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血流动力学(精选6篇)
肾脏血流动力学 篇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疾病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血压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很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0岁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60%,在≥80岁老年人群中此数值高达90%,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1]。据2000年美国肾脏病调查资料显示,在导致终末期肾病的疾病中高血压占第2位,约为28%,仅次于糖尿病肾病[2]。作为一种持续进展的疾病,早期诊断和监测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5例,均为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我院老年科住院患者,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WHO/ISH,1999年),年龄>60岁,病程10~30年。其中有25例(A组)血压控制不佳(此次入院发现血压>140/90mmHg,且在近3年内至少5次因血压波动入院)的患者,男24例,女1例,年龄61~88岁,平均(78±6)岁;另20例(B组)血压控制尚可(此次入院检查血压正常,且在近3年血压监测良好,未因血压波动入院),男16例,女4例,年龄61~80岁,平均(72±6)岁。入选者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300mg/24h),血生化检查无肌酐及尿素氮异常。另选取来我院体检的无高血压老年人20例作为对照组(C组),男16例,女4例,年龄69~86岁,平均(76±6)岁。所有患者及对照组均排除:糖尿病、恶性高血压、肾炎、多囊肾病、肾动脉狭窄病史、免疫系统疾病、肝脏疾病、凝血障碍、肿瘤等疾病。3组间年龄与性别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因老年人耐饿能力差,本检查均于下午进行,并嘱患者中午适当进餐,勿过食或进食产气食物。使用西门子sequar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4C 1-S探头,频率4.5MHz。检查时,先嘱患者取仰卧位,于中腹部在彩色多普勒显像辅助下显示左右肾动脉主干(RA),显示满意后于肾动脉起始段及中段取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再嘱患者取左、右侧卧位,分别显示右、左肾脏,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肾内外血流,在显示满意的情况下,于肾动脉远端、肾窦部的段动脉中段(SRA)、皮髓质交界处的叶间动脉中段(IRA)获取脉冲多普勒频谱。以上所有脉冲多普勒检查设定取样容积为2mm,调整血管与声束夹角≤60°,测量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收缩期加速时间(AT),仪器自动计算阻力指数(RI),所有参数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用Excel 2003建立的工作表,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A组及B组分别与C组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老年人在非空腹状态下检查,肾动脉尤其是肾动脉主干的显示中有3人单侧显示不满意,2人双侧显示不满意,130根肾动脉的显示满意率为94.6%。
在A组中,有3例发现单侧肾动脉起始段PSV>180cm/s,肾动脉与腹主动脉PSV比值(RAR)>3,怀疑肾动脉狭窄。后因年龄及身体状况等因素,未经肾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但经过药物降压治疗,血压得到较好控制。
剔除肾动脉狭窄侧的肾血流参数,对剩余显示满意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得出:A组三级肾动脉的EDV较C组减低,RI较C组增高,差异显著(P<0.05),而PSV、A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PSV、EDV、AT、RI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与C组比较,P<0.05
3 讨论
众多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已证实良性高血压持续存在5~10年,即可能出现肾脏病理改变,包括肾脏小动脉硬化和其后继发的缺血性肾实质损害[4]。RI为血管阻力指数,计算公式为(PSV-EDV)/PSV,受PSV和EDV影响,与血管弹性及肾间质改变有关[5],可以反映肾血管床的阻力状态,也是反映肾损伤及程度的敏感指标。本研究提示,长期高血压且控制不佳会加速血管硬化过程,使同年龄段老年人肾血流EDV明显降低,导致RI增高,而血压控制好的老年人的血流参数则与正常老年人无明显差异。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压、注意调整饮食、心理及生活规律并随时调整用药,保证血压在合理范围内,可以减轻高血压对肾脏血管的影响、减缓高血压所致肾脏病变的进程。
本次研究在A组中发现3例疑似肾动脉狭窄患者,此3例患者之前血压虽然波动但并非顽固不可控制,近期始有顽固的趋势,而他们之前因各种因素并未行肾动脉方面的检查。此次检查结果虽后来未经肾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但也提示,对于血压波动的老年患者应定期做肾动脉检查,有助于排除较常见于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另外,老年人耐饿能力差,而肾动脉检查时间较长,患者可能会因空腹等待时间过长而放弃检查。本研究中,所选患者均在非空腹状态下,肾动脉显示满意率为94.6%,与文献中空腹检查的满意率(93.9%)相似[6]。提示对于条件合适的老年人,可以适度放宽检查前的准备要求。
