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成活率

2024-06-22

雏鸡成活率(精选8篇)

雏鸡成活率 篇1

雏鸡是指从出壳到6周龄内的小鸡, 这个阶段雏鸡体小娇嫩、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健全、消化机能弱、抗逆性差, 如果饲养管理不当, 极易引起死亡, 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为使雏鸡健康生长, 提高群体成活率, 需采取一系列措施。

1 饮水

定期检测饮水中的大肠杆菌类细菌的含量, 要求菌数不得超标且不含杂质, 饮水中坚持使用3~5mg/kg氯化物可有效控制大肠杆菌类细菌在饮水中的繁殖, 当鸡舍空闲时, 应当先放空所有水管中的水, 然后注入50mg/kg的氯化物水溶液, 在雏鸡到达前彻底排除水溶液。

雏鸡到达前将饮水器注满清洁卫生的饮水, 水温12~15℃, 开始数天为确保饮水卫生可饮凉开水, 鸡喜欢饮16℃左右的水, 超40℃不喝。

为缓解和防止因长途运输脱水、高温不适等造成应激, 最初饮水中加2%~5%的多种维生素葡萄糖 (或另加补液盐) , 对恢复体力、升温较为有力, 并加入维生素C (0.1%~0.2%) , 前48h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及电解质, 但饮用时间不可太长, 否则会造成糊肛。

当雏鸡到达后让其休息并熟悉环境一定时间, 然后供应饮水, 注意防止暴饮, 待饮水器周围雏鸡喝过几门后, 用手拨到一边, 以防止饮水过量造成损失, 切忌不可用限定总水量以图防止暴饮。

对稍弱雏或自己不能找到饮水器的雏鸡, 人为的将其喙部送入水中, 以刺激其饮水欲, 使其饮到水或使其知道饮水。对极弱雏灌服营养液, 少滴勤滴。

有微型饮水器换成其他饮水系统时, 要逐渐更换, 并将原饮水器向新饮水系统逐渐靠拢, 未确定完全适应新的饮水系统之前, 不能完全撤走原饮水器。

由于育雏舍温较高, 易造成水分蒸发或散失, 加之前期处于卵黄吸收阶段, 需水的帮助。因此, 饮水必须给以保证。随鸡只日龄增长及个体长高, 随时调整饮水器高度, 让饮水器边缘高度一直与鸡背等高。

饮水器每天冲刷消毒。鸡只未饮水或未饮足水而吃料, 易造成终生消化不良。

2 喂料

在供水2~3h后开始供料, 以碎玉米、小米 (蒸) 或小颗粒料为好, 用专用开食盘或有色塑料布, 最初几天采用少量多次的喂饲方式。

每次喂完料后将料盘捡起, 冲刷干净备用。最初拌湿料, 湿度大些, 逐渐变干。

让雏鸡尽快学会用常用的喂料设备, 当其适应常规的喂料设备后才能将开食盘移出。当用厚纸开食时, 使用不得过长, 以免增加疾病感染机会。每次吃完后检查空嗉囊鸡, 将其挑出并加药。第1次上料在雏鸡有觅食行为时佳。

3 温度

鸡体高温度一般掌握在30~33℃, 最高35℃, 以后每周降2~3℃直至20~22℃, 并维持。若使用保姆伞, 则掌握室温在24℃, 伞下温度35℃, 若在这一温度基础上采用下限值育雏, 则有利于增加雏鸡的采食量, 使其肠胃白幼得到锻炼, 促进早期的生长发育。

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到达育雏舍后5h内, 应采用35~36℃。因雏鸡经过长途运输到达后, 首先进入休息状态, 这时基础代谢进一步降低, 使其体温难以保持, 故需供给较高的育雏温度。

4 湿度

育雏前期, 因舍内温度高, 雏鸡排泄少, 空气比较干燥, 再者雏鸡在最初几天处于卵黄吸收阶段, 空气过于干燥对卵黄吸收不利。另外, 空气过于干燥则舍内尘土飞扬, 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因此, 前期重点防止干燥, 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较为合适。随着鸡长大, 其排泄量加大, 加之饮水器中的水分的蒸发及外溢等, 造成湿度加大。垫料潮湿, 易引发球虫病等肠道疾病。

因此, 后期重点防湿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较为适宜。饮喂球虫疫苗时, 注意加大湿度于垫料, 并坚持1周不用抗菌药物。

5 密度

雏鸡的饲养密度与育雏舍内的空气质量、湿度、卫生状况都有直接关系。密度过大, 鸡只相互拥挤, 抢食抢水, 饥饱不均, 造成发育不整齐, 易发生啄癖等疾病, 死亡率增高。以平养为例, 1~2周龄的雏鸡饲养35~45只/m2, 3~4周龄30~35只/m2, 5~6周龄20~25只/m2, 7~8周龄15~20只/m2, 随着鸡雏生长应及时调整鸡群饲养密度。育雏每群数量不宜超过320只, 如鸡雏数量多, 可在育雏室内设置隔栅分开, 通常小群饲养雏鸡生长快, 成活率高。

6 光照

适宜的光照时间和强度可以提高雏鸡生命力, 促进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 维持骨骼正常发育。0~5日龄雏鸡实行全天24h光照, 6~9日龄20h, 10日龄18h。以后按每增加2日龄, 光照时间相应缩短1h, 直至自然的光照时间。在光照强度上, 育雏前10d每5m2用1个40W的灯泡, 挂在离地面2m高的位置上, 以后改用25W的灯泡和自然光照, 以不影响鸡只正常采食即可。

7 适时断喙

在理想的状态下可不断喙, 但实际中被广泛地应用在预防鸡只的啄羽行为。例如, 在光线太强的鸡舍里, 不平衡的饲料营养结构、通风不良、过于密饲或鸡舍环境太过吵杂等情况下, 各周龄阶段的鸡群都会出现啄羽行为。在密闭式鸡舍使用笼养方式, 啄羽行为可在适当的光照程序下被控制, 至于开放式鸡舍或平养方式, 如果无法控制光照强度, 则实施断喙。

雏鸡成活率 篇2

关键词:雏鸡;成活率;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51-01

和政县位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有“春迟秋早,冬长夏短”的高原气候特征,平均年日照2 457 h,无霜期133 d,年均气温5℃。近几年,农户散养鸡成活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甚至出现亏损,由于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消化能力差,抗病力差,要想提高雏鸡成活率,必须从管理上抓起,重视饲养各环节。为指导农户养鸡,加强管理,降低雏鸡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现将影响雏鸡成活率的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影响雏鸡成活率的原因

