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业发展管理(精选12篇)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 篇1
乡村兽医是指尚未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经登记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人员。近年来,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乡村兽医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农村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力量。
1 畜牧业生产及乡村兽医管理现状调查
苍溪县兽医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已经完成,组建了苍溪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为县畜牧食品局管理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组建了苍溪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县畜牧食品局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的技术支撑机构。全县统一按乡镇建立履行公益性职能的乡镇畜牧兽医站39个,为县畜牧食品局派驻乡镇的事业单位。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健全了村级防疫网络。各行政村设村动物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县财政每村每年补助1200元。
2 乡村兽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员老龄化
乡镇畜牧兽医站在职职工中45岁以下263人,占66%,45岁以上133人,占34%,因为超编,近三年内很难空编进人。
2.2 职业化程度差
大多数乡村兽医人员未经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村防疫员也只经过短期培训,大部分仅仅掌握了打预防针和医治简单疾病的技术,仅少部分人跟师学艺,能医会阉。
2.3 诊疗技术水平低、方法简单、缺乏防疫的整体观念
大多数人仅仅掌握了打针与阉割技术,说到防疫就是打预防针、防传染病,缺乏把饲养与管理知识有效应用在防疫上;不习惯使用诊疗器具,凭经验和感观诊断疾病;治病不讲疗程,乱用药和不规范用药的情况突出。
2.4 职业道德素养欠缺
个别人员以销药盈利为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差,缺乏一个兽医工作者应有的良知。
3 对乡村兽医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3.1 进一步提高乡村兽医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乡村兽医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各项动物防疫措施实施的重要力量。加强乡村队伍建设,可以把动物防疫网络延伸到基层,可以把动物防疫技术传授到基层。
3.2 做好乡村兽医登记管理
乡村兽医登记是最基本的乡村兽医管理制度。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到当地县级兽医主管部门申请乡村兽医登记。对符合条件完成登记程序的及时审核颁发乡村兽医登记证,加强登记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兽医档案。
3.3 加强乡村兽医培训
以县为单位制定培训规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兽医培训,提高乡村兽医业务素质,是当前乡村兽医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点。实行一年一小训,两年一大训,结合职称晋升前的岗前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推进乡村兽医向执业兽医发展,逐步提高乡村兽医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动物防疫综合能力。
3.4 严把进人关口
今后乡镇畜牧兽医站招录职工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同时打破乡村界线,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村兽医防疫员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
3.5 建立兽医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
建议以县建立兽医协会,乡镇设立兽医协会分会,发挥行业指导、服务、协调、维权和自律等作用,团结和组织兽医工作者,提高兽医业务素质,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整合行业资源,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活动,促进兽医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3.6 明确职责,狠抓管理
按照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乡镇畜牧兽医站主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动物防疫和强制免疫的组织实施,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和报告;以及畜牧兽医先进技术推广等公益性职能,兽医体制改革后的乡镇畜牧兽医站虽然具有半官方性质,但其工作重点要从过去单一的技术服务向从事公益性服务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村动物防疫员主要从事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经营活动,协助实施动物强制免疫、计划免疫,报告动物疫情和协助疫情处置等工作。把经营性业务推向市场,可以激活市场要素,为不享受公共财政资源的乡村兽医提供生存发展空间,也为农村养殖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3.7 增大投入,改善条件
当前,应抓住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把乡村兽医发展列入规划内容,把乡村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诊断仪器设施设备建设纳入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建立村级兽医室,添制必要的诊疗仪器设备,提高服务质量与技能,提高村防疫员服务报酬,巩固和壮大村级防疫队伍。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 篇2
王建华
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发挥农村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形式和途径,有利于促使农民就地转向非农领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农民素质,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大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增值,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一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好路子。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强示范引导,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尽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二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强化规划,扶持发展
一要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布局,有序发展。二要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优先解决从交通干道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问题,并适时开通从区域性中心城镇到乡村旅游点的交通班车线路。
三、广筹资金,加大投入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开发经营。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更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规模。三是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专项用于该项目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四、开发产品、增强效益
一是充分整理和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商品与乡土特色餐饮的开发经营,大力倡导和推进实施“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区域乡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定点推荐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五、加强促销,拓展市场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产品形象,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节庆活动等宣传手段,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加强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三是加大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级各类主流媒体都要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并在中心城镇通往乡村旅游区(点)的主要交通干线设立明确的标识、标牌。四是积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企业推进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程度。
六、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 篇3
关键字:新乡村建设;欧洲国家;土地流转;乡村景观
随着中国经济发达,我国早已步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6.10%,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补助比例低。三农问题、城乡二次元等已不是热点问题。且乡村土地使用权是近年来上访率高的一项,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土地的非农开发等问题大大削弱了农村地块原有价值体系。乡村也是传统文化产生的一个跟基地,农村“空心村”比例逐年增高,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扩散,乡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城市,失去其本有的特色与传统。在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与荷兰国家在土地流转、生态维护、经济策划与经营、风貌特色保留等发面经过长期摸索过程并取得无法比拟的乡村魅力,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乡村建设问题上所借鉴。奥雅设计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服务商和文创产业的品牌运营商,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一体化及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完成了近千项具有影响力和较高声誉的作品。其研发中心在对于现代新型乡村建设工程设计规范与运营开发示范应用的成功经验与先进理念值得在新常态的乡村建设问题上有所借鉴。
一、欧洲乡村发展趋势
欧洲乡村大是欧洲独特的文化、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向往居住在乡村,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吸引人口向乡村迁移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其农村社区已经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角色成功转化为提供居住、养老、旅游休闲、生态环保等角色。退休人潮、富裕阶层等纷纷落户乡村。“逆城市化”迁移也推动乡村发展。随着非农经济在乡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典型代表国家分别有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
英国曾是欧洲最发达的农业国,其乡村发展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政府对于土地价格进行评估,确立了一套土地注册体制以便于土地出售。将保护乡村历史和景观写入法律条文,維护国家公园和地方自然风景区的风貌和特色。
法国是欧洲主要农业国之一,在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等背景下,顺利推进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保持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稳定。其乡村政策在不同时期围绕着农业与生态设定从保证乡村发展稳定,生态景观良好。
德国国土面积相对广阔,乡村人口为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农业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且德国村庄以优美的 自然环境、完善的交通体系等闻名世界。其保护区域特性更新传统建筑,扩建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在生态方面,将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经济。此外更开始注重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与经济价值的结合。
