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发展

2024-05-22

民乐发展(精选12篇)

民乐发展 篇1

著名作曲家谭盾说过:“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只有靠民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如果这个国家不继承、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谈何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又从何而来呢?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一、当今中国民乐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但民乐教育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社会上,大多数青少年都被港台流行歌曲和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充斥着,国内掀起一片钢琴小提琴“考级热”,对民族乐器却不屑一顾,民族音乐逐步淡化,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得到的正确的传播与保护,笔者总结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素质低下。

有的的民族音乐教师是半路出家,自己跟着光盘学几天就去教学生,一些家长也觉得自己孩子不走这条路,随便找个老师学下就好了,殊不知,这样的教育导致了民乐的扭曲传播。

2、青少年对于民族音乐知识了解甚少。

现在的青少年之所以都喜欢流行音乐港台音乐,是因为它简单,易学,任何没有基础的人都可以哼唱。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需要青少年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知识才能正确欣赏与学习民族音乐。

3、近几年来音乐考级的实行,破坏了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现在社会上有好多学生学琴两年就把十级全部考完了,有时候家长很自豪的说我孩子两年就过了十级,后来笔者听了听孩子演奏,手型方法都不对,严重误导了学生对于自己的正确认识。这使得学生成了竞技式的训练,民族音乐很难得到很好的传承。

4、近几年来,大多艺考生都是文化课非常差,高二高

三了才去转向学艺术,这样的突击式学习,大大的抹杀了艺术,殊不知,艺术与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5、

专业音乐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盲目追求专业化,演奏长难作品,这对于民族乐器向高层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没有做到普及化教育,短小而又精悍的,适合大众欣赏及演奏的作品少之又少。

二、中国民乐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出一批高标准的的民乐教师队伍,通过传播宣传,使得青少年学生从上入学到大学期间都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与学习。普及民族音乐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技巧,让青少年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在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成果,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让学生亲自参加一些民乐社团演唱演奏。让民族音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2)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大力宣传不能光靠专业的民乐教师,还需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进行广泛的宣传与传播。不管你是父母和孩子,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理所应当的应该承担起责任。将这种观念传播给周围每一个公民。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民族音乐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界的最好材料,所以必须将代表中国民族文化气质的曲目列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4)尝试将民乐列入高考考试中,可以先从最基本的民乐知识入手出题,首先学会赏析经典民乐曲目,我国民族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有欢快的、忧伤的;有热烈的、深沉的;也有诙谐的、庄严的等等。比如二胡曲《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悲修坎坷的人生遭遇,全曲如泣如诉.朴实含蓄.或紧或慢、若断若续的节赛.塑造了舒级而刚立.纯朴而执粉.缠绵而坚韧的音乐形象。琵琶曲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武曲。表现了一个颇为壮观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的乐曲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楚汉战争,涟旗舞动.战马嘶鸣。情与景的交融.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

三、中国民乐教育的发展

民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能开发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通过欣赏本国民族音乐的作品,有助于增加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的信念。

笔者认为,中国的民乐教育要走中国的民族乐派路线,对于西方的音乐教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及糟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大国,(下接第311页)历史上有礼乐之邦的美称。我国的本民族音乐丰富多彩,风格多样。五十六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说唱以活跃、戏曲音乐、歌舞以及民族器乐。它们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的关键,是要保持住自我,本质不能变,不论是以西方音乐的方法,还是以传统音乐的手法表现出来的,都必须是中国的,这样中国民族音乐才能发展的更好,而不是渐渐地被西方音乐所取代。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问题,它是事关整个中国音乐体系的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普及等一系列问题的总和。笔者相信,通过以上几点的改革,要全民都对民族音乐做出正确的认识,做到普及与宣传,学习民乐的热潮将会涌来,民族音乐这一瑰宝将得到很好地传承与保护。

民乐发展 篇2

根据《甘肃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文件精神要求,为科学编制我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县文物事业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我县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

一、文物保护单位概况

(一)基本情况

民乐县现有博物馆一座,藏文物8815件,其中珍贵文物154件,中心库房2个150平方米,不可移动136处(“三普”后的数据),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5处。馆藏的八千余件文物,时间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尤以四坝文化和汉代陶器蔚为大观。藏品门类繁多,涵括陶瓷、书画、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牙角等,藏品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品。馆藏的116幅水陆画,时代从明初到清代,质地有绢、布本两种,画面工笔重彩,用金银粉、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绘就,颜色至今仍鲜亮如故,对研究中国宗教文化、绘画艺术、民俗信仰、服饰装潢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十一五”期间,全县文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完成了民乐县“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各项任务,加大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文物主管部门和文博单位的职能作用,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形成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1.田野文物保护情况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历史悠久,人文发达,现存野外文物136处。国保单位2处,省保9处,县保125处。由于我县文物分布点多、面广,民乐县博物馆作为县内文保单位的保护管理机构,始终把保护国家文物安全视为天职。目前我县已形成了县文化文物出版局督检,县博物馆巡查,村文保员看护的三级网络保护体系,实行文化文物出版局每季度检查1次,博物馆每月检查1次,并每周同文保员电话联系1次的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了文物被盗案件的发生。“十一五”其间,先后破获3起盗掘古墓案,妥善解决了3起在墓群保护范围内扩推耕地,破坏墓群的事件,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遏制了附近村民对文物保护区的“蚕食”,确保了文保单位的安全。

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县上组建了以博物馆专业技术骨干为主重要力量的文物普查工作队。博物馆举办了民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对文物普查工作队员、全县各乡镇文化专干、文保员进行了培训,制定了民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目前全县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

在近几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成立了文物保护所2处,县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了县域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树立了20多处重要文物点的保护标志,制作保护界桩150多条,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逐步完善了“四有”工作。

2.积极创新,加大博物馆建设工作力度

民乐县博物馆于成立于1989年,现有在岗人员13名,其中:其中有中级职称的2名,初级职称的2名。2009年上级文物部门投入资金55万元,地方自筹资金35万元对博物 馆进行了维修改造,做了“民乐县历史文物展”、“水陆画展”2个固定展厅;上级文物部门投入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2万元对博物馆展厅、文物库房架设了监控监控设施一套,博物馆将于2010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结合县博物馆的建设,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文物征集力度。积极筹措文物征集费,有计划、有重点地抢救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5年来共征集文物近百件。

(三)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资金短缺。由于2003年10月25日,我县遭遇6.1级强烈地震,好多文物受损,特别是古建筑受损严重,如省保单位上花园戏台、四家魁星楼均发生倾斜,面临倒坍的危险。虽

然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仍难以满足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环境尚未形成,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未能建立。

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博物馆在建设、征集、陈列、展览等主要功能方面工作难以开展。由于资金短缺,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基础性工作及抢救性保护工作难以开展,致使一些文物遗址年久失修。

2.文物古迹保存环境有待改善。在硬环境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十一·五”期间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开垦荒地和违章建筑的现象比较突出,严重破坏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环境风貌。

3.文物古迹保护各项基础工作仍很薄弱。文物的登记建档工作还不够完备,“四有”工作尚未完成,仍有相当数量的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安防设施,文物的保存设备尚不完善。

4.文物古迹保护专业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有文博队伍在数量、质量上,仍不能适应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人才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方面的人才缺乏。

二、“十二五”文物保护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文物保护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为目的,积极探讨提升文物工作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有效途径,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四有”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做到文物事业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两提高。

(二)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积极争引项目,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文物保护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强化管理和专业人员培养等措施,以改善文物保存环境为着力点,以博物馆新建、库房改扩建和安全设施建设及大型古遗址(含古建筑群)的管理用房和环境整治、安防消防建设为重点,进行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争取到2015年,能够初步解决馆藏文物保存、古遗址保护的薄弱环节,使文物保存环境有一个较大的改观,尽可能降低文物的损毁程度,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三)“十二五”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

