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注解

2024-08-28

现代注解(通用10篇)

现代注解 篇1

1 引言

近几年来, 绿道建设被普遍关注, 成为城乡建设的一大主题[1,2,3,4,5,6,7]。“绿道”一词来自于19世纪的美国, 是指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的空间, 是一种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自然走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的不断提高, 由众多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等组成的绿道网已经成为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发展成为内涵丰富具有多种作用更为综合的廊道。这些作用被归纳为环境 (environmentalway) 、生态 (ecologicalway) 、娱乐 (entertainmentway) 、教育 (educationalway) 、美学 (estheticway) 、经济 (economicway) 、疏散 (exitway) 等七个方面[8], 构成现代城乡绿道的“7E”功能。

2 现代城乡绿道的环境功能

绿道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其通道的作用上, 环境通道 (environmentalway) 是传统绿道的基本功能。绿道中的各种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为人们提供了出行交通条件, 是城乡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乡交通干道的重要补充。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首要要求。绿道的“环境”功能不仅体现在其作为“道路”是构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满足人们出行往来的需要, 同时还具有防风、减热、降噪及净化空气的作用。在绿道上种植防风林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绿道上大量丰富的绿色植被能够调节气温, 减少“热岛效应”和提高富氧环境;由银杏、香樟、雪松、悬铃木、女贞、桂花、夹竹桃、木槿、孝顺竹、珊瑚树、八角金盘等形成的绿墙具有很好的降噪和净化空气的作用。此外, 作为城乡过渡地带的绿道还能更大地利用原本藏在闭塞的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城市现代化的均衡互补作用[9], 从而限制城市的过度扩张。

3 现代城乡绿道的生态功能

绿道建设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 还能对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绿道的生态作用 (ecologicalway) 就是能够为多种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绿道通过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的所谓“生态廊道”, 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尤其是绿道可以沟通不同的环境, 作为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和避难所, 同时还能够避免因近亲繁殖而退化的现象出现, 保护了基因的多样性, 提高了物种的丰富程度。美国保护管理协会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 就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 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

4 现代城乡绿道的娱乐功能

人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的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绿道作为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 其娱乐功能 (entertainmentway) 就是通过绿道中的公共游憩设施和休闲场所, 为人们提供一个人人都能利用的, 能够进行健身、交流、游玩、散心等的绿色空间。方便易达且人性化 (如为残疾人提供专用停车场、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巴士、盲人路牌等体现对残疾人的关怀) 的绿道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 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憩息的社交环境、跳舞做操的健身场所和嬉戏玩耍的游乐空间[10]。旅游是休闲娱乐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休闲旅游正成为当下人们休闲消费最积极的取向。联系城乡和景区之间的绿道, 有利于城乡居民便捷地来往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为休闲旅游提供了便捷的廊道, 大大提高城乡的人居环境品质。绿道还可以把主要的旅游、历史、文化景点进行网状串联, 有效实现景观连接, 实现城市分散景点在空间和功能上的有机整合[11], 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基础设施。

5 现代城乡绿道的教育功能

现代绿道具有显著的文化教育功能 (educationalway) 。以绿道为载体将各类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等串联起来, 通过讲解和宣传使人们了解历史文化, 感受历史风采, 进而增强城市魅力, 提升城市品位是绿道教育功能的体现之一。以美国波士顿市区的“自由小径” (freedom trail) 为例, 它为纪念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而建成, 是一个以展现文化历史为目的的绿道, 能通往16个国家级的重要历史遗迹, 让观赏者仿佛穿行于美国革命时期历史中。最古老的建筑和最现代的景观交织, 侧面展现了美国崇尚自由的文化。不仅绿道上的人文景观具有展示风土人情、讲述历史的教育作用, 自然景观资源在这方面也可以利用。认识绿道中的动植物, 使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也是绿道具有的“教育通道”功能的有力反映。利用绿道上的野生动物和各种植物, 通过标牌标识, 既有助于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在途经绿道的时候实地观察学习, 也给一些团体的科研考察和学生的科普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6 现代城乡绿道的美学功能

绿道作为美学通道的功能 (estheticway) 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将散碎的景观和文化遗迹等通过自然要素连接起来, 提供社会和个人的交流和互动场所, 维系和增强了景观的美学价值, 是环境美、生态美、人文美的综合体现。绿道美学功能的例子很多。日本通过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 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 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 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 让人们尽览狮城美景;广东的斗门绿道以彰显生态价值, 传承本土特色, 领略田园风光, 体现山水禀赋为目的。人们可以一路上游览浓淡相宜、典雅质朴的接霞山庄, 观赏挺拔茂盛的有“植物活化石群”的水松林, 行走于将岭南骑楼与异域风情巧妙的融为一体的斗门古街, 真是美不胜收;南疆名城南宁的城市绿道独具南国情韵, 穿行于四季常青的绿道上成片茂密的树林, 仿佛头顶一片绿色的凉云, 享受清新的空气, 你会深刻感受绿城南宁“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带来的恩惠, 体会到品味美学大餐的惬意与满足。

7 现代城乡绿道的经济功能

绿道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绿, 还在于基于绿道而形成的绿色经济, 这一观点已被广泛共识。现代绿道的经济功能 (economicway) 主要体现在通过绿道建设, 发展旅游休闲经济, 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绿道把地文、水域、生物、建筑、遗迹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串联起来,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观赏价值和丰富的旅游内涵。利用绿道沿线的江河湖溪、海滨沙滩、湿地草洲、林场牧区、田野果园、山丘谷地、名胜古迹等景观, 开展乡村游、景点游、生态游、健身游、农家乐等旅游活动项目, 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创业机会, 同时还畅通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被认为是休闲健身道、观光消费道和增收致富道的绿色经济之道。

8 现代城乡绿道的疏散功能

现代绿道还具有疏散的功能 (exitway) , 并主要发挥了两个方面的疏散作用。一是疏散人流车流缓解交通压力。绿道与公交站、地铁口等城市公交系统连接, 起到了分流减压的作用。利用绿道上的自行车、小汽车等停车场, 为“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创造条件和提供方便, 实现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 推进低碳交通、绿色出行;二是防灾疏散提供应急避难场所。绿道可以利用区域内的道路、停车场、草坪、疏林地带等, 建立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等, 在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作为疏散廊道为民众提供一个疏散和安置的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9 结语

绿道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客观要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转变,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载体;也是绿色城乡、宜居城乡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和蓬勃发展, 城乡绿道建设愈显重要, 充分认识绿道的功用和深刻理解绿道的内涵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绿道功能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逢空前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 绿道的诸多作用将使绿道建设成为一种持久的行动。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按照“以人为本、改善环境、服务民生”的要求, 注重研究和发展绿道, 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

摘要:绿道是近几年被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的一个概念, 绿道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的不断提高, 现代绿道已经发展成为内涵丰富、作用更为综合的廊道。本文围绕绿道的作用, 分别从环境、生态、娱乐、教育、美学、经济、疏散七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给出绿道功能的“7e”概念, 诠释现代城乡绿道的功能内涵。

关键词:城乡绿道,功能,现代注解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发展中的战略作用[J].中国园林, 2012, 28 (6) :5-9.

