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白痢病诊治

2024-06-25

雏鸡白痢病诊治(精选8篇)

雏鸡白痢病诊治 篇1

鸡白痢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传染病, 常引起雏鸡的大批发病和死亡, 该病是对养鸡业危害较大的细菌性疾病。现将某养鸡户一起病例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08年4月下旬, 某养鸡户引进的2000只鸡雏, 在7日龄时鸡群突然出现发病现象。病雏表现精神萎顿, 不食, 怕冷、聚堆, 羽毛松乱, 缩颈垂翅, 闭眼昏睡, 腿软无力, 不愿走动, 排粉白色或淡绿色粘性稀便, 泄殖腔周围绒毛粪便污染严重, 干涸后封闭泄殖腔, 有的病雏排便时发出凄厉的尖叫声, 呼吸困难而有“哔卜”音, 多在发病4~6d内死亡。

2 剖检变化

剖检濒死鸡雏多只, 病状基本相似。肝脏肿大, 充血或有条纹状出血;在心肌、肺脏、肝脏、盲肠、大肠及肌胃上有坏死灶或结节。有些病例有心外膜炎, 或肝脏有点状出血及坏死点, 胆囊胀大, 脾脏肿大, 肾充血或贫血, 输尿管中充满尿酸盐, 盲肠中有干酪样物质堵塞肠腔, 肠壁增厚, 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 腹膜发炎。

3 实验室诊断

3.1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肝脏、脾脏组织触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单个或成对排列、两端稍圆的短小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

3.2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肝脏、脾脏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平皿上, 置于37℃培养箱内培养24h。可见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贫瘠, 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圆形, 微隆起, 表面闪光, 边缘光滑, 直径1~2mm左右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染色镜检, 形态同上。

3.3 生化试验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木胶糖、山梨醇, 并产酸、产气, 不分解蔗糖、麦芽糖、乳糖, 不凝固牛乳, 产生靛基质, 不液化明胶, 不分解尿素, 产生硫化氢, M.R试验阳性, V-P氏试验阴性, 还原硝酸盐, 符鸡白痢沙门氏菌的特性。

3.4 血清学试验

在玻片上放1滴生理盐水, 用铂耳挑取培养基上菌落与玻片上的盐水混匀成菌液, 取沙门氏菌多诊断血清1滴, 滴加于菌液上, 将二者相混后轻轻摇动, 则于1~2min内出现凝集现象。

3.5 药敏试验

用纸片法检验, 该菌对环丙星、氟哌酸高敏, 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磺胺二甲氧嘧啶中敏, 对青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 确诊该病为沙门氏菌引起的雏鸡白痢病。

4 防治措施

隔离病鸡、严格消毒。把鸡群中表现异常、疑似患病的鸡雏立即挑出隔离, 对育雏舍及饲养用具用0.1%的“百毒杀” (癸甲溴氨溶液) 溶液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病死鸡雏销毁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全群鸡雏, 在饲料中按0.05%、比例添加环丙沙星药物, 同时0.01%高锰酸钾饮服, 连用5d。

经上述处理后, 3d后鸡群病情得到控制, 5d后全群鸡得到痊愈。具统计, 整个病程共有近半数的鸡雏发病, 死亡雏鸡340只, 病死率34%。

5 小结

鸡白痢病是养鸡场中最为广流行的传染病, 本病主要危害3周龄之内的雏鸡, 引起发病、死亡, 成龄鸡感染通常成为隐性带菌者不表现发病症状。病鸡和带菌鸡是传染源, 其排泄物含有病菌, 经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 带菌母鸡可经蛋传至下一代, 带菌种蛋和孵化器、育雏器的污染是雏鸡群中传播的重要来源。此外, 鼠、蝇及人类等也是本病的传播媒介。饲养管理不当、鸡群密度过大、育雏室温度过高或过低、场地潮湿、环境污秽等是本病发生的诱因。预防本病措施是加强对种鸡群的监测, 淘汰带菌鸡, 培育健康鸡群;搞好孵化消毒工作, 消灭种蛋及孵化器上污染的病菌;对雏鸡加强饲养管理, 防鼠灭蝇, 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鸡舍, 注意育雏室卫生, 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和保暖, 定期消毒, 减少不良刺激, 降低饲养密度, 配合敏感药物进行防治。

对新买进的鸡应进行药物预防。在一些经常发生鸡白痢的鸡场, 配合必要的药物预防, 有助于控制发病。如用抗生素、磺胺类及氟哌酸等药物均有一定的预防效果。用乳康生预防, 出雏后连服2d, 以后1次/3d, 0.05g/次, 用促菌生预防, 每只鸡每日服含0.25亿菌的促菌生, 1次/d, 连服5d, 效果较好, 并对雏鸡的食量和增重有促进作用。

