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治技术(精选12篇)
综合防治技术 篇1
1前言
夏季过去了,秋季来临。进入秋天后,昼夜温差变化大,相对湿度比较高,羊群疏于管理的话,消毒卫生管理不善,都将加重羊痘病在羊群中的流行和蔓延。由此,秋季的到来,是羊痘病防控的敏感季节。
2症状及病理
感染羊群,病羊无毛或少毛处,比如:头部、眼周围、口唇、口角、四肢、乳房等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色斑点,后逐渐形成水疱内含大量的浆液性内容物。待化脓菌侵入后,即可形成脓疱。随病程的发展,后期干燥、结痂。此病为人畜共患病,经伤口感染都要被传染的可能。典型病症体现在:被感染口周边、手指、前臂、面部等处暴露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此病严重感染病例,能导致育肥羊长势迟缓,发育不良,怀孕母羊感染,流产、死胎等情况增多。
患病羊明显消瘦,体表皮肤呈典型的痘疹病理变化,切开皮肤可见皮下严重出血、呈暗红色,皮下结缔组织呈淡黄色。食道胃肠等黏膜表面均出现痘疹,甚至破溃糜烂。肺呈卡他性、出血性肺炎和丘疹样肉变,有黄豆至核桃大的痘疤和干酪样结节。瘤胃和皱胃黏膜表面出现圆形或半球形结节。其他内脏器官没有典型病变。
3诊断
典型症状、剖检病理等,为初步诊断此病的关键。为确保确诊质量,建议进一步结合实验室诊断。抗原检测:无菌手术取疑似丘疹皮肤,经汉克液浸泡后,冲洗、离心制备组织抗原,检测中和抗原。抗原中和后,接种细胞无CPE。未中和,待检细胞类似的CPE。包涵体检测:取病料痘疹痂皮,载玻片上用姬姆萨氏染色,显微镜下,能明显可见大量的病毒包涵体,可确诊。
4综合防治
4.1严格隔离
随养羊规模的扩大,引种工作的频繁,引进后未经隔离观察,直接混群饲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很容易导致羊痘感染。由此,根据养殖实际情况,务必要设置专门的隔离舍,所有引进羊只一律隔离,2个月后无疫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喂。此外,一旦有流行疫情发生,病畜应立即隔离。曾经被污染过的羊舍、场地、栅栏等等,严格彻底消毒,切断此病传播途径。所有病死畜一律无公害化处理,集中深埋或焚烧。
4.2改善管理
调查羊痘感染病例,瘦弱羊只、出生羔羊,占到了大多数。针对这些群体,注意加强管理,提升羊群抗病能力,抵御病毒侵入,对防治此病的效果更好些。由此,饲草短缺的季节,此时料草供应不及时,更应该通过加强管理,改善饲喂条件,增强羊群的抗病能力,降低感染羊痘的几率。
4.3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为目前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羊痘常发流行地区,用羊痘弱毒苗,尾根部接种,每次用0.5ml,接种后7天,产生较强的免疫效力,有效免疫期达1年之久。羔羊2~3周龄,用羊痘活病毒疫苗,接种后基本可终身获得强免疫效力。羊群中被检出阳性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受威胁区,紧急接种免疫疫苗,能在短时间内得到预控,降低此病的发病率。接种后1周,无再有感染病例出现,基本上此病被得到有效的控制。
4.4严格消毒
严格消毒制度,避免感染病菌。春秋两季,增加消毒次数,尽量每周1次。定期清理场地,严格消毒管理,及时排污排粪,喷施消毒药剂,遏制病原扩散蔓延。现有的消毒方式,喷施、熏蒸、紫外线等,喷施消毒效果最好,生产实践中最常用。常用的消毒药剂,有碘制剂、氯制剂、火碱溶液、石灰乳等等。但是,建议几种消毒药剂交替使用,避免长时间用一种消毒药剂。而且,根据养殖实际情况,制定较为便捷的消毒程序,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化,达到净化养殖环境的目的。
5羊痘治疗方案
多年来的诊治报告证实,羊痘一针灵对此病有特殊的疗效,是专治羊痘、羊五号病、羊口疮、羊肠毒血症的高效价同源精致血清抗体。针对毛稀或无毛处发生痘疹、水泡、脓疮、干痂或坏疽痘等病变的有特效。并且提高羊群免疫力,增强羊群体质。
方案一:适用时机:新引进育肥羊、种羊,及时注射羊痘一针灵,净化体内病毒,保护率达98%。
推荐理由:经过长途运输引进的羊,一方面防止疫区带毒,另一方面防止长途运输应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此病。
方案二:适用时机:在鼻子、眼睛周围和嘴唇、阴门外面,以及乳头等处出现小红点,并迅速形成直径3~5mm的硬圆丘疹。3天左右,丘疹增大,形成水泡,体温稍有下降。水泡经2~5天变成脓泡,体温再次上升,有的病羊还会出现腿瘸、眼瞎、咳嗽、拉稀等。
推荐方案:发病前中期使用天行健动物药业的羊痘一针灵每瓶100kg体重配合绿健先锋做紧急治疗,一天一次使用2天。
发病中后期的使用羊痘一针灵每瓶100kg体重配合绿健先锋做紧急治疗,一天一次连续使用3天。
注:口腔周围及无毛的皮肤破溃有溃疡灶的先用碘制剂的消毒药清洗,然后用冰硼散化开喷在溃疡灶上,2~3天溃疡结痂。
摘要:羊痘四季激发,秋季多见,传播较迅速,传染面广。此病典型感染症状,在病羊无毛或少毛处,比如:头部、眼周围、口唇、口角、四肢、乳房等处,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色斑点,后逐渐形成水疱内含大量的浆液性内容物。待化脓菌侵入后,即可形成脓疱。随规模养羊业的发展,此病防治越来越被重视。综合防治此病,应注意:加强引种管理,避免引进病畜;严格消毒管理,切断此病传播途径,避免病菌感染;提前接种防疫疫苗,用羊痘弱毒苗防治,预控效果更理想;注意加强羊群管理,提升羊群抗病能力,抵御病毒侵入等等,借助综合性防治措施,此病的发病几率将大大降低,为提升养羊效益保驾护航。
关键词:羊痘,流行,防治
参考文献
[1]何世明,张永明.羊痘病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4,(5):103.
[2]乔生英.羊传染性痘病治疗验方[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6):7.
[3]王宏民,代丽,塔木苏荣.羊痘病的发生与防制[J].畜牧兽医杂志,2006,(2):27.
综合防治技术 篇2
毛豆又称菜用大豆,其主要特点是荚大粒大,肉质细嫩,风味清香,口感好。选用不同类型的菜用大豆品种分期种植,可以大大延长上市时间,既可均衡供应市场,又能增加经济收入。近年来山东省兖州市春播和夏播菜用大豆面积不断扩大,成为农民朋友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连作和菜用大豆生长后期正值夏季高温多雨,造成多种病害发生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和菜农的种植效益。
一、病毒病
1、发病症状: 常见症状有2种:一种是花叶型,一种是黄斑型。花叶型:叶片前期生长基本正常,开始叶上现出轻微淡黄绿相间斑驳,后期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且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凸起,叶缘下卷,后期致叶脉坏死,植株明显矮化;
黄斑型:轻型花叶与皱缩花叶混生,出现黄斑坏死,表现为叶片皱缩褪为黄色斑驳,叶片密生坏死褐色小点,或生出不规则型黄色大斑块,叶脉变褐坏死。此外,该病常引起豆粒出现斑驳,其色泽随豆粒脐部颜色而异,多褐色或浅褐色。该病还可引起花芽萎蔫不结实,或呈黑褐色枯死。
2、发病条件:由病毒侵染引起,病毒主要靠蚜虫或农事操作接触摩擦传毒。田间条件差、蚜量大、气候干旱易发病。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该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种传力,应建立无病留种田,及时拔除病株,选用确实无病、无褐斑豆粒做种。(3)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4)及早防治蚜虫,防止病毒蔓延。(5)必要时可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5%植病灵号乳剂1000倍液,20%康润一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天左右喷1次。
二、紫斑病
1、发病症状:主要危害豆荚和豆粒,也危害叶和茎。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褐色至赤褐色圆形斑,云纹状;真叶染病,初生紫色圆形小点,散生,扩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浅灰色斑,茎杆染病,形成长条状或梭形红褐色斑,严重的整个茎杆变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层;荚染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较大年,灰黑色,边缘不明显,干后变黑,病荚内层生不规则形紫色斑,内浅外深;豆粒染病,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仅限于种皮,不深入内部,症状与品种及发病时期有较大差异,多呈紫色,有的呈青黑色,在脐部四周形成浅紫色斑块,严重的整个豆粒变为紫色,有的开裂。
2、发病条件:如播种带菌种子,引起子叶发病,病苗或叶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大豆开花初期和结荚期多雨、气温偏高,均温25.5-27发病重;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范围发病轻或不发病。连作地块及早熟种发病重。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抗病毒病的品种较抗紫斑病。
(2)选用无病种子进行种子处理,用0.3%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3)大豆收获后及时进行秋耕,以加速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源。
(4)在开花始期、蕾期、结荚期、嫩荚期各喷1次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三、叶烧病
