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作用(精选7篇)
抗高血压作用 篇1
高血压是以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几率较高。长期高血压是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不但影响人体心、脑、肾的功能, 严重者还可导致这些器官发生功能性衰竭。目前, 高血压依旧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高血压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并发其他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危险。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各科室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处方收集汇总, 按照联合用药数量进行分类统计, 并追踪有不良反应的处方病例的相关治疗资料。
1.2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共有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处方3345张, 其中有3199张处方为联合用药, 占比为:95.63%, 共发生抗高血药物不良反应177张处方, 占整个治疗处方总量的5.29%。详细统计结果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 联合用药的药品数量越多, 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就越大, 且单品种及2~5种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6种以上的药物联用, 随着药品种数的增多,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迅速上升。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且有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有资料报道, 对医院的处方进行分析, 有11%的处方与治疗高血压的有关。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引起了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高度关注。治疗高血压的最终目的是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临床医生施治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 (年龄、合并症、体重、血压等等) , 以及所用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学、不良反应及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进行综合考虑并处方。临床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一般都合并有不同类别及不同程度的其他老年性疾病。同时临床医生为了取得治疗高血压的最佳效果, 使患者得到更大程度的血压降低效果, 较少使用单药治疗, 因为单药治疗效果一般较差, 且单药增大剂量时易致不良反应。基于以上两点, 使得联合用应用抗高血压药有了其存在的必需及价值[1]。本组资料中, 联合用药占整个抗高血压用药的95.63%。联合用药时每种药物剂量不大, 药物间治疗作用应有协同或至少相加的作用, 其不良反应可以相互抵消或至少不叠加。但是合并用的药品种也不宜过多, 以避免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目前临床经验证疗效确切较常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五类;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钙离子拮抗药。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 以下类别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被认为是有效、合理且安全的;①利尿药与β受体阻断药;②利尿药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③二氧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与β受体阻断药;④钙通道阻滞药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⑤钙通道阻滞药与利尿药等[2]。
我们通过对我院发生不良反应的抗高血压药处方进行分析发现, 以下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应引起足够注意。①噻嗪类利尿药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时有可能会诱发痛风。②β受体阻滞剂和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时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③ACEI药物好降糖药联合应用时易致引起低血糖。④ACEI和非甾体类抗炎剂联合应用时, ACEI的降压作用会降低, 而致血压控制失败。⑤ACEI和螺内酯联合应用时, 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 还可伴随心律失常, 甚或心脏在舒张状态停止。⑥ACEI引起的醛固酮水平的降低可以与螺内酯引起的钾潴留协同的产生高血钾[3,4]。⑦Ca2+通道阻滞剂和地高辛联合应用时可能会使地高辛的药理作用增强, 引发胃肠道及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及心律失常。⑧维拉帕米和地高辛联合应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并可致死。
临床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时多采用联合用药方式以达到有效降低患者血压的治疗效果, 但是抗高血压药物之间及抗高血压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为复杂, 易发生因药物相互作用而致的不良反应。因此, 临床医生在处方时, 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药物相互作用关系, 尽量避免使用临床尚未有联合用药数据的组方治疗, 做到既有效降压又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加强对高风险的联合用药的监控, 以便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救治患者。
参考文献
[1]LitheU J.Efficacy and safety of bisoprolol end atenolol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A double-blind paralhrgroup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Eur heart J, 1987, 8 (SupplM) :55.
[2]叶咏年.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98.
[3]Barry L.Carter antihypertensive drug interactions.Drugs of today, 2005, 41 (1) :55-63.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实用本) .高血压杂志, 2004, 12 (6) :483.
抗高血压作用 篇2
关键词:雅静胶囊,高血压,抗抑郁作用,小鼠悬尾实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
抑郁症和抑郁状态已被认为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同时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也较高,约为5.7%;而抑郁症患者其高血压的发生率较正常对照人群高3倍,两者存在相关性,同时合并抑郁的高血压患者其预后较差,表现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提示对于此类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的迫切性和必要性[1,2,3,4]。对此目前临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降压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但由于这些抗抑郁药物的毒副反应,限制了其在心血管病患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故目前临床还缺乏有效而安全的干预措施。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根据“君臣佐使”的中药方剂学理论,将西药降压复方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中医治疗抑郁症等位症百合病的经方知母百合汤合用,制成新型抗高血压复方雅静胶囊,通过不同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其降压及抗抑郁的作用[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雌性清洁级SHR大鼠60只,200 g左右,清醒尾动脉收缩压(SBP)≥160 mmHg(1 mmHg=0.133 kPa),由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动物房提供。雄性SD大鼠60只,150 g~180 g,购自上海SIPPR-BK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雄性ICR小鼠120只,18 g~20 g,购自上海SIPPR-BK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雅静胶囊由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制剂室提供,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购自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盐酸氯胺酮注射液(0.05 g/mL,批号KH051001)、地西泮注射液(5 mg/mL,批号050601)均购自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盐酸氟西汀由美国礼来亚洲公司提供。聚乙烯管购自法国Biotrol公司,PE10(内径0.3 mm,外径0.5 mm),PE50(内径0.58 mm,外径0.96 mm)。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模型制备及分组
