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作用

2024-10-03

抗感染作用(通用10篇)

抗感染作用 篇1

rhGM-CSF是一种能调节造血细胞功能的重要细胞因子, 它主要作用于骨髓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 有促进由于肿瘤放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等应用所导致的下降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或增高作用。而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者常常伴有白细胞数量及功能低下, 本实验将rhGM-CSF应用于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中, 以研究其在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

68只清洁级昆明种小白鼠, 雌雄各半, 6~8周龄, 体质量约25 g。

1.1.2 主要试剂

rhGM-CSF (哈医药集团里亚哈尔生物制药公司) , 环磷酰胺 (CY) (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 , RPMI1640培养基 (GIBCO BRL, USA) , 小牛血清 (FCS) (武汉生物化学试剂厂) 。

1.2 实验方法

1.2.1 白念珠菌的分离培养 本实验所用的白念珠菌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真菌室提供, 每次实验前2 d将白念珠菌转种到15 ml新鲜沙氏氯霉素琼脂培养基上, 28℃培养48 h, 取少许菌落置于PBS中以1 500 r/min离心8 min, 洗涤2次, 再用含10%FCS的RPMI1640悬浮并调制成浓度为2.5×109 cells/ml的酵母细胞悬液备用。

1.2.2 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制备[1] 小鼠腹腔注射100 mg/kg的CY, 1次/d, 连续5 d, 造成免疫抑制状态, 5 d后给予0.2 ml的白念珠菌悬液 (含5×108酵母细胞) 腹腔注射, 制成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

1.2.3 实验分组与处理

1.2.3.1 从白念珠菌感染后的第2天开始,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 (每组8只) , 实验组小鼠分别以剂量为1、10、25、50、100 μg/kg的rhGM-CSF给予皮下注射, 以生理盐水皮下注射作为对照组, 1次/d, 连续用药5 d, 对小鼠28 d内的存活情况 (平均存活天数和存活率) 进行观测, 以了解不同浓度rhGM-CSF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作用。

1.2.3.2 以上述实验的有效剂量 (25 μg/kg) 给予免疫抑制小鼠皮下注射, 1次/d, 连续5 d, 同时以生理盐水作对照组。于用药前及最后一次用药后24 h各取5只小鼠去眼球采血2 ml放入含有EDTA的真空管内, 用细胞计数器计数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1.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rhGM-CSF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作用

(见表1)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 (生理盐水) 相比, 当rhGM-CSF在浓度为10 μg/kg时, 小鼠28 d内平均存活天数增加,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当rhGM-CSF剂量为25 μg/kg时, 小鼠平均存活天数由对照组的 (5.25±1.56) d延长到 (13.61±7.8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rhGM-CSF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见表2)

结果显示应用25 μg/kg rhGM-CSF后,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较用药前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增多, 其中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及绝对值都有极显著的增加 (P<0.01) , 单核细胞亦较用药前及注射生理盐水后显著增多 (P<0.05) , 淋巴细胞的数量有少许增加, 但无统计学意义, 血小板变化不明显。而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后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增多, 其余细胞变化不明显。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P<0.05, **P<0.01

注:a×109, b×107, c×1010;与注射前比较, *P<0.05, **P<0.01;与生理盐水注射后比较, ΔP<0.05, ΔΔP<0.01

3 讨论

rhGM-CSF是一种大小为22 KDa的糖蛋白, 多由激活的T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Mφ分泌产生[2], 它一方面可刺激机体造血祖细胞增殖并分化为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另一方面可延长外周血成熟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生存期, 增加其吞噬功能[3], 同时rhGM-CSF还可调节其他细胞因子 (如IL-1、TNF、γ-IFN等) 的释放。

在本实验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中, 对照组小鼠在8 d内全部死亡, 而皮下注射25 μg/kg GM-CSF能显著延长小鼠的存活期, 其28 d的存活率可达25%, 平均存活天数可由对照组的 (5.25±1.56) d延长到 (13.61±7.83) d,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当剂量达到50 μg/kg后, 其28 d内存活率可达到62.5%, 平均存活天数达 (22.38±7.53) d, (P<0.05) , 差异有极显著性。但当再加大用药剂量时, 则不能继续提高抗白念珠菌感染疗效。进一步以25 μg/kg的rhGM-CSF治疗小鼠, 并于用药前及最后一次用药后24 h比较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变化, 结果显示与用药前及用生理盐水后比较, 白细胞总数及单核细胞显著增多 (P<0.05) , 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及绝对值较用药前极显著增多 (P<0.01) , 而淋巴细胞数量虽然增多, 但其百分比下降, 说明rhGM-CSF有较强的升白细胞功能, 特别是对中性粒细胞的升高作用更为明显。结果与国外报道相一致。生理盐水组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 说明应用CY免疫抑制的小鼠在第10天时中性粒细胞已在逐渐自然恢复。本实验结果显示用药前后血小板无明显变化, Di Persio认为这可能与其细胞膜表面无rhGM-CSF受体有关。据文献报道, 当PMN<5×108/L时, 真菌感染会显著增加, 因此肿瘤的放疗、化疗及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由于白细胞 (特别是中性粒细胞) 的下降, 系统性真菌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高。本实验结果显示rhGM-CSF不仅有恢复白细胞数量及增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而且显示了其良好的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功效, 故其可应用于这一类白细胞减少患者, 单独应用或作为抗真菌药的辅助剂预防或治疗由此所致的系统性白念珠菌病。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 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作用。方法首先制备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 用不同剂量rhGM-CSF作用于小鼠, 观测其28d内的存活情况;另外, 以一定剂量的rhGM-CSF作用于小鼠, 检测其用药前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变化。结果应用25μg/kg的rhGM-CSF能显著延长小鼠28d内存活期, 其白细胞总数、单核细胞显著增多 (P<0.05) , 而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具有极显著性 (P<0.01) 。结论rhGM-CSF有较好的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作用。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念珠菌,感染

