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发展史简述(共4篇)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篇1
生物学是从分子、细胞、机体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包含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形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生物学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1.萌芽时期
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前)之间的一段时期。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还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原始人开始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成为生物学发展的启蒙。
2.古代生物学
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进入搜集事实的阶段。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被后人称为,古代生物学。古代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整整统治了生物学领域1000年。其中亚里士多德没有停留在搜集、观察和纯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进一步作出哲学概括。在解释生命现象时,亚里士多德同先辈们一样,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基质里产生的,无机的质料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贾思勰(约480—550年)著有《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相关变异规律,首次提到根瘤菌的作用。沈括(1031—1095年)著有《梦溪笔谈》,该书中有关生物学的条目近百条,记载了生物的形态、分布等相关资料。
3.近代生物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生物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胡定土壤、家庭饮用水,以及雨水的酸碱度,并提出改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启发下,将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到不同p H值的溶液里,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出“选用偏酸性”的洗发剂为宜的结论,通过家庭小实验,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以实验为纽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全人类的共同要求。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装置的设计,避免有害气体的任意挥发,做好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处理,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作酸雨的p H值的测定、废旧电池的结构研究、公共汽车中化学成分的测定……这些对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以至于将来工作中注意保护环境有直接的影响。
克改进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发表了《显微镜学》,内载生物学史上最早的细胞结构图,并命名为“cell”。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英国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经历了5年的环球旅行,之后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该书从变异性、遗传性、生存竞争和适应性等方面论述了生物界的进化现象,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孟德尔多年从事植物杂交试验研究,并在自然科学学会杂志发表了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文中提出了遗传单位因子(现在称为“基因”)的概念,阐明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亦称独立分配定律),使生物学研究逐渐集中到分析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上,生物学的发展进入“实验生物学阶段”。巴斯德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并用长曲颈瓶净化与无菌肉汁接触的空气,证实了肉汁腐败的原因是来自外界的微生物污染,澄清了“自然发生说”谬论,为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4.现代生物学
20世纪的生物学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学向理论(包括生物进化)和实践(主要是植物育种)两个方面深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对生物学的渗透及许多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数学应运而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形态研究的深入,细胞学也进入分子水平,出现了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学正向微观和综合方向深入。宏观方面,从研究生物体的器官、整体到研究种群、群落和生物圈,生态学为典型代表。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生活场所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亦有人称之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工业废物、农药化肥残毒、交通工具尾气、城市垃圾等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相对平衡。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气候异常、森林消失等生态危机都是人类不适当的活动造成的。根据生态学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以人与自然协调关系为基础、高效和谐为方向,将生态应用于废水污水资源化处理、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作物种植、森林管理、盐场管理、水产养殖、土地改良、废弃地开发和资源再生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微观方面,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的发展,
5.善用实验激发兴趣,挖掘实验的动机功能。
做“家庭小实验”,如明矾净水、制肥皂、雨水p H的测量、柠檬电池与青苹果电池的比较、食品中常见元素的测定、对驾车司机是否饮酒的分析检测、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对比分析、沼气成分的鉴定、水壶的水垢处理,污渍洗涤、消除变酸米酒的酸味、聚乙烯废旧塑料的裂解、摄影中的化学变化等,使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以及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令人欣喜,但在实验中也表现出一些令人担忧之处:重视实验现象,轻视对现象的理性探究;重视实验结果,轻视实验过程及操作规范;重视用语言表达对环境的担忧,轻视在实验过程中的实施,所以教师要利用每一次实验机会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环境意识、探究意识。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与共享策略研究
