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乐

2024-10-15

现代民乐(共9篇)

现代民乐 篇1

现代民乐的发展既承接了传统风格又借鉴了欧洲音乐的成功经验, 拥有了固定的乐队编制, 优秀的保留曲目与稳定的听众群体。然而, 在如何保持现代民乐的发展势头, 塑造具有其自身特质的艺术风格等基本研究命题方面, 并没有引起民乐理论界的关注。研究者的目光往往停留在作品与曲目分析、乐队编制方法等领域, 忽略了从整体发展和内在特质探究现代民乐命题的前瞻思考。有鉴于此, 笔者开启了现代民乐的发展思路及风格塑造的研究视域。

一、现代民乐的属性分析

提及现代民乐, 一般有国乐、华乐、中乐、新民乐等称谓。这些专有名词是中华民族历经一个多世纪发展进步在音乐艺术领域取得成果的缩影, 也是对我国民族音乐专业化发展的定性与佐证。专有名词反映了一种艺术表象, “艺术表象是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 但它并非纯粹抽象的形式而是使情感显现的有自己内容的符号形式。”[1]既然现代民乐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形式根植民族音乐传统, 融会中西音乐文化, 那么, 它究竟具有哪些属性呢?

现代民乐以传统技法见长。现代民乐的乐调关系仍然以四宫为主体, 遵循自身的律学体制、声律法与宫调关系, 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专业音乐技法的乐调组织结构。其乐曲结构关系以基本音调为核心, 采用自由变奏的形式。曲式构成方式包括“金橄榄结构”、“数列结构”等。这些传统的曲式与乐理为现代民乐所继承。尽管现代民乐趋向采用三度结构的和弦方式多声的组织结构, 融入了西方模式, 将其西方“交响化”或直接把民间音调加以处理, 但在使用“复调”抑或“多调”手法方面, 现代民乐仍然恪守传统方式, 沿用“线”状为主的音响组织。

现代民乐以传统曲目为主。现代民乐又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风格与内涵, 又致力于符合现代听众审美情趣, 传统保留曲目成为了现代民乐发展的一大特色。从代表作品类别来看, 有器乐独奏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十面埋伏》、笛子曲《紫竹调》、唢呐曲《百鸟朝凤》、管子曲《江河水》、古筝曲《渔舟唱晚》等;也有合奏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将军令》、《喜洋洋》《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还有一些打击乐作品。传统曲目是现代民乐的基础, 单件作品虽不是百分之百的传统曲目, 但大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传统曲目。现代民乐选择或改编传统曲目的普遍做法, 看似行规, 实质上反映了民族文化不可分割、不可断裂的发展属性, 展现了现代民乐独特的音乐风格、文化韵味与精神内涵。

现代民乐以借鉴创新为突破。借鉴西方作曲技法, 表现本民族的现代风貌, 是现代民乐坚持探索创新的一个特点。一些作品从乐队的组合、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应用、新音色的探索及曲式结构等方面, 都做了有益而成功的尝试。现代民乐当中加入了“时尚流行元素以及现代化舞美技术, 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力大大增强, 更赢得现代人, 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2]在民族乐器的特色发挥方面, 一些交响音乐作品演奏中, 要克服弹拨乐器和其它乐器混杂, 音色不清晰的问题, 突出弹拨乐器音色的透明度。近年来借鉴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创作, 又以小乐队编制为主的新作品, 其中较成功的有瞿小松的《神曲》, 杨捷的《乡俗》和陈其钢的《三笑》、郭文景的《暮春》等。此外, 现代民乐中的“流行音乐”发展迅速, 主要是借鉴了Jazz和Rocking—rol等西洋音乐的做法, 带有一定的实验性。

二、现代民乐的发展思路

在我国音乐事业整体繁荣发展的现实条件下, 现代民乐的发展喜忧参半, 一方面, 其固守民族音乐之根, 借鉴其他艺术样式的技术, 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 主要在纵向层面, 现代民乐并不具备发展优势与潜力,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冷落、排挤的边缘化地带。诚然, 制约民乐发展的主客观因素颇多, 从发展思路上突破瓶颈, 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要建立投入的体制与机制。现代民乐的发展需要投入, 投入产生的存续效力, 已为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所证明。我们通常认为传统民乐是严肃音乐, 现代民乐继承了传统民乐的民族性, 也属于高雅艺术范畴。对民族音乐及高雅艺术的保护, 在周边的日本、新加坡及我国港澳台地区, 已经树立了体制与机制方面的诸多典范。现实的问题归结为一点, 就是要通过不间断的投入来保护和开发本民族音乐文化, 进而提高民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推动现代民乐形成特色与优势。因此, 建立现代民乐的投入体制与机制关键在于主体如何明确, 主体作用如何发挥。显然, 仅仅确立民乐艺术团体的市场主体地位, 将现代民乐的发展交给市场来主宰, 并不是可行的好举措, 随着我国文化艺术市场化的加速, 现代民乐的滞后发展乃至倒退萎缩是不争的事实。这方面政府难辞其咎, 需要担当起主体责任。政府要提供专项财政经费支持现代民乐的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与技术应用试点工作,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养与培训, 开设并开放民乐艺术活动场所, 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 加大对民乐团体演出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净化文化艺术市场, 建立催生并保护现代民乐发展的经费制度、评价标准及考核机制。

二要发挥现代传媒的效用。现代传媒业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它机制灵活, 传播广泛, 深受利益驱动影响。商业目的与传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之间的矛盾, 在现代民乐的发展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现代传媒关注收视率、发行量与点击率, 提供给受众的只能是大众化、娱乐化的作品, 其中民乐所占份额非常有限。现代传媒通过文化包装与手段渲染, 冷落了原本主流的民乐, 养成了老百姓并不高雅的口味, 动摇了现代民乐的群众根基。因此, 发展现代民乐需要以现代传媒的改革为抓手, 增设展示现代民乐的栏目, 加大相关知识普及的力度, 扩大受众队伍尤其是青少年爱好者。具体而言, 现代传媒业大多属于国家与地方政府, 定期分配宣传民乐的任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开设民乐专题频道、专栏, 提升民乐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开展现代民乐电视大赛, 提供优秀作品、作者与演奏者脱颖而出的机会, 展示现代民乐的价值魅力。