(1)自然气候寒冷,外界气温过低,农户鸡舍建造不规范,鸡舍保温性能差,外界气温过低等,育雏室内常有穿堂风或贼风。用母鸡带小鸡的没有保温设备,亦不作保湿;不让母鸡带的,利用竹箩、纸箱,或用竹木搭架盖上一层薄膜,温度难以掌握,温度过高导致体热难以散发,体液消耗大,影响雏鸡生长发育,易患病死亡;温度过低则容易诱发疾病而造成死亡。

(2)疾病预防工作不力,雏鸡的各种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差,容易发病。农家育雏,对疾病的预防在思想上往往麻痹大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雏鸡进育雏舍后往往不及时进行鸡新城疫的基础和加强免疫,法氏囊、鸡痘疫苗接种也不及时。雏鸡白痢杆菌和球虫病是育雏阶段两大疾病,农村育雏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预防时间和方法,多数情况要等病鸡出现症状后才采取有关措施,工作被动、效果差。

(3)饲养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数量相对较少,放置的位置不当或环境突变、有异物刺激等,常导致鸡群互相挤压。

(4)饲料单一,营养不足。农家养雏鸡习惯用大米、谷子、粮食加工副产品,余饭剩菜等饲喂,饲料单一,营养不足,不能满足雏鸡生长发育需要,导致雏鸡生长缓慢,体质弱,易患营养缺乏症及白痢、气管炎、球虫等各种疾病而导致大量死亡。

(5)不注意鸡舍通风,育雏室的空气要保持新鲜。由于雏鸡新城代谢旺盛,鸡群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另外鸡排出的粪便,蒸发出大量氨气,浓度过高也会引起疾病。育雏舍要注意通风换气,但不应使空气直接吹入鸡舍,尤其外界气温低时更要防止冷风吹入,以免雏鸡着凉感冒。

(6)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如兽害、鼠害、啄癖、药害等因素。

2 对策

综合上述原因,养殖户为提高雏鸡成活率,须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适宜育雏温度。应建造塑料暖棚鸡舍,可用火炕进行育雏,母鸡带小鸡的与厨方式则需要注意加热保温,温度要均匀平衡。

(2)根据雏鸡营养需要及当地饲料来源,配置全价饲料。有条件的用仔鸡成品料(正大510或希望310饲料为佳。

(3)及时防治疫病。①认真做好场地、用具消毒。②预防鸡白痢病。预防15日龄内要在雏鸡饲料中添加万分之二的呋喃唑酮。治疗可用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按0.2%加入饲料喂鸡。③防治球虫病。治疗:肌注青霉素每只1 000~2 000 U。2 000~5 000 单位拌料或饮水。内服金霉素每只病鸡5 mg或在日粮中加入0.08%,连服2~3 d。球虫宁在饲料中加入0.02%~0.04%。氯苯胍在饲料中加入30%~60%。采用上述措施育雏,大大减少死亡,据调查120户,成活率都在90%以上,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值得推广。④建立合理高效的免疫程序。

(4)严格把好种苗关,要从信誉好、无病源、成活率高的场内购买种苗。

(5)合理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可饲养30~40只,随着日龄的增加,每周可递减5只左右。还应根据鸡的品种、大小、强弱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以免互相挤压。

如何提高蛋雏鸡的成活率 篇3

1.1 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初生雏鸡体温较成年鸡体温约低2℃~3℃,到10日龄才达到成年鸡体温;到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趋于完善,7~8周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

1.2 生长迅速、代谢旺盛,雏鸡前期生长快,以后随日龄增长而逐渐缓慢。安静时单位体重耗氧量与排除二氧化碳的量比家畜高一倍以上,所以要注意供应新鲜空气。

1.3 羽毛生长快,因此雏鸡对日粮中硫氨基酸水平要求高。

1.4 胃的容积小,消化能力弱。饲养上要注意饲喂纤维含量低易消化的饲料。

1.5 敏感性强。

1.6 抗病力差。

1.7 群居性强,胆小;;因此育雏环境要安静、防止各种异常声音和噪音,以及新奇颜色入内,舍内还应有防止畜害的措施。

2 根据特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2.1 消毒

在进雏前两周,雏鸡舍内必须进行清洗和消毒。按照实践经验对育雏舍及育雏用具消毒必须做到“一冲、二烧、三喷、四熏蒸”。

2.1.1“一冲”是指::对雏鸡舍内的一切污物进行彻底清除后,把地面、底网、墙壁、顶、门窗等及一切用具用高压水泵冲刷(切忌把水溅到电器设备和灯泡上)。

2.1.2“二烧”是指:用喷灯火焰将底网、笼架等不怕高温的器械进行全面灼烧。

2.1.3“三喷”是指:用2%的火碱水对雏鸡舍进行完全彻底的喷洒消毒。

2.1.4“四熏蒸”是指:按每立方米25毫升福尔马林加50克高锰酸钾密闭熏蒸24小时后通风。直至将鸡舍内的福尔马林的气味排净后方可进雏。熏蒸的室内温度15℃~20℃,相对湿度60%~80%,时间一般为12~24小时。

只有严格进行消毒,才能使雏鸡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当中,才有可能使雏鸡成活率提高。

2.2 温度

温度我们一般是随日龄的增长逐步降低,1~3日龄34℃~36℃,4~7日龄32℃~35℃,8日龄~2周龄30℃~33℃,3周龄27℃~31℃,4周龄28℃~30℃,5周龄27℃~29℃,6周龄25℃~27℃。

那么怎样才知道温度是否合适呢?一种方法是悬挂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计,随时检查调整温度。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观察鸡群的活动情况得知:若温度合适,则雏鸡活泼爱动,追逐嬉闹,休息时非常安静、一个靠一个平铺在底网或垫料上,同时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粪便正常、羽毛丰满光滑;若温度偏高时,则雏鸡远离热源一边,匍匐在底网或垫料上,两翅展开、张口喘息、饮水增加、无食欲;若温度偏低时,雏鸡拥挤在热源一边,不思饮食并发出急促的“叽叽”声,进雏前把雏舍温度一定要升高到33℃~36℃。