1.民乐县博物馆展示提升

民乐县博物馆于1989年1月成立,有两个在1997年制作的固定陈列室,展出文物180件,展线长度140米,展柜均系80年代制作。自开放以来,只对少量展品作过调整,展示服务水平较低,难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博物馆原有陈列一直以文物藏品为中心,主要注重藏品的安全性,加之展览规模小,受益面狭窄,形式设计和展示手段落后,发挥不了文物的应有价值,致使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面狭窄,影响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使本来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展览变得呆板而疏远了观众。

“十二五”期间,对我县博物馆展览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具体为:在内容上,对展品作大幅度的调整,增加和完善原陈列大纲内容;在形式上,改变参观线路,重新进行形式设计,以突现本县文物特色的艺术魅力为提升主题,为观众提供一个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展品丰富,主题突出,文物精品内涵深刻,容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精品展览;在服务上,增加和改造博物馆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组织流动展览,送展到农村,普及文物法规,提高群众保护文物的法律意识,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展览提升共需资金30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24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60万元。

2.民乐县博物馆馆舍维修

民乐县博物馆有馆藏文物8815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经费十分困难。1997年县上修建了文化中心大楼,博物馆设在三、四楼,有了库房、展厅、陈列室。但内部设施简陋,缺少柜架、襄匣等,使诸多文物无法存放,消防、技防设施也不齐全,文物藏品的安全始终没有保障。特别是2003年“10·25”强烈地震后,整个博物馆受损严重,库房、展厅尤为严重,多处裂缝,屋顶渗漏,对馆藏文物安全威胁较大。虽经局部加固维修,仍难达到文物保存和展出要求。

“十二五”期间,拟对博物馆馆舍进行加固维修,规划加固维修展厅、库房及博物馆顶部防水处理。维修面积2000平方米,按当地每平方米造价2000元计算,共需资金40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32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80万元。

3.民乐县博物馆保存环境达标

民乐县年内最高气温在34℃,最低气温在-11.5℃,昼夜温差在14℃,平均相对湿度相差54,因环境造成文物不同程度受损,虽经专家对部分文物进行了技术保护和维修,但库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保存条件未得到根本改善,不久后修复过的文物又“旧病复发”,文物保存条件达不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试行规范》和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

“十二五”期间,计划改善文物保存环境,使文物保存环境基本达标。主要是对文物库房250平方米范围进行标准化改造,包括空气调节、温度、湿度控制系统、有害气体监测、柜架囊匣和消防报警系统等内容。通过项目实施,使博物馆文物库房的文物保存条件基本达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试行规范》的要求。该项目改造面积250平方米,按当地每平方米造价3000元计算,共需资金75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6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5万元。

4.八卦营城址保护规划编制

八卦营城址是国务院于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座北面南,规模宏大,城防结构复杂,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外城平面呈“回”字形,南北长690米,东西宽594米,面积41万平方米合615亩。城垣基宽14米,顶宽5米,残高4米。内城置于外城之中,南北长354米,东西宽310米,面积11万平方米合165亩,城垣基宽10米,残高2米。内外城各设护城河一道,南垣正中辟门。内城中部置宫城,宫城内筑40米×40米×5立方米的夯土台,面积近1600平方米,俗称“紫英台”。城西部被南来的童子坝河冲断,在其断面内和城内地表遗存大量的汉代陶片,砖瓦残块,城内出土汉代铁犁、五铢钱、大板瓦、陶器残件、和石磨残块等。城址东北300米处有一座40米×50米×5立方米的高台,俗称“点将台”。

“十二五”期间,计划对八卦营城址保护规划编制:

4.1对八卦营城址进行科学的价值定位,并分析现存问题;

4.2界定保护区划,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4.3制定保护措施,策划相应的文物保护工程;

4.4编制环境规划,整治环境效果;

4.5制定展示规划,组织展示路线,策划展陈布局;

4.6编制基础设施规划,组织科学、合理的安防、消防、环境卫生等设施;

4.7编制管理规划,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以后的世遗管理提供依据;

4.8制定规划分期,并提出近中期的投资估算。

该项目经概算共需资金85.2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68.2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7万元。

5.八卦营城址保护设施建设

八卦营城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八卦营城址城西部被南来的童子坝河多次冲断,一到每年的盛夏雨季,河水暴涨,仍然冲刷着河东岸,“点将台”有被冲垮的危险。虽然古城遗址和八卦墓群有文保员看护,但离村子较远,在深夜时,有时会有盗贼行动。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遗址保护区新建文物保护管理用房一处400平方米,专门对八卦古

城遗址和八卦墓群的文物进行保护,并用围栏围圈城址,设置保护区界桩、界碑。该保护经概算共需资金141.85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113.4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8.37万元。

6.八卦营墓群保护维修工程

民乐县八卦营墓群,面积约20万平方米,有券顶砖室墓、壁画墓、土室墓、瓮棺、钱棺等。出土文物有陶灶、陶杯、铜镜、钱币、木马、汉印等诸多,文物藏量很大,现馆藏的一级文物“一刀平五千”等都是该墓群出土的,1981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盗掘古墓歪风盛行,八卦营墓群深受其害,经过现场调查,暂发现有10座墓葬有保存完整的汉晋壁画,估计还有很多未发现的墓室壁画。1993年春,市文物专家协助博物馆,对其中3座墓室进行了清理记录。发现1号墓室四壁均绘有壁画,依次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绘有水波、山峦、兵器等,2号墓绘有女娲、金乌、玉兔。3号墓绘有北斗七星、山峰树木、独角兽等。此3座墓壁画风格略同,墓壁平滑、上涂刷白粉,然后用墨线勾绘,丹砂、土红、石青着色,绘画技法上运用中国传统线描手法、构图随意简练、用笔流畅自如。所有墓室壁画是不可多得的绘画艺术宝库。

“十二五”期间计划加固墓室15座,修复已盗墓葬的墓室壁画10座。概算资金:95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76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9万元。

7.八卦营墓群环境风貌保护

民乐县八卦营墓群1981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陶灶、陶杯、铜镜、钱币、木马、汉印等诸多,文物藏量很大,现馆藏的一级文物“一刀平五千”等都是该墓群出土的,近年来盗掘古墓歪风盛行,八卦营墓群深受其害,经过现场调查,暂发现有10座墓葬有保存完整的汉晋壁画,估计还有很多未发现的墓室壁画,这些墓室壁画是不可多得的绘画艺术宝库。

“十二五”期间计划对八卦营墓群环境风貌保护,修建八卦营墓群管理用房一座200平方米,每平方米2000元,计40万元;将墓群用围栏围护起来,使用防护网6000米,每延米100元,计60万元;引水管道1000米,需资金40万元;该保护项目共需资金14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112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8万元。

8.东灰山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

东灰山遗址是由堆积较厚的灰土层形成的荒丘,群众称为灰山子,经考证属青铜时代遗址。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5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高约3—4米,地表遗存大量的红、褐色陶片及石器、兽骨,断面文化层厚0.5—1.7米。历年来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特别是在遗址中发现的小麦、大麦、粟、高粱等炭化粮粒,对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农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遗址被东侧的一条水沟冲断,使文化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工业项目建设日益增多,农民开荒种地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标志碑和四址桩屡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到了文物本体的安全,现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防止再遭破坏。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遗址东侧的水沟内砌长1公里、高1.5米的挡水墙一条、分水闸一座,并砌1.5公里长的支渠一条,设计工程总量900立方米,每立方米2000米,需资金180万元。在遗址四周设置防护网1500米,每米200元,需资金30万元,用来阻止生产生活活动对遗址造成人为破坏;该保护项目共需资金21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168万元,地方自筹42万元。

9.六坝圆通寺塔防雷系统工程

六坝圆通寺塔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为砖土木结构,始建于明代,历经几次维修。圆通寺塔离居民住房较近,塔体高出周围建筑,没有一套完整的防雷系统设施,加之民乐为雷电高发地区,一遇雷击,存在重大火灾隐患,急需安装

一套性能先进的防雷系统设备,以防备文物和人身安全。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塔周围安装防雷系统一套,系统工程包括:接闪、接地、引下、屏蔽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等。该保护项目经概算勘察、设计费3万,设备器材购置费60万,管线敷设费7万,共需资金7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56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4万元。

