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杆菌

2024-11-17

沙门杆菌(共7篇)

沙门杆菌 篇1

曾对发生过大肠杆菌病的一个鸽场的一群病鸽进行诊断。该鸽群共有1000对, 40日龄, 从外地引进后数天即见发病, 日死亡一般为6~7只, 半个月共死亡120只。从送检的3只病死鸽中分离得三株沙门氏杆菌, 对小白鼠皆有致病性。兹将诊断情况简报如下。

注:-:阴性, 不发酵。+:阳性, 产酸不产气。*:产酸产气, 对小白鼠毒性强

1 症状和病变

1.1 症状

病鸽体温多在42.5~43.5℃之间, 腹泻, 有的呈水泻, 粪便绿色、有臭味。翅膀下垂, 精神沮丧, 食欲减废, 饮水增多, 迅速消瘦衰竭。病程短的3~5 d, 长的超过2~3周, 并见有神经症状, 如歪颈仰头, 啄食不准确, 转圈运动和阵发性抽搐等。

1.2 病变

主要见肠炎, 外观肿胀, 肠粘膜增厚、充血、出血, 内有黄色糊状物。肝淤血肿大, 质脆, 呈古铜色。心肌炎, 肾炎。二例见肌胃角质膜下充血、出血。一例脑膜有几点出血点。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鸽除脑膜充血、出血外, 其余脏器病变轻微或无明显肉眼病变。

2 细菌分离与鉴定 (委托南平农业技术学院完成)

2.1 分离培养

分别以3只送检病死鸽的心血或肝接种于血斜、普斜、肉汤及厌气肝汤等培养基, 37℃培养18~24 h, 生长良好, 分离得S1∶S2和S3、和三株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 大小约为 (1~3) μm× (0.4~0.6) μm, 在麦康凯培养基上菌落白色, 幼龄培养有明显动力。

2.2 直接涂片镜检

从病死鸽的肝、肾和肺等脏器涂片染色镜检, 可见到少量或成堆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不规则的单个或堆集, 大小及形态和分离获得的细菌一样。

2.3 生化鉴定

结果见表1。其中S2对蔗糖产酸, S3对麦芽糖不发酵, 认为属不同生化型, 判断皆属沙门氏杆菌。

2.4 血清分群

将S1、S2和S3的纯培养, 由粗糙型培养为光滑型后分别与沙门氏菌因子血清作玻片凝集反应试验, 从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结构鉴定皆属鼠伤寒沙门氏杆菌。

2.5 小白鼠致病力

将S1∶S2和S3各经肉汤培养18~24 h, 用15~20 g重小白鼠, 每菌株2~3只, 每只各皮下注射培养液0.1 mL, 结果皆于第3~6 d死亡, 死亡比例依次为3/3、2/2、2/2。从所有死亡小白鼠中均容易分离回原来一样的细菌, 直接从心血和脏器涂片染色镜检, 亦易找到与原来一样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3 药物敏感性试验

按常规方法对三株细菌作药敏试验。结果是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较敏感;其次为青霉素;对链霉素和四环素仅一株有抑菌圈, 且不很明显;对红霉素、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均不敏感。

4 结论

根据病鸽的症状、病变、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等, 我们把本病诊断为鸽沙门氏杆菌病或鸽副伤寒。在未确诊前曾建议用链霉素防治, 但效果不显著, 确诊后用氯霉素为首选药物防治, 病情很快停息, 但对一些已有神经症状的病鸽, 疗效不佳,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猪沙门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2

1 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侵害1~4月龄的仔猪, 尤其多见于刚断奶的仔猪, 一般散发, 流行缓慢。如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或初乳中无母源抗体时,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或长途运输等, 尤其是在患猪瘟时, 往往并发和继发本病。

2 主要症状

2.1 急性型

发生不多, 主要见于地方性流行初期, 其特征为发生急性败血病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 食欲减退或废绝, 鼻端干燥, 初便秘, 后腹泻, 粪便恶臭, 有时带血, 并有腹痛症状, 弓背尖叫。2~3d后, 耳朵、腹部、四肢处皮肤出现青紫色, 病的后期, 呼吸困难, 体温下降, 偶尔有咳嗽、痉挛等, 心脏衰弱, 一般4~10d死亡。

2.2 慢性型

较为多见, 病程较长初期症状不明显, 以后病猪开始消瘦, 呈周期性下痢, 粪便恶臭, 呈灰白色、淡黄色、暗绿色不等, 形同粥状, 呈带血性下痢, 此时饮水较多, 皮肤呈污红色, 病程延续数周后死亡, 死亡率较高。

