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损害性疾病

2024-11-20

肾脏损害性疾病(精选7篇)

肾脏损害性疾病 篇1

近年来, 我国随着人口老化和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400万的糖尿病和7200万高血压患者最后可发展成肾病, 并最终死于肾功能衰竭[1]。早期发现肾脏损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临床常评估和预防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目前, 功能损害的指标如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敏感性较差, 只有在较严重的肾脏损伤和病变时才会有异常表现, 且易受人为因素和肌肉量、身体状态及药物等因素影响, 都不能真实地反映GFR和肾功能损害程度, 尤其不能真实反映早期肾功能受损情况, 对临床在肾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指导价值有限。足细胞是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 是终末分化细胞, 位于肾小球基底膜最外层[2]。足细胞的减少和丢失成为了反映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和肾小球硬化进展的重要观察指标及预测指标。也是近年来临床上诊断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3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9月在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患者, 其中男78例, 年龄48~73岁, 女54例, 年龄48~65岁, 其中高血压, 糖尿病 (DM) 、糖尿病肾病 (DN)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分别23例、51例、36例、13例、9例。21例正常对照为2008年5~10月在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人群, 年龄46~62岁, 均排除肾脏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各检测标本按实验要求留取。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P<0.001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

1.2 试剂和方法

胱抑素C (Cys C) 、血清肌酐 (SCr) 、血清尿素氮 (BUN) β2微球蛋白 (β2-MG) 等试剂由利德曼公司提供, 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采用广东虹业抗体科技有限公司的免疫比浊法试剂, 实验对象血标本均早上空腹采血, 离心后检测。尿液标本为中段晨尿, 按试剂说明书处理。以上各项检测指标参数均按照说明书设置。所用仪器为日本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0软件,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P<0.001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PCX和肾功能水平

见表1, 各组患者尿液中PCX与CysC、Cr、BUN、β2-MG水平呈正相关,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各组患者中, PCX水平以糖尿病肾病组最高。糖尿病肾病 (DN)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等组患者PCX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

2.2 PCX和肾功能指标的异常检出率

见表2, 高血压和糖尿病 (DM) 、糖尿病肾病 (DN)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组患者PCX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1.7%、18.2%、66.7%、100%、100%,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组中PCX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肾功能指标。

3 讨论

肾脏层上皮细胞 (又称足细胞, podocyte) 、内皮细胞和肾小球基底膜 (GBM) 组成肾小球滤过膜, 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维持毛细血管撑的结构稳定、调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GBM的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3]。正常人体肾脏内成熟的足细胞是一种终极分化的细胞, 在分化成熟后不再发生有丝分裂, 不具有增殖能力, 足细胞在各种致损伤因素的作用下可发生非形态学和形态学以及细胞骨架成分的变化, 而足细胞的损伤则导致基底膜裸露, 后者与壁层上皮细胞粘连形成节段硬化, 造成肾小球的不可逆性损伤[4], 从而发生肾小球性蛋白尿、血尿。尿蛋白是公认的与肾脏疾病进展相关的独立因素之一, 足细胞能摄取滤过的蛋白, 造成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5]。足细胞损伤后, 由早期的足突融合, 如足突回缩、整个足突消失, 发展至足细胞胞体缩小, 假囊形成, 阴离子电荷减少, 最终足细胞从GBM上分离、脱落到肾小囊中, 随尿液排出, 因而尿中足细胞检测阳性。研究表明当足细胞数减少10%~20%时, 即开始出现肾小球硬化过程[6]。

足细胞体伸出许多突起 (足突, foot process, FP) , 相邻足突经细胞结相连组成肾小球的裂隙膜, 裂隙膜由许多蛋白组成[6], 包括nephrin、podocalyxin、CD2AP[6]、ZO-1、FAT[6]、podocin[6]等。nephrin、podocin等蛋白在神经组织也表达, 特异性稍差, 而podocalyxin是足细胞中最特异的标志蛋白, 只存在于足细胞上, 且是足细胞表面的主要组成成分。podocalyxin与其他蛋白在足细胞表面形成阴离子外衣, 并通过电荷的相斥而维持足突相互分开, 控制足细胞裂孔的开放, 维持肾小球囊腔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 podocalyxin通过ezrin和NHERF2 (Na+/H+交换子调节子) 与细胞骨架肌动蛋白 (actin) 在足细胞顶膜区形成免疫共沉淀复合物, 与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等结构蛋白相连[6], 以识别浆膜上的一种多蛋白信号复合体, 调节足细胞和裂隙膜的结构。

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tatin C, Cys C) 是目前临床认为能准确反映GFR的可靠指标, 特别是能反映早期GFR障碍。Cys C是一个由122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 是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的成员之一, 具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性质, 在所有的有核细胞稳定表达。Cys C几乎完全被肾小球滤过, 然后被肾小管吸收和降解。因此, 血浆或血清中的Cys C的浓度就由肾小球滤过率决定。但血清Cys C在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方面也不过理想。因为, 只有在肾小球滤过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时, 血清Cys C含量才有明显的上升。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 足细胞损伤和脱落是肾病最早期的病理改变。当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引起肾脏损伤时, 足细胞首当其冲, 开始表现为形态方面的改变, 如足突融合、收缩, 胞体缩小, 假囊肿形成等变化, 接着与血管基底膜剥离, 脱落至肾小囊中, 随尿液排出。足细胞脱落后, 血管基底膜裸露, 打破了毛细血管袢血压与肾小囊内静水压之间的平衡, 毛细血管扩张, 直至与肾小囊壁层细胞粘连。此外, 足细胞脱落后大量蛋白渗漏, 使毛细血管袢透明样变性, 这些因素都是最后导致肾小球硬化的关键[7]。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证实, 尿液中足细胞的出现是诊断早期微小病变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最有效的方法[7]。