荷兰国土面积42000km2,1/5土地属于围海造田。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城镇化大幅度增长,其水平已超过80%。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土地整理的国家之一,土地重构是一种综合性的乡村发展手段,达到了改善农业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的发展,达到土地的规划集中化与整体化的目的。
二、欧洲国家乡村建设发展总结
2.1以农业发展为出发点的英国乡村建设
受上世纪末“重工轻农”的社会思潮影响,其农业发展水平停滞不前,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贸易方面出现较大逆差。进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本国农产品储备的不足,受到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严重配额限制。处于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的目的,英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发展的法案于1947年出台,促进英国农业的发展。
2.2以生态农业为目的的法国乡村政策
在顺利推进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保持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稳定。法国农村发展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是从农林产量、农村环境和农民收入的角度而设定的。在法国“光荣30年”中,法国的乡村政策在不同时期围绕着以上目标进行政策上的适当调整保持了城乡稳定。
2.3以村庄更新为重点的德国乡村扶持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德国开始展开“村庄更新”,德国乡村更新的主要目标是重塑乡村土地的景观结构不至于过于分散,开发现代化基础设施,缩小乡村地区居民与城市居民贫富差距,破除非农业经济用途房屋重新调整剩余建筑物的体积规模开发状态,其中农地整理为重要手段之一。二战之后,在1954年颁布的《土地整理法》明确具体措施即保证农林经济并肩发展。20世纪70年至80年代,村庄更新开始意识到乡村原有风貌保留的重要性。村庄更新的原则是,为了保护区域特性更新传统建筑,扩建完善村庄基础设施。
2.4以农地整理为核心的荷兰乡村改革
乡村区域规划主要是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开展。其中土地整理具体为交换农户间土地、削减碎片化农田、修建道路、复垦土壤和水质,土地开发审视自然的保护、原生态资源发展、休闲产业等。 “农地整理”一直是荷兰解决农村及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在20世纪初,荷兰开始较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整理政策做出不同的调整,农地整理对荷兰乡村景观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1924颁布的《土地整理法》(Land Consolidation Act)到1947年完善其效率颁布的《瓦赫伦岛土地整理法》(Walcheren Land Consolidation Act)达到了改善农业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的发展,达到土地的规划集中化与整体化的目的。
nlc202309090241
三、我国乡村建设与启示
3.1管理制度构建
我国一直以来在乡村土地政策调整与变化顺序为: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针对我国乡村发展情况,应为保证土地用地性质的严格规定,出台相关用地法律,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保证基本农地的面积不减少,其用地性质不被改变。对土地承包经营加大力度的管理。保证流转市场公平公开透明化,例如允许更多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3.2推动乡村经济
参考英国“乡村价值”理念的演变。集中化的生产模式,提升粮食的生产。同时重视农村休闲旅游,享受大自然需求的增长。过去的几人,在城市化审美疲劳与城市污染的影响下,乡村的自然景观、清新的空气为人们向往的生活休闲模式,针对不同的乡村特点,根据其固有资源与保留传统习俗,打造中国特色农村,提高乡村品牌效应,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多样化。
3.3完善基础设施
為改变公共资源的配给,政府及制度调控上应向农村偏斜,尤其是在教育与医疗服务设施上需增加其数量及质量。在农业角度,明确本地区的优势,有效的规划管理推动主导经济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引导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此会影响到“返乡潮”,在乡村配套设施及产业机遇发展转型下,更多年轻人重返家乡将推动乡村再次发展壮大。
3.4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
在综合考虑乡村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和环境条件下,中国的乡村需要尽力保护其文化历史,并对其内涵进行挖掘,防范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同质性趋势。建设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认同的城市,形成当地的归属感。文化和历史的认同不仅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和归宿感,应在建筑风格、历史文脉、文化特征上的保护不遗余力。乡村开发及重整需尊重土地性质,减少碎片化农田,修复其乡村交通体系及恢复生态体系,建立相应法律条文对乡村土地的保护及开采制度给予最大力度的调控,维护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闫琳. 英国乡村发展历程分析及启发[J]. 北京规划建设,2010,01:24-29.
[2]曲卫东,斯宾德勒. 德国村庄更新规划对中国的借鉴[J]. 中国土地科学,2012,03:91-96.
[3]杨澜. 美欧等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与启示[J]. 中州大学学报,2015,01:28-31.
[4]张驰,张京祥,陈眉舞. 荷兰乡村地区规划演变历程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01:81-86.
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篇4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西方, 与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乡村旅游真正的发展并被市场所认可是最近10多年的事。
乡村旅游指的是以乡村生活、乡村风景、乡村习俗、乡村文化为载体的一种融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休闲型、娱乐性、度假性为一体的旅游方式。该方式往往以农村老百姓为主要经营对象、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通过旅行社组织或自驾游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
苏州市乡村旅游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 发展于本世纪初期, 振兴于十一五时期,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近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 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 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各级旅游及涉农部门的辛勤努力下, 通过政府推动、农旅结合、村镇互动、农民参与,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喜人态势, 走出了一条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互动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已成为苏州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苏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1.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三区三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和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 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区三城”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 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城乡生态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纽带, 能起到很好的串联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有利于整合乡村旅游资源, 引领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品质化建设, 从而助推文化旅游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建设。
2.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 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 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规范发展农家、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这为乡村旅游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
3.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08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 苏州成为承接世博效应最好的城市, 旅游业三大指标远远超过预期。在这个高平台上如何突破, 就需要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为主线, 实现古城旅游再提升、新城旅游再培育、乡村旅游再推进, 推动全市旅游业整体升级、跨越发展。苏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上升空间较大, 潜力无限、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追求自然、崇尚休闲意识的增强和散客时代的到来, 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乡村旅游发展有序管理的几点要求
1. 要处理好规划引导与有序发展的关系
当前, 苏州市给区县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高、投入大,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引领性的乡村旅游区点, 特别是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新农村发展思路, 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为乡村旅游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鉴。旺山、永联等地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并进的新路子。面对这样的良好态势, 要继续巩固和不断完善, 坚持统筹谋划、有序发展、合理布局,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 充分发挥规划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区点粗放型、同质化问题, 有力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 要处理好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的关系
项目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基础, 如何把项目转化成产品需要深入研究和精心包装。乡村旅游项目从立项开始, 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以重视、甄别和遴选。任何一个旅游项目只有经过包装、转变为产品、得到市场认可, 才能健康长久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需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 认真梳理整合现有资源, 完善和建立项目库,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开发建设, 不能一哄而上、同质竞争, 要做到仔仔细细深研究、扎扎实实抓策划、认认真真搞开发, 努力以新项目创造新亮点。要把已经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产品, 抓紧编排和设计精品线路, 进行有机串联, 以新特色打造新品牌, 以新品牌培育新优势, 打造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 形成互补并进的经营格局, 尽量延长旅游产业链, 切实提升乡村旅游产品高附加值。
3. 要处理好规范管理与强化服务的关系
当前, 苏州市上下正全力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旅游标准化工作其实质是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苏州市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目前施行的省级乡村游标准正是苏州经验的推广, 《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引领企业及从业人员诚实守信服务起到了很好效果。
四、结语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是培育苏州旅游新优势的重中之重, 是推动苏州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苏州乡村旅游建设, 一方面符合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符合老百姓的致富诉求, 因此苏州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大有希望、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刘明菊.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 2014 (05) .