[2]刘晓明, 徐姗.论绿道在中国的社会意义及发展策略[J].风景园林, 2012 (3) :66-70.

[3]徐文辉.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 2012, 28 (6) :12-15.

[4]李敏.绿道改变生活——适应低碳时代的绿道建设概观[J].园林, 2011 (7) :14-18.

[5]赖寿华, 朱江.社区绿道:紧凑城市绿道建设新趋势[J].风景园林, 2012 (3) :77-82.

[6][美]马克·林德胡尔著, 王南希译.论美国绿道规划经验:成功与失败, 战略与创新[J].风景园林, 2012 (3) :34-41.

[7][匈牙利]朱迪特·芭茨尼·卡帕维特, 阿格妮斯·莎莉, 阿蒂拉·萨梅兹著, 鲁文雯译.匈牙利绿道发展机遇布达区域绿道案例分析[J].风景园林, 2010 (6) :44-47.

[8]刘滨谊.城乡绿道的演进及其在城镇绿化中的关键作用[J].风景园林, 2012 (3) :62-65.

[9]仇保兴.绿道为生态文明领航[J].风景园林, 2012 (3) :24-29.

[10]何昉.绿道网为幸福城乡提供全方位的关爱[J].风景园林, 2012 (3) :169-169.

[11]林海, 熊志远.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生态绿道规划——以嘉兴生态绿道为例[J].园林, 2011 (7) :24-27.

校勘详密 注解简明 篇2

这则报道引发我的思考:如果我还在任教,一定选《〈班婕妤赞〉校注》作大一同学的《大学语文》教材(甚至推荐给中文系同学作辅助读物),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班婕妤赞〉校注》是赵幼文先生《曹植集校注》中的一篇,它体现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赵幼文先生1935年执教于石室、西北、建国等中学校,1942年应聘于四川大学,1946年升为副教授。1956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读了赵先生的《殿本三国志考证》手稿,决定调他到中国科学院任副研究员。1981年赵先生出版《曹植集校注》。

作为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必须善于从前贤的研究成果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以便有“一桶水”好分给学生“一碗水”。读了赵老师校注的《班婕妤赞校注》,收益颇大。曹植《班婕妤赞》原文(黑体字)仅仅八句,连带标题仅36字,赵幼文先生所加校勘考证和注解(宋体字)近700字。从赵老师付出的心血可以看出他的认真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养。

下面介绍《〈班婕妤赞〉校注》。为便于叙述,照原文排印,每句后加上笔者的点评,楷体。尝鼎一脔,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教。

有德有言,

①《论语·宪问》:“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原作者曹植开门见山,赞美班婕妤突出的特点:有德有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凸现古人对“有德有言”的高度评价。 《汉书·班婕妤传》载有班婕妤所作之赋,证明她有“言”。赵老师不予强调,而引述孔子的话,其用意可能是要突出“有德”这一要点。

實惟班婕。

②班,《诠评》:“程作斑,从《初学记》十。”案作班字是。见《广韵》上平删韵。婕,婕妤,汉代嫔妃之号。

先校勘“斑”字为误植。凡校勘须择善本为依据。根据赵老所言“明代《曹集》有休阳程氏刊本,虽出自宋刊,但不按格式,文字辄多臆改。娄东张氏本,也存在同样的缺点。清代丁晏《曹集诠评》多据旧本及类书检校,矜慎详密,号称善本,今取金陵书局《曹集诠评》为底本”,可以明白版本的简称。又,《初学记》为唐代徐坚撰的类书,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体例略仿《艺文类聚》,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曹植原文限于字数,但简称“班婕”,故酌加注解。

盈沖其驕,

③《汉书·班婕妤传》:“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句谓得持盈保泰之理,不自满于现实之尊贵。

此句仅为评论,故校注者有选择地引述史籍记载,分别使用于注解中,较之一般文章全文引述更见精要和简明。以事实说明,胜过一般泛泛之论。盈:盛满;泰:平安。化用《诗·凫鷖》小序:“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

窮其厭悅。

④《诠评》:“程作穷悦其厌,从张本。”案《初学记》十作穷悦其厌,宋刊本《曹子建文集》与《初学记》引同。考婕厌接叶四字协韵,作悦失韵。丁校非。句谓瞭解守穷之旨,而安于他人之排挤陷害。《汉书·班婕妤传》:“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考问班婕妤,婕妤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赵老克绍箕裘,得赵少咸教授真传,熟稔音韵之学,故而此句就音韵校勘,确定“穷其厌悦”当依程本、《初学记》和宋刊本《曹子建文集》改作“穷悦其厌”。“考(赞文八句,四尾字押韵)“婕、厌、接、叶”四字协韵,作悦失韵”,言之成理。盖此四字之韵:李方桂: tsjap 葉,王力:tsiap 葉,白一平 tsjep 盍部,潘悟云: skeb 盍2部。据《诗韵合璧》亦可证实“婕厌接叶”同在入声十六葉部。注意:“厌,於葉切,同壓。……盐艳韵异”。即此 “厌”不读平声或去声,必须读入声。叙事则引本传作解,道理如前所述。

在夷貞艱,

⑤《诠评》:“程作在汉夷贞,从《初学记》。” 案丁校是。寅,即《明夷》。《易经》卦名。《明夷》爻辞:“明夷,利艰贞。”《正义》:“时虽至闇,不可随世倾邪,故宜艰难坚固,守其贞正之德。”据此贞艰当作艰贞为得,赞盖误乙。

