二)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①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 ②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③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 ④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
(三)监测实验室基础 ①实验用水 ②试剂与试液 ③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④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四)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①基本概念
②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 ③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④直线相关和回归
八、讲授方法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重点强调质量保证的意义,从而引申出其具体的内容。
(二)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从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出发,重点讲解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
(三)监测实验室基础
从基本的实验室用水到实验室环境和管理,讲解合格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基本条件与要求。
(四)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从误差、偏差等的概念开始,举计算实例来使学生掌握数据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重点在于可疑数据的取舍以及直线相关和回归。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10分钟。
②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20分钟,其中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4分钟;计量认证/审查认可3分钟;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3分钟;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10分钟。
③监测实验室基础12分钟,其中实验用水3分钟;试剂与试液2分钟;实验室的环境条件2分钟;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5分钟。
④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48分钟,其中基本概念18分钟;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16分钟;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6分钟;直线相关和回归8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为什么在环境监测中要开展质量保证工作?它包括哪些内容?(P479-1)
(2)P480-19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8实验室质量保证及标准分析方法
一、授课题目:实验室质量保证及标准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室质量保证以及标准分析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重点掌握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三、教学意义
实验室质量保证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分为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目的是保证测量结果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学习质量控制图的使用可以实现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可以用于检查各实验室是否存在系统误差,从而提高监测水平。
四、教学重点
准确度、灵敏度等基本概念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五、教学难点
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实验室质量保证 ①名词解释 ②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A 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B 其他质量控制方法 ③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A 实验室质量考核 B 实验室误差测验
(二)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①标准分析方法 ②分析方法标准化 ③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实验
八、讲授方法
(一)实验室质量保证
讲解强调准确度、灵敏度、检测限等的定义概念及表示方法。举实例重点讲解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重点是均数控制图及均数-极差控制图),并使学生了解其他质量控制方法。
(二)标准分析方法
从标准分析方法引申出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工作,突出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方案的制定注意因素。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实验室质量保证75分钟,其中名词解释(如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等)20分钟;实验室内质量控制40分钟(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35分钟,其他质量控制5分钟);实验室间质量控制15分钟(实验室质量考核5分钟,实验室误差测验10分钟)。
②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15分钟,其中标准分析方法5分钟;分析方法标准化3分钟;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实验7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灵敏度、检测度和测定限有何不同?(P480-12)(2)何谓监测质量控制图?它起什么作用?(P480-14)
十二、参考资料
大学环境 篇3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诚信教育 大学生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是当代大学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支撑力量,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媒体技术在我国不同领域广泛应用。截止到2010年,我国网民达到4.2亿人,其中大学生占主要部分。新媒体技术结合了一些网络客户端的使用,如微信、微博、QQ等技术,为人们的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数量非常庞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可以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诚信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特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他们遵守诚信的意识,使大学生坚定信念,不能为自身的利益而做出有损道德的事情。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
媒体指的是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途径,也是一类新的工具。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提出的,最初意思是电子录像的意思,经过长期演变后,成为一个新的词汇,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可以实现广为传播的媒介,可以针对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为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媒介,实现不同交流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在技术范畴提出的,是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形成的一类新的技术,必须以技术为依托,代替传统媒体,如搜索引擎、网络、博客等都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而且新媒体是一个时间上的范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多样化,实现了数字化的传递方式,而且实现了立体化的信息传播。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实时性
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递方式上,更具有时效性,让人们可以更及时地获取信息,人们可以将身边刚刚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然后传播到网络上,新媒体的反馈机制是及时的,借助新媒体技术,信息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通过手边的移动终端,实现信息传递。
2.交互性
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特征,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中,传播形式更多元化,而且实现互动,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实现双向互动,大众可以借助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声,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得到充分发挥。
3.共享性
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实现了共享性,不论是任何年龄、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实现交流,信息的传递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通过下载和分享的方式,传播各类信息,信息传递更便利。
二、新媒体环境对学术诚信的冲击
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在学术分析中常常借助网络查找各类资料,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各类资源,为大学生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但是与此同时导致大学生治学方式转变。大学生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研究课题后,缺乏学术的诚信教育,导致过多地引用他人的文献,甚至出现剽窃的问题。新媒体为大学生学术研究提供便利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学术失信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为培养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采用新媒体技术,借助各类有效的传播途径,使大学生实现良性发展。大学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学术性特点非常突出,诚信建设是推进学术教育的重点。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措施
(一)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提高媒体素养。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中,应该树立有为的理念,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是高校的责任,面对网络技术时,高校和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对诚信环境教育的优势和挑战。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核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发展的支撑,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支柱,所以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祖国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老师和学校都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实现以德树人。高校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的主要实施机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点,积极参与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和技术理念,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各类需求,建设以新媒体为阵营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新媒体运用产生的影响是多面的,网络上也有一些不良信息传递,对大学生身心造成侵蚀,因此,学校组织领导应该实现主动有为,结合新媒体进行正向能量传递。
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特征,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平台,如QQ、微信等,达到良好的网络交互效果。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道德素养是通过不断学习构建的,所以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中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合作为方式,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实现可持续的互动学习环节,借助智能化的网络互动手段,实现实时交流,在相互交流经验的基础上,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新媒体交互性的理念和特征,掌握新媒体环境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会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节中,新媒体环境的交互性可以充分发挥其辐射性作用,让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接受诚信教育,可以受到感染。而且新媒体环境的改善需要诚信教育实现,在诚信教育的实效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
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中,应该充分分析多媒体的双向沟通机制,通过声音、影像等元素,使诚信教育更生动形象,改变原有单一说教的气氛。借助传统媒体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其宣传的时效性比较差,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而且传统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是单向的,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中是比较被动的。借助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中可以畅所欲言,对诚信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形成良性的沟通机制。
(二)践行诚信规范,提高诚信自律能力。
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诚信教育时应该结合社会、政府等层面进行系统建设。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诚实守信的原则,在良好氛围和机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才更具有凝聚力。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诚信教育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很大的改变,随着这些改变的发生,一方面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带来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诚信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我国市场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合理市场机制的形成有待发展,这就对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形成产生削弱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社会上带有功利化的倾向,很多人由于利益驱使出现道德观念扭曲的问题,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诚信风气,投机取巧行为时有发生。而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各项制度在建立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这就导致诚信机制的建设存在局限性,在很多不良道德观念下,大学生会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还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辐射的作用,对绿色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还没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很多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功利化,甚至具有享乐主义思想,过于追求安逸和财富。面对一些负面的社会情绪,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的诱惑,推动绿色教育机制的传导,政府和社会等应该不断制定规范,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提供一定的基础。
(三)强化高校诚信教育建设。
新媒体作为一些社会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是一类新型的技术,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迎合大学生崇尚平等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生活一直被新媒体技术包围。在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构建中,可以将共青团作为牵引,完善正能量的辐射功能,增长新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到主要作用,所以高校领导应该分析学生的心态,对他们使用新媒体的趋势进行分析,广泛运用信息平台宣传诚信教育的内容,定期为学生发送手机报的形式,在实名认证的人人网、QQ群等平台上进行积极引导,通过互动方式,让大学生处在诚信大环境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共青团系统的方式,在共青团系统中,实现对新媒体的宣传工作,请专业人员对新媒体环境中的诚信环境建设进行评估,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诚信教育环境构建进行整体指导,然后领导全校进行诚信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尽管效率比较高,但还是需要人管理,如果高校领导可以准确把握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的心态,可以及时收集有效的信息,并且及时反馈这些信息,对于涉及诚信问题的时事加以总结,作为案例引导大学生。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应该实现共青团与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诚信教育的深层次传播,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努力学习新媒体方面的知识,强化新媒体的互动效果和服务的多样化,完善诚信教育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深入实际行动中,大学生如果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认识到新媒体的便捷性,便会增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认同感,自觉采用新媒体技术接受诚信教育。在对高校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中,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各类网络资源分散,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节约大学生在新媒体上搜索各类内容的时间。
(四)强化高校诚信制度的建设。
考场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大学生考试中,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对学校校风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考试作弊最基本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比较差,因此,高校应该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标准化考场建设,强化诚信教育效果。
高校应该建立相关诚信机制,积极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各类考场建设的标准,将其作为标准,然后在校园中实现校园一卡通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信息化服务方案,防止徇私舞弊现象发生。高校在考场标准化监控应该采用实名制刷卡的方式,完善考试信息一体化制度建设。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应该完善诚信评价的体系,使诚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常态。
(五)强化社会诚信环境建设。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提高其素质,完善大学生的自我形象。高校应该通过各类政策,促进新媒体具体运用,积极创造和谐的环境,为大学生提高自我形象提供良好的软件、硬件和文化的烘托,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提供技术支持。高校应该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让学生明确网络文明规范。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下,多数大学生是可以明辨是非、公正分析社会热点的,但是还存在少数大学生迷失方向的现象。高校应该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让他们通过解读案例的方式,了解在网络上宣传虚假信息的严重性。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具有时效性,而且受众可以互动,避免单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传递更有效。与此同时,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特征,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这就导致很多虚假信息,或者很多不良风气的传播,对大学生产生侵蚀作用。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建设,应该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卫国,梅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4,03:110-115.