张春凯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摘要:我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方向就是运行机制和共享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即需要学校、国家、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机构、相关专业的企业单位实现共建和共享。但是由于其体质机制的问题,存在市场化运作和校内实训需求相冲突的矛盾问题,从而引发实训效果、企业投入的产出、实训师资和市场化运行等一系列问题,急需改进。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共享策略
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机制是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资,投资建设一个到多个实训基地,广泛地联合和吸引企业建立企业展示窗口,在合作基地设立研发中心,建立联合研究和实训平台,扩宽训练设备的建设渠道。在该区域同时建立训练基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成为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训的桥梁、社区教育和服务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的平台。
一、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机制的特点
(一)基地内部分中心集中管理、资源共享。
从目前国内情况,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有明显优势的方式是集中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针对传统模式的实训中心,通过优化整合建设专业的独立实训室室。同时由学院教务部门安排校内实践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对内企业化管理,对外准市场化运作。
实训项目的内容来自企业,实训模式实现科学管理。准市场化的对外政策是指根据市场实训成本核算的要求,加强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学生管理,确保高质量的实训;全面向社会开放,微利经营,缓解教育资源分散的矛盾。实训基地提供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参与建设规划,进行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备,实训教材的选择,以保证实训质量。在日常管理和运行上,优先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上,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提供“订单式”实训服务,根据企业发展订单计划的要求进行跟踪服务;同时,实训基地也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还可以为企业展示新产品,新技术。实训费根据投资和开支的比例,由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的共同决定。
(三)校内校外相得益彰,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共享。
合作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修订,共同进行实训、实习教材的编写,开发实习、实训课程和进行教师分子生物学为其中典型代表。现代分子生物学是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阐明各种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其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细胞的活动、生长发育、消亡、物质和能量代谢、遗传、衰老等重要生命活动进行探索。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关系到人类的方方面面。如不同种类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过去主要根据不同种类生物在形态构造上的异同确定,这对形态结构较为简单的生物如细菌就很困难。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测定,可以克服上述困难,并能更客观地反映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农业、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关系十分密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使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基因转移成为可能,在农业上开辟了育种的新途径,在医学上有可能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在工业上形成
颜伟光
实训,共同建设、维护实训网站。共享型实训基地的资源,除满足基本的教学、市场运行需要之外,还可以提供社区服务,其他企业的共享服务,形成产业化的周围辐射。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相结合,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训基地。
二、共享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实训基地存在先天畸形。
一般为了教学需要,单个独立的实训场地面积不大,为了满足50人左右的班级实训,场地面积就不会规划得太大,如计算机机房,一般每个机房最多安排40~50台计算机设备,再安排一名实训教师进行指导。但是,对外承接的实训项目,通常超过100~300人次。这个“标准”的实训室,虽然达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也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但并不实用。事实上,学校课程的专业实训,在实训、实习室中操作是非常有限的,而实训和校外合作单位的项目需要小号大量的实训基地资源,这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供求矛盾。
(二)软硬件不相配套。
实训基地必须装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同时要有完善的软件系统。硬件建设是指实训设施和装备建设,软件建设指的是训练基地的管理和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管理体系、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管的创新。大多数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就定位为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大量现代科技的使用,先进设备的集成,硬件条件已经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但软件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大多数共享型实训基地的软硬件不能做到完全配套。
(三)开放性程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从对内部开放的使用情况来说,实训基地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实验的做法,除了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排课之外,实训基地经常闲置,设备和空间利用率很低。每个实验课程的实验时间、数量、课时总数都有具体规定,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选择。从对外开放的程度来看,共享型实践基地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没有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和高效的服务团队,导致许多项目的实施浮于表面。在教师实训的开展,实训项目、课题的校企合作,相互缺乏有机结合,没有真正体现“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的特点。
(四)具备实践经验的实训师资短缺。
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传统认识上的偏差,还有学校层面上的政策导向问题,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训教师的了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新兴工业,从而有可能生产出许多用常规技术从天然来源无法得到或无法大量得到的生物制品。目前的克隆技术只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应用,可以想象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生活必将更美好。
