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

2025-01-28

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精选7篇)

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 篇1

慢性肾脏疾病的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 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 其发展至终末期肾病 (尿毒症) 而接受透析治疗, 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 探索慢性肾脏疾病防治, 减少尿毒症发生, 降低医疗费用, 是我国肾脏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 延缓CKD患者肾病发展, 日益受到重视。我院使用肾康注射液治疗CKD患者, 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CKD2-4期的我科住院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27~73岁, 平均 (48±16.8) 岁, 其中糖尿病肾病10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 高血压肾损害10例。

1.2 分组 随机分为三组, 大剂量治疗组给予肾康注射液100 ml, 溶于生理盐水300 ml中静脉点滴, 小剂量治疗组给予肾康注射液60 ml, 溶于生理盐水180 ml中静脉点滴, 对照组未给予肾康注射液, 降压药物均选用非ACEI或ARB类药物, 余治疗一致。各组之间比较, 年龄、性别, 血肌酐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各组之间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3 实验方法 将三组患者治疗前, 治疗1、2、4周后, 化验尿素氮 (BUN) 、血肌酐 (Scr) , 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 , 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各项指标变化, 判断疗效, 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临床疗效依据1987 年全国肾衰竭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拟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血肌酐下降≥3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20%;无效:不符合显效或有效判定标准者。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及疗效比较。见表1, 2。

注:与治疗前相比, aP<0.05;与对照组相比, bP<0.05;与小剂量治疗组比, cP<0.05 表2 三组治疗后疗效判断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2.2 其他

患者应用肾康注射液治疗1周后, 大剂量治疗组有70%出现一过性BUN、Scr上升, Ccr下降;小剂量治疗组有50%出现上诉症状。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呼吸困难、流泪、流涕、耳鸣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肾脏疾病 (CKD) 是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多的公共健康问题, 全球成人CKD患病率高达10%, 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单位结构毁损, 肾脏固有细胞消失, 细胞外基质成分堆积。

肾康注射液是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 包括大黄、黄芪、丹参、红花等。其中大黄可抑制细胞外基质成分, 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激活, 拮抗其导致的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1], 同时逆转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 抑制TGF-β1刺激的ECM合成等[2], 延缓肾衰的进展;黄芪[3]能降低TGF- 1的表达, 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 改善肾小球代偿肥大以及免疫功能;丹参、红花有活血化瘀、改善肾脏循环, 延缓肾病发展。本研究中肾康注射液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大剂量治疗组与小剂量治疗组相比, 疗效也有显著性差异。

赵宗江[4]等实验探讨发现肾康注射液能减轻5/6肾切除大鼠病理损害, 降低尿蛋白含量, 减轻高脂血症, 降低肾组织TGF-1的表达, 改善肾功能。值得一提的是, 该研究显示, 肾康注射降低血压和尿蛋白的作用与ACEI抑制剂苯那普利比较没有差异, 即使用肾康注射液后有类ACEI作用, 这也解释了本研究中, 治疗组在治疗1周后部分出现BUN、Scr上升, Ccr下降现象, 大剂量治疗组比小剂量治疗组出现的几率更大。故是否先给予小剂量肾康注射液组治疗2周后改为大剂量肾康注射液治疗, 可减轻类ACEI作用造成的BUN、Scr一过性上升, 导致的患者不满或者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肾康注射液为中药制剂, 其安全性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有报道肾康注射液出现过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案例[5], 杨光[6]等对住院的老年CKD患者使用肾康注射液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显示肾康注射液在老年人群中应用对肝功、凝血均无影响, 无不良反应发生, 提示肾康注射液在老年人群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在本研究中, 亦未见不良反应。

综上, 肾康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环, 同时减低肾小球的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 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 防治肾间质纤维化, 通过多途径, 多靶点延缓CKD进展。大剂量治疗较小剂量治疗, 作用更为显著。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CKD2-4期患者30例, 随机分为三组, 大剂量治疗组给予肾康注射液100ml, 溶于生理盐水300ml中静脉点滴, 小剂量治疗组给予肾康注射液60ml, 溶于生理盐水180ml中静脉点滴, 对照组未给予肾康注射液, 余治疗一致, 均治疗4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均显著下降 (P<0.05) , 大剂量治疗组与较小剂量治疗组比较, 疗效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肾康注射液对CKD治疗安全、有效, 大剂量较小剂量疗效更佳。

关键词:慢性肾脏疾病,肾康注射液,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何东元, 王笑云, 王宁宁, 等.大黄酸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激活的实验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 (2) :105-108.