一例雏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篇2

1.发病情况 2013年8月3日,河南省驻马店市王某养鸡场饲养的500只100日龄雏鸡先后发病。患鸡先表现为两翅下垂,排灰绿色稀便,随后出现消瘦,部分雏鸡排黑色稀粪。该场技术员用庆大霉素拌料、阿莫西林饮水,并添加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连续治疗3天,雏鸡群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发病数和死亡数逐渐增加,截至8月7日发病一百多只,死亡三十多只,损失严重,遂前来就诊。

2.临床症状 患病雏鸡表现为精神不振、倦怠、翅下垂、步态僵硬、闭眼、头下垂贴胸或卷入翅下、厌食;早期排浅黄色或灰绿色的稀粪,随着病情的发展,个别严重病例排血便;部分鸡头部皮肤呈黑色或蓝紫色。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雏鸡12只,特征性病变是盲肠炎和肝炎,但仅见一侧盲肠肿大有病变;肝脏表面散发或密集有黄豆大小的黄色或黄绿色圆形坏死灶,病灶中央稍凹陷,边缘稍隆起。肠壁肥厚、充血,肠腔内充满浆液性和出血性渗出物,个别病死雏鸡有干酪样肠芯。在肠黏膜固有层发现虫体。个别病死雏鸡肺、肾、脾和肠系膜上也出现白色圆形坏死区。

4.实验室检验 ①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病死雏鸡心、肺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发现任何病菌;将上述病料接种于普通肉汤和鲜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未发现任何病菌生长。②病原学检测。取发病症状典型的病死雏鸡肺脏、肝脏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鸡新城疫核酸病毒、禽流感核酸病毒,结果均为阴性。③盲肠内容物镜检。除去盲肠内容物和肠黏膜坏死与健康交界处的痂皮,然后取其黏膜表面的刮取物,用40℃生理盐水稀释后滴在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单个或多个近似圆形的虫体。另外,取病死鸡的肝脏和盲肠做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和裂解。

5.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可诊断为组织滴虫病。

6.治疗措施 ①迅速封锁鸡场,搞好舍内环境卫生,加强对饲料和饮用水的管理,同时用氢氧化钠和双链季铵盐络合碘进行紧急消毒。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发病鸡群进行隔离治疗。②对全群雏鸡,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地美硝唑预混剂2.6克,连用6天;在饮用水或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抗病能力,同时在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K和维生素C,以抑制肝脏出血和促进肝脏解毒功能恢复。③在治疗的第五天用左旋咪唑按鸡体重25毫克/千克饮水,以便有效驱除体内异刺线虫治疗。治疗3天后,除5只病情严重的雏鸡死亡外,再没有出现病鸡和死鸡,5天后鸡群的采食量有所增加,排血便的雏鸡数量逐渐减少,7天后鸡群恢复正常。

7.体会 ①该病的发生与鸡场的饲养方式有直接关系,由于该鸡场饲养管理条件粗放,鸡粪到处堆放,环境卫生不良,遂引发组织滴虫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散养为笼养或网养,搞好环境卫生是预防该病的方法之一。另外,由于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季,在该病即将发生或流行初期进行药物预防是目前最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②该病传播媒介是异刺线虫虫卵,因其受到卵壳的保护,存活时间较长,鸡食入后易感染发病。因此,定期驱除异刺线虫,切断传播媒介是预防该病的关键。一旦以上措施不到位,可能会造成该病的反复感染。③发生该病时,及时用药治疗是关键。当内脏器官被损害后,治疗效果不佳。在平时饲养中,要在经严格消毒后的鸡舍内育雏,并与成年鸡分开饲养,还应避免从外界输入患鸡,尽量做到自繁自养。确需引种时,选择正规的种禽场,引进前还要做好检疫,防止疫病的传入,引入后隔离1个月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④该病在临床上常与大肠杆菌、球虫病、毛滴虫病、异刺线虫和隐孢子虫病等混合感染,在症状上有所相似,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可做实验室检验,防止误诊而耽搁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起雏鸡白痢病的诊治 篇3

1 发病情况

2009年3月上旬, 养鸡户陈某引进品种苗鸡1000只。养至5日龄时发现部分雏鸡精神沉郁, 下白痢, 并有雏鸡死亡。随后情况更是严重, 至12日死亡数累计有100多只。遂求助本站, 笔者应邀前往诊治, 经过分析与诊断确诊为雏鸡白痢病, 并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是该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治疗过程中, 于16日死亡32只, 17日死亡14只, 18日死亡5只, 19日停止死亡, 全群共计死亡151只, 死亡率约为15%。

