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升华

2024-10-11

感悟升华(共10篇)

感悟升华 篇1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

师:大家认识这个字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说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角?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上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画角: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说说你画的角是怎样的?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开始,教师设计了经历在生活中找角的过程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喜欢数学,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在图形中找角这一即时训练,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起来并通过辨认作出了判断,从而强化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1.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学生汇报,师板书。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课件出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角等。

师: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哪些不是,如果是,请说出各有几个角?

学生练习、评价。

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注重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一方面,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初步表象。另一方面,注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2.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学生做角,师巡视(学生完成后交流做法并展示评价)。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全靠教师的授予,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创造角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探索,创造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到创造出来的各种角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从而进一步丰富有关角的表象,加深了对顶点和边的认识。

3. 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仔细观察刚才做的角,你发现了什么?(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演示一:(课件)固定角的一边,另一边向左旋转。(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演示二:拉长角的两边,缩短角的两边。( 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变化。

(5)师:根据观察和体验,你觉得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略)。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此,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产生了学数学、用数学的需要。

三、总结、欣赏、延伸

(1)师: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应用,在生活也被广泛应用,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课件演示)。

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扩大了视野。

事实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教学中,我们拓展学习领域,注重操作演示,联系生活,注重知识迁移,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本以外的新问题,提出问题,勇敢面对问题,并在不断探索中加以解决。当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时,学习就有了强大的动力,从而真正开启了心智的大门,真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真正领略到了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感悟升华 篇2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我们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我们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而且文中的很多事物都有其象征意义。

作者李汉荣主张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当中去,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吸。古桥、年轮、火山都是自然界的一种事物。看似很平常,但实际上别有用意。无论是象征着默默奉献的人、自己还是生命的轮回,都不能离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这一写作的意图。

实践课堂,感悟升华B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教法研究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四年级的语文课《生命生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相互的启发中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提升与思考,从彼此的共鸣中再一次理解了生命的可贵。我认为这是一节真正有生命力的语文课,是一节因纯朴自然而听来相当舒服的课,是一节师生之间用真诚的心来交流课。针对这节课我想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读书思考是备课的前奏。

教师抓住了生命是什么,善待生命就要让生命光彩有力。然后钻进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中,深深地思考着、感叹着,潜下去挖掘出文中为何两次重复“生命”,作者用意何在?

其次,课堂设计精推细敲,优点多多。

1.导入奇:让学生提出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怎样的?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命?再让学生读课题,并提出为何用两个“生命”作为题目。

2.提问巧:感知生命是什么。让学生从“求生的飞蛾”“生长的瓜苗”“律动的心跳”中感受到生命是什么。接着出示一组生活中熟悉的画面,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中,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处不在。

3.挖掘深:如何善待生命。读完第四自然段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从“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让学生抓住“白白地糟蹋”“好好地使用”并联系上文句子,说说飞蛾和香瓜子分别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随着作者那一句“我必须对自己负責”走进杏林子,出示一组有代表性的生活照片,让学生懂得她就是这样深深地珍爱着自己的生命,记住并在心中刻下她留下的一句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4.情感激发:让生命光彩有力。让学生说说哪些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出示雷锋、董存瑞、杨利伟、姚明、刘翔、郭晶晶等,还有环卫工人、贝多芬、海伦·凯勒、桑兰、张海迪等,最后还有苦练书法的同班同学。学生看完后畅所欲言,动情地讲述这些人物的感人事迹。

5.情感升华:感悟自己的生命。对于生命,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个环节出现了高潮,声音此起彼伏,一个接着一个,个个满怀自信,引用名言警句或课外书中人物的成长故事,或用自己精练生动的语言,道出了自己心中生命的真谛。

6.回归课题。作者用两个“生命”为题是在强调什么?她想提醒我们什么?听完学生回答,我可以顺势擦去留在课题下的问号。最后与学生一起朗读“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最后,课后及时分析总结。

感悟升华 篇4

一、情境导入, 引发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而一节好课中, 情境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情境, 以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案例1: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中, 课上通过分析“骆驼尿液少”、“海豹皮下脂肪厚”;“骆驼刺的根特别长”;“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等资料。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自身的探究过程, 学生真正体验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从而感受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 就会被环境淘汰”的生物学思想。