要得到理想的育雏效果,务必保持温度的稳定性。每周2℃~3℃渐渐降下来。切忌温度忽高忽低。

2.3 湿度

湿度也是育雏的一个重要指标,雏鸡1~3日龄最好保持在65%~70%的相对湿度,这样有利于雏鸡卵黄很好地吸收,从而提高雏鸡成活率。以后相对湿度至少维持在50%左右,有助于雏鸡羽毛生长良好,同时也能提高饲料报酬并有利于控制鸡的啄癖。可以通过悬挂干湿球温度计而查表得知雏鸡舍的湿度。

2.4 饮水

1日龄雏鸡第一次饮水称为初饮。初饮的水最好是温度在18℃左右并加5%葡萄糖和2/万维他营养水,以便提高雏鸡的抵抗力,同时增加成活率。

雏鸡出壳后消耗了大量体内的水分,所以当雏鸡入舍后,必须先饮水后开食。让雏鸡尽快学会饮水并喝到水。个别不会的要人工调教。整个饲养期内保证雏鸡有清洁充分的饮水。

2.5 开食

实验表明:雏鸡在出壳后24~36小时开食最好。

开食的方法:将全价配合料洒在塑料布上,料上再撒一薄层玉米碎粒,有助于防止饲料粘嘴和因蛋白质过高使尿酸盐存积而糊住肛门。

刚出壳的雏鸡前3天,每天喂料10次,4~7天,喂料6次,以后每天喂4次,做到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浪费。

2.6 断喙

2.6.1 断喙的时间,一般在6~10日龄进行。

2.6.2 断喙的方法:

使用专用断喙器,当刀片加热约达700℃的暗红色时,将鸡嘴上1/2、下1/3迅速断去,而后稍微烧一下,保证既不烧伤,又不出血为止,一般断喙前3天投喂维生素K3,其投放量每只鸡2毫克。

2.6.3 断喙的注意事项:

准确、迅速、防止流血。体弱、病鸡不断喙。断喙后数天内,在料槽内加入较厚的饲料层,避免雏鸡啄空料槽使伤口感染。

断喙可防止啄癖(啄羽、啄肛、啄趾等)而且减少饲料浪费。这对饲养在有窗式的开放鸡舍的鸡群尤其重要。密闭式鸡舍中用微光可减轻相互啄肛等现象。

2.7 密度

适中的密度对育雏尤为重要,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使整个鸡群发育不齐,很容易发生啄癖,成活率不高。密度小虽有利于成活率和发育,但不利保温且不经济。

2.8 防疫及预防性投药

2.8.1 防疫

饲养员一般要固定,采取封闭式育雏,42天内吃住都在育雏舍,直到转群。其他人员如防疫员,兽医等进雏舍,必须淋浴后换上消过毒的工作服,工作帽及穿上胶鞋、脚踏消毒池方可入内。谢绝一切参观,最好距育雏舍30米内应有围栏。不让任何进入此范围内。每周用2%火碱水喷洒消毒一次。另外要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即进同一日龄的鸡在同一日龄全部淘汰。

2.8.2 预防性用药

1~3日龄0.1%高锰酸钾饮水,2/万的多维及5%葡萄糖饮水;4~7日龄0.3%的土霉素碱拌料。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2.9 通风

通风可有效防止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超标,并供应雏鸡舍必要的氧气,从而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在通风之前把鸡舍温度提高2℃~3℃,应在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进行,不能让气流直吹雏鸡,防止贼风出现。

2.1 0 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育雏、生长期的光照原则是不宜延长,合理的光照,能有效控制鸡的性成熟已达到适时开产,并达到高产,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下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仅供参考:

1~3日龄,光照22小时、强度10~20勒克斯、用40~60瓦白炽灯。

4~14日龄,光照20小时、强度不低于5勒克斯,用15~25瓦白炽灯。

15~21日龄,光照18小时、强度不低于5勒克斯,用15~25瓦白炽灯。

22~28日龄,光照16小时、强度不低于5勒克斯,用15~25瓦白炽灯。

29~42日龄,在密闭式鸡舍,光照8~12小时固定不变。

在开放式鸡舍,以5~17周龄之间的最长日照时间为固定光照时间。

育雏前3天光照长及光照强度大的目的在于尽快使雏鸡学会饮水和开食,从而提高雏鸡成活率。

如何提高雏鸡早期的成活率 篇4

1 雏鸡舍的准备

包括鸡舍的清洗、消毒, 门窗的加固, 采暖炉具的准备等。需要注意的是, 鸡舍消毒前的彻底清扫至关重要, 上批鸡残留的粪便、毛屑等有机物是病原微生物最好的藏身之地, 只有彻底清除后消毒才有意义。在用火碱水喷洒地面后, 使用甲醛熏蒸能使鸡舍内的病原菌较少95%以上, 可以有效减少鸡群的发病。

2 选购健康的鸡苗

好的鸡苗是养好鸡的基础, 健康的鸡苗绒毛整洁有光泽, 大小均匀, 眼大有神, 叫声洪亮, 脐孔闭合良好, 手抓时感觉挣扎有力。要剔除弱小、有残疾的鸡。最好选择有实力的, 管理完善、净化良好的种鸡场的高峰期的鸡苗。这样的鸡苗抗病力强, 母源抗体高, 饲养成活率及生产性能都较高。

3 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

雏鸡早期易发的疾病有新城疫、法氏囊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鸡白痢、支原体病、球虫病等。这些都会造成雏鸡的成活率下降还会影响鸡的生长。应该根据当地的疾病流行特点及鸡苗母源抗体的高低制定防疫程序, 使用免疫原性好, 不易受母源抗体干扰的低毒力疫苗, 通过合适的免疫途径进行接种。应该注意的是, 在进行油苗注射时一定要做好针具的消毒工作, 勤换针头, 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笔者在工作中曾多次遇到因为注射器消毒不严导致雏鸡感染发病而大量死亡的病例。使用药物防治时, 选择疗效好、毒性低、不易产生耐药性且不影响免疫力的药物, 不能随意的加减用量和改变用药方法, 防止中毒的发生。