[2]杨敏.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2:182.
大学环境 篇4
一、创新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一) 创新的含义
创新, 是对旧事物的否定, 对新事物的探索。它是在旧事物基础上的发展, 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才能发展创新。“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 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 包括新的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1]对一所大学来说, 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的核心。
(二)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关系着该国家的命运与发展前途。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具体而言, 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 他们应该具备如下素质。第一, 善于学习, 乐于思考, 能够进行多维思考。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思考方式, 及时捕捉新信息, 探根究底, 拓展思路, 创新思考。第二, 勇于质疑, 能够发现问题。有了疑问, 不迷信权威, 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敢于挑战权威。第三, 精于专业,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人才应该有博专结合的知识储备, 能够灵活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 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第四, 乐于奉献, 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创新需要团队的密切合作, 良好的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对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第五, 坚定信念, 笃信理想。创新要脚踏实地, 才能破解难题, 实现创新。[2]
大学是现代社会的创造力中心, 是知识的传授和生产之地。因此, 要实现国家振兴, 大学负有重大的责任, 它肩负着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研究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现代社会各国间的竞争, 越来越成为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 这与高等教育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甚至可以说, 高等教育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决定了一国的综合实力的水平。但不容乐观的是, 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 还有很大不足, 亟待加强。
2007~2008年WEF国家竞争力排序中我国部分与创新相关的指标[3](
支柱12
创新38
创新能力34
科研机构质量56
科学家工程师78
有效专利59
由此可见, 中国人的创新及创新能力分别在第38位和第34位的排名, 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上人口数量第一相比, 两者是远远不相称的。这说明, 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还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基础理论掌握不扎实, 实践技能缺乏, 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大学民主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
(一) 民主环境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 环境对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着“孟母三迁”的故事, 其原因就在于孟子的母亲充分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根据调查, 一个充满民主氛围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充满朝气, 乐于接受新事物, 充满开放性、民主性和乐观性。美国著名的学者S.阿瑞提也说:“适宜的气候与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4](因此,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 良好的民主环境能够很好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大学的民主环境的建设
第一, 建立大学的民主管理制度
我国实行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加强科学管理, 基础是人本管理。民主管理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是大学民主环境和氛围形成的基础, 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特征。加强大学民主管理实践活动是大学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方法。它能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民主管理, 是决策科学化和权威化的基础, 它要求学校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 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具体说来:其一, 为了保证大学师生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大学要实行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是指学校在遵守国家法律及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依照一定程序向被管理对象及社会公众涉及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校务活动信息的过程”[5](, 它包括学校的重大决策公开、财务公开、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公开等内容。这是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其二, 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 给教师以充分自由治理高校, 按照高校教育的既定目标迈进。其三, 要建立民主协商制度, 提高高校管理活动的开放程度, 及时做到下情上达, 上情下达, 彼此沟通, 相互理解。其四, 采取民主监督的方式, 设立校长信箱, 建立院系领导到基层走访调研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 推进校务公开, 加强各大职能部门工作的透明度, 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性。
第二, 给大学生以实际的民主生活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除非民主的思想与行为的习惯变成了人民素质的一部分, 否则, 政治上的民主是不可靠的。它不能孤立的存在, 它要求必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都出现民主的方法来支持着它。”[5]因此, 学校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经济上给予鼓励支持, 学习上积极引导, 学术上给与公平自由, 即做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学民主、学术民主这些民主内容。
高校的社团是让学生的民主生活得以实现的有力手段。学生在校团委的组织下, 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建立各种社团, 激发各社团成员的潜力, 让他们尽情地施展其才能, 群策群力, 共创民主和谐的校园生活。同时, 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在没有经济压力的前提下, 自由地参与学习生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增长社会见识, 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 把从学校学习得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促进其服务社会, 增强其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教育的好坏, 重在教育目标的选择。哈佛大学的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曾说,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 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 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 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 成为更完善, 更成功的人”。[7]这充分说明创新教育在大学的重要地位。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措施有:
首先, 要有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 学校环境是人文化了的自然环境, 建立民主的政治环境是有利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之一。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需要, 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 每个人才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 大学要敢于摈弃“模式化”的培养模式, 实现创新型人才教育。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 从灌输型教学模式到启发型教学模式, 从传授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 从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 从单一素质的培养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 因材施教, 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 鼓励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批判精神。敢于批判, 善于比较, 实事求是, 勇于讲真话。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大学生要既能看到它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坏的一面, 要注意扬长避短, 合理利用。
第三, 鼓励学生打开视野, 打破思维定势。在课堂教学上, 为他们开设创造力训练课程, 采用智力激励法、穷举法、演变法与科研创举法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 从理论上吸取前人的精华, 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四, 鼓励学术自治和保障学术自由, 倡导原始性的创新。要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包括各种类型的沙龙、学术讲座;模拟实验室、模拟交易所之类的活动;课外科技、体育活动等, 让学生自己管理事务、发现问题、评价问题和批判问题。同时, 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使大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不断进取。
第五, 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团队,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其科研能力。以“尽量少的人数、适当的方法、有意义的远景目标、具体的近期目标、清楚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和相互的责任感”[8]为方法指导创建新团队, 不断激发新思想、新观点, 利用群体的智慧, 多出创新性成果。
总之,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既要依靠大学的民主自由环境, 又要通过大学生自己的努力与积极配合,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化树.大学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第1版, 第508页.
[2]张宝军等.根据新时期学生特点实施管理创新[N].中国教育报, 2008.7.18, 第3版.
[3]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国际竞争力比较》课题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2007》述评-解读我国的竞争力评比结果[J].中国经贸导刊, 2007 (23) .