[2]彭南署.吉首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团结报, 2014 (05) .
[3]袁媛.福州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1 (04) .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 篇5
几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宜居环境建设决策部署,以抓好美丽 乡村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村庄秀美、环境 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丰富内涵,打造幸福美丽乡村
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于 2012年 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如今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近年 来,全市从建设“发展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出发,重点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素质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和谐”等六大工程,连 续 2年评选 10个“美丽乡村”和 10个“美丽乡村入围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社会 共同认同和广泛参与。全市已建成 10个省级生态县, 132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659个市 级以上生态村,南安、德化、永春 3个国家生态县(市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洛江、安溪 国家生态县(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
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泉州市、县(市、区、乡(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全 面落实分级负责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 时把美丽乡村建设列为泉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纳入各级班子和单位绩效考评内容,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抓规划设计。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农村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向中 心村和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的指导思想,精心编制和执行村庄建设规划、整治 规划和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三个梯次规划, 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 时注重因地制宜, 突出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按照 “聚落保存、老屋再生、闲置空间再利用” 原则,做到“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保护好乡村的碧水蓝天、蛙声鸟语,让人 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抓典型示范。以入选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注重挖掘、总结、提炼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内涵,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品位。今年泉州市重点选择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基础较强、文化内涵丰富、民风民俗纯朴的村、镇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着力打造 5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和 5条美丽乡村示范线, 培育建设 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塑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精品。
四是抓资金投入。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均设置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 2013年、2014年市财政分别安排 5000万元、6200万元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等形式用于重点示范段建 设、农村卫生保洁奖补、建立涉农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扶持林下经济、成片花卉美化彩
化、造福工程建设等 “美丽乡村” 项目建设补助。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 3563个 “六大工程” 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29.14亿元。
五抓环境整治。围绕“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要求,抓好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全力推动县城景区化、镇村景区化、农户庭院景观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今 年泉州市纳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任务有 132个村庄,其中 11个村 庄列为示范村, 项目总投资 14.31亿元, 计划投资 8.32亿元, 现已完成投资 1.76亿元。为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泉州市要求各县(市、区必须按农村人口年人均 30元安 排财政预算,并按农村人口的 1— 2‰配备保洁员。2014年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农村 环境卫生清洁保洁经费 2.53亿元以上。市 “美丽乡村” 环境卫生考评覆盖中心城区外的 152个乡镇(街道,每月抽评 310多个村和 60多段道路,引导和推行乡镇一级考评工作,建 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机制。
六是抓宣传发动。加大媒体宣传力量, 借助报刊、广电、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幅报道 “美 丽乡村”建设,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先后举办首届“刺桐红”杯泉州美丽乡村摄影 大赛、“泉州 ? 美丽乡村”书画艺术节、“美丽乡村在泉州”等主题宣传活动,开辟走进美 丽乡村等电视专栏,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二、突出特色,培育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泉州依山面海、四季常春,山水滨海景观皆具,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已 迅速成为泉州市旅游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
(一抓住契机,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泉州市抓住“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乡村 旅游的有利时机,把“宜游”融入“宜居”之中,引导乡村将旅游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 设,积极探索“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一是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 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从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农业生产、旅 游商品等方面, 挖掘资源个性和特色,凸显宜游功能。比如, 永春针对游客追求回归自然需 求和怀旧心态,以“拳、香、茶、食、画”为载体,在传统静态生态观光为主的基础上,将 白鹤拳文化、香文化、茶文化巧妙地融入乡村旅游产品策划。二是立足传统乡村岁月和地方 特色的人文元素,让 “美丽乡愁”成为乡村旅游独有的品牌印记, 将文化特色作为资源有序 整合的主线,抓好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开发,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一 批乡村旅游精品。
(二分类指导,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泉州市乡村旅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 为主体,按照发展、规范、提升的工作步骤,有序引导,形成乡村旅游点、线、面发展新格 局和多类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做好绿色生态文章。如安溪、德化立足优质生态环境和 山水景观,在生态优先基础上,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结合茶文化、陶
瓷文化, 打造全省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安溪尤俊农耕文化园、以生态休闲为主的德化云 龙谷等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精品。二是把握蓝色滨海特点。如晋江、泉港利用滨海资源、渔村 风情, 把现代渔业和观光体验及海洋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海鲜美食, 培育晋江衙口旅游区和围头战地文化渔村、泉港惠屿岛等蓝色滨海乡村旅游精品。三是加强 标准化建设。以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为抓手, 促进乡村旅游逐步向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 化。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3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2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 单位 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5家、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个、水乡渔村 9家。