2 临床症状

病初有少量雏鸡精神萎顿, 不愿走动, 食欲减退, 继而停食。以后发病雏鸡增多。并雏鸡绒毛蓬乱, 缩脖垂翅, 眼睛半睁半闭, 呆立呈睡眠状。有的怕寒冷, 扎堆挤在一起。病雏鸡下痢, 病初排出乳糜状的粪便, 后变成白色稠状。肛门周围绒毛污染, 有的有气泡恶臭, 有的粪便干痂后把肛门堵住, 有的肛门红肿发炎, 致使排便困难, 雏鸡因痛苦发出尖叫声, 有的雏鸡喘气, 呼吸困难, 有的雏鸡腹部有未吸收的卵黄块。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肝脏肿大, 土黄色, 散在有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灰白色针尖状坏死点或点状出血;蛋黄吸收不全, 卵黄囊的内容物质变成淡黄色并呈奶油样或干酪样粘稠物;心包增厚, 心脏上常可见灰白色坏死小点或小结节;脾脏肿大, 质地脆弱。病程稍长者, 可见肺部有坏死或灰白色结节, 有的肝、脾、肌胃、小肠及盲肠也有结节;肾充血或贫血, 输尿管显著膨大, 有时在肾小管中有尿酸盐沉积;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特别是盲肠常可出现干酪样栓子。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投药

在育雏前期用雏鸡康 (烟酸诺氟沙星, 青岛金康公司生产) 或保雏安 (氧氟沙星, 山东圣立堂药业生产) , 或在雏鸡1~4日龄时按每10千克水中加入2%环丙沙星10克、维生素E5克、口服葡萄糖250克, 混合饮用。雏鸡从5日龄开始, 投给白痢沙门氏菌较敏感的药物, 同时用多维电解质按说明饮水4~5天。可有效地防止本病发生。

4.2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健全场内消毒制度, 鸡场环境每周用用百毒杀每500毫升配300斤水或溴氯海因每百克1:200配制的消毒液每周喷洒消毒2次;设备、器具上的残留物清除后再用3%火碱水、0.2%过氧乙酸或百毒杀等进行轮换消毒, 最后每立方米用28毫升福尔马林熏蒸24小时, 通风排净气味后方可进雏;10日龄以后的雏鸡, 每周用0.1%次氯酸钠或0.1%过氯乙酸带鸡消毒1次, 育雏室每天清扫一次, 清扫后用0.3%过氧乙酸消毒;要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4.3 药物治疗

抗菌类药物治疗。磺胺类以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为首选药, 在饲料中添加不超过0.5%, 饮水用0.1~0.2%, 连续使用5天后, 停药3天, 再继续使用2~3次。在临床实践中常用氟苯尼考制剂饮水, 雏鸡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用量1000~1500万单位, 连饮4天, 或恩诺沙星按0.03%比例溶于水, 让鸡自由饮用, 连用7天, 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阿莫西林混饮, 100克兑水200千克, 供家禽饮用, 连用3~5天;混饲, 本品100克拌料100千克, 连用3~5天, 病情严重时可加量使用。

大蒜捣烂制成10%的大蒜汁 (加水10倍) , 每只雏鸡滴服0.5毫升, 1日3次, 连用3至5日。

复方黄芪多糖颗粒, 鸡0.5~1.0g, 混料:每袋500g拌料300千克, 每天2次, 连用3天, 预防量减半。混饮:每袋500g兑温水300~400千克水, 让其自由饮用, 每天3次, 连用2~3天;预防量减半。

4.4 加强饲养管理

各日龄的鸡要分开饲养, 尽可能在网上饲养雏鸡, 新购入的雏鸡要严格检疫、隔离观察。饲养密度要适中, 不可过于拥挤。清出的粪便要在远离鸡舍的地方发酵处理。鸡舍内要保持干燥。

5 小结

一起雏鸡白痢的诊治 篇4

1 发病情况

2007年8月9日, 福清市江阴镇某专业户购进2 000羽商品代蛋鸡, 据畜主述, 15日龄前鸡群生长发育正常, 16日龄时死亡8羽, 且出现少数鸡排白色稀粪, 第2 d死亡23羽, 第3 d死亡39羽, 3 d内共发病350羽, 发病率17.5%, 死亡70羽, 病死率20%。

2 临床症状

患鸡表现精神沉郁, 羽毛蓬松, 畏寒怕冷, 靠近热源且聚集成堆, 外围雏鸡努力地往堆里挤钻, 尾翅下垂, 拱背, 闭目缩颈, 呈瞌睡状, 有的离群呆立, 蹲伏, 呼吸困难, 排白色浆糊状粪便, 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严重污染, 干结的粪便封住肛门, 使排便困难, 病雏鸡表现用力排粪并向后倒退, 由于排粪时疼痛而时闻“叽叽”的尖叫声。

3 剖检病变

剖检8羽病死雏鸡, 主要表现为患鸡极度消瘦, 嗉囊空虚;肺充血、出血, 呈蓝紫色或暗红色, 表面有许多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点, 肺切面可见灰黄色坏死和结节;心肌、心外膜、盲肠、大肠及肌胃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和小结节;肝肿大, 呈淡白色或土黄色, 充血或条纹状或点状出血, 肝脏被膜上有散在或密集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胆囊胀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尿酸盐;肾呈暗红色充血或苍白色贫血;盲肠中有干酪样物质堵塞肠腔, 肠黏膜轻度卡他性炎症;脾肿大, 质脆。