[4][美]S.阿瑞提著.创造的秘密[M].钱刚南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 399页.
[5]徐远火.大学民主管理论[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年11月第1版, 第263页.
[6]John.Dewa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school The society, April3, 1937.
[7]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 1999 (8) :P15.
大学环境课心得体会 篇5
一高校环保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是开展环保工作的前提。环保工作对于建设美好高等院校意义重大。环保意识指的是高校环保工作者对于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保证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与生态规律相符。同时生态规律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们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面对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高校环保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是一种必然要求。根据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自身条件,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非常严重,这对高校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高校环保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比较高,就会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环境治理和改造工作,这样会使高校校园更加干净,优雅。相对于工厂而言,高校主要从事于科研和教学等工作。虽然高校工作比较“特殊”,但是高校管理者不能忽视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实验室,生活设施和医疗装置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物。这些废弃物会通过大气,水和土壤给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高校环保工作者必须坚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通过综合治理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如果环保工作者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就能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好生产劳动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教师,领导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都是一种必须树立的意识。我国的繁荣和昌盛需要依靠高科技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才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门的高级人才。时代的进步需要人们站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角度思考问题,防止急功近利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危害。因此高等院校需要设置环境保护类的课程,同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从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抓起,对于他们的宣传教育可以使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这样我国的环保事业也会获得较大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环境保护类型的专业占据的比重在逐年上升。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加强,环保工作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此外,高等院校不仅需要设置环保专业,而且在全校范围内应该将环保学科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样就可以使环保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大学生也会更加关注环保类社会人文学科。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人才更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我国各大院校应该制定科学的环保 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严格落实环保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环保工作也应该加强重视,从而保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环境更加宜人。
二通过设立环保机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做好环保工作
建立环境管理机构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前提,可以让高校环保工作更加科学。我国很多理工类高校设立了校办工厂,实验室和生活锅炉房等设施。这些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污染源,而文科院校的污染物质和污染源比较少。由于不同高校的性质和规模不同,他们会面临不同的污染问题。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设置的环保机构也不同。如果高校的污染源比较多,那么就会有更大的环保工作任务量,对于这些院校来说,专业环保机构的建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污染程度较低的高校,由于环保工作量比较小,这一类高校可以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兼职环保管理机构。也就是说不论何种性质和何种规模的院校,环保机构的设立都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设立环保机构必须坚持讲究效率,短小精干和实事求是科学定编的原则。我国高校环保机构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我国各项环保政策和法规落实好环境保护中的各项环节,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和有关机构的配合制定环保 工作计划 ,并有效监督执行这项工作。高校环保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可以做好环保科研,环境监测和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制定系统的污染物治理和调查方案,加强对环保设施的管理,使其能够有效运行。同时环保先进经验的推广也是一项重要工作。高校环保工作的内容决定了环保工作的范围比较广。高校要重视环保工作,通过环境保护可以为高校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这就需要高校环保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环保素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做好环保工作,在此基础上会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也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高校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完成环保工作
由于环保工作的系统性比较强,高校的各个部门都需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保工作。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学校各个角落的污染源,对这些方方面面的污染源都要关注和处理。因此高校环保工作人员在掌握环保工作的内在规律后,才能将环保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环境保护工作。环保工作和行政,生产和卫生等职能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污染源的综合治理需要各业务部门的分工协作,解决水质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由于不同的污染治理需要不同的技术,因此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比较复杂。通过相互配合和协作可以更好的完成治理工作,这种统筹管理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为了达到统筹管理的目标,高校管理者应该树立环保意识,投入较大的环保管理经费。环保部门可以通过对环境规则的部署解决跨部门和跨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避免出现脱节问题。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只有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能落实到位,才能保证竣工后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从而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性。高校的污染源比较多,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综合业务管理非常必要。工作人员在实行各项业务管理工作时,可以将环境管理内容渗透其中,从而使环保工作更加全面和系统。我国环保法的颁布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虽然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些高校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但是处理设施建好后无法实现处理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无法达到国家的控制标准。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有关部门不能调查摸底污水排放情况,无法了解污染物的性质和排放机理,采用的处理方法和流程也达不到标准要求,加上有些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环保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个部门需要发挥自身作用,在充分调查污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验和分析,再采用可行性较强的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保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问题。尤其在高校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高校环境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环保工作者应该探究科学有效的环保措施,从而不断提高环保工作质量。文章主要从“高校环保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通过设立环保机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做好环保工作、高校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完成环保工作”等方面提出高校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高校环保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大学环境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了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1]。加强环境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提高环境素质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高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育人为本、传承知识、启迪智慧是所有大学的普遍价值追求。大学生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行为主体,其生态素养状况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也预示着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在高校中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都普遍开展环境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经过多年在高校中普遍进行的环境教育实践,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常识,这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说明对于非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力度还不够[3]。众多高等院校虽然意识到让非环境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正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非环境专业课程体系和学时安排的限制,对于环境教育方面往往仅开设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导论”等相关类似的公共选修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学时一般36个学时。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涉及的环境要素众多、环境问题表现不一。一方面随着目前高校普遍的专业课时缩短的现状,要进行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专业训练,时间远远不够;另外一方面则面临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懈怠于思考深层问题,自主学习意愿下降等问题。针对这两方面矛盾,只有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必须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传授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体系的把握,以及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一充分把握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前提
1提炼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问题