(三找准定位,拓展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一是依托节庆平台展示乡村旅游。成功举 办德化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茶文化旅游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永春北溪 桃花节、泉港涂岭猪脚美食节等,积极推介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二是开展“泉州 人游泉州”活动。着眼于撬动本地客源市场,举办“泉州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分批分期 组织全市 80家旅行社考察我市乡村旅游资源,推出山海互补“泉州人游泉州”的乡村游精 品线路和主题旅游专栏。三是加强美丽乡村旅游推介。组织旅游企业赴厦门举办 “泉州美丽 乡村游”大型广场推介会,制作《漫画泉州》、《海上丝路、古韵泉州》等宣传折页投放在 车站、机场、码头、酒店等游客集散中心,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
工业国家的“乡村档案” 篇6
一天上午11点左右,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位身着户外休闲服的长者,站在蓝天、白云和绿草地间,红色的毛衣和银白的头发很显眼。他穿行在不列颠的乡村,深入“田间地头”和乡村集市,面对镜头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轻松、自然、亲切的语言和表情与周日上午惬意的生活节奏很和谐。
节目名叫《乡村档案》,1988年开播,是BBC周日上午的一档电视杂志栏目,标志是一架在天空翱翔的空气动力滑翔机,代表着环保、自然、流动和轻松。 “这是唯一一档从乡村人的视角观察乡村的节目。” 至今担任这个节目主持人近20年的约翰.克雷文自豪地说,他可是英国电视界响当当的著名人物,影响过两三代英国人。
英国80%的国土都是乡村,生活着大不列颠五分之一的选民,每周《乡村档案》关注的就是这部分人的问题。他们独家报道的题材涉及英国农业、渔业、畜牧业和环境问题。“保护英格兰乡村运动”的主任汤姆.奥利弗说:“BBC应该做得更好,他们肩负着把好节目送到每一个支付了执照费的家庭中的任务,即便是比现在的《乡村档案》多十倍的报道量,也还是不够。我们对于乡村发生了什么,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影响都市生活的还了解、关注得太少。现在电视里充斥着各种生活方式的指南,恰恰缺失的是关于乡村的全景式报道以及对国内的自然环境问题的关注。”
奥利弗觉得农村事物对于英国和英国人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那是一件非常复杂,又很重要的事情,就像教育、健康,或者伊拉克的局势一样。我们可以把伊拉克的问题对个人的影响和农业对个人的影响放在一起比较,媒体似乎更关注前者。”奥利弗并不是说伊拉克的问题不重要,他强调的是农业和农村的事物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盘点一下从居住模式到食品和农业,再到对英国的感受,乡村对于英国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2009年3月,BBC决定把这个早间节目移到周日晚间黄金时间7点播出,结果出人意料地好,收视统计显示,4月5日,《乡村档案》最后15分钟的收视率达到了630万人,占了英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创下栏目历史的新纪录。此前在早间播出的时候,平均收视率为250万至550万人,这样的变化既反映了节目本身具有很高的质量,同时也印证了播出时段的重要性。此举由2008年上任的BBC 1频道负责人杰伊.亨特推出,她认为在过去20年多里《乡村档案》一直为英国观众提供高品质的乡村报道,希望能给晚间屏幕带去纯朴之风。
在《乡村档案》的带动下,老对手独立电视台推出了同类节目《乡村才智》,而BBC当然不会让自己经营多年的周日早间节目时段出现空档,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乡村档案》移到晚间之前,他们已经想好如何填补这60分钟,这个新节目就是《乡村足迹》,卖点是利用过去20多年积累的经典影像资料,结合现在新拍摄的画面创造出一个多时空的不列颠乡村,让观众看到过去和现在的英国,从另外的角度继续着英国电视注重历史文化的传统。
无论是BBC的《乡村档案》和《乡村足迹》,还是独立电视台的季播节目《乡村才智》,他们都发现了乡村作为重要节目资源的价值,英国郊外的田园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迹给电视人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题材,为农业、旅游、文化等多元化的展示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18世纪上半叶“农业革命”巨大变革基础上展开的“工业革命”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总体进程,甚至被认为是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但就是这样一个“工业国家”,它的电视人却能把眼光放到乡村,做出丰富多彩的节目。
相比而言,中国的农村节目在制作手法、表现形式、内容传递等方面都显得过于单调和保守,缺乏创新,而把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在互相抄袭的娱乐秀、一模一样的电视剧和八股新闻报道上,乐此不疲。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应该为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观众提供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
无论是BBC的《乡村档案》和《乡村足迹》,还是独立电视台的季播节目《乡村才智》,他们都发现了乡村作为重要节目资源的价值。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 篇7
本文以该省诸暨市东和乡“农家乐”的发展为例, 通过对其产业发展基本条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1 东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1 自然地理条件
东和乡地处浙江省诸暨市东部低山丘陵区, 总面积64.46平方公里, 人口2.3万人。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谷奇峻, 层次巍峨, 农林水资源丰富多样。
1.2 历史文化条件
东和地处会稽山, 这里因大禹在此祭祀、会盟、婚姻、丧葬这四件大事而名扬史册。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 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 经济上的生产基地和政治文化上的宗教圣地, 东和乡的“走马岗、天马山”等地名都有典可考, 东和的历史文化由此而渊源深厚。
1.3 农业发展条件
东和低丘陵坡较多, 适宜于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一优二高农业。目前已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基地:一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浙江诸暨十里坪万亩有机茶良种示范基地;二是省级林业特色基地-诸暨市东和乡白哺鸡竹良种;三是吊瓜、香榧和高山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有机茶、象牙笋、吊瓜、香榧、高山蔬菜等多种特色产业竞向发展的良好局。
1.4 交通和信息条件
东和交通便利, 市级公路枫桥至嵊州谷来公路、舞公路、石砩至闹桥公路过境, 交通和信息网络日益发达。
2 东和乡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2.1 规划开发不够科学
东和乡同其它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一样, 存着着一些盲目性。一些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没有根据区域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缺乏资源的科学论证, 其发展处于“一盘散棋”式的状态中, 粗制滥造, 建设雷同。如十里坪有机茶生产基地部分竹林需要改造成风景林, 增强旅游景观的观赏性。一些楼房会舍需要粉饰墙体, 绘出反映地方传统风俗的故事画, 以增强民俗文化的浓厚氛围。
2.2 发展特色不够明显
部分农家乐项目的开发过分地依赖于自然资源, 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够重视, 服务项目与诸暨市其地方的农家乐旅游大同小异, 特色不明显, 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 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 无法满足游客对多种多样的农业景观、形形色色的乡土文化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学习体验等多种需求, 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
2.3 设施功能不够齐全
一些旅游点 (村) 功能比较单一, 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农家饭店, 发展难以持续, 需要充实观光、食宿、娱乐、参与等功能。经过调查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 乡村环境洁化不到位, 排污排水通道不畅, 餐厅、厨房、厕所等卫生状况不良, 消防、交通、用电等配套设施还不到位, 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 卫生和安全管理存在一定隐患。
2.4 经营服务不够规范
这些农家乐旅游项目都是民间集资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 旅游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更缺乏专业旅游管理人才, 乡村旅游仍处于一种“小而散”的自发性发展状态, 经营比较粗放, 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 环保意识不强、对外宣传不够、包装意识淡薄, 服务档次不高, 整体接待水平偏低。
2.5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乡村旅游作为近些年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 政府产业监管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 乡村旅游的管理涉及政府多个责任部门, 如农办、旅游、工商、税收、卫生防疫、消防、技监、公安、环保等, 在对农家乐的管理中, 往往造成“人人可以管, 人人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3 当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3.1 准确把握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典型示范, 整体推进。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优化环境, 持续发展”。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互促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生态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消费者在优美环境和悠久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 更多地了解自然、呵护生态, 更好地秉承传统、保护文化。
