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

2024-10-07

高血压药(精选11篇)

高血压药 篇1

β受体阻滞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高血压治疗领域, 它不但能降压, 并且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被国内外各种指南推荐为五大类常用降压药之一。2006年以来发生一件引发全球心血管病学界争论的事件, 即关于β受体阻滞药是否仍作为高血压一线治疗药的争论。

这场争论源自2005年Lancet杂志所发表的, 瑞典Landholm等人对以阿替洛尔为主的β受体阻滞药荟萃分析结果。其结果显示阿替洛尔组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高达26%。作者提出不应再将β受体阻滞药作为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也不应再将其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对照药物。2006年6月28日, 英国临床优化研究所 (NICE) 和英国高血压学会 (BHS) 依据ASCOT-BPLA试验研究结果联合发布了更新版的《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该《指南》提出:“β受体阻滞药不再是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治疗药物”, β受体阻滞药从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降到了四线药物。

此《指南》一经公布引起了学术界强烈震动,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众所周知, β受体阻滞药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 此外, 它还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基本药物之一,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国专家认为, 对β受体阻滞药应该全面求证、客观评价、合理应用。英国2006年《指南》否定β受体阻滞药作为治疗高血压一线药物的结论并不慎重, 其修改的依据不能令人信服。

1. 首先应从高血压发病机制上来分析β受体阻滞药治疗高血压的合理性。

在高血压最初发病和继发靶器官损害的长期进程中,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以及之后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和亢进都起了极为重要的有害作用。交感神经兴奋的短期代偿反应, 表现为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其长期兴奋效应则表现为心脏系统的毒性作用。因此, 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或阻断其不良作用, 始终是降压治疗的主要环节之一。β受体阻滞药不仅可以对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 而且还能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 发挥全面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如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心律失常现象、预防猝死等, 特别是对高肾素的高血压人群作用更明显。

2. 不同的β受体阻滞药发挥降压特点不同。

第一代的β受体阻滞药属于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药, β1受体阻断可以发挥降压效果, β2受体阻断使外周血管收缩, 周围血管阻力加大,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β1受体阻断使心输出量减少对血压的有利影响。阿替洛尔虽然是第二代的β受体阻滞药, 但它的选择性并不高。瑞典学者Landholm等人的荟萃分析使用主要是阿替洛尔, 而阿替洛尔是水溶性的第二代β受体阻滞药, 它并不能代表所有的β受体阻滞药, 特别是不能代表脂溶性及高选择性的第三代β1受体阻滞药。阿替洛尔由于自身众多缺陷, 已逐渐退出降压药市场。

3. 再看英国《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修订依据主要

基于Landholm等的荟萃分析, 纳入的20项研究中有17项是关于阿替洛尔的临床研究。ASCOT和LIFE研究中也采用了阿替洛尔, 其研究对象是血浆肾素活性低、β受体敏感性差、血管顺应性差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而阿替洛尔仅能部分阻滞β受体, 不能改善血管顺应性、降低中心动脉压、逆转左心室肥厚。因此, 药物类效应 (drug class effects) 有时并不可靠, 这些临床研究的结论不能类推至所有β受体阻滞药和高血压患者。

4. β受体阻滞药是一类异质性药物, 对这些性质不同的药物进行荟萃分析, 影响了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

另外, 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较新一代的β受体阻滞药均未包括在上述荟萃分析中, 尤其是比索洛尔对糖脂代谢影响极小, 与安慰剂相同, 小剂量时可忽略不计。

5. 由于β受体阻滞药问世较早, 在高血压特别是老年

高血压领域中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临床试验, 使其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其实β受体阻滞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不可替代的优势。β受体阻滞药特别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 有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患者 (如早期高血压伴心率增快、焦虑等精神压力增高者、高血压围术期、高动力循环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

6. 英国《指南》的调整不针对亚洲人群。

在2002年美国高血压指南 (JNC7) 、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2004年英国高血压指南和2005年我国高血压指南中, 都推荐将β受体阻滞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

经过2006年关于β受体阻滞药治疗高血压的一场争论, 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目前似乎已尘埃落定。 (下转7页) (上接3页) 2007年6月在意大利米兰的欧洲高血压学会 (ESH) 第17届年会上, 欧洲心血管病专家公布并解读了ESH和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2007年版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之后的欧洲指南力挺β受体阻滞药, 他们坚持循证医学原则, 拨乱反正, 旗帜鲜明地重申β受体阻滞药仍然是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各级医生在对β受体阻滞药治疗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应用明显不足, 越到基层医院应用越少, 剂量普遍偏小。2004年国内降压药应用调查显示, 在五大类常用降压药排序中β受体阻滞药列在末位, 使用率仅为2%。说明我们对于β受体阻滞药对心血管保护的优势及益处认识不足。人们普遍关心的是β受体阻滞药对代谢的影响, 其实这主要是指非选择性的和低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药, 不应包括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药。糖尿病并不是β受体阻滞药的禁忌证,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但使用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药收益明显超过风险。

高血压药 篇2

2.掌握各类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特点、主要不良反应及选药和应用原则。3.了解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讲授重点] 1.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原理。

2.噻嗪类利尿药的降压机理、主要不良反应。

3.β受体阻断药的降压机理及临床应用特点,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4.钙通道阻滞药的抗高血压机理,作用特点、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AT1受体阻断药的抗高血压机理,抗心肌肥厚的机理,临床用途,主要不良反应。6.中枢性降压药的降压机理、临床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7.哌唑嗪的抗高血压机理,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8.扩血管药的降压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久用降压作用减弱的原因以及和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合用增加疗效的机理。

9.钾通道开放药抗高血压作用特点与应用 10.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11.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讲授难点] 1.噻嗪类利尿药引起心律失常的原理。

2.β—受体阻断药的降压机理,仃药反应(血压增高)。3.不同钙拮抗药的作用特点、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AT1受体阻断药的抗高血压机理,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机理。5.可乐定的降压机理。

6.硝普钠的降压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6钾通道开放药抗高血压原理 [教材] 药理学,王迎新 弥曼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北京 [教案] 抗高血压药

正常成人:收缩压小于140mmHg, 舒张压小于90mmHg 原发性高血压;占90-95%发病机制不明。继发性高血压;是一些疾病的表现。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 根据药物在血压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一、影响血容量的药物 利尿药 氢氯噻嗪 等

二、交感神经抑制药

1作用于中枢咪唑琳受体的降压药 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

α1 受体阻断药

α、β 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三、1.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剂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