3 病理变化

3.1 急性型

主要呈败血症变化, 病死猪耳、蹄、尾部和腹侧皮肤发绀;脾肿大, 色暗带蓝, 坚度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淋巴结软而红, 类似大理石状;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肺常见瘀血、水肿;有时肝实质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点;全身粘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粘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3.2 慢性型

特征性病变为局部的或弥散性坏死性结肠炎和肓肠炎。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 肠壁增厚, 粘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状物质, 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少数病例滤泡周围粘膜坏死, 稍突出于表面, 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 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淋巴结特别是回盲淋巴结高度肿胀、湿润。部分淋巴结干酪样变。肝脾不肿, 只有末端充血。

4 诊断要点

综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为沙门氏菌病。

但仔猪副伤寒要与肠型猪瘟、猪痢疾相区别。其鉴别要点为:

(1) 猪瘟

病猪皮肤常有小出血点, 精神高度沉郁, 不食, 各种药物治疗无效, 病死率极高, 不同年龄的猪都发病, 传播迅速, 剖检时肝脾不肿大, 无坏死灶, 但脾有出血性梗死, 回盲口附近有扣状溃疡 (或称轮层状溃疡) 。

(2) 猪痢疾

有轻重不等的腹泻, 与慢性猪副伤寒相似。但猪痢疾传播缓慢, 流行期长, 持续下痢, 粪便经常带血和粘液, 呈棕色、红色或黑色, 剖检时见大肠粘膜表层有弥漫性坏死、出血, 或有粘液, 不发生像猪副伤寒那样的深层坏死。

5 预防与治疗

5.1 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条件较差.可促使本病发生和传播。因此, 认真搞好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 消除发病的应激因素, 喂给全价优质饲料, 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也就成为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5.2 免疫接种

在本病常发地区, 可对1月龄以上或断奶仔猪, 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 用20%氢氧化铝稀释, 肌肉注射1mL;免疫期9个月;口服时, 按瓶签说明, 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分5~10mL, 掺入料中喂服。

5.3 饲喂大蒜素

在有本病存在的猪场, 应经常在猪的饲料中添加大蒜素, 不但可以防止本病的发生, 而且可以明显提高猪的采食量, 增加猪的抗病能力。

5.4 淘汰病猪

治愈的猪有很多为带菌者, 不要和无病猪群放在一起。慢性病猪愈后多发育不良, 且有传播疾病的危险, 在集约化养猪场应作淘汰处理。

5.5 发病猪群处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雏鸡沙门氏杆菌病 篇3

1 发病情况

吉林省梅河口市杏岭乡平原村肉鸡饲养户王某, 2012年5月8日购入商品艾维茵肉鸡雏2300只, 5月20日 (13日龄) 已有580只雏鸡发病。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 个别食欲废绝, 羽毛逆立, 两翅下垂, 常堆挤在一起, 排白色粘状稀粪, 焦急不安, 病雏发出“叽叽”叫声。

2 临床症状

病雏鸡精神萎顿, 绒毛松乱, 翅膀下垂, 缩颈闭目, 怕冷, 常靠近热源或堆挤在一起, 嗉囊空虚, 体温上升1~3℃, 不愿走动, 病雏少食或不食, 有的雏鸡排出灰白色稀便, 排便次数增多, 肛门周围羽毛污染, 发出“吱吱”叫声, 呼吸困难。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雏可见卡他性肠炎, 肝肿大呈土黄色。有的在心肌、肺、肝、肌胃、盲肠和大肠上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结节和坏死点, 盲肠壁增厚、粘膜脱落, 粪便粘稠, 腹腔脏器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卵黄吸收不全。胆囊、脾脏肿大。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

5 治疗方法

5.1 中药治疗

白头翁300g、黄连30g、黄柏40g、马齿苋50g、乌梅50g、柯子90g、木香40g、苍术50g、苦参50g。混合后粉成细末, 拌匀, 每只雏鸡0.3g/d药拌料, 连喂5d。

5.2 西药治疗

与喂料同时饮复方氧氟沙星100g (氧氟沙星8g、黄芪多糖10g、牛磺酸10g、Vc10g、氨基酸及微量元素5g) 。兑凉开水250kg, 连饮5d。发病580只雏鸡经及时治疗共死亡54只, 死亡率9.31%, 6d后再无死亡, 治愈率达90.69%。

