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控制高血压

2024-09-21

有效控制高血压(精选10篇)

有效控制高血压 篇1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 且发病率不断上升, 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1]。最新研究报道显示[2], 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呈现显著的生物节律性, 好发在清晨, 与血压晨峰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而, 近年来, 关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研究, 及如何有效平稳控制血压晨峰现象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重点课题。本研究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4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 并对患者清晨血压及生活质量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收集92例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有关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均为2012年9月~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其中, 男61例, 女31例, 年龄60~82岁, 平均 (70.35±6.16) 岁, 病程4个月~22年, 平均病程 (10.46±2.05) 年。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停用其他降压药物1周以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控制、运动指导及降压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商品名:络活喜,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50224, 产品批号:1105127) 5mg/d, 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1) 清晨血压:治疗前后清晨 (6:00~12:00时段) SBP、DBP平均值。 (2) 疗效评定:显效:收缩压降至正常范围, 且下降幅度≥20mmHg, 或收缩压未达正常, 但下降幅度≥30mmHg。有效:收缩压下降至正常范围, 但下降幅度<20mmHg, 或收缩压未降至正常水平但下降≥20mmHg, 但<30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3) 生活质量评定:治疗前后观察血压、生活质量主要相关症状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4]和SF-36量表[5]制定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 患者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差) 。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压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清晨SBP、DBP平均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21、0.356, P=0.090、0.093) ;治疗后, 两组患者清晨SBP、DBP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但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71、4.806, P=0.005、0.010) 。见表2。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25, P=0.006) , 结果见表3。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13, P=0.09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703, P=0.002) 。

3 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 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 目前, 因心脑血管病而死亡的患者居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首位,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6]。近年来,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国临床指南相继指出,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根本是降压达标。文献报道显示, 清晨血压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

Lewington S[7]等对研究显示, 有效控制清晨血压可明显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苏颖思研究发现, 采用阿卡波糖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IGT的患者可有效的降低清晨高血压, 减少清晨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Li Y, Thijs[8]研究表明, 晨峰血压大在增加了左室肥厚、卒中的发生风险。因而有效降低清晨血压, 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研究发现, 控制清晨血压的方法可选择睡前或清晨醒后即服短效的降压药物, 虽然这样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清晨血压, 但短效降压药物虽可快速降低血压, 但服药时间不好掌握, 依从性较差[9];同时, 由于其药物半衰期较短, 白天常需再服用长效降压药物, 易导致两种药物的血药浓度交叠, 不易控制药物剂量及服药时间。基于以上原因, 专家指出, 在控制清晨血压策略方面更倾向于选择长效、血药浓度可以很好覆盖清晨时段的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效控制清晨血压和血压变异性, 其半衰期较长, 谷峰比值接近100%, 平滑指数 (SI) 高, 具有平衡降压、高效持久, 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观察组患者, 清晨SBP、DBP平均值分别为 (128.5±4.3) mmHg、 (67.3±5.2) 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36.1±5.1) mmHg、 (71.4±5.3) mmHg (P<0.05) ;说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同时,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3%, 对照组为76.09%,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 (75.2±24.05)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06.2±23.47) 分, 说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清晨血压,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同时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6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 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清晨SBP、DBP平均值分别为 (128.5±4.3) mmHg、 (67.3±5.2) mmHg,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36.1±5.1) mmHg、 (71.4±5.3) mmHg (P<0.0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83%, 对照组为76.09%,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 (75.2±24.05)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06.2±23.47) 分 (P<0.05) 。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清晨血压,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同时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清晨血压,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瑞芬, 张海燕, 白志刚, 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晨峰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及降压疗效[J].山东医药, 2008;48 (45) :28~29

[2] 贾建朋, 靳红英, 吕彦宗, 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肾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09;31 (13) :1609~161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19 (8) :701~743

[4] 万崇华.生命质量的测定与评价方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56

[5] Ware JE.SF-36 Health Survey.Manu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M].Bostion.MA:The Health Institut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1993, 465~470

[6] 刘明杰, 李杰, 陶剑虹, 等.贝那普利与左旋氨氯地平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的影响[J].四川医学, 2010;31 (3) :297~299

[7] Lewington S, Bragg F, Clarke R.A review on metaanalysis of biomarkers:promises and pitfall[J].Clin Chem., 2012;58 (8) :1192~1195

[8] Li Y, Thijs L, Hansen TW,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the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5645 subjects from 8 pop-ulations[J].Hypertension, 2010 Apr;55 (4) :835~837

[9] 张建萍, 付军.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31 (3) :58~59

[10] 侯丽萍, 赵红玲.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 2011;17 (20) :3129~3131

[11] 阎珉.国产与进口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3) :452~453

“儿童高血压”须控制 篇2

15岁以上高血压发病趋势已不容乐观

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目前高血压发病年龄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发展,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年龄正在提前,比50年代提早了10年,15岁以上的青年中,高血压发病趋势已不容乐观。“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1.6亿,15岁到35岁患病人数达15.4%,35岁以上达26.5%。”首都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余振球向记者介绍。

“从临床现状来看,我们并未感觉到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患有高血压,但在儿童期就发现血压增高的情况是有的。”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内科主任金梅指出。

肥胖、饮食过咸等成为儿童高血压诱因

余振球指出,儿童高血压是指儿童时期所发生的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13岁以下的患儿50%为继发性高血压,13岁以上90%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压异常,比如肾脏、心血管、肾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疾病;原发性的则是与其饮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此外,肥胖、饮食过咸、长期精神紧张、熬夜、性格急躁、噪音等都易成为诱发高血压的原因。儿童高血压80%以上都是继发性的,但原发性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特别是青少年高血压多为原发性的。

高血压的遗传因素也是儿童被“偷袭”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研究证实,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患高血压。除了基因遗传作用之外,共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都可能会使家族出现多发病的倾向。比如,家长本身就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孩子也会不可避免多吃一些,这样就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关于儿童高血压的原因,专家也指出,可能与其有高血压家族病史、自身肥胖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现在很多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的肥胖也成为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多与遗传有关,多盐饮食、肥胖也可能与高血压有关。

