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感染因素

2024-09-29

PICC感染因素(通用8篇)

PICC感染因素 篇1

PICC置管安全方便, 在危重患者临床诊疗工作中用途广泛。但是, 鉴于PICC置管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 要及时发现导管感染情况, 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科学控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3月~2016年2月21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PICC感染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3年3月~2016年2月21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发生PICC感染, 符合肿瘤疾病及感染症状相关诊疗标准[1], 患者本人及家属对诊疗情况知情同意。本组21例患者中, 男11例, 女10例, 年龄52~83岁, 平均年龄 (68.92±5.81) 岁。肿瘤类型:胃癌8例, 肝癌7例, 肺癌5例, 直肠癌1例。

1.2 排除标准

本研究相关内容满足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及规范, 病例排除标准[2]: (1) 合并其他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2) 体质量严重下降者; (3) 精神疾病者或其他因素导致无法配合诊疗工作者; (4) 无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3 护理方法

确定PICC感染原因后,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感染特征, 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进一步减少感染症状对肿瘤患者诊疗工作的影响。 (1) 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准确判断正确置管时间, 并尽量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对于处于骨髓功能抑制者或高危感染人群, 要明确其临床置管指征, 充分减少置管风险[3]。 (2) 对输液方式进行严格控制, 同时正确选择输液药物,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 结合医嘱相关规定, 对输液药物进行及时调整, 进一步减少药物选择不当对患者静脉血管的刺激作用。同时, 通过PICC为患者进行营养液输注时, 要重视全胃肠外营养干预, 缓解护理负担, 减少并发症, 注意此过程要严格掌握好相关指征, 充分保证每个护理环节均能够处于规范化管理状态之下[4]。 (3) 要加强术后护理干预, 对患者开展日常巡视, 导管留置期间要对患者静脉导管进行密切关注, 避免压迫到PICC穿刺点位。对患者开展一对一健康宣导, 告知患者置管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多饮水, 告知患者多饮水能够显著降低自身血液的粘稠度, 避免治疗过程中形成血栓, 从而增加治疗难度[5]。

1.4 观察指标

对导致患者发生PICC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总结, 并总结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根据本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 发现造成肿瘤患者出现PICC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导管置入时间过长14例, 输液种类不当3例, 术后护理干预方式不妥2例, 其他2例, 所占比例分别为66.67%、14.29%、9.52%、9.52%, 其中导管置入时间过长占比最高。见表1。

2.2 对患者PICC感染因素进行分析, 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本组患者感染症状均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未发生不良风险事件, 患者就诊满意度明显提高。21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9例及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0.48%。

3 讨论

PICC可充分利用手臂血管, 将治疗药物、营养物质运送至患者心脏血管, 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具有显著的使用优势。虽然PICC置管对肿瘤危重患者的诊疗具有显著作用, 但是针对一些不满足置管指征者来说, 则要充分兼顾患者实际病情, 尽量避免或减少PICC置管, 充分减少并发症。权威文献[6]研究表明, PICC留置时间越长, 越容易引起置管感染, 对患者治疗产生严重影响。

本研究选取21例PICC置管感染者进行说明, 结果显示:造成肿瘤患者出现PICC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导管置入时间过长、输液种类不当及术后护理干预方式不妥。上述研究结果与陈国玲[7]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PICC感染因素较多, 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感染情况, 明确感染因素, 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与此同时, 本组患者通过相应处理后, 感染症状未发生蔓延。为进一步减少PICC导管感染, 不仅要积极做好感染处理, 还要采取必要手段进行科学预防, 做到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充分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8]。

综上所述, 应在实际工作中对PICC留置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为患者正确选择输液制品, 做好术后基础护理工作, 预防感染症状。

摘要:目的 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的相关感染因素, 并分析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1例肿瘤患者, 所有患者均发生PICC感染,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对其感染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对应护理策略。结果 导致21例肿瘤患者发生PICC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导管置入时间过长 (66.67%) 、输液种类不当 (14.29%) 、术后护理干预方式不妥 (9.52%) 、其他 (9.52%) ;通过相应处理后, 本组患者感染症状均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未发生不良风险事件。21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9例及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0.48%。结论 为充分减少肿瘤患者发生PICC感染, 应对导管留置时间加以控制, 同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正确选择输液种类, 并积极为患者做好术后护理干预。

关键词: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高秀秀, 刘艳.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56 (87) :199, 201.