校勘考证极有见地,既根据作者的思路考订“明夷”为卦名,乃援引《正义》校勘颠倒文字,由是注解,顺理成章。一“是”一“非”,千金不易。“凡讀書,以筆志其止處曰乙。又唐試士式,塗幾字,乙幾字。抹去譌字曰塗,字有遺脫,句其旁而增之曰乙。”此处指“贞艰”乃“艰贞”颠倒所致。

在晉正接。

⑥晋,《易经》卦名。按《晋卦》爻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正义》:“昼日三接,言非惟蒙福繁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日之间,三度接见也。”赞作正接,当是三接之误。《汉书·外戚传·班婕妤》:“(成)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俄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再就馆,有男,数月失之。”

校勘仍循前例,分析和沿袭作者思路,据《晋》为卦名,引“爻辞”断定原文“正接”为误植。注解引本传为旁证,行文简练。

臨飆端幹,

⑦句谓面对暴急旋风,树干端立不屈。

注解简明扼要,兼有释词与评论之效。

沖霜振葉。

⑧冒凛冽严霜,而树叶仍挺然不萎。飚、霜喻严酷之压力,端干、振叶象征坚强正直之品质,独立不懈之精神。

注解要言不烦,但对比两句以动宾结构组合的对仗词语:“临飚、冲霜”,“端干、振叶”,潜移默化地传授了骈偶文字技巧。再度评论,强调班婕妤精神可贵,突现赞文的用意。

有些教授级的“大师”、“学者”在某些大电视台解说传统文学作品,可惜涉及诗词的读音、辨义、押韵、对仗、平仄诸多方面时,往往出现错误(已有报道,兹不赘言),即使大学生也未必不受其不良影响。如果大一同学能够读点校勘考证类的作品,肯定有好处,至少可以获得辨别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是非问题,而不至于被信口开河所迷惑而遭受误导吧!

《太极拳论》注解 篇3

注:所谓太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实际上是指无极生太极,就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意思。从无到有,就是阴阳的根据。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拳术。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注: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一分为阴,一分为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是由于“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也相对静止,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一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和方法。

原文: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注: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着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手段,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和对方的动作紧密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退少成为“顶”,退多成为“丢”。

“直一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与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

注: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话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力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拿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皆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以柔应,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方的形势。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或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俞大猷的《剑经》,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方来劲粘在相生,克敌制胜。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注: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方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己先动”,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原文:虽变化万端,而理性一贯。

注: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注: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由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1、着熟: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着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并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琢磨每个着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练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着法和变化,不可漫无标准地划圈瞎练。

2、懂劲:着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劲的粘随、刚柔、虚实、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不研究着法,这是跳班越级的学法。只追求用劲,不讲究着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着边际。

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着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着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着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

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就越大,着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

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3、阶及神明:“阶及”,意即逐步上升,像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着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原文: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注:“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坚持练着推手,钻研拳理,“豁然贯通”的功夫是没有止境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着理的“豁然贯通”。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拳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祛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套的时间。

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注:“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指挥动作。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腹式深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这也是太极拳被称作“内功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着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所以一定要用逆式。如果用顺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哪能有劲要往前发出打击对方,而自己呼气时小腹却内收(这是腹式顺呼吸练法)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对呼吸运气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原文: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注:“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实无,忽轻忽重,虚实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以适应,顾此失彼。

原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注: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使对方缚手缚脚。“虚”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原文: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注:“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使对方如面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方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这四种情况都是在粘连相生、不丢不顶、人背我顺、我得机得势、彼失机失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完成,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是无止境的,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例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原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注:这是形容触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

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根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这样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知我,我却能知他。

[原文: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注:要有这样的深功夫,才能成为所向披靡的英雄好汉。当时的中国武术家认为,有近身搏斗的技巧,在战场上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原文: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注:拳术的流派很多,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大力打小力,手脚快打手脚慢。

原文: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注: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这是一般自然规律,不仅仅是练拳艺所独有的。其实,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练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浑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会只知其一而不知之二了。武术界有“一巧破千斤”,“一力降十会”的说法,这就是一分为二的见解。

原文: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注:“四两拨千斤”,是指小力能胜大力。这是说,学习太极拳能改变天生的条件,用拳术的熟练技巧战胜强大的敌人。再说七八十岁的老人,体力当然比较差,动作也比较迟钝,却能应付许多年轻力壮者围攻而取胜,这又说明天生的快是不能与拳术的技能比拟的。

原文: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注: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重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杭,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地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力相抗,如果两力相抗,不能“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原文: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注: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这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原文: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注: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开合、刚柔,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

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劲。

原文: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注: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紧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琢磨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时即能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何处反击。

原文: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注: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抗,不能引进落空,反致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

销售入门:行动注解真诚 篇4

营销及销售行为学者,在海外谋生、求学,在国内实践、谋生。参加过央视《对话》、《对手》等节目,鲜明地表达自己对市场的观点和见解。出版过《用脑拿订单》、《看电影学销售》、《销售必读的24本书》等专著。承诺每月为读者奉献一篇最新的思考、最贴近现实的销售实践方法和策略布局。

沟通邮箱:yes4you@gmail.com来函必复

从事销售这个行业,最关键的就是做人。做人凭借的不是你的心有多好,而是你的行动能够创造良好的客户感觉。

她叫陈晓晨,1982年来到这个世界,一所没有名气的二流大学毕业,学的是对外贸易。毕业后在当地电视台下属的一个节目组谋得一份工作——编导助理。混了三年多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她恰好碰上奔驰在昆明开店,于是投送简历,经过面试顺利过关。

当时负责招聘面试的经理在面试录用建议上是这样写的:待人热情,积极向上,沟通能力很好;有学习能力,应该可以弥补汽车技术知识方面的不足;建议聘用。

进入奔驰之星工作后的第二年,她成为全国S级轿车销售前十名。这时,恰好赶上奔驰中国公司要打造高级顾问式销售,实施认证,通过认证以提高展厅销售、服务的水平。奔驰中国公司决定,在全国500个销售顾问中进行技术考试、销售水平测试,以及实战模拟面试,最后通过的销售顾问可以获得授证,由奔驰公司颁发的全球有效的高级豪华奔驰销售认证资格证书。

在这种情况下,陈晓晨进入了授证程序。遗憾的是,虽然她的销售水平测试为高分,但技术考试不及格。是否授证给她,将会在最后的实战面试程序后确定。如下是面试的片段记录。

面试官:“你能介绍一次实际的销售过程吗,让我们能够理解,你真的能够做到在不需要谈汽车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车卖出去?”