四、钙通道阻断药

五、血管扩张药 直接扩张血管药(肼屈嗪、硝普钠)钾通道开放药(米诺地尔、吡那地尔)

一、主要影响血容量的药物——利尿药

常用的是噻嗪类,单用有抗高血压作用,可使患者血压平均降低约10%左右。利尿药的降压机制

早期:排钠利尿,造成体内钠、水负平衡,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降低血压。

长期:

1)动脉平滑肌细胞内低钠,Na+-Ca2+交换,细胞内钙含量减少 2)血容量轻度降低。

3)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NA、血管紧张素等的敏感性降低。4)诱导血管壁产生扩血管物质,如 激肽、前列腺素。氢氯噻嗪

药效学 氢氯噻嗪 12.5-25.0 mg/天,可使多数病人达到抗高血压的作用。加大剂量,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不良反应

阳萎、痛风、低钾,缺钾促发两种室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增加高脂血症。

增加糖尿病人的血糖,—— 不宜用于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

二、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ACEI)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乐于接受 抗高血压机制

1.抑制ACE活性,①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减少 ②使缓激肽的降解减少,缓激肽通过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2和NO ③ 外周阻力下降,无反射性心率加快,肾血流量增加,脑血流量和冠脉流量保持正常。

④抑制ACE,使AngⅡ减少,抑制原癌基因c-myc、c-fos的表达

防止或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心肌肥厚和动脉血管平滑肌的增生,防止动脉硬化。⑤减少醛固酮的分泌 ⑥糖尿病肾病患者:

抑制重构,可推迟或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降低肾小球对蛋白的通透性,使尿蛋白减少,肾功能改善。临床应用

1.适用于各型高血压

2.防治和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肥厚和动脉硬化。3.可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球损伤; 4.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率 不良反应

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味觉缺乏、血钾升高、脱发等。孕妇禁用—对胎儿有害,机制不明

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安全、有效、耐受性好、有心、脑、肾保护作用。

AT1亚型: 主要分布在血管、心肌,脑、肾和肾小球旁细胞,其功能与心血管调节和分泌醛固酮有关。AT1受体阻断药物有:氯沙坦Losartan、厄贝沙坦Irbesartan、和缬沙坦Valsartan等。氯沙坦 药理作用

氯沙坦(Losartan)是非肽类血管紧张素AT1受体阻断药,属于二苯咪唑类化合物,在体内转化为EXP-3174与AT1受体相结合,阻断AT1受体,发挥抗高血压作用,并可逆转高血压左室心肌肥厚。临床应用

氯沙坦可单独口服给药,合并应用利尿药,每天25mg,更适合于老年人、肝硬化或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随机双盲法研究,轻度到严重高血压病人,证明氯沙坦与氢氯噻嗪合用能明显增加降压效应。不良反应

有头痛、头晕、没有咳嗽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早期妊娠期不用氯沙坦,可引起胎儿损伤或死亡。动物乳汁中药物显著增加,也不用于哺乳期患者。

四、β受体阻断药

普荼洛尔(propranolol)药理作用

普萘洛尔可使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下降15-20%,舒张压下降10-15%。但最大降压作用出现较晚,常需数周时间。

作用机制

1.降低心输出量

2.分泌释放肾素减少

3.阻断下丘脑、延髓等部位的β受体,使血压下降。

4.阻断突触前膜的β2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5.改变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

临床应用

对肾素活性高和心输出量高的年青高血压患者疗效较好,尤其适用于高血压伴心绞痛和焦虑的患者。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药阿替洛尔(Atenolol)和美托洛(metoprolol),口服易于吸收,其抗高血压作用优于普萘洛尔。

五、Ca2+ 通道阻断药 第三代钙通道阻断药

1.无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作用时间长;

2.阻断钙通道,降低细胞内钙含量,减少细胞内异常代谢产物的产生。3.负性频率和负性肌力作用,减少心肌的耗氧,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4.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心肌肥厚.硝苯地平(Nifedipine、心痛定、硝苯吡啶)

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心输量增加、肾素活性增加,不宜用于高血压伴心肌缺血的病人。有报告短效制剂加重心肌缺血。

药动学 口服后30-60分钟见效,在肝脏氧化代谢。肝功能降低者半衰期延长。

不良反应 有恶心、头痛、呕吐、眩晕、潮红、心悸、乏力等,发生率约10%,可能由于其扩张血管引起。

氨氯地平(Amlodipine)

氨氯地平是新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具有起效慢,作用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

扩血管作用主要表现在外周动脉及冠状动脉,无反射性心动过速,对心率、房室传导、心肌收缩力无明显影响,可缓慢扩张肾动脉,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并能减轻或逆转左室肥厚,适用于治疗高血压。

可乐定(clonidine、可乐宁、氯压定)

是二氯苯胺咪唑啉化合物,为咪唑啉受体兴奋剂。药理作用

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肾血管阻力降低,对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影响,抑制胃肠的运动和分泌功能,适用于兼有溃疡病的高血压患者。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作用机制

1.激动延髓孤束核的α2受体

2.激动延髓腹外侧咀部的I1-咪唑啉受体

3.激动突触前膜的α2受体及其邻近的咪唑啉受体,通过负反馈,使NA释放减少。4.近端肾小球存在I1-咪唑啉受体,兴奋后引起利钠作用。

5.中枢镇静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激动额叶皮层的和蓝斑核中的α2受体而产生的抑制效应。

6.可乐定通过兴奋α2受体,抑制蓝斑核部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过度活动,控制戒断症状.临床应用

可用于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口服常用剂量为0.075-0.15mg/次,2次/日。用于重度高血压患者每日剂量为0.3毫克。

由于可乐定的停药反应多发生在大剂量时,故治疗严重高血压每天用量也不宜大于0.3毫克。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倦怠等。

2.长期应用可乐定可引起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3.血压反跳性增高:

发生在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18-72小时,此时血压迅速升高并超过用药前的血压,患者头疼、恶心、呕吐、面红、失眠、出汗、震颤、心悸等。哌唑嗪(prozosin)

药理作用

1.阻断α1受体,扩张动脉和静脉。

2.增加患者血浆的高密度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减少冠脉病变 3.缓解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排尿困难。哌唑嗪适用于各型高血压 直接扩张血管药

药理作用

1.松弛动脉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

2.扩张血管,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率、心力,CO和心肌耗氧量。3.提高血浆肾素活性和水钠潴留

