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脑炎

2024-10-22

急性病毒性脑炎(精选8篇)

急性病毒性脑炎 篇1

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属于临床中一类比较多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因为以往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比较高,但是目前临床通过无环鸟苷治疗效果显著[1,2]。该文对该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资料70例开展回顾性分析,总结70例患者的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所收治的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资料70例开展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中男40例,女30例,70例患者年龄处于16~66岁之间,平均为(29.77±15.13)岁,此病发病季节没有显著差异;70例患者前驱期表现症状:发热表现56例,头痛表现49例,呕吐表现20例,口唇疱疹表现13例,乏力表现10例,腹泻表现10例;70例患者首发症状:抽搐症状30例,发热症状5例,精神症状30例,偏盲症状2例,偏瘫症状7例,昏迷症状7例;70例患者全部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发热症状,其中65例患者体温大于38℃,患者主要精神症状包括记忆障碍、谵妄、幻觉、烦躁、欣快、定向障碍、虚构,其中5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6例患者癫痫发作,其中全面发作患者20例,单纯部分性发作患者1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以及肌阵挛性发作患者6例;70例患者中瞳孔改变28例,病理征患者40例,瘫痪患者19例,原始反射患者15例。依照所选患者不同时期选取三类抗病毒药物,其中使用病毒唑治疗患者15例,15例患者中男5例,女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94±14.05)岁;使用阿糖胞苷治疗20例,男10例,女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9.41±15.09)岁;使用无环鸟苷治疗35例,男25例,女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11±15.49)岁;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开展对比。

1.2方法

70例患者在入院之后全部选取地塞米松以及抗生素进行治疗,依照患者实际情况接受甘露醇、降温、抗抽搐以及脑细胞营养治疗,另外患者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依照其不同时期选取三类抗病毒药物,其中使用病毒唑治疗患者15例,使用阿糖胞苷治疗20例,使用无环鸟苷治疗35例,患者从发病到用药时间平均为(6.7±0.3)d,用药持续时间在8~24 d之间,平均为(9.9±0.4)d。

1.3统计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所得数据采取SPSS 19.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n(%)]表示,结果所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0例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采取无环鸟苷进行治疗效果以及死亡率显著低于阿糖胞苷以及病毒唑治疗,具体数值见表1。

无环鸟苷治疗有效率与病毒唑以及阿糖胞苷治疗有效率对比,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疱疹病毒性脑炎属于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中最为多见的一类,其中单纯疱疹病毒占散发性坏死脑炎的20%~75%之间,患者死亡率在19%~50%之间。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疱疹液、分泌物和粪便中,也会从外生殖器没有显著病损患者的精液中检出,单纯疱疹病毒对于外界的抵抗能力比较弱,一般在患者病损部位接触健康人黏膜以及皮肤微笑破损部位进行传播,所以生殖器疱疹也属于性传播疾病的范围之内,患有疱疹病毒性脑炎孕妇会引起胎儿出现宫内感染,单纯疱疹感染还会通过消化道途径得到传播[3]。对于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出现一般在散发以及原有潜伏病毒感染人群中反复发作,有相关文献显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发区一般经济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居住环境相对拥挤,儿童普遍营养不良等其它因素导致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多发[4]。对于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能够在任意年龄段急性起病,患者前驱期的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以及全身痛等,之后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高热能够达到38~40℃,少数患者会存在皮肤疱疹,在此阶段通常不会大于2周,精神症状期患者的表现比较多样化,初期主要以精神症状为主,其中包括行为异常、定向力障碍、人格改变以及幻觉等,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惊厥、抽搐以及脑神经功能障碍等,少数患者早期会产生大脑强直状态,严重患者会出现脑疝[5,6]。通过对该组所选70例患者的研究显示,使用病毒唑治疗患者15例,使用阿糖胞苷治疗20例,使用无环鸟苷治疗35例,其中接受无环鸟苷治疗有效率最高,为91.43%,其余两者分别为66.67%、45.00%,与安丽荣所报道中采取无环鸟苷治疗有效率91.00%基本一致[7]。治疗期间发现,病毒唑以及阿糖胞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和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但是无环鸟苷治疗患者出现副作用比较少,不会引起脑细胞降低。无环鸟苷属于鸟嘌呤衍生物,对病毒DNA复制情况进行抑制,从而对病毒结构蛋白合成加以抑制,起到良好的抗病毒效果[8]。综上所述,针对急性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采取无环鸟苷治疗效果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汪芳,邵良,盛美红,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治疗前后血清含量及脑电图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2(12):29-30.