6 预防措施

6.1 购买鸡苗时一定要选择无白痢病的种鸡场。

6.2 育雏前要对环境和鸡舍彻底清扫、洗刷和消毒, 育雏用具必须做好消毒, 保持清洁卫生。

6.3 加强雏鸡饲养管理,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密度。保持饲槽、饮水器清洁干净, 垫草勤换勤晒, 防止鸡群过分拥挤。健康鸡雏与发病鸡雏要立即隔离。

6.4 做好开食后的药物预防。发现白痢病雏立即清除, 以防传染。

7 小结与体会

沙门杆菌 篇4

1 临床症状

仔猪精神沉郁, 严重腹泻, 粪便呈水样, 其中混有黏液, 迅速消瘦, 经用抗生素治疗, 体温稍降低, 腹泻未见减轻, 不食、喝少量水, 日渐衰弱, 不愿走动, 至7日龄仔猪全部发病仔猪死亡。

2 剖检

尸体消瘦, 肺局部小叶充血;心肌松软, 表面粗糙;肠充血、潮红。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肝瘀血肿大, 个别针尖灰白色坏死灶。

3 实验室诊断

无菌操作取仔猪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于麦康凯琼脂平皿, 37℃培养24h, 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菌落。一种为透明无色、露珠状小菌落;另一种为红色中等大小的菌落。无色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偏小的短杆菌, 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并穿刺, 37℃培养24h, 培养基斜面仍为红色, 底部穿刺线周围产生黑色的硫化亚铁沉淀。经生化试验, 该菌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 不分解乳糖, 不产生靛基质, M·R试验阳性, V·P试验阴性, 确定该菌为沙门氏菌。红色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为革兰氏阴性、均匀、中等大小的杆菌, 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并穿刺, 37℃培养24h, 培养基全部变黄。经生化试验, 该菌分解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 产生靛基质, M·R试验阳性, V·P试验阴性, 不产生硫化氢, 不能利用枸橼酸盐, 确定该菌为大肠杆菌。

依据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猪大肠杆菌病的防制措施

(1) 对妊娠后期的母猪接种大肠杆菌油苗, 以提高初乳中的母源抗体水平。

(2)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母猪产房的清洁干燥, 注意消毒;并用0.1%高锰酸钾擦洗母猪乳头和乳房, 减少母猪乳头的带菌数, 并使仔猪尽早吃上初乳。

(3) 搞好仔猪的饲养管理, 提早补料;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的刺激。

(4) 做好防寒防暑工作。

(5) 及时清理粪便, 料槽、饮水槽要经常刷洗。

(6) 药物治疗, 筛选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抗生素。

4.2 猪副伤寒病的防制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发病原因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机体抵抗力,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2) 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 消除发病诱因, 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3) 当发生该病时立即对猪只进行隔离消毒, 对病猪尸体应深埋, 以防止病菌散布和人食入后中毒。

沙门杆菌 篇5

1 发病情况

据场主反映该场存栏蛋鸡21900只, 其中300多日龄4500只, 230日龄8700只, 140日龄8700只, 品种为京红一号, 鸡苗来源于宿州市潘英经销处。该场发病时间为2014年1月10日左右。300多日龄鸡发病较少较轻死亡600多只, 其余淘汰。230日龄鸡发病较重且死亡较多死亡4000多只, 140日龄鸡死亡1000多只。三批鸡共死亡6000多只。死亡高峰期为1月20~25日。目前存栏蛋鸡7000多只, 每天仍有8~10只死亡。该场对病死鸡进行了无害化处理。该场进行了疫苗注射, 曾经用过抗细菌、抗病毒药物治疗, 有一定效果。

2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2.1 临床症状

病鸡消瘦, 精神萎靡, 羽毛蓬乱, 呼吸困难、便稀拉绿色粪便。鸡头部震颤, 鸡偏瘫, 勾头甩头, 打转, 呈观星状。产蛋率下降, 软壳蛋, 蛋壳发白。

2.2 剖检变化

肝肾土黄色, 十二指肠粘膜出血, 腺胃乳头出血, 淋巴结肿胀, 气管充满粘液, 卵黄性腹膜炎, 产蛋鸡卵泡破裂, 输卵管出血坏死。大脑水肿, 小脑萎缩。

3 现场诊断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流行病学调查, 专家初步诊断结果为:典型性新城疫并发沙门氏菌杆菌而引起的蛋鸡大批死亡事故。

4 发病原因分析

根据该养鸡场的发病情况, 现场剖检及流行性病学调查, 发病原因如下:

4.1 饲养管理方面的因素

该场选址离公路较近, 且附近即为木材加工厂, 平时不注意环境的卫生消毒, 污物明沟排放, 大门口及每栋舍没有消毒池。饲养管理差, 应激因素频繁。该场养殖场不同日龄, 多批次的鸡群混养, 鸡群密度大, 通风不良, 氨味过浓, 气候忽冷忽热, 冬季冷应激易发生呼吸道病;特别是消毒措施不到位, 换料频繁, 转群等应激因素, 使鸡群抗病力减弱, 各种微生物乘机侵入, 引起机体发病。

4.2 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影响

如: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症、鸡球病等疫病均可诱导免疫抑制, 此外, 使用某些药物、饲料霉变、霉菌毒素亦可造成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 导致接种鸡新城疫疫苗后机体应答水平低下, 甚至造成免疫失败。

4.3 免疫程序方面的因素

免疫程序不合理, 没有根据抗体水平, 及毒力流行情况进行免疫注射新城疫疫苗。接种途径不科学。养殖场为图简便、省时省力, 采用饮水免疫的方法, 但是由于停水时间不当、疫苗饮水用量过多或不足、疫苗饮水不符合规定、配置稀释不当等结果较小的免疫剂量不能刺激机体很好的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

5 处理建议

5.1 建立鸡场良好的环境和认真消毒

鸡场的生活区和生产区要分开, 并有一定的距离, 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 鸡场出入口应设消毒池,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要严格消毒。做好粪便、垫料、污水处理以及鼠兽预防工作。实行全进全出, 不在同一鸡场、特别是同一鸡舍内饲养不同日龄的鸡, 以防交叉感染。鸡舍在进鸡前必须彻底清扫、消毒, 并有适当的空闲期, 使鸡舍得到净化, 进鸡前再消毒一次。保持鸡舍通风良好, 温、湿度适宜和合理的饲养密度。供给清洁的饮水和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 特别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防止病原污染饲料和饮水。

5.2 正确选用疫苗, 把好疫苗质量关

结合新城疫流行情况和免疫程序选用相应的疫苗, 采用国家定点生物制品厂生产的合格疫苗, 注意疫苗的购销渠道、产地和有效期限。弱毒疫苗在运输贮存过程中要有冷藏设备, 不能放在高温, 阳光直射的地方保存, 以免反复溶冻而失效。冻干弱毒疫苗失真空的不能使用, 油乳剂灭活苗已分层的不能用。

5.3 及时正确免疫, 提高鸡群的抗体水平和抗体均匀度

根据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生产中积累的经验, 安排在7~9日龄首免。由于鸡在免疫空白期易感新城疫病毒, 所以要及时给鸡群再次免疫, 时间应根据对鸡群HI抗体免疫检测的结果确定。一般产蛋鸡28~30日龄第2次免疫, 55~60日龄用Ⅰ系接种一次, 产蛋前再接种一次Ⅰ系或油苗。接种疫苗前后在饲料中加入一些免疫增强剂, 可增强免疫效果。采用正确的免疫方法:育雏阶段尽可能采用滴鼻、点眼的方法, 在4周后采用喷雾的方法, 能增强黏膜的局部免疫力, 并且使范围更广。

5.4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鸡只免疫力

饲喂全价饲料;保持鸡舍良好的通风和合理的饲养密度, 避免各种应激, 鸡群出现应激反应时, 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使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 同时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加强, 导致免疫后鸡群抗体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应激会影响法氏囊、胸腺、脾脏的功能而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沙门杆菌 篇6

1 材料

1. 1 病料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肝脏组织病料。

1. 2 药敏纸片

药敏纸片均由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疫病检测中心自制,分别有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硫酸新霉素、强力霉素、痢菌净、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钠、氟苯尼考、硫酸黏菌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

2 方法

2. 1 病理剖检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发现心包膜混浊、增厚,心包膜及外膜上有黄白色的纤维蛋白附着,心包腔有少量淡黄色液体; 气囊混浊,壁增厚,不透明,内有黏稠的黄色干酪样分泌物; 肝脏表面有一薄层黄白色的纤维蛋白附着,除去黄白色的薄膜,发现肝脏上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坏死点。

2. 2 大肠杆菌分离培养

在无菌操作下,用接种环从病死鸡肝脏里取样,划线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37 ℃ 温箱中培养24 h。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染色,显微镜检查。