4.合用β受体阻断药、利尿药能减少心输出量的增加,预防肺动脉高压。

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亚硝基铁氰化钠)

[药理作用]

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对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影响,血浆肾素活性可增加。作用机制:

分解产生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增加细胞内cGMP,激活依赖于cGMP的蛋白激酶,促进肌球蛋白轻链去磷酸化,松驰血管平滑肌。药动学

在体内硝普钠分解为氰化物和NO,氰化物被肝脏的硫氰酶代谢为硫氰(SCN),经肾排出。当肾功能不全时,排泄时间明显延长,可致氰化物中毒,因此,应监测SCN的浓度。

临床应用

可用于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不良反应

可引起呕吐、头痛、出汗、心悸等。

使用时间过长,可致硫氰酸盐中毒,产生恶心、耳鸣、肌痉挛,。

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1.根据高血压程度选用药物-体育活动、低盐等

2.个体化治疗 – 年龄、性别、种族、疾病等

3.高血压危象及脑病时选用-硝普钠

4.根据并发症选用药物

高血压合并消化性溃疡 ——可乐定

高血压合并有精神抑郁症 ——不用甲基多巴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脏扩大 ——用氢氯噻嗪、ACEI 等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降低—— 用ACEI、甲基多巴

高血压伴心衰如何用药 篇3

常用的治疗高血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此外,α-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

原则上,这些药物均可以用于伴有心衰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但又不同于治疗普通高血压人群,治疗需要兼顾降压和减少心衰死亡率。也正因为如此,钙通道阻滞剂被我们否定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名后2字为普利者属这类)

此类药具有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脏射血时的阻力和改善心衰的临床症状等作用,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可作为治疗高血压合并心衰的首选药物使用。临床使用时要注意防止突然过度地降低血压,并密切注意电解质平衡及排尿量,尤其是尿量明显减少引起的高钾血症,并需根据肾功能不全的程度调整剂量。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使人体的血容量减少,从而可减轻心脏的负担,使心功能得到改善,故也是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心衰的药物。利尿剂可轻度降压,是心衰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的是控制心衰患者的液体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并保证ACEI、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及减少其不良反应。使用此类药物期间要注意预防低钾血症的发生。

β-受体阻滞剂(药名后2字为洛克者属此类)

适用于病情稳定、已无液体潴留的全部心衰患者,而且需终身使用,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这类药可增强心肌功能,降低心肌耗氧,减少细胞外重塑及心肌纤维化,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并发心衰,可降低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以及心衰患者的住院率。

但要注意,应在利尿剂和ACEI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一般不单用。而且,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Ⅱ度及以上房室阻滞(除非已安装起搏器)患者。有明显液体潴留,需大量利尿者,暂时不能应用这类药。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名后2字为沙坦者属此类)

这类药可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尤其适合对ACEI不能耐受的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目前有很多国家已将高血压合并心衰列为该类药物的治疗范围。

钙拮抗剂(药名后2字为地平者属此类)

钙拮抗剂虽是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且该类药物对高血压引起的早期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及左心室肥厚有逆转作用,但几乎所有的此类药物对心脏都有抑制作用。因此高血压合并心衰的患者禁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

在5类药(准确地说是4类药)中,特别需要介绍的是β-受体阻滞剂里的比索洛尔,虽然它不是理论上的首选,也不常单用,但仍然需要单列出来介绍,因为它好处很多。

比索洛尔选择性高,疗效确切,对呼吸系统抑制作用弱,对脂质和糖代谢无明显影响,半衰期长,每日只服1次,肝肾双通道排泄,清除快,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并发心衰。治疗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时,应从低剂量开始,按以下方案逐渐增加剂量:1.25毫克,每日1次,用药1周;如果耐受性良好,则增加至2.5毫克,每日1次,继续用药1周;如果耐受性依然良好,则增加至3.75毫克,每日1次,继续用药1周;如果耐受性还是良好,则增加至5毫克,每日1次,这次开始,用药时间延长至4周;如果耐受性良好,则增加至7.5毫克,每日1次,继续用药4周;如果耐受性依然良好,则增加至10毫克,每日1次,作为维持治疗最大推荐剂量为10毫克,每日1次。

抗高血压药的停药综合征及其预防 篇4

1中枢性降压药

常见的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尼定和莫索尼定等, 对于此类药物如果突然停药, 最主要的反应是交感神经的兴奋导致的血压急剧上升, 甚至导致高血压危象。其他症状包括:心悸、烦躁、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症状, 相关研究报道[1]有因停用此类药物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情况, 以及停药后出现恶性、心率失常的病例[2]。此类药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停药综合征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咪唑啉受体并得到证实后, 人们相继研制了第二代中枢性降血压药物利美尼定 (rimenidine) 和莫索尼定, 均为选择性作用于咪唑啉受体的抗高血压药, 其降血压作用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及副作用少等优点。但由于此药为中枢性降压药, 停药反应需谨慎对待。一旦出现停药反应, 恢复规律服药是最好的缓解办法, 维持血压、心率, 卧床休息, 也可以适当运用镇静剂, 以便平稳降压。

2 β受体阻滞药

此类药物广泛运用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能够有效降低伴有心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 但是, 此类药物不可突然停用, 亦可出现血压的急剧反跳等严重的停药综合征,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其停药反应主要包括严重的心绞痛、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等, 甚至导致患者猝死。其他伴随症状包括:心悸心慌、出汗烦躁、心情焦虑、以及四肢震颤等。此类症状一般在停药后12~72 h后出现, 部分患者在停药后数天才会发生, 研究表明导致停药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为长期的服药导致的体内受体增多、敏感性增强, 停药后增加了儿茶酚胺和受体结合的机会, 从而造成血压的强烈反跳,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 对于需要停药的患者, 应每周逐渐减量, 可以有效的防止停药反应, 避免引起心力衰竭。相关报道[3]普奈洛尔以每日30 mg的量递减服用至第14天后停用, 可以有效避免停药反应, 如果一旦发生停药反应, 重新给药便可很快控制血压, 对于反应剧烈者, 一经发现立即抢救, 以免危机患者的生命。

3其他降压药

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还包括ACEI、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 ACEI是长期用于降压、抗心力衰竭的一线治疗药物, 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常伴有头痛、多汗等一系列症状, 通常情况下此类药物的停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有一定关系,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停用硝苯地平后可能出现停药综合征, 表现为浮肿, 面色苍白, 出汗心烦、严重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有报道曾报道过此类病例。此时停药仍应该是逐渐减量, 最后达到平稳停药。