参考文献

[1]T.Tanida, F.Rro, T.Hamada, et al.Lactoferrin peptide increases thesurvival of candida albicans inoculated mice by upregulating neu-ro-phil and macrophage functions, especi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Ampho-tericin B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n-fect Immun, 2001, 69 (6) :3883-3890.

[2]Metcalf.D.The excess numbers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s in Granulo-cyte-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transgenic mice are genera-ted by local proliferation.J Exp Med, 1992, 175:877-884.

[3]Hamilton, J.A.Conony stimulating factors, cytokines and monocyte-macrophages some controversies.Immunol Today, 1993, 14:18-24.

14种食物能抗感染 篇2

深海肥鱼 三文鱼、鲭鱼、金枪鱼和沙丁鱼富含可降低炎症的欧米伽-3脂肪酸。夏威夷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与油炸、风干或咸鱼相比,烘烤或水煮此类鱼可使心脏病危险降低23%。

全谷食物 与白面包等精加工食物相比,麦片、糙米和通心粉等全谷食物含有更多膳食纤维,可降低C反应蛋白(血液中炎症标志物)水平。

深色绿叶蔬菜 与颜色较浅的蔬菜相比,菠菜、羽衣甘蓝、西兰花等深绿色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含有更丰富的维生素E和钙、铁及抗病植物化学物质。这些营养都有助于保护人体免受炎症细胞因子的伤害。

大豆 《炎症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大豆中一种类似于雌激素的化学物质大豆异黄酮有助于降低女性C反应蛋白和炎症水平。豆浆、豆腐和毛豆都是不错的选择。

坚果 杏仁等坚果是抗感染健康脂肪的绝佳来源,这些坚果中还富含纤维素、钙和维生素E。核桃中富含α-亚麻酸,也具有抗炎功效。

低脂奶制品 低脂或脱脂牛奶是钙和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的重要来源。酸奶含有益生菌,可降低肠道炎症危险。

辣椒 辣椒中富含的辣椒素已用于某些镇痛消炎药膏中。常吃辣椒有助消炎,但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吃辣椒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西红柿 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番茄红素,番茄红素可减轻肺部炎症及全身炎症。熟吃西红柿比生吃西红柿摄取的番茄红素更多。番茄酱和番茄汁也可补充番茄红素。

甜菜 甜菜及甜菜根含有大量纤维素、维生素C及植物色素甜菜红等抗氧化物质,不仅能减少体内炎症,而且可防止癌症和心脏病。

生姜和姜黄 生姜和姜黄(咖喱)具有抗感染属性。姜黄可以关闭一种调节免疫系统和导致炎症的蛋白质NF-ΚB。生姜可以减少肠道炎症。

大蒜和洋葱 此类刺激性蔬菜可提高免疫力。大蒜的消炎作用与布洛芬等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很相似。洋葱中的植物营养素槲皮素和蒜素,蒜素分解会产生可抗击自由基的次磺酸。

橄榄油 橄榄油(特别是初榨橄榄油)中的橄榄油刺激醛在人体中的作用与NSAID镇痛消炎药很相似。

浆果 水果低脂低热且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因而有益抗炎。草莓、蓝莓等漿果中含有强抗氧化剂花青素,因而其抗炎属性尤其突出。

抗感染作用 篇3

关键词:PCT水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性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1]。对于COPD并肺部感染患者, 一般采取抗生素治疗, 但若仅依靠临床经验和症状判断抗生素的应用则有可能导致因抗生素滥用而产生新的细菌耐药性[2]。有研究提出, 血清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 PCT) 水平可干预抗生素的使用, 可根据患者PCT水平, 判断患者是否给予抗生素治疗, 避免抗生素使用过多而产生细菌耐药性[3,4]。本研究对本院患有COPD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PCT水平检测, 并根据其应用抗生素, 通过观察治疗后的疗效及各项指标的变化, 探讨PCT水平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患有COPD且经病原学确诊有肺部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8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T组 (n=52) 和经验治疗组 (n=34) 。PCT组男34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72.81±6.98) 岁;经验治疗组男21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73.14±7.01)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COPD病程、肺部体征、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祛痰、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 PCT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1、5、7、10、14 d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PCT水平, 并根据PCT水平应用抗生素治疗。PCT浓度<0.1μg/m L, 不需使用抗生素;0.1μg/m L<PCT浓度<0.25μg/m L, 不建议使用抗生素;PCT浓度>0.25μg/m L, 建议使用抗生素;PCT浓度降至0.25μg/m L, 可停止使用抗生素[5]。经验治疗组患者根据临床经验、白细胞计数、及临床症状应用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临床有效率、二重感染率、加重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 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患者功能状态进行评估[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PCT水平的变化趋势

PCT组患者中, 随着抗生素的使用, PCT水平逐步降低, 大部分患者在治疗10 d后PCT水平降至0.25μg/m L, 停止应用抗生素, 仅有3例患者在治疗14 d后仍未停药, 见表1。