[2]赵宗江, 李宏, 张新雪, 等.肾康注射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13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 (12) :931-933.

[3]牟姗, 张庆怡, 倪兆慧, 等.黄芪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人肾间质纤维细胞C-met表达的作用.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 20 (2) :137-139.

[4]赵宗江, 张新雪, 师锁柱, 等.肾康注射液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机理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6 (10) :16-19.

[5]殷安宁, 王茹华.肾康注射液致过敏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10:374.

[6]杨光, 程庆砾, 刘胜, 等.肾康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0, 12 (2) :97-99.

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 篇2

关键词:尿毒清颗粒,慢性肾病,临床观察

慢性肾脏疾病危及人民健康,临床症状往往表现很隐匿,起病时可无明显症状,已经成为全球性医疗公共卫生问题。调查表明,我国成人居民肾功能下降的发生率为1.8%,蛋白尿的发生率为5.7%,慢性肾脏疾病患病率为9.4%;每10个成人就有近1人患慢性肾脏疾病。我国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总数已达到1.22亿,其中1%可能会发展为尿毒症,对患者来说将产生昂贵的医疗经济负担。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将引起系列临床综合征,预后较差,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随着现在代医学的发展,虽然尿毒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但从透析、移植费用考虑,也不宜用来治疗早、中期CRF,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CRF的进展很重要。我院自2008年开始使用尿毒清颗粒配合西医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确诊为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尿毒清颗粒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150例。观察组150例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46~76岁,平均61岁;其中慢性肾炎4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5例,尿毒症22例,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压肾病8例,慢性肾盂肾炎10例,多囊肾4例,狼疮性肾炎4例。对照组150例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48~80岁,平均64岁;其中慢性肾炎3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42例,尿毒症19例,合并糖尿病14例,高血压肾病11例,慢性肾盂肾炎11例,多囊肾8例,狼疮性肾炎6例;两组从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1)一般治疗: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给予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多吃水果,少食油炸富含胆固醇多的食物;注意休息,保持乐观心态,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2)给予尿毒清颗粒冲服,4包/d,治疗12周。

1.2.2 对照组在观察组一般治疗基础上,采用对症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12周后,检验尿常规、血电解质、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肝功能、血红蛋白(Hb)指标,双肾B超及高血压、水肿症状对比分析。

1.4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SCr下降≥30%;有效:自觉症状减轻,SCr下降≥20%;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SCr未下降或下降幅度≤2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t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定义为:(1)肾损害(病理,血,尿,影像学异常)≥3个月。(2)GFR<60ml/min/1.73m2,持续时间≥3个月。具有以上两条的任何一条者,就可以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尿毒清颗粒具有健脾利湿、通腑降浊、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主药为大黄,起通腑泻浊之功,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黄芪补中益气,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利尿消肿,甘草则解毒和中。全方攻补兼施、标本悉治[1]。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脏病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实质减少及健存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通透性改变、脂质代谢紊乱及与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高代谢等因素有关。中药研究则证实,大黄可改善健存肾组织的高代谢状态,减轻残存肾单位的代偿肥大,抑制肾小球系膜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减少残余肾单位的耗氧量,补充必需氨基酸,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2]。同时大黄可以延缓慢性肾衰发展[3]。此种配方有利于延缓肾功能的损害。本组资料也显示:慢性肾脏疾病早、中期患者应用尿毒清颗粒,可缓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症状,有效降低血BUN、SCr,提高血浆ALB,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上述观察组中有7例高龄患者(大于80岁)体质近恶液质患者,使用尿毒清颗粒后,有效的延缓了患者病情。慢性肾损害晚期可以利用血透治疗,然而血液透析易从透析中丢失肉毒碱,致使游离脂肪酸的B-氧化过程障碍,引起血清甘油三脂升高。血液透析中的肝素化亦可影响脂代谢,使甘油三脂升高。本观察组病例口服尿毒清颗粒有效避免上述脂代谢异常,对肾功能不全不能行替代疗法的患者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肾脏是血压调节的重要器官,同时又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之一[3]。治疗慢性肾脏的宗旨在于: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减少心血管合并症;减少其他合并症(如营养不良、贫血、高血压、骨病等);提高生活质量生存率。与其它疾病相比,慢性肾脏疾病表现得较为隐匿,在于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当肾脏功能的破坏大于70%时,患者才会出现贫血、乏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高血压、口中有尿味、皮肤发暗和头发焦枯等症状。等到肾内科就诊时,往往肾脏剩余的功能不到正常人的5%,最终只能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参考文献

