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血流感染(精选9篇)
相关血流感染 篇1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 中心静脉导管 (CVC) 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快速扩容、长期输液、血液净化及全胃肠外静脉营养等, 随之血管内置导管引起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 CRBSI) 也成为临床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在ICU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因素中, 导管相关感染列第二位, 占所有因素的30%, 仅次于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RBSI) 耐药菌株的出现, 不仅增加患者的费用, 延长住院时间, 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为深入探讨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笔者对235例中心静脉导管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结果进行分析, 对制定防控措施和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应用抗菌药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 我院ICU23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 对在治疗结束后或怀疑感染时拔管进行导管尖端和外周血细菌培养, 其中男150例, 女85例, 年龄最大90岁, 最小8岁。
1.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1)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剪下导管尖端5cm置无菌试管中送检, 同时取2份外周血进行血培养。 (2) 细菌分离与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疑难菌株采用API细菌鉴定系统。
1.3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 (K-B法) , ESBLs检测头孢他定/克拉维酸纸片扩散法,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用苯唑西林纸片检测, 高耐氨基糖甙类, 肠球菌采用M-H琼脂120μg/片庆大霉素纸片检测, 标准判断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标准。
1.4 CRBSI的确诊标准
(1) 有中心静脉置管病史, 插管≥24h出现发热, 体温≥38.5℃, 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 导管细菌培养阳性, 拔管后恢复正常。 (2) 导管和血或成对血培养 (即分别从导管和其他外周血管采血) 均培养出同种细菌。
1.5 数据处理
文中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供的医院细菌耐药检测软件WHO-NET5.4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2 分析
2.1 静脉导管、CRBSI病原菌分布
送检的静脉导管培养标本共235份, 其中阳性75份, 病原菌78株, 检出率32%, 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37株占47.4%,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6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 溶血葡萄球菌6株, 屎肠球菌2株, 微球菌2株;革兰氏阴性杆菌25株占32.1%, 其中大肠埃希菌8株, 铜绿假单胞菌6株, 肺炎克雷伯菌5株, 鲍曼氏不动杆菌3株,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株, 阴沟肠杆菌1株;真菌16株占20.5%, 其中白假丝酵母菌7株, 光滑假丝酵母菌4株, 热带假丝酵母菌3株, 阿沙孢子菌2株, CRBSI确诊病例35例, 未确诊40病例, 静脉导管、CRBSI确诊病例的病原菌分布情况见图1。
2.2 CRBSI主要分离菌的耐药情况见表2、表3、表4。
3 讨论
ICU患者由于疾病重、基础病多、侵入性操作频繁, 感染常常成为这些患者的主要并发症,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技术作为一种有创诊疗手段, 随之而来的CRBSI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成为目前具有潜在致命威胁的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同时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病原菌构成以及细菌耐药性与非ICU住院患者有极大差异。
3.1 ICU多重耐药菌趋势增加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及接受多种有创检查和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普遍呈现出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的态势[1]。结合本研究结果, 虽多数病例为导管定植, 血流感染率低, 但这部分患者却是MRSA感染的高危人群, 需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本资料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喹诺酮类均呈高度耐药, 对万古、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全部敏感。
3.2 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原因分析
这些细菌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 可能与临床滥用广谱抗生素, 过多联合用药, 在抗生素选择压力作用下,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抗菌药物起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2]。ESBLs多由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 也是导致其耐药的重要机制。ESBLs克雷伯杆菌可附在机体黏膜和生物材料表面, 而形成生物被膜, 生物被膜可以保护细菌逃避宿主免疫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 使其引起的感染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最终导致感染迁延不愈, 治疗极为困难。碳青烯类抗生素由于能稳定水解ESBLs, 因此对产酶肺炎克雷伯菌仍是有效的药物, 但已出现耐药菌株。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 真菌感染逐年增加。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都有较高的耐药率, 阿沙孢子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全部耐药。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问题极为严峻, 临床中注意操作无菌规范、加强管理, 落实消毒隔离综合措施, 可切断传播环节, 有效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切实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Shuman等报道集束护理对预防CRBSI有重要的意义[3]。
摘要:目的:分析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 加强监控, 为临床预防诊疗提供依据,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内CRBS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结果:多数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 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种属多样化, 耐药率高, 加强ICU耐药性监测, 合理应用抗生素, 并落实有效地持续改进措施, 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耐药菌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Kollef MH.The intensive caer unit as a research laboratory: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J].Surg Infect, 2006, 7 (2) :85-99.
[2]杨平满, 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2) :1434-1437.
[3]Shuman EK, Washer LL, Arndt JL.Analysis of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central line bundle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0, 31 (5) :551-553.
