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趋势

2024-10-14

现代趋势(精选12篇)

现代趋势 篇1

中国是一个煤炭生产大国, 同时也是一个焦炭生产和出口大国。2004年末, 中国年产焦炭达到1.8亿t, 居世界首位。焦炭是高炉的重要原燃料, 其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产品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高炉的经济技术指标和生产操作。焦比是高炉经济技术考核的重要指标, 现阶段高炉为了降低焦比, 趋向大型化并广泛运用富氧喷煤技术, 对焦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突出焦炭物料骨架作用的同时, 要求焦炭在高炉中更长的停留时间[1]。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但炼焦煤蕴藏量不大, 仅占全国煤炭的36.78%, 随着逐年开采规模加大, 炼焦煤正面临着资源匮乏、供应紧张的局面;我国炼焦煤地区分配不均, 华北地区约占全国的2/3 (其中山西省占全国的50%以上) ;炼焦煤种齐全, 但气煤多, 储量占56.66%, 并且地区分布不均[2]。在炼焦配煤不变、炼焦生产操作技术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决定焦炭质量的关键因素为炼焦工艺。面对焦炭用户对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 原料煤分布不均, 资源匮乏等情况, 有必要分析研究不同炼焦工艺情况下资源利用、焦炭生产、焦炭质量的差别, 炼焦工艺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一、原料煤的预处理

我国煤炭储量中非粘结煤达60%以上, 粘结煤中气煤又占55%以上, 因此采取各种预处理技术, 节约优质炼焦煤, 确保高炉用焦质量, 在焦化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一定成效, 主要措施包括控制和调整煤料粒度组成, 配煤掺油、煤料干燥、预热、配型煤、捣固炼焦、添加粘结剂或瘦化剂等。

煤的粘结性不仅取决于煤化度和岩相组成, 同时因煤粒子的大小而异, 因此必须调节各煤种的粒度, 实现配合煤料最佳粒度分布, 改善焦炭质量。配煤掺油, 可以提高煤料堆比重, 从而改善焦炭质量。煤料通过干燥或预热, 可增加堆比重, 提高加热速度, 改善焦炭质量, 多配高挥发分弱粘结煤。根据煤料性质, 煤料粘结性不足可添加粘结剂, 高流动度高挥发分煤料可添加瘦化剂。将配合煤捣固成煤饼, 推入炭化室炼焦, 堆比重可以达到1150kg/m3左右, 可以大量配用高挥发分弱粘结性煤, 改善焦炭质量, 充分利用炼焦煤资源。将30-40%粉煤成型和粉煤混装炼焦, 可提高焦炭质量, 扩大弱粘煤或不粘煤配用量。

捣固炼焦与散装煤炼焦相比投资高, 操作复杂, 炭化室有效利用率低, 结焦时间较长。从扩大和增加气煤用量来分析, 他与预热、配型煤等相比, 设备简单, 容易操作管理, 基建投资少。从全国炼焦煤种储量看, 从增加煤料堆比重改善结焦性能角度看, 捣固炼焦这种有效扩大弱粘性气煤的预处理方式是炼焦煤预处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但在具体选择原料煤预处理方式时须参考当地及周边煤源分布、获取情况、吨焦原料煤成本、投资及操作管理等情况。

二、焦炉炉型

我国目前在用的焦炉炉型比较多, 焦炉的基本尺寸相差也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 炭化室高6m焦炉炉型逐步成为我国炼焦行业的基本炉型, 并逐步在我国焦化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近几年, 我国一些焦化企业已开始建设炭化室高7.63m的超大容积焦炉[3]。

采用加宽、加高碳化室尺寸等大型化及采用焦炉加热自动控制等热工高效化技术的大型焦炉, 在多年的焦炭生产实践中表明, 具有许多的技术优势: (1) 炭化室容积增大能提高煤的堆密度, 优化和改善了煤的结焦工艺, 焦炭质量明显提高。 (2) 炭化室容积增大提高单孔炭化室的焦炭产量,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 (3) 生产规模与外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增大碳化室容积, 可以在延长结焦时间的基础上减少焦炭出炉次数,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装煤和推焦对自然环境产生的阵发性污染, 同时对降低焦炉炼焦能耗有着重要作用。

现阶段焦炉大型化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炼焦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准, 对提高焦炭行业整体装备水平、生产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焦炉大型化、高效化是焦炉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超大容积焦炉将是新建焦化企业的首选建议参考炉型。

三、熄焦工艺

目前国内熄焦工艺大致分为四类, 其一是传统的湿法熄焦工艺;二是低水分熄焦工艺, 三是稳定熄焦工艺;四是干熄焦工艺。湿法熄焦的缺点非常明显, 其一浪费红焦大量显热;其二焦炭质量降低, 水分波动大;其三、湿熄焦蒸汽夹带焦炭残留腐蚀性介质, 侵蚀周围物体, 污染周围空气;其四、湿熄焦蒸汽夹带焦粉, 污染环境, 浪费资源。低水分熄焦和稳定熄焦是改进后的两种湿熄焦工艺, 虽然在某些方面缓解了传统湿熄焦的不足, 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浪费, 环境污染以及焦炭质量差等方面的问题。相对湿法熄焦而言, 采用惰性气体将红焦降温冷却的干熄焦工艺具有很多优点: (一) 是焦炭质量明显提高, 距有关资料报道, 干熄焦比湿熄焦焦炭M40可提高3%~5%, M10可降低0.2%~0.5%, 反应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全焦筛分区别不大; (二) 充分利用红焦显热, 节约能源, 同湿法熄焦相比, 干熄焦可回收利用红焦约83%的显热, 每干熄1t焦炭回收的热量约为1.35GJ; (三) 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保护环境。干熄焦采用惰性循环气体在密闭的干熄炉内对红焦冷却, 可以免除对周围设备的腐蚀和对大气的污染。此外由于采用焦罐定位接焦, 焦炉出焦的粉尘也更易于控制。干熄炉炉顶装焦及炉底排、运焦产生的粉尘以及循环风机后放散的气体、干熄炉预存段放散的少量气体经地面站净化后再排入大气。干熄焦因多项优点而在焦化行业中大量推广[4]。

结束语:

在炼焦配煤不变、炼焦生产操作技术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决定焦炭质量的关键因素为炼焦工艺。炼焦工艺主要由炼焦煤的预处理、焦炉炉型、熄焦等的工艺决定。面对炼焦煤资源匮乏、分布不均、供应紧张, 高炉对焦炭提出更高质量要求的情况下, 具有很多技术优势的捣固炼焦, 焦炉大型化, 干熄焦工艺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推动炼焦工艺的发展, 对通过改善焦炉作业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捣固炼焦、焦炉大型化、干熄焦在新时期炼焦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必将成为焦化企业发展、规划、建设时的首选工艺。

参考文献

[1]姚昭章.炼焦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86.