二、主动参与, 实践体验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课标倡导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 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具体说, 教学要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自身的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活动, 在活动中互动交流, 扩大他们的经验, 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案例2:《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一课中, 学生遇到的问题是, 菜青虫取食青菜到底是先天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学生的探究根本找不到思维的基点, 学生无从下手。这时, 我想到大多数学生小时候都养过蚕, 蚕喜食桑叶是人所共知的, 那么蚕除了吃桑叶以外再吃不吃别的食物呢?蚕吃桑叶是先天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呢?我顺势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上的探究牵上了线。提到了养蚕, 学生有了经验, 自然就打开了话匣, 对于“讨论和完善计划”中的问题:1、为什么要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2、选择哪些种类的植物叶片较好?……他们也就完成的有条不紊了。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促进体验, 给学生创设一个体验情境, 动一动, 演一演, 学生会从这些不经意的活动中感受并体验到亲身参与掌握知识, 远比教师数遍说教更有深刻印象。

三、表达交流, 深化感悟

讨论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传递, 能使学生积极参与, 是对多种信息作创造性的加工组合, 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后, 将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 迫切希望大家了解他们小组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其中有他们的集体智慧和与众不同的实验创意。在表达交流中,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学生经过交流,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修补或纠正, 从中产生新的经验, 内化为自我的感悟。

案例3:我进行了《调查校园、社区的生物种类》这一调查活动, 活动中充分给予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这样就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未知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调查、研究等活动, 真正感受到生物科学的真谛。

学生在课内交流自己调查的生物种类, 它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对它们进行归类等获得了深刻的感悟:

1、学生的调查过程是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 也是他们学会实践与反思、发现自我的过程。

学生间的互评着重于体现彼此间的交流、合作, 营造一种团队精神。

2、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时, 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同时感悟到了成功的喜悦。

3、吸引更多学生、更大限度的投身于生物课程学习中去, 从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4、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 使其深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 促进升华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教学反思源于自身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教育者只有通过自身的教学反思, 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关键。

反思型教师的教育, 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培植自身的“反思”的意识, 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 自我建构, 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通过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培养出的教师是研究者, 而不是教书匠。他们不仅具有课堂教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技巧, 而且还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 以及对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等问题进行探究和处理的能力。

案例4:《传染病》的反思中, 教师要反思自己从传染病的流行时中有何收获, 反思重大流行病传播时最打动自己的是什么, 反思如何把这种体验和感触通过合适的方式展现, 去诱发学生的反思活动。反思如何培养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觉行为, 反思如何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内省, 并加以改进和发展, 为以后更健康的生活奠定基础。

在教师教育中, 把反思作为一种激励教师检验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在实验中发展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为他们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 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逐步培养反思意识, 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 教师之间要学会交流, 共享反思, 便能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

总之, 任何一节高效课堂都是一首引发、体验、感悟、升华所组成的交响曲。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弹奏出这支乐曲, 捕捉住这美妙的瞬间, 让教师和学生在这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侯林宏.情境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2) .[1]侯林宏.情境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2) .

[2]钟玉琼.创设教学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池学院学报, 2007, 27 (2) :109-110.[2]钟玉琼.创设教学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池学院学报, 2007, 27 (2) :109-110.

[3]王平.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 2009, 6 (3) :142.[3]王平.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 2009, 6 (3) :142.

[4]任国强.浅谈生物学教学中导语的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 2010 (7) :21.[4]任国强.浅谈生物学教学中导语的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 2010 (7) :21.

[5]杨凤霄.优化教学环节打造高效生物课堂[J].新课堂·教育学术, 2011 (08) .[5]杨凤霄.优化教学环节打造高效生物课堂[J].新课堂·教育学术, 2011 (08) .

[6]唐根山.新课程下如何进行高效率的生物课堂教学[J].新课堂·中学版, 2008 (12) .[6]唐根山.新课程下如何进行高效率的生物课堂教学[J].新课堂·中学版, 2008 (12) .

[7]乔志强.创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找准学生认知的矛盾点——来自一堂初中生物课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6) .[7]乔志强.创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找准学生认知的矛盾点——来自一堂初中生物课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6) .