4 温度的控制

育雏前三天育雏室的温度要相对恒定, 保持在34℃~36℃之间, 这样有利于雏鸡适应新的环境以及卵黄的吸收, 减少白痢等病的发生。要做到看鸡施温, 即根据鸡群的表现调节温度, 以鸡群分布均匀, 没有挤堆尖叫的鸡, 最好有110左右的鸡出现轻微张嘴呼吸为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雏鸡的发病, 温度过高使鸡出现热应激, 容易发生脱水及呼吸性碱中毒, 温度过低则使鸡受凉感冒的发生率增高, 还会出现消化不良、拉稀等病, 使鸡的死亡率增加。这里还要提醒养殖户注意的问题是, 一定要使鸡舍内各处的温度均匀, 温差最好不超过2℃, 这对雏鸡的群体整齐度至为重要。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因为温度不匀造成雏鸡大量死亡的现象。

5 湿度的调节

要根据日龄和季节进行, 总体来说是前期高后期低的状况。雏鸡前十天时, 舍内相对湿度要达到70%, 湿度过低, 雏鸡容易发生脱水, 造成卵黄吸收不良, 还会因为空气过于干燥, 出现羽毛断裂、呼吸道黏膜受损, 引起发病增加死亡。十到二十天时相对湿度在65%左右, 二十天以后相对湿度在55%~60%为宜。还要注意湿度与温度的协调统一, 避免高温低湿、低温高湿等状况发生。

6 通风换气的调节

雏鸡生长速度快, 需要有充足的新鲜空气。但是许多的养殖户为了保温往往忽视通风的重要性, 这在寒冷的冬季更加突出。并且随着雏鸡的生长, 雏鸡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 所排放的粪便在鸡舍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酵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都会刺激雏鸡的呼吸道黏膜, 使雏鸡的抗病力下降, 出现流泪、甩鼻等呼吸道症状, 并容易继发其他的疾病造成雏鸡的死亡率增加。因此给予充足的通风换气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通风前, 要先把鸡舍内的温度升高1℃~2℃, 选择背风侧打开窗户通风, 通风时间根据鸡的日龄及天气好坏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温度降低2℃~3℃后停止通风, 间隔一段时间等鸡舍温度回升后再继续, 如此反复。

7 饲料的影响

近年来养殖业逐渐成熟, 饲料的供应也较为充足, 但还是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个别厂家以次充好, 使用违禁药品等还时有发生, 养殖户在选择饲料时, 要提高警惕, 选择信誉好的厂家购买。这里主要说说饲料保存的问题, 饲料应该在遮光、通风、干燥处保存, 保质期根据季节不同在两到六个月之间, 过期使品质下降影响鸡的生长。在夏秋多雨季节, 饲料容易受潮发生霉变, 引起雏鸡霉菌毒素中毒或其他疾病造成死亡。还有就是料槽内的积料发霉现象也时有发生, 应该每天清扫料槽或等鸡吃净料后再添加。

8 断喙

雏鸡的自啄或互啄, 也是引起雏鸡死亡的原因之一。鸡群密度大, 鸡为了争抢有利的空间就会打架互啄, 光照强度太高、空气质量差各种应激使鸡处于兴奋状态也易引起互啄。雏鸡有外寄生虫时, 会因为自啄止痒引起出血, 进而引发互啄。在雏鸡7~9天时进行断喙就能减少啄癖的发生。断喙时抓鸡姿势要正确, 不要切掉雏鸡的舌头, 切除的比例分别为上喙1/2, 下喙1/3。断喙前后饮水中添加维生素K3等止血剂, 并且料槽加料要多, 避免雏鸡吃料时碰到伤口, 减少出血致死的情况。

9 弱雏的饲养

在雏鸡的饲养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有弱雏或亚健康鸡的出现, 如果放任不管最终会因为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或被其他健壮的鸡踩踏致死。因此要在鸡舍内温度通风好的位置开辟弱雏栏, 将弱小的鸡单独饲养, 个别病鸡采取单独用药, 能有效减少病死鸡的出现。

10 防止兽害

养殖过程中, 雏鸡被猫狗、老鼠等动物咬死咬伤的事情也常会发生, 并且老鼠等动物还是许多病原的携带者, 因此雏鸡舍门窗要安装铁丝网等设施, 以防止出现雏鸡被咬死。

影响雏鸡成活率的因素分析 篇5

1 先天性因素

1.1 鸡苗品质因素

在订购鸡苗时应选择信誉好、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高的种鸡场, 避免只看价格、图便宜的心态。引进品质优良的鸡苗能大大降低雏鸡的死亡率、提高成活率;引进品质不良、感染疾病的鸡苗, 会导致购进后的雏鸡相继死亡, 造成存活率低的现象。

1.2 种蛋品质因素

孵化前选择品质优良的种蛋, 能有效降低雏鸡死亡率、提高成活率。在种蛋紧缺的情况下, 种蛋选择往往把关不严, 将一些蛋重过小的薄壳蛋或砂皮蛋进行孵化, 造成孵化出的雏鸡质量低劣, 残弱雏多、雏鸡成活率低;种鸡群感染某些疾病如鸡白痢、鸡支原体, 能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种蛋缺乏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孵化出的雏鸡发育不良, 不易成活, 影响雏鸡成活率。

1.3 孵化期温湿度条件

制定出符合本地生态条件下的最佳温湿度标准, 能提高孵化技术、提高雏鸡成活率。温度偏高或偏低都会引起雏鸡体质下降, 发育不良, 弱雏数量增加。若湿度过大, 常出现腹部膨大, 腿软无力, 不易破壳、卵黄吸收不良;湿度偏低时, 雏鸡常粘连蛋壳, 个体干瘪, 绒毛干燥, 不易破壳而闷死。

1.4 疾病因素

孵化前进行种蛋消毒和孵化期间对孵化机和孵化室进行消毒, 并适当调节孵化温湿度, 能有效减少雏鸡出壳后患卵黄囊和脐部感染, 提高雏鸡成活率。雏鸡出壳后在营养上经历了由完全依靠内源性养分 (卵黄囊) 到依赖外源性饲料养分的转折, 如果对孵化器和种蛋的消毒不严格, 易使卵黄囊吸收不全, 引发脐部感染, 从而影响雏鸡成活率。

2 环境因素

2.1 育雏温度

育雏初期的最佳室温保持在32~34℃, 随日龄增大而逐渐降低温度, 直到室温20~24℃。高温天气或室温过高时宜用喷雾、洒水或开窗、开门通风等降温方法。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 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性不强, 高温易导致脱水, 温度过低则常挤压在一起窒息死亡。忽热忽冷也易引起雏鸡感冒和引发其他疾病, 影响雏鸡成活。