环境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4]。内容涵盖知识面较广,涉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与整体防治体系三大部分内容。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就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非环境专业开设的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缺少和国际接轨的环保新思维和新理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构建现代教育内容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形成过程、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产生危害的作用机理,主要生态破坏问题产生的实质、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在认识主要环境问题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将上述知识运用于真实发生的典型环境案例的综合分析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开课前充分而周详地备课,单独备一本教材是不可能完全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教师需要充分参阅国内外环境科学基本教材,集思广益,根据不同教学参考资料的优点,筛选适合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学习的知识点来编写教案,突出教学重点。
2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大学的教学并不是老师的自娱自乐,教学活动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教师既要研究教学内容,也要研究教学对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情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是决定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进行教材处理的重要依据。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特点是自主学习意愿下降,做事希望走捷径;对于大部分是文字,说教式、长篇大论式的讲授,需要记忆的东西偏多,加上学生实际上对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方向、前沿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接触很少,理论阐述比较多,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环境时事等联系不够密切,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故课程容易让同学感觉枯燥。甚至让非环境专业大学生觉得环境科学的这些理论一看书上文字都明白,对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将来工作根本没有用,无需开设课程。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在开学第一周教师应向班主任、班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做一个了解,以及问卷调查学生最希望了解的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知识背景,筛选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并将授课内容做相应调整。除了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的讲授外,适当以环境问题的案例分析等方式展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体会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可以具体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那些领域,用什么,怎么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环境科学课程产生兴趣,知识掌握更全面、更深刻,充分发挥环境科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实施和强化教师指导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关键
1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实施形式
根根上述课程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以及学生的需求和特定,在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准确系统讲解的同时,先选取一些经典的影响重大的研究实例加以介绍,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然后布置一些和我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业,用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统计年鉴、走访调查去完成作业,使学生在分析环境问题本质和总结归纳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自主学习专题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所有的专题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目的。选题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一个好的选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烈的辩论,能引导学生对其深入分析和探讨,因此选题的准备与选择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所选专题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深刻的启发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完整性、客观性且难易程度恰当,能揭示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引入、消化和吸收新知识。表1为环境科学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专题作业确定的设计示例。教师在专题作业布置时要向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对象、目的,提交成果报告的形式格式、时间,以及达标最基本要求,每次自主学习专题成绩评定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只要没有概念、原理、方法的严重错误,提交成果都可以得到基本分数,让学生有信心去尝试自学。自主专题研究不要只强调数量,要以好的专题达到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掌握各种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endprint
2教师指导作用的体现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教学组织。任何一个教师对所承担的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都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怎样教。实现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现有的教学条件、学生情况,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实现内容和方法这两个部分的和谐与统一[5]。如果教学设计中确定采用学生自主专题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就要考虑哪些内容在课堂上转化为案例素材,哪些内容要学生在课下学,哪些是知识的讲授,哪些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6]。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不同类环境问题中涉及的各关键主导因素。布置自主学习作业前,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分工完成。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教师应注重学生提交成果的客观评价,指出每一份报告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对认真完成或具有创新观点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加一定的平时成绩分,在班级形成一种竞争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优秀学生可指导其阅读国外教材和参加科研项目,参与研究生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深入了解的愿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英文阅读能力和文献归纳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有力支撑
大学的研究,常常被说成“科研”,即科学研究活动。而所谓“科研”,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探究某个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做课题、写文章。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对研究的狭义理解,或狭义上的研究。除了“科研”,研究素养、对相关问题的探索、科研项目的申报,不仅属于研究的范畴,而且意义重大。从这样一个更加广泛的角度理解的研究,即广义的研究。研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把教学当作学术来研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问题驱动型的教学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有其课程学时短、学生需求多样的限制,在组织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思考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而不仅仅老师讲一讲、学生听一听、考试背一背,很多知识点没理解、没印象,更不要说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结合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在环境科学课程中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教师就得需要每次上课都要搜集海量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重组、提炼,不断思考问题的构建、对问题的探究、研究成果的表达,这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课堂教学需要有科学研究的支持,课程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与教学,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环境科学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即促成学生生态环保的知识养成、能力养成、素质养成的实现,离不开研究工作的支持。要把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播给学生;把研究的方法引入课堂,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把研究的思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养成探索精神。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自主性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教师才有“自己的教学”。
综上所述,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与社会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校能否培育出大批具有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环境科学课程拥有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从我国目前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方面看,教师很难生动有趣地讲解好某一理论知识。大学的教学,应该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或者说,应该努力实现教学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必须建立在全面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品质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涉及到4个层次:传授准确的知识,解析知识后面的逻辑,揭示包含于知识和逻辑中的智慧,体现于知识、逻辑和智慧中的学科之美。在非环境专业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完成专题学习,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求高。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生态教育的能力,把生态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8-31.
[2]于冰.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25-28.
[3]马燕,李志萍.论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生态环保意识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2-83.
[4]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53-155.
[5]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5-79.
台南大学宿舍——多义环境的解读 篇7
建筑本身就是景观的一部分, 与远方的地形构成对话, 站在屋顶上可以远望嘉义平原, 而庭院中心的生态池塘能够与附近保留下来的池塘一起调节校园中的微气候, 漫步在校园周围, 将会欣赏到各种高度、各种尺度、人工或是天然的水体, 风景非常优美。竹也可做为建筑元素, 比如楼梯室外遮阳、入口处的软隔断、在院落中定义室外走廊的空间等。竹将是校园中非常繁茂的风景, 并且利用这种本地材料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量。
1. 人造建筑, 建筑造人, 人与环境的融合——多义空间的魅力释放
多义空间也是人们意识中的模糊空间, 这个空间更有自由度, 并更适合设计富有表现力的空间。建筑师采用了刚柔并济的设计手法, 将曲线的飘逸和直线的硬朗发挥到了极致, 在该建筑的设计中, 无论曲线与直线, “穿插”是设计最为精髓的手法, 无论是空间、平面、绿化, 都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这样的场所是各种行为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主次入口处屋面挑出的灰空间和内院静谧的廊空间场所成为进入宿舍两种不同属性空间的过渡与转换。由于其处于这两个特殊位置, 两类空间的多义性, 承载着丰富的环境信息和众多的机遇, 给人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人在其中交流、观赏、沉思……, 是由动到静的空间转换, 是开放与半私密空间的过渡, 使人的逗留与行为自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及空间缓和的过渡性。屋顶的开放空间给予人们更多机会会面、交谊、活动、景观……, 场所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发生地, 展现着该处人们的魅力和活力。适当的多义空间的配置与合理构成配比的设置, 可以增添人们课余生活的多样性, 有益于人们的健康成长。
通过多义空间的引入与设计, 将各功能空间缓和有序的过渡, 避免空间的生硬、冲突衔接而影响各功能空间的发挥。内与外、动与静、公与私、这里与那里、开敞与封闭等等, 是折衷调和, 而不是生硬的拼贴, 唯有多义空间才具有广博的包容能力。多义空间为居住活动中多样而充满活力的生命本质提供良好的接续与发挥的场所, 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2. 行列式组团的演绎,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活跃院落景观空间形态