2. 3 沙门氏菌分离培养

在试管中配制10 m L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 SC) ,无菌剪取病死鸡肝脏1 g放入增菌液中,塞上试管塞,37 ℃ 温箱中培养12 h。用接种环蘸取菌液并在胆硫乳培养基上进行划线,37 ℃ 温箱中培养24 h。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染色,显微镜检查。

2. 4 生化试验

将纯培养的菌落分别接种于生化培养管中,于37 ℃ 温箱中培养18 h后进行观察。

2. 5 药敏试验

将纯培养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分别放入营养肉汤中增菌,然后用灭菌棉棒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表面,经室温干燥2 ~ 3 min,平板上粘贴多种抗菌药物纸片,37 ℃温箱中培养18 ~ 24 h,量取抑菌圈直径大小,以判定抗菌药物抑菌作用的强弱。

3 结果

3. 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

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粉红色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阴性,镜检见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初步鉴定为大肠杆菌。

3. 2 沙门氏菌分离鉴定结果

在胆硫乳培养基上长出中间黑色及几乎全黑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阴性,镜检见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初步鉴定为沙门氏菌。

3. 3 生化试验结果

麦康凯培养基上挑取的菌落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 不发酵枸橼酸盐、尿素; 吲哚试验阳性,不产生H2S,符合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

胆硫乳培养基上挑取的菌落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枸橼酸盐; 不发酵乳糖、蔗糖、尿素; 吲哚试验呈阴性,产生H2S,符合沙门氏菌的生活特性,结果见表1。

注: ⊕表示产酸产气,+ 表示阳性,- 表示阴性。

3. 4 药敏试验结果

根据药敏试验判定标准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判定,结果见表2。大肠杆菌对硫酸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高度敏感; 对强力霉素、硫酸黏菌素、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中度敏感。沙门氏菌对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强力霉素、阿奇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高度敏感; 对硫酸黏菌素和硫酸新霉素中度敏感。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对阿莫西林、痢菌净、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不敏感。

注: + + 表示抑菌环直径d > 15 mm,为高敏; + 表示10 mm≤d≤15 mm,为中敏;-表示d<10 mm,为耐药。

4 讨论

4. 1 疫病诊断

根据鸡场发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细菌分离鉴定和生化试验结果,确定所分离的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综合诊断发病肉鸡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

4. 2 混合细菌病的防治建议

4.2.1耐药性及治疗

在肉鸡的饲养过程中,为预防细菌病的发生,常在饲料中盲目添加一些抗菌药物,造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导致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地方株的耐药现象十分普遍,并出现多重耐药株[1]。为了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进程,应采取交叉用药、轮换用药,以降低细菌产生耐药性概率[2]。在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本次药敏试验结果,建议养殖户采用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都高度敏感的药物如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阿奇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4.2.2加强饲养管理

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在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大、管理粗放、消毒不严格、使用年限长的鸡场发病比较严重[3]。因此,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搞好环境卫生、坚持鸡场定期消毒等措施,可以防控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一旦确诊发病,应将患病鸡进行隔离饲养,对死亡的鸡只进行深埋处理,同时全场用消毒药进行消毒,防止疫情扩大。

4.2.3严把雏鸡质量关

禽沙门氏菌病是以带菌蛋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4]。由于10 日龄肉雏鸡发病被认为是种蛋感染沙门氏菌所致。因此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病的主要措施是建立无沙门氏菌病的种鸡群,并将其种蛋和雏鸡置于不与病鸡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环境中孵化和育雏[5]。养殖户需要从健康的无鸡白痢的鸡场购买鸡雏,从而减少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4.2.4预防继发感染

肉仔鸡早期感染沙门氏菌后,会造成鸡体抵抗力下降,极易感染新城疫、禽流感、支原体等疾病的发生,同时也会相应地继发大肠杆菌病。因此做好沙门氏菌病的防控对于新城疫、禽流感、支原体等疾病的防控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摘要:为对熊岳地区某肉鸡场的疫情进行确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病原菌分离鉴定确诊为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通过药敏试验,建议养殖户选用对两种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药物(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并提出了防控病原菌混合感染的建议。

关键词:肉鸡,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诊治

参考文献

[1]张宗植,金鑫,金吉东,等.鹌鹑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病原分离与鉴定[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2,24(2):114-117.

[2]王傲雪,张凌云,张桉潮,等.肉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7):167-170.

[3]王书全.辽西地区鸡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药敏及IHA诊断液制备[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7):224-227.