10.六坝圆通寺塔环境风貌保护工程

六坝圆通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国家文物局文保函[2003]289号《关于圆通寺塔勘测报告修缮方案的批复》,批准了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制定的维修方案。2004年,省文物局同意立项对圆通寺塔进行维修,同年3月19日下发了《关于民乐圆通寺塔维修施工方案》的批复。2004年8月12日开工修缮,历经82天,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修复任务。

圆通寺塔地处在六坝镇六南村居民区,东、南两面都有村民居住,地势低凹,水路不够畅通,常遭雨水损害,直接威胁着塔的安全。此外,塔周围环境破坏严重。除了居民离塔较近,柴草和垃圾堆集在塔附近外,在圆通寺塔东面40米处,有一通讯铁塔,高50多米,此建筑与其不匹配,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的周边环境,还危机到了文物的安全。

“十二五”期间,计划对圆通寺塔周围环境进行保护。按照塔的保护范围(距塔四周50米),四周建设围护栅栏墙500米;新建大门一座,设置遗址区环境气象监测和重点保护区域环境监测系统各1套;拆除保护区内的现代建筑物,清除杂物,硬化塔的保护区;新建圆通寺塔保护管理所一座,派专职人员对圆通寺塔进行看管、护卫。经预算:10.1栅栏墙:500米×500元/米=25万元

10.1遗址环境气象监测系统:3万元

10.2重点保护环境监测系统:5万元

10.3硬化:2100平方米×50元/平方米=10.1万元

10.4管理用房:300平方米×2000元/平方米=60万元

以上保护项目共需资金103.1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82.4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20.62万元。

11.六坝圆通寺塔安全防范系统工程

六坝圆通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历经几次维修。圆通寺塔由于地处六坝镇中心,与集市相邻,周围为民房,环境复杂,加之平时人流密集,目前无任何技防设施,一旦发生事故案件,不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确保文物和人身安全,加大安全防范的技术含量,急需安装一套性能先进的安全防范系统设备。

按照《文博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规定》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计划安装防盗报警监控系统一套,包括系统工程包括:探测系统、控制系统、传输系统、通讯系统、巡更系统、门禁系统、接地系统。该保护项目经概算勘察、设计费5万,设备器材购置费 25万,管线敷设费 5万,机房装修费及其他费用 5万,共需资金4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35万元,地方自筹资金5万元。

12.西灰山遗址保护设施建设

西灰山遗址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东西长252米,南北宽约21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属青铜时代遗址,遗址地表为软戈壁,地势平缓。遗址中部有孤立的砂丘。遗址本体有灰土和砂土构成,土质松软。文化层堆积厚度约0.5—2.7米。文化层内发现有炭化麦粒、谷粒、骨针等。地表散布有大量的石器、陶器。石器多为砍砸器,陶器有夹砂彩陶、红陶。彩陶片纹饰除直线、折线纹外,还有网格纹、连弧纹。遗址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又是极为珍贵的从旧石器到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遗址西侧有一条干河从南到北穿过,每年雨季到来,泛滥的洪水都对遗址进行着冲刷。同时,由于遗物丰富,价值较高,距离居民地较远,长期被文物犯罪分子觊觎,亟需进行抢救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止进一步遭到盗挖。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遗址西侧修筑1条长0.8公里,高1.5米的拦河坝。在遗址外围建设管护用房300平方米,包括简易装修和配备简单办公用具;在遗址四周设置防护网1600延长米,阻止生产生活活动对遗址造成人为破坏;

该保护项目经预算:

12.1设计工程量650立方米×2000元/立方米﹦130万元

12.2管护管理用房:300平方米×2000元/平方米=60万元

12.3防护网:1600米×100元/延长米=16万元

以上保护项目共需资金206万元,申请中央资金投入164.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41.2万元。

以上项目预算资金共1866.15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495.96万元,地方自筹资金370.19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依法行政。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大力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政策。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相关条例,努力营造规划实施的有利环境。

(二)完善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规定,建立和健全各级文物保护机构和执法监督机制。

(三)加大投入。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相应逐步加大政府对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创新融资渠道,提倡多渠道筹集文物保护经费,努力落实规划项目投资。

(四)加强队伍。

民乐发展 篇3

关键词:彝族民乐;海菜腔;传承现状;发展对策海菜腔在彝族石屏的流传甚广,其根据在异龙湖中的一种名为“海菜”的植物而得名。海菜腔流传至今,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演唱形式,比较常见的有独唱、合唱、对唱等。深受彝族当地青年男女的喜爱。海菜腔的发展起源来自于人们在田间劳作时的随兴哼唱,以至于到现在其还保留着那种洒脱、愉悦、积极向上的韵味。

1海菜腔的演唱方法简介

(1)气息的调整。演唱者要对自己的气息调整十分注意,在进行吸气的时候要平且稳,呼气的时候要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腰部力量,让腹部变硬一些,并且不要急忙地把气放出去,要能够让横膈膜尽可能地保持一会儿,待吐气之后再将喉咙、胸腔以及肩部彻底地放松下来。

(2)真假声转换。海菜腔的演唱难度是比较大的,它的特点突出在其高音部分的真声假声转换。在这其中也是有一些技巧的,在曲子进入高音区的时候,要将喉腔缩短,尽量让声音的共鸣位置提高到鼻窦的地方,同时用声带的边缘部分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尖且细的声音。在这个部分要重点注意音色,因为当共鸣位置上升,就会让演唱者的气息变得纤细起来,所以要能够保证自己的音质在这种情况下仍处于柔和而且清晰的状态。

(3)咬字的清晰。海菜腔虽然是民族音乐的形式,但除了曲调之外对于歌词的部分也是非常看重的。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普遍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首歌曲的旋律优美,但是演唱者吐词咬字却不准确,那么我们就会对整个歌曲产生一种拖沓、不清晰的感觉,十分影响听觉享受。如果想要更好地将海菜腔那种轻灵空洞、婉转优雅的曲风表现出来,就要对演唱者的咬字进行训练。

我国著名的海菜腔演唱家白秀珍曾说过:“唱歌不点字不行,不点字别人听不懂,等于没唱。为了让别人听懂就必须点字。”白秀珍在这里提到的“点字”事实上也就是咬字的意思,一首歌曲如果不能将歌词唱的字正腔圆,就无法让聆听者听得清楚。唱歌中的咬字同生活中说话的咬字是有区别的,在唱腔中要将咬字的重点放在共鸣腔里,要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元音延长,从而能够将正确的歌词唱出来。

2海菜腔的传承现状

笔者根据目前海菜腔的传承现状来看,其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三种模式,即家庭传承、学校传承以及社会传承。

(1)家庭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自从海菜腔被国家以及大众认可之后才被推崇起来的。曾经有一些思想老派的学者认为,使用家庭作为支撑点来对海菜腔进行传承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小调根本不具备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而去代代相传的资格。后期伴随着海菜腔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且喜爱,这种封建守旧的论调也就被彻底地打破了,国家甚至对一些一级的海菜腔演唱者提供补助津贴,鼓励他们将这种具有原生态特质的演唱形式教授给自己的下一代,从而能够让海菜腔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繁衍生息。

(2)学校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无疑是最有效果而且传播面最广的。学校就是用来汲取各种各样知识的地方,而且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劲头要远比在家庭中大得多。将海菜腔搬到课堂上来教授,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形式,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在很多学校就已经做得很好了,会把海菜腔的一系列歌曲在午休时间进行播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还会将一些名家大师请到学校中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排练一些和海菜腔有关的小节目,讓学生在欢乐中进行学习。

(3)社会传承。如今对于海菜腔的传承已经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这种文化遗产是必须要依靠人类的传承才能够更长久地流传下来。有些有名气的艺人会在社会中发起类似保护海菜腔的相关活动,通过自己的名气来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海菜腔的学习行列中来。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对海菜腔的传承提供了帮助,通过在社会中设立海菜腔传承基地来吸纳更多对海菜腔有兴趣的人。并且在基地中设置相关的学习小组,同时聘请一些培训讲师对这些学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当有人学有所成之后还可以去参加各种文艺演出,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一些业余收入,还可以将海菜腔的认知面进一步扩大。