1、发病症状:为细菌性病害,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部、豆荚等。叶片染病,病斑初呈浅绿色小点,后变为大小不等的红褐色病斑,直径1-2毫米,因病斑中央叶肉组织细胞分裂快,体积增大,细胞木栓化隆起,形成小庖状斑,表皮破裂后似火山口成为斑疹状,发病重的叶片上病斑累累,融合后形成大块变褐枯斑,似火烧状;豆荚染病,初生红褐色圆形小点,后变成黑褐色枯斑。
2、发病条件:病菌主要在病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田间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菜用大豆开花期至收获前发生较多,除侵染大豆外,还可危害菜豆。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2)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4年以上的轮作。收获后及时深翻,以减少病源。(3)必要时喷洒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2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防治。连防2—3次。
四、褐斑病(褐纹病)发病症状:叶片从底部开始染病,逐渐向上扩展。子叶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毫米,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病荚上生不规则棕褐色斑点。发病条件: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器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底部叶片,后进行重复侵染向上蔓延。温暖潮湿天气及密植田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实行3年以上轮作。(3)发
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悬浮剂500倍液。
五、灰斑病发病症状:严重发病时叶斑呈红褐色,圆形,直径2-4毫米,一片叶上可产生几个或数十个病斑,后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边缘仍保持红褐色,叶背生灰色霉层。茎染病,病斑椭圆形,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层不明显。2 发病条件:带病种子长出幼苗,即成病苗,其子叶散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高温多雨天气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2)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或迎茬。采用豆—麦—杂粮轮作方式,灰斑病菌在失去寄主情况下,无法继续蔓延扩大。(3)及时深翻,将地表残株、落叶、荚皮深埋土中,减少侵染源。(4)加强田间管理,改变农田小气候。合理密植,保证田间有良好的透风透光条件,增强抗病力;低洼易涝地,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提倡南北大垄或深沟高厢种植,便于提高地温,促使水分蒸发,降低田间湿度,不利病菌繁殖,减轻危害。(5)选用无病种子,或用种子重量0.2%的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减少幼苗发病。(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1次,视病情连喷2-3次,有较好防效。
山东省兖州市蔬菜服务中心王连根李贞赟袁东征 兖州市漕河镇农技站孟昭强
果树膏药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3
一、为害症状
典型症状是果树主干或枝干分杈处下方和背阳面产生1层较厚的菌膜(病菌子实体,下同),寄生在果树皮层或韧皮部,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像一块膏药紧紧贴附于树干或枝干上。病斑直径或长度一般为3.0~11.0厘米;宽度以主干或枝干周长为限,一般为3.0~4.3厘米。叶部受害常自叶柄或叶基开始,果实受害常自果蒂或果肩开始,渐扩展至叶面或果面大部分,症状与主干或枝干上相同。发病初期,被害处有一些不易察觉的菌丝,遇湿后菌丝逐渐增多纵横交错,不断增厚形成一层菌膜,菌膜继续发展,不同病原产生不同症状。
白(灰)色膏药病的菌膜,表面光滑,初呈白色,后期视温湿度不同而转呈灰白色或保持白色,衰老时易龟裂脱落;褐色膏药病的菌膜较白(灰)色的隆起,表面薄绢状,初呈灰白色,后转呈栗褐色,周缘有狭窄的白色带,丝绒状略翘起,衰老时易龟裂脱落;棕色膏药病的菌膜,初期呈浅黄色或茶黄色,后期变为褐色或暗褐色,病斑表面有瘤状突起或刺毛状突起,周缘不整齐,有灰白色带。
二、分布情况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多见于长江以南各省,为害板栗、柑橘、桃、樱桃、梨、山楂、杏、桑、核桃、桃、杏、李等果树,也为害花椒、茶、杜仲、黄柏等树种。通常2~3种膏药病混合发生,大部分地区以白(灰)色膏药病和褐色膏药病混合发生为主。
三、防治技术
1. 选择优良抗病品种 据调查,树龄15年柚类和橘橙类患柑橘膏药病轻重差异较大,江永香柚、琯溪蜜柚、哈姆林、宫川病株率分别为23.77%~31.36%、15.61%~20.75%、11.09%、3.6%~7.3%;据报道,板栗品种中粘底板、大红袍两个品种抗性强,叶里藏品种抗性中等,六月红、二水早、浅刺二水早、蜜蜂球、油栗5个品种感病。
2. 适地适栽 据调查,果树感染膏药病在山洼、河滩地、阴坡、平地之间差异显著,在平地、阳坡、山冈间差异不显著。新建果园,宜选择通风透光性好、冻害轻、地下水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的平地、阳坡、山冈。推广合理密植,江永香柚、宽皮柑橘类、甜橙类、板栗栽植株行距,平地分别为5米×5.5~7.0米、3.0~4.0米×4.5~5.5米、3.5~4.0米×4.5~5.5米、3.0~4.0米×5.0~6.0米,即亩栽19~24株、30~50株、30~43株、27~45株;山地分别为5米×5.5~6.0米、2.5~3.5米×3.5~5.0米、3.0~3.5米×4.0~5.0米、2.0~3.0米×4.0~6.0米,即亩栽22~24株、38~76株、38~56株、37~83株;若密植,则在以上基本株数上增加0.5~1.0倍。定植两个月前进行整地,提倡挖深0.6~0.8米、宽0.5~0.6米的壕沟,或开长、宽、深均为0.8~1.0米的大穴,风化2~3个月后分层回填农家肥、绿肥、作物秸秆、杂草等粗有机肥,并根据土壤酸碱性拌入适量的钙镁磷、石灰或硫磺,最上层或定植穴内施腐熟枯饼肥或沼气肥0.5~1.0千克、三元复合肥1.0~1.5千克,再盖细土3~5厘米厚。选择优质大苗栽种,注意理顺根系,根系不能接触肥料,栽后淋足定根水,提高果树抗性。
3. 肥水管理 秋梢停止生长后,在树冠外围滴水线处开始逐年向外扩展0.4~0.5厘米,深度在40厘米以上,根据天气状况风化10天以上,回填农家肥、绿肥、作物秸秆、杂草等粗有机肥,并每株拌入石灰或钙镁磷或三元复合肥0.5~1.0千克;提倡测土施肥或测叶营养施肥,在春梢萌发前、果实膨大期沟施腐熟有机肥和三元复合肥,结合病虫防治或保果喷雾叶面肥(氨基酸、优聪素Ⅰ号、多聚硼、美钙镁等)加对口农药的混合液,平衡树体营养,防止缺硼等。此外,板栗等果树树皮含水量越高,感染该病的程度越低,据此,应在果树出现旱情时适时抗旱,或进行水肥一体化施肥,以提高树体抗逆性。
4. 生态防治 据研究,该病病情与果园湿度和枝条枯死率存在正相关,与温度的负相关不明显,与树龄呈正线性相关。根据这些特点,一是清除枯枝、病虫枝,并集中烧毁,减少病虫源。二是对密植果园及时间伐或间移,封行果园及时回缩修剪,荫蔽树冠及时开“天窗”,不需增加新枝梢的修剪枝宜从分枝基部剪(锯)除,防止留下枝桩而簇生新梢,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性,降低小气候湿度。三是推广生草栽培,增加果园生物多样性,利用自然天敌控制介壳虫、蚜虫、粉虱等虫媒发生为害。四是树盘覆盖杂草或稻草,厚度15~20厘米,调控小气候温湿度,并留出距树蔸10厘米范围不覆盖,防止星天牛等产卵为害。五是预防低温危害。
棚菜韭菜综合防治技术 篇4
一、症状识别
1. 韭菜灰霉 (白点) 病。
为害叶片。病害由叶尖向下发展, 引起上半部甚至整叶干枯。发病初期在叶正面或背面散生白色至浅灰褐色小斑点, 后扩大呈椭圆形至梭形, 大小2~7毫米。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稀疏的灰褐色霉层。后期病斑相互连接成片, 致死上半叶或全叶腐烂, 形成“V”字形病斑。
2. 韭菜疫病。
俗称“烂韭菜”。主要为害韭菜的假茎和鳞茎叶片、花薹、根。假茎受害呈水质状褐色软腐, 叶鞘易脱落。鳞茎受害, 根盘处呈水渍状褐色腐烂, 鳞茎内部组织亦呈浅褐色, 新生叶片瘦弱。根部受害, 根毛少, 变褐腐烂, 不发新根, 植株长势弱。叶及花薹受害多始于中下部, 初产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点, 后病斑扩大, 病部缢缩, 引起叶、花薹下垂腐烂。湿度大时, 病部长出白色稀疏霉层。
3. 韭菜菌核病。
主要危害韭菜叶片、叶鞘和鳞茎。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 鳞茎受害后呈灰褐色或褐色, 后腐烂干枯。湿度大时病斑周围可形成灰白色菌丝, 并形成菌核。菌核薄片状,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前期呈黄白色, 以后变成黑褐色。
4. 韭菜白绢病。
主要危害韭菜的须根和鳞茎。发病初期叶片干尖变黄, 须根鳞茎周围有白色绢状菌丝体, 中后期植株四周地表处可见白色菌丝, 并有油菜籽状菌核, 菌核前期为黄白色, 后期变成茶褐色。须根、鳞茎受害后初期呈褐色, 后期须根、鳞茎受害后初期呈褐色, 后期须根、鳞茎腐烂, 整株死亡。危害轻时, 可造成缺苗断垄;危害严重时, 可造成绝收。
5. 韭菜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表皮上产生椭圆形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秋后疱斑变为黑褐色, 病情严重时, 病斑布满整个叶片, 失去食用价值。
6. 韭菜细菌性软腐病。