如何预防儿童高血压?首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金梅还说,自身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儿童要注意经常监测血压,以掌握血压的变化情况,早期发现高血压。肥胖引起的高血压就要注意减肥,控制体重。另外,金梅还指出,高血压的治疗要针对不同的致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继发性的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对于原发性的儿童高血压患者,如果经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习惯及限盐、消除紧张因素等措施后血压仍无下降,也要适当地服用药物控制血压。

中青年人尤其不要误以为高血压是老年病, 而应采取积极态度。从胎儿开始,首先要注意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其次孕母应多摄入高糖类,少摄入动物蛋白同时要预防可能发生的病毒感染,因为宫内发育迟缓胎儿成年后易发展成高血压患者。

余振球指出,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预防原发疾病,如对肾炎、泌尿道感染的预防以及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某些可致高血压的药物。对高血压疾病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高血压进一步发展或者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对抗儿童高血压,非药治疗6个月无效需药物治疗

对儿童高血压的治疗,要充分注意其特点,不能由偶然的一次血压升高就给予治疗,必需按高血压诊断程度审慎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治疗。其次,患者的年龄愈大而血压愈高者,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愈大,要做全面的鉴别诊断。一旦确诊血压升高,舒张压(低压)超过90mmHg时,必须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要注意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还要注意限盐、戒烟、戒酒及放松紧张情绪。经非药物治疗3-6个月无效,舒张压≥90mmHg或出现器官功能损害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有专家表示,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治,对健康人群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所有高血压患者必须改良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食盐、多食绿叶蔬果和脱脂牛奶、减轻体重、减少酒精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和脂肪总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且必须谨遵医嘱,保持用药量。

链接>>>

高血压用药技巧

高血压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所以患者要有自我管理血压的意识,并需注重用药。除了不能停药,患者还需要注意以前用药事项:

1、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物,每日服用1-2次,保证24小时血压平稳,减少血压的波动。

2、不要随意换药、停药,降压药物只要有效,不必经常换药,更不要随意停用,以免血压反弹。

3、禁忌人群警惕服药,选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如充分考虑妊娠、心绞痛、肾功能不全、禁忌症等因素。

4、多数人睡前不宜服降压药,忌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因其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具体用药请咨询医生。

5、降压标准个体化,对于仅患有高血压而无并发症者,应降压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患者血压应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或肾病患者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

6、降压不能太快,对有脑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降压不可过快过猛。

7、联合降压,中等危险或低危险度患者可只用一种药物,而高危险度和极高危险度患者则应同时联合几种药物降压。

有效促进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调整 篇3

一、了解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常见并发症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终末期肾病等, 以上这些并发症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1]。60%的脑卒中和49%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目前我国估计有高血压患者2.6亿, 而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分别为30.2%、24.7%、6.1%和25%[2], 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 实在令人担忧!这种现象的造成与患者自我意识及依从性差, 不配和医护人员的工作不无关系。当然, 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二、明白不健康行为因素的威胁

根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 我国人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饮食、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精神紧张、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和缺乏体力活动等。让患者了解这些因素非常重要!

1.食盐的摄入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食盐的摄入过多还可损伤全身各处的血管, 引起血管硬化, 同时也会增加肾脏负担, 造成肾脏功能衰退等[4]。而低盐饮食也会降低血管对神经胺类物质的敏感性及血管反应性, 使血容量下降, 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利尿药的同时, 如能控制盐摄入量,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脂类食物的摄入

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 是影响高血压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血脂的产生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来源。控制饮食可以降低30%的血脂, 并且减少脂肪的摄入可以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6mm Hg和3mm Hg[5]。

3.体育锻炼

早在1933年, 就有人注意到运动员或经常运动者, 其静息状态血压低于不经常运动者, 收缩压约低3mm Hg。后来证实, 在中度和临界性高血压患者中, 体力活动可使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约7mm Hg;对于血压更高者, 规律的体力活动是否也可以显著降压尚不能肯定。

4.限酒

研究[6]显示, 过量饮酒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重度饮酒者 (指每日5杯酒, 约65g酒精) 或长期饮酒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及平均血压值均较高, 尤其是收缩压。

5.戒烟

全球每7秒钟就有1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我国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估计吸烟者有3.5亿,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且我国烟民的数量正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 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持续下去, 到2030年, 我国每年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将高达200万。

有吸烟习惯的高血压患者, 由于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减低, 抗高血压治疗不易获得满意的疗效, 以致不得不加大用药剂量。长期吸烟的高血压患者, 其远期预后也较差, 吸烟者的恶性高血压及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发生率较高。除主动吸烟者外, 在吸烟环境中的被动吸烟者, 也同样会受到尼古丁和烟碱的危害, 而且其受害程度要大于主动吸烟者。

三、信任行为因素改善的作用

改变行为因素, 如合理膳食、膳食限盐、增加体力活动和限酒等, 这些干预手段均可以使收缩压有所下降, 下降范围依次为8~14mm Hg、2~8mm Hg、4~9mm Hg和2~4mm Hg;其中减肥降压的效果更加明显, 体重每下降10kg, 收缩压可降低5~20mm Hg。而2 009年的“暴走妈妈”的爆红, 使我们更加相信行为因素不仅可以改变, 而且改善作用是巨大的。武汉的这位患有重度脂肪肝的母亲为了能提供健康的肝移植给肝硬化的儿子, 抱着“割肝救子”的信念, 一连7个多月每天坚持走10公里, 手术中发现肝脏已经变得相当健康, 而且完全没有脂肪肝的痕迹。这就是行为因素改变最强大的作用。

四、掌握改变行为因素的技巧

行为方式的改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戒烟和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平衡心理等。

1.合理膳食

所谓平衡膳食就是指热量摄入和消耗平衡, 营养素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 而且各种营养素比例适当。糖类50%, 蛋白质15%, 脂肪30%。

