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方法

2024-10-19

转换方法(共12篇)

转换方法 篇1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分为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和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成本法与权益法各自适用范围的重大变化, 导致无论是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还是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都可能是由于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公司持股比例上升或下降而引起。另外, 无论采用成本法核算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均相同, 二者的区别仅限于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因此, 当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公司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而导致两种方法之间发生转换时, 其主要工作是调整原持股比例 (增加持股比例时) 或剩余持股比例 (减少持股比例时) 在原投资点与新增投资点 (或出售点) 之间后续计量中的差异, 从而使其达到在原投资点即按转换后的方法进行核算。

一、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新增持股比例部分直接在新增投资点按权益法进行核算即可;原持股比例部分应作以下调整: (1) 将原持股比例的成本与原投资点上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比较, 考虑是否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原持股比例的成本大于原投资点上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其差额作为商誉, 不要求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原持股比例的成本小于原投资点上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两点处于不同的会计年度时) 或营业外收入 (两点处于相同的会计年度时) 。 (2) 原持股比例部分按原投资点至新增投资点之间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份额进行调整:属于在此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或营业外收入;其余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经过上述两次调整, 将原持股比例部分的价值调整至新增投资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从而达到与新增持股比例的计量相同, 以后期间增加后总的持股比例直接按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即可。

[例1]甲公司2007年1月1日取得乙公司10%股权, 成本480万元, 取得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5000万元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因对乙公司无重大影响, 甲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08年1月1日, 甲公司又以1310万元的价格取得乙公司20%的股权, 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65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 转为权益法核算。假定甲公司在取得对乙公司10%股权后至新增投资日, 乙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 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 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对原持股比例账面价值的调整如下:

(1) 对于原10%股权的成本480万元小于原投资点上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500万元 (5000×10%) 之间的差额20万元, 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

(2) 原投资点至新增投资点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1500万元 (6500-5000) 对原持股比例的调整。

取得新增投资时的会计处理如下:

由于新取得的投资成本1310万元大于新增投资点上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1300万元 (6500×20%) , 差额10万元属于包含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商誉, 原持股比例部分确认留存收益20万元, 综合考虑至此应确认留存收益10万元, 此时应冲减原确认的留存收益10万元。

二、持股比例下降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对于出售部分按正常处置处理即可;对于剩余比例部分只需从原投资点至出售点之间重新按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即可 (即初始确认部分除外) 。

[例2]甲公司2007年1月1日取得乙公司80%的股权, 成本为8000万元, 取得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9000万元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2008年12月1日, 甲公司将该投资的1/2出售, 取得价款5000万元。出售该部分股权后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 转为权益法核算。假定甲公司在取得对乙公司80%股权后至部分处置投资前, 乙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6000万元, 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 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调整剩余比例部分账面价值

(1) 剩余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4000万元, 大于原投资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3600万元 (9000×40%) , 差额400万元为商誉, 不需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2) 按剩余持股比例计算确认应享有的自原投资点至出售点之间被投资单位的净收益2400万元 (6000×40%) 。

三、持股比例上升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比照上述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处理, 当因持股比例的变化导致由权益法变为成本法时, 应将原持股比例 (增加持股比例时) 或剩余持股比例 (减少持股比例时) 在原投资点与新增投资点 (或出售点) 按权益法进行的后续计量全部冲销。

[例3]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以15000万元取得乙公司40%的股权, 因对乙公司有重大影响, 采用权益法核算, 取得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2007年甲公司确认对乙公司的投资收益600万元。2008年1月1日, 甲公司又斥资16000万元取得乙公司40%的股权。因对乙公司能够实施控制, 甲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假定甲公司在取得对乙公司投资后, 乙公司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 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1) 冲减原持股比例中自原投资点与新增投资点之间按权益法进行的后续计量部分

(2) 新增投资部分按正常成本法核算

四、持股比例下降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持股比例下降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时, 对出售部分按正常处置处理即可;对剩余比例部分自原投资点与出售部分投资点之间按权益法进行的后续计量全部冲销。

[例4]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以3000万元取得乙公司30%的股权, 因能对乙公司实施重大影响, 按权益法核算。取得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2000万元, 除固定资产外, 其他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取得投资时, 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公允价值2800万元, 账面价值2200万元, 预计使用年限20年, 取得投资后剩余使用年限15年, 直线法折旧, 预计净残值为0。2007年7月2日, 乙公司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该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10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2007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040万元。2008年12月1日, 甲公司将该投资的1/2出售, 取得价款2500万元, 因无法再对乙公司实施重大影响, 且该项投资不存在活跃市场, 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确定, 因此改为成本法核算。假定乙公司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根据上述资料, 甲公司在出售部分股权前的会计处理如下:

(1) 2007年1月1日, 取得投资时初始计量

(2) 对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因投资成本3000万元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3600万元 (12000×10%) , 其差额600万元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3) 确认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4) 确认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乙公司2007年实现账面净利润为1040万元, 因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将账面净利润调减为1000万元[1040- (2800-2200) ÷15]。

经过上述处理, 至出售时, 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3930万元, 其中成本3600万元, 损益调整300万元, 其他权益变动30万元。出售时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1) 2008年12月1日, 处置部分投资。由于处置后, 长期股权投资将按成本法核算, 因此应将处置部分对应的原权益法下确认的损益和资本公积一并转销。

(2) 冲销剩余比例部分自原投资点与出售部分投资点之间按权益法进行的后续计量

至此,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的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的余额为0, 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500万元[3930- (1800+150+15) - (300+150+15) ], 为“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账面余额, 可直接转为成本法下的投资成本。经上述调整, 剩余的15%股份转换为自原投资点上即按成本法进行核算。

而新准则的处理则直接按账面价值作为成本法核算基础, 对因持股比例下降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的会计处理较为简单, 并未将剩余部分的长期股权投资追溯调整至取得投资时的初始成本, 即并未将剩余持股比例部分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为自最初取得投资时就开始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 因此有失妥当。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中注协:《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转换方法 篇2

Excel简体繁体转换教程 Excel简繁体转换方法

步骤一、打开“中文简体繁体转换”对话框

选中要进行简体转繁体的单元格区域,然后切换到“审阅”选项卡,再单击“中文简繁转换”选项组中的“简繁转换”按钮,如图所示:

步骤二、进行“转换方向”设置

在弹出的“中文简繁转换”对话框中的“转换方向”选项组下单击相应的简体转繁体单选按钮,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即可,如图所示:

转换方法 篇3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

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20万元的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

①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说明:甲公司个别报表中剩余股权的账面价值为270万元,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 32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70

投资收益 50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 45

贷:盈余公积 (50×60%×10%)3

未分配利润 (50×60%×90%)27

资本公积 (25×60%)15

【说明】上述调整分录也可以理解为:甲公司处置60%股权在20×9年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120万元,而20×9年合并财务报表应确认投资收益=处置价款480万元-合并财务报表角度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600+75×100%)×60%=75(万元)。所以甲公司20×9年合并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冲减45万元。

同时,在合并报表角度应通过“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科目追加确认20×7年~20×8年的投资收益30万元(“合并报表角度应确认的投资收益50万元”-“个别财务报表中在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已追溯确认的投资收益20万元”)和资本公积15万元(“合并报表角度应确认的资本公积25万元”-“个别财务报表中在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已追溯确认的资本公积10万元”)。

【提示】设“投资收益”项目调整数为X,则:

20×9年个别财务报表投资收益120+合并报表调整(50+X+25)=合并财务报表投资收益150,计算出X=-45

③从资本公积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其他综合收益25万元,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 25

贷:投资收益 25

从以上①②③的会计处理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投资收益120万元+①50-②45+③25=150(万元)。

(2)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

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700+300)-(600+50+20)×100%-(800-600)]+20×100%=150(万元)。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40万元的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

①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61

投资收益 39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 49

贷:盈余公积 3.5(50×70%×10%)

未分配利润 31.5(50×70%×90%)

资本公积 14(20×70%)

③从资本公积转出其他综合收益20万元,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 20

贷:投资收益 20

所以: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投资收益140+①39-②49+③20=150(万元)。

二、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因追加投资使得原来持有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变成了对子公司的投资,此时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应当分下列几种情况进行处理。

1.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

企业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取得股权最终形成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⑴初始投资成本=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合并日应享有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份额作为该项投资的。

⑵计算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合并日为取得新的股份所支付对价的账面价值

⑶比较⑴和⑵,按其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如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则继续冲减留存收益。

2.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

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取得股权最终形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所持被购买方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购买日新增的投资成本

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高层转换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篇4

1 高层转换层的概述

1.1 使用高层转换层的意义

高层建筑结构, 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下部受力会随之增大, 而上部结构相对受力较小, 为了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必须保证下部结构的稳固性, 以求支撑整个建筑结构, 所以一般情况下下部的结构墙体较多、刚度较大、柱网较密, 而上部的结构墙体和柱体数量会逐渐减少, 柱网逐渐扩大[2]。以往的建筑设计致使建筑物的空间功能出现了不同, 上部的活动空间往往要比下部的活动空间大很多。这种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已经难以满足建筑对空间的需求。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功能性, 必须采用新型的建筑结构样式, 转换层结构就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建筑结构, 它可以顺利的实现建筑结构楼层之间以及楼层上下的转换, 有利的发挥了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

1.2 高层转换层的设计原则

将转换层结构应用到高层建筑物设计中, 可以增加高层建筑物的竖向刚度。但是会降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为了减少该情况的发生, 在进行设计时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主要为:1转换层设计时, 选择能够直接落地的竖向构件, 可以直接落地的竖向构件越多, 其转换结构相对会越少, 刚度突变也就越小, 对其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影响也就越小;2设计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时, 尽量将转换层设计在低处, 遵循宜低不宜高的原则;3优化转换层结构时要保证转换层结构型式的传力路径, 这样可以保证施工量, 便于结构分析设计;4转换刚度不宜过大。

2 高层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和特性

(1) 梁式转换是现今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它可以实现垂直转换, 传力途径明确且直接, 采用转换梁直接转换上部墙的受力给下部柱。这种转换方式的成本造价相对较低, 便于设计的计算和分析。其应用较为广泛, 占转换层使用总量的76%左右。

(2) 当转换层出现上下柱网布置次序较差、错开较多、无法使用梁式转换方式进行承托的情况时, 可以采用板式转换方式。板式转换将转换层制成了2~2.8m厚的转换板来实现转换, 其下层柱灵活性较好, 但是自重较大, 所以材料使用量较大, 施工难度较高。

(3) 桁架转换。桁架分为实腹桁架和空腹桁架两种。相比较梁式转换层来说, 它的受力更加明确、清楚, 且自重小, 抗震性也高, 但是其节点设计较为复杂, 暂时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较少。

(4) 箱式转换刚度比较大, 它将双向、单向托梁和上层、下层较厚的楼板浇筑成统一的整体, 进而实现转换。

(5) 斜柱转换结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可压缩性能, 但是会增大水平荷载。为了避免这个缺点, 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多采以平面布置为前提, 其中添加拉梁或圈梁, 使用最短的路径实现平衡。为了确保这种转换层的安全必须充分考虑斜柱转换层的荷载分担, 转换斜柱尽量连接在更多的楼层。

3 高层转换结构设计方法

3.1 高层转换总体结构设计方法

(1) 加大下部主体结构的刚度。在转换层结构中必须充分考虑竖向刚度的突变, 好的竖向刚度可以有效的抗震, 所以转换层结构的下层主体结构和上、中层结构的总剪切度要符合一定的要求, 可以增强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加剪力墙设计、加大下部的竖向构件的截面尺寸。

(2) 剪力墙布置。剪力墙可以影响上下刚度传递, 尽量减少上、下结构刚度的突变的方法为尽量减少上部的刚度, 不将剪力墙设置在上部, 同时将剪力墙尽可能的设置在下部, 增大下部的刚度, 落地剪力墙均匀分布。

(3) 选择转换层的结构刚度要合理。在进行转换层结构设计时, 要充分的选择适合的转换层结构的刚度。避免刚度过大引发的竖向结构的突变现象, 尽量增加其抗震能力, 减少材料使用。同时也要避免因刚度过小导致的上部竖向构件以及其它竖向构件之间的沉降差。

3.2 高层转换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

(1) 框支柱的设计。框支柱是转换层结构中重要的构件之一, 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性。高层建筑施工会出现很多楼板变形问题, 剪力墙也会出现裂缝问题。这些问题会降低结构刚度, 所以应该单独地、系统地设计可以提高框支柱剪力的单元。将框支柱的上部墙体的纵筋延伸到墙体的内层, 增加转换层的上下连接关系[3]。

(2) 框支梁的设计。框支梁是上下层荷载能力的传力途径, 可以有效保障框支剪力墙的抗震性。其剪压比可以影响框支梁截面的尺寸, 截面宽度通常要大于它两倍的墙厚, 根据计算算出框支梁截面的高度。在进行该结构设计时需要保留一些安全储备。实际操作施工中, 遵循强剪弱弯的原则, 提高箍筋的数量保证和纵筋数量的平衡。

(3) 转换层楼板的设计。框支剪力墙分为上下两部分, 其受力情况不相同。下部楼层中, 落地剪力墙的刚度因为和框支柱的刚度存在差别, 所以它承担了很大程度上的水平剪力, 转换层部分的荷载分配不均匀。而上部楼层中, 外荷载引起的水平力分配是依照剪力墙的不同刚度比例进行的。转换层楼板的使用就是为了分配上、下部分剪力。因为转换层楼板的变形幅度大、受力较强, 所以一定要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刚度。

4 结束语

在高层建筑中, 转换层结构的应用较为广泛, 合理的进行转换层结构设计成为了高层建筑必不可少的建筑内容。因为每座建筑的内部结构都有所不同, 所以转换层结构设计应该遵循其自身的特点, 根据建筑需要, 来设计合理的转换层类型。同时, 在实际的施工中, 还要充分了解各个构件的特性, 尽量做到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转换层的质量。

摘要:目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建筑业发展速度尤为快速。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建筑高层结构转换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被不断的应用到高层建筑中。为此, 文章对高层转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研究。

关键词:高层,转换结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曾秋宁.浅谈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J].广西城镇建设, 2010, (7) :50-52.

[2]梁世雄, 刘卓明, 蒋彬.浅谈某高层建筑转换层的结构设计[J].科技与生活, 2010, (14) :56-57.