综上所述,生物学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即萌芽时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21世纪不但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且要保护世界,对生物学的深层探讨和研究必将会带来丰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生物学正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无论累积了多少生物学知识,已知的与未知的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时代在演变,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亦不断前进,随着历史的发展,生物学必将迎来崭新的篇章。
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简述 篇2
关键词:多媒体,生物教学,优化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作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进的步伐。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迷人的风姿进入了校门,走进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规律。在注重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简述如下:
一、生物现象演示的优化
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串跳动的文字,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图片、语言是难以准确、生动、形象地加以表述的。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解说、色彩变化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如血液循环、植物开花、受精、母体内胚胎发育的过程、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细胞分裂、生物的生长等等。还可以利用动画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等。这样就把生命过程准确、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谛,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生物过程模拟的优化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生物过程,只有通过极为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经过认真的分析才能理解,对于观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
生物世界,既有细微、简单的个体,又有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既有瞬间的变化,又有漫长的生长、发育和演化过程;既有陆地上跑的,又有空中飞的,还有水中游的;既有外部直观显现的,又有内部难以观察的。如何将这些引进课堂,是生物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后,就可以将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历史重现,跨越时空,深入细微或统览全局。如人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到胚胎再到胎儿直至分娩的全过程,就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生动地、系统地、完整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看到巨大的虎鲸,又可以观察到电镜下的病毒;既可以看到广阔的大草原,又可以看到茂密的热带雨林;既可以看到海洋里的鱼群,又可以看到空中的飞鸟;既可以看到现实的存在,又可以再现不复存在的原始地球、恐龙世界。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物个体的各系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习从微观探究生物个体的特征,从整体上把握生物系统的发展变化;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
三、生物实验操作的优化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些实验由于受条件影响很难实际操作,有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忆模糊,还有些实验不适合重复进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如在学习脊椎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青蛙的反射实验等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大力提倡人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悖。而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媒体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笔者举一个实际教学中的例子。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学会写光合作用公式。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所做的教学方案是在先演示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和叶绿体)三个实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接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播放光合作用的录像片,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分析出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两个方面,得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最后,运用投影片醒目地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使学生熟练地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篇3
长白山地处中国吉林省东南部, 1960年为保护长白山的自然资源, 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坐标为127°42′55″~128°16′48″E、41°41′49″~42°25′18″N, 总面积为196 465hm2。198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被确定为世界自然保留地, 1992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为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属于温带湿润区, 大陆季风气候。区内因独特、雄伟壮丽的火山地貌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自然景观而闻名世界。区内火山锥体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m, 为中国东北第一高峰。长白山在诸多方面具有普遍价值:景观区内有发育良好, 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景观被景观, 完整的生态系统世属罕见, 科学价值巨大, 极为独特。罕见的火山地质、地貌, 是构成地球演化史第四纪阶段的突出例证, 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作为丰富多样且极少受到破坏的生物和濒危生物种类的汇聚地, 成为欧亚大陆北半部生物分布的缩影和世界著名的物种基因库;原始丰富的自然景观类型和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 使其具有无以伦比的美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2 生态的脆弱性