综上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可重复对比检测肾血流的方法,其血流参数中,RI较EDV不受检查部位、角度、时间的影响,更能真实地反映老年人肾脏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推测肾脏损害的程度,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目的 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将我院住院的4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2组,即血压控制不佳组(A组)和血压控制尚好组(B组),并选取20例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C组),均进行肾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获得三级肾动脉(肾主动脉、肾段动脉、叶间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收缩期加速时间(AT)和阻力指数(RI),在此基础上将2组高血压患者分别与C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老年人在非空腹状态下检查,肾动脉的显示满意率为94.6%。A组中发现3例肾动脉狭窄疑似病例。A组三级肾动脉的EDV较C组减低,RI较C组增高,差异显著(P均<0.05),而PSV、A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肾动脉的各项血流参数与C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条件合适的老年人,可以适度放宽超声检查前的准备要求。对于长期血压波动的老年人,应定期做肾动脉检查,及时排除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老年人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高血压肾病有重要意义;肾动脉的RI可作为高血压引起肾功能损害的监测指标之一。
关键词:超声检查,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肾动脉,阻力指数
参考文献
[1]郭艺芳.前言——加强老年高血压及其合并症的防治[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2):83.
[2]谌贻璞.对高血压小动脉性肾硬化症诊断的思考[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4):338-339.
[3]Conlon PJ,O Riordan E,Kalra PA.Newinsights into the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therosclerotic reno-vascular disease[J].Am J Kidney Dis,2000,35(4):573-587.
[4]程虹.小动脉性肾硬化症[J].西藏医药杂志,2005,26(1):23-25.
[5]Galesic K,Sabljar-Matovinovic M,Tomic M,et al.Renalvascular resistance in glomerular diseases—correlation of re-sistance index with biopsy findings[J].Coll Antropol,2004,28(2):667-674.
[6]秦卫,王芳,王梅,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7):508-511.
肾脏血流动力学 篇2
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是人体阻抗测量技术在心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一个应用,该方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原理衍生于欧姆定律,利用胸阻抗原理:脂肪、肌肉、骨骼、血液、肺的电阻抗不同,其中血液是导体,电阻抗最小,而胸腔中的脂肪、肌肉、骨骼、肺(暂不考虑呼吸时空气的变化)的电阻抗相对不变。当血液从心脏泵出流经胸腔大血管时,胸腔血流量增大,电阻抗减小,根据胸腔的电阻抗变化(ΔZ)及ΔZ对时间的.微积分dz/dt,即ICG,经过处理后可提供多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指数(SV/SVI)、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SVRI)、胸液水平(TFC)、速度指数(VI)、加速度指数(ACI)、射血前期(PEP)、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率(STR)、左心室做功/左心室做功指数(LCW/LCWI)等[3]。
肾脏血流动力学 篇3
关键词:超声动态评估,组织灌注技术,糖尿病患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糖尿病的发病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疾病,其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肾脏病变,为提高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率,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该院对超声动态评估组织灌注技术(dynamic sonographic tissue perfusion measurement,DTPM)改善糖尿病患者肾脏皮质血流灌注的具体效果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首选选择2013年3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按照其肾小球的过滤(glomerular fitration rate,GFR)情况进行分组:A组(正常),GRT≥90,共20例,包括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44.6±6.7)岁;B组(下降),GFR处于30~60之间,共40例,包括男性23例、女性17例。该组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为保证结果准确性,该组研究排除了其它原因所导致的肾脏功能病变、身体其他重大器官存在病变、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另外选择30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1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为(45.6±7.8)岁。该组入选对象不存在肾功能异常的情况,各项检查的生化检验结果均为正常。与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比较。
