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及其综合防治

2025-01-09

仔猪腹泻及其综合防治(精选11篇)

仔猪腹泻及其综合防治 篇1

仔猪腹泻在仔猪中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根据报道[1], 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 死亡率可达10.3%, 冬季发病率可达69.9%, 死亡率可达19.6%。若不采取适宜的措施, 往往造成仔猪大量死亡或生长缓慢, 甚至成为僵猪, 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 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如何有效的防治和控制仔猪腹泻已成为养猪生产的焦点。

1 病因分析

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三个阶段: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至2月龄内的仔猪。仔猪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 包括管理因素、饲料因素、仔猪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等, 通常把这些致病因素归类于传染性因子和非传染性因子两大类。

1.1 传染性因子

引起腹泻的传染性致病因子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由于致病因子是由活的生物组成, 因此, 本类致病因子所致腹泻具传染性。致病因子主要包括细菌 (如仔猪黄白痢、红痢、副伤寒等) , 病毒 (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 , 真菌和寄生虫 (如蛔虫病、球虫病等) 。

1.1.1 仔猪黄白痢

主要诱因是气温变化, 饲料改变等应激因子, 轮状病毒感染也是主要诱因之一[2]。本病传染源主要是母猪。仔猪黄痢: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常发于1周龄以内仔猪, 发病严重, 死亡率高。仔猪白痢:由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 多发于2~3周龄乳猪。

1.1.2 仔猪红痢

又称小猪肠毒血症,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乳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3]。传染源主要是母猪, 肠道排菌造成地面和奶头污染。常发于1~3月龄仔猪 (国外报道4月龄的仔猪也能发生) ,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70%~100%) 。

1.1.3 仔猪副伤寒

主要由密集饲养、环境污秽、潮湿、各种应激、营养障碍等因素诱发的, 多发于1~4月龄猪。

1.1.4 猪痢疾

又称猪血痢,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 但以7~12周龄仔猪多发, 呈血性下痢。

1.1.5 病毒性腹泻

(1) 传染性胃肠炎 (TGE) [4]、 (2) 猪流行性腹泻 (PED) 、 (3) 猪轮状病毒感染 (PRV感染) [2]。上述三种病毒是引起我国流行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此外, 肠病毒感染、猪瘟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腺病毒感染、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等病毒性疾病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腹泻症状。

1.2 非传染性致病因子

1.2.1 消化机能不全

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 胃肠重量轻、体积小、运动机能微弱、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有密切关系的小肠绒毛长度、小肠上皮凹陷深度、绒毛面积和淋巴细胞等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小肠绒毛很容易被病菌和正常的断奶措施所破坏而缩小小肠对养分的吸收面积。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 从吃母乳变成以饲料为主, 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足的应激, 降低了酶的水平。根据资料表明[5], 断奶后1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使本来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 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 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并且仔猪胃排空速度快, 缺乏反射性胃液分泌, 因此食糜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得到消化、吸收, 于是形成了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1.2.2 免疫功能不健全

母猪初乳中乳球蛋白 (主要是免疫球蛋白) 含量高达7%, 初生仔猪由于肠壁通透性很大, 可以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而此后, 由于常乳中的乳球蛋白含量仅为0.5%以及肠壁的封闭作用, 仔猪从常乳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就很少了。仔猪主动免疫一般在10日龄以后开始形成, 至6周龄主要依靠自身合成抗体。2~6周龄期为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的过渡期, 由于早期断奶正处在此过渡期, 而且与自然吮乳仔猪相比, 早期断奶仔猪表现出显著的免疫抑制, 因此此期仔猪抵抗力极弱, 易发生腹泻及疫病[6]。此外, 来自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豆粕中的球蛋白、β-聚球蛋白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复合物是造成仔猪胃肠道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物质, 饲喂断奶仔猪可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 造成肠道绒毛高度降低, 绒毛萎缩脱落、吸收不良而导致腹泻[7]。

1.2.3 抵抗力低

仔猪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 特别是胃酸分泌量比成年猪低, 杀菌能力差, 幼龄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 对外界环境变化极为敏感, 尤其是对低温变化极其敏感, 每当进入寒冷季节, 南方各地经常发生仔猪腹泻[8]。

1.2.4 应激反应

仔猪断奶后, 母仔分离, 使仔猪失去了母猪的爱抚和保护, 由依附母猪生活变成了仔猪独自生活的心理应激过程;再是由母乳转向干饲料的营养应激使仔猪失重, 血糖、胰岛素、生长激素及肝糖原等水平均降低, 胃p H值、氢化可的松、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 引起仔猪采食量减少;最后是要经历环境应激, 新组合的群体在新的环境中存在一个适应过程, 可能发生情绪焦虑, 咬斗等现象, 加上环境温度, 湿度的变化, 易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9]。

1.2.5 过敏性反应

早期断奶能提高母猪的繁殖率, 减少由母猪向仔猪的疾病传播, 并能提高生长期的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6]。然而, 对仔猪进行早期断奶会给仔猪的生长发育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造成仔猪断奶后生理机能紊乱, 出现腹泻和水肿等病理现象。对仔猪实施早期断奶为何出现腹泻、水肿等病理现象呢?原因是, 对日粮抗原的暂时性过敏反应是诱发仔猪早期断奶后腹泻的先决因素[10]。如仔猪在断奶前大量采食日粮蛋白质, 其肠道免疫系统产生耐受性, 到断奶时不会发生任何过敏反应。若断奶前采食日粮蛋白质数量不多, 则肠道处于超敏状态, 对断奶后所采食的蛋白质会产生较强烈的过敏反应于是仔猪发生腹泻。

1.2.6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仔猪腹泻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中病原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 它在猪肠道中生长繁殖所需的最适p H值为6~8, p H值为4以下才能使其失活。早期断奶仔猪由于胃酸分泌不足, 采食固体饲料后, 胃肠p H会上升到5.5以上甚至更高。同时, 断奶应激还会使循环抗体水平降低, 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 引起仔猪抗病力弱。这就为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在其中安居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环境。除此之外, 大肠杆菌还可以分泌肠毒素, 肠毒素可以与肠粘膜上受体结合, 从而导致小肠粘膜不可逆的高液体分泌, 形成腹泻, 肠毒素还可进一步作用使肠上皮组织受损, 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1.2.7 霉菌素中毒

黄曲霉素可致猪发生出血性腹泻, 赫曲霉素和枯青霉素也可致猪腹泻, 烦渴厌食和脱水。而饲料污染, 潮湿霉变是饲料霉菌素产生的重要原因。猪对霉变饲料通常较为敏感, 特别是断奶仔猪, 几乎一接触到发霉饲料就立即出现腹泻, 日粮中缺少蛋白质、硒和维生素是霉菌素中毒导致腹泻症状的重要诱因。

2 仔猪腹泻病的鉴别

2.1 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导致仔猪腹泻的最常见因素是大肠杆菌病、低血糖症、传染性胃肠炎 (r CE) 、梭菌性肠炎 (CE) 、球虫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 (RE) , 这6种疾病是断奶前仔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因。此外, 不常发生的某些病症, 其主要症状为腹泻的还有类圆线虫侵袭、猪痢疾 (SD) 、猪丹毒和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 (PR) 和弓形虫病也能引起仔猪腹泻, 但腹泻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2.2 根据散播速度判断

