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相关因素(精选12篇)
感染相关因素 篇1
肺部感染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 也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增长的趋势[1]。近年来, 随着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及不规范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病原菌的耐药性在逐步增强, 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此, 为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对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提高肺部感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 就诊于本院的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了解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 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肺部感染其他治疗手段的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确诊为肺部感染的患者316例, 男207例, 女109例。年龄3个月~76岁, 平均 (61.2±5.7) 岁, 其中60岁以上者占70.65%。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和《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为诊断标准[2]。将各型肺炎、COPD、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哮喘等均列为肺部感染范畴, 纳入观察与研究范围。
1.2 检测方法
嘱患者晨起清水漱口两次, 然后自深部咳出痰液于无菌容器中, 两个小时内送检。注意防止痰液被其他分泌物污染, 以保证送检标本的可靠。
1.3 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将痰标本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和伊红美兰培养基, 放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 h。然后根据细菌菌落及革兰氏形态特点作出判断, 同时对致病菌做相应的鉴定试验, 得出细菌培养结果。怀疑有真菌感染时, 进行真菌鉴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自制的统计表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细菌培养结果、是否反复感染、既往抗生素使用情况、侵入性操作史等元素。
2 结果
2.1 痰菌培养阳性率
从送检的316例痰标本中共分离出132株病原菌, 阳性率为41.77%。
2.2 病原菌分布情况
第一位是革兰氏阴性菌, 共65株, 占49.24%;其次是真菌, 共54株, 占40.91%;其他为革兰氏阳性菌, 共13株, 占9.84%。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见表1。
2.3 感染相关因素
本组对象主要为60岁以上男性, 男女比例为1.91:1, 与肺部感染紧密相伴的相关因素构成比见表2。
注:其中部分患者占有两种以上相关因素
3 讨论
肺部感染患者通常有反复感染史, 而抗感染的过程, 也是细菌产生耐药性、体内菌群失调的过程, 这已是医者的共识。因此, 患者很容易再次受到致病菌的侵袭, 所以肺部反复感染的患者属于病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3,4,5]。本组患者统计资料显示, 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最高, 而革兰氏阳性菌所占比例较低。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较易发生于已有肺部病变的患者。而本组患者中超过七成的患者同时具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基础疾病。肺部感染发生后使基础疾病恶化, 两者的症状、体征交织在一起, 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影响治疗过程中对使用药物的选择, 是肺部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 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细菌产生耐药性周期也大大缩短, 导致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的比例逐年下降, 且主要以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主, 肺炎链球菌是其最常见的致病菌, 而社区获得性肺炎也是老年人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6,7]。
本组患者痰培养结果还表明, 真菌感染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人体的正常菌群;同时, 年龄较大患者身体抵抗力差, 肺部反复感染;不得已进行的侵入性操作;使用免疫抑制剂。上述因素易引起真菌侵袭肺组织, 出现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又可能进一步加重自身疾病的危险性, 形成因果循环, 给治疗带来困难[8]。提示医师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对药物及其他治疗手段 (如侵入性操作) 的选择必须慎重, 必须选用时, 要有可靠的循证医学支持, 否则会适得其反。
气管插管属侵入性操作, 虽然是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的有效手段, 但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降低局部抵抗力, 从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肺部感染的可能, 而气管插管患者肺部感染率事实上也较高[9,10]。这与表2的统计相吻合, 提示肺部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此外, 胸部和腹部手术在诱发肺部感染方面也占有一定比例, 这主要是因为手术刺激造成的呼吸肌麻痹, 术后排痰不畅引起淤积性感染有关[11]。因此, 加强术后护理, 辅以必要的物理治疗手段, 尽快恢复患者的排痰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 肺部感染发病率高, 致病菌分布复杂, 易感因素多, 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笔者认为:对于肺部感染一旦明确诊断, 应及时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依据实验数据选择抗生素;同时, 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配以其他的治疗手段, 就能在肺部感染的治疗上掌握主动, 提升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致病菌的耐药性, 为患者以后抗生素的使用留下足够的空间。
摘要:目的:了解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菌, 探讨其感染相关因素及致病菌构成比, 为防治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诊断为肺部感染的316例患者进行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并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痰菌培养阳性率41.77%。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9.24%;真菌40.91%;革兰氏阳性菌9.84%。与肺部感染关系密切的相关因素中, 使用广谱抗生素94例, 占71.21%;侵入性操作史者34例, 占25.75%;腹部或胸部手术史者24例, 占18.18%;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13例, 占9.84%。结论: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 其次为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致病菌中占比例较高的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侵入性操作;原有基础疾病所引起的抵抗力下降;胸腹部手术等是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肺部感染,病原菌,构成比,易感因素
感染相关因素 篇2
2.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3.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4.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避免胃过度扩张,避免长时间留置经鼻 胃管,应用教习的营养管路和空肠营养。
5.保持患者半卧位(30度-40度),按时翻身、拍背。
6.避免经鼻气管插管,维持合适的新昂压力和持续声门下吸引。