2.2 育雏湿度

一般要求育雏的前10 d保持相对湿度60%~65%, 以后保持在55%~60%比较合适。湿度过大常引起垫料发霉, 易发球虫病和呼吸道病;湿度过小, 雏鸡体内水分随呼吸大量散发, 使腹中卵黄吸收不良, 口渴饮水过多而出现下痢症状;长期湿度不够, 会导致脚趾干瘪, 生长发育缓慢。

2.3 育雏密度

刚出壳的雏鸡密度为80只/m2, 随日龄增大逐渐减少单位面积内的雏鸡数量。群体密度过大, 水位、食槽位不足时, 部分弱雏吃不到食而体质不强, 易出现弱雏被踩死的现象, 还容易引发其他条件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染;密度过小则浪费空间和资源。

2.4 饮水

应给雏鸡提供充足清洁温水, 保持24 h有充足的饮水供应。长时间缺水、室温较高的环境易引发雏鸡脱水;饮水方法不当, 浸湿雏鸡绒毛, 会引发鸡发冷颤抖并诱发疾病。

2.5 通风

在育雏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粪便和垫料在微生物、水分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如氨和硫化氢, 严重刺激雏鸡眼鼻黏膜, 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和眼部疾病。因此, 鸡舍应安装通风换气装置, 保证空气新鲜, 通风良好。

3 营养性因素

3.1 维生素

缺乏维生素A会使雏鸡双目失明, 生长发育缓慢, 体质衰弱, 共济失调, 羽毛蓬乱, 若不及时治疗, 会造成大批死亡;缺乏维生素D或钙磷比例失调, 雏鸡往往站立不起, 瘫倒在地, 难以成活;缺乏维生素B2, 雏鸡趾爪卷缩, 麻痹倒地, 会因站立不起无法采食而饿死;缺乏维生素E, 雏鸡表现为共济失调, 头向后或向下弯曲, 有时扭向一侧, 腿痉挛, 皮下水肿。因此, 要根据雏鸡的日龄, 提供全价饲料。

3.2 微量元素

钙不足或钙磷不平衡引起维生素D3缺少相似症状的佝偻病;缺乏锰锌可见病鸡胫关节粗大、扭转或弯曲, 严重者出现脱腱症;缺硒使鸡羽毛生长不良, 影响脂肪消化, 胰腺萎缩, 患白肌病。营养缺乏的特点是先少数发病, 随后发病数量逐渐增多,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因此, 日粮中的营养成分应保持平衡, 符合需要。

3.3 饲料投入情况

过分重视营养浓度, 在饲料中加入过量的鱼粉, 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会因营养不平衡危害雏鸡体质, 甚至引发疾病, 如鸡脂肪肝综合征、尿酸盐沉积等;过分重视饲料价格而忽视饲料质量, 导致雏鸡采食量增加, 与其消化生理特性不相符, 影响雏鸡成活率;饲料更换过于频繁, 也容易致病。

4 中毒性因素

4.1 药物中毒

为防治疾病, 在日粮或饮水中加药投服, 过量使用或长时间单纯使用某些药品如磺胺类抗菌药等, 常发生雏鸡中毒死亡的现象。

4.2 食盐中毒

饲料中加入超过标准的盐或含盐量过高的鱼粉、盐在饲料中混合不匀均能引发盐中毒, 站立不稳, 角弓反张, 不及时采取措施会引起死亡。

4.3 霉变饲料中毒

鸡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容易引发肠炎、痢疾和霉菌感染, 终因脱水而死亡。

5 科学防疫

5.1 免疫程序不当

制订免疫程序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如饲养环境、饲养密度、传染病流行情况、雏鸡的品种及日龄等。在免疫过程中不能随意调整免疫时间, 随意加大或减小疫苗注射剂量, 甚至改变免疫方法 (如将注射免疫改为饮水免疫等) , 否则易引起雏鸡免疫反应, 降低或影响疫苗的效果, 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5.2 用药不当

雏鸡用药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预防用药要有针对性, 药物选择要合理, 用量和使用时间要适当。滥用药物易使雏鸡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导致药物失去应有的效果, 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6 疾病因素

据统计分析, 疾病引起的鸡死亡占鸡死亡总数的51%~74%, 是雏鸡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育雏过程中最常发生的传染病主要是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马力克氏病、鸡白痢、禽霍乱、球虫病等, 一旦这些疾病发生传播, 则造成大批雏鸡死亡, 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 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 配合抗生素药物和抗球虫类药进行防治。

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技术要点 篇6

1 接雏前的准备工作

1.1 鸡舍准备

提前检修好育雏室, 保证不漏雨、保温好、通风换气正常。育雏前1周将鸡舍、用具等清洗消毒, 鸡舍消毒时封闭门窗, 平均1 m3用福尔马林30 m L加高锰酸钾15 g进行鸡舍熏蒸24 h, 然后用10%的烧碱喷洒消毒或用0.1%的强力消毒灵进行全面消毒, 将曝晒后的干净垫草 (切忌发霉) 铺好8 cm左右厚度, 鸡舍入口设消毒池, 凡是饲养人员必须经过消毒池进行消毒, 消毒后方能进入饲养场地。

1.2 备足育雏料

按育雏量备足育雏料, 育雏料常用的是雏鸡颗粒料, 常备药品有青霉素、葡萄糖、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 可拌入饲料或饮水中服用, 将鸡每次服用的药品及数量进行登记。

1.3 选择强健雏鸡

接鸡选鸡要严格把握好免疫接种, 选择从种鸡质量好、信誉度高的孵化厂家引进。选鸡要挑选大小一样、活泼好动、叫声清脆、腹部收缩好、绒毛光滑、无钉脐现象, 握在手中饱满有力的强健雏鸡。弱雏鸡叫声低哑、绒毛杂乱、卵黄吸收不好、肝大且硬、脐环未合好、常有青紫色斑, 这类雏鸡免疫力低下, 很容易感染细菌, 应禁止选用。

1.4 小心运输

雏鸡应在早晚进行运输, 运输前必须对运输车辆、包装箱彻底消毒。装鸡后必须保持足够的空间, 保持空气流通。

2 创造适宜的饲养条件

2.1 适宜温度

一般1周内保持室温30~33℃, 以后每周降2℃, 直到6周18~21℃。结合生产实际, 灵活调试温度, 掌握大群宜低、小群宜高、强雏宜低、白天宜低、晚上高温的用温方法。结合鸡群结构判断, 如温度正常, 雏鸡会活泼自如、饮食正常、分布均匀;温度过高, 张口喘气、远离热源、扇开双翅、饮水增多;温度过低, 挤聚打堆、尖声叫。饲养员要随时掌握上述情况, 切不可忽高忽低, 以免感冒引发其他疾病。