暴发性腹泻并迅速传播的病症常与病毒感染有关。隐性发生、缓慢传播, 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腹泻症的多见于细菌性疾病或寄生虫病。

2.3 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第一天或第二天发生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低血糖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和猪丹毒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大肠杆菌和无乳症引起的腹泻除见于生后头几天, 也常见于3周龄的仔猪。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和伪狂犬病的典型特征。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2.4 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剖检发生腹泻的猪, 应重点检查3个部位:一是检查肠系膜内的乳糜管。其内有无脂肪可反映出疾病能否引起绒毛萎缩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传染性胃肠炎的突出变化是乳糜管内没有脂肪, 这种现象在轮状病毒性肠炎则不一定见到, 而大肠杆菌病则不影响肠道吸收脂肪的能力。二是检查肠的浆膜面是否变红 (梭菌感染) 或透明 (传染性胃肠炎) 。三是检查粘膜面是否有出血点或明显的出血 (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病) 和纤维性坏死性膜.膜可能为固膜性的 (球虫病、慢性梭菌性肠炎) 或出血性的 (急性梭菌性肠炎、猪痢疾) [11]。

3 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

仔猪腹泻病是多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若只着眼于病原的控制, 而忽视了其它非病原性因素的控制, 往往对该病的控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养猪场生产者应对本场的生产条件、饲养管理以及疾病控制措施等进行分析, 找出主要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 才能有效地控制该病。

3.1 预防措施

3.1.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舍内外清洁卫生。每天打扫猪舍卫生,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猪只占用栏舍面积推荐值为:小猪每头0.3m2, 中猪每头0.6m2, 大猪1m2。注意防寒保温, 不同日龄的仔猪所需的温度标准为:1~3日龄3O~32℃, 4~7日龄28~30℃, 15~30日龄26~28℃, 2~3月龄22~26℃。

3.1.2 隔离消毒

(1) “1%双链季胺盐络合碘溶液”消毒水;

(2) “复合酚溶液”消毒水;

(3) “5%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水。

3.1.3 注意合理的日粮搭配

小猪阶段一般可消化粗蛋白控制在18%~19%, 尽量避免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饲料加工前要仔细检查玉米、豆粕、麸皮等原料质量, 防止发霉变质。有条件的可检查一下黄曲霉素是否超标。

3.1.4 断奶早期仔猪腹泻的预防

在准备断奶之前, 将500~600g的补料分次给哺乳仔猪补料, 通常在7日龄时, 就可以用乳猪料诱食。

3.1.5 注意驱虫

定期驱除猪的体内外寄生虫, 搞好灭鼠、灭蚊蝇等工作。

3.2 对病毒性和细菌性腹泻病的免疫预防

3.2.1“TGE、PED”二联灭活疫苗或“TGE、PED”弱毒疫苗

母猪分娩前20~30d后海穴接种, 仔猪通过乳汁的被动免疫获得保护。

3.2.2 PRV弱毒疫苗

在产前15d和产后7d对母猪进行2次免疫, 仔猪通过被动免疫获得保护。

3.2.3 C型产气荚膜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

母猪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5ml, 产前15d加注10ml, 或对怀孕后期母猪注射C型魏氏梭菌苗。

3.2.4 仔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产前40~42d和15~20d各注射接种1次。

3.3 治疗方案

3.3.1 仔猪黄白痢的特效疗法

硫酸链霉素混饮疗法:将硫酸链霉素溶于适当水中, 按每头每次灌服10~20万IU, 每日2次, 连续2~3d, 对仔猪黄白痢治愈率达95%~100%。

3.3.2 地塞米松磷酸钠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疗法

取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0.2ml, 0.5%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1ml混合后, 立即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2d。

3.3.3 氟苯尼考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联合疗法

氟苯尼考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20mg计算, 肌肉注射, 0.5%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1ml肌肉注射, 一次用药即可。

3.3.4 阿普拉霉素

在仔猪补料与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 每1000kg饲料80~100mg, 连用7d, 可有效地防治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 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

3.3.5 母仔同治

在分娩前或分娩后对母猪投服或注射抗菌药物, 最好用长效抗菌药物, 如长效抗菌剂—特效米先、得米先等。小猪吃到母乳后获得药物, 这样2~3d, 仔猪白痢可痊愈, 仔猪黄痢可得到预防控制。

3.3.6 猪痢疾 (血痢) 的治疗方法

对已表现出血痢的猪隔离单独注射治疗, 药物痢菌净 (乙酰甲喹) 剂量5mg/kg体重, 肌肉注射, 1天2次, 连用2~3d。对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可疑健康猪, 将痢菌净加到饲料日粮中, 剂量0.01%~0.02% (即每吨饲料添加100~200g痢菌净) , 连续使用7d, 也可使用维吉尼亚霉素, 饲料添加, 剂量0.01%, 连续使用2周。待全群猪症状基本控制后, 全群饲料添加痢菌净0.005%~0.01%连续使用4~7周。

3.3.7 病毒性腹泻治疗

使用干扰素:对初生3周龄仔猪内服1~20IU的人用干扰素, 可明显增加患传染性胃肠炎的存活率。利用鸡新城疫工程疫苗作为干扰素诱导剂, 刺激机体内干扰素的产生来控制病毒性腹泻。使用生理盐水对鸡新城疫疫苗作50~100倍稀释, 肌肉注射, 每只猪3~5ml, 现配现用, 实践证明此法预防保护率达95%, 治愈率达85%以上。一般在2~4d, 即可痊愈, 个别未愈病猪可重复一次用药。

3.3.8 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山药10g、扁豆15g、莲肉10g、桔梗8g、薏苡仁8g、砂仁10g, 加清水1000ml, 浸泡30分钟, 水煎20分钟, 去渣, 分3次灌服, 在灌服中药的同时灌服诺氟沙星10 mg/kg。1剂/天, 3剂为一疗程。

4 小结与讨论

4.1 应用药物控制仔猪腹泻应遵循以下原则[12]

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 要早用药、药量足、疗程短, 制订完整的猪群药物保健计划, 仔猪在断奶、转群或者其他应激因素时, 除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外, 还应加入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抗应激药物。猪场应对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筛选。为了兼顾仔猪腹泻各病原的控制, 可以选择性的对母猪进行投药。种母猪产前产后各喂周, 种公猪每月喂l周。

4.2 参苓白术散加减合诺氟沙星治疗仔猪腹泻

则中药具有祛邪扶正, 补气健脾, 和胃渗湿之功, 优势在于能调节整体机能状态, 增进机体的免疫力, 疗效稳定, 副作用小;西药作用速度快。中西药结合治疗仔猪腹泻性疾病有独到功效[13]。

