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2024-06-28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共8篇)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篇1

摘要:目的 应用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评价持续房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2006年3月—2010年1月住院的房颤病人57例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非房颤病人57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选取18种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SV/SI)、外周血管阻力/阻力指数(SVR/SVRI)、速度指数(VI)、加速指数(ACI)、液体水平(TFC)、左室功能/左室功能指数(LCW/LCWI)、预射血期(PEP)、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时间比率(STR),对其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结果 房颤病人的CO/CI、SV/SI、VI、ACI较非房颤组低下(P<0.0 5);房颤组的PEP较非房颤组延长(P<0.0 5);房颤组LVET较非房颤组缩短(P<0.05);房颤组的STR较非房颤组增大(P<0.05)。结论 房颤病人的左室功能低下。

关键词:无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房颤,血流动力学,左室功能

左室功能取决于心脏结构的完整、心律、心脏前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等。房颤破坏了心脏的心律,影响房室收缩而影响心功能。为此,本研究采用美国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通过多种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房颤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房颤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评估其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3月—2010年1月在我科住院病人,且心电图证实为房颤且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为房颤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房颤组),共入选57例,其中男4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 .7岁(46岁~89岁);高血压病39例,冠心病22例,糖尿病8例。同期住院非房颤病人57例为对照组(非房颤组),其中男47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 .5岁(47岁~87岁);高血压病38例,冠心病21例,糖尿病9例。两者平均年龄及所患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标准: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者。

1.2 方法

1.2.1 常规处理 房颤病人无禁忌者用地高辛或(和)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平静状态下60 /min~80 /min),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常规予相应治疗使血压达标,血糖尽可能达标,冠心病相对稳定。

1.2.2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房颤组及非房颤组均采用美国Cardiodynamics 公司的Bioz.Com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定4组参数。①心率(HR);②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③前后负荷指标:胸腔液体水平(TFC);外周血管阻力/阻力指数(SVR/SVRI)。左室泵血功能指标:心输出量/心脏指数 (CO/CI);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SV/SI)。④左室收缩功能指标:速度指数 (VI);加速指数 (ACI);预射血期 (PEP);左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率(STR=PEP/LVET)。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常规参数:HR、SBP、DBP、MAP、无明显差异。左室泵血功能指标:CO/CI、SV/SI房颤组低于非房颤组(P<0.05)。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房颤组的速度指数、加速指数低于非房颤组(P<0.05)。房颤组的PEP较非房颤组延长(P<0.05);房颤组的LVET较非房颤组缩短;房颤组收缩时间比率较非房颤组增大。详见表1。

3 讨 论

目前评价心功能的主要方法有纽约心功能分级、血浆标志物、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及Swan-Ganz导管温度稀释法等。纽约心功能分级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主观判断,其判断结果差异较大。左室造影及Swan-Ganz导管温度稀释法等有创性检查的结果虽然准确,但因其有创性,临床难以广泛开展。而美国Cardio Dynamics 公司的 BioZ.Com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建立在胸腔生物电阻抗。基本原理是记录由于心脏收缩,主动脉射血所致胸腔阻抗变化。利用先进的DISQ技术(D-数字,I-阻抗,S-信号,Q-数字化)及专利的ZMARC算法(Z-阻抗,M-调节,AR-主动脉,C-还原),通过18种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估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及心功能。与Swan-Ganz导管温度稀释法等有创性检查相关性好[1,2]。与超声心动图相关性也好,同时具有无创性、准确性、全面性、灵敏性好、经济、重复性等特点[3],被临床逐渐推广开展。房颤破坏了正常窦性节律引起病人心悸不适,易出现心房内血栓形成,而且影响左室功能易诱发、加重心功能不全,甚至出现猝死[4]。本研究表明:慢性房颤病人的心功能较非房颤者低,主要表现: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其CO/CI、SV/SI、VI、ACI、LCW/LCWI降低,PEP延长,LVET缩短,收缩时间比率STR增大。其主要机制:左房的主要功能为肺循环返回心脏的血液充当储存、通道及助推的作用,房颤时由于左房丧失舒张晚期的主动收缩对左室进一步充盈而丧失其助推功能,且这进一步充盈约占据左室充盈的30%,左房的无效收缩不仅丧失左房进一步排空,而且由于左房内压力升高,肺静脉血向左房内回流减少而使其储存及通道功能受损,舒张早中期左室充盈也会减少,同时由于左房丧失有效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再加上快速不规则性房、室率而产生矛盾运动,使左房及左室的顺应性降低,不仅会影响左室的收缩功能而且会影响其舒张功能[5]。因此,对房颤病人尽可能转复为窦性心律,不仅能改善病人心悸不适等症状,减少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引起的重要血管及脏器的栓塞,而且能改善左室功能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Sageman WS,Riffenburgh RH,Spiess BD.Equivalence of bioim-pedance and thermodilution in measuring cardiac index after cardi-ac surgery[J].J Cardiothoracic Vasc Anesth,2002,16:8-14.

