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副伤寒诊治

2024-06-07

雏鸡副伤寒诊治(精选7篇)

雏鸡副伤寒诊治 篇1

随着临床混合感染的现象日益增多, 加强对混合感染疾病的认识实属必要。现将1例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和副鸡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采用中西结合进行治疗的方法简述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

1 发病情况

某市肉种鸡场于2009年9月初从外地引进父母代肉种鸡苗3 000只。饲喂自产的全价料, 按推荐的免疫程序进行了接种免疫, 并用市售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常规消毒管理。前4周, 肉雏鸡生长发育良好, 成活率高达95%。但从第5周起, 随着气候突变, 夜间舍内温度突然下降, 未做好防寒保暖措施。2日后, 鸡群中发现2只病鸡, 第3日后, 病鸡数迅速增加, 1周内达400多只, 并呈逐日剧增的趋势, 症状也更加严重, 开始不断出现病死鸡。到发病后7日, 被隔离的病鸡数已达500多只, 死亡200多只。

鸡群发病期间用药情况为:初期采用增加消毒次数的方法, 3次/d, 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喹乙醇, 但未见疗效, 疫情继续发展, 病情逐步加重。

2 主要症状

病初病鸡除单侧的颜面、眼部肿胀、上下眼睑粘连闭合外, 部分鸡双侧均有类似症状, 夜间还可听到呼噜声, 不少病鸡肛周羽毛粘有污染物。病鸡多因呼吸道被阻塞而导致死亡。

3 病理剖检

对有典型症状的病鸡和死亡鸡进行剖检, 肉眼病变主要有以下情况:病死鸡的鼻孔和鼻窦充血、水肿, 并有分泌物, 甚至阻塞鼻道, 喉和气管呈暗红色, 充血, 有较多分泌物。实质器官中, 肝、脾肿大;肾稍肿, 并呈花白斑驳状。小肠出血明显, 全身肌肉呈暗红色。

活病鸡的剖检病变与病死鸡的基本相似, 只是消化道和肾病变较轻。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病料后, 进行实验室的病原分离培养、镜检。结果发现病死鸡的鼻液中含有大量小球状的副鸡嗜血杆菌。肝、脾、肠组织接种麦康凯培养基后, 可分离出鸡伤寒沙门氏菌。

根据现场调查、病鸡临床表现和病死鸡剖检病变以及病原分离培养, 该病例可确诊为鸡伤寒沙门氏菌和副鸡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针对混合感染病例, 首先要进行严密的消毒、清洗。选用有机碘或有机氯消毒剂对鸡舍、鸡体进行消毒, 以净化空气, 降低空气中病原体数量。对用具、饮水进行消毒。

对病鸡可在饲料中添加10%氧氟沙星粉100 g拌料100 kg, 10%硫酸卡那霉素50 g拌料100 kg, 同时中药禽康宁 (蒲公英20 g、白头翁25 g、黄芪10 g、金银花30 g、杨树花20 g) 泡水, 供100只鸡1日饮用。连用5 d。对不能饮水或采食的病鸡采取人工灌服方式, 每只鸡每次灌5~10 mL, 3次/d。采用此措施后, 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1周后, 鸡群恢复正常。

犊牛副伤寒的诊治 篇2

1 发病情况

阿城市某奶牛养殖小区于10 d前从外地购回50余头犊牛, 第3天就发现有3只犊牛不爱吃草料, 精神不佳, 反刍少, 体温40~41℃, 并且持续不退, 排黏稠粪便, 有恶臭味。用过一些消炎药和退热药, 用药后症状有所好转, 但2 d后又出现上述症状, 并且出现了呼吸困难和咳嗽的症状。