[4]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沙门杆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病料为某罗曼蛋鸡场4只濒死和已死的蛋鸡的内脏 (图1、图2、图3和图4) , 麦康凯培养基 (购自上海中科昆虫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药敏试纸 (购自北京天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微量发酵管 (购自上海医学化验所试剂厂) 。

1.2 细菌分离

无菌操作采肝脏组织涂布于麦康凯培养基, 于恒温箱内37℃培养24 h, 分别挑取培养基上无色透明圆形的菌落和圆形粉红色菌落于麦康凯培养基在恒温箱内37℃培养, 24 h后观察。

1.3 生化试验

1.3.1 糖代谢试验:

将分离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尿素分解管, H2S、鸟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酸脱羧酶发酵管, 置于恒温箱内37℃培养24 h, 观察结果。

1.3.2 IMVIC试验:

(1) 吲哚试验取1支接种过待检菌的蛋白栋水培养管先加乙醚少量, 塞紧棉塞摇振试管, 使乙醚和培养液充分混匀, 静置试管架上片刻, 待乙醚浮出液面上层时, 沿试管壁加入吲哚试剂3滴, 观察结果; (2) V-P试验取1支接种过待检菌的葡萄糖蛋白栋水培养基管, 先加含加萘酚的V-P试剂甲3 mL, 再加V-P试剂乙 (KOH 40%) 1 mL, 摇匀后静置试管架上1 h后, 观察结果; (3) 枸橼酸盐试验接种过待检菌的枸橼酸盐琼脂管, 经2 d培养后, 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1.4 药敏试验

用接种环挑取菌落划线于麦康凯培养基中, 在划线的同时, 注意让细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表面, 无菌操作将30种药敏试纸贴在培养基表面 (直径为9 cm的平皿, 每个平皿贴药敏试纸6~7张, 2试纸中心相距大于24 mm, 试纸与平皿边缘大于15 mm) , 37℃恒温箱培养24 h, 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直径, 判定结果。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结果

恒温箱内37℃培养24 h后,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2种菌落, 菌落A是呈圆形、表面光滑的粉红色菌落, 菌落B呈无色透明圆形菌落 (图5) 。

2.2 生化试验结果

2.2.1 糖代谢试验结果:

A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 发酵乳糖, 不分解尿素, 不产生H2S。B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 不发酵乳糖, 能使鸟氨酸和赖氨酸脱羧基, 不利用肌醇、蔗糖、尿素, 产生H2S。

2.2.2 IMVIC试验结果:

A菌吲哚试验为阳性, 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均为阴性。B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为阳性, 吲哚试验和V-P试验为阴性。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结果, 初步鉴定A菌为大肠杆菌, B菌为沙门氏菌, 该鸡群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

mm

2.3 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详细结果见表1、图6和图7。从表1可以看出, 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阿莫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亏、头孢曲松、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磺胺甲恶唑和利福平高度敏感, 对头孢羟氨苄、头孢氨苄、痢特灵和壮观霉素中度敏感, 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链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多粘菌素B耐药。

沙门氏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痢特灵和新霉素高度敏感, 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链霉素中度敏感, 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头孢羟氨苄、头孢氨苄、头孢噻亏、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磺胺甲恶唑、壮观霉素、克林霉素、多粘菌素B和利福平耐药。

经比较发现, 对2种细菌都敏感的药物有阿米卡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卡那霉素。

3 防治

3.1 防治措施

未发病鸡群与发病鸡群隔离, 同一群鸡将病鸡隔离;整个鸡舍消毒, 并用生石灰洗刷用具;病鸡每20 kg水中加98%的阿米卡星粉1 g, 连用5 d;健康的鸡用阿米卡星饮水预防。

3.2 防治效果

采用以上措施后, 5 d内病情得到控制, 从开始的每日死二十几只逐渐下降至无死亡现象出现, 且后来无复发。

4 小结与讨论

大肠杆菌病是鸡常见的疾病, 剖检时如发现病鸡有气囊增厚且表面被覆有纤维素性灰白色渗出物、纤维性心包炎、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卵黄性腹膜炎等病理变化, 很容易就确诊为大肠杆菌感染, 但是由于其特征性病变, 其他细菌和病原的混合感染往往容易被忽视。大肠杆菌感染鸡群后往往会造成鸡群的免疫能力下降, 引发其他病菌的感染, 本病例中我们就同时分离出了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这进一步提示我们目前临床上的禽病的复杂性与多发性, 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病理剖检进行确诊, 还要进行适当的实验室诊断。

上一篇: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下一篇:车身修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