在本文的结果中, 高血压与糖尿病组POX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1.7%和17.5%, 与其他肾功能指标比较未有明显变化, 但在水平上的变化却比其他指标显著, 说明POX在肾功能早期损害中, POX比较敏感。在糖尿病肾病 (DN)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等组患者中, POX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6.7%和100%, 100%。特别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组, POX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肾功能指标, 其水平升高也较明显。而在肾病综合征组中, 和指标的异常检出率都较高, 升高的水平方面, Cr和BUN的变化水平较大, 这说明Cr, BUN等指标在反映肾功能早期损害方面的敏感性较差, 只有在肾功能明显受损时才能有显著变化, 这和国内的一些报导相一致[7]。在各组结果中, 糖尿病肾病组的POX水平升高较明显, 糖尿病的病理特征是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堆积, 系膜变宽, 基底膜变厚。肾小球基底膜成分改变及细胞外基质聚积是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性改变, 另外, 高血糖可能通过加速足细胞的分泌过程, 从而影响肾小球基底膜的正常结构, 在DN时足细胞脱落增加。因此, 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 POX水平的变化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 POX在诊断肾小球早期损害中是一项较为理想的指标, 同时, 由于POX是检测患者的尿液, 尿液本身受喝水, 运动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检测中应留意各种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琪, 汪建国, 潘涛, 等.Synaptopodin在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4, 13 (4) :487.

[2]李惊子, 黄海长, 刘颖, 等.检测尿足细胞在活动性肾小球疾病中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37 (5) :463-466.

[3]成丽岚, 郑少雄.足细胞损伤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08, 14 (3) :412-413.

[4]朱吉莉, 丁国华.蛋白尿形成相关足细胞的结构蛋白[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06, 27 (7) :540-544.

[5]于宏, 朱元开, 杨颖, 等.成人微小病变肾病血管病变与足细胞排泄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28 (9) :732-735.

[6]Zhou H, Cheruvanky A, Hu X, et al.Urinary exosomal tran-scriptionfactors, a new class of biomarkers for renal disease[J].Kidney Int, 2008, 74 (5) :613-621.

[7]朱斌, 王朝晖, 潘晓霞, 等.迟发性家族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的足细胞分子基因突变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8, 24 (9) :619-626.

抗病毒药物的肾脏损害 篇2

本文主要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HIV蛋白酶抑制剂等所导致的肾脏损害加以概述。

1 导致肾脏损害的机理

1.1 药物结晶阻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衰竭

多数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由于在尿液中溶解度较低,在大剂量使用或有效血溶量不足时,多能形成结晶、沉积于肾小管,从而导致肾小管内阻塞引发急性肾衰竭。常见的药物如下:

1.1.1 阿昔洛韦(acyclovir)

主要应用于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该药物血浆白蛋白结合率低(约9%~33%),在肝脏代谢,主要由肾脏排泄,口服时约14%以原形随尿排泄,静脉注射时约45%~79%以原形随尿排泄,微溶于尿液,在尿生理pH值(5.0~7.0)状态下最大溶解度为2.5g/L,溶解度较低,因此,当血容量不足、尿液浓缩或快速静脉注射(如500mg/m2)时更易形成结晶、阻塞肾小管,在集合管中可见到大量药物结晶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口服给药或小剂量静脉注射时一般不易引起肾脏损害,但在严重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导致肾脏损害。

1.1.2 地那韦(indinavir)

主要应用于HIV感染,是HIV特异的、竞争性蛋白酶抑制药物,与HIV蛋白酶活性部位结合而抑制病毒活性,使其生成为无感染性、未成熟病毒颗粒。茚地那韦约19%以原形随尿排出,但在尿生理pH值(5.0~7.0)状态下溶解度非常低,如在pH值6.0时,溶解度为0.35g/L,在pH值7.0时,溶解度仅为0.02g/L,在尿中的溶解度较之阿昔洛韦更低,因此,在使用不当时,茚地那韦更易在肾小管形成结晶、阻塞,导致急性肾脏损害。其它该类药物,如利托那韦(ritonavir)和沙奎那韦(saquinavir)等,也有相同导致急性肾衰竭的病例报告。

1.1.3 更昔洛韦(ganciclovir)

主要用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也主要通过在肾小管形成结晶、阻塞导致急性肾脏损害。

1.2 导致肾小管毒性损伤或坏死致使急性肾衰竭

许多抗病毒药物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直接毒性损伤作用,作用途径包括诱导上皮细胞凋亡、损伤上皮细胞转运蛋白(主要包括human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和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和线粒体[4,5,6],对肾小管毒性作用轻者,表现为近端或远端肾小管功能异常,重者表现急性肾小管坏死,尤其是在原有肾脏疾病或同时使用其它肾毒性药物时更容易发生,常见的药物如下:

1.2.1 西多福韦(cidofovir)

主要应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体外抗病毒作用约是更昔洛韦的10倍,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直接毒性损伤作用,表现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和(或)急性肾衰竭,当和其它具有潜在肾毒性药物,如膦甲酸钠、两性霉素B、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N-喷他脒等药物合用时,更易导致急性肾小管损伤。也有西多福韦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报告。

1.2.2 阿德福韦二匹伏酯(adefovir dipivoxil)

常用于HIV感染,是一种三磷酸腺苷类似物,主要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及细胞膜转运蛋白,表现为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可出现Fanconi综合征)。阿德福韦二匹伏酯的肾脏毒性作用通常比较轻。

1.2.3 替诺福韦(tenofovir)

主要用于HIV感染,是HIV逆转录酶的抑制剂,活性形式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阴离子转运蛋白排泄,若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积聚,能直接导致肾小管毒性损伤。

1.2.4 膦甲酸(foscarnet)