[2]Shoemaker WC,Wo CC,Chan L,et al.Outcome predic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by 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J].Chest,2001,120(2):528-537.

[3]杨海燕,苏立,余强,等.心阻抗法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1):34-37.

[4]金玉华,方宁远,陆惠华,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49(4):49-52.

[5]朱彩.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功能的应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2):309-311.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篇2

关键词:力学检测技术论文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心血管病的合理、科学治疗来自于正确的诊断,这使得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更加重大[1]。通过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早期预测心血管的病理生理变化,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目前,临床评价心功能主要采取肺动脉漂浮导管法和超声心动图法。肺动脉漂浮导管法是有创检查,操作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存在一定风险,不仅不适合长时间多次反复操作,而且监测费用高,故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超声心动图法虽然是无创检查,但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且连续动态监测困难。因此,寻求一种更为安全、方便、快捷、可靠的方法是临床心血管病监测的当务之急[2]。近年来,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各项指标与有创法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达0.9[3],一致性好,可靠性高。

1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是人体阻抗测量技术在心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一个应用,该方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原理衍生于欧姆定律,利用胸阻抗原理:脂肪、肌肉、骨骼、血液、肺的电阻抗不同,其中血液是导体,电阻抗最小,而胸腔中的脂肪、肌肉、骨骼、肺(暂不考虑呼吸时空气的变化)的电阻抗相对不变。当血液从心脏泵出流经胸腔大血管时,胸腔血流量增大,电阻抗减小,根据胸腔的电阻抗变化(ΔZ)及ΔZ对时间的微积分dz/dt,即ICG,经过处理后可提供多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指数(SV/SVI)、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SVRI)、胸液水平(TFC)、速度指数(VI)、加速度指数(ACI)、射血前期(PEP)、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率(STR)、左心室做功/左心室做功指数(LCW/LCWI)等[3]。

2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价值

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能够提供很多极有价值的生理信息,对医疗和科研都有重要意义。胸阻抗法是一种安全、准确、可靠、简易、廉价监测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无创方法,能够实现连续实时不间断监测。除此之外,由于其重复性和准确性高,并能提供长时间监测所需的变化趋势图,可使医生直观地了解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实行滴定式治疗。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已经在多个医学领域得到推广[4]。

2.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高血压、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的常见疾病。国外研究表明,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了解不同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情况时,可以根据患者直立和平躺两种姿势监测,将异常结果分为大动脉异常、心室异常和其他异常3类,有助于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缩短了诊断时间,提高了诊断准确性[5]。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钟传茂等[6]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组,持续对患者进行监测并适时调整用药。结果显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组的降压效果显著优于常规降压治疗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治疗后患者CO、SV明显升高,且与血脑钠肽呈明显负相关;SVR显著降低,与血脑钠肽呈明显正相关,说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可用于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7]。Chen等[8]发现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够准确反映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心功能,且梗死面积越大,心功能指标异常越明显,溶栓后CI、SV迅速增高,SVR明显下降。上述研究表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监测和指导治疗。

2.2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

多发伤患者因为有多个脏器损伤,早期往往会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尤其是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早期常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判断休克复苏成功的标准应以血流动力学稳定为基础。因此,早期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后续指导容量管理,保证脏器正常灌注下避免容量过负荷造成水肿有着重要作用。瞿炬等[9]对多发伤早期液体复苏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进行了研究,发现早期目标性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缩短ICU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使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更合理。邵仁德等[10]发现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肺挫裂伤液体复苏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价值。此项研究表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液体复苏前后,胸液水平增加及氧合指数下降差异不明显(P>0.05);复苏后,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SV、CO、SVR以及剩余碱水平均较复苏前有明显改善(P<0.05)。

2.3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危重症患者早期、连续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治疗和改善预后。早期实施液体复苏,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和量,可明显改善预后。危重症休克早期诊断困难,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和其他指标对心肺、组织灌注、氧合功能进行持续监测,得出即时、同步、连续的生理数据,能够早期发现休克,及时了解患者循环功能,进行积极治疗,提高用药准确性,改善预后。严重脓毒症是重症医学的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出现的心功能障碍包括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功能障碍,早期液体复苏成功与否是治疗的关键所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严重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王华兵等[11]研究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时发现,其对复苏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够防止肺水肿的发生,缩短ICU住院时间。

2.4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

血液净化治疗作为一项重要的生命支持措施,近年来在肾炎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急性中毒等疾病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而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容量负荷状况是血液净化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正确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高血压及透析中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胡春燕等[12]探讨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每4h进行一次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组各参数均处于正常水平,容量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根据监测结果适当调整输液速度及超滤率,能够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期间经常存在容量负荷过重、水钠潴留情况,结束透析时需要评估是否恢复至正常容量状态。研究显示[13],对42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随着脱水量的增加,胸液含量逐渐下降,二者呈负相关;胸液含量每下降1k/Ohm,平均有约220ml的水分被清除,与全身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有利于临床在判断干体重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客观评价干体重。