相关血流感染 篇2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2遍,中间间隔30-60秒。
5.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或其它耐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相关血流感染 篇3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5—01
血液透析在肾脏替代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并维持良好血管通路,可以确保血液透析有效完成。血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装置患者发生菌血症,通过外周静脉采集血液进行培养≥1次均显示为阳性,而且有临床感染症状,在导管外并未有其他确切血流感染源。血管相关血流感染在血管内置管相关性感染中占90%[1],对患者最终治疗效果造成极大影响,主要有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上升,医疗费用增加。本文选取664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对比分析集束化护理作用,结果显示经其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64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0例,其中男208例,女112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5.4±3.6)岁。研究组332例患者,其中男216例,女116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4.8±4.6)岁。664例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272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39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20例,急性肾衰竭患者72例。置管时间为7d-32个月。置管位置有右颈内静脉处566例,右股静脉处9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时间等基础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应用集束化护理,主要有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增强手部卫生、保证最大无菌屏障、选取合适位置置管、皮肤消毒、检查导管保留、敷料选择等。患者诊断标准:依据2009年美国感染病学会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及处理指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次/总置管天数×1000。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导管留置总天数为3301d,对照组则为3602d;研究组感染患者10例(0.30%),对照组感染患者20例(0.5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具有较为明显效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过程中设置感染监控护士,使其能够对留置CVCS患者和感染环节进行合理评估,并制订适宜方案,使得操作标准化、流程规范化,随时对CRBSI发生进行监控。对护理人员开展预防CRBSI循证感染控制培训。按照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治疗标准,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主要有循证感染控制应用方法、血管内导管分类、导管相关感染概念、CRBSI流行病临床特点、诊断标准、CRBSI防治等。培训方法可以选取科室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
增强手部卫生:医护人员在触摸插管处、导管插入、重置等操作中均需严格注意手部卫生,按照程序进行,手部卫生可采取传统皂液及水处理,也可予以乙醇擦手液。应定期对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进行检查,统一考核,评价其效果,确保良好质量的持续性[2]。
最大无菌屏障:在穿刺导管过程中需予以最大无菌屏障,不管操作者或是助手均需严格执行这个过程的最大无菌屏障化,主要有洗手、戴帽子、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大无菌单。按照临床实际情况选取无菌性或是清洁隔离衣。
合理选取穿刺位置并对局部进行皮肤消毒,在临床中通常选取右侧颈内静脉,一般不会应用股静脉置管,防止出现并发症,降低感染率。在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对皮肤进行规范性消毒,应用适宜皮肤消毒液,一般选取含氯己定浓度>0.5%乙醇溶液完成皮肤严格消毒,确保皮肤消毒效果良好。
检查患者导管保留:明天均对患者保留导管情况进行评估,查看是否能够拔管。若置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需及时在48h内进行更换。若短期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创口有脓肿现象,或怀疑有CRBSI发生,血动力学参数存在波动性,则需马上更换导管。在进行更换导管过程中,不可以导丝更换,需在其他位置重新完成置管[3]。
选择合适敷料并进行正确更换,在临床中通常应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状、半透明敷料将插管位置盖好,患者容易出汗或是插管位置存在血液或有组织液渗出,序予以纱布覆盖,在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情况或是有污渍时,需尽快将其更换。一般在穿刺之后第二天更换一次敷料,然后采按照每周2-3次频率进行更换。
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准确健康教育,使之明白导管留置过程的注意事项,促使患者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确保置管位置干燥性和清洁性,摄取适量蛋白质、热量等,提高抗感染水平[4]。
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感染率0.30%,对照组感染率0.5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結果和近几年研究资料保持一致。总之,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用集束化护理具有较为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邹毓媚,吴益芬,李俊儿.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65-666
[2] 陈燕春,王玺,陈倪等.集束化护理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探讨[J].四川医学,2013,34(4):448-449
[3] 葛学顺,陈维开,蒋福云等.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22-424
相关血流感染 篇4
1 CRBSI概念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推荐的概念,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的感染性疾病[4]。
2 疾病负担的类型及其概念
疾病负担是指疾病造成的健康、经济、资源的损失与产生的生物、心理和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对疾病结局如死亡、失能和康复等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5]。主要包括健康损失、疾病经济损失和生命质量的下降。
健康损失也可称为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常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指标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但这类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社会价值和致残情况,认为所有的发病或死亡都是等价的,不论发病或死亡的年龄是否存在差别、患者的社会和家庭角色是否相同。考虑死亡和伤残信息的人群健康综合测量指标弥补了上述指标的不足,如健康调整寿命年(HALEs)、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减寿年数(PYLLs)等[6]。