三要重视民乐教学的效果。与现代传媒提供舆论宣传与社会学习方式不同的是, 学校开展的民乐教学更具系统性与科学性, 涵盖了对接受者民乐理论的传授、欣赏方法的把握、演奏或表演技法的习得等诸多层面。首先, 要打破西乐优于国乐的观念。当前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存在重“洋”轻“土”现象, 使许多学生失去了接收民乐教育的机会。这是错误观念作祟的结果, 也是长期单一沿用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形成的病灶。我们要在重视钢琴、声乐的技能教学的同时, 强化民族器乐的普及教学, 突出民乐学习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其次, 要进行民乐教学改革。主要在师资队伍建设、学习乐器种类、教学课时数等基本条件上要予以确保, 将民乐乐器学习与钢琴学习放在同样的位置, 做到不偏废、不误导。最后, 要形成民乐教育的连贯性。民乐教育不是音乐院校及高师音乐专业的专利, 当然也不可能仅仅通过高校阶段的短暂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完全掌握民乐学习的要领和方法, 只有从基础教育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抓民乐教育, 才能实现民乐学习的可持续性, 形成良性循环。

三、现代民乐的风格塑造

研究现代民乐发展是一个开放性课题, 不仅涉及其属性界定与发展思路, 而且要强化现代民乐自身的风格塑造, 从风格上理清其价值取向与艺术特质。

首先, 要保持创作风格的民族性。民乐的转型与现代民乐的发展关键在于民族器乐创作的新成果。现在盛行的民乐作品多为中国民间小调或西洋音乐改编而成, 很难满足日益增长、日趋多元的民乐欣赏需求。这需要在创作观念进一步更新, 既要突破重西乐轻民乐大气候的影响, 又要从听众、观众的生活实际出发, 将民族性、时代性及欣赏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在作曲层面, 要关注影视、舞蹈、体操, 朗诵、流行音乐等艺术中的民乐创作, 要注重民乐创作向少儿及青少年等受众的渗透, 积极拓展民乐传播的渠道, 展示民乐的艺术表现力与个性魅力。在作曲队伍培养层面, 要建立有效的民乐人才育人与用人体制机制, 逐步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作曲家, 搭建民乐作曲队伍交流沟通的平台, 形成民乐创作与研究浓厚氛围。

其次, 要坚持民乐表演的多样性。如何在一味“标新立异”与始终“因循守旧”之间, 走出一条多样性、多元化与互动性强的新路, 是现代民乐表演面临的一道难题。民乐表演受到乐器及音响调节等条件的限制, 导致了在表演形式单一与表演空间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明民乐先天不足的理由。近年来, 一些民乐团队走出音乐厅与剧场, 深入工厂、农村、基层演出, 通过表演方式的创新, 坚持与基层群众互动, 已经有效改变了曲高和寡的不利影响。还可以“鼓励国家级和省市级专业民乐团体以高雅艺术的身份加大走出国门的力度, 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民乐精品的原貌, 让世界人民能更加深入地领略中国传统民乐的神韵。”[3]

最后, 要强化乐器制作的专业性。音乐演奏器械的专业化是确保演奏质量的先决条件。国外的制琴家很多擅长音乐, 有些甚至是音乐家出身。而我国的乐器制作者多为匠人, 很多乐器制作粗糙, 工艺不完善, 音色与音准等技术要求不够, 这样的乐器怎能表现出民乐的艺术魅力。因此, 加强乐器制作的专业化建设十分重要。主要方法包括:一是制定乐器制作行业标准, 加强乐器制作技术革新, 完善制作工艺, 提高制作质量;二是建立乐器制作者、演奏者、欣赏者三方沟通评价机制, 将民乐审美的需求贯穿民乐改革的始终;三是进行新乐器的试验, 将民乐技术创新的成果, 转化为乐器制作的新要求;四是培养乐器制作专业队伍与专业人才, 在部分音乐院校、高师音乐专业或民间音乐团体中, 开展民乐乐器制作创新试点工作, 为推动民乐改革提供乐器制作队伍保证。

摘要:现代民乐根植我国民族音乐传统, 面临着如何保持现代民乐的发展势头, 塑造具有其自身特质的艺术风格的现实需求, 因此, 对其属性的分析、思路的把握以及风格的塑造, 成为了理论探究的关节点之一。

关键词:现代民乐,属性分析,发展思路,风格塑造

参考文献

[1]陈正勇.表象、虚幻的力及情感表现[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106.

[3]周小云.新民乐的继承与发展之路[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 (03) :25.

[3]苏春敏.中国传统民乐发展走势的构想[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138.

现代民乐 篇2

大赛

骄阳似火的六月,迎来了6月26号这一特别的日子----中山市首届中小学生民族器乐大赛。东区起湾学校民乐团的师生们一大早就来到学校整装待发,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化妆、细心打扮,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大家信心百倍地来到比赛场地-------三乡光后中心小学。

本次比赛小学组重奏、小合奏一共有二十支参赛队伍,均是各镇区与直属学校选派的精英,给起湾民乐团带来了极大压力。进入候场区,小选手们马上与老师一起进行试音、调音,既兴奋又紧张。在此关键时刻,集团副总裁李新海先生与集团秘书长助理朱昌波先生亲临比赛现场亲切询问比赛准备、后勤安排等情况,极大鼓舞了师生士气,以最快速度进入最佳比赛状态。

“下面上场的是东区起湾学校,演奏的曲目是《金蛇狂舞》”,随着主持人甜美的报幕,小选手们意气风发地走上舞台。随着鼓手朱贤武手中鼓锤的挥舞,锣鼓镲铿锵有力,二胡的清脆高亢、笛子的柔美悠扬,古筝的典雅优美、扬琴的明亮宏大,整个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节奏抑扬顿挫,渲染了一幅节日的欢腾气氛。选手们专注的表演、娴熟的演奏技巧、良好的台风,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打动了在场所有评委之心,亮出了94.33的高分,最终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荣获小学组重奏、小合奏组一等奖!

比赛完毕后,来自澳门的资深评委李明阳教授对中山孩子们的精彩表现竖起大拇指,给予了赞扬,李教授的精彩点评也为音乐老师们指明了民族器乐教学努力的方向。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绩的取得总是离不开艰苦的付出,学生们每天坚持训练,时时可见他们辛勤的汗水,民乐教师经常一起商讨、策划,精心指导;离不开集团董事会的关心与重视,李新海副总裁与朱昌波助理亲临训练一线悉心指导及比赛现场呐喊助威;离不开后勤部门的大力配合与有力保障;离不开文化传统的传承,学校一直坚持以民乐引领德育,德育促进教学的理念,打造民乐特色品牌,中山日报曾以“野百合也有春天”对我校民乐特色进行详细报道,民乐团也多次应邀参加市级演出,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器乐而呐喊努力!