转换方法 篇5

作者:pythoner 字体:[增加 减小] 类型:转载

# Parsing string with base into a number is easynum = int(str, radix)# We have to write our own function for outputting to string with arbitrary basedef itoa(num, radix): result = “” while num >0: result = “0123456789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num % radix] + result num /= radix return result

希望本文所述对大家的Python程序设计有所帮助,

转换方法 篇6

1. The spokesman said, "The prime minister will visit three countries in Africa next week."

新闻发言人说:“总理将于下周访问非洲三国。”

有学生这样转换:“The spokesman said the prime minister will visit three countries in Africa next week.”乍一看,这果然是个间接引语,但是我们细看里面的时态就会发现不妥。主句中的动词“said”是过去时,而总理的动作却是“will visit”,显然出现了时态错误,那么我们应该把句中的“will visit”的时态退后,改成过去将来时“would visit”。同时,时间状语next week要加上定冠词the加以限定,表示“说话时刻之后的下一周”。

正确的改法应该是:The spokesman said the prime minister would visit three countries in Africa the next week.

但是如果直接引语的内容是客观规律,则不用更改时态。

Our teacher told us, "The boiling point of water is 100℃ under 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

老师告诉我们:“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可转变为:Our teacher told us that the boiling point of water is 100℃ under 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

2. The journalist asked him, "Were you present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yesterday?"

那名记者问他:“昨天你是否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有学生这样改了间接引语:“The journalist asked him that were you present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yesterday.”首先一个明显的错误,从句中不能出现疑问句的语序,需将其转换成陈述句的语序。但仅仅这样是无法体现疑问句的原意的,我们需要在前面加上连词if或者whether… or not(是否),来体现疑问语气。另外根据刚才说的时态退后原则,我们要将从句的一般过去时变为过去完成时。相应的,要将表示具体时间的“yesterday”变为相对的时间“the day before”或者“the previous day”。

那么,原句变为The journalist asked him if he had been present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the day before.

3. 总结了上面的两个例句,将特殊疑问句的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就很简单了。

The police questioned the witness, "What did you see on the spot?"

警方询问目击者:“你在现场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上述原则,原句可变为:The police questioned the witness what he had seen on the spot.

也许大家注意到了,原来直接引语中的“you”变成了现在的“he”。

在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果从句中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或被第一人称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要按照主句中主语的人称变化;

若从句中的主语及宾语是第二人称或被第二人你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要跟引号外主句的宾语一致;

如果从句中的主语及宾语是第三人称或被第三人称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一般不需要变化。

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一随主,二随宾,三不变”的原则。

4. 如果直接引语是祈使句,那该怎么变呢?

Jimmy's girlfriend said, "Stop talking about this topic!"

遇见这样的情况,我们通常将其改为ask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或者tell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的句型,或者改为命令、劝导等含有祈使意义的动词。

那上面的句子我们可以转换为:Jimmy's girlfriend told him to stop talking about that topic.

有一点要注意,直接引语中的表示近指的词要在间接引语中改为远指的词,比如this、these、here要改成that、those、there。

法学方法论的范式转换 篇7

在德语语境下, 法学方法专指法律的适用, 即将规范应用于事实而获得判决的方法。法学方法论与法本体论关系密切, 存在何种本体观就会衍生出何种方法论。不同于法律研究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方法论既与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实践面向有关, 又同欧洲大陆所因循的法传统相联系。欧陆法系历来就有精进方法论的传统, 古罗马时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解释就有法律效力, 中世纪后期的前、后注释法学派也曾致力于法学方法的复兴。而其中尤以德国凭借其质朴、严谨的性格和深邃的哲理素养在方法论领域的研究中长期独领风骚。

历史法学派的萨维尼堪称近代法学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概念法学在萨维尼的基础上不断拓展, 最终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律适用方法。随后, 利益法学在批判概念法学的同时亦吸收自由法学的合理因素, 从而完成了由“概念”到“利益”, 这一法学方法论上最大的范式转换。二战后的价值法学在此基础上日臻完善, 上世纪70年代后受“法诠释学”、“法论证学”进路的影响方法论也对新时代的思潮作出回应。

二、法学方法论的范式转变

(一) 概念法学范式的形成

1. 历史法学

萨维尼所属的历史法学派反对18世纪盛行的普遍理性主义, 主张法是民族精神的产物, 随民族精神发展而发展、灭亡而灭亡。在条件尚未成熟前冒然立法不啻为一种僭越是人类恣意的傲慢。萨维尼主张“历史”与“系统”的方法并重, 一方面只有回溯历史我们才能探明民族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在纷繁复杂的法规范背后存在着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 如同罗马法, 把握这条主线是法律人应尽的职责。由于萨维尼强调“直观的”研究, 他并未寻求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从萨氏早期的作品看, 萨维尼曾有着坚定地实证法倾向, 法律适用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确法律的内容, 就是关于涵摄模型中作为大前提的法的发现。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文意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在内的法律解释体系。萨维尼明确主张法官应机械地适用法律, 法官造法不被允许, 法的解释要探寻法的历史目的。由此, 法学方法论的框架基本奠定, 后世的法律解释莫出其左右。作为近代法学方法论集大成者的萨氏在体系性、历史目的和法律解释上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 概念法学

代替萨维尼完成体系构建的是概念法学, 代表人物有普赫塔、温德海得。普赫塔以概念的逻辑演绎为起点, 成功的建立起一座包罗万象的概念金字塔。诚如耶林所言:“法的概念具有生命力, 它们互相繁殖得出新的概念。”金字塔顶端屹立的是最高概念, 所有下位概念都由它演绎而来, 越向塔尖, 概念越抽象, 范围就越大, 法律规范每降一层都要以丧失抽象性作为代价。温德海得作为潘德克顿学派的集大成者秉承了概念法学的传统, 其六编制民法教科书更成为日后《德国民法典》的蓝本。至此, 概念法学发展达到了顶峰。强调“体系性”是概念法学最显著的特征, 其借助不断繁殖的概念, 幻想能建立一个无所不包法律体系。对大前提“法”的发现依旧是方法论上的重点。由于强调体系的完整性, 在概念法学看来根本不存在法律体系外的漏洞, 法官作为机器所要做的就是将法条无感情的适用于案件。法官造法依旧被禁止, 法的适用是绝对的, 法律适用的不正义不可想象。对拟制概念的过分强调使法律异化为一个封闭系统, 在概念法学看来, 定义在逻辑上的加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利益与价值被排除在外了。在法律解释上概念法学承袭萨维尼的主观主义风格, 温德海得就强调法官的对法律的解释应当遵循历史上立法者的心理。

3. 自由法学

早在《德国民法典》颁行以前, 耶林就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概念法学, 认为概念法学颠倒了概念与综合 (体系) 的方法, 使生活的手段变成了目的。《德国民法典》颁行后出现了大量法典外的案件, 彻底打碎了概念法学的迷梦。随后, 德国法学界掀起了一场批判逻辑至上和法条僵化的运动, 自由法学在其中起领军作用, 代表人物有埃利希和康特罗维茨。他们都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主张在国家法外还有“活法”或“自由法”的存在, 强调“活法”或“自由法”才是真正有效的的法规范。自由法学首先批判了概念法学所鼓吹的体系完整性, 认为一切法典皆有漏洞。其次, 批判概念法学与社会生活的脱节, 指责其妄图凭一道概念的幕布将法与现实分割。在方法论上自由法学并不反对传统的涵摄模型, 但他们更强调法官的自由裁量, 主张在面对法律漏洞时, 法官要做的不是拒绝裁判而是在“活法”或“自由法”中发现法律, 从事法的续造。而面对法律适用造成的不正义时, 自由法运动要求赋予法官抵抗权, 以“活法”代替实证法, 从而实现法的矫正。自由法学在法律解释上遵循客观主义原则。

