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2024-10-17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精选10篇)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1

乙型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主要传染病之一, 主要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其病理机制错综复杂, 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目前我国约有1.3亿人口被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000万。为了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肝炎灵联合甘利欣对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 取得了一定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9例, 其中, 男39例, 女20例;年龄23~65岁, 平均31.5岁, 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治疗开始前半年内未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

1.2 治疗方法

甘利欣 (甘草酸二铵) 150mg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4周;同时给予肝炎灵注射液70mg肌内注射, 1次/d, 治疗12周。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每2周检测肝功能直至结束,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 每8周检测乙肝病毒标识物 (HBeAg、H B V-D N A) 及电解质。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和体征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HBV-DNA转阴性;有效:症状、体征改善, 肝功能比治疗前明显好转, 但在疗程内未恢复正常, HBV-DNA仍为阳性;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肝功能无明显好转或恶化, HBV-DNA仍为阳性。

2 结果

治疗结束时, 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5) 。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3.9% (20/59) , 32.2% (19/59) 。经综合疗效判定, 本组显效27例, 有效2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9%, 治疗中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 可持续30~50年, 并且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 期间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残留期或终末肝病期, 在免疫清除期, 机体免疫系统和病毒反复相互作用, 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持续进展, 因而是需接受治疗的重要时期。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 甘草酸制剂具有显著降酶功效, 临床应用较广。甘利欣为中药甘草的第三代制剂, 主要成份为甘草酸二铵。甘草酸二铵是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的提取物, 具有较强的抗炎、解毒、抗过敏、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等作用。该药在化学结构上与类固醇相似, 从而发挥类固醇样的作用, 但无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肝炎灵注射液是从山豆根的根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具有消炎解毒功能, 亦能使损伤的肝组织变性和坏死程度减轻, 促使肝细胞再生与修复, 降低转氨酶, 并有一定的抑制HBV-DNA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笔者对本组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结果显示, 甘利欣和肝炎灵两药联用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治疗结束时, 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5) 。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3.9% (20/59) , 32.2% (19/59) 。经综合疗效判定, 本组显效27例, 有效2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9%, 治疗中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

4 总结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有部分最终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及肝癌, 严重威胁百姓的健康。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和疾病本身的特点, 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一些广告利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弱点, 肆意夸大部分药物的疗效, 结果造成众多患者人财两空, 延误了病情。正确的治疗理念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对广大医务人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十分重要。肝炎灵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肯定, 且两药价格低廉, 无明显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脏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12) :881~891.

[2]李丰荣, 魏惠存, 郭桂梅.拉米夫定阻断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7) :1587~1588.

[3]汪俊韬, 于少军, 肖炜.复方甘草甜素 (美能) 在肝病领域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房, 2002, 13 (8) .

[4]徐德先.甘草酸二钱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5]郑有章, 何有成, 黄康民.苦参碱联合肝炎灵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 10 (5) :295~296.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2

[关键词] 乙型肝炎;安络化纤丸;佩乐能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80-01

佩乐能是一种长效抗病毒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安络化纤丸起到抗纤维化,促进纤维降解吸收,可防止食管胃底静脉出血,腹腔积液的发生。本研究意在探讨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四平市传染病医院2009年5月~2010年9月就诊患者94例,各项指标均参照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1]。预先设计指标:入选患者检查病毒载量阳性,谷丙转氨酶>40国际单位的2~10倍,总胆红素<84 μmol/L,血象、甲状腺功能正常。

1.2 入选患者分组

先将患者分为佩乐能加安络化纤丸组(联合组)48例和安络化纤丸单用组(对照组)46例,联合组男39例,女9例,年龄21~48岁,平均(33.8±8.1)岁;对照组男36例,女10例,年龄20~47岁,平均(34.2±9.7)岁。两组病程、年龄、性别、HBVDNA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具体用药方案

联合组采用佩乐能(爱尔兰先灵葆雅公司,S20090033)100 μg肌肉注射,1次/周,联合安络化纤丸(森隆药业有限公司,Z20010098)6 g,2次/d;对照组采用安络化纤丸口服治疗,每天剂量用药次数与联合组一样。疗程为52周。