4 实验室检查

4.1 全血平版凝集试验

取5羽患鸡鲜血各1滴分别放入5个已加1滴鸡白痢凝集抗原的载玻片上, 并立即搅匀, 结果在1 min内出现凝集反应。

4.2 细菌分离培养

分别无菌取病死雏鸡的肝、脾组织各4份, 接种于牛肉汤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37℃培养24 h后, 牛肉汤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中心呈灰黑色, 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小而圆, 半透明, 菌落不变红。

4.3 生化试验

取上述分离菌进行生化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 产酸产气, 不分解乳糖、蔗糖、麦芽糖。

4.4 药敏试验

取上述分离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高敏, 对复方新诺明中敏, 对青霉素、链霉素不敏感。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雏鸡白痢。

6 防治措施

6.1 隔离消毒

将出现临床症状的患鸡隔离饲养, 对育雏舍进行全面清扫, 清除被污染的垫料, 然后用复合碘溶液300~500倍稀释后带鸡喷雾消毒, 1次/d, 连用7 d。

6.2 预防对未发病鸡口服硫酸庆大霉素粉剂, 每羽每天1万u, 连用5 d。

6.3 治疗

对隔离饲养的重症患鸡, 用卡那霉素注射, 每羽每次1 m L, 2次/d, 连用3 d。同时用电解多维饮水。

7 小结和体会

1) 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 用药后2 d病雏鸡逐渐减少, 3 d后除个别病重鸡死亡外均康复。

2) 鸡白痢沙门氏菌既可水平传播, 又可经种蛋垂直传播, 污染面广, 目前尚无有效的免疫方法。因此必须到无鸡白痢的种鸡场购进雏鸡, 同时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育雏室要经常消毒, 保持干燥和清洁, 勤换垫料, 定时通风换气;育雏室的温度要平稳, 切忌忽高忽低, 湿度要适宜, 饲养密度合理, 不能过度拥挤;饲料营养要全面, 以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育雏期要定期预防性投药, 提高雏鸡的抗病能力;育雏期间每周至少带鸡消毒3次, 育雏室门口设立消毒池;育雏人员的用具和衣物要勤洗勤消毒。

1例雏鸡白痢的诊治 篇5

1 基本情况

2015年3月5日, 一养殖户从某鸡场购入鸡苗500羽, 3月9日鸡群开始发病并出现零星死亡, 3月13日出现大批死亡, 畜主用头孢噻吩钠饮水, 效果不佳, 截至3月16日共死亡52羽。畜主携带5羽病死鸡前来就诊。

2 临床症状

病雏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羽毛逆立, 成堆地拥挤在一起, 眼半闭, 嗜睡, 伸颈、张口呼吸, 下痢, 排白色似石灰浆状的稀粪, 常黏着或封堵肛门, 排便时常常发出尖叫声。

3 病理变化

病死鸡糊肛, 肝脏肿大呈土黄色, 质脆易碎;卵黄吸收不全, 内容物稀薄呈淡黄色;肺脏有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结节;肾脏肿胀, 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集病死鸡的肝脏、肺脏及肾脏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 细菌形态。无菌采集肝、肺、肾组织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观察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 细菌培养。将病料无菌划线接种于营养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 置37℃恒温箱培养24 h观察结果。营养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均生长针尖大小、圆形、透明、光滑的菌落;血琼脂培养基生长圆形、光滑、半透明的小菌落, 不溶血。挑取典型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观察到细菌形态与组织涂片相一致。

3) 药敏试验。将病料无菌划线接种于普通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的同时, 放置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头孢噻吩、氟苯尼考、强力霉素5种药敏片, 置37℃恒温箱培养24 h观察结果。该细菌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中度敏感, 对丁胺卡那、环丙沙星低度敏感, 对头孢噻吩不敏感。

4) 生化试验。挑取培养基中典型菌落, 无菌接种于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尿素、麦芽糖、山梨醇等生化管中, 置37℃恒温箱培养24 h观察结果。该细菌分解葡萄糖、山梨醇、甘露醇, 不发酵乳糖、麦芽糖, 不分解尿素。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雏鸡白痢。

5 防治措施

1) 病鸡治疗。隔离病鸡, 用强力霉素饮水, 氟苯尼考、白头翁散拌料 (治疗剂量按厂家说明书使用) , 连用5 d。

2) 假定健康鸡群预防。及时清除粪便垫料, 提高舍内温度, 饲喂优质饲料, 并用氟苯尼考饮水进行预防。

3) 加强消毒。对鸡舍、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采取以上治疗措施, 3 d后停止死亡, 7 d后鸡群恢复健康。

6 小结

病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可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因此, 鸡场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