2.5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肥胖作为营养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我国已将体重指数(BMI)作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评估指标。应用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配合超声心动图能及时了解肥胖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早期减退情况,且随着BMI的增加,左心室功能进一步下降。与超声心动图相比,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更早地探测到BMI增加对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的影响[14]。对于血管迷走神经性昏厥一般采用直立倾斜试验来诊断,但这种方法耗时且复杂。Parry等[15]首次应用无创动态血流动力监测技术对处于不同时期迷走神经性昏厥的患者进行监测,发现直立倾斜试验前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区别,但在试验前期,CI、末期心舒张指数(EDI)、左心室功能指数(LVWI)3项指标有明显区别,提示可将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用于迷走神经性昏厥的诊断。此外,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还能用作怀孕12周到产后6个月的监护,研究者发现SV、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产后48h明显下降且对孕妇胎儿无任何影响[16];在对子痫前期孕妇的观察中,肾功能损害组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阻力(SVR)明显高于无肾功能损害组,CI、CO、心搏指数(SI)、SV及速度指数(VI)明显低于无肾功能损害组,提示子痫前期孕妇CO下降和外周阻力升高是其发生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17]。可见,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孕期和产后血流动力学合适、准确的监测手段。

3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局限性

虽然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具有无创、安全、快速等优点,容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但不可否认,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胸、颈部创伤的患者由于胸、颈部贴放电极片的位置被占用而无法使用;对小儿,特殊体型、胸骨切开、活动过多、重度高血压及HR大于250次/分的患者,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某些休克、过度肥胖、高度水肿患者由于电阻抗信号弱,干扰性生物电过高,也会造成系统不能灵敏反映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情况。此外,对于重度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该监测系统会因主动脉反流导致CO值测量失准,不能准确反映心脏功能。安装起搏器的患者,由于起搏器对电阻抗信号有较大的干扰往往会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综上所述,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虽然该方法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国内外不断涌现的对该系统的改进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将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开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病例总数26例,均为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在上海市中山医院的住院患者。研究分心功能不全组(NYHAⅡ~Ⅳ级)和心功能正常组(NYHAⅠ级)。心功能不全组共1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31~73岁;心功能正常组共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4~76岁。

1.2 仪器

超声心动图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 E33型彩色Deppler超声仪测量,使用的探头型号S5-1,探头频率为3.5~5.5 MHz。

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采用宝利好(山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CHM T3002无创心脏血流动力监测仪,电极采用上海励图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心脏检测专用单/双联电极。

1.3 方法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登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测量患者身高、体重。对同一病例,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束后立即行无创心脏血流动力检测。

1.3.1 超声心动图检查

应用2维Simpson法分别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各3次,由此得出三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再应用脉冲Deppler法测量3组心脏每搏输出量(SV)、心脏每分输出量(CO)、左室射血前期(PEP)及左室射血期(LVET)值;取每项指标的三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即得到研究所需超声心动图相关检测数据。

1.3.2 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

嘱受检者安静休息10 min,测量即时血压。分别在颈根部与腋中线延长线的交点及剑突下缘与腋中线交点处安放四对双联电极,黑色电极置于近心端,红色电极置于远心端,将黄色电极置于V4-V6之间的任意位置上,以心电图显示QRS波群主波向上为原则,将心音换能器置于胸骨左缘任意肋间,用胶带固定。观察同步显示的阻抗微分图、心音图和心电图,待波形稳定时冻结图形,获得血流动力学数据,打印测量结果。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例一般情况的数据描述应用中位数和4分位区间(P25-P75)表示;对两种方法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种方法测量数据的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回归分析;对两种方法测得的数据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描述

本研究心功能不全组总数11例,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中位数53.0岁,4分位区间为52.0~58.0岁;心功能正常组总数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中位数60.0岁,4分位区间58.0-72.0岁。

2.2 两种方法测得各指标的线性相关分析

x超声心动图测量值,y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量值,r线性相关系数.LVEF左室射血分数,SV心脏每搏输出量,CO心脏每份输出量,SVI搏指数,CI心指数,E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PEP左室射血前期,LVET左室射血期.*p<0.05**p<0.01

表1显示了两种方法同一指标的测量值,以及线性相关系数。在LVEF、SV、SVI、EDV、LVET、PEP/LVET指标上两种仪器测得的数值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在CO、CI上两种仪器测得数据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p<0.05);PEP两种仪器测得的数值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种仪器测得各血液动力学指标的Bla n d-Altman分析

图1和图2为根据两种仪器测得LVEF数据及其均值、差值绘制的恒等图及Bland-Altman图(恒等图中绿色实线为均分线,Bland-Altman图中红色实线代表两种方法差值均数,上下两条平行的蓝色实线代表95%的一致性界限以及一致性界限的95%置信区间,绿色实线代表两种方法差值为0,紫色线圈内的红色实心点代表一致性界限内差值绝对值的最大值)。