疾病经济负担指包括由于疾病、失能(伤残)、早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经济资源[7]。按疾病对社会和人群的影响可分为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直接经济负担是指个人、家庭和社会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的总费用。具体可分为直接医疗费用(住院费,门、急诊诊疗费,康复费,药品费,检查费,家庭病床治疗与护理费等)和直接非医疗费用(病人及其家属接受服务中的交通费和差旅费,特殊教育费,发展性服务费等)[7]。间接经济负担是指由于患病、伤残和死亡使有效劳动时间减少和劳动能力降低,从而引起社会和家庭目前价值和未来价值的损失[7]。
疾病引起生命质量的损失也可称为疾病无形负担,主要是指疾病对患者本人及其亲友造成的痛苦、悲哀与不便,从而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7]。
3 CRBSI的疾病负担
3.1 CRBSI导致的健康损失
3.1.1 C R B S I的发病率。
C R B S I的发病率通常用“每千导管日发生CRBSI的人数(即感染病人数/总置管天数×1000)来表示,也有的研究用百分率来表示(即感染病人数/总置管人次数×100)。由于血管内插管,尤其是中心静脉插管,是ICU救治危重患者的必要手段,约90%的血流感染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有关[8],因此ICU是CRBSI的高发区。绝大部分文献以各类ICU为背景,研究ICU住院患者CRBSI的发病率。美国外科ICU危重病人CRBSI发病率约3.6/千导管日[9]。Tacconelli等研究了欧洲四国ICU住院患者CRBSI的发病率,结果显示CRBSI的发病率分别为法国1.23/千导管日、德国1.5/千导管日、意大利2.0/千导管日、英国4.2/千导管日[10]。发展中国家的CRBSI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Chopdekar等调查了孟买一家教学医院CRBSI的平均发病率为9.26/千导管日,其中新生儿ICU的CRBSI发病率27.02/千导管日,儿科ICU的CRBSI发病率8.64/千导管日,成人ICU的CRBSI发病率7.57/千导管日[11]。有研究显示,国内某三甲医院ICU住院患者CRBSI发病率11.0/千导管日[12]。
除了ICU,普通住院患者和门诊血液透析患者也可能发生CRBSI。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报告,2009年普通住院患者CRBSI发病率1.14/千导管日,门诊血液透析患者CRBSI发病率1.05/千导管日,均低于ICU中心静脉插管患者的CRBSI发病率(1.65/千导管日)[13]。
3.1.2 CRBSI的死亡率。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归因于CRBSI的死亡统计有一定难度。因此,文献关于CRBSI死亡率的报道差别很大。在美国,CRBSI的归因死亡率在10%~20%[14]。有研究者估计,法国因CRBSI导致的死亡率约11%;德国CRBSI的死亡率在12%~15%;尚未找到关于英国CRBSI导致的死亡率报道[10]。Blot等人对比利时某大学医院ICU进行研究显示,CRBSI的归因死亡率约1.8%[15]。
3.1.3 CRBSI延长的住院天数。
国内外研究证明,CRBSI可以延长ICU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但各国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德国因CRBSI可以延长4.8~7.2天的ICU住院天数[10]。美国某医疗中心ICU中心静脉插管患者因CRBSI延长ICU住院时间为2.41天,总住院时间7.54天[16];但对于外科ICU危重病人,CRBSI可以使ICU住院时间延长20天,总住院时间延长22天[9]。英国因CRBSI延长的总住院天数最短,约4天[10]。Higuera等对墨西哥城三所医院成人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发生CRBSI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延长6.1天[17]。阿根廷3所医院6个成人ICU,CRBSI患者的总住院天数较非CRBSI患者长11.9天[18]。国内某三甲医院因CRBSI平均延长ICU住院天数12.8天[12]。
3.2 CRBSI导致的疾病经济负担
住院天数增加必然会导致患者住院费用的增加。用增加的住院天数和日均住院费用(或日均ICU住院费用)就可以估算出患者因CRBSI增加的医疗费用。研究证明CRBSI患者的住院费用,日均医疗费用、药费、检查费等都高于非CRBSI患者[12]。美国相关研究显示,外科ICU重症患者中,发生CRBSI患者的住院费用比非CRBSI患者高11523~165735美元[9];18岁以下儿童患者,发生CRBSI的患者增加的住院费用为55646美元[19];儿童血癌患者,发生CRBSI的患者增加的住院费用为69332美元[20]。部分研究还对CRBSI的疾病经济负担进行了归因分析。David等对ICU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住院费用的研究显示,归因于CRBSI的住院费用为11971美元[16]。血液透析患者,因发生CRBSI导致的住院费用平均为23451美元[21]。加拿大的研究估计,因CRBSI产生的额外住院费用为12321美元[22]。Shannon等人的研究显示,在CRBSI患者实际支付的住院费用中,因CRBSI产生的费用占43.8%(范围:21%~71%)[23]。意大利[24]、日本[25]、阿根廷[18]、比利时[15]和中国[12,26]的研究也证明CRBSI显著增加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4 CRBSI疾病负担的预防
预防CRBSI是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疾病经济负担的根本途径。有研究建议,超过50%的CRBSI都是可以预防的[27]。如严格执行基本卫生操作规范,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手部卫生等预防CRBSI的常规措施[3]。同时,还需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最大无菌屏障(maximal sterile barriers,MSBs),穿刺部位消毒,使用其他无菌器材等[3]。有研究证明,使用封闭式输液容器能够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并且不给医院增加额外成本[16]。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也是预防CRBSI的有效方法,而且此类方法易于执行并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Kim等对中心静脉集束护理(central venous lines bundle)的实践证明,该方法实施后明显降低了CRBSI的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28]。国内多项研究也证实,集束化护理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CRBSI的发病率[29,30,31,32,33,34,35,36,37]。国外研究人员利用决策树模型证明,使用洗必泰(消毒液)[38]、最大无菌屏障[39]、抗菌剂封管[40]等均是预防CRBSI,降低CRBSI疾病负担的有效方法。
5 对CRBSI疾病负担研究的评价
目前,国外文献关于CRBSI疾病负担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CRBSI的发病率、死亡率、延长住院天数(和/或ICU住院天数),CRBSI导致的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中的直接医疗费用部分。研究方法主要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此外,还有部分文献利用决策树模型对降低CRBSI的干预措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由于CRBSI属于并发症,很难与患者的原始疾病剥离,这一特点使研究人员很难使用DALYs等人群健康综合测量指标衡量CRBSI导致的健康损失;也给研究CRBSI的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CRBSI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造成极大困难。因此,目前尚未见到有关CRBSI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CRBSI对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
国内文献关于CRBSI的研究主要倾向于筛选CRBSI的危险因素和评价预防干预措施对降低CRBSI发病率的作用。今后还应该在如下方面加强对CRBSI的研究。