SHR大鼠以盐酸氯胺酮50 mg/kg和地西泮5 mg/kg腹腔注射麻醉,左侧腹股沟行约2 cm长皮肤切口,暴露股动脉鞘,仔细分离股动脉和股静脉行股动脉插管。动脉管由动物大腿根部经皮下隧道绕至背部,由头颈部引出固定,术后自由进食2 d。SD大鼠以安定5 mg/kg和氯胺酮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行腹中线切口,进入腹腔,暴露左肾动脉,于近主动脉端用U型银夹(内径为0.20 mm~0.25 mm)套上,最后分层缝合手术切口,假手术组只分离左肾动脉不套银夹,术后4周尾动脉测压筛选收缩压大于150 mmHg者纳入实验组。
将SHR和2K1C大鼠各自随机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照组(对照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40 mg/kg+3.3 mg/kg,厄氢组)、雅静胶囊小剂量组(290 mg/kg,雅静1组)、雅静胶囊中剂量组(580 mg/kg,雅静2组)、雅静胶囊大剂量组(1450 mg/kg,雅静3组)及雅静胶囊纯中药大剂量组(1250 mg/kg,中药组),每组均为10只大鼠,连接系统行清醒血压监测,先联机适应4 h,监测过程中经灌胃针灌胃给药,给药时间在上午10:00,血压记录从给药前1 h开始到给药后第8 h结束。
ICR小鼠经灌胃针灌胃给药,每天上午灌胃1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后1 h分别进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对照组)予0.8%的CMC,生理盐水稀释,0.02 mL/g;氟西汀组予CMC混合液0.112 mg/g;和三种不同浓度(464 mg/kg、928 mg/kg、2 320 mg/kg)的雅静胶囊药粉CMC混合液0.02 mL/g,即雅静1组、雅静2组,雅静3组。
1.2.2 检测指标
清醒测压由计算机实时记录每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动间期(HP)、脉压(PP)、收缩压变异率(SBPV)。经4 h的适应性稳定后,开始记录每搏血压信号,记录时间为9 h(观察雅静胶囊急性一次给药的降压作用时,从给药前1 h记录到给药后第8 h结束,即给药当天9:00至当天22:00),而后脱机分析总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悬尾实验为将小鼠悬尾后,记录其6 min内不动时间,各组小鼠平行操作;强迫游泳实验为将小鼠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从小鼠入水后记时6 min,记录后4 min内的累计不动时间,各组小鼠平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SHR大鼠急性给药后血压变化情况
急性灌胃给药后厄氢组、雅静1组、雅静2组及雅静3组的SBP及DBP均较给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中药组给药前后各血压参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灌胃给药后厄氢组、雅静1组、雅静2组及雅静3组的SBP及DBP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雅静1组的SBP和DBP较厄氢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雅静2组、雅静3组的SBP和DBP较雅静1组明显下降(P<0.05);雅静2组和雅静3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mmHg
2.2 RVHR大鼠急性给药后血压变化情况
急性灌胃给药后厄氢组、雅静1组、雅静2组及雅静3组的SBP及DBP均较给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中药组给药前后各血压参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灌胃给药后厄氢组、雅静1组、雅静2组及雅静3组的SBP及DBP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急性给药后雅静1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厄氢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雅静2组、雅静3组的SBP和DBP较雅静1组明显下降(P<0.05);雅静2组和雅静3组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mmHg
2.3 雅静胶囊的抗抑郁作用
与对照组相比,3组不同剂量的雅静胶囊可缩短ICR小鼠悬尾实验的失望时间,但氟西汀组小鼠的失望时间与各雅静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此外雅静胶囊各个剂量组之间的小鼠失望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强迫游泳实验结果与之类似。详见表3。
3 讨 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雅静胶囊急性给药可显著降低SHR大鼠和RVHR大鼠的SBP和DBP,且其降压作用表现为一定的量效关系,降压效果可维持8 h之久,但急性给药对大鼠的SBPV和PP无明显影响。雅静胶囊中的中药成分知母百合的降压作用不显著,但可协同增强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的降压作用,同时雅静胶囊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抑郁作用,该作用的量效递增关系不显著。
通过本实验发现,与阳性对照药物厄贝沙坦加氢氯噻嗪相比,含有同等剂量西药的雅静胶囊的降压效果有统计学意义,其可能的机制为: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控,李泽松等[6]通过基因芯片的方法分析知母皂苷对离体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急性作用(8 h),发现知母皂苷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后,血管紧张素酶原(AGT)基因、肾上腺素α2受体基因和内皮素转换酶1基因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但该实验对象为离体细胞,在体是否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知母的有效成分知母皂甙及其甙元具有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作用,赵树进等[7]证实知母皂甙对氢化可的松家兔模型和甲亢大鼠病理性升高的β肾上腺素受体密度具有调节作用,且该作用与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无关,但是否可在高血压大鼠模型中得到类似结果还有待研究。本实验限于各方面原因未深入探讨其相关的具体机制,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同时雅静胶囊的抗抑郁实验提示3种剂量的雅静胶囊处理组较对照组可显著缩短小鼠的失望和不动时间,各剂量组之间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与阳性药物氟西汀相比,尽管时间有所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其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尽管是经典的药理学抗抑郁实验,且不动和失望时间有明确的界定,但毕竟受该实验结果受主观观察的影响较大,此外实验使用的小鼠尽管体重和个体差异不大,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纳入实验的各个小鼠间的不动时间和失望时间的差异仍比较大,这可能导致雅静胶囊抗抑郁作用量效关系的假阴性结果,若采用全自动电脑跟踪记录判读系统可能会消除这方面的实验误差;中药知母百合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目前常用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不同,后者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突触对5-HT的再摄取而发挥作用,而知母中的芒果甙成分可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此外知母中的木脂类成分具有较强的磷酸酯酶抑制剂的活性,可延长环戊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时间等[8]。因为中药的有效成分较多,其具体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篇3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评价,合理应用
随着2009年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 加上人们生活方式的各种改变, 全国高血压患者呈大幅度增长, 因此控制高血压的病情恶化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项目。本文就临床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做一综述。
1 抗高血压药物的评价
目前, 国内外应用广泛或称为第一线的抗高血压药物是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受体拮抗剂。中枢性降压药和血管扩张药已较少单独使用, 但在复方制剂中仍较常用。各类药都有优缺点, 药物的选择应因人而异。
1.1 利尿剂
通过增加尿液量, 降低血液负荷, 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利尿剂分为几种, 不同的利尿剂利尿的原理或者作用的部位不一样, 主要分为噻嗪类利尿剂、髓袢利尿剂、保钾利尿剂、渗透利尿剂等几种。临床上较常用的是噻嗪类利尿剂, 主要作用在肾脏的远曲小管, 抑制钠的重吸收, 排钠排水, 进而达到降压的作用, 但是易出现低血钾, 所以应根据情况补钾。其对肾脏有损害, 有肾脏疾病的患者禁用。