恒等图可见LVEF各点几乎均匀分布在均分线的两侧,说明两种方法测量数值基本恒等。Bland-Altman图可见各测量值均有近95%的点在一致性界限范围内;被圈中的点的对应值为0.11,其与均值0.59比较差值在临床上可以接受,可以认为LVEF两种方法测量的一致性较好。

同理分析在所测指标中,LVET两法的差值绝对值的最大值临床可以接受,即两法一致性较好;SV、SVI、CO、CI、EDV两法的差值绝对值的最大值临床较难接受,因此说在上述指标方面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一般;而在PEP、PEP/LVET上两法差值绝对值的最大值临床很难接受,因此在上述指标方面两法的一致性较差。

3 讨论

心阻抗法是评价心血管功能的无创伤性检测方法,是人体阻抗测量技术在心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一个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由人体的电生理特性可知,人体中血液的导电性能要比胸腔中的其他组织要高得多。心脏搏动时,血液有节律地射入主动脉,使主动脉的体积随之变化,从而造成了胸腔阻抗的变化,故可认为胸腔阻抗的变化原因主要是胸腔大血管中的血液容积的变化。如果在胸腔的两端加上一个恒流电源,则这种变化就可以转化成电压的变化。对这种信号进行一定的处理就可以得到包括心输出量在内的丰富连续的信息。如果这种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减少个体差异,将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方法。心搏出量测定是心阻抗图的重要测定项目,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是把胸腔看作圆柱体模型的Kubicek理论[1],并应用Kubicek改进公式[2]计算SV。但胸内解剖结构十分复杂,仅使用一圆柱膨胀模型描述主动脉血液容积的变化,必会引起误差;在Kubicek计算公式中ρ一般取135-150Ωcm,事实上,ρ值随受检者的血液特性和红细胞压积的不同而不同;另外,它是依照一种人体模型建立的数据采集系统,不能应用于小儿或特殊体形(如过高超重)的人群,而且患者如存在主动脉瓣返流、感染性休克或重度高血压则会产生误差。因此还不能完全取代有创监测心阻抗法检测。

本研究从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上看,两种仪器测量的同一指标多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两种方法对患者心脏功能水平的评价基本一致。但因线性相关回归分析仅是对两组变量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学上的简单分析,若要联系临床,尚需进一步对数据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Bland-altman分析是Bland和Altman在1986年提出来的检验两种方法一致性的方法[3]。其多用在一种方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或被成为“金标准”的方法,另一种方法则是更先进、更方便、更经济、无创或微创的方法,通过对两种方法一致性评价可以回答两法可否互相替代的问题[4]。在本研究中的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时发现,从统计学角度上看,各项指标的一致性较好(即近95%的点在±标准差之内),但结合临床时,两组测量结果的差异较大,临床上多不能很好的接受。

两种仪器的测量结果相关性较好而一致性一般,考虑为两种仪器测量同一指标应用的原理不同所导致。本研究超声心动图测量各项指标无论是应用2维Simpson法还是脉冲多普勒方法,其测量的准确性主要依靠取样部位及勾画范围的准确性等,虽然为了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本研究请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分别进行3次测量,取测量的平均值,但仍不可完全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应用心阻抗法,其测量准确性受胸腔基础阻抗值(Z0)影响较大,且在特殊体型人群、某些疾病患者(如主动脉瓣重度返流等)中测量准确性较差,本研究在选择受试者时对上述因素加以了控制;另外,在检查条件上,本研究利用的检查室无地线,对CHM T3002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采集的图形形成了较大的干扰,为将干扰降至最低,我们额外链接了接地装置,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干扰,进而可能影响计算准确度。患者在进行两种检查时,需进入不同房间,检查前的准备、房间温度的不同等因素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情况,进而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结果会有相应影响,这也会造成其与心超测量值的偏差。

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主要基于简单、快捷、无创的原则,利用新进仪器进行监测,并与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做相关性分析。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未能充分考虑到研究地点的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导致阻抗微分波形干扰不能完全去除;对受试者的基础情况(如血压、心率)未作严格的控制,导致应用两种仪器检测时的受试者的基础情况略有差异,从而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心脏MRI是目前评价心功能的金标准,其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的能力很强[5,6],本研究未选择评价心功能的金标准与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5 结论

CHM T3002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监测尚能较真实地反映患者心脏功能情况,但其并不能替代超声心动图对心功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Sise MJ,Hollingsworth P,Brimm JE,et al.Complications of the flow directed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A prospective analysis in219patients[J].Crit Care Med,1981,9:315-318.

[2]Bernstein DP,Lemens HJ.Stroke volume equation for impedance cardiography[J].Medical&Biological Engineering&Computing,2005,43(4):443-50.

[3]Bland JM,Altman IX,Measuring agreement in method comparison studies[J].Statistical Methods in Medical Research,1999,8:135-160.