第一,应建立国家层面关于CRBSI发病率、病死率的监测,按医院类别和ICU类别监测CRBS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我国缺乏国家层面上有关CRBSI发病率、病死率的权威监测数据。其他国家则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如美国的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和Cardinal/Med Mined数据库、法国的国家医院感染调查(RAISIN)、德国建立了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KISS)、意大利的国家监测网,为研究CRBSI提供了十分权威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第二,进一步深入研究CRBSI导致的疾病经济负担。国内文献中,只有肖丽等[25]的研究给出了CRBSI患者和非CRBSI患者的总费用、药费和住院费,其他研究只是笼统提出CRBSI增加患者住院费用,缺乏有关住院费用构成的具体数据。应该计算因CRBSI产生的额外住院费用以及分析额外住院费用的构成情况。对CRBSI导致的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评价,可以通过因CRBSI延长的住院天数,再结合均衡价格理论(工资率)或劳动价值理论(人力资本法)计算CRBSI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
第三,进行预防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我国对降低CRBSI的干预措施的研究主要是评价集束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CRBSI发病率方面的作用,缺乏对其他预防干预措施(如消毒液、封管液等)的效果评价和成本效果(效益)分析,以及多种干预措施成本效果(效益)的对比分析。合理地使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筛选出最优的预防干预措施降低CRBSI的发病率,对减轻CRBSI的疾病负担,获得最大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类型,也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总结了国内外文献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疾病负担的研究进展,包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死亡率、延长的住院天数、导致的疾病经济负担以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疾病负担的预防等,提出了目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研究。
相关血流感染 篇5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病房于2009年10月~2011年8月期间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患者, 对置管前无感染、置管时间>48h、置管期间无CRSBI以外的其他感染的病例进行筛选, 满足拔以上条件的患者共69例, 其中男37例 (占53.62%) , 女32例 (占46.38%) ;患者年龄范围22~79岁, 平均年龄 (54.2±12.6) 岁;患者住院时间范围14~146d, 平均天数为 (63.7±17.6) d。
1.2 方法
所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均由美国Arrow公司生产, 患者情况均为单腔导管。置管部位61例为股静脉, 其余5例为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对疑似CRBSI症状的病人在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后将导管头3~5cm进行培养, 记录导管终端培养的细菌学结果。另外需要分别记录患者的留管时间、插管次数、导管护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细节等资料。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医护人员操作的无菌程度, 例如在置管时的消毒范围、医护人员的熟练程度、导管接头部分的护理, 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相关感染知识培训。
2 结果
记录患者拔管前后体温、心率变化, 发现拔管48h后体温、心率与拔管前比较有明显改善。CRBSI与置留管时间的关系, 见表1。
3 讨论
当前在临床上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十分普遍, 然而所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例也随之增加, 如果重症患者表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并发症现象, 便会明显加剧患者病情, 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3.1 控制导管留置时间
根据相关资料以及本组病例研究的结果表明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存在着较高的感染几率, 并且CRBSI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即为导管留置时间越长CRBSI发病率越高, 其中置管3~4周的患者感染发生率居首位。所以建议相关医护人员控制好导管的留置时间, 对于患者身体情况允许导管拔出的情况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在更换导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经导丝原位更换, 要先拔除旧导管再重新置管, 如果没有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不需要定期更换导管。保护好导管的接头注意消毒, 穿刺点不能潮湿以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
3.2 努力保证无菌环境
由于ICU重症患者需要长期处于补液的状态, 即使使用高水平抗菌药物封管杀灭感染菌, 但是却难以保证患者身体不被补充液体所含有的细菌导致感染。所以目前对于可疑的感染状况仍然采取的是拔管更换部位重置的方法。在对患者日常导管的护理中重视无菌的原则尤为重要, 需要定时对患者导管所在位点进行监测,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或其他感染症状的临床表现时, 要立即通知其他医护人员共同研究讨论最佳处理方案。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较多, 包括真菌、表皮杆菌等, 在本组ICU患者中原发病比例较高, 这可能与目前我国过度使用强力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广泛侵入性操作有着一定的联系。
综上所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重点是尽量避免长期置管、尽可能早地进行拔管、熟练掌握置管技术、严格控制无菌操作等。同时需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的日常监测和综合护理干预, 早发现早解决, 避免感染发展严重。隔离耐药菌感染的患者, 努力避免交叉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RBSI) 的病原学、细菌学, 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总结正确的干预方法。方法 对我院ICU病房2009年10月~2011年8月期间临床诊断为CRBSI的69例患者针对插拔管时间、插管部位以及次数、临床表现、病原学综合因素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这69例发生CRBSI的病例与对照组相比较,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相比年龄偏大 (P<0.01) , 并且与导管留置时间、插管次数以及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 。结论 ICU病区患者CRBSI发生率较高, 其中真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占比例较高。患者年龄、留管时间、插管次数、无菌程度是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感染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晓晨, 蒋梅, 吴丽华.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1B) :25-28.