[2]邓渊.煤气规划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潘立慧, 魏松波.炼焦技术问答.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4]潘立慧, 魏松波.干熄焦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现代趋势 篇2

目前已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其中,高新技术在物流运输业的应用与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2.专业物流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

国外专业物流企业是伴随制造商经营取向的变革应运而生的。由于制造厂商为迎合消费者日益精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而采取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因而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需求也随之产生。目前,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物流服务已形成规模。

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它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3.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国外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

物流园区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国际物流市场专家们认为,世界上各行业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业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新组成的物流联合企业、跨国公司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本公司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战胜对手,为货主提供优质服务。除了并购之外,另一种集约化方式是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建立战略联盟。

4.电子物流需求强劲,快递业发展迅猛。

基于互联网络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物流的兴起。

企业通过互联网加强了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有关产品或服务信息,实现网上购物。这种网上的“直通方式”使企业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需求信息,实现基于客户订货的生产模式和物流服务。此外,电子物流可以在线跟踪发出的货物,联机实现投递路线的规划、物流调度以及货品检查等。可以说电子物流已成为21世纪国外物流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电子物流的兴起,刺激了传统邮政快递业的需求和发展;另一方面,新兴的快递业发展迅猛,触角伸向全球各地。

5.绿色物流将成为新增长点。

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21世纪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以减少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降低排放)等。发达国家政府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是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绿色物流的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6.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增长,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研究 篇3

关键词:物流;现代物流;虚拟物流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物流的基本概念

商品流通包括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是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它主要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地点和时间差异。2001年4月国家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对物流下了这样的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需要,将运输、储运、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现代物流就是现代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在物流中的运用。具体包括物流专业化、管理系统化、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服务标准化、装卸机械化、配送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等。

二、我国物流发展现状

1.我国物流发展回顾

我国物流的发展,伴随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按照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物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

计划经济下的物流即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国家的整个经济运行处于计划管理之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物流的经济效益目标被放到了次要位置。物流活动仅限于对商品的储存和运输,物流环节相互割裂,系统性差,整体效益低下。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即从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中期。物流业开始受到重视和发展。物流业己逐步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即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消费需求个性化趋势的加强,竞争机制的建立,使得我国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出新的物流需求。

2.我国物流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现代物流发展很快,物流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我国物流市场己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物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各级政府重视物流的发展,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国务院8个部委发布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一2010年发展规划》,国家质检总局与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物流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

一些制造企业开始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对企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对企业内部物流流程进行改造,实行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加强核心竞争力。

商贸企业以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核心,以整合商业物流为重点,努力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

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交通、邮政企业逐渐摆脱传统业务模式,整合物流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

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都得到了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物流同时推进,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总格局。

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逐渐加强。泛珠三角、长三角与长江流域、京津冀、东三省、中部地区都在推动区域物流的整合,区域物流中心与国际物流中心正在形成。

为电子商务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有了发展。目前我国己出现了为电子商务服务的以高科技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物流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3.我国物流的制约因素

尽管当前我国物流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尽管不少地方制定了物流发展纲要,但全国性物流发展纲要还没有形成,出现一些各自为战、盲目发展的现象。这是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物流观念薄弱。由于缺乏现代物流理念,物流企业普遍发展较慢,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大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很难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没有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标准大多不统一。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物流发展的良性政策环境缺失。由于物流管理存在部门分割,还缺乏配套的支持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

物流人才短缺。当前尤其缺乏实用型物流人才,缺物流管理师和物流工程师。

三、虚拟物流是我国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我国物流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现代的物流管理己不再仅是单一追求节约成本费用的问题,而是要建立在现代物流技术基础上的更加深层的管理追求。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为物流虚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虚拟物流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Stuart等人于1996年在阿肯色州大学物流协会报告中提出的。虚拟物流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模式。虚拟物流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我国物流的面貌。

二是自动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时省力。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

三是网络化。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

四是智能化。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需要通过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来解决。

五是柔性化。柔性化的物流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加快发展我国的虚拟物流,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向东.我国物流产业的政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9:45-47.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R].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ed Tendency of Modern Logistics of Our Country

Yang Jianqiang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to integrate the estimative network with virtual one tightly has become the thief object of logistical demand and the direction of logistical industry .With the birth of virtual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e modern logistics also appeared to be virtual characteristic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ion.

现代俄语构词新趋势 篇4

1 俄语构词词素

俄语词汇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词素组成的, 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含义或者作用, 我们通常把这些具有一定作用和含义的组成部分称之为“词素”。词素大体可以分为词根、前缀、后缀、中缀、词尾和尾缀。其中前缀、后缀、中缀、词尾和尾缀又被统称为“词缀”。

第一, 词根:通常意义上是指构词的核心部分, 也是构词的最基本内容, 一般表示词的中心意义。例如:“вода (水) ”, “водный (水的) ”, “наводение (水灾) ”等中的“вод”就是词根, 也称作为词干。词根是词语构成的起点。

第二, 前缀:位于词根前面的词缀。例如“без-домный (无家可归的) ”中的“без”, “при-ходить (走来) ”中的“при”等。前缀可能表示某种词汇意义或者语法关系等。

第三, 后缀:位于词根后面不变化的部分, 通常表示附加的语法形式或者词汇意义。后缀也是构词因素中能产性较强的部分, 用来派生新词, 给词增添各种附加的词汇意义的后缀一般称为构词后缀。例如“житель (居民) ”中的后缀“-тель”附加在词根“жи”的后面, 一般用作表“人”的意义。另一种后缀叫作构形后缀, 主要是为了起到区别于他词, 用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 构成同一个词汇的不同语法形式, 这也是俄语中最为复杂多变的构词词素。例如“жили (居住过) ”, 后缀“ли”表示过去时复数形式, 其词汇的意义并没有变化[2]。

第四, 中缀:也可以称为连接词缀或者连接元音, 多数用于连接复合词中的简单词干。其主要形式包括-о-、-е-、-у-、-и-, 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о-和-е-, 是构词中比较活跃的元音。例如“пар-о-ход (轮船) ”中的-о-, “пел-е-сос (吸尘器) ”中的-е-, 就是起到连接作用的典型的中缀应用形式。

第五, 词尾:通常位于后缀之后, 如果没有后缀, 则位于词根之后, 一般是表示语法意义并代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语法关系的变化的部分。例如“студетка (女大学生) ”中的-а表示阴性名词单数第一格形式[3]。

第六, 尾缀:是构词词素中唯一能置于词尾之后的部分。尾缀也同时具有构词的能力。例如“делась (做过) ”中的-сь, “вернулась (回来) ”中的-сь, “какой-то (怎样的) ”中的-то等。

2 俄语的构词方法

俄语的构词方法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综合各方观点, 大体可以总结出认可度较高的四种构词类型。

2.1 形态构词法

该方法通常是指运用形态变化手段进行构词的方法, 也就是说通过词缀来构成新词。主要形式包括如下:

第一, 前缀构词法:利用前缀不同来区分词义, 也就是利用不同前缀所代表的语义或语法形式的不同进行构词的一种方式。例如“при-нести (拿来) ”、“пере-нести (拿到别处) ”、“по-учать (教导) ”、“при-учать (使习惯于) ”等。

第二, 后缀构词法:利用加不同的后缀来进行词义区分。例如“новый———нов-остъ (新闻) ”、“вчера———вчера-шн (ий) (昨天的) ”。

第三, 尾缀构词法:是指添加不同的尾缀构成新词的方法, 通常常见于动词或名词添加不同的尾缀来区分词义或语法意义。例如“учитъ (教) ———учитъ-ся (学习) ”“кто (谁) ———кто-то (某人) ”[4]。

第四, 前后缀构词法:利用词语前加前缀的同时, 词语的后面添加后缀的方式进行构词。例如“вода———под-вод-н (ый) (水下的) ”“море———при-мор-ск (ий) (沿海的) ”“сила———у-сил-итъ (加强) ”、“новый———с-нов-а (重新, 再) ”。