(1) 限制总热量:进食量[7]因年龄及劳动强度的不同而变化, 成年高血压患者每日总热量应该低于1200kcal。

(2) 减少脂肪的摄入:提倡低脂饮食, 限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 如动物脂肪、奶油、椰子油, 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具体而言, 食用油包括植物油 (素油) <25g/d (半两) ;少吃肥肉和动物内脏, 其他动物性食品也不应超过100g/d (2两) , 每人每周可吃蛋类5个, 避免食用煎炸食物;尽量多吃脱脂食品。此外, 还要限制过量的胆固醇 (≥3 00mg/d) 。每1 00g含胆固醇1 00m g以下的食物有:瘦猪肉、胖头鱼、甲鱼、羊肉、去皮鸡肉、海参、鸡蛋清、酸牛奶、豆腐、青豆、绿豆等, 各种新鲜蔬菜、水果。每100g含胆固醇200mg以上的食物有:鱼肉粉、墨鱼、鸡皮、蛋黄、动物内脏、河蟹、蚌肉、松花蛋、猪蹄、凤尾鱼、无鳞鱼干、肥肉、牛肉、可可、椰子等。摄入粗纤维食物, 如玉米、小米、燕麦等, 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 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 同时也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 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 增加胆固醇的清除和排泄, 从而起降脂的作用[8]。

(3) 限盐:我国各地居民钠盐摄入量均显著高于目前WHO每天少于6g的推荐, 并且钾盐的摄入量严重不足[3]。高血压患者在任何时候都应养成低盐饮食的习惯, 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膳食结构中除了烹调中的食盐以外, 更多来自含盐高的添加佐料, 如酱油、黄酱、辣酱、豆瓣酱、咸菜等, 这些佐料中的含盐量比较高。所以含盐多的食品尽量少吃或不吃, 尤其高血压患者更应该注意。

②多食用新鲜蔬菜。目前市场的新鲜蔬菜四季均有, 不受时令限制, 故应尽可能多地食用新鲜蔬菜, 减少咸肉、腊肉、咸鱼和罐头等传统腌制品。

③改变烹饪方法, 利用酸、甜、辣、麻等其他佐料, 减少盐用量, 以及烹饪后放食盐, 增加咸味感但不增加盐用量。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 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

④推动使用低钠盐, 在加工食品中减少食盐用量。

(4) 增加蔬菜和水果、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研究证明, 增加蔬菜或水果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3mm Hg和1mm Hg, 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还有研究[7]显示, 血清维生素C含量与血压呈负相关, 应保证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和水果的摄取是必要的。推荐每日所食新鲜蔬菜量不少于500g (1斤) , 水果100~200g (2~4两) 。适量增加鱼类、禽肉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2.控制体重

减重的目标为BMI<24kg/m2。初步目标为3~6个月体重应下降5%~10%。腰围也应该保持在合适范围之内。按照中国肥胖专题工作组的建议, 男性腰围应小于85cm, 女性小于80cm[9]。减重方法应是限制热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消耗热量。两者科学地结合, 持之以恒, 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 控制热量摄入:减轻体重首先应控制热量摄入。减重期间, 超重者应比理想体重者所需的平衡膳食供热量减少约10%, 肥胖者应比理想体重者所需的平衡膳食供热量减少约20%。适宜减重速度为每周降低0.5kg, 为此每日膳食热量应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20%~30%。女性每日减重膳食热量1000~1200kcal, 男性每日为1200~1600kcal, 或比原来习惯摄入的热量低300~500kcal。可以从每日减少主食100~150g开始, 食量大者从每日减150~200g, 以后再根据体重和其他反应进行调整。

少食高糖高热量食品, 如巧克力、糖果、糕点、过甜的饮料、冰激凌等。此外, 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蔬菜中含有大量纤维素, 能帮助消化, 防止便秘, 有助于减轻体重。减少主食量时, 适当增加摄入优质蛋白, 以增加热量消耗, 提高减重效果。控制饮食要长期、坚持, 否则体重会很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甚至更加肥胖。

经过3~6个月单纯控制饮食和增加活动量处理还不能减重5%甚至有上升趋势者, 要考虑用药。

(2) 加强运动:消耗热量是减轻体重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根据患者的爱好和身体状况选择中等强度的项目, 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保健操等, 但有一条原则就是要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 (具体见规律运动) 。

3.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研究[10,11]表明, 耐力性运动或适宜强度的有氧运动 (最大氧耗量的40%~60%) 有降压作用, 这种运动是指大肌群运动, 如快走 (每小时4000步) 、游泳、骑自行车等。步行、快走、慢跑, 既不需要任何体育设施, 又不需要指导老师, 是应用最广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运动, 都应注意运动的时间、频度和强度。不主张短时间大运动量, 因为运动量过大可使症状加重, 引起头晕不适。激烈运动还可诱发心绞痛, 甚至脑血管意外。具体运动形式可参照下表。

运动的强度可通过运动时的心率来反映, 运动时的适宜心率=170-年龄。如一个60岁的人, 运动中的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10次。就个人而言, 均应以轻度运动量开始, 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由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是中老年人, 多数过去没有经常运动的习惯, 更应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运动持续时间为一次运动所需要的时间。高血压患者的一次运动持续时间应在30~45分钟, 初次参加者不应超过20分钟, 以免发生肌肉损伤。运动频数指每周参加运动的次数。高血压患者每周运动应不少于5次。

4.限酒

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如饮酒, 建议每日饮酒少量, 男性饮酒的酒精不超过25g, 即葡萄酒小于150ml (相当于3两) , 或啤酒500ml (1斤) , 或白酒小于50ml (1两) ;女性则减半, 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

5.戒烟

推荐采取“五日戒烟法”:

第一日 (准备阶段) :了解吸烟的危害, 下定决心戒烟。如果还没有认识到, 应进一步接受教育。

第二日 (开始戒烟) :选择戒烟的日子, 举行断烟仪式;宣布戒烟的决定, 取得家人、朋友的支持, 此外还要记录吸烟行为分析与评价。

第三日、第四日 (对付戒断症状) :戒断症状可有多种表现, 如头晕、头痛、口干、咳嗽、多痰、肌肉刺痛、多汗、焦虑、腹泻、便秘、体重增加等, 并产生强烈的吸烟渴求。对付戒断症状, 除正确认识戒烟症状是戒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暂时困难外, 还要尽量避免和吸烟的人在一起。可做一些体育锻炼, 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 少吃高脂食品和甜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 多喝水 (每天8杯, 2000ml以上) 和果汁。对重度吸烟者, 建议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缓解戒断症状, 如使用尼古丁口香糖或贴片等药物。

第五日 (防止复吸) :学习掌握一些社交场合保持不吸烟的技巧。如不断强化不吸烟的决心, 练习礼貌地谢绝别人敬烟的技巧。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会削弱不吸烟的决心, 要尽量避免饮用。