[2]邹琳, 俞森洋.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405-407.
[3]陈燕萍, 冼慧仪.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3) :50-51.
相关血流感染 篇6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析及对策
随着医学的发展, 需要导管检查、治疗、监护和肠外营养 (PN) 的患者日益增多, 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1]。近年来, 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 、美国危重医学学会 (ACCCM) 和美国医院流行病学学会 (SHEA) 共同制订了《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处理指南》。为更好了解某院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定植及其危险因素, 为进一步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的发生, 我们对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临床送检静脉导管培养所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统计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 某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送检患者的静脉导管细菌培养结果。对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并调查菌血症的确诊病例数。
导管培养诊断和分离鉴定方法:细菌培养采用半定量导管培养法。在怀疑CRBSI而拔除导管时对导管尖端及导管皮下段进行培养。将导管尖端及导管静脉入口处 (导管长度≥8 cm) 置无菌肉汤管内增菌, 48 h后无菌生长者报告为阴性。细菌鉴定采用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
1.2 CRBSI的确诊标准
依据美国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处理指南[2], 具备下述任一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 (1) 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有1次半定量培养阳性, 确认有微生物生长, 同时外周静脉血也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 (2) 出口部位感染:出口部位2 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 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 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
各组资料用SPSS 10.0软件处理, 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χ2值,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送检静脉导管培养标本共510份, 其中阳性310份, 来自228例患者。男139例, 女89例, 年龄20~91 (平均49.0±15.3) 岁。CRBSI确诊病例68例, 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23株, 占33.8%;革兰氏阴性杆菌38株, 占55.9%, 念珠菌属7株占10.3%。病原菌在CRBSI确诊与非确诊病例的分布见表1。
2.2 确诊的68例CRBSI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
主要病种有外科手术后、肿瘤、类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疾病。
2.3 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导管细菌定植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与导管堵塞、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导管留置的部位有关 (见表2、表3) 。
3 讨论
3.1 ICU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分析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 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 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 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 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 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 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 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 增加了病死率, 并且加重了医疗负担[2]。因此, 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尤为必要。
尽管人们对CRBSI做了大量研究, 诊断CRBSI仍然较困难。因为70.0%的CRBSI病例插管部位并无炎症。因此, 导管和血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通常,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3种: (1) 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 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2) 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 在导管上黏附定植, 引起CRBSI; (3) 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 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 引起感染。其中, 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 第三种为腔内途径。本次调查前4位CRBSI的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 (见表1) 。与同俏静等[3]报道有所不同, 可能与临床病例分布有关。本调查CRBSI确诊病例多为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大手术后患者, 大多数集中于重症监护病房。本调查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 分离率最高 (73株) , 但多数并未发生感染。CNS分布于确诊病例中的有13株、非确诊病例中也有60株, 说明 (CNS) 多为污染菌。
本调查显示, 鲍氏不动杆菌居CRBSI的首位, 提示其为某院CRBSI的重要病原菌。在过去的10年中鲍氏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最重要病原菌, 特别在ICU病房。目前已有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多重耐药, 甚至全部耐药的报道。其感染难以控制, 常常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 应引起高度重视。
念珠菌属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使用抗菌药物>4d;中央或周围静脉插管;入住ICU>4 d;留置导尿管和创伤等[3]。本调查中有228例均为重症监护病房患者, 存在发生念珠菌属血症的危险因素, 念珠菌属感染的比例略高于文献报道[4]。在确诊CRBSI的病例中, 鲍氏不动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所占比例较高。在未确诊CRBSI的病例中,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属、革兰氏阳性杆菌所占比例较高, 提示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是常见的致病菌, 而微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多为污染菌, 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既是最常见的污染菌又是不可忽视的病原菌, 可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参考。
3.2 护理对策
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发生率至关重要。应提倡建立专业化、固定的医护队伍。对专业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 强化标准化的无菌操作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导管穿刺及护理操作者的无菌操作技术非常重要, 正确的手部消毒是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严格的无菌操作可显著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的发生率。
导管置管感染的危险相关因素包括导管 (留置针) 的种类 (塑料>金属) 、穿刺部位 (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放置方法 (切开置管>经皮穿刺置管) 、导管腔数 (3个>2个>1个) 和导管留置的时间[5,6,7,8]。