第五, 前缀———尾缀构词法:这种形式的构词方式多见于动词。例如“читатъ———за-читатъ-ся (读得入迷) ”、“есть———на-есть-ся (吃够) ”。

第六, 后缀———尾缀构词法:通常是指在有些名词或者形容词的词根后面添加后缀和尾缀以构成动词的方法。例如“гордый———горд-ить-ся (以……为自豪) ”、“нужда———нужд-ть-ся (贫穷;需要) ”。

第七, 去缀法:通常见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去后缀转化成名词。例如“подходить———подход (接近, 态度) ”、“глухой———глушь (偏僻地方) ”。

第八, 复合构词法: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或者词根结合成新词。复合构词法可分为合干法和缩略法两种。合干法是指由两个词根合成新词。词根结合处通常用中缀 (连接元音) 进行连接。例如“пар-о-ход (轮船) ”、“стал-е-вар (炼钢工人) ”。缩略法则是指国际或国家等大型或者中型、小型的机构的简写缩写形式, 有时也可以表示外来词语的缩写形式。例如“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ПартияКитая———КПК (中国共产党) ”、“высшееучебноезаведение———вуз (高等学府) ”。

2.2 融合法

融合法通常指某些词的组合由于经常固定使用, 进而形成合二为一的新词。例如“сегодня———сегодня (今天) ”、“вышеуказанный———выеукашзанный (如上所述) ”、“вечнозелённый———вечнозелённый (长青的) ”、“дорогостоящий———дорогостоящий (价钱贵的) ”、“кислородсодержащий———кислородсодержащий (含氧的) ”。

2.3 词类转化法

词类转化法通常指在使用过程中从一种词类转变为另一种词类的现象。这种方法也使得词发展了其使用的功能。例如“учитльский———учитльская【名, 阴】 (教师休息室) ”、“столовый———столовая【名, 阴】 (食堂) ”、“новий———новая【名, 中】 (新事物) ”、“весна———весной【副】 (在春天) ”

2.4 语义构词法

语义构词法一般是指通过词义的分裂产生新词。例如“перо (羽毛) ———перо (钢笔尖) ”、“стелять (射箭) ———стелять (开枪) ”、“морж (海象) ———морж (冬泳爱好者) ”。

3 现代俄语构词新趋势

俄语的新词构词法的发展几乎与时代的发展变迁同步进行, 在苏联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产生了许多新词, 主要是通过形态构词的方法形成的, 其中也有复合构词法的身影。俄语构词法作为独立的分体系从传统词法学中分离出来, 在现代俄语语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俄语构词体系包含了俄语词汇所有的构词模式, 而且具有产生新前缀, 增加现有前缀的意义, 扩大前缀的搭配范围, 待相关语义词缀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按间接派生关系构词等方面。分析潜在的构词机制, 可有助于我们对俄语构词体系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惯用词构词模式中尚未表达的潜在构词机制。这些潜在构词机制在某些新词和随机词的构成过程中得以表达, 具体可表现为在苏联解体后,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外来思想、外来文化不断涌入, 这也在俄语的构词发展方面产生了许多影响因素。其俄语的构词方法也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历史根词逐渐演化产生新根词、词缀含义扩展或逐渐淘汰产生新词、截去后缀趋向简化构成新词、旧词赋予新意构成新词、吸收其他外来语成分构成新词、专有名词派生新词、复合法构成复合词派生新词、缩略法构成新词、俚语口语进入标准语中构成新词。

历史根词一般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沿用至今的最原始、最简单、最朴素、最基本的词语, 例如“челавек”、“земля”、“гора”、“вода”等。随着社会语言的发展, 在历史根词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了许多新根词。例如“быть———побывать———забыть———добытъ”等。

4 结语

俄语随着时代的变迁, 语言发展也日新月异,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镜子, 社会的变化不可能不体现在语言上。其构词方式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为由单一到多元、由固定到灵活、由综合到分析的大趋势。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随时补充新知识以便成为新世纪全能人才。

摘要:语言作为一种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必要工具与手段, 它也同时受到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推动, 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它也时刻体现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语言中最重要的结构语义单位。词的最大特点是直接反映现实, 它的基本功能是称名功能, 表达人类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苏联时期, 对于语言的表达模式要求非常严苛, 对于俄语的构词运用有着非常规范与严苛的原则, 然而, 随着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致使俄语在构词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得到了迅猛发展。苏联解体之后, 使俄语分析化与自由化的进程加速了。对构词系统带来了影响, 主要表现为缩略构词机制变异、组合构词机制变异和构词成素性质变异等方面。这也直接导致俄语构词逐渐变化为构词成素上由单一趋向于多元、构词模式上由固定趋向于灵活、构词性质上由综合趋向于分析等。

关键词:现代俄语,构词,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徐英平.现代俄语构词机制变异解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1) :53-134.

[2]胡庆启.现代俄语构词法发展趋势[J].黑龙江大学学报 (外语学刊) , 1984, (20) :55-59.

[3]郭淑芬.现代俄语构词中的新现象[J].中国俄语教学, 1997, (02) :92-93.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5

袁锋

摘要

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给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制造技术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与其它学科交互融合发展,对传统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只有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断创新,我国制造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阐述了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制造技术;特征;趋势。引言

制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任何时代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具有永恒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对其经济和政治的领导地位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的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约有1/4的人口从事各种形式的制造活动,70 以上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因此,很多国家把制定制造业发展战略列为重中之重。战后,日本、德国等国家由于重视制造业,国力很快得以恢复,成为制造强国,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前列。美国认为要重振经济雄风,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必须大力重振制造业,夺回其制造业的世界霸主地位。为此,美国加大了制造业的投资力度,积极进行策略研究,现在某些领域已基本赶上甚至超过日本而与其并驾齐驱。可见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航空航天等新兴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先进制造技术应运而生,对传统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造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想在新一轮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的主要特征

1.1 制造内涵的扩展

随着通讯和网络的发展,全球性的贸易壁垒正在逐步消失,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整个生产过程、跨多个学科且高度复杂的集成技术。制造的概念和内涵得到大大扩展,它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广义制造概念,是“大过程”、“大制造”,包括光、机、电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设计,通用产品和高精尖产品的制造以及材料制备;不仅包括机械加工方法,而且还包括高能束加工方法、硅微加工方法、电化学加工方法等;它不但包括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制造过程,而且还涉及产品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产品的选型决策、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报废产品的处理以及产品的疲劳强度和全寿命过程的预估等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1.2 先进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的发展

近年来,制造工程与制造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先进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和制 造模式层出不穷,制造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建立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制造系统,将会给未来的制造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①敏捷制造(AM)。1988年美国里海大学和通用汽车公司在研究总结美国制造业的现状和潜力后提出了敏捷制造的生产模式,1992年美国政府将其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1世纪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敏捷制造是将柔性制造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技能、有素质的劳动力以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灵活管理三者集成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②虚拟制造(VM)。虚拟制造是利用制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及其仿真来实现产品设计和研制的模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模式,在产品制造出来之前应在虚拟制造环境中完成软产品原型,代替系统的硬件进行试验,对其性能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大大缩短产品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提高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以便更可靠地决策产品研制,更经济有效地组织生产,从而实现制造系统全面最优的制造生产模式。③精良生产(LP)。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制造工业的经验,提出了以改革企业生产管理为特点的精良生产模式。它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同时获得极高的生产率、最好的产品质量和极大的生产柔性,使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精益特点。它摒弃了大量生产方式在人力资源、库存资金积压上造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单一品种生产对市场变化的需求极不适应的种种弊端,发展了按市场订单进行及时生产的丰田汽车模式。④ 智能制造(IM)。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IM 将神经网络技术和模糊控制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使制造过程实现智能化。