1) 种鸡场净化。定期对种鸡场进行鸡白痢检疫, 淘汰阳性鸡, 并做好孵化场和种蛋的消毒等卫生措施。

2) 选购优质鸡苗。鸡苗必须要从管理好、无白痢污染的种鸡场购买, 严把进雏质量关。

3) 加强日常管理。饲料要配比适当, 鸡舍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雏鸡密度, 垫草勤晒勤换, 饲养人员鞋与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晾晒, 鸡舍要有防止飞禽、啮齿动物等传播病原菌的设施。

4) 严格消毒。鸡舍及饲养用具经常清洗消毒, 做好鸡场的环境卫生, 鸡粪及时清除, 覆盖堆积发酵, 病死鸡焚烧或深埋。

5) 及时治疗。鸡群发病时, 要及时到畜牧兽医站进行诊断治疗, 以免耽误病情,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雏鸡白痢病诊治 篇6

关键词:病鸡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药敏试验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不同年龄的鸡均易感染,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本病引起的死亡通常限于3周龄以内的鸡, 常呈急性败血症, 主要表现为虚弱、拉白痢, 发病急, 死亡快。病鸡、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 为典型的垂直传播疾病, 亦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成年鸡感染呈隐性或慢性经过, 病变主要局限于生殖系统。雏鸡白痢是造成雏鸡死亡、育雏成活率低的主要疾病之一。于2013年11月, 贵阳市某养殖户鸡场发生了一起雏鸡白痢疫情, 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后, 疫情得以控制。

1 发病情况

该养殖户共饲养雏鸡5 000只, 在2013年11月21日, 5日龄雏鸡突发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 白色下痢, 且病鸡不断增加, 不断死亡。在发病初期, 曾用过土霉素、链霉素治疗均无效, 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进行治疗有效, 但效果不是很理想。1周后死亡率高达20%, 发病率几乎达70%。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 羽毛松乱, 食欲下降, 低头缩颈, 闭目嗜睡。下痢, 排白色粪便并粘连泄殖腔周围绒毛, 严重的造成封肛, 病雏排便时, 发出鸣叫。

2.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雏肝脾肿大, 心包有积液, 心肌见有灰白色增生结节, 卵黄吸收不全。肝肿大, 边缘钝圆, 呈土黄色, 表面有黄白色坏死灶。

3 实验室诊断结果

3.1 在无菌条件下取肝、脾触片, 用瑞氏染色液着色镜检, 见几个单在细小杆菌。

3.2 在无菌条件下取肝、脾脏均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及S.

S.琼脂培养基, 置37℃培养24 h。结果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见无色、无粪臭味、细小、透明、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S.S.琼脂培养基上见无色菌落。用接种环勾菌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3 分离培养菌:可发酵葡萄糖、甘露醇, 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不产吲哚, V-P试验阴性。

3.4 血清学诊断:

利用平板凝集试验, 分别在A-E沙门菌多价血清和O9因子血清中加入可疑菌, 均出现凝集颗粒。第一相抗H血清中加入可疑菌后无变化, 结果阴性。

4 诊断结果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结果, 结合实验室诊断的结果, 不难诊断为雏白痢沙门氏杆菌病。

5 药敏试验结果

共选用10种药物, 其中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高敏;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中度敏感;萘啶酮酸、土霉素、链霉素均不敏感。

6 治疗措施

6.1 首先隔离病鸡, 便于集中治疗。

病雏鸡用庆大霉素5 IU/只, 肌注, 同时每只病雏鸡灌服5 m L浓度为5%葡萄糖, 2次/d, 连用2 d。之后病雏鸡改用1 m L那霉素/只, 胸部注射, 连用2 d作为巩固治疗。

6.2 消毒处理:

用苯酚 (石碳酸) 2%~5%的水溶液处理污物、用具和器具、车辆、墙壁、运动场及禽舍, 2次/d, 连用2 d, 换用癸甲溴铵溶液 (商品名为百迪康) 按1∶ (500~1 000) 比例兑水喷洒喷雾进行环境消毒, 用0.025%~0.2%的溶液带鸡喷雾消毒, 2次/d, 连用3 d。

6.3 雏鸡全群饮水投药:庆大霉素2 000 IU/只饮水, 连用5 d。

经过采用以上治疗措施3 d后, 鸡群情况明显好转, 5 d后不再有病鸡出现。

7 体会

7.1 选用药物

土霉素、链霉素用于鸡白痢治疗无效, 高敏药物为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高敏。

7.2 早发现早治疗

雏鸡发病的治疗要突出一个早字, 一旦发现鸡群中病死鸡增多, 应该立即现场挖掘第一手资料, 同时将病料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确诊及药敏实验, 确诊后立即全群给药, 从而使新发病例得到有效控制, 制止病情的蔓延扩大。