[2]周瑜,郭远瑾,梅元武.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6(1):30-34.

[3]吴军,张海鸥,陈玉丙,等.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单纯疱疹病毒型扩增子载体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0):1126-1128.

[4]Herrman M,Curio N,Joct S,et al.Release of biochemical markersof damage to neuronal and glial brain tissueis associated with shortand long term neuropsycholigical out after traumatie brain injury[J].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2001,70(1):95-100.

[5]Buursma AR,de Vries EF,Garssen J,et al.[18F]FHP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herpes si mplex virus(HSV)in experi-mental HSVencephalitis[J].Journal of Virology,2005,79(12):7721-7727.

[6]朱光斌,张雪林,伍筱梅,等.磁共振成像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1):5-8.

[7]安丽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25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2):522-526.

[8]潘高峰,毛善平,张乾,等.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18(2):122.

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的护理 篇2

【关键词】脑炎,病毒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48-01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腦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

1 临床资料

1.1 我科收集2011年4月-2012年8月住院患儿18例,其中女6例,男12例;年龄11个月至13岁,住院15-23天,平均住院天数19天。

1.2 18例患儿均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其中6例伴有惊厥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经头颅CT或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证实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

1.3 临床特点:本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特点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终年发病率很高。本病以儿童多见,成人也可发病,但少见。

1.4 .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如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轻度颈项强直和Kerning征阳性。

1.5 治疗效果:全部患儿均给予抗炎、抗病毒、吸氧降颅压等,17患例儿痊愈出院,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室温为22-24℃,湿度为55-65%,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儿意识情况,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及四肢肌张力的变化,有无惊厥,惊厥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瞳孔不等大或忽大忽小等情况,警惕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可能。如意识从嗜睡或神志模糊转为昏迷,提示病情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3 发热的护理

观察体温改变,2-4h测体温1次,体温发热者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或多饮水等,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和更换衣裤、床单被套,做好皮肤护理。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按医嘱加用药物降温,同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降温处理后30min复测体温,体温降至正常后仍监测3d,同时给予高热、易消化饮食。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毒性脑炎患儿多数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部分患儿还伴有严重的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发作,尤其是脑干脑炎,由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患儿很容易因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呼吸深浅、节律等)。有痰者应及时给予雾化吸痰,变换体位,病程长者,还要经常拍背以防止肺炎及肺不张。要经常巡视病人,如发现呼吸不规则,瞳孔大小及对称性不符,则提示脑疝的可能。对有高度危险患儿主张及早行气管插管或行机械通气。

2.5 惊厥的护理

发生惊厥时,病室要保持安静,患儿取头侧平卧位,及时吸出咽喉部的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时可用开口器或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垫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及口唇咬伤,,要详细记录惊厥发生的情况、时间及次数。

2.6 使用甘露醇的护理

甘露醇为脱水剂,要求剂量准确快速输注,时间在半小时内滴完,否则会影响用药效果。同时甘露醇又是高渗液体,一旦漏出血管外,如不及时处理,即可导致周围组织坏死, 因此在使用甘露醇时随时观察局部有无渗液。这里要注意的是,甘露醇在保存过程中如室温过低易出现结晶,有结晶的药液不能使用。

2.7 昏迷的护理

患儿应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度有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低颅内压; 每2 时翻身1次,轻拍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动作宜轻柔;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体位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气管插管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机。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卡供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镇静,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可使用镇静剂。

2.8 腰穿术后的护理

腰穿术后给予去枕平卧4—6小时,婴幼儿往往艰难长时间坚持固定平卧姿势,而表现出哭闹,因此我科对于传统体位给予调整争取去枕平卧2小时再左右侧卧各一1小时,交替进行,同时禁食禁水,嘱家长加强看护,勿使患儿头部抬起。患儿剧烈哭吵可致颅内压增高,加速脑脊液外漏,刺激腰穿部位神经根源,可引起腰背疼,因而护士须在术前做好宣教工作,术后强调强制体位的重要性。

2.9 预防并发症

做好皮肤护理: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3—4次,待干后皮肤皱折处及受压部位扑爽身粉,修剪指甲,防止搔抓皮肤,造成感染。保持床单及患儿衣物清洁、干燥、平整,如有排泄物污染及时更换。每2小时翻身1次,并对受压部位、骨隆突处做局部按摩,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有无发红或苍白,预防压疮的发生[2]。