1.4 观察指标

用药之前和用药后的第4、12、24、36、52周化验周围血,包括血象、肝功能、免疫常规、甲状腺功功能(FT3、FT4、TSH),和病毒载量水平。在用药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阳性体征以及异常不良反应。

1.5 检查标准和实验室方法

实时荧光PCR扩增仪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法检测HBV DNA,HBV DNA用PCR法,<1 000 copies/mL判为阴性。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和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周血检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外周血病毒载量和血清HBeAg/抗-HBe血清HBeAg阴转率(表1)

2.2 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用药52周后统计,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10例患者轻度体温升高,3例发生偏头痛,2例上腹部不适,12例全身酸痛。但均为一过性发生,数天即消退。

3 讨论

目前普遍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共识是抗病毒为基础上积极阻断纤维化,病情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选择一种长时间起作用的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尤为关键,它能最大限的抑制乙肝病毒,防止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反复波动[2],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最重要治疗措施。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病毒的后细胞内抑制病毒复制、以及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及加强巨噬细胞吞噬活动。所有慢性肝脏损害时纤维化及硬化的形成就是由于纤维形成和基质降解与纤维溶解之间平衡被打乱,进而引起大量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长时间后整个肝脏发生纤维化[3]。肝纤维化4项中的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酶及层粘连蛋白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检测肝硬化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本院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在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 采用抽签的方式将120例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各60例。据统计, 观察组的60例中, 男35例、女25例;年龄20~75岁, 平均 (43.5±3.6) 岁;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至8年之间不等, 平均 (5.7±2.5) 年;对照组的60例中, 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2岁;平均 (40.6±3.2) 岁;患者的病程在1~12年之间不等, 平均 (6.3±2.5)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在针对对照组的6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治疗的过程中, 给予患者服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 具体的用法和用量为:100 mg/次, 口服, 1次/d, 持续用药4周为一个疗程。

1.2.2 观察组在针对观察组的60例慢性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中药治疗, 具体的药方和用量为:虎杖15 g、板蓝根15 g、牡丹皮10 g、赤芍药10 g、黄芪30 g, 水煎服, 连服4周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在接受治疗1个疗程后, (1) 乏力、食欲不振、肝脏肿大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和恢复正常范围的治疗效果为显效; (2) 乏力、食欲不振、肝脏肿大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和控制的治疗效果为有效; (3) 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治疗效果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材料中的所有数据均需要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和χ2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观察组60例中, 显效38例, 占63.33%;有效19例, 占31.67%;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60例中, 显效25例, 占41.67%;有效21例, 占35%;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76.67%,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临床意义。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2例患者出现了腹部涨满的不良反应, 占3.33%, 在给予治疗后, 均未影响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共有8例患者出现了腹部涨满以及肝区疼痛的不良反应, 占13.33%, 在给予治疗后, 均未影响治疗效果。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诱发原因较多, 主要有传染而致, 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病情反复、传染性强等特点, 一旦患者没有及时的接受有效的治疗, 则极有可能导致病情持续恶化, 若久治不愈甚至可能会成为肝硬化、肝癌的主要诱发因素, 危及患者的生民健康[2]。对本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分组给予了西医治疗和中西医治疗, 结果显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要明显的由于单用西医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肝炎, 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的成功几率, 对患者肝气犯脾、肝郁气滞、肝质地硬、肝缩小以及肝源性水肿进行改善和控制, 舒缓患者乏力、食欲不振、疼痛等症状, 从而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调理和改善, 增强患者肝功能的免疫能力[3], 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提高患者对诊治效果的满意度, 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兴林, 徐金波, 严章仁, 等.肝泰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3, 12 (14) :164-165.