1.2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 使心率下降, 降低心肌收缩力, 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临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及艾可洛尔等。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多梦、晕眩、恶心、腹泻、支气管痉挛、低血糖反应、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在长期服药后突然停药易发生反跳现象, 即原有的症状会加重[1]。
1.3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是阻断心肌和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 使血管阻力降低, 以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临床上常用的钙离子阻滞剂有:维拉帕米类、硝苯地平类和地尔硫卓类。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头痛、多尿等。
1.4 ACEI
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合成, 扩张外周血管, 降低总外周阻力, 促使血压下降。临床常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西拉普利等。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轻, 在降压同时不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不干扰交感神经反射功能。持续性干咳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1.5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ARB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1受体, 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实现降低血压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ARB降压同时提供脑保护, 对于具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及代谢性疾病的患者疗效较好。此药物的不良反应少,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
2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2.1 用药时间
一般来说, 每天的血压水平是按勺型曲线的规律波动的, 即24 h有2个血压高峰时间, 一是上午6:00~10:00, 另一个是下午4:00~8:00, 所以在这2个高峰前30min服药, 降压作用比较好[2]。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有些患者凌晨血压升高, 那么就需要在睡前加服药1次。另外利尿剂一般禁止在晚间服用, 以免影响睡眠;β受体阻断剂晨起服用较好, 因为夜间心率偏慢。
2.2 长效治疗, 平稳降压
药量逐渐增加, 达到既定的效果后维持药量服用, 避免一次性大剂量服药, 以免血压降到过低, 引起低血压。高血压的治疗需要长期系统用药, 所以告知患者应坚持按医嘱用药。长效制剂能提高患者的顺从性, 更平稳地控制血压, 尽可能的保护靶器官, 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
2.3 根据高血压程度选药
一般根据血压的变化, 调整药物的用量, 但是不能自己随意改变药量, 应及时就医, 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量。初期轻度高血压患者可以先通过低盐低脂饮食, 适量运动来控制, 若效果不好, 再选用药物。中度高血压在原则用药基础上, 加用或选用单用其他药物。高血压危象及高血压脑病选用硝普钠静脉滴注, 但注意降压速度不宜过快[3]。
3 联合用药
常用的抗高血压联合用药方案有:利尿剂+ACEI, 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CCB) +ACEI, CCB+ARB, CCB+β受体阻断剂, CCB+ACEI+利尿剂, ACEI+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
在我国, 血压控制率极低, 为了更好地防治高血压病, 应尽快地提高高血压病控制率, 而关键在于医生。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当然, 首要的是医生应全面掌握好合理用药的知识, 指导好患者, 在短期内使其血压迅速平稳地降到正常, 这样, 才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顺应性, 坚持服药, 降低由于高血压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事件等的发生, 这是每个医务人员面临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王少华, 王红程.不同时间给予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和安全性.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11 (21) :1791-1793.
[2]李淑媛, 陈丹, 朱宁.高血压3级的用药分析与药学监护.中国医刊, 2013, 48 (1) :102.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新进展 篇4
1 利尿剂
利尿剂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主流药物临床应用至今已超过50年, 目前仍是欧美和中国等制定的一系列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推荐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2009年日本高血压学会推荐将利尿剂作为联合降压治疗的常规基础药物[2], 英国高血压指南中也建议对5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首选利尿剂或CCB。在最近的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中国专家共识中也认为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大多数无利尿剂禁忌证高血压患者的初始及维持治疗, 对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肥胖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尤其适用[3]。利尿剂的初期降压机制主要与减少血浆和细胞外液容量有关, 长期降压机制则主要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来实现。大型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CCB、ACEI、β受体阻滞剂比较, 将利尿剂作为初始降压药物选择用于老年高血压治疗时患者血压达标率更高[4];记忆评估研究表明与未进行降压治疗及应用其他药物如ACEI、ARB相比, 7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保钾利尿剂治疗后语言学习能力及记忆力均明显较优, 提示保钾利尿剂除了有降压作用外, 还能明显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下降[5]。虽然近期一些长期临床研究发现大剂量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高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等代谢不良反应, 但鉴于该类药物在预防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未被超越, 美国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 (JNC 7) 仍建议将其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单药或联合用药的起始治疗药物, 常用复方降压制剂中必含有噻嗪类利尿剂。
2 CCB类降压药
CCB与利尿药一样, 是目前国内外治疗高血压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其降压机制主要是阻滞钙离子经L型钙通道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 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收缩反应性、促进血管扩张。此外还能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和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缩血管效应来减少肾小管钠重吸收, 其降压作用迅速而强力。根据结构不同通常分为二氢吡啶类CCB和非二氢吡啶类CCB, 根据药效又可以分为长效制剂和短效制剂。一系列的高血压循证医学研究从降压达标、终点事件等多方面为CCB的降压作用提供证据, 抗高血压治疗与降脂治疗预防心脏事件试验 (ALLHAT) [6]结果表明与利尿剂、ACEI及ARB等抗高血压药物相比, 长效CCB治疗高血压未增加心肌梗死的死亡及肿瘤、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证实了CCB长期治疗高血压的安全性。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心脏转归试验血压降低项目ASCOT-BPLA[7]的研究也表明, 长效CCB治疗高血压能在降压同时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针对中国高血压人群的HOT、HOT-CHINA、FEVER等研究结果也支持长效CCB在血压达标率、依从性及副作用等方面中国高血压人群优于其他地区高血压人群, 能促进高血压达标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尤其适用于中国高血压人群的基础用药[8]。长期以来, 硝苯地平以降压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正在调研有关其长期服用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 目前仍不能提供规范的用药指南[9], 但一些最新的研究显示对于急诊控制严重高血压时不正当使用短效硝苯地平可能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建议使用降压平稳、作用时间长、对收缩压作用更大的长效制剂, 尤其是对于高血压伴有稳定性心绞痛者;此外一些罕见不良反应如急性尿潴留、中毒性肝炎、心房扑动、重症多形红斑性药疹等的发生可能与用药剂量、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建议临床使用硝苯地平时应谨遵医嘱, 并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15 d的临床反应[10]。