2.10 加强饮食护理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处于应激状态,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状态,易导致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并发症。根据患儿吞咽与咀嚼能力,急性期可选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改为软食或普食,疏菜、水果,多饮水。昏迷患儿,给予鼻饲喂食并做好鼻饲管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由于病情危急,严重者导致死亡,作为家长,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担心患儿预后不良 护士应表现出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与家长多沟通,详细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使之对疾病的治疗方法,预后有更多的了解,同时说明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可取得很好效果,以增强家长治愈患儿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2.12 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向家长提供日常生活护理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作好智力训练和瘫痪肢体功能训练。有继发癫痫者指导长期正确服用抗癫痫药物。出院患儿应定期随访。

3 总结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毒经血液循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大脑组织局限性或弥漫性水肿、软化,脑膜充血和水肿最终引起严重脑缺血缺氧,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产生神经、精神症状和相关体征。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和临床表现,迅速准确执行医嘱,了解治疗用药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为调整药物提供依据,护理做到有的放矢,详细做好各项记录。急性期良肢位的摆放及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护理,大大降低了患儿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急性病毒性脑炎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06 年12 月至2015 年11 月于我院确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100 例, 男51 例, 女49 例, 年龄2 ~ 70 岁, 平均41 岁。于早期、急性期和恢复期行常规脑电监测, 每时期各监测一次。

1.2 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恶心、呕吐95 例, 伴有发热60 例, 伴有抽搐、意识障碍和昏迷15 例,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精神异常等19 例, 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70 例。

2 结果

急性病毒性脑炎早期脑电的异常率49%, 其中轻度异常31%, 中度异常为18%;急性期脑电的异常率98%, 其中轻度异常10%, 中度异常78%, 重度异常10%;恢复期脑电的异常率41%, 其中轻度异常30%, 中度异常10%, 重度异常1%。

3 讨论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不同时期脑电图的变化, 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10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于早期、急性期和恢复期行常规脑电监测, 每时期各监测一次。结果 发病早期脑电异常率为49%, 急性期脑电异常率为98%, 恢复期脑电异常率为41%。结论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在急性期脑电异常率最高。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异常率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急性病毒性脑炎 篇4

关键词:脑炎, 病毒性,儿童,细胞学

病毒性脑炎 (viral encephalitis) 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急性炎症改变, 好发于儿童[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 有些可表现轻微脑实质受累, 出现轻度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病情表现轻重不一、变化复杂, 病死率较高, 即使给予积极的治疗后遗症发生率也较高[2]。早期的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金标准依然是脑脊液的检查[3]。本研究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和同期非中枢感染患儿的脑脊液分别进行检测, 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 男27例, 女21例;年龄4个月~11岁, 平均 (3.6±1.4) 岁。患儿入院后均通过完善的病史追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 如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等。选取同时期非中枢系统病变的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 其中男23例, 女22例;年龄3个月~12岁, 平均 (3.2±1.7)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 发病前1~2周有前驱的肠道感染及其他病毒性感染; (2) 血常规、C反应蛋白 (CRP) 、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异常; (3) 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

1.3 方法

患儿在综合评估病情的基础上均给予积极的治疗。患儿均行局部常规消毒, 局麻后, 选取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 (腰3、4腰椎棘突间隙) 为穿刺点, 垂直进针3~4cm, 抽取脑脊液3ml左右送检, 局部加压包扎, 平卧4~6h。抽取液置入微型细胞沉淀仪内, 自然沉淀后收集细胞, MGG染色冲洗晾干后进行显微镜下检查, 对其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脑脊液检测结果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淋巴细胞阳性率、单核细胞阳性率、中性粒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病毒性脑膜炎是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疾病, 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繁多, 约有80%左右是由肠道病毒 (enteroviruses) 引起的[4]。发病机制主要考虑感染性病毒经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进入人体, 在淋巴系统繁殖, 通过循环进入各个脏器, 在脏器大量繁殖进一步扩散至全身, 引起发热等症状。如果机体免疫力不足以对抗这些病毒, 这些病毒可进一步透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5]。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 引起病毒性脑炎。进入中枢系统的病毒直接侵害神经系统, 引起一些精神、神经症状[6]。病毒性脑炎常常累及儿童, 尽管病毒感染在人体有一定的自限性, 但是由于儿童自身免疫力不完善, 常常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而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7]。急性期是病毒性脑炎的一个关键时期, 通常持续数日至2~3周, 但恢复较慢, 需数周至数月才能恢复至最大限度[8]。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变化是复杂的,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主要在退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给等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上积极的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以及后期的康复性治疗, 治疗效果欠佳[9]。对于病毒性脑炎, 早期的诊断是关键。脑脊液检查仍是病毒性脑炎确诊的金标准。近年来, 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对脑脊液的检查也越来越重视。脑脊液在正常的成年人当中, 白细胞计数在10×106/L以下, 这一比例在早产儿和新生儿则稍高, 多在30×106/L以内, 主要为小、中淋巴细胞, 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性病变时, 脑脊液的白细胞计数可以增多, 其内的各类细胞比例也相应的发生改变[10]。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对照组的脑脊液检查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9.58%、48.89%, 单核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3.33%、10.4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6.67%、0;说明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脊液可以出现相应的细胞学改变, 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可以作为其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周勤.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21) :33-35.