6.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平衡心理

高血压的心理疗法包括: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克服多疑心理、纠正不良性格、抵御不良社会因素、进行心理咨询、音乐疗法及自律训练或气功等。

①创造舒畅、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和谐、夫妻和睦, 对高血压的预防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包括良好的婚姻生活, 保持适度的性生活, 使血压处于稳定水平。

②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各行各业工作虽然性质不同, 但如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 即使再苦再累, 也可使机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不致引起血压波动。相反, 若情绪不佳, 即使再轻松的工作也会使人感到劳累、压力大, 致使血压升高。若从事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 应注意工作后的自我放松, 做一些松弛训练, 如气功、太极拳等, 使机体放松, 保持机体的平衡。

五、重视个体化的指导策略

对于健康人群和高血压患者要定期进行高血压不良生活方式的评估, 了解相关危险因素的状况, 使医护人员更及时、准确的了解情况, 并且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干预。同时, 还应加强健康教育[12], 使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 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存在于临床的情况, 了解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和需要终身治疗。针对不同文化水平、学习能力, 选择适当的方法, 阐释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症状、发展的后果、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血压检测的方法等。此外, 还要宣讲生活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性, 如戒烟、限酒等等[13]。

高血压控制为何难达标 篇4

没有症状就不用药高血压发病机理目前不明,起病缓慢,缺乏特异症状,有些中老年患者即使血压很高,症状也不明显,没有感觉,故忽视用药治疗。其实无症状高血压长期不治疗,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

道听途说用药高血压患者个体状况不同,切不可听别人讲吃什么药好,自己就换药。因为药物种类繁多,制剂复杂,同样是高血压,对药物的反应及疗效也不尽相同。应请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迷信广告求根治药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电视,宣传能根治高血压的广告铺天盖地;更有一些保健品商打着科普报告会的名义,推销自己的产品。有的号称纯中药制剂,其内暗加许多早已过时、被淘汰的治高血压西药,使不少患者上当。

按药物新旧或药价高低选药有些患者认为药物越贵越新药效越高,每当有新药出来就换用。其实药价高低与药效无绝对关系。药物定价主要取决于成本而不是药效和安全性。一种新药上市价格一般都比较高,从理论上讲效果应比同类好,但实际上事与愿违,老药在长期应用中已有成熟经验。故不应一味追求新药贵药,只有最好的选择,没有最好的药物。

忽视生活调整一味追求药物治疗,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难达到血压稳定。在用药同时要戒烟限酒、减轻体重、限盐和限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多食蔬菜水果等,坚持有氧运动,保持心理平衡,这对稳定血压极其重要。

不愿意联合用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吃单一药物控制高血压比较困难。临床发现,采用单一用药对轻度高血压控制率不到30%,对血压高者很难达到控制目标。联合用药分别用小剂量,发挥不同药物作用机理,取长补短,提高达标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使病人能安全耐受长期服用药物。有些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吃药越少越好,不愿联合用药。其实,两种或三种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合,更能使血压稳定。

用药时停时服高血压治疗是长期或终生的,切不可血压高时才服药,想把高血压迅速降到正常水平,将导致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不高时停服药也是错误的,因为停药又会使血压回到治疗前水平,导致人为的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极其有害。一般来讲,当血压稳定超过一年以上,可考虑逐渐减量观察,直到能维持血压稳定的最小剂量和最少种类,坚持长期服用。切不可骤停。

不重视其他危险因素同步治疗超过80%的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不同程度心、脑血管以及肾功能不良、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问题,对这些危险因素也应采取相应治疗。只降血压是不够的,应积极全面防治各种危险因素和同患疾病。

忽视监测一是监测血压,尤其是监测凌晨血压,许多老年人血压有晨冲现象,凌晨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时段。每天定时测血压,一般主张早晚各一次,及时调药物,控制血压高峰出现,保持血压稳定。二是监测血液生化变化,尤其是血糖、血脂、血尿酸、肝功能及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必要时做心、脑、肾B超检查。上述检查结果要保存,以备对照和医生参考。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要学习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学会自测血压、体重、腹围,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若有糖尿病,要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定期去医院,最好选固定医生,将记录资料供其参考,以得到医生的正确指导。若有临时不适也应及时随诊。

有效控制高血压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患者273例,男121例,女152例,年龄40~80岁,平均(56.5±0.8)岁,病程1~6年,平均(3.5±2.4)年;临床应用一种降压药物,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患者血压的疾病和妊娠妇女;具有临床意义的胃肠道疾病、血液学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科或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危险的疾病;任何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异常发现、肥胖、体重指数>30 kg/m2、精神残疾患者、伴有可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已知对试验药物过敏者。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ISH推荐的标准和中国高血压指南(2004年版)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动态血压检测诊断标准:根据2014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发布动态血压监测实践指南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糖尿病、糖耐量受损诊断标准。

方法: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压、血糖等,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高血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研究中对患者血糖和血压进行动态监测,同时注意血压和血糖的日常监测。高血压诊断方法:①门诊即时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门诊即时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标准。②动态血压测定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白昼每隔30 min自动充气测压,夜间每隔60 min自动充气测压,并贮存所有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值,血压测量采用压力示波震荡法,监测时间从上午9:00-11:00至次日上午9:00-11:00时,血压可接受范围:SBP70~260 mm Hg,DBP 40~150 mm Hg,脉压20~150 mm Hg。24 h血压有效读数>85%为合格。动态血压检测指标:24 h收缩压均值,24 h舒张压均值、24 h平均动脉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舒张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舒张压负荷值,24 h平均脉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血糖监测:均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数据采集:成立专门调查小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药物类型、剂量、不良反应及患者身高、体重、使用降压药状况及血压控制情况以及患者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2]。

统计学方法:对数据采用SPSS 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实验结果采用[n(%)]或(±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次研究中,48例(17.6%)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32例(11.70%)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4例(8.8%)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28例(10.26%)服用坎地沙坦酯,22例(8.06%)服用缬沙坦,15例(5.49%)服用厄贝沙坦,20例(7.33%)服用依那普利,15例(5.49%)使用贝那普利,17例(6.23%)服用卡托普利,15例(5.49%)服用吲达帕胺,10例(3.66%)服用呋塞米,27例(9.89%)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