建筑通过对自然地形肌理的尊重, 依地形体块适当的给予扭转顺势, 围合成一狭长不规则水系庭院。在自然婉约中又不失活泼, 两边界面的限定诠释了场所的领域性。自由的形式区别于固有的宿舍形态, 为学生的户外活动与交往创造了有利的契机。立面和剖面中高低起伏与错落的层次关系有效合理的利用的阳光、日照, 内庭院的景观生态池在日照的作用下润化了空气, 塑造宜人的微气候和良好的空气质量。通过门廊、竹廊、走廊、外廊的过度, 视角的移动, 廊作为一边界形式, 增强了建筑内院的领域性。
池塘是庭院的景观精华所在, 由平行行列式的建筑演绎而成的不规则池塘边界是该建筑景观营造的点睛之处。对场地做竖向设计, 合理的利用高差及土方平衡, 两栋楼的底层高差3米, 中间设景观生态池, 利用坡地高差设计了外竹廊作为景观廊, 竹廊局部与护坡用石板台阶衔接, 护坡做景观设计处理, 是池塘池壁的延续, 又加以绿色植被点缀, 水面与护坡间以木栅栏圈水生植物进行过度, 高低错落, 层层有序, 植物搭配舒适合理, 使得池塘内植物、动物、水、微生物、成为一生态景观系统, 庭院陆、水、建筑细部相结合, 池岸的处理是生态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
池塘水的灵气, 竹廊的韵律, 在寂静的微气候环境中沉淀下来, 展示着一种禅意的生活境界, 人在其中居住, 静静的体味, 行走在廊中, 感受着沉淀默想的院落空间。
3. 可持续与生态的关注, 材料与环境的融合——可再生材料与能源的利用
用竹子这种自然再生材料搭配于建筑构件中, 使建筑环境令人耳目一新。竹的使用贯穿于整个建筑。竹在入口处形成一道自然的软屏风, 第一道呼吸映入人的脑海中;紧接着通过门厅进入门廊来到竹廊, 竹廊穿过池塘, 渗透于池塘的内庭院中, 为人们进入建筑内部的过渡做了第二道呼吸;通过室外楼梯又看竹代替了传统的栏杆, 为建筑带来了第三道呼吸;再次进入宿舍房间内, 来到挑出的露台上, 看到竹制的栏杆与木或混凝土相间的栏板时, 竹的出现为人们做了第四道呼吸;来到屋顶大空间又看到竹制的屋顶栏杆直通屋面, 起伏的屋面与起伏的竹成为人们的第五道呼吸。竹的使用围绕人的行为路径由下而上展开, 通过独特的竹木工技艺使得屋面与竹、竹与室内外空间得以渗透, 用竹和木代替了通常的金属、塑料防护栏杆与楼梯栏杆, 并注意了竹廊间距的合理控制, 人似行于竹海中。设计师简单而精致的尝试了木栏板与竹栏杆搭配、竹与混凝土和钢的连接细部工艺, 让人们无论从室外还是室内都可以清晰的感受竹元素给环境与建筑增添的灵气。
建筑各立面开窗采用统一的手法, 整齐有序, 窗洞不大但有很好的景观与视野。阳台的韵律与起伏的屋面丰富了建筑的表皮与天际轮廓线。起伏的屋面强调建筑形态与山势的交融。屋面太阳能板的巧妙设置, 利用南向日照与屋面坡度的角度关系, 屋顶局部开启, 这样不仅利用可再生能源, 而且使屋面自然通风。建筑作为大地景观, 融于环境, 是校园中人们喜爱的居住中心。
设计师将传统与现代对立的因素通过尊重环境, 地形高差的利用、内庭院的细致处理、多义空间的独特刻画、立面简单有序的组合排列, 屋面的起伏与地形的自然呼应, 给观者一种清新特殊的感受, 创造出一种和谐净化共融的关系, 宿舍本身不但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从而使周围环境、生态水系自然的融入建筑其中。建筑外观高亢有力, 具有视觉的张力与时代感, 建筑本身与阳光、竹木、水面柔和于一体, 谦和、静雅又不失简约、质朴。明晰的空间构成, 人行住于其中, 不知不觉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研究 篇8
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外部且影响系统目标实现的各种条件因素和力量的总和。顾名思义, 创业环境就是与创业相关的环境。由于“创业”与“环境”本身是两个非常宽泛的名词, 因此, 创业环境便成了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关于创业环境的界定, 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 代表性的如:
Gnyawali和Fogel (1994) 认为创业环境是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愿望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外部因素及其总和。
Gartner (1995) 提出创业环境是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 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Austin (2006) 等将创业环境定义为不受企业家控制, 但会影响企业成功和或者失败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税收、规则结构、和社会政治环境。
范伟军 (2004) 认为创业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 是一般环境的一个特定层面和组成部分, 是开展创业活动的范围和领域, 是创业者所处的境域和情况, 是对创业者创业思想的形成和创业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上述对创业环境的定义反映出, 创业环境是由若干环境要素组成的, 创业环境对创业产生重要影响。综合上述定义, 本文认为, 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的过程中, 不受大学生创业者控制、但必须面对并会对创业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
2 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构成要素
2.1 创业环境构成要素
创业环境的定义揭示出, 创业环境是由若干环境要素构成的。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创业环境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 如表1所示。
表1反映出, 尽管国内外针对创业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多种分类, 但整体而言, 政治 (政府政策) 、经济、融资、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中观的产业环境构成创业环境的主体。
(1) 政治 (政府、政策) 环境: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政局、政治事件、各种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要素。这些要素既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之一, 又是企业发展的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中, 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制定相关政策和维护政策的公正执行, 政策的健全、合理、稳定与否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合理的创业政策有利于激励创业者, 促进创业氛围的形成。
(2) 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国民收入等要素。这些要素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进而决定了创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规模, 以及企业是否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低的投资风险, 是影响创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直接环境。
(3) 融资环境:资本对创业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要素资源都无法替代的, 资本总是对企业创业构成瓶颈约束, 因此资本的持续进入总是表现为创业企业基本的和基础性的支撑力量, 良好的融资环境对创业成功发挥着重要作用。
(4)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念等。这些因素决定着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的变化, 也影响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 体现在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观念、作风和行为中。尤其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被公认接受的价值观念, 往往对该地区的创业状况极其深刻的影响。
(5) 产业环境:产业环境顾名思义是指特定区域内某种 (某几种) 产业成长发展的环境, 因此, 产业环境分析通常涉需要分析某种产业的具体经济特性, 即产业中竞争的性质和该产业中所具有的潜在利润;分析某种产业与区域内其他产业间的关联;以及该产业内部现有企业之间在经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它们的战略地位的关系。从创业企业角度, 无论企业选择何种主营业务, 都需要对该主营业务所属的产业进行深入的了解,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产业都有它的产业周期, 由于产业对资源和技术的依赖程度, 产业的周期起伏不定, 或长或短。一般来说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大, 产业周期就会越短, 例如钢铁、纺织行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大, 产业周期就会越长。因此,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 应该把握住后发优势, 投入到科技含量较高的朝阳产业中, 或者创业企业如果可以通过技术革新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无疑也会拥有较好的发展动力;反之, 如果创业企业盲目跟风, 进入竞争激烈的夕阳产业中, 则会使创业过程相对变得更加艰难。
2.2 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 每个创业群体都具有自己的群体特征, 而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特征则突出表现在“文化程度较高, 创新意识较强;创业前期储备不足,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风险承受能力较差, 创业稳定性差;资金相对匮乏, 政策支持力度大”。同时, 由于科技型企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高科技含量”的“五高”特点, 因此, 本文认为, 研究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 需要研究政治 (政府政策) 、经济、融资、社会文化宏观环境要素以及科技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要素。
(1) 科技环境:与传统企业相比,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特点决定了创业离不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的转移与扩展等科技环境。科技环境主体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构成的科技研发环境及作为科技转移和扩散主体的科技市场。一方面,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R&D投入等研究开发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频率和水平;另一方面, 技术转移与扩散的速率决定了科技成果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
(2) 市场环境:环境中是否存在着相应的市场需求, 以及市场容量的大小, 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所经营的高技术产品能否商品化以及企业经营所能达到的规模。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是大学生科技企业存在和维持一定的经营规模的前提。高新技术产品的高度可替代性和高知识密集性, 使得对高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会形成, 并不为消费者熟知和认可, 往往需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 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因此, 能否创造或引导相应的市场需求, 产生有利于创业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对大学生科技创业至关重要。
(3) 人才环境:科技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 而技术的源泉在于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 科技型企业的竞争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与否以及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该地区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发展。因此, 人才环境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大学生科技创业人才需求的供给主要体现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市场两个方面。
除科技、市场、人才环境外, 由于大学生科技型企业的特点, 融资环境等要素也与一般的创业环境有所不同。
(4) 融资环境:科技企业成长的显著特点是风险由大到小而收益由小到大, 这样的成长过程决定了其融资需求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融资的难易不仅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 也取决于资本市场融资机制的完善程度, 以及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科技企业的态度。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上的风险也决定了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和相应的配套服务。
总之, 研究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与研究一般创业环境有所不同, 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的研究要在政府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基础上更注重研究科技要素、人才要素、市场要素、融资要素, 每个环境要素所具体对应的研究指标如表2所示。
3 基于生命周期的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研究框架
基于对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性特征与风险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本文认为, 由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特征不同, 企业所面临的创业风险类型以及风险程度也不同, 因此, 理论上,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 需要不同的科技创业环境来支撑。由此, 本文构建出基于创业生命周期的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研究模型:Y=a E+b T+c E T+d, 模型之间各因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
Y=a E+b T+c E T+d中:
E为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变量, a为科技创业环境系数, 由创业环境的整体状况所决定。根据表2, 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主要由七项环境要素组成, 由于创业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 面临着不同的创业风险 (技术、市场、融资、管理、转型) ;同时, 考虑到区位与经济环境通常难以依靠短时间的政策调整而发生大的变化, 很难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针对性的调整, 因此, 在分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因素时, 本文只选择政策、融资、市场、科技、人才五种环境要素, 理由如下。
(1) 五种环境要素都可以依靠宏观调控的手段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改变, 因此,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 这五种环境要素对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力更强。