3 β受体阻滞剂
虽然一些临床荟萃分析对β受体阻滞剂是否仍可作为合适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提出质疑, 但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具有降压及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其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仍值得肯定, 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等情况[11]。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机制与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有关, 还能通过预防儿茶酚胺对心脏毒性来发挥全面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许多大样本临床治疗试验也证实其治疗高血压能改善患者长期转归包括降低病死率及脑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在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也获得认可[12]。目前对于β受体阻滞剂是否作为单纯性高血压或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首选治疗药物仍有较大争议, CHFF建议中明确指出对于无并发症的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不推荐该药作为一线药物, 其治疗效果不如其他降压药物, 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及对β受体敏感性下降有关。但对于正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使用剂量较大的单纯高血压患者, 在改用其他类降压药时应逐渐减量, 避免因药物反跳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拉贝洛尔 (Labetalol) 、卡维地洛 (Carvedilol) 是具有α1受体阻滞活性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随机、双盲、安慰剂的对照试验表明拉贝洛尔600 mg/d能有效地降低立、卧位血压, 100~400 mg/d、持续18周能使75%的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舒张压达标, 其在降低收缩压方面等同于CCB和ACEI, 但更能有效地降低了24 h舒张压[13]。卡维地洛最大的特点是无内交感活性, 对照、双盲随机试验中卡维地洛 (控释型) 20, 40, 80 mg, 1次/d, 共6周, 均显著地降低了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 且血压降低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耐受性良好, 突发不良事件发生率低[14]。
4 ACEI类降压药
ACEI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拮抗剂, 其降压机制为抑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 并抑制激肽酶降解、促进一氧化氮 (NO) 释放, 从而舒张动脉血管、抑制血栓形成来达到降压目的。该类药物降压作用强, 可逆转心室重塑、恢复心肌结构与功能, 还能改善体积胰岛素抵抗。最新一项临床荟萃分析结果显示RAAS拮抗剂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全因病死率, 其主要得益于ACEI的作用[15]。ACEI治疗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时, 在降低心血管总体事件的发生率方面优于利尿剂, 具有最广泛的降压优选适应证, 包括高血压和 (或) 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左室功能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冠心病、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中风复发等[16]。循证医学证据也表明ACEI治疗高血压能使冠心病发生的危险下降20%, 并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卡托普利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非肽类ACEI, 但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应以长效制剂如苯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等为主, 只有对于经济困难者才考虑卡托普利。ACEI类降压药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干咳, 主要是由于抑制缓激肽降解后导致缓激肽水平增高并作用于呼吸道而引起。
5 ARB类降压药
与ACEI一样, ARB同属于RAAS拮抗剂, 可在受体水平拮抗RAAS, 能完全阻断各种途径AngⅡ产生, 从而抑制AngⅡ收缩血管与刺激肾上腺释放醛固酮的作用, 引起血压降低。其为一种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与ACEI相比, 其血液动力学上特性较为接近, 但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17]。ARB抗高血压安全可靠, 耐受性与安慰剂相同, 不仅可通过降压来提供心脏保护, 还具有独立于降压之外的益处, LIFE研究中共纳入9 193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大患者, 随机给予氯沙坦50 mg或阿替洛尔50~100 mg, 根据病情联合应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随访4.8年后2组降压幅度相等, 但氯沙坦在降低心血管患病率和病死率、逆转左室肥厚等方面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18];江志虹等[19]比较了厄贝沙坦与培哚普利的血压控制效果、心脏保护作用及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 结果两种药物降压疗效无明显差异, 与培哚普利一样, 厄贝沙坦也体现处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心脏保护作用, 且不良反应更少、患者耐受性好。但在最近的一项临床荟萃分析[20]中ARB并未显示出与其他类降压药相同的明显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的作用, 使其作为抗高血压药物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6 α受体阻滞剂
临床常用主要为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 其降压机制为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α1肾上腺能受体, 从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此外还具有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胆固醇、逆转左室肥厚、减轻胰岛素抵抗等作用。目前认为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对一些高血压病因有较强的针对性, 适用于单纯由于血管平滑肌张力升高引起的血管阻力增高者。临床常用该类药物的主要有派唑嗪、特拉唑嗪及近期问世的多沙唑嗪、曲马唑嗪等。α受体阻滞剂一般不作为抗高血压的一线用药, 长期应用可能对脂质代谢有利, 且可改善组织胰岛素敏感性, 对糖代谢无明显不良作用, 有关其是否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及病死率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用药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院药库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的2008年抗高血压药物的出库数据 (包括抗高血压药物的品种、规格、销售数量、销售金额等基本信息) 以及病案室2008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病案记录。
1.2 方法
1.2.1 药品分类
根据目前最常用的5类一线药物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分为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βRB) 、钙拮抗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及其它6类。
1.2.2 用药频度 (DDDS) 和日均用药费用 (DDDC)
采用药物经济学的用药频度分析法, 以约定日剂 (DDD) 为标准计算各品种和各类药物的用药频度 (DDDS) 及约定日均用药费用 (DDDC) 。DDD值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临床用药须知, 2000年版) 及《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规定的日剂量为准, 上述文献未收载的以药品说明书为准。用药频度 (DDDS) =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日均用药费用 (DDDC) =某药的零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不同厂家产品折算为同一单位后计算该药总用量;同一品种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的药品因DDD值不同, 分别计算DDDS后进行相加汇总即为该药的总DDDS。金额一律按药品出库价计算。
1.2.3 临床用药统计分析所用指标
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医保、并发症、高血压分级分层的用药情况。
2 结果