本次研究中,273例血压控制情况良好,患者用药后收缩压(127.4±6.9)mm Hg,舒张压(74.4±7.9)mm Hg,血糖发生变化,273例患者中,14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见表1~4。

讨论

高血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数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约10%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血压者的2.5倍[3]。高血压常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并发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为非糖尿病者的1.5~3倍,可高达20%~60%。糖尿病的并发症35%~75%与高血压有关。使糖尿病患者提前病残并提高死亡风险7.2倍[4]。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类降压人群。目前,医学界对这类人群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且常规降压药物类型也比较多,不同药物间疗效、不良反应等差异较多。

同时,高血压患者半数以上有肥胖或超重,这类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紊乱和较严重的靶器官损害,降压药的疗效减低,控制血压的能力受影响,构成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5]。从心血管病事件链引出的心血管危险新概念角度,这类患者属于心血管危险的高危群体。

本次研究中,48例(17.6%)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32例(11.70%)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4例(8.8%)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28例(10.26%)服用坎地沙坦酯,22例(8.06%)服用缬沙坦,15例(5.49%)服用厄贝沙坦,20例(7.33%)服用依那普利,15例(5.49%)使用贝那普利,17例(6.23%)服用卡托普利,15例(5.49%)服用吲达帕胺,10例(3.66%)服用呋塞米,27例(9.89%)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6]。

目前临床常用降压药物药学特性及对血糖的影响如下:①利尿药是高血压患者中使用最多的一线药物,多为噻嗪类利尿剂,主要是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患者用药后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血压。但由于我国人群日常钾的摄入量较少,仅为西方国家人群的1/2~1/3,噻嗪类利尿剂更易导致低钾血症,并可激活RAAS以及对糖、脂肪和电解质代谢有不利影响,“ALLHAT”和“SHEP”试验都提示,高血压患者使用利尿剂治疗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倾向[7]。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种类繁多,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在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还可提高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脂代谢没有不良影响,有时还可以起到改善糖和脂肪代谢的作用。对早期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可明显降低微量蛋白尿,具有保肾功能作用。但由于盐敏感性是我国人群高血压主要类型,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低且对盐的反应迟钝,ACEI或ARB类药物对该类患者降压效果不佳,所以对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血压疗效有部分影响。③β受体阻滞剂能通过降低心输出量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起降压作用,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等,本药可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但β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有研究认为,β受体阻滞剂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值升高并加剧胰岛素抵抗现象[8]。“ASCOT-BPLA”和“ALLHAT”研究都提示,β受体阻滞剂有提高新发糖尿病的倾向[9],β受体阻滞剂防治脑卒中的疗效不佳。本药适用于年轻、心率快、伴冠心病或心绞痛、心力衰竭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10]。④钙拮抗剂(CCB)的降压机制为阻止钙离子进入人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内,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心肌收缩力下降,降压疗效明显,而且对糖脂代谢没有影响,且有肾脏保护作用。日本2型糖尿病高血压研究(J-MIND)发现[11],CCB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对肾脏同样有保护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我国高血压人群高盐、低钾摄入、盐敏感性高、低肾素等造成我国人群,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动脉血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下降不足,而这又是导致我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研究证明,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有细胞内钠、钙及镁的代谢异常,服用钙拮抗剂有助于对抗盐介导的细胞内离子改变和升压反应。因此,钙拮抗剂特别适用于有着高卒中风险的人群,例如亚洲人以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但是短效的CCB,如硝苯地平有负性肌力及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快的作用,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由于其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变异性,故临床不易使用。

本研究结论基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提出我国高血压人群,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患者,应以长效钙拮抗剂为最基本选择。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且不同的降压药物差异较大,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综合分析其危险水平、降压疗效、对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及经济状况等,构建合理的治疗方案。治疗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心、脑、肾等生命重要器官,并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血糖变化,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和加剧,从而最大程限度地减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及总死亡风险,为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全面治疗带来新的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降压药物的选择方法。方法:收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73例,分析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及选择方法。结果:本次研究中,48例(17.6%)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32例(11.70%)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4例(8.8%)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28例(10.26%)服用坎地沙坦酯,22例(8.06%)服用缬沙坦,15例(5.49%)服用厄贝沙坦,20例(7.33%)服用依那普利,15例(5.49%)使用贝那普利,17例(6.23%)服用卡托普利,15例(5.49%)服用吲达帕胺,10例(3.66%)服用呋塞米,27例(9.89%)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273例血压控制情况良好,患者用药后收缩压(127.4±6.9)mm Hg,舒张压(74.4±7.9)mm Hg。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且应用不同降压药物差异较大,患者在治疗时应坚持个体化原则,注意动态监测血糖和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血管事件发生。

有效控制高血压 篇6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压社区管理,效果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和疾病负担重的特点,是脑卒中、心脏病、肾病等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社区管理已被证明是有效控制高血压的重要途径[1]。为缓解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低和社区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境,建立有效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采取社区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病情控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24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且未服用降压药物。其中男140例,女102例,年龄45-79岁,平均(56.17±8.73)岁;合并症:高血脂158例,糖尿病84例。将上述24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和门诊随访,观察组实施社区管理模式。具体方法:(1) 组织专家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为依据,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起草《高血压社区防治手册》。(2) 健康体检。全年进行1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免费测量血压,做心电图1次,测血糖1次,计算体重指数1次。(3)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同时教会患者自己测量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做到适时增减药物和及时去医院就诊。(4)饮食指导。提倡素食为主,降低食盐量、低糖和低脂,多食水果和蔬菜。(5)适当运动。规律、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如慢跑、游泳、打太极和健美操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6)随访: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进行分级随访管理,低危患者随访1次/3月,中危患者随访1次/2月,高危、很高危患者随访1次/月。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干预后血压变化情况,计算血压控制达标率。(2)比较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相关知识包括高盐、吸烟、酗酒、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危害及高血压并发症。(3)探讨两组患者遵医嘱率(即合理运动、合理用药、定期检查和合理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作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观察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遵医嘱率比较