(2) 五种环境要素与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直接相关。
T为大学生科技创业生命周期变量, 分为4个维度:种子期、创生期、创业发展期、成熟蜕变期, 结合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由于真正的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 目前绝大多数的科技创业企业尚没有进入成熟蜕变的发展阶段, 因此, 本文认为, 当前应重点研究种子期、创生期、创业发展期的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是否受科技创业环境的影响。b为创业生命周期系数。
ET表明创业环境与创业生命周期都影响到大学生科技创业, C为两者作用下的共同系数, D为辅助常量。
模型反映出: (1) 大学生科技创业受科技创业环境及创业生命周期的重要影。 (2)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 大学生科技创业需要不同的创业环境支撑;同一创业环境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 发挥不同的作用。 (3) 大学生创业与创业环境和创业生命周期呈现正相关关系, 即, 在内部因素保持一致的前提下, 在特定的生命周期阶段, 依靠特定的科技创业环境, 会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4 结语
本文基于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 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模型, 该模型的意义在于: (1) 分析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创业群体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需要的创业环境。 (2) 结合了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实际情况, 反映出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特点, 体现了科技型企业的特点。 (3) 揭示出有效的宏观政策调控将对大学生科技创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业是在全球经济衰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 缓解日益紧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改善“毕业意味着失业”现象、推动全民族创新、实现“青年创业中国强”伟大目标的关键。然而, 由于大学生科技创业与其所处的科技创业环境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因此, 为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成功率, 就必须深入研究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的各种因素, 进而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真正符合其需求的创业环境, 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宗旨。
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研究初探 篇9
课堂环境的研究事实上是由心理学家Lewin(1936)和Murray(1938)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首先拉开的序幕。在那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学者们(Stern,Stein &Bloom 1956;Getzels & Thelen 1960;Stern 1970;Walberg1981;Moos 1974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课堂环境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堂环境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全面,关注到课堂社会心理因素的方方面面,在方法上更加注重从课堂环境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课堂因素的主观感受出发来收集数据,并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与其学习之间的关系。一批科学性较强的测量工具逐渐问世,弥补了已往实证研究中测量手段的欠缺和不足。进入80年代后,课堂环境研究空前活跃起来。一批专家学者以其卓越的研究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成为课堂环境研究领域的国际性权威人士。例如,巴里·J·弗雷泽、赫伯特·J·沃尔伯格和加加里·J·安德森等。《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1987)认为,由于弗雷泽及他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的研究工作,澳大利亚已成为当今活跃的研究课堂环境的中心。研究规模方面,在已有的个体研究和团体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大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简称IEA)主持的《IEA班级环境研究》项目。
国内学者几乎没有直接对课堂环境这一概念进行过分析,个别学者论及了教学环境的概念和结构。如田惠生(1996)对教学环境的含义及其结构做过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主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他认为,整体的教学环境系统主要由两类环境组成,即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时空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另外,国内多数学者在讨论影响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因素时都使用了课堂气氛(风气)或班风这样的术语。如邵瑞珍(1997)提出,课堂气氛或称班风,是课堂里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常被比作 “组织人格”。我国学者根据课堂里师生的注意、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状态的观察记录,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课堂气氛是对众多因素的一种微妙而又波动的反应。其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是一个关键因素。此外,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如合作与竞争等也影响到课堂气氛。
二、课堂环境研究方法
对课堂环境的研究,从方法上看,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直接观察,它是由局外人根据事先确定的一些范畴对课堂沟通或课堂里发生的事件进行系统的记录和编码。这是一种尽力追求客观结果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人类学的自然调查和个案研究,它是对课堂情境进行直观的描述。第三种方法是从当事人的主观体验或知觉的角度进行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学生知觉的角度研究课堂环境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方法取向。它比观察到的课堂行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课堂环境知觉测量通常比直接观察到的变量,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从学生知觉的角度对课堂环境进行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在课堂环境最近30来年的研究历程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研究者编制了大批经济、有效并得到广泛采用的问卷。其中比较常用的有:沃尔伯格和安德森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编制的《学习环境问卷》;穆斯和特里克特于1974编制的《课堂环境量表》;弗雷泽于1985年编制的《个性化课堂环境问卷》;弗雷泽、安德森和沃尔伯格于1982年编制的《我的班级问卷》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当前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但是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我国教育学术界才刚刚起步。李秉德教授在国内教学论研究领域先倡导和推动了课堂环境的研究工作,国内其他学者几乎没有对课堂环境这一概念进行过分析,个别学者只论及了课堂环境的概念和结构。如田慧生(1996)、范春林(2005)、屈智勇(2002)等只是对课堂环境的含义及其结构做过较系统的论述,缺乏从整体上对课堂环境的理性思考或对课堂环境整体的动态过程的实证研究。而在中国, 英语是作为外语而学习的,每天都有大量外语学习者走进课堂。尽管外语教学涉及大纲、教材、教学法等等, 但这一切只有通过实际课堂过程才能得以体现和实现(Allwright & Bailey,1991)。也就是说, 真正在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外语界便开始注意到课堂过程。 然而在国内, 外语界对课堂过程本身尚未给予足够关注, 系统的调查研究更是缺乏(见《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中外语教学部分)。事实上,对课堂研究的关注始于教育学领域的课堂研究, 它对外语课堂过程研究有很大影响, 尤其在研究目的与方法上。而对课堂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上哪些条件能促进学生掌握语言, 这终将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课堂行为具有积极作用(Ellis, 1994: 564)。
摘要: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相关研究,如师生互动关系,学生学习成就等,积极提倡课程教学改革,并提出相关措施及建议,对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成就,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课堂环境的研究现状及其趋势,以期对国内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研究有所借鉴和引导。
大学环境 篇10
一、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监测”与“水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等存在密切的关联, 只有保证环境监测与上述课程间和后续课程间的衔接性、呼应性和互补性, 力求避免不合理的交叉和重叠, 才能使整个专业课教学体系更加高效和完善。以大多工科大学选用的教材为例, 对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 如表1所示。
对比发现, 环境监测教材上编排的一些的分析仪器的原理、分析方法等与“水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 因此授课时需要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从略处理。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则宜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归纳总结后进行略述即可。例如水体中各种类型化合物的测定, 教材中一般是按化合物的种类编排的, 在讲述时可按照测定方法进行归类, 例如, 色谱法、电化学法、ICP法、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冷原子吸收或冷原子荧光法等。另外, 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环境监测基础知识和理论外, 还应了解监测技术发展前沿的新趋势、新技术等, 课件中应补充环境监测发展的前沿技术及其趋势等新知识 (如痕量污染物的样品采集与测定, 环境监测新法规、新标准和新技术规范等) , 才能够使这门课程具有活力。
二、优化实验课教学环节
环境监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做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 必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比例, 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践的训练, 增强学生对环境监测具体方法、技术的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 吸收有兴趣的本科生参加相关的科研工作, 将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前沿课题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衔接的平台, 这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基于此, 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措施:
1. 建立分析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并重的实验教学方式。
传统的实验课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 学生一般只需按照讲义写明的操作步骤, 逐步完成即可。这种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知识面较为广, 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各种实验手段、方法、技能, 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实验问题。设计性实验是指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下,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求科学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各自特征, 充分考虑实验条件的情况下, 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使验证性实验模式向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较强的实验模式转变。比如对于“大气中的污染物分析”这部分内容应采用设计性实验模式, 让学生自己设计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方式, 同时增加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内容、样品预处理等。此外, 随着现代分析手段的更新换代, 传统的分析方法逐渐被淘汰。对于分析性实验, 有选择地摒弃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而改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 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和在有限的学时里拓展实验内容空间。比如学生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速测仪进行水质、校园空气质量及校园噪声质量状况的监测及综合评价。这样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和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一系列内容。
2. 采取实验课与实习参观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