2.2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PCT组抗生素应用≤10 d、住院天数和二重感染率均明显低于经验治疗组 (P<0.05)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功能状态评分、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加重和死亡例数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PCT是一种蛋白质, 在健康人的血浆中PCT含量不足0.15μg/m L, 但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 PCT水平会显著升高, 而自身免疫、过敏或病毒感染却不会引起PCT升高, 且PCT水平随着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7,8,9]。因此PCT水平可作为一个急性参数对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进行鉴别诊断, 以0.25μg/m L为PCT水平诊断细菌感染的截断值[10,11]。

本研究纳入COPD并肺部感染患者的PCT水平均>0.25μg/m L, 可排除病毒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患者, 更好地观察PCT水平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趋势[12]。结果显示, PCT水平随着感染治疗的控制而逐步降低;与经验治疗组患者比较, PCT组患者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且二重感染的发生例数也明显减少, 与张玉山等[13,14]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中, PCT组中, 根据患者血清PCT水平判断是否停止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5 d内有6例患者停止应用抗生素;7 d内27例患者停止应用抗生素;10 d内38例患者停止应用抗生素;抗生素治疗14 d后, 仅有3例患者仍未停止应用抗生素。而在经验治疗组中, 根据临床经验和临床症状判断是否停止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10 d内仅有9例患者停止使用抗生素, 大多数患者治疗时间达14 d甚至更长。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观察和对比, 笔者发现, PCT组患者并未出现因抗生素过早停用而导致病程加重或进展现象, 且PCT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二重感染率明显缩短和降低, 与常婷婷等[15]研究结果相类似。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抗感染治疗 篇4

【关键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抗感染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36-01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需改变常规基础用药者。据统计,慢阻肺患者往往每年约发生0.5~3.5次的急性加重,发病急,是造成慢阻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科室汇总了近两年来的治疗病例及抗感染治疗情况,以提供理论借鉴及进一步研究[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40例因感染病重而接受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35~82岁,平均60.25岁;病程4~35年,平均16.54年;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为,Ⅲ级29例,Ⅳ级11例;原发病为煤肺病19例,支气管炎21例;急性加重的主要症状分布为呼吸困难40例其中需要机械通气治疗11例;痰量增加35例,其中咳脓性痰26例,均符合国内外指南中进行抗菌治疗的标准。所有患者的诊断参照COPD防治全球倡议(2015版)。

病例排除标准:(1)同时患有胃肠道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有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等基础疾病的患者;(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4)有肿瘤等严重性疾病的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首先,确定急性加重的诱因。一般来说,引起AECOPD的原因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另外可能是心律失常、胸腔积液、心力衰竭等。通过病例筛查等确定入组的40例患者均为呼吸道感染引起。

其次,判断是否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可能。通过对所有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定量培养[2],确定有3例出现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或感染,排除患者的过敏及耐药性情况,采用环丙沙星为主药进行治疗,对于其中2例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给予口服盐酸环丙沙星口服片治疗,每次1g,每日3次,连续7天;对于病情较严重,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给予环丙沙星注射液加用妥布霉素注射液治疗,其中环丙沙星静脉滴注,每天0.8g,妥布霉素肌内注射,每天1.5mg/kg,连续给药7天,观察疗效。

对于其他37例患者则根据病情及患者本身的耐药性和过敏史等情况具体给药治疗。9例病情较轻的患者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其中5例通过青霉素皮试的,给予青霉素钠注射液,每天2次,每次120万单位,肌内注射给药,连续7天;4例未通过青霉素皮试者给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每8小时一次,每次625mg,連续给药7天。

对于其他28例病情较重的患者,则根据患者情况选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其中5例给予头孢呋辛钠深部肌肉注射给药,0.75g用3mL无菌注射用水溶解,慢慢摇匀得混悬注射液后注射给药,每天1次注意给药部位的护理;7例给予头孢噻肟钠,静脉滴注,每天10g,分两次给药;其余16例,给予氟罗沙星注射液,每天0.3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均连续给药7天,观察疗效。

2.2 疗效评价

将疗效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且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病例数] ×100%。其中,临床控制是指咳嗽、痰多、憋喘、发热、肺哮鸣音、肺部湿罗音等症状均消失,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显效是指肺部湿罗音、哮鸣音均消失,呼吸基本顺畅,咳嗽、咯痰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是指肺部湿罗音、哮鸣音均明显减少,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是指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汇总后采用Excel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处理。

3 结果

接受七天的抗感染治疗后,全部40例患者中,临床控制13例(32.5%),显效11例(27.5%),有效12例(30.0%),无效4例(10.0%),总有效率为90.0%。不良反应发生1例(2.5%),为注射头孢呋辛钠患者,出现一过性荨麻疹,程度为轻微。

4 结论

利用抗生素分级、对症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慢阻肺急性加重,治愈率高达90%,且不良发应发生率低。一般的抗感染治疗思路为,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能的患者采用环丙沙星治疗;其他的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实际状态,选用青霉素类、一代或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类,必要时联合用药,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5 讨论

有相关研究显示,AECOPD患者的感染菌种主要有流感嗜血杆菌约35%,卡他莫拉菌约16%,肺炎链球菌约16%,铜绿假单胞菌约9%[3],可作为在抗感染治疗的抗生素选择的部分依据。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近期曾住院、近期曾连续使用抗生素4个疗程以上,病情较严重,上一次加重时曾分离出该致病菌或稳定期有该病菌寄植。

抗感染治疗需谨慎,本科室的用药原则通常为,能口服则不进行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则不给予静脉滴注,以减少不良反应或其他药害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亚红, 王辰. 2015新版GOLD COPD指南摘译和解读[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5, 7(2): 34-39.