[2]王春玲, 闫秀恒.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社区医师, 2016, 17 (7) :157, 159.

[3]王云英, 吴琴, 黎丽琼, 等.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8) :4471-4472.

[4]黎容清, 江岱琪, 吕玉洁, 等.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 (1) :78-80.

[5]邓洪渠.农村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妇女:医学前沿, 2014 (3) :31-32.

[6]符洁颖, 肖艳, 王菁, 等.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7) :4260-4261.

[7]陈国玲.晚期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相关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当代医学, 2014, 5 (26) :104-105.

[8]赵霞, 段富交, 张小琴, 等.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 29 (8) :809-811.

PICC感染因素 篇2

【关键词】循证护理;肿瘤;化疗;PICC;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36-02

PICC输液虽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感染是PICC留置期间严重并发症[1],增加患者痛苦。徐丽丽等[2]研究认为通过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因此,加强肿瘤化疗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具有现实意义。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利用科研成果,并与护理经验和患者愿望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的过程[3]。笔者在肿瘤化疗患者行PICC期间实施循证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10月200例选择行PICC化疗的肿瘤患者,均为首次化疗,其中男117例,女83例,年龄31~73(46.54±15.49)岁,身高155~178(162.31±13.84)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疾病种类:胃癌91例,结肠癌51例,肺癌31例,直肠癌17例,肝癌10例。右上肢置管132例,左上肢置管68例。贵要静脉132例,肘正中静脉57例,头静脉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疾病种类和静脉选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肿瘤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

1.2.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成立以护士长为核心的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一定的查阅外文文献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护士长负责本研究分工、协调、讨论、指导等工作,组员负责文献检索、实证帅选、护理干预、数据统计等。

1.2.2循证问题 针对患者病情、化疗方案、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结合肿瘤科护理经验等,确立如下循证问题:⑴肿瘤;⑵癌症;⑶导管相关感染;⑷危险因素;⑸化疗。

1.2.3循证支持与评价 检索近5年中国知网、、维普以及Pubmed的文献资料。小组集中对文献资料的真实性、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等做出系统评价,筛选出最佳临床护理实证。

1.2.4循证应用 根据最佳临床护理实证,结合护理经验,制定如下护理方案。⑴风险因素干预: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部位、输注液体、操作者经验、患者白细胞数量等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小组针对易发风险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流程,并进行动态管理。⑵导管选择:根据患者血管条件、身高等确立适宜导管型号,一般选择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4Fr单腔导管,长60cm。⑶置管操作:操作环境保持无菌,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置管,消毒剂为洗必泰碘,操作者为护士长或三级岗护士。PICC置管术后,采用3M透明敷料贴敷穿刺点,24h更换3M透明敷料贴膜,以后一周更换一次。采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妥善固定。⑷健康教育:讲解PICC留置期间注意事项,交代日常生活护理,如洗澡时防护、活动手臂动作应轻缓等。患者出院后应加强电话指导,接受患者热线咨询,避免人为性感染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4]=患者感染例数/置管总天数x10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感染例数为3例,置管总天数为7543天,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0.3977‰;对照组患者感染例数为11例,置管总天数为7469天,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4728‰。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5)。

3讨论

肿瘤患者选择PICC静脉通道化疗,避免外周静脉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外周血管损害,具有操作成功率高和安全性好等特点。但由于患者病情、化疗药物作用等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资料表明[5]其发生率高达16.4%~28.8%。