7.3 群防群治

雏鸡白痢的防治, 通常在雏鸡开食之日起, 便在饲料水中添加抗菌药物或在饮水中投药, 一般情况下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以下药物通常被用于鸡白痢的防治中:如用痢特灵 (0.04%拌料) 、庆大霉素 (2 000~3 000 I-U/只饮水) 、此外据资料报道兽用新霉素防止雏鸡下痢也有很好的效果。

7.4 加强饲养管理

降低饲养密度, 提供雏鸡所需的舍内温度及高质量的雏鸡全价饲料, 并注意保证良好的通风换气, 消除不良因素对雏鸡的影响, 可以大大缩短病程,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7.4 养防并重

雏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篇7

1 发病情况

四川省西昌市的一肉鸡育雏养殖户于2010年6月18日购进土杂肉苗鸡6 800只,6月20日暴发以排白色稀便和嗜睡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当天死亡50多只,而后死亡逐日增多,病情加重,5~9日龄为死亡高峰期,发病率达45%以上,病死率为9.8%。

2 临床症状

病雏多数精神沉郁,缩头颈,闭目缩颈、昏睡,呆立不喜欢活动,畏寒怕冷,绒毛松乱,两翅下垂;初期病鸡仅表现食欲减少,继而不食;嗉囔空虚,有的有气体;腹泻,排白色稀浆样粪便,肛门周围被粪便糊住,干结后形成硬块,堵塞肛门,排粪时发出尖叫;有些急性病例不表现白色下痢特征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后的雏鸡口腔内还含有饲料;个别严重者因呼吸困难或急性败血症而死亡;耐过的鸡只生长发育不良,羽毛干燥,松乱;极少数鸡只后期出现脚关节肿大呈跛行。

3 剖检病理变化

剖检20只病死鸡,皮肤干燥,鸡爪干瘪,最急性死亡的雏鸡无明显眼观病变;急性病例肝脏肿大,出血,呈土黄色并有砖红色条纹,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出血,质地变脆;胆囊扩张,充满暗紫色胆汁;卵黄吸收不良,卵黄囊皱缩,内容物呈淡黄色、油脂状和干酪样;整个道肠特别是十二指肠有严重卡他性炎症,肠黏膜充血、出血、肿胀;个别鸡肺充血,表面有点状结节,心肌有结节隆起,盲肠内有干酪样白色凝块。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分别采取病变肝脏、脾脏组织及卵黄液,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37℃培养18~24 h,均生长出细小可见、均匀一致、无色透明、光滑、完整的小菌落。

4.2 涂片镜检

挑选典菌落涂片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的无芽胞无荚膜的小杆菌,两端钝园,多单个散在。

4.3 生化试验

从肝脏、脾脏和卵黄液分离的细菌均表现相同的生化特性,均可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鼠李糖,不发酵乳糖、蔗糖、肌醇,不产生硫化氢,不分解尿素,V-P试验阴性,MR试验阳性,不产生靛基质,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不能利用柠檬酸盐,无运动力。

4.4 增菌培养

取普通琼脂上培养基的菌落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37℃培养24 h,肉汤均匀混浊。

4.5 血清学试验

取普通琼脂斜面上经37℃培养24 h培养的分离菌,加灭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液,吸50μL,与等量鸡白痢沙门氏菌多价血清型阳性血清(北京中海动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作平板凝集反应试验,2 min内出现明显的颗粒凝集,结果判定为阳性反应。

4.6 致病性试验

对25只3日龄健康土杂肉雏鸡腹腔注射菌液,每只0.2 m L,另设5只土杂肉雏鸡注射0.2 mL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结果除空白对照组,试验雏鸡于注射后第三天开始发病,3 d后全部死亡,病鸡表现精神沉郁、腹泻,剖检的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急性病例相同。从死亡雏鸡肝、脾等均分离到接种菌。空白对照组无异常变化,病原分离呈阴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鉴定,确诊为雏鸡白痢沙门氏菌病。

5 药敏试验

在MH培养基上采用纸片法(自制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试验菌对拜诺欣(恩诺沙星)、肠舒安(硫酸新霉素)、灵先锋(头孢)、庆大霉素高敏;对普杀平(10%恩诺沙星溶液)、抗菌先锋(硫磺酸培氟沙星)、氟苯尼考中敏;对青霉素、红霉素不敏感。

6 治疗

在治疗本病时,选用该病原菌敏感的灵先锋及拜诺欣,按使用说明剂量饮水,连用5 d,补充电解多维来缓解应激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稳定舍内温度,及时清除料盘中粪便做消毒处理,病重的单个注射头孢10mg/(只·d),连用3 d。1周后回访,病情得到了完全控制,雏鸡精神、食欲和饮水逐日恢复正常。