陈晓晨:“好的!其实,这样的例子多了。比如,上个月,有一个客户来看车。看样子像上市公司老总的一个40多岁中年人,与他一起来的似乎是公司的高级助理,还有司机。进来直接就看S350。前后大约不到20分钟,期间我介绍了这款车的主要性能,就是主要的技术参数吧。说实在的,那些技术参数都是在培训的时候背的,具体什么意思,我并不是特别清楚。比如轴距,我确实不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轴,也不知道轴之间的距离是怎么测量的。”

面试官:“对方问到什么问题了吗?”

陈晓晨:“我记得问了七八个问题,有助理问的,也有这个大老板问的。问题有,这款车内饰还有什么颜色的?还问,这款车在昆明销得怎么样?还问了是不是有优惠?对了,还问最快什么时候可以提车?要预付多少定金等。”

面试官:“这些问题也都是我们销售培训中都涉及到的,你们也都知道如何回答,所以也不会有什么意外,那么,然后呢?”

陈晓晨:“后来他们就走了,就说考虑一下,我给了他们我的名片,我记得那个助理还特意多要了一张,总之,他们三个人一共拿走了我四张名片。不过,我也无所谓。后来,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我给这个助理打了一个电话……”

陈晓晨最后通过了面试,并且由面试官专门写说明信,解释这次特例——在她没有通过技术考试的情况下,授予奔驰高级销售顾问的证书。

说明信中有这样一段话:高级销售顾问在与潜在客户接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给客户创造一种信赖的感觉,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首先就是真诚。能够在第一次接触,第二次回访客户中创造真诚的良好印象,这就是陈晓晨这个销售顾问体现出来的卓越的销售特性。凭借她的真诚,做事的认真,在没有过硬的汽车技术知识的情况下,她的销售恰好符合了中国市场中客户的表现特征。作为面试官,我们强烈建议公司破格授予她的高级认证证书。当然,作为陈晓晨本人应该积极努力补充汽车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后续的考试中,争取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事实上,面试的后半段,才真正揭示了陈晓晨过人的创造客户良好的,真诚印象的法宝。

陈晓晨:“我给老板的助理打了一个电话。我说这里有一本送她的图书,因为上次老板在展厅看车的时候,还聊到了后座的舒适度,以及对颈椎、腰椎的保养,后来我在书店偶然看到一本书,其中就有驾车、坐车时间长了要注意的一些保健建议,挺具体的。我当时就买了,结果回来后,我们展厅的老总看到就要走了。我今天才要回来,我还是先给你寄过去吧。”

面试官:“然后呢?”

陈晓晨:“后来她说会过来拿的,还问了我书名,我就告诉她了,并且也告诉她了书店的地址。不过我也提醒她说,当时我看的时候是最后一本了,所以就买了,结果现在我们奔驰的老总都买不到的。没想到,当天下午她就来了,而且,直接就付了定金,签合约了,三天后,我安排交车。”

面试官:“你觉得这个单子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表现吗?比如,如果是你的同事,是不是也会拿下这个单子呢?”

陈晓晨:“我想我的同事可能也会拿下这个单子。但我的同事却不会像我这么做吧。给客户送书,都是源于他们聊天中提到的健康的话题,恰好我在书店看了,所以也就给客户买了。不过,你们其实是可以看到记录的,我一年的销售量中有大约20多台车是老客户介绍的,不是看公司广告宣传来的。”

面试官:“这一点我们在看你的销售业绩详细记录中确实注意到了,既然你提到了,那就介绍一下,你有什么法宝吧!”

陈晓晨:“其实,也不是什么法宝!就是赠送给客户图书以后,无论他们买不买车,只要他们接受了我送的图书,一个月后,我通常会再联系他们,给他们一张纸,纸上有那本书的核心内容摘要,就一张纸,三分钟就能够看完了。如果他们真的有兴趣,我还有更加详细的章节阅读提要呢。总之,我都给客户发过。有的客户看了后,给我介绍朋友来买车。可能有的客户看了到我们老总那里说我好什么之类的话吧。”

面试官:“你现在手里有这些图书内容的介绍吗?”

陈晓晨到自己的办公桌找了几张来,我们快速阅读了一下,然后接着问到:“这些内容写得挺不错的,都是你自己写的?”

陈晓晨:“不瞒你们说,是我老公写的。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我觉得要为客户节省时间嘛,就让他写提要。没想到他写得确实挺好的,而且现在越写越快了,越来越熟练了。”

小结

以上就是面试官与陈晓晨对话的片段。从这个片段中,我们有三个总结:

1.做事要有后续步骤。只要开始一件事,并不断在这个基础上推进,就能够打动别人,并赢得信任。

2.人际关系需要载体。人与人交往不是简单的利益往来。比如车行,不是买卖那么简单。给钱拿车,这就是纯粹的交易行为,销售顾问没有价值了。而陈晓晨在与客户交往中创造了一种纽带,通过图书作为载体不断与客户互动,并保持着自然的关系。

3.人际关系的优势可以弥补一些不足。比如陈晓晨的人际关系能力,有效地弥补了其汽车技术能力的不足。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遇到这样的人,某些方面确实有弱点,但是,通过其他的方面,尤其是人际关系的能力弥补了不足。而有许多汽车技术水平相当好的销售顾问,却因为人际关系水平较差,而总是失掉订单。

最后,我们还有两个启发,可以帮助初入门的销售顾问有效地在现实生活中开始运用。

第一个启发:从今天开始,在与人交往中,就设想一件事,通过这个事情,能够不断与这个人交往,总是能够创造可以交谈的话题。比如,赠送某人一本书。可以从同学开始,也可以从同事开始,实在不行,从父母开始也可以。送父母一本书,然后一周后,与他们交谈这本书的感受,或者将自己的感受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与他们分享。

第二个启发:看看周围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朋友各自有什么特长,并将他们的特长分别记录下来,日后如果需要,就可以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特长。能够将自己身边的人的特长都积累到一个笔记本中,也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件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身边都是能人呢,某一天,一定能让你发挥作用。有时,自己没有本事不要紧,只要与自己关系好的人都是本事,自己也就算是有本事了。