感悟升华 篇5

七年(4)班何镁诗

《老人与海》50年代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了,中国的读者对于海明威以及《老人与海》都不陌生。

《老人与海》的素材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人独自在海上打鱼。他钓到了一条大鱼,把鱼头和上半身绑在船上,但是他遇上了鲨鱼,老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鲨鱼把能吃到的鱼肉都吃了,结果这条大鱼又剩下不到一半,还不到800磅。

海明威在这个故事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塑造了圣地亚哥爷爷这样一位普通而又可敬的劳动者的形象。

他不被任何困难所压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这种求不言败的硬骨头精神贯穿在《老人与海》故事的始终,它所包含的哲理值得读者细细咀嚼。

读了《老人与海》这个故事后,令我很感动,前八十天,他一直打不到鱼,对于一个捕渔夫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可是老人并没有放弃,继续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却跟老人相反,没有珍惜时间,导致很多时候,时间都过去了,可是自己却没学过丁点本领。

在这,我想劝一些没珍惜好时间的人说:“请用自己的手抓紧时间,这样,时间是不会被空气吹走的。”

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升华 篇6

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情境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尝试与探索,下面就如何创设运用情境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 在导课过渡中创设情境

导课要“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使其有求知的热情与兴趣。而要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需要运用一定的具体情境。

【案例1】

在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这一内容时,导课时笔者讲了《攀崖选方丈》的故事:“老方丈要在两个小和尚中挑选一个继承者,选择的方法是把两个小和尚放到悬崖下,要求两个人爬上悬崖回到寺院——不能借用任何工具——谁先回来就选谁为继承人。小和尚甲面对悬崖毫不畏惧,爬了又摔,摔了又爬,一次又一次,最后一次差点摔死,老和尚只得叫人把他救了上来。小和尚乙试爬了一次,发现这悬崖单凭双脚双手是不可能爬上去的,于是毅然放弃了攀爬悬崖,绕远路,过了很久才回到寺院,并向方丈作了如实汇报。”然后笔者询问学生:“如果你是老和尚,会选谁为继承人?为什么?”学生听了,就纷纷进行判断,有的选甲,有的选乙,双方争执不下。笔者趁势及时引导学生,对他们说:“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会让我们正确地选出一个继承人,让我们先接受一下科学理论的指导吧!”顺势就进入了新课。

紧扣上课内容,设置典型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这样的导入就具有魔力,像磁石吸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了。这是因为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并产生了悬念,使得自己的注意力、思维、记忆等在不知不觉中都凝聚到新课上,以最佳的智力活动状态探索新的问题。在吸引—扣题—启发的基础上,教师再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加以思考、研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二、 在重点、难点教学时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知识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分析解决难点。

【案例2】

在学习“量变与质变关系”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向学生讲述了《一分钱》的故事:“某市召开了一次民营经济经验交流会,在会上市政府毫无保留地讲述了当地一项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一公布,就令不少见多识广的与会专家大为震惊,在场的很多杰出企业家更是不敢相信。原来,这个发展模式简单到这样程度:3.5元一双的高档精纺袜,只要每双能赚一分钱就卖。‘只赚一分钱!’凭着这句看似幼稚单薄的口号,使不少质朴的人完成了从贫民到富翁的转变。他们的算法是这样:一双袜子赚一分,一个摊位一个月可推销出70万~ 80万双袜子,于是就有了7000~8000元的利润,那么1年下来就会有将近10万元之多。他们的成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人在仰视的时候,往往只能够看见伟大,却无视那一分钱的细小。”然后,笔者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该市发展模式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一模式对我们学习、做人有什么启示?‘人在仰视的时候,往往只能够看见伟大,却无视那一分钱的细小’做法有什么危害?”学生在情境的启示下,保证了思考的大目标、大范围,较快地解决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知识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与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听从“形象”的“感召”,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疑问,通过思考而获得信息,通过自主地感悟、体验和思维加工来解决学习上的疑点。这种在内部驱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结果是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接受了思想教育,不仅解决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且还会延伸联系到自身与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通过触类达到旁通,通过举一达到反三,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三、 在总结归纳时设置情境

在教学中,到了要作出水到渠成、提纲挈领的归纳总结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新课特点设置情境。

