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莉.迪金森(共8篇)
埃米莉.迪金森 篇1
语言在外国文学中有七大基础功能, 他们分别是寒暄性、指令性、信息性、疑问性、表达性、表情性、功能性。表情性一直是文学作品所忽略的论题, 因为其抽象特征及理论不足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是作为文学作品一种直观的表现手法, 其意义影响深远。关注如何表现, 这便是语言表情的特征。那种在作品中作家就通过对语言结构和符号进行加工, 从而赋予它新的意义, 从而达到让读者产生新的感觉和联想功能。这种功能赋予了感官、情感意义, 从而帮助读者获得特殊的乐趣和情感体验。语言符号的表情意义在美国诗人埃米莉·迪金森作品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迪金森是《呼啸山庄》的作者, 她的小说中透露出一种瑰丽的想象和离奇的情节及以及对世俗的叛逆, 同样她的诗歌中创作也打破常规、独树一帜, 应用大量的符号来表达。迪金森对这些语言符号运用上独具匠心, 层次的丰富性、手法的新颖性等巧妙构思让人叹为观止。她的表现手法对传统创作充满了挑战和背叛, 但是却没有刻意造作、卖弄之意, 都是来源于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 这样就构成她作品的独特魅力。迪金森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打破了传统语言的界限, 改变了读者头脑中语言符号的传统意义, 促进了读者的思考和直观感受。这种尝试向人们展示了诗歌语言符号的无限潜力, 为诗歌及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开创了一条宽广的道路。那么将以迪金森的作品为例来探讨语言符号所带来的哪些表情美:
一、韵律结构音乐美
迪金森崇尚自由、亲近大自然, 她是诗歌没有固定的模式, 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节奏感和韵律。19世纪90年代迪金森诗选最早版本可以把她的诗篇分为生命、死亡、爱情、大自然、时间和永恒等类别, 后来托马斯·约翰逊又把她的诗篇分为成就、行动、蠕虫、鹪鹩、探索创伤、岁月的死亡、昨天、永恒的青春等类别, 但随着迪金森面世的诗篇逐渐增多和我们对这些诗篇逐渐深入的理解, 我们从中听到了许多声音:欢乐的声音, 悲伤的声音, 愉快的声音, 痛苦的声音, 信仰的声音, 怀疑的声音, 天真的声音, 人生体验的声音, 等等。这就说明她的作品主题下有着不同的音律感。音律作为诗歌中呗公认的“符号表现”不仅带给作品特别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还能让读者在特定场合产生出附加的感情享受。她的诗歌语言凝练, 拉丁语与英语俗词混用, 内容中时不时地还会出现悖论, 于是她的诗意中有着不确定的一面。
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If I can ease one life zhe aching,
Or cool one pain,
Or help one fainting robin
Unto his nest again,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诗歌的中文意思翻译大概为:“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就没有白活;如果我能为一个痛苦的生命带去抚慰, 减轻他的伤痛, 或让一只弱小的知更鸟回到自己的鸟巢, 我就没有白活。”在诗歌中迪金森用假设if开头, 紧跟着又用can来实现一颗心免于破碎;那么这两个不确定的词语就让整个句子和内容架空:“可能”其实是一种不能;“如果”其实是否定。从“一颗心”的“破碎”到生命的“痛苦”困境, 迪金森一步步地将生命之难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她在日记中所言:“我的诗就是探讨生命的本质”。在这首诗歌中, 她已经明白地提出生命之本质的意义, 正是:“在苦难中抚慰, 在困境中平息。”对于生命的苦难, 诗人这样藐视:“我的工作就是欺骗死亡。”戴维·波特评价迪金森诗歌说:“不合语法的新奇句子, 省略, 句子的高度压缩和断裂, 掩饰句子结构的不规则标点”。这样一来, 她的诗歌因为语言、内容主题和节奏的处理就表现出一种新奇的韵律感, 从而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孤独和对生命的炽热。
二、形态结构个性化
外国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是英语为主, 英语由26个字母组成, 是一种形态语言。那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形态变化主要是表现语法功能。但是迪金森在作品中并不关注这些, 对于她而言诗歌是她抒发情感的地方, 所以她就用一些鲜活的语言符号来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意义。
This was but a story--
What and if indeed
There were just such coffin
In the heart instead?
中文翻译为“这只是一个故事——那又怎样, 如果/在我的心中/确实有这样的一副棺材?”
在她是诗歌中非规范的特点特别突出。比如她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随意大写一些单词或者数字, 她似乎对数字4情有独钟, 在她的作品中规范而写的几乎没有踪迹。“随性”是迪金森标志性的语言符号, 这些不规范的表达反而凸显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从而表达出诗人写作时的思想起伏或者情感的变化。当然这些不经意之间的情绪跳跃就成为她作品独特的形式美。
三、语句结构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因素, 词汇的应用对于句子基调有着重要作用;而语句结构的变化又能带来特别的美感。作为一个个性的诗人, 迪金森的语句结构和词汇都非常自由, 信手拈来。尽管如此, 她的作品并没有产生矫情之感, 反而非常具有审美效果。
A vastness, as a neighbor, came, —
A wisdom without face or name,
A peace, as hemispheres at home, —
And so the night became.