综上所述, 对于以上降压药物在停药时, 必须做好预防停药综合征的的准备工作, 积极预防停药后出现循环系统的相关症状, 对停药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进行观察, 一旦有意外情况的发生, 须及时予以对症治疗, 当血压反弹恢复用药难以控制血压时需给予静脉输液硝普钠或者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等药物, 以便立即降压, 对于神经兴奋性增高的患者, 给予镇静治疗。及时重新给药也是挽救患者的方法之一。最后, 杜绝骤然停药或者减量才是防止停药综合征的关键所在, 此外, 如有联合用药的患者尽量避免以上两种药的合用, 因为两药合用不但不会有很好的降压效果, 而且其停药后的停药综合征发生率会大幅增加, 甚至出现超射现象, 危及生命。

摘要:通过对不同种类降压药停药后出现的症状及体征等停药反应的归纳总结, 对β受体阻滞剂、中枢性抗高血压类药物、以及利尿剂、ACEI、钙离子拮抗剂等其他方式抗高血压药物的停药综合征做出临床分析, 并提出预防停药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降压药,停药反应,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文忠.高血压病突然停药致脑干出血.临床误诊误治, 2005, 9 (18) :695.

[2]印加军.突然停用可乐定引起心率失常药学通报, 1984, 19 (9) :57.

[3]戚文航.原发性高血压.//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67.

特殊的高血压人群如何用药治疗 篇5

1.合并各种疾病的高血压患者

合并有高血脂、糖尿病或痛风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以免导致患者的血脂、血糖和尿酸升高。这类患者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如尼群地平)进行治疗,这样不仅能减轻药物的副作用,还能增强疗效。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也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钙离子拮抗剂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并能防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患有左心室肥大的高血压患者,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这类药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此外,合并有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压药进行治疗。其中心率较快的高血压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进行治疗;伴有劳力性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止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和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药物进行治疗;伴有自发性心绞痛的患者,可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伴有心衰的高血压患者,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或β受体阻止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伴有前列腺肥大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可使用哌唑嗪、特拉唑嗪或阿夫唑嗪等α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这类药物能松弛平滑肌,不仅能起到降压的作用,还能抑制去羟肾上腺素引起的前列腺组织痉挛,减轻前列腺肥大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不过,α受体阻滞剂易导致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患者在服用此药期间,动作一定要缓慢,必要时可让家人搀扶。

2.进行血液透析的高血压患者

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高血压患者,应使用硝苯地平控释剂或氨氯地平等长效降压药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降压药是通过肾脏排泄的,而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肾脏的代谢功能较弱,因此易使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从而导致降压过度。所以,这类患者在服药期间,应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

3.进行鼻饲的高血压患者

长期进行鼻饲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使用缓释剂型和控释剂型的降压药进行治疗,因为这两种药物一旦被研碎,就会变成普通的剂型,从而会降低药效,不利于保持血压的稳定。因此,这类患者可选择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等长效降压药进行治疗。

4.夏季血压变动较大的高血压患者

一般情况下,在夏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往往偏低。因此,这类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减少药物的剂量。此外,夏季的温度较高,湿度也比较大,高血压患者除了服用降压药进行治疗外,还要保证规律的作息。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患者不宜大量使用利尿剂,以免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此外,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还要警惕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导致患者出现干咳或味觉异常等情况;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进行治疗的患者,可导致血脂、血糖及尿酸的代谢异常;β受体阻止剂可导致患者出现心率减慢及乏力等症状,而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可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水肿、面部和颈部潮红、心率增快等症状。因此,患者一旦在服药期间出现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住院药房口服抗高血压药应用探索 篇6

1.1资料来源翻阅我院2010~2012年药房药品管理数据库抗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其中有药品名称,用药数量,和销售金额等。

1.2方法以WHO推荐药物限定日剂量分析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我院2010~2012年各类口服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DDDs排序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结果显示可知:我院患者口服降血压药物使用最多的是CCB,销售费用和DDDs在近3年内最高,而排在第2、3位的为ARB,两种药物金额高于70%,DDDs之和则约占各年度总DDDs50%,通过对比我院使用最多的2种药品是CCB和ARB,应加强管理这2种药物的检测合理用药。

由表2结果显示可知:单品种药物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氨氯地平片(络活喜)的销售金额一直在近3年里占前2位,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在2009年为第3位,后2年由培哚普利(雅施达)替代。在销售前10的药物多以进口或合资药品为主。

3讨论

CCB是用在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已老年人和患有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符合我国患有高血压患者特点,如:摄取食盐多或食用低钾,患有脑卒病发率高,而且CCB用药效果显著,是值得临床用药之一;和其它降压药对比结果没有禁忌症,是在临床降压药众多药品最安全的药物[3]。临床用药多以长效品种或缓控释剂型为主。我院CCB使用与此相近,用药较多的有2种药物均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片,降压效果显著,副作用小,长期使用对高血压依赖性消,符合降压药诊断使用标准。

ACEⅠ和ARB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CEⅠ是通过控制血管紧张而产生的,而且增加患者血压升高。其作用显示结果可以回旋左心室肥厚和改善血管重塑,降低蛋白尿,对患有心脏病或肾功能不全患者是降压药物首选药物治疗最为理想效果之一。由于其产生缓激肽和速激肽P物质引起干咳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4],故影响临床使用选择。我院ACEⅠDDDs逐年下降可能与此有直接关系,一般使用ARB代替。ARB通过阻断心管紧张素受体AT1而产生长效降压作用,ARB销售金额和DDDs在我院占销售在用药中居前3位。目前我国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越来越多,治疗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药品价格高,药品质量低,使用药患者失去信心,为了使患者康复,应提高药品的质量,降低药品费用。

综上所述:我院降压药品实用较多的主要有6种,品种供应不易,多数能满足患者临床药物的选择用药,从金价年销售结果数据分析显示,我院的降压药品用药符合标准。随着近几年的新药物不断研发出现,会有更多的药品选择,更加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安全。

摘要:目的 总结我院抗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用药做合理参考。方法 采用限定日剂量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药品名称、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近3年我院患者使用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前3位一直是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Ⅰ);用药频度前3位一直是CCB、利尿剂、ARB;单品种排序中销售金额前2位一直是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氨氯地平片(络活喜),第3位2009年为左旋氨氯地平片,后由培哚普利片(雅施达)替代;用药频度前3位一直是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片和螺内酯片。结论 我院降压药物使用均符合标准。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2]朱军辉.分析社区医院高血压患者的遴选及用药特点[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202-203.