7 讨论

7.1由于鸡白痢沙门氏菌虽为常在的致病菌,但其抗原变异性很大,可以造成消化道、肝脏、肺脏、肾脏、生殖器官等的损伤,一旦侵入鸡体内难以清除,与鸡体保持着相对的一种动态平衡,威胁着鸡的一生,随时都可发病,给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7.2发病鸡的处置应及时,因病鸡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沙门氏菌会污染环境等,当鸡场内发生本病时,应对发病鸡群及时隔离,用具专用、人员禁止串舍,同时死淘的鸡只装入塑料袋内集中焚烧处理(因育雏舍内温度较高,尸体易腐烂),并对鸡舍内外环境、用具充分清洁消毒。

7.3病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病不分日龄、品种、季节,发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细菌通过粪便直接传播感染发病,或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及孵化过程中被污染,致使刚出壳雏鸡就带菌,且带菌生长,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排菌污染环境,随着种母鸡性成熟受侵的卵巢中的细菌也进一步活跃,致使初产蛋孵化出的鸡苗白痢沙门氏菌阳性率偏高、病情也较重。对种鸡的鸡白痢净化及种蛋彻底进行消毒是控制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这对防控初生雏鸡白痢尤其重要。

7.4雏鸡白痢临床也是多样的,并非一定是象以前常表现的排白色黏性粪便的症状,且在有些情况下,如饲料中蛋白水平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痛风等,也可见粪便中白色排泄物增多,甚至出现“糊肛”现象,所以认为有必要做相关的鉴别以防误诊等;肺型及脑型鸡白痢在临床上也可见,应与曲霉菌病、雏鸡新城疫、传染性脑髓炎等病区别;另外出现的肠炎症状应与鸡球虫、中毒等区别。

7.5药物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及时、准确的诊断也很重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且肠道易吸收(因口服新霉素等不易被肠道吸引,对侵入到脏器内的病例无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情。

总之,在生产实际中雏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的途径和环节较多,对该病的防控显得较难,有效的药物预防、监测,同时饲养管理、饲料及饮水、环境等各环节的控制显得特别重要,可参考以下措施进行该病的综合防控。

8 综合性防控措施

8.1净化种鸡群,建立无鸡白痢的健康种鸡群。每年在种鸡及后备种鸡(150日龄左右),用血清凝集反应的方法进行全群定期检疫,特别是对公鸡逐只进行检疫,及时淘汰阳性鸡,净化种鸡群。目前在地方品种(土杂肉鸡)中阳性率检出率普遍比较高,为了减轻鸡白痢病的危害,可以采用一个月投一个疗程的成鸡白痢散4 g/(只·d)拌料,连用5~7 d,以减少排菌量,降低阳性率;同时加强鸡舍环境、饮水的卫生消毒,认真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定期灭鼠、灭蝇,控制外源性感染;从而消除沙门氏菌的带菌污染,降低种蛋的带菌率,有利于控制商品代发病。

8.2 种鸡进行人工授精时,严格各种器械的消毒工作,做到一只鸡使用一个输精滴头。

8.3及时收集种蛋,并进行严格的熏蒸消毒工作,加强种蛋库存、孵化期间环境、水源、孵化器、出雏器、蛋托及所用器具等的卫生、消毒。

8.4 坚持自繁自养,确定引种不带菌。如确需引进,需引进规范种鸡场的鸡苗。

8.5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鸡只密度过大,运输途中高温、低温或时间过长,通风不良,舍内温度过高、过低或不稳定,卫生条件差,预防接种,饲养管理不善等不良因素都可诱导发病。在实际生产中,尽量减少各种应激,改善饲养管理,不喂霉变饲料,保证良好的营养,适宜温湿度,恰当密度和良好通风等,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增强鸡只的抗病力。

8.6不能盲目用药。因鸡白痢沙门氏菌对药物的敏感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防治,并讲究给药途径。

8.7雏鸡出壳第一天注射马立克疫苗的同时,加入速解灵进行颈部皮下注射;雏鸡自1日龄起,选择敏感药物加入饲料或饮水中进行预防,从而有效控制地育雏期间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8.8加强育雏期间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对环境及用具、饮用水等到进行清洁、消毒,以便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减轻该病感染压力。

鸡白痢病诊治体会 篇8

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侵害雏鸡, 特别是3周龄以内的雏鸡。雏鸡感染后表现以白色下痢和急性败血症死亡为特征,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成年鸡感染后, 多呈慢性或隐性带菌, 可随粪便排出, 因卵巢带菌, 严重影响孵化率和雏鸡成活率。

1 细菌的分离培养

对送检病料无菌方式采取病死鸡的肝、脾、肾、淋巴结, 心血等被检材料进行适当的稀释, 然后进行平板划线培养。接种完毕后, 在皿底作好菌名日期和接种者等标记, 平皿倒扣, 置37℃温箱培养。

1.1 纯培养

从经过24 h培养后的SS琼脂板上选取可疑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菌落移植至普通琼脂斜面上和肉汤中, 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 h。

1.2 革兰氏染色

取少量生理盐水置玻片中央, 然后再用灭菌接种环取少量材料, 在液滴中央混合, 均匀涂布成适当大小的薄层。用火焰进行固定, 最后用笔做上标记。按照常规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