中文译文:
一片茫茫, 如同一个邻居, 到来——
一个没有脸孔没有名字的智者,
一种和平, 如同家中的半球——
就这样变成夜晚。
诗人抛弃了叙述和抒情, 用断点的词语和短小的句子构成对夜晚的表达。破折号的偏爱, 或长或短, 或粗或细构成她作品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她的作品中。破折号已经超出了其省略、补充或者解释的语法功能, 它有着诗人独特的思考, 或者意犹未尽的语言。所以她的诗,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简单的诗歌, 还是一种思绪的流淌和铿锵有力的声音感, 在这些独特的语句中直接与人们进行着交流。
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口头语和书面符号语, 在本文中我们以迪金森作品为例来解读了书面语言的符号美和附加功能。她以独特的修辞符号编织出形象而美丽的世界, 充满了神秘和想象。的确迪金森是在去世后才声名大噪的, 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墨守成规, 用规范的方法来写诗, 那么她完全可以成为当时的名人。难能可贵的是迪金森坚持了自己的个性而自由创作, 从而她的文学作品中那些符号就凸显出一种特有的符号之美。也许正因为这样, 她的诗歌才能够彰显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也给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当代翻译家马永波评价迪金森说:“长年沉浸在孤独沉思中的诗人更能体察到万物的细微之处, 因此迪金森能够把最为平凡的事物写得不平凡, 她总是以一种新生婴儿的未经污染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在她的目光抚摸下, 万物因其自身的存在而庄严而清新如洗。”所以我们在研究语言符号在外国文学中的作用, 不得不提这位独具魅力的女诗人。
摘要:语言作为文学最根本的表现力历来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人们对结构、韵律等特征研究的深化, 语言符号的意义也成为研究的课题。符号在文学作品中突破了转承起折功能后, 还赋予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埃米莉.迪金森的语言符号具有独特性, 她极具个性的处理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从而使语言符号与文学意蕴的高度融合, 给予文学信息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以迪金森诗歌为例, 通过她作品中语言符号所创作的韵律、形态、句法等进行分析, 从而来探讨语言符号的重要功能之一的“表情功能”作用。
关键词:语言,符号,表情性,埃米莉.迪金森,韵律,形态,句法
参考文献
[1]郑鸿雨, 王丽艳.可能造化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浅析美国诗人埃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J].时代文学, 2009, (10)
[2]张凤, 高航.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02) .
[3]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 2006, (05) .
[4]彭其富.语言的任意性及词语的理据揭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0, (04) .
[5]赖恒静.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6) .
[6]胡壮麟.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ón的研究现状[J]国外语言学, 1996, (04) .
埃米莉.迪金森 篇2
论文关键词: 狄金森 自然 自然诗
论文摘要: 本文从超验主义的自然观的角度,根据英诗韵律音步的特点,分析狄金森的自然诗“Dear March ― Come in ―”,借以窥见狄金森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不事雕琢、清新质朴的反传统性的语言,以及其迂回曲折地尽显生活之美的能力。
艾米莉・狄金森被认为是19世纪美国文坛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生前只以匿名的形式发表了七首诗,她的诗作几乎全部是在她死后才得以公开发表。自然不仅净化了诗人的心灵,而且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从中感悟人生,写下了大量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狄金森认为,读好诗如坐春风,若醍醐灌顶(If I read a book and it makes my whole body so cold no fire ever can warm me, I know that is poetry. If I feel physically as if the top of my head were taken off, I know that is poetry.),她躬身以行,虽深居简出,终日与书籍和后院鸟虫花草为伴,亦能任凭思绪驰骋,纵横意象,吐露真情,力图挖掘人们内心的隐痛和希冀。更为可贵的是,狄金森的诗题材涉及自然、爱情、死亡和永恒,摒一切世俗之成名杂念,弃一切英诗韵律音步之传统,一扫铅华,别出机杼。因此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盛赞狄金森的诗为“灵魂的风景图”,更有人誉其诗“上承浪漫主义余绪,下开现代主义先河"。
狄金森,这位阿姆斯特的“白娥”,在她鲜为人知、蔚为大观的1775首诗中,除了人们常强调的她对死亡的迷恋,对爱情的遐想,以及对“永恒”的寄语以外,有一部分诗是与自然万物息息相关的。由于受清教徒思想的熏陶,以及后来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狄金森寄情寓理于自然,描写的范围缩小到一所房子的界限内,来表现人与自然交融和谐后得到的至高无上的喜悦之情。“Dear March―Come in―”这首诗尽显狄金森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不事雕琢、质朴清新的语言,以及其善于从一粒沙中看世界,迂回曲折地捕捉“那隐藏的意境”(that covered vision)的能力。
全诗采用了戏剧独白的形式。诗中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出现,似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子在家中迎接许久未见的故人――March。诗的第一句,女主人打开房门迎进来客的场景便跃然纸上。主人见到风尘仆仆而又彬彬有礼的故友,邀其进屋,脱帽掸土,猜测他必是步行赶了不少路,急切地询问他们共同的朋友(Nature)近来可好。主人将客人迫不及待地领到楼上,倾诉满腹衷肠。第二节,两人促膝尽数离别后的生活,并召唤老朋友们(Birds, Maples)共叙,其乐融融。此时有人敲门,主人猜想是April,抱怨他一年之后才再度登门。显然March和April都是主人笔下拟人化了的,他们都是春天的载体。诗歌通篇以叙述者的独白贯穿,全部运用口语,语言紧凑,产生了别样的韵律,跌宕起伏、清新活泼。
在这首诗中,March,April,Nature,Birds,Maples都带着各自的身份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正体现了狄金森不羁的想象力,以及她对大自然的偏爱,给它寄予了人的生命。在她看来,当人们欢乐时,自然是灵感的源泉,感情的寄托;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意象被随意摆在一起,竟形成一个和谐热闹的场面,寄托了通过漫长冬季的尘封,诗人像迎接故友似地等待春天迈着风尘仆仆的脚步走进她的小世界――她的家、她的后园。她正是在众鸟欢歌的园子里,在她有限的创作范围下,表达大自然的热爱,极尽其极致之妙。
像狄金森的其它诗歌一样,本诗用词简练,句子短小,通过大量的.破折号和大写字母的不规则运用,向读者袒露了她缜密的想象力,思维的跳跃和过渡,把故友相见,主人的喜悦之情和情节发展寄托在一个个破折号之间。虽然全诗不着一个“春”字,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赞美,抱怨它的姗姗来迟,尤其是在第二节主客叙述时提到的“Birds”,“Maples”,“Hills”,以及两个形容色彩的词“Red”和“Purple”,使人不由想起北宋词人宋祁在《木兰花》中所描绘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二者较之,前者婉约俏皮稍胜,而后者凝练简洁略优。而后来诗人对不速之客April的表面报怨,实则体现了诗人嫌春天“意迟迟”,害得她苦等一年的反语,类似于《诗经・褰裳》里“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反语式的报怨,惟妙惟肖。 至于韵律,和狄金森其他诗一样,这首诗抛弃了传统的韵律(有头韵)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她曾有“My Barefoot-Rank is better...”的诗句这里的Barefoot就是她生造的复合词,比喻自己是个不符合传统音步(foot)、韵律和节奏的诗人。然而,这并不影响她的诗歌的美感,读来仍有音响、色彩和质感的形体涌现。此诗中,美国式的朴素风格不难觉察,超验主义对自然的推崇亦可窥豹一斑。而最后一节,“Blame”和“Praise”一对意义相去甚远的词更是体现了叙述者言此而意彼的心境;结构相近的两句构成一组警句,则体现了诗人沿袭圣经的风格,文字简约,多采用并列结构,形成警句,并在诗的末尾给读者留下了一片寂静。细细品味这首诗,我们不禁为诗人的博大、深刻、怪诞而又绮丽的想象力发出惊叹。纵观全诗,狄金森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别具一格的诗体、拟人化的意象,使得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乐感,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使人感受到生活是取不尽用不竭的美的源泉。
自然是人类亘古以来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场所,因此,它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之一。由于个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原因,狄金森在自然诗中反映出的她对于自然的态度有两种,即乐观向上和悲观失望,这两种矛盾对立的自然观同时并存。她笔下的自然既慈爱友善又残忍无情,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又给人类以伤害。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是她的心灵的折射,透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体会到狄金森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狄金森著.江枫译.狄金森抒情诗选[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3]董爱国.死亡――迪更生隐退的比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8,(4).
