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旺 伤寒心得

2024-07-21

周旺 伤寒心得(精选10篇)

周旺 伤寒心得 篇1

读伤寒心得体会

周 #班级:11级中医骨伤2班学号:…………………

我是大三开始学习《伤寒论》的,学习伤寒对我来说是一份痛苦而又充满挑战的经典学科。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彭坚教授在讲授他学习中医的道路中,他读的第一本中医经典书籍就是《伤寒论》,得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如古人所说:“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一、学习伤寒的捷径——从背诵条文开始 从《名老中医之路》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所以刚开始学习伤寒感觉充满激情,以为只要背、记住就可以啦,这还不简单。可是当自己学到一半的时候,需要背诵的东西越来越多,不仅仅只是背,还要理解条文在临床的运用,更要配合理法方药的运用,对于我这个刚入门的中医学者来说还不是能够完全理解。

老师说:“学习伤寒的唯一途径从背诵条文开始”。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从《伤寒论》的理论到试着自己实践的过程

1.学习伤寒要运用发散思维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与

思的关系。如果“学 ”相对来说较易掌握的话 ,那么如何“思 ”则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学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每天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且持之以恒 ,而“思 ”则是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开阔 ,多用发散性思维而不墨守成规。如《伤寒论 》中桂枝的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桂枝甘草汤扶助阳气;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五苓散通阳化气;桃核承气汤通经活血 ,就是善于运用发散思维 ,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产生的认识。而一见“颈项强 ”就认为是太阳病就是呆板的思维

2.学习伤寒要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

《伤寒论 》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作为一门临床基础课 ,从根本上讲是为临床打基础的 ,对于今后将成为一个中医药工作者必须要学好“四大经典 ”,尤其是《伤寒论 》,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 ,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正确辨证立法 ,准确处方用药。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结合临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门诊或病房实习,向临床老师学习经方运用的经验和临证体会 ,勤学苦练 ,积累实践知识 ,或通过前人的医案及现代经方的临床应用 ,体会其临床指导意义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和精髓 ,借以开阔辨证思路 ,为临床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做到理

论联系实际 ,联系临床 ,联系自己的心得体会 ,通过不断地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 ,“温故而知新 ”,自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临床运用伤寒要辨病求因 识位知传

中医辨病,首先追寻起病的原因,不外从外感或内伤

中去了解分析病程,但这对中医辨证用药针对性很有帮助。知病势,即知道发病所在及势态。识病传,就是知道疾病的传变可能性。《伤寒论》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于寒邪外感是病因,太阳受病是病的势位,是否传变的鉴别也看脉症。又假若一个少气、纳呆、动则气喘的病人,一般属肺脾气虚证,每用四君或补中益气汤,若是慢阻肺病,则往往少效或无效。可见,不论从中医或西医的辨病与辨证结合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充分体现先哲仲景的临床思维是很有远见的。

三、伤寒治疑难杂病的魅力

中医治病的特色在于:通过辨证论治首先抓主症的病机,再通过病情的发展逐步发展。曾有一例1型糖尿病病人,多次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效果不理想。头晕卧床不起,并周身刺痛不止,遂挂号到中医门诊求治。头晕较早,身痛较迟,作血瘀痹阻,用身痛逐瘀汤,三剂差,六剂已。后即转科到中医病房治疗。眩晕、卧床不起,起即眩晕,经体查后才发现是体位性低血压。认为是气虚下陷,即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之类二十余剂,才日渐平复。出院后不时出现糖尿病酮

中毒,呕吐、腹痛、水或食入即吐,西医诸治无效,又转中医病房,认为拒格,起于湿毒扰胃,先饮甘草水,再作苏连汤而渐止。后用小柴胡汤和解善后。此例患者虽然始终是糖尿病引起的,但不同时期主症变化、辨治也只能变化。而辨证论治的辨证首先是抓主症的病机,才能谈得上治疗效果。这就是例子。

四、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的深入,辨病问题的提出及强调,辨证论治时只注意“疾病功能态”,而往往忘记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与掌握,从而降低了准确性与疗效,对于一证有多方的认识与对策更从“方士”的临床思维上看:“方证相对”、“方药加减则法亦变”就是法寓方中的现实等问题,却促使我们重温医圣张仲景的教诲,以求“温故而知新”。所以在学习《伤寒论 》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 ,还要有其独到的见解与切实的理论依据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这样才能将中医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伤寒论心得体会 篇2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08级中西医临床

2008013036 谢海旋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篇3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周旺 伤寒心得 篇4

——周旺生《立法学教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周思莲 6120110006

周旺生的《立法学教程》分三编,分别是立法原理、立法制度、立法技术,立法原理是解决立法这一活动的理论基础和理论背景,解决为什么立法这个问题;第二编立法制度立法活动、立法过程所须遵循的各种实体性准则的总称,是关于立法权、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第三编立法技术问题则是解决如何立法中的科学化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在第一编中,笔者比较关注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并非任何立法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生活条件中找原因?