危害韭菜叶片、叶鞘、鳞茎和须根。发病初期叶鞘首先受害, 呈水浸状软腐, 有粘液溢出, 干燥时出现菌脓结块。须根、鳞茎受害后呈黑褐色, 叶片受害斑呈灰白色半透明状, 新老叶同时干尖变黄, 最后整株连片死亡。
7. 韭菜病毒病。
发病初期叶片中下部出现沿叶脉坏死的条纹斑点, 后期叶片干尖枯黄, 外叶重, 心叶轻。夏季随气温升高, 症状消失, 潜伏至翌年发病。
8. 韭蛆。
幼虫群聚寄生于地下部的鳞茎和嫩茎部分为害。初孵幼虫首先取食韭菜的叶鞘基部和嫩茎的上端。春秋两季主要为害韭菜的嫩茎, 使根基腐烂, 地上部的叶片枯黄而死, 夏季高温时则向下移动蛀入鳞茎取食, 严重时造成鳞茎腐烂, 整墩枯死。
9. 其他害虫。
韭菜潜叶蝇幼虫潜入韭菜叶组织内取食叶肉, 形成曲线状隧道, 影响韭菜生长;葱蓟马成虫、若虫为害寄生植物的心叶、嫩芽使韭菜形成许多长形黄白斑纹, 严重时叶扭曲枯黄;韭菜蛾幼虫蛀食韭菜假茎、叶, 严重时心叶变黄, 降低产量和质量, 以老根韭菜和种株受害最重;黄条跳甲成虫和幼虫都危害韭菜, 成虫咬食韭叶造成许多小孔, 幼苗受害可成株死亡。幼虫危害根部, 将根表皮蛀成许多弯曲的虫道, 咬断须根, 使叶片由外向内发黄萎蔫致死;韭菜黑蚜以群体危害为主, 多分布在韭菜叶的背面和假茎上, 吮吸韭菜汁液;葱地种蝇幼虫群集为害, 叶片变黄, 植株逐渐凋萎, 甚至成片死亡。
二、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1. 农业防治
⑴选用抗病品种。目前韭菜的抗病品种有早发韭1号、优丰1号、中韭2号等。
⑵轮作倒茬。实行与非百合科蔬菜的轮作倒茬, 可明显减轻病虫的危害。
⑶加强田间管理。选好种植韭菜的田块, 仔细平整苗床或养茬地, 雨季到来前, 修整好田间排涝系统, 露地注意排水, 保护地要加强通风透光, 刚割过的韭菜或外界温度低通风要小或延迟, 严防扫地风, 严格控制湿度, 及时除草, 清除病残体。多施有机肥, 避免偏施氮肥, 定期喷施植宝素、喷施宝或增产菌, 使植株早生快发, 可缩短割韭周期, 减轻病虫危害。
2. 生物防治
在韭蛆发生期, 用植物杀虫剂1%苦参碱醇2000倍液灌根, 或Bt乳油250倍液灌根。
3. 化学防治
⑴韭菜灰霉病、韭菜菌核病发病初期, 阴天可用10%速可灵烟剂, 或45%百菌清烟剂, 每亩用250g, 分放6~8个点点燃, 闭棚3~4小时。傍晚也可喷撒50%百菌清粉尘剂, 或10%杀霉灵粉尘剂, 或6.5%多菌霉威粉尘剂, 每亩1㎏。还可以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50%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粉剂喷雾进行防治。
⑵韭菜疫病。发病初期可用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 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烟雾剂、粉尘剂同灰霉病, 使用方法同灰霉病。
⑶韭菜白绢病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1000倍液或用20%甲基立枯磷1200倍液灌根。
⑷韭菜锈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或20%三唑桐乳油2000倍液, 或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⑸韭菜细菌性软腐病发病初期可用77%可杀得500倍液, 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 或农用链霉素2500倍液, 或用氯霉素3000倍液灌根防治。
⑹韭菜病毒病发病初期用1:40的豆浆水或0.2%磷酸二氢钾喷洒叶面。上述病害所选药剂应转换交替使用, 一般7天左右施用1次, 连用2~3次。
蜜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5
1、园地选择
蜜柚喜欢湿润、疏松、肥沃的土壤,因此宜选择植被茂盛,通透性良好的红壤山地、冲积平原或沿河土地,周围无污染源的地块。
2、病虫害及消灭病虫害的原则
危害蜜柚的病虫害有很多,分为病害和虫害两大类。病虫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科学用药,使用生物农药或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在果实采收前1-1.5个月不使用农药,应作好病虫害防治纪录并保存购买农药的有关凭证。
3、病害种类、特点、防治
(1)溃疡病
特点:是柚树唯一的细菌性病害,病源是一种黄极毛杆菌的细菌。该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度,在高温多雨天气和台风雨后,发病尤为严重,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未成熟的果实,引起落叶、枯枝与落果。
症状:叶片受害时,起初出现油渍状黄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病斑,在叶的正反面隆起,木栓化,表面粗糙,呈火山口状开裂,灰褐色。病斑边缘呈油渍状,四周有黄色晕环。枝梢受害时,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但火山口开裂更明显,一般无黄色晕环,果实受害时,果皮上的病斑隆起、龟裂、果实品质差。
防治: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重点喷药保护夏梢、秋梢。药剂可选用:铜制剂、农用抗生素等。
(2)炭疽病
特点:是柚树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树势衰弱的蜜柚园内普遍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枝梢和果实,引起落叶、枯枝与落果。
症状:叶片受害病斑多发生在叶缘和叶尖,呈灰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较严重时病斑迅速扩大,呈水渍状大斑块。枝梢受害发病多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棱形。有的病斑横向发展成环状,引起落叶、枯枝、果实受害则幼果起初出现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呈黑色、凹陷,病果常脱落。成熟果实在贮藏期受害后,病斑近圆形、褐色、革质、凹陷,病部产生黑色的小粒点。
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施肥,及时排灌水,增强树势能有效控制炭疽病的发生,药剂防治可选用:铜制剂、多菌灵类及托布津类抗菌杀菌剂。
(3)疮痂病
特点:是一种真菌引起的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梢、幼果的幼嫩组织。症状:叶片上的病斑初为油渍状小点,随后逐渐扩大,呈蜡黄色至黄褐色,多数在叶背,病斑周围叶片组织呈漏斗状向背面突起,叶正面凹陷,危害严重时,常引起叶片畸形扭曲。嫩梢受害时,症状与叶面相似,但病斑周围组织突起不明显。果实受害时,在果皮上常出现许多产生或群生的瘤状突出或连成斑疤。
防治:冬季做好清园,修剪工作,消灭越冬病菌;喷药防治一般春芽萌发1-2毫米时第一次喷药,花落2/3和谢花后10-15天再各喷一次,夏梢、秋梢各喷药1-2次。药剂可选用:铜制剂、多菌灵类及托布津类杀菌剂。
(4)立枯病
特点:立枯病是蜜柚一种传染性的苗期病害,田间蔓延迅速,危害严重,一般在4-6月发病严重,在高温多湿尤其是较长时间的降雨期发生流行。
症状:幼苗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分腐烂,病部缢缩变褐,或根部皮层腐烂,顶端新叶枯萎,然后很快枯死。
防治:病害发生时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随后喷铜制剂,多菌灵类及托布津类杀菌剂。
(5)流胶病
特点:主要危害树干,有时有危害主枝,每年6-9月高温多雨季节多发。症状:树干、主枝受害后,起初病部呈水渍状,后变色腐烂,并流出褐色胶 液,树干危害严重时,整株树成秃枝枯梢,甚至死亡。
防治:刮除病部并涂药,用小刀刮除病斑,再纵切裂口数条,深达木质部,然后涂以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
(6)膏药病
特点:主要发生于树冠较密闭的柚树老枝干上,也危害叶片和果实。症状:被害枝干、叶片或果实上长出白灰色或浅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菌子实体,犹如贴着膏药一样,故称膏药病。
防治:结合修剪,消除带病枝条,如发现病害,可用小刀刮除菌膜,再涂抹石硫合剂或高浓度的硫胶悬剂。
(7)黄斑病
特点: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影响树势及产量,也影响受害果的商品价值。
症状:叶片受害后,叶背出现大小不一的黄色斑块,最后发展成黑褐色的脂斑,果实受害后,在果皮上出现红褐色斑点,病菌侵染果皮表层,不侵染果肉。
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培养健壮树势,提高抗病力;冬季扫除地面落叶,深埋或烧毁,喷布波尔多液,消灭越冬病菌;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铜制剂、硫制剂、多菌灵类及托布津类杀菌剂。
(8)煤烟病
特点:是蚧类、蚜虫和白粉虱等害虫的排泄物被煤烟病菌寄生而诱发的一种病害。
症状:表现在叶片、枝条和果实表面结一层薄膜状的黑色物。防治:喷药防治可用松脂合剂、机油乳剂等。(9)青霉病和绿霉病
特点:是蜜柚果实贮藏运输中较重要的病害,常造成大批果实腐烂变质。症状;发病初期果皮软化、水渍状、略凹下,色泽比健全果皮略淡,以手指轻压极易破裂,而后在病斑中央长出白色霉状物,并迅速扩展成白色圆形霉斑,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迅速扩展,深入果内,几天可以扩展到整个果实,导致全果腐烂。
防治:采果、运输防止果实受伤。(10)褐色蒂腐病
特点:是果实贮藏期重要病害之一,也危害枝干,引起流胶。
症状:果实被侵染后,通常是从蒂部开始腐烂,发病初期病部呈水渍状,出现淡褐色病斑,后迅速扩大,变成灰褐色或褐色的圆形大斑,病果散发出一种带有刺激性的芳香气味,果肉苦酸。
防治:采果、运输防止果实受伤。
4、虫害种类、特点、防治(1)红蜘蛛