常用于CMV感染,是一种焦磷酸盐类似物,能抑制病毒DNA多聚酶或RNA逆转录酶,可导致程度不等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轻者表现为肾小管功能障碍,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

1.3 导致肾小球疾病

有文献报告[7,8,9],在使用干扰素、伐昔洛韦(valaciclovir)和膦甲酸等抗病毒药物时出现了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病理为微小病变、局灶增生性肾炎、新月体性肾炎,以及肾小球中微血栓形成,其机理尚不清楚。

2 临床表现

2.1 在肾小管结晶导致的急性肾脏损害(crystal nephropathy)

2.1.1 阿昔洛韦

在抗病毒药物导致的肾脏损害中,阿昔洛韦是最常见的药物之一,国外文献报告肾损害发生率约12%~48%,由于该药物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在肾小管易形成结晶、阻塞,以及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因此,导致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急性肾衰竭或肾小管功能损伤[10]。

在1996年~2003年间,我国有117篇文献报告了470例应用嘌呤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包括更昔洛韦、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喷昔洛韦和泛昔洛韦)的不良反应[11],其中导致肾脏损害22例,占4.68%,均为阿昔洛韦所致,表明该抗病毒药物在我国导致的肾脏损害也并不少见,22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肾衰竭(15例,占68.2%)、肾绞痛(5例,占22.7%),其中3例伴有镜下血尿,2例有肉眼血尿,有1例患者(占4.5%)表现为轻度蛋白尿。

根据2007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病例报告,阿昔洛韦导致的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急性肾衰竭、肾功能异常、肾小管损害、肾绞痛以及血尿等,其中急性肾衰竭约占64.7%,导致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特点是:①多发生在老年、有效血容量不足和伴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②与静脉给药的剂量、浓度和速度相关,主要为超剂量使用、静脉滴注速度快(滴注时间多不足1小时)、药物浓度配制过大(如750mg药物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③采用口服和静脉两种剂型联合用药;④药物配伍不正确,与其它肾脏毒性较大的药物合用;⑤用药至发生血尿的时间比较短,可数小时或数日,最长不超过2周,以速发为主,发生血尿时多伴有肾绞痛或脊肋区酸痛、以及恶性、呕吐等;⑥急性肾衰竭的病理特征是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间质性肾炎;⑦停药后积极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遗留肾功能损害,也有少数患者遗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据国外文献报告[10],阿昔洛韦导致的急性肾脏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的24~48小时,临床表现与我国报告的病例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少数患者可伴有腰背和腹部疼痛,尿检可有血尿和白细胞尿,以及双折射针样的药物结晶,在阿昔洛韦导致的肾衰患者中,约38%~50%的患者在停药后血清肌酐水平能完全恢复正常。

2.1.2 茚地那韦

由于茚地那韦主要经尿排泄,以及在尿液中溶解度比较低,因此在使用时对肾脏的损害主要为药物结晶、阻塞所致,国外文献报告,除急性肾衰竭常见外,约8%的用药患者出现泌尿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肾绞痛或腰痛、肉眼血尿,约20%患者尿检可见药物结晶,部分患者可形成肾结石,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茚地那韦的硫酸盐,结石易碎,X线能穿透[12]。停药和对症治疗后,茚地那韦导致的急性肾脏损害多可自行恢复,长期使用,药物结晶也可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

2.13更昔洛韦

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也能在肾小管形成结晶、导致肾功能损害。据国外文献报告[13],20例骨髓移植的患者在接受更昔洛韦(5mg/kg,每日2次,2周后维持治疗为每周5次)治疗至120天时,有4例肾功能正常患者(占20%)血清肌酐水平超过了2.5mg/dL。

2.2 对肾小管的急性毒性作用

2.2.1 西多福韦

肾小管具有直接毒性作用,重者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急性肾衰竭,轻者主要为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14],表现为肾性糖尿、轻度蛋白尿,以及血清钾离子、磷酸盐、碳酸盐和尿酸水平改变,少数患者可出现Fanconi综合征,部分患者可伴有远端肾小管酸中毒。除上述肾小管功能损害外,西多福韦还常可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损伤。在150例HIV感染患者中静脉应用西多福韦(5mg/kg每周1次,2周后,3mg/kg或5mg/kg每2周1次维持治疗)治疗,在接受治疗的115天内,50%的患者出现了蛋白尿(>100mg/dl),12%的患者血清肌酐升高≥0.4mg/dl[15]。在82例干细胞移植患者中静脉应用西多福韦(5mg/kg,每周1次维持治疗)治疗,在接受治疗的134天内,25%的患者血清肌酐出现了明显升高[16]。

2.2.2 阿德福韦二匹伏酯

多数导致轻度或中度的肾小管毒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肾性糖尿,以及血清钾离子、磷酸盐、碳酸盐和尿酸水平改变,阿德福韦二匹伏酯导致的肾小管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如口服10mg/d至144周时,未发现明显的肾小管损害[17],而口服超过30mg/d至72周时,约22%~50%的患者出现近端肾小管功能损害[18],口服120mg/d至48周时,约22%~32%的患者出现近端肾小管功能损害和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超过0.5mg/dL[19]。

2.2.3 膦甲酸

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和急性肾衰竭,据美国1989年一项临床荟萃研究报告,在189例应用膦甲酸治疗出现肾脏损害患者中,急性肾衰竭患者占27%[20]。一般在减少剂量或停药后数周,膦甲酸所致肾脏损害多可恢复正常。