1.3 制造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制造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它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更为紧密,形成了

多学科交叉、多方位立体发展的模式。一方面,制造技术为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提供观察、实验、检测、制造的装备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的最新成果也会应用于制造业,进一步丰富制造科学的内容,同时,它们的发展也给制造业不断提出新的使命和挑战,从而促进制造科学的进一步提高。制造生产模式对制造过程、制造系统和产品的优质将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制造生产模式是管理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与制造科学的交叉、融汇和发展而成的结果,有着统率生产过程、加速高新技术的发展、决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1.4 信息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改变着制造的面貌,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制造科学形成的客观条件。信息这一要素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竞争要素。制造技术不仅加工、处理信息,而且将制造信息录制、物化在原材料上,提高其信息含量,使之转化为产品。现代制造业,尤其高科技、深加工企业,其主要投入已不再是材料和能源,而是信息和知识;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实际上也是某种形式的信息,即产品信息和制造信息。未来的产品一般应是基于信息或知识的产品。未来的制造技术将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信息技术将贯穿整个制造业。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制造业日趋全球化,先进制造技术向着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总的来看,纳米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和可持续制造技术是今后发展的关键。2.1 纳米技术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与应用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进入纳米尺度,从宏观转向微观扩展。纳米技术和纳米制造技术是当前竞相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它将使人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更大的改观。纳米技术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纳米测量技术和纳米机械学等。纳米技术对制造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传统制造方法、制造工艺与手段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纳米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微型系统制造技术的发展。微型系统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在微/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发展极其迅速,有可能对世界各国的科技、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其覆盖领域十分广泛,从1959年科学家提出微型机械的设想,到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以及微型齿轮、微型齿轮泵、微型气动涡轮及联接件、硅微型静电电机、微型加速度计,直至2000年重仅200多克的微卫星上天,微型系统受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青睐,其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2.2 超精密加工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而这些都取决于加工精度的提高。超精密加工技术是高精尖产品和国防武器生产的重要手段。在超精密加工领域,美国、英国、日本居世界前列。超精密加工主要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以及超精密特种加工(主要包括电子束、离子束加工等)。目前,超精密加工已不再是孤立的加工方法和单纯的工艺问题,而是一项包含范围极广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超精密加工,不仅需要超精密的机床和刀具、稳定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先进的计算机误差检测和在线补偿。

2.3 可持续制造技术

可持续制造技术是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要充分考虑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方面的问题,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

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最小,资源消耗尽可能小,并使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其中绿色制造技术作为可持续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同,并逐步得到应用,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绿色制造研究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一大热点。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短缺,可持续制造必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制造业的对策

制造技术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给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日益紧密,全球产业结构进入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世界正在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严酷,人们对于产品的个性化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逐步缩短我国在制造领域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

3.1 适应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

进入21世纪,用户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对企业和产品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产品的交货时间、新产品的开发时间和上市时间,甚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显著缩短 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对市场的响应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交货,开发出新产品并打入市场,并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之内提供最好的服务,谁就能够占领市场。同时,原来对于产品质量、成本要求的内涵也有所改变,质量除了指对产品本 身的性能、功能、外观、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指如何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之内全面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包括各种服务,顾客对产品及其服务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成本也不是指单一的产品制造和销售成本,而且是指包括产品的运行成本、维护成本及报废后的处理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为了降低成本,要求企业的产品和制造系统均具有高度的柔性,以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

3.2 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技术

在高科技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必须用先进制造技术对传统的制造技术进行改造,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和充实。我国传统的制造技术、工艺手段及装备仍然相当落后,必须从其它学科及新科技领域吸取营养并与之相结合,才能逐渐发展成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现代制造技术,如纳米制造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系统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等。要利用先进制造系统原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使其从产品开发、加工制造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得到重大改进,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以赢得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3.3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缺乏创新就会缺乏活力。企业的创新不仅指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上的创新,还要包括制造观念的更新、组织的重构、经营的重组。综合创新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最强大的竞争武器。现代制造业应努力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人才创新。

3.4 重视人才培养

全球大市场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制造技术都非常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主体作用。现代制造业是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而发展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正在向信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现代制造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在高等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实施与学科交叉前沿相应的专业设置及课程配置,以培养既有相关领域知识与能力,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国家应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扶植发展企业对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比学历教育更为重要的工程继续教育,以顺应新时期制造科学发展的要求。结束语

现代机械设计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篇6

关键词 机械制造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不单单是国家工业发展的支持和动力更是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代表。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装备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工业制造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了完善我国原有的工业体系的作用。我国虽然在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在这一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它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机械生产,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效益,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必须涵盖机械研究设计,机械生产,售后维修等各个方面。现在各个国家都把机械制造技术列为重要发展方面,许多国家都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心转移到机械制造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方面。所以,了解其含义还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

1 机械设计的发展历程

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机械制造业,而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和动力则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从发展至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劳力密集型。大多数工业生产依靠人工劳动,工业生产类型也是手工制造业为主。第二、设备密集型。工业生产依赖于机械设备进行,诸如汽车生产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开始被研发应用。第三、信息密集型。这类的机械制造生产技术与高新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现在运用比较广的技术。这种生产方式利用信息交换来完成机电一体化的设备的生产,在生产中依靠的是操作人员与机械设备的信息交换,通过将信息输入机械来完成产品的精准加工,是简便快捷的生产技术。第四、知识密集型。这种生产方式的制造理念比较先进,现在应用的较好的是计算机的集成制造技术,这种机械制造的生产技术是应用前途较广的。第五、智能密集型。这种技术是市面上比较受关注的新型生产技术,现代社会生产的急剧变化要求适应性比较强的机械生产技术去适应变化,目前该仍在不断的研发阶段。

2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新兴的机械制造技术依靠于传通的机械制造技术,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传统技术的更新与发展。现代机械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虚拟化,全球化,绿色化与制造业信息化的方向。

(1)虚拟化

虚拟化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中运用较广的技术,所谓虚拟化指的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所形成的最新生产技术。制造业现在在生产中主要实现的是设计与制造中的虚拟化。在机械制造设计时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测试设计是否可行,而在机械制造时,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完成对产品的性能分析,对产品进行合理性的模拟与测试,发现产品的不足,优化产品的性能,同时也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2)全球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全球化是时代的要求,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联系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更有的是国家之间信息与技术的相互交流。当代国家之间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多,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企业为了避免倒闭,往往选择的是加强与其它企业的合作,这种企业间的共同合作扩大了机械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范围。机械制造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盈利的最大化,许多机械制造企业为了取得盈利都选择在不同的地方生产机械产品,当代交通与信息的发展使得机械制造可以完成异地生产,这也就实现了机械制造的全球化生产。

(3)绿色化

当代制造业的生产越来越表现出向绿色化发展的趋势,当今的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工业生产中也越来越要考虑到生产时的环保效益,机械制造技术生产的产品最终要运用到工业生产中,所以机械制造也要考虑到生产的环保。从机械制造的材料到最终的包装都要选择绿色产品,最大程度上的减小机械生产对环境的危害,提高机械设备生产时材料的合理利用,实现资源的保护。