【案例3】

在对“职业兴趣”这一内容作总结时,笔者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比尔·盖茨的办公室有五个抽屉,每个抽屉都锁着一把锁。比尔·盖茨平时只带一个抽屉的钥匙,而把另外四把钥匙都锁在被带走钥匙的这一个抽屉里。这五个抽屉里分别装的是财富、兴趣、幸福、成功、荣誉。问:比尔·盖茨带的是哪个抽屉的钥匙?为什么?”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得出一致意见:“兴趣!”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职业兴趣的含义和作用总结出来了。最后,笔者用比尔·盖茨的话作了结尾:“在你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巨大的人生秘密。”

课本知识在情境中讲解练习后,再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使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背景与主干知识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刻性,对训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裨益。

四、 在课堂应变时创设情境

课堂具有丰富的生成性,会随时出现新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进行状态来设计教学。

【案例4】

有一次,笔者提前到一个数控班等待上课,发现学生开着电视,全神贯注地看着《法制在线》节目。上课铃声响了,学生用乞求的目光望着我说:“老师,让我们先看完这个节目吧!”笔者略加思索,答应了,并决定改变上课内容,把《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罚》提上来,结合“富二代”飙豪车致人伤亡这个例子,重点学习“交通肇事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因为电视中的节目就是讲述交通事故及其主要原因,电视屏幕上血淋淋的画面与交警的真实讲述,成为这堂课不可多得的有效情境。学生对这节课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笔者原先准备的教学内容虽然没有落实,但这堂提前课却成为非常有效的一堂安全教育课,课堂上学生那深思的目光,令我久久难忘。

教无定法。教师不能死扣既定方案进行机械教学,而失去那些连教师苦心经营后也是“做”不出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充分运用“意外”。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的一切教学努力,都是为了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学有所得。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一心想犯罪的苏贝却在“赞美诗”无意的感召下心灵得到净化,又在意外下受到警察沉重打击而理想破灭,就是一个正反结合的典型例证。教师要不断吸收“意外”,把它变为自己教学中的“常规”。

五、 在课外活动中运用情境

学习了政治理论,还要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以此来达到更高等级的体验,直至升华。如何做?我们可以通过作业等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教师引进现实中的情境,让学生结合书本内容去检验、感悟、升华;二是让学生直面现实生活,结合书本内容来检验、感悟、升华。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学校中、家庭里、社会上的典型情境比比皆是,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譬如,一位学生很想买到一本早已看中的书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但他考虑到家里欠债,跟父母开不了口。又如,一位老婆婆卖了一只鸡得了五十元钱,但钱被扒手偷走了,老婆婆在市场上嚎啕大哭。一位妇女听了,就掏出五十元钱说:“你没被偷,是掉在地上了,这不是吗?”于是把钱给了老婆婆,老婆婆信以为真,笑了。再如,一位乡长为了解决高山农民的粮食问题,到外面参观学习后,回来推行双季稻,结果晚稻还没抽穗,严霜已经盖地,弄得农民苦不堪言。

对学校、家庭、社会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多思考分析,并加以理论的运用。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健全,都是提高素质的关键所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情境创设是以材料为载体来实现的,为了让政治教学更有效,教师在引入材料、例子创设情境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的材料、例子应该能够融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通过对材料、例子的分析,理解理论知识。

第二,所选的材料、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第三,所选的材料、例子应具有趣味性与启发性。

感悟升华 篇7

关键词:初中作文,生活本源,教学探讨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审题理解恰当,行文思路清晰,但一动笔写文章就无话可说了,或者文章毫无真实感。当代学生的作文“缺乏真实体验”,这一直是作文教学改革之路的重点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需要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

一、写作与体验感悟的关系

古今中外,凡不朽之作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如《红楼梦》中的凤姐、《祝福》中的祥林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等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各位作家深入体验生活后才塑造出来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来写作文,写作则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在关注中丰富学生的视野,在感受中唤醒学生的情感,在思考中生成学生的思想。

二、体验感悟写作教学的做法

为了更好地分析体验感悟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我总结了几次中考模拟卷中的作文题。一般有如下说法: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对于这样一道作文题目,暂且不谈怎么审题、怎么运用材料,先来看一篇体验感悟式作文。

(一)体验感悟式作文举隅———真实写作

这种“真实写作”是什么样呢?为此,我节选了某位中学生的一篇平时习作《写给爸妈的一封信》,让大家理解一下写作体验感悟的真情实感,请看下文: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中秋节快要到了,没有人陪你们过节,你们想我吗?切,把老哥他们送来这个学校也就算了,还要把我也放逐到这里。你们不是蒲公英,把孩子扔那么远干吗?万一这边没有你们想得那么好,怎么办?那你们的仨孩子就受苦受累了!