2.2.4 替诺福韦

对肾小管的毒性作用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肾性糖尿、血清磷离子水平降低和轻度肾功能减退,可伴有轻度蛋白尿,肾活检病理显示,肾小球未见明显病变,主要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罕有替诺福韦单独使用导致Fanconi综合征的病例报告,较常见有与其它抗病毒药物,如利托那韦、地达诺新(didanosine)等同时应用导致Fanconi综合征的报告[21,22]。通常在使用替诺福韦20周后出现上述表现,停药1~10周[平均(4.7±2.9)周]后多可恢复正常[23]。据加拿大多伦多四个中心172例使用替诺福韦随访3月~25月(平均16月)的研究报告[21],16%患者血清磷水平≤0.71mmol/L,11%患者血清磷水平≤0.61mmol/L,8.7%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上升超过基础水平的1.5倍,在62例尿检患者中,27(占43%)例患者存在程度不等蛋白尿。

2.3 肾性尿崩症

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药物不良反应数据显示,在359例药物导致的肾性尿崩症患者中膦甲酸钠导致的患者15例,约占4.2%,有研究表明,膦甲酸钠主要通过抑制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水通道(aquaporin-2)导致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反应低下,致使患者表现为多尿,以及口渴、多饮等[20,24]。也有茚地那韦、西多福韦、替诺福韦,以及地达诺新等抗病毒药物导致肾性尿崩症的病例报告,但发生机理可能与膦甲酸钠并不相同,替诺福韦所致的肾性尿崩症可能与集合管和髓袢上皮细胞转运蛋白(如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有一定关系[25]。

2.4 Fanconi综合征

目前,美国FDA已批准上市的HIV蛋白酶抑制剂有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nelfinavir)、安普那韦(amprenavir)和罗品那韦(lopinavir) 6个药物,根据2008年2月美国FDA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The FDA Adverse Reporting System)的数据显示[22],自2001年至2006年共报告Fanconi综合征患者164例,其中83%的病例是HIV蛋白酶抑制剂和替诺福韦同时使用的患者,34%的病例是HIV蛋白酶抑制剂和地达诺新合用的患者,提示在应用HIV蛋白酶抑制剂、地达诺新,尤其是同时使用替诺福韦时,应高度警惕导致Fanconi综合征的可能。

2.5 肾小球疾病

在应用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中,约25%的患者出现了轻度或中度的蛋白尿,约10%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肾活检病理包括微小病变、局灶增生性肾炎、新月体性肾炎,在应用干扰素α和伐昔洛韦治疗导致急性肾衰竭患者中,肾活检发现肾小球内有微血栓形成的病例[7,8,9],也有膦甲酸沉积在毛细血管腔导致肾小球损害的病例报告[26]。

2.6 慢性肾衰竭

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茚地那韦和西多福韦,也可导致慢性肾衰竭,表现为肾脏萎缩,以及伴有高血压等[2,3]。

3 预防与治疗

重视预防是避免或减轻抗病毒药物导致肾脏损害的关键。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患者每日摄水量应在2~3L以上,保持充足的尿量(应在100~150ml/h以上),能较好预防药物在肾小管的结晶、阻塞,可使药物导致肾脏损害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如可使膦甲酸导致的急性肾衰竭从60%下降至10%~20%。对抗病毒药物的用法,应避免大剂量、高浓度、短时间内快速静脉滴注,对于老年人、合并有基础肾脏病的患者,及时调整用药途径、间隔、剂量以及静脉滴注时间,避免与其它具有潜在肾脏毒性的药物同时应用,如造影剂、含铂制剂、两性霉素B、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在合用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时也应高度警惕,对于老年、使用利尿剂或可能存在有效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

如对于西多福韦的使用,国外学者建议,在应用的第1周内,避免和其它任何具有潜在肾脏毒性的药物同时使用,当患者血清肌酐>1.5mg/dl或肌酐清除率<50ml/min、尿蛋白>100mg/L,以及发现肾性糖尿时,应减量或避免使用[27]。

对抗病毒药物导致的肾脏损害目前无特异解毒药物,临床主要采用对症和支持治疗,一般情况下,早期发现和及时停药后,多数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正常,但也有少数患者遗留程度不同的肾功能损害、甚至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如阿德福韦二匹伏酯导致的近端肾小管和肾功能损害,在停药后平均恢复的时间约15周,若肾小管和功能损害超过41周,约有16%的患者不能完全恢复。由于多数抗病毒药物分子量小、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液透析治疗有比较好的清除疗效,如血液透析6小时,能将患者血液中60%的阿昔洛韦清除。

肾脏损害性疾病 篇3

1 EHF的概况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 是十余种病毒性出血热 (viral hemorrhagic fevers, VHF) 中分布较广, 发病数较多, 危害性较大的一种。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 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 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EHF的主要传染源为老鼠, 在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可通过草螨叮咬、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染。我国为重疫区, 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性极大的一种病毒病, 可四季散发。春季是鼠类开始繁殖的季节, 也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季节。

2 发病机理

本病发病机理迄今仍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提示本病发病可能与病毒作用和机体免疫反应参与有关。HFRS的最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毛细血管损害, 毛细血管的扩张和通透性增强造成的大量渗出是HFRS的重要发病基础。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 前列腺素E2, 内皮素等明显增加, 提示细胞因子, 炎症介质等大量释放, 参与内皮细胞的损害, 加重血管损伤。本病的肾脏损害与一般急性肾小管坏死相同, 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受损,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能与肾内肾素增加有关。HFRS患者的少尿期处于急性肾衰的持续状态, 其病生特点有: (1) Ⅲ型变态反应仍在继续, 免疫复合物呈高浓度阳性反应; (2) 患者常表现为低蛋白血症, 稀释性低血钠、低血氯。血钾以低为主, 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血钾升高; (3) 全血粘度升高, 引起血流粘滞, 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 微循环障碍。 (4) 凝血功能继续受损, 血小板处于低谷; (5) 少尿期分解代谢亢进, 氮质血症进展迅速, 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3 血液透析治疗