[4]罗良功.英诗概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埃米莉.迪金森 篇3
一、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认为, 文学作品的本质在于其具有“文学性” (literariness) , 而这种文学性只有通过“陌生化”这种手法来实现。陌生化理论提倡的即是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故意的制造新奇感和陌生感, 以刺激读者的感官, 拉长读者的审美时间, 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 一切都是为了带给读者新鲜的审美感受。
二、迪金森诗歌中词汇的陌生化
迪金森的诗歌中大量运用各种领域的词汇来突显其诗歌的陌生化效果。虽然她一直过着隐秘的生活, 但是她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各种词汇和各种知识, 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灵活的运用各种领域和行业的词汇, 这些陌生化的词汇给迪金森的诗歌增加了无限的魅力。迪金森在自己诗歌中主要运用的词汇有口语词汇、宗教词汇、经济词汇、法律词汇、科技词汇、医学词汇以及航海词汇。这些各类词汇的混杂使用给迪金森的诗歌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很好的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1、口语词汇
迪金森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话形式的出现, 口语化的表达使得诗歌更加具体生动活泼。以下面这首诗为例:
整首诗在描述大海和河流的对话。诗歌中“come”, “go”等均为口语词汇。实际上, 诗歌中大海指的是上帝, 而河流指的是普通的人类。上帝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命令河流按照他说的去做, 因此用了这样口语化的命令的语气的简短词汇。事实上, 这首诗也表达了迪金森对于上帝抱有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在她看来, 上帝有时就像诗中的大海一样, 蛮不讲理, 傲慢自大。因此通过大海和河流对话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读者需要经过仔细的推敲才能体会出这样的用意, 陌生化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2、宗教词汇
宗教词汇也是迪金森诗歌中常常会看到的。迪金森不信教, 她对于上帝的态度时而怀疑, 时而愤怒, 时而相信上帝的存在, 时而否定上帝的权威。宗教词汇的使用也很好的体现了迪金森对于陌生化的运用。
这首诗里面, “Host”, “Father and Son”, “Holy Ghost”都是宗教词汇。宗教词汇的使用让诗的神秘度和陌生感有所增加, 并且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完全诗后并不能准确的理解全诗要传达的意思, 因此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品味, 那么陌生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首诗中, 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上帝的新娘。这样大胆新奇的想象真是不得不让人折服。陌生化再次让诗歌的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3、经济词汇
经济词汇和诗歌乍一听好像没有半毛钱关系, 然而来到迪金森的笔下, 一切皆有可能。迪金森善于运用大量的经济词汇来表达她所想要暗含表达的意思。
这首诗歌中充斥了大量的经济词汇, 比如“pay”, “contract”, “purchaser”, “merchant”, “buy”, “debt”和“owe”。全诗描写的主题是婚姻, 而迪金森看到的并非婚姻幸福美满的一面, 相反, 在她看来, 没有真爱融入的婚姻就像是一场经济交易一般, 因此她运用了大量的经济词汇来描述这样一场婚姻的交易, 这样陌生化的词汇的植入, 很好的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4、法律词汇
谁会把法律词汇和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答案毋庸置疑就是迪金森。这样陌生化效果异常突出的使用让诗歌更具有独特的魅力。迪金森使用法律词汇与她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是相关的。迪金森的父亲本身就是律师, 并且拥有一间律师事务所;而迪金森曾经的爱人牛顿也曾在她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实习;并且迪金森生平最后一位恋人也是马塞诸塞州最高法院的法官。因此, 迪金森对于法律相关词汇甚为熟悉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首描述爱情的诗, 迪金森在里面引入了大量的法律词汇诸如“punish”, “guilt”, “forgive”, 以及“justice”。诗歌中迪金森陈述自己的爱情就像是某种罪名一般, 她为自己犯下这样的罪而感到羞愧, 因此祈求上帝的原谅。虽然深知自己有罪, 但是她认为在爱情面前, 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了, 真爱的力量胜于一切。
5、科技词汇
虽然迪金森成年后闭门不出, 但是她对于外面世界的变化了如指掌。通过阅读报刊她能掌握各种最新的信息让她能跟进时代的步伐。在诗歌中, 迪金森还善于运用科技词汇以制造陌生感和距离感。
上面两首诗中, “Logarithm” (对数) 以及“Circumference” (圆周) 均为数学词汇。简单易懂的字里行间突然插入这样生僻的词汇给整首诗带来了突兀的新鲜感, 这正是陌生化所追求的效果, 给读者带来新奇感和距离感, 以增加审美感受的时间和距离。
6、医学词汇
医学词汇的使用在迪金森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同经济词汇一样, 这样意外和出乎意料的词汇的使用和介入, 给诗歌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味道, 同时很好的达到了作者想要达到的讽刺意味。
诗中使用的医学词汇有“physician”, “heal”以及“medicine”。全诗诗人在质疑天堂的存在, 通过使用医用词汇达到很好的讽刺的效果。除了医学词汇,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 这首诗中还运用了“exchequer”, “negotiation”和“party”这样的经济词汇。这样混杂的使用各类词语, 让作者想要达到的陌生化效果达到了极致。
7、航海词汇
航海词汇是另外一类迪金森经常使用的词汇。让我们看一个例子来感受航海词汇带来的陌生化感受。