相信通过本次民族器乐大赛活动,对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相信孩子们在和美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一定会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相信吉东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撰稿:张嘉仪 审核:王绍清

高中民乐社团之所获 篇3

一、校本教材的编写

民乐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它的教育目标也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育目标的有效补充和有益完善。民乐艺术课程的教育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基础性,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从了解民族历史、学习简易民族乐器开始,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 从而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因为各科目标有所不同,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了以笛子为例的校本课程具体的课程目标。

1. 目标

认识常见的笛种 ( 曲笛、梆笛) , 了解笛子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曲笛的演奏方法及技巧。能识谱, 能演奏简单的笛子乐曲, 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活动。在各种活动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 锻炼意志, 增强自信心,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笛子”教育目标表

二、课程的安排

为了不占用学生的正常的学习时间, 民乐社团的活动主要定在第一周周末下午 ( 本校住校学生太多, 家离学校太远, 两周休息一次) 。给学生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和管理制度, 由于我们的队员都是刚选出的新手, 所以我们一切从零开始训练, 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1. 首先进行的是基本功的训练

重点进行了长音、跳音的训练。长音要求“头圆尾尖中间直”, 每一类乐器按照这个要求尽量去做, 吹管乐器组的队员们音头吹的要圆而较强, 音尾吹的要细而弱, 中间部分要吹的直 ( 音高稳定) , 吹的平 ( 没有强弱波动) ; 拉弦乐器组也按照这个要求去做, 注意头音一定要拉的干净利索, 打击乐器组第一个音要强有力。在力度上要求, 1) 渐强2) 渐弱3) 渐强后减弱。每一种力度的训练都要严格按照力度记号来进行, 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处理及基本功的扎实性。跳音的训练要注意音符的时值, 乐器发出的声音要有弹性。

2. 在基本功有了一定基础的条件下, 进行小乐曲单乐器的演奏训练.

既然是乐曲, 那么就存在着“连音”。对于连音的处理我们也有几点要求: 吹管乐器组在吹奏连音时, 除第一个音需要用舌头送气之外, 其他的音都不需要用舌头送气了, 而且气流要均匀的送入乐器管道, 即使在吹奏高音时也不能改变气流的均匀程度, 并允许此时吹的音弱一些, 体会气息的使用。拉弦乐器组在演奏连音时, 手臂的力量要均匀并保持力量, 使二胡发出的音色均匀音量统一。在处理小乐曲时, 一定要注意乐曲中力度记号要做规范, 强弱明显, 这样才像演奏音乐。小乐曲的训练, 打算用2 ~ 3周的时间。

3. 中型乐曲的训练

我们选取了《金蛇狂舞》这首乐曲。《金蛇狂舞》是1934年聂耳根据江南丝竹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民乐合奏曲。明快而有力的旋律给人以强烈奔放的印象, 而配以激越的锣鼓节奏, 更渲染出了热烈欢腾的气氛。第一步进行乐曲的具体分析, 乐曲是三段体结构, 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第一段, 乐曲一开始, 就以明亮上扬的音调不断地呈现出欢乐、昂扬、奔放的情绪, 让人耳目一新。第二段, 由两小节打击乐器音响引出的更加热情昂扬而且流畅明快的旋律, 令人感到充满生机而富有生命之活力。第三段, 借鉴了民间锣鼓点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形式, 上下句对答呼应, 句幅逐层减缩, 速度逐渐加快, 加之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烘托, 使情绪逐层高涨, 直至欢腾红火的顶点, 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熟悉了这首乐曲基本情绪之后, 首先进行的是分声部训练, 先进行每种乐器的识谱, 熟悉旋律, 熟悉乐曲每个音在乐器上的位置及指法。然后由学生们自行练习, 老师巡回于民乐教室, 给予技能上的指导。自行练习时间约为2周, 队员们对乐曲熟练之后进行声部的合奏, 合声部的训练约用4周时间。

三、展示才能

当我们训练的乐曲成熟之后, 我们会把握住每一个展示的机会, 将我们民乐队亮丽的风姿展现在舞台上, 让“鼓舞弦动”民乐队成为我们学校一张出彩的名片。我们坚信, 我们一定能行!

摘要:高中开设演奏模块的教学任务, 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 更是为了通过演奏, 更好地树立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体验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并在演奏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 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 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在高中演奏模块的教学中, 应以乐队演奏的实践为主, 课内教学配合演出实践和社团活动。

关键词:民乐社团,演奏模块,笛子,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中国民乐发展历程 篇4

中国民乐的发展历程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音乐基础乐理有哪些

1:音(Tone)

是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的振动。

2:音色(Tone-color)

指音的感觉特性。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的,包括基音和泛音,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的。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颜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人声音色分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

3:共鸣(Resonance)

共鸣指的是一种振动。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产生了共鸣。

4:基音(Fundamental tone)

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是基音,其余的为泛音。基音决定音高。

5:泛音(Harmonic overtone)

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其余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6:音高(Pitch)

音高是用一秒钟的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的。频率多则音高,频率少则音低。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a”,是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

7:音名(Pitch name)

音名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这些名称没有统一,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被广泛采用的是:C D E F G A B。

8:唱名(Syllable names)

唱名是指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9:音域(Compass)

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就叫音域。音域可分为总的音域和个别音域、人声和乐器音域。

10:调性(Tonality)

调性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在乐曲中,主音是旋律和声的核心,其它音与之发生从属关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这样的乐曲就是有调性的乐曲。

11:音阶(Scale)

指调式中的各音,从以某个音高为起点即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次序将音符由低至高来排列,这样的音列称为音阶。音阶由低到高叫做上行,由高到低叫做下行。我们今天所说的音阶,就是以最普遍的大音阶(大调)与小音阶(小调)为主。

12: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

由五个音构成的音阶。多用于民族音乐的调式。如:do、re、mi、sol、la、(do)。

13:大调(Maj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其相邻二音的间距分全音与半音两种。其音阶除第三、四两音间与第七、八两音间为半音外,其余均为全音。大调的色彩较为明朗。