2、立法范畴的概念

3、立法原则由概念形态乡法律化和制度化转变;

4、如何理解国情的两重性?

5、《立法法》对立法主体素质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制、不尽职守没有对应的法律责任;

6、当代中国立法的发展;

7、立法的发展规律。其中第2、3、5、6、7个问题在书中都有比较详尽的阐述,本文就第1、4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何理解并非任何立法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生活条件中找原因?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中,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认识法律的本质,把握立法活动的运动规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但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偶然和幻想出来的东西,立法也不是主观臆想的随心所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意志总要受到社会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规律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一定的阶级都有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他们也会根据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对改造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也试图以自己的利益、要求为尺度来改造社会。但是,不管他们的意志多么合理,以及这种意志形成的合力有多么的大,他们只能在已经客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改造活动。这种客观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立法活动不仅体现了阶级性和社会性,而且也具有客观性,立法是体现执政阶级意志的活动,但执政阶级的意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执政阶级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产生的。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意志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意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是物质关系的反映,而一定社会的物质关系则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构成的。这就是说,执政阶级并不能随心所欲地立法,其立法应该是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记载、认可、登记、宣布。立法当然也要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作用,而不是消极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不论立法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怎样的作用,它终究还是围绕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作用的,因而它归根到底决定于社1会物质生活条件。

上面一段话充分说明了物质生活条件是如何影响决定立法的。但这种关系并没有说明法、立法、对物质生活条件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没有说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法、立法的决定作用是从最终意义上而言的,并非指任何法律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生活条件中找到直接原因。

在本书中作者这样阐述道:“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发展在于,他指出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立法的决定作用,并非指任何具体的立法现象都可 1 甘露,《立法的基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载《法制与社会》,2007,7.以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寻找原因甚至是寻找直接原因;这种决定作用,是从最终意义上、总体意义上来说的。例如,以家庭的同一发展阶段为前提的继承权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因素,尽管如此,也很难证明诸如在英国立遗嘱具有绝对自由、在法国对这种自由给予严格限制,在一切细节上都只是出于经济的原因。”

二、何理解国情的两重性?

国情,笔者认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特有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具体可以包括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国家制度、文化状况、国际环境等,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是往往在说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影响立法,却只是注意法治和国情因素中积极因素的联系。作者在书中提到“需要认清国情的两重性及其与立法的关联”,他从两方面阐述了这种关系:一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既有可以充做资源的积极的一面,也有起着阻力作用的消极或落后的一面;二是同一种国情对立法的影响,往往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联系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我们可以作这样理解:在以上提到的诸多国情因素中,例如国际环境等都要求各国对环境保护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环境保护中而立法上欠缺的问题给予立法支持,但是以《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而言,多数发达国家的基本法立法目的是只有“环境保护”,但也有“二元论”的说法,认为环境保护无法抛弃经济发展而独立存在,所以基本法的目的应该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时存在,这种争论绵绵不休,是否是导致我国《环境保护法》修改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所在呢?经济状况在此时成为一个阻碍立法的因素的说法是否正确呢?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再以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这一国情因素来说,既是今日中国立法可以予取予求的所在,也是今日中国立法在不少环节难以进步的潜在原因,特别是在谋求中国立法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更是集动力和阻力于一体而对立法发生强有力的影响。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情具有特色且国情中的消极因素既多又能给予立法和整个法治带来种种负面影响的国家,注意在理论和实践中正确看待国情的两重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第二编中,作者案件立法程序流程介绍了立法体系和制度,重点在于立法权限、立法程序、中央立法、地方立法、立法监督等,其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当今世界主要立法体系的特点、地方立法要体现“地方特色”和“不相抵触的”的原则等,笔者主要关注“三权分立”的问题以及英美两国的分权制度的区别。

三、“三权分立”学说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三权分立的学说历史 三权分立是一个政治学说,其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 他首次把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 并认为国家之治乱以三权是否调和为转移。古罗马波里比阿在/ 政体三要素的基础上, 提出三要素之间要能够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和行政权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行政和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继洛克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谓三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孟德斯鸠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宪法制定者影响很大,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可以弹劾总统,但是美国建国200多年来只有几个总统遭受弹劾提案,1868年,美国参议院仅以一票之差否决了对安德鲁·约翰逊总统弹劾案,1974年,尼克松总统就因水门事件而主动宣布辞职,没有受到弹劾,1999年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对克林顿总统弹劾案。