7.定期的呼吸机设备的清洁,避免不必要频繁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过度镇静,每日间断唤醒,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尽早脱机。
感染相关因素 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8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71-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来自2008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共2127例,其中男性1104人,女性1023人。通过查阅病例和本人随访,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获取患者详细资料。所有在调查期间内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患者,均计入医院感染病例。
1.3调查内容和方法包括患者住院后有无采用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手术等操作或使用激素等治疗方法,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138例医院感染者作为病例组,未感染患者1989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到出院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都列为危险因素。
1.3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病率本次共调查住院病人2127人,发现医院感染数共138人,感染者中男性65例,男性患病率5.89%, 女性73例,女性患病率为7.14%,经X2检验P>0.05,性别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本组不同科室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综合ICU科调查406例,结果患者44例,占10.84%,烧伤科调查401例,患者31例(7.73%),神经外科调查397例,患者30例(7.56%),血液病科调查402例,患者18例(4.48%),四组之间经X2检验分析差别有显著性(P<0.05)。
2.3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显示,是否采用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呼吸机、气管切开,是否进行手术等相关危险因素都与医院感染发生有关(P<0.05)。相对危险度较高的危险因素有是否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见表1。
3讨论
3.1医院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是否使用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呼吸机、气管切开、激素以及是否进行手术等都与医院感染有关(P<0.05)。本研究中相对危险度较高的危险因素有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通过将相关感染分离出来研究显示,使用气管切开和呼吸机引起肺部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分别达为4.69、2.39;动静脉插管引起血液感染的相对危险度为1.96;泌尿道插管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相对危险度达1.86,这说明侵入性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3.2年龄与医院感染成正比本组资料表明,患者年龄越大,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全部医院感染病例中≥60岁者有87例,占63.04%,<60岁者为51例,占36.96%,经X2检验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本身免疫防御功能减退,同时患有各种基础疾病,抗病能力低,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所以医护人员应重点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加强手的清洁和消毒,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3.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成正比本组138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90天者有80例,占总数的57.97%。说明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3.4医院感染的防治医院感染在医院死亡率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积极治疗已发生的医院感染至关重要。在医院感染防治措施上,主要是对免疫功能低下的高危人群进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措施的无菌操作技术;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及时正确地采集标本、送检培养,在药敏结果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医院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条例,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按指征进行,时间不宜过长。
感染相关因素 篇4
1.1 研究资料
确定输血后丙肝的诊断标准:病例取自本地区2005年至2007年各医院临床输血患者, 诊断标准参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①发病前有输血史;②受血后半年内, 出现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表现;③血清学检查除外急性甲型肝炎病毒 (HA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戊型肝炎病毒 (HEV) 感染;④抗-C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V-RNA) 阳性。
1.2 抗-HCV检测
采用ELISA国产试剂。
1.3 HCV-RNA检测
RNA提取采用常规胍酸-酚-氯仿法, 设空白对照及弱阳性对照。
1.4 其他指标检测
HAV、HBV、HEV标志物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χ2检验及相关回归分析。
2结果
随机调查2005~2007年间本地区大医院2440例受血者。输血性丙型肝炎感染发病者为:受血者输血2周后ALT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 无甲、乙肝炎病毒感染, 有肝病临床表现的患者, 且抗-HCV阳性和/或HCV-RNA RT-PCR阳性者。感染总数501例。按用血量 (1 U=200 ml) 分组, 输血量X (U) 与输血性丙型肝炎发生率Y (%) 的直线回归方程:Y=18.37+0.81X;相关系数r=0.846;相关系数检验t=7.716, P<0.001;决定系数R2=0.7161。结果表明输血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呈正相关, 随着输血量增大, 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发生率增大。
3讨论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医疗方法, 其也成为丙型肝炎广泛传播的直接因素。从本研究的资料分析可知, 输血量越多, 感染HCV的危险性越大, 丙型肝炎发生率与用血量的关系基本符合传染病的Frost-Reed模式[2]。从Frost-Reed模式理论分析, 丙型肝炎发病率也与献血人群的丙型肝炎携带率相关。丙型肝炎携带率较高的人群比较低的人群献同量的血给受血者, 受血者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由于职业有偿献血员人群的丙型肝炎携带率远高于无偿献血人群, 所以大力提倡无偿献血, 使用无偿献血的血液, 可以减少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 也是防止丙型肝炎广泛蔓延的有力措施。对血液抗-HCV进行检测后仍然有丙型肝炎感染者, 只要病毒未被全部检出, 输血量越多感染HCV的危险性越大的规律依然有效。因此, 提示临床医生输血有风险, 在目前情况下给患者输血治疗应遵循“宁少勿多, 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
摘要:目的 研究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与输血量的关系。方法 抗-HCV采用ELISA检测, ALT用速率法测定, HCV-RNA用RT-PCR定性测定, 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X呈正相关。结论 随着输血量的增大, 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 符合Frost-Reed模型。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HCV) ,抗HCV,输血,ALT
参考文献
[1]尹建平, 张红, 马威, 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 18 (5) :455-457.