导管置管和局部换药时的皮肤消毒, 应选用适当的消毒剂。2.0%洗必泰常作为首选, 也可选用2%碘酊以及0.5%~1.0%聚维酮碘或70%酒精进行消毒。洗必泰和碘酊的效果优于聚维酮碘。洗必泰以其抗菌谱广、对皮肤刺激小而被推荐, 但不宜用于小于两个月的婴儿。
导管穿刺部位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置管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置管感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显示, 股静脉导管的和颈内静脉导管的感染率较高。因此, 建议ICU患者应选择易于固定、感染机率低的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点。尽量避免选择颈内静脉及股静脉, 以降低导管的感染发生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CRBSI的发生还有患者易患因素, 如年龄、自身免疫、营养、原发病等情况的影响, 但作为可控制因素的医护人员可以采取的措施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Ramritu P, Halton K, Cook D, et al.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JAdv Nurs, 2008, 62 (1) :3-21.
[2]Mermel LA, Farr BM, Sherertz RJ,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J Intraven Nurs, 2001, 24 (3) :180-205.
[3]同俏静, 庄一渝, 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2) :177-179.
[4]Esteve F, Pujol M, Limón E, et al.Bloodstream infection related tocatheter connections:a prospective trial of two connection systems[J].JHosp Infect, 2007, 67 (1) :30-34.
[5]孙雪琴, 何续逊, 朱寒贫, 等.肿瘤患者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伴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 14 (3) :249-251.
[6]刘玉简, 叶丽宜, 谢少玲, 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感染因素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8) :115-116.
[7]钟晓祝, 杨艳, 李春梅, 等.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前瞻性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0) :2715-2717.
相关血流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于2013年11月—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等部门进行治疗的128例ICU病房病人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病史资料齐全且在院期间使用过CVC技术;没有合并严重的精神疾病或意识不清的病人;临床资料完整没有出现缺损的状况;家属同意其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同时患有严重的器官、组织、系统等病症;临床资料有丢失、缺损等状况出现;不同意或者中途退出的病人。本次研究中收集到的病人年龄18岁~63岁 (53.61岁±3.64岁) ;男69例, 女59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为8.46分±1.63分;糖尿病13例, 呼吸系统疾病21例, 恶性肿瘤14例, 心血管疾病35例, 脑血管疾病31例;骨折术后14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资料在研究开始之前就设计调查问卷, 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病人的年龄、入住ICU时间、使用导管类型、饮酒史、吸烟史、留置管时间、体重、性别、感染期、使用抗生素种类和剂量、是否合并慢性疾病、合并了哪种慢性疾病等几种情况。在研究开始后收集所有病人的一般资料并将制作好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其进行填写, 由专业的护士或者医生对其进行监督, 在填写完成后全部统一收回。
1.2.2 单因素分析将病人最终产生CRBSI状况设为本次分析的因变量, 将年龄、入住ICU时间、使用导管类型、饮酒史、吸烟史、留置管时间、体重、性别、感染期、使用抗生素种类和剂量、是否合并慢性疾病、合并了哪种慢性疾病等因素设为本次分析中的自变量, 开始进行本次分析。
1.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后对其得出有相关关系的自变量因素实施Logistic回归方法, 从中找出并判断出我院ICU病房病人产生CRBSI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主要为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高危因素, 统计临床资料以及从调查问卷上收集到病人的一般资料, 并使用Lo-gistics回归法对我院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详细的处理和分析, 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预防手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对整个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釆用Logistic回归模型, 应用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筛选危险因素,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独立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在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引发因素中, 感染和未感染两类病人的性别、饮酒史、体重、疾病类型人数所占比例之间相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剩余年龄、吸烟史、入住ICU时间、导管材料、留置管部位和时间、抗生素合理使用这几种因素所占的人数比例对比则具有非常大的差别 (P<0.05) 。以上充分证明了年龄超过60岁、有吸烟史、入住ICU时间过长、导管材料为普通双腔、留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留置管时间为7d以上等几种情况均为影响到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相关因素, 具体见表1。
2.2 变量赋值变量赋值、相关因素及部分量化, 具体如表2所示。
2.3 独立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年龄超过60岁、导管材料为普通双腔、留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留置管时间为7d以上这几个因素的P值都小于0.05, 且其OR值也都处于95%可信区间内, 说明年龄超过60岁、导管材料为普通双腔、留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留置管时间为7d以上这几种情况都是影响到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具体见表3。
3 讨论
CVC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肿瘤或者其他严重病症的治疗手段[4],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该手段能够有效降低病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结束后出现的不良症状[5], 并且也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6]。但是几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 CVC技术能够导致CRBSI情况的出现, 尤其在ICU病房中非常常见[7], 大量研究显示, 如果病人在出现CRBSI情况之后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8]。因此, 对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能够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从而从根本上降低其发生CRBSI情况的几率。