2.2 适宜湿度

前10 d湿度一般要求在70%左右, 10 d后保持55%~60%即可, 湿度过高过低都会诱发雏鸡发病。

2.3 通风良好, 合理光照

保证通风换气良好和合理光照, 既要控制好温度, 又要搞好通风换气, 排除有害气体和过量水分, 排除时要适当加温, 及时更换垫草。前3 d通宵光照, 1周内灯高2 m, 每15 m2用1个40瓦灯泡, 7 d后改用25瓦灯泡, 24 d后使用自然光照。光照强度可以影响雏鸡的生长, 光线太强易造成雏鸡相互啄羽、啄肛、啄趾, 不利于雏鸡生长发育。

3 科学饲养管理

3.1 饮水

雏鸡入舍安静休息1 h后, 开始饮水, 饮水前给予每只鸡青霉素20000单位, 然后用5%葡萄糖水加0.1%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K3混匀饮用, 每次饮水要做到用水要清洁, 保持水温25℃左右。保证饮水器充足、干净, 确保随时存水, 雏鸡不可大量狂饮, 以免过量饮水而死亡。

3.2 开食

第1次开食时, 将深色塑料布铺好, 边唤边撒雏鸡颗粒料, 诱导雏鸡采食。待80%的雏鸡吃至8~9成饱时, 撤掉饲料, 防止雏鸡采食不足或过饱, 保持旺盛食欲, 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前1周每天喂食5~6次, 3~4周每天5次, 5周后3次。

3.3 准确断喙

鸡有雏啄的习性, 包括啄羽、啄肛、啄趾等, 轻者至伤残, 重者可造成死亡。因此, 雏鸡一般都要进行断喙, 雏鸡应在7~10 d断喙。适时应用断喙器, 将鸡的上下喙缓慢准确切去1/2或1/3, 使其上短下长, 为防止应激性出血过多, 断喙后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电解质抗应激的药物 (如速补14等) , 同时在1 kg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 4 mg。适时分群, 即强弱分群、大小分群, 以免大欺小、强欺弱。分群饲养, 适当调配日粮, 使弱雏尽快赶上大群, 提高整齐度。

3.4 正确使用药物

预防鸡疾病发生, 育雏前2周在1 L水中加入50 mg的恩诺沙星或100 mg氟哌酸粉, 连饮3 d, 间隔3 d再饮5 d。3周后在饲料中加抗球虫药 (磺胺类) 并根据外界情况及鸡的发病规律掌握用药, 一般每周酌情用药1~2次, 进行针对性预防。在预防或治疗时要充分注意药物的质量、用法、用量、溶解等程序, 谨防药物中毒。

3.5 细心观察鸡群

细心观察鸡群, 要做到“五看一听”。“五看”即看采食快慢和数量多少;看粪便是否正常 (正常便为灰褐色, 表面盖有尿酸盐沉淀的一种白霜) , 有否黄绿、带血、稀水样粪便;看运动健康, 键雏精神十足、活泼好动, 病雏无精打采、缩头吊立;看泄殖腔周围, 健雏四周绒毛干净, 病雏粘污粪便;看嗉囔, 健雏柔软适中, 病雏膨胀, 坚硬积水积气。“一听”指在夜间熄灯后, 在鸡舍内仔细静听, 听鸡是否存在异常呼吸声, 如有很可能患了呼吸道病, 应尽早防治。

4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综合卫生制度

4.1 按操作规程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能提高鸡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提高保护率。实行科学的免疫程序, 按操作规程接种, 杜绝疫病发生。

4.2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对鸡群要采用带鸡消毒、隔离消毒、全出全进消毒, 切断病源传播途径。对鸡舍内外环境、饮水用具等定期严格消毒。

5 小结

(1) 要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注射;引种时必须要引进接种疫苗的强健鸡, 要因地制宜, 如网上育雏、地面育雏、自温育雏各异, 但万变不离其中, 只有创造适宜的饲养条件, 科学饲养管理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2) 按照上述管理规程, 育雏成活率可达98%以上, 提高了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接鸡时选好雏鸡品种是前提, 在饲养过程中饲料营养是基础, 科学管理各环节是关键, 疫病综合免疫措施做保证, 为青年镇养殖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结合万盛经开区青年镇养鸡生产实际, 从“充分准备、创造适宜条件、科学饲养管理、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和卫生制度”等方面阐述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技术要点, 降低雏鸡的死亡率, 降低了料肉比, 对农村养殖户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提高雏鸡早期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篇7

1 重视种鸡场的管理

种鸡场的管理主要包括生物安全、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等。

1.1 重视生物安全, 减少疾病及应激因素

应绝对避免种鸡感染介卵传染的疾病如霉形体病、腺病毒病、白痢、脑脊髓炎、呼肠弧病毒病、传染性贫血等;非种源性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征、新城疫等;其他如慢性呼吸道病、球虫病等;避免饲料受到霉菌和霉菌毒素或杀虫剂的污染;控制肠内寄生虫及肠道疾病;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表1;做好种鸡免疫, 使种鸡获得高而均匀的抗体, 以保护母体本身及其生产性能和下一代。

1.2 提供全价的饲料营养

饲料营养影响蛋重、雏鸡重、成活率、免疫功能、肉鸡生产性能等如表2。实际生产中, 种鸡的营养供给是通过饲料成分和饲料摄入量来控制的, 二者发生变化时应考虑种鸡的实际营养摄入量, 应据可消化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平衡饲料营养, 任何一种主要营养成分的过剩或不足都会对鸡群的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日粮中应有足够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所用的钙最好有1/2~1/3较大颗粒的贝壳或石粒。饲料营养不良影响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 降低种鸡料成本会造成企业内部总体上的经济损失。