14:小调(Minor mode)

调式的一种,七声音阶有“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现代小音阶”四形式。小调的色彩一般较大调黯淡,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的情绪。自然小调(小音阶)的二三 两音间与五六两音间为半音。

15:纯律(Just intonation)

与十二平均律不同。音阶中各音与主音的关系均为纯音程。由于这样形成的半音无法分平均,所以不能随便转调,现已被历史所淘汰。

16:主音(Key-note)

调式音阶里的第一音。十二平均律(Temperament)音律的一种。把一个八度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半音的音程都是相等的。钢琴、竖琴等乐器均按此律定弦。

17:半音、全音(Semi tone、Whole tone)

将一个八度音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为半音,两个半音相当于全音。半音相当于小二度,全音相当于大二度。

18: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Consonant,Dissonance)

根据协和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协和音程(纯1、4、5、8度)和不完全协和音程(大、小3、6度)。除此之外都是不协和音程。

19:音程(Interval)

指两音之间的距离。计算音程的单位称“度”,两个音之间包括几个音节就称几度。度数相同的音程又因为其所含半音和全音的数目不同而有纯、大、小、增、减等区别。

20:十二音体系(tweleve-tone system, tweleve-note system)

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博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

音乐有几种美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欢乐美是音乐美学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形态,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正格表现。音乐的欢乐美是通过欢乐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调性轻盈的和声、速度等等手法来加以表现。它大体可以划分为喜悦和欢乐。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施光南的《祝酒歌》。还有传统的民间器乐、管弦乐曲等等。欢乐美的音乐还往往与舞蹈相结合,使舞曲成为表现欢乐美的重要体裁。

五、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音乐的悲剧美在音乐中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极具光彩的组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如戏曲、歌剧、舞剧、歌曲等等。如:歌剧〈奥赛罗〉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六、喜剧美

民乐盆地地下水成因浅析 篇5

民乐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甘州区东南部;东及东北与山丹县相接,南靠青海省的门源、祁连县,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西和西北同甘州区毗邻。位于东经100°22′59″到101°13′9″,北纬37°56′19″到38°48′17″之间,东西宽73.8km,南北长95.4km。

县内气候属大陆性荒漠气候,日照时间长,热量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大,蒸发强烈,气候干旱,多风沙。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1589~5027m。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区、平原区和荒漠区。年平均气温1.8~5.2℃,无霜期95~164d,年平均日照时数2897h,多年平均降水量200~600mm,多年平均E601型蒸发量1038mm。

民乐地形南部为祁连山地,北部为倾斜平原,境内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北坡,属内陆河流域黑河水系,集水面积1773.3km2,冰川面积22.10km2。有大小支流85条,河道总长度236.6km,其中有7条主要河流,即苏油口河、大渚麻河、小渚麻河、海潮坝河、洪水河、玉带河和童子坝河,集水面积1521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230万m3,占总径流量的88.0%。有12条较大的小沟小河,即河牛口、马蹄河、柳家坝、黄草沟、乃堵坝、山城河、红岭河、砂咀口、石灰窑、天井沟、小香沟、大香沟,均发源于浅山沟谷丘陵之间,分布于全县七大河系,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019万m3,占总径流量的12.0%,其中黄草沟、红岭河水量尚未拦蓄利用,大香沟、小香沟、天井沟水资源被山丹军马场所利用。

流域地处祁连山洪冲积扇倾斜平原上,具有春寒、夏旱、秋涝、冬枯之特点。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根据45年的水文系列资料分析计算,年径流量变差系数在0.16~0.35之间。

2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分布

民乐地处祁连山山前盆地地带,南面以祁连山山前深大断裂为界,北面以龙首山山前大断裂为界,东面由于永固的隆起和平坡马头山隔离,形成了民乐三角小盆地基本构造。

民乐盆地由于平原与山区的深大断裂接触地带第三纪和下更新世地层抬升,山前平原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形成跌坎,河流地表水出山后,除引入水库、渠道灌溉农田外,其下泄部分通过巨厚砾石层便急剧垂直渗漏,导致埋深达150m左右。随地势递减至平原前缘的北滩、六坝乡地带,地下水虽然有所变浅,但据已有机井资料证实,埋深仍在110m左右。因此,开采利用仍具有较大困难。平原区东部扁都口河山前地带,情况则不同,扁都口河的地表径流出山后,渗漏到地下的潜流水,经过短暂流程至永固地带,由于第三系红层岩隆起阻隔,地下水位抬升形成潜流溢出带,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3地下水资源量

3.1天然补给量计算

境内地下水补给来源及补给量主要有沟谷潜流量、河道入渗量、渠系渗漏量、田间回归入渗量和大气降水入渗量。根据有关试验研究资料,当地下水埋深小于5m的地区,一次性降水量大于10mm时,大气降水有补给作用,但地下水埋深大于5m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5~120mm时,田间回归水补给地下水甚微,据资料表明,实际田间回归水和大气降水量有可能补给地下水,但其量很小。在现状灌溉制度下的田间水入渗有利地段为地下水埋深在1~3m地段。境内地下水埋深均在80~250m以上,此两项补给量均不做考虑。

3.1.1河道入渗量

根据民乐各灌区引水量资料,河道入渗以暂时性洪水为主,考虑到各地段包气带厚度,含水层岩性结构的差异和水资源利用在灌区内的特点,渠首以下河道渗漏率选用90%,扣除包气带损失10%,即渗漏补给率为80%。经计算地表径流渗漏量为4588.2万m3。

3.1.2渠系水渗漏量

境内灌溉渠道较多,各级渠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庞大的渠系网,但其衬砌形式和衬砌标准不高,且完好率随着工程运行逐年降低,使各级渠道引水和实际用水相差很大。根据灌区常用的渠系利用率和修正系数,按照灌区引水量推算出渠系渗漏量。经计算渠系渗漏量为10597.1万m3。