本次研究显示, 使用普通双腔导管是病人发生CRBSI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有研究显示, 导管材料是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9], 使用抗感染双腔导管能够有效减少感染情况的发生, 因此在临床上尽量减少普通导管的使用也已大量降低CRBSI情况出现的几率[10]。另外, 本次研究也显示, 留置管时间超过7d和留置管部位为股静脉也能够导致病人发生CRBSI情况, 相关文献指出, 留置管时间超过24h则会导致导管周围出现大量的纤维蛋白并将其覆盖, 这对于多种微生物的滋长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11], 因此, 在以后的操作中, 首先要选择分隔膜无针接头, 以便于24h进行1次更换, 减少细菌的滋生, 在手术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并对所使用的器具进行充分的消毒, 最后要尽量减少留置管时间。另外, 将留置管部位选择在股静脉, 经常会受到大小便等的污染[12], 因此被感染的几率较大, 而锁骨下静脉则比较容易固定, 换药等操作也比较方便, 因此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来作为病人留置管部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是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一大原因, 其能够在短期内引起病人发生细菌耐药性, 从而引发医院感染等情况, 影响到病人自身疾病的恢复,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病人自身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另外, 本次研究也显示, 年龄超过60岁也是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ICU病房病人身体素质较弱, 而老年人的耐受力更弱, 因此在进行留置管时要将老年人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 24h监控其临床指标, 一旦发现有指标发生异常就要对其实施急救措施。
综上所述, 年龄超过60岁、导管材料为普通双腔、留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留置管时间为7d以上这几种情况都是影响到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 在使用CVC技术时, 要将年龄超过60岁的病人作为主要保护对象, 并为病人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 将锁骨下静脉作为留置管部位, 缩短留置管时间, 以便降低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几率。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 (ICU) 病房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的相关因素。[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我院收集到的所有ICU病房病人以便了解和掌握其一般情况, 实施Logistics分析方法得到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最主要原因。[结果]年龄超过60岁、导管材料为普通双腔、留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留置管时间为7d以上这几个因素的P值都小于0.05, 且其OR值也都处于95%可信区间内, 是影响到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最主要原因。[结论]年龄超过60岁、导管材料为普通双腔、留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留置管时间为7d以上这几种情况都是影响到ICU病房病人出现CRBSI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关血流感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选择2012年11月~2015年5月于本院ICU连续收治CRBSI患者243例为研究对象,排除导管外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粒细胞减少和甲状腺、肺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21例)和PCT(122例)指导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由医师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血象、血培养等指标决定抗生素治疗方案,PCT指导治疗组则在使用抗生素前(基线值)、72h后每日监测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按照血清PCT水平决定是否停用抗生素,在血清PCT>0.25ng/ml时,继续抗生素治疗,PCT<0.25ng/ml时或与基线值比较PCT下降80%以上,停用抗生素[3]。
1.2 CRBSI临床诊断标准:
感染组纳入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48 h后出现菌血症,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结果(每导管节段菌落计数≥15 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菌落计数≥1 000 CFU),且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病原菌;(2)自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进行定量血培养,两者菌落计数比(导管:外周血)≥5:1;(3)自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前者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比后者阳性至少提前2 h;(4)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均呈阳性,且为同一病原菌。
1.3 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h内完成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记录2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费用、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临床有效率。PCT检测采用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的迈格(MAGLUMI)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治疗组患者121例,男性68例,女性53例,年龄(68.2±10.4)岁;PCT指导治疗组122例,男性71例,女性51例,年龄(67.4±11.3)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APACHEⅡ评分中常规治疗组(26.04±2.92))和PCT指导治疗组(26.46±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指导治疗组在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费用、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RBS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是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定量培养,但存在检测周期长,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影响其阳性率,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CRBSI治疗中由于抗菌药物的选择、调整、疗程不同,不合理的治疗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还会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并带来经济损失。准确把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证及疗程,避免不良反应,对CRBSI患者的治疗需要对细菌感染敏感、准确并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标志物。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13 000的糖蛋白,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0h,正常情况下PCT由甲状腺的髓质细胞分泌,不会释放进入周围循环血中,稳定性好,亦不会降解为有激素样活性的降钙素,在人体水平极低。细菌内毒素是其诱导的主要刺激剂。在严重感染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时,其血清水平明显上升,且血清水平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PCT具有早期快速诊断、区分是否由细菌感染以及判断病情预后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降钙素原既可以指导抗生素应用,也可节省抗生素治疗费用和总费用。同时也有研究认为PCT指导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虽然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及节约医疗费用,但过度依赖PCT也可致死亡率升高。还有研究指出PCT指导抗生素治疗不但未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反而增加广谱抗生素应用,且导致器官功能损伤。而对于CRBSI患者治疗中PCT的指导意义研究较少。
根据本实验研究结果,对于CRBSI患者治疗措施PCT指导抗生素使用中,在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费用、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可降低。PCT可较好地指导抗感染治疗过程,监测血清PCT变化指导CRBSI患者抗生素使用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中.抗生素耐药及应对策略[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9,24(21):21-22.