3.2 逐级制定发展规划并有效的实施。
镇乡要按照《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结合本地的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地编制《镇 (乡)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村及旅游点则结合镇乡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村 (点) 农家乐发展详规》。防止出现一哄而上, 产品雷同, 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
3.3 着力打造一二个乡村旅游“名品、名企”。
镇乡要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 (渔) 业和森林、水库等休闲旅游项目, 培植出一二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旅游“名星产品”。并通过“抓大扶小、以点带面”策略, 积极扶持乡村旅游业中的规模企业。组织实施“创优争星”活动, 培养和扶持乡村旅游的拳头企业、品牌企业使其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乡村旅游的知名企业。最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户自营的“农家乐”项目的扩大和开发。
3.4 要解决好乡村旅游管理的机制问题。
要明确和理顺行业管理的归属部门, 界定管理职责, 建立行业管理章程、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许可证制度等。乡村旅游的主管部门和所在的镇乡要建立健全农家乐管理职能机构, 加强对企业、农民经营行为的有序管理和贴心服务。同时要积极组织指导经营者建立协会组织, 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
3.5 做好乡土节庆活动的内涵挖掘和活动联动。
镇乡要结合市场调查和本地的旅游资源调查, 确定乡村旅游业的主题形象和目标市场, 选择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发上, 不仅要深入挖掘和充实本地的风俗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 还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策划、组织这些活动, 如举办“开茶节”、“播种节”、“樱桃节”、“过小年”等。就拿东和乡来说, 可将本乡举办的节庆活动与诸暨市一级举办的“西施文化节”、“珍珠文化节”、“袜业博览会”等大型节庆活动联动起来, 以“大会带小会”, 近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发展力。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东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问题的分析, 提出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逐级制定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名品名企”、理顺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以及策划好乡土节庆活动等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品牌,管理,策划
参考文献
[1]王河.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浙江旅游, 2013.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 篇8
创意农业改变中国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过程中, 以及在农业节庆活动、农业总部经济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 通过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意农业以知识产权为先导, 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以农业企业为主体, 以创意生产为核心, 以美学经济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指引,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以质量效益为动力, 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以持续利用为目的, 以农业企业为主体, 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使其成为具有“四高”即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 “五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景观化, “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创意农业是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 推进“三增”, 即创意农业产业增优、增名、增汇, 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 达到“七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目的, 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产生更高附加值,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美学经济时代的农业, 将成为市民消费“新宠”。大市场才有大产业, 创意农业“点石成金”, 加快了创意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成为新农村发展最快、拉动经济加快发展的富民产业。扩大内需热点在农村, 创意农业是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刺激消费潜能并且在消费中能让人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追加消费的产业。创意农业消费时代阔步走来, 加快推进创意农产品生产, 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 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 创造中国农民独特增收模式, 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每只卖到100元的方形西瓜、卖出50元高价的专利苹果, 一个128公斤重的大南瓜卖出1000元, 每只鸡卖到2000元, 好看、好玩的一只创意农产品礼篮1000元;种植天麻每亩创利3.5万元, 生产温室油桃亩产值6万元, 种植香水百合鲜花亩产效益达10万元, 一亩羊肚菌卖到国外一万五千美金, 一盆创意盆景可以拍出六十万元的天价。培育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创意农产品品牌, 能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一个创意农业科技园, 整个园区年产值可超过100亿元;建成一个创意农业产业带, 可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 创意农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创意农业改变中国, 越来越多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 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新追求。
江苏省海安县白甸镇周垛村13组韦春奎把绘画美学的理念引进到大棚蔬菜种植中, 缤纷的五彩椒、翠绿的黄瓜、通红的番茄, 让参观大棚的人们犹如走进工艺品展览馆。他种的蔬菜以农家肥为主, 化肥以高档有机肥为辅, 坚持现采现买, 不卖隔宿菜, 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和良好的口感, 让每个消费者放心消费。
2008年金秋九月, 天津市汉沽区茶淀镇玫瑰香葡萄迎来了收获季节。作为2008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葡萄游”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汉沽区共开辟了30多个葡萄精品园供游客采摘;进行民间花会表演;精心举办趣味吃葡萄大赛;组织参观酒文化博物馆、品葡萄酒、自装酒等活动。“葡萄游”既体现了汉沽区的农业特色, 又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的广阔空间, 使广大游客不仅可以采摘香甜的葡萄, 还可以品尝醇香美味的葡萄酒、参观并亲自体验葡萄酒酿制工艺。汉沽茶淀镇玫瑰香葡萄2008年采用了声波助长仪, 套袋工艺等先进的种植技术, 无论是葡萄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据统计, 2008年9月13日至17日的五天内, 汉沽区共接待游客超过4.5万人, 经济收入达386万元。
创意乡村引导农民创意生活
创意乡村就是通过培养创意农民, 以创意生产为核心, 以美学经济为基础, 以发展优质高效的创意农产品为目的。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大力构建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 推进工农互促、统筹城乡发展、共享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创意乡村体现在农民生活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改善消费结构, 提高农农产品文化“含金量”, 增加农民收入。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有1万亩油菜种植, 围绕“菜花”做文章, 即把油菜种植布局的主导观念放在如何将菜地布局得更漂亮、更方便游客游览观赏, 如何让菜花开得更绚烂、花期更长, 如何吸引市民前来游玩等。2008年3月29日该镇举办首届菜花节, 以油菜田为“主舞台”, 推出了田园爱情派对、菜花写生等24项适合城市居民的主题活动, 特别是田园爱情派对, 选出20对新人在油菜田里举行别具风情的结婚庆典, 并在菜花家园设置10个婚纱外景拍摄点, 新颖别致, 备受欢迎。菜花节短短十多天就吸引游客22万余人, 最多一天有5万人前来游玩,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天津市津南国家农业示范园区现代智能温室里, “腰围”4.5米、重量超过200公斤的巨型南瓜, 单株产量高达5000公斤的超级西红柿树, 在空中“安家”的大红薯, 长在墙上的韭菜……, 实现了农业的工厂化生产。西青区水高庄村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种植着近百种从国内外引进的名特优新品种, 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吸引市民假日参观。2008年天津市已新建现代化的智能温室近6万亩, 种植着300多种国内外绿色蔬菜、20多种名贵花卉。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三园一地”规划, 开发建设北运河以西1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 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沙庄村农民依托科技手段, 大力筹建集观光、餐饮、旅游、商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花盆里种起蔬菜和水果, 并形成了规模效益。沙庄村示范基地的温室大棚吸引了大批游客, 他们在观赏的同时可以亲手进行采摘, 形成了效益可观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将按照整体规划, 积极引进花卉、无公害蔬菜、精品种养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营销配送等产业, 在短时间内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 带动周边地区农民一同走上高质、高效农业致富之路。