1.2 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北京东方迈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GE VOLUSON E10彩超仪器,并使用Pixel Flux软件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将仪器与心电图连接,之后需使患者保持侧卧位,并分别进行肾脏检查,检查过程中的相关操纵均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指示完成操作,确保得到的图像清晰准确。图像完成储存之后需要使用Pixel Flux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自动追踪患者的心动周期变化,进一步得到患者的平均灌注强度、平均血流速度、组织阻力指数。
1.3 统计方法
研究行SPSS 19.0完成数据分析,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t值进行检验,若得到P<0.05,则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平均灌注强度、平均血流速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组织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组与对照与患者相互比较,平均灌注强度、平均血流速度、组织阻力指数的统计学差异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中关于糖尿病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和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病原因与以下几方面因素相关:(1)遗传因素;(2)高血压;(3)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4)血糖升高所导致的代谢异常;(5)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1]。
相关研究证明,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所导致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肾小球高灌注和高滤过,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升高,并且如果在此期间患者的蛋白摄入含量有所升高,那么这些指标升高的情况将会比正常状态下更加显著[2,3]。
因此在该组研究过程中,重点将不同组别参数的指标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超声动态评估组织灌注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可以对于ROI(肾皮质区域)内的各项血流动力指标据悉宁定量的评价。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可以将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通过色彩加以表示,并通过关注参数以及相关的曲线图进一步反映患者的审批制血流关注情况。从最终的检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患者的各项血流参数指标水平与其肾小球过滤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观察组A组患者的肾小球过滤率与常人基本无异,可以看到该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组织阻力指数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观察组B组患者的肾小球过滤率明显低于正常者,因此其各项受检指标情况均与对照组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这一结果显示,超声动态评估组织灌注技术可以对于患者ROI内的血流参数指标的评估水平较为准确,在临床中可以为相关的医疗研究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充分的治疗指导依据。
4 结语
综上所述,超声动态评估组织灌注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的评价ROI内的血流参数指标,因此糖尿病患者接受超声动态检查可以明确其肾脏功能情况,这对于治疗方案的尽早确定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敏州,高彦彬,马鸣飞,等.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344-348.
[2]王文娟,郭燕,王丽琴,等.正常人肾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可重复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1):2064-2067.
容量复苏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篇4
在ICU的临床工作中, 每个危重患者都面临容量是否恰当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对于危重患者, 常常遇到体液的丢失或液体补给不足的问题, 如液体的外源性丢失 (失血、呕吐、腹泻、大汗、肠瘘、胃肠减压、大面积烧伤及禁饮食等) 和内源性丢失 (血管通透性增加, 导致组织水肿、体腔积液等) 均会使有效循环容量下降, 组织灌注不足, 导致休克发生。还有由于严重感染, 如重症肺炎,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 肠穿孔致弥散性腹膜炎等, 由于炎症细胞、炎性递质及细胞因子等导致血管异常扩张, 血流异常分布使有效循环容量下降, 组织灌注不足, 导致分布性休克的发生。对于这类休克的治疗, 给予充分补液是刻不容缓的, 临床称为液体复苏, 如复苏后仍循环改善不佳, 需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复苏目标要按Rivers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1] (EGDT) 进行。即在6 h内达到:中心静脉压 (CVP) 8~12 mm Hg, 平均动脉压 (MAP) >65 mm Hg, 尿量>0.5 mL/ (kg·h) , 中心静脉氧饱和度 (ScvO2) 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O2) >70%.若液体复苏后CVP达8~12 mm Hg, 而ScvO2或SvO2仍未达到70%, 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达到30%以上, 或输注多巴酚丁胺以达到复苏目标。近年不少学者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提出修正的EGDT方案:1 h内抗生素的应用与感染源的控制;液体复苏的反应使平均动脉压>75~85 mm Hg;使ScvO2>70%及P (cv-a) CO2 (中心静脉压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6达标后进行血管活性药撤离试验。