1.3 搞好种鸡饲养管理

饲喂程序、加光时间、体重控制的大小、鸡群均匀度、产蛋期饲喂等都会影响种蛋质量, 进而对雏鸡早期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同一鸡场不同鸡舍的试验结果表明, 如果开产后饲喂不足, 高峰料量过低, 雏鸡的初生重就小如表3, 7天死淘率是正常的2倍, 大部分为运输途中及早期死亡;但对孵化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33周以后趋于正常。种鸡加光早、营养不足会导致开产早、种蛋和雏鸡重量不均匀;种蛋卫生、种蛋的内在品质、蛋黄大小也影响雏鸡早期成活率, 一般7日龄体重差10克, 到42日龄差50~70克。因此, 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种鸡饲养管理手册标准, 以体重为基础正确饲喂种鸡, 根据生长发育情况适时进行光照刺激, 以获得均匀的符合手册标准的合格种蛋。同时应正确消毒储存种蛋, 确保种蛋卫生, 避免种蛋冒汗, 防止细菌感染。

2 做好种蛋运输

使用清洁灭菌、带有空调的车辆将种蛋运抵孵化厂, 运输种蛋应轻拿轻放, 车行进速度应缓慢, 尽量避免烂蛋出现, 减少种蛋被污染。

3 强化孵化场管理

根据品系和品种特点设置孵化程序, 如AA+宽胸系品种胚胎发热量增加, 胚胎发育后期容易过热, 出雏快, 如捡雏不及时, 孵化温湿度不恰当, 会造成雏鸡脱水;胚胎温度过高 (蛋表温度>38.8℃) 会导致雏鸡发育不全、羽毛短、弱小、苍白;鼻孔部位有红点、交叉喙、跗关节红肿;腹部较大、卵黄吸收不好、死胚增加、胚胎啄壳后死亡率增加;头部位于翅膀上方、蛋壳内有血斑;组织器官未完全发育、卵黄物质传送推迟、产生未发育成熟的雏鸡等, 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必须经常检查蛋表温度。孵化厂卫生状况差, 细菌或霉菌污染影响雏鸡成活率。出雏期胚胎温度过高, 会降低出雏率, 且免疫系统发育欠成熟、出雏时间拉长、影响肠道绒毛数量、雏鸡质量差, 无热应激的雏鸡肠道表皮细胞生长发育好且再生能力强如表4。因此应加强孵化各个环节的管理,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正确掌握孵化的四要素即温度、湿度、通风和翻蛋, 根据出雏时间和发雏时间计划好孵化时间, 确保孵化箱内的温度均匀, 观察出雏时间长短并尽量缩短出雏时间, 在5%的雏鸡颈部羽毛仍湿时及时出雏, 监测雏鸡重与蛋重的比例目标为66%~68%, 如果大于68%雏鸡可能出的太早;小于66%雏鸡可能脱水。完成各项处理程序将雏鸡装箱后, 放置在出雏室4~5小时使雏鸡逐渐硬朗, 出雏室的温度控制在21℃~24℃, 湿度70%~75%, 保持合理的通风量如表5, 确保雏鸡质量稳定。每次孵化后从出雏盘内将未孵出的残留蛋平均采样, 打破后观察并将其归类为各种不同的中止期, 然后追踪可能的原因, 通过活力、外表、卵黄吸收、眼睛、腿部、脐部、喙部等对雏鸡质量进行综合评判如表6, 并作成分析报告反馈到种鸡场, 以进一步改进提高。质量较好的雏鸡应外观洁净, 羽毛干松无粘着物如蛋壳、卵黄、蛋壳膜等, 个体大且强健无畸形, 反应敏捷, 眼睛明亮, 对声音有反应;脐部完全愈合、干净无其他污物;腿部健康无红肿、无关节病变、脚爪强健;喙部正常;无呼吸道症状。实验室检查时无微生物污染如细菌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MG、MS) 、霉菌和病毒等;有较高的母源抗体。

4 做好雏鸡的存放和运输工作

存放和运输雏鸡常见的问题是在此期间雏鸡受热, 但在育雏期间受凉。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 (30周以内) 更易受冷应激, 主要是因其蛋黄内脂类物质的差异, 血液甲状腺素浓度低, 代谢功能不一样。前48小时最关键, 雏鸡要到2周以后才具有完全的体温调节能力, 保持雏鸡的体温, 使雏鸡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非常重要, 因在此期间雏鸡的肠道及甲状腺仍在发育, 任何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会造成生产性能不可逆转的影响如表7。选用责任心强的司机运输雏鸡, 运输时夏季空气温度为25℃, 雏鸡盒内<32℃;冬季空气温度为26℃~28℃。

5 加强育雏场的管理, 提高成活率

5.1 搞好环境控制

为雏鸡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提前预温, 做好鸡舍的各项准备工作, 确保育雏温度和湿度稳定、光照均匀、密度适宜、通风良好, 饲料质量安全可靠。做好饮水和饲喂管理等各个细节。

5.1.1 温度和湿度

建议育雏温度如表8, 实际生产中应看鸡施温, 雏鸡行为是最佳指示, 判断温度是否适宜也可将鸡爪放在人的脸部皮肤感知, 如爪部较凉则表明鸡只受凉;潮湿的垫料也会使鸡只受凉, 影响生产性能如表9。

5.1.2 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相互作用

湿度变化会影响雏鸡对温度的感觉, 前3天较高的相对湿度 (大于70%) 使雏鸡适应出雏器和鸡舍之间的湿度变化, 育雏期低湿 (小于50%) 会引起脱水并造成死亡率增加, 7日龄后高湿 (大于80%) 会引起垫料问题。

5.1.3 光照管理

鸡舍最暗地方至少有20lx (勒克斯) 的光照强度, 更高光照强度 (>60lx) 会有更多好处, 光线应均匀分布在育雏区域, 根据体重7天后逐渐降至5lx。应经常检查定时钟是否准确无误, 使用交流电源的定时钟要特别注意停电以后应重新定时;使用直流电定时钟要及时更换电池, 每周至少应有一天安排值班人员查看灯是否按时开关;每周应至少擦一次灯泡和灯罩, 不亮的灯泡必须及时更换;要注意鸡场的电压情况, 电压不足220V时光照强度会打折扣。

5.2 尽早饲喂

尽早 (初始48小时) 开水开食能获得较大的体重和肠道发育, 促进分泌较高水平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 增加脂肪酶的分泌, 应有适当水平的钠才能促进肠道吸收营养。推迟采食的雏鸡体重较难赶上, 也会造成体重不均匀, 因为当消化道内有饲料时, 剩余的卵黄利用较快、消化道和免疫功能发育较快, 增加强壮性和产肉量。尽可能提早饲喂, 观察嗉囔的充盈情况, 开始饲喂8~10小时后满嗉囊鸡的比例应大于80%, 24小时后100%;并应达到7日龄的目标体重。