该诗中, “port”, “compass”, “chart”均为海航词汇。在这首爱情诗里, 迪金森把自己对爱人的爱形容为心停泊的港湾一般, 不需要指南针, 不需要图表, 都能找到爱人的方向, 只想与爱人沉醉在爱河中。勾勒出这样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 同自己安定的有方向的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很好的发挥了陌生化在这里的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实例分析, 不难看出, 迪金森作为杰出的女诗人, 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本文以其词汇运用的特点, 分析事例探索其词汇运用上的陌生化的特点。通过实例分析, 迪金森善于运用各类词汇以达到陌生化的目的, 给读者以新鲜感和距离感。她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让她得以在文学界享有如此高的好评。
摘要:迪金森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歌不拘于传统的模式和框架, 打破了人们通常的惯性思维, 具有“陌生化”的特点。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本文从陌生化视角出发, 试图探索迪金森在诗歌创作中用词上所达到的陌生化效果。
埃米莉.迪金森 篇4
一、神圣的自然
加尔文教以上帝的绝对权威为宗旨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阿莫斯特镇居民的信仰与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新英格兰宗教复兴运动中,她的家人纷纷皈依宗教。迪金森独立,反叛的性格和超强的自我意识使得她对基督教敬而远之,拒绝成为基督徒。“艾米莉从小耳濡目染的清教主义宣扬人要征服自然, 大自然是邪恶的象征,充满神秘与恐怖”( 肖之芳,2012)。
二、直觉的自然
19世纪中叶,新英格兰地区的超验主义运动强调自然是上帝的象征,自然界万物皆具有象征性,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人可以通过直觉从自然中感受上帝的旨意。受到超验主义自然观的感化,艾米莉的自然诗歌开始体现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主题。
“事实上,狄金森对自然的强烈依赖的主要原因是她将自然拟人化,并赋予其精神”(翟妍,2010)。《大自然,是最慈爱的母亲》( 诗歌668) 中“大自然,是最慈爱的母亲 / 对每个孩子都很有耐心 /……她金色的手指压着嘴唇 / 希望安静 / 处处存在。”诗人将大自然比作温柔的母亲,宽容地对待每一个调皮的孩子。夜幕降临,孩子们进入梦乡后,她点亮灯光,将手放到嘴边,让整个宇宙安静下来,不要打扰酣睡的孩子。《我的河儿流向你》(诗歌712)中,“大海啊——样子亲切慈祥…说呀——海——接纳我”,蓝色的海是大自然的代表,诗人愿意化作一溪流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迪金森善于观察人们常常忽视的微小意象。她的自然诗歌除了各种景物的描写,如晨曦,山峦,溪流,日出日落, 四季变化等,还有对各种动物精细的勾勒。蜜蜂,蝴蝶,小鸟, 青蛙,蜘蛛,蛇,老鼠等等都是诗人笔下的精灵。“蜜蜂对我毫不畏惧 / 我熟悉蝴蝶 / 这些美丽的林中居民 / 亲切地把我接纳……”(诗歌111),浑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乐融融的画面。《一个毛茸茸的家伙》(诗歌173)中,破茧成蝶,毛毛虫的蜕变是自然神奇的魅力所在,它的勃勃生机, 生生不息给诗人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她希望自己与自然界的生命律动协调一致,并倡导人类要与自然为友,主张人类与自然是休戚与共,平等对话的关系”(李丽敏,2013)。
在与传统的加尔文教心灵对抗时,她拒绝去教堂,却接受着自然的洗礼。正如“有些人过安息日到大教堂去——我过安息日留在家里——让食米鸟充当唱诗班领袖——礼拜厅堂是果园的园地”(江枫, 87)。
三、矛盾的自然
然而艾米莉没有盲目信从超验主义自然观,通过自己的理解,她重新解释自然,体现在《自然,是我们所见》(诗歌324)。“‘自然’是我们所见……‘自然’,是我们所闻……自然,甚至,是和声‘自然’,是我们所知—我们却无法说明—要道出她的淳朴—我们的智慧无能——”诗人认为自然就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知的午后光景,山峦,松鼠,野蜂,阴影, 等等,这正是爱默生所坚持的用直觉感知自然从而领会上帝旨意的观点,然而笔锋回转,却道我们的智慧无法解释自然, 自然于人而言仍是独立的客体,无法解释。
“自然本身的一切发展和秩序都按部就班地依照规律进行,不会被轻易中断或逆转”(张雪梅,2005)。《它是个这样小的小船》中,“它是个这样小的小船 / 东倒西歪下了港湾 /……如此贪婪强烈的破浪 / 拍打着它离开的海岸 / 未曾猜到这庄严宏伟的风帆 / 我的手工小船还是迷失不见”, 弱小船儿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东倒西歪,弱不禁风,最后消失不见,象征了人在自然强大而邪恶的力量面前的微薄渺小, 自然的瑰丽神奇吸引着人们去投入她的怀抱,却又露出一副凶猛残酷的神情,甚而吞噬我的希望的船儿。自然留给人的强悍震慑力、神秘感和孤独感令诗人心生敬畏与恐惧,对自然能否将人救赎充满怀疑。
四、冷静的观察者
艾米莉·迪金森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冷静的观察并且诠释了神奇美妙,充满活力而又变幻莫测,令人敬畏的自然。她的自然诗歌包罗万象,字里行间跳动着生命的音符与旋律,开创了意象派诗歌之先河。其诗歌短小精悍,语言简朴富有哲理。至今,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仍然用自然的恬静、温暖、生机、纯净涤荡着现代人焦灼狂躁的内心,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摘要:艾米莉·迪金森,美国文学史上伟大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隐居女诗人。其诗歌以意象丰富,情感细腻,观察入微著称,诗风新颖独特,打破了传统诗歌僵硬的模式。在占其诗歌总数近三分之一的自然诗歌中,超验主义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写作基调。本文通过分析艾米莉·迪金森自然诗歌风格的变化,揭示超验主义在诗人内心世界激起的涟漪以及在诗歌中的体现。
关键词:超验主义,自然,意象
参考文献
[1]江枫.英译经典名家名译—狄金森诗选中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李丽敏.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J].作家杂志,2013(2).
[3]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肖之芳.母亲·刺客·陌生人——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解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4]张雪梅.艾米莉狄金森对超验主义自然观的再定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5(6).