(二) 利益法学范式的形成

1. 利益法学

法律体系在自由法学处重获开放性, 外部因素的介入以笼统的“活法”为媒介, 而成功将这些因素系统化为利益, 实现范式转换的当属利益法学的宗师:菲利普赫柯。赫柯在耶林“目的法学”的基础上系统批判了概念法学与自由法学, 从而创立了利益法学派。赫柯认为法的目的在于利益, 法就是各种利益角力的结果, 法的适用就是对立法者所确信的利益加以声明。作为指导法官具体判案的实践技术, 赫柯明确反对法哲学领域的干涉, 其在批判概念法学的同时亦批评自由法学在法官自由裁量上的过分僭越。在赫柯看来法律解释就是探寻立法者对不同利益的态度, 利益的分析是其研究的核心。由于强调立法者的利益判断, 赫柯要求在弥补法律漏洞和矫正法律的非正义时应严格限制法官的造法权和矫正权, 法律解释与法律续造之间泾渭分明。法官对法的续造要以现今法秩序所认同的利益为准, 法的续造不得脱离实在法与立法者, 在法律解释上利益法学明显更具有着主观主义的倾向。

由此, 赫柯完成了法律史上方法论范式的最大转向, 法本身也完成了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过渡, 利益衡量的观点被导入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法律的发现被二元化为法律解释和法律续造, 前者通过语义、体系、历史的解释实现规范与事实的结合, 在法律适用产生不正义时也可以借主观目的实现法律矫正, 后者则主要针对法律漏洞, 强调法官应在严格条件下从事法律的续造。

2. 评价法学

利益法学的方法论存在缺陷:首先, 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的混淆, 由于赫克对利益做出广义的理解, 人们很难把握利益的具体内涵。其次, 利益评价缺乏体系, 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无法做出判断。另外, 赫柯排斥法哲学的指导将自己的利益法学严格限定在实践层面, 主张摒弃一切价值判断, 并认为价值判断是哲学、政治学的范畴, 最终使利益分析走向了没有标准、缺乏体系、唯因果论的死胡同。

二战后在利益法学的基础上评价法学崛起。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拉伦兹、齐佩里乌斯、恩吉施等。评价法学严格区分法律评价的对象与标准, 在法律适用中法官所考虑的不再是立法者所确信的利益而是这些利益背后的评价。在构建价值评价的层级上评价法学也煞费苦心, 如何将主观的价值判断客观化, 是评价法学孜孜不倦的主题, 他们或是诉诸于法的文化精神, 或是法的伦理观, 或是普遍的法意识。总之, 法体系外的因素越来越多的通过系统的方式被吸收到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成为了裁判考量的基础。期间, 法律解释与法律续造的关系日渐模糊, 方法论在关注法律发现的同时亦关注事实的发现。基于法体系的开放性, 立法者的目的被边缘化而法律解释更强调客观, 即法律之于当下的意义。最终, 当代法学方法论的发展在评价法学处迈向了顶峰, 一切方法论的理论莫不都是评价法学的装饰品。

3. 法诠释学与法论证学

20世纪70年代以后, 评价法学的方法论也吸收借鉴了一些新理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诠释学”和“法论证学”。法诠释学源自伽达默尔的诠释哲学, 在语言学转向的过程中, 以考夫曼为代表的理论法学家纷纷将诠释学进路应用到法学中, 从而形成了法诠释学。在方法论上法诠释学更强调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前理解, 法与事实的发现不再遵循“主客观相分离”的图式, 而是在前视域的基础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主体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流连反转以弥合实然与应然的对立。法论证学则源自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 阿历克西受其启发创造的法学上的论证理论。不同于传统法适用中的外部科学证成, 商谈的合意更强调做内部的研究, 从而为判决提供内在正当性的基础。

三、达摩克利斯之剑与阿喀琉斯之踵

“正义”作为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长悬于法律人头上, 法的适用在乎正义, 裁判的终极目标也是正义。“上帝死后”现代社会迎来了诸神混战的时代, 伟大的价值观一去不返, 曾经甚嚣尘上的神与理性退居人心, 正义的栖息归隐之所不再是社会的整体, 而是个人。实现个人正义成为现代法学方法奋斗不息的目标。倘若一番曲折后, 规范之于事实催生的不是正义, 而是对个人尊严的践踏, 那后果肯定不是莫衷一是的沉默而毋宁是疾风骤雨般的反抗和整个法概念的坍塌。

个人正义的实现归根到底在于个人价值的判断, 法学方法论亦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倘若法学不放弃以数学般严格的实证标准来衡量自己, 那么所有关涉法的命题都将因丧失科学性而变得没有意义, 诚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 很难想象何种科学理性能粗暴的施加于社会理性之上。职是之故, 法学方法的局限实则植根于法本体论的“二元分裂”中, 作为实践之学法面向现实, 作为规范之学法更渴求理想, 实然与应然、事实与规范、实证与自然, 伸缩的两极间融不得一个静态的支点, 动态的平衡下汹涌着殊死的角力。纵使经验判断可以在方法论上被量化, 但价值判断却无法在一个符合论的真理观语境中被证成。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反思其瑕疵, 法学方法论的前景还任重道远。

摘要:法学方法在德语语境中指法律适用的方法。德国的法学方法论最具有代表性, 在先后经历了历史法学、概念法学、自由法学和利益法学的百年发展后, 方法论完成了从“概念法学”到“利益法学”的最大范式转换。二战后, 评价法学崛起, 在吸收新理论的同时进一步补阙旧理论的不足, 使法学方法论日臻完善。当然, 理论是灰色的, 生命之树常青, 法学方法论亦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范式转换,阿喀琉斯之踵

注释

1[1]顾祝轩:《制造拉伦兹神话——德国法学方法论史》[M]法律出版社2011 (11)

2[2]胡玉鸿.关于法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 (05)

3[3]邢敏, 李椿.规范与创新——法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家.2005 (S1)

两种七参数坐标转换方法 篇8

(1) 北京1954坐标系。该坐标系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该椭球的主要参数为:长半轴6378245;扁率1:298.3。

(2)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该坐标系是参心坐标系, 采用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为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数据, 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也称西安80坐标系。长半轴6378140±5;扁率1:298.257。

(3)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该坐标系是地心坐标系, 与WGS-84坐标类似。原点在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定向在1984.0时与BIH (国际时间局) 。长半轴6378137.0;扁率1:298.257 222 101。

各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是工作中的经常遇到的问题, 主要的转换方法有三参数、四参数和七参数法, 而这三种方法中, 七参数是一种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转换模型, 是基于椭球间的三维转换, 精度最高。

如果用七参数法来实现WGS84坐标系与1980年国家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 求解前必须确定控制网中各点对的距距离。如果两点间距离超过15公里, 必须考虑曲面因素即两两种不同坐标系的椭球参数, 避免因椭球的差异, 导致转换换后所得坐标残差过大, 精度过低, 为了保证精度必须采用用七参数法。如果两点的距离小于10公里, 曲面因素影响几几乎可以忽略, 所以采用四参数等精度较低的转换方法来转转换。

七参数转换主要有以下方法:

(1) 通过卫星定位接收机测得WGS-84大地坐标并转换换至西安80大地坐标, 再通过高斯投影将西安80的大地坐坐标转换到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