2 生化试验

2.1 糖发酵试验

用分离菌纯培养物进行蔗糖、葡萄糖、甘露醇、乳糖、麦芽糖试验。观察在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甘露糖培养基上观察是否产酸;凡培养基变为黄色者, 表示该菌发酵此糖产酸 (以+表示之) ;凡培养基变黄并含气泡者, 为发酵此糖.产酸产气 (以 (+) 表示之) ;凡培养基不变色者, 表示该菌不发酵此糖。

2.2 VP、MR、吲哚及硫化氢实验

2.2.1 VP试验

取一支经2~3 d培养的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管, 先加含甲萘酚的VP试剂甲液 (-萘酚酒精溶液 (-萘酚5g, 无水乙醇100 m L) 3mL, 再加VP试剂乙液 (KOH40%) 1mL, 摇匀后静置试管架上1~2 h后, 观察结果。凡液体呈红色者为阳性, 不变色者为阴性。

2.2.2 MR试验

取另一支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管, 加入MR试剂数滴 (2~5滴) , 凡液体呈红色者为阳性反应 (+) , 呈黄色者为阴性反应 (–) , 橙黄色者为可疑反 (±) 。

2.2.3 吲哚试验

取蛋白胨水培养管先加乙醚少量, 塞紧棉塞摇振试管, 使乙醚和培养液充分混匀, 静置试管架上片刻, 待乙醚浮于液面上层时, 沿管壁加入吲哚试剂2~3滴。凡在乙醚层内出现玫瑰红者为阳性反应, 不变色者为阴性反应。

2.2.4 硫化氢试验

观察经2~3 d培养的醋酸铅琼脂管, 凡沿穿刺线或其周围出现黑色沉淀者, 为硫化氢阳性反应, 无黑色者为阴性反应。

3 结果

3.1 细菌培养及革兰氏染色结果

在普通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 形成圆形、光滑、无色呈半透明、露珠样的小菌落, SS琼脂上菌落细小、圆整、无色透明、光滑菌落。

革兰氏染料着色良好, 油镜下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单个排列, 很少见到两菌以上的长链。在涂片中偶尔可见到丝状和大型细菌。

3.2 生化鉴定结果

3.2.1 糖发酵及试验结果

通过糖发酵试验得出以下结果见表1。

注:+为阳性反应, –为阴性反应。

3.2.2 VP、MR、吲哚及H2S试验结果

通过VP、MR、吲哚及H2S试验得出以下结果见表2。

4 讨论

4.1 革兰氏染色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染色时, 细菌涂片切不可太多, 接种环上少许即可, 用NS涂开, 干燥, 酒精火焰来回固定3次, 否则染出来细菌会很多, 玻片必须洁净, 涂片宜薄而匀, 菌量不可浓, 否则, 看不清单个菌体形态。待检菌菌龄以18~24 h为宜, 革兰氏阳性菌易受菌龄影响, 老化细胞易呈阴性。

染色顺序不可搞错, 一般有初染–结晶紫, 媒染–碘液, 脱色–95%乙醇, 复染剂–稀释复红, 时间分别为1 min、1 min、0.5 min、0.5 min, 过程结束后用滤纸吸干水分, 脱色是本法的关键步骤, 脱色不足易染成阳性, 脱色过度易染成阴性。加香柏油1滴。即可进行油镜观察。

4.2 细菌培养

在进行细菌培养时关键的因素是无菌操作, 做到无菌操作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2.1 实验进行前, 无菌室及无菌操作台 (laminarflow) 以紫外灯照射30~60 min灭菌, 以70%ethanol擦拭无菌操作台面, 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扇运转10 min后, 实验完毕后, 将实验物品带出工作台, 以70%ethanol擦拭无菌操作台面。操作间隔应让无菌操作台运转10 min以后, 再进行下一个操作。无菌操作工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及宽敞, 必要物品, 例如试管架、吸管吸取器或吸管盒等可以暂时放置, 其它实验用品用完即应移出, 以利于气流之流通。实验用品以70%ethanol擦拭后才带入无菌操作台内。实验操作应在台面之中央无菌区域, 勿在边缘非无菌区域操作。

4.2.2 小心取用无菌实验物品, 避免造成污染。勿碰触吸管尖头部或是容器瓶口, 亦不要在打开容器正上方操作实验。容器打开后, 以手夹住瓶盖并握住瓶身, 倾斜约45°角取用, 尽量勿将瓶盖盖口朝上放置桌面。

4.2.3 应注意自身之安全, 须穿戴实验衣及手套后才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 应避免引起产生人身损害, 小心毒性药品, 例如DMSO及TPA等, 并避免尖锐针头伤害等。

4.3 细菌生化试验

4.3.1 细菌生化试验中实验用菌种必须是细菌的纯培养物, 否则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上一篇:临床采血注意事项分析下一篇:色谱分析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