感染科相关工作制度 篇5
1、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2、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3、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5、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6、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治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7、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8、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及时将传染病的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院感科或医院总值班室,必要时,可直接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
9、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10、医院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2、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
2、严格遵守《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3、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4、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5、科室配备数量足够的防护用品,所有的防护用品符合国家相关部门有关规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6、严格落实医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相应的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落实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7、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流程处理医疗废物。
8、执行相应传染性疾病防护措施。
9、定期体检,必要时给予预防接种。
3、传染病报告责任奖惩制度
1、按照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
2、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先进个人给予200元年终奖励,科主任50元奖励。
3、根据传染病疫情上报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年终200元奖励。
4、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追究其责任并予以相应处罚。
①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病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5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科主任负连带责任。
②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科主任及责任人给予100元的罚款处理。
③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奖金,并通报全科,科主任负责连带责任。
④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给予科主任警告处分。
5、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
4、肠道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肠道门诊的清洁消毒有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2、肠道门诊医务人员工作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检查和护理病人必须戴口罩。
3、肠道门诊医务人员接诊处理完病人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诊室内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检查每一患者后用速干手消毒剂擦试双手或者洗手。
4、诊疗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听诊器、血压计等用品专室专用,用后消毒(用75%酒精擦拭等方法消毒)。体温表固定一人一支,用后清洗,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洗后备用。诊疗桌等物体表面,每日清洁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抹布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洗后晾干备用)。
5、地面每日清洁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一次,其余无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有可见血液体液污染物时,先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擦拭后,再湿式清扫。拖把用后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洗晾干后备用)。
6、便器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冲洗后备用。
7、病历、化验单熏蒸消毒后发出
8、诊室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灯对空气进行消毒。
9、对病人的污水、污物经二次消毒后排放。若污染周围环境或物品,必须严格消毒。
10、检查疑似霍乱患者后,更换隔离衣和床单。用1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诊室的桌椅、门把手、门窗、诊查床及诊疗器械,并浸泡被污染物品1小时。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可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放置2小时倒入下水道。便器、痰盂可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冲洗后备用。、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5、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他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等登记。
2、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对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染病一旦确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立即转诊或就地进行隔离治疗。在转诊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对病人有可能污染的物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3、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医院院感科报告。在该诊室工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期间政府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凡发热病人(体温38℃以上者)须留观治疗。
4、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5、值班医生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并每日对诊室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两次过氧乙酸消毒地面、物品表面。保持发热门诊室内空气流通,清洁整齐。
6、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制度,按防护要求着装,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按要求穿戴隔离服、工作帽、12层口罩、防护眼镜、鞋套。离开发热门诊时应按相关隔离要求办理。避免感染。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时,用“84”消毒液浸泡双手,再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7、对每个发热病人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及认真 检查,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避免漏诊。
8、科室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配备合格的专业医生和护士。
9、治疗过程中,全面系统的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符合卫生部发布的“发热类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和疑似病人诊断标准的要立即报告院感科专职人员并规范诊疗。
10、做好传染病病人转运交接记录,转运工具用后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置。
6、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医护人员工作时要衣帽整齐,戴口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坚持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应立即收治到专门的 留观室进行隔离观察。
3、发热门诊保持良好的通风,同时注意环境卫生。
4、出入口应配备手消毒剂,有专人检查出入人员是否符合有关消毒要求,并做好记录。
5、接触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时,应戴口罩、眼罩、防护帽子、长筒靴、胶皮手套、穿隔离衣、连身服等,做好一切防护措施。
6、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均需戴口罩,严格隔离、管理,不得离 开病区。
7、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8、室内每2小时用1000mg—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进行喷雾,每天紫外线照射2-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病人离开后,应进行终未消毒,即用1.5%过氧乙酸加热薰蒸2小时,并做好记录。
9、地面、门窗等,用1000mg—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进 行喷雾。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3—300ml/m3,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10、诊室内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应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250mg/L—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11、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的处理: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 1000ml 加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2000ml,搅匀放置2小时,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1000mg/L有效氯100ml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便用5000mg/L有效氯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再倒入厕所下水道进行二次消毒,并做好记录。
12、病人用过的餐具,用含250mg/L—5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13、垃圾的处理:可燃物尽量焚烧。也可用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作用60分钟以上。
7、手足口病发现、会诊、转诊制度
1、院内门诊医师及住院临床医生发现6岁以下儿童不明原因发热或(伴)手、足、臀部、口腔皮疹患儿,应立即转至感染科就诊(或会诊)。
2、感染科医师接诊到患者后应对患者全面体查,详细询问病史,明确诊断及时处置,并做好登记、上报疫情。
3、住院患者,要求24小时内由科主任或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查房,对有重症手足口病倾向患者6小时内由科主任查房,并申请专家组成员会诊。
4、有以下重症早期表现患儿(尤其年龄小于3岁)。①持续高热不退;②末梢循环不良;③呼吸、心率明显增快;④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⑥高血糖(8-10mmol/L);⑦高血压或低血压。应立即申请专家组进行会诊。