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命感悟 篇5
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美国诗人。她被誉为“最伟大,最具创造性的诗人”和“西方自萨福以来最伟大的女诗人”,[1]她一生中写了超过1700首诗,题材广泛,覆盖了自然、爱情、宗教、死亡和永生。她深居简出,所以她的诗通常都基于她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她把她的诗称为“写给世人的信”,[2]诗就是她与外界交流的桥梁。她的诗中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用新颖、奇特和精简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因此她又被奉为意象派诗人的先驱。意象是诗的灵魂,也是表达诗的意境的最活跃的元素。狄金森能非常熟练地用意象来表达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哲理。笔者通过研究她的几首诗来挖掘她复杂的生命感悟。
2. 艾米莉·狄金森的思想源泉
狄金森过着隐居的生活,书信是她和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如此封闭的心灵怎样能感知五彩缤纷的世界?她怎样能写出这么多优美的诗?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众所周知,狄金森一生未婚,没有烦琐的生活小事,她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阅读和写作中度过的。广泛的阅读使她受益匪浅。首先,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给她深刻的影响。爱默生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一个神秘的结合物,而且自然向人展示有关人类和宇宙的征象,人能够探知自然的内涵和领悟自然的真意。”他提倡从直觉而不是从逻辑去发现事情的真相,自然就是他的《圣经》。在他眼中,小鸟,白云、绿树、花儿、雪花等平常的事物都有特殊的意义。狄金森赞同这一观点,她认为人的灵魂存在于自然中,人在自然中随处可见上帝的存在。她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所以她能在简单、枯燥的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其次,除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的影响,狄金森的诗也体现了她独特的宗教信仰。她活在宗教强烈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时代,她也不例外地受到宗教的影响。她的诗中很多意象都是来自《圣经》故事。但是,她对上帝和基督教的教义有着矛盾的看法。一方面,她相信上帝的存在,她认为“上帝在这里用他敏锐的眼光看着我的灵魂,然而,我不害怕,我在试着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好。他知道我内心世界的每一次挣扎。”[3]上帝是她孤独灵魂的伴侣。她认为当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可以向上帝伸手。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经历了失去亲人和朋友的痛苦,巨大的伤痛使她重新审视上帝,她开始意识到死亡的必然。她不再接受上帝的所谓“复活”和“仁爱”,从那时候起,她开始追求自己心中的上帝和永生。
3. 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命感悟
狄金森的隐居生活使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割断了与世界的交流,但是这并没有限制她的想象和创作。她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奇特的想象力使她能从平常的事物,如花、草、鸟、兽、虫、日落、风暴、雷雨等中获得创作灵感。她用生动的描写、反映她的内心感受。她简朴、直接、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抽象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她复杂的生命感悟。
狄金森热爱自然,关心身边发生的细微的事情。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提倡:“回归自然,回到自然的影响中,你会达到身体和灵魂的统一。”[4]她用热情和欢喜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与魅力。在《自然是我们所看到的》中,她给我们描绘了她想象中的自然。蜜蜂、蟋蟀、山川、河流和海啸都好像有生命一样,那是一幅和谐的自然景象。她想告诉我们自然是天堂。在她的另一首诗《自然———温柔的母亲》中,她把自然比喻成母亲,把人类比喻成孩子,她独特的意象显示了母亲的温柔与慈祥,孩子的天真与幸福。这首诗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相反,在《显然不足为怪》中狄金森描述了自然界中一个恐怖的景象。幸福的花儿被严霜在嬉戏中无情地摧毁,太阳对这一情景却表现得无动于衷,冷漠地继续向前行,而花儿也觉得不足为怪,反映了生存与毁灭是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创造了一切,然后又无情地摧毁它,生与死显然都是不足为怪的。在《一个瘦长的家伙在草地》中,狄金森表达了她对自然的敬畏。她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蛇,她看到了一条细长的东西,以为那是一条绳,想弯下腰去捡,当发现那是一条蛇的时候,非常吃惊,摒住呼吸,全身凉到骨髓里,蛇扭曲着离去。蛇的存在打破了人与自然间一贯安全、和谐的气氛,揭示出自然原始而阴暗、凶险而神秘的另一面。超越个体和群体的人类智力和理解力令她感到难以言表的震撼和惊惧。
爱情是狄金森的诗的又一主题。虽然她终身未嫁,但是从她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内心如火般的热情。她认为爱情是生命中重要的部分。“爱情高于生命—爱情可以超越死亡—爱情是创作的源泉—爱情是世界的起源”。[5]狄金森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她不能和她的爱人在一起,这使得她非常痛苦。她所表达的等待爱人的彷徨、失去爱人的痛苦和她对永恒的爱情的向往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在《暴风雨之夜—暴风雨之夜》中狄金森抒发了她强烈、真诚、大胆、直接的情感。这首诗的意象是在一个暴风雨之夜,一只小船在大海中颠簸,然后与大海融合在一起。她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小船,她的爱人比喻成大海,只要她和她的爱人在一起,即使是暴风雨之夜也充满着极大的欢喜,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她的爱人给她带来的幸福与狂喜。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快乐地遨游在爱的海洋里。狄金森用大胆、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追求。可惜她对爱情的渴望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婚姻。
狄金森创作了600多首有关死亡的诗。从这些诗中,她阐述了死亡与生命、死亡和爱情,死亡和永生的关系。对于任何人而言,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一出生就踏上了奔向死亡的征程。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她把死神比喻成一位绅士,驾着马车来接她。他们穿过学校、穿过田野,超过了落山的太阳,最终来到了一座房子面前。学校,田野和落日象征着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中年和老年。他们奔向死亡的征程一点都不痛苦,相反,带着浪漫的色彩,就像新郎驾着马车去接他的新娘回家一样。她用了“房子”、“屋顶”去形容坟墓,给人的感觉是死亡一点都不恐怖。整首诗的笔调幽默而诙谐。狄金森对死亡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她而言,死亡的过程就是人的灵魂走向永生的过程。生命充满坎坷,人类挣扎着走向成熟。然而,人类还没来得及知道生命的最深层的意义的时候,生命就结束了。狄金森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寻找着生命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没有找到答案,于是转向宗教,向上帝求助,希望能在死亡中得到永生,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和到达生命的最终目的地。
4. 结语
狄金森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她用一生去探索,阐释生命的意义。她在爱情与现实、幻想与生活、精神与感觉中矛盾地活着。关于自然,她认为它善良而残忍,她把自然界比喻成人类世界,自然界的法则适用于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对于爱情,她细微的描述让我们感到爱情的美丽与甜蜜。然而,她对爱情的过分渴求使她的爱情成为美好的幻想,爱情对她而言就像烟花一样灿烂多姿,却短暂而虚幻。对于死亡,狄金森相信“死后会有一个全新的,更好的,永恒的生命”,[6]死亡是永生的开始。她的诗蕴涵着丰富的哲理,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读她的诗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擅长用意象来表达抽象的内心感受和深刻的哲理。本文通过分析她的以自然、爱情、死亡和永生为主题的意象诗来了解她对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思想源泉,生命感悟
参考文献
[1]艾米莉·狄金森著.江枫译.狄金森抒情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
[2]John, H Thomas.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Cam-bridge Mass, 1995.