3海菜腔的未来发展对策

(1)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当今的社会中,无论是怎样一种文化形式,都必须要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如果不能够时刻对自己进行更新换代,那么就注定承受被淘汰掉的结局。而海菜腔就目前来看,也的确存在着一些创新上的劣态。由于海菜腔的歌曲主题普遍都是爱情,并且要求演奏者能够通过对音质的把握,从而将那种尖细而且明亮的特质表现出来。这就从很大的意义上增加了海菜腔的学习难度,让一些想要对海菜腔进行学习的人望而止步。那么,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可以通过对海菜腔的传统唱法进行稍微地改进。例如,可以将歌曲的高音部分相对降调,对于初学者也可以重新编排一些比较简单、轻松的音乐等。

(2)营造出新的歌舞环境。如今的时代已经不能够同旧日相比了,海菜腔在彝族民间的兴起就是源于劳作者的田间小乐,早已培养了那种随兴而且率真的歌唱环境。那么伴随着如今海菜腔已经走出了小寨,迈进了城市的大舞台,就无法再具备曾经的那种歌舞氛围了。为此,如果想要对海菜腔更好地进行保护,就要尽可能为其营造出新的生长环境,将曾经的那种单纯的魅力向大家展现出来。譬如,可以在公园以及城市周边举办一些海菜腔歌舞会等,让大家也穿上彝族的服装来歌唱,亲身地加入到那种愉快的氛围中去。

(3)保护并且培养传承人。这点是非常之重要的,我们可以参照其他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某国相关的文化部门会对民间的一些优秀艺术家进行认定,按照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法。针对这些优秀的艺术家政府会给予补贴,将他们消除所有的后顾之忧,重点目的就是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对其掌握的艺术进行传承。

4结语

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人类丰富多彩生活的制造因子。海菜腔不仅是彝族的文化产物,同样也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如果它在我们这一代失传,那么我们未来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就再也听不到如此优美的旋律了。笔者希望,国家今后能够针对海菜腔的保护予以更多的重视,让其永存世间,发光发亮。参考文献:

[1] 林瑜.口述历史:旧日的潮剧与潮州歌册——采访祖母外祖母与婶婆[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1,32(1).

[2] 黄晓娟,黎学锐.歌王黄月香口述史[J].柳州师专学报,2008(5).

现代民乐的发展思路及风格塑造 篇4

一、现代民乐的属性分析

提及现代民乐, 一般有国乐、华乐、中乐、新民乐等称谓。这些专有名词是中华民族历经一个多世纪发展进步在音乐艺术领域取得成果的缩影, 也是对我国民族音乐专业化发展的定性与佐证。专有名词反映了一种艺术表象, “艺术表象是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 但它并非纯粹抽象的形式而是使情感显现的有自己内容的符号形式。”[1]既然现代民乐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形式根植民族音乐传统, 融会中西音乐文化, 那么, 它究竟具有哪些属性呢?

现代民乐以传统技法见长。现代民乐的乐调关系仍然以四宫为主体, 遵循自身的律学体制、声律法与宫调关系, 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专业音乐技法的乐调组织结构。其乐曲结构关系以基本音调为核心, 采用自由变奏的形式。曲式构成方式包括“金橄榄结构”、“数列结构”等。这些传统的曲式与乐理为现代民乐所继承。尽管现代民乐趋向采用三度结构的和弦方式多声的组织结构, 融入了西方模式, 将其西方“交响化”或直接把民间音调加以处理, 但在使用“复调”抑或“多调”手法方面, 现代民乐仍然恪守传统方式, 沿用“线”状为主的音响组织。

现代民乐以传统曲目为主。现代民乐又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风格与内涵, 又致力于符合现代听众审美情趣, 传统保留曲目成为了现代民乐发展的一大特色。从代表作品类别来看, 有器乐独奏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十面埋伏》、笛子曲《紫竹调》、唢呐曲《百鸟朝凤》、管子曲《江河水》、古筝曲《渔舟唱晚》等;也有合奏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将军令》、《喜洋洋》《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还有一些打击乐作品。传统曲目是现代民乐的基础, 单件作品虽不是百分之百的传统曲目, 但大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传统曲目。现代民乐选择或改编传统曲目的普遍做法, 看似行规, 实质上反映了民族文化不可分割、不可断裂的发展属性, 展现了现代民乐独特的音乐风格、文化韵味与精神内涵。

现代民乐以借鉴创新为突破。借鉴西方作曲技法, 表现本民族的现代风貌, 是现代民乐坚持探索创新的一个特点。一些作品从乐队的组合、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应用、新音色的探索及曲式结构等方面, 都做了有益而成功的尝试。现代民乐当中加入了“时尚流行元素以及现代化舞美技术, 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力大大增强, 更赢得现代人, 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2]在民族乐器的特色发挥方面, 一些交响音乐作品演奏中, 要克服弹拨乐器和其它乐器混杂, 音色不清晰的问题, 突出弹拨乐器音色的透明度。近年来借鉴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创作, 又以小乐队编制为主的新作品, 其中较成功的有瞿小松的《神曲》, 杨捷的《乡俗》和陈其钢的《三笑》、郭文景的《暮春》等。此外, 现代民乐中的“流行音乐”发展迅速, 主要是借鉴了Jazz和Rocking—rol等西洋音乐的做法, 带有一定的实验性。

二、现代民乐的发展思路

在我国音乐事业整体繁荣发展的现实条件下, 现代民乐的发展喜忧参半, 一方面, 其固守民族音乐之根, 借鉴其他艺术样式的技术, 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 主要在纵向层面, 现代民乐并不具备发展优势与潜力,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冷落、排挤的边缘化地带。诚然, 制约民乐发展的主客观因素颇多, 从发展思路上突破瓶颈, 更值得我们深思。

一要建立投入的体制与机制。现代民乐的发展需要投入, 投入产生的存续效力, 已为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所证明。我们通常认为传统民乐是严肃音乐, 现代民乐继承了传统民乐的民族性, 也属于高雅艺术范畴。对民族音乐及高雅艺术的保护, 在周边的日本、新加坡及我国港澳台地区, 已经树立了体制与机制方面的诸多典范。现实的问题归结为一点, 就是要通过不间断的投入来保护和开发本民族音乐文化, 进而提高民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推动现代民乐形成特色与优势。因此, 建立现代民乐的投入体制与机制关键在于主体如何明确, 主体作用如何发挥。显然, 仅仅确立民乐艺术团体的市场主体地位, 将现代民乐的发展交给市场来主宰, 并不是可行的好举措, 随着我国文化艺术市场化的加速, 现代民乐的滞后发展乃至倒退萎缩是不争的事实。这方面政府难辞其咎, 需要担当起主体责任。政府要提供专项财政经费支持现代民乐的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与技术应用试点工作,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养与培训, 开设并开放民乐艺术活动场所, 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 加大对民乐团体演出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净化文化艺术市场, 建立催生并保护现代民乐发展的经费制度、评价标准及考核机制。

二要发挥现代传媒的效用。现代传媒业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它机制灵活, 传播广泛, 深受利益驱动影响。商业目的与传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之间的矛盾, 在现代民乐的发展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现代传媒关注收视率、发行量与点击率, 提供给受众的只能是大众化、娱乐化的作品, 其中民乐所占份额非常有限。现代传媒通过文化包装与手段渲染, 冷落了原本主流的民乐, 养成了老百姓并不高雅的口味, 动摇了现代民乐的群众根基。因此, 发展现代民乐需要以现代传媒的改革为抓手, 增设展示现代民乐的栏目, 加大相关知识普及的力度, 扩大受众队伍尤其是青少年爱好者。具体而言, 现代传媒业大多属于国家与地方政府, 定期分配宣传民乐的任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开设民乐专题频道、专栏, 提升民乐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开展现代民乐电视大赛, 提供优秀作品、作者与演奏者脱颖而出的机会, 展示现代民乐的价值魅力。