[3]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中国医药导刊,2000(2):3-5.

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处方用药分析 篇7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联合用药,处方分析

抗高血压药物品种繁多, 联合用药普遍, 加强对该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监测十分重要。

1.1资料来源

从我院门诊2012年10-12月份的处方50350张中, 抽出含有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5320张作为本次降压药物分析的材料。

1.2方法

(1) 从处方中挑选出含有抗高血压药物处方。

(2) 将选出的抗高血压药物按联合用药频次进行统计, 分别按二联、三联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在抗高血压药处方中, 中老年人居中, 占38.65%左右, 5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 占55.24%以上, 结果见表1。

2.2 各类抗高血压药的处方情况

抗高血压药合理的选择就是对于具体患者, 能有效控制血压, 并适宜长期治疗的药物。在此次抽查的八类抗高血压药物处方中, 出现频次排列前五位的是钙结抗剂 (CCB) 、利尿降压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ARB) 、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ACEI) 。

2.3 药物的联用情况

抽查中可知单一用药占处方比例6%, 二联用药所占的处方比例高达31%, 三联用药所占的处方比例为47%, 四联用药处方占16%, 具体的联用情况见表3

以钙拮抗剂与ACEI类联合最多, 其次为钙拮抗剂与ARB联合、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 这些联合都是高血压指南中所列出的有效配伍。从抽查结果来看, 大部分联合用药方案是合理, 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比如CCB与ACEI或ARB联用, CCB引起的交感神级兴奋及踝部水肿可被ACEI、ARB抵消, 且二者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均可降低心血管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 可保护靶器官、促进心血管重构。CCB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 可抑制CCB可能出现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 并且在血压达标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分析处方中存在不合理联用方案, 虽然这类处方不多, 但须引起重视并杜绝。一是同类药物联用, 如二氢吡啶类CCB+二氢吡啶类CCB, 因为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 联用很难起到协同或叠加作用, 却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二是ACEI与保钾利尿药联用, 易导致血钾升高。药师在调配处方时遇此类情况, 应建议调整用药方案。

3 结论

高血压是目前常见的心血管病, 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选择疗效可靠、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在高血压治疗中占主导地位[1]。

(1) 从表1中看出高血压趋于年轻化, 这虽与人体生理因素有关, 但也提示人们, 应注意低盐饮食, 控制体重, 戒烟戒酒, 适当地运动锻炼等, 有益于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调查还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

(2) 抗高血压药中, CCB用得最多, 其次是缬沙坦、美托洛尔、ACEI。

(3) 由于高血压患者必须长期用药, 因此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具有以下特点:疗效较高, 不良反应较小, 价格较低。尤其是价格较低, 对于长期服药的病人更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焦章群.三种常用降压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 27 (9) :1294-1295

[2]杨勇、唐兵等.心血管专业临床药师培谢方法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 27 (9) :1296-1298

[3]龚培力.抗高血压药物的评价与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7, 26 (4) :334-335

[4]李贞洁、伊博英等.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因素调查[J]高血压杂志2003, 11 (5) :486-487

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部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的数据,包括药物品种、用药的金额以及用药数量。

1.2 方法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应用销售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统计并分析近三年来我院住院部高血压药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进行排序。所统计的药物有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剂等六大类。其中用药频度DDDs的计算为某药的年度消耗数量/该药的成人平均日剂量。

2 结果

2.1 六大类高血压药物的用药频度和用药金额排序

见表1、2。

2.2 单种高血压药物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情况

2010年到2012年前三位的高血压药物长效CCB类硝苯地平缓释片、左旋氨氯地平片,ACEI类依那普利的用药金额分别为16116、23325、87916,占全年高血压药物总金额的34%、24%、34%;其用药频度分别为12226、17254、33754,占全年高血压药物总用药频度的43%、37%、28%。其他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以及利尿剂螺内酯亦位于排序较前位。

3 讨论

本文通过我院住院部高血压药物应用情况的整理分析,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院所有高血压药物的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近三年呈明显的递增趋势,2010年、2011年、2012年销售金额分别为51735、105981、307461,用药频度为30061、42845、101848,各年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性。这说明高血压药物需求增多,很好的证明了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显著地上升趋势。此外,近三年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排序中CCB、ACEI、受体阻断剂、ARB以及利尿剂始终位居前五位,是当前常用的五类高血压用药,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相吻合。其中很明显提示长效CCB类硝苯地平缓释片、左旋氨氯地平片,ACEI类依那普利,近三年用药金额以及用药频度均占据前三的位置,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以及利尿剂螺内酯亦位居排序较前,ARB类随着年份的增长很明显呈增加趋势。

CCB类药物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阻滞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动脉血管平滑肌而发挥抗高血压作用。此类药物降压效果强,且对于钠的摄入不影响,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适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患者尤其对于合并心脑肾等器官损害的患者首选。此外,其无耐受性适用于长期服用,长效稳定降压患者依从性较好。其中硝苯地平缓释片和左旋氨氯地平片作为代表,近三年来均位居前三位。硝苯地平缓释片用药频度位居第一,并以其每日费用0.68元在用药金额排序中保持在前。左旋氨氯地平片,虽然价格较高,但是三年来用药金额始终位居第一。这两种药作为我院临床抗高血压的一线用药。与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相符合[2]。

ACEI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来抑制,使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减少,减少缓激肽释放来降低血压。ACEI在心脏、肾脏的重塑上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大家一致认为对于高血压合并心例衰竭、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可以作为首选抗高血压药。其中依那普利三年中在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上均居前2位,卡托普利的价格较低,且极易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故其用药金额较低,且用药频度亦明显递减[3]。

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受体引起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控制血压。虽然存在负性肌力作用,抑制心肌收缩,往年已经渐渐减少使用。但是近几年诸多研究表明,它能很好的改善心脏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对于心脏疾病患者在监测心率的情况下长期应用该药有着不容忽视的效果[4]。因此作为降压药其一直稳定在中间水平,亦是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当前联合用药的首选用药。

利尿剂包括多种,主要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应用较广泛,特别是对于合并心力衰竭者和老年患者,其成为临床上抗高血压的一线用药。其通常与CCB等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增加降压效果,能很好的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其中吲达帕胺、螺内酯作为常用药物

α受体拮抗剂扩张血管,减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常用药物为特拉唑嗪,联合其他药物降压。不良反应主要是体位性低血压。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故高血压药物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且CCB和ACEI类高血压药物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品种,在临床上普遍应用[5]。治疗高血压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用药期间要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控制血压为适宜水平,明确药物的相关机制,能更安全、有效、经济控制血压。

参考文献

[1]王文,王继光,张宇清.针对中国高血压的特点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的策略与方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0):904-990.