5、对于院内难以确诊的发热并伴有皮疹及丘疱疹的患者,由专家小组提出,经院领导同意,并与上级指定的定点医院救治小组联系。申请相关医院救治小组携设备来我院联合会诊,共同提出结论。对确诊患者立即转至上级医院治疗。
6、转诊患者必须有我院手足口病诊疗专家小组或上级指定的定点医院救治小组陪同下转入定点医院救治,同时配备急救药品,转诊途中病情发展危及生命时,应严格按各项操作规程进行救治。
8、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会诊、转诊制度
1、临床医生发现疑似“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的同时,立即报告科主任。
2、科室主任对疑似“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立即报告医务部。
3、医务部对疑似“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在24小时内组织全院会诊。
4、对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住院患者,按照全院会诊意见,积极救治,同时应进行网络直报,应及时与上级医院联系,寻求指导。对有转诊必要的患者,按照相关规定转院。
9、感染性疾病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感染性疾病科病人的所有废物均为医疗废物,按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管理。
2、分类收集,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容器外有明显的警示标识。
3、损伤性医疗废物(如病人的穿刺针、注射器针头、使用后的刀片等)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中,外运时必须严格密封,并在其外部套装医疗废物专用的黄色塑料袋。其它医疗废物,包括患者的生活垃圾直接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 扎袋口。不得使用影响密封性能的器具或方法进行封口。
4、所有废物盛装量不应超过容器或包装袋的 3/4满,满后及时封口,严禁使用有破损或已经污染的收集容器。
5、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卫生员应相对固定,并经过医疗废物处 理流程、医院感染控制、自身防护、意外事故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卫 生员工作时应严格按照病区防护要求做好防护工作。
感染相关因素 篇6
(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0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0;2.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从而制定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的67例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9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67例,感染率为22.87%,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卒中性质、意识障碍有关。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和治疗急性脑卒中肺部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脑卒中;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24-02
Correlative Factors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Complicat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FANG Tianshu ,TIAN Ying,SHI Hua-yun
(ZhengZhou Ninth People,s Hospital,ZhengZhou,HeNan ,450000,China)
ァ続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is the correlative factors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complicat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67 patients from Jan2000 to Dec200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From 293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there were 67 patients complicated by pulmonary,the infection rate was 22.87% .The risk factors included age of patients ,chronic diseases ,stroke natures,and coma .Conclusions:Acute stroke complicat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correlate with many factors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ァ綤ey words】:Stroke; Pulmonary infection; Risk factor;Management
为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方法,笔者对我院293例脑卒中病例中并发肺部感染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93例,有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龄36~86岁,平均67.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防治会议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
1.2方法对293例脑卒中患者就不同年龄、有无意识障碍、脑出血与脑梗塞、有无基础疾病进行全面对比。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了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结果如表所示,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老年组比非老年组高,脑出血组比脑梗塞组高,有意识障碍患者比清醒者高,有基础疾病组比无基础疾病组高。
2.1年龄60岁以上年龄组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26.24%(58例/221例),高于60岁以下组12.5%(9例/72例)。
2.2卒中性质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40.85%(29例/71例),高于脑梗塞组17.12%(38例/222例)。
2.3意识状态有意识障碍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70.59%(12例/17例),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19.93%(55例/276例)。
2.4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后遗症、冠心病等。有基础疾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42.48%(48例/113例),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10.56%(19例/180例)。
2.5预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为22.39%(15例/67例),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为4.87%(11例/226例),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多发病,致残率及死亡率高,合并肺部感染可加重病情,促进死亡[1],本文显示合并肺部感染的死亡率是22.39%,显著高于未合并肺部感染组(4.87%)。因此,对危险因素的把握有助于制定积极地防治措施,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3.1危险因素分析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很多,下列因素较为重要:
3.1.1年龄老年组并发肺部感染显著高于非老年组,这是由于老年人呼吸器官老化,支气管粘膜运动功能低下,呼吸道防御功能亦低下,体弱者其胸部、横膈运动受限,使支气管分泌物随重力流向肺底,细菌生产繁殖产生坠积性肺炎;老年人基础病多,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病原菌的侵袭而发生院内感染;加之病后,由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早期容易发生肺水肿,因此,急性脑卒中的老年人更易发生肺部感染。
3.1.2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这可能由脑梗死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明显少于脑出血,另外脑出血患者往往颅内压增高较明显,颅内压增高使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功能障碍,导致脑--肺综合征也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许多患者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并有不同程度的瘫痪,自己不能变动体位,长期卧床使患者肺下部循环不良,易发生瘀血、水肿,致细菌侵入并发坠积性肺炎[2]。昏迷者吞咽、咳嗽反射减弱,口咽部及气管内的分泌物不能排出,淤积于肺底易形成肺感染。
3.1.3意识障碍脑卒中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舌肌松弛,引起舌后坠,加之咽喉肌有不同程度的麻痹,致使鼻咽部的分泌物被误吸入肺,同时如伴有恶心、呕吐,则大量含有胃肠道细菌的胃内容物和消化液就很容易被误吸入肺部导致感染的发生。
3.1.4基础疾病本文显示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疾病、既往有卒中病史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机会显著升高。由于有慢性阻塞性疾病,气道黏膜炎性改变,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粘液腺肥大,杯状细胞增生,粘液分泌亢进而无力咳出,抑制杀菌功能、降低肺内溶菌酶水平,易于感染。脑卒中合并高血糖患者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降低,免疫球蛋白、补体、抗体等生成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血流缓慢,亦影响了局部组织对感染的反应[3]。有卒中病史长期卧床者,肺底肺泡不张,易于发生坠积性肺炎,同时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力低下,易于并发感染。
3.2防治对策脑卒中后并发肺部感染可加重病情,也是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有效的治疗对改善脑卒中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3.2.1积极治疗原发病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对脑梗死要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脑出血患者提倡早期血肿清除,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应及时进行脑室外引流及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置换,可使患者意识得到改善和减少长期使用脱水剂所带来的影响。
3.2.2切断感染途径和提高病人的抵抗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病区内清洁,定期进行卫生学监测及空气消毒,减少陪护和探视人员,切断各种感染途径,同时加强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适当给予白蛋白、丙种球蛋白治疗,以提高病人的抵抗力。
3.2.3正确选用抗生素尽早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获得病原学诊断,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而造成的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增加进而发生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
3.2.4加强护理工作如翻身、拍背、口腔护理等。鼓励病人咳嗽,及时消除痰液。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定时进行刺激吸痰,吸痰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及次数,同时避免损伤喉部黏膜。对昏迷病人,应补充足量液体并进行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参考文献
[1]Katzan IL, Cebu RD, Husak SH,et al. The effect of pneumonia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rspitalized for acute stroke: Neurology 2003,60(2):620-625.