HFRS极易合并MOF, 其中以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是最为严重的合并症之一, 也是HFRS主要的死因。血液透析作为非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对于病情改变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它可以缓解或控制急性肾衰的严重合并症, 改善预后。

3.1 透析指征:

(1) 少尿超过5d或尿闭2d以上, 经利尿等治疗无效或尿量增加缓慢, 尿毒症表现日趋严重, 血尿素氮大于80~100mg/dl。 (2) 高血容量综合征保守治疗无效, 伴肺水肿、脑水肿及肠道大出血者, 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3) 合并高血钾 (6.5毫克当量/dl) , 心电图出现高血钾图形, 用一般方法不能缓解者。 (4) 凡进入少尿期后, 病情进展迅速, 早期出现严重意识障碍, 持续性呕吐、大出血、尿素氮上升速度快, 每日超过20mg/dl (高分解代谢型) , 可不拘于少尿天数及血液生化指标, 尽早透析。

3.2 透析方法:

采用临时血管通路或股静脉置三腔管通路。进入少尿期后开始血液透析, 可隔日1次, 至尿量增加后即减少为3~5d/次。透析时间每次维持5h。使尿素氮 (BUN) 保持在18mmol/L以下, 直至进入多尿期, BUN、血钾不再上升后停透。可采用透析液成份:Na+138mEq/L、K+2mEq/L、Cl-110mEq/L、Ca2+1.5mEq/L、Mg2+05mEq/L、HCO-29mEq/L、CH3COO-4mEq/L。血流量200~300ml/min, 透析液流量500ml/min。

3.3 透析时机:

在少尿期或无尿阶段尽早血液透析有利于改善HFRS患者的预后, 应适当将血液透析指征放宽, 提前至少尿期3d或无尿期开始即进行预防性血液透析, 可减少高血容量综合征及肺水肿的发生频率, 以便取得更佳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此外, 临床上应根据高血容量、肺水肿情况及尿素氮、肌酐、血钾等指标调整血液透析频度和持续时间。

3.4 肝素的应用:

对无凝血机制障碍和出血倾向者采用低剂量肝素化 (首剂用量0.2mg/kg, 维持量4~6mg/h) ,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 (1) 有利于血液中胍基琥珀酸、酚类及其它小分子有害物质的清除; (2) 能恢复血小板第Ⅳ因子的功能, 具有纠正血小板粘附性不足; (3) 能阻断DIC的发展。

3.5 注意事项:

血液透析过程中应避免: (1) 严重的失衡综合征; (2) 多脏器功能衰竭; (3) 延误透析或中断透析。

4 结论

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是流行性出血热 (EHF) 最为严重的合并症之一, 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血液透析治疗是目前治疗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尽早应用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宋干.流行性出血热[M]//.耿贯一, 主编.流行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829-870.

[2]于丹萍.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发病学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 1997, 36 (1) :66.

[3]胡树连, 齐范, 张时纯, 等.血液透析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73例疗效观测[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8, 6 (4) :242.

[4]朱文斌.血液透析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急性肾衰46例报告[J].中华肾脏病杂志, 1987, 3 (5) :245.

肾脏损害性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3月门诊入选120例年龄在35岁~75岁的医疗记录证实的高血压肾病病人 (诊断标准按照高血压指南2010版本) , 并居住在本社区半年以上。排除标准:原发性肾脏损害, 如慢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继发性肾脏损害, 如红斑狼疮、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物和肾毒性中草药;糖尿病等。所有参加者均做到知情同意。病人在约定日来到调查中心, 由通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问卷式调查, 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家族史、行为习惯等, 并接受体格检查和血尿检测。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尿白蛋白的标准: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mg/mmol) 男性<2.5, 女性<3.5或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在本调查中是检测晨尿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正常范围<20mg/L, 微量白蛋白尿为20mg/L~300mg/L, 显性蛋白尿≥300mg/L。血清胱抑素C≥1.09mg/L为升高。高血压肾病早期损害: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尿微量白蛋白在20mg/L~300 mg/L或者血清胱抑素C≥1.09mg/L, 尿常规蛋白检测阴性, 血肌酐正常范围, 无原发性肾病和其他继发性肾病的证据。

1.3 方法

1.3.1试剂与仪器检测方法

尿常规:试纸法, 尿中有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予复查。仪器:上海泰益尿十项分析仪AX-4280, 试剂采用原装配套试纸。尿微量白蛋白:高血压病病人3d内无发热, 12h内无剧烈运动并禁食, 留取晨尿, 应用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高血压病病人禁食12h, 清晨采空腹静脉血样5mL, 检测血清胱抑素C:透射比浊法。仪器使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采用日本wako试剂。

1.3.2干预方法

基线资料收齐后以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为单位把120例病人分为3个干预组和3个对照组, 组员16人~22人, 干预组2周1次参加群组活动。每次活动一般包括1.5h群组活动时间 (热身、健康教育、休息、问答互动) 和1h个体诊疗, 共计9次, 为期3个月。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一般知识、肾脏损害的检测、运动、饮食、药物、症状管理技能 (疲劳、生气、紧张管理) 、血压测量、如何与医生交流、制订行动计划等, 健康教育内容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对照组维持原来的社区高血压分组管理 (自主门诊就诊) 。