现代注解 篇5

SSH框架是目前JavaEE项目中常用的轻型框架, 在框架的项目实现中依赖于相应的配置文件, 通过配置文件struts.xml和applicationContext.xml配置相关的参数, 实现相应的业务分发与对象的注入等,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使用注解方式来实现这些功能, 简化这些配置文件的编写工作, 本文就SSH框架采用完全注解的方式实现JavaEE项目的设计。

1. SSH项目环境

建SSH项目, 首先加入struts 2.x、spring 3.x和hibernate 3.x运行支持包, 在添加SSH运行支持包后, 进行SSH集成配置, 由spring实现对struts和hibernate的管理支持, 并修改相应的配置文件, 实现注解的支持。

(1) 修改struts.xml文件

在struts中加入spring管理支持:

(2) 修改web.xml文件

增加spring的监听器:

(3) 修改applicationContext.xml文件

加入注解应用的支持:

加入事务监听注解支持:

2. Struts注解的应用

@Namespace ("/student") 指定名称空间, 设定后访问的URL必须加上此命名空间, 如:http://lo-calhost/student/…

@ParentPackage ("student") //指定继承的包, struts-default无需指定, 如在JSON化数据时必须指定为json-default。

@Results ({@Result () [, @Result () [, …]]}) 用于组织多个@Result因此它只需指定一个value属性值, 该value属性值为多个@Result

@Result相当于struts.xml文件中的<result/>元素。使用@Result必须指定一个name属性, 相当于<result name=””/>另外, 它还有几个可选的属性。

☆type相当于<result type=””/>指定返回视图资源的类型

☆location相当于<result>…..</result>中间部分, 用于指定实际视图位置

☆params:该属性相当于<result/>元素里多个<param../>子元素的作用, 用于为该Result指定参数值。该属性应满足{“name1”, ”value1”, ”name2”, ”value2”}格式。

与Action相关的两个Annotation是@Action和@Actions:

@Action中可指定一个value属性, 还可以指定一个params属性, 该属性是一个字符串数组, 用于该Acion指定的参数名和参数值。params属性应遵守如下格式:{“name1”, ”value1”, ”name2”, ”value2”}

@Actions也用于修饰Action类里的方法, 用于将该方法映射到多个URL.@Actions用于组织多个@Action.因此它可将一个方法映射成多个逻辑Action。

3. Spring注解注入的实现

3.1 Spring注解符

@Repository用于DAO属于类级别;

@Service用于service服务层属于类级别;

@Component适用不是以上两种的类属于类级别;

@Controlle web层控制器属于类级别;

@Resource注入的对象类属性级别;

Resource有name参数, 缺省时, Spring将这个值解释为要注入bean的名字。即遵循by-name的语法, 将继承于字段名或者setter方法名:如果是字段名, 它将简化或者等价于字段名;如果是setter方法名, 它将等价于bean属性名。

@Scope ("singleton") 或prototype属于类级别;

@PostConstruct;

@PreDestroy。

当一个方法带有这些注解之一时, 将被在其生命周期与Spring生命周期接口的方法或者显式声明回调方法同一刻上调用。下面的例子里, 缓存将预置于初始化与销毁阶段。

3.2 应用示例

(1) 事务注解示例:

(2) DAO文件注解示例

(3) Action文件注解示例:

4. Hibernate注解的应用

4.1 Hibernate主要的注解符有:

@Entity注解将一个类声明为实体Bean (即一个持久化POJO类) ;

@Id注解声明了该实体Bean的标识属性 (对应表中的主键) ;

@Table为实体Bean指定对应数据库表, 目录和schema的名字;

@Table注解包含一个schema和一个catelog属性, 使用@UniqueConstraints可以定义表的唯一约束;

@Version注解用于支持乐观锁版本控制;

@Column注解将属性映射到列;

@Entity public class Student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Column (updatable=false, name="flight_name", nullable=false, length=50)

public String getName () {...}

@GeneratedValue注解声明了主键的生成策略;

@OneToOne设置一对一个关联。cascade属性有五个值 (只有CascadeType.ALL好用?很奇怪) , 分别是CascadeType.PERSIST (级联新建) , CascadeType.REMOVE (级联删除) , CascadeType REFRESH (级联刷新) , CascadeType.MERGE (级联更新) , CascadeType.ALL (全部四项) ;

@ManyToOne设置多对一关联;

4.2 应用示例:

5. 注解与配置文件的比较

在SSH项目中使用注解程序结构更加清晰, 使用更加方便, 但注解使用硬编码, 直接写入程序, 对后期修改必须使用源代码并重新编译, 而使用xml配置文件方式, 只需对xml文件进行配置, 但在使用上没有注解来的直观, 因此在实际中, 二者各有所长, 应用者就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决定采用那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成天河.Struts, Hibernate, Spring集成开发宝典[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1

[2] (英) 明特 (Minter.D.) , (美) 林伍德.Hibernate基础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

苏教版《谏太宗十思疏》注解婉商 篇6

被誉为“千古一谏”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风格雄浑的经典名文,人教版、苏教版等几种主要教材版本均收录作为课文,对其注释的争议与探讨集中在“高危”“九德”“将有作”等处,而对“虽在下愚”“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两处鲜有谈及。冒昧提出关于苏教版这两处的不同看法,就教于方家。

一、虽在下愚

查看《辞源》,确有“下愚”一词,解释为“最愚蠢的人”,苏教版教材将句中“下愚”注释为“最愚昧无知的人”,似无不妥。但如此一来,该句的理解与翻译便成问题,因为“在”永远无法落实,而且“在”偏偏又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语助词。苏教版教参将这句话翻译为“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不仅没有落实“在”,而且将一个名词性的短语“下愚”活用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实在有些牵强。

如果将这个句子读为“虽/在下/愚”,好不好呢?