[2]张劲松.长效钙离子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437-438.

[3]姜红,马文红.2007-2009年口服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3):247.

[4]辛传伟,黄萍.我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的用药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9,17(14):342.

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处方用药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医院HIS系统采集2012年1~6月门诊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数据, 包括药物的品种、规格、剂量、数量、金额;抽取我院2012年1~6月1、8、15、22日门诊诊断为高血压的电子处方, 整理出含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 对联合用药方案等进行调查研究。

1.2 评价指标和统计方法

(1) 根据抗高血药物药理作用, 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将本院常用高血压物分为钙离子拮抗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Ⅰ)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BK) 、新型复方制剂、传统复方制剂共7大类。 (2) 统计所有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金额, 计算用药频度 (DDDs) 、日用药金额 (DDDc) 和用药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值。限定日剂量 (DDD) 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 为指标, 未推荐的新型复方制剂和传统复方制剂以药品说明书为准。DDDs=某药品消耗总量/DDD, DDDs越大, 表明该药使用频率越高。DDDDc=某药品使用总金额/该药DDDs, 表明该药品使用费用是否经济。用药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值反映用药金额与DDDs的同步性。比值接近1表明同步性好;比值>1表明药品使用率高且价格较低;比值<1表明药品价格偏高或使用率低。不同规格、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通用名品种换算为同一单位后计算该药品消耗总量。 (3) 对处方中的联合用药情况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中的优先推荐、一般推荐和不常规推荐联合用药方案, 评价联合用药合理性。

2 结果

2.1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

目前我院7大类抗高血压药物共涉及28个品种。CCB、ARB和新型复方制剂的使用金额排和DDDs排名位居前3位, 使用金额占抗高血压药物总金额的86.55%, 上述三类易成为本院抗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物。CCB的DDDc在各大类抗高血压药物中排名第5位, 而用药金额、DDDs排名首位, 表明临床更倾向于选择该类品种。虽然新型复方制剂品种最少, 而且DDDc排名第1位, 但由于使用方便, 患者依从性高, 因此用药金额、DDDs排名前3位。见表1。

2.2 各种抗高血压药物的DDDs排序

全院28种抗高血压药物中, 用药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值≥1的有11个品种, 平均日用药金额1.36元;用药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值<1的有17个品种, 平均日用药金额4.82元。使用金额排名前3位的左旋氨氯地平、缬沙坦、氯沙坦钾序号比都<1, DDDc分别达到6.80元、4.26元和5.65元, 建议在使用过程中应考虑疗效成本。非洛地平、替米沙坦、氨氯地平序号比>1, 表明用药金额与DDDs同步性良好, 其中非洛地平和替米沙坦的DDDs排序远高于金额排序, 序号比分别为6.00和3.50, DDDc分别为1.25元和1.06元, 表明这2种药品在各自类别中价格较便宜, 能被临床和患者广泛接受。使用金额前10位的抗高血药物的使用金额、DDDs、DDDc和用药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值见表2。

注:CCB: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2.3 用药方案

在抽取的4414张门诊抗高血压处方中, 单品种用药处方3070张, 占69.55%, 二联、三联、四联和五联用药处方分别占25.22%、4.53%、0.68%和0.02%。在二联和其他联合用药方案中, 以CCB和CCB+ARB/ACEⅠ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最多, 分别占各自联合用药74.30%和78.35%。抗高血压用药具体方案见表3。

2.4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在1344张联合用药处方中, 不适宜的联合用药处方18张, 主要涉及醛固酮拮抗剂与ACEⅠ或ARB的联合使用, 其他为同类药物的联合使用。见表4。

3 讨论

3.1 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高血压是由多重危险因素所致的能产生多重靶器官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药物治疗不仅要平稳有效地降压, 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和提高对靶器官的保护。统计结果显示, CCB和ARB两大类药品不仅品种多, 而且使用金额和DDDs位居前列, 说明在我院门诊高血压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在CCB类制剂中以非洛地平、氨氯地平2种2、3代CCB为主, 符合中国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高发生率的特点。长效CCB具有高谷/峰比值、血管选择性、降压平稳性及对收缩期高血压降压的最有效性, 均有利于减少脑卒中的发生[1]。虽然ACEⅠ是JNC-7中惟一拥有6个强适应证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但在我院住院患者使用过程中出现较多的干咳不良反应, 因此在具有相同循证学依据和指南推荐的情况下, 临床更偏向于选择ARB。相比于髓袢类利尿剂, 噻嗪类或噻嗪样类利尿剂在高血压的应用方面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也是国内外高血压指南推荐主要品种, 因此我院呋塞米的大量应用应引起注意。

注:CCB: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K:β受体阻滞剂;D:噻嗪类利尿剂;DK:醛固酮拮抗剂

注:CCB: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K:β受体阻滞剂;DK:醛固酮拮抗剂

3.2 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单一用药有效率即使对轻度高血压患者也仅为50%~60%, 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 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加重, 因此大多数患者应采取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 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的不良反应[2]。在优先推荐的6种联合用药方案中以CCB、ACEⅠ和ARB三类为基础, 我院二联、三联、四联排名前5位的用药方案基本符合优先推荐级别。复方制剂可简化治疗方案,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但缺点是品种单一且剂量调节不灵活。由ARB和利尿剂组成的新型复方制剂的用药金额位居前3位, 说明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但不排除商业利益的交杂。传统复方制剂因组方成分落后和对远期的效果尚存争议, 如复方利血平以利血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或加重抑郁症、引发男性性功能障碍及消化性溃疡等问题, 因此正逐渐被新型复方制剂所代替。