1.3.3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专人双份录入计算机, 并经过逻辑查错和一致性检验,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进入基线且资料齐全共120例,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在为期3个月的干预中, 由于高血压肾病病人中途退出、搬迁、住院等原因共流失样本9例, 其中干预组流失4例, 对照组流失5例, 样本总流失率为7.5%, 两组失访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全程参与本研究的111例 (干预组56例, 对照组55例) 社区高血压肾病病人。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支付方式、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程、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尿微量白蛋白与胱抑素C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5.4%和4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个月后两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6.8%和2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纵向比较同一组病人随时间变化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情况, 发现干预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在干预后第3个月时间点产生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在干预后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也下降,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清胱抑素C异常率分别为85.7%和85.5%,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个月后两组血清胱抑素C异常率分别是53.6%和41.8%, 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纵向比较同一组病人随时间变化的血清胱抑素C异常率情况, 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血清胱抑素C异常率均下降, 而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肾功能的常规检查包括血尿素氮、肌酐的测定和尿常规的蛋白定性, 一般只能在肾脏损害较严重时出现异常。2005年和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都明确提出尿微量白蛋白是高血压对肾脏靶器官损害的早期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也是评估心血管危险的一个综合指标[1], 它对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这一早期检查, 可以发现潜在的病变, 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及评价指标。胱抑素C是另一种反映肾功能的指标, 被推荐为是优于血清肌酐的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7], 且不受年龄、性别、肌肉量影响[8]。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虽是诊断肾脏早期损害的金标准, 但是留取标本困难, 临床操作麻烦, 社区门诊基本不开展。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胱抑素C检测项目在本社区开展多年, 标本收集方便, 临床操作简单, 医疗保险收费价格分别是30元和50元, 作为有效筛查肾脏早期损害的方法受到医生和病人的肯定。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开展此项目, 并推荐在社区高血压分组管理人群中每年检测1次, 早期发现靶器官损害, 及早干预, 指标异常病人3个月~6个月随访1次。本研究证实高血压肾病病人门诊检测发现异常后会定期随诊, 家庭医生通过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和改善肾血流量会使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从43.6%降到29.1%。血清胱抑素C的异常率从85.5%到41.8%,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社区常规管理主要表现为病人自主到门诊一对一的个体诊疗。对照组病人基线调查后常规到社区门诊就诊, 家庭医师会对检测的异常指标进行药物干预, 但是没有全面的系列的健康教育。群组管理是一种集诊疗与管理、集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又称为“共享诊疗 (shared medical appointments, SMAs) ”[9]。本研究是将患有高血压肾脏早期损害的病人组织在一起, 然后由家庭医生和护士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和个体诊疗的疾病管理模式[10]。一般每组以20人~25人为宜, 每次活动持续2.0h~2.5h, 一般包括热身、健康教育、休息、问答互动、个体诊疗, 其中1.5h群组活动时间、1.0h个体诊疗。此管理模式强调医务人员和病人共同制订行动计划来改变行为, 并在活动中克服困难, 改变不良行为, 达到目标, 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本课题干预组在为期3个月的干预过程中出席率83.1%。本研究发现。干预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在干预后第3个月从55.4%下降到26.8%,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胱抑素C异常率干预后从85.7%下降到5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群组管理模式在改善高血压病病人的健康知识、行为方式和危险因素方面有更多优势[11,12,13]。

4 小结

高血压群组管理和社区常规管理有利于改善高血压肾病病人的肾脏损害, 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开展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胱抑素C的检测项目, 高血压分组管理人群定期检测。群组管理有更多的优势, 医护合作优势互补,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作用更大, 建议门诊招募病人纳入群组管理。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群组管理和社区常规管理对高血压肾脏早期损害病人的肾损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高血压肾病病人分为干预组 (60例) 和对照组 (60例) , 干预组实施为期3个月的群组管理, 对照组接受社区的常规管理, 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胱抑素C。[结果]干预后两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和胱抑素C异常率都下降, 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个月后干预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从55.4%下降到2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胱抑素C异常率干预后从85.7%下降到5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血清胱抑素C的异常率从85.5%下降到4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血压群组管理和社区常规管理都有利于改善高血压肾病病人的肾脏损害, 群组管理具有更多的优势。

肾脏损害性疾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RA合并肾脏损害患者,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 我院肾内科住院病人, 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RA诊断标准, 同时具有肾脏受累表现。年龄18~48岁, 平均 (31.1±10.1) 岁, 其中女性14例, 男性6例, 病程1~10年, 首次发病3例, 复发17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20例患者口服爱若华50mg/d×3d, 第4天开始20mg/d维持, 连续口服6个月后, 观察期内不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制剂。

1.2.2 观察方法及项目

开始治疗前4周每周查肝功能 (ALT) 、尿常规、血常规, 1个月后复查2 4 h尿蛋白定量, 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 、血尿素氮 (BUN) 、血浆总蛋白 (TP) , 白蛋白 (ALB) , 血沉, 类风湿因子, C反应蛋白以及用药期间所有不良反应。

1.2.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24h尿蛋白定量<0.15g, 血清白蛋白恢复正常, 肾功能正常;部分缓解:24h尿蛋白定量下降≥50%, 血清白蛋白上升, 肾功能无变化;无效:24h尿蛋白下降<50%或肾功能恶化。

2.2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5例, 部分缓解13例, 无效2例。

2.3 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变化

治疗1~2周后浮肿开始消失, 2~8周尿蛋白减少, 肝肾功能趋于正常, 血沉下降, 类风湿因子滴度下降。RA合并肾脏损害治疗前后的实验室结果见表1。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恶心、上腹不适, 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ALT、AST升高, 经对症治疗后降至正常。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病, 特征是对称性多关节炎, 患者可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肾炎、心包炎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既往认为RA伴有肾脏损害较少见, 但近年来报道较前明显上升, 与以前认识不足有关。现认为RA合并肾脏损害主要有: (1) 原发性肾脏病, RA严重血管炎可引起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2) 继发于应用青霉胺、金制剂及非甾体抗炎药的肾损害, 前二者主要表现为膜性肾小球肾炎, 后者常表现为肾小管的损害; (3) 肾脏淀粉样变, 预后差。爱若华作为SAARDS是一种相对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口服吸收后在肝脏和肠壁内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二氢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从而抑制嘧啶的从头合成, 抑制活性淋巴细胞的增殖, 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 阻断其对B细胞的影响, 抑制抗体产生, 减轻炎症反应, 能减少Ig G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的沉积, 减轻肾小球肾炎的病理表现, 且爱若华副作用小, 耐受性好, 我们观察的20例RA合并肾脏损害的患者用爱若华治疗, 总的有效率为90%,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 无需检测血药浓度, 且爱若华在市场中的售价适中, 能够被大多数患者接受, 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于孟.现代风湿性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00.