3.1.3河(沟)谷潜流量

各河(沟)谷的潜流量出山后,全部注入民乐盆地,按照灌区引水量推算出年径流量为2363.62万m3。

3.1.4侧向流入量

侧向流入是山区基岩裂隙水和盆地沟谷的补给量。据有关资料计算其量为11375.4万m3。综上4项补给量得民乐县地下水补给量约为28924万m3。

3.2天然排泄量计算

3.2.1潜水蒸发、蒸腾量

潜水蒸发、蒸腾与地下水埋深关系密切,随着埋深的增大而蒸发减小,强烈蒸发多产生在地下水埋深小于2m的地段。民乐地域的地下水埋深由南向北逐渐变浅,南部150~180m,北部80~120m,中部平原多在120m以上,大都已超出潜蒸计算范围。因此,不予考虑,少部分潜水埋深小于5m的地区,主要是永固等泉水溢出地段,面积约为14km2,参照有关资料计算,年蒸发量为53万m3。

3.2.2泉水溢出量

泉水主要分布在海潮坝河两岸的浅山丘陵区和扁都口河永固隆起带地段。泉水溢出是大马营盆地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之一,在永固—军马三场的河(沟)谷地带,大量溢出地表。童子坝灌区多年平均泉水溢出量为216.28万m3,其中永固泉水为46万m3,乃渚坝泉水为170.28万m3(民乐引用65.99万m3,其余被山丹县引用)。海潮坝灌区丰乐泉沟多年平均溢出量为151万m3。

3.2.3侧向流出量

侧向流出是指从灌区流出的地下水量,根据补给量和排泄量,推算出侧向流出量为29819.51万m3。

3.2.4地下水开采量

指现状条件下开采的地下水量。全县共有机井41眼,其中农林灌溉23眼,生活供水18眼,年开采量为877.87万m3。综上述4项,全县地下水排泄量为31117.66万m3。

4地下水均衡计算

民乐境内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8924.32万m3,总排泄量31117.66万m3,地下水均衡差为-2193.34万m3。境内由于水利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河水大量引灌或拦蓄,人为地减少了河、渠系渗漏补给量,加之下游张掖石岗墩高新节水农业示范区大量开采,导致了地下水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量处于负均衡状态。见表1。

通过地下水资源均衡计算表明,境内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而开采利用甚少,全县共有地下水资源补给量为28924.32万m3,重复计算量为26193万m3。

5水资源总量

全县水资源总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组成,地表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补给量。计算表达式为:

经计算,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1248.77万m3,地下水补给量为28924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0172.77万m3,其中重复量为26193万m3。

6地下水可利用水资源量

6.1现状开采量

民乐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分布在水位埋深小于150m的地带,即六坝、北滩、永固等地,现有机井41眼,除供人畜生活饮用和工业用水外,主要配合河水,调剂农林灌溉和发展纯井灌区。现状开采量为877.87万m3。见表2。

6.2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采用合理的开采方案和合理的开采动态,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为前提的允许开采水量。

根据境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在水位埋深小于220m的地段,采用平均布井法来评价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在计算中各灌区单井设计降深为10m,单井出水量按最大降深时的涌水量确定。经计算民乐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16377.00万m3/a。

经计算分析,全县地表水可利用水资源量为37823.63万m3,占天然来水量的91.7%,全县总需水量为39927.62万m3,地表水无法满足需水要求,为了解决地表水不足的矛盾,只有开采地下水加以补充。然而,由于民乐境内地下水埋深较大,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开采不易,现状开采量877.87万m3仅占允许开采量16377.00万m3的5%。同时县境内邻近的张掖市甘州区石岗墩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使得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大,也增加了开采的难度。根据张掖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石岗墩一带布设的地下水监测井资料反映,1981~1995年水位变化比较平缓,平均下降幅度为0.04m/年,1996~2000年平均下降幅度为0.15m/年,2001~2002年下降幅度为0.2m/年,下降趋势较明显。民乐地下水均衡计算中,现状年出现负均衡,也说明了这一点。

7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地表径流调节能力差。

2)民乐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计算表明,地表水资源总体利用程度已很高,约为91.7%,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仅为3.0%,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特别是地下水尚有较大开发空间。

摘要:通过对民乐盆地地下水的成因分析、认识,了解地下水的形成规律及存储量,并探讨如何开采利用、以弥补地表水的严重不足。

对民乐崛起的几点思考 篇6

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作曲家兼演奏员、歌手冯晓泉, 被音乐界人士誉为中国民族新音乐及新民乐的开创者, 由他作词、作曲的歌曲《中华民谣》、《冰糖葫芦》、《天上人间》等在国内被广泛流传。此外冯晓泉还创作了大量民族器乐曲。冯晓泉不但在国内巡演推广新民乐, 还曾在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专场音乐会, 向国外观众介绍中国新民乐作品, 让外国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民乐的无限魅力。

作品要出新, 演出形式也要创新。著名指挥家、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王永曾说:民乐和西洋乐在欣赏习惯上应该拉开一定距离, 民乐吸引观众要靠视觉和听觉“共鸣”意境。在上海民族乐团创作演出的《满庭芳》主题音乐会上, 不仅有原创作品《西施》 (二胡曲) 和《貂禅》 (古筝曲) 如歌的倾述, 还有“满台苍翠的竹林”和“长河落日的塞外”精美的舞台画面, 不仅使观众聆听到了悦耳的琴声, 更得到了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此外, 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推出的一台“风雅琵琶”音乐会也颇有新意,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章彦怀抱琵琶, 上半场与爵士乐队合奏西洋乐曲, 下半场又回到《天山之春》、《祁连狂想》的纯民族风情中。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积极的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是极为可贵的, 从而在视觉、听觉上改变了人们对民乐的欣赏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音乐舞台上的女子十二乐坊乐队组合。女子十二乐坊以原创音乐为主, 使用了二胡、琵琶、笛子、扬琴、古筝、独弦琴等民族乐器, 并伴之以电声乐队合奏的形式, 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语言和舞台表演方式, 女子十二乐坊乐手们的站立演奏, 开创了民乐表演之先河。她们完美地将中国的传统乐器与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有机融合, 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兼具时尚与流行的世界音乐风格。更采用现代高科技的声、光、舞美等手段, 使之达到完美的双重 (听觉、视觉) 享受。她们风靡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民乐的风采, 为中国民乐的发展与推广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 由9位姑娘组成的“音乐猫”女子乐队组合, “东方魅力”女子5人组合, “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 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等乐队组合, 都走出了国门, 登上了国际乐坛, 在国外引起较大反响, 为祖国争了光。