[4]de Vos Am,de Jonge N,Rutten A,et al.Image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evaluation21years after heterotopic heart transplantation[J].Circulation,2006,113:57-58.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篇4

关键词:呼吸感染,血流动力学,老年人,诊断

血流动力学紊乱是老年呼吸感染最突出的表现, 老年呼吸感染患者的早期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对于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器官灌注, 逆转器官功能损害, 降低患者病死率至关重要[1]。严重老年呼吸感染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础是外周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的异常, 从而导致血流的分布异常[2]。为此, 本研究以老年呼吸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老年呼吸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于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收入我院住院患者30例 (观察组) , 均符合老年呼吸感染诊断标准。排除外伤、急性失血、精神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年龄最小60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 (71.3±6.2) 岁。男20例, 女10例。疾病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 肺炎8例, 间质性肺病5例, 胸腔积液6例, 气胸4例, 肺癌2例。同期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的XD 3000型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主要测定指标有: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心脏指数 (CI) 、每搏输出量指数 (SI) 、加速度指数 (ACI) 、体血管阻力指数 (SVR) 、预射血期 (PEP) 、收缩时间比率 (STR) 等参数。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 (Windows) 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性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测量观察, 观察组的CI、SI、ACI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SVR、PEP、STR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老年呼吸感染目前已成为我国老年非心脏监护病房患者首要的致死原因,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在50%左右[3]。由于感染所诱发的静脉淤积、毛细血管渗漏、低血容量是引起急性循环衰竭的常见原因, 多数感染性休克患者同时伴有呼吸衰竭, 造成严重后果。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 由于老年呼吸感染患者心脏顺应性的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胸腔压力的改变, 其血流动力学也会发生响应变化, 从而可以获得响应诊断效果[4]。为此心脏超声也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来判断前负荷的情况, 但是, 心脏超声技术是一项对操作者技巧依赖性很强的技术, 且需多次反复检查, 有的数据采集易受干扰, 尤其机械通气患者更突出, 并不是适用所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而且经过心脏超声测量左室舒张末期的面积不能精确估计左室舒张末期的容积, 所以不能精确反映患者的前负荷, 而无创血流动力学正好可以实现这一功能[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CI、SI、ACI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SVR、PEP、STR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感染时患者射血分数下降, 每搏量减低, 主动脉内血流速度下降, 而后阻力增高。但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也有其局限性, 它不适合应用于小儿、特殊体形的人群;某些休克、高度水肿或严重气肿的患者电阻抗信可能太弱, 至使结果不可靠。

总之, 无创血流动力学有助于鉴别诊断老年呼吸困难的病因与预后,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0 (1) :7-23.

[2]程蕴琳.老年人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1, 20 (2) :146-15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11) :1076-1096.

[4]童朝阳, 顾围嵘, 顾偷勇, 等.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医学, 2005, 2 (2) :128-129.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严重脓毒症患者37例为常规组 (A组) ,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4例;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且无高度浮肿和过度肥胖患者的严重脓毒症患者43例为对照组 (B组) ,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7例;所有患者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 评分>15分。

1.2 严重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1) 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 (2) 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的存在; (3) 收缩压<90 mm Hg或较原基础值下降的幅度>40 mm Hg, 并维持≥1 h, 或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4) 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 如少尿 (<30 ml/h) >1 h, 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1.3 研究方法

A组以严重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为指导进行治疗。B组则在集束化治疗为指导的基础上, 根据每搏变异量及全心舒张未期容积指数进行液体复苏;根据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监测结果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根据心射血分数及心脏指数应用多巴酚丁胺调节心功能。严重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 (1) 复苏 (6h内完成) :包括采取微生物学标本并测定血乳酸;应用正确的抗生素;输液治疗维持中心静脉压 (CVP) 在8~12 mm Hg (1mm Hg=0.133 k Pa) ;升压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 >65 mm Hg;通过输注浓缩红细胞或应用强心药物维持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Scv O2) >70%。 (2) 治疗 (24 h内完成) :根据医院常规应用小剂量皮质激素;根据医院常规应用重组人活化蛋白C;血糖控制 (1 200~1 500 mg/L) ;维持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平台压≤30 cm H2O (1 cm H2O=0.98 k Pa) [1]。ICG指标包括:心输出量 (CO) 、心脏指数 (CI) 、每搏射血量 (SV) 、每搏射血指数 (SI) 、外周血管阻力 (SVR) 、胸液体容积 (TFC) 、预射血间期 (PEP) 、左心室射血时间 (LVET) 、左心室每搏作功 (LVSW) 、收缩时间比率 (STR) 、速度指数 (VI) 等多项参数。

1.4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6 h后MAP、CVP、血乳酸值<2 mmol/L和Scv O2>70%的比例、液体平衡 (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患者低血压、乳酸增高及少尿的情况得到纠正的总补液量) 、血管活性药物用量;ICU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组成、APACHEⅡ评分、MAP、CVP、Scv O2、血乳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复苏后6 h平均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血乳酸、液体平衡状态、血管活性药量以及最终ICU住院时间的比较

复苏后6 h两组MAP、CVP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 , 复苏后6 h两组Scv O2、血乳酸比较,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复苏6 h后液体平衡较B组明显增多, 但复苏6 h后血管活性药物多巴酚丁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同时在两组患者6 h的液体复苏过程中, A组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4例;B组未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B组患者ICU的住院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见表2。