复苏目标要按EGDT进行是基于Rivers等的研究:对263例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其中130例接受EGDT, 133例接受常规治疗, 2组基本条件无差异。结果, 前者病死率为30.5%, 后者为46.5%, 在同期2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 (13.0±6.3) 和 (15.9±6.4) , 表明前者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低。出院患者中前者平均住院日缩短3.8 d, 心血管事件比率下降50%[2]。EGDT已于2006年年底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写进了《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支持指南》中。
2 容量复苏要恰当
容量复苏并不等同于持续输入液体, 而是指早期容量扩充。那么容量复苏到底输多少液体呢?每个患者都不一样, 大多数患者在最初的24 h内都需要持续输入大量的液体, 入量明显多于出量, 此时, 不能再以入量/出量比例来判断对液体的需求。
足够的容量复苏为了是纠正低血容量, 它能维持血管内液体容量, 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 重建并维持组织氧需与氧供间的平衡。
然而, 过度液体复苏带来的危害亦不容忽视, 它可以使急性心功能不全发作;组织水肿, 氧输送障碍, 代谢产物排出时间延长;肺水肿, 动脉-肺泡氧梯度增加, 全身乏氧;肠黏膜水肿, 胃肠道功能障碍, 肠内营养使用障碍, 肠道菌群易位;低蛋白, 吻合口裂开;凝血功能障碍;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多脏器功能障碍等最终使危重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
3 血流动力学监测
为了对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以及治疗过程中效果观察、方案的反馈与调整, 及时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至关重要。而血流动力学为恰当的容量复苏提供准确指导参数也是其重要作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分为创伤性及无创性两类, 创伤性包括: (1) 直接动脉血压; (2) CVP; (3) 肺动脉漂浮导管 (PAC, 又称Swan-Ganz导管) , 可监测CVP、RAP (右房压) 、RVP (右室压) 、PAP (肺动脉压) 、PCWP (肺动脉嵌顿压) 、MAP及CO (心输出量) 等; (4)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 。
目前, 临床上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正在向无创性监测发展。Swan-Ganz导管一直被认为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但是其操作复杂, 并发症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并且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其存在压力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容量状态的缺陷。一些无创的方法:胸电阻抗法无创、简便, 但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越来越准确地反映心室功能的变化 (特别是食管超声技术) ;而Pi CCO监测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 对心排量监测的准确性类似于Swan-Ganz导管。它可以进行容量监测, 减少了干扰容量判断的因素, 同时还能监测血管外肺水, 另外其操作相对简便, 逐渐成为当前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热门方法。
4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
PiCCO是一种测量脉波轮廓连续心排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相结合的心排量测定应用技术, 其具有以下优点: (1) 损伤小, 只需要利用一条中心静脉导管和一条动脉通路, 不必使用右心导管, 可在床旁使用, 医务人员可很快掌握放置技术。更适合心律失常、脓毒症及儿科患者; (2) 各类参数更直观, 应用于临床所需参数无需加以推测解释, 可直接测得容量方面的指标; (3) 使用效率高, 可同时反映肺水肿情况和患者体循环功能情况。
使用PiCCO监测应注意如下问题: (1) 该技术禁用于股动脉移植和穿刺部位严重感染、烧伤的患者以及腹主动脉瘤患者, 以免导致股动脉闭塞, 感染及动脉瘤破裂; (2) 当存在心内分流, 主动脉瓣返流、狭窄、心脏压塞时, 会不同程度影响其测量结果, 应注意分析和动态比较[3]。
5 PiCCO监测方法、参数及对治疗的指导
(1) 首先建立一条输液用中心静脉通路, 另外在患者的股动脉放置一条PiCCO专用监测导管。
(2) 把注射液温度感受器的固定仓 (T形管) 连接到中心静脉通路上。
(3) 把PiCCO动脉热敏电阻与大动脉内插入的监测导管相连, 最好是股动脉, 也可以使用肱动脉、腋动脉或桡动脉 (要使用较长的导管) 。
(4) 把注射液温度感受器、动脉导管的热敏电阻和压力导管连接到PiCCO监护仪上。
(5) 如果要把血压信号传输到床旁监护仪上, 需利用PiCCO监护仪后面板上的电缆接口和相应的电缆。
(6) 测量开始从中心静脉注入一定量的凉盐水 (2~15℃) , 经过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血管外肺水→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PiCCO导管接收端。通过计算机对接收信息进行分析可得到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临床参数。见表1.