由哈尔滨歌剧院冰花女子乐队组合, 参加了第2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期间由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流行音乐新人选拔赛”。她们演出的由朱彬创作的《对花》、《天鹅》等乐曲, 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风情、全新的演出形式, 受到参加“哈夏”音乐会的中外来宾和观众的好评。她们还曾多次赴俄罗斯、芬兰、拉脱维亚等国家访问演出, 为我国民乐的推广及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篇7

此曲深具江南丝竹特点, 婉转深幽, 流畅多变, 极具诗情画意。曾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 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 可谓最富盛名的中国传统音乐。

《春江花月夜》最早并不是民乐合奏曲, 而是一首琵琶独奏曲, 名《夕阳箫鼓》 (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 此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 (1805-1864) 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 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 (约1736-1820) 的传抄琵琶谱以及1875年吴莞卿的手抄本。1925年前后, 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 并根据此曲如诗如画的意境, 命名为《春江花月夜》, 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修改, 更臻完美。

全曲共分十段, 每段都带有小标题, 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 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1. 引子+江楼钟鼓。

乐曲第一段为节奏自由的散板, 兼具引子功能。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模仿江边楼上由远及近的阵阵鼓声。而箫和筝紧接着奏出轻微的波音, 犹如江面上传来的鼓声的回响。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 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继而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 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 委婉平和。句尾大鼓滚奏音型意味深远。

这一段旋律可以说是全曲的基础, 以后各段旋律就是以这段旋律为基础进行“换头合尾”式的变奏, 也就是在每一段的前半部分进行变奏或引进新的意境 (换头) , 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 (合尾) 。乐曲的各个段落都是通过它的变形、发展、溶化而成的。

2. 月上东山。

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 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 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 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 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 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

3. 风回曲水。

此段可视为变奏之二, 只有六小节长度, 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 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 在上五度自由模进, 旋律线起伏增大, 极富推动力, 恰似江风拂动水面, 水波潋滟, 徐徐扩散的动感。

4. 花影层叠。

主题的第三变奏, 经过六小节舒缓的旋律进行之后, 气氛为之一变, 由琵琶奏出四个先紧后宽的华彩乐句, 音乐性格变得变得奇峰突起, 与前面的恬静淡然形成鲜明对比。月夜春江, 花木倒影映于江面, 忽然一阵风来, 水中倒影随波摇曳, 纷乱层叠, 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5. 水深云际。

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 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 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 音色厚重低沉, 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 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 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如同江浪退去, 月悬中天。此时, 乐队齐奏, 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 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 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 动静相宜, 幽深壮阔。

6. 渔歌唱晚。

第五变奏。首先由洞箫单独吹奏出如歌的旋律, 在木鱼的伴奏下做下行模进, 如同是从晚归的渔船中飘来的渔人歌声, 下行模进制造出飘渺的听觉效果, 描画出渔人丰收归来, 心情舒畅, 闲适高歌的生动画面。接着乐队进入, 速度忽然加快, 每一乐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板, 诙谐生动。琵琶领奏好像一位渔夫在领唱, 而其他乐器则在每句最后长音上齐奏, 又好像中渔夫的应和。一唱众和, 豪情顿生, 江面上充满了活跃欢快又不乏幽默诙谐的气氛。

7. 回澜拍岸。

主题的第六变奏。琵琶以扫轮指法弹奏, 模进音型由慢及快, 如同渔舟破水而来, 掀起波涛拍岸。接着乐队全体进入, 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 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 慢弹轻挑, 渔舟竞过, 水面归于平静。

8. 桡鸣远濑。

一般演奏中第八段略去或者和第九段合并演奏。这两段都是对划船摇橹的声音和动态的描写, 两段均是乐队合奏, 用固定音型做递升递降式旋律进行, 速度由慢而快, 力度由弱而强, 乐器由少而多, 将全曲推向“欸乃归舟”的高潮, 曲调张力极强, 激动人心, 描绘出渔船向岸边竞归, 浪花飞溅, 声响响彻江面, 洄澜起伏, 橹声欸乃的热烈场面。

9. 尾声。

归舟远去, 万籁俱寂, 此时, 由二胡和筝奏出飘渺的主题旋律, 音乐慢慢舒缓下来, 春夜的江面又变得静谧迷人, 只有最后一声轻轻的锣音, 将人们从静夜春梦中唤醒, 音乐落下了帷幕。

唐朝民乐发展的历史沿革综述 篇8

一、极大地继承前代成果是唐朝民乐的重要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音乐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 最古老的音乐文献追溯到黄帝时代。在远古社会, 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 石器开始出现, 当他们使用工具敲打, 逐渐形成规律, 也即会形成音调的规律, 借以高低音和音调组成各式各样的调子, 可以表达更多不同的内容, 于是一种简陋的音乐就在远古人类生活习惯中不知不觉地形成。而每个远古部落, 根据部落之间是否有交流和接触形成不同的自己的音乐, 他们在大丰收、捕到猎物得到很多战利品的时候他们会聚在一起, 围着篝火唱歌跳舞, 他们唱的都是同样语调的段子, 可以说是中国当时最简单的音乐, 虽然他们自己并不知道那些调子是什么意思, 但从大家的脸上可以看出, 他们都很开心, 久而久之, 这就形成了本族用来庆祝的音乐。而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音乐。任何的文明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育和壮大起来的, 唐代的民乐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在前代的音乐艺术当中汲取必要的养分, 重新开辟民乐的新天地的话, 那么可以断定, 终唐一朝, 都不可能取得任何可堪载入艺术史册的成就。广义意义上的中国民乐, 其发展大致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年的先民已经烧制陶埙, 挖制骨哨。当时的音乐艺术主要以歌、舞、乐互相结合。如“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史载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 他的所有乐舞就叫做《云门》。《吕氏春秋》中有记涂山氏之女作的“候人歌”。 夏商两代, 民乐开始向更为广阔的受众扩展, 由原先的君主独享到奴隶主“皆可闻达乐音, 以为教化”。