[2]梁咏梅.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支气管―肺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后菌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51.
[3]胡军民,束枫,吕健,等.脑血管意外合并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595.
感染相关因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行颅脑手术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30例为感染组, 选择同期行颅脑手术治疗但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45例为非感染组。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术前已感染者, 存在免疫性疾病者, 年龄>70岁者。其中:感染组男17例 (56.67%) , 女13例 (43.33%) ;年龄20~69岁, 平均年龄 (54.8±12.4)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9例 (30.00%) , 高处坠落伤7例 (23.33%) , 重物砸伤6例 (20.00%) , 脑出血5例 (16.67%) , 其他3例 (10.00%) 。非感染组男26例 (57.78%) , 女19例 (42.22%) ;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 (54.2±13.7)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4例 (31.11%) , 高处坠落伤9例 (20.00%) , 重物砸伤9例 (20.00%) , 脑出血8例 (17.78%) , 其他5例 (11.11%) 。所有患者均对本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根据病情按照相关医疗操作规范进行针对性治疗。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和病历资料。根据我院实践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5~7], 确定性别 (男或女) 、年龄、脑脊液漏 (有或无) 、手术时机 (择期或急诊) 、机械通气 (有创或无创) 、侵入性操作 (有或无) 、手术时间、引流时间等为可能诱发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上述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 总结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1.3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医院感染。 (1) 无明确潜伏期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 或有明确潜伏期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2)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 除外脓毒血症迁移灶外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的感染或排除污染和原混合感染后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分离出新病原体的感染; (4)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因本文资料无新生儿, 也不涉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因此医院感染不涵盖这2个群体。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例 (%) 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法 (计量资料) 或χ2检验法 (计数资料)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 占83.33%, 显著高于其他部位 (P<0.05) 。见表1。
2.2 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漏、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是造成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单因素 (P<0.05) 。见表2。
2.3 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漏、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是造成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因素 (P<0.05) 。见表3。
3 讨论
预防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8~10]。尤其是随着社会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大, 人民群众的医疗维权意识不断强化, 预防医院感染更具有现实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 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治疗体验, 而且还弱化了治疗质量。总结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能够为预防术后医院感染提供基础, 降低医院感染率。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诸多学者[11~13]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 并且获得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结论。
近年来, 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及老龄化的迈进, 颅脑手术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 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还难以彻底根治。但是, 探讨其危险因素,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治疗效果, 维护患者健康。本文针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易发的情况, 探讨了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从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来看, 有脑脊液漏、行有创机械通气或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过长及引流时间过长是造成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 。上述结论与张亚芳[3]、石力涛等[14]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手术时间和引流时间越长, 颅脑手术患者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脑组织暴露的时间长, 增加了病原菌侵入的概率, 也增大了颅内感染的风险。脑室外引流为细菌进入颅内提供了媒介, 其诱发医院感染可能的原因包括操作不规范、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管位置过高、封闭不严等有关。合并脑脊液漏患者易发生颅内感染, 一般认为这与脑脊液漏漏道为病菌侵入提供通道有关。有创机械通气及其他侵入性操作更容易让颅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主要在于各类侵入性操作带来了感染风险[15]。对于颅脑手术患者而言, 机体免疫力显著下降, 本身对各类病菌感染的抵抗能力较弱, 在侵入性操作的影响下, 机体极为虚弱, 难以抵抗病菌感染, 从而易发生医院感染。
针对上述可能造成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笔者认为要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把无菌操作作为核心, 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操作标准进行无菌操作。比如在脑室外引流中, 要强化对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 定时更换, 防止引流管堵塞、封闭等。 (2)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 (3) 在手术方案制定中, 要提高手术方案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术前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确保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病情。术中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应变, 在保障手术效果的同时, 减少手术时间。 (4) 在操作技能层面, 医院要加大相关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 提高操作熟练度, 同时, 医护人员还要强化日常学习、交流等, 增强术中默契。在术后护理中, 要以优质护理的相关要求为准则,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 为减少医院感染提供基础。