那么, 我们通过PiCCO技术监测获得的参数指导循环支持治疗, 可参考表2进行:
这里要特别说明几个参数: (1) 血管外肺水 (EVLW) 即肺血管外的液体, 包括两肺的细胞内液、间质液和肺泡液, 一般情况下细胞内液是比较固定的, 而后两者则容易变化, 其变化与肺水肿密切相关, 能反映肺水肿的严重程度。正常值在3.0~7.0 mL/kg, 大于7.0 mL/kg提示有肺水肿。EVLW监测用于以下临床情况:a) 对危重病患者的监测, 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个双重指标, 能直观地反映肺水肿的严重程度, 是目前监测肺水肿最具有特异性的量化指标, 其含量的多少与危重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发现, EVLW比传统的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CVP和PCWP能更好地反映机体的前负荷。由于EVLW还受肺血管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时候CVP和PCWP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肺水肿的变化。b) 监测药物对EVLW的影响:利尿剂以及硝酸甘油和硝普钠等血管平滑肌松弛药常用在肺水肿的治疗中, 监测EVLW可以及时了解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c) 监测液体治疗对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指导输液量、速度、种类的选择。d) 监测通气方式对EVLW的影响:呼气末正压通气正常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患者, 但其对肺水肿的影响有争议, 有研究证实呼气末正压通气能有效降低肺水肿的EVLW, 且降低程度与其应用时机和维持时间有关系。EVLW已被证实与ARDS的严重程度、患者机械通气的天数、住ICU的时间及病死率明确相关, 其评估肺水肿远远优于胸部X线。 (2) 胸腔内血容积 (ITBV) 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 在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 已经被证实不但远比心脏充盈压CVP+PCWP强, 也比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更强。而且它们不会受机械通气的影响而产生错误, 因此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给出前负荷情况的正确信息。经由GEDV和SV计算得到全心射血分数 (GEF) , GEF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肌收缩功能。GEF=4×SV/GEDV。 (3)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PVPI)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水肿形成的原因, PVPI=EVLW/PBV (肺血容量) 。
参考文献
[1]蔡国龙, 严静.严重脓毒症/脓毒症性休克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3) :241-243.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支持指南 (草案)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19 (3) :129-133.
涩脉脉图和血流动力学观察 篇5
关键词:涩脉,脉象图,血流动力学,脉诊客观化,人类
涩脉细而迟, 往来艰涩不畅, 如轻刀刮竹, 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 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 脉气往来艰涩, 故脉涩而无力;因气滞血瘀, 血行受阻, 则脉涩而有力。脉图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客观指标, 对于中医脉诊和证候的客观化、病因病机的探讨均有重要价值[1,2]。本文就两种涩脉的脉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观察, 以探讨涩脉形成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设备 NX-3型多功能脉图仪: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研制。采样分析系统:北京中医药大学生理教研室自行编制。RM-6000型多导生理记录仪: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