[1]吴恒莲,林宏初,阮雪玲,等.尿毒清颗粒剂治疗118例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1):23-24.

[2]俞雨生,黎磊石,章旭.中药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远期疗效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5,4(1):32.

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2014 年1 月~2015 年5 月共收治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1997 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中的相关诊断标准[5]。并排除肠胃道疾病、冠心病、肿瘤、结核病、糖尿病等患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及血p H值<7.25 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1 例, 女14 例;年龄29~62 岁, 平均年龄 (39.6±5.7) 岁;病程2~13 年, 平均病程 (5.3±2.2) 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4 例, 女11 例;年龄26~61 岁, 平均年龄 (38.1±5.2) 岁;病程4~10 年, 平均病程 (5.1±2.4)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平喘、消炎、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营养支持治疗, 葡萄糖占总热量的50%~55%, 脂肪占25%~30%, 蛋白质占15%~20%, 平均热氮比为150 kcal∶1 g。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 行胃肠内营养支持, 如营养糊、牛奶及匀浆膳等, 增加牛奶及鸡蛋的食用量。进行静脉营养补充, 以250 ml脂肪乳 (20%) 、250 ml复方氨基酸 (7%) 及复方维生素行隔日静脉滴注。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情况及血气情况[6]。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FEV1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VC及FVC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观察组患者PO2明显高于对照组, PCO2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p H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组织功能系统, 从而损坏了患者的免疫防御及肺功能, 引发院内感染, 严重者会出现肺衰竭[6,7,8,9,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进食过程中, 血氧饱和度会降低10%, 同时也会出现胃容量降低、厌食及气促症状, 患者的消化功能及食欲降低, 从而直接导致营养素负平衡, 最终出现营养不良[11,12,13,14]。因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FEV1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VC及FVC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PO2明显高于对照组, PCO2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开展营养支持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肺部功能, 促进患者康复,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营养支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营养支持,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一秒钟用力呼气量 (FEV1)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慢肺活量 (VC) 及用力肺活量 (FVC)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氧分压 (PO2) 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加强营养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蛋鸡肾脏病毒与营养性疾病的诊治 篇4

1 病毒性因素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主要症状为拉白色稀便如牛奶状, 极度怕冷、扎堆, 极度虚弱, 鸡表现脱水, 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 法氏囊肿大如球, 法氏囊内粘液增多, 粘膜表面有点状。

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5天后法氏囊开始萎缩, 肾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发病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管腔扩张, 管腔内有异染性细胞和均质性物质构成的管型, 间质有单核和细胞浸润, 充血。肾功能下降, 引起尿酸盐在肾脏沉积。

治疗:首先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0.5~lml。

1.2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的嗜肾毒株引起。此病多发生于15~40日龄的雏鸡, 死亡率高达40%, 它除了具有呼吸道症状, 如分泌物增多, 气管、支气管充血、出血炎症外, 还可见肾肿大、变形、出血、苍白, 多数呈斑驳状的“花肾”, 肾小管和输尿管因尿酸盐沉积而扩张, 输尿管内容物呈白色石灰乳样很明显。在严重的病例, 白色尿酸盐沉积, 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表面。

治疗: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 免疫接种是本病的关键, 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的免疫情况而定。不要随意推迟免疫程序。免疫接种时要采用活苗加死苗的方法免疫效果最好。