2.1 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 及日均用药费用 (DDDC)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及所占百分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销售金额650437.50元, 占总额43.48%;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销售金额310706.20元, 占总额20.86%;钙拮抗剂销售金额296470.30元, 占总额19.80%;β受体阻滞剂销售金额209084.10元, 占总额13.97%;利尿剂销售金额7236.40元, 占总额0.47%;其他销售金额21357.10元, 占总额1.4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日均用药费用排序中占第1位, 达4.87元, 占31.25%, 其次分别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其他、钙拮抗剂及利尿剂。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用药频度中排在第2位, 可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近几年的抗高血压用药中的地位和比重逐渐在提高。
2.2 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医保情况
此次调查的487份病历中, 男性患者215例, 占44.14%;而女性患者272例, 占55.86%。降压药物应用与患者性别关联不大, 而主要与年龄有关。此次分析显示, 高血压患者大部分集中于中、老年人, 占了94.67%。体重的统计结果显示:男性患者体重指数 (BMI) ≥28者72例, 占男性患者的33.49%;女性患者体重指数 (BMI) ≥28者116例, 占女性患者的42.64%。并发症中发病率较高依次是高脂血、糖尿病、冠心病及脑梗塞。有医保者289例, 占59.34%, 表明我市医保政策日趋完善, 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也逐渐加强。
2.3 高血压的分级分层及其用药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住院病人的高血压诊断是3级极高危, 共296例, 占60.78%;而1级、2级高血压也有少数住院患者, 其原因是患者身患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 或是所患高血压的并发症较为严重, 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由于分级分层中大部分病例数较少, 不具有分析统计意义, 因此用药情况的统计只做3级极高危。联合用药主要集中在二、三联用药。一单用药中较为常用的几类药依次是ACEI占11.26%、CCB占6.43%和ARB占6.04%;二联用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ACEI+CCB占11.32%、CCB+ARB占4.62%、βRB+CCB占4.06%、βRB+ARB占4.06%和βRB+ACEI占3.87%;三联用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联用方法依次是利尿剂+CCB+ACEI占5.94%/ ARB占2.26%、βRB+CCB+ACEI占5.38%/ AT1RB占2.49%、CCB+ACEI+ ARB占2.42%、利尿剂+ACEI+ ARB占2.27%。
3 讨论
3.1 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的分析讨论
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过程, 其费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中, 药品的价格是影响其临床使用的重要因素。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及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及2003年欧洲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学会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指出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ACEI、ARB是目前常用的5大类降压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也已经从短效向长效方向发展。长效制剂不仅服用方便, 而且降压作用平稳持久, 避免了由于血压波动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
β受体阻滞剂为抗高血压首选药物之一, 依有无心脏选择性及有无内在性拟交感活性 (ISA) 而分类, 对于降低心机梗死后的复发性、非致命心肌梗死、猝死及总病死率来说, 有ISA的β受体阻滞剂不如无ISA的β受体阻滞剂有效。任何类型的其他降压药物均无这种作用;因此, 对于心机梗死后高血压患者, 无ISA的β受体阻滞剂应列为首选, 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之一, 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有效。近几年来增长较快, 但并非完全代表在抗高血压药物中的使用情况, 临床上也较多地应用于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的病人禁用。在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用药费用的统计排名中都处于中等水平, 证实其作用范围确实受到限制。
利尿剂为一线降压药物, 具有价格低, 与其他降压药物联用降压效果好, 不良反应低, 疗效确切等优点, 在联合用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其DDDS仅为2.45万个日剂量, 日均用药费用才0.23元, 且种类较少, 大部分是廉价的国产药, 因此其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用药费用的统计排名都较低。
3.2 所拟指标的分析讨论
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40%~50%有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对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使靶器官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 同时左心室的后负荷增加, 使左心室顺应性降低, 进一步损害左心室的功能, 从而导致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多数研究基本上肯定了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 年龄越小, 体重越高, 发生高血压危险性倾向就越大。而在高年龄组发胖者, 以发胖年龄早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较大。肥胖与血压的关系可能与机体的内分泌改变有关:肥胖与高血压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LANSBERG提出, 胰岛素抵抗所致交感活性亢进使机体产热增加, 是一种对肥胖的副反馈调节, 但这种调节以血压和血脂代谢障碍为代价。
3.3 合理用药的分析讨论
通过对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用药的统计分析, 笔者认为在临床中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物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个体化治疗 (我院联合用药方案较多, 主要原因就是考虑个体化用药)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程度、并发症、合并其他疾病等情况制定治疗方案;②小剂量——药物治疗宜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 以达到降压目标水平和最小的副作用;③联合用药 (我院62.46%的高血压住院患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 ——合理配伍, 加强降压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特别是对高血压伴有不同疾病的患者, 不同的联合用药更有利;④平稳降压 (此次调查中发现我院多数使用了长效制剂) ——不仅服用方便, 且作用平稳持久, 避免由于血压异常波动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⑤经济观念 (我院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部分钙拮抗剂甚至β受体阻滞剂以进口药居多) ——高血压是慢性病, 需要长期直至终身服药, 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外资企业生产的抗高血压药物以及目前国内常用的长效机制, 价格都比较贵。为了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及提高本国的医药水平, 国内科研单位应加强研究, 开发出优质、价廉的抗高血压药物, 降低成本, 使本国产品逐步代替进口药品, 同时政府部门应不断深化医疗改革, 抑制虚高药价。
本次调查显示, 60.78%的高血压住院患者诊断为3级极高危。3级极高危的用药最多的是:单用为ACEI占11.26%;二联为CCB +ACEI占11.32%、三联为利尿剂+CCB+ACEI占5.94%。JNC-7和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2003”均对高血压高危人群的血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即合并糖尿病或肾脏损害时应<130/80mmHg, 合并大量蛋白尿 (>1g/24h) 应<120/75mmHg。HOT研究的结果表明, 将糖尿病患者的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较降至90mmHg以下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达51%, 而UKPDS则发现在改善糖尿病预后方面, 严格控制血压比强化降糖治疗更重要。严格控制血压需要更多的药物联用。新的指南还强调高血压合并肾损害及糖尿病是ACEI、ARB的强适应症, 而目前这两类药价格都还比较昂贵, 但因其减少了并发症的处理费用, 反而节约了总的成本, 且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薛小兵.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用药情况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05.