长白山保护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和完整的生态系统,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由于成土母质多为火山灰, 地表土层较薄, 土质疏松, 而且气候较冷, 大风日数多, 植物生长期很短, 地表植被, 尤其是高山苔原植被, 一旦遭到破坏, 恢复极其困难, 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因受1986年15号强台风袭击的风倒区迹地, 到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恢复为了原始植被。这充分证明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的一面。这里降水量较大, 如果地表植被的完整性被破坏, 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将大大降低, 势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及洪涝灾害, 严重威胁“三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动植物生存环境一旦被破坏, 必将导致许多珍稀物种的灭绝, 保护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便随之崩溃、消失, 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3 生物的多样性
长白山保护区这座天然物种基因库中保存了大量的珍稀物种, 据统计, 保护区内有2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有3种, 国家Ⅱ级保护的有20种。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8种,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有10种, 国家Ⅱ级保护的有48种。
3.1 植物区系的多样性:由于特殊的地理
位置和自然环境, 长白山保护区有多种植物区系成分, 包括长白山植物区系、南鄂霍次克植物区系和极地植物区系。此外还有华北区系、蒙古区系及亚热带性植物区系的植物种。几乎有从温带到北极的全部典型植被类型及相应的植物区系成分, 是欧亚大陆同纬度地区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段, 是不可多得的生物遗传基因库。
3.2 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多样, 由3个植被型组和13个植被型组成。
3.3 维管束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长白山保护区维管植物丰富多样, 共有1979种数, 584属数, 134科数。
3.4 植物应用价值的多样性:
长白山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 按其应用价值可分八大类。其中材用植物有50多种, 药用植物有875种以上, 食用植物有140多种, 蜜源植物有280余种, 饮料植物有40余种, 香料植物有100种左右, 观赏植物100多种, 花卉植物500种以上。
3.5 植物种质资源的贮存库:
庐山植物园在长白山引去了东北红豆杉, 长春市园林处引去了牛皮杜鹃, 沈阳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哈尔滨植物园和白城林科所等单位引去了长白松 (美人松) 种子苗木, 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引去了五味子、金老梅、兴安杜鹃、暴马丁香等苗木。
3.6 动物垂直分布带:
长白山保护区是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东北区三个亚区之一, 即长白山亚区。该地区既有温带地带性生物特征, 又有垂直地带性生物特征, 是我国北方野生动物的资源库。长白山动物种群的垂直分布带比较明显:
海拔2000m~2600m的高山苔原带中动物种类有高山鼠兔、白腰雨燕和大嘴乌鸦、领岩鹨、树鹨、鹪鹩等13种鸟类分布至此, 夏季有时可见到马鹿和黑熊。
海拔1700m~2000m的亚高山岳桦林带中哺乳类动物有花鼠、高山鼠兔。鸟类有红胁蓝尾鸲、树鹨、普通、斑胸:、黄腰柳莺、中杜鹃、朱雀、煤山雀和花尾榛鸡等。两栖类极北小鲵和中国林蛙较常见, 无斑雨蛙稀少, 爬行类丽斑麻蜥更为罕见。
海拔1100m~1700m暗针叶林带中有代表性的动物种类有紫貂、原麝、松鼠、狍和马鹿等。其中狍和马鹿比较常见, 松鼠数量最多。地栖鼠类为绝对优势种, 是典型的高纬度动物种类, 并且也只存在于高海拔的针叶林中。黑熊和棕熊数量较少。鸟类中的典型树栖种类星鸦、小斑啄木鸟、黑啄木鸟、旋木雀、大山雀、戴菊、三趾啄木鸟和红交嘴雀等比较常见, 夏候鸟、黄腰柳茑、鸲姬和红胁蓝尾鸲等数量最多, 半树栖种类有花尾榛鸡、黑琴鸡和鹪鹩等。两栖类、爬行类比较典型的是极北蝰、棕黑锦蛇、东方铃蟾、中国林蛙和极北小鲵。
海拔720m~1100m红松阔叶林带中有松鼠、飞鼠、紫貂、花鼠、林姬鼠、、黄鼬和豹猫等, 形成优势或常见类群。分布在溪流水域附近的有水獭, 比较大型兽类狍、野猪、狗獾、貉和马鹿等较为常见, 黑熊和棕熊数量很少。广泛分布于该带的东北虎、金钱豹和梅花鹿, 已极为罕见。树栖鸟类长尾林、小斑啄木鸟、白背啄木鸟、大山雀、沼泽山雀、黄腰柳茑、绿啄木鸟、星鸦和花尾榛鸡等较为常见, 黑头、煤山雀、蓝歌鸲、三宝鸟和赤翡翠等数量不多。爬行类主要有黑龙江草蜥、白条草蜥、蝮蛇。两栖常见的有中国林蛙、东方铃蟾、中华大蟾蜍和无斑雨蛙等。鱼类主要有玛红点鲑鱼、黄颡鱼、哲罗鱼等。
海拔300m~720m低山阔叶杂木林带中小型兽类大林姬鼠、黑线姬鼠、花鼠、东北兔、黄鼬、香鼬、普通刺猬、普通、大糜、小糜等形成优势或常见类群。较大的豹猫、赤狐、狗獾、貉和狍较为常见。鸟类中常见的树栖种类有黑尾蜡嘴雀、黑枕黄鹂、巨嘴柳莺、寿带鸟、红尾伯劳、灰喜鹊、灰背鸫、山斑鸠和寒鸦等。常在林缘灌边和农田里活动的兽类有小家鼠、黑线姬鼠、花鼠、黄鼬。鸟类有戴胜和环椎等。两栖类常见的有中华大蟾蜍、无斑雨蛙、花背蟾蜍和黑斑蛙等。爬行类常见的有虎斑游蛇、红点锦蛇、白条锦蛇和黑眉蝮等。常见的鱼类有细鳞鱼、黑龙江茴鱼、狗鱼、瓦氏雅罗鱼、鲫鱼和鲶鱼等。
4 结论
长白山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特定性, 决定了它是世界上在最小范围内植物带垂直分布最明显、垂直分布类型最多、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这里云集了相当于北半球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及北极圈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类型, 是欧亚大陆生物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持续生存的优良环境, 也是濒危动植物不可多得的重要栖息地。包括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类多样性, 完整且未受到破坏的景观廊道提供了生物生态空间保护的完整性。从而为人类研究生物物种的垂直分布特性和生物物种的永续存在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和依据, 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
摘要:简要介绍了长白山的自然概况、生态的脆弱性及其所拥有的生物物种资源的多样性。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篇4
现阶段,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也成为我国日常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原本理论性强、且枯燥乏味的生物化学教学变得生活活跃起来,同时还能优化生物教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完善我国高职教学制度起到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一、现阶段我国生物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生物化学教学教学模式老旧、单一。现阶段我国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单一,仍然沿袭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学习死记硬背化学理论知识和生物现象,没有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机会,这样单一、老旧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都丧志了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和信心。教师一味的让学生记住与考试有关的相关知识点,即使取得了较高的成绩,学生也根本没有掌握生物原理,实践能力极差。