1.3 包涵体肝炎

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肾脏肿大, 呈灰白色出血点, 典型病变为肝肿胀、质地脆弱易破裂, 呈点状或斑马状出血, 并见隆起坏死灶, 肝脂肪变性。黄染出血, 心、肝内脏器管褪色变黄。

防治: (1)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措施为加强饲养管理, 杜绝传染源传人, 防止和消除应激因素。在饲料中补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 增强鸡的抵抗力, 加强禽舍和环境消毒; (2) 用土霉素原粉500g拌料700斤, 连用5~7天, 效果较好, 预防并发或继发细菌类疾病。

1.4 马立克氏病

本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以淋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传染性肿瘤病。其主要症状为病鸡精神委顿, 冠髯苍白, 食欲下降, 羽毛松乱, 下痢、脱水、消瘦、体重迅速下降, 后期萎缩昏迷, 瘫痪, 最后死亡。有个别鸡出现神经症状, 大劈叉, 一腿向前一腿向后, 翅下垂, 俗称“穿大褂”。剖检可见皮下干燥, 肌肉暗红、无光泽, 机体消瘦, 龙骨突出, 肾脏各组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少量的巨嗜细胞等大量的单核细胞增生, 浸润。由于受肿瘤细胞的挤压和压迫, 肾功能急剧下降, 引起拉白粪、稀粪。防治: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如果发现本病时, 要采用个别鸡淘汰, 大群用抗病毒加抗菌药控制继发感染。

鸡舍要注意勤消毒。本病重在预防,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 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损失亦起重要作用。由于马立克氏病毒的不同, 出雏可以采用马立克氏二价苗、马立克氏多价苗, 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1.5 产蛋下降综合症

当鸡只感染了引起产蛋下降综合症的腺病毒时, 可见到轻微的肾脏变化。对策:开产前接种EDS油乳剂灭活苗, 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淘汰带毒病鸡, 搞好消毒、水要卫生。

2 营养性疾病因素

家禽痛风是一种与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以及肾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病因有:

(1) 长期饲喂一些高蛋白饲料如豆粕、豌豆、肉骨粉、动物内脏等高蛋白饲料。如果是初产蛋鸡则蛋重较大双黄蛋多, 这样可以给养殖户带来短时间的经济效益, 而不注重科学的饲养方式。蛋白质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和核酸, 而核酸进一步分解, 最后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若日粮蛋白质含量过高, 核酸分解的能力超过机体的排出能力, 大量的尿酸盐就会沉积而引起肾肿, 严重的引起通风。

(2) 饲料中钙或镁的含量过高, 有的养殖户用蛋鸡料喂肉鸡, 有的用石灰石补充无机盐, 使钙的含量过高, 过高的钙或镁极易在机体内形成钙盐或镁盐, 从而对肾脏造成损伤。

(3) 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可发生痛风性肾炎, 而呈现痛风症状。维生素A具有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的功能, 若日粮中维生素A缺乏, 肾小管细胞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 造成肾小管的吸收排泄障碍, 而导致尿酸盐沉积。

(4) 饲料管理不当, 使维生素效价降低或本身添加不足引起的维生素长期缺乏。食道、气管、眼帘、输尿管粘膜角化、脱落, 导致体内产生尿酸及尿酸盐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使血中尿酸盐浓度上升, 从而引起尿酸盐沉积。如果用这样的饲料饲喂种鸡, 孵出的小鸡也最易患痛风而引起肾肿。

(5) 饲养管理不当, 如密度过大、运动不足, 环境阴暗、潮湿, 冷热应激、饮水不足等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治疗时首先调整日粮配方, 使蛋白调到正常水平, 适当补充维生素A, 注意多饮水。

3 鸡群发病后的综合防治措施

(1) 要注意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饲喂方法。根据发病鸡群采食量的下降程度, 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水平, 将能量提高到正常值的1.1~1.2倍。

(2) 要注意增加维生素的含量, 维生素A、B族可增加到正常值的2~3倍, 维生素E可增加到正常值的5~10倍, 同时还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和VD3, 由于维生素的加入量不易掌握, 可在饲料中加入复合维生素、超浓缩鱼肝油、浓缩复合VB、加补电解多维等。