观察组遵医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达18.8%,其患者人数约1.6亿人以上,在已知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约有3 000万人没有接受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达到控制目标的约占75%[2]。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6%、24.7%和6.1%,而2000年美国就已分别达到了70.0%、59.0%和34.0%[3]。因此,防治及控制高血压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关研究证明[4],吸烟、饮酒、高脂饮食、高盐饮食、 不锻炼及高血压病家族史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缺乏高血压基本知识,故需要通过进行有效的高血压社区干预管理,提高居民的高血压防治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用药,才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5]。陈泽萍[6]对高血压患者采用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方案控制高血压,即在1年时间内给予饮食、 运动、心理、药物和健康教育等指导,干预后患者的血压降低,服药率和遵医嘱率升高,高血脂和高血糖也明显好转。说明高血压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中,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自我管理和规范药物治疗等社区管理措施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86%VS 55.37%,P<0.05);而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遵医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由此可见,通过社区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对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知晓率,让其正确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危害,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有效控制高血压 篇7

关键词:高血压,清晨血压控制现状,用药分析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血管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系遗传和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1]。临床上根据发病机制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患者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收缩压显著升高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出现神志不清和并发多脏器的损伤,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血压控制, 可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科学有效地针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清晨, 机体从熟睡状态转为清醒, 血压也迅速上升至较高的水平, 出现所谓的晨峰现象, 在本文中, 针对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控制现状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以期为临床更有效的血压控制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2014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3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男156例, 女144例;年龄48~88岁, 平均年龄 (68.5±4.0) 岁;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 (6.0±1.5) 年。其中轻度高血压56例, 中度高血压178例, 重度高血压66例。所有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临床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衡性良好,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诊断为高血压, 符合诊断标准; (2) 神志清醒, 能够准确的回答问题; (3) 均已告知本调查目的、方法及意义, 自愿参加本调查者。排除标准: (1) 临床资料不全者; (2) 未完成本次计划者。

1.3 调查方法

调查活动前制作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晨起血压值 (由专业护士于患者晨起后进行测量并准确的记录, 为避免误差, 进行三次测量取平均值) 和患者用药情况。填写调查问卷过程不允对存在隐瞒或欺骗现象, 不允许漏填, 保证最终数据可靠性。整个活动以不记名填写的方式进行, 绝对保护填写人员的个人信息[3]。活动中一共发放300份问卷, 收回300份, 收回率为100%。随后对调查问卷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1.4 评价标准

(1) 收缩压低于140mmHg (1mmHg=0.133kPa) , 舒张压低于90mmHg。即可判断为血压得到控制; (2) 降压药物分为:复方制剂药物、钙拮抗剂、ACEI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ARB类药物。患者根据用药情况进行填写。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有效问卷资料采用双人录入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清晨血压控制情况

对患者清晨血压控制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 发现134例患者清晨血压得到控制, 控制率达44.67%, 166例血压未得到控制, 占55.33%。

2.2 用药分析

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复方制剂药物的使用率最高, 占52.00%, 其他类药物的使用率较低且差异较大, 详细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们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地增高,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血压的并发症较多且往往较为严重, 如果血压控制不科学, 波动幅度较大, 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恶化, 晚期极易并发高血压性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可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4]。清晨, 患者由入睡状态转为清醒状态后, 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逐渐降低而交感神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机体生理节奏加快, 造成血压突发性、急剧性增高, 患者表现清晨高血压。其危害性极大, 往往由于血压的突然升高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血压控制以及清晨血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3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对患者清晨血压控制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 发现134例患者清晨血压得到控制, 控制率达44.67%。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控制现状令人担忧, 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清晨血压较高, 存在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对高血压相关知识和危害性了解不足、用药不规范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复方制剂药物的使用率最高, 占52.00%, 其他类药物的使用率较低且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与老年患者经济条件较差有关。复方制剂药物是一种上市较早的药物, 价格适中, 能够被大多数患者接受, 与此同时, 其降压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 因此使用率较高, 然而该类药物存在作用时间短、药效较弱的缺点, 仅对中度以下的高血压有治疗作用, 而对有重度高血压疗效较差。除此之外, 复方药物还存在重复用药的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增加了药量, 存在潜在性危害;复方制剂所含成分较多, 某些成分可能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影响, 特别是高血压合并其他肝脏或肾脏疾病的患者[5]。

综上所述, 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控制率较低, 降压药物应用不够合理, 存在药物滥用的现象。因此应该加强健康教育, 让患者充分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和危害, 同时进行科学的用药和降压指导, 力求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治疗高血压。

参考文献

[1]汪宇鹏, 李昭屏, 白琼, 等.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控制现状和用药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 (7) :75-76.

[2]李超.奥美沙坦酯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54-55.

[3]郑刚.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发展及最优降压策略的展望〔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 (1) :129-130.

[4]葛迎辉, 栾献亭, 石高举, 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 :24-25.

有效控制高血压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 在山东省西部和中部抽取8个县 (市、区) , 每县 (市、区)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 随机抽取2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 每村按户主花名册进行系统抽样, 被抽取家庭内所有的25岁以上常住人口均为调查对象。每个村计划调查300户 (约600人) , 户数不足300的村, 从临近村仍按照系统抽样方法补足。实际共调查40个村, 20087人, 参加体检16388人, 共获得16364人的完整的血压测量数据。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问卷调查:用同一调查方案经统一培训后, 进行入户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的设计参照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问卷及他人研究。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状况、生活方式及行为;高血压的知晓情况、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情况。

血压测量:本次调查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 测量方法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7]中推荐的诊所偶测血压法。

1.3 分析方法

1.3.1 指标解释。高血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国际高血压协会 (ISH) 诊断标准[8]。

知晓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治疗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周内服降压药者的比例;控制率可为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目前通过治疗血压在140/90mmHg以下者的比例。

超重和肥胖:BMI<24kg/m2为体重正常或体重过低, BMI≥24kg/m2为超重, BMI≥28kg/m2为肥胖。BMI计算公式:体重 (kg) /身高 (m2) [9]

1.3.2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MicrosoftAccess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原始数据录入、整理及逻辑检错,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人群共16364人, 其中男性7002人 (42.8%) , 女性9362人 (57.2%) 。年龄构成:25~34岁占10.9%, 35~44岁占24.7%, 45~54岁占24.4%, 55~64岁占22.6%, 65岁及以上占17.4%。文盲半文盲率37.4%, 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 (P<0.01) 。肥胖率15.3%, 超重率35.3%, 女性肥胖和超重的比例高于男性 (P<0.01) 。