[2]温慧, 郭志军.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5, 18 (7) :998.

肾脏损害性疾病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仪器:日本OLY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 试剂:上海华士亚太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3) 标本来源:肾炎疾病组;均来自我院肾病内科住院患者血液标本, 并已经确诊为各种肾炎、肾病, 甚至尿毒症患者, 根据尿素氮的数值不同分为五组。其他疾病组:均为本院其他各科收治的各种疾病患者血液标本, 并且已经确诊为非肾源性疾病, 根据尿素氮的数值不同分为五组。

1.2 方法

(1) 收集以上两组无溶血、无黄疸的空腹血液标本, 离心沉淀, 取血清测定。 (2) 统计学处理:采用四表格及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法。

2 结果

按照, 病疾病组与其他疾病组进行分类结果展现:首先是肾炎疾病组BUN与Cr的测定结果及其比值, 分别有ABCDE五个组, 分别是A组48例、B组56例、C组43例、D组31例、E组23例, BUN (mmol/L) 分别是7.14~10.0、10.1~20.0、20.1~30.0、30.1~40.0和40.1以上, BUN (mmol/L) ×均值分别是8.60、15.35、24.52、34.91、44.86, S标准差分别是1.03、2.69、2.15、4.28、7.46, Cr (umol/L) X均值分别是324.4、561.7、898.9、1234.9、1538.1, S标准差分别是125.8、278.1、341.2、387.5、402.4, Cr/BUN分别是37.72、36.59、36.66、35.37、34.29。然后是其他疾病组BUN与Cr的测定结果及其比值, 同样有ABCDE五个组, A1组40例、B1组43例、C1组31例、D1组29例、E1组21例, BUN (mmol/L) 分别是7.14~10.00、10.01~20.00、20.01~30.00、30.01~40.00、40.00以上, BUN (mmol/L) X均值分别是8.68、17.48、24.99、35.29、43.95, S标准差数据分别是1.25、2.42、2.98、3.68、9.27, Cr (umol/L) X均值分别是116.0、174.4、337.0、507.7、569.2, S标准差数据分别是42.1、73.8、115.4、163.5、185.7, Cr/BUN13.36、9.89、13.49、14.39、12.95。

3 讨论

3.1 从以上数据结果可以看出:

肾炎疾病组与其他疾病组的Cr与BUN的比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结果, A与A1、B与B1、C与C1、D与D1、E与E1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3.2 从肾病疾病组与其他疾病组进行分类结果可见:

BUN数值相同的两组之间, Cr的浓度并不一致, Cr与BUN比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在临床上引发BUN增高的原因很多, 不能据此一项诊断, 需与其他测定项目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判断肾脏损害程度, 特别是Cr与BUN的比值的大小对肾脏损害程度意义重大。我们测定并分析了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前的Cr与BUN的值及其比值, 病例20例, BUN的平均值为 (35.55±9.85) mmol/L, Cr的平均值为 (1167.3±462.5) µmol/L, Cr/BUN的比值为32.83;透析后BUN的平均值为 (24.76±9.27) mmol/L, Cr的平均值为 (798.7±422.2) µmol/L, Cr/BUN的比值为32.23此组数值表明:透析后, Cr与BUN的深度均有所下降, 但是, 二者之间的比值却无显著性变化 (P>0.05) 。说明肾脏损害并没用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者之间比值越大, 对肾脏的损害就严重, 所以临床上以Cr与BUN的比值大小来判断肾脏的损害程度及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3.3 血液尿素氮的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分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个方面。生理因素:

高蛋白饮食引起血清BUN浓度和尿液中排出量显著升高等。病理性因素:常见于肾脏因素, 其次为非肾脏因素。血液BUN浓度增高的原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三个方面: (1) 肾前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失水, 引起血液浓缩, 由于血液浓缩, 可以引起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使血液中尿素潴留。这种情况可见于剧烈呕吐、幽门梗阻、肠梗阻和长期腹泻等。 (2) 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及中毒性肾炎都可能出现血液中BUN增高。 (3) 肾后性:如前列腺肥大、泌尿系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都可能使尿路阻塞引起血液中BUN增高。

3.4 肌酐是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 由肾脏排出。

体内的肌酸大部分与磷酸结合生成磷酸肌酸, 磷酸肌酸与能量代谢有关。在体外肌酐与肌酸可以互变, 在酸性溶液中, 肌酸及易脱水而变成肌酐, 在碱性溶液中, 肌酐则可变回肌酸。但是, 在体内肌酸脱水生成肌酐是一种不可逆反应。

本文就是为了探讨肌酐 (Cr) 、尿素氮 (BUN) 的检测值及肌酐/尿素氮 (Cr/BUN) 之比值在判断肾脏损害程度上的重要意义。利用的方法是分析由日本奥林巴士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的肾炎组和其他疾病组的Cr、BUN及CR/BUN的比值。分析结果是依据BUN的测得值的高低, 将肾炎组与其它疾病组分别分成五个值段, 同时记录Cr的对应值, 并且记算出Cr/BUN的比值。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常规检测BUN与Cr能反映机体内含氮化合物的代谢水平, 临床用于体内氮质血症的诊断和病情观察, 同时Cr/BUN的比值越大, 越是肾脏不可逆的重要指标。