1.2 研究对象 涩脉病人选自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共152例, 男95例, 女57例, 年龄在35~75岁, 平均年龄55岁, 其中高血压62例, 冠心病30例, 脑血栓19例, 肿瘤10例, 肺心病11例, 动脉硬化9例, 糖尿病8例, 其它疾病 (风心病、慢支、心肌炎等) 13例。以上病人根据脉象应指是否有力分成脉涩无力组 (80例) 和脉涩有力组 (72例) 。选取来自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临床已排除可能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的有关疾病, 共75例, 其中男48例, 女27例, 年龄在25~63岁, 平均年龄44岁。
1.3 取脉方法 左手关部切脉, 由两名有经验中医师独立诊脉, 一致为准。平脉标准为不浮不沉, 不快不慢, 和缓有力, 节律均匀;涩脉标准为往来艰涩不畅, 如轻刀刮竹[3]。
1.4 脉图和血流动力学观测指标
1.4.1 脉图观测指标 采用最适取法, 连续描记5个脉波取平均数。指标计测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生理教研室方法进行[4], 选用参数有:主波高 (HB) 、升支斜率 (SAB) 、降支在主波与降中峡间的斜率 (SBE) 、降中峡至主波终点的斜率 (SEG) 、降中峡高/主波高 (HE/HB) 、升支时间/脉动周期 (TAB/TAG) 、主波峰时间/脉动周期 (TB/TAG) 。
1.4.2 血流动力学观测指标 同步描记心电图、颈动脉搏动图、心音图、心尖搏动图、阻抗心动图, 按文献[5]测定每搏输出量 (SV) 、心脏指数 (CI) 、射血前期 (PEP) 、左室射血时间 (LEVT) 、动脉顺应性 (AC) 、总外周阻力 (TPR) 。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脉图参数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两涩脉组HB、SAB、SBE、SEG均减小 (P<0.01) ;HE/HB、TAB/TAG、TB/TAG均增大 (P<0.01) 。与脉涩有力组比较, 脉涩无力组HB、SAB减小 (P<0.01) , 结果见表1 。
与正常组比较*P<0.05, **P<0.01;与有力组比较△P<0.05, △△P<0.01 (下同)
2.2 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两涩脉组SV、CI、LVET、AC均减小 (P<0.01) , PEP、TPR增大 (P<0.01) ;与脉涩有力组比较, 脉涩无力组SV、CI减小 (P<0.05) 。结果见表2。
3 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 涩脉脉波曲线幅度低平, 上升和下降速度都很缓慢, 并可出现顿挫 (HB、SAB、SBE、SEG均减小) 。B波与D波常融会为一, 降中峡位置相对较高, 降中波常不明显 (HE/HB、TAB/TAG、TB/TAG均增大) 。涩脉的SV、CI、AC下降, PEP延长, LVET缩短, TPR增大[6]。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可以认为, 涩脉的形成机理可能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 动脉顺应性降低和总外周阻力增大有关。这与中医脉学“涩主血少气虚, 血脉不充;或气滞血瘀, 阻碍脉道, 以致脉气往来艰涩”的理论是相符的。
进一步对脉涩无力组和脉涩有力组的心功能比较发现, 脉涩无力组的SV、CI较脉涩有力组更低。其脉图也显示HB和SAB较脉涩有力组低, 表明脉涩无力组的心功能较脉涩有力组的减低更明显。这也许是脉涩无力的血流动力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冰星, 朱文锋, 李绍芝.虚证脉图参数变化及其与辨证关系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8, 5 (2) :99.
[2]王滨, 牛欣, 文仁都, 等.伤津对家兔颈动脉及股动脉脉图参数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5, 12 (3) :131.
[3]邓铁涛.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65.
[4]傅骢远, 牛欣.中医脉象今释.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102.
[5]顾菊康.心阻抗血流图.心功能杂志, 1989, 1 (1) :6.