2 症状

病初患牛表现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饮欲增加;鼻镜干燥, 严重时龟裂;脉搏频数, 呼吸和心跳加快, 呈腹式呼吸;不久腹泻, 排出恶臭黏稠的稀粪, 里面混有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腹痛明显, 常用后肢踢腹。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较正常略高。严重的患牛卧地不起, 迅速衰竭, 多数于发病后1~5 d内死亡, 死亡率一般5%~10%, 最高可达70%。轻者或治疗及时的患牛可痊愈;转为慢性者, 常呈周期性腹泻, 腕和跗关节肿大, 发生跛行, 或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成年牛多表现慢性或带菌, 急性发病时症状与犊牛基本相似, 但经过24 h后这些症状即可减退。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

3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在心内、外膜均有出血点, 腹膜、胃脏、小肠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有出血。病程长的病例, 肝脏色泽变淡, 有坏死灶。胆汁浓稠而浑浊。肺脏充、出血, 表面有纤维素沉积。肾脏表面有坏死灶。脾脏充血、肿大, 有散在坏死灶, 质地韧硬如橡皮样。关节损害时, 关节、腱鞘有胶冻样液体。膀胱黏膜有出血点。成年牛的病变主要呈急性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渗出性炎症。

4 诊断

根据患病犊牛的体温升高、下痢、咳嗽、喘、死亡率较高等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从患牛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内脏器官、淋巴结等取材, 做沙门菌的分离和鉴定。通过用普通琼脂、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及SS琼脂培养后分离培养出沙门菌, 进行菌种的鉴别诊断。染色镜检时可以在显微镜下见到有鞭毛的革兰阴性的直杆状细菌。

5 防治

(1) 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犊牛机体抗病能力, 消除引发本病的诱因。犊牛出生后应吃足初乳, 注意产房卫生和保暖, 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牛群发病后, 对患牛要及时隔离或淘汰。用具、牛舍、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和洗刷, 定期用1%的火碱水消毒。尸体要深埋或焚烧。

(2) 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犊牛肌肉注射1~2 m L, 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 m L。孕牛应在产前1.5~2.0个月时注射菌苗, 所产犊牛应在1.0~1.5月龄时注射1次菌苗。

(3) 本病的治疗可选用经药敏试验确定的敏感抗生素, 如土霉素、呋喃唑酮、环丙沙星、磺胺嘧啶等, 并辅以强心、补液、纠酸等对症疗法。如有条件可以使用抗沙门菌病血清100~150 m L肌肉注射, 效果较理想。

6 小结

(1) 沙门菌经常出现耐药菌株, 因此治疗本病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 可换用其他种类的抗生素, 有条件的话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篇3

#&辽宁省北镇市疫控中心!北镇!"! ( (%’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常发生于!月龄以下的仔猪!以"#$月龄者发生较多"主要特征是大肠发生坏死性炎症#近年来!本病在大$中型猪场较少发生!但在小型猪场和农村养猪户中由于饲养管理欠佳!时有发生#笔者于%&&!年""月诊治了一起仔猪副伤寒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发病情况

%&&!年"&月下旬!小东镇一养猪户的%’头$&日龄左右的猪出现腹泻!死亡%头#出诊到该养猪户!见圈舍地面泥泞!粪尿没有及时清理!猪身上沾满了粪尿#主诉%下了一场秋雨后小猪开始发病!在发病的早期给猪注射过优红新!但不见任何效果!没有给猪做过免疫#

"临床症状

多数仔猪耳朵呈紫色!腹部皮肤红色!有的猪腹部和臀部有湿疹!特别在腹部皮肤有较大的$干涸的浆性覆盖物!揭开见浅表溃疡#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腹泻!粪便呈灰绿色!恶臭!消瘦#体温升高至$" (#$%) !寒战!堆叠一起#

#病理变化

剖检%头病死猪!可见尸体脱水"脾脏肿大!紫红色!散在小坏死灶"全身淋巴结肿大!呈弥漫性出血"肾$肝不同程度肿大!散在坏死点"盲$结肠严重出血!肠管内有大量液体蓄积!个别肠段肠壁变薄#$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猪的血液$肝$脾进