其实学校不一定要像一中、二中、开中、清远、86 中那样的,87 中也不错。别跟我说那里的学生怎么样,那里就没有好学生吗?那里的学生就全都很差劲吗?你们自己以前都跟我们仨说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难道87 中就是那种把人才直接埋到3000 米岩层地下吗?拜托,你们女儿要是颗金子的话,放到哪里都能亮瞎别人的眼睛(开玩笑用语)!!!

著名笑星、节目主持人周立波说过:“你不打架,不去玩,不闹,不逃课,只学习,只有学习,请问你这样的青春是喂狗了吗?”结果你们说什么?那你们就把这三年当作是喂狗了吧!这是什么话?有这样的父母吗?

你们别说什么哥哥们怎么不说这所学校不好,就你在说。

他们有的说吗?两个人都完交了中学六年的所有学费,一直能读到高中毕业,还有什么回旋的余地吗?而我是一年一年地交学费,或许说服你们就可以中途不来这里了,难道我就不该为我想要做的去努力地拼一把吗?

有人把这所学校比作世外桃源。我们同学听到后都觉得很搞笑,什么世外桃源?别跟我说什么我以后会明白的,就会后悔,就会怀念母校的话语。我只知道现在我所后悔的是我当初怎么就没报考其他学校,我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来到了这所学校。一个学校就算做得再好、再大,我在这里的成绩再好,生活得再好又怎样?可是我现在不能改变!

你们虽然割了暂时的亲情,但我们理解你们的良苦用心。我现在理解爸妈为什么不远万里,花下巨额费用送我们到这了。你们就是想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现在我懂了,你们为什么把我比作金子……借此机会,祝你们生活得健健康康,天天开心!

你们的孩子

2015年9月20日

我相信,类似这种叙述学生生活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写作,一般也都能写得很好,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那么,这种文章就是真实的文章。

(二)体验感悟式作文举隅———审题技巧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作文材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结合材料,理清关系。真实体验感悟应该是学生根植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以表达真情实感作为写作需要和目的的体验式表达。

2.材料立意,明确思路。材料的关键句是什么?只有了解材料的意图,明确写作思路,才能更好地进行真实写作,因为真实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3.提炼观点。这是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的根基。基于材料观点而展开的联想也不能脱离现实,要有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写出信服于他人的文章。

(三)体验感悟式作文能力培养

初中作文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学生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生活;教师要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

1.热爱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这唯有下功夫去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做一个有心人。只有积极参与生活,细致观察生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生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目前学生学习压力大,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区,漫步郊外……显然不太现实,但教师可引导学生关心家庭、校园和班级的生活,适当关注一些最新的社会新闻事件,做一个“留心”观察的中学生。

2.体验生活

文章新颖独特是因作者感受独特所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真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一些学生尽管在作文中写到了源于身边的生活事件,但让人惋惜的是虽然观察了,但却没有用心体验,写出来的内容缺少活力。更有甚者,写作文的材料也生搬照抄别人的事例,这是缺乏体验生活的文章。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创作具有独特体验的个性化作文,从事例本身的感悟出发。这种感悟反映着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这样的文章才是源于生活的文章,如再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优美语言,则不失为一篇美文。

3.改变写作训练方式

体验感悟式写作要求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体验感悟式写作教学应基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来确定作文主题或写作方向。在平时写作练习中,在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应多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教师可以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自我环境中发挥个性,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或通过作文达到某一交际实用目的。在练笔中,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文章的长短和结构,纯粹地写点什么。由于体验感悟式写作写的是学生想要说的话,所以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四、总结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所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写作不应脱离生活,要有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新材料作文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并能在生活中产生感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体验感悟式作文训练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尽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叶黎明.“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兼与李海林老师商榷[J].语文学习,2005(11).