[2]孙宁玲.高血压研究及治疗的新趋势[J].中华老年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11) :721-723.
[3]郑万有.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合理用药[J].天津药学, 1998 (4) .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新进展 篇6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993年全国高血压人群普查结果表明,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1.88%, 这就意味着我国13亿人口中, 患高血压者达1亿之多。而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及心、肾功能衰竭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 随着高血压基础研究和治疗学等方面不断深入, 认识到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 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 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病死率和致残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寿命。为了科学, 合理治疗高血压疾病, 本文将综述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对目前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的应用进行评价, 以供该类药物的合理选用, 联用提供参考。
1 目前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抗高血压药物有六大类, 利尿降压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钙拮抗剂 (CCB) 、血管扩张药。
1.1 利尿降压药
利尿剂是常用基础降压药, 如噻嗪类利尿药降压作用缓慢平稳, 作用时间较长, 能拮抗其他降压药物引起的水钠潴留, 增加其降压效果。尤其对盐敏感性高血压, 合并肥胖和糖尿病及老年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多项欧美人群的降压治疗临床试验表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比大剂量更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和逆转左室肥厚, 对糖、脂、电解质代谢无不良影响[1]。
吲哒帕胺作为非噻嗪类利尿药兼有钙拮抗作用, 降压温和, 疗效确切, 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且不影响糖、脂代谢, 为一理想的长效降压药。
1.2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1.2.1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轻交感神经活性和全身血流自动调节机制降低血压。该类药物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受体选择性差, 以普萘洛尔为代表。普萘洛尔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β受体阻滞剂。第二代具选择性β1受体阻滞作用, 以氨酰心安, 美多心安为代表。第三代兼有α1受体阻滞、β2受体兴奋和钙拮抗作用, 如拉贝洛尔, 地来洛尔, 塞利洛尔, 卡维地尔。
临床治疗高血压通常使用β1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 美托洛尔, 比索洛尔或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 降压作用起效快而强, 主要用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静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心绞痛的患者。该药不仅降低静息血压, 而且能抑制应激和运动状态下血压的急剧升高。卡维地洛是近几年研制的新药, 能增强心排出量, 降低外周阻力, 是治疗心衰的新一代药物。
β-受体阻滞剂会增加胰岛素抵抗, 掩盖低血糖, 并易引起心动过缓, 对生活质量有一些影响, 临床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1.2.2 α1受体阻断剂
α1受体阻断剂能选择性阻断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α1受体, 使血管扩张, 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及回心血量减少, 从而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因此, α1受体阻断剂对部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较强针对性。该类药物尤其适用于小动脉发生结构性改变之前, 单纯因血管平滑肌张力增高而导致血管阻力增加的患者。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可对脂质代谢产生有益的影响, 而对糖代谢并无不良作用, 并可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目前常用的α1受体阻断剂包括哌唑嗪, 特拉唑嗪及近年来问世的多沙唑嗪, 曲马唑嗪。
1.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ACEI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第一类抗高血压药物。它能阻止无活性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 从而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它们也抑制包括缓激肽在内的血管扩张剂激肽类的代谢降解, 导致这些物质在组织中浓度增高。与大多数血管扩张剂同, ACEI降低血压而不引起心率增加, 还能逆转血管壁, 心脏的不良重塑, 恢复其结构和功能[2]。对糖、脂代谢无不良作用, 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预防或逆转肾小球基底膜的糖化, 有效延缓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特别是有蛋白尿患者的肾脏病进程, 改善预后。所以, ACEI类药物已被列为首选的抗高血压药物之一, 可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
卡托普利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非肽类ACEI。此外还有依那普利、福辛普利、赖诺普利、苯那普利、雷米普利等。本类药最突出的副作用是使缓激肽降解受阻而造成缓激肽含量升高并作用于呼吸道引起咳嗽。但具有磷酰基及双通道代偿性清除途径的福辛普利能使与使用转化酶抑制剂有关的咳嗽明显减轻或消除[3]。较罕见的副作用是血管神经性水肿。个别患者还会出现味觉和嗅觉功能降低 (主要见于短效类) 。另有报道ACEI有致畸性, 因此妊高症或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禁用[4]。
1.4 血管紧张素II (AII) 受体拮抗剂 (ARB)
AII受体拮抗剂通过干扰血管紧张素II与其在心血管系统中受体的偶联而降低血压。此类药物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效应, 特别是对糖尿病性肾病的恶化有逆转作用。此外还具有逆转左室肥厚和血管重塑的效应, 能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一类重要的药物。AII受体有AT1和AT2等亚型。目前临床应用的AT1受体拮抗剂为非肽类, 亦称沙坦类, 根据其结构可分为两类:①联苯四氮唑类、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及坎地沙坦酯。氯沙坦是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AT1拮抗剂;②非联苯四氮唑类, 包括依普沙坦及替米沙坦[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与ACEI较为接近。研究表明[6], 但这类药物有引起血尿酸一过性排出增加和导致血钾上升等副作用, 且进入临床时间较短, 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1.5 钙通道阻滞剂 (CCB)