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单在!无芽孢!无荚膜#

以无菌操作取猪的肝脏分别接

种到普通琼脂$麦康凯和++培养基及普通

肉汤中!在, -) 经%$.培养后!进行观察#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见有光滑$圆形$透明$较小的菌落"在麦凯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在++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有的菌落中心部分呈黑色"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均匀混浊#

对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山梨醇产酸产

气!不发酵乳糖$蔗糖#/01234545#$防治措施

’*"清扫圈舍!用’67!6次氯酸钠反复消毒#

’*%对病猪用仔猪救星治疗!用药后第%8腹泻症状减轻!第$8症状消失#

’*, 在仔猪症状完全消失后!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免疫接种#

%小结

!*"猪副伤寒的发生与否与饲养管理有关!如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

肉鸡副伤寒的诊治 篇4

沈阳市东陵区肉鸡饲养户张某饲养的肉鸡2 000只, 从10日龄开始出现个别肉鸡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离群独自站立, 腹泻, 肛门粘有白色粪便, 至15日龄就诊时共死亡215只, 死亡率为10.8%。病初发病鸡表现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离群或聚集成堆, 缩头闭眼, 随病情发展出现排水样稀粪, 频频饮水, 个别肉鸡眼睑肿胀, 鼻内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甚至出现失明。剖检可见肝脏颜色加深, 有的呈现青铜色, 肝表面有出血条纹和灰白色坏死点, 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脾、肾淤血肿胀;小肠黏膜肿胀, 局部出血, 一侧或两盲肠腔内有黄白色豆腐渣样栓塞物。

取病死鸡肝脏涂片镜检, 可见革兰氏阴性的短粗杆菌, 常单独存在, 无鞭毛, 不能运动, 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染色时两端比中间着色略深,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取发病鸡肝组织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上, 经37℃培养24 h后, 可见细菌生长, 菌落微隆起, 黄白色, 湿润黏稠, 半透明;分离培养菌形态、特性与肝脏直接检查菌相同。生化试验结果, 该菌能分解葡萄糖、甘露醇, 不分解蔗糖、乳糖和麦芽糖, 沙门氏杆菌多因子血清凝集试验, O4为阳性。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 确诊本菌为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按常规方法对该菌作药敏试验, 结果该菌对安普霉素、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极敏感。对病鸡进行隔离, 用富络欣 (主要成分氟苯尼考) 拌料喂饲, 剂量为0.5 g/kg, 连用3 d后, 症状消失, 病情得到控制。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篇5

2010年12月初, 我市昂昂溪区一养殖场从内蒙调购一批刚断奶仔猪133头, 集中在一栋猪舍内饲养 (当时该场有自繁已接种副伤寒苗的仔猪251头, 分两栋饲养, 未发病) 。仔猪调进后第3天开始发病, 第5天波及全群, 并死亡9头。病猪下痢, 体温升高为主症, 部分猪耳尖出现乌紫。

通过调查分析, 这两栋猪都注射了猪瘟疫苗, 认为这两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1.1 没有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从外地调进猪仔时, 没有采取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 带进病源。

1.2 猪只饲养密度大, 拥挤, 环境和饲料突然变更, 猪只难以适应。

1.3 长途运输后, 管理未跟上, 猪只抵抗力降低, 加之这些猪未进行仔猪副伤寒菌苗免疫, 缺乏免疫能力, 猪体内的沙门氏杆菌属的猪霍乱杆菌、猪伤寒杆菌等异常繁殖, 进入血液, 导致本病的发生。由于防疫措施不力, 消毒不严, 病猪没有及时隔离, 通过饮水、用具等在短短几天内波及全群, 呈暴发流行。