本研究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发挥团队优势,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循证实践能力,有利于循证护理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组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增强护理人员查阅文献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理品质,围绕“肿瘤”、“癌症”、“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和“化疗”等循证问题,筛选有价值、实用性强的科研论文,总结最佳实证,结合科室护理经验,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心理、家庭、社会等具体情况,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与文献[6]报道一致。循证实践过程中发现,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实施循证护理,显著降低PICC相关感染发生率,值得在肿瘤科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春丽,刘建红.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42-1944

[2]徐丽丽,李丹,侯彩妍,等.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043-4045

[3]蔺大明,郭青,凌英姿,等.循证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患者心理和非切口疼痛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2):3058-3060.

[4]楊金丽,张海兵,郑少俊.护理干预预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581-2582.

[5]陈敏,陈锐,刘丹,等.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682-5684.

PICC感染因素 篇3

1 PICC置管室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

1.1 环境因素

置管室布局设计不合理、清洁卫生制度不健全, 在置管期间, 因患者血液、分泌物、飞沫、脱落的皮屑、一次性用物及医用垃圾处理不当等, 可造成置管室内空气及环境污染, 易造成交叉感染。

1.2 器械物品因素

PICC置管过程中使用的导管、血管鞘、导针套件、穿刺包、敷料等器械物品若消毒达不到无菌标准、包装破损、过期或存放中被污染, 将直接导致患者感染。

1.3 消毒剂及药物因素

置管中使用的消毒剂若达不到有效浓度、过期或污染, 使用的生理盐水、肝素盐水、麻醉药品等若包装破损、过期、变质或重复使用, 将造成患者感染。

1.4 护理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对医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淡薄, 不能严格执行PICC置管室消毒隔离制度和置管操作规程、不采用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防护措施, 或因技术不熟练而致患者多次穿刺、局部组织损伤或血肿, 增加了患者局部感染机会。

2 预防控制措施

2.1 环境管理

PICC置管室空间布局合理, 设置专用换鞋区和置管操作区, 室内配洗手池和干手设备, 每张床旁备快速手部皮肤消毒剂;室内空气每日定时通风, 予多功能动态杀菌机早晚各消毒1次, 每次2 h;物体表面每天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1遍, 地面湿试清扫, 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拖洗2次/天[2];垃圾分类处理, 医疗垃圾桶和生活垃圾桶均加盖, 分别放置不同颜色的塑料袋, 废弃物密闭运送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点[3];严格控制置管室内人员数量, 非置管人员不得入内, 工作人员进入置管室必须戴口罩、圆筒帽、衣帽整洁, 患者在置管前先指导其沐浴、更换清洁患服并戴口罩后由工作人员带入;每月对置管室空气和物表进行细菌监测, 若细菌超标要寻找原因并及时整改。

2.2 器械物品管理

PICC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各种敷料均由医院设备科统一采购, 受医院感染管理科监督, 所有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置管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 并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做到一人一物, 用完丢弃, 集中销毁;物品的存放按无菌、清洁、污染分类定位放置, 标签明显, 字迹清楚;每日设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 超过失效期者应重新消毒或丢弃。

2.3 药品及消毒剂管理

置管中使用的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必须经双人核对, 以确保包装完好、无混浊、沉淀、变质,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接触患者的麻醉用品坚持一人一用一消毒, 严禁重复使用;消毒液必须达到有效浓度,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定期抽取样本监测, 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反馈。

2.4 感染性疾病患者管理

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置管申请单上要注明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种, 医护人员根据隔离管理制度, 合理安排置管时间, 并按标准预防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置管后用品按隔离要求处理, 置管室严格终末消毒。

2.5 护理人员管理

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护理部的领导下, 制定严格的PICC置管室工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完善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并严格按制度遵照执行, 与奖惩挂钩;科室成立感染控制小组, 并选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担当感染控制质控员, 每月定期、定点、定项目的对PICC置管室进行感染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整改;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职业安全防护相关知识培训, 以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和防护技能;置管室工作人员的配置都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技术熟练的PICC专科护士, 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和置管操作规程, 护理部每年有计划安排专科护士外出培训学习, 并定期组织考核, 以不断提高临床业务能力。