4.3 加强管理, 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仔猪自身神经调节和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 对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适应性较差, 易造成消化机能的紊乱引起腹泻。因此, 保持舍内温暖和一定湿度 (50%~60%) 、避免温度骤然升降。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保持分娩舍、保育舍清洁、卫生、干燥;逐步断奶, 保持断奶前的饲喂次数和方式;逐渐更换饲料, 避免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对预防仔猪腹泻至关重要。

摘要:仔猪腹泻是指四月龄以内的小猪尤其指哺乳仔猪, 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流行性疾病。它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的一种常见的多因素性疾病, 常常导致饲料报酬率低, 生长发育缓慢, 甚至死亡, 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有效控制疾病, 尽量减少养猪生产中的损失。本文对仔猪腹泻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仔猪腹泻综合症,鉴别诊断,病因,防治

仔猪腹泻及其综合防治 篇2

猪场仔猪腹泻病防治要点

仔猪腹泻病严重影响猪场的健康发展,最严重的是断奶上保育栏这段时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五点防治措施,希望能给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作 者:顾国炳  作者单位:罗平县畜牧局,云南,罗平,655800 刊 名:云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YUNN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858.282.61+2 关键词: 

仔猪腹泻及其综合防治 篇3

一、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

1.母源带毒。发病原因为母猪产后感染(如患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等)和母猪隐性带毒,使致病因子通过乳汁和接触传染给乳猪。乳猪病后表现为红、黄、白痢和水样腹泻。防治主要针对母猪:母猪产前、产后8小时各肌肉注射一次长效抗菌剂(磺胺类),剂量10毫升/次,或产前24小时喂服“子母康”1袋,产后连喂3天,每天喂服1袋;根据母猪产后感染发病症状,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2.乳猪感染。乳猪自身感染了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流感、猪瘟、细小病毒、冠状病毒等)、寄生虫等。乳猪主要表现为不食、体温升高,红、黄、白痢及水样腹泻等症状。治疗方法:细菌、病毒感染的,取庆大霉素10支,计20毫升(8万国际单位/支)、黄连素2支,计20毫升(0.1克)、盐酸吗啉双胍2支,计20毫升(0.5克/支)、复方敌菌净片100粒混合浸泡10分钟后搅拌均匀,乳猪每1公斤体重喂服混合液2毫升,病重者重复使用1次。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可用敌百虫片,按每1公斤体重0.1~0.5克一次喂服,1周后再用服一次;或用槟榔20克,贯众40克煎水喂服。

3.环境变化。昼夜温差变化大,特别是部分地区昼夜温差达15℃以上时,极易造成乳猪腹泻。另外,饲养场所变更、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药水的刺激等都可引发疾病。防治办法主要是: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加强饲养管理。病重乳猪可适当应用黄连素、痢菌净等药物治疗。

4.消化不良。原因有四种:一是母猪产前营养过剩,产后蛋白质摄入过多,造成乳汁过浓,引起乳猪脂肪性下痢。病仔猪粪便呈黄色油脂状,有臭味,以3~10日龄仔猪多发,一般全窝发病。二是母猪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同时仔猪开食较晚,造成乳猪饥饿性下痢。病猪粪便呈黄绿色,毛色无光。该型多发于15~20日龄。三是在补料期间饲养方法不当,饲料搭配不合理,饲喂次数过少。猪只每次吃得太饱,饮水过多,造成饲养性下痢。病猪粪便中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防治:仔猪、乳猪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防止人为因素造成仔猪下痢。药物治疗:母猪用小苏打片60~80克,分4次内服;苦参100~200克,煮水后拌料喂母猪;酵母片50~100克,分4次给母猪内服。仔猪可口服小剂量的酵母片,用痢菌净粉等结合治疗。四是饲喂了霉烂变质饲料。给哺乳仔猪的补料中有过期、霉变饲料,仔猪吃了这种过期霉变饲料造成腹泻。此时应立即停喂补料,改喂新鲜饲料。

5.乳猪贫血。造成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营养不良,母猪怀孕期饲养管理不当,缺乏青饲料或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仔猪出生后皮肤灰白,可视黏膜苍白,排泄灰白色黏稠的稀粪。防治:右旋糖酐铁或葡聚糖铁钴注射液2毫升(每1毫升含铁元素50毫克)于仔猪出生后3天内深部肌肉注射;用硫酸亚铁0.5克、酵母粉1克混于补料中,每天一次连用10天。

6.矿物缺乏。据资料表明,我国70%的地区土壤都缺硒,在这些地区的土壤上生长的青饲料会存在缺乏硒元素的问题。另外,日粮中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搭配不合理也可造成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仔猪拉黄色或黑色粪便,四肢无力,眼睑、下颌和腹下水肿、肌肉战栗等。可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维生素A、D、E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7.药物反应。哺乳母猪在哺乳期发病,若用药不当可引起猪腹泻;另外,仔猪在注射猪瘟、副伤寒等疫苗时,由于体质原因也可发生腹泻。为确保免疫成功,此时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只要加强饲养管理,1~2天即可康复。

二、综合防治策略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搞好环境卫生。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仔猪在哺乳期间,应加强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提高仔猪断奶重和仔猪的身体状况。仔猪出生3天,肌肉注射性血素和0.2%的亚硒酸钠各1毫升,7天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到加强和健全。同时要精心护理仔猪,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适口性强、容易消化的全价料,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05%的土霉素钙盐,乳头每天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两次。

3.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其防治 篇4

1. 仔猪腹泻的直接原因

腹泻是消化道功能紊乱后由多种毒素作用于肠道, 造成肠道水、盐代谢失衡的一个综合症状。通常将粪中水分含量高于80%的症状叫临床性腹泻。这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打破了进入血液的水量, 从而提高了粪中水分含量, 导致腹泻。

2. 仔猪腹泻的病因

(1) 病原因素仔猪腹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圈舍潮湿、温度低、卫生差、消毒不严格, 造成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 仔猪由于抵抗病原微生物能力较弱, 常感染造成肠道腹泻。

(2) 初生仔猪免疫力差3周龄前是仔猪最关键的免疫期。此时仔猪已经开始吃食, 玉米豆粕型日粮系酸力值高, 仔猪采食后, 会使胃中的p H值高于4。同时, 进入大肠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又是肠道杆菌理想的培养基, 从而成为仔猪腹泻的又一病因。

(3) 仔猪受环境应激断奶仔猪受断奶应激、哺乳仔猪因气候多变, 仔猪受凉, 或哺乳母猪突然换料, 特别是能量饲料增加时, 母猪乳汁过稠, 乳汁中乳脂的含量过高, 导致仔猪肠道绒毛和隐窝发生改变, 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 打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 从而引发仔猪下痢。

(4) 补饲不当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正常生理机能较弱, 初生仔猪, 肠道中肠淀粉酶, 胰蛋白酶和乳糖酶的活性较高而胃蛋白酶没有活性, 食物的消化主要是在小肠中进行。当仔猪开始补料, 对日粮抗原过敏, 仔猪由哺乳过渡到哺饲期间, 因为肠道适应动物蛋白 (乳蛋白) 消化, 不适应植物蛋白消化, 尤其植物蛋白在乳猪饲料浓度超过20%情况下, 植物蛋白更容易破坏乳猪肠道黏膜, 引起消化不良, 特别是大豆蛋白酶因子的存在, 降低仔猪肠道内源性酶的产生, 进入肠道内的蛋白质不能被吸收利用, 成为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基, 引发仔猪腹泻。