特点: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害虫,又叫橘全爪螨,红叶螨,主要以口针刺破叶片,绿色枝梢及果实表皮,吸取汁液,造成表面呈现许多灰白色细碎条斑,严重影响树势与果实外观。
防治:作好冬季清园工作;抓住红蜘蛛的两次发生高峰期(5月上旬至6月中旬和9-10月份)和越冬期(12月至1月上旬)进行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石硫合剂、哒螨灭类乳剂、阿维菌素制剂、松胎合剂等。
(2)锈壁虱
特点:是柚树一种重要的螨类虫害,常群集在果面、叶片及绿色枝梢上通过刺破表皮吸取汁液。被害叶片初呈黄褐色,后变黑褐色,引起落叶,果皮受害后变黑褐色、粗糙,布满龟裂网状细纹,俗称“乌番”。
防治:加强管理,增强树势;加强观察,若发现20%叶片有锈壁虱,应立即喷药防治,药剂可用石硫合剂、松脂合剂、阿维菌素制剂、哒螨灭类乳剂等。
(3)介壳虫
特点:危害蜜柚的介壳虫有很多种,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吹绵蚧、堆蜡粉蚧、矢尖蚧、褐圆蚧、黑点蚧、红圆蚧等。主要是在枝条、叶片和果实上吸食汁液,叶片受害后变黄退绿,果实受害后不能充分成熟和着色。
防治:结合修剪,剪除严重危害枝叶,保持树体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药剂喷施可选用:松脂合剂、机油乳剂、吡虫啉类、扑虱灵类及部分低毒其他杀虫剂等。
(4)橘粉虱
特点:是一种爆发性和杂食性害虫,主要集中在群集新梢嫩叶的背面吸食汁液,使叶片失水、失绿、卷曲,严重时也危害老叶及果实。
防治:橘粉虱虫卵集中产于新梢叶背,成虫若虫群集新梢嫩叶的背面吸食汁液,应及时抹除新梢及隐蔽枝,可铲除90%左右的有效虫源;药剂可选用:吡虫啉类杀虫剂、机油乳剂、松脂合剂等。
(5)柑橘天牛
特点:主要以幼虫危害蜜柚树干及枝条。被害树干上出现孔洞,纵横交错的蛀道光滑或充满粪屑,影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导致树势衰弱,叶片黄化,严重时造成枝枯树死。
防治:抓捕成虫,在成虫盛发期进行人工捕杀;钩杀幼虫,幼虫如已深蛀到木质部,可用钢丝从洞口插入孔道钩杀幼虫;及早剪除被害枝梢,在幼虫盛发期,发现枯萎枝立即剪除,以防止蛀入大枝。
(6)潜叶蛾
特点:是柚树嫩梢期最主要的害虫,成蛾产卵于夏秋梢嫩叶背面,幼虫潜入叶表皮下潜食叶肉,形成银白色弯曲蛀道,使叶片卷缩硬化,影响柚树新梢生长,延迟幼年果树结果,影响成年树产量。防治:控制柚梢,抹芽控制夏梢和早发秋梢,切断食源;药剂防治,放梢后,在新梢柚出1厘米长的芽时第一次喷药,隔5-7天再喷一次,连喷3-4次,药剂可选用:菊酯类杀虫剂、吡虫啉类杀虫剂等。
(7)蚜虫
特点:幼年树,结果树均有发生,主要是成虫,若虫群集在新梢幼嫩的茎和叶片上吸取汁液,能诱发煤烟病和蚁类的共生,使枝叶变黑,影响树势和果实的产量与品质.
防治:1.冬季结合修剪,剪去被害枝及有卵枝条,消灭部分越冬重卵;2药剂防治:掌握嫩梢上有蚜虫率达25%时立即喷药.药剂可选用:吡虫啉类杀虫剂.
(8)角肩蝽
特点:角肩蝽又名臭屁虫,是危害柚树果实的一种重要害虫,一年发生一代,3-4月间成虫开始产卵并危害嫩梢,花和幼果,导致落花落果:5-6月是若虫盛发期,常3-5头群集在果实上吸食,严重危害幼果。有时也辉吸食叶片,嫩梢汁液发。使枝叶枯黄,嫩枝被害处变褐干枯。
防治:药剂可选用敌茴虫,松脂合剂等。(9)花蕾蛆
特点:是柚树花蕾期的害虫。成虫似小蚊子,雌虫体长1.5---2毫米,灰黄色或暗黄褐色,雄虫略小,腹部较细,末端椭圆形.主要危害花蕾,花蕾被幼虫食害后蕾内组织被破坏,受害花蕾变成短扁肥胖的“灯笼”或“算盘子”,蕾被花瓣增厚并带绿色小点,不能开放,形成残花枯落.防治:可选用吡虫啉类,机油乳剂,菊脂类杀虫剂等进行地面施药或树冠喷药.(10)凤蝶类
特点:危害柚树的凤蝶类主要有玉带凤蝶,枯凤蝶和谎话凤蝶,主要危害苗圃和幼年树,幼虫咬食嫩叶,幼芽,严重是叶片常被吃光.6 防治:可选用菊脂类杀虫剂,细菌性杀虫剂,吡虫啉类杀虫剂等进行喷药防治.(11)食花金龟甲
特点:一年发生一代,虫体长10-------15毫米,扁椭圆形,头部黑褐色,胸背板倒碗形,暗黄色,腹面黑色,披着许多褐色的细毛,腹侧有蛋黄色的斑6对.住要危害花朵,日夜咬食,影响受精的结果,常造成严重落花.防治:1.组织人工捕杀.2.在成虫盛发期,可选药物喷撒.药剂可选用:吡虫啉类杀虫剂.菊脂类杀虫剂及一些低毒的其他化学杀虫剂.5、综合防治技术(1)、做好冬、春季清园
12月至次年2 月,气温较低,一般病虫害进入越冬状态。此阶段应以搞好柚园清园工作,首先剪除病虫枝、枯枝、荫蔽枝、病叶;然后喷一次以清除病源和消灭越冬害虫的农药,如石硫合剂、松脂合剂等。早春2 月,春梢荫发前再进行第二次清园,这时施药,既能防治越冬炭疽病和疮痂病菌,又能兼治介壳类等害虫,大大压低病虫源基数。
(2)、种草留草,合理简作,创造优良的柚园生态环境。
在柚园内采取种草留草的方法,对提高柚园的覆盖率,降低柚园夏季的温度,提高湿度,防止水土流失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可为天敌提供丰富的食料和栖息场所,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稳定生物群落。据本人多年的调查:种植藿香蓟或绿肥的柚园,夏季柚树树冠的温度比没有覆盖的裸露果园低3—5℃,相对湿度则高出5%左右,红蜘蛛成螨降低60%。(3)、抹芽控梢,打断病虫食物链。
潜叶蛾是柚类新梢期严重害虫之一,在春梢期为害甚少,3月下旬仅可见少量的2-3龄的幼虫为害。每年于5—10月夏秋季发生最多,特别是幼龄树一年抽梢4-5次,为害特别严重。因此,要着重抓好人工抹芽,去零留整,集中放梢,待全园80%的果树和毎树80%的新梢抽吐后统一放梢,夏梢在5月—6月上旬放梢,秋梢在8月上旬前放梢。施肥注重梢前肥和壮梢肥,梢前肥在放梢前10—15天施,以化学氮肥为主;壮梢肥在放梢后7—10天施,以磷钾肥为主。然后 根据田间虫情,进行喷药防治。抹芽控梢对防治新梢期的溃疡病、炭疽病、蚜虫、木虱等病虫害均有显著效果。
(4)、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柚树需肥量大,但人们施肥上经常施化学氮肥为主,忽视磷、钾肥及硼、镁、锌等微量元素的施用,致使产量和质量都受影响,因此,应做好柚树的因土配方施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的科学施肥,合理搭配氮、磷、钾及增施微量元素,这样不但能提高产量和质量,而且能提高植株抗病性,有效地减轻多种病害的发生为害。
此外,土壤干旱,肥水不足,致使树势衰弱,新梢抽发不整齐,常造成炭疽病、红蜘蛛、锈蜘蛛、木虱等病虫加剧为害。因此,柚园在干旱季节要及时灌溉和施肥,不仅能预防多种病虫害和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也能增强树势,提高对病虫的抵抗力。
(5)、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
一年四季春暖夏暑秋爽冬寒,柚树吐梢、开花、结果和休眠,这就构成了柚园生物种群的季节性变动,进而引起生物群落在组成和数量上的升降更迭。根据这种变化规律,应按照防治指标,选准防治适期和对口农药,进行施药防治。主要抓好四个防治关键时期:
①、3月至5月中旬,温度适宜,在此期间,利于病害的侵入;柚园新梢抽发,食料丰富,利于害虫的发生。多数病虫害在这一季节出现第一次高峰,而害虫天敌数量比较少,不能控制病虫的为害,此时也是压低全年病虫基数的最好时机,这一时期主要采取化学防治。主要病虫害有溃疡病、炭疽病、疮痂病、黑星病、红蜘蛛、介壳虫,卷叶蛾、花蕾蛆、桔实雷瘿蚊、象甲等。近年来,黑星病和桔实雷瘿蚊为害突出,这段时间应抓好这一病一害的防治。黑星病的防治时期重点在花期至幼果期,即在谢花后1个月至1个半月内进行;桔实雷瘿蚊的化学防治应抓好地面喷药和树冠喷药相结合,抓好第一代防治是关健,时间是3月底至4月中旬。
②、5月下旬至6月份,主要防治红蜘蛛、锈蜘蛛、褐腐疫病、兼治潜叶蛾、蚧壳虫、炭疽病等。
③、7月至9月,气温高,日照强,前期雨水少,后期干旱,一般害虫已结束取食而进入越夏垫伏,害虫种类减少,数量降低,而害虫天敌数量、种类不断增加。在春季阶段防治效果好的柚园,可不再施药防治,注意保护天敌,加强肥水管理,创造一个优良的柚园生态环境,稳定天敌种群。在这阶段,由于是红锈蜘蛛为害果实、潜叶蛾为害夏、秋梢的时期,应加强田间监测,当达到防治指标时,即行施药防治,在春季喷波尔多液的柚园,注意检查红蜘蛛的虫口数量。同时防治好溃疡病、炭疽病。
二点委夜蛾综合防治技术 篇6
此前由于对该害虫的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缺乏研究,其防治方法主要参考地老虎等地下害虫防治技术,因此很难有效的控制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为害,致使二点委夜蛾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渐趋加重。为了有效地控制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为害,邢台市植保站自2009年到2011年在隆尧、平乡、南和等二点委夜蛾发生比较严重的县市通过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同时开展了田间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研制出有效控制该虫的技术措施,具体防治技术如下。
一、农业防治措施
在机械收割小麦的玉米田中,及时清除玉米苗基部麦秸、杂草等覆盖物,消除其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清理麦秸麦糠后使用三六泵机动喷雾机,将喷枪调成水柱壮直接喷射玉米根部。同时要培土扶苗。对倒伏的大苗,在积极进行除虫的同时,不要毁苗,而应培土扶苗,力争促使今后的气生根健壮,恢复正常生长。
二、生态防控
根据二点委夜蛾喜欢在麦秸秆上产卵的习性,提前清除玉米田间的麦秸可以明显减少虫量及其落卵量,减少损失。播种后若有为害,也可以把玉米苗周围的麦秸扒开,或把麦秸放在无玉米苗直立的麦秆上,这样可以明显减少二点委夜蛾为害。
三、物理防治
根据二点委夜蛾成品趋光特性,在6~7月份可在田间设杀虫灯诱杀成虫,以乡(镇)、村政府组织农户每3.33hm2设灯1盏,在灯下放置盛有农药的容器,可以有效杀死二点委夜蛾成虫,减少来年的害虫基数。
四、化学防治
主要包括种子处理、喷雾防治和毒饵法、毒土法和灌药法防治幼虫。
1.种子处理
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mL,或20%氯虫苯甲酰胺SC20mL或者70%吡虫啉10g,任选其一加水500mL拌种lOkg。
2.喷雾防治
