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森林

2024-08-28

人工森林(精选3篇)

人工森林 篇1

森林从形成到发展,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 生物演变只受自然力的影响, 演变一直是朝着正向发展。当人类社会出现后, 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破坏大大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破坏, 随着几次的社会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对森林的破坏程度不断加深, 甚至近几百年的破坏程度超过了从地球上形成生命体至今的总和。致使森林生物群落发生了逆向发展, 森林数量不断减少, 森林品质不断降低, 森林植物种类减少, 同时还降低了森林固有的功能[1,2]。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人们终于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从20世纪开始, 世界各地掀起了营造人工林的热潮, 用以扩大森林总量, 提高森林质量, 促进森林演变的正向发展。随着几十年不懈的努力, 地球上森林数量在不断增加, 森林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同时人们减少了废物排放量, 从多方面改变地球生态环境。

1 森林的功能

在地球上, 可以稳定地球气温的首先是海洋, 其次就是森林, 可以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森林是地球历经了数亿年的变化, 逐步从低等的单细胞生命体进化成了形态各异的高等生命体, 从而形成了广袤的森林。森林除了具有一定的气候调节作用外, 还具有其他的作用:一是森林拥有众多的资源,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是一个庞大的基因库;二是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贮库, 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人类社会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的氧气和能源;三是森林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 在雨季能吸收大量的降水, 减少降雨对社会的危害。在旱季, 森林可以将雨季吸纳的雨水滋润干涸的土地, 还可以将地下水通过根系引到地表, 释放到大气, 从而改善气候;四是森林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调节一个区域的温度。在现代社会, 植物还具有一定的美化环境的作用。

2 人工造林技术

2.1 树种选择

人工林营造要根据造林地的地域、气候、立地条件等因素确定造林的树种、规格、规模, 做到适地适树, 最好选用乡土树种, 以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造林苗木的来源一般有2种:一是到苗木的产地选购;二是自己建立培育苗木的苗圃。不论采用哪种方式, 在苗木调运及种子选购过程中, 应当遵守“苗木可以向南、向东迁移上千公里, 向北、向西应当见小迁移”的原则, 这是因为植物的耐寒、耐旱相对来说比耐高温、耐湿的性能小, 这样有利于保证造林成活率。

2.2 建立苗圃

正常来说, 如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就应当建立自己的苗圃, 这样一是有利于降低成本, 二是在造林季节减少运输过程中苗木的损耗, 有利于保持苗木水分, 提高造林成活率。要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地势平坦、土壤通透性好、坡向向南的地块建立苗圃。先建设苗圃的附属工程, 如苗圃的道路、排灌设施等, 然后按照规划平整土地、做床等, 以满足苗木培育的需求。

2.3 造林苗木的培育

苗木的培育分为营养繁殖和种实繁殖。营养繁殖是利用优良植株的营养体通过扦插繁育成单个的植株体, 这种繁殖方式育成的苗木, 后期植株形体整齐划一, 生长迅速, 个体都具有优良的性状。种实繁育是用植株的子实体繁育成植株个体, 这种方式繁育的苗木可以保持植株的所有性状, 是植株的传承。

2.3.1 营养繁殖。

正常情况下, 营养繁殖是在植株生长到一定季节 (夏季或秋季) 时进行, 此时营养体已发育到一定程度, 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植株个体。具体操作方法:先做好温床, 搭好荫棚, 在适宜的季节剪下植株的营养体, 以当年生健壮的枝条为宜。剪成20 cm长的插穗后, 把插穗插入苗床, 将苗床用塑料薄膜搭成封闭大棚, 对插穗保温、保湿, 必要时要进行遮荫, 有利于插穗生根, 形成完整的植株体。

目前,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可以利用更为先进的喷雾等设施, 将较难扦插的树种繁育成无性系苗木, 这样就可以繁殖一些优质树种进行人工造林, 既扩大了优质材种的人工造林范围, 又为人们利用优质木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 也减少了用材树种成材的时间, 因为无性系苗木具有生长迅速、树形整齐划一的特点, 这是在现代城市绿化中难求的绿化资源。因此, 大大增加了森林经济效益。

2.3.2种实繁育。

先做好苗床, 在适宜的季节 (多数为秋、春2季) 采摘树木的种实, 最好要随采随播。把植物的种实播入苗床, 覆盖秸秆或稻草, 以利于苗床保温和防止苗床水分的过度蒸发, 减少鸟雀和其他动物取食, 保证种实的出芽率。