2.6 护士职业安全防护

PICC置管室护理人员应强化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原则, 杜绝或减少医源性传播疾病。工作人员如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置管;进行置管操作前戴好口罩、帽子并落实手卫生, 然后戴上无菌手套, 穿无菌防水手术衣;操作中如发现帽子、口罩被溅污、手套破损应立即跟换, 若被服污染要做好标记, 装入密闭袋中, 送洗衣房置于专用洗衣机用消毒洗涤剂清洗消毒;正确使用锐器及锐器盒, 防止被利器划伤或刺伤;需要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如超声探头, 操作中要注意做好防护, 必要时以高效消毒剂擦拭消毒。

总之, PICC置管室护理人员应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 加强责任心,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置管操作规程, 按标准预防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在保护患者的同时, 也要保护护理人员自身, 使PICC置管室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摘要:目的 总结PICC置管室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通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结果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可以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率。结论 提高PICC置管室护理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并加强责任心, 是保护患者和护理人员自身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PICC置管室,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LynnCH, HadawayB.Keepingeentrallineinfeetionatbay[J].Nursing, 2006, 36 (4) :58.

[2]卫军, 张丽, 靳莎莎.介入导管室的管理与感染控制策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8) :238-239.

PICC感染因素 篇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lacement of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 将一根由硅胶或聚氨酯等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 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技术[1]。它既可用于经由静脉的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标本采集, 又可用于外周静脉不宜输入的药物和营养, 也为急救通道的维持提供了可靠途径, 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是PICC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约占其所有并发症的40%左右[2,3], 同时也是PICC非计划拔管的重要原因之一[4,5,6]。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CVC-RI) 也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其发生率为5%~61%[7]。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使平均住院时间延长7d, 病死率降低了10%~20%。

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类型与诊断定义[8]

1.1 导管相关性感染类型

包括:局部感染:穿刺点感染、隧道感染、皮下囊感染、细菌性静脉炎;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菌血症或败血症。

1.2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定义

(1) 穿刺点感染:穿刺点2cm内皮肤有红肿、压痛或脓性分泌物, 无全身症状。 (2) 隧道感染:覆盖导管表面组织和置管大于2cm内皮肤有红肿、压痛。 (3) 皮下囊感染:完全置入装置贮器表面皮肤有红肿、坏死, 或皮下包容有贮器的软组织、腔室产生脓性分泌物。 (4) 细菌性静脉炎 (phlebitis) :沿着插入导管的静脉出现的硬结、红斑、热、痛和触痛。 (5) 导管病原菌定植 (catheter colonization) :置管部位无感染征象而导管尖端半定量培养细菌≥每平板15cfu。 (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导管定量或半定量培养和静脉抽取血液培养分离出相同病原菌, 且病人有菌血症临床表现但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来源;C反应蛋白水平在2周内升高超过10 mg/dL;血液感染病人如不能通过导管取得实验室证据, 但拔管后全身感染征象好转, 可认为是CRBSI的间接证据。

2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2.1 导管相关性感染流行病学

导管相关性感染可通过4条途径, 即细菌通过导管外、导管内、经管输入的液体及血液进行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为细菌移居到导管管腔的内、外表面, 聚集在导管尖端, 成为菌血症的潜在因素。发病涉及细菌黏附和宿主抵抗力两个方面。

2.2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机制

(1) 穿刺点皮肤污染:穿刺部位及皮下损伤部位的微生物定居是导管相关菌血症的最大原因。 (2) 导管接头污染:导管末端连接的肝素帽、正压接头或无针输液接头因护理不当而被污染, 或连接输液器时消毒不严格、不彻底, 均可将细菌带入管腔而引起CRBSI。 (3) 输液品被污染:经PICC管输入被污染的液体而引起得感染, 主要包括液体本身的因素和操作污染两方面。 (4) 内源性污染:当发生CRBSI时, 导管培养与血培养阳性菌相同, 但是拔除导管并不能使感染症状缓解, 此时导管尖端的污染细菌可能来自体内其他感染灶。 (5) 导管的纤维包裹鞘或形成的血栓是良好的细菌生长培养基。