[2] 柳涛,蔡柏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3介绍[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805-807.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5

WHO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全球战略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定义为:费用合理,达到最佳临床治疗效果,并能把药物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形成减到最少。

1 临床不正确使用和滥用抗感染药物情况

目前临床上不正确使用和滥用抗感染药物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的不合理临床用药有:(1)广泛用于预防感染,外科围手术期普遍、长时间、大量、不规范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病毒感染缺乏细菌感染征象或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的高危情况而使用抗菌药物,造成药物资源浪费、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还可引发大量耐药菌产生。(2)随意将抗感染药物作为诊断性治疗措施,特别是发热病人的诊断性治疗,而不是积极寻找发热原因或进行病原体检查。(3)抗感染药物给药方案不当,药物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等不当。如未根据病原体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感染药物,易造成使用无效药物;剂量过量易引起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剂量不足易诱导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临床用药能口服给药的,不应肌注或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不按疗程给药和频繁换药。(4)出现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时,观察不及时,仍继续使用,造成不良后果。(5)盲目选择价格贵、新上市、广谱抗感染药物,导致此类药物敏感的病原体很快产生耐药性。(6)忽视无菌操作和外科引流,将抗感染药物作为“保险丸”使用。(7)不能及时根据病原体检查及药敏结果使用抗感染药物或在出现耐药性后仍继续使用。(8)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除非必须,尽可能不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9)追求最佳治疗,忽视耐药性和费用问题。(10)追求经济效益。(11)忽视患者全身情况,导致严重的毒副反应发生。

2 抗感染药物的管理要求、管理应用原则及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为规范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卫生部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了抗感染药物的管理要求、合理应用原则及建议。具体如下。

2.1 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制度。医院应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抗感染药物专家或有抗感染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检验科和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的职责,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 Rs 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2.2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注意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2.3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证和疗程。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黏膜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应根据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下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医药卫生资源浪费,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摘要: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总体原则与使用其他药品的原则相同,目前合理用药主要强调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4个方面。医疗机构应根据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下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医药卫生资源浪费,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 篇6

1 抗感染药、合理用药概念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 是临床上重要的常见疾病之一。抗感染药就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其中感染性疾病又以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抗菌药就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 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1]。合理用药指的是以当代的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2]。

在抗感染药治愈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 由于使用不当, 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有:病原微生物耐药菌株的增多, 使得许多抗感染药失效;药源性疾病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多等诸多危害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使广大的医药学专家普遍呼吁要合理使用抗感染药。

2 造成抗感染药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和影响

2.1 医务人员

缺乏定期教育和培训, 缺乏客观的药物信息, 受到药品推销商的影响, 经济利益的驱动等都会造成抗感染药的滥用:有的同时使用几种抗感染药, 其联合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增加疗效, 反而可能降低疗效, 增加不良反应或增加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机会。有的本可用此种抗感染药却用了彼种, 有的疗程不当, 频繁换药, 凡此现象都会造成药物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患者

不良医药广告的宣传导致患者接受错误的药物信息, 也因个人的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等原因, 常会产生这样的误区:认为抗感染药就是消炎药、感冒药, 有病就用;还有的认为抗感染药越新越好, 抗菌范围越广越好, 价格越贵越好, 其实每种药物都有适应证, 优劣势也各不相同, 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

2.3 外部环境

化验室的能力或人手不足, 不能及时提供报告;不可靠的供应商, 造成药品的短缺;管理不到位, 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规范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

3 针对以上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的各种原因和影响, 为了减少或避免抗感染药的滥用, 需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3.1 确立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3.1.1 明确诊断

作出正确的诊断, 确立正确的病原是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开始使用抗感染药治疗前, 尽可能采取各种有关标本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以供临床选用抗感染药所需。

3.1.2 合理选药

根据抗感染药的适应证, 以及抗菌药的抗菌谱和不良反应, 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用药。在病原检查和药敏试验未获结果前, 就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 开始经验治疗。一旦明确致病原, 则根据临床用药效果, 参考药敏试验结果, 调整用药方案, 进行循环目标治疗。如链球菌感染不宜用庆大霉素, 因为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敏感[3]。

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 其血浆蛋白结合物的能力较弱, 肾小球滤过率较低。多数抗菌药物尤其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的排泄较慢, 故按体质量计算给药用量。老年人的血浆蛋白较青壮年普遍为低, 肾功能也随年龄增长而日趋减退, 故用量宜小。

3.1.3 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 调整剂量的疗程。

静脉给药不宜用于轻度、中度感染;剂量过大或小均不相宜, 过小起不了治疗作用, 反而可促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浪费严重, 且易诱发不良反应。

3.1.4 预防或局部应用抗感染药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

抗感染药的预防性应用应有明确的指标。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等患者并发感染, 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往往徒劳无益。皮肤和黏膜等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应尽量避免, 因易引起耐药产生或变态反应。

3.1.5

要考虑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 透过血脑屏障性能好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青霉素、氯苄西林等可用于中枢感染。而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则只适宜中枢以外的感染[4]。