蛋鸡肾脏病毒与营养性疾病的诊治 篇7

1 病毒性因素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主要症状为拉白色稀便如牛奶状, 极度怕冷、扎堆, 极度虚弱, 鸡表现脱水, 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 法氏囊肿大如球, 法氏囊内粘液增多, 粘膜表面有点状。

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5天后法氏囊开始萎缩, 肾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发病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管腔扩张, 管腔内有异染性细胞和均质性物质构成的管型, 间质有单核和细胞浸润, 充血。肾功能下降, 引起尿酸盐在肾脏沉积。

治疗:首先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0.5~lml。

1.2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的嗜肾毒株引起。此病多发生于15~40日龄的雏鸡, 死亡率高达40%, 它除了具有呼吸道症状, 如分泌物增多, 气管、支气管充血、出血炎症外, 还可见肾肿大、变形、出血、苍白, 多数呈斑驳状的“花肾”, 肾小管和输尿管因尿酸盐沉积而扩张, 输尿管内容物呈白色石灰乳样很明显。在严重的病例, 白色尿酸盐沉积, 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表面。

治疗: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 免疫接种是本病的关键, 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的免疫情况而定。不要随意推迟免疫程序。免疫接种时要采用活苗加死苗的方法免疫效果最好。

1.3 包涵体肝炎

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肾脏肿大, 呈灰白色出血点, 典型病变为肝肿胀、质地脆弱易破裂, 呈点状或斑马状出血, 并见隆起坏死灶, 肝脂肪变性。黄染出血, 心、肝内脏器管褪色变黄。

防治: (1)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措施为加强饲养管理, 杜绝传染源传人, 防止和消除应激因素。在饲料中补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 增强鸡的抵抗力, 加强禽舍和环境消毒; (2) 用土霉素原粉500g拌料700斤, 连用5~7天, 效果较好, 预防并发或继发细菌类疾病。

1.4 马立克氏病

本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以淋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传染性肿瘤病。其主要症状为病鸡精神委顿, 冠髯苍白, 食欲下降, 羽毛松乱, 下痢、脱水、消瘦、体重迅速下降, 后期萎缩昏迷, 瘫痪, 最后死亡。有个别鸡出现神经症状, 大劈叉, 一腿向前一腿向后, 翅下垂, 俗称“穿大褂”。剖检可见皮下干燥, 肌肉暗红、无光泽, 机体消瘦, 龙骨突出, 肾脏各组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少量的巨嗜细胞等大量的单核细胞增生, 浸润。由于受肿瘤细胞的挤压和压迫, 肾功能急剧下降, 引起拉白粪、稀粪。防治: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如果发现本病时, 要采用个别鸡淘汰, 大群用抗病毒加抗菌药控制继发感染。

鸡舍要注意勤消毒。本病重在预防,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 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损失亦起重要作用。由于马立克氏病毒的不同, 出雏可以采用马立克氏二价苗、马立克氏多价苗, 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1.5 产蛋下降综合症

当鸡只感染了引起产蛋下降综合症的腺病毒时, 可见到轻微的肾脏变化。对策:开产前接种EDS油乳剂灭活苗, 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淘汰带毒病鸡, 搞好消毒、水要卫生。

2 营养性疾病因素

家禽痛风是一种与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以及肾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病因有:

(1) 长期饲喂一些高蛋白饲料如豆粕、豌豆、肉骨粉、动物内脏等高蛋白饲料。如果是初产蛋鸡则蛋重较大双黄蛋多, 这样可以给养殖户带来短时间的经济效益, 而不注重科学的饲养方式。蛋白质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和核酸, 而核酸进一步分解, 最后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若日粮蛋白质含量过高, 核酸分解的能力超过机体的排出能力, 大量的尿酸盐就会沉积而引起肾肿, 严重的引起通风。

(2) 饲料中钙或镁的含量过高, 有的养殖户用蛋鸡料喂肉鸡, 有的用石灰石补充无机盐, 使钙的含量过高, 过高的钙或镁极易在机体内形成钙盐或镁盐, 从而对肾脏造成损伤。

(3) 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可发生痛风性肾炎, 而呈现痛风症状。维生素A具有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的功能, 若日粮中维生素A缺乏, 肾小管细胞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 造成肾小管的吸收排泄障碍, 而导致尿酸盐沉积。

(4) 饲料管理不当, 使维生素效价降低或本身添加不足引起的维生素长期缺乏。食道、气管、眼帘、输尿管粘膜角化、脱落, 导致体内产生尿酸及尿酸盐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使血中尿酸盐浓度上升, 从而引起尿酸盐沉积。如果用这样的饲料饲喂种鸡, 孵出的小鸡也最易患痛风而引起肾肿。

(5) 饲养管理不当, 如密度过大、运动不足, 环境阴暗、潮湿, 冷热应激、饮水不足等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治疗时首先调整日粮配方, 使蛋白调到正常水平, 适当补充维生素A, 注意多饮水。

3 鸡群发病后的综合防治措施

(1) 要注意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饲喂方法。根据发病鸡群采食量的下降程度, 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水平, 将能量提高到正常值的1.1~1.2倍。

(2) 要注意增加维生素的含量, 维生素A、B族可增加到正常值的2~3倍, 维生素E可增加到正常值的5~10倍, 同时还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和VD3, 由于维生素的加入量不易掌握, 可在饲料中加入复合维生素、超浓缩鱼肝油、浓缩复合VB、加补电解多维等。

(3) 要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脂肪含量。

(4) 增加饲喂的次数, 同时加入复合酶、大黄苏打片或中草药如健胃消食散、大黄末等, 可有效的提高鸡群食欲。

上一篇:高中英语合作性学习下一篇:农村电网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