一方面,向麦糠、麦秸较多,二点委夜蛾成虫栖息、聚集的夏玉米田喷洒触杀类农药,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可以有效杀死二点委夜蛾成虫;另一方面,采用48%毒死蜱乳油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等农药1000—1500倍液在田间喷施可以有效杀滅二点委夜蛾幼虫。
3.毒饵诱杀
亩用4~5kg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兑少量水的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500g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200mL+80%敌敌畏乳油200mL拌成毒饵(用手攥麦麸不滴水为宜),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不要撒到玉米上,可以诱杀二点委夜蛾幼虫。
4.撒毒土防治
亩用80%敌敌畏乳油300~500ml拌25kg细土或者用甲基异柳磷乳油、毒死蜱乳油按1:100(药:土)制成毒土,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防效较好。
5.灌根防治
可以将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药剂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cm左右的害虫藏匿的地方,才能保证防治效果。
6.结合浇水灌药
如玉米田近期7d内没有喷苗后除草剂,可以用全田灌药的方式进行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1250mL+48%毒死蜱乳油250mL或者氟虫腈50g采用垄头滴药的方法随水流入田中。
五、防治注意事项
1.投毒饵时傍晚进行较适宜。
2.投毒饵或者毒土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口罩,防治中毒。
3.施药时避免药剂直接与玉米叶片接触。
4.苗后使用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防产生药害。
参考文献
[1]李立涛,马继芳.二点委夜蛾的形态、为害及防控[J].中国植保导刊,2011,8:22~24
[2]姜京宇,李秀芹.二点委夜蛾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2008,34(3):123~126
农田杂草综合防治技术 篇7
当前危害互助县农作物的农田杂草主要有藜、扃蓄、野燕麦、田旋花、苣荬菜、宝盖草、密花香薷、大刺儿草、猪殃殃、芦苇等。
二、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
1. 精选种子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 同时清除田间杂草、严格进行植物检疫, 防止危险性杂草传入农田。
2. 人工除草
人工拔草时一定要做到除小、除早、除了。
3. 合理轮作
小麦、青稞与蚕豆、油菜、马铃薯等轮作。
4. 耕翻灭草
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为农作物生育创造良好耕层结构, 可使土内草籽早发、或杀灭地上已有杂草防止其结实, 从而控制农田杂草危害。
5. 化学除草
效果可达80%~90%, 相当于人工除草2~3次, 可增产10%~20%。
(1) 土壤处理
麦田用40%野麦畏每亩0.2千克, 对水30千克进行喷雾, 随喷随翻;油菜、豆类田块可选用48%氟乐灵乳油每亩0.15千克, 对水30千克进行喷雾, 随喷随翻, 也可拌土25千克, 均匀撒于地表, 随机翻入土中, 可有效防除野燕麦。
(2) 药剂除草
羔羊腹泻综合防治技术 篇8
1 流行病学特点
(1) 山区比农区发病率高, 气候多变的地区比气候稳定的地区发病率高, 饲养条件差的地区比条件好的地区高;
(2) 发病季节上, 多发生于3~4月份, 但冬羔和早春羔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晚春羔;
(3) 与母羊的体况和年龄有关。母羊体质健壮、膘情好的发病少。初产母羊、7岁以上母羊及体质差的母羊所产羔羊发病率高;
(4) 产羔前期发病率稍低 (10.9~14.5%) , 中后期较高 (14.7~20.3%) 。从2008年至2009年, 初生羔羊平均发病率高, 约占37.58%, 发病死亡率28.16%。产羔前期发病率略低 (19.3~33.3%) , 中后期较高 (37.6~51.1%) 。
2 发病原因
羔羊腹泻原因很复杂, 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 有因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泻。
2.1 病原微生物
细菌和病毒都可引起羔羊痢疾。B型魏氏梭菌危害最为严重, C、D型也能引起发病, 有时与其它条件性致病菌混合感染。大肠杆菌K88、K89、肠球菌、轮状病毒也有致病作用。病羔排出的粪便、病畜及尸体、血液等是污染源, 主要经口感染。
2.2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对羔羊腹泻的发生影响密切。冬春气温变化大的月份, 羔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突然的寒流风雪天气会使羔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3 饲养管理因素
精粗饲料搭配不科学, 饲料转换过频, 霉变冰冻饲料的饲喂, 饮水不洁, 量不足, 防疫、驱虫、治疗用药不当等均易诱发腹泻。
2.4 母羊自身因素
母羊怀孕期、泌乳前期营养好, 产羔羊体况健壮, 抗病力强, 羔羊发病率较低。羔羊未吃上初乳或摄入量不足, 易发生羔羊腹泻。硒缺乏对羔羊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母羊自身患病, 如妊娠毒血症、乳房炎等, 体内由于存在大量致病菌, 常会引起母羊体温升高, 生理机能紊乱, 乳汁变性。羔羊哺乳时, 此类致病菌便会由乳汁趁虚侵入羔羊消化道, 最终引发羔羊腹泻。
2.5 羔羊生存环境因素
羔羊生存环境差, 难于抵御风雪严寒, 气候骤变, 如棚圈保温设施差, 圈舍阴冷潮湿等, 极易造成羔羊应激性腹泻。产羔舍、育羔舍的温度和湿度产羔舍、育羔舍的温度低于-3℃, 相对湿度高于9O%, 发病率增高。
2.6 环境卫生因素
环境卫生条件差, 防疫消毒措施不严格, 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长期潜伏, 羔羊出生后, 通过脐带、母羊乳头、母羊体表及舔食杂物等便会造成病原微生物侵入消化道, 此时, 羔羊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胃酸分泌不足, 很难抑制病原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产生有害毒素, 当此毒素达到一定强度便会对消化道粘膜产生刺激, 影响羔羊的正常吸收功能, 从而导致腹泻。
3 临床症状
患病羔羊精神沉部.食欲减退或废绝, 虚弱, 弓背, 严重时起卧困难, 后驱常被粪便污染, 粪便 (酸) 恶臭, 一般呈半液体状, 往往混有未消化的饲料残片、气泡或浓稠粘液。单纯性消化不良引发的腹泻, 粪便常与草料颜色相近, 灰白或黄褐色。
4 治疗
4.1 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涩肠止泻、调整胃肠机能。
4.2 方药
白头翁、黄芩、黄柏、秦皮、地榆各20g, 丹参、泽泻、诃子、乌梅、木香、苍术各15g, 车前子10g, 水煎, 候温灌服, 日1剂, 分3~4次服完。
4.3 西药
静脉一次性输入5%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 (或生理盐水250~500ml) 、10%氯化钾5ml、10%氯化钙5ml, 安钠咖0.5g, 维生素C 1.0g, 氢化可的松0.03g, 10%葡萄糖250ml, 每日2次。肌注环丙沙星0.2ml/kg体重, 2次/d。
对输液困难的病畜可采用口服补液盐15~20包 (每包含葡萄糖4.4g、氯化钠0.7g、氯化钾0.3g、碳酸氢钠0.5g) , 加凉开水5000~10000ml, 于3~5小时内分多次饮尽。
5 综合防治
初生羔羊腹泻的发病原因相当复杂, 因此, 对生产母羊和初生羔羊实行科学饲养管理至关重要。坚持防重于治, 以防为主原则, 实行综合防治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初生羔羊腹泻。具体措施如下:
5.1 抓好产羔母羊的饲养管理
(1) 做到饲草充沛, 母羊体况是影响羔羊生长发育的直接因素, 母羊在怀孕中、后期要补饲、补料, 并在饲料中添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母羊膘肥体壮, 奶水充足, 所产羔羊体质健壮;
(2) 做到母羊具有相应的运动场所, 冬暖夏凉的棚圈, 科学卫生的饲喂、饮水设施。只有如此, 才能保障母羊生长良好, 保障出生羔羊体质健壮, 哺乳充足, 提高抵御外界致病微生物的侵害。
5.2 建立健全卫生防疫措施
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因子。
(1) 产羔前1周, 要彻底打扫羊棚、羊圈和产羔圈, 用1~2%的烧碱溶液或5%的强力消毒灵喷洒墙壁、地面。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圈舍和母羊体表乳房等的卫生消毒工作。羊舍每周不少于两次全面清扫、消毒, 保持产羔、育羔环境和用具的清洁卫生;
(2) 出生羔羊断脐后, 立即用2.5%的碘酊消毒脐部, 挤去乳塞, 确保羔羊及时吃到初乳。对病羔要及时隔离, 加强护理;
(3) 母羊产羔前1个月注射羊四联苗, 使羔羊获得较多的母源抗体, 增强抵抗力。
5.3 优化羔羊管理方式
一方面, 改善羔羊生长环境, 做到既有利于进行各环节工作, 又有利于羔羊生长发育, 同时, 科学处理各项工作环节, 尽量减少对羔羊的应激。
(1) 饲喂方面。哺乳羔羊以早开食, 早补饲, 喂以全价代乳颗粒料为好, 断奶后育成羔羊宜分阶段、分体重, 逐渐加大全价育肥颗粒料的饲喂量。全价颗粒料, 不仅营养价值全面, 同时羔羊适口性好、易采食, 而且有助于促进羔羊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