3 讨论

严重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是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征之一, 包括收缩性心功能障碍和舒张性心功能障碍[2], 两者的临床处理存在很大的区别。液体复苏适合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的患者[3], 而针对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的患者则需要通过控制液体量来改善心肌舒张[4]。目前研究也认为, 早期认识判断严重脓毒症时心功能的障碍并及时纠正, 能改善患者预后[5]。外周阻力明显降低是严重脓毒症的另一重要血流动力学特征, 其降低的程度与严重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明显相关, 积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血管过度扩张, 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严重脓毒症的有效手段。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使严重脓毒症治疗目标的实现变得困难,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对严重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6]。及早全面、连续、准确地监测严重脓毒症血流动力学变化, 根据检测结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调节心功能和外周阻力, 有助于早期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20世纪60年代人们利用胸阻抗的原理发明胸阻抗法 (thoracic electrical bioimpedance, TEB)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改进[7]。20世纪90年代末期, TEB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1998年该算法通过美国FDA认证。TEB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以阻抗微分心动图 (impedance cardiography, ICG) 为基础实现的, 被称为ICG监测系统。临床上在严重脓毒症的治疗中有多种有创和无创的监测方法, ICG技术因对血流动力学监测具有准确性和重复性的优势, 在临床中应用日益普遍。传统的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如肺动脉漂浮导管, 由于存在创伤、费用高、并发症多等缺点, 对危重病患者临床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虽然其没有明显增加危重患者的总死亡率或住院天数, 给患者带来的临床益处也有限[8,9]。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PREAV[10]和BENOMAR等[11]用TEB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测量75例心脏术后收入ICU患者, 比较基础水平的CO、被动抬腿试验后CO、恢复后CO、500 ml胶体快速扩容后CO, 结果显示, 胸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对容量复苏有较好的反应性, 能用于容量复苏时的监测。黄鹤等[12]研究发现, 在液体复苏中, ICG监测系统是一种高敏感性及良好重复性、准确、无创、操作简便易掌握的监测方法, 进行心排量监测, 并指导液体管理与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的调节, 可以明显减少肺水肿, 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 缩短病程, 为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帮助;并可连续实时获得测量值且避免插管带来的并发症。有研究发现, 早期应用ICG监测系统对心功能评估, 可使ICU患者的治疗管理更科学合理, 有利于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13]。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选取入住我院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共36例, 住院时间为2012年2月-2013年6月。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18例, 男10例, 女8例;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 (65.9±7.2) 岁;原发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 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3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 代谢性心肌病1例。对照组18例, 男9例, 女9例;年龄47~77岁, 平均年龄 (64.5±8.1) 岁;原发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 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3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 代谢性心肌病1例。入选的心力衰竭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评估为Ⅲ~Ⅳ级, 给予去除诱因, 扩血管、强心、利尿治疗后, 病情恶化, 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排除肥厚型或限制性心肌病、严重瓣膜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心肌炎;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机械并发症;严重肝功能损害及肾功能不全患者。

1.2 试验方法

常规治疗不变, 包括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剂 (硝酸甘油、硝普钠)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试验组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 (新活素) , 初始负荷剂量为1.5μg/kg, 60s匀速静脉推注, 随后以0.0075μg/ (kg·min) 持续静脉滴注24h。

1.3 检测指标

应用BioZ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2h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选取其中10种:心率 (HR) 、收缩压 (SBP) 、心输出量 (CO) 、心脏指数 (CI) 、每搏输出量 (SV) 、每搏指数 (SI) 、速度指数 (VI) 、加速指数 (ACI) 、预射血期 (PEP) 、收缩时间比率 (STR) 进行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并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 (BNP)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患者安静卧位, 两对双向电极分别贴附于颈部, 另外两对分别贴附在平剑突两侧腋中线, 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

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状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2h,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明显提高 (P<0.05) , 预射血期、收缩时间比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收缩压变化、速度指数、加速指数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用药前、后血浆BNP水平比较

与用药前相比, 用药72h后, 试验组血浆BNP水平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顽固性心力衰竭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此类患者病情凶险、预后差, 对各种药物治疗反应不佳。B-型利钠肽是一种循环多肽激素, 主要由心室肌分泌, 在血循环压力和容积调节中起到了保护性作用[7]。重组人脑利钠肽的药理作用与内源性利钠肽相似。主要作用[1~4]包括:促进细胞内环磷酸鸟苷的浓度升高和平滑肌细胞的舒张, 扩张动静脉, 从而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 具有保钠、保水、升压的作用, 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荷;拮抗去甲肾上腺素, 减少内皮素, 扩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 提高肾小球滤过率, 产生利尿作用。VMAC研究[8]发现, 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 (新活素) 24h静脉持续滴注, 较硝酸甘油或安慰剂能更加快速地改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这与中国新活素临床研究协作组[4]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即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有效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 受试者耐受良好。