“在下”一词,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和商务印书馆《辞源》的词条均有这样的解释:“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故自称在下。”并举例: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

首先,作为谦辞、表示自己的“在下”,古汉语中不乏其例:

(1)《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妇人问道:‘不敢动问官人,高姓尊讳?’许宣答道:‘在下姓许名宣,排行第一。’”

(2)《红楼梦》第一回:“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3)《老残游记》第一回:“今日奇缘,在下到也懂得些个。”

其次,敢于直言诤谏、不怕触怒皇上太宗、多次上疏言事的魏徵,他的其他奏疏中有没有这种表示自我称谓的“在下”呢?有。

魏徵的奏疏大部分保留在唐人王方庆所撰《魏郑公谏录》中,其中卷五《手诏问疾》记载:

又奏曰:“……今临朝堂,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乃未免私僻之事。或恐有所不便,闻于在下,即横加威怒以掩塞之,欲人不知,莫若勿为;欲盖弥彰,掩之何益。帝王大如天地,信如四时,诸葛亮,小国之臣,犹能开诚心,布公道,今之为政,未能平心,亦亏公道。心所爱则虽僻不以为非,心所嫌则虽正不见其是,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病危中的魏征还上书批评李世民:现在你在朝堂之上说的尽是一心为公的漂亮话,下了朝堂做的却是些为一己之私的邪僻事。有时自己行事不方便,你又怕被我知道了,就故意大发雷霆,企图借着淫威掩饰搪塞过去,真是欲盖弥彰……

如此,“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就可以翻译为“我虽然愚昧无知,也……”了。

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呢?

苏教版《谏太宗十思疏》一文,选自《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一百三十九卷),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此处的文字略有不同的是“臣虽下愚”。人教版教材对“下愚”的注解大概也是源自《辞海》《辞源》,表述为“最愚昧无知”,但因为其前有“臣虽”,所以“我虽然最愚昧无知”,倒也顺畅无异议。

我们知道,“臣”“虽”“在”三字在书写上很形似,典籍在传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讹误,即今天所谓的不同版本。教材编写者除了以谨严的态度校对古文字外,在提供注释时如能适当变通,恐怕也更有利于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二、(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苏教版没有直接沿用《古文观止》和目前大多数唐文选本的经过“删繁”后的《谏太宗十思疏》,而是参照《全唐文》所载原文,呈现原貌,即保留“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两句,只是相关的四个注解均有不妥。

从句式特点来看,这四个分句完全符合“唐代奏议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1]的特点,结构相同,均为“动词+名词+之+形容词”,因此,理解的关键就在于“之”究竟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还是解释为“的”,其后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苏教版相关注解未能体现其中任一种理解。笔者认为,其中的“之”均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比较妥当。

先看“神器”,《辞源》(合订本)[2]的义项二:“指帝位。《汉书·叙传》:‘游説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也指帝王符玺之类。《文选·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破董卓于阳人,济神器于甄井。’……‘神器,天子玺符也。’”可知,苏教版注解“神器,指帝位”概源于此。但是,教材又将“当神器之重”注释为“主持着国家的重任”,一者动词“主持”与宾语“重任”搭配不当,二者又将“帝位”遗忘了。倒不如取“指帝王符玺之类”,借指政权(因为符玺等即代表国家政权),该句即可理解为“(国君)掌握着最重要的国家政权”。仇兆鳌注引《汉书注》:“神器,政令也。”另如,《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氏大骂曰:‘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檄各府州县电》:“窥窃我神器,诛锄我人民。”

教材注解了“域中之大”源于《老子》,并指出:“意思是,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既然“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那么,“居”还是理解为“处于”更好,即“处于天地间的重大地位”。李年华先生认为该句应理解为“(君王)是天下民众的父母”[3],纯从本句来看,似乎能顺通,但联系前后几句,则又不妥。

关于“崇极天之峻”的注释,因为“将崇”与“永保”对仗工整,而且“崇”理解为“推崇”也不是难事,所以将“将崇”切开,有不伦不类之嫌,直接注解“极天之峻”即可。“推崇皇权的高峻”,略显生涩,“高峻”的意思是(山势、地势等)高而陡,不可用来形容“皇权”;而且“推崇”与“高峻”也无法搭配。“极天,天之极处。”岂不就是指皇权?峻者,高也。因此,“极天之峻”理解为“至高无上的皇权”才比较顺畅。

关于“无疆之休”,“永无止境的美善”,不仅多出了“永”,而且把“无疆”理解成了“休”的修饰语,彻底破坏了前后句式的整齐美感。难就难在对“无疆”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照现代汉语将其理解为“无边界”,而是理解为“无边的境界”更为妥当。教材将“休”注释为“美好”已经很贴切,但又补了一个“福祉”,则有画蛇添足之嫌。虽说许慎《说文》:“祉,福也。”但“福祉”作为一个词语则不再是形容词,而是一个名词了。《韩诗外传》卷三:“是以德泽洋乎海内,福祉归乎王公。”唐·李翱《祭独孤中丞文》:“丰盈角犀,气茂神全,当臻上寿,福祉昌延。”孙中山《同盟会宣言》:“复四千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福祉。”几例中“福祉”已经指美满祥和的生活环境、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等。“无疆之休”还是理解为“美好的无边境界”更为妥当。

基于此,“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可以翻译为:国君掌握着最重要的国家政权,处于天地间最重大的地位,想要推崇至高无上的皇权,永保美好的无边境界。

注释

1[1]余国瑞《谏太宗十思疏试析》,《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续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2[2]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第1234页

现代注解 篇7

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以说明。为了能更好促进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文意, 我曾给他们提出过类似的质疑。诸葛亮《出师表》中曾有这样的一句:“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人教版教材曾将“不毛”注解为“不毛之地, 寸草不生的地方”。乍一看, 合情合理, 无不妥之处, 可是如果我们深入探索、思考则会发现此乃一大谬误。试想一下, 诸葛亮所处的蜀地乃亚热带季风气候, 且时值五月, 怎么会寸草不生呢?其实我又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引导学生, 我们所处的金州 (安康) 四季中尚无寸草不生之地, 更何况安康以南的蜀地呢?其实, 我们教师如喜好钻研、饱读诗书的话, 便不难在一些研究性的书籍中发现合理的注解:“不毛, 不长粮食、不长庄稼的地方。”这样, 即合语境, 又符实际。陕西师范大学李孝仓教授对此也做过深入研究, 他说:“毛, 假借苗, 此乃上古汉语中的明母宵韵。”苗, 很明显, 乃庄稼、粮食之意。

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中的两处注解亦有不当之处。第一处为“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一句, 教材在此并未作注, 教参则明确注释为“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王 (杀死沛公) ”。在此句中关于“三”字的理解, 按教参的注释, 应为“三次”之意。关于此字, 《古汉语常用字典》给出了明确的解释:“①数词, 三②序数词, 第三③再三, 多次。古汉语里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 而是泛指多次。”这其中, 第三种用法已经明确地告知“三”非具体的数字, 应为“多次”。再联系前文语境“范增数目项王”一句, “数目”与“举玦”相互关联, 皆为范增示意之举动, 既然“数目” (多次使眼色) , 故举玦亦为“多次”。