[2]邓星, 寇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50例.时珍国医国药, 2003, 14 (3) :167-168.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4

【关键词】 茵陈蒿汤;中西医结合;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3-0112-03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1]。一旦发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截至目前,临床尚未出现治疗该病的特效方法,为了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笔者以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采用西医联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到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18±35)岁;病程20~80个月,平均病程(685±53)个月;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20±38)岁;病程22~80个月,平均病程(691±5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中相关诊断标准[2];②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型[3],确诊为湿热瘀阻型;③患者了解研究治疗内容,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①患者合并患有丙、丁、戊型肝炎;②患者合并艾滋病;③妊娠期女性;④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⑤严重肾功能异常等器质性肝病;⑥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无法配合研究。

13 方法 入院时,告知患者卧床静养,严格戒烟戒酒,均衡饮食。在此基础上,予以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口服拉夫米定(生产厂家: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效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84618,规格:100mg/片),每日1次,每次1片。熊去氧胆酸(生产厂家:苏州天率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93351,规格:250mg/粒),每日3次,每次1粒。静滴复方甘草酸苷注射叶(生产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83799,规格:20mL/支),每日1次,每次1支。还原型谷胱甘肽(生产厂家: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9991067,规格:06g/支),12g/次,每日1次。

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茵陈蒿汤组方:茵陈蒿30g,赤芍20g,茯苓15g,白茅根15g,白术15g,山栀子12g,柴胡12g,枳壳12g,大黄9g,甘草6g。依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药材加减:①出现大便溏稀者加薏仁30g,苍术12g;②纳差者加麦芽15g,神曲10g;③胁痛者加延胡索12g。取上述中药一剂,用水煎煮,每次取药汁200mL,早晚服用,每日1剂。

两组均以6周为1个治疗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对胁肋疼痛,舌苔黄腻,乏力,尿、目发黄,纳差症状进行评分。②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6]将临床疗效分为三个等级。临床治愈: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学病变轻微或无病变;临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HBV-DNA转阴,ALT血清水平、胆红素有所改善;临床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ALT>2xULN。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对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6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据统计,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至的疾病[6]。慢性乙型肝炎具有高发性、病程长、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等临床特点[7]。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纳差、黄疸、胁痛等,得不到合理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者将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范畴为“黄疸”、“湿阻”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机在于患者感受湿热疫毒,毒邪蕴于脾胃肝胆,长期延治不解,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8]。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于肝胆,病机为本虚标实,治则应以祛湿化瘀、清热解毒为主。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其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的常用西药治疗,西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总体治疗效果不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茵陈蒿汤是我国医药学中著名的古方之一,药方出自《伤寒论》[9]。方剂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药材组成,是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良方,方中重用茵陈蒿,其味苦、性微寒,是“退黄第一药”,可起到良好的清热利湿的作用;方中采用山栀子以清泻三焦;大黄以通腑泻热、通利二便、逐瘀泄热;白茅根以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共用白术、柴胡、枳壳理气通络、行痰消积;此外,方中赤芍可活血凉血,通络化瘀;茯苓可健脾利湿,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共凑清热解毒、祛湿化瘀功效。经过现代药理学证实,柴胡、白茅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细胞再生的作用[10]。茯苓的有效成分为茯苓三萜,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的功能,能够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大黄、栀子、白茅根能够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复制,可有效减轻肝内炎性细胞浸润。茵陈蒿汤提取物能够起到良好的保肝作用,并能显著减轻CCI4造成的肝小叶内灶性坏死,方可促进胆红素代谢排除,改善患者细胞合成功能,还能够促进载脂蛋白合成,从而减轻氧化过激、脂质过氧化反应[11]。

本次依据患者的具体症候加减用药,对证施药,以提高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茵陈蒿汤加味能够有效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6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患者加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宗国,陈晓蓉,陆云飞,等.消黄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痕阻型)轻度黄疽的临床疗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5(10):771-774.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6.

[3]中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标准(试行)[S].中医杂志,1992.33(5):3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7(3):1-18.

[6]齐艳艳,张盛杰,陈建杰.健脾化湿祛痕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疽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9(5):262-264.

[7]徐晓梅,程晓云.清肝活血退黄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黄疽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1(4):478-479.

[8]张志沛.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重度黄疽66例疗效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9(11):1746-1747.

[9]索南卓玛.藏医泻下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黄疽1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4,9(11): 11.

[10]冈戴敏,肖阁敏,李杨涓.回春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疽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9(21):75-76.