[2] Steiner I, Budka H, Chaudhuri A, et al.Viral meningoencephalitis:A review of diagnostic methods and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J].Eur J Neurol, 2010, 17 (8) :999-1057.

[3] 王瑞红.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运动障碍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1, 23 (1) :84.

[4] 吕有道.儿童病毒性脑炎124例临床及病毒病原学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4) :122-123.

[5] 吴云敏, 郑淑娇.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肠道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0) :64-65.

[6] 谭帮英.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38例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0) :132.

[7] 刘世会.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8) :67-68.

[8] 李玲, 黄健.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1) :3851-3852.

[9] 丁勇, 何宏蕴.病毒性脑膜脑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和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 (22) :1772-1733.

急性病毒性脑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AVE患者82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0.5~1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高热、抽搐、肢体运动障碍,伴有智力损害及精神异常表现,均符合《儿科学》的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1]。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轻重、入院时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P>0.05)。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行降低颅内压及对症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1.5 g/d静脉滴注,疗程2周,加用静脉免疫球蛋白0.25~0.3 g/(kg·d),连用5 d;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剂量疗程同上。治疗2周后复查。

1.3 疗效评估标准

(1)显效:治疗1周内退热,无头痛,惊厥控制,意识清醒,肢体瘫痪及颅神经受累开始恢复;(2)好转:2周内退热,惊厥控制,肢体瘫痪及颅神经损害开始恢复;(3)无效:治疗2周内症状无缓解、体征未见恢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的退热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头痛、呕吐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在输注IVIG时1例患儿出现恶心,暂停给药后消失,4例患儿出现少量皮疹伴轻微发痒,使用激素后很快好转。

3 讨论

急性病毒性脑炎缺乏特效治疗措施,多采用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更昔洛韦属于新型开环类核苷药物,具有广谱抗病毒性,通过病毒的腺苷激酶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诱生的蛋白酶磷酸化后直接渗入病毒DNA链中阻止其延长;更昔洛韦在感染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可达非感染细胞100倍,另外还易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可达是血药浓度的67%,因此对病毒性脑炎疗效较好[2]。IVIG是正常人血免疫球蛋白制剂,含有多种抗病毒、细菌及细菌毒素的天然保护性抗体,其能够提供中和抗体及受调理作用的抗体,具有明显免疫防护及抗感染功能;能中和病毒,却不会干扰及抑制机体产生主动抗体;可以增加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从而改善及减轻病毒对机体侵袭作用;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3,4]。

本组在行降低颅内压及对症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联合IVIG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头痛、呕吐消失时间明显提前,意识恢复时间、总病程明显缩短。以上表明,更昔洛韦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可以更好地协同发挥作用,提高更昔洛韦抗病毒的临床疗效。另外,IVIG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不良反应也很少,观察组在输注IVIG时1例患儿出现恶心,暂停给药后消失,4例患儿出现少量皮疹伴轻微发痒,使用激素后很快好转。

综上所述,急性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更昔洛韦联合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和缩短病程,协助安全渡过急性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优于单用更昔洛韦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免疫球蛋白(IVIG)在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AVE)中的作用。方法:对82例小儿AVE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而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IVIG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在疗效及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IVIG是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优于单用更昔洛韦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更昔洛韦,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

参考文献

[1]肖建军.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32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5,34(6):862-863.