第二处便是“吾属今为之虏矣”的注解。此处, 教材未作注, 教参则明确将其译为“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成为他的俘虏”。按教参的注解, “为”应为动词, “成为”之义;“之虏”则作了动词“为”的宾语, “他 (刘邦) 的俘虏”之义。这样的话, “之”反而作了“虏”的定语, 意为“他的”。而在古代汉语中, “从语法功能上来讲, ‘之’字一般作宾语, ‘其’字一般只能作定语和主语”, 可知“为之虏矣”若译成“成为他的俘虏”的话, 原文的“之”字应该用成“其”字。故而此处的“之”绝不能释义为“他的”。“之”字应为代词, 作介词“为”的宾语, “为”做介词表被动, 全句应该注解为“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被他俘虏”。

此外, 必修二教材中的几处注解也值得商榷。其一便是第5课《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一句中, 人教版教材对“泽”的注解为“光泽”。按现代汉语的理解, “泽”即为光泽, 整个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芳香与光泽杂糅在一起, 唯独我光明的本质没有亏损”。其实, 仔细地推敲, 逻辑语义则前后矛盾:芳香、光泽皆象征着屈原高洁、忠贞的的品格, 既处在芳香、光泽之中, 怎会言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即言亏损, 则定要受到浑浊、污垢 (时俗) 的影响, 正所谓“近墨者才能黑”。同样, 也只有在汶汶之物中, 屈子保持察察之身, 洁身修行, 才可谓“唯昭质其犹未亏”。如若这样理解, 则恰与教材的注解相反。郭锡良所著《古代汉语》与郁贤皓所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作品中对此都取“污垢”之意, 绝不能照现代汉语直观理解。

现代注解 篇8

节选部分的第四自然段“贵轻重, 慎权衡”一句, 教材注解第七条援引《管子·轻重》里的说法, 认为这里的“轻重”指的是物资的聚散、盐铁山泽的开发、货币和物价的高低等。依据这个说法, 苏教版编者将“贵轻重”解释为“重视经济的发展”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从某种角度说, 这种理解显然是受到了管仲“轻重”论思想的影响。细读《管子·轻重》诸篇当中阐发的“轻重”理论, 会发现:在经济领域中, 管仲的“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来采取措施, 使国家富强, 并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因此, 有些研究管仲的专家也曾将管仲的“轻重”概括为用货币、谷物等调控国家经济。依据这种说法, 教材编者在注释“轻重”时就片面地认为这里的“轻重”就是管仲“轻重”论思想中提及的“轻重”, 是一个经济概念。

然而, 这一种理解实际上破坏了该段的结构, 使人对文意产生误解。下面, 我们先来看一看原文:

其为政也, 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贵轻重, 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 政之宝也。”

通过对该段的层次结构进行梳理, 笔者以为, 把这里的“轻重”解说成一个经济概念, 将“贵轻重”解释为“重视经济的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在笔者看来, 这里的“轻重”就是其最基本的含义, 即指“事情的轻重”。而“贵轻重”就是指管仲在为政之时能审时度势, 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与下句的“慎权衡”一样, 均指管仲能谨慎权衡事情的利弊, 使之往好的方向发展。

笔者以为, 造成编者理解错误的根源有两点, 一是管仲“轻重”论思想让编者有了先入为主的偏差;二是编者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把握第四自然段的层次脉络。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可以把该段所涉及的几个历史史实先作一下梳理:

1.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指少姬荡舟湖上时, 戏弄桓公, 制止不听, 齐桓公大怒, 将之遣送回国。少姬之兄蔡君将其改嫁, 所以桓公怒而攻蔡。管仲借此机会去攻打蔡国的宗主国即楚国, 这是管仲因势利导为政才能的一个鲜明体现。

2.桓公实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这是指齐桓公北征山戎的时候, 燕君逆而出境, 考虑到天子不能出境, 齐桓公“割燕君所至之地, 以与燕君”。君臣配合, 顺利地使燕国归顺, 这同样体现了管仲因势利导的为政才能。

3.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诸侯由是归齐。这是指当宋国国君被杀而内乱时, 齐桓公与几个诸侯国在柯会盟, 鲁国使臣曹沫要求齐桓公归还鲁国土地。事后, 齐桓公想毁约, 此时管仲因势利导, 再次增强了齐国的实力。

梳理了这几个史实之后, 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 该段是典型而小型的议论文格式。以句为单位, 我们可以把这一段分为六句话两个层次。其中, 1-2句是该段的中心句, 即该段论点, 属第一层次;3-6句是三个事例论证, 属第二层次。将该段论点概括出来, 就是讲管仲具有非凡的执政艺术, 即其善于“因祸为福, 转败为功”, 在为政之时能审时度势, 分析出事情的轻重缓急, 能谨慎权衡事情的利弊, 使之往好的方向发展。

以上三个事例, 即“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令燕修召公之政”“诸侯由是归齐”, 刚好印证了管仲杰出的执政艺术。在三个事件中, “南袭蔡”“北征山戎”“信之”为“轻”;“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诸侯由是归齐”为“重”。这样理解, 不仅能体会到管仲对事情轻重的冷静分析, 而且还能从宏观上了解管仲非凡的执政艺术。

而如果把“贵轻重”理解为“重视经济的发展”, 那么就会出现论据和论点脱节的情况, 因为这三个事例没有哪一个能体现出他“重视经济的发展”这个内容。这样的理解不仅突兀, 而且也不符合整段的核心。

因此, 这里的“轻重”并非是管仲曾阐述的一个经济概念, 而是指“事情的轻重缓急”;“贵轻重”也就不能解为“重视经济的发展”, 而是指他能审时度势, 分析事情的轻重, 为国家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说, 此“轻重”非彼“轻重”。

印与茶 人生的绝妙注解 篇9

我为印人,刻印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我喜欢饮茶,香茗一杯,时置案头,品茶之乐成为我生活乐章中不可或缺的和声。