[11]张伟刚.消黄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0,2(6):44-48.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照1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选择HBeAg和HBV DNA均为阳性, 甲、丙、丁型肝炎血清病原学指标均为阴性, ALT异常, 半年内未用抗病毒药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4例,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7例, 平均年龄33.6岁;对照组31例,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6例, 平均年龄34.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α-干扰素 (IFN-α) (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3×106U, 肌内注射, 1次/d, 疗程2周, 后改为隔日1次, 疗程6个月。对照组应用甘利欣及维生素类保肝药物, 常规治疗6个月。

1.3 观察方法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 每周检测血、尿常规, 每个月检测肝、肾功能, 每3个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sAg、HBeAg、HBe、HBV DNA) , 详细记录临床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ALT的变化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34例患者ALT的复常率为85.3% (29/34) ;对照组则为77.4% (24/31)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 (HBV) 标志物的变化

对照组31例HBeAg阳性患者阴转率为9.7%, 31例HBV DNA阳性的患者有6.5%被清除, 抗HBe阳转率为6.9%,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34例HBeAg阳性的患者阴转率为64.7%。34例HBV DNA阳性的患者有52.9%被清除, 抗HBe阳转率为31.3%, 两组均未出现HBsAg阴转及抗HBs阳转的病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标志物变化见表1。

2.3 治疗后半年随访

治疗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20例患者, HBeAg阴转的11例患者中, 4例阳转;10例HBV DNA清除的患者, 3例恢复阳性。

2.4 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18.49, P<0.05;△χ2=14 34, P<0.05;*χ2=4.27, P<0.05

观察组有12例患者首次用药后出现发热, 体温在37.7~38.8℃, 其中4例伴有头痛、全身倦怠等流感样症状, 5例患者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过性下降, 经对症处理后, 均2~10d消失。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心、肝、肾及造血系统受损症状。

3 讨论

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应答所致, 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的根本原因。抗病毒治疗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措施,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目的在于清除或降低传染性, 终止或缓解肝脏损害, 预防或推迟发生肝硬化、肝癌,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1]。IFN-α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及增强细胞免疫反应而发挥抗HBV作用, 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有效的药物, 有效率达40%~50%[2,3]。

本组结果表明, 应用IFN-α对HBeAg和HBV DAN均阳性, 肝功ALT异常的患者有效率为50%左右, 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确切。部分患者治疗后半午的随访表明, HBeAg持续阴转率为41.2%, HBV DNA持续清除率为37.1%,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说明应用IFN-α治疗对HBV DNA清除和HBeAg的阴转有良好的作用, 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探讨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J].山东医药, 1999, 39 (24) :36.

[2]王颖, 王子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 1999, 38 (8) :44.

重症肝炎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64例重症肝炎患者, 男性42例, 女性22例;年龄16~74岁, 平均45.7岁。患者入院后, 进行巨细胞病毒、各型肝炎病毒、自身抗体、腹部超声、甲状腺、EB病毒等常规检查。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为:凝血酶原的活动性下降, 且幅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升幅超出17μmol/ (L·d) 或者总量超出171μmol/L[2]。肝损伤类型为:54例肝细胞性损伤, 4例胆汁淤积性损伤, 6例混合性损伤。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治患者后, 积极进行护肝、饮食调整等综合性治疗。护理人员需要提供密切服务, 确保患者获得充分的卧床休息。同时, 提供营养成分高且易于消化的饮食, 补充维生素, 严格禁酒。同时, 避免摄入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3]。对照组应用肝水解肽注射液, 选取100mg, 将其与500mL葡萄糖溶液 (10%) 混合, 进行静脉滴注, 频率为1次/d。需要注意控制滴注速度, 避免加重患者机体的负担。观察组患者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选取100mg, 与500mL葡萄糖溶液 (10%) 混合, 进行静脉滴注, 频率为1次/d[4]。治疗持续30d, 结束后, 观察两组在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的不同,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其中PT、ALT、STB分别代表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 单位分别是s、U/L、μmol/L。

3 讨论

肝炎属于临床常见疾病, 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而引发的肝功能障碍, 并伴随一系列临床症状。依据患者的病程不同, 该病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医学研究发现, 肝炎的致病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为病毒, 自身免疫问题与酗酒等不良习惯也与肝炎的发作有着一定的联系。严格依照病因划分, 可将肝炎分为病毒性、酒精性、中毒性、药物性等不同类型。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可以依据其危重程度, 将肝炎划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三个层次。患病早期,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易疲劳、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油腻食物会导致呕吐等。