(5) 保温不够温度越低, 仔猪越容易出现腹泻。在冬季, 还经常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而且死亡率很高。

(6) 其他因素母猪到了泌乳后期, 由于营养跟不上、泌乳量又大, 开始动用体内脂肪维持营养需要, 这样的奶, 容易引起小猪腹泻;另外食盐过量、药物过量、青菜、次硝酸钠等均可导致腹泻

3. 仔猪腹泻的预防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因此, 要分清病因、综合防治,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搞好环境卫生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 猪舍要彻底打扫

并用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1%~2%的火碱溶液泼洒消毒,

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 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消毒时应选择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 如复合醛类消毒剂, 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同时, 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百毒杀或戊二醛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 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 加强饲养管理 (1) 对仔猪要精心护理, 注意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 容易消化、并在料中加入0.05%~15%金霉素, 又可以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哺育期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抗生素, 乳头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 2次/d。 (2) 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最常用的是饲料中添加1%的柠檬酸, 使胃内保持一定的酸度。胃内酯性环境既适合有益的乳酸杆菌的繁殖, 又能抑制有害的大肠杆菌及其他病菌在胃内和小肠内滋生繁衍。 (3) 在饲料中添加酶类和生长促进剂。生产中常见的复合酶, 它可弥补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阿散酸作为生长促进剂作用于仔猪, 能改变肠道细胞代谢, 抑制肠道中有害细菌生长, 添加量以99×10-6/t的效果最好。

(3) 药物预防 (1) 产前母猪:注射大肠杆菌疫苗2次, 注射时间分别为产前40 d和15 d各一次;产前2~3 d饲喂中药仔姆康, 一般1袋/d, 连用2 d。 (2) 初生仔猪:口服一些抗生素或注射中药针剂, 预防拉稀。 (3) 72~96 h仔猪:注射牲血素, 7日龄开始补料, 选择优质乳猪饲料, 尤其是膨化产品, 以刺激胰蛋白酶的产生, 减少饲料粗纤维对肠绒毛膜的损伤。

(4)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 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 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 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 减少死亡,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4. 仔猪腹泻的治疗

(1) 查明病因做到对症治疗, 减少盲目用药, 以免延缓治疗时机, 尤其是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更要及时治疗, 消除病因。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制措施 篇5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34-02

在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是常发病之一,该病发生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发育受阻,严重的成为僵猪,饲料转化率降低,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病因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可归纳为非传染性腹泻与传染性腹泻两大类,非传染性腹泻发病原因多为饲养管理不当,防制措施不完善;传染性腹泻的病因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茵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

1.1 非传染性因素

母猪哺乳期间,仔猪主要通过乳汁获得营养,母猪更换饲料和生病会直接影响乳汁的成分和品质,继而影响仔猪的健康。在生产中,为了提高母猪哺乳的水平,应适当增加精饲料。但当精料添加过多时,使乳汁中脂肪含量增高,在仔猪胃肠消化功能较差的情况下,导致消化吸收的紊乱,就会引起仔猪腹泻;母猪患病,造成机体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出现腹泻。①早断奶,影响获取母源抗体,引发腹泻;②过早饲喂饲料或饲喂品质差的饲料易促发过敏反应使仔猪肠道受损,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肠道正常的菌群关系,引发腹泻;③营养成分急剧改变、母仔分离及分栏等营养、心理、环境应激反应会造成仔猪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引发腹泻;④仔猪断奶后,胃内pH升高,乳酸菌会逐渐减少,大肠杆菌逐渐增多,原微生物区系被破坏,引发腹泻;⑤胃肠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断奶对仔猪消化酶的活性影响较大,消化机能不健全,不能很快适应高蛋白、油脂等饲料而引发腹泻。⑥饲料中某些微量元素超标或饲料发生霉变引起的腹泻;⑦饲料或畜体接触毒源或药物中毒,被毒源污染而引起的中毒性腹泻。

1.2 致病微生物

1.2.1 细菌 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使肠细胞液体分泌增加,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90%)和死亡率(50%)均很高。临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萎顿,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其他还包括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副伤寒、仔猪红痢等,弯曲杆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性腹泻较为少见。

1.2.2 病毒 病毒侵袭肠绒毛细胞造成细胞死亡,影响肠的吸收功能,引发腹泻[1,2]。这类病毒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等。主要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和高度脱水。

1.2.3 螺旋体 引发腹泻俗称猪血痢、猪黑痢,是仔猪的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2~4月龄仔猪多发,季节性不明显呈缓慢传播,流行期长,易复发,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2.4 寄生虫 主要是球虫和阿米巴原虫。一般的胃肠道寄生虫都能够引起腹泻,如鞭毛虫、类圆线虫、毛圆线虫、蛔虫、鞭虫等。

2 综合防制措施

仔猪腹泻病因复杂,明确诊断困难,治疗带有试探性。所以,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

2.1 预防

在妊娠母猪产前K88或K99进行预防母猪预防是重点 预防病毒引起的腹泻用猪传染性胃肠炎(PEDV)和猪流行性腹泻(TGE),使仔猪通过母猪初乳获得免疫[3,4]。还可以在母猪的饲料中拌入一些中药,如“白头翁散”、“苍术散”等,效果良好。

2.2 消毒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舒适干燥。每批母猪、仔猪转出和转入前后,要对圈舍的门窗、墙壁、地面、料槽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2.3 治疗

仔猪腹泻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药敏试验,能够快速的确定首选抗菌药物的种类,在补液的基础上对症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和防止继发感染。

(1)非传染性腹泻。以保持机体微量元素平衡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为主。一般在腹泻的早期,肌肉注射牲血宝注射液、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同时内服乳酶生、乳酸菌、酸化剂等即可。

(2)细菌性腹泻。以抗菌、消炎、降温为主。抗菌药物选择应通过药敏试验确定,选择抑菌能力最强的药物进行治疗。

(3)病毒性腹泻。发生病毒性腹泻时,应当紧急接种疫苗,以缩短疫病流行的时间。有高免血清的最好是用高免血清进行预防治疗,病毒类药物治疗时,一定要辅以抗菌药物以防继发感染。

(4)螺旋体性腹泻。多使用抗菌药物,疗程在5 d以下的药物包括毒痢停、二甲硝基咪唑、泰妙霉素等。

(5)寄生虫性腹泻。有针对性的驱虫,辅以抗菌消炎药物治疗。

(6)中毒性腹泻。首先要查清毒源,使用特效解毒药。根据毒物不同的性质,分别采取洗胃、排泻、吸附、收敛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缪德年,徐福南,方明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J].畜牧与兽医,1998(5):202-204.

[2] 吴雅玲.猪病毒性胃肠炎[J].四川畜牧兽医,2002(5):67-69.