[2]李海林.论真实的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

[3]邱宝龙.真实是写作的生命——浅谈“真实的写作”对高中作文的几点益处[N].嘉兴日报:桐乡版·树人,2009-10-30(D04).

感悟升华 篇8

那何为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创设一个生活场景, 通过问题或活动的设置, 让学生主动参与, 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 去认识、发现知识, 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扩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行后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贯彻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精神, 在政治课教学中, 我尝试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授法, 而采取体验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升华情感、增长知识、感悟人生。为此,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告别“一言堂”, 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 老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 结果是老师口干舌燥很累, 学生却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很烦, 只能机械地记忆知识, 缺乏思考、理解知识的空间, 更谈不上情感升华和人生感悟, 达不到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

新一轮教改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 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 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一) 教师要尊重学生

作为政治课教师, 不应该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 更应该尊重矛盾的特殊性, 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 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因此,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 要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尤其是允许反驳与争议。

(二)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增加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以教师为主导, 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 也可以是生生互动。例如老师可以提出几个有争议的观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 甚至提起来不着边际, 这时老师不要喝斥、批评, 要正确引导, 继续鼓励, 使课堂气氛保持井然有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由五个环节组成, 即创设情景——融入情景——启发联想——超越情景——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的情绪状态, 感染学生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 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 让情绪上升为情感, 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 创设故事情境, 激情引趣

在讲“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 我给学生讲了“傻子吃盐”和“愚人吃饼”的故事,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听得津津有味, 在哄堂大笑中明白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要坚持适度原则。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要分清善恶美丑, 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多做善事,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可见,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 设置问题情境, 燃起智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 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题时,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民是怎样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主要职能有哪些?人大代表的地位及权利义务有哪些呢?假如你是人大代表, 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结合教材及老师收集的图文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 从而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三) 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 震撼心灵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 适当运用可以很好地设置教学情境, 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提高教学实效。例如, 在讲“顺境与逆境是人生的两种境界”时, 我与学生一起观看了海伦·凯勒、桑兰的视频资料, 欣赏了歌曲《真心英雄》《爱拼才会赢》, 很多同学还随着歌曲一起唱了起来。学生情绪激昂, 纷纷举手发言, 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要正视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 尤其要在逆境中磨炼人生意志, 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因而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感悟升华 篇9

在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严格选择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成就中职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必须成为中职语文教师重点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准确定位,以教学目标为引领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要提升教学的水平、质量、效果,必须认真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明确教学方向、组织课程安排,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有序的教学活动,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以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依据的理念与实践必须予以调整和转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必须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予以重新定位。那么,如何来准确定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呢?

首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制定必须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方针(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 ,保障教学的实际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制定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遵循语文阅读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突出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

二、实用高效,以教学内容为抓手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 更重要是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语文阅读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为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服务。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考虑阅读能力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在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不要漫无目的,也不必面面俱到,不应进行高耗低效的一般性阅读教学, 而是要体现中职专业特色,将阅读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不仅获得阅读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得到了与其专业需求相结合的必要的能力训练,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地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职业的需要,不同专业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旅游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策划分析能力。

中职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要想很快适应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我与地坛》一课中,笔者就在培养中职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一点上做了重点阅读指引。“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 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 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 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 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等等,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科学合理,从自主阅读中成长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学生的专业服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阅读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或发展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阅读水平。 假如在中职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依然沿用划分层次、概括中心思想等老一套的教学策略,就远不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掌握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信息、表达信息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满足学生专业的需求。

阅读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无法实现。因此,在中职教学创新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衡量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是否科学合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第二,是否有效的结合了学生的专业需求。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实现了,才算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四、灵活多样,从独立思考中升华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自己的疑问与评价”“自己的心得体会”,体现了中职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突出学生个性,让学生回归阅读主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如在教学舒婷《致橡树》时,教师播放丁建华配乐朗诵录音就对学生的朗读和欣赏产生非常好的影响,无论是指名读还是自由读或齐读,学生都能够接受名家朗诵的影响,有节奏有感情地进行,可以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 既突出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分析探索机会,提供了完整的思维锻炼过程。