3.1.6 要考虑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随着抗感染药的大量应用, 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而使药物失效, 是当前抗感染治疗中的一大问题。如葡萄球菌的多粒菌株对青毒素C、氨苄西林和抗假单胞菌青毒素耐药, 所以, 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 要掌握病原对抗感染药的敏感性, 选用那些敏感率较高的抗感染药。

3.2 加强抗感染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2.1 抗感染药要实行分级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 根据抗感染药的特点、临床疗效、菌株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 将抗感染药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3.2.2 临床药学的开展

随着新药的发展, 用药品种的增多, 处方配伍复杂。为保证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重点掌握临床用药情况, 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所造成的危害, 减少药源性疾病, 达到积极治病的目的。促进医药结合鼓励药师进入临床, 积极参与合理用药, 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当好医生参谋。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积累临床资料和经验, 为临床提供用药咨询, 以指导合理用药。

3.2.3 领导的重视和督查

各地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和完善药事管理委员会, 并履行其职责, 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 督导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定期与不定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医护人员抗感染药物知识调查以及本机构病原体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为加强合理用药管理, 杜绝不适当的经济激励, 医疗机构不准以任何形式将处方者开出的药品处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

3.2.4 引导和提高人们的正确用药观念

规范药品的广告宣传, 开展健康咨询;切实提高人们对抗感染药的认识, 引导公众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4 结论

通过对抗感染药各种不合理应用原因的分析, 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 减缓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 使抗感染药更好地应用临床, 增强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汪复.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

[2]湖南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料汇编.临床不合理用药例析, 2006:27.

[3]湖南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料汇编.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2005:25.

抗感染作用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源于2010—2011年某院病案管理系统中血液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全部病例经病理学、细胞学及组织化学检查而确诊。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的标准,判定有68例为医院感染。

1.2 方法

填写回顾性调查表,对68例血液病患者的原发病、粒细胞缺乏与否等进行登记,同时录入感染发生部位、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微生物的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转归等资料。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68例血液疾病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平均年龄35.7岁。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7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期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1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医院感染有60例均发生于化学治疗之后,5例未行化疗,3例在化疗前;所有感染病历均有发热。

2.2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离情况

68份病例中,送检病原学49例,送检率为72.1%;培养出病原菌共35株(其中14株为非致病株),其余患者由于应用抗菌药等原因,未检出病原菌,仅为临床诊断。21株致病菌株中,G-菌10株;G+菌5株;真菌6株,真菌所致的感染多为继发感染,发生于重症患者(见表1)。

2.3 常见感染部位分布与抗生素构成比

血液疾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39.7%(27/68)。抗生素选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碳青酶烯类(占83.8%)、氨基糖苷类(占52.9%)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占44.1%,见表2)。

2.4 粒细胞情况与抗生素构成比

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感染危险,当中性粒细胞为(0.2~0.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其有着高感染危险。粒细胞缺乏、减少和正常患者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构成比如表3所示。

2.5 治疗与转归

68例患者中,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后体温在3d内基本控制者13例,在3~7d控制者49例,5例病情好转后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因经济原因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91.2%(62/68)。

注:表中各类抗生素的构成比之和大于100%,是由于同一患者常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3 讨论

3.1 病原菌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表1显示,47.6%(10/21)为G-细菌感染,23.8%(5/21)为G+细菌,28.6%(6/21)为真菌感染,可见革兰氏阴性菌仍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居前3位;革兰氏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多;真菌检出数略高于G+菌,近几年国内的监测显示[1],院内真菌感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组数据与此吻合,可能与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化疗药物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以及化疗破坏黏膜屏障等有关。在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前,合理的微生物学检查是必须的,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未明确之前应结合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选用广谱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使用,尽量覆盖可能感染的致病菌。

3.2 感染部位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从表2可以看出,血液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占39.7%),其次为口腔感染(占14.7%)及血行感染(占11.8%),前1位与大部分文献报道的相符[2,3,4] ,后2位略有差异。不同感染部位,常见致病菌不同,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可选用碳青酶烯类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必要时可联用氨基糖苷类;针对阳性菌,可选用万古霉素抗感染。

3.2.1 上呼吸道感染与抗生素

11例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中均有粒缺伴发热,该类患者多无感染体征和阳性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和本地区的病原微生物谱决定抗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方案。根据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的推荐,粒缺伴发热患者的初始经验性治疗可选用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本次调查中,11例上呼吸道感染者经验性选用抗菌药位居前3位的是:碳青酶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苷类,分别占90.9%、36.4%及27.3%。

3.2.2 肺部感染与抗生素

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为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等,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多选用了广谱的碳青酶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其比例分别为68.8%、56.3%及56.3%。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的肺部感染中,抗真菌药的使用率最高(占87.5%),究其原因,可能是考虑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时间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极易使真菌繁殖与扩散,一旦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极高,故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疗效欠佳的情况下会经验性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治疗,结果是有效的。

3.2.3 口腔感染与抗生素

口腔感染是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感染主要为口腔正常菌群和某些致病菌(如厌氧菌、链球菌和白念珠菌等)的混合感染;另有研究表明[5],白细胞计数降低及口腔PH值改变,可增加口腔黏膜炎的危险性。本次调查显示,口腔感染患者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以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及硝基咪唑类为主,临床诊断有真菌感染时,加用了氟康唑口服及制霉菌素漱口液含漱。碳青酶烯类是广谱抗生素,对G+及厌氧菌均有作用,硝基咪唑类对厌氧菌有良好的疗效,故选药较为合理。