[3] 林建坤.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06(6):19-20.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篇6

1 仔猪腹泻的原因

1.1 生理性因素

仔猪出生后, 其各项身体机能尚不健全, 免疫力较差, 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腹泻病症的发生。尤其在仔猪断奶之后, 食物的变化会引起其胃肠道的不适, 甚至出现断奶应激反应。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不良, 也增大了腹泻的可能性。因此如果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或高钙饲料较多就会造成腹泻。

1.2 营养性因素

仔猪腹泻与胎儿期的营养有很大关系。如果母猪营养不良, 免疫力较差, 就会影响仔猪的发育, 仔猪出生后的身体机能也较差, 容易受到疾病伤害, 从而引发腹泻。

1.3 病毒性病原腹泻

如果猪舍环境不良, 极易引发仔猪的病毒性感染。分析显示, 导致仔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有: (1) 传染性肠胃炎病毒。该病毒导致的腹泻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 对仔猪的危害最大。同时母猪乳汁也是传播的途径, 也能够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 (2) 流行性腹泻病毒也是引起腹泻的元凶之一, 通常发病期在冬季, 一般是经口进入体内。 (3) 轮状病毒感染, 一般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 病毒经口入体内。

1.4 细菌性病原腹泻

病菌性腹泻的病源有: (1) 仔猪黄痢。对于1~3日龄的仔猪危害最大, 发病急, 致死率较高。粪便呈黄色粘液状态, 该病的发生与猪舍环境有很大关系, 尤其是潮湿的猪舍发病率更高。 (2) 仔猪白痢。该病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如果猪舍的卫生条件较差, 或者母猪的奶汁浓度不均匀, 极易造成该病的暴发。 (3) 仔猪副伤寒。该病主要由沙门氏菌所致, 在断奶后的仔猪群中发病率最高。该病与猪舍环境和卫生条件有很大关系。 (4) 仔猪红痢。该病又称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 1~3日龄仔猪多发, 病程短且死亡率高。

1.5 寄生虫性病原因素

猪球虫病主要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 造成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腹泻性疾病。该病一般对7~10日龄仔猪危害较大, 导致猪发生水样腹泻、脱水和生长发育缓慢。猪线虫病由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引发, 对仔猪危害较大, 能导致仔猪腹痛、腹泻、粘液或血性下痢。

2 仔猪腹泻的防治对策

仔猪腹泻很容易造成仔猪死亡, 给养猪业带来极大损失。通过调查显示, 做好仔猪腹泻病的防治工作, 能够有效地降低腹泻的发病概率, 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2.1 生理性腹泻的防治

首先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保证仔猪舍的温度、湿度和环境卫生处于最佳状态, 减少病菌感染的概率。同时在仔猪断奶期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断奶时间, 并逐步过渡, 避免对仔猪造成应激。采用同一型号的饲料饲喂, 尽量避免突然更换饲料。

2.2 营养性腹泻的防治

营养性腹泻的防治通常采用以下措施。

(1) 选用优质饲料, 保证营养均衡, 尤其是要采用全价饲料饲喂。饲料中适量添加有机酸和酶制剂, 调节仔猪胃肠道的菌群平衡, 避免肠道疾病发生。

(2) 做好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母猪良好的身体免疫力, 有助于仔猪出生后身体免疫力的提高。因此要保证妊娠母猪的营养水平, 并做好母猪的预防保健工作。在母猪产仔当日, 给母猪注射益母产后康或用“高效阿莫西林”拌料, 对提高产后仔猪预防疾病的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3) 加强产后仔猪的药物预防工作。在仔猪出生当天, 口服硫酸庆大霉素2~3m L/头, 并灌服“金方黄芪多糖”;出生2~3天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牲血素或铁钴合剂等, 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预防仔猪黄痢、白痢、血痢和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2.3 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治

仔猪断奶后采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各进行一次驱虫, 对于怀孕的母猪要在产前1~2周内驱虫, 对于种猪每年驱虫2~3次。同时要定期清扫猪圈, 把猪粪集中进行杀虫处理。

2.4 病毒性腹泻防治

病毒性腹泻的发病较快, 治愈难度较大, 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中, 要重点做好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病的防治工作。在母猪产前的一个月左右, 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同时可采用口服微生态制剂的方法进行预防, 也可以选用敏感抗菌素防治细菌继发感染, 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死亡率。针对脱水情况较为严重的病猪, 及时口服补液盐、黄芪多糖或肌注ATP等, 为病猪提供营养和水分,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性, 避免病猪的进一步脱水。

2.5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主要从饲养管理、卫生环境、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四方面入手。在母猪产前45天和15天注射大肠杆菌苗, 产前30天肌注仔猪红痢疫苗, 仔猪出后35~40天口服或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菌苗。

3 总结

总之, 造成仔猪腹泻的原因有很多, 鉴于仔猪腹泻的危害性较大, 因此要加强对仔猪腹泻的防治工作, 在母猪和仔猪的饲养中要严格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 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 仔猪腹泻是造成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给养猪业带了极大的安全风险。本文阐述了仔猪腹泻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仔猪腹泻,原因,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小兰.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农林论坛, 2011 (21) .

[2]王琳琳.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大视野, 2009, 8 (3) .

仔猪的腹泻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篇7

仔猪腹泻的原因复杂, 主要有外部因素 (如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 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1.1 外部因素

1.1.1 生物因素

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细菌性的腹泻病, 有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有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 有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有密螺旋体引起的猪痢疾 (又称黑痢或血痢) 。病毒性的腹泻病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有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腹泻, 有轮状病毒引起的轮状病毒病, 有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瘟等。寄生虫性的腹泻有球虫引起的猪球虫病, 有猪蛔虫引起的蛔虫性腹泻等。

1.1.2 物理因素

主要是寒冷和潮湿两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秋冬和早春气温突然变化, 以及仔猪的断奶、分群等使仔猪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 母仔分离、同伴分离、食物变换、环境变更、温度湿度的变化, 都会给仔猪造成应激, 引起腹泻。

1.1.3 化学因素

主要是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使营养失衡。如给仔猪喂泔水、精饲料使用量少, 或青饲料缺乏, 或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等, 都会造成仔猪腹泻。此外, 饲料的霉变、变质、腐败等也会引起仔猪腹泻。

1.2 自身因素

⑴初生仔猪消化系统和体温调节系统各器官的发育不健全, 胃肠消化液分泌不全, 消化酶种类少、含量低、消化功能低, 饲料消化不完全而在肠道中腐败变质, 导致腹泻。

⑵仔猪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 所需养分多, 如营养不足, 因仔猪被毛稀疏, 皮下脂肪少、能储不足, 对寒冷更敏感, 如不注意保暖和少食多餐, 极易引起腹泻。

⑶初生仔猪不具有免疫力, 必须从初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 如不能吃足初乳, 抗体水平不足, 也易腹泻。

2 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的缓急, 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2.1 急性型

往往体温升高, 怕冷、喜钻草窝或拥挤打堆, 精神萎靡, 低头呆耳, 不愿活动, 食欲减退或不食, 呼吸困难, 水样拉稀, 粪便呈黄白色或灰白色, 腥臭, 有些粪便中夹杂着未被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 后期脱水、被毛焦躁、眼球下陷。