播种后的苗床要勤于观察, 尤其是到了春季, 正值植物种子发芽的季节, 要根据发芽情况, 在合适的时间揭去苗床上覆盖的稻草, 一般是在阴雨天或是傍晚时揭草, 一次不可揭草过多, 以免刚萌发的幼芽被太阳晒死, 要分3~4次把稻草揭完, 此时种实的发芽率应超过90%。在此期间, 要保证苗床湿润, 也不可以让苗床积水。

在稻草揭完后, 要根据阳光的强烈程度适时给幼芽遮荫, 随时去除苗床滋生的杂草。还应当根据出苗状况, 对幼芽进行适当的移植, 保持苗床幼苗有合适的生长空间。过密, 形不成一级苗;过稀, 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种子发芽齐全后, 要适时遮荫、浇水、锄草、松土、施肥, 直至秋季苗木完全木质化。

苗木验收, 分级:进入秋季, 正常情况下, 一年中育苗管理工作基本结束, 要对苗木进行验收, 分好等级, 做好详细的记录, 以便苗木出圃。

苗木的冬季管理:进入冬季苗木也需要恰当的管理。例如防冻, 在极端寒冷的天气, 要做好苗木的防冻, 要保持苗床有一定的湿度, 防止苗木产生冻拔现象, 或者在田间覆盖作物秸秆, 减少田间气温辐射, 为苗木保存温度。

2.4 造林

2.4.1 造林前准备。

造林开始前, 要对造林地进行清理, 清除造林地上的杂灌, 按造林树种的生长特性, 确定造林的密度 (即确定株行距) 。在确定的种植点挖穴 (明穴或暗穴) , 规格为60 cm×60 cm×50 cm。最好是在秋季完成挖穴工作, 因为寒冷的冬季可以冻死土壤中的寄生虫, 有利于疏松土壤, 还可以截留秋冬季节的降水, 为来年造林提供充沛的水分。

2.4.2造林。

根据人工造林需要及造林地的气候特征, 选择适宜的季节造林。根据造林的需求量, 要求按等级起苗, 做好包装, 及时送到造林地, 及时造林, 以保证造林成活率[3,4]。

造林结束后, 还应当对新造林进行必要的管护, 防止牲畜对幼树的践踏, 在极度干旱的天气要给幼树浇水, 确保幼树成活率。当年幼树的抗逆性差, 要对幼树进行抚育, 正常是划定60 cm×60 cm的团状范围, 将范围内的杂草锄净, 将土拢向幼树。如此的抚育工作造林当年重复3遍, 减少杂草对幼树的侵扰, 还可以为幼树保持一定的水分。此外, 冬季, 要做好新造林的防火工作,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春福.拯救森林资源修复森林功能[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22) :58-59.

[2]何昌新, 叶君往.发挥城市森林功能提升城市森林效益[J].现代园艺, 2011 (19) :91-92.

[3]张同图.人工造林技术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J].民营科技, 2009 (7) :101.

[4]乌丽雅斯, 刘勇.造林树种苗木定向培育理论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4) :85-90.

浅谈人工造林与森林覆盖率 篇2

一、资料来源

森林覆盖率及森林资源各类型数据来源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公布资料, 历年造林面积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据。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所限, 旧中国没有进行过全国范围的森林资源调查。1947年, 旧中国农林部曾依据部分地区森林资源数据进行过分析, 并提供了全国森林覆盖率, 现在大多数专家根据资料估测和应用的1949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数据为8.6%。森林资源清查为1950) 1962年、1973) 1976年、1977) 1981年、1984) 1988年、1989) 1993年 (林业部资源和林政管理司, 当代中国森林资源概况 (1949) 1993) .1996) 、1994) 1998年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全国森林资源统计 (1994) 1998) .2000.) 和1999) 2003年的系列数据。

二、分析

(一) 森林覆盖率总体变化

新中国公布的第一个森林覆盖率数据是11.81%, 来源于1950) 1962年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1973) 1976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至2003年全国共完成了6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历次清查的森林、人工林、天然林覆盖率见图1。