[3]Knapp, Bettina著.李恒春译.艾米莉·狄金森.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6.
[4]黄家修编辑.美国文学:理解与欣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53.
[5]Yu Lihua, Li Zhanghua.“A Broken Heart for Love-Reading On Emily Dickinson’s Love Poem.”
试析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的意象 篇6
狄金森,这位阿姆斯特的“白娥”,在她鲜为人知、蔚为大观的1775首诗中,除了人们常强调的她对死亡的迷恋,对爱情的遐想,以及对“永恒”的寄语以外,有一部分诗是与自然万物息息相关的。由于受清教徒思想的熏陶,以及后来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狄金森寄情寓理于自然,描写的范围缩小到一所房子的界限内,来表现人与自然交融和谐后得到的至高无上的喜悦之情。“Dear March—Come in—”这首诗尽显狄金森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不事雕琢、质朴清新的语言,以及其善于从一粒沙中看世界,迂回曲折地捕捉“那隐藏的意境”(that covered vision)的能力。
全诗采用了戏剧独白的形式。诗中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出现,似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子在家中迎接许久未见的故人———March。诗的第一句,女主人打开房门迎进来客的场景便跃然纸上。主人见到风尘仆仆而又彬彬有礼的故友,邀其进屋,脱帽掸土,猜测他必是步行赶了不少路,急切地询问他们共同的朋友(Nature)近来可好。主人将客人迫不及待地领到楼上,倾诉满腹衷肠。第二节,两人促膝尽数离别后的生活,并召唤老朋友们(Birds, Maples)共叙,其乐融融。此时有人敲门,主人猜想是April,抱怨他一年之后才再度登门。显然March和April都是主人笔下拟人化了的,他们都是春天的载体。诗歌通篇以叙述者的独白贯穿,全部运用口语,语言紧凑,产生了别样的韵律,跌宕起伏、清新活泼。
在这首诗中,March, April, Nature, Birds, Maples都带着各自的身份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正体现了狄金森不羁的想象力,以及她对大自然的偏爱,给它寄予了人的生命。在她看来,当人们欢乐时,自然是灵感的源泉,感情的寄托;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意象被随意摆在一起,竟形成一个和谐热闹的场面,寄托了通过漫长冬季的尘封,诗人像迎接故友似地等待春天迈着风尘仆仆的脚步走进她的小世界———她的家、她的后园。她正是在众鸟欢歌的园子里,在她有限的创作范围下,表达大自然的热爱,极尽其极致之妙。
像狄金森的其它诗歌一样,本诗用词简练,句子短小,通过大量的破折号和大写字母的不规则运用,向读者袒露了她缜密的想象力,思维的跳跃和过渡,把故友相见,主人的喜悦之情和情节发展寄托在一个个破折号之间。虽然全诗不着一个“春”字,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赞美,抱怨它的姗姗来迟,尤其是在第二节主客叙述时提到的“Birds”,“Maples”,“Hills”,以及两个形容色彩的词“Red”和“Purple”,使人不由想起北宋词人宋祁在《木兰花》中所描绘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二者较之,前者婉约俏皮稍胜,而后者凝练简洁略优。而后来诗人对不速之客April的表面报怨,实则体现了诗人嫌春天“意迟迟”,害得她苦等一年的反语,类似于《诗经·褰裳》里“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反语式的报怨,惟妙惟肖。
至于韵律,和狄金森其他诗一样,这首诗抛弃了传统的韵律(有头韵)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她曾有“My Barefoot-Rank is better...”的诗句这里的Barefoot就是她生造的复合词,比喻自己是个不符合传统音步(foot)、韵律和节奏的诗人。然而,这并不影响她的诗歌的美感,读来仍有音响、色彩和质感的形体涌现。此诗中,美国式的朴素风格不难觉察,超验主义对自然的推崇亦可窥豹一斑。而最后一节,“Blame”和“Praise”一对意义相去甚远的词更是体现了叙述者言此而意彼的心境;结构相近的两句构成一组警句,则体现了诗人沿袭圣经的风格,文字简约,多采用并列结构,形成警句,并在诗的末尾给读者留下了一片寂静。细细品味这首诗,我们不禁为诗人的博大、深刻、怪诞而又绮丽的想象力发出惊叹。纵观全诗,狄金森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别具一格的诗体、拟人化的意象,使得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乐感,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使人感受到生活是取不尽用不竭的美的源泉。
自然是人类亘古以来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场所,因此,它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之一。由于个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原因,狄金森在自然诗中反映出的她对于自然的态度有两种,即乐观向上和悲观失望,这两种矛盾对立的自然观同时并存。她笔下的自然既慈爱友善又残忍无情,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又给人类以伤害。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是她的心灵的折射,透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体会到狄金森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狄金森著.江枫译.狄金森抒情诗选[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6.
[3]董爱国.死亡——迪更生隐退的比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0, 8, (4) .