综上所述, 多种因素可诱发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对术中发生脑脊液漏、行有创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与引流时间过长者, 要关注术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为预防颅脑手术术后医院感染提供基础。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行颅脑手术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30例为感染组, 选择同期行颅脑手术治疗但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45例为非感染组。对两组性别、年龄、脑脊液漏、手术时机、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引流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总结造成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感染组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 占83.33%, 下呼吸道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 (P<0.05) 。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脑脊液漏、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是造成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发生脑脊液漏、行有创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及手术时间和引流时间长的颅脑手术患者更容易出现医院感染。
感染相关因素 篇8
1 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
1.1 医院感染的监督与监测力度不够
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疗护理的质量, 而且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 还与医疗事故、纠纷及医疗费用密切相关。医院感染贯穿于医疗行为的始终, 任何一个环节如有疏忽都可能引起医院感染, 因此, 医院感染的控制成为医疗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工作的好坏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院领导重视与支持是医院管理的前提, 如果管理层的督促和检查力度不够, 就会使医院感染的各种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2 医务人员缺乏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
各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力度不够, 使得医院感染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1.3 基础护理不到位
由于工作量大, 医务人员只能忙于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 患者的生活与基础护理大多由其家属完成, 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4 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握不够, 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不注意及时洗手、消毒隔离等, 易引发医院感染。
1.5 手卫生执行依从性差
医院感染多为接触性感染, 主要是通过侵入性检查和治疗, 以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手使细菌移位而发生感染[2]。医护人员往往只重视操作后洗手, 而忽略了操作前同样需要洗手, 或不按标准洗手, 很容易发生医护人员自身感染等及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1.6 抗生素应用不够合理
有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医院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 抗菌药物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和激素的滥用使真菌感染率增高。
2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应实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临床管理小组”三级质量控制网络,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与各项规章制度, 将预防医院感染列入各级质控人员职责。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定期不定期到各临床科室督查指导,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2.2 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以科室为单位, 由院小组开展每月1次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月底考核时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 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落到实处。邀请外院专家来我院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防控内容讲座, 及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专题培训;完成实习人员、新聘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岗前培训,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必要性、重要性, 规范医疗、护理行为。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严格执行无菌和消毒隔离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和隔离原则, 制定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奖罚标准, 经常性组织学习, 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自觉执行。使用后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严格分类管理, 并有醒目标志, 由专人定时收集, 专车运送到指定的地点处理、焚烧。强调接触患者时采用屏障措施, 如穿隔离衣、裤或戴手套、口罩。医护人员手上有伤口时不能再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2.4 加强病区及重点科室的管理
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等重点科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 根据各种病毒隔离管理的规范要求, 合理布局工作区域, 严格区分无菌区、消毒区、潜在污染区, 加强诊疗器械的清洁、消毒、灭菌各环节的管理, 严把消毒灭菌关。要求工作人员做好个人卫生, 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 应及时治疗、休息, 以免发生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空气新鲜, 严格探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2.5 严格洗手制度
正确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携带病菌微生物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 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因此,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七步洗手”要求应用流动水, 脚踏或感应式开关, 一次性擦手纸巾, 认真、干净、彻底地洗手并消毒, 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手部细菌监测, 切断病原菌通过手的传播途径。
2.6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加强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感染药物的理念和知识的培训, 建立完善合理用药咨询网络, 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选用药物, 严防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二重感染。
3 结语
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是医疗护理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往往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发生感染。我院从开始实施医院感染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和对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早期干预并实施整改后, 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总之, 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是管理制度的健全及监测落实, 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责任心和道德感,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3,4],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5.
[2]牛秀城, 张树德, 周素琴,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89.
[3]房秀梅, 史小花.加强环节管理, 预防医院感染[J].护理研究, 2008, 22 (2) :222.