在不适宜的联合用药方案中, 同样起到保钾作用的醛固酮拮抗剂、ACEⅠ或ARB联合使用, 易引起高血钾, 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及心率失常。高血压发病机制较多, 不同药物联合使用通过作用于不同环节起到协同降压作用, 而同类药物联合使用, 由于药物作用于同一通道或受体从而达不到理想的降压效果。ACEⅠ联合ARB的治疗方案属于不常规推荐, 在2011年英国高血压指南中建议不宜联合应用, 同时在2010年发表的一项大型荟萃分析显示不能排除ARB联合ACEⅠ可能增加的癌症风险[3~5]。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 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国内外指南的用药原则, 少数联合用药方案不合理。临床在治疗高血压过程中, 不仅要遵循证据和指南要求,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经济差异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做到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 采集2012年上半年每月1、8、15、22日门诊电子处方, 以用药频度 (DDDs) 、日用药金额 (DDDDc) 、用药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值及药物联合应用情况等为指标, 分析抗高血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CCB、ARB和新型复方制剂的使用金额位居前3位, 非洛地平、替米沙坦、氨氯地平DDDs最高。联合用药方案多数合理, 以二联用药为主。结论 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国内外指南的用药原则, 对少数不适宜的联合用药方案有待改进, 应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限定日剂量,处方分析

参考文献

[1] 柳青, 李广平.钙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天津医药, 2006, 34 (12) :905-906.

[2] 陈少萍, 秦永文, 郑兴.联合用药——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达标的基本策略[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6, 6 (6) :401-405.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7) :579-616.

[4] 张靖, 郭艺芳.2011年英国高血压指南要点介绍[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32 (5) :628-630.

H型高血压病患者如何用药 篇10

H型高血压病是诱发“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规定,伴有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升高(≥10微摩尔每升)的高血压病被定义为H型高血压病,明确规定高血压患者需要常规筛查H型高血压病并进行规范治疗。

H型高血压病是诱发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资料显示,H型高血压病患者引发脑卒中的风险较单纯性高血压要高出数倍。我国H型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在高血压患者中占到75%。“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血栓、脑出血等。中国每年有28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且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高达150万人,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每年达上百亿元。目前脑卒中的发病趋势呈年轻化迹象,40岁左右的发病人群增多,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但是H型高血压病尚未引起基层医生和患者的足够重视,多数医院尚未把同型半胱胺酸独立列为检查项目。

五大因素易诱发,鉴别方式其实不难

研究发现,导致中国人脑卒中高发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是遗传及环境的影响。我国高血压患者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普遍升高。Hcy是人体细胞代谢过程中的有害中间产物,如果它在血液中≥10微摩尔/升,就可能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血管的通透性,引发动脉硬化。更为危险的是,它是引发脑卒中的“帮凶”。然而,虽然有众多高血压患者伴有Hcy升高,但他们对此却知之甚微。

引起Hcy升高的原因,一是蛋氨酸摄入过多,即动物蛋白摄入过多;二是维生素B6、B12与叶酸摄入不足,尤其与叶酸摄入不足密切相关;三是肾功能不全致含硫氨基酸排泄障碍;四是甲状腺功能减退;五是与遗传代谢有关。

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血浆中Hcy浓度每升高5微摩尔/升,脑卒中风险将增加59%;Hcy每降低3微摩尔/升,脑卒中风险降低24%。高血压患者做H型高血压病的鉴别方式很简单,到医院抽血化验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即测定Hcy值。检测标准是,成人空腹血浆的Hcy浓度≥10微摩尔/升即为超标。

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缺一不可,补充叶酸有必要

H型高血压病应当规范治疗,患者不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同时还需要补充叶酸降同型半胱氨酸。国内已有降压药和叶酸的复合制剂应用于临床。

叶酸的来源与植物的叶子有关,它最初是从菠菜叶中分离出来的,拉丁文名称是“Folicacid”,意思是“叶子里面的酸”。按照我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成年人每天吃400~500克蔬菜就不会缺乏叶酸。含叶酸丰富的蔬菜有菠菜、芹菜、芥蓝、绿菜花、卷心菜、莴苣、青菜、韭菜、龙须菜、花椰菜、油菜、小白菜、芦笋、绿色嫩豆等。但很多人烹饪时习惯将青菜炒烂、炖烂,叶酸、B族维生素等就被破坏。水果中也含较多叶酸,包括猕猴桃、橘子、草莓、樱桃、香蕉、柠檬、杏、杨梅、葡萄、草莓等。此外,豆类、菇类、肉类和全谷当中也含有一定量叶酸。但H型高血压病患者最好服用叶酸片。

食物补叶酸要找好“帮手”

从日常膳食中补充叶酸有讲究。首先要找好搭配“帮手”。要多摄取含有维生素C的果蔬,因为有维生素C相伴,叶酸会比较稳定,并且维生素C还有助于增加体内叶酸的储存量。另外,每天喝上一些牛奶、酸奶等乳制品,也能有效提高叶酸的生物利用度。

烹调要合理。叶酸是一种怕热、怕光的维生素,新鲜蔬菜在室温下贮藏2~3天,叶酸会损失50%~70%;烹调过程中叶酸的损失可能高达50%~90%。所以,鲜蔬菜不宜久贮和高温加热,也不宜油炸或煮得过久。

友谊医院抗高血压药处方调查分析 篇11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处方分析,用药频度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由于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呈对数线性关系, 舒张压比正常压每增加5 mm Hg (1 mm Hg=0.133 kPa) , 脑卒中发病危险增高46%[1], 因此高血压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长期发展可导致重要的器官 (心脏、肾脏、脑血管) 损害, 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资料显示, 目前, 可供临床应用的抗高血压药有100余种, 然而怎样才能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用药, 值得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因此, 调查分析友谊医院抗高血压药的用药状况, 并了解该类药物的用药趋势, 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可起到积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对友谊医院2005年的抗高血压药处方进行调查、分析。统计药物金额和用药频度 (DDDs) 等。

1.2 分类

将友谊医院使用的抗高血压药分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 及其他等六大类。

1.3 用药频度 (DDDs) 计算

DDDs=该药年总用药量/该药的限定日剂量 (DDD) 值。

1.4 分析方法

用药合理性分析法, 用药种类分析法和DDDs分析法。其中DDDs值越大, 表示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

2 调查结果

2.1 2005年友谊医院抗高血压药用药状况

2005年友谊医院高血压用药总处方数为8 325张, 其中单用有2 925张, 约占35.13%, 联用有5 400张, 约占64.86%, 各占不同比率, 见表1。