2 主要症状

最初是几头体弱的仔猪发生下痢, 不吃, 体温升高至41.8℃左右, 耳尖发绀, 一般在24~48h死亡。而后在3~6d内波及全群。表现顽固性下痢, 开始粪便常有黄白色粘液, 而后变成水样, 粪便呈黄绿色、灰褐色、酱油样并混有血液、腥臭, 附在肛门周围。部分病猪初期发生呕吐。食欲减少或废绝, 饮水增加, 喜欢堆叠在一起。体温41.5~41.8℃。眼睑肿大, 眼结膜充血呈花斑状, 有的发生溃疡, 有分泌物。有2头失明, 尿黄色混浊, 有白色沉淀。呼吸困难, 有的咳嗽。迅速消瘦, 皮肤苍白, 被毛粗乱。后期出现败血变化, 在耳、四肢内侧、臀部、腹下、唇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 先耳尖-四肢-腹下。走路摇摆, 拱背, 或卧地不起, 发抖, 叫声嘶哑, 最后衰竭而死。

3 病例变化

尸体消瘦。耳、四肢、腹下等处皮肤有紫红色斑块。肝脏肿大, 有灰白色针尖 (米粒) 样大小的坏死点。胆囊肿大, 胆汁浓缩, 呈黑褐色。脾肿大, 发硬, 暗蓝色, 有出血和坏死点。肾肿大, 灰黄色, 肾盂积有尿液。肝门、肺门淋巴结肿大, 中心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 边缘充血, 切面多汁, 肠系膜发亮 (像薄膜浸在水中一样) 。部分心耳有出血点。肺肿大, 气管内有纤维素物, 病程长的肺有出血。肠充血、出血、坏死;十二指肠空虚, 变小、充血, 内有气体;肠黏膜易脱落;回盲口粘膜上附有淡蓝色假膜, 易剥离。病程长的结肠粘膜上附有糠麸状物, 剥离后出现溃疡, 中心凹陷, 边缘堤状。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诊特征、病理变化、药物治疗综合诊断, 初诊为仔猪副伤寒。

4 防治

4.1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栏舍清洁干燥, 喂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供给清洁新鲜饮水, 饮水中混入0.3%高锰酸钾。

4.2 病死猪处理

病情严重的病猪立即深埋, 栏舍、环境、用具等用2%烧碱消毒, 粪便集中消毒处理, 以杀灭外界病原体。

4.3.1 注射治疗

氨苄青霉素20mg/kg.bw, 卡那霉素30mg/kg.bw, 维生素C 2mL/头, 樟脑磺酸钠2mL/头, 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mL/头, 混合一次静脉注射, 严重病例静注2次。以后肌肉注射卡那霉素30mg/kg.bw, 或是氨苄青霉素25mg/kg.bw交替使用, 1次/8h, 连用3d。

4.3.2 口服药品

复方新诺明0.1g/kg.bw, 土霉素25mg/kg.bw、酵母4片/头、小苏打4片/头, 以后土霉素、酵母、小苏打剂量不变, 复方新诺明减重0.07g/kg.bw, 2次/d, 连用5d, 个别严重的用药7d。

4.3.3 防治效果

猪副伤寒的诊治 篇6

1 发病情况

2009年2月, 我市古里镇一养猪户, 从江苏如东购进25 kg左右苗猪250头。购进1周后, 有几窝猪陆续开始发病, 病猪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眼有分泌物, 下痢, 粪便淡黄色, 混有血液, 恶臭。有些病猪中后期皮肤出现湿疹。养户起初以为是猪腹泻, 自己用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显著效果, 后来我站求诊时, 已发病苗猪55头, 死亡15头, 病死率接近30%。通过本地流行特点、临床剖检和实验室诊断为猪亚急性副伤寒病, 立即进行全面药物治疗和预防用药, 病情没有再扩散, 发病猪经治疗死亡1头, 其它全部治愈。改善饲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隔离治疗, 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同时用药剂量要足, 维持时间宜长。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明显升高 (40.5~41.5℃) 稽留热,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废绝逐渐消瘦, 生长停滞, 贫血, 结膜炎充血, 少数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后下痢, 粪便呈黄绿色恶臭水样, 混有坏死组织碎片, 后期由于反复腹泻失水, 消瘦。有些病猪中后期出现湿疹, 以干涸的痂样物覆盖。有的发生咳嗽, 呼吸困难, 瘫倒在地, 有阵发性抽搐、痉挛。病程2~3周或更长, 最后极度消瘦, 衰竭死亡。病死率25%~50%。