重症肝炎多出现在病毒性肝炎患者群, 其发病率较低。患者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急, 病情复杂, 肝脏体积短期内迅速下降, 同时黄疸症状加重, 部分伴随出血、脑水肿、肝性脑病以及肝肾综合征等。如果未能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对症治疗, 则极易诱发严重后果, 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针对重症肝炎, 必须及时确诊并治疗, 在有效时间内维护患者生命健康。促肝细胞生长素属于多肽类活性物质的一种, 其作用机理在于, 进入人体后, 能够刺激机体对新生肝细胞的合成, 促进粗面内质网的复原, 同时修复受损的线粒体, 通过这一系列作用, 增进肝功能, 改善疾病体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应用效果,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患者, 针对观察组应用该药。经研究得出结论:针对重症肝炎, 在进行保肝、饮食调整等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可以有效促进患者体征的改善, 加速康复进程, 有着积极的临床疗效, 适于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江水清, 项桂菊, 廖德跃.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症肝炎疗效观察[J].解剖与临床, 2010 (13) :109-113.

[2]张金华.干扰素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治疗重症肝炎50例疗效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 2010 (4) :123-126.

[3]和水祥, 汶麦侠, 罗秦英, 等.促肝细胞生长素对重症肝炎病人血中过氧化脂质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 2011 (17) :142-145.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0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5年版) 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龄34~59岁, 平均42岁, 病程3~12年, 平均7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纳差、乏力、尿少、尿黄、腹胀或腹部膨隆、双下肢浮肿、移动性浊音阳性等。实验室检查:HBs Ag、HBe Ag和抗-HBe均为阳性, HBV-DNA≥4log10 copies/m 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1.5倍。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肾综合征、Ⅱ期以上肝性脑病、治疗药物过敏、消化道大出血、肝脏恶性肿瘤及酒精性肝病等,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肝功能及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措施, 包括保肝降酶、对症及支持疗法。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同时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 1次/d, 对照组则同时口服拉米夫定, 100mg/次, 1次/d, 所有患者疗程均为1年。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治疗1年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治疗1年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功能明显改善;无效:治疗1年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5.1852, P<0.05) , 治疗过程中,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见表1。

3 讨论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免疫功能紊乱, 无法清除HBV, 导致HBV在患者体内持续复制, 从而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 并最终形成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发展过程, 由于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持续存在, 进而发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 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极易引起肝功能衰竭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其临床预后较差[4]。因此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原则除了保肝抗炎、对症治疗外, 抑制HBV的复制是其治疗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无论ALT是否正常, 只要HBV-DNA阳性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并且需要进行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

抗HBV的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大, 容易导致肝衰竭。目前, 选择强效、耐药基因屏障高的核苷类似物作为长期治疗的首选已成共识[5,6]。拉米夫定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抗HBV药物, 能快速抑制HBV的复制, 从而有效阻止肝硬化的进展, 减少肝癌的发生率, 但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突变而出现耐药性[7]。阿德福韦酯是一种腺嘌呤核苷单磷酸类似物, 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 并激活细胞激酶而被磷酸化为具有活性作用的二磷酸阿德福韦, 通过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竞争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 来终止HBV-DNA的合成与复制, 从而达到延缓病情进展, 改善肝功能的目的[8]。

本研究中, 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对照组 (χ2=5.1852, P<0.05) , 结果显示, 阿德福韦酯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 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变化, 改善肝脏功能, 且其安全性好, 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理想抗病毒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观察组采用阿德福韦酯, 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5.1852, P<0.05) , 治疗过程中,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德福韦酯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 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变化, 改善肝脏功能, 且其安全性好, 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理想抗病毒药物。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肝硬化,乙型肝炎

参考文献

[1]肖扬, 郑金莉, 周岳进.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选择性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3年临床观察[J].肝脏, 2010, 15 (1) :1-4.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12) :881-891.

[3]田贤江, 王文香, 吴敦煌.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肝纤维化7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9, 17 (1) :52-53.

[4]Keeffe EB, Dieterich DT, Han SH, et al.Atreatment algorithm forthe managera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theUnited States:an update[J].Clin Gastreenterol Hepatol, 2006, 4 (8) :936-962.