2.2 高血压患病率

山东省农村居民2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3.8%, 男性为47.8%, 女性为40.8%, 男性高于女性 (P=0.000) 。用山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山东省乡村人口构成作为标准人口进行标化, 高血压患病率为36.8%, 男性标化患病率为41.2%, 女性为34.3%。随年龄的增长, 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均上升 (P=0.000) , 55岁前, 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 55~64岁基本相同, 65岁后, 女性高于男性。

2.3 平均血压水平

不同年龄、性别调查人群的平均血压水平:非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比正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低36.8mmHg和15mmHg;比未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低32.6mmHg和14.7mmHg。正在进行治疗的患者血压水平略高于未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总的来讲, 男性略高于女性 (P<0.01) , 55岁前男性收缩压高于女性, 55岁后女性收缩压开始高于男性, 女性舒张压总体略低于男性。收缩压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55岁前舒张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4 血压分级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7]血压分级和诊断标准, 分析不同年龄和性别调查人群的血压分级情况:53.9%的男性和61.1%的女性属于正常血压或者正常高值。男性1、2和3级高血压的比例分别是27.6%、12.7%和5.9%;女性分别是22.0%、11.3%和5.7%。

2.5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调查人群的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以及治疗控制率的情况:只有26.2%的高血压患者知晓自身患有高血压病, 22.1%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而控制率仅为3.9%。与女性相比, 男性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于女性 (P<0.05) 。年龄越大,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情况越好 (P<0.05) , 但是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P<0.05) 。

2.6 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情况

知晓自身患有高血压的患者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的情况:大部分患者能够定期测量血压。医生对患者的非药物治疗的指导不足, 仅有27%的患者曾经被告知应该进行适当的锻炼。患者对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理想。非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自己症状减轻, 没必要继续服药。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平均每天花费1元购买抗高血压药物, 调查前一年中, 高血压的医疗支出是645.6元。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山东省25岁及以上常住农村居民的高血压患病情况严重, 高于2002年全国营养学调查[5]及2004年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10], 可见山东农村地区高血压流行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 尤其是女性的增长幅度更为明显。老年人向来是高血压防治的重点人群, 但是调查显示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情况不容乐观, 2002年全国营养学调查同样提示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在近年来显著增加[5], 因此, 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不但应该关注老年人群, 更应从年轻抓起。

评价高血压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是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结果显示, 山东农村居民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非常低。农村地区高血压的早发现、早治疗问题亟待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即使接受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仍旧比没有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高。一方面反映了患者往往在血压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后才接受治疗, 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地区高血压治疗水平欠缺, 即使患者接受治疗, 由于不恰当的治疗方案及不遵医行为的存在, 造成降压效果不明显的现象。

从性别上看, 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低于男性, 由于女性对疾病的自我保护意识较男性强, 因此, 女性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大于男性。今后应加强男性高血压患者自我防范和治疗意识。患者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患者自身对高血压相关知识和控制血压重要性的认知缺乏,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 不容易认识到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显示基层高血压防治人员在高血压防治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上存在缺陷。

此次调查显示, 高血压已经成为山东农村地区的一项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加强基层卫生人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 关注重点人群, 降低高血压患病率, 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非常必要。

摘要:目的:评估山东省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流行与控制现状。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 选择山东省有代表性的8个农业县, 对年龄≥25岁的常住农村居民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共调查16364人。结果:25岁及以上的山东农村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3.8%, 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7.8%, 女性患病率为40.8%。在高血压病人中, 26.2%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22.1%正在服用降压药, 3.9%血压得到了控制 (<140/90mmHg) 。结论:山东农村常住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非常高, 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非常低, 农村居民的高血压防治工作亟待改善和加强。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控制状况,农村

参考文献

[1]He, J.and P.K.Whelton, Epidemiology andprevention of hypertension.Med Clin NorthAm, 1997;81 (5) :1077~97.

[2]Chobanian, A.V, et a.lSeventh report of the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 2003;42 (6) :1206~52.

[3]Poulter, N., Globa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Heart, 2003;89 Suppl 2:p.ii2-5;dis-cussion ii35~7.

[4]孙英贤.中国农村高血压发病和治疗的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26 (16) :p.1231~123.

[5]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Z].

[7]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Guidelines of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of man-agement of hypertenshion[J].Hypertensions, 1999;17:151~183.

[9]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23:5~10.

有效控制高血压 篇9

一、缺血性脑卒中

此型脑卒中主要是指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临床研究发现,在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发生6个小时以后,其病变中心区域的脑组织就可出现难以恢复的缺血性坏死,但病变周围的缺血区域或水肿区域经过适当地治疗后其功能可恢复正常,这些区域叫做“半暗带”。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就是改善其“半暗带”的供血和降低患者的血压。但此类患者的血压也不宜降得过低,否则会使其大脑的缺血区域出现供血不足而加重其脑损伤。因此,以往有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80毫米汞柱左右,将舒张压控制在100—105毫米汞柱之间。而以往血压偏高但未超过正常标准(140/90毫米汞柱)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60—180毫米汞柱之间,将舒张压控制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此类脑卒中患者可首选钙拮抗剂中的尼莫地平进行降压治疗。这是因为尼莫地平具有选择性扩张脑血管的作用,非常适合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使用。该药的用法是:每天服3—4次,每次服20~40毫克。另外,此类患者还可选用尼群地平、尼卡地平、伊拉地平或拉西地平等降压药进行治疗。

二、出血性脑卒中

此型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其血压可表现为先升后降。这是其机体为了增加脑供血而进行的一种自我调节。如果把此类患者的血压降得过低,就会影响其大脑的供血,引起继发性的脑梗塞,从而会加大治疗的难度。但如果因为担心将此类患者的血压降得过低而不为其降压,则会使其脑出血加重,甚至可引发脑疝而危及其生命。因此,当有高血压病史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超过220/130毫米汞柱时,应对其进行紧急降压治疗,将其血压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20%~25%。而以往血压偏高但未超过正常标准的出血性脑卒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60—170毫米汞柱之间,将舒张压控制在95—100毫米汞柱之间。以往血压达到140/90毫米汞柱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80—185毫米汞柱之间,将舒张压控制在100—105毫米汞柱之间。此类患者可选用尼莫地平(每天服3~4次,每次服20-40毫克)、卡托普利(每天服2—3次。每次服25毫克)、硝酸甘油(每天服2-3次,每次舌下含服0.25-0.5毫克)、硝普钠(稀释后静脉点滴,每分钟的点滴量不得超过3微克,公斤体重)等既可增加脑血流量又不增加颅内压的降压药进行治疗。