(二)英美两国分权制度的不同

1、美国的总统制

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行使,总统不在议会中占有席位,以总统为首的行政班子也不是国会的一个委员会。这体现的严格的三权分立。但在美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定权,两院如再次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该法案,该法案就无须再通过总统批准而自然成为法律;总统不是国会议员,而作为总统副手的副总统,担任参议院议长,主持参议院工作;最高法院法官根据参议院的建议和批准,由总统任命,而最高法院对国会立法拥有违宪审查权,对宪法拥有最后解释权,它可以通过案件的判决对宪法作出新的解释从而扩大或者限制总统的权力。这就是牵制、融合、合作的较严格的三权制约的平衡制度。

2、英国的内阁制

英国的内阁制代表的是三权分立的另一种类型:较松弛的三权分立和较紧密的三权结合制度。英国的立法、行政、司法分别归议会、内阁、法院。但更重要的是,议会与国王一起时整个联合王国的最高立法机关;上议院中包括上诉法官首席常任法官;下议院中包括作为行政机关的内阁,内阁首相必须是下议院议员,其他内阁成员一般为下议院议员,有的肯能分属上议院,他们参加议会的整个工作,内阁实际上是由首相从下议院多数党中挑选人员组成并有首相领导的议会委员会。首相和内阁成员事实上是议会的领袖和骨干,提出法案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对法案的通过与否决起决定性作用。因而在英国,议会和内阁之间除了可以分别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决议和建议国王解散议为武器而形成相互之间一定的制约和平衡外,立法与行政是合二为一。英国的分权制度主要体现的是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立法和行政的干扰。

(三)启发和总结

周旺铺镇中心校,师风建设见成效 篇5

周旺铺镇中心校,师风建设见成效 周旺镇中心校近年来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行业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该中心校在今年3月召开了全镇教师动员大会,向广大教师宣传讲解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即“求真务实,乐于奉献;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等,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认识提高了,大家便积极撰写师德师风学习论文和心得体会,学校出了两次专刊。二是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使他们在评比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三是在领导教师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自查自纠为主、注重整改为主、树立正面典型为主的原则,扎扎实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切实做到教育工作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通过以上各项举措的落实,该中心校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师风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别一提的是,该中心校于5月上旬,选派100名教师到县城参加“县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听完报告之后,中心校的党员干部、中层领导以及部分优秀教师学以致用。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学校铺路,一搞就是两三个小时。表现突出的有党支书曾中成、政教主任肖凯、办公室主任张云高、教师王喜华等20多位干部群众,他们检的检砖块,抬的抬石头,挑的挑河沙,一个个挥汗如雨,干劲冲天。不到3个小时,一条20多米长、1米多宽的石沙路就金铺好了。该路的修建,减少了广大师生上厕所走泥泞路的苦恼。这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开端。

周旺 伤寒心得 篇6

本网讯6月13日中午,隆回县周旺镇中心校全体领导来我校检查2013年学上期全期工作。

中心校领导首先对我校中层领导分管的工作进行检查,他们一致认为学校的教导工作、工会工作搞得相当出色。接着领导们对该校教师的备课、阅卷、听课等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总的感觉良好。对陈四珍、黄艳军、刘海英等几位老师的备课、阅卷工作十分赞赏。

中心校领导在曾旭平校长的带领下,领导们下基层认真检查我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等工作。检查细致周到,并做好了检查记录。这对学校领导与教师工作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周旺 伤寒心得 篇7

隆回县周旺镇中心校领导为推进课改坚持勤听课评课 本网讯近期,隆回县周旺镇中心校校长曾旭平、教学副校长覃宝珍为促进课改,坚持天天到各校听课,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轰动效应。

据悉,曾校长本期来听课多达100节以上,覃校长听课达90节以上。近段时间,他们每天都来周旺中学听课,一听就是三四节。听完课后,当即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指出主教者课改中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今后进一步进行课改指明了方向。领导到中学听课,是随意性的,遇到什么课就听什么课,老教师也好,中青年教师也好,只要是正课,他们都乐意听。他们深入课堂,了解课改情况,寻找课改良方,并与广大师生打成一片,深得师生的好评。

中心校领导坚持勤听课评课,有利于课改的深入开展。凡经领导们听课的教师,课改工作都搞得十分扎实,课改动力十足。

预防伤寒 篇8

一、伤寒、副伤寒是如何传播的?