秦汉时开始出现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 它继承了前代的采风制度, 搜集、整理和改变民间音乐, 专业的演奏人员———乐工, 开始大量的出现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所歌咏之词曲, 即为乐府诗。汉的乐曲雏形是“一人唱, 三人和”, 后来, 随着音乐艺术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彰显并为统治者所认可, 汉代乐曲渐渐发展为有丝、竹等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的大型歌舞形式。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清商乐逐步取代相和歌, 进入了贵族阶层乃至寻常百姓家。这是音乐 (民乐) 从一种生活的抽象重新回返到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此, 平民化变成了我国民乐的一大特征之一。史载曹魏统治者极为重视清商乐, 为此特别开设了专门的官方音乐机构:清商署。清商乐在两晋之交的战乱时期开始流入南方, 并逐步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至北魏, 这种形成了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传到了北方, 近而成为在全国广为流传的重要乐种之一。汉代的民乐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学术水平, 甚至出现了古琴专著《琴操》。并且《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著名曲目问世。这一时段, 民乐由之前的主要抒发集体主义价值观感的意识门类形态逐步向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和方法。音乐不再是集体的事情, 也可以为个人而歌咏。民乐发展至唐朝, 音乐的样式大致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更为热情、奔放和自由。这一方面源于唐朝最高统治者实际是北方少数民族, 血肉之间暗藏豪迈情怀, 喜乐舞, 纵情声乐;同时, 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也是民乐类型类别齐全而表现形式多样化、自由化等特征形成的政治原因。一般而言, 一个王朝建制登极的前期, 其最高统治者 (古代为帝王) 对于民众大多谦恭而温厚[1]19。也有打开方便门庭, 广发普及文明的觉悟和胸怀, 唐初三任杰出的统治者正是如此。音乐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或者写照, 故此唐初的音乐, 在形式上几乎全盘继承和吸收了前代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法;而在内容上除了记载前代历史中的功过是非之外, 还同时描摹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当然, 这一点, 其实也是继承了唐以前历代文人“凡诗书礼乐不为则可, 为笔写摹世故”是一脉相承的。

二、唐朝的音乐类型

唐代民乐形式多样, 并且在艺术形式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农村兴唱“山歌”。“山歌”大都是辛苦的劳动人民在山野里劳动或者休息的时候唱的, 是一种主要的抒发情感的音乐样式, 含船歌、劳动号子、风俗歌舞等。“山歌”多以七言诗句或五言四句的诗句体形式为主。而城市则时兴一种名为“曲子”的艺术歌曲, 是前者的改编、提炼和升华, 具备了一定的乐理构造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其唱腔大多清新、活泼、明朗。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队伍不断扩大, 客观上要求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故此经文人加工制作过后的“山歌”变身“曲子”得以在城市中广泛流行。并且在长期的编纂和实践中, 乐师们开始给一些特定的曲调定下格式化的框架, 有不少的曲子的曲调逐渐定型下来, 便是后代的曲牌名, 显得正式起来, 文人们也开始参与创作当中。白居易、李白、 张志和都曾依据曲子的曲调填过词, 有的曲调还填过多首歌词, 从而出现一个曲调能产生出很多变形体。炀帝时的《杨柳枝》曲, 在中唐经过加工修改成为“洛下新声”, 诗人白居易居然用它填词了八首。说明了一首曲子的曲调可以不限制地填上新词来翻唱。 乐器方面, 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的提高, 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乐器的制造也相继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唐朝民乐主要以弹拨音乐为主, 在民族音乐领域, 先秦那种相对粗糙的、在室外演奏的编钟渐渐衰落, 而具有华丽和浪漫色彩的弹拨音乐、歌舞乐队迅速发展起来。另外,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 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 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

三、唐朝民乐发展逐步彰显出我国民乐的特征

唐朝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沿革我们可以说是从农村开始流行的“山歌”慢慢发展到在城市流行的“曲子”。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会想到精神生活的追求, 所以在唐朝的农村人民在劳作之余有时间和精力去创作一些“山歌”。“山歌”的流传并不是一下子就传开来的, 起初只是部分地区的人民为了歌颂美好的生活而作的即兴之作, 后来慢慢地有很多知识分子也加入才将“山歌”传开来的。当“山歌”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 传到了城市, 就立即得到蓬勃的发展。社会上层知识分子加入了歌曲的作曲和作词的队伍中来。并且, 正如上文所讲, 由于小场面的音乐演奏得到普及, 音乐开始向私人化、平民化和大众化过渡, 不再是高贵人们的赠礼。曲谱服务对象的复杂多变, 导致曲子的思想内容也相应地变得极为复杂, 写妓女的怨愤;或是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有反映边疆人民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和掠夺的;更有通过描写孟姜女的悲惨故事以表达对封建统治不满的情绪的等等。曲子源自于民间, 与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是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曲子相比原来的民歌, 艺术上更加地成熟了。曲子不单被用作清唱, 还广泛地应用于歌舞大全和说唱之中, 成为当时及其兴盛的、深受各阶层喜爱的、雅俗共赏的艺术歌曲。诗词的创作在唐代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是当时文学艺术顶峰的标志。如李白、杜甫、王维、王焕之等一代杰出诗人创作的作品, 留给后人数万首佳章与绝句[2]39。

唐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比较繁荣的朝代之一, 其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和唐朝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沿革, 让读者更加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唐时期, 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个盛世, 社会安定, 经济发达, 为音乐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唐代更注重礼仪修养, 奉行开放政策的特点, 更使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及吸引了不少外来音乐爱好者, 而正因此使音乐发展进入了高峰。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 有着七千年的历史, 从最早的骨哨, 到陶埙, 再发展到古琴、琵琶、箫, 还有二声音阶到五声音阶的发展, 从此都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五声音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石器时代, 整整比西方国家早了几个世纪, 而音乐不仅是人们娱乐欣赏的艺术, 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源远流长, 有文字记载还未产生的远古时代先民们就产生了最早的音乐艺术。在经历奴隶社会后、至封建社会时期, 音乐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 于唐代中期形成较为完整的音乐体系, 并逐步发育出一套本民族独特的音乐理论。唐代音乐人倡导的将矛盾作为一种内在和谐, 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意识与精神在音乐美学方面的集中体现, 是贯穿于传统音乐美学发展历程的核心思想。以“和”为核心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之间和谐共生的和谐思想。

摘要:唐朝统治阶层高度重视音乐、美术等事业的发展壮大, 社会各界也非常乐意为民乐的发展添砖加瓦, 建构气势恢宏的朝野乐曲体系。唐朝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之一, 其统治者乃至其仆从阶层自然重视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和宣化。

关键词:民乐,历史沿革,综述

参考文献

[1]郭进.中国唐朝的艺术歌曲初探[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2005 (6) .