三、脑卒中的恢复期和留有后遗症期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在恢复期和留有后遗症期其脑卒中极易复发(该病的复发率为27%),这是影响该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在恢复期或留有后遗症期若继续进行降压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脑卒中的复发。因此,有高血压病史的处于恢复期或留有后遗症期的脑卒中患者,应在保证脑供血的前提下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50毫米汞柱之间,将舒张压控制在90毫米汞柱左右。而平时血压偏高但未超过正常标准的处于恢复期或留有后遗症期的脑卒中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20/80毫米汞柱左右。此类患者可选用卡托普利(每天服2~3次,每次服25毫克)等既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又有扩张脑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另外,此类患者还可将卡托普利与双氢克尿塞等利尿剂联用。这是因为利尿剂具有轻度扩张脑血管的作用。

有效控制高血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38岁~78岁。所选病人均为非初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均为普通饮食,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高血压病程不足1个月,严重心、肝、肾、脑等基础疾病病人以及采取特殊膳食病人。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设计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卫生部《防治高血压宣传教育知识要点》等高血压控制相关内容[5],结合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经预调查修改完善后确定。问卷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血压、体重指数、高血压家族史等)、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睡眠、体力活动等)。由2名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对100例病人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吸烟,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吸烟是指一生中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及以上;“现在吸烟”指达到吸烟者标准,在调查时前1个月内吸过烟者;“戒烟”指吸烟者吸烟1年以上后戒烟达半年以上;“从不吸烟”指既往不曾吸烟[6]。

饮酒,是指每周饮酒1次或1次以上连续6个月者;“现在饮酒”指调查时存在饮酒行为,不包括以前饮酒目前不饮酒;“戒酒”指饮酒者饮酒1年以上后戒酒半年以上;“从不饮酒”指既往未曾饮过任何酒[7]。

适量运动:相当于每周运动3 d~5 d,每天运动时间30 min~60 min;低于适量运动:每周运动频率少于3 d,或每天运动时间少于30 min,超过适量运动,每周运动时间超过5 d,每天运动时间超过60 min[8]。睡眠即指夜间平均睡眠时间。

1.2.2 调查方法

首先向病人讲解调查的意义、问卷的内容、各项条目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后现场收回,并核对,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1.2.3 血压测量

血压测量及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调查时,血压值未达到上述标准,但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或有服降压药史者,均判定为高血压[9]。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控制效果不同的高血压病人基本情况

100例病人中血压控制达标52例(52%),血压控制未达标48例(48%)。血压控制达标病人男性少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控制达标与血压控制未达标病人在年龄、教育程度、体重指数以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血压控制效果不同的高血压病人生活习惯、行为比较

血压控制达标与血压控制未达标病人在吸烟、饮酒以及运动量、睡眠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3。

2.3 血压控制效果的多因素Logstic回归模型

以血压控制是否达标为应变量,高血压家族史、饮酒、体力活动时间及平均睡眠时间为自变量,将以上因素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超过8h、适量运动、饮酒与血压控制情况存在相关性见表2。

例(%)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压升高,伴或不伴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征。至今高血压病人病因仍不明确,考虑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病人所处环境存在一定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以及适量运动,能够使血压得到稳定的控制[10]。病人及其家属在充分认识到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控制的重要作用后,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低脂低盐饮食、行适量运动等,能有效降低血压,稳定血压在适宜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1]。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病人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高血压病人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病人亦要积极控烟。

本研究结果显示,100例病人中血压控制达标52例(52%),血压控制未达标48例(48%);血压控制达标与未达标病人在性别、吸烟、饮酒、运动以及睡眠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教育程度、体重指数以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男性、吸烟、饮酒、运动量少以及睡眠时间不足的病人血压控制较差。且以血压控制是否达标为因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时间及平均睡眠时间为自变量,将以上因素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超过8 h、适量运动、饮酒与血压控制情况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达标病人中55.8%日常进行适量运动,而血压未控制病人仅25.0%进行适量运动,54.2%病人低于适量运动。有文献报道,适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血压控制,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收缩压4 mm Hg~9 mm Hg。本研究中,血压控制达标的病人中约68%病人达到推荐量运动,50%病人每天运动时间超过60 min。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适量运动者与血压控制情况呈现明显相关。相关研究证实,每天运动30 min以上对于预防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指南中建议每天30 min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较为适宜[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组52例病人中饮酒者占3 8.5%,血压未控制组4 8例病人中饮酒者占70.8%,血压未控制组中饮酒者明显增多。国外大行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每日平均饮酒量超过36 g酒精,则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会相应上升,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多而增大[13]。饮酒是高血压病的高危因素,会导致血压升高,甚至引发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且干预性研究证实饮酒会降低药物的降压效果。本研究亦证实饮酒与血压控制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达标52例病人中吸烟者占19.2%,血压未控制组48例病人中吸烟者占64.6%,血压控制未达标病人中吸烟者明显增多。众所周知,吸烟以及吸二手烟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对高血压病人的危害更甚。烟叶所含尼古丁成分有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快心率,还可促进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收缩小动脉,直接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升高体内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此外,吸烟者体内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多,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亦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还会影响一些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某些降压药物敏感性,不能获得较好的降压效果。因此,无高血压的吸烟者戒烟能预防高血压,有高血压的吸烟者、戒烟能较好地控制血压[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达标病人中53.8%保持每日睡眠时间在7 h~8 h,而血压控制未达标病人仅20.8%每日睡眠时间在7 h~8 h。睡眠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面临多重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及心理压力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15]。本研究将缓解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睡眠,作为血压控制率的一个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提示每天保持7 h~8 h睡眠或者更多睡眠时间的病人,其血压控制率较睡眠时间低于7 h者明显提高。近年多项研究提示睡眠时间低于7 h及超过8 h者,高血压的患病危险均显著增加。

上一篇:手机信息论文下一篇:三维刚度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