(4)制造业信息化

信息爆炸的时代,机械制造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发展就要改变发展方式。不是依靠于大规模的投资,而是依靠于最新的信息。通过信息来了解全球化的制造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方向,引进最新的科技项目,规范生产。

3结束语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一个国家工业的支柱和基础。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却并不是制造强国,这主要反映在我国的现代制造技术基础薄弱、重大装备缺少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因此作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而言,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不断的更新理念,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能够有效利用发达国家的成果与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业一起腾飞。

参考文献

[1] 刘唐根.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Z3:18-20

[2] 黄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 篇7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生态性原则,植物分布

1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1.1 目的性原则

1.1.1 实用性特点

在实用性特点方面, 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之前, 需要明确园林配置的实际价值, 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园林植物配置, 营造居民所实际需要的生活环境。针对这一特点, 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的种类。

例如居住地儿童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 则可以选择色彩较为鲜艳的植物进行配置,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而陵园等区域则可以选择翠柏等植物, 符合陵园庄严肃穆的感觉。

1.1.2 功能性特点

在功能性特点方面, 顾名思义则较为注重植物的执行功能[1]。比如在高速公路的两旁, 则可以需要注重植物的防止眩光功能, 注重中央隔离带植物的布局, 降低不良问题的发生几率, 保证公路的畅通。

1.2 生态性原则

1.2.1 注重植物分布的地带性特点

不同的植物所能够适应的生长环境也会有所不同, 盲目的引入外来品种必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所以注重植物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研究十分必要[2]。现代园林配置活动需要充分关注植物的生态性原则, 在深入分析植物地带性生长特点、生长环境的基础上, 研究植物品种引入的可行性, 进而保证现代园林植物引入的有效性。

1.2.2 注重生物的多样性特点

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 需要尽量避免单个植物物种的引入, 最大限度的保证生物多样性。但是在实际的现代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各类植物之间的抗拒作用, 将无法共同生长的植物有效分隔开来, 保证现代园林植物的多样性生长。

比如刺槐在生长过程中会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 所以如果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选择了刺槐, 则需要与其他植物有效分隔, 科学种植园林植物[3]。

1.2.3 注重植物群落机构的合理性特点

在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空间结构的排列。当前现代园林植物的结构排列常通过植物的垂直以及植物的水平排列等方式。

例如在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 可以将上层配置一些喜好阳光的植物, 中间层配置半喜光的植物, 下层则可以配置耐阴能力较强的植物。通过层次性的排列,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感, 促进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创新性发展。

1.3 美学性原则

1.3.1 均衡与稳定, 多样及统一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需要遵循均衡与稳定的原则, 构建立体性的配置结构, 进而给予人们愉悦、舒适的感受。通过植物多样性的选择以及科学搭配, 达到美和艺术的完美融合, 带给人们双重体验。

1.3.2 对比与协调, 韵律及节奏

在植物选择的过程中, 比如高大的建筑群可以选择高大的乔木或者色彩突出的花灌木, 通过高大的植物搭配高大的建筑, 达到一定的协调统一效果。景观设计过程中, 利用植物单体尤桂兰的重复组成景观称之为节奏, 现代园林设计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水土环境, 选择适合季节发展的植物品种, 使现代园林中能够保证四季均存在美感。

2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

2.1 注重地方特色的突出, 展现城市的文化特点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对城市宜居度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 会更加注重城市文化氛围的融入, 将植物与周围环境相结合。

比如一些历史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地区, 则会选择与之相关的植物品种, 搭配园林的实际氛围, 将园林植物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 达到意境和文化的完美融合。

2.2 注重配置的科学特点, 基于生态学理论进行科学配置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需要结合生态学理论不断予以改革和创新, 未来的园林设计发展必将会更为深入的掌握生态观念, 结合自然植物的多种特点来进行植物配置, 选择更多的品种, 保证现代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

3 结束语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恰当的现代园林植物配置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效融合, 能够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创造丰富的园林景观, 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盛彬, 龙岳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植物景观设计与配置意向--以衡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为例[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 (12) :104-109.

[2]何翔宇.明代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无锡锡惠公园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 2013, 08 (22) :64-69.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需求,信息,物流

随着高频度、小批量配送的专业物流需求增多, 大型物流企业的集约化、协同化和全球化发展, 传统物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现代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以满足新的物流需求提供了可能, 也为现代物流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手段, 通过广泛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

造成这种情况, 即某个资质高、技术好、重视工程质量的投标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 但其报价超过招标控制价, 该投标人最终放弃竞标。而资质低的投标人可能隐藏自己的信息来低价抢标, 这就可能使得招标人进行逆向选择, 使得劣质投标人驱逐优质投标人。一旦劣质投标人中标, 它相对于业主有信息优势, 规范中的4.2.1条只是规定“招标控制价超过批准的概算时, 招标人应将其报原概算审批部门审核”, 而并没有要求所有的招标控制价在公布之前都必须报概算审批部门审核, 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审核。根据“08规范”的4.2.2条规定, “招标控制价应由具备能力的招标人, 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人编制。”这就可能出现一个问题:招标人不管是自己编制招标控制价, 或者其委托工程造价咨询人编制时, 都有可能为了降低投资而故意压低报价。虽然“08规范”第4.2.9条规定“投标人经复核认为招标人公布的招标控制价未按照本规范的规定进行编制的, 应在开标前5天向招投标监督机构或 (和) 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投诉”, 却没有做出对确实未按规定编制招标控制价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或进行处罚的规定。这会使得业主有意或无意地压低

□文/王晓霞孟令全

掌握物流过程的动态信息、调动各地物流网点、构筑一体化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空载率压缩到最低限度、提供优质物流和保障服务, 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物流需求的变化推动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 物流需求也更多样化和个性化, 对物流的服务要

招标控制价的行为更加有恃无恐。就算认为招标控制价未按规范编制, 多数投标人的选择不是投诉而是放弃竞标。如果由于招标人压低招标控制价使得参与的投标人少于3家, 就会导致流标, 业主不得不修改招标控制价, 进行第二次招标, 这又将影响招标的效率。或者某些投标人没有意识到招标控制价过低, 或者是即便意识到了, 但是为了中标还是故意迎合招标控制价, 不顾成本地降低报价, 期望先中标再说。签订合同之后, 再想出各种办法, 甚至降低工程质量来弥补利润的损失, 或者干脆停工, 最终影响工程质量和工期。这对建筑市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公布招标控制价为“围标”和“串标”创造了条件。公布了招标控制价, 投标人就有了报价的目标, 如果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 约定一家中标单位或者采用轮流坐庄的形式, 就能使中标单位达到较高的预期利润。在以往有标底招标时, 往往对预算报价进行一定幅度的下调, 而招标控制价是不准上浮和下调的, 所以招标控制价很可能高于以往的标底。在以往有标底招标的过程中, 投标人串标的结果是使得内定的中标人以与标底最接近的报价中标。在公布招标控制价的招标过程中, 即便是采用综合评估法评标, 由于投标报价求也将更加专业, 需求变化将推动物流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物流需求将更强调即时性。顾客需要随时了解商品情况、地理位置、运输状态等即时信息, 制造商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 大型的零售商每天进库和出售的商品繁多, 需要高效清点、无缝对接, 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利用诸如条码、射频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多种信息与通信技术来实

的权重一般都占到60%左右, 投标报价仍然是决定中标与否的关键, 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报价法评标时更是如此。这样, 在公布招标控制价情况下的围标串标会导致中标人以接近招标控制价的报价中标, 对招标人造成的损失比在有标底招标时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综上, 招标控制价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是避免上述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招标控制的编制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对影响造价的各种因素的了解。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招标控制价的监督和审核, 出台更加健全的建筑法规, 培育更加发达规范的建筑市场, 才能使招标控制价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尹贻林, 周金娥.新清单计价规范招标控制价的有关问题分析[J].技术经济,

[2]苏金霞, 刘志杰.刍议工程招标中拦标价的设立[J].价值工程, 2008.3.