3.2.4 血流感染与抗生素

血液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和G+菌为主。本组2株大肠埃希菌均产ESBLs,治疗上应首选碳青酶烯类;1株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其药敏结果对万古霉素敏感,证实了临床医师经验性首选碳青酶烯类及万古霉素治疗的适宜性。本组选用抗生素位居前列的是碳青酶烯类及糖肽类,其比例分别是75.0%及50.0%。

3.3 中性粒细胞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68例医院感染的病例中,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占61.2%,显示医院感染患者中以中性粒细胞缺乏为主。在粒细胞正常、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排在前三位的均是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随着粒细胞绝对值的增长,广谱抗生素碳青酶烯类的比例逐渐下降,分别是88.1%、62.5%及55.6%,可见中性粒细胞数量是机体免疫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IDSA指南认为,粒细胞计数<0.1×109/L或粒细胞缺乏时间>7d的高危患者可考虑氟喹诺酮类药物预防,但在我国因氟喹诺酮的高耐药率,其不适于高危患者细菌感染的预防,故该院对于粒细胞缺乏患者,氟喹诺酮类的使用率仅有4.8%,选用的频次极少。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68例住院血液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致病菌检查结果、中性粒细胞水平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方案。结果 68例医院感染病例中,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39.7%;病原学送检率为72.1%,检出的菌株中,G-菌占47.6%,G+菌占23.8%,真菌占28.6%;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占61.2%;抗生素使用排名前3位的是碳青酶烯类占83.8%、氨基糖苷类占52.9%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占44.1%;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91.2%。结论 血液疾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易出现感染,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该院经验性抗生素使用较为合理。

关键词:血液疾病,医院感染,抗菌药

参考文献

[1]许崇安,刘艳,李琳,等.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山东医药,2010,50(17):81-82.

[2]商勇,廖红丽,赵梅,等.706例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9):1259-1260.

[3]林臻,张弛.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4):585-587.

[4]沈文香,罗青松,傅爱林,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5456.

抗感染作用 篇8

糖尿病是现阶段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五大疾病之一[1,2]。糖尿病在发病后可减弱患者的蛋白质合成能力,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导致患者不断消瘦、乏力,且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极易发生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治疗并选择有效的抗感染药物是提升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和重点。

1 糖尿病合并的五大类感染

1.1 呼吸道感染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免疫力逐渐下降,免疫功能逐渐衰退,而免疫功能减退极易导致肺部吞噬细胞对入侵肺部微生物的吞噬和杀死作用减退。糖尿病患者还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活性下降,增加活性物质的异常活动或降低其活动能力。长此以往,大量的细菌附着在患者的支气管肺泡周围,不断生长和繁殖,若未及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则会导致细菌生长速度加快,造成重度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慢性支气管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等,其中肺结核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原因:高血糖导致人体弱酸性环境适合结核杆菌生长,糖尿病和结核同为消耗性疾病,具有进展迅速、疗效差、耐药性高、预后凶险的特点。

1.2 泌尿系统感染

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合并尿路感染,感染病原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临床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全身发热及不适等,经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白细胞增加,尿培养中出现细菌生长。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仍需确认是否是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治疗。

1.3 皮肤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皮肤供血量逐渐减少,极易发生缺血性病变,这为微生物的入侵提供了必要的有利空间。糖尿病合并皮肤感染主要表现为化脓性感染,例如毛囊炎、疖、痈、蜂窝组织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

1.4 下肢坏疽

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神经和血管极易发生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糖尿病足的主要成因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及局部感染导致的足部和下肢组织遭到破坏。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累及肢体远端,并逐渐向近端发展,触觉和温度觉、疼痛感等相应减弱;运动神经受损,出现足内在肌的挛缩,甚至畸形;自主神经受累,皮肤丧失正常排汗功能和血液调节功能,组织柔韧性有所降低,下肢皮肤逐渐出现溃烂迹象。

1.5 其他类感染

除上述4种感染外,糖尿病合并感染中还包括牙周、牙龈感染,以及外科手术后,患败血症的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 抗感染药物在合并感染中的应用原则和效果

2.1 呼吸道感染

通过对糖尿病合并感染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进行研究[3,4],综合临床用药和常规检查原则,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主要表现为萎靡不振、食欲减退及糖尿病病情加重等,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2)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谢出现障碍;(3)患者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都易发生肺部感染;(4)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情恶化速度较快,导致免疫力下降速度加快,甚至危及生命安全;(5)广谱抗生素的临床抗感染效果较差,易导致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在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中,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判断是否合并肺炎,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培养结果及病情,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应侧重使用治疗革兰阴性菌药物,例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在治疗革兰阳性菌的药物选择上,应侧重选择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等。若患者为真菌感染,则应选择两性霉素、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2.2 泌尿系统感染

在以往临床治疗经验中,选择用药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主,但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常见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在60%以上。因此,在临床治疗时不选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使用如β-内酰胺类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治疗,依据细菌学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大量研究资料表明[5,6],氨基糖苷类药物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损害,加剧肾功能衰退速度,影响生存质量,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肾功能情况合理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2.3 皮肤感染

临床上主要采用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此类药物中主要包括:苯唑西林、双氯西林等,在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的同时,可降低血糖,促进感染局部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2.4 下肢坏疽

由于造成糖尿病足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感染,因此在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上要以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对血糖的控制,做好局部感染区域的处理。

2.5 其他类感染

败血症的治疗采用广谱青霉素类、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不宜2种及2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7]。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菌群失调,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临床治疗上,不仅要控制患者血糖变化,同时也要对合并感染等病情进行治疗。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合并感染的情况,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培养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感染类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朱江.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师杂志,2013,15(9):1236-1237.