新疆昭苏县是新疆最大的春油菜产区, 有百万亩之多, 占全疆油菜种植面积的40%左右。每年到油菜开花的季节有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 一睹这金色的美景。每年6月末到7月20日左右, 昭苏山花烂漫, 草原油绿, 溪水清洌, 一望无际的油菜都已经长出了花苞。漫无边际的油菜花在全疆乃至全国更是绝无仅有, 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观赏绝无仅有的金色花海, 感受撼心震魄的高原风光, 金灿灿的油菜花渲染着春的风采, 如同绘在大地上的美丽图画, 吸引更多游客留连其中, 美学素养高的牧民“导演”自家的耕作起居, 让人倾心于对昭苏的油菜花进行心灵吟哦以及对草原风光的深深眷恋。昭苏油菜花节以“昭苏文化”为内涵, 积极宣传昭苏, 成为昭苏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积极培育和发挥人居环境最佳的优势, 创建世界一流的宜居田园城市成为成都的首要愿景。2010年新年伊始,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发展目标,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 二三圈层是“城在园中”, 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 把城市和农村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让广大城乡群众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在城市等级上, 先努力成为国内一线城市, 继而进入世界级城市的行列。为此, 成都市采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 从现在开始, 用5-8年, 真正建成“新三最”城市;第二步, 用20年时间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第三步是用30-50年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成为世界二级城市。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 是成都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最现实的优势、最宝贵的基础、最根本的举措。在实现方式上, 成都一是要利用独特优势,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包括传统产业要直奔“微笑曲线”的两端, 走向高端。二是要突出重点、立足领先。三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 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推进三次产业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加快构建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在实现方法上, 将继续扩大开放, 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 确定2010年为全市的“扩大开放年”。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成都从中心城区一直到边远农村, 都将体现田园城市的理想。让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福利”, 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又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一座充满“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国际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着力实施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政府、企业、社区联动;中国一流、世界有名示范;城乡互补, 双轮驱动四大战略。苏州利用乡村的空气、气候、山林、水、养生文化遗迹、养生民俗等资源, 打造北部长江沿岸“江海文化与乡村观光”、西部环太湖“绿色度假与文化休闲”、中部湖泊芦荡“美食体验与生态休闲”、南部江南水乡“古镇观光与文化体验”四大乡村旅游集聚区, 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乡村旅游精髓。发展农作物采集、加工体验旅游模式, 让游客亲手采摘蔬果食用, 开展学习烹调活动, 享受纯天然新鲜蔬菜和绿色美味, 学习制作传统工艺和当地食品, 到菜园果园进行采摘等;举办乡村集市, 使游客体验别具一格的乡村商业氛围, 体验在闪烁的星空下、在明月的清辉里观看电影的感觉。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干石览镇新建社区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淳朴民风, 打造“海岛艺术创意谷”, 建设一批别出心裁的现代抽象建筑, 让艺术家休闲养身;原生态海岛休闲景观, 让艺术家种地养花, 品尝海鲜美食, 进行艺术创作。在民居外墙画上动漫画或壁画, 将舟山历史上的渔船制作成模型放置在附近水库, 每年能吸引大批游客。新建社区规划通过若干年努力, 建成全国艺术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以海岛艺术创意谷为标志的创意乡村,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带来一个新兴的消费市场, 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美学经济育出大产业
清澈明亮的水族箱里, 五彩斑斓的热带鱼正在自由的穿梭、觅食, 五光十色的珊瑚, 叶蔓丛生的海草, 造型奇异的贝壳, 一眼望去俨然就是一个惟妙惟肖的迷你海底世界, 观赏鱼已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新宠。珠江三角洲本是四大家鱼的传统产地, 然而近年食用鱼供大于求, 养殖业便纷纷“转业”, 利用承包的鱼塘大养观赏鱼。全世界水族资源的69%在亚洲, 其中最优质的资源又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在东莞、中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 观赏鱼养殖场随处可见, 全省观赏鱼养殖面积已达10多万亩, 年产观赏鱼 (含鱼苗) 数百亿尾。广东省与观赏鱼发展相关的水族器材业近年也一跃而上, 目前全省水族器材厂家已超过1000家, 就业人员近20万人。目前, 全国各地的观赏鱼和水族器材60%-70%来自广东。为全国各地欢度春节平添许多喜庆气氛的观赏鱼类, 如今已被广东“养”成大产业, 由观赏鱼拉动的水族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整个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目前, 芳村区观赏鱼的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180亩以上, 共有上千个观赏鱼品种。在观赏鱼的研发和生产方面, 目前广州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娃娃鱼、杂交鲟生产科研基地, 娃娃鱼、杂交鲟等特种水产品养殖居全国领先水平。目前, 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和以上海、江苏、广东为重点的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我国两大观赏鱼生产地。
栖霞苹果长出艺术的翅膀, 飞往四面八方。任何一种商品, 文化信息、美学含量越高, 它的价值就越大, 栖霞市在苹果文化上作文章, 大力发展艺术苹果生产, 通过苹果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深入挖掘苹果文化, 融艺术价值于果品, 赋予苹果以人文精神, 改变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艺术品。通过图案设计、遮光图案纸制作、果实套袋、果实摘袋、果实筛癣粘贴、采收、选果等系列程序制作而成。由于字画的笔墨部分遮挡了太阳光线, 当果实采收时, 红艳艳的苹果上便被阳光雕刻上了金黄色的各式图案或书法作品。栖霞市围绕苹果做足文章, 除举办以苹果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外, 进一步提高果农的果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 策划了栖霞苹果600点全国互动营销活动, 向全国100个城市市长、100家果品加工经销企业、100家外资企业、100家电视台台长、100家报社社长、100所大学校长赠送用阳光“雕刻”在苹果上的个性化祝福语言、栖霞市领导的寄语、今日栖霞画册和互动贺卡。写有“友谊”、“合作”、“桥”等文字的栖霞艺术苹果“特别贺卡”从栖霞启程飞往全国600个地方, 进一步打造了“中国苹果之都”的品牌, 提升了栖霞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近年来, 地处胶东半岛腹地的栖霞市利用着色原理和剪纸作品在苹果上大做文章,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 该市生产艺术苹果100多个品种, 成为国内外客商的抢手货。全市建起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50万亩, 年产优质果品12亿公斤, 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 并被授予“无农药残留放心果”试点市、“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市”、“中国苹果之都”等称号。 (图1栖霞艺术苹果俏销市场。)