[4]罗良功.英诗概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埃米莉.迪金森 篇7
一、狄金森对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设计
19世纪, 以爱默生为首所倡导的“自立、自主的个人”思想得到了广泛响应, 使得以强调个人的自尊、独立、自主抉择、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乐观个体主义具有了鲜明的美国特色, 但19世纪的美国妇女并不享有这种个人自主的权利。妇女不拥有也不被期望拥有超出家庭以外的自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愿望。狄金森的生活方式则很能体现她的女性自主和自立意识。她自1859年流露出隐居的想法后, 渐渐足不出户、闭门谢客, 除了家人, 和少数朋友书信来往, 只与书籍为伴。她选择自立、独身、隐居的生活, 既成就了她的诗歌, 也反映了她反叛世俗的自主自立的女性主义精神。狄金森这种对生活道路的自我设计, 是一个自主的明智的选择。这种避强就弱、以柔克刚的女性个体主义是在被男性化的社会所规定的女性生存环境中产生并完善起来的。它使狄金森静心沉思, 深深地感受着人生的痛苦和欢乐, 并最大限度地保持人格和精神的独立, 避开一切社会干扰, 从容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作和自我完善。以下将从其自然诗、生活诗和宗教诗分别探讨她的女性个体主义在诗中的体现。
二、狄金森诗作中的女性个体主义
1. 狄金森的自然诗
自18世纪的浪漫派开始, 对自然和自然生物的赞美, 便是诗人抒发情感、寄托志向和愿望、宣扬对真和美信念的表现。与古典的自然诗不同, 狄金森的自然诗在她的女性个体主义影响下, 体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反崇高主题”的特征。在她的诗中, 没有对壮丽景物的描写和抒怀, 没有崇高的主题意象, 有的只是取自她小小的生活天地, 那些寻常不过的事物:她的庭院、花园中的普通草木虫鸟以及透过她的窗户看到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与她自视渺小和以虫草自居相一致, 不仅是因为它们渺小而被人忽视, 还因为这种渺小是为了一种生存而与自然界许许多多强大力量所进行的抗争。从某种角度来讲, 狄金森的自然诗之所以表现出“反崇高”的特征, 是因为她视传统自然诗为男性化的产物。在狄金森的眼中, 自然是威严、强悍而又冷酷的父亲, 他内在的可怕力量使其成为19世纪社会生活的投射体。
2. 狄金森的生活诗
狄金森的生活诗展现出的是一个孤独、平和却有着强烈自尊意识的灵魂, 即个体主义对于自我的一种崇尚。狄金森的女性个体主义在她表达自由意志的生活诗时, 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将自己渺小化。在写给希金森的信中, 狄金森称自己“微小”、“无足轻重”、“无知”, 是一个“胆怯的孩子”, 而在诗中则视自己为“小草”、“蜜蜂”、“小石子”;而这个“小石子”“不介意荣辱沉浮, 不畏惧危机发生……像太阳一样独立, 成群或单独, 都发光”。狄金森自居渺小并不意味着她诗作的“渺小”。事实上, 她的女性个体主义使她极大地拓展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思考。她的诗短小但富含哲理, 如“权力是一种痛苦”、看过海, 才认识陆地”等等。狄金森的生活哲理诗涉及到生活的各个主题:生存的无限, 人类的渺小, 痛苦与欢乐等。她对生命的逝去和丧失亲人的痛苦的刻画, 尤其有着辨证的意味。远离尘嚣没有使狄金森感到孤寂, 却给她带来自由的空间来拓展心灵的自由, 精神的安全感和创作上的自由伸展空间。
3. 狄金森的宗教诗
狄金森的女性个体主义使她倾向于更内向地发展, 致力于内心挖掘, 过一种冥思默想式的生活。狄金森在摒弃外界喧闹, 致力于内心探索时, 思考最多的也是死亡的意义和永生的存在。在当时浓郁的宗教气氛中, 狄金森却没有成为一名基督徒, 而是对上帝、灵魂拯救、来世等宗教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狄金森认为肉体是灵魂的栖身之所。当肉体在泥土中分散消解之时, 灵魂便升腾离开了肉体。这两者被狄金森生动地比喻为两个溺水求生的泳者。一个到达了陆地, 另一个被大海吞噬。灵魂到达的目的地便是“永生”, 因而她有这样的诗句:“拿去吧, 所有的东西;最有价值的是拿不走的—那便是永恒!”所以母亲的逝去“不是世俗的分离”, 她的离去“像是风, 把雪片从我们手指间带走, 从此成为无限时空的一部分”。而好友J.G.霍兰德的逝世也是一种喜悦, 因为从此, 他与星辰一起升起在天空。“死亡便是灵魂的永生”这一认识使得死亡在狄金森的眼中不再阴郁、无情, 不再是人们心灵中的阴影。它的到来也不再是人生最后的终结, 而是迈向永恒的开始。
三、结语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狄金森的女性个体主义反映了当时社会妇女为争取自己的生活、不做男人附庸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但正是在这样一个非常有限的生活天地中, 狄金森成功地实现了自我独立、自我抉择和自我发展的个体主义思想。她用自己的方式:诗歌和信件, 来维系她与朋友间的交流和友谊, 表达着她对生活的热爱:“活着是种狂喜, 仅仅是活着这一事实便足以令人喜悦了”。
摘要:狄金森在其一生的成长和诗歌创作生涯中, 形成和发展了一种独特的个性主义---女性个体主义。做为一种具有典型女性特征和女性理解的个体主义, 它以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诗歌创作为主要表现。女性个体主义是狄金森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生活并实现自己精神与人格独立自主的策略。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女性个体主义,诗歌风格
参考文献
[1]艾米莉·狄金森:孤独是迷人的[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埃米莉.迪金森 篇8
艾米莉·狄金森深受惠特曼超验主义的影响,深深热爱大自然,并沉醉于自然美景中。《我品尝从未酿造的美酒》是她自然之爱的最好表达,暗喻陶醉于自然之美中。全诗包含四个诗节,每节四行,二、四行押韵,如第一节中二、四诗行Pearl和Alcohol、第二节的dew和blue、第三节的door和more、第四节的run和sun。这样读起来充满了韵律美。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意象不仅仅是形象的比喻,而且是诗人用来表现诗义的媒介,整首诗歌的意境和内涵都是以意象为中心慢慢延伸展开的。
第一诗节:用精美的珍珠酒杯,/我品尝一杯未酿造的美酒;/纵然莱茵河畔所有的酒桶,/也未盛过如此美味琼浆。