三要重视民乐教学的效果。与现代传媒提供舆论宣传与社会学习方式不同的是, 学校开展的民乐教学更具系统性与科学性, 涵盖了对接受者民乐理论的传授、欣赏方法的把握、演奏或表演技法的习得等诸多层面。首先, 要打破西乐优于国乐的观念。当前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存在重“洋”轻“土”现象, 使许多学生失去了接收民乐教育的机会。这是错误观念作祟的结果, 也是长期单一沿用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形成的病灶。我们要在重视钢琴、声乐的技能教学的同时, 强化民族器乐的普及教学, 突出民乐学习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其次, 要进行民乐教学改革。主要在师资队伍建设、学习乐器种类、教学课时数等基本条件上要予以确保, 将民乐乐器学习与钢琴学习放在同样的位置, 做到不偏废、不误导。最后, 要形成民乐教育的连贯性。民乐教育不是音乐院校及高师音乐专业的专利, 当然也不可能仅仅通过高校阶段的短暂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完全掌握民乐学习的要领和方法, 只有从基础教育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抓民乐教育, 才能实现民乐学习的可持续性, 形成良性循环。

三、现代民乐的风格塑造

研究现代民乐发展是一个开放性课题, 不仅涉及其属性界定与发展思路, 而且要强化现代民乐自身的风格塑造, 从风格上理清其价值取向与艺术特质。

首先, 要保持创作风格的民族性。民乐的转型与现代民乐的发展关键在于民族器乐创作的新成果。现在盛行的民乐作品多为中国民间小调或西洋音乐改编而成, 很难满足日益增长、日趋多元的民乐欣赏需求。这需要在创作观念进一步更新, 既要突破重西乐轻民乐大气候的影响, 又要从听众、观众的生活实际出发, 将民族性、时代性及欣赏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在作曲层面, 要关注影视、舞蹈、体操, 朗诵、流行音乐等艺术中的民乐创作, 要注重民乐创作向少儿及青少年等受众的渗透, 积极拓展民乐传播的渠道, 展示民乐的艺术表现力与个性魅力。在作曲队伍培养层面, 要建立有效的民乐人才育人与用人体制机制, 逐步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作曲家, 搭建民乐作曲队伍交流沟通的平台, 形成民乐创作与研究浓厚氛围。

其次, 要坚持民乐表演的多样性。如何在一味“标新立异”与始终“因循守旧”之间, 走出一条多样性、多元化与互动性强的新路, 是现代民乐表演面临的一道难题。民乐表演受到乐器及音响调节等条件的限制, 导致了在表演形式单一与表演空间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明民乐先天不足的理由。近年来, 一些民乐团队走出音乐厅与剧场, 深入工厂、农村、基层演出, 通过表演方式的创新, 坚持与基层群众互动, 已经有效改变了曲高和寡的不利影响。还可以“鼓励国家级和省市级专业民乐团体以高雅艺术的身份加大走出国门的力度, 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民乐精品的原貌, 让世界人民能更加深入地领略中国传统民乐的神韵。”[3]

最后, 要强化乐器制作的专业性。音乐演奏器械的专业化是确保演奏质量的先决条件。国外的制琴家很多擅长音乐, 有些甚至是音乐家出身。而我国的乐器制作者多为匠人, 很多乐器制作粗糙, 工艺不完善, 音色与音准等技术要求不够, 这样的乐器怎能表现出民乐的艺术魅力。因此, 加强乐器制作的专业化建设十分重要。主要方法包括:一是制定乐器制作行业标准, 加强乐器制作技术革新, 完善制作工艺, 提高制作质量;二是建立乐器制作者、演奏者、欣赏者三方沟通评价机制, 将民乐审美的需求贯穿民乐改革的始终;三是进行新乐器的试验, 将民乐技术创新的成果, 转化为乐器制作的新要求;四是培养乐器制作专业队伍与专业人才, 在部分音乐院校、高师音乐专业或民间音乐团体中, 开展民乐乐器制作创新试点工作, 为推动民乐改革提供乐器制作队伍保证。

摘要:现代民乐根植我国民族音乐传统, 面临着如何保持现代民乐的发展势头, 塑造具有其自身特质的艺术风格的现实需求, 因此, 对其属性的分析、思路的把握以及风格的塑造, 成为了理论探究的关节点之一。

关键词:现代民乐,属性分析,发展思路,风格塑造

参考文献

[1]陈正勇.表象、虚幻的力及情感表现[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106.

[3]周小云.新民乐的继承与发展之路[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 (03) :25.

民乐介绍 篇5

演奏图

中国民乐在维也纳的表演图片(配上音乐)

1998年,奥地利著名主持人布拉维教授抱着一只“小老虎”,喜气洋洋地在金色大厅为中央民族乐团春节音乐会做现场解说。除了现场1000多名观众,更多坐在电视机前的奥地利民众也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魅力。

正是在那次音乐会上,很多奥地利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观众开始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认识二胡、琵琶、唢呐、古筝、笛子等“千奇百怪”的中华民族乐器,发现这些乐器奏出的音乐那么优美动人。

四大类介绍:名称和概括 拉弦(二胡、京胡)

二胡,二胡又名“胡琴”,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代表曲目《二泉映月》。

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一般为内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颤音、垫指滑音、拨弦等,右手有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二胡的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等组成。

弹拨(琵琶、阮ruǎn、月琴、冬不拉)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吹管(萧、笛、芦笙、口哨)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常与古琴合奏。

敲击(编钟、梆子、太平鼓、拨浪鼓)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代表曲目《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放四个角、每大类四个图

出示一种介绍,分析结构、材料、造型、图案装饰 名画介绍: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卷(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伯牙鼓琴图》卷,元,王振朋作,绢本,水墨,纵31.4cm,横92cm。

这是一幅人物故事画,画中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一书。画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作者用生动、准确的笔墨刻划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都跃然绢上。为了衬托两个主要人物,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应来表达伯牙和子期之间用琴声传递感情并成为“知音”的友谊。这幅画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作业要求:

1、临摹乐器组合1—2个

2、画卡通版乐器组合

3、写生或临摹一位正大演奏的演员

民乐新作 贵在打磨 篇6

开场一曲是刘长远的《抒情变奏曲》,锣鼓响、笙管齐鸣,乐声起调儿很闹热;然后是王甫建改编的西北民歌《赶牲灵》,只听笙笛轻吹,弹拨垫底,唢呐懒洋洋吹出主题,好一幅陕北高原青天白日下行路人怠倦的神情,音乐有味道、有意境;随后又是一首王甫建改编的江南丝竹《欢乐歌》,竹笛轻灵,弓弦醇厚,音乐清丽优柔。后两首乐曲的配器与演奏都不错,遗憾的是前两首曲子鼓配得打得都不好,响且重,节奏还不整齐。

上半场压轴的是常平的《乐队协奏曲》,弓弦一片“嘘声”中,管子飘出,音响格外新颖,吹管与乐队竞走,三个乐章一气呵成。作品手法与意境都不落俗套。演奏明显的遗憾是段落脱节,音乐差些连贯。

下半场的开场曲是李滨扬的二胡协奏曲《图腾》,口弦起,男声小吼相合,音乐起头不同凡响。杨雪独奏二胡演奏,快板开头,与乐队弓弦交织,音乐慢慢展开,逼近狂热。狂热之后又是一片清静,作曲家制造情景很有能力。李滨扬去美国多年,他的“图腾”是想象中的图腾,并非对他老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图腾祭祀的客观描写,很多段落听来幽静抒情,更像是作者思乡念旧的主观情感抒发。全曲独奏二胡与乐队二胡写得都不错,很器乐化,拉来顺手听来舒服,以至于笔者怀疑作曲家是二胡表演出身。

本场音乐会压轴的是郭文景的民乐合奏《日月山》,笙管响起,酷似管风琴,让人怀疑是否进了教堂?乐曲前面采用赋格写法,演奏效果不是太好,中段川剧打击乐进入,写得打得都不错。作曲家喜欢用乐队发歌声,与乐队很融合。不过,整首乐曲听来有些沉重,日月山河山虽美作曲家心情却不痛快。音乐少了些郭文景作品惯常的张力。