2002年10月, 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栖霞苹果艺术节上, 由6000多个书法苹果组成的《感恩农业赋》和64首《耕织诗》, 吸引了大批京城人。2003年第二届苹果艺术节, 栖霞人又用50吨苹果, 构筑起了一条500米苹果艺术长廊, 将艺术与苹果完美结合, 讲述出一个个有关苹果、果农、农村命运变迁的故事, 折射出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引得首都市民纷纷抢购。2004年9月在烟台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果蔬博览会上, 用16000多个优质苹果组成的万里长城图案, 博得了与会客商的一致赞誉。2008年金秋十月, 正是摘苹果的时节, 在栖霞市的果品批发市场上, 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果农正在包装一个个印有奥运福娃、祝福语言、十二生肖图案的艺术苹果。收购价格最高的达到每公斤6元, 价格比普通苹果高了几乎一倍。
(未完待续)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 篇9
目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乡村旅游市场也愈发庞大。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由当初农家乐形式, 到多种形态的建设发展。其主要原因, 一是乡村经济的推动, 二是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也使得乡村旅游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快速发展。此外, 截至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9年聚焦“三农”, 其中, “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以及农村的建设[1]。20世纪90年代, 台湾提出了建设“富丽新农村”的目标。之后, 2006年台湾提出的“新农业”运动是富丽新农村运动的继续, 该政策重新定位台湾农业的重要性及其永续价值, 从而提升台湾农业的竞争力, 将传统农业转变成为高附加值的农业。为此, 本文通过对台湾“富丽农村”建设下, 乡村旅游发展给台湾乡村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分析其成功的经验, 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启示。
1台湾乡村建设的背景
台湾乡村运动建设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 80年代末, 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以及经济国际化、自由化的升级, 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滞后, 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90年代台湾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 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便提出以“富丽乡村”建设为宗旨, 把农村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取得了农村建设的明显成效。
台湾在其制定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中, 首次提出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的概念, 追求“三农”协调、“三生”均衡发展, 从而达成“富丽农村”的目标。为落实这些政策, 从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农村金融、农民组织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推动“富丽农村”建设。
在此大背景下, 台湾地区的乡村发展步入了不同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另类发展道路, 并逐渐完成了自身的社会转型, 演变出众多集乡土风情、文化于一体的知名旅游观光休闲乡村小镇。1993年到2000年, 台湾共建设了377个“富丽农村”规划点, 其中“富丽农村”示范区16个。从2001到2003年, 台湾建设休闲农业园区80处, 农村新生活圈26处, 建设农村休闲景点555处[2]。到2004年, 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的调查, 全台湾地共有正式批准的休闲农场1 102个[3]。
2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富丽乡村”政策是以乡 (镇、市、区) 为单位, 考量自然、人文等条件与发展潜力, 来规划乡村未来发展方向及重点, 其规划的内容涉及产业发展、公共及公用设施、生活环境改善、文物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4]。乡村整建工作需要有适宜各地区发展的项目、设施与规划, 并评估各地发展潜力以及农民的意愿。“富丽乡村”政策不仅需要保有原来农村建筑风貌及传统特色, 也相应增加了现代化的设施, 将农村产业、观光果园、农产品展售中心还有民宿等都纳入其整体规划之中, 进而较快地促进了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其发展经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发展休闲农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 拓展延伸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等多功能效益。台湾“富丽乡村”建设重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等) 。注重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效结合, 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 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农业产业、生态环境与游客消费三赢的效果, 使得原属于生产的第一产业扩展至农产品加工 (第二产业) 和乡村旅游 (第三产业) [5]。因而, 乡村建设与生活的改善要与新型乡村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在“富丽乡村”建设下, 发展休闲旅游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措施。
2.2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 凸显当地特色
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宗教、产品、工艺等各种资源, 使台湾乡村旅游独具风情, 魅力无穷。根据当地乡村特色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 分为“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同时, 注重乡村建设的“乡村性”, 保护和发展村落文化, 增强家园归属感, 重视人的需要, 强调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互动, 将村落的景观和环境的保护与发扬上升为对人类精神需求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2.3 走精细化发展之路
精致农业是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成熟模式, 同时, 台湾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也非常注重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身, 聚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立体开发, 从类型上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场、休闲林场、休闲牧场、农村文化活动园、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度假农场等;从活动项目上可分为:体验活动、自然景观眺望、野味品尝活动、农庄民宿活动、民俗文化活动、儿童玩耍活动、森林游乐、产业文化活动等8大类。
3 “富丽乡村”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台湾“富丽乡村”政策制定与实施对台湾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改善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 也推动了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经过富丽农村政策的引领与实施, 农村自然生态及景观得到维护, 公共设施得到改善, 并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富丽乡村”带来的最重要启示包括。
3.1 提高农业效率, 促进乡村发展
台湾 “富丽乡村”政策在提高农业效率方面是全方位的, 休闲农业的发展, 不仅增加现代化的设施, 改善农村风貌,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等, 全面降低农业成本, 提高农民收入, 并结合农民力量, 运用社区总体营造的原则, 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建设, 加快创造提供就业的机会, 活络乡村经济发展。大陆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应借鉴台湾经验, 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提高农业效率,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也为城乡统筹的有效落实提供可能。
3.2 注重规划的先行
台湾为了有效落实 “富丽”农村建设, 先后筹划了多个规划, 包括 “坡地农村综合发展规划暨建设计划”、“平地农渔村社区整体规划建设”等, 用以积极推动农村整治工作, 以综合性的规划发展, 针对各农村地区实际需要, 分年、分阶段地推动多项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 创造“富丽乡村”。
4结语
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正处在关键阶段, 乡村今后的发展以及城乡统筹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乡村建设的根本在于立足于乡村自身内在的因素, 诸如清新的空气, 优美的自然环境, 绿色健康食品, 各类土特产, 独特的民俗, 朴实的民风, 深厚的文化底蕴, 建筑风貌等等。这样的乡村才是独一无二的, 也只有具备“乡村性”才能带动乡村的发展, 推进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一号文件http://www.gov.cn/jrzg/2013-01/31/content-2324293.htm.
[2]单玉丽.台湾工业化过程中富丽农村建设之探析[J].现代台湾研究, 2008 (5) .
[3]吕明伟, 郭焕成, 孙艺惠, 等.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 2008 (8) :16-20.