肾脏血流动力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03~2009-09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健康孕妇495例,孕周20~43周,年龄21~42岁,平均27.9±3.8岁。根据末次月经确定孕龄。末次月经不详者根据超声测量确定孕龄。所有孕妇既往体健,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无慢性病史,无任何妊娠期内、外科合并症。所有胎儿均为单胎,胎儿大小在第10~90百分位数生长曲线,整个妊娠过程中胎儿生长正常。所有胎儿均无结构畸形,羊水量正常,胎盘位置正常,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Um A)测值正常。
1.2 仪器及方法应用
Philips HD11,GE Voluson730和Philips HDI 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5.0MHz,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声强<100m W/cm2,机器变异10%。
1.2.1二维超声检查胎儿结构、羊水、胎盘,测量胎儿大小(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估测胎儿质量。
1.2.2频谱多普勒测量所有胎儿游离脐带内Um A的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心室舒张期末血流速度(systolic-diastolic ratio,S/D)。
1.2.3胎儿侧卧位且处于静息状态时二维超声显示其双顶径平面后,探头向颅底平行移动,在前、中颅窝间找到成对的蝶骨大翼,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颅底大脑基底动脉环的血流信号,MCA发自大脑基底动脉环中部的左右两侧,向大脑的双侧走形,略微偏向额部方向,朝向探头的血管内为红色的血流信号,背离探头的血管内显示为蓝色的血流信号(图1)。使用频谱多普勒显示血流波形并测量血流参数,取样容积2~3mm,置于MCA自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后3~5mm处,取样角度<30°。获得至少5个完整清晰、形态一致的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用游标或仪器自动取样,测量并记录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velocity during ventricular systole,S)、心室舒张期末血流速度(peak velocity during ventricular diastole,D)、PI、阻力指数(resistence index,RI)、S/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采用x±s表示,绘制资料散点图,Pearson相关分析,P<0.01。
2 结果
2.1 495例胎儿全部记录到了MCA及Um A血流频谱。彩色多普勒显示:随孕周增加,胎儿MCA血流色彩越明亮;频谱多普勒显示:血流频谱呈锯齿状,即心室收缩期波峰和心室舒张期波谷(图1),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均为单向血流,心室舒张期无反向血流信号。
图1孕37+4周妊娠,大脑中动脉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图图像上半部分彩色取样框内可见大脑基底动脉环,取样线经过的血管为大脑中动脉血管。朝向探头的大脑中动脉内可见红色血流信号,背离探头的大脑中动脉内可见蓝色血流信号。图像下半部分显示大脑中动脉多普勒血流波形呈锯齿状,上方黄色小三角所指为心室收缩期波峰,下方黄色小三角所指为心室舒张期波谷。MCA:大脑中动脉;37+4:孕37+4周
2.2频谱多普勒测值显示MCA-S及MCA-D值与胎儿胎龄呈线性正相关,其值随孕周增加渐增加(图2,3),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0.601,P<0.01。
2.3 MCA-PI、MCA-RI、MCA-S/D、MCA-PI/Um A-PI及(MCA-S/D)/(Um A-S/D)与胎儿胎龄的散点图均显示其值与胎龄不呈线性相关关系,在孕28周前上述参数随胎龄增加有渐增加趋势,而孕28周之后测值随胎龄增加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图4)。以孕28周为分界点,绘制数据散点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孕28~43周MCA-PI、MCA-RI、MCA-S/D、MCA-PI/Um A-PI及(MCA-S/D)/(Um A-S/D)与胎儿胎龄呈负相关,其值随胎龄增加而渐减小(图5),相关系数分别为-0.598、-0.564、-0.510,-0.404及-0.433,P<0.01。孕20~28周MCA-PI/Um A-PI、(MCA-S/D)/(Um A-S/D)及MCA-PI与胎龄呈正相关,值随胎龄增加而渐增加(图6),相关系数分别为0.446、0.310及0.278,P<0.01。MCA-RI及MCA-S/D的值在孕20~28周之间变化不大,与胎龄相关性接近于0。
2.4正常孕20~43周胎儿MCA-S、MCA-D、MCA-PI、MCA-RI及MCA-S/D正常值范围分别为43.86±14.65cm/s,12.64±8.00cm/s、1.44±0.38、0.72±0.09及3.98±1.45。按胎龄将所有数据分为5组,各胎龄段的正常值范围见表1、表2。