2.2 2005年友谊医院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百分比

将友谊医院抗高血压药分为6大类, 种类最多是的ACEI和ARB, 其次是钙拮抗剂, 见表2。

2.3 DDDs占前10位的抗高血压药

2005年友谊医院使用的抗高血压药中DDDs占前10位的降压药中钙拮抗剂降压药为首位, 约占49.01%, 其次是ACEI和ARB类降压药, 约占39.84%, 见表3。

2.4 ACEI及ARB类抗高血压药消耗金额及DDDs

ACEI和ARB类药物在本年应用的抗血压药中品种最多, 比率最大。其中金额、DDDs排在首位的是缬沙坦, 见表4。

3 讨论

3.1 降压药的联合用药

通过对处方及病历的分析得知单纯的高血压较少, 患者常合并脑卒中、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必须根据并发症选择药物, 联合用药是当前治疗此类高血压的主要手段, 一般来讲, 是否选择联合用药方案首先取决于患者基础血压水平, 其次, 取决于患者有无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肥胖症等, 尤其对初始血压较高、存在靶器官损害或相关疾病的患者更需联合用药。适当的药物联合降压, 可最大限度减少舒张压造成的危险和其他不良反应。本次调查中, 联合用药率为64.87%, 主要是二联。根据治疗原则, 合理的联用的方案如。

3.1.1 利尿药+ACEI/ARB

降压作用增强, 利尿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 可增强ACEI或ARB对RAAS的阻断作用, 从而减少钠潴留, 并减轻醛固酮作为生长因子的不良作用 (RAAS是人体调节血压的重要的内分泌系统) [2]。此外, ACEI可防治利尿药或心力衰竭所致的电解质紊乱等。利尿剂与ARB联用显示良好的协同作用及依从性, 氢氯噻嗪通过利尿作用减少血容量, 从而降低血压, ARB可以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从而阻断醛固酮的保钠排钾作用, 由此抵消氢氯噻嗪低钾血症的不良反应 [3]。

3.1.2 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或α-受体阻滞剂

降压作用增强, 利尿药增加交感外传导及活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的作用, 可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效应, 而α或β-受体阻滞剂可钝化利尿药的反馈调节, 并因剂量减少而不良反应相互抵消。利尿药加快心率作用可被β-受体阻滞剂抵消, α-受体阻滞剂促进钠水潴留作用可被噻嗪类利尿药抵消。在扩、缩血管方面, 噻嗪类利尿药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内在活性, 而使α-受体阻滞剂的扩血管作用增强[4]。

3.1.3

ACEI+CCB (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二者有协同降压作用, CCB有直接扩张动脉作用, 而ACEI通过阻断RAAS降低交感活性, 扩张动静脉, 因此产生协同降压作用。CCB和ACEI可减少尿蛋白排泄, 对血脂、尿素氮 (BUN) 、肌酐 (Cr) 无不良影响。这两种药联用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的患者[5]。

3.1.4

CCB+β-受体阻滞剂因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联用极具吸引力, 而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应的血流动力学基础是使心率降低, 进而减少心排出量, 联用时降压有累加作用, 并中和彼此触发的反馈调节机制。

3.1.5

CCB+α-受体阻滞剂两者对外周血管扩张有叠加作用, 使血药浓度上升, 加强降压作用。

3.1.6

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两类药物联用的优点使对糖代谢和脂代谢无负面影响。因为适宜的α和β-受体阻滞剂作用可以平衡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适宜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或脂代谢异常的患者。

3.1.7 二吡啶类+非二氢吡啶类

两类药有协同降压作用, 分别作用于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内外侧, 与该通道上的相应药物受体结合, 使通道失活, 关闭延长, 从而阻滞钙, 内流产生协同降压作用[4]。

3.2 抗高血压药分类及分析

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可分六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

3.2.1 ACEI是目前糖尿病高血压的首选药物, 主要有卡托普利等。ACEI有降低收缩压的作用, 且可轻度降低舒张压, 而心率和心排出量无明显变化, 不影响代谢和肺功能, 能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扩张, 改善入球小动脉阻力, 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6]。

3.2.2 ARB在治疗轻、中、重度高血压中均有肯定的疗效。因为ARB不影响缓激肽的降解, 较少有干咳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使用上部分地替代了ACEI类药物。

3.2.3 钙拮抗剂 (CCB) 不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及血脂水平, 降压效果好, 在糖尿病高血压治疗中常用, 是一类理想的降压药。目前认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7]。

3.2.4 β-受体阻滞剂是早期使用的降压药之一, 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延髓心血管运动中枢β-受体阻断可降低外周交感神经张力, 使血压下降。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引起“反跳”。

3.3 目前应用状况分析

3.3.1 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疾病认识的加深, 从作用机制及减少不良反应的角度出发, 使得抗高血压药也在不断更新。新一代的ACEI、ARB、CCB及β-受体阻滞剂不断出现, 其作用效果及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增强, 不良反应减少, 疾病反弹率下降。我院这些药品应用比例也在上升。其中, ACEI和ARB占到了45.45%, CCB占到了22.73%。

3.3.2 从DDDs前10位用药来看, 由于新疆的经济不发达, 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不高, 再加上医保没有普及,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只能选择较便宜的降压药如尼群地平。还有许多新一代的ACEI、ARB及CCB等药, 其限定日剂量是1次/d。而尼群地平是3次/d, 故尼群地平的DDDs比其他药物高。

3.3.3 从ACEI及ARB类抗高血压药的DDDs来看, 由于ARB是新型非肽类AngⅡ受体AT1的拮抗剂不影响缓激肽的降解, 作用效果更好一些, 干咳的不良反应大为减少;而ACEI是抑制AngⅠ转化酶, 使AngⅡ生成减少, 又使缓激肽分解减慢, 故出现干咳现象。因此, ARB更受临床医生的青睐, 这也是ARB的DDDs高于ACEI的原因。这类药物的发展潜力很大, 前景十分看好。

经过对处方联合用药的合理性分析、DDDs大小的判断及结合新疆地区居民的经济状况来看, 友谊医院在抗高血压用药方面是基本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龚兰生, 方圻, 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 2000, 8 (1) :94.

[2]张石革, 马国辉.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的进展.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6, 1 (6) :62.

[3]陈少萍, 秦永文, 郑兴.联合用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的基本策略.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6, 6 (6) :404.

[4]张来银.糖尿病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世界临床药物, 2006, 10 (6) :599.

[5]金永新, 要林青.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调查情况.中国药师, 2007, 1 (10) :61.

[6]王刚.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治疗.社区医学杂志, 2005, 3 (4) :35.

上一篇: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下一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