(2) 疾病控制方面。可于饮水或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生素或口服液盐。春夏高温季节, 要保证羔羊有充足洁净饮水, 增强抗病力;
(3) 及时吃上初乳。新生羔羊吃上初乳, 能增强羔羊对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 同时还能促进胎粪的排出。因此, 羔羊生后半小时内必须吃上初乳。对弱羔应进行人工辅助, 尽快吃上初乳。对缺乳羔羊、孤羔、一胎多羔羊等可采取寄养, 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哺乳, 人工哺乳易引起羔羊拉稀, 使用时应注意代用乳的浓度、温度、消毒, 并添加适量抗生素等;
(4) 羔羊初生后, 当日灌服复方敌菌净90mg, 消维康合剂3ml, 1次d, 连用3d, 可预防腹泻。对弱羔要及时配奶, 缺奶羔要定时定量精心喂奶, 鲜奶除去脂肪, 或做稀释, 并加入4~6片乳酶生。
5.4 保暖防寒防风
柞蚕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9
1减少病原、预防传染
柞蚕生产中危害严重的病害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 这些病原分布广泛、存活能力强, 所以在综合防治中首先必须消灭、减少病原, 杜绝、减轻传染, 才能不发生、少发生病害。
1.1清理并且妥善处理病原物
死蚕、死蛹要用20%石灰乳处理后深埋或烧毁。制种时蛾的排泄物、脱离物也要深埋或烧掉。对于微粒子病蛾、病卵也要集中烧掉。结合灭虫消灭可能带有微粒子的其它鳞翅目昆虫, 防止虫媒传染微粒子。
1.2严格消毒
制种前对制种室、产卵室、保卵室, 在洗刷的基础上彻底消毒。如一定使用上年污染重的蚕场放养小蚕, 则必须用漂白粉或新鲜石灰进行消毒。蚕卵消毒提倡使用3%盐酸甲醛混合溶液进行, 严格注意孵化时期, 一定要在孵化前1d消毒, 严格避免消毒后的再次感染, 可以对脓病、软化病进行有效地防治。
1.3多挂种、严选蛾, 提高病蛾的检出率
适当多挂种茧, 在二次目选的基础上, 延后两天蛾期镜检, 增加一次卵期镜检, 可以大大提高微粒子病的检出率, 对种子生产中控制微粒子病十分有效。
2选用抗病品种和推广杂交种
同等质量的蚕种, 抗病性强的和杂交种, 在同等数量病原的处理下, 表现出相对高的生命力, 比如抗病2号比青6号抗病能力高2.6倍。因此, 生产上选用高质量的抗病性强的品种以及推广应用杂交种是柞蚕生产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保障和前提之一。
3加强饲育管理、创造适合蚕体生长发育的优良环境
幼虫阶段的营养状况对蚕体的体质影响极大, 选择适宜的蚕场和饲料, 保证幼虫健康生长, 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能力。春小蚕保护育可以创造理想的环境条件, 对生长发育进行科学调控, 还可以选择不同的饲料, 保证小蚕体健抗病。上山时选择东南或南向蚕场, 树龄以1~2年生为宜。提倡使用中刈放拐树型, 中刈留拳树型应该逐步养成中刈放拐树型。如必须使用中刈留拳树型应该梳理留拳部分以上一拳以内的密集树叶, 防止截留的蚕粪污染树叶和下雨时反溅雨水, 同时也促进叶片生长。不用槲类收蚁。
4做好蛹期和卵期保护工作
蛹期是柞蚕由幼虫到成虫的变态期, 是幼虫组织解离和成虫器官形成的时期, 而且蛹的越冬时间较长, 一旦保护不当, 将影响蚕蛹的正常生理, 导致蚕体虚弱, 抗病能力降低。因此, 要注意以下几点。
a.及时摘茧、及时剥茧、防止后大堆。
b.冬季保种, 厚度不宜超过15cm, 控制温度-2~2℃, 相对湿度50%~60%。
c.卵期是胚胎发育到蚁蚕的过程, 胚胎发育旺盛, 对环境条件敏感, 因此卵期保护至关重要。控卵应该在产卵48h之后, 保卵温度以18~25℃为宜, 相对湿度75%~80%。
泥鳅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10
1 预防措施
1.1 生态防病
1.1.1 水温管理
泥鳅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7℃,当夏季水温超过30℃,冬季水温低于5℃,泥鳅会潜伏到10~30 cm的泥中呈休眠状态。为了避免夏季水温过高,应采取加注新水、提高水生植物覆盖面积、搭建遮阴棚等防暑措施。当水温低于5℃时,应采取提高水位、搭建塑料棚或放干池水后在泥土上铺盖稻草等防寒措施,使泥鳅安全越冬。
1.1.2 水质管理
泥鳅池要有完善的排灌设备,鱼池的一端设一个进水口,另一端(或对角线位置)设出水口,出水口的深度要低于进水口,这样加水时可使水由上而下流动,有利于更换新水,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养殖泥鳅的水质要保持“肥、活、嫩、爽”,pH值为7~7.5,溶解氧保持在3 mg/L以上,池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0~30 cm,水色为黄绿色,在这样的水质中,氧气充足,饵料丰富,泥鳅病害少,生长快。养殖期间要经常观察水质变化,如发现水质异常,要通过换水或开动增氧机来调节水质。换水频率春秋季节每7~10 d换水10~15 cm,夏季高温季节高产池塘每天换掉约十分之一的水体,在雷雨、闷热天气更要勤注新水,加大换水量,但要注意换水量不要超过池水量的一半。如发现泥鳅频繁窜出水面呼吸空气,说明水中缺氧,应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增氧。
1.1.3 种植水生植物
通过种植水花生、水葫芦、慈菇等,在夏季高温季节可避免水温过高,水生植物还可吸收水中营养物质,防止水质过肥,根部是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水生植物种植面积约占水面面积10%左右为宜。
1.1.4 放养滤食性鱼类
放养一些鲢鱼和鳙鱼,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每667 m2放养30~50 g/尾的鲢鱼种200~300尾和鳙鱼种30~50尾。
1.2 池塘消毒
土池放养泥鳅前8~10 d用生石灰150~200 g/m3消毒,再注入新水。水泥池使用前用清水将池子洗刷干净,曝晒4~5 d,然后用三氯异氰尿酸钠5~10g/m3消毒液全池泼洒消毒,24 h后将消毒液排净,并加入新水50~70 cm, 10 d后放养泥鳅苗种。
1.3 苗种选择和消毒
1.3.1 鳅种选择
放养的泥鳅苗种要求体质健壮、大小一致、无伤无病、游动活泼。放养前要对苗种进行筛选,一是把不同规格泥鳅经筛选分开;二是去除病鳅和残鳅;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使用电捕、药捕的泥鳅种,否则泥鳅下塘后死亡率会很高。
1.3.2 苗种消毒
泥鳅苗种下塘前用用3%~5%的食盐水消毒3~5 min或15~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5~10 min,具体消毒时间可根据水温和鳅种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
1.4 科学投喂
泥鳅一般水温10℃时开始摄食,水温15℃时摄食增加,水温24~27℃时摄食旺盛,高于30℃时或低于10℃时基本不摄食,要停止投喂。泥鳅投喂时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定时:泥鳅有两个摄食高峰,7:00-10:00和16:00-18:00,人工投喂时要根据该特性进行。一般每天投喂3~4次,时间为上午9:00、下午14:00、下午18:00左右,下午最后1次投喂量可多些,占全天投喂量的40%,在7-8月份泥鳅生长旺季,晚上8:00-9:00可增加一次投喂量,但晚上投喂量不要超过全天投喂量的四分这一。定量:8 cm以下泥鳅的饲料投喂量占泥鳅体重的4%,8 cm以上泥鳅饲料投喂量占泥鳅体重的3%,每次投喂以泥鳅吃到八成饱为宜,投喂时要注意的是泥鳅贪食,动物性饲料不易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消化不良,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定点:面积小一点的池塘可设多个活动饲料台实行定点投喂,把饲料均匀放入饲料台内,这种投喂方法便于观察泥鳅的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减少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面积大一点的池塘可采用投饵机投喂,也可采用人工全池遍洒法投喂,这样可使泥鳅均匀摄食,不致于使泥鳅规格悬殊太大。定质:所投喂的饲料要保证原料新鲜、无霉变、营养全面,符合泥鳅生长需求,蛋白质含量达到30%以上,不得在饲料中添加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和添加剂,也不能在饲料中长期加入抗生素。
1.5 药物预防
平时通过外用药物与内服中药饵进行预防鳅病。每半月用稳定性的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1次,用量为0.7×10-6;每半月投喂一疗程药饵,按泥鳅体重的0.2%拌入大蒜素或1%~3%添加大蒜泥,连用4~5 d。
1.6 安全越冬
泥鳅在越冬前必须做好育肥工作,越冬期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越冬前要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其中动、植物饲料比为6∶4,以增加泥鳅体质,使之安全越冬;泥鳅在越冬期要使池塘底质保持30~50 cm淤泥层,同时要加深水位保持池水水深为1.5~2 m,水温为2~10℃。由于泥鳅钻入底泥的密度较大,需要溶解氧仍然很大,因此要防止水面结冰,一旦结冰,则须随时敲破,以免造成泥鳅生命危险。
1.7 正确运输
大批量的运输泥鳅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死亡和大量患病的情况。一是容易缺氧;二是在运输过程中水温差过大导致泥鳅患病。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密度不要过大,采取加水和降温措施不要使水温差不要超过3℃。
1.8 放养密度要合适
一般每m2放养1 cm的水花500~1 000尾,3~4 cm的夏花200~250尾,5 cm以上的鳅种100~150尾。
2 常见病害防治
2.1 烂鳍病
2.1.1 症状