[4]单玉丽.借鉴台湾经验,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乡村旅游的发展 篇10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
1.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我的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用景区的观念构建乡村景观用旅游的理念经营乡村、农民多业化可以使农民在经营农业的同时经营旅游业,让主业与副业并存从而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和休闲价值的旅游资源,总的来说,我国的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我国的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康体、参与、娱乐、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4)以疗养、康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服务意识欠缺,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3.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乡村旅游自身的内涵和特色,很多景区出现景观内容雷同,旅游产品粗制滥造等现象。旅游产品不能将资源充分的综合利用
4.环境意识差,许多景点只注重眼前利益,盲目开发对现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乡村原有的风情景观进行改造,大兴土木,失去了乡村所独有的浓郁风情。
5.客源市场有限,乡村旅游大多为短期游、近郊游,因此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周边城市地区,受时间、经历、金钱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乡村旅游对于较远地区的旅游吸引力还不够。
6.对环境的破坏加大,旅游人数的增加对带来更多的废弃物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样会带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交通工具的汽车尾气是大气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我国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策略
1.针对基础设计薄弱的问题,应当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由于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都是城市地区,因此在基本的生活条件与用品上要与城市接轨,例如厨房、厕所、用水、用饭、洗澡等设施及卫生的保障,其次要改善交通设施,可以在城市与旅游地之间建设旅游专线,交通改善了,游客通往旅游地的道路也就畅通了,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魅力,从而留住游客获取经济效益。
2.针对乡村旅游服务意识欠缺的情况,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对景区进行规划,对从业人员加强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旅游地的人才引进,对在岗服务人员以及即将上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3.针对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文化内涵方面,首先应该发掘乡村气息,树立鲜明的乡村景象,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在游客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次发现乡村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乡村旅游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表面层次的观光,也不能局限于资源的表面现象,要注重综合的发展与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才能开发出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具有独特的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
4.针对环境意识差的问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乡村旅游进行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想要长期的进行发展获得效益就要在短期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合理地安排与规划,科学的对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其次针对游客的空间移动中使用交通工具会对空气造成破坏方面,可以建立一条专门的旅游线路,并且使用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第三,针对游客素质低的问题,可以在景区内进行宣传教育,加强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5.政府导向,合理规划,树立品牌。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在政府的合理领导下,遵守政府建立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条件,合理筹划,科学的评估,分析自己在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社会环境以及客源市场中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从而真正做到把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合理转化。
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206-01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残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1具体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据河北省有关部门搞的社会调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即达到1200多个,30万户,近百万人。据此推算,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村庄不会少于1万个,人口不会少于300万人。这是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特别是2008年起各个假期地调整,给乡村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2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发展生态旅游,走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平衡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它反映了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追求。乡村旅游是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就是生态旅游。因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其次,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政府机构要积极参与,培养乡村居民对本地社会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要让乡村居民明白农耕文化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是落后的,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却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时尚,便是返璞归真、亲近泥土。都市人之所以钟情于乡村旅游,正源于他们梦中的“香格里拉”不在都市,而是在乡村。要使乡村居民在吸收都市文化精华的同时,能珍视并保持起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 篇12
1 永春县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8%,居全省前列,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全县农业发达,特别是这几年经过农业产业调整,已形成了芦柑基地、茶叶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毛麻竹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农村乡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是气候条件优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后发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建设现代化的工贸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开发绿色生态游,打造了闽南西双版纳———牛姆林等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中部宗教朝圣旅游区为连接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的沿三郊线点轴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永春的旅游业在产业引导、资源开发、品牌树立、客源拓展、效益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永春县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打下了基础。
永春县结合产业调整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努力开发农业旅游,以品牌农业旅游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从牛姆林从初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闽南西双版纳形象的提出,再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规范管理、服务,北溪村从初衷的建设生态旅游精品村到致力建设泉州市首家农家乐旅游区,去年北溪村、观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等等,无一不是近几年打造旅游精品战略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打造,从零起步的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从开发至今已吸引了30多万的游客。省旅游局党组书记明敏在考察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后,称赞牛姆林是闽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典范;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深入到牛姆林调研时,当知道在短短三、四年间,牛姆林由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达800多万元的生态旅游区时,赞誉牛姆林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2 永春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不到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永春县农业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存在曲解。我县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再加上长期以来,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很多人并没有将农业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
2.2 品牌优势不明显
永春县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存在体量小、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景观内涵单一等影响品牌优势的问题。在省内,牛姆林从体量上与武夷山、冠豸山、大金湖等生态旅游品牌相比明显不足;北溪村的体量小,知名度不高,景区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我县的农业景点开发少,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3 体制不完善
永春县的主要农业旅游资源除了一些国有林场、农场以外都在农户手中,而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又存在景观单一,如天马农场,只有芦柑、橙等,季节性较强,比较难以形成长期旅游效益,而一些特色农业旅游村如北溪村、观山村等,农作物多样,环境优美,但各种农业旅游资源都在农户手中,存在管理难、规划建设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关键。
2.4 资金缺乏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特别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使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开发,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项目。
2.5 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永春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而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缺乏专门旅游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人才,缺乏必要的服务体系,使得游客感受服务差、体验和印象低。人才建设直接影响着永春县农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2.6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生态置县、旅游活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封山育林、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发展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下大力气整治,封闭了牛姆林的煤洞,大自然之水变清澈了,多种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例如牛姆林周边仍有个别煤洞在进行迂回开采,沿途一重山还存在个别的农业过度开发、无规划的发展小水电站、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实施火葬前原先留下的墓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永春原有的绿水青山,应该进一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开采和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古村落、古民居、农田、生态农业的规划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保护性规划和政策,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科学利用、保护性开发,保护和建设好永春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
2.7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永春县的农业产品较多,竹木工艺品、食用菌、各式果蔬等,琳琅满目,但开发水平低、包装差、与旅游业的结合不过融洽。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只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知名度较高,而像农家蕉菜干、笋干、萝卜丝、各种食用菌、红酒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但是都是以粗放销售为主,没有由专门的销售渠道加以包装销售,难以形成特色区域、特色品牌。一些农村特色的名小吃没有充分利用、渗透到农业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吃”、“购”以及旅游参与项目中。
3 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3.1 提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以农为本,树立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农业旅游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2 做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从而使永春县农业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多样农业旅游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样农业旅游。主要发展:(1)森林公园。以林场及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来吸引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主要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主,逐步壮大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体量,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2)综合性观光农庄。综合性观光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如北溪村、观山村、湖洋等,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游客提供度假、农业观光、森林疗养、垂钓娱乐等具有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旅游项目,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观光、度假和购物环境,还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昆虫标本室,成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3)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让游客住农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北溪村的农家乐、观山村的果园乐等等,充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3.4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环境,对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限度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5 开发高质量农业旅游产品,全面发展特色土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永春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永春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出具有永春特色和地标性质的旅游商品,改进生产技术和包装设计,完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使永春的旅游商品更具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同时,对竹林工艺品(永春漆篮等)、果蔬产品(如永春芦柑、枇杷、芥菜干等)、食用菌等进行重点开发,赋予更多的旅游特性。比如开展摘果、采菇、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使产、购、娱一条龙,增加旅游商品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旅游商品与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创新融资手段,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资金短缺是永春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要努力做好工作,精心筛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我县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同时,要创新经营体制,尝试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组,加快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7 逐步健全旅游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