[5]Keeffe EB, Dieterich DT, Han SB, et al Atreament algorithm for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theUnited States:2008 update[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8, 6 (12) :1315-1341.

[6]European A 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practice guideline: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J].JHepatol, 2009, 50 (2) :227-242.

[7]程全红, 陈川英, 易三水, 等.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 (8) :16-20.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4年6月收治高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 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 根据不同用药方法,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4例, 其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25~55岁, 平均 (40.1±2.4) 岁。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双环醇联合国产短效干扰素 (凯因益生) , 即每次服用双环醇片25 mg, 3次/d, 并于皮下或肌内注射凯因益生300万~600万IU/d;试验组则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治疗治疗, 即每次皮下注射1.5μg/kg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次/周, 并口服双环醇25 mg/次, 3次/d, 治疗过程中, 需每隔1周便以奥林帕斯AU2700生化分析仪对患者血清中ALT与AST含量以及血清表面抗原含量进行有效检测, 每隔4周便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的DNA转阴率[1]。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手术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选用χ2形式表示计数资料, 并以t进行检验, 以P<0.05表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有效治疗后, 虽然两组患者血清中ALT与AST含量、血清表面抗原含量均明显降低, 但是, 试验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在两组乙肝病毒的DNA转阴率比较中, 对照组转阴率67.6% (23/34) , 试验组的乙肝病毒的DNA转阴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达85.3% (29/34) , 两组治疗后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和表2。

讨论

肝细胞一旦被乙肝病毒传染, 极易产生炎性细胞因子, 从而导致细胞坏死。据相关资料显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吸收速度慢于普通干扰素, 经3~4 h后方可起到抑制肝炎病毒的血药浓度作用, 其被血液吸收后, 由于代谢速度较慢, 因此在用药1周后, 仍可将血药浓度维持于一个较高范围内, 当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肝细胞表面分子有效结合后, 可起到抑制肝细胞增殖、肝细胞病毒繁衍等作用, 长期用药, 还可有效清除乙肝病毒, 改善肝病预后效果[2]。其主要用于治疗成人慢性乙型肝炎。而双环醇则是目前我国研制出的一种治疗慢性乙肝炎病毒的新药物, 其通过保护线粒体与细胞膜、有效清除自由基, 以此减少肝细胞核DNA的损伤以及细胞坏死, 从而实现对肝的保护作用, 此外, 还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的转氨酶含量[3]。其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所致的氨基转移酶升高。

有研究发现, 慢性乙型肝炎高转氨酶 (80-300) 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双环醇治疗方案效果明显优于凯因益生联合双环醇治疗。复发几率明显降低或者延迟, 患者依从性好, 不良反应 (血系列损伤、皮肤损伤) 方面有差异, 但是停药后病情全部恢复, 基本不需要特殊治疗。也有个别患者出现严重血系列损伤, 一般对症处理可以好转。如有抑郁症出现需要特别告诉家属用药期间看护好患者, 个别患者自己处理不了时再次就诊特殊处理。

在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经有效治疗后, 其血清中ALT与AST含量、血清表面抗原含量均明显降低, 但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双环醇进行治疗的试验组的降低效果更显著;此外, 在两组患者的乙肝病毒的DNA转阴率比较中, 对照组的乙肝病毒的DNA转阴率67.6% (23/34) , 试验组则明显优于对照组, 达85.3% (29/34) 。研究数据证明了在治疗高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 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双环醇能更好的抑制并消除乙型肝炎病毒, 从而有效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的致死率, 相对于凯因益生联合双环纯而言, 其治疗疗效更显著, 因此,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本试验中有近50%的病例停药后反弹, 反弹的病例使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 再次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同样有效, 但是不能确定再次停药后不复发, 也可以 (经济条件好的患者) 使用干扰素联合核苷类似物治疗效果更佳。在核苷类似物的选用方面推荐初治患者使用恩替卡韦, 以减少耐药病例的增加。合并肝硬化病例不推荐使用干扰素治疗, 同时治疗期间要定期复诊, 以观察病情变化, 孕妇推荐使用替比夫定治疗, 但是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不推荐使用替比夫定。必须联合阿德福韦或者单用阿德福韦或者使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耐药患者推荐联合恩替卡韦。使用阿德福韦期间要检测肾功能, 发现肾功能有问题时立即停药或者改用其他核苷类似物进行治疗。恩替卡韦耐药患者推荐联合替诺夫韦。以上所有治疗方案在治疗开始之前需要告知患者及家属,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理解, 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特别说明的是:尽管使用干扰素治疗时有不少病例停药后复发或者不能耐受不良反应或者无效, 我们还是提倡首先试用干扰素治疗, 因为使用干扰素治疗的益处显而易见, 如治愈后终身不再需要治疗、抗肝纤维化效果最好等。