[2]海洁,李拉克,王涛.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281-3283.

[3]缪从庆,孟信龙,樊爱娟,等.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尿路感染影响因素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5):166-167.

[4]李燕.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16-2818.

[5]张文,汪琳,徐文科.医嘱审核对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4):420-424.

[6]茅国峰.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6):549-551.

抗感染作用 篇9

【摘 要】 通过分析克拉霉素致口腔溃疡的详细致病过程,了解其过敏的发生发展机制,以期引起对其发病的重视,避免此类不良反应的再发生。

【关键词】 克拉霉素;药物性口炎;口腔溃疡;过敏反应

【中图分类号】R781.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40-01

1 病例介绍

患者某某,女,52岁,因“胃脘胀痛反复发作10年,加重1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既往“甲状腺功能减退”史1年。有磺胺类、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否认食物及其他接触物过敏史。2015年9月28日济南市中心医院检查电子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胃多发息肉;萎缩性胃炎。入院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考虑目前萎缩性胃炎多与胃中感染幽门螺杆菌(Hp)有关,故建议患者行碳13尿素呼气试验,2015年10月28日山东省中医院检查结果为DOB=11.6‰。上级医师考虑Hp若持续感染,会导致发生溃疡的机会增加,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增加,并促进肠上皮化生的形成和发展[1]。而根除Hp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炎症程度,同时能阻止肠化的发展。故于10月30日应用PPI三联7d疗法[2]: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0520)100ml,日1次,静滴;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辽宁诺维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0602)40mg,日1次,晨起空腹口服、克拉霉素缓释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0603)0.5g,日1次,口服。

服药第二日,患者主诉头晕、头痛,以后项部、眉棱骨疼痛明显,伴有恶寒、手心发热,周身乏力。查体示:Tmax:36.5℃,双颊面部轻微潮红,无明显肿胀,未触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与患者沟通病情后,得知既往感冒时亦有此类症状,因近日天气转凉,不排除感冒的可能。嘱患者多饮温开水,并行针刺治疗,取穴如下:双侧合谷、列缺、外关、昆仑。20min后,患者上述症状有所缓解。服药第三日,患者舌体疼痛,舌下可见多个溃疡面,其边缘不规则,表面有黄白色伪膜,无渗出液。头晕、头痛,双目发红、流泪,时冷时热,乏力感加重。查体示:Tmax:36.8℃,面颊潮红,肿胀,有疼痛感,双侧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有按压痛。特请口腔科会诊,会诊印象:复发性口腔溃疡;会诊意见:清吹口散(患者于药店自行购买),吹敷患处。患者吹敷患处1日后,诉无明显改善,且舌体疼痛剧烈,难以进食,双目红肿,寒热往来,乏力感倍增。查体示:Tmax:37.0℃,舌体充血明显,间质糜烂、不规则溃疡面,表面有淡黄色渗出物。双眼球结膜轻度充血。面颊红肿明显疼痛,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明显。遂自行前往山东大学口腔医院门诊,诊断为:药物性口炎;阿弗他溃疡。建议:停用克拉霉素,去除一切诱因;局部治疗及全身抗过敏治疗;择期药物免疫检查。我科上级医师综合考虑后,暂停所有抗Hp治疗,停用常规用药。给予口服氯雷他定片(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50403)10mg,日1次;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50605)0.2g,日两次;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河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50524)5mg、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0420)8万单位放入氯化钠注射液(华仁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5052503)100ml中漱口,每天至少4次,每次漱口至少1分钟。VC(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50517) 2g、VB6(山东新华制药,批号:150609) 2ml入5%葡萄糖(湖北科伦药业,批号:C150514D)250ml静滴,日1次;核黄素磷酸钠(江西制药,批号:150703)30mg入氯化钠注射液(华仁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50524)250ml静滴,日1次。三日后,溃疡面逐渐缩小,舌体疼痛明显减轻,面颊部红肿消失,余症均减轻。1周后,溃疡痊愈。

2 讨论

克拉霉素是抗Hp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体外实验证实其可快速杀菌活性,并能保持24h,且能形成高细胞间浓度,因此寄生在此的细菌不能进行复制,从而克服表型耐药[3]。也是由于克拉霉素的优势,近年应用率逐渐升高,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年增多。本文中患者药物致的过敏反应多属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分致敏及发敏两个阶段[4]。患者首次口服克拉霉素时,可刺激机体产生以lgE为主的相应抗体。IgE抗体可高亲和力地结合到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5]。此时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服用克拉霉素时,过敏原即与这些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后可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为特点的病理变化。根据上述过敏反应机制,一般发病需经4~20天,而本文患者仅在服药第二日就出现了明显的反应,且仅为最低服用量,可见患者为高敏人群。患者有“磺胺类、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本属过敏体质,加之患者正处更年期阶段,平素情绪易激动,易焦虑抑郁,精神紧张可引起T细胞功能缺陷,导致免疫力低下;lgE水平升高以及细胞膜受体反应异常等,都有可能导致此次的过敏反应发生。临床中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但不能因此便放松警惕和密切观察,应当引起重视,保证安全的用法、用量,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尤其是曾有药物过敏史者,更当注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08,13(l):42-46.