[3]陈明松, 罗姝婧.对清单项目招标中公开“拦标价“做法的质疑[J].价值工程,

现, 信息化是唯一选择, 也是运作的关键。企业物流自给的模式将改观, 第三方综合物流需求将增大。目前, 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市场规模的70%~80%左右;工业企业中, 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 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有18%, 这种自办物流方式, 设施利用率低、成本高, 而且设施落后, 达不到客户需求的特定要求, 形不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 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专业化需求, 更多的企业将改变自办物流的模式, 将物流委托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要满足这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必须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信息化和自动化解决供给问题, 为企业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RFID产品将在物流业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RFID技术不断成熟、应用成本 (单品价格、实施费用等) 逐步降低以及在国内物流企业应用案例的增多, 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 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 保证库存高可见性, 使得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形码系统。凭借RFID无光电应用特性, 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 在缩减制造及分拨方面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 这将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RFID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 加之RFID无论在可靠性、避免污染、可见性、读取速度和空间方向性上都比现在的条形码具有优势, RFID在未来将成为物流企业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之一。

三、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物流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质量, 信息技术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高质量物流的重要手段。国际大型物流企业陆续抢滩中国市场, 将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尤其是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迫使企业不得不加快信息化步伐, 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区域内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必将脱颖而出一批有实力、有前途的企业来, 竞争使得它们获得优势, 积累了资本, 扩充了实力, 具备进一步深入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条件。

四、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环境更宽松、条件更成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各级政府也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鼓励物流技术的创新发展。例如, 国家和各省都积极推动建立公共软件开发和行业性软件测试平台, 促进行业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开发与推广, 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等科研机构实施科技攻关, 推动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建设, 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 促进标准建设。国家还专门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下设物流作业、托盘、第三方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分技术委员会, 以促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大力推动物流园区间的信息化整合, 列出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以及电子商务建设, 推动省区市公路货运配载系统的应用, 逐步向物流信息平台过渡。国家各项“金”字工程建设不断深入, 将为物流信息化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 提供更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条件, 起到更强的支撑作用。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物流企业管控模式

物流企业管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差异客观上决定了没有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标准化应用模块, 简单机械地照搬其他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注定了信息化的失败, 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企业管控模式, 更加关注企业个性化的技术需求, 技术应用紧紧围绕企业独特的业务流程展开。信息系统的开发将更加强调物流企业技术应用需求的实现, 物流企业和信息技术提供方共同全程参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改变前期侧重软硬件建设, 以技术为先导的应用模式, “量体裁衣”式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将被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所采用, 真正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支撑物流企业的业务运营。

六、第三方系统的信息集成建设将拓展客户服务领域

现阶段, 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 而服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客户服务要求逐步细化的今天, 拓展客户服务领域, 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将是各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 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 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 必须打破原有的封闭式物流系统架构, 对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 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以及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客户可以通过物流系统, 获得从货物起运开始的准确货物到达时间、到达位置等信息。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 (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与生产企业的SCM系统, 物流企业的TMS系统与分销企业的DRP系统等) , 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及时传递, 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 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七、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加速发展, 物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物流企业实力不断提高, 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必然不断提高, 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 信息技术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得到物流业的应用和推广, 也将极大提高物流的效率, 提升服务质量, 降低物流成本, 助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牟春燕.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物流, 2006.6.

[2]袁丽英, 张洪明.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技术[J].商场现代化, 2008.4.

[3]张教赟.浅谈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综合管理, 2009.1.

谈现代铁路通信发展趋势 篇9

铁路通信设备的发展。从其技术特征来分析,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 以电子管为主要器件, 采用脉冲选叫技术。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以晶体管为主要器件, 采用双音颇选叫技术。

20世纪70年代初YD-I型双音频调度电话的研制成功, 使得我国铁路调度电话设备的技术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经过了YD-I、YDⅡ, YDⅢ, YDⅣ型的几代改进.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初又推出了以“数字编码”取代“双音频”的DC-7程控式调度电话, 原来的双音频设备于1994年停产, 程控式调度电话选叫速度由原来的6s缩短为600ms, 性能优越, 功能增多, 设备可靠, 逐步取代了双音频调度电话, 但DC型设备还是属于模拟通信设备, 一直到目前YD型和DC型调度设备仍在维持使用。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现在, 以集成电路芯片为主要器件, 采用数字交换和计算机通信技术。

2 铁路通信概述

2.1 铁路通信

铁路通信为组织铁路运输、指挥列车运行和铁路业务联络而迅速、准确地传输各种信息的通信系统的总称。它犹如人的神经系统那样, 是铁路运输生产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高质量的通信设备必须保证: (1) 有足够大的音量, (2) 串音及杂音不超过标准; (3) 失真度不超过标准。广义的高质量当然也包括:准确无差错的接续、迅速的接通, 通信不中断即不间断的使用状态。

铁路通信按服务区域可分为长途通信、地区通信、区段通信、站内通信等, 按业务性质可分为公用通信、专用通信、数据传输等, 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

铁路通信设备包括机械设备和通信电线路。机械设备包括载波机、地区及长途电话交换机、调度电话机、会仪电话机、电报机及电源设备等。通信电线路按用途分为地区电线路和长途电线路, 按设备状况分为架空明线和电缆线路。处理各种信息, 构成综合的通信网。它由传输设备、交换、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组成。

铁路通信网又分为干线通信网和局线通信网。铁道部至各铁路局及各铁路局间的通信网所使用的电线路为干线通信电线路, 铁路局至分局及分局间的电线路为局线通信电线路, 分局至各站、段或地区的电线路为区段通信电线路或地区通信电线路。与此相对应的电线路所构成的通信网也称干线长途通信网、局线长途通信网、区段或地区通信网。

2.2 地区通信

地区通信大量的是电话通信, 指同一地区两个用户之间的通话 (数据、电报等在电话通信的基础上将逐步得到发展) 。同一地区有很多电话用户, 两用户通话通过电话员接续的是人工交换。人工交换的电话总机有磁石式交换机和共电式交换机, 或称磁石电话总机和共电电话总机。两用户通话, 通过自动电话所的机械, 按照用户呼叫号码自动接续的称自动交换机, 或称自动电话总机。自动电话总机现用的多数是步进制、纵横制, 新发展的有电子程序控制。地区电话所用户之间用地区电话线路构通。

2.3 长途通信

不同地区之间或在通信交换方式上属于不同地区之间的长距离电话、电报和数据通信。长途电话是由发话用户经地区电话所接续到长途电话所后, 再经长途电线路或其他传输通道传至对方长途电话所, 然后经对方地区电话所接通至对方用户的通话。长途电话的接续有人工接续、全自动与半自动接续之分。发话所或受话所的一方是由人工接续另一方用自动接续的称半自动接续。长途电话传输的是声音电流, 长途电报传拾的则是信息符号。电报有莫尔斯纸带电报、音响电报 (利用音响器或振荡电报的喇叭发声) 、打字电报和传真电报之分。