建立实验课与实习参观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环境进行直观学习, 以缩短学生在校学习与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距离。环境监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尽管在教学安排上综合考虑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学习要求, 但是教学上的学习毕竟与行业的生产实践还有很大区别。通过实习活动, 可以缩短学生在校学习与行业生产实践的距离。因此, 应该在环境监测课程中设置一定学时的诸如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等的课程实习。学生在接触环境监测部门时, 进行实地参观。通过对参观学习,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直观的体会。也可以同时开设环境污染调查实习, 比如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等相关单位进行水质调查, 这样能使学生接触到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作情况, 进而对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综合性理论课和实验课考评机制
传统的环境监测理论课评分以出勤率、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为依据, 方法相对单一。因此, 应拓展课程考核和评分的新方式, 建立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新型考核和评分方式, 提升成绩评定的综合性。此外,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 提出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评分办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从考核内容和评分方式上进行切实有效的探索, 使成绩评定更加科学合理, 使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客观。比如,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可以把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此外, 应积极倡导学生独立学习, 鼓励学生查阅环境检测的相关资料, 或者让学生去做一些环境监测相关的调查, 并撰写调查报告, 以此作为学生考核的内容之一。逐步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证教学效果。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方式以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为主要形式。建立传统考核方法和以肯定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新型考核方法并重的综合性考核和评分机制。比如以加分鼓励的方式, 提高学生完成实验后的自由讨论、提出问题、发表建议的热情,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建立分析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相区别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从成绩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环境监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综合性强的评分机制, 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重视。比如, 考核时可以分理论、实践、实训、实习等几个模块进行。理论课应涵盖监测方案的设计、采样点的确定、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分析测定、监测数据的处理和监测成果的表达等。考试形式采用闭卷, 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准确性。对于实践课可以采用现场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 对未知样进行测定, 要求学生达到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的规定, 采用等级制评分。实训周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制订监测方案、完成实训项目并提交实训报告, 也采用等级制评分。实习考核成绩由实习单位进行评分, 采用等级制评分。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改进策略 篇11
(一)社会层面的改进策略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大学生创业只是社会创业的一个子群体、子系统,因此从社会层面上营造适于创业的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社会发展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一是要塑造认同创业、认可创业的社会发展文化;二是要形成鼓励创业的一种社会氛围和价值取向;三是要营造诚信经商和诚信创业的社会文化;四是要逐步改变传统文化中重视官业、轻视工商业的文化倾向。
在社会层面上,除了要努力营造适于创业的大文化外,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智力服务业。这样,才能为创业者提供一些必要的智力型服务和咨询性工作,从整体上降低企业创办初期的市场拓展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创业初期的经营管理质量,从初始源头上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
(二)政府层面的改进策略
大学生创业和所有创业者一样,都有一个艰难的初创时期。在这个初创时期里,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当然,政府不是万能的,也就不能是无限包揽的,只能是有限的政府,承担必要的和有限的扶持责任。政府能够做的工作:一是政府要明确自身有限责任政府的合理定位,并在这种定位内积极给予创业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营造开放、宽松、平等的创业环境;三是政府要积极、主动、有效地宣传既有的大学生创业鼓励和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创业政策的导向和扶持作用,提升既有政策的行政绩效和服务实效;四是政府要落实既有大学生创业政策,不使政策落空或虚置,如各种补贴或贴息、创业基金以及各种资助等政策要实实在在地落地;五是要协调好各级政府、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使政策能够有效衔接,尽可能无缝对接,这涉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以及金融部门等;六是各地方政府拥有不同的政策,有的部门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政策,因此政府要在确保基本原则与扶持资格的前提下,有效简化办事程序,实行公开的扶持,如公示等;七是对创业的大学生扶持政策有户籍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各地方政府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有的要求本地户籍,有的不要求本地户籍,建议统一放开户籍限制,给予大学生平等的待遇;八是建议政府减免或降低创业者的规费,即有效降低企业税收和各种收费;九是对那些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区或创业苗圃,不仅要整体上给予合理的政策扶持,而且要建立低成本的、简约的、优质的服务机制,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合理的创业引导机制。
(三)学校层面的改进策略
在大学生创业问题上,高等院校的相应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一是高等院校要比较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创业,不仅要告诉大学生怎么创业,而且要告诉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当怎么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二是高等院校要努力降低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培训的成本;三是高等院校要形成规范的创业教学体系与培训模式,使得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工作本身趋于成熟与可操作;四是高等院校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创造学与创造技法,知晓创业、创新、创造的内在规律;五是高等院校要引导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学习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知晓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规律与常用方法;六是高等院校要引导大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使其在创业中既不违背知识产权的规定,又能保护好自身企业的知识产权;七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教育要更多地侧重于技术与操作,侧重于知识或技术创新与创造及其科学应用;八是高等院校自身要注意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注意发现和培养创业导师,并鼓励教师和大学生合作创业;九是高等院校要定期举办不同届创业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创业联谊会,使其在交流之中分享创业经验,提升创业能力与拓展创业机会。
(四)大学生层面的改进策略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一要正确树立积极创业的良好理念,重视创业的工作,抓住创业的契机;二要有效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应变市场与技术变化的能力;三要学习创业知识,知晓创业的发展历程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四要有责任意识,并学会克服困难,纾解压力,学会解决创业中各种问题的技能、技巧;五要熟悉大学生创业政策,各地政策可能会有差异,需要事先了解清楚,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怎么应用政府政策;六要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与应用技巧,如听管理学讲座,做到科学管理企业;七要学习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如听法律讲座,做到依法创业和依法管理企业;八要学会与人交往,通过正常、合规的交往,如社会团体、创业者沙龙等,有效获取业内经验与同行的理解、支持甚至是帮助;九要根据企业成长与发展需要持续进行各个方面的学习,多听取业内人士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激发开放的思维模式。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 篇12
1.环境教育的内涵
1.1环境教育的定义。
环境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处理其与环境关系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具体地说, 环境教育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着眼点, 通过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 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 为实现环境-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人才、精神支持。[1]
1.2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
1977年联合国第比利斯环境教育会议, 把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确立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五个方面, 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和体系。
环境意识的培养是环境教育的首要目标。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只侧重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教育, 忽视环境意识教育, 缺乏对形成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深层次的本质认识。环境问题是一个只有依靠深入人心的观念的转变才可能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环境教育的知识目标不仅仅是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而是将重心放在理解环境及其问题的相互关系上。为此, 学生应发展以下六个方面的知识:①人类环境知识, 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等;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③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状况的差异;④当地和全球环境问题, 地区间环境问题的相互制约性;⑤地方、国家和国际环境立法和政策制定;⑥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态度目标是要发展学生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情感, 树立学生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使他们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 形成新型的环境与发展观。该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态度和品质:①形成环境价值判断, 即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②发展环境道德准则。其目的是要人们能够识别和抵制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有损于环境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③形成欣赏、关爱环境及生命万物的品质。
参与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和其它环境知识, 通过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 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并锻炼他们的环境行为。研究表明:通过阅读能学到10%的知识;听讲能学到20%的知识;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讨论能得到50%的知识;动手做得到75%的知识;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地传授给他人学到了90%的知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境意识只有10%, 环境意识转化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只有10%, 也就是说传统的环境知识教育能转化为有益于环境的行为只有1%。因此, 欧洲国家环境教育以行为态度的改变为导向, 注重环境教育的参与和实践。
2.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是时代的需求
2.1在当代技术社会, 一所真正对人类、对社会有着高度人文关怀和责任感的大学, 它所培养的人绝不是技术至上主义者, 而是一个有着强烈反省意识的技术主宰者”。
[2]但是, 当代大学生们对于社会需求的外语、计算机等知识掌握得较快, 但绝大多数人忽略了对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3]段丽萍等对内蒙、京津、陕西、云南地区中的34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 仅有17.6%的高校在全校开设环境保护共同课必修课, 有23.5%根本没有在全校开设环境保护共同课。[4]杨绍陇等对南京高校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发现, 非环境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包含环境类课程的只占21.14%, 65.57%的非环境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没有包含环境类的课程。[5]这对于解决当今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时代要求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故加强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