[2]李自普,曹敬梅.静脉注射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1):59-61.

[3]左翃,何国英.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价值[J].西部医学,2011,23(9):257-258.

急性病毒性脑炎 篇6

1病例报告

患者女, 60岁。入院前7 d 无诱因反复出现突然全身抽搐、意识丧失, 伴发热, 每次持续4 min左右, 苏醒后记忆力明显下降, 且呈进行性加重, 不能理解家人说话, 答非所问, 多动, 寻衣摸床, 体温波动于37.2℃~38℃。曾到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 未见异常, 一般对症治疗, 效果欠佳, 于2007年7月3日收入我院。发病前无精神异常病史及癫痛病史。入院时查体:体温 37.2℃, 脉搏 72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90/60 mm Hg, 患者情绪抑郁、不能理解他人问话、答非所问, 即有明显的记忆力障碍, 时间、人物定向障碍, 颈部抵抗感, 四肢肌力五级, 伴无目的动作增多, 双下肢深、浅感觉、触觉、本体感觉不配合, 双腱反射等叩对称, 病理反射未引出, 双侧kerning征 (+) 。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 白细胞28个/高倍视野, 蛋白0.29 g/L, 糖3.93 mmol/l, 氯化物 103 mmol/l。头颅MRI示正常。初步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paraneoplasticlimbic encephalopathy, PLE) 。入院后患者再次出现癫痫发作1次, 持续约5 min, 清醒后记忆力进一步下降, 即给予患者抗病毒 (阿昔洛伟 0.5 g, 4次/d) 、脱水降颅压、脑保护、控制癫痫发作 (卡马西平 0.1, 3次/d) 等治疗3 d, 患者体温达38℃, 仍反复发作肢体抽搐, 认知功能障碍逐渐加重, 加大抗病毒药物剂量 (阿昔洛伟 0.75 g, 3次/d) 。2007年7月10日复查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 白细胞8个/高倍视野, 蛋白0.28 g/L, 糖3.12 mmol/l, 氯化物 105 mmol/l。乙脑抗体 (-) , 红细胞沉降率 76 mm/h, 风湿系列阴性, TC-12未见异常。加用抗痨治疗 (利福平 异烟肼 吡嗪酰胺) 5 d, 症状无改善, 2007年7月17日复查红细胞沉降率 123 mm/h, 肺及腹部CT示右肺下叶结节并纵隔淋巴结肿大, 转移不能除外, 双侧胸腔积液、胸膜肥厚, 肝右叶病灶考虑转移瘤。请化疗科会诊, 考虑患者一般情况较差, 不能耐受化疗, 应家属要求转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2讨论

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是由恶性肿瘤导致的一种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年龄26~80岁, 原发肿瘤多见于小细胞肺癌或霍奇金病, 少数由乳腺、卵巢、子宫、肾上腺、睾丸等恶性肿瘤引起, 恶性胸腺瘤有时也可导致本病[1]。本病并非是一局灶性病损, 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各层次中均有病理发现, 边缘叶的深部灰质及周围的白质结构大量的神经元缺失伴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增生及血管周围袖套状淋巴细胞浸润是其主要病理特点, 半球和边缘叶表现最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健忘症候群, 以记忆力、定向力障碍为主, 伴有顺行性遗忘 (对发病后的事情忘记) 和虚构, 多数患者伴有颞叶癫痫和其他类型的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表现为明显的情感障碍伴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临床特征除了健忘症候群、精神症状外, 可伴有小脑变性、脑脊髓炎、脑干脑炎及亚急性感觉神经经病等, 可出现肌阵挛、言语障碍、小脑体征等, 由于缺乏特异性体征, 其临床表现多样化, 诊断较为困难。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及脑脊液特异性抗体检查, 且排除了脑实质和脑膜转移、代谢性脑病、药物、放射等损伤之后才能确诊, 疾病的早期容易误诊, 特别是本病神经系统表现在肿瘤诊断前数个月已发生。治疗以积极治疗原发肿瘤及对症处理为主, 据文献报道原发肿瘤化疗后或切除后病情得到控制时, 边缘叶脑炎可以缓解, 也有报道血浆置换对本病有效, 其他尚无有效治疗[2]。故及早认识这些症状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临床表现, 对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

本例为60岁女性, 小细胞肺癌, 反复癫痫发作及进展性痴呆, 头颅MRI无阳性发现, 脑脊液检查淋巴细胞反应, 临床表现与PLE极为相似, 且临床上对肿瘤浸润、转移引起的病变比较重视, 而对癌肿引起的非转移性脑病重视不足, 导致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 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文献报道[3]部分神经症状是可逆转的, 故及早认识这些症状作为恶性肿瘤的表现, 可使患者获得早期诊治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陈齐鸣, 钱伟东, 宋文英, 等.副肿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的临床分型、相关肿瘤及免疫学研究.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 (5) :354.