儿童过敏性紫癜相关感染因素分析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HSP患儿45例, 男29例, 女16例, 男:女=1.81:1;年龄3~14岁, 中位年龄7岁。其中<6岁10例, 6~10岁30例, >10岁5例。45例患儿诊断标准符合第七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HSP诊断标准[1]。
数据收集:数据资料包括确诊年龄、性别、家族史、既往史、发病时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
临床分型:45例患儿单纯型8例 (17.78%) , 关节型18例 (40.00%) , 腹型7例 (15.55%) , 肾型3例 (6.67%) , 混合型9例 (20.00%) 。
主要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均无过敏性紫癜家族史;明确食物过敏5例 (11.11%) ;药物过敏1例 (2.22%) ;近1月内有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16例 (35.56) , 其中1例同时伴有中耳炎;腹泻1例 (2.22%) ;溃疡性口炎1例 (2.22%) 。入院时有典型紫癜样皮疹42例 (93.3%) , 腹痛16例 (35.56%) , 关节肿痛27例 (60.00%) , 肾脏损害14例 (31.10%) , 发热7例 (15.55%) , 睾丸肿痛3例 (6.67%) , 神经性水肿5例 (11.11%) , 咳嗽16例 (35.56%) 。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入院后于48小时内完善相关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CRP、凝血四项、咽拭子培养、咽拭子EB-DNA、ASO、呼吸道病原学9项及腹部B超。45例患儿中白细胞计数升高19例 (42.20%) , 无1例降低;血小板计数升高19例 (42.20%) , 无一例降低;尿常规异常14例 (31.10%) , 其中尿沉渣镜检红细胞>5个/HP有3例, 尿蛋白阳性3例, 潜血 (±) 11例;粪便常规潜血阳性者10例 (22.22%) ;凝血四项异常5例 (11.11%) ;腹部B超异常9例 (20.00%) 。
结果
通过对45例HSP患儿的病原学结果统计发现, 过敏性紫癜患儿总感染率73.33% (32/45) , 其中肾型紫癜感染率最高达100%, 但病例数少, 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其次为混合型紫癜感染率达88.89%;总的感染中以混合感染为主56.25% (18/32) , 其中以EB病毒与支原体的复合感染为最多38.89% (7/18) , 其次为链球菌与支原体复合感染22.22% (4/18) , 及链球菌与EB病毒复合感染16.67 (3/18) , 其余检出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沫/副嗜沫嗜血杆菌、乙型流感病毒等。在各型过敏性紫癜的感染病原体中, 最常见的病原体感染率排序依次为肺炎支原体、EB病毒、溶血性链球菌。
转归:45例患儿均予常规抗过敏、改善血管通透性及对症治疗, 5例重症加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800~1 000mg/kg) 治疗, 29例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 予相应抗感染治疗后未再复发, 42例治愈出院, 随访6个月无复发, 3例紫癜型肾炎好转出院, 门诊随访治疗。
讨论
既往HSP治疗中多强调抗组胺、抗过敏、改善血管通透性等药物, 强调寻找致敏源, 如食物、药物、吸入物等, 而临床实践中多数患儿往往无明确过敏史。多单位、多样本回顾性分析均提示儿童过敏性紫癜与感染密切相关。吴波等[2]研究145例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病例65例 (55.1%) ;盛炎艳[3]观察48例HSP患儿链球菌感染率31.25%;殷佟、陈国金、赵蕾蕾[4]发现HSP患儿中MP感染者41.4%;楼方、肖强[5]报道89例HSP患儿感染率75.3%;刘义红[6]研究显示736例HSP患儿感染率67.67%, 分别检出CMV、MP、埃可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张碧丽、王文红、范树颖[7]研究显示HSP发病与EB病毒、支原体及链球菌感染有关。本组45例HSP患儿总感染率73.33%, 肾型及混合型紫癜感染率高, 其中混合感染为主, 而MP、EB病毒及链球菌感染在感染病原中尤为显著, 治疗过程亦提示针对性抗感染的重要性, 尤其复发病例。
因HSP发病与Ig A介导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感染诱发HSP可能与病原体作为致敏源, 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 而使免疫功能紊乱有关。通过本组病例研究提示对于HSP患儿应重视各种感染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 积极查找感染病原, 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尤其对混合型、重型及复发型病例。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89-690.
[2] 吴波, 龙莉, 程孝顶, 等.145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回顾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11 (2) :100-101.
[3] 盛炎艳.链球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关系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6) :145-146.
[4] 殷佟, 陈国金, 赵蕾蕾.小儿过敏性紫癜合并支原体感染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 2009, 22 (3) :309-310.
[5] 楼方, 肖强.小儿过敏性紫癜89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13, 34 (2) :199-200.
[6] 刘义红.儿童过敏性紫癜736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10, 30 (10) :107-108.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2月收治阑尾炎手术患者302例, 男211例, 女91例, 年龄 (41.30±3.79) 岁。以2001年卫生部医政司拟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切口感染, 在302例患者中, 45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作观察组;其余257例作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相同的临床手术环境、手术麻醉及手术切口。
分析方法:回顾性的分析302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特征, 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BMI) 、是否患有基础疾病、阑尾炎病理分型以及手术时间、切口引流管位置等指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 (x±s) 描述, t检验分析;率间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一般因素分析:在3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45例, 切口感染率14.91%。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及疾病特征分布情况。观察组年龄、BMI及基础疾病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阑尾炎的病理分型分布与对照组有差异, 化脓及炭疽穿孔者88.89%, 高于对照组69.65% (P<0.05) , 见表1。
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手术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分布情况。观察组手术时间>1 h、切口无保护以及引流出口设置为原开口者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阑尾炎手术是腹腔外科中的基础术, 仅是外科医生的入门术[3], 在临床中并未得到医生的足够重视, 随便更改手术的操作流程或者不重视手术细节, 导致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10%。
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4], 包括患者自身以及手术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 年龄大、BMI较高、患有基础疾病、病理分型为化脓及炭疽穿孔型、手术时间>1 h、切口无保护及原开口引流者出现切口感染机会较大, 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一致[5]。这提示我们, 在进行临床手术操作时, 应依据其影响因素, 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注患者身体状况, 注意手术操作时间及细节, 严密保护患者切口, 加强管理, 提高临床疗效, 进而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何新明.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重庆医学, 2011, 40 (22) :2262-2263.
[2]王介营, 李芹, 王洪辉, 等.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6) :1340-1342.
[3]张伟耀, 周霞.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并发症大样本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3) :322-324.
[4]谢鸿静, 刘娜, 张扬, 等.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J].河北医学, 2014, (10) :1728-1729.