民乐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篇9

1 产业现状

民乐县地处山区, 山大滩多, 历来就有发展养殖产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 民乐县草畜产业抢抓全省大力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政策机遇, 按照“点线面结合, 量质效并重”的原则, 加快建设沿国道227线、洪平路、干山路、南和路4条“三农”工作示范长廊, 大力推进肉羊、生猪、奶 (肉) 牛和蛋 (肉) 鸡四大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着力构建现代草畜产业发展体系, 不断提高草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有效保障了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 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使全县畜牧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1 养殖基础坚实

民乐县历届政府把畜牧业当做支柱产业予以重视和扶持发展, 广大群众把抓养殖形成了一种自觉习惯, 使全县养殖业成了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羊、猪、牛、鸡饲养量分别达到60.59万只、36.2万头、5.81万头和110万只, 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1 300 t、2 718 t和8 370 t。

1.2 发展方式转变

近几年,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采取政策鼓励、示范推动、典型带动, 使全县广大群众正由分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至2013年底, 全县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207个, 饲养畜禽118万头 (只) , 占畜禽饲养总量的53.2%。同时, 创建成省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 市级标准化示范场8个, 县级标准化示范场35个。发展专业养殖村47个, 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了18 240户。2014年计划新建养殖小区60个, 已开工建设养殖小区39个, 改扩建15个。养殖方式正由以前的放养、散养的粗放管理逐步向舍饲圈养、科学养殖的精细化管理转变。

1.3 龙头企业壮大

民乐县在畜牧产业化战略实施过程中, 重点突出项目带动、资金投入, 扶持发展, 建设龙头企业, 促其上规模、带农户, 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华瑞公司1万头数字化奶牛养殖场、良源种畜场、种养扩繁场和种猪繁育场为主的龙头企业。

1.4 产业化程度提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实行了良种良法配套, 建成了奶、肉牛人工授精点29个, 绵羊人工授精点5个, 猪人工供精站1个。全面落实了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保险等惠民政策, 全县能繁母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了92.6%以上。二是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民乐仔猪、民联羊羔肉、生态绿莹鸡等畜产品, 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1.5 服务体系健全

初步建立了县、乡镇、村畜牧科技服务体系, 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组织246个, 发展会员8 230人, 培育了一批科技带头人。

2 问题分析

2.1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低

尽管近几年扶持发展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场, 但是, 从全县来看, 大户、养殖小区、养殖场总出栏量只占畜禽出栏总量的39%左右,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仍未占到主导地位。即使现已建成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场, 也与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规模化尚有很大的差距。

2.2 组织化程度低

从全县畜牧产销格局来看, 全县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虽有246个, 但实际真正发挥作用的没有几个, 全县养殖户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3 产业链条不完整

全县只有1家生猪屠宰场, 尚没有一家进行精深加工的加工企业, 致使养殖风险高、效益低下, 严重影响了养殖业发展。

2.4 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目前, 虽然有一些龙头企业, 但企业的规模较小, 效益不高, 集群效应发挥不够, 导致畜产品的利用、增值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品牌效益低, 处于产业链的下游, 产品价格受制于人。

3 发展对策

3.1 坚持“小区带动”, 着力提高养殖规模和水平

一是制定好规划。根据全县各乡镇不同区域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实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多元养殖。二是积极推进“小区大户”战略。紧紧围绕畜牧示范村、示范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 以此辐射带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但如果养殖户饲养规模过大, 疫病风险相对就会增加。再加上资金、防疫和管理等服务跟不上, 就会出现经济效益衰减效应。因此, 养殖户规模要适度, 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 效益最大化。

3.2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链条

发展畜牧产业, 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实现一体化经营, 是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应按照“政府扶龙头, 龙头建基地, 基地带农户, 农户增效益”的思路,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特别是培育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 推进畜牧产业突破发展。加大对全县新建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管理、人才、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帮扶, 逐步培育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引导全县畜产品生产经营和加工企业统一品牌, 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积极壮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安全食品认证品牌, 力争在全省、全国扩大“民乐瘦肉猪”“民联羊羔肉”“民乐草虫鸡”等品牌知名度, 提升民乐县畜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建立稳固的肉类食品营销网络, 把民乐县肉食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培育发展畜牧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社,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畜牧养殖场、畜牧强村、小区和畜牧养殖大户为龙头, 组建各类专业协会, 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 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壮大的路子。

3.3 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畜牧防疫队伍建设。完善防疫体系、加大防疫力度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二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提高良种普及率。按照“总体规划、分工协作、联合建设”的原则, 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三是加强养殖行业预警体系建设。在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信息监测点, 逐步形成覆盖全县, 连接全国的监控体系, 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四是积极推广养殖保险, 有效防范疫病风险。五是建立畜牧免疫死亡补偿基金, 有效降低防疫风险, 促使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

3.4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 提高养殖效益

要实现畜牧业效益最大化, 就必须把科学养殖作为重点来抓。因此, 要加大对养殖户的培训力度, 推广普及科学养殖技术。政府应把科学养殖作为畜牧科技推广的重点工作来抓, 采取“畜牧技术进村”“技术咨询到户”等形式, 组织畜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 有计划地对乡村干部和农民加强技术培训, 使之掌握养殖新技术。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 彻底改变“草+糠+料”的吊架子饲养方式。培训引导养殖户使用预混料, 利用本地饲料资源, 自行配制全价饲料。引导养殖户种植高产饲料 (玉米等) , 大力发展青贮饲料, 解决传统养殖户饲料来源问题。

3.5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以政府投入资金为引导, 养殖户投入资金为主体, 引导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共同投向畜牧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养殖业稳定发展基金, 由政府发起, 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和政府分比例共同出资建立行业稳定发展基金, 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 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 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 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业发展, 同时吸收民间资金投入畜牧业。坚持以项目为抓手, 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上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 以适宜的养殖条件、优惠的政策服务和加工企业的生产许可, 吸引外来资本和本地民营资本投向畜牧业。引导小额信贷、扶贫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投向畜牧建设, 同沾养殖效益、共担养殖风险, 确保畜牧业快速发展壮大。

摘要:民乐县草畜产业抢抓全省大力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政策机遇, 大力推进肉羊、生猪、奶 (肉) 牛和蛋 (肉) 鸡四大生产基地建设, 使全县畜牧产业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但存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低, 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链条不完整, 龙头企业带动乏力等问题。为此, 本文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相关发展对策。

上一篇:对外贸易理论研究下一篇:产科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