王甫建指挥温文尔雅、中规中距,棒下音响细致、平衡,有韵味。相对而言,他自己改编的两首乐曲乐队效果最好。后面三首新作品差一些,演奏缺乏“打磨”。其实,新作品需要更多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就指挥气质而言,后三首新作决非中规中距,指挥诠释需要更多的激情与创意。三首新作与作曲家个性不同气质迥然不同,都不乏音响与意境创新能力,如何演奏,需要乐队与指挥仔细推敲。

民乐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篇7

1 产业现状

民乐县地处山区, 山大滩多, 历来就有发展养殖产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 民乐县草畜产业抢抓全省大力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政策机遇, 按照“点线面结合, 量质效并重”的原则, 加快建设沿国道227线、洪平路、干山路、南和路4条“三农”工作示范长廊, 大力推进肉羊、生猪、奶 (肉) 牛和蛋 (肉) 鸡四大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着力构建现代草畜产业发展体系, 不断提高草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有效保障了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 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使全县畜牧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1 养殖基础坚实

民乐县历届政府把畜牧业当做支柱产业予以重视和扶持发展, 广大群众把抓养殖形成了一种自觉习惯, 使全县养殖业成了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羊、猪、牛、鸡饲养量分别达到60.59万只、36.2万头、5.81万头和110万只, 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1 300 t、2 718 t和8 370 t。

1.2 发展方式转变

近几年,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采取政策鼓励、示范推动、典型带动, 使全县广大群众正由分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至2013年底, 全县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207个, 饲养畜禽118万头 (只) , 占畜禽饲养总量的53.2%。同时, 创建成省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 市级标准化示范场8个, 县级标准化示范场35个。发展专业养殖村47个, 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了18 240户。2014年计划新建养殖小区60个, 已开工建设养殖小区39个, 改扩建15个。养殖方式正由以前的放养、散养的粗放管理逐步向舍饲圈养、科学养殖的精细化管理转变。

1.3 龙头企业壮大

民乐县在畜牧产业化战略实施过程中, 重点突出项目带动、资金投入, 扶持发展, 建设龙头企业, 促其上规模、带农户, 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华瑞公司1万头数字化奶牛养殖场、良源种畜场、种养扩繁场和种猪繁育场为主的龙头企业。

1.4 产业化程度提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实行了良种良法配套, 建成了奶、肉牛人工授精点29个, 绵羊人工授精点5个, 猪人工供精站1个。全面落实了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保险等惠民政策, 全县能繁母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了92.6%以上。二是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民乐仔猪、民联羊羔肉、生态绿莹鸡等畜产品, 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1.5 服务体系健全

初步建立了县、乡镇、村畜牧科技服务体系, 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组织246个, 发展会员8 230人, 培育了一批科技带头人。

2 问题分析

2.1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低

尽管近几年扶持发展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场, 但是, 从全县来看, 大户、养殖小区、养殖场总出栏量只占畜禽出栏总量的39%左右,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仍未占到主导地位。即使现已建成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场, 也与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规模化尚有很大的差距。

2.2 组织化程度低

从全县畜牧产销格局来看, 全县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虽有246个, 但实际真正发挥作用的没有几个, 全县养殖户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3 产业链条不完整

全县只有1家生猪屠宰场, 尚没有一家进行精深加工的加工企业, 致使养殖风险高、效益低下, 严重影响了养殖业发展。

2.4 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目前, 虽然有一些龙头企业, 但企业的规模较小, 效益不高, 集群效应发挥不够, 导致畜产品的利用、增值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品牌效益低, 处于产业链的下游, 产品价格受制于人。

3 发展对策

3.1 坚持“小区带动”, 着力提高养殖规模和水平

一是制定好规划。根据全县各乡镇不同区域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实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多元养殖。二是积极推进“小区大户”战略。紧紧围绕畜牧示范村、示范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 以此辐射带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但如果养殖户饲养规模过大, 疫病风险相对就会增加。再加上资金、防疫和管理等服务跟不上, 就会出现经济效益衰减效应。因此, 养殖户规模要适度, 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 效益最大化。

3.2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链条

发展畜牧产业, 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实现一体化经营, 是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应按照“政府扶龙头, 龙头建基地, 基地带农户, 农户增效益”的思路,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特别是培育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 推进畜牧产业突破发展。加大对全县新建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管理、人才、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帮扶, 逐步培育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引导全县畜产品生产经营和加工企业统一品牌, 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积极壮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安全食品认证品牌, 力争在全省、全国扩大“民乐瘦肉猪”“民联羊羔肉”“民乐草虫鸡”等品牌知名度, 提升民乐县畜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建立稳固的肉类食品营销网络, 把民乐县肉食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培育发展畜牧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社,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畜牧养殖场、畜牧强村、小区和畜牧养殖大户为龙头, 组建各类专业协会, 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 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壮大的路子。

3.3 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畜牧防疫队伍建设。完善防疫体系、加大防疫力度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二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提高良种普及率。按照“总体规划、分工协作、联合建设”的原则, 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三是加强养殖行业预警体系建设。在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信息监测点, 逐步形成覆盖全县, 连接全国的监控体系, 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四是积极推广养殖保险, 有效防范疫病风险。五是建立畜牧免疫死亡补偿基金, 有效降低防疫风险, 促使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

3.4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 提高养殖效益

要实现畜牧业效益最大化, 就必须把科学养殖作为重点来抓。因此, 要加大对养殖户的培训力度, 推广普及科学养殖技术。政府应把科学养殖作为畜牧科技推广的重点工作来抓, 采取“畜牧技术进村”“技术咨询到户”等形式, 组织畜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 有计划地对乡村干部和农民加强技术培训, 使之掌握养殖新技术。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 彻底改变“草+糠+料”的吊架子饲养方式。培训引导养殖户使用预混料, 利用本地饲料资源, 自行配制全价饲料。引导养殖户种植高产饲料 (玉米等) , 大力发展青贮饲料, 解决传统养殖户饲料来源问题。

3.5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以政府投入资金为引导, 养殖户投入资金为主体, 引导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共同投向畜牧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养殖业稳定发展基金, 由政府发起, 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和政府分比例共同出资建立行业稳定发展基金, 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 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 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 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业发展, 同时吸收民间资金投入畜牧业。坚持以项目为抓手, 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上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 以适宜的养殖条件、优惠的政策服务和加工企业的生产许可, 吸引外来资本和本地民营资本投向畜牧业。引导小额信贷、扶贫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投向畜牧建设, 同沾养殖效益、共担养殖风险, 确保畜牧业快速发展壮大。

摘要:民乐县草畜产业抢抓全省大力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政策机遇, 大力推进肉羊、生猪、奶 (肉) 牛和蛋 (肉) 鸡四大生产基地建设, 使全县畜牧产业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但存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低, 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链条不完整, 龙头企业带动乏力等问题。为此, 本文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相关发展对策。

民乐发展 篇8

中国的民乐的发展犹如春天的雨水,浙淅沥沥,不能瞬间形成江河湖海,却渗入泥土,滋养着绿色生命的成长。与西方排山倒海似的乐队和乐器作品不同,中国的民族乐器,很多只能在古代乐书上提及到,谱面的古曲流传屈指可数,其中还有一部分不是单纯创作的器乐曲,而是戏曲的伴奏或过场音乐。与西方器乐的系统发展过程不同,中国民乐一直只是音乐活动中的一个渗入式的组成部分。戏剧中的过场音乐、茶馆中的背景音乐、文人的琴乐、民间社团中自娱自乐的合奏音乐,中国民乐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每个角落,却很少表演独角戏。直等到解放后,中国民乐才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许多乐器进行改良,独奏合奏曲的创作活动也很兴盛。产生了大批的器乐作品。但是处于特殊的新中国初期,乐曲内容大多歌唱祖国大好河山,充满着浓郁的爱国热情,乐曲机构也多是比较单一的三部曲式。