(2) 通过卫星定位接收机测得WGS-84大地坐标, 先以高高斯投影将其变换至同椭球下的平面直坐标X、Y、h84, 之后后在平面坐标系中将WGS84下的平面坐标转换成西安880平面直角坐标。

方法一采用的是不同大地坐标系的转换模型, 七参数包括3个旋转参数、3个平移参数和1个尺度参数, 但是考虑到两种大地坐标的椭球参数的不同, 为了提高精度, 减少不同椭球引起的变化, 还需要增加两个变换参数。而方法二的原理是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转换模型, 通常采用布尔沙 (Bursa) 模型, 参数由3个平移参数、3个旋转参数和1个尺度参数组成。通过GNSS静态观测获得的WGS84大地坐标, 通过转换可得同一椭球系的空间直角坐标, 再结合其他椭球至少3个已知控制点成果的公共点, 采用间接平差法, 通过高斯投影转换为西安80坐标系大地坐标;最后再转换得到空间直角坐标。七参数转换公式如下:

m:尺度变化参数;

ΔX0ΔY0ΔZ0:平移变化参数;

εXεYεZ:旋转参数。

如下例:

某工程设计将WGS84转至基于西安80椭球的独立坐标, 公共点如表1、表2。

通过数据统计, 两种方法在平面位置转换精度基本一致, 但高程方向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建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两种方法综合考虑, 互为校核。

通过分析上述两种方法, 最终转换结果即西安80坐标系平面坐标与七参数求解的途径、方法和计算过程都有关系, 会对其有较大的影响。求解七参数的必要条件是已知两个椭球坐标系的三个公共点, 一种是GNSS观测中直接获得的WGS-84椭球下的大地坐标经纬度 (B, L, H) , 另一种是工程测量中使用的是高斯投影后的平面直角坐标 (x, y, h) 或其他椭球的平面直角坐标。即已知的三个公共控制点的坐标成果必须使用这两种形式来表示的。

七参数转换后的坐标残差, 与选用的数学模型和求解转换参数的公共点坐标精度有关, 也和点位组成的形状及数量有很大关系。因此, 当测区范围较大时, 坐标转换必须分区域进行, 区域之间的公共点需有重叠部分, 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坐标转换的精度。

目前, GNSS测量仍然以WGS-84椭球和其大地坐标系为主, 点的绝对坐标也以大地经度、纬度和大地高描述。无论采用上述的哪种方法, 为将椭球系统中的三维坐标转换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的西安80坐标系, 也为了保证椭球面上两点的距离与高斯平面上的边长一致, 必须已知测区的中央子午线等椭球参数。中央子午线可以通过测量测区范围的大地坐标, 取其差值来确定, 这属于任意坐标系或工程独立坐标系;同样根据国家3°带或6°带的规定, 也能反算其中央子午线。

外业工程完成后, 要选择合适的GNSS基线解算软件, 把椭球参数和测得的基线观测数据导入软件中。首先进行基线的初步处理, 剔除不合格基线, 再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最后与已知点联系, 求解参数并进行强制转换。基线解算软件在三维无约束平差时, 随机选取网中一个单点定位的WGS-84坐标作为固定点, 然后进行网平差。因此, 相同的基线观测原始数据, 软件随机选择不同的固定点, 求出的七个参数具体数值也不尽相同, 但无论哪组数值, 都不影响整体转换的坐标结果, 主要原因是, 网中所有观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 无约束平差不会改变点位的相对关系。再者, 不论随机选取的固定点定位精度高或低, 最后都必须通过两个椭球间的已知公共点的坐标强制转换。而且七个转换参数都有参考限值, X、Y、Z轴旋转一般都必须达到秒级 (一般小于10秒) ;X、Y、Z轴平移一般小于1000。若求出的七个参数不在限值以内, 一般不能使用的。这一限制比较苛刻, 因此在具体使用七参数还是四参数时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而定。

七参数的应用范围一般大于50平方公里, 在计算转换参数时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公共点的选取位置应位于测区四周和中心, 分布合理均匀。为提高转换精度, 尽量采用多个公共点, 让这些点位能完全并均匀覆盖整个转换区域。并留取几个检查点, 作为检核。如果测区周围有高精度的西安80平面控制网 (必须包括部分高程控制网点) 或独立坐标系控制点, 采用GNSS定位系统对这些公共控制点 (必须包括高程点) 进行静态观测, 得到它们对应的WGS-84大地坐标, 采用方法一用坐标转换的应用程序或基线解算软件, 如南方数据后处理软件, 通过强制拟合法求取七参数, 进而求得西安80平面坐标。如果项目甲方没有提供WGS-84大地坐标与西安80大地坐标的转换参数, 可用方法二求得。

通过多次求解和实践丈量证明, 在平面位置的计算精度上, 两种七参数转换法残差较小;但高程方面, 空间直角坐标转换方法精度相对较高。在选择坐标转换软件或基线解算软件时,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验证两种方法, 才能选择出符合精度等级要求的软件。

七参数转换是测绘生产中常用的坐标转换方式。涉及不同椭球间的转换, 必须根据测点之间的距离、测区面积和点位密度, 采用文中两种方法, 相互验证。并从中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上述方法在椭球面上的各点之间边长和方位, 必须与平面投影中的数值保持一致, 否则会影响网形和坐标转换的精度。只有保证了一致性, 才能克服固有误差, 减少偶然误差, 简化计算方案, 从根本上杜绝GNSS网形的扭曲和变形, 进而保证工程精度要求。

摘要:文章给出了获取七参数的不同方法, 介绍了如何转换西安80坐标系坐标, 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不同, 强调了各种实际情况下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RTK,七参数,测量

参考文献

[1]陈俊勇.中国现代大地基准-中国大地坐标系统2000 (CGC S2000) 及其框架[J].测绘学报, 2008, 37 (3) :269-271.

[2]李征航, 魏二虎, 王正涛等.空间大地测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79-84.

[3]杨大勇, 王坚, 王彬, 孟祥超.GPS网基准点在空间坐标系下的稳定性检验[J].测绘科学, 2013, 38 (2) :89-91.

[4]陈宇, 白征东, 罗腾.基于改进的布尔沙模型的坐标转换方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 (3) :71-73.

[5]倪飞, 赵长胜, 郭洋洋.不同大地坐标系间相互转换的病态解决及抗差算法[J].测绘科学, 2011 (04) .

[6]谢宁.GPS坐标转换方法的精度对比分析[J].硅谷, 2011 (4) .