[2]许景芝, 黄宇明.肺癌致副肿瘤边缘叶脑炎一例.罕少疾病杂志, 2006, (1) :56.

病毒性脑炎59例分析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9例中男35例, 女24例;年龄6个月~13岁, 其中<1岁3例, 1~3岁5例, 4~7岁20例, 8~13岁31例;发病以夏季为高峰。

1.2 前驱症状

病前1~2周有呼吸道感染44例, 6例有胃肠道症状。

1.3 起病形成

均急性起病, 至极期最短2h, 最长14d。

1.4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头痛48例, 发热50例, 恶心或呕吐46例, 嗜睡11例, 合并抽搐9例, 肢体瘫痪4例, 15例出现精神障碍, 表现为精神反应弱、少语、多动、兴奋等。8例出现意识障碍, 神智不清3例, 昏睡3例, 昏迷2例。入院时有脑膜刺激征9例。

1.5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48例做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部分患儿家属拒绝腰穿) , 正常36例, 异常12例, 外观均无色透明, 白细胞增高8例, 细胞数10~200×1012/L, 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100~1 500mg/L。

1.6 脑电图

所有患儿入院时即做脑电图检查, 59例均表现异常, 脑电图表现为基本慢波化, 广泛或局限性, 阵发性或持续性出现高波幅θ波和δ波。轻度异常26例, 中度23例, 重度10例, 其中部分患儿经临床治疗后, 在病程不同时期复查脑电图, 2例首次轻度异常, 病情加重后呈中度异常改变, 2例中度异常转为重度异常。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复查脑电图, 1周内恢复正常者45例, 2周内恢复正常者13例, 1例首次重度异常者, 3个月复查脑电图仍未恢复。

1.7 治疗

更昔洛韦 (湖北科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5~10mg/kg, 每天1次, 每次1h以上) 综合治疗, 疗程1~2周。

1.8 转归与预后

住院1周痊愈45例, 2周痊愈14例。

2讨论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复杂, 诊断有一定困难。本资料显示59例脑电图均异常, 因此脑电图可作病毒性脑炎的筛查, 有助于早期诊断, 尤其在基层医院, 缺乏病毒分离, 血清免疫学检查等实验室诊断条件时, 脑电图可作为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参考指标。脑电图的异常改变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临床症状越重, 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亦越重, 表现为广泛的慢波异常, 病情好转, 脑电图异常改变减轻。脑电图恢复得越快, 临床痊愈的机会越高, 但本组部分病例临床已痊愈, 而脑电图却没有完全恢复正常, 提示脑电图的恢复往往迟于临床, 最迟可达6个月左右。脑电图检查既敏感, 又无创伤及痛苦, 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 尤其对反复动员拒绝做腰穿脑脊液检查的患儿, 可作为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依据。因此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病毒性脑炎早期及时诊断非常重要, 合理治疗亦至关重要。本组病例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所有病例都在两周内痊愈。更昔洛韦的主要作用机制是进入宿主细胞后由敏感病毒诱导一种或多种细胞激酶磷酸化为更昔洛韦三磷酸, 其在病毒感染细胞内水平可高于非感染细胞100倍, 并通过2种机制抑制病毒复制: (1) 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 (2) 直接掺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延长, 不易产生耐药性。在感染细胞内半衰期达18h以上, 作用持续时间长。早期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能减轻病毒引起的免疫损伤, 从而减轻脑组织损伤, 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能明显缩短病程, 提高临床治愈率。本组应用更昔洛韦5~10mg·kg-1·d-1治疗病毒性脑炎, 剂量适宜, 经济高效, 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