注:MCA.大脑中动脉;S.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D.心室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I.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S/D.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心室舒张期末血流速度
注:MCA.大脑中动脉;Um A.脐动脉;PI.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S/D.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心室舒张期末
3讨论
MCA是颈内动脉主干的延续,它走行于大脑基底动脉环的左右两侧,向大脑的双侧走行,略微向前。胎儿期胎盘含氧高的血流通过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到达大脑动脉,最终供应大脑这一重要的生命器官。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对胎儿MCA的血流参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异常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波形常伴随着胎儿及母体的病理情况,其血流参数作为一个指标可用于评价胎儿宫内的缺氧状况[1~6]。了解正常胎儿MCA在妊娠期的血流动力学规律、建立MCA血流参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利用这一血流参数监测胎儿宫内缺氧状况的基础。
本研究显示速度参数MCA-S及MCA-D在孕20~43周均随着胎儿胎龄的增长而呈线性增长,与胎龄增长的相关系数较高,这与Scheier等[7]的研究一致,反映了随孕周的增加胎儿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容量增加、大脑血管面积增加,阻力下降,血流速度在整个心动周期均逐渐增加从而保证脑生长发育的需要。Mari等[8]研究发现MCA-S可预测胎儿围产儿死亡。Scheier等[7,9,10,11,12]研究显示MCA-S值在预测胎儿宫内贫血时有较高价值。Moise等[7,11]提出以MCA-S的均数加1.5倍标准差或加1.32倍标准差来预测胎儿宫内贫血,决定输血时机,正确指数很高。因此获得MCA-S在各孕周的正常值范围意义较大,为进一步研究胎儿宫内缺氧及宫内贫血提供了研究基础。
已有的研究表明PI、RI、S/D均为反映血管阻力的血流参数[13]。孕20~28周MCA-PI随孕周增加有轻微增加、MCA-RI、MCA-S/D随孕周变化不显著,说明MCA血流阻力在这一孕龄段没有明显改变,甚至有轻微的增加,考虑这一时期胎儿大脑血管尚未充分发育成熟。研究结果显示MCA-S、MCA-D在本时期呈持续增高趋势,结合MCA阻力在该期基本不发生改变的现象,考虑该期血流速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容量增加所引起,而不是血管阻力下降所致。晚孕期(孕28~43周)胎儿MCA-PI、MCA-RI、MCA-S/D随胎龄增加均呈线性减低,反映了晚孕期随胎儿胎龄的增加脑血管逐渐发育成熟,管径增粗,脑血管阻力下降,从而更有利于胎儿脑的发育完善,Wladimiroff等[14]研究也显示了这一现象。多项研究显示[3~6]胎儿MCA-PI、MCA-RI、MCA-S/D与胎儿宫内缺氧有相关性,参数值低于正常值范围时胎儿缺氧的危险性增大。Spinillo等[5]认为MCA-PI低于正常值的第10百分位数提示胎儿或新生儿有脑损伤或死亡危险。因此获得胎儿上述参数在不同胎龄段的正常值范围有较大意义。
MCA-PI/Um A-PI及(MCA-S/D)/(Um A-S/D)是两个较好的用来评价胎儿宫内有无缺氧的指标[4,5]。Simanaviciute等[15]研究发现MCA-PI/Um A-PI低于第5百分位数或低于1.08被认为是处于脑保护状态。Ozeren等[4]发现MCA-PI/Um A-PI在正常妊娠和子痫前期无IUGR妊娠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寿仕新等[16]研究发现MCA-S/D与Um A-S/D比值预测胎儿宫内缺氧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因此本文对这两个指标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孕20~28周其值与胎龄呈线性正相关,孕28~43周与胎龄呈线性负相关。已知Um A血流反映的是胎盘阻力的指标,自12~14周起,胎盘的三级绒毛内血管迅速分支,血管面积迅速增加,胎盘阻力下降,因此Um A-PI、Um A-S/D在整个孕期随孕周的增加而降低[13]。同时MCA-PI及MCA-S/D在孕20~28周随孕周增加略有增加或变化不明显,分子略增加或变化不明显、分母渐减小,分数的值是渐增加的,因此MCA-PI/Um A-PI及(MCA-S/D)/(Um A-S/D)的值在孕20~28周随胎龄增加而渐增大。在孕28~43周,MCA-PI及MCA-S/D逐渐随孕周增加而减小,当分子减小的程度大于分母减小的程度时,分数的值也表现为渐减小。因此MCA-PI/Um A-PI及(MCA-S/D)/(Um A-S/D)在孕28~43周与胎龄呈线性负相关,反映了在孕28~43周大脑血管阻力下降的幅度较胎盘血管阻力下降的幅度大。本文同时描述了各胎龄段上述参数的均数及标准差,为进一步研究上述参数与宫内缺氧的关系提供了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