[7]孔祥元.控制测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常用坐标系转换方法的探讨 篇9

1.1 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4年北京坐标系属于参心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大地原点是前苏联的普尔科沃;大地点高程的基准是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推算出来的;按照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出高程异常, 局部平差结果作为大地点成果。

1.2 1980西安坐标系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属参心大地坐标系;采用既含几何参数又含物理参数的四个椭球基本参数。数值采用1975年IUGG第16届大会的推荐值;多点定位且定向明确;地球椭球的短轴与由地球质心指向远点JYD1968.0方向平行, 起始大地子午面与我国起始天文子午面平行;大地原点在我国中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简称西安原点。

1.3 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

该坐标系是一个协议地球参考系CTS, 以地球的质心为原点, 其中X轴指向BIH1984.0零度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 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 X、Y、Z轴构成右手坐标系。WGS-84椭球采用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17届大会大地测量常数推荐值。

1.4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该坐标系是全球地心坐标系根据我国具体地理情况设计的, 其原点为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自2008年7月1日起, 中国将全面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由国家测绘局负责组织实施。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具有科学意义。

2常用的等价坐标系表示方法

2.1 大地坐标系

P点的子午面NPS与起始子午面NGS所构成的二面角叫做P点大地经度, P点的法线En与赤道面的夹角B叫P点的大地纬度, P点的位置用L、B表示。

2.2 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

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在大地体内建立的坐标系O-XYZ, 它的原点与地球质心重合。Z轴与地球自转轴重合, X轴与地球赤道面和起始子午面的交线重合, Y轴与XZ平面正交, 指向东方, X、Y、Z构成右手坐标系, 一点K的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用 (z、y、z) 表示。

2.3 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

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以椭球中心O为原点, X轴为起始子午面与赤道面交线, Y轴为在赤道面上与X轴正交的方向, Z轴为椭球体的旋转轴, X、Y、Z构成右手坐标系O-XYZ, 在该坐标系中, P点的位置用 (X, Y, Z) 表示, 如下图1所示。

2.4 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于高斯投影是分带进行投影的, 每个投影带都有各自不同的中央子午线, 投影带间互不相干, 因些在每个投影带中均可以建立各自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由高斯投影知, 中央子午线与赤道投影后均为正交直线。如果以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 赤道的投影为y轴, 中央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O投影为原点o, 于是, 构成了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o-oy, 如图2所示。

3不同形式的测量坐标系转换

3.1 同一参考椭球下大地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

同一参考椭球下大地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有两种模式, 分别为:

1) (B, L, H) → (X, Y, Z) ;2) (X, Y, Z) → (B, L, H)

3.2 不同基准下大地坐标与高斯平面坐标之间的转换

已知某一点在椭球面上的大地坐标 (B、L) , 求其在高斯平面上的坐标 (z、y) , 称其为高斯投影正算。正算的关系式如下:x=F1 (B、L) ;y=F2 (B、L)

在高斯投影中, 为了限制投影变形的程度, 试将椭球面按子午圈分为若干相等经度差 (例如60、30等) 的投影带, 各以本带中央大地经度为L0的子午圈作为轴子午线。投影就限制在各带范围内进行。高斯投影坐标正算公式B、1—x, y

任一大地点要进行投影计算, 应先看它的大地经度L是属于那一带, 设该带中央经线 (即轴子午线) 的经度为L0, 则投影变形的程度只随L一L0=l而变, 而和其它无关, 因此投影正算关系式可以写为:x=F1 (B、l) ;y=F2 (B、l)

4测量坐标转换的应用

4.1 GPS定位成果转换为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三维坐标

GPS坐标定位成果 (包括单点定位的坐标以及相对定位中解算的基线向量) 。GPS定位技术在实际中常用于测量工作, 测量后所得的结果一般都是三维的基线向量, 多个基线向量联合起来又构成GPS向量网, 由于基线向量是三维的, 因此构成的基线向量网也都是三维的。

要使得GPS网与地面网能重合在一起, 有共同的原点, 就需要对GPS网进行平移变换, 然后在共同的原点上进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通过公式计算出GPS网与地面网在起始方向上的方位角A和高度角β。A和β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于是, GPS网与地面网在起始方向上的方位角差和高度角差为:

undefined

设GPS网各点相对于原点的三维直角坐标差为ΔX, ΔY, ΔZ, 则各点经三维转换后相对于原点的三维直角坐标差ΔX1, ΔY1, ΔZ1为:

最后得各点经三维变换后在国家大地坐标系内的三维直角坐标为:

X1=X+ΔX1

Y1=Y+ΔY1

Z1=Z+ΔZ1

这样便可求得各点在国家大地坐标系内的大地坐标B1、L1、H1。

若要再将GPS网投影变换至地方坐标系内, 可利用上述方法作类似转换。

4.2 GPS定位成果转换至国家大地坐标系

GPS网与地面网有三个以上的重合点时, 才能用七参数转换公式进行坐标转换。首先是GPS网选定基准点的坐标, 等坐标选定后由基准点的坐标值和基线向量计算GPS各个点的WGS-84坐标值, 设为 (X Y Z) , 再把重合点在地面上的坐标由 (B L H) D换算为 (X Y Z) D, 最后吧重合点的两组坐标值代入七参数 (三个坐标平移参数, 三个旋转参数, 一个尺度比参数) 公式中解算转换参数。当重合点多于三个时, 就要采用评差的方法对转换参数进行求解, 然后根据转换参数计算GPS各个点在国家坐标中的坐标值, 也就是实现了GPS定位结果至国家坐标系的转换。

5小结

测量坐标转换包含测量坐标系转换和测量坐标基准转换。其中测量坐标系转换是指在同一个坐标基准面下, 把空间点的坐标进行不同坐标形式下的转换, 也就是平面坐标、大地坐标、空间直角坐标之间的转换;测量坐标基准转换是指在不同的基准面下对各个点的坐标进行转换, 即WGS-84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2000国家坐标系和地方坐标系之间的转换。不论遇到哪种测量坐标转换问题, 其关键都在于如何确定其坐标转换参数。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坐标转换方式的研究, 证明了转换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大杰, 施一民, 过静珺.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原理与数据处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大杰, 白征东等.大地坐标转换与GPS控制网平差计算及软件系统[J].1997, 同济大学出版社, 16-23

[3]韩晓冬, 陶华学, 董军.空间直角坐标系非线性坐标转换模型[J].工程勘察, 2002, (5) :27-30

[4]朱华统, 杨元喜, 吕志平.GPS坐标系统的变换[J].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4

[5]张洪文, 张明丽, 张亚峰.参心坐标系向地心坐标系转换若干问题的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4期

现场检测解决仪器电源转换的方法 篇10

我单位主要从事矿山在用设备安全检测检验工作,在实际检测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现场条件不具备220V电源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部分检测仪器无法正常使用。如在海拔较高的通风机房,或地处较为偏远的空压机室等地区,都不能提供适合检测仪器正常开启的220V电源。我单位所使用的部分矿用设备检测分析仪,都必须满足220V±20%的稳定电压才可以正常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场使用稳定的规定电压才能有效完成检测任务。

1 设计方案

如何才能有效取得220V±20%的稳定电源,从而顺利完成设备检测任务呢?通过这几年的实际工作和总结,我们得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1.1 方法一

当现场只具备电压为127V的照明电源时,可以使用220V调压器进行升压。将调压器输入端接检测分析仪电源,调压器输出端直接连127V照明电源,同时将调压器调整指针旋转至127档位,这时检测分析仪就得到了稳定的220V电压,从而能正常开启使用了。

1.2 方法二

当现场只具备380V的设备电源时,我们采用三灯泡并星点的方法也可准确得到220V电压,具体接线方法(见图1)。

图1(参见右栏)

A、B、C三点分别代表380V电源三相,用三个同等瓦数的灯泡与电源三相分别串联连接,最终合并为星点D。此时测量电压,可准确得出UAD≈UBD≈UCD≈220V。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同时还可采用另一种接线法也能近似得到220V±20%的电压电源,以满足检测分析仪的正常使用(见图2)。

E、F为380V电源的任意两项,只需将两个同等瓦数的灯泡串联在电路EF内,就可得到电压UEG≈UFG≈190V。

但是请注意,若此时将检测分析仪并入灯泡1两端后,会使局部电路电压发生显著变化,见图3。从而导致电压UEG下降,令仪器不能达到正常使用电压220V±20%,仪器无法开启。具体分析如下:

例1.取60W灯泡两个,串联在电路EF内;已知仪器功率为20W,电压为220V。

因为检测分析仪电压要求必须满足176V<220V±20%>264V内,所以,当分析仪在162.9的工作电压下,无法正常开启。

例2.取150W灯泡两个,串联在电路EF内;已知仪器功率为20W,电压为220V。

因为检测分析仪电压要求必须满足176V<220V±20%>264V内,所以,当分析仪在178.1V的工作电压下,可以正常开启。

例3.取60W和150W的灯泡各一个,60W的灯泡和仪器并联,150W灯泡与总回路EF串联,已知仪器功率为20W,电压为220V。

将两个不同功率的灯泡串联在电路EF内,同样可以使检测分析仪满足电压为176 V<220V±20%>264 V内的要求。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当仪器使用结束关闭电源后,会导致灯泡电压突然升高,以至将其中一灯泡烧坏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在仪器关闭的瞬间,线路连接又变成了图1的接法。

由此可知,在仪器使用结束关闭电源的瞬间,灯泡1的电压会突然升高至271.4V,从而导致灯泡1烧毁。所以这种接法是不可行的。

根据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为配合我单位矿用设备综合检测分析仪的使用,在操作双灯泡串联380V电路变220V±20%电压的方法时,最好选择两个同样的、且功率大于150W的灯泡使用才能准确实现目的。

1.3 方法三

当现场只具备电压660V的设备电源时,可以先采用三灯泡并星点的方法将电压降至380V,再采用双灯泡串联380V电源变220V±20%电源,这样就人为地给仪器提供了适合的电压,仪器就能够正常开启运转了。

2 结语

通过以上三个方法,我们运用简单的串并联关系,在现场取材简单、接线便捷,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场不具备220V电源的问题,使检测变得更快捷更容易。同时,此方法也可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现场检测。

参考文献

[1]方承远.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2]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转换方法 篇11

关键词:工程测量;坐标转换;初始换算参数;坐标改正数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038-02

在工程测量和地籍测量中,经常要对现有的控制网或已有的测绘成果进行重测、补测或坐标纠正。[1、2]不同起始数据和不同测量条件下得到的测量结果会有所差别,通常不可能对已有旧坐标的全部点重测其新坐标,而是对旧坐标系中若干控制点进行重新测量,根据这些公共点的新、旧坐标建立坐标转换模型,将任意点旧坐标转换为新坐标。根据测量学理论,当新、旧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和坐标轴夹角关系已知,或者新、旧边长比为常数时,可通过坐标轴旋转、平移和比例缩放,由平面坐标转换公式来实现坐标换算。[3、4]对于两个以上公共点的情形,可按最小二乘原理采用间接平差法确定新、旧坐标统一转换模型的参数;[5、6]但对于较大面积的换算区域或有多个公共点的情形,上述平面坐标转换的确定数学模型不能精确地反映新、旧坐标转换参数随位置变化的特征,导致坐标换算存在较大的模型误差。为此,将转换区域内各新、旧坐标公共点视为精度均匀的离散点,在计算区域重心坐标和初始换算参数的基础上,求取各公共点的坐标换算近似值及其改正数。根据公共点旧坐标与其改正数的对应关系,选择合适的改正数函数模型,[7、8]利用常规数字成图软件中的插值功能,[9]获取任意点的坐标换算改正数,实现新、旧坐标的高精度换算。

1坐标转换模型

假设区域内包含n个公共点,其旧坐标xi,yi和新坐标Xi,Yi为已知,按下述步骤实现新、旧坐标的转换:

(1)计算旧、新坐标的重心坐标x0,y0,X0,Y0

(1)

(2)计算初始转换参数

通过坐标反算得旧、新坐标系中公共点i与其重心0的连线长度l0-i,L0-i,重心0至公共点i的方位角α0-i,α0-i及相应方位角之差。按下式计算初始长度比λ0;初始旋转角φ。及转换参数A,B。

(2)

(3)在旧坐标系中,计算各公共点相对于重心坐标x0,y0的坐标增量△xi,△yi及坐标增量的初步换算值η xi,η yi

(3)

(4)按下式计算初步坐标换算值X′i,Y′i及其改正数δXi,δYi

(4)

(5)根据n个公共点的旧坐标及相应的坐标换算改正数分别建立δX,δY的插值函数模型。

(5)

(5)式中插值函数的形式可根据公共点数量的多少来合理选择,如一次线性函数、二次多项式或样条函数等。其多项式系数可由公共点的已知坐标换算改正数δXi,δYi按最小二乘法确定。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无需确定插值函数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可利用常规数字成图软件中已有的离散点插值功能,生成改正数δX,δY的插值模型或等值线图,自动获取任意非公共点xj,yj的坐标换算改正数δXj,δYj。

(6)在旧坐标系中按式(3)计算任意非公共点j相对于重心0的坐标增量△xi,△yi及坐标增量的初步换算值ηxj,ηyj,由下式计算非公共点的j新坐标Xj,Yj。

(6)

2坐标换算的精度分析

分析式(6)可知,坐标换算误差主要由坐标增量换算值ηxi,ηyi的误差引起。将式(3)中第三、四两式分别对A,B,△x,△y求偏导得:

(7)

(7)式中

(8)

由于新、旧坐标换算的初始旋转角φ0一般接近于零,初始长度比λo接近于1。因此,可令A=1,B=0,d(λo)=0,则式(8)可近似简化为:

(9)

将式(8)(9)代人式(7)并写为误差形式为[10]

(10)

(10)式表明,坐标换算误差主要由控制网本身的误差和计算初始旋转角的误差构成。因此,只要新旧坐标本身精度较高,即可获得高精度的坐标换算成果。

3算例

已知某区域8个控制点的旧坐标xi,yi与新坐标Xi,Yi,见表1。

(1)将1~4点作为公共点,将5~8点视为待转换点进行坐标换算,并与实际坐标对比,以检测新、旧坐标换算的精度。由式①计算公共点1~4在旧、新坐标系的重心坐标x0,y0;X0,Y0,见表1。

(2)由式(2)计算初始转换参数,得:

λ0=0.996055;φ0=45.3;A=0.99605;b=2.2001×10-4

(3)由式(3)、(4)计算公共点1~4的初步坐标换算值X′i,Y′i及其改正数δXi,δYi,见表2所示。

(4)由式(3)、(4)计算待换算点5~8坐标增量的初步换算值ηxj,ηyj和初步坐标换算值x′j,Y′j,见表1所示。

(5)利用常规的测绘专业软件获取非公共点坐标换算值的改正数δXj,δYj。本例在南方CASS5.0数字成图软件中,按规定的格式导人公共点坐标文件,xi,yi,δXi及xi,yi,δYi,将δXi或δYi视为“高程值”,由软件自动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和改正数δX,δY的等值线图,在等值线图中根据待换算点的旧坐标xj,yj,直接获取改正数δXj,δYj,结果见表2。该法特别适用于公共点和待换算点数量较多的情形,由于无需设定和解算插值函数,使计算过程大为简化。

(6)按式(7)计算5~8的换算坐标。结果与实际坐标的偏差中误差为5.4 mm。表明上述坐标换算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4结束语

本文采用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实现新、旧测量坐标的换算。该法数学模型简单,适于计算机编程解算,借助常规数字