本节中,诗人用饮酒的比喻来表达内心对自然的感受,将自己醉心于自然的感受比作酒徒醉酒的经历,但使她沉醉的美酒是未被酿造的,也就是说,她不是由于饮用了美酒而沉醉。第二行用精美的珍珠酒杯来品尝美酒,这种陶醉的心情是发自内心、妙不可言,甚至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真正的感受。狄金森在第一诗行用醉酒作比喻,并且用珍珠的酒杯来衬托酒的醇美,是任何莱茵河畔的美酒所无法比拟的。莱茵河流经德国,德国以盛产美酒闻名,即使莱茵河畔最香醇的美酒也无法与她所热爱的自然美酒相比,她所爱的美酒更令人心驰神往。
第二诗节:我陶醉于清新的空气,/我豪饮那晶莹的露珠;/熔蓝的天空,我从酒吧中踉跄而出,/在无尽的夏日中徜徉。
本节中,用夸张的手法把酒徒对美酒的热爱比作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并将这一切与自然经历相对比,诗人因清新的空气而沉醉,豪饮大自然的甘露,露珠也令她陶醉不已。诗人沉醉于空气与露珠,这些意象都代表了自然。天空就是一个大酒肆,“美酒”四溢,使诗人徜徉在无尽的夏日中。末行诗人用inns而没有用inn,可以想象这个酒徒从一个酒肆又进另一个酒肆,仿佛要品尽所有的美酒,一醉方休。这个意象为下诗节埋下伏笔。
第三诗节:当“店主人”把酩酊的蜜蜂,/驱赶出毛地黄花的门庭,/当蝴蝶不再浅酌细斟,/我仍将继续我的品尝大口狂饮。
本节诗人将蜜蜂、蝴蝶比作酒客,当主人将它们赶出毛地黄花装饰的酒肆时,我依然在啜饮。这里蜜蜂和蝴蝶饮用的美酒就是自然的甘露,是露珠、是花蜜。而作者亦不是在啜饮美酒,而是沉醉于自然、空气、露珠、天空等一切与自然有关的现象。诗歌通过具体形象体现思想,诗人的任务在于以生动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概念。数量众多、新颖别致的意象正是狄金森诗歌中最吸引人的特点,她以丰富的想象力把这些意象应用于诗作中,加上采用大量隐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具体。
第四诗节:直到天使们无奈地摇头,/直到圣人们奔向明窗,/争看这小小的酒徒,/醉倚着残阳。
有人将snowy hats直接译成白色帽子,笔者认为不妥,这一节更多体现了天使与圣人对酒徒的无奈,当我们在脑海中勾勒这意象时,便会出现这样的画面:酒徒流连于酒肆饮酒,仿佛并无停止的念头,连天使都无奈的摇头,连圣人都无计可施。这是怎样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啊!艾米莉把对自然的热爱比作酒徒对酒的热爱这一意象也颇具新意。上节的末行,I shall but drink the more诗句看似结束,本节till表明,我将继续饮酒直到天使无奈的摇头,圣人也趴在窗前看我饮酒时,也许我会停止。但是这一切又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天使和圣人都不会有时间和兴趣爬窗观看我这个小小的酒徒。在Johnson出版的版本里诗的结尾是一个破折号也暗示着诗人永远不会停止她对自然的热爱,就像嗜酒如命的人永远也不会放开手中的酒壶一样。Saints、swing、snowy和seraphs在这里构成了一个巧妙的首韵法。
暗喻“饮酒”贯穿全诗。开端的“珍珠”作为珍贵珠宝,暗示“酒”在最佳环境中酿造,也就更加珍贵。第二节中又把自己形容是“醉鬼”来表现身处大自然中的如痴如醉,最后一行的意象“酒馆”贯穿于第三节,诗人完全沉浸于蓝天碧草美好夏日时光中。诗人到底会在自然中沉醉多久?第三、四节告诉我们:永远!她将痛饮“自然”,直到毛地黄花不再开、蝴蝶放弃采蜜。全诗以一种令人称奇的意象结束:斜倚着落日的诗人正如一个斜靠着灯柱的酒鬼。这种突兀的处理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这是首轻松明快的诗,不存在其常见的阴影。“醉酒”意象和“自然”主题暗示了诗人对局限虚伪社会的一种反叛;从“蜜蜂”、“蝴蝶”这简单的事物身上拾取大自然中的沉醉与快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及生活的热爱。
狄金森用想象、比喻、象征等手段构成具体鲜明的意象,将对诗的理解通过感觉来描绘,将意象融于诗行里,从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狄金森实践了意象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别致、奇特的意象,诗歌篇幅短小精炼,形式自由,摒弃华丽修饰的词藻,创造新的形式节奏,以自由体诗为表现手段。诗中独辟蹊径,用酒徒对美酒的热爱来比喻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一改一贯描写自然诗作的写法,使人眼前一亮,一下子产生共鸣。应该说,这个意象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热烈的渴望之情。诗人用夸张幽默的口吻写蜜蜂、蝴蝶饮酒直至被赶走,这一意象可看作蜜蜂蝴蝶流连于花丛,采蜜享用露珠。就像她的诗论中所说的: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也就是说,艺术的成功在于错综复杂的暗示启发,把诗人的感情和情绪隐藏在意象后面,通过意象暗示出来,借助外部世界的描写来折射自己内心的感受。诗作践行诗人的诗论。诗中意象的全部含义依赖读者的直觉和她对意象的联想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狄金森在使用修辞格时总是斟酌选用,搭配灵活,使她的表现手法别具特色。清新的美感跃然纸上,读者在赏析时,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她到一个陌生新奇的世界。那一首首意境深远的小诗,一个个不同平凡的意象,既让人诧异,又让人神往。她耗尽毕生探索生命的本质,诗歌深沉不衰罔,富有哲理而不枯燥,其单纯中的事实、清澈中的深邃,在英美现代诗坛树起一面独特旗帜,被公认为美国三大文豪之一。1984年,她的名字与惠特曼、爱伦-坡一道,在纽约市圣约翰大教堂新建立的“美国诗人之角”里,被最先刻上纪念石碑。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被称为20世纪初英美意象派的先驱。她诗作的最大特点是擅长使用新颖、奇特、凝练的意象这一技巧,来表达抽象的内心情感和深奥的哲理。诗歌《我品尝未经酿造的美酒》是她抒发对自然热爱的诗作。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意象派,酿造,美酒,自然
参考文献
[1]狄金森.狄金森抒情诗选[M].江枫,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姜涛.解读美国诗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姜涛.美国诗歌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马丁.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美国卷之4:艾米莉.狄金森[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胡江萍.论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