而且很多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普遍不高,学生盲目的抄袭黑板的教学内容,边学边忘,没有养成制定生物化学学习方案的习惯,因此不可能真正掌握生物化学课本中的精髓,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不科学、不合理,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二)生物化学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生物化学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主要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知识,上课总是保持记笔记的状态,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学生常常用固定的思维去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没有把握学习生物的价值。学生单纯的学习生物化学课本知识,没有做到与生活化学现象相结合,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没有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很多生物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文化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思想落后、单一,还停留在简单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甚至采用错误的教学方法,没有给他们正确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1]。
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学校要转变生物化学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学校要清楚的认识到生物化学教学在整个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能以偏概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新型教学模式,弥补教学的缺陷和不足,拓宽生物化学教学的范围。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歌曲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熟悉和掌握歌曲的发生方法,感受作品的魅力和感染力。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国家加大资金投入,使其发挥真正作用。生物化学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理论性以及技术性较为深奥,因此单纯依靠教师课堂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生物化学方法,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熟练掌握各种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二者共同努力,优势互补,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真正作用。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资金投入,扶持学校引进多媒体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并且确保学校能够完善后期的多媒体设备换代更新。
(三)创设生物化学实验情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同种类学科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增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有机结合,联系密切,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学习化学知识,对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生物化学教学目标中规定:“高职课本中有40项生物化学的演示实验,而且在化学教材中的各章节中共安排了90个生物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一方面,化学的实验包括对化学概念、原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化学实验包括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等。”例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进行实验操作,创设生物化学实验情景,进行“空瓶会冒烟”、“手帕点不然”等化学演示实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把原本只能通过猜想才能得出的化学知识,直接直观立体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2]。
(四)创建生物化学教学情景。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该转变过去传统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而不是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发散思维,因此创设化学教学情景,不仅是素质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学习环境的重要方法。生物化学属于变化中的科学,其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到处充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原理,因此创建生活教学情景,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知学习生物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原理和问题。例如:小红的姥爷给小红买了一件新的白衬衫,样子十分新颖,但小红穿了两天后,就说不舒服,原意出汗,不透气,还不如旧的好,教师可以将小红的新旧衬衫进行对比。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二者有机结合,逐步创建教学情景,模拟还原,让同学们进行猜想,小红穿新衬衫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然后老师在进行进一步的解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生物化学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新方向,为整个生物化学教学输入了新鲜的血脉。将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化学教学二者有机结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还需要国家、学校、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为发展我国高职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环节。本文针对现阶段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生物化学教学有机结合,推动我国生物教学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生物化学教学,应用措施,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肖芳,汤新鸿.高校师范生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养目标分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00-102.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推荐阅读:
生物农药发展10-14
生物技术发展07-11
生物化工发展07-29
生物产业发展10-03
海洋生物发展趋势07-03
生物滤池的发展状况06-15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09-09
微生物室建设与发展05-08
生物化工的发展及应用06-22
生物工程的现状及发展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