成图软件可实现较大区域内多点新旧坐标的快速转换,在控制点本身测量精度较高的条件下,坐标换算误差很小,可满足工程测量要求。

表1已知点的旧坐标、新坐标与重心坐标

点号xiyiX iY i

127 565.97848 320.84931 961.27851 528.683

227 746.00651 725.72232 138.79554 932.699

325 116.36148 806.06629 512.58552 013.564

425 479.30845 242.46729 875.62548 451.469

526 791.58246 232.78531 187.34249 441.47

627 186.57547 497.34631 582.08150 705.501

726 341.1748 563.45830 736.0651 771.125

827 655.49150 023.28632 050.90953 230.696

重心26 476.91348 523.77630 872.07151 731.604

表2初步换算值及其改正数

点号X′iY′iδXiδYi

131 960.7551 528.9970.528-0.314

232 139.95854 932.564-1.1630.135

329 511.99352 013.4830.5920.081

429 875.58248 451.3720.0430.097

531 187.11949 441.5870.227-0.109

631 581.67850 705.7360.412-0.227

730 736.37251 771.24-0.317-0.116

832 050.35453 230.7810.561-0.089

参考文献

1 张正禄、李广云、潘国荣等.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1~35

2 杨德麟.大比例尺测图的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3~143

3 潘正风.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50~152

4 金国兴、刘大杰、施一民.GPS定位的应用与数据处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120~125

5 桑吉章.GPS定位结果的坐标转换[J].城市勘测,1999(3):10~13

6 周家香、左廷英、朱建军.地理数据的几何校正方法[J].矿山测量,2004(4):25~27

7 王建弟.用二次多项式实现54坐标到80坐标的转换[J].矿山测量,2005(3):29~32

8 刘云峰、李 若.数字地图产品生产坐标系统转换问题的探讨[J].测绘技术装备,2004(2):20~23

9 李志林、朱 庆.数字高程模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65~166

10 於宗寿、鲁林成.测量平差原理[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4:55~60

Implementing of coordinate transfering

between two survey system in engineering survey

Zhao Xiaoling

Abstract:Coordinate error is produced by taking deterministic transformation parameters in ordinary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mode1. Regarding common point in diferent coordinate system as discrete point, with same accuracy in conversion zone, approximate conversion coordinates and it’s corrective values of common points are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barycentric coordinates and initial conversion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he co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old coordinates and corective values of common points, corective values of unknown conversion cordinates are obtained by using interpolating function in ordinary digital mapping software, and coordinates in different system are conversed. Application indicates that this method, with a simple model and a high conversion accuracy, is a efective way of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转换方法 篇12

物料分类目标

Kraljic提出了基于二维Kraljic矩阵的供应定位模型, 将采购物资按照利润潜力和供应市场复杂程度的高低, 划分为一般物资、杠杆物资、瓶颈物资和战略物资四个类别。其中利润潜力用来表示采购物资对企业营利性所做出贡献的潜力程度, 供应风险是影响采购绩效的外部因素, 它决定了采购物品是否能充分供应以及不同物资之间的转换成本高低。

根据“帕累托20—80”法则对采购物资在每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以最终结果前2 0%为分界点进行分界, 如排序前2 0%的战略物资和杠杆物资的累计利润潜力约为总利润的80%。

根据对Kraljic矩阵的分析, 采购物料定位后的理想位置应该满足两个条件:采购物料利润潜力大, 可以合理挖掘增殖利润空间;采购物料供应风险低, 能够有效规避市场供应风险。

通过供应定位模型, 企业可以实现以下两个目的:指导应该优先考虑哪些项目;指导企业制订供应战略。

基于AHP方法建立的物料分类模型

某企业现有物料S1 (叶片) 、S2 (阀门) 、S3 (部套泵) , 则进行Kraljic矩阵分类, 计算步骤如下:

第1步: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层次分析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分类算法, 采用Delphi专家调查法, 按AHP的1~9标度, 对物料S1、S2、S3按采购物资累计利润潜力U的层次结构 (如表1) 构造6个判断矩阵, 对物料S1、S2、S3按采购物资累计风险V的层次结构 (如表2) 构造6个判断矩阵。限于篇幅, 对Delphi专家调查法的过程、AHP分类算法的具体过程、物料分类中的第二层次判断矩阵不作详细讨论, 只给出物料分类中的第一层次判断矩阵。

第2步:一致性效验与求单层次权重。根据A H P分类算法步骤3~4, 分别对每个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效验和单层次权重 (计算结略) , 由计算结果可知, 14个一致性效验指标CR都小于0.1, 均达到满意程度。

第3步:合成单层次权重, 形成总的权重向量。根据A H P分类计算法步骤5, 单层权重值累计, 可计算物料S1、S2、S3的合成权重向量W。

WU= (0.443, 0.179, 0.378) T

WV= (0.506, 0.277, 0.217) T

物料分类后的采购策略与采购战略

物料供应细分原则:第i种物料的合成权重向量坐标为: (WU, WV) 。Kraljic矩阵中的80/20原则, 物料分类法则为:当0

物料细分后的采购策略:一般型物料采购策略。其基本特点是供应商数量众多, 物资种类多, 容易获得, 多位标准件, 管理重点为优化采购流程, 管理成本最小化原则, 与供应商建立一般的交易关系, 明确价格保护条款。对于该类项目, 企业一般采用现货交易的方式。制造企业日常的MRO (Maintenance Repair Operation) 项目采购就是属于这个类别。

杠杆型物料的采购策略。其基本特点是供应商的数量多, 选择余地大, 物料容易获得, 年度采购费用高, 管理重点是监控物料价格波对对公司的影响, 采用最低采购成本策略, 与供应商建立一般合作关系, 签订短期合同以求不断更换、转向成本更低的供应资源。通过有竞争力的采购活动降低总成本,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供应商和替代品。

瓶颈型物料的采购策略。其基本特点为供应商的数量减少, 选择余地小, 多为非标定制件, 年度采购费用低, 但供应风险高, 管理重点是控制采购风险, 提高业务对供应商的吸引力, 与供应商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尽可能从一处供应商采购, 采用定期、长期合同, 做一个良好信用的顾客, 采用较大的订购批量, 并设定较高的安全库存量。

战略型物料的采购策略。其基本特点是供应商数量少, 比较选择的余地小, 多为大型专用定制类物料, 年度采购费用高, 供应风险高, 对于供应商来说, 业务有较好的吸引力, 管理重点为关注与供应商关系, 与供应商达到双赢的策略, 降低供应风险的同时使采购成本最小, 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 进行详细的需求预测并设置合适的安全库存。

物料细分后的采购战略。采购物料定位的最佳位置在Kraljic矩阵的右下角即杠杆物资, 对非理想位置的采购物料, 应通过增加采购物资利润潜力、减小物资采购风险两个纬度的改进, 采取持续性的采购策略, 最终实现采购物资供应的转换。

在增加采购物资利润潜力方面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采用集中采购、合并企业订单货与集团内其它企业形成采购联盟等策略增加采购量;与供应商发展长期、稳定的关系来获得技术支持和较大的价格折扣;扩大采购物资所属最终产品竞争优势和销量等。

在减少物资采购风险方面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采购物资表转化、降低物资专用性、进口物资国产化、开发新供应商、与供应商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等。

企业的采购战略是使尽可能多的物资转化为杠杆物资。不同类别的采购物资有各自的特点, 企业应依据不同类别对物资采用不同的采购策略, 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供应商关系。

上一篇:会计核算公司管理下一篇:二次接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