碎玉锵金 啜英咀华 情娱人生

刻印时,清幽的茶香轻轻飘过,有助于敛神静气,运刀自然更为神定气闲。刻印稍息,取茗在手,软软啜饮,细细品尝,此远非实用性的解渴之生理满足,也不仅为安神养性的感官体验。自然清郁的馨香和苦涩中透出的甘醇,让你感受一种精神上的填补与充实。

刻印是艺术,品茗也同样是艺术,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品茗时玩味“壶小天地大”的哲理,刻印时面对“方寸之间,幻化万千”的世界。茶道以“和静”为禀性,治印追求整体的“和谐”之美。印与茗,不单是艺术共性上的“同而通之”,更是一种互补中的相得益彰。这里对美的认同与回归,达到的是心境的涤荡与洗礼。

渐渐地,习惯成了自然,而存在恰恰是意识的先决。如果以性格本质而论,酒是激情与豪迈,茶则为清淡与真朴,于是乎,我的印章渐渐偏于虚灵与清健。于是乎,我为自己的工作室择名“静斋”。

时有三二友朋来“静斋”聚坐,品茗论印,谈笑人生,共享那一份坦诚的友情和宽松的闲情。相对当前在“万花筒中的速食时代”和多少有点看不懂的“后现代”的灰色怪圈中迷失的人们,忙乱地挤身于喧嚣和纷扰之中寻找着失落的自我,这一片宁静是多么的难得。这一份恬情和闲适显得那样的珍贵和奢华。面对“人的自我异化”,感悟自然人性的回归。

印和茶的世界,天宽地广而又宁静平和

哲学的终极关怀在于人生真谛的获解。人生的真实价值,只是平安宁静地享受生活。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平淡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社会常常凸现一些叱咤风云的“时代傀儡”和腰缠万贯的“生活乞儿”,当他们融身于多姿多彩的舞台似的生活中时,究竟感悟和享受了多少生活的真实和真趣呢?人不能只是生活,而应该真实地享受生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个中的道理,正是告诫人们,稍稍避让一下世俗的尘嚣,为自己常留一份清净,世界会真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达摩渡海,无舟,岸生芦苇,折其一而渡之。以达摩之能,渡海也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人在对象世界中得到肯定”,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享受,并非抽象的活动,而要通过具体的媒介来获得。印和茶的世界,天宽地广而又宁静平和,不正是我们渡航人生的良筏吗?

现代注解 篇10

通假字, 一般都有明确的注音注解,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是自己参照注释也容易理解掌握。然而, 教材中对文言文和古诗词里的有些通假字并没有作出明确的注解, 因此, 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必须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初中教学的语文教师, 笔者现在将教材中可以看做是通假字来解读而又未作注解的词一一整理出来, 与大家共勉。同时, 也希望同仁及专家学者批评指导。

下面是本人收集到并且整理出来的七至九年级 (初中段) 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诗词里的可以看做是通假字来解读而又未作注解的词。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 (wǎng) ”, 应通“惘”, 迷惑而无所得。

《山市》中“一切乌有”的“乌 (wú) ”, 应通“无”, 没有。

《如梦令》中“争渡, 争渡”的“争 (zěn) ”, 应通“怎”, 怎么。

《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那 (nǎ) ”, 应通“哪”, 哪里。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中“贤于材人远矣”的“材”, 应通“才”, 才能, 这里是有才能。

《木兰诗》中“出门看火伴”的“火”, 应通“伙”, 伙伴。

《口技》中“宾客意少舒”的“少 (shāo) ”, 应通“稍”, 稍微。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中“缘溪行”的“缘 (yán) ”, 应通“沿”, 沿着。

《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的“具”, 应通“俱”, 一一, 详尽。

《核舟记》中“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 (yòu) ”, 应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核舟记》中“右手攀右趾”的“攀 (bān) ”, 应通“扳”, 扳着。

《核舟记》中“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的“简”, 应通“拣”, 挑选。

《观潮》中“皆披发文身”的“文”, 应通“纹”, 花纹, 这里是刺花纹。

《归园田居》 (其三) 中“带月荷锄归”的“带”, 应通“戴”, (头) 戴着。

《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的“兹 (cǐ) ”, 应通“此”。

[八年级下册]

《马说》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祗 (zhǐ) ”, 应通“只”, 只是。

《木兰诗》中“著我旧时裳”的“著 (zhuó) ”, 应通“着”, 穿。

《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的“见 (xiàn) ”, 应通“现”, 出现。

《岳阳楼记》中“日星隐曜”的“曜” (yào) , 应通“耀”, 光辉。

《岳阳楼记》中“郁郁青青”的“青 (jīng) ”, 应通“菁”, 花盛叶茂的样子。

《满井游记》中“恶能无纪”的“纪”, 应通“记”, 记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见 (xiàn) ”, 应通“现”, 出现。

[九年级上册]

《陈涉世家》中“苟富贵, 无相忘”的“无 (wù) ”, 应通“毋”, 不要。

《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的“以 (yīn) ”, 应通“因”, 因为。

《陈涉世家》中“借第令勿斩”的“勿” (bù) , 应通“不”。

《陈涉世家》中“死即举大名耳”的“即 (zé) ”, 应通“则”, 就。

《唐雎不辱使命》中“轻寡人与”的“与 (yù) ”, 应通“欤”, 疑问语气助词, 相当于“吗”、“呢”。

《出师表》中“必能裨补阙漏”的“阙 (quē) ”, 应通“缺”, 缺点。

《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慰陛下”的“简”, 应通“拣”, 选择。

《出师表》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的“有 (yòu) ”, 应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破阵子》中“元是今朝斗草赢”的“元”, 应通“原”, 原来。

[九年级下册]

《公输》中“公输盘不说”的“说 (yuè) ”, 应通“悦”, 高兴。

《公输》中“知而不争”的“争 (zhèng) ”, 应通“诤”, 规谏、规诤、规劝。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所以动心忍性”的“忍”, 应通“韧”, 坚韧, 这里是使……坚韧。

《惠子相梁》中“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的“邪 (yé) ”, 应通“耶”, 句末语气助词, 相当于“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的“有 (yòu) ”, 应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视之”的“孰 (shú) ”, 应通“熟”, 仔细。

《愚公移山》中的“指通豫南”的“指 (zhí) ”, 应通“直”, 直接。

《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中的“欲问行人去那边”的“那 (nǎ) ”, 应通“哪”。

上一篇:人工森林下一篇:电声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