(3) 要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脂肪含量。

(4) 增加饲喂的次数, 同时加入复合酶、大黄苏打片或中草药如健胃消食散、大黄末等, 可有效的提高鸡群食欲。

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 篇5

1 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出院随访的影响因素

1.1 医护人员

在质量督导中发现, 有不少护理人员将出院指导顾名思义理解为出院时再作指导, 未将出院指导体现在患者整个住院过程中[2], 这种认识影响出院指导的效果, 从而增加出院随访的难度。另外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 出院患者的随访工作跟不上或未做, 体现在患者出院后只能在家中休养, 无连续性服务机构或与社会护理不衔接等, 导致对患者随访工作未做到位。

1.2 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因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原因, 降低他们对随访工作的接受能力, 加上有些记忆力较差, 不能很好配合医护人员的随访指导。有些慢性肾脏疾患病时间长, 病情反复, 治病费用高, 对自己疾病不够重视, 老年人又要依赖其他人赡养, 对饮食、运动未加控制, 未能按时服药、按时门诊治疗、按时透析治疗, 同时对皮肤、管道、内瘘未做好保护, 对医护人员随访指导配合主动性欠缺, 不能做到规范性治疗。

2 做好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出院随访工作的对策

2.1 医护人员

建立随访制度, 加强科室宣传力度, 扩大科室影响力, 建立随访制度, 落实随访责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护理随访队伍的建设:选用学历、资历高的医护人员, 加强随访人员的各种培训, 如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技巧, 出院随访技巧 (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 以及增强随访人员自身健康教育知识。

加强护患沟通, 增进互相理解., 护患沟通要贯穿整个随访工作中, 其目的是要在随访工作中, 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要体恤患者的痛苦, 同情患者的困难, 尊重患者的想法, 打消患者的顾虑, 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随访人员应将自己掌握的老年慢性肾脏疾病健康教育知识运用于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理念中, 根据患者的人格特点, 生活背景, 以及疾病的不同时期, 采取不同随访方式, 针对性采取不同随访内容, 才会更有利开展随访工作, 提高患者对健康和自我保健的认识, 使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促进患者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

2.2 对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随访指导

现在随着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改善了护患关系, 在医院内对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宣教工作已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随访工作应重视以下几点。

2.2.1 疾病指导:

慢性肾脏疾病指肾脏功能受损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如果肾脏疾病恶化, 废物会在血液里积累到很高的水平, 使人感觉不适, 如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精神萎靡、疲乏等。还会导致高血压、贫血、心血管疾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这些症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慢慢出现, 当肾脏疾病进展时, 最终会造成肾功能衰竭, 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2.2.2 饮食指导:

对GFR<50m L/min时, 应开始进行饮食疗法, 提倡低蛋白饮食, 摄入蛋白质0.6g/ (kg·d) , 其中优质蛋白>60%, 并保证热能摄入>125.5k J/ (kg·d) [3]。每日盐摄入量约2~3g钠, 要达到低盐摄入又不影响味觉, 进食前在食物表面加盐, 让盐在食物表面与味蕾直接接触, 合适配量约为1/3茶匙。低磷 (每日摄入<600mg) 、低非饱和脂肪酸, 粗纤维食物, 另外, 要注意保持大便畅通。戒烟, 限制饮酒。

2.2.3 用药指导:

告知定期门诊随诊, 定时定量服用, 勿擅自调药或停药。

2.2.4 生活心理指导:

强调劳逸结合, 保证充分睡眠由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 而且老年慢性肾脏疾病多有预感性悲哀, 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4]。建议其多交些患友, 共同讨论预防发作的方法。教会患者或家属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 每次门诊应携带记录以便为医生调整药量提供依据。保持情绪轻松、稳定, 对能引起不快的人或事可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来缓解情绪, 防止情绪激动引起血压增高。适当参加运动。

2.3 扩大受教育的人群

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无论从生理或心理上都需要人照顾和陪伴, 他们常常不知自觉地坚持服药, 不知监测血压及观察病情, 不知有效地避免诱发高血压的因数, 应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治疗、愈后, 告知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总之, 老年慢性肾脏疾病的随访工作量大, 只有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做到细致、耐心的随访, 才能起到真正的干预和改变其不健康行为,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作, 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老年肾脏疾病患者出院随访影响因素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 旨在提高对肾脏疾病患者出院指导的效果, 同时通过干预和改变其不健康行为,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作, 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慢性肾脏疾病,出院随访,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毛俊, 钟华荪, 李亚杰.中老年临界高血压病人社会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9) :707-709.