此外,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成就中职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悟升华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31-02

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感悟升华”教学模式是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在该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符合一般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九年级世界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应用“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感悟升华”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感性认识

众所周知,初中生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其理性分析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实物、故事、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历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以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中的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为例,笔者下载了新浪视频《埃及胡夫金字塔和人面狮身像》,用视频工具对视频进行了剪辑,将视频播放时间控制在5分种内,视频的内容包括胡夫金字塔的外观和内部构造、埃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壁画、狮身人面像等。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了解了以下知识:埃及大约有80余座金字塔,它们散落在尼罗河下游吉萨一带。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最大,塔高146.59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构成,每块巨石重约2.5吨。虽然埃及离中国非常遥远,但是多媒体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埃及的距离,古老的金字塔仿佛就在学生身旁,学生能感受到金字塔的伟大和神奇,这样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史料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人们是通过史料来了解和认识历史的,掌握史料的多寡,认识史料的深浅,是衡量人们对历史是否理解透彻的标准。因此,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教师要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历史,就需要在教学中补充必要的史料。

例如,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中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笔者通过展示材料、解释材料等途径,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笔者出示以下教材中没有的史料: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田令》 通过教学解释,学生明白了“班”是分、赐的意思,当时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6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给农民,田地不能买卖,受田者死后归还土地。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笔者通过增加文字材料让学生理解: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谷物2石;调——纳绢2丈或布2丈4尺;庸——服役20天,不去可纳绢或以布代役。通过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及时补充材料,教师作简要说明,学生能清楚地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从而为进一步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的问题提供了空间。可见,教师合理补充史料,可以丰富历史课堂。

二、理性分析

历史教学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容易理解感性的事物,不易理解理性的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感性认识是理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重视这一客观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以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中古埃及金字塔的内容为例。笔者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和神奇之后,设置了以下问题:(1)金字塔的每块巨石重约2.5吨。当时,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只能靠人力,古埃及人是用什么办法开凿和运输这些石料修建金字塔的呢?(2)金字塔有很多未解之谜:金字塔底周长×43200=赤道的周长,金字塔高×43200=北极极点到赤道平面的距离,金字塔底的面积÷塔高的两倍=圆周率,金字塔斜面高×600=1个纬度。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巧合,或是“外星人”建造了金字塔,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以上两个问题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思维,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金字塔建造过程的认识,同时通过数据理解金字塔的神奇。小组讨论环节,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由表及里、深层次地理解历史。

又如,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中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笔者通过补充必要的史料,丰富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内容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最近发展区,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请认真研读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你觉得日本改革后的制度要比之前的制度先进吗?先进在哪里,为什么?由于笔者做好了教学铺垫,学生对大化改新有了较深的认识,他们的分析很到位:在政治上,中央集权制代替了世袭制,以才选官;在经济上,土地由私有变为国家所有。显然日本借鉴了中国隋唐时期先进的制度。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因此日本很快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有意义的探究学习必须基于相应的知识基础,只有使外界的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相互作用,使新旧知识相互同化,学生才能真正消化和吸收,“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进行问题设置时笔者都遵从这个原则,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是外表的积极,而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触动,这样的讨论才不会虚有其表。

三、感悟升华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除传授历史知识外,更应该开展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多元化、开放性的人文思考能力,对人和社会的领悟和理解,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担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升华,使其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人格、创造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人。

例如,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中古埃及金字塔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要点题:金字塔所表现出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反映了古埃及建筑技术的高超,它是古埃及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奴隶社会进步的文明标志!从而让学生不仅认识金字塔的神奇和伟大,更让学生高度认识历史基本发展脉络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层次。让学生既认识到奴隶社会令人心酸恐怖的一面,也认识到其文明的一面。

又如,教学四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中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笔者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他国先进文明的民族。我们要正视中日两国之间的差距,虚心学习,勇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教学,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感悟,思想得到了升华,较好地渗透了人文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感悟升华”教学模式,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珺.中学史料教学刍议[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9).

[2]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3.

[3]陈其.美国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及启示[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

上一篇:仔猪球虫病及其防治下一篇:太阳能电池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