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治疗高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 根据不同用药方法,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双环醇联合国产短效干扰素 (凯因益生) 治疗, 试验组则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清中ALT与AST含量、血清表面抗原含量以及乙肝病毒的DNA转阴率。结果:经有效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清中ALT与AST含量、血清表面抗原含量以及乙肝病毒的DNA转阴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但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的抑制与消除作用更为明显, 能更有效的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的致死率, 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双环醇,慢性乙型肝炎

参考文献

[1]权耀生.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2) :89-91.

[2]严志刚, 刘建锋, 张志玲, 等.阿德福韦酯联合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的近期疗效[J].宁夏医学杂志, 2010, 32 (3) :38-42.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9

【关键词】 茵栀黄颗粒;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76-02

Clinical observation in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70 cases of hyperbilirubinemia with YinZhiHuang keli

Zhang Zhi-liang,Hou Meng-xia,Cao Dong-mei,et 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Weihui 453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be observed in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clinical hyperbilirubinemia with Yinzhihuang keli.Methods70 case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Chosen from March 2008 to December 2009,in our hospital 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6 cases to be treated,and the other 34 cases for control.Both groups were given glucose,vitamin C,vitamin B,glycyrrhizin et al,After 4-week treatment of Yinzhihuang particles,this group was evaluated.,including total serum bilirubin test 1 (TSB),total bile acid (TBA).Before and after 2 weeks,4 weeks.Results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0.01),serum total bilirubin,total bile aci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evaluating objective response,efficiency of treatment group (86.1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verall response rate (52.94%),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 groups statistically (P<0.05).ConclusionThere is clear efficacy,reliable,drug safety,and no obvious side effects,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particles hyperbilirubinemia with YinZhiHuang keli,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use.

【Key words】YinZhiHuang keli;Hepatitis B;Hyperbilirubinemia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等严重肝功能损害。目前尚无较好的利胆退黄,降低丙氨酸转氨酶的有效药物。我们运用茵栀黄颗粒治疗70例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的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22-59岁。两组病例均有1年以上慢性乙肝病史,治疗组病程1.2-10年,对照组病程1-11年,入选病例均为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疽,无心、肺、肾、胰和甲状腺疾病,无药物过敏史,依从性良好。两组间年龄、性别、病史无显著差别。所有病例选择根据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葡萄糖500ml、维生素C2.0g、维生素B60.2g、甘草酸二铵胶囊(甘利欣,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50mg/次,TID等保肝治疗,治疗组给予加服茵栀黄颗粒(山东鲁南厚普制药)6g/次,TID,沖服。4周一疗程,治疗结束评价疗效。2组均不给予利胆退黄、降酶药物。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测1次血清总胆红素(TSB)、总胆汁酸(TBA)、ALT、AST、ALP、GGT、BUN、Cr,血、尿常规。

1.3 疗效评价 肝功能的疗效判断以血清TBIL为主要指标。显效: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恢复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有效: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恢复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下降≤70%;无效: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恢复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下降<20%或无变化。显效率加有效率合计为总有效率。(参考文献见附件)。

1.4 不良反应评价 按GCP不良反应标准评估(肯定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的比较 表1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含量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SB)和总胆汁酸(TBA)的下降率比较,治疗4周后下降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具显著性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6例患者均可评价客观疗效,总有效率达86.11%。对照组34例患者总有效率达52.9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3。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通过检测血清中的ALT、AST、ALP、GGT、BUN、Cr,及血、尿常规。结果并未出现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反应及过敏反应。