[2]陈爱珍.出院指导中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31 (3) :62.

[3]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45.

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在胶南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485例, 按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 分为CCr<25组、CCr 25~50组和CCr>50组。其中糖尿病肾病335例, 高血压性肾小球硬化87例,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63例, 见表1。所有患者均无慢性肝病、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或心力衰竭等临床情况, 且随访半年均无良、恶性肿瘤的表现。

1.2 生化检查

所有观察对象均于入院次日晨起采空腹肘静脉血及尿液。血清尿素氮 (BUN) 、肌酐 (Cr) 采用7170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SH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CLIA) 测定;FT3和FT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测定。TSH正常参考范围:0.34~5.06uIU/mL;FT3正常参考范围:3.67~10.43pmoL/L;FT4正常参考范围11.2~20.1pmol/L。根据Cockcroft和Gaul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 (±S.E) 表示。组间比较采t检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3组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FT3在CCr<25组[ (2.97±0.48) pomol/L]要明显低于CCr>50组[ (4.32±0.09) pomol/L];FT4和TSH在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见表1。 (2) 肾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r降低是低FT3的危险因素, OR=0.968, P<0.001, 见表1。

注:与CCr>50组比较, *P<0.05, **P<0.01;与CCr 25~50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甲状腺疾病主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多种疾病, 是内科常见疾病。甲状腺激素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依据, 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 (T4) 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 由甲状腺合成与分泌, 受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TSH) 调节[1]。T3和T4的代谢有2种途径: (1) 是通过与葡萄苷酸和硫酸结合物的形式由胆汁及尿排泄, 占日消耗总量的15%~20%。 (2) 是经脱碘酶降解为其他碘氨酸。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代谢途径多样, 其血清水平的高低可为诸多因素影响。我们的数据显示FT3在慢性肾衰竭组要明显低于正常组;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是低FT3的危险因素。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时, 经由肾排泄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但另一方面T4的内环脱碘酶被激活, T4向rT3的转化加速, 而5’-脱碘酶活性下降, T4向T3转化减慢, T3生成率下降, 使血清FT3下降, 即所谓的低T3综合征。

低T3综合征亦称正常甲状腺性病态综合征 (euthyroid sick syndrome, ESS) , 但ESS常特指非甲状腺源性低T3和低T3~T4状态。急性与慢性全身性非甲状腺疾病对甲状腺功能有明显影响。引起低T3综合征的病因很多, 临床上无特异性, 有时可误为甲减。FT3明显下降伴rT3显著升高提示病情危重, 预后不良。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48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共有51例出现低T3综合征, 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符[2,3]。我们的结果提示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 以排除严重肾脏功能不全及发生低T3综合征影响检查结果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李鹏飞, 顾晓东.低T3综合征133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22) :1983~1984.

慢性肾脏疾病营养治疗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及资料

本研究纳入患者86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39.81±19.21岁,其中年龄大于60岁患者27例,占31.39%。所有患者均符合K/DOQI[1]关于慢性肾脏疾病定义。全部纳入患者疾病谱如下:狼疮肾炎11例,慢性肾炎33例,糖尿病肾病13例,维持性透析患者29例。其中维持性透析患者因终末期肾病患者骨活动影响因素较多,部分患者基础疾病难以追述,故未进一步统计其基础疾病情况。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空腹取抽取静脉血标本送检,常规分离取血清保存于-70OC冰箱,集中分批进行检测。每次检测保重所用试剂批号及检测条件一致。检测试剂购自英国IDS公司(批号:20080675A03),按照产品说明书采取亲和素-生物素的酶免分析方法检测,加样结束后在主波长405nm,次波长600-650 nm的酶标仪上读取吸光度,经与产品标准曲线对比求出检测样品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浓度,结果以(ug/L)表示,每个检测样本均设复孔。按照所用检测试剂推荐参考值12.3±4.3ug/L,本研究认为当检测结果小于8ug/L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过低。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相关分析采取Logistic回归法进行统计分析,自变量以逐不回归方法进入方程,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相关因素取值方法见表1。其中老年定义为患者年龄大于60岁,营养不良定义按照欧洲NRS 2002[2]定义为风险评分大于3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纳入患者86例均完成检测,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平均9.21±3.61 ug/L,其中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降低患者35例,最低达3.67 ug/L。全部患者均行血清碱性磷酸酶生化检测,其中低于检测值18例,占20.93%,其中1例狼疮肾炎患者在初诊狼疮后1年发生股骨头坏死,留取其股骨头摄片见图1,回顾分析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为3.95ug/L,显著低于正常。