感染相关因素 篇11
[关键词] 老年;肿瘤;放/化疗;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3-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60-02
Analysis on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elderly with cancer under radiotherapy or chemotherapy
YU Y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nan County,Pingnan 537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elderly with cancer under radiotherapy or chemotherap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5 cases with cancer under radiotherapy or chemotherapy in the elderl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45 case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which accounted for 6.9%.The rate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as the most,which was followed by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s.The patients whose age was >70 years old,length of stay was >30 d,WBC<1.5×109/L,who was treated with immunosuppressive and antibiotics,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get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clusion To analysis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elderly with cancer under radiotherapy or chemotherapy,can help to prevent and cure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Key words] The elderly;Cancer;Radiotherapy or chemotherapy;Nosocomial infection;Correlative factors
老年肿瘤患者本身多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的情况,而放/化疗又可加重免疫力下降,因此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在医院进行放/化疗的期间易发生院内感染。现对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放/化疗合并院内感染的老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室进行放/化疗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感染者共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62~79岁,平均(68.2±11.5)岁。其中肺癌12例,肝癌11例,乳腺癌9例,胰腺癌4例,其他9例。住院时间28~60 d,平均(39.3±16.4)d。所有患者均符合《医院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1.2 研究方法
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相关因素分析主要从年龄、性别、是否存在易感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白细胞计数等方面探讨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差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放/化疗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共652例,发生院内感染者45例,感染率为6.9%。
2.2 院内感染系统分部
院内感染系统分部详见表1。
3 讨论
医院是患者聚集的地方,其空气中及物体面的病原菌高于其他公共场合,因此易引起内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常体制弱,免疫力下降,加上化疗或放疗,也会降低其免疫力,因此此类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2-4],本研究结果为6.9%。
对老年恶性肿瘤进行放/化疗的合并院内感染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发病率并无差异,说明性别与院内感染发生率无关。年龄>70岁的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70岁的患者,说明年龄越大,发生感染的几率也高,这可能与年龄大的患者体制差有关。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易发生院内感染,这可能与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本身病情较重,体制较弱有关,也与长期在医院环境中,接触病原菌的机会也较多有关。白细胞明显下降的患者易患院内感染。白细胞是体内抗感染的重要屏障,白细胞下降的患者更易受病原体感染。接受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也更易感染。免疫抑制剂本身会降低免疫力,而抗生素的使用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5-7],均可导致感染不易治愈。侵入性操作是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本资料结果也限制,接受侵入性的患者更易患院内感染。感染的部位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这可能与癌症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少有关。泌尿系的感染考虑用侵入性操作有关。
综上所述,因老年恶性肿瘤进行患者本身体质较弱,在进行放/化疗过程中,注意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院内感染,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2] 邓先芳,付秀全,谭鸿,等. 734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6):1081-1083.
[3] 陈珠华.105例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l0,21(13):142-144.
[4] 龙岩,刘德宝,周婷.某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3):467.
[5] 李云霞,邓明佳,沈丽达.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7,22(3):311-312.
[6] 林华明,欧文新,黄毅超,等.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分析[J].河北医学,2005,11(7):47.
[7] 姜愚,李俊美,李梅,等.癌症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癌症2004,23(12):1707-1709.
感染相关因素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妇科收治肿瘤手术患者306例, 年龄16~77岁, 平均42.5岁。其中发生术后感染22例, 均符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将22例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 主要内容包括年龄, 手术时间, 合并基础疾病, 术前留置导尿时间, 侵入性操作, 预防用抗菌药物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率
30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2例, 医院感染率为7.19%
2.2 感染部位
以泌尿道为主, 占54.55%, 其次为呼吸道和手术切口, 分别占22.73%和13.64%, 见表1。
2.3 感染因素
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与年龄 (≥60岁) , 手术时间 (≥2h) 。侵入性操作、术后留置导管、基础诊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相关性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本组资料306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 22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7.19%, 高于文献报道[2]。
调查结果显示, 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 其次为呼吸道和手术切口。术后医院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留置导管时间、侵入性操作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关。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导尿操作不规范, 将病原菌带入尿路, 尿管选择不当, 损伤黏膜。留置导管时间过长, 对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和移行损伤提供了有利条件, 导致泌尿道感染。各种侵入性操作, 特别是在全麻下, 呼吸道黏膜因气管插管可能会损伤, 使黏膜保护屏障破坏, 加之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 极易引发呼吸道感染。手术时间过长, 致使暴露部位与细菌直接机会增加, 导致切口感染。患者年龄大, 伴有基础疾病, 病史较长, 术后活动数少, 体质虚弱, 机体自身免疫力下降, 滥用抗菌药物, 导致菌群失调等, 发生感染的概率也增大。
总之, 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为预防与控制感染发生, 应制定相应的措施, 减少与控制感染的发生。应加强手术操作的熟练度, 缩短手术暴露时间, 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手术室环境与器械管理, 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保持病室环境整洁, 空气流通, 减少外来人员探视。做好手卫生工作, 合理洗手, 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对于年老体弱者, 给予心理疏导, 营养支持, 控制基础疾病等可降低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达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摘要:目的 了解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妇科收治的306例肿瘤患者, 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06例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22例, 感染率为7.19%, 感染部位以泌尿系为主, 占54.55%, 其次为呼吸道和手术切口, 分别占22.7%和13.64%。应用抗菌药物等等, 是导致妇科抗肿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0.05) 。结论 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感染是多因素结合作用的结果, 其发生率较高, 应根据相应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缩短手术暴露时间, 强化医护人员无菌观念,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手术室环境与器械的管理, 做好消毒隔离无菌工作, 保持病室清洁, 空气流通, 减少侵入性操作, 合理应用抗生素, 控制基础疾病等, 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妇科,肿瘤,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章伟丽, 王丽君, 胡小秋.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1) :4791-4792.
[2]洪慧肖, 陈爱红, 叶彩丽.综合干预措施对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7) :1591-1592.
【感染相关因素】推荐阅读:
相关血流感染10-30
Hp感染相关胃病06-10
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10-10
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0-11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05-19
病毒性感染相关疾病06-2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09-25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11-07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01-07
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