从覆盖率曲线的变化看, 森林覆盖率变化可以分3个阶段:1950) 1981年, 此时段为森林覆盖率增减波动期, 这一期间天然林面积不断下降, 人工林面积逐渐增加;1981) 1993年, 此时期为森林覆盖率缓慢增长期, 这一时期天然林不断减少的局面得到控制, 并开始逐渐增加, 而且人工林面积也持续稳步增加;1994) 2003年, 此时为森林覆盖率较快增长期, 这时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积增长加快, 天然林增长开始大于人工林的增长速度, 当然, 这一时期森林覆盖率指标进行过调整, 国家特别规定将灌木林计入森林覆盖率, 这一规定对森林覆盖率的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 造林贡献率变化

历次森林资源调查期间造林贡献率中, 1950) 1962年间最低, 为15%, 1981年之后造林贡献率明显提高, 到1994) 1998年间最高达到53.90%, 1999) 2003年造林贡献率有所回落。在1950) 1981年间, 这一时期森林经营主要以木材利用为中心, 重采轻育, 森林林种划定以用材林为主, 所占比重高达70%以上, 同时, 人工林也还没有进入可大面积采伐利用阶段, 天然林就成为主要的采伐对象, 采伐方式也以皆伐为主, 天然林面积大幅度下降。在1994) 2003年间, 两次森林资源清查对森林覆盖率的内涵都进行了调整, 森林郁闭度标准由0.3降为0.2,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计入了森林覆盖率的计算, 这对森林覆盖率的变动产生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 林业建设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 林种结构大幅度调整, 用材林比重进一步减调到55%, 森林总采伐消耗得到了有效控制, 面积消耗比上个调查期减少30.7%。

(三) 造林对森林覆盖率的实际贡献被低估

从1950) 2003年, 全国累计造林面积24121.352万hm2, 人工造林累计成林面积9004.8万hm2, 增加森林覆盖率9.38个百分点。但到2003年, 人工林面积为5325.73万hm2, 社会大众误认为这就是造林成绩。其实, 现在的人工林面积仅占人工林累计成林面积的59.17%。如从人工林的动态分析看, 1962) 2003年, 造林成林后被采伐利用或征 (占) 用等消耗占44.3%, 即造林成林后几乎近一半的人工林转变为非林地。这既反映出人工林已经成为我国森林资源采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反映出我国森林资源管理重造轻育, 忽视森林经营的问题依然非常严重。

(四) 森林资源质量堪忧

到2003年, 我国的森林面积比建国初增加约111.74%, 蓄积增加仅约17.4%, 森林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的平均郁闭度仅为0.54, 平均胸径仅为13.8 cm, 林相状况较差。与1962年比, 单位面积蓄积量由98.87m3下降到84.73m3, 下降11.25%;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由46.84%, 下降32.14%, 森林质量明显不高, 可采资源减少, 而我国森林资源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进口原木每年以23%~44%的幅度递增, 进口纸浆平均年增长速度达7.4%, 事实上需求比进口还要大得多, 森林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因此, 随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在稳定和扩大人工造林数量的同时, 提高造林质量, 彻底解决重造轻育、忽视森林资源经营问题, 并重视人工造林在碳汇交易、绿色GDP测算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将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2005年中国森林资源报告[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张煜星.中国森林资源1950) 2003年结构变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人工森林 篇3

1 公园人工林现状

公园现有的以“三松”(华山松、油松、马尾松)为主的人工成片针叶林,大多为20世纪70、80年代通过人工植苗栽植的用材林,总面积达2333.33hm2。公园成立后,因位于公园核心景区,林种变更为特种用途林中的风景林,便停止采伐,天保工程实施后,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经营保护。目前,该片针叶林油松1333.33hm2、华山松866.67hm2、马尾松133.33hm2,已形成的“万亩松涛”景观是天台国家森林公园独特一景。据调查,该林分现平均年龄45年,平均胸径15.6cm,平均高为13.6m,郁闭度均在0.8以上,由于是大面积人工纯针叶林,树龄又偏大,加之景区人为活动频繁,林分内天牛、华山松大小蠧危害日益严重,并不断蔓延,树木生长势也逐渐减弱。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人工林经营一直偏重于人工更新和同龄纯林育林模式,忽视森林的演替规律、天然更新、森林健康和多目标经营[2]。天台国家森林公园人工林存在同样的问题,造林规划和林地选择时,对造林地的潜在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养分状况等重视不足,树种选择单一。加之成林后,因公园所在的武乡林场经济状况较差,管理粗放简单,只对林分进行单一的封育管理。没有充分考虑林分的生态学和生理学需求,在林木生长的各个阶段没有采取相应的抚育管护措施。没有按照景观林抚育管理改造要求进行经营管理,造成林木密度大,生长环境差。