二、新民乐形式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各行业的分工都细化,一台电脑的生产可能融合了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技术和生产力。艺术形式总是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在这个时期,综合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舞台艺术更强调多方面配合的综合观赏性,舞剧需要有灯光舞美音乐的全全配合;戏剧出现了青春美丽版和缩短版;器乐表演也需要有灯光舞美以及伴奏音乐的衬托。

1. 综合性艺术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综合水平提高的文化背景下,民族器乐成为舞台的一个表现部分,而不是全部,乐器的独奏很少出现在舞台上,人们似乎已经少有宁静的心情去倾听一种声音了。即使是乐器独奏,电子伴奏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合奏的形式更多的在舞台上出现,电子音乐也当仁不让的成为民族乐器的好伙伴。

2、乐器技巧的沦败。

器乐演奏员也成了舞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演员的形象和衣着有了很高要求。很多人对新民乐的概念就是:全都站起来演奏。虽然并不尽其然.但“站起来演奏”使得演员更多的倾注于体态上的表演,这也可以算是新民乐的一大特点了。而演奏家都知道,除了吹管乐器站着演奏对技巧的发挥没有影响之外,而其它乐器,比如弹拨乐器古筝、扬琴、琵琶,演奏时身体的稳定和腿部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站着演奏没有了腿部的支持,音色大多会比较浮躁。而弦乐器,没有腿部力量的支撑,音准是首要需要克服的问题。因此新民乐的曲目在技巧上都比较简单,较少器乐性的旋律,很多音乐制作人也选择老歌进行改编.简单也易于大众接受。

对于演奏者来说,站起来是首个难关,接下来舞台总导演还要求演奏者有一定的肢体语言,舞蹈编导对演员进行肢体训练,这样演奏其实就是个简单音源的传递.舞台上灿烂的笑容和优美的肢体语言融为一体,带给大家视与听的“双重享受”。但是,嵇康式的音乐热情没有了,姜太公的悠远神情也寻找不到了,剩下的只有旋律的符号和被要求表现的舞台热情。乐器的演奏本身就和舞蹈的表现力有很大的差异,更多的感情倾注于手间,而新民乐的演奏者被要求着音乐和舞台外露的热情表演并存,真正打动心灵的音乐到底还存在多少?民族器乐富有特色的技巧性也不再重要,舞台上更重要的是美色和作秀的情感。

3、新民乐发展导致的若干畸形现象。

美色和作秀的情感的过渡膨胀,还导致了“假奏”的出现。这样表演者就可以摆脱乐器技巧的限制,更多的倾注于舞台的表现。民族器乐音乐更多的只是个幌子,美轮美奂的舞美和制作精良的编曲喧宾夺主.成为民族器乐舞台表现不可缺少,甚至是必要的部分。

这种形式的新民乐并不能很好的体现民乐的精髓,很多人也把这种民乐的形式只看作是一种流行音乐,不认同它是正宗的民族音乐。而这种新民乐在各大媒体的频繁出现,它们正代表着当代的中国民乐在教育着新一代的民乐学习者。很多人甚至因为看到了民乐的光彩夺目的表演才来学习民族乐器,只为了满足自己受人瞩目的愿望。

新民乐带来的重大利益,国内第一个新民乐组合十二乐坊,成立短短两三年,经济人的资产就上升到2个亿。这是任何一个国内大型乐团不可想象的巨大利益。国内一时新民乐乐团突起,还包括一些已经被政府投向市场的民族乐团,都在积极地投入到新民乐的大军中间。传统的演奏技艺已被遗忘在角落落上厚厚的灰尘,光鲜充满利益诱惑的舞台成为众人追逐的目标。

4、新的发展方向

很多民乐演奏家也意识到新民乐的畸形发展,有部分中年演奏家重新回到舞台,上演自己重新诠释的新民乐概念的作品,希望对年轻一代的民乐道路有一些引导。这类作品保持了民族乐器的技巧性和音乐性,以音乐为基础适当的融入了一定的灯光和舞美(比如2 0 0 7年CCTV七月大赛中几位评委上演的现代民乐表演)。如果新民乐以这种方式发展.道路应该会更加宽阔。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民乐技巧的发展常常依赖于对西方乐曲的移植。比如把唢呐奏出爵士消耗的感觉,二胡奏出小提琴的技巧,扬琴敲出钢琴的乐曲。部分技巧型的乐曲常常只是对西方乐曲的单纯复制。这些技巧是否有利于民族音乐精髓的发展呢?西方音乐的技巧性常以快速来表现,而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技巧更多的是以内容表现为基础的,很少像西方音乐作品一样以娱众为目的,快速的,眼花缭乱的技巧本质上和舞台上无谓的热情一样,与表现情感的音乐是相脱离的。

三,对民族器乐发展的几点建议。

民族乐器的发展在这个阶段还处于一个不稳定时期,过于依赖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新民乐与移植西方作品强调炫技的现代民族乐器作品一方面是当代艺术文化的一分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们并不能代表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本质的精髓.不是民族乐器最终的发展方向。

现在有很多保守派的学者,发表言论要把一些传统的音乐形式保护起来,拒绝民族音乐新的形式。而每种音乐形式都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是相关联的,传统音乐失去市场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与当代文化大背景的不合拍。保守派学者所说的把传统音乐保护起来,是一种博物馆式的保存,是以承认这种传统音乐已经濒临灭亡为前提的。保护下的音乐形式只活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实际已经失去了生命力。

民乐发展 篇9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工作思路,于2013年启动了松江区第二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通过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整体推进松江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作为共同体一员,积极参与建设发展。

2015年11月18日下午,在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举行松江区“精致化课堂教学”共同体中期展示。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区教育局领导、“精致化课堂教学”共同体学校学科教师以及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民乐学校基地见习教师等出席了活动。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桂龙高度评价了此次展示活动和松江区民乐学校共同体的建设。他指出学校共同体的研究应始终聚焦于课堂,要紧紧把握住教育的核心环节,找准前进和发展的突破口;学校共同体要在建设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继续传递教育价值的正能量。他特别指出在实施以“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为核心的学校共同体发展中,要继续会聚更多的力量,呈现更多的精致课堂,涌现更多的学习型团队,为松江区教育的可持续均衡优质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展示活动呈现了8堂精彩的研究课及共同体活动成果,如微电影《精致化课堂,我们在行动》、主题报告“精致化课堂教学工作”和主题论坛“在精致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共同成长”等,松江区民乐学校校长陈伟平主持了本次展示活动,教育专家顾志跃作了精彩点评。(陈文)

高中民乐社团之所获 篇10

一、校本教材的编写

民乐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它的教育目标也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育目标的有效补充和有益完善。民乐艺术课程的教育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基础性,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从了解民族历史、学习简易民族乐器开始,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 从而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因为各科目标有所不同,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了以笛子为例的校本课程具体的课程目标。

1. 目标

认识常见的笛种 ( 曲笛、梆笛) , 了解笛子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曲笛的演奏方法及技巧。能识谱, 能演奏简单的笛子乐曲, 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活动。在各种活动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 锻炼意志, 增强自信心,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笛子”教育目标表

二、课程的安排

为了不占用学生的正常的学习时间, 民乐社团的活动主要定在第一周周末下午 ( 本校住校学生太多, 家离学校太远, 两周休息一次) 。给学生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和管理制度, 由于我们的队员都是刚选出的新手, 所以我们一切从零开始训练, 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1. 首先进行的是基本功的训练

重点进行了长音、跳音的训练。长音要求“头圆尾尖中间直”, 每一类乐器按照这个要求尽量去做, 吹管乐器组的队员们音头吹的要圆而较强, 音尾吹的要细而弱, 中间部分要吹的直 ( 音高稳定) , 吹的平 ( 没有强弱波动) ; 拉弦乐器组也按照这个要求去做, 注意头音一定要拉的干净利索, 打击乐器组第一个音要强有力。在力度上要求, 1) 渐强2) 渐弱3) 渐强后减弱。每一种力度的训练都要严格按照力度记号来进行, 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处理及基本功的扎实性。跳音的训练要注意音符的时值, 乐器发出的声音要有弹性。

2. 在基本功有了一定基础的条件下, 进行小乐曲单乐器的演奏训练.