3 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对传统的铁路传输网、接入网、电话交换网、调度通信网进行系统优化

与中长期铁路规划相匹配, 根据铁路信息化规划和新业务要求, 按照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综合化原则, 积极促进铁路通信网的优化和建设, 提高适应铁路信息化的能力, 推动新型通信业务在铁路的应用, 为运输生产提供现代化信息通信手段。一是综合数据通信网, 核心内容就是建设以IP数据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基础网络, 形成铁路自己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与此同时扩大会议电视网, 会议终端延伸到基层站段;二是进行干线调度和区段调度的联网, 力争全面实现调度通信数字化、业务综合化。将逐步推广大容量数字调度通信交换机 (2000-4000线) 和触摸屏调度台, 进一步提高调度通信服务质量。三是对无线列调区间设备实施远程监控, 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区间中继设施的可靠性, 推广采用具有远程监控能力的光纤直放技术, 研究综合使用区间中继设备提供多业务的技术装备。四是适应机车交路的调整, 逐步统一长大干线的既有无线列调系统使用频率, 研究地区的频率规划方案, 做到点线结合, 既要减少司机的频率转换操作, 又要优化系统的使用频率, 减少或避免列车运行途中的频率或制式转换。五是适应铁路客货运营销的需要, 建立铁路客运、货运、公安等部门面向社会综合使用的统一号码通信接入平台。

3.2 以GSM-R为龙头, 全面推进铁路通信装备的技术进步

围绕客专铁路建设重点抓好GSM-R移动通信网建设。这里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GSM-R核心网整体布局与建设, 二是沿线无线网络建设。GSM-R初期在应用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参与列车运行控制, 如青藏线格拉段、大秦线以及实施中的武广客专;二是不参与列车运行控制, 如胶济线、京津城际, 只为车地、人员提供一种移动通信手段, 取代并增强以往的无线列调通信系统。

3.3 满足铁路客运服务和安全监控需要, 建设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平台

应用对象主要四个方面, 一是重点线路设备监控, 如青藏线格拉段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二是客运车站重点区域监控, 如动车组站台、候车区监控;三是编组站货运装载监控;四是关键安全设备监控。在具体实施上, 规划建设铁路局和铁道部监控中心, 调整视频监控网络结构, 统一IP地址, 形成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网络的基本框架, 目标是建设一个铁路共享一个视频网络平台, 为各类动态图像传送业务提供通信平台。

3.4 建设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

结合客运专线建设, 建成北京、上海等铁路局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通信系统, 实现紧急事件指挥的现场话音、图像、数据的接入和传送功能, 并能与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互联, 实现平时监控与应急通信的结合, 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铁路信息化的基础结构, 通信网络系统是其他各系统进行信息传输与交换的根基, 是铁路信息化建设和铁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根据我国铁路的实际情况, 融合世界先进通信与网络技术, 快速而又高效地建设与形成我国铁路通信网络, 对于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 促进铁路现代化发展, 提高铁路的竞争能为.更好的为社会提供运输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铁路通信技术.2008.[1]王.铁路通信技术.2008.

[2]蒋笑冰, 卢燕飞, 吴昊编著.现代铁路通信新技术.2006.[2]蒋笑冰, 卢燕飞, 吴昊编著.现代铁路通信新技术.2006.

21世纪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篇10

一、信息化。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 物流的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 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数据库化, 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等。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 没有物流的信息化, 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用于物流领域,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一些新的物流信息技术在未来的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采用。

二、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物流配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 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而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

三、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 核心是机电一体化, 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 效果是省力化。此外, 物流自动化的效果还有: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 如条码技术、射频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化立体仓库回来技术, 自动存取技术等。

四、电子化。

所谓电子化是指商业过程实现电子化, 即电子商务。它同样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 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全球电子商务的推广和普及将使得跨国和跨区域物流更加频繁, 对物流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五、共享化。

近年来, 一些新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第四方物流4PL、JITII、协同计划、预测和供给CPFR、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RSP以及分销商一体化DI等都能很好地使供应链上的企业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知识、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化。

六、协同化。

现代住宅设计趋势的思考 篇11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住宅设计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并提出了发展的新趋势,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现代住宅 绿色景观 建筑理念 生态环保

0 引言

住宅是直接面对广大购房者的商品。其明确的目的性和广泛的服务性决定了设计师必须关注市场、了解市场、贴近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不同的购房阶层消费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设计师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定位和策划,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例如:总体规划时对总户数和户室比的把握、单套房型面积的控制和功能的配置等,均应结合市场作深入的研究和仔细的分析才能获得。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脱离客观市场,缺少信息沟通,一味“闭门造车”、“生搬硬套”的作风固然万万要不得,但设计师不对项目作充分研究论证,唯开发商的要求是从的思想也是有问题的。了解市场唯一手段是市场研究,既包括对市场既有信息资料的搜集、归纳和总结,也包括对潜在消费者的直接调查。对于习惯于按设计规范画图纸的设计师来讲,市场研究是一门既陌生又重要、且必须认真考虑的技术。要设计出好的住宅作品,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住宅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建成的住宅多是应急型,居室型,一次完成型和粗放型的住宅。住宅设计观念没有更新,住宅设计存在不少问题:

1.1 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受开发商的干扰,没有顾及居住者的亲身体验 设计为粗放型,缺乏设计理论与原则指导,住宅设计观念和方法急待改进。

1.2 住宅功能不全,住宅性能差 满足不了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1.3 住宅设备配置简陋 厨房,卫生间面积过小:管线走向不合理,与住宅空间不配套造成设备安装困难,使用不方便不美观,居民中普遍存在着自己改装住宅的现象。

1.4 住宅类型单调,改造更新困难。住宅设计缺乏地方性和个性:空间布局与利用灵活性差:缺乏适应多种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应变能力。

1.5 住宅产品与建筑设计缺乏相互配合。不重视住宅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住宅建筑与住宅产品模式不协调连接不配套。产品类型少,质量差,生产不配套,供应体制不健全。生产有较大的自发性盲目性,基本上处在分散的自

然发展的起步阶段无论在产品种类还是性能质量上离社会要求和建筑工业化都有较大差距。

2 住宅设计的新趋势分析

2.1 住宅设计由单纯的技术设计走向策划设计 随着住宅商品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对住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正逐步走向住宅建设全过程的策划。现代住宅设计不再是一个相对静态、单纯的技术过程,它更加重视与市场的结合,即以市场为核心,从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文化和市场需求出发,在设计前期就要考虑到定位、价格、质量、销售等基本要素。因而,设计已成为房地产全程策划营销的重要部分。

2.2 户型设计的多元化 以多元化的户型来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住房需求,并能以灵活的户型结构适应因消费者家庭阶段性改变所导致的布局调整,使住房具有较长的使用期。近年的住宅设计更重视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分配住宅户型,力求户户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通风的环境,降低楼电梯服务数,尽量减少户间干扰。

2.3 空间在居住应用中的新变化 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现在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已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方向推进。住户希望拥有的不仅是一套独住的好房子,更重要的是有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场所,使自己有身处社区的感觉。因此,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共享空间逐渐增多,住宅区在拥有集中绿化、园林、庭院、会所、架空层外,开始出现空中庭园,即每隔一定的层数设置一个共享空间。在开敞的空间内,布置植物和花卉,以园林灯、休闲椅点缀其问,使居住在高层的住户也可以直接感受到室外的自然景观和邻里相亲的人情味。