2.2 慢性型

体温一般不升高甚至低于常温, 精神差, 食欲减退, 行走缓慢或呆立不动, 反复拉稀, 脱水严重, 有异嗜癖, 喜欢啃垫草、喝脏水, 严重贫血, 可视粘膜苍白, 最后衰竭死亡。

3 剖检变化

在不同类型的腹泻病中, 其剖检病理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如在蓝耳病中可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病变, 盲肠、结肠、回肠粘膜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样物质, 剥开后为不规则纽扣状溃疡。在发生肠型猪瘟时, 几乎所有大的脏器 (心、肝、脾、肾等) 及淋巴结发生出血。由病毒引起的几类严重脱水性腹泻病中, 常可见到肠壁变薄、失去弹性、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或消失等病理现象。

4 预防措施

4.1 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

⑴为使仔猪尽快适应断奶后的生活, 充分发挥其生长发育潜力, 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仔猪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差, 如果在温度低的季节断奶, 会加剧仔猪的寒冷应激, 断奶幼猪适宜的环境温度:30~40日龄为21~22℃, 41~60日龄为21℃, 60~90日龄为20℃。为了保持上述适宜的温度, 冬季要采取保温措施, 除注意防寒保暖和增加舍内养猪头数以保持舍温外, 最好安装取暖设备, 如暖气 (包括土暖气在内) 、保温伞、保温灯和热风炉或煤炉等。随着仔猪年龄的增长, 保育舍温度可以每周2℃的幅度降低。在炎热的夏季则要防暑降温, 可采取喷雾、淋浴、通风等降温方法, 近年来许多猪舍采取纵向通风降温, 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 断奶仔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

⑵猪舍内外要经常清扫, 定期消毒, 杀灭病菌, 预防传染病。对粪尿等有机物要及时清除处理, 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 控制通风换气量, 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 保持空气清新。

4.2 科学合理选择饲粮

4.2.1 选用消化率高的原料

可选用乳糖:乳糖与其他的糖类不同, 乳糖是肠道乳酸杆菌的最佳营养来源, 而其他菌类则不能利用乳糖。这一特性表明, 乳糖在有效防止断奶仔猪腹泻发生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乳糖通常的推荐量:在2.2~5.0kg仔猪日粮中占18~25%, 在5.0~7.0kg仔猪的日粮中占15~20%, 在7.0~1.0kg仔猪的日粮中占10%。

4.2.2 可选用膨化料

实践证明, 膨化饲料不仅对仔猪消化非常有利, 而且有效地降低了仔猪腹泻。饲料经膨化后可糊化其中的淀粉、破坏抗营养因子, 进行巴氏超高温杀菌后, 提高了适口性, 降低了腹泻的发生。实验表明饲用膨化饲料的仔猪, 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20~40日龄日增重提高了8%, 腹泻率降低1.2%。

4.2.3 适宜的蛋白质水平

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应注意适当降低蛋白质水平, 使肠道中的蛋白质腐败作用降低, 以消除蛋白质对整个日粮组成的不利影响, 减少消化道疾病。对植物性蛋白源可进行膨化、浓缩等处理以除去或减少抗营养因子。

4.2.4 调控断奶料的酸度

因断奶仔猪的消化器官不够发达, 消化机能不够完善, 胃酸分泌量降低, 在仔猪日粮中添加酸化剂可以提高日粮的酸度, 降低仔猪胃内的p H值, 增强仔猪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健康状况, 从而减轻仔猪的腹泻, 改善仔猪的生产性能。添加酸化剂对仔猪日增重的影响随酸化剂的种类及仔猪的日龄而有所不同。

实际生产中使用比较多的是柠檬酸, 其在仔猪日粮中的添加量可达到1.5%, 使用效果显著。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添加量一般为1.5~2.0%。

4.3 合理使用添加剂

4.3.1 添加饲用微生物添加剂

益生素是运用较多、效果较好的微生物添加剂。它能使动物肠道微生物达到有利于健康的一种生态平衡。据报道, 仔猪从出生后1~2d开始直接饲喂益生素, 断奶仔猪的成活率可提高5~6%。

4.3.2 添加药物

药物能抑制或杀灭有害细菌, 抑制致病菌产生细菌毒素等, 增强免疫功能。实际生产中可选用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抗生素, 如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

4.4 科学的饲喂方法

仔猪出生后5~7d就开始用乳猪料诱食, 促进胃肠功能发育, 尽快适应植物性饲料, 减少营养应激的影响。断奶应逐渐进行, 不要一次突然断奶。在断奶前1~5d适当减少哺乳次数, 以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断奶后1周实行限食处理, 断奶仔猪若采取自由采食, 常引起暴饮暴食, 加重仔猪消化道负担, 造成仔猪消化不良引起腹泻。因此, 断奶后1周内仔猪应采取定时、定量的限制饲喂法, 放料时要求少量多餐, 每天饲喂5~6餐, 白天4~5餐, 晚上9时左右再喂1次。

5 腹泻的治疗

由于腹泻的原因很多, 仔猪一旦发生腹泻, 应正确诊断, 区分不同的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治疗。

5.1 抗生素疗法

该法主要用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腹泻。由生物因素引起腹泻的特点是有一定的传染性, 共同的临床症状, 相同的病理解剖特征。取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 可检出病原性微生物。在药物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度高的药物。患有一、二类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在选用抗微生物等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要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紧急接种疫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5.2 停食法

停食是治疗仔猪腹泻最简单的一种疗法。它主要用于中毒引起的一类腹泻, 如饲喂过有毒、霉变饲料引起的腹泻。治疗时首先采用停食法, 防止有毒, 霉变饲料继续进入体内, 让毒物迅速排除猪体, 切忌早期使用止泻药, 造成闭门留寇, 同时选用最佳的解毒药, 采取对因治疗。

5.3 口服补液盐类

仔猪腹泻病综合防治 篇8

1 剖检病变

对部分病猪进行剖检,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容物充满乳凝块,胃疼黏膜轻度充血,有的在黏膜下有出血斑。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空肠绒毛显著萎缩,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小肠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

2 生猪腹泻疫病主要病源

引起生猪腹泻的疫病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猪和伪狂犬病等。当前造成生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3 仔猪腹泻发病原因

(1)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由于仔猪处于器官发育阶段,其消化器官还不发达。消化器官发育晚熟,导致消化酶系统发育较差,消化机能还不完善。

(2)仔猪调节体温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易患病。

(3)由于新生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功能不完善,上皮细胞仅能分泌乳糖酶,胃内仅含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皆很少,其活性也很低,胃酸缺乏,尤其是盐酸。

(4)规模化猪场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应激过强促进致病,尤其是实施早期断奶,其环境温度,饲料营养、管理条件未跟上需要,更易致病。

(5)营养和饲养管理不当所致。

(6)由细胞性病原致泻。

(7)病猪性原因致泻。

(8)寄生虫病。

4 猪腹泻病的流行特点

(1)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的肠道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2)在季节上与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温暖季节少见。