2.2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
[6]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 世界环发大会后, 通过了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 教育部就参与了对环境教育的规划, 在议程中环境教育被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鼓励经济增长, 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 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即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的提出是环境教育的新起点, 它提出的概念和思想, 成为环境教育构建新的目的和目标体系的基础。
2.3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是形成环境伦理观的重要途径。
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 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 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 提倡环境伦理源于人类对以往人类文明的反省以及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意识。环境伦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前苏联院士伊·比德诺夫·索科洛夫指出, 大自然的污染, 首先是“人类意识的污染”,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新的生态文化, 从观念意识上扭转对自然的认识,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系统的内在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法丰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2.4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是整体论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欧美国家环境教育理论界倡导以整体论为哲学基础来发展环境教育。整体论认为, 事物是由不同因素组成的, 但又大于各个要素之和, 因此, 我们看问题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 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其中的具体因素。环境本身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相关方面聚集而成的综合整体, 环境和发展问题也不是由自然和生物的因素孤立地形成的,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涉及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及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因此, 联合国环发大会倡导对任何环境问题的研究必须包括所有相互重叠、相互作用的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环境状况的相互依赖性和多重性特征。同样, 环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而不是使学生将构成环境问题的种种因素割裂开来思考, 必须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审美、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因素所起的作用, 关注整个环境的相互作用。
2.5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21世纪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所强调的基本理念、基本常规和基本要求都把道德责任感建设放在核心地位。通过环境教育所培养起来的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就是弥漫在整个校园中的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3.对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途径的思考——建设绿色大学
大学作为传承知识的载体、培养人才的摇篮, 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绿色大学的创意, 主张把绿色教育作为一流大学综合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并联合26所高校发表了长城宣言——中国大学绿色教育计划行动纲要的倡议书。“建设绿色大学”正成为当代高等学校发展和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新理念。
3.1绿色大学的深刻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什么是“绿色大学”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前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认为:“绿色大学”即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 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生各项活动中, 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7]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认为:“绿色大学”主要指全面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大学, 是大学的“绿色”荣誉和形象, 是新世纪大学发展的文明方向, 也是大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精神文明工程。[8]
从中我们认识到绿色大学的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1) 用“绿色”的理念来办学。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办学指导思想中, 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的各项工作, 开发办学的绿化技术, 探索最佳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优化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使学校真正成为“绿化意识人才”的摇篮, 不仅满足社会对“绿色人才”的需求, 也可以使学校得以持续发展。 (2) 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 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贯穿到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使科技工作的追求目标从单一的经济效益过渡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3) 提高校园绿化率和植物多样性, 加强校园污染的综合整治, 建设环境优美, 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校园”。[9]
3.2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是建设绿色大学的基本手段。
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在绿色大学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教育要求大学生们重视并遵循协调原则, 在文明社会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于社会、人与学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维、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同时学会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环境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环境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不断提升自身的环境素养, 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开展;开展环境教育, 加强以环境教育为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将有助于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从而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4.积极探索建设绿色大学的新途径, 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教育
4.1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可参照Wisconsin-Steven大学方法。该方法是在公共基础教育的课程中, 设置环境文化教育课程, 以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 并要求每个毕业生必须修完3个学分的环境文化课程。[10]明确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 切实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环境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 如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共基础课或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 使大学生全面地接受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大学生德育考评体系,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节约资源、关心和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4.2树立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环境教育观念。
针对目前高校环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忽视和压抑学生主体的现象, 必须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不但传授环境道德和价值观念, 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11]同时, 要把环境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存状况联系起来,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口的优生优育、环境污染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都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今天和明天, 以及子孙后代的幸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丰富这种理念, 才能提升其保护环境的危机感, 激励其积极学习、体验和拓宽对整个生活空间内涵的理解, 使环境教育的外在目的转化为其自身内在的强烈要求。
4.3学生环保社团活动是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工作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指导学生组建学生团体, 诸如环保小分队、绿色青年志愿者协会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走进街道、工厂和企业, 参观生态保护区、环境治理工程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环境教育, 直面环境问题, 开展环保活动。如开展节约用水、用电, 回收废电池、开展垃圾分类处理, 杜绝口香糖污染等创建绿色大学系列活动。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 开展适度消费、文明修身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 使环境保护的思想深人人心, 真正使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
4.4环境教育应注重倡导生态文学, 结合舆论宣传, 营造全体师生参与的氛围, 努力推进绿色大学的建设。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以形象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因而具有其它形式不可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它给人们教育效果有时甚至高于理论灌输。[12]通过文学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可取得独特的效果, 如生态小说、生态环境散文、生态报告文学、生态环境报刊和杂志等。同时学校可以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等环保纪念日, 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科技活动, 努力普及环保知识, 广泛宣传环境教育意义, 从而形成“人人宣传环保, 个个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则取决与人们对自然环境价值的认识水平, 即环境意识水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他们中相当多的人会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 其环境意识水平必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闫守轩.环境教育:涵义、缘起与演进[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4) :16.20.
[2]阎光才.技术社会中大学教育的人文与生态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5) :13.
[3]任耐安.我国环境教育体系[J].环境教育, 1996, (1) :3.5.
[4]段丽萍等.高校普及环境教育共同课的调研[J].阴山学刊, 2006, 20 (1) :23.26.
[5]杨绍陇等.南京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7 (3) :54.58.
[6]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 为我国环保事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J].环境教育, 1998, (3) :5.6.
[8]叶平.道法自然:生态智慧与理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9]陈武.加强环境教育建设绿色大学文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152.153.
[10]张淑珍.加强环境教育刍议[J].发展论坛, 2003, (8) :46.47.
[11]杨阿莉.西北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以甘肃省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环境教育, 2002, (5)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