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篇8

关键词:脑炎, 病毒性,护理

病毒性脑炎是由于各种病毒入侵引起脑实质炎症而出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以及颅内高压症状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 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近年来, 我院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39例, 通过系统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及实施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儿, 其中女20例, 男19例;年龄11个月至12岁;其中28例均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 11例伴有惊厥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经颅脑CT或脑电图、脑脊液检查, 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证实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入院后给予抗病毒、甘露醇降颅压、输注营养脑细胞药物等治疗, 病情重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测, 血氧饱和度监测、持续冰帽冰敷、吸氧、镇静、抗病毒、降颅压、营养神经等一系列治疗。仅1例遗有轻度的智力低下后遗症。其余38例均痊愈出院。

2 观察及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的变化。如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射迟钝, 多提示有脑疝及呼吸衰竭发生, 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抢救。

2.2 加强体温管理

保持病室安静, 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 体温38.5℃时采用头部使用冰帽持续放置在患儿头部枕后, 严格遵循每2 h更换冰袋1次, 每次移动其接触面的着力点, 并做好标识, 观察头部局部皮肤血液循环, 严格交接班, 避免局部冻伤造成不良反应。

2.3 氧疗的观察与护理

加强巡视, 输氧鼻导管应妥善固定, 鼻腔有分泌物时及时用消毒棉签清洗干净, 轻度缺氧给予鼻导管吸氧法, 重症缺氧呼吸急促或不规则, 心率增快>160/min时应采用头罩吸氧。

2.4 惊厥发作时的护理

发作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颈部垫柔软毛巾, 使其处于伸展位, 保持气道通畅;上好床栏, 防止患儿坠床与意外伤害, 勿强行牵拉患儿四肢, 以免引起骨折, 各种操作集中进行, 动作要轻柔,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准确记录惊厥发生的时间、强度、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2.5 饮食的护理

年龄较大且无意识障碍的患儿可以自主进食, 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食品, 母乳喂养患儿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宣教喂奶的姿势、次数及每次喂奶的剂量, 防止呛咳。对昏迷或有吞咽困难的患儿入院后即留置胃管并妥善固定, 根据患儿年龄、体重、营养状况计算出每日鼻饲液所需的热量、水分, 按需给流质饮食, 如混合乳、牛奶、菜汤、果汁等交替鼻饲, 每日6次, 以确保营养的供给。详细记录出入液量,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6 药物治疗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常用脱水剂、退热剂、镇静解痉剂, 应根据医嘱, 准确及时给药,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应注意抗惊厥药对呼吸的抑制, 应用退热剂时应定时测体温, 防止虚脱。

2.7 预防并发症

皮肤护理: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 待干后皮肤皱折处及受压部位扑爽身粉, 修剪指甲, 防止搔抓皮肤, 造成感染。保持床单及患儿衣物清洁、干燥、平整, 如有排泄物污染及时更换。2 h或3 h翻身1次, 并对受压部位、骨隆突处做局部按摩, 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有无发红或苍白, 预防压疮的发生。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 可根据口腔黏膜情况选择适宜的漱口液, 张口呼吸患儿用双层湿纱布盖于口鼻部, 避免口腔及呼吸道黏膜干燥, 口唇涂以甘油以防干裂;对于睁眼昏迷患儿可涂金霉素眼膏于眼睑内, 外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经常翻身叩背, 对年龄较大且意识清醒患儿, 指导按正确咳痰方法将痰液自行咳出;对于年龄较小和有意识障碍的患儿, 应用吸引器将痰液吸出, 痰液黏稠时可先予雾化吸入, 待痰液稀释后再吸。

2.8 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由于病情危急, 严重者导致死亡, 作为家长, 精神高度紧张, 心理压力大, 担心患儿预后不良。护士应表现出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 与家长多沟通, 详细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使之对疾病的治疗方法, 预后有更多的了解, 同时说明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可取得很好效果, 以增强家长治愈患儿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早日康复。

2.9 早期康复护理

多数脑炎患儿可完全恢复, 少数患儿可遗留某些后遗症, 如癫痫、听力障碍、肢体瘫痪。为降低致残率, 减少后遗症, 应尽早帮助患儿进行肢体训练;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 保持关节活动度, 防止关节变形, 病情稳定后帮助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锻炼及语言训练, 注意循序渐进, 采取保护措施, 在改变锻炼方式时加强指导, 耐心帮助, 给予鼓励。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在护理过程中, 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和临床表现, 迅速准确执行医嘱, 了解治疗用药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 为调整药物提供依据, 护理做到有的放矢, 详细做好各项记录。急性期良肢位的摆放及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护理, 大大降低了患儿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

上一篇: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下一篇:南通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