2.2 病虫害逐年加剧

汉中市森防站和武乡林场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监测,发现该针叶林区林分虫口密度、危害程度、危害范围连年加大。目前,部分林木树势开始减弱,枯立木数量也急剧增加,林区已开始出现块状枯死现象,森林病虫害严重,据2014年汉中市武乡林场小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林木感病率已达到40%,林木枯死率已达到10%以上。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华山松纯林,主要病虫害有华山松疱锈病、华山松腐烂病、华山松木蠹象、华山松球蚜[2],武乡林场也采取了病腐木清理和药物防治等措施,收效甚微。

2.3 生物多样性下降

人工林树种单一,遗传基因的窄化,结构简单,同时人工针叶纯林使土壤酸化,林下灌、草难以生长,很难形成乔、灌、草和谐丰富的植物群落,所以,其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比天然森林低[3]。通过调查,天台国家森林公园针叶林林下灌木及杂草覆盖度为2%~15%,林下有培养前途的可替代性树中资源十分有限。林分自然演替更新,形成景观和生态价值俱佳的复合林分难度较大,不能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同时,单一的森林环境,也不能给公园天然林区生存着的羚牛、云豹、黑熊、岩羊、锦鸡等国家珍惜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源和栖息环境。

2.4 森林火灾潜在威胁大

由于针叶树林分的同质性与地域上的集中连片,林下枯落物腐化周期长,针叶含油脂较高,加之缺少防火树种混交,极易形成树冠火,大大增加了人工林火灾预防难度,潜在危险大。

3 改造对策

3.1 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和抵抗力

3.1.1 加强林区的合理经营。

科学规划林区树种种类,针叶林病虫害的防治应当被重视,要被纳入到林区生产和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上。包括对现有林区内的经营管理以及新林区的建设规划,都要按照针阔混交林的思路规划经营,尤其要注意的是华山松不能与丽江云杉等云杉类混交。以武乡林场为例,华山松已经成林,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和养护,对早期的病虫害要采取各类措施进行彻底的清除。

3.1.2 加强现有林分管理。

加大针叶林病虫害的检查检测预报力度,加强林木检疫,预防危险性病虫害传入。在针叶林集中的地区建立控制区,对出入林木及其制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尽量避免病虫害的传播扩散。

3.1.3 当地政府应该将病虫害管理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

增加管护、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检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另外,除国家森态效益补偿金外,森林公园应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森林景观的保护和改造。

3.2 采取工程措施,逐步实现由人工林逐步过渡到针阔混交林的复合森林群落

(1)对一些针叶林密度较小,林下天然更新阔叶幼树较多,且有封育价值的区域,采取封山育林措施,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技术,恢复自然植被。通过最小的人工干预,实现林种的自然更替。(2)对林中天窗或空地,可适地适树补植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阔叶树种,增加林分的观赏性和生态适应能力。(3)对部分近熟林乃至过熟林分和部分病虫害较严重的林分,采取皆伐或带状、块状择伐,林冠下造林等方式进行改造。(4)对中幼林龄,可采取定株抚育、透光伐、景观疏伐、生长伐、卫生伐等抚育措施,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分抵抗力,培育稳定健康丰富多样的群落结构。

因此,实施汉中市武乡林场生态林区风景林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防治综合治理手段,改善生态林生存环境,增强林木综合抗病能力,提高生态工程效益,培训建立一支技术能力强的森防工作队伍,提高防灾、控灾、减灾技能,有效预防和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扩散蔓延,维护和保持好汉中天台公园独有的“万亩松涛”风景林景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且迫在眉睫。

摘要:阐述了汉中市汉台区天台国家森林公园人工针叶景观林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造对策,以期为公园景观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中市,天台国家森林公园,人工针叶景观林,现状,改造对策

参考文献

【人工森林】推荐阅读:

人工鱼礁07-15

人工感染05-11

人工哺育05-17

人工模拟06-03

人工建筑07-12

人工肛门07-31

人工老化07-31

人工繁殖08-01

人工种植08-21

人工输精08-21

上一篇:古文化街下一篇:现代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