(3)据调查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地方性流行。

(4)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其中哺乳仔猪最为严重,2周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仔猪发病急,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5周龄以上的猪发病率轻微,死亡率低,并能自然康复。病愈猪生长发育较缓慢。其他动物和人无易感性。

(5)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乳汁传播。

5 防控措施

5.1 疫苗免疫

采用经国家批准使用的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为所产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妊娠母猪可在每年10月、12月各普免1次,在产前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仔猪于断奶后1周进行免疫。

5.2 及时评估母猪健康状况

根据母猪是否发病,持续时间,注射疫苗种类及时间等情况全面评估母猪免疫和健康状况,如正在发生腹泻或刚发生过腹泻或其他疫病的母猪所产仔猪最好将仔猪隔离寄养,对母猪腹部、臀部、尾部,尤其是乳房、乳头用0.1%高猛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

5.3 产房消毒与通风保湿

产房要坚持全进全出,严格落实产房空栏,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干燥、增温等措施。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产床、墙面、地面,饲喂工具等,待干燥后再进行严格消毒,用1%烧碱溶液或其他消毒药,让其自然干燥,空栏6~8d,方可转入母猪进行生产。产房可使用煤炉或其他供暖设施,确保产房温度适宜,温度保持20~25℃为宜,保持产房、产床、保育箱的清洁干燥。产房要适当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5.4 采用对症治疗措施

对发生腹泻的仔猪多给饮用清洁、干净的饮水或人工补液盐(0.9%NaCl)进行补液,对10日龄以上仔猪也可进行静注射补液。对减少死亡有一定作用,抗生素对本病治疗无效,但可防止继发感染,促进康复。

5.5 提倡自繁自养

不要到疫区进猪,以免传入本病。

6 综合性措施

6.1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饲喂全价饲料确保饲料没有发霉变质,在气温突变季节要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做好猪舍保温。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污。对猪舍饲养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6.2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保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提供优质、卫生的饲料及饮水。断奶初期饲喂不宜过饱,应采取少喂勤填的饲喂方法,逐步过渡到自由采食。

6.3 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规模猪场应采取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粪污。在猪舍清空后应进行彻底清洗、喷洒消毒或熏蒸消毒,空栏3~5d,方可转入新的猪群。

6.4 严格实施引种隔离

有条件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如需从外地引种,必须从有资质的猪场引种,并按规定实施严格检疫。引进种猪需隔离饲养45d后再次进行试验室检测,确认主要疫病病原感染为阴性的猪只方可混群。

6.5 积极推进疫病净化工作

结合开展全国重点原种猪场主要垂直传播性疫病监测工作,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开展动物疫病净化,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净化方案。

6.6 做好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猪及其产品要严格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及时消除疫情隐患,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

由于自主腹泻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首先要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其次要加强饲养治理,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留意防冷保热。然后要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撒蔓延。最后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7 小结

仔猪腹泻用抗菌药物治疗不是很明显,所以建议一定要做好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瘟和仔猪黄白痢疫苗的预防和接种。

断奶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篇9

1.1 强化疫苗接种

为控制断奶仔猪腹泻,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可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在初产母猪产前30 d及15 d各接种一次;经产母猪产前15 d注射一次大肠杆菌K88、K99, 987P, F41六价二联价基因工程苗,2mL/头。母乳中的抗体可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要根据仔猪体内抗体水平,在18~20日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3 mL/头,仔猪25日龄口服或注射副伤寒菌苗。

1.2 给予优质全价饲料

仔猪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影响消化酶的活性,这既不利于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又使存在肠道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应用酸化剂,保持胃内的一定酸度,既适合有益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又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饲料中的豆粕、玉米等原料可膨化后使用,以提高消化率,减少过敏性腹泻的发生。

1.3 减少应激

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以锻炼仔猪胃肠道功能。其次,断奶应逐渐过渡,断奶前1~5 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断奶最后2 d的夜间将母猪移舍,同窝仔猪留在原舍饲喂,以减少应激影响。断奶后应适当控制饲喂量,做到少喂勤添,逐步换料。

1.4 药物预防

仔猪刚断奶时,应激反应较重。为控制肠道感染,断奶前后3 d可在在饲料中加入适量广谱抗菌药物。

1.5 加强环境控制

夏季注意防暑,舍温不超过30℃,冬季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3℃,舍内湿度保持在70%左右。潮湿寒冷季节,除消毒外,不要随意冲洗猪舍。仔猪舍进猪前5~7 d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进行一次彻底消毒,消毒对象包括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以后每周带猪消毒一次。

2 治疗

2.1 缓泻

仔猪腹泻初期肠道产生大量腐败物和毒素,此时止泻毒素会被肠道大量吸收而中毒。缓泻可让肠道有害物排出而少丧失体液。方法:每头仔猪口服5~10 mL植物油。

2.2 抗菌消炎

选用广谱抗生素,主要是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大中型猪场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痢菌净、丁胺卡那等。治疗时应交替用药、穿梭用药,以避免病毒产生耐药性。一头猪发病必须全群、全窝给药。怀疑病毒感染的可酌情使用白细胞干扰素。

2.3收敛止泻

口服鞣酸蛋白可取得较好的止泻效果。在仔猪料中加入蒙脱石散既可吸收霉菌毒素,也可辅助性预防和治疗仔猪腹泻。

2.4 强心补液

补液是减少死亡的有效措施。畜禽口服补液盐(水1 000 mL、葡萄糖20 g、氯化钠3.5 g、小苏打2.5 g,氯化钾1.5 g)或电解多维自由饮服。脱水严重者静注或腹腔注射150 mL 5%~10%葡萄糖生理盐水,心衰的补液时加入安钠咖,ATP,肌酐,辅酶A,维C等。大量补液须将液温加至35~37℃。

2.5 健胃理肠

仔猪腹泻及其综合防治 篇10

【关键词】仔猪;早期断奶;腹泻;防治

腹泻通常发生在断奶后2周内,所造成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一20%。若发生腹泻,则死亡率在 40%以上。腹泻是对早期断奶仔猪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断奶后应激综合征。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断奶后腹泻综合征和非传染性腹泻。

1.饲料引起仔猪腹泻

1.1日粮组成

仔猪断奶后,其日粮状态发生变化,容易消化的母乳转为固体饲料,这时仔猪的小肠绒毛受机械外力损伤将急剧变短,小肠内壁腺窝也相应加深,这将造成仔猪的吸收障碍,引起腹泻。因此,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期内其日粮的组成应严格控制豆粕的用量,较多使用能增强仔猪免疫力、易消化吸收的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试验表明,使用这些原料,可以有效抑制腹泻的发生。

1.2饲料营养水平

断奶前后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健全,免疫力低,又受断奶应激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差,故仔猪日粮营养水平不应制定过高。经试验表明,仔猪开食料中蛋白质水平增加,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率提高。日粮蛋白质含量在 20%1:2下时随着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肠蛋白酶活性相应提高,但蛋白质含量不能超过20%。