CCB通过抑制平滑肌L 型钙通道从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使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从而发挥降压作用。
钙拮抗剂主要有三类:①苯烷胺类, 以维拉帕米为代表, 此外尚有噻帕米, 依莫帕米, 阿尼帕米;②苯并硫氮杂卓类, 以硫氮卓酮为代表;③二氢吡啶类, 硝苯地平为第一个上市的此类药, 具强大的降压作用。此外尚有尼莫地平, 氨氯地平, 非洛地平, 尼索地平等。
临床实践中更倾向于按药物不断的开发特点分类。第一代CCB为原始型药物, 包括硝苯地平, 维拉帕米和硫氮卓酮, 因其作用持续时间短, 又称短效CCB。第二代CCB药物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善或血管选择性有所提高。本类药物存在的问题是, 生物利用度仍较低, 谷峰血浆浓度波动大, 作用的突然消失而导致可能的疗效快速消失, 临床效应仍不一定。第三代CCB为特殊的长效制剂, 其分子结构本身作用持续时间长, 疗效不受胃肠功能和食物的影响, 可以掰成两半服用, 不会影响疗效, 也可以和绝大多数药物一起服用。氨氯地平是目前唯一的长效CCB, 生物利用度高 (65%) , 稳态后谷峰血浆浓度波动小, 血浆半衰期长达35~50 h, 起效较慢, 服药后数日发挥作用, 停药1周尚维持效果。
CCB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 尤其适用高血压或并发稳定型心绞痛的老年患者, 但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患者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时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临床治疗高血压应优先选择钙拮抗剂的长效制剂。
1.6 血管扩张药
本类药直接作用于小动脉, 松驰血管平滑肌,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产生降压作用, 常用于治疗重度高血压。故此类药物一般不宜单用, 常与利尿药或β受体阻断药合用, 以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有肼屈嗪、硝普钠、米诺地尔等。
2 新药研究进展
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具有以下特点:①能有效降压而不产生耐受;②不良反应少;③不增加 (甚至能改善)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④能逆转靶器官的损害;⑤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⑥服用方便;⑦价格便宜。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问世。目前正在研究和处于开发之中的新一代药物有: 肾素抑制剂, T型钙通道阻滞剂, 内皮素受体拮抗药, 钾通道开放剂等。
2.1 肾素抑制剂
肾素抑制剂能有效地、高度选择性地抑制RAS系统, 具有抗交感作用, 因而避免了血管扩张后反射性的心动过速;能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强于ACEI和AT1受体拮抗剂;预期副作用小。合成的肽类和非肽类肾素拮抗剂均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肽类肾素拮抗剂如雷米克林 (remikiren) , 依那克林 (enalkiren) 属第一代肾素抑制剂, 具有生物利用度低, 口服有首过效应, 易为蛋白酶水解等缺点, 临床应用价值低。第二代肾素抑制剂属非肽类, 能克服上述缺点, 如A-72517, Ro-42-5892等均为口服剂型, 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有望成为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
2.2 T型钙通道阻滞剂
与L型钙阻滞剂相比, T通道阻滞剂具有高度血管选择性, 扩张冠脉而缓解心绞痛; 无负性肌力作用; 无反射性心动过速, 并能减慢心率;副作用小。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心衰患者。代表药有米贝地尔。由于米贝地尔能抑制蛋白激酶C (PKC) , 阻断了细胞的增殖信号, 因而能强烈抑制血管重塑及平滑肌细胞增殖; 同时, 它能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及内皮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 甚至对PKC激动剂所致已收缩的血管起舒张作用。一项米贝地尔与ACEI的对照研究表明, 米贝地尔在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保护肾功能方面略逊于依那普利。米贝地尔的出现, 不仅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武器, 而且必将对T-型钙通道的生理功能的研究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3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内皮素是一种强大的血管收缩物质, 除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外, 尚能促进其它血管收缩物质, 如5-羟色胺, 血管紧张素Ⅱ等释放。BQ123和BQ153均系人工合成的ETA肽类拮抗剂, 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和水溶性的特点, 能有效抑制内皮素引起的升压效应。Bosentan (Ro 47-0203) 则是一种非肽类的混合型拮抗剂, 能拮抗所有的已知内皮素受体, 药理研究表明, Bosentan是一种有效的慢性降压药物, 具有心血管靶器官保护作用, 能减弱儿茶酚胺介导的致心肌肥厚作用 。与ACEI合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2.4 钾通道开放剂 (PCOs)
外周动脉的张力和管径大小受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而膜电位又受钾通道的影响。K+通道开放剂可增加K外流, 导致细胞膜超极化,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关闭, 减少胞外Ca2+内流, 降低胞内游离Ca2+浓度, 从而引起血管舒张。K+通道开放剂对冠状动脉, 肾动脉乃至全身血管均具有强烈扩张作用, 是有效的抗高血压制剂, 但能引起较强的反射性心动过速, 合用β-阻滞剂可纠正。PCOs主要有吡那地尔, 米诺地尔等。
2.5 神经肽Y2受体拮抗剂[7]
神经肽Y (NPY) 是一种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在外周常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存于交感神经末梢。NPY具有三种受体亚型 (Y1, Y2, Y3) , 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多种组织和器官, 参与多系统功能调节。心血管系统主要以Y1受体为主, 在大脑主要以Y2受体为主。NPY的拮抗剂有肽类和非肽类两种, 前者缺点是稳定性差, 药效持续时间短。Benextramine是一种较早出现的具有阻断NPY的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 但在有效剂量时非特异副作用较多, 临床应用受限。本类药物中较有前途的α-trinositol是一种肌醇类似物, 对突触后膜Y1和Y2受体均具有高度特异性的阻断作用, 经证实具有降压作用。
2.6 咪唑啉受体激动剂
近年来研究发现, 脑内有能特异性识别咪唑啉类化合物的部位, 即咪唑啉受体。咪唑啉受体大体分为I1和I2两种亚型。I1主要存在于脑干的孤束核, 兴奋I1受体可抑制NA的释放, 导致血压下降, 从而为中枢抗高血压药物开创了广阔的研发前景。现在已有一些选择性比较高的I1受体激动剂试用于临床, 如莫索尼定, 利孟尼定等。
2.7 一氧化氮 (NO) 系统的研究
一氧化氮 (NO) 是一种来自血管内皮的主要血管活性物质, 该物质通过增强环磷鸟苷的浓度来产生血管松弛作用, 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8]。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可使血管内皮组织处于应激状态, 且破坏NO在血管系统方面的功能。NO的缺乏可使动脉弹性降低, 且增强外周血管的阻力[9]。将其作为一个新的靶点, 会为我们提供发展一大批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的可能。
2.8 糜酶抑制剂
近来研究发现AII的生成仅有小部分通过ACE途径, 而大部分通过非ACE途径, 如糜酶, 组织蛋白酶, 激肽释放酶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糜酶途径[10]。糜酶抑制剂的发展, 将有望为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2.9 基因治疗