5.3 饮水管理

水是理想的营养品, 雏鸡入舍后应在24小时内每鸡每小时饮水1毫升。

5.3.1 水压与水量

高水压并不意味着饮水量会更高;水压低饮水量会减少20%以上, 雏鸡会花更多的时间从饮水器处喝水, 鸡只会花少于1分钟时间饮水;减少饮水意味着减少饲料采食量。水压越高出水越多, 经验法则, 放水后10秒钟水应满手。1周龄20毫升/分钟;6周龄最低要求60毫升/分钟, 最高水压80~90毫升/分钟;最低饮水量 (肉鸡) =周龄×7+35, 以上仅为参考, 在每次调节水压前都应检查垫料湿度和饮水量。

5.3.2 可饮用水量

每次到鸡舍都要查看可饮用水量。水线下理想的垫料湿度为30%~35%。

5.3.3 每个乳头饮水器对应的鸡只数量

水流量为90毫升/分钟的水线系统每个饮水乳头最多供12只鸡使用;水流量为50毫升/分钟的水线系统每个饮水乳头最多供10只鸡使用。

5.3.4 水温

雏鸡能忍受5℃~30℃的水温差异, 最佳水温为10℃~14℃, 水温如超过26.7℃, 饮水量和每日增重将明显下降。在2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 温度每升高1℃, 饮水量会增加6%, 饲料采食量会减少1.2%;在32℃~38℃之间时温度每升高1℃, 饮水量会增加5%。接种疫苗的目标水温为20℃, 夏季可在水箱中加冰块获得此温度。

5.3.5 检测水质

每年在源头检测水质包括矿物质和细菌含量等。

5.3.6 洁净饮水系统

在饲养过程中保持洁净的饮水系统, 每周用1.5~3.0标准大气压的水压冲洗3次。使用过滤器时 (40~50微米滤网) 每周应清洁一次。乳头饮水线每30米要用水冲洗1分钟, 水线末端氯的浓度应达到3~5 PPM (百万分之一) 。

5.3.7 水线高度

调整好水线的高度, 以鸡不掂脚, 伸直脖子仰起头喝到水为准;鸡从水线下通过时, 鸡冠不能碰到饮水乳头。

6 小结

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几项措施 篇8

1 加强鸡舍的消毒管理, 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饲养人员应当采用福尔马林熏蒸的办法对育雏室、孵化室、种蛋和各种用具进行有效的消毒工作, 防止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感染。为了防止雏鸡白痢、球虫病等疾病的发生, 饲养员应当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 比如土霉素、氯苯胍、痢特灵等药物, 但要注意药物的准确称量和均匀搅拌, 防止药物中毒和耐药性的产生。

2 提供全价饲料

由于饲养员对雏鸡大批接种疫苗的准备工作不到位, 加上雏鸡的运输时间过长, 饮水器短缺或水孔堵塞均会导致雏鸡的开饮时间被推迟或饮水不及时。为了防止雏鸡失水过多出现脱水现象, 饲养人员应当保证出壳的雏鸡能在24h内饮到水, 促进雏鸡的新陈代谢, 减少雏鸡脱水瘫毙和狂饮泻死。对外运的雏鸡应加入适量的VC溶液和葡萄糖, 可增强雏鸡的体质, 促进雏鸡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 缓解雏鸡的应激反应。此外, 为了防止雏鸡患白肌病和营养缺乏疾病, 饲养员应当在饲料中增加富含丰富维生素、硒的营养成分, 选择品种多样的饲料, 增强雏鸡骨骼的生长, 使雏鸡体内的营养得到互补。

3 严格育雏的接种免疫程序

由于现代化的鸡舍多采用大群密闭的饲养方式, 使得雏鸡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法氏囊炎等传染病的发生率比较高, 极易导致整个鸡群乃至鸡场毁灭性损失。养殖业应当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 制定详细的免疫程序,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雏鸡进行主动免疫工作。在引进鸡苗时, 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向供鸡苗单位了解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 防止传染病在育雏鸡舍的流行以及有效避免接种疫苗的污染。

4 保持鸡舍温湿度平稳, 及时通风换气

育雏饲养管理人员还应做好育雏鸡舍的保温和通风工作, 防止鸡舍温度过低, 雏鸡被冻死。养殖人员应当及时打开鸡舍门窗, 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因为鸡舍温度忽高忽低, 鸡舍空气污浊、育雏环境的潮湿以及饲料的霉变现象很容易导致幼雏肺炎的发生, 严重者会导致雏鸡死亡。饲养管理人员还应当使用高功率的灯泡供温工作, 保持鸡舍的干燥和通风, 调节好育雏室的温度, 防止雏鸡出现脱水和生长迟滞、死亡。

5 防止雏鸡中毒, 减少兽害损失

雏鸡的饲养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和疾病预防的过程中, 应当认真计算用药量, 保证药量的准确无误, 避免剂量过大引起雏鸡中毒。饲养员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时需要做好均匀搅拌工作, 采用少量的粉料进行搅拌, 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扩大饲料中药物的含量。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喂养雏鸡, 做好室内的通风换气, 防止雏鸡煤气中毒现象的发生。因而在育雏前饲养管理人员应当对鸡舍进行统一灭鼠工作, 在进出育雏室时应当采用随手关好门窗, 堵塞鸡舍内的所有洞口, 减少兽害损失的发生。

6 控制雏鸡恶癖的发生, 防止出现聚堆挤压现象

为了有效控制雏鸡恶癖的发生, 防止雏鸡啄趾癖、有啄肛癖和啄羽癖现象的发生, 在育雏5~9日龄时应当进行断喙。饲养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对雏鸡的管理工作, 提供质优的全价饲料, 合理控制鸡舍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选择合理的饲养密度和室内温度, 防范雏鸡聚堆挤压现象的发生。

7 结语

综上所述, 饲养管理员应当创新育雏的饲料管理方式, 提高育雏的成活率。为了防止拥挤问题的出现, 饲养员在喂食时还要做好及时疏散工作, 准备足够数量的饮水器和食槽, 并按照鸡舍的面积确定饲养量, 提高育雏的成活率。同时改善鸡舍的环境卫生条件, 增强雏鸡的免疫功能, 提高养鸡专业户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区域分工合作下一篇:主持定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