病鳅的鳍、腹部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严重时背鳍、尾鳍及胸鳍发白并烂掉,鱼体两侧自头部到尾部浮肿并有红斑。该病为细菌感染,在夏季易流行。
2.1.2 防治方法
用聚维酮碘(含有效氯1%)溶液全池遍洒,用量为0.3×10-6~0.5×10-6;用氯杀宁溶液全池遍洒,用量为0.2×10-6~0.3×10-6,每天1次,连用1~2 d。
2.2 红环白身病
体表及各鳍条呈灰白色,体表出现红色环纹,严重时患处发生溃疡、病鳅食欲不振,游动缓慢。该病通常因泥鳅捕捉集中后,长时间在流水处暂养而发生。
防治方法:将病鳅从流水池转入池塘养殖;用0.15×10-6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遍洒。
2.3 赤皮病
泥鳅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并继发感染水霉病。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此病通常因捕获不当、长途运输等使鳅体受伤,或因水质恶化引起。
防治方法:尽量减少泥鳅擦伤和受伤;用0.1×10-6~0.3×10-6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治疗方法同烂鳍病。
2.4 气泡病
病鳅的体表及鳍条、鳃丝或肠道内附着有很多的小气泡,使鱼体上浮,失去平衡和下沉能力,最终衰竭而亡,镜检可以看见血管中有大量气泡,引发栓塞。此病多因使用未经曝气地下水或水质过肥,溶于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等原因引起,主要危害泥鳅苗种。
防治方法:若用地下水应经曝气;发现泥鳅得气泡病,立即加注新水排掉部分老水,适当提高水体的pH值和水体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每667 m21 m水深水体用4~6 kg的食盐水全池遍洒。
2.5 小瓜虫病
肉眼可见病鳅的皮肤、鳃、鳍条上布有白点状孢囊。
治疗方法:用生姜和辣椒汁混合剂治疗:每667m21 m水深用辣椒粉250 g和干姜100 g混合煮沸半小时,全池泼洒。
2.6 生物敌害
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11
【摘 要】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近年来该病在华北地区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本文从该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等几方面着手分析,以供同行和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规律;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是徐州市冬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过去仅在沿海地区局部发生为害,近年来随着土肥水条件的改善和小麦栽培密度的提高,田间郁蔽度加大,全市发生较为普遍,为害加重,目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据徐州市植保站测定,罹病株千粒重一般降低3-5克,重者下降10克以上。受害麦田通常减产5%-0%,严重者达20%-50%。
1.症状
小麦从幼苗至成株均可被白粉病菌侵染,但该菌以侵害叶片为主,发病重时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受害。其症状以叶片正面最为明显。麦株受害部位初期仅为灰白色丝状小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绒絮状霉斑,上覆一层粉状霉,即孢子堆。发病重时,霉斑可相互连片,甚至覆盖全叶。粉状霉层先是白色,渐变灰色,最后呈灰褐色,霉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有性器官闭囊壳。
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乃至枯死。小麦颖壳受害时能引起枯死,致使麦粒变秕,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植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而且茎秆纤弱,极易发生倒伏。
2.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闭囊壳越夏。在气温偏低的地区或环境,以分生孢子侵染自生麦苗;在夏季低温干燥处遗留下的闭囊壳和未释放完的子囊孢子存活时间较长,也能渡过夏季,而后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秋播麦苗;在夏季低温干燥处遗留下的闭囊壳和未释放完的子囊孢子存活时间较长,也能渡过夏季,成为秋季麦苗发病的初侵染来源。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季麦苗发病早而重,在无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则秋季麦苗发病晚而轻。在胶东半岛平原麦区一般年份秋苗发病较少,但在部分山丘麦田则发生较为普遍。秋苗发病轻重与越夏菌源数量、小麦播期和秋苗期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一般越夏菌源多,小麦播期早,秋季气温高、湿度大的年份发病较重。秋苗发病后,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翌年春季,越冬病菌先在麦株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依次向中部、上部叶片发展。发病严重时可引起穗部染病,一般发病田或重发病田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影响小麦白粉病春季流行的主要因素如下。
2.1菌源
春季发病的菌源主要是当地越冬菌源,也有来自邻近发病早地区的分生孢子。若当地秋苗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春季小麦发病早而重,易引起流行。若当地越冬菌源少,仅靠邻近地区传播来的分生孢子侵染,小麦发病晚,不致造成大流行。
2.2气象条件
已有研究表明,白粉病菌发展的温度范围为5℃-25℃,以20℃左右病害发展最快,在温度0℃以下或28℃以上不发病。在发展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发病愈早,潜育期愈短,病情发展速度愈快。白粉病菌对湿度的要求不甚严格,一般相对湿度60%-70%,病菌孢子就可以萌发和侵入为害。故凡春季气温回升早,麦田相对湿度较大的年份,白粉病发生早,而易流行。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对直射阳光很敏感,在春季发病期,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重,反之则轻。
2.3栽培条件
秋季小麦过早播种,氮肥过多,磷、钾肥不足,浇水管理不当,植株茂密或倒伏,造成麦田阴蔽潮湿的环境,有利严重发病。在干旱年份,植株生长不良,发病也会严重。
3.综合防治技术
3.1选用丰产抗病良种
由于小麦品种间存在着抗病性显著差异,因此不仅要选择国审和省审的品种,同时还要因地制宜选用比较抗病的丰产良种,如烟农21,淮麦20、徐麦31、济麦22等,但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及更换,以免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
3.2减少初侵染来源
由于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因此在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在秋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秋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
3.3加强栽培管理
主要措施有:①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但过晚播种则会造成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麦叶幼嫩,抵抗力差,发病程度较重。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长弱,易倒伏,发病加重。② 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可显著降低病情,要坚决避免偏施氮肥。③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4药剂防治
在目前抗病品种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白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药剂防治包括播种期拌种和春季喷药防治。①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三唑酮(粉锈宁)拌种进行防治,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用药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三唑酮拌种能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而且残效期可达60d以上,还能兼防根部病害。②春季喷药防治: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要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等。一般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 [科]
【参考文献】
[1]李良玉.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11,(33).