注:1mmHg=0.133kP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胸阻抗法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ICG) , 是根据胸部生物阻抗的变化来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随着心脏收缩和舒张活动, 主动脉内容积随血流量而变化, 故其阻抗也随之变化。ICG具有可反复监测、连续观察、设备简单、受检者无痛苦和损伤等优点。与有创肺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相比, ICG具有无创、精确、安全及更经济的优势, 能帮助内科医生确定代偿性与失代偿性心衰患者的诊断、观察药物治疗的效果和远期预后[9,10]。而对于危重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估, 则更需要定量的、可在短时间内重复的、简便易行的监测方法。所以, ICG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 对重组人脑利钠肽疗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多采取有创方法, 缺少无创血流动力学研究数据。本研究即是通过BioZ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结果发现, 经过治疗, 两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都有好转, CO、CI、SV、SI升高, HR、PEP、STR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心功能指标CO、CI、SV、SI、HR、PEP、STR, 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SBP无明显降低, 说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患者血压无太大影响, 安全性良好。而VI、ACI主要反映心肌收缩力状态, 与容量和后负荷无关, 故未出现显著差异。同时研究发现, 试验组血浆BNP水平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相关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该研究[5]发现多项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与BNP都能客观、及时地定量表达, 两者存在相关性, 这对临床用药及心功能状态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 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 能明显改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同时安全性良好。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评估顽固性心衰治疗的量化指标, 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Chow SL, O’Barr SA, Peng J, et al.Renal function and neurohormonal changes following intravenous infusions of nitroglycerin versus nesiri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J Card Fail, 2011, 17 (3) :181-187.

[2]Chow SL, Peng JT, Okamoto MP, et al.Effect of nesiritide infusion duration on renal function in acutely decompensated heart falure patients[J].Ann Pharmacither, 2007, 41 (4) :556-561.

[3]Witteles RM.Nesiritide, heart failure, and renal dysfunction:irrational exuberance or throwing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J].Cardiovase Drugs Ther, 2009, 23 (2) :183-186.

[4]重组人脑利钠肽多中心研究协作组.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安全性和疗效的开放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4) :305-308.

[5]叶宥文.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 :578-580.

[6]刘庆君, 肖广辉, 王丽莉, 等.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 :1148-1149.

[7]Herrmann W, Herrmann M, Joseph J, et al.Homocystein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a critical review[J].Clin Chem Lab Med, 2007, 45 (12) :1633-1644.

[8]Publication Committee for the VMAC Investigators (Vasodilat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HF) .Intravenous nesiritide vs nitroglycerin for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 2002, 287 (12) :1531-1540.

[9]Yancy C, Abraham WT.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n heart failure:utilization of impedance cardiography[J].Congest Heart Fail, 2003, 9 (5) :241-250.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篇7

关键词:心力衰竭,无创血流动力学,脑利钠肽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脑利钠肽的测定都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客观指标和依据, 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尚无定论。我们对35例心力衰竭患者同时运用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及测定血脑利钠肽水平, 旨在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 35例因各种病因引起的明确诊断的心力衰竭患者在我院EICU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 排除胸壁外伤、气胸、呼吸机治疗、失血性及感染性休克。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7例, 最大年龄92岁, 最小年龄51岁, 平均77.22岁。

1.2 方法

1.2.1 患者入院后分别由两位主治医师或更高职称医师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胸片等辅助检查,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的心衰患者的临床评定标准[1], 诊断为心力衰竭患者。

1.2.2 患者入院后48h内使用Cardio Dynamics公司Biz.com系统行无创血流动力监测、同时抽取血浆行脑利钠肽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及时、真实、准确纪录试验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因素相关性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35例患者其血脑利钠肽测定值及无创血流动力监测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 血脑利钠肽值与LCW值 (r=-0.653 P<0.05) , LCWI值 (r=-0.67 P<0.05) 均呈负相关性。但与心排血量 (CO) 、每搏指数 (SI) 、每搏量 (SV) 、外周血管阻力 (SVR) 、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SVRI) 、加速度指数 (ACI) 及速度指数 (VD) 、收缩时间比率 (STR, 胸腔液体量 (thoracic fluid content, TFC) 、LVET (左室射血时间) 无相关性 (P>0.05) 。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时, 医师仅依靠体征和患者的主诉施行, 缺乏量化指标。脑利钠肽 (BNP) 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 主要有左心室心肌细胞分泌, 在血容量增加和心室压力负荷增加的情况下, 反应性地从心室分泌。目前研究表明, BNP和左室舒张末压, 左室射血分数及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 可作为心力衰竭诊断、预后判定的有意义的生物学指标, 并指导临床治疗[2,3,4]。