伤寒、副伤寒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伤寒、副伤寒病人带菌者,可以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潜伏期为2—15天。

二、伤寒、副伤寒有哪些症状?

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和轻度腹泻。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40度以上,发烧可持续14天以上。

三、如何做好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1、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东西。

2、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和瓜果,生食的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用消毒剂浸泡后食用。剩饭剩菜、海产品等食用前一定要烧熟煮透。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桶装纯净水尽量加热饮用),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

4、厨房要有防蝇设备,安装纱门纱窗。

四、如何做好伤寒、副伤寒病人及家庭内消毒和预防?

1、确诊的伤寒、副伤寒病人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隔离及正规治疗。症状消失7天后,粪便培养2次阴性后,方可出院,住院期间禁止外出活动,减少探视,以免复发或形成慢性带菌,传染给家人、亲朋或其他人。

2、病人排泄物、衣物、食具和其他污染物品、场所,要随时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或84消毒液、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浸泡、洗擦。

3、家庭成员、陪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使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等药物预防服药5天,儿童服药3天。

*特别警示:

1、凡发热3天以上原因不明的病人,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明确诊断。

伤寒造句欣赏 篇9

2) 冷水洗脸,预防伤寒;温水刷牙,牙齿喜欢;清粥养胃,冬季多食;滋润脏腑,保暖排毒;睡前沐浴,促进循环。愿你一冬康健。

3) 已经多年绝跡的伤寒,竟然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4) 他五岁时候,生了一场伤寒病,变成了聋子。

5) 我的父亲刚从伤寒病中复原。

6) 另外,该方法也能检测出与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有共同抗原的沙门氏菌感染产生的抗体。

7) 鉴于人们开始反对使用一线和二线抗生素治疗伤寒肠热病,因此抗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沙门氏杆菌的二价疫苗将有利于控制这种疾病。

8) 实验室检测结果:血液及肛拭标本伤寒杆菌培养阳性。血清肥达氏试验特异性“O”抗体阳性,“H”抗体阳性。

9)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10) 方法该文采用细菌培养、肥达反应、伤寒杆菌H抗原酶联免疫检测检查52例伤寒患者,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观察。

11) 目的:构建以减毒鼠伤寒杆菌为载体的甲肝疫苗候选株,并证明其免疫源性。

12) 方法分析了320例伤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115株伤寒杆菌作常用药敏检测。

13) 儿童也接受免疫预防包括伤寒、白喉、百日咳、天花和破伤风.

14) 根据文献考证“阴阳毒”当属于“伤寒”的一部分。

15) 任何一种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相似疾病都是伤寒,其得名是根据希腊typhos一词而来,它的意思是冒烟的、模糊的,是用来描述被伤寒所感染的人的思想状态。

16) 把伤寒病人留在放有大壶的水和腌制的罗望子的房子里是很危险的。

17) 结论:以减毒鼠伤寒杆菌为载体的甲肝疫苗构建成功,并可在体内外产生免疫应答。

18) 伤寒病证的发生、演变、治疗、预后情况与脾胃密切相关。

19) 猪霍乱沙门氏菌是引起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菌,给养猪业造成重大危害。

20) 方法:选用两法对28例临床确诊为伤寒病人血清标本进行检测。

21) 他会对你完全地负责任,那么你会把伤寒病消除。

22)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体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

23) 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及细菌性痢疾.

24) 这实在是叫作“天旋日转”,她的男人是老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

伤寒论 读书笔记 篇10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为表虚症。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体必然疼痛,脉阴阳俱紧,此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较和缓,则病势轻微,不会再有传变。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误用辛温发汗而成风温,症见身灼热而脉象浮盛有力,热忧心神则神识昏迷,且多睡眠而语言难出。邪热上壅于肺,呼吸不利则鼻息必鼾,热盛迫津而见自汗出,邪热伤及元气可见肢重。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风温之证若再误下,重伤其津液,化源必然枯竭,则见小便不利;津伤热炽,神昏加重,故直视而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总之,若遇“风温”’一证,不明白清热以救阴之理,误用火攻,可因火毒剧烈,熏灼肝胆,肝风内动。证见发黄、惊痫、瘈疭等危候,故言之:若已被火,而复以火熏之,谓逆而再逆,终促命期。此为医家之大罪,实为风温之大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与恶寒并见 ——阳气能与邪相争—— 称病发于阳;

上一篇:苏教版小升初英语复习资料下一篇:高校表彰大会发言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