[2]王志顺,陈桥生,张道荣,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
介壳虫综合防治技术 篇12
在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城市园林建设发展趋势下, 各地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逐渐增多, 工程建设投资越来越大, 设计水平越来越高, 施工质量也越来越精, 为人们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但是, 园林工程项目建设几年后, 园林绿地中有些植物的长势却越来越差。经调查, 除了水肥没有掌控好外, 病虫危害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如介壳虫就是一种顽固难治的害虫, 园林养护工人在喷杀介壳虫时采取大量喷洒杀虫剂的措施, 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 还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污染。为此, 本文根据以往的经验, 谈谈介壳虫的防治技术。
2 介壳虫的生态特征
2.1 介壳虫的形态特征
介壳虫, 同翅目, 蚧总科蚧科。雌虫体极扁, 分节不明显, 足及触角均短小, 无翅, 大多数终生固着在寄主植物上, 用细长的口针刺入植物体内吸取汁液, 体表常盖有虫体分泌的蜡壳, 卵产于体下、蜡壳或各种蜡囊中。
2.2 介壳虫种类
介壳虫种类繁多, 危害观赏植物的介壳虫主要有红蜡蚧、角蜡蚧、龟蜡蚧、球坚蚧、褐圆蚧、矢尖蚧等。
2.3 介壳虫发生规律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 其发生规律各不相同。除了有性繁殖, 介壳虫还可进行孤雌繁殖。繁殖量大, 产的卵90%以上均能发育, 有的1年发生1代, 高的可达3~4代, 以1年2代来计算, 1只介壳虫, 1年繁殖量多达90000只。
在本地区, 每年的11月至翌年2月, 大多数介壳虫都处于越冬虫态, 一般以若虫状态过冬;每年3月, 气候开始转暖, 越冬过来的介壳虫开始取食, 4月份陆续开始产卵, 5月份孵化出第一代介壳虫, 5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第二代于7月下旬开始孵化, 8~9月为孵化盛期, 10月上旬孵化结束。11月后大多数蚧类害虫就开始寻找越冬场所。产卵期、孵化盛期的时间在1年当中不固定, 主要决定于当年的气候状况。在5月份要经常观察易受介壳虫危害的观赏植物, 看看枝条上是否有仅0.5mm大小的小虫在慢慢蠕动, 这就是刚孵化出来的介壳虫。枝条上有密密麻麻小介壳虫出现时就是孵化盛期。
2.4 危害症状
在早春树液开始流动以后, 介壳虫便开始取食, 雌成虫产卵后, 经数日便可孵化出无蜡质介壳的可移动的小虫, 为初孵幼虫。幼虫在观赏植物上爬行, 找到适宜的处所后, 便把口器刺入花木植物体内, 吸取汁液, 开始固定生活, 使寄主植物丧失营养并大量失水。受害叶片常呈现黄色斑点, 日后提早脱落。幼芽、嫩枝受害后, 生长不良常导致发黄枯萎。介壳虫在危害观赏植物的同时, 有的还大量排出蜜露, 因而导致烟煤病发生, 使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受害严重的植株, 树势衰退, 最后全株枯死。
3 介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3.1 防治策略
根据介壳虫种类多, 习性隐蔽, 体型微小, 以及能随寄主植物扩散蔓延等特点,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合理协调运用各种有效防治措施, 经济、安全、有效地综合治理介壳虫的发生和为害。各种介壳虫的生活习性和为害特点差别都比较大, 而且蜡质介壳对介壳虫具有防护作用, 如果不结合介壳虫的发生规律及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防治效果往往不是很好。针对不同介壳虫种类, 选择最佳防治时期施药, 是防治介壳虫的关键。
3.2 做好花卉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
介壳虫的远距离传播, 主要靠苗木和种子携带, 在调运苗木等繁殖材料时应严格检疫, 发现有介壳虫的苗木, 应予以处理或销毁。
3.3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栽植, 科学整形与修剪, 合理施肥, 保持通风透光, 使其生长健壮, 提高观赏植物的抗虫性, 可减轻介壳虫的危害程度。冬季和春季结合修剪, 剪除虫枝, 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剪下来的有虫枝条要及时销毁。在生长期, 剪除一些过密枝、隐蔽枝。对枝条上少量的介壳虫, 可用刷子刷除, 或用竹片刮掉。
3.4 保护天敌
现已发现, 介壳虫的捕食性天敌有瓢虫类、小蜂类, 可人工释放天敌昆虫防治介壳虫。如用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 用扁角跳小蜂防治红蜡介。在化学药剂防治时, 不宜滥用农药, 应保护好害虫的天敌, 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3.5 化学药剂防治
卵孵化盛期及若虫期蜡质保护层尚未形成时为1年中用化学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目前, 含杀扑磷成分的杀虫剂是杀灭介壳虫效果最好的药剂, 含杀扑磷有效成分的商品农药主要有40%杀扑磷乳油、噻嗪·杀扑磷乳油、40%速蚧克乳油、40%介克特乳油、10%蚧绝乳油等。若虫孵化盛期后, 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 向枝叶喷施药液, 每隔7~10d喷洒1次, 连续喷洒2~3次, 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喷约时要求周到彻底, 采取淋洗式喷雾, 保证树体上下、枝干四周、树冠内外喷匀喷透, 不留死角。在观赏植物萌芽前使用, 浓度以800倍为宜, 在萌芽后以1500倍为宜, 不宜随意加大浓度, 否则会引起褐色叶斑, 产生药害, 且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喷药宜选在早晚气温低、风速低时进行, 一般上午9时至下午5时停止施药, 气温超过28℃、风速超过每秒4m、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应停止施药。
3.6 常用杀介壳虫药剂及使用方法
(1) 40%杀扑磷乳油, 1500~2000倍均匀喷雾。日本明治药品工业株式会社、陕西康乐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浙江杭州大地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农业部正式登记的专业杀灭介壳虫制剂, 具有高含量、超浓缩、强渗透、不反弹等诸多优秀特点, 防治效果突出。采用日本高效融蜡助剂, 可击穿介壳虫的外壳, 使药液迅速融蜡破壳, 杀虫效果彻底。
(2) 噻嗪·杀扑磷乳油, 总有效成份含量28% (噻嗪酮8%+杀扑磷20%) , 又名蚧宝、终介。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在介壳虫分泌蜡质、蜡粉前使用效果最佳。防治幼蚧用1200倍液, 防治成蚧用800倍液。
(3) 蚧克特40%乳油, 浙江禾本农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蚧克特40%乳油是一种广谱的有机磷杀蚧杀虫剂, 对害虫和螨类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尤其对介壳虫有特效。可用于防治果树、花木等植物上的红蜡蚧、失尖蚧、糠片蚧、褐圆蚧、粉蚧等害虫。
(4) 40%速蚧克乳油, 可防治各种介壳虫, 兼治蚜虫、粉虱及桃小食心虫等鳞翅目害虫。速蚧克对介壳虫的成蚧防效良好, 具有强烈的渗透性, 可以杀死叶背及隐藏在叶丛中的害虫。城固县丰叶农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5) 30%蜡蚧灵乳油, 中外合资烟台福联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含有强溶蜡质, 在短时间内击穿和溶解害虫表面的蜡质膜, 破坏各种害虫的生态抗性, 具有高效, 速效, 低毒等特点。
(6) 10%蚧绝乳油, 贝马集团山西永济农药厂生产。
摘要:针对园林绿地中的介壳虫危害, 简要介绍了介壳虫的种类、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从检疫工作、花卉调运、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等方面论述了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园林植物,介壳虫,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秦雪峰, 柴立英, 赵春玲.新乡市花卉常见介壳虫的识别及综合防治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7 (1) :27~29, 34.
[2]杨国珍, 彭华平, 单烈文.花木常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6) :120~122.
[3]马琰.日本龟蜡蚧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18) :28~29.
[4]王磊, 任有华, 赵华正, 等.潍坊地区园林植物介壳虫危害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7) :2016~2017, 2020.
[5]张志芳, 刘爱民.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绿色控制策略[J].山东农业, 2003 (12) :104~105.
[6]邢光耀.介壳虫综合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 2004 (2) :17~18.
【综合防治技术】推荐阅读: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10-15
番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06-27
羔羊腹泻综合防治技术08-08
稻田杂草综合防治技术08-08
煤矿综合防治水技术09-07
猪瘟的综合防治技术11-22
蜜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07-21
1 蔬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08-30
压综合防治05-22
综合防治策略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