Bioz.com是建立在胸电生物阻抗基础上, 采用先进的DISQ技术及专利的ZMARC算法, 能自动测定阻抗信号增益, 自动调整由于主动脉顺应性变化所引起的误差, 对许多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更精确的计算。1998年通过美国FDA认证及ISO 9001/EN46001标准。国外文献报道, Bioz.com系统与PAC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5]。Bioz.com通过18种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估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及评价心功能。ACI主要反映心肌收缩力状态, 与容量和后负荷无关, 较射血分数值更准确, 反映更灵敏。同血压相比, C O的变化能够提供机体功能或基础代谢率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的最早期报警。SV的变化是血流量和心肌收缩发生变化的早期信号。PEP表示左心室去极化和左心室射血通过主动脉需要的时间, STR是指心肌电兴奋期与机械收缩期之间的比率 (S T R=P E P/L V E T) , 是反映心泵效率的敏感指标。SVR/SVRI主要反映机体外周血管舒缩状态。TFC增高则提示患者有水钠潴留。本研究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血脑利钠肽值与LCW/LCWI值有明显负相关性, 但与心指数 (CI) 、心排血量 (CO) 、每搏指数 (SI) 、每搏量 (SV) 、外周血管阻力 (SVR) 、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SVRI) 、速度指数 (VI) 、加速度指数 (ACI) 、收缩时间比率 (STR) 、预射血时间 (PEP) 、胸腔液体量 (TFC) 及左心室射血时间 (LVET) 无相关性 (P>0.05) 。原因可能是因为心力衰竭患者出现BNP增高时与患者左室舒张末压增高, 心室压力负荷增高及左室射血分数有关, 而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 左室做功指数和左室功出现明显减退, 故此BNP及LCW/LCWI均能较好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功能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社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2, 30 (1) :7-23.

[2]Doust JA, Pietrzak E, Dobson A, et al.How well does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dict death and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systematic review[J].BMJ, 2005, 330 (19) :625-624.

[3]Strunk A, Bhalla V, Clopton P, et al.Impact of the history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on the utility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mergenc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Results from the breathing not properly multinational study[J].Am J Med, 2006, 119 (69) :1-11.

[4]Felker GM, Petersen JW, Mark DB.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J].CMJA, 2006, 175 (6) :611-617.

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来该院就诊的117例肝硬化患者 (观察组) 及同一时间段来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17名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观察组男69例, 女48例, 年龄31~72岁, 平均 (53.26±19.05) 岁, 对照组男67例, 女50例, 年龄30~74岁, 平均 (52.87±20.23) 岁。以上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4]

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迈瑞, 型号:DC-7) , 探头频率3.5~5.5 MHz。两组受试者于检查前禁食12 h, 检查时使其暂时屏住呼吸, 调整角度使多普勒声速和血管走行间的夹角低于60°。于距离门静脉右支1.0 cm的静脉主干位置取样, 容积大小为2 mm。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 (DPv) 、门静脉血流速度 (VPv) 、肝脏门静脉血流量 (Qpv) 等的检测结果, 并比较观察组患者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上述各值变化[5]。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完成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3组以上值比较用ANOVA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指标检测结果

观察组DPv及Qp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VPv值却明显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085, -10.768, 3.66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同肝功能分级各指标检测结果

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DPv、VPv及Qpv的F值分别为27.624, 10.988, 8.882, 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 肝硬化患者存在显著地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紊乱[6]。该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特点收到理想效果, 观察组DPv为 (1.35±0.26) cm, Qpv为 (1247.83±502.35) m L/min, 对照组DPv为 (1.02±0.19) cm, Qpv为 (1036.08±372.27) m L/min, 观察组Dpv和Qpv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观察组VPv为 (15.96±6.91) cm/s, 明显低于对照组 (26.01±7.36) cm/s (P<0.05) , 进一步分析表明DPv随肝功能级别增大而增大, VPv却随肝功能级别增大而减小, 而QPv未发现明显相关性关系, 但统计学处理后上述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张月玲[7]等的研究组即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最大横截面积及流量分别为 (13.69±2.36) mm、 (1669.42±481.22) m L/min, 显著高于对照组非肝硬化患者 (9.28±1.31) mm、 (1131.81±706.59) m L/min的相应指标, 而研究组门静脉血液流速为 (16.09±3.89) cm/min, 对照组门静脉血液流速为 (25.69±3.12) cm/min,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上述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结果一致。而寇海燕[8]对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各指标变化采取相关分析发现, 不同肝功能分级与Dpv、Qpv均呈正相关性 (r=0.418, 0.29l, P<0.05) , 与Vpv呈负相关性 (r=-0.725, -0.77l, P<0.05) , 观察组DPv值为 (1.28±0.51) cm, Qpv值为 (1249.12±495.28) ml/min, 对照组DPv值为 (1.01±0.08) cm, Qpv值为 (1029.91±368.54) m L/min基本与该研究相一致。

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特点能准确发现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 并分析出各变化特点与患者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疾病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伯礼.肝硬化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入肝血流变化的临床评价[J].医学信息, 2014 (34) :35.

[2]梁雄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血流动学变化及超声诊断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4) :40.

[3]张潭.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3, 21 (5) :257.

[4]郑美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5 (6) :404.

[5]李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5) :63.

[6]朱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断中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 (6) :48.

[7]张月玲.肝硬化病人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3) :182.

上一篇: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下一篇:案例强化训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