目前高血压基因治疗已从基因抑制和基因增强两个策略入手研究。基因抑制主要采用反义技术和decoy技术,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血管紧张肽原和AT1受体的基因抑制。基因增强方面报道并研究的是采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治疗高血压。这些方面的研究都为高血压的治疗展示美好前景。
2.10 作用于5-羟色胺 (5-HT) 受体的药物
5-HT主要通过5-HT1A和5-HT2A两种受体发挥作用。前者激动可介导中枢性降压, 后者激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引起多数血管收缩, 血压上升。乌拉地尔和酮色林是作用于5-HT受体的抗高血压药。
2.11 具抗高血压活性的含硒化合物[11]
多巴胺β单氨合酶 (DBM) 是儿茶酚胺代谢的关键酶, 能调节周围肾上腺素能活性。苯基氨乙基硒作为DBM的底物类似物具抗高血压活性。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发现4-OH-α-CHpAESe (HDMePAE Se) 。HOMePAESe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含硒抗高血压药。
2.12 髓脂素[12]
髓脂素-Ⅰ为肾脏髓质间质细胞分泌的激素, 在肝脏被转化为其活性形式髓脂素-II, 髓脂素-II具明显的扩血管作用, 可抑制交感神经张力, 引起利尿利钠效应, 并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其可能成为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
3 结束语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及研究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逐渐由单纯降低血压向改善高血压并发症转变。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压, 改善靶器官损伤, 患者容易耐受, 而且有较好效应/价格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门诊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即选取我院2012年8月1日~31日收治患者12613张门诊药物处方,全面统计分析含有抗高血压药物的门诊处方,分析统计的内容主要有用药频度(DDDs)、用药数量、类别、用药类型、患者年龄、患者性别以及处方张数等方面。
1.2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全面统计抗高血压药物在门诊处方中的数量,并且对比例进行计算;分类药物要符合相关用药标准,对降压药物不同种类、不同用处的处方比例进行计算;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应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占门诊处方药总数的比例,且对用药的规律以及合理性进行分析。通过规定日剂量DDD分析方法对处方中降压药物的数值进行分析统计,统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每日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人数,将消耗药品处于药物的DDD,获得的数值则会使用抗压药物的次数有较大的DDDs,则表示药物有较高的使用频率;②每日限定不同种类药物的剂量;③药物利用指数(DUI)。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
2.1.1 总处方数中降压药物的比例
我院研究的处方共有12613张,含降压药物的处方为1169张,占总处方数的9.27%。
2.1.2 抗高血压药物处方性别比例
我院研究的抗高血压药物1169张,其中有560张处方是女性患者,占总数47.90%。有609张处方是男性患者,占总数52.10%。
2.1.3 不同年龄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
详见表1。
(n,%)
2.2 患者用药情况分析
2.2.1 分析不同类型药物应用次数及处方数
我院研究的处方中,钙拮抗剂药物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位居第2位,见表2。
2.2.2 联合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分析
本组研究的处方中,有387张处方属于联合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占总数33.11%,详见表3。
2.2.3 分析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次数
前10位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详见表4。
(n,%)
(n)
3 讨论
现今,我国高血压疾病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两种。通过调查结果得知,我院高血压患者较为广泛的应用钙拮抗剂类降压药物治疗,该药物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疾病中,特别是在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而前10位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次数中,钙拮抗剂占4种。抗高血压药物中钙拮抗剂药物具有较高的应用频率及处方数,占抗高血压药物的30.37%,与世界心血管疾病用药趋势互相符合。
降压药物出现频率位于第2位的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半衰期较长,对肝肾组织起到保护作用,用药时间为1次/d,能够在患者血压升高的情况下平稳降低,所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高血压疾病中占较大的比例。
高血压疾病应用的降压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药物位居第3位。通常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冠心病等患者的临床治疗均首选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中度、轻度的病情中,特别是对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2]。美托洛尔在β受体阻滞剂中应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比索洛尔,它能够对患者清晨出现心绞痛的情况起到缓解作用。
利尿剂在降压药物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钙拮抗剂作用相似,在防止心力衰竭疾病并发症上与钙拮抗剂对比有着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另外,利尿剂的价格较为低廉,对高血压单纯性收缩期治疗效果明显。本组抗高血压门诊处方中利尿剂占总数的3.59%,出现此情况可能与医生在主观上有低价格的药物没有较好治疗效果的认识,造成在应用新型药物治疗过程中将利尿剂的优点全面忽略。
高血压疾病采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但在控制病情复发仍有一定的缺陷,采用单一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具有约束性。近几年,临床上逐渐通过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其治疗优势为:通过小剂量联合用药的方式能够降低单一使用药物出现的副作用;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药物能够起到互补、协同以及累加等作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依从性起到改善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组研究的处方中,我院基本合理的使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出现较多抗高血压药物类型,更为复杂的用药,对医生有效、经济、安全以及合理的用药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参考文献
[1]赵俊东.抗高血压药在我院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