既然是乐曲, 那么就存在着“连音”。对于连音的处理我们也有几点要求: 吹管乐器组在吹奏连音时, 除第一个音需要用舌头送气之外, 其他的音都不需要用舌头送气了, 而且气流要均匀的送入乐器管道, 即使在吹奏高音时也不能改变气流的均匀程度, 并允许此时吹的音弱一些, 体会气息的使用。拉弦乐器组在演奏连音时, 手臂的力量要均匀并保持力量, 使二胡发出的音色均匀音量统一。在处理小乐曲时, 一定要注意乐曲中力度记号要做规范, 强弱明显, 这样才像演奏音乐。小乐曲的训练, 打算用2 ~ 3周的时间。

3. 中型乐曲的训练

我们选取了《金蛇狂舞》这首乐曲。《金蛇狂舞》是1934年聂耳根据江南丝竹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民乐合奏曲。明快而有力的旋律给人以强烈奔放的印象, 而配以激越的锣鼓节奏, 更渲染出了热烈欢腾的气氛。第一步进行乐曲的具体分析, 乐曲是三段体结构, 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第一段, 乐曲一开始, 就以明亮上扬的音调不断地呈现出欢乐、昂扬、奔放的情绪, 让人耳目一新。第二段, 由两小节打击乐器音响引出的更加热情昂扬而且流畅明快的旋律, 令人感到充满生机而富有生命之活力。第三段, 借鉴了民间锣鼓点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形式, 上下句对答呼应, 句幅逐层减缩, 速度逐渐加快, 加之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烘托, 使情绪逐层高涨, 直至欢腾红火的顶点, 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熟悉了这首乐曲基本情绪之后, 首先进行的是分声部训练, 先进行每种乐器的识谱, 熟悉旋律, 熟悉乐曲每个音在乐器上的位置及指法。然后由学生们自行练习, 老师巡回于民乐教室, 给予技能上的指导。自行练习时间约为2周, 队员们对乐曲熟练之后进行声部的合奏, 合声部的训练约用4周时间。

三、展示才能

当我们训练的乐曲成熟之后, 我们会把握住每一个展示的机会, 将我们民乐队亮丽的风姿展现在舞台上, 让“鼓舞弦动”民乐队成为我们学校一张出彩的名片。我们坚信, 我们一定能行!

摘要:高中开设演奏模块的教学任务, 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 更是为了通过演奏, 更好地树立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体验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并在演奏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 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 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在高中演奏模块的教学中, 应以乐队演奏的实践为主, 课内教学配合演出实践和社团活动。

关键词:民乐社团,演奏模块,笛子,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民乐也疯狂 篇11

借助电视广播传媒的强大力量,“新民乐”迅速流行开来,同时也引来争议无数。当电视上冯晓泉、曾格格两口子把唢呐和笛子玩得上下翻飞、当卞留念把二胡挂在腰上拉起《G弦上的咏叹调》、当各种美女民乐组合穿着吊带装、超短裙、露着肩膀和大腿摇曳在观众眼前的时候,荧屏下关于“新民乐”的争论也从来没有休止过。支持者称:“新民乐就是把那些已经进了和准备要进博物馆的好玩意儿,抖搂出来给今人看”,反对者称:“刨祖坟卖遗产抖家底的不叫本事;民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华,不容随意糟改”,一时间众说纷纭。而引起所有这些争论的根源,被学界归结为“新民乐”这一概念本身出了问题。

按照乐评人金兆钧的说法,“新民乐”与其说是一个理论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操作性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群广播电视媒體的人“一拍脑袋发明出来的”,具体来说就是这三家媒体的相关栏目创办人。音乐传媒学者何晓兵表示,“新民乐”这个概念的产生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它起初并没有被当做一个理论概念予以界定,提出这一概念的最初动机,也不是为了对某一特定的音乐体裁或风格进行类别归纳,而仅仅是以粗略区别于“传统民乐和流行音乐”。它提供的是一个庞大而模糊的框架,许多彼此差异很大或无法归类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笼而统之的塞将进去。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民乐不是民乐,流行不是流行的东西,因此,也就产生了各种争议。

尽管这一概念的科学性还有待于讨论,但这并不能阻碍它的广泛传播。“新民乐”这一简洁而有力度的名词,既能够给广大受众的认知提供方便,也符合新世纪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也许这就是它能够合理存在的基础。对此何晓兵表示,尽管“新民乐”这个概念不能指称一类音乐体裁,也不能指称一类音乐风格,但它的确可以指称一类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现象。

这里所说的“特殊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产生剧烈变化,并且依此而进一步产生的社会文化需求。按照这一理论,时至今日,这种变化和需求依然存在,因此“新民乐”不但没有像有些预言那样消亡,反而好像更加繁荣了。“十二乐坊”之类的辣妹组合依然火爆,许多民乐演奏名家甚至国家级民乐团体都开始热衷于探索挖掘民乐新的演奏形式。然而,民乐要获得新生绝非换一种包装就行了,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不是民乐加上电子音乐就叫作“新民乐”,也不是一群美女穿上吊带短裙用二胡演奏“拉德斯基”就叫“新民乐”,咖啡和茶搅合到一起就是coffee tea,“新民乐”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对民乐崛起的几点思考 篇12

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作曲家兼演奏员、歌手冯晓泉, 被音乐界人士誉为中国民族新音乐及新民乐的开创者, 由他作词、作曲的歌曲《中华民谣》、《冰糖葫芦》、《天上人间》等在国内被广泛流传。此外冯晓泉还创作了大量民族器乐曲。冯晓泉不但在国内巡演推广新民乐, 还曾在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专场音乐会, 向国外观众介绍中国新民乐作品, 让外国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民乐的无限魅力。

作品要出新, 演出形式也要创新。著名指挥家、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王永曾说:民乐和西洋乐在欣赏习惯上应该拉开一定距离, 民乐吸引观众要靠视觉和听觉“共鸣”意境。在上海民族乐团创作演出的《满庭芳》主题音乐会上, 不仅有原创作品《西施》 (二胡曲) 和《貂禅》 (古筝曲) 如歌的倾述, 还有“满台苍翠的竹林”和“长河落日的塞外”精美的舞台画面, 不仅使观众聆听到了悦耳的琴声, 更得到了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此外, 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推出的一台“风雅琵琶”音乐会也颇有新意,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章彦怀抱琵琶, 上半场与爵士乐队合奏西洋乐曲, 下半场又回到《天山之春》、《祁连狂想》的纯民族风情中。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积极的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是极为可贵的, 从而在视觉、听觉上改变了人们对民乐的欣赏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音乐舞台上的女子十二乐坊乐队组合。女子十二乐坊以原创音乐为主, 使用了二胡、琵琶、笛子、扬琴、古筝、独弦琴等民族乐器, 并伴之以电声乐队合奏的形式, 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语言和舞台表演方式, 女子十二乐坊乐手们的站立演奏, 开创了民乐表演之先河。她们完美地将中国的传统乐器与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有机融合, 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兼具时尚与流行的世界音乐风格。更采用现代高科技的声、光、舞美等手段, 使之达到完美的双重 (听觉、视觉) 享受。她们风靡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民乐的风采, 为中国民乐的发展与推广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 由9位姑娘组成的“音乐猫”女子乐队组合, “东方魅力”女子5人组合, “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 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等乐队组合, 都走出了国门, 登上了国际乐坛, 在国外引起较大反响, 为祖国争了光。

由哈尔滨歌剧院冰花女子乐队组合, 参加了第2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期间由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流行音乐新人选拔赛”。她们演出的由朱彬创作的《对花》、《天鹅》等乐曲, 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风情、全新的演出形式, 受到参加“哈夏”音乐会的中外来宾和观众的好评。她们还曾多次赴俄罗斯、芬兰、拉脱维亚等国家访问演出, 为我国民乐的推广及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上一篇:村级公共产品下一篇:静脉给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