3 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猪5头, 主要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盲肠, 回肠和结肠。肠壁淋巴结肿胀隆起, 发生坏死和溃疡, 溃疡周遍隆起, 中央稍凹陷, 表面有灰黄色麸皮样物, 形成弥漫性坏死。肠壁显著增厚, 质硬而缺乏弹性, 似皮革样, 肝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和变性。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有灰黄色针尖大小的增生性结节。肺有卡他性炎症, 含有干酪样结节。

4 实验室诊断

4.1 无菌操作取肝脏、脾脏、胆汁和心血, 分别接种S.S.琼脂培养基和改良S.S琼脂培养基 (即在S.S.琼脂培养基里添加0.5%胰蛋白胨) , 于37℃培养24 h, 可见均一、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的小菌落, 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偏小的球杆菌, 血平板上不溶血。4.4 用沙门氏菌属因子血清对该分离菌进行鉴定, 抗原型为6, 7∶C。

4.2 无菌取肝、脾、肺、肾、淋巴等组织, 研磨加适量PBS 2 000 r/min, 取上清液腹腔接种小白鼠4只, 每只接种0.5 mL, 2只接种PBS作对照, 小鼠于接种5~12 d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出血、边缘坏死;脾脏肿胀坏死, 肺出血, 肾肿胀;微生物培养结果同上。而对照组均健康存活。

4.3 用分离细菌接种生化培养基, 48 h观察结果, 能发酵葡萄糖, 甘露醇;不发酵乳糖, 阿拉伯糖;能利用枸橼酸盐, 甲基红试验阳性;靛基质、硫化氢试验阴性。

5 药敏实验

用药敏试纸对分离细菌进行检验, 结果氟苯尼考, 丁胺卡那霉素, 土霉素, 伟达欣等高敏;氟派酸中敏;庆大霉素低敏;氯霉素, 四环素, 氨苄青霉素等耐药。

6 治疗

治疗应注意选用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 用药时间要早, 剂量要足, 疗程较长, 避免中途停药。

6.1 每公斤猪体重肌注10~20 mg氟苯尼考, 连注3~5 d, 也可按每公斤猪体重内服20~30 mg氟苯尼考, 连服3~5 d。

6.2 土霉素, 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 mg, 分2~3次口服;或每公斤体重30~50 mg, 肌肉注射, 每日1~2次。

6.3 黄连15 g、木香10 g、白芍15 g、槟榔15 g、茯芩15 g、滑石15 g、甘草10 g。水煎, 分2次灌服。

7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机体抗力;常发本病的猪群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金霉素等抗菌素, 但如发现产生抗药性, 应改用其它药;当发现本病时, 立即进行隔离消毒;病猪尸体应深埋, 防止病菌散布和人食后中毒。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 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 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 肌肉注射1 m L, 免疫期9个月;口服时, 按瓶签说明, 服前用冷生理盐水稀释成每份5~10 mL, 渗入料中喂服;或将每1头份疫苗稀释于5~10 mL冷开水中给猪灌服。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 消除引起发病的诱因, 圈舍彻底清扫、消毒, 特别饲料要干净, 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8 小结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篇7