1.3抗营养因子

日粮的抗营养因子亦会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如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未经过恰当处理的大豆蛋白含有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可引起早期断奶仔猪过敏。当仔猪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其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损伤性死亡,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现营养性腹泻。

2.病原微生物与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最主要的病原是大肠杆菌,此外,轮状病毒亦能引起断奶后仔猪腹泻。

腹泻是由一种或多种毒素共同作用的表现,大多数毒素可以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肠毒素与肠黏膜上受体结合导致小肠黏膜不可逆的高液体分泌即腹泻。

3.消化系统与仔猪腹泻

仔猪胃底腺区的壁细胞和主细胞发育不成熟,断奶使胃内容物pH值升高,小肠黏膜抵抗力弱,易被各种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损伤,引起腹泻。新生仔猪本身能分泌消化母乳的各种消化酶,而且乳糖酶含量很高并可分泌足够的脂肪酶消化母乳中的脂肪。但3周龄的猪自身分泌的其他酶(如胰蛋白酶、淀粉酶、胰凝乳酶)含量不到成熟后酶体系的消化酶含量的5%,而断奶后由于断奶应激的影响会造成相当一段时期内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严重不足。早期断奶仔猪另一个发病原因是它不能分泌胃酸。胃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有2个最适 pH值,一是2.0,另一个是3.5。因此,胃pH值提高会减少蛋白质的消耗,减弱仔猪的消化不良,降低腹泻的发生几率。

4.机体免疫机能与仔猪腹泻

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r—球蛋白,由于母猪血管与胎儿脐带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母猪抗体通过血液向胎儿的转移。所以,母体各种免疫抗体不能通过血管直接输送给胎儿,使仔猪出生时缺乏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靠初乳把母体的抗体传递给仔猪,并过渡到自身抗体获得免疫力。仔猪出生后通过吸吮母乳而获得免疫的这种方式称为被动免疫。仔猪由初乳中获得抗体,在体内降低的速度很快。半衰期最长只有2周左右,而自身抗体的产生在10日龄以后,30~ 35日龄前抗体很少,35~42日龄才能达到成年猪的水平,因此,3~4周龄是抗体的空白阶段,最易患腹泻。

5.防治

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的卫生消毒工作。让新生仔猪较早吃到初乳,得到母源抗体保护。断奶仔猪应供给全价饲料,提高其抗病力。猪舍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对地面,用具,工作服等,定期地进行消毒。②免疫预防。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二联活疫苗,已用于生产实际,收到明显的防疫效果,而且证明,该苗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打一针可预防两种疫病,大大方便了养猪生产,受到用户的欢迎。用法及用量: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在产前5~6周和1周各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l产。新生仔猪喂乳前肌注1毫升,至少30分钟后再喂乳,免疫保护期1年。仔猪断奶前7-10天肌肉注射2毫升,免疫保护期6个月。③治疗。本病当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取对症治疗。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用盐酸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可预防细菌继发感染。病猪群每日口服补液盐,也可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日。取新城疫I系苗500份,加注射用水50毫升,每头每次5毫升,肌肉或交巢穴注射,每日1次,连用2日。作为干扰素诱导剂,有一定治疗效果。

针对轮状病毒性腹泻,用补液、收敛止泻、抗菌消炎等药物进行治疗。用庆大霉素、氟派酸、黄连素、恩诺沙星、治菌磺等防止继发感染。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血清或全血,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6.断奶仔猪的网床培育

斯奶仔猪网床培育是集约化养猪场实行的一项科学的仔猪培育技术。与地面培养相比,网床培育有许多优点,首先是粪尿、污水可随时通过漏缝网格漏到网下,减少了仔猪接触污染源的机会,床面既可保持清洁、于燥,又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和传播。其次是仔猪离开地面,减少冬季地面传导散热的损失,提高了饲养温度。

断奶仔猪在产房内经过渡期饲养后,再转移到培育猪舍网床培养,可提高仔猪日增重,生长发育均匀,仔猪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提高,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为提高养猪生产水平、降低生声成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床培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试验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篇11

1 发病原因

1.1 细菌性因素

1.1.1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四季常发。

1.1.2 仔猪黄痢:

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夏季多发。

1.1.3 仔猪白痢:

由大肠杆菌感染所致,气候巨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过稠等均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一月龄以上较少发生,病程在2~7天。

1.1.4 仔猪痢疾:

有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

1.1.5 仔猪副伤寒:

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

1.2 病毒性因素

1.2.1 猪流行性腹泻(PEDV):

主要发生于冬末、春、秋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发生较多,各个年龄猪均有发生,但以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

1.2.2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

2周龄以下的仔猪最易发病,死亡率较高。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

1.2.3 轮状病毒病(PVV):

以冬末、春初季节最多,且多发于2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可达50%,病猪一般在发病后3~7天内死亡。

1.3 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锥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伴有体温升高。

1.4 营养性腹泻

1.4.1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造成仔猪腹泻

因为仔猪消化机能不完善。主要是消化酶分泌不足及胃内容物PH值偏高(正常PH值为3~4,而此时PH值为5~7),小肠绒毛发育滞后,胃蛋白酶的活性较低,仔猪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差,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4.2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而引起腹泻

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如果超过4%,会导致仔猪中毒而引起猪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而引起腹泻。

1.4.3 应激因素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饲料变化,伙伴变化,温度、湿度及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

2 综合防治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征,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2.1 搞好环境卫生

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在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1~2月龄的猪每周用消毒威(主要成分:二氯异氰尿酸)或5号消毒液带猪消毒一次,并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做好预防消毒工作。

2.2 加强饲养管理

对仔猪要静心护理,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容易消化,并在料中加入0.05%的钙盐,即可防止胃肠道疾病,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1%的高锰酸钾消毒,每天两2次。

2.3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3看,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的颜色和形状;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疾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蔓延。

2.4 治疗方法

查明病因,做到对症治疗,减少盲目用药,以免延缓治疗时机,尤其是有传染病引起的腹泻,更要及时治疗,消除病因。

2.4.1 补液:

腹泻容易引起机体脱水,尤其是腹泻的后期,补液可以起到提供能量、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一般可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50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庆大霉素10~15万单位混合一次性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天。在饲料中拌入盐酸环丙沙星和蒽诺沙星(剂量按说明),对于缓解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较好的作用。

2.4.2 中草药疗法:

白头翁9克、黄芪6克、黄连3克、秦皮9克,,研末或煎汤给小猪内服。每日2~3次较好。

2.4.3 中药方剂:

明矾10克、青黛10克、石膏10克、五倍子5克、滑石粉5克、研为细末。放在饮水中或拌入精饲料中喂,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8克以上剂量即为1只50千克体重的猪剂量,分上下午各一次喂服,连用三天。

2.4.4 其他:

在交巢穴注射穿心莲0.5毫升或庆大霉素、痢菌净各0.5毫升,肌肉注射也有较好的效果。大蒜在白酒中浸泡数个月后,小猪用注射器灌服10毫升左右,每天2次,连用3~4天,效果比较明显。

2.4.5

上一篇:四个必须下一篇:疑似猪伪狂犬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