3 讨论

乙肝型高胆红素血症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胆红素代谢障碍所引起。病毒性肝炎后,部分患者出现持久不退的轻度黄疸,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增高,并非由于溶血所致,而是病毒性肝炎后,肝脏对间接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受损,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升高。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除血间接胆红素增高外,其他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对于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治疗尚无速效方法,一般用于苯巴比妥成人30-60mg,1日4次,但停药后黄疸可能会反弹,并且苯巴比妥由于镇静作用和依赖性效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

茵栀黄颗粒(YZH)[2]主要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等组成。现代研究表明[3,4]:茵陈具有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蒿属香豆精及绿原酸。滨蒿中羟基苯乙酮对健康大白鼠有明显利胆作用,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对于四氯化碳(CCL4)引起的肝损伤的大白鼠,同样具有增加胆汁分泌的作用。栀子能抑制体温中枢而有退热作用,用于黄疸尿赤。其有效成分栀子苷也有增加胆汁分泌的作用,并有良好的抑菌功效[5]。金银花为清热解毒之要药,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抗炎、保肝、止血、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主要成分为绿原酸、木犀草素。黄芩有清热、镇痛、利胆、利尿、护胆等作用,并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6]。国内学者研究表明茵栀黄颗粒对D-氨基半乳酸糖引起的大、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有明显的退黄保肝作用[7]。

本研究我们采用茵栀黄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结果表明:茵栀黄颗粒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患者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肝细胞的修复,疗效明确,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姚光弼,主编.临床肝脏病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5.

[2] 任崇松,于晓燕,郭晓阳,等.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7):1293-1294.

[3] 胡万春,郭宇,张兰香,等.当飞利肝宁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390-1392.

[4] 薛建亚,李成忠,张迁.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9例[J].医药导报,2010,29(2):211.

[5] 黄青萍.栀子提取液抑菌效果考察.中国药师,2008,11(11):1341-1342.

[6] 刘延奎,单振武,徐晓光.茵栀黄颗粒的急性毒性和保肝作用研究[J].齐鲁药事,2004,23(16):49-50.

乙型肝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4例, 男35例, 女19例, 年龄30~74岁, 平均 (46.3±8.2) 岁, 病程5~12年, 平均 (6.4±3.3)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5年) 中制定的有关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肝肾综合征者、肝癌者、其他病毒性肝炎合并者以及严重心血管疾病合并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7例。经统计学软件分析,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患者休息、限盐、营养支持以及保肝、抗炎等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白蛋白、血浆以及促肝细胞生长素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加用恩替卡韦片进行治疗, 每天1次, 每次0.5mg[1]。

1.3 评价方法

将治疗效果划分为3个等级: (1)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 肝功能相关评价指标明显得到改善; (2)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肝功能相关评价指标部分改善; (3)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功能相关评价指标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单位以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2。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药性。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病毒所致的全身传染病, 主要累及肝脏。病轻者无自觉症状, 病进者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上腹部饱胀不适、肝区疼痛及肝功能损害, 少数病例出现黄疸。如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持续进展, 就可以发展成肝硬化[3]。肝硬化早期, 肝功能处于代偿期, 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体征也不多, 肝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 但在肝脏组织学上已有明显的病理变化。随病情发展, 肝功能进入失代偿期, 出现典型的肝硬化表现。常有多种消化道症状和一些全身症状, 一般没有特异性。

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在体内经磷酸化后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形式, 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HBV) 多聚酶 (反转录酶) 。三磷酸盐通过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 抑制病毒多聚酶的3种活性, 包括HBVDNA多聚酶的启动、前基因组信使RNA反转录负链的形成及HBVDNA正链的合成, 从而抑制HBV复制。恩替卡韦作用机制与其他核苷类似物基本相同 (除抑制HBVDNA多聚酶的启动外) 。资料表明, 三磷酸盐对HBVDNA多聚酶的抑制常数 (Ki) 为0.0012μM, 对细胞DNA多聚酶α、β、γ和线粒体DNA多聚酶7抑制作用较弱, 抑制常数为18~160/u M。体外研究发现, 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株对恩替卡韦的显型敏感性降低8~30倍。综上所述,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彩云.恩替卡韦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6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8) :199-200.

[2]张玉山.恩替卡韦辅助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4) :156-157.

上一篇:财务转型升级下一篇:胡萝卜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