此外,复合空间在现代住宅设计中呈现多样性,它包含空问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功能的多义性和空间感受的含蓄性。这种设计提高了空间使用的质量,使空间增值l1-2j。以深圳创新小户型——东门168为例,其小户型在兼顾通风、采光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都可以相对组合、拆分、拼连,从而创造出新的空间模式,提高了户型布局的灵活性,并结合其地段优势,将小户型的投资价值和居住价值和谐统一。

2.4 强调环境整体设计 环境设计的整体观念包括:

2.4.1 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从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建筑设计是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尤其要注意新的建筑不应对周边环境带来日照、噪音、污染、交通及城市轮廓线等诸方面的不利影响。

2.4.2 崇尚生态型、环保型的环境设计理念 在总体规划满足住宅日照、朝向和安全的基本要求下,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地形、景观优势等,并创造条件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得到沟通和互动。应指出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环境和声环境等多方面。设计师要注意对小区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r如厨房油烟排放、汽车库废气、垃圾房等)进行控制和理;要重视节地、节能、节水的措施和生活污水的再生利用;要发挥植物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并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绿化系统。

2.4.3 注重住宅的居住文化体现 兰州经历了百余年的城市建设,已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风格,老式住宅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人情味和密切的邻里交往精神至今年为人所留恋。地域的特色文化是经久不衰、永不过时的,住宅设计就应该努力顺循这种原有的城市肌理,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在兰州的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开始重视、尊重、发掘和延伸这种本地化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注入以环境、空间、的时代内容。

2.5 住宅辅助设计走向专业化 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单靠建筑、结构、水暖电的设计显然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住宅辅助设计日渐兴起并走向专业化。主要包括: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室外环境设计。

智能化系统设计最早起源于美国,首先是在办公商业建筑中应用,后逐步延伸到居住建筑中。中国住宅业从1996年开始广泛采用智能化技术,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智能化”几乎已成为开发商和设计人员耳熟能详的名词。建立良好的智能化体系,通过计算机系统与宽带网络对安全、通讯、视听、资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物业管理,可以使住户的生活更加安全、现代化。

3 结束语

设计师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环保为本,多研究地域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在求变求新中提高素质,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12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现代会计,它产生于20世纪,在21世纪的兴起中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应用。它的基础是现代管理理论,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动态为研究对象,主要职能是根据内部管理所用的各种材料、数据为企业提供最优的经营决策方案,提高经营效率和企业利益。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思考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从现状中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浅析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之下,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更注重竞争,拥有竞争的资本和相对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的认识到企业的优点与缺点,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但遗憾的是,管理会计知识是我国1980年初才从西方国家引进并学习的,至今才有30多年的历史,而且发展中也遇到不少的挫折,至今未能形成全面系统的体系。

(一)管理会计理论未能与时俱进

社会一直在进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但管理会计知识大都还停留在我国初期引进的西方知识体系框架之中。这些落后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当今企业的发展不相匹配,而且在我国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和应用也不相同,比如:沿海地区的企业运用的管理会计理论相对较广,涉及到管理的方方面面;贫困地区企业运用的还是相对较老的管理理念,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者重视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低

虽然我国现在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于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方面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有少部分业务涉及到事后管理的方面,更有一些管理者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控制产品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等,给企业的发展留下隐患。作为会计人员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但我国会计人员由于接触管理会计较少,不能把它很好的应用到公司的业务之中,所以管理会计得不到快速发展。

(三)研究者缺乏热情,未能总结提高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会计这一观念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有些研究者认为管理会计应与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相融合。所以我国对财务会计的研究和分析相对较多,管理会计的研究一直处于分析阶段。不仅如此,对于管理会计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多为没有实践经验的科研工作者,而且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没有结合成功的管理会计案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研究成果并不实用。我国并不缺乏成功的管理会计应用案例,但缺少的是总结归纳成功经验的研究人员。只有把成功的管理会计应用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再研究推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未形成

传统管理会计理论是依据特定经济环境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式和假设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许多不能够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本量利分析,它必须假设单价是一个常数、单价和销售量相互独立、总成本线是一条直线。但是,在市场中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导致其现实中的运用显得更加繁琐。而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平衡积分卡等绩效评价方法和作业基础管理等管理理念的应用相对零散,各种方法的运用不仅未能发挥自身的价值,而且各个方法之间不能有效的联系,不能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

三、管理会计发展趋势的相关建议

管理会计的发展刻不容缓,在此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研究者能够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成功管理会计应用案例的结合,认真研究并推广逐步形成有我国特色的、适合我国企业采用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管理会计的理论精髓真正的应用到我国企业发展大大小小的方面之中,切实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管理者能真正的认识管理会计,把管理会计理论运用到企业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战略管理会计认知的提高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市场上的信息瞬息万变,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由于自身限定条件的约束不能满足于现代化的社会需求,这时候就需要大力宣传战略性管理会计的理念。与传统管理会计只关注于企业“眼前”利益不同,战略性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力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此过程中,对外企业可以掌握企业外部购买者的购买力及需要,其他竞争者的产品信息以及市场的整体需求,明确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之后企业才能更好的做出长远的战略安排;对内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控等,运用战略性的观念,对于企业的各种财务信息或其他信息分类整合,采用灵活的信息处理方式,加强企业日常的信息处理。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真正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与提高

俗话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和实践只有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价值。管理会计也是如此。由于管理会计理论是我国从西方国家引进并学习的,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及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理论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研究者可以根据我国成功的管理会计实践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整合为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理念模板,在大中型企业中逐步推广。各个行业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理念需求,权衡利弊,不断进取,把自己成功之处总结创新,丰富管理会计的外延。这样管理会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提高管理者对管理会计更好的认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价值。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他们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尤为关键。对于涉及管理会计较少的企业,可以开展对管理者管理会计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对于涉及管理会计较多的企业,可以把管理会计作为一种对管理者是否适合职位要求的考核,真正把管理会计运用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不能固步自封,只满足于在学校所学知识。而是在企业中不断学习,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理念,及时与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真正把管理会计的价值用于服务企业,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四)加强管理会计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教育

管理会计虽然引入我国已经超过30年了,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使管理会计能够在未来很好的为企业服务,首要就是加强管理会计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增加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管理会计学习的比重,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以便他们进入企业之后能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之中。其次,建立管理会计方面的权威机构,把对管理会计研究较为透彻的人员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专业的组织,在会计方面的考试中加入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提升学习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等到管理会计体系成熟之后,再把它设立成独立的考试,扩大管理会计人员的队伍。最后,设立管理会计的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推广管理会计理论,鼓励财务人员和非会计专业但对管理会计有兴趣的人加入平台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是未来企业应用发展的趋势,所以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管理者,重视管理会计,不断学习并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对于研究者,认识到管理会计的价值,认真研究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早日形成系统全面的管理会计体系;对于国家,多方面宣传管理会计,引导各个群体各个行业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管理会计的氛围。

时代在进步,相信在多方努力下管理会计也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财务会计相辅相成,不断创新,成为一门指导企业更好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参考文献

[1]曹李朵.新形势下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创新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4.

[2]马懿洲.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4).

[3]闫志秋.管理会计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J].学术论坛,2015(2).

[4]庞伟良.谈管理会计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4).

上一篇:钬激光工作原理下一篇:保守主义和冒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