2.2 危险因素分析

按照研究方法统计患者是否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降低分为低表达组及正常组分别统计其合并危险因素情况见表3。按多因素统计回归显示长期使用激素、女性、营养不良与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相关(P<0.05),以长期使用激素OR值最大。详见表4。

3 讨论

慢性肾脏疾病可能因多种原因发生骨病,其表现多样,肾病综合征特别是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中可见到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在终末期肾脏疾病中可以见到骨矿化不量,纤维骨炎等。由骨病引起的并发症已经严重影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慢性肾脏疾病中存在的骨骼相关的并发症十分必要。

虽然慢性肾脏疾病骨病表现多样,而且发病机制和始动因素不一,但都存在骨代谢活动异常,成骨活动低下或破骨活动增强都可能导致骨骼相关疾病。本研究所监测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为成骨活动指标,已在内分泌及骨代谢性疾病中广泛使用[3]。在正常人体代谢中,骨骼是分泌碱性磷酸酶的重要器官,其分泌量约为总碱性磷酸酶的50%[4]。在病理状态成骨低下状态骨骼分泌碱性磷酸酶明显减少。我们以往所进行的全血碱性磷酸酶并不能充分反映骨分泌碱性磷酸酶情况,而在本研究中我们也仅见有18例患者全血碱性磷酸酶降低,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相比,提示全血碱性磷酸酶敏感性尚有缺陷。

我们选择的相关指标分析都是临床中我们认为可能慢性肾脏疾病中与成骨代谢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终末期肾病可能导致成骨代谢低下的因素比较多,而本研究纳入例数有限,尚不足满足讨论太多危险因素条件,所以本研究仅涉及讨论终末期肾脏疾病是否为成骨不良的单独危险因素。

从本研究结果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女性,营养不良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相关,P<0.05。提示以上因素可能是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骨形成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以激素的长期使用影响最为明显,OR值达12.38,这与激素相关骨质疏松研究一致[5],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本研究中出现的1例在长期使用激素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女性狼疮患者,从CT摄片看其骨密度降低比较明显,可进一步印证我们的研究结论。我们也注意到,终末期肾脏疾病按照本研究结果并不是成骨不良的危险因素,我们分析这可能和终末期肾病影响骨代谢是全方位的,可能不仅仅是骨形成不良,也可能导致骨破坏增多,所以从整体上讨论终末期肾病对成骨的影响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还需要我们下一步工作去进一步证实。

综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可能是一个慢性肾脏疾病骨形成障碍的重要监测指标,对于长期使用激素激素、女性、伴随营养不良的患者应注意其可能伴随的成骨活动低下及相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慢性肾脏疾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M].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NKF-K/DOQI工作组,2003:1-7

[2]JENSKONDRUP,HENRIK HOJGAARD RASMUSSEN,OLEHAMBERG,et al.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a new meth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ntrolledc linical trials[J].Clinical Nutrition(2003),22(3):321-336.

[3]Laura K.Trento,Adalgisa Pietropolli,Carlo Ticconi,et al.Role of type I collagen C telopeptide,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osteocalcin in the assessment of bone stat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Research.2008,35(1):152-159.

[4]Pagani F,Francucci CM,Moro L.Markers of bone turnover: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J].J Endocrinol Invest.2005;28(10Suppl):8-13.

上一篇:女儿好想谈恋爱下一篇:《四季》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