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 急性型

发病比较快, 多发生于断奶后不久的仔猪, 病猪的精神比较沉郁, 体表皮肤呈现出紫红色斑, 伴随全身的浆膜、粘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斑。甚至脾脏肿大, 变为紫色, 韧度也随之增加, 碰触它有橡皮一样的感觉, 但脾脏并未出现软化现象。有时可见肝出现相当细小、糠麸状黄灰色的坏死点, 胃肠黏膜也会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肠型猪瘟的临床表现很是相似, 很难区分。两者区别表现为:猪瘟是大小猪均可发生, 通过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 症状一般就会消失, 而且不再发生;但是副伤寒只发生于4月龄以内的仔猪, 一般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沙门氏菌。在病理变化以及症状中, 猪全身出血及充血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包括膀胱、肾有出血点, 脾脏出现出血性梗塞, 似大理石样全身淋巴结边缘出血。慢猪瘟会出现钮扣状的溃疡;副伤寒有淋巴结成索状肿大, 大肠的肠壁厚于正常情况, 严重时伴随程度不一的弥漫性溃疡, 只要及时注射磺胺及抗生素, 便可彻底治愈。

1.2亚急性和慢性副伤寒

这种类型临床上比较多见, 通常表现为肺炎及大肠坏死性炎症, 脾脏肿大类似橡皮样。发病之后, 病猪的体温升高、寒战、精神不振、下痢、粪便呈现出黄绿色或灰白水样, 喜欢钻垫草、混有大量坏死组织并有恶臭, 贫血、逐渐消瘦甚至皮肤会出现紫斑。还可见肝脏有时可见黄灰色的坏死小点, 同时有出血和充血的症状, 胃肠粘膜卡他性炎,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开后潮红且多汁等。有时会波及到结肠后段, 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 淋巴滤泡周围黏膜坏死, 肠系膜的淋巴结过度肿胀部分出现干酪样变。

2 诊断

研究人员根据仔猪副伤寒的病猪的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与猪瘟、猪痢疾的鉴别, 可作出初步的诊断, 然后通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进而达到确诊的目的。无菌操作需要取病体猪的淋巴结、肝、肾和脾等部位病料分别接种麦康凯, 营养琼脂培养基上, 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 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24~48h之后, 便可以在营养琼脂的平板上看到无色、半透明、光滑、圆形、稍微凸起的小型菌落。接着再把上面培养基上的菌落直接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 放置在37℃环境条件下继续培养24h后, 肉眼可以观察肉汤已经变得浑浊, 而且还有少量的无色沉淀出现在试管的底部, 通过镜检就可以看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 防治

3.1 预防接种及隔离病猪

(1) 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进行预防, 只需用20%氢氧化铝将其进行稀释, 然后肌肉注射1m L, 免疫期可以持续9个月, 或者将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掺入饲料中喂服仔猪。 (2) 如果出现较大规模的养猪场发病情况, 工作人员应采取将猪舍彻底消毒, 消毒剂可以采用30%的石灰乳、2%的烧碱溶液或者30%的热草木灰水等。病猪隔离治疗的措施, 阻止疾病传播以达到防止疾病在群内反复传染的目的。 (3) 没有发病的猪可以用药物进行预防, 通过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金霉素, 便可起很好的预防作用。当然与此同时还要严格限制工作人员, 防止将有害物质从污染区带到清洁区。

3.2 加强饲养管理

初春时节温度会不断不变化, 要有良好的保暖措施。而且还要确保仔猪能够早早吃到初乳, 且需要根据断乳仔猪体质的强弱, 定时给以易消化而且优质补料, 防止乱吃脏物。

3.3 治疗

(1) 氯霉素肌注, 按10~30mg/kg·bw, 2~3次/d。氯霉素口服, 50~100mg/kg·bw, 2~3次/d即可。

(2) 口服磺胺脒按0.2~0.4g/kg·bw, 2次/d, 连续使用4d左右。

(3) 用痢特灵, 按20~40mg/kg·bw·d, 口服2次。连用3~5d后, 将剂量减半, 然后继续服3~5d。

(4) 恩诺沙星或盐酸环丙沙星, 2.5 mg/kg·bw·d, 采用肌肉注射, 2次/d, 连续使用2~3d即可。口服喹诺酮类药物, 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4 结束语

上一篇:上市公司财务战略选择下一篇: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