[2]Megraud F. Update on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Helicobacterpylori-related diseases[J].Curr Infect Dis Rep,2005,7(2):115-120.

[3]Graham DY,Shiotani A. New concepts of resist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s[JJ].Nat ClinPrac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5(6):321-331.

[4]黄祥,李军,郑丽娜,等.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2):84-86.

[5]金伯泉.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

抗感染作用 篇10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已上报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平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4 569份。

1.2方法对4 569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人口学特征、各年龄段发生情况、涉及药品种类情况、给药途径、报告类型、累及器官系统分布、不良反应/事件转归等。所有数据使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患者4 569例不良反应报告中, 男性2 252例, 女性2 317例, 分别占ADR病例总数的49.29%和50.71%。男女比例为0.97∶1, 表明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对不同性别无明显影响。

2.2各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过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段统计发现, 不同年龄段使用抗感染药物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但婴幼儿年龄段发生几率最高, 见表1。

2.3抗感染药物涉及药品种类情况4 569例报告共涉及16类174个品种, 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比例最高, 其次是喹诺酮类、其他β-内酰胺类, 见表2。

2.4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分布情况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例数占总数83.78%;其次是口服给药、静脉推注、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常见, 远远高于口服等其它给药途径, 见表3。

2.5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前10位药品排名2014年抗感染药物ADR病例报告中排名第一的是左氧氟沙星-盐酸, 占总报告数的6.22%, 第二是头孢曲松钠, 第三是头孢孟多酯钠239例, 见表4。

2.6不良反应报告类型情况一般的3 509例, 新的一般的780例, 严重的158例, 新的严重的122例。后三者统称为新的和严重的ADR, 合计1 060例, 占比23.20%, 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肝功能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血细胞异常改变等, 见表5。

2.7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分布统计4 569例抗感染药物发生的ADR涉及器官系统18个, 发生5 654例 (有些ADR病例同时累及多个系统或器官) ,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 表现多为皮疹、瘙痒、潮红、血管性水肿等;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 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腹痛、肝功能异常等, 见表6。

2.8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事件转归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转归中, 治愈2 494例, 占总数54.59%, 好转2 057例, 占45.02%, 死亡病例5例。所有病例不良反应发生后, 均立即停药, 并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即好转或治愈。5例死亡病例均考虑因药物致过敏性休克死亡, 其中1例是口服药克林霉素-盐酸-棕榈酸酯颗粒 (已尸检明确) , 余4例均为头孢类抗菌药, 头孢呋辛钠和头孢西丁各2例, 见表7。

3讨论

3.1从年龄分布看, ≤14岁未成年人抗菌药物ADR发生率最高[2]。

3.2在抗菌药物的4 569例ADR报表中, 头孢菌素类所致的ADR居首位, 占43.84%, 这与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有关[3]。头孢菌素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属杀菌药,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联合作为中、重症感染的经验用药很受临床医师青睐。对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说明书均无使用前必须做皮试的规定, 但均有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者禁用的警示, 患者在使用此类抗感染药物时不仅应该做皮试, 而且应该用原试液作为皮试液。

3.3统计结果显示, 喹诺酮类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例数位居第二, 占12.08%。应严格规范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及管理。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使用方便、不需皮试等特点, 受到临床广泛欢迎, 用量逐年上升, 因此ADR报告率也逐年上升[4]。很多临床医师习惯将喹诺酮类药物1 d的总剂量1次静脉滴注, 如此用法极易导致ADR的发生。另外, 发现7例使用喹诺酮类的患者年龄<18岁 (该类药品18岁以下患者禁用) 。

3.4统计结果显示, 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 临床主要表现为瘙痒、皮疹等[5]。这可能是由于皮肤及其附件所产生的损伤显而易见, 而器官或系统造成的损害多较隐匿, 不易被发现, 难以及时做出诊断, 但并不是不存在。因此医务人员要加强对ADR的认知, 及时检查患者出现的器官或系统损伤, 以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 应用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器官系统分布等多个因素有关, 因此临床用药时, 应严格掌握用药指正, 重视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检测, 一方面要避免药物滥用,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另一方面, 临床医师应及时了解各种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注意积极监测。

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 以有效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将本中心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报的共4 569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ADR的发生对不同性别无明显影响, 在婴幼儿年龄段发生几率最高, 多发生于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ADR的发生比例最高, 其次是喹诺酮类、其他β-内酰胺类, 2014年抗感染药物ADR病例报告中排名第一的是左氧氟沙星-盐酸、第二是头孢曲松钠、第三是头孢孟多酯钠;不良反应报告类型情况:一般的3 509例, 新的一般的780例, 严重的158例, 新的严重的122例;涉及器官系统18个,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 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转归中, 治愈2 494例, 占总数54.59%, 好转2 057例, 占45.02%, 死亡病例5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管理, 提高抗菌药物运用水平, 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1]潘建华, 韩莹旻, 何晶.21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4) :152-153.

[2]周新.常用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0) :203-204.

[3]谢伟乾, 覃玉洁.2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广西医学, 2013, 34 (11) :1567-1568.

[4]李婷.42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7) :167-168.

上一篇:食管癌术下一篇:白细胞介素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