[2]陈淑丹.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及不同检测方法[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7,20(4):61-62.
相关血流感染 篇9
1 CRBSI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CRBSI诊断标准为: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表现, 至少有一次外周血培养阳性, 排除其他感染来源。
2 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
CVC表面因存在包括纤维蛋白、胶原蛋白、血小板等在内的薄膜覆盖而易致细菌定植。导管内细菌感染来源分为腔内、腔外, 分别是短期 (<15 d) 、长期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细菌可分泌多糖、蛋白质而形成菌膜, 逃避抗生素的杀伤和机体免疫的清除。菌膜脱落还可致细菌血流播撒。此外, 患者的危重程度、免疫等因素, 导管类型、置管操作及护理等均为CRBSI的影响因素。
2.1导管相关因素
2.1.1置管部位
CVC最常见的置管部位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不同部位皮肤表面菌群密度差异可能是影响CRBSI发生率的原因之一, 故选择置管部位时需考虑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自身。如有无心血管疾病、营养状况等。颈内静脉的机械并发症较少, 常用于机械通气或存在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1]。一般认为, 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及CRBSI的发生率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最低仍是得到公认的, 可作为留置CVC的首选。
2.2.2导管结构
CVC包括单腔、双腔、多腔、隧道式、漂浮式肺动脉导管等。使用双腔、多腔CVC可同时输注各种不可混合的药物或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与单腔CVC相比, 导管管腔数目越多, CRBSI的发生率就越高, 这可能与增加导管感染途径有关。选择CVC时, 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考虑是否需双腔、多腔导管, 以尽量减少发生CRBSI的可能。
2.1.3导管材质
CVC的材料需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可变形性, 且对X线不透光。为减少细菌定植与感染的发生, 抗生素导管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2002年美国疾控中心关于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指南也提出, 成人CVC置管时间超过5 d则建议使用抗生素导管。
2.2操作与护理的集束化
预防措施置管过程和日常护理既是预防CRBSI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易发生局部或导管污染的操作。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集束化预防”的概念, 包括严格的手卫生, 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 最大消毒屏障, 及时定期更换辅料, 无菌不接触原则, 每日评估以及时拔除无需留置的导管等, 可使CRBSI的发生率下降54.1%~78.0%。
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患者与患者之间及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是控制包括CRBSI在内的院内感染的基础。但常因工作量过大、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而被忽视。对ICU人员定期针对手卫生进行强化教育和培训后, 手卫生的依从性从35.1%明显升高至60.7%, 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3]。
2.3置管技术与导管更换
操作者置管技术的熟练程度与CRBSI直接相关。对操作者有针对性地多次培训也可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比之下, 单次的培训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
2.4抗生素封管为避免长期留置的
CVC因血液凝固而阻塞, 在闲置时常规使用抗凝试剂进行导管封闭。肝素是多年来最常用的封管药物, 而近年来发现同时使用抗生素封管可降低CSBSI的发生率。目前有庆大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封管方法。一般使用较高浓度的抗生素封管以维持最大的抗菌活性及穿透菌膜。抗生素封管对减少导管感染、菌血症、脓毒血症有明显优势。抗生素封管也有弊端, 如产生细菌耐药性、药物过敏及不良反应。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前提下, 对反复感染的患者推荐使用抗生素封管, 但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封管预防CRBSI。目前使用抗生素封管治疗CRBSI还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其有效性及安全性。CRBSI是ICU中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集束化预防措施, 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及使用单腔导管, 可减少CRBSI的发生率。合理地选择抗生素涂层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也可对预防CRBSI起到一定作用。CRBSI不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也增加医疗成本, 需引起ICU医师及包括所有护理人员在内的整个医疗团队的重视, 不断提高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预防CRBSI。
摘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措施, 但其同时存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的风险, 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升高。选择锁骨下穿刺径路、使用抗生素导管可减少CRBSI的发生。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进行置管及日常护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重要措施, 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最大消毒屏障以及定期更换辅料。定期更换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对预防CRBSI效果不明确, 不作为常规推荐。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
参考文献
[1]Paoletti F, Ripani onelli M, et al.Central venous catheters.Observations on the and its complications[J].Minerva Anestesiol, 2005, 71 (9) :555-560.
[2]管军, 张群, 林兆奋.综合性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692-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