3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

3.1 病人的因素

年龄≤1岁或≥60岁、营养不良、皮肤的缺损、粒细胞缺乏、接受化疗及放疗、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获得性免疫低下的病人易发生CRBSI。有报道极低体重儿CRBSI的发生率为12.5%, 致死率为3%[9]。血栓形成也是导管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3.2 护理人员的因素

护士置管的熟练程度是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反复局部多次穿刺和送管, 误伤其他血管或局部血肿形成可增加感染的机会。在PICC维护过程中, 护士若不注重无菌操作原则, 将导致穿刺点皮肤污染, 细菌可沿导管表面繁殖、迁移、并黏附定植在导管上, 而且不易受到宿主吞噬细胞和抗生素的作用, 细菌不断繁殖, 最终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护士正确的冲封管技术对于预防纤维蛋白鞘的形成至关重要。

3.3 导管的因素

目前PICC导管材料主要为聚氯乙烯、硅胶、聚氨酯等材质。聚氯乙烯材质的导管其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70%, 且表面不规则, 利于血小板易黏附形成袖套样纤维蛋白鞘。硅胶材质的PICC管表面光滑, 生物相容性高, 在体内宿主蛋白可迅速黏附到表面, 产生一种黏附物质。聚氨酯导管结实但不坚硬, 在体内可随体温变化而变得柔软, 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纤维蛋白黏附性, 感染发生率更低。抗菌涂层导管表面涂有一层抗感染物质, 为抗菌药物或消毒剂, 已被证明能有效降低CRBSI[10]。导管腔的数量也是PICC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多腔导管引起感染的风险高于单腔导管, 国内研究发现单腔导管CRBSI感染率为2%~5%, 多腔导管CRBSI感染率为4.9%~22.7%。国外研究也发现双腔和多腔导管较单腔导管感染率明显升高, 且多腔导管中每个管腔都是CRBSI的潜在感染源[10]。因此美国CDC (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推荐:在满足病人治疗需要的前提下, 尽量使用管腔较少的中心静脉导管。

3.4 置管部位与方式的因素

随着PICC技术的不断发展, 穿刺方式由最初的盲穿发展为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 到现在的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 穿刺部位亦由肘关节下上移到肘关节上。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能将上臂深部大血管显影, 提高了PICC穿刺成功率, 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有大量的研究显示, 穿刺部位在肘关节上的PICC相关感染明显低于穿刺点在肘窝及以下部位的[11,12]。也有报道说采用盲穿方法选用肘窝及以下部位置管的病人PICC的感染与所选血管、穿刺次数不相关[13,14]。

3.5 导管留置时间

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 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率越高, 呈正相关[13,14,15]。有文献报道PICC最佳留置时间为不超过6个月为宜, 大于6个月后, 感染率明显上升[13]。有国外文献报道,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 PICC留置时间超过35d时, 应更换导管[10]。

3.6 换药敷料与输液接头的因素

敷料是引起CRB-SI的危险因素之一。PICC换药常规使用透明贴膜, 透明贴膜使穿刺点清晰可见, 可对外部的液体和微生物起封闭作用, 换药间隔时间可达7天, 如果透明敷料下放置纱快, 则应视为纱布敷料每48h更换。但董凤玲等[16]认为在透明敷料下放置小块无菌纱布覆盖住PICC穿刺部位, 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单用透明贴膜换药。尽管含氯己定的敷料能使穿刺处皮肤48h甚至更长时间保持无菌, 对降低CRBSI有益, 但因其可引起皮肤真菌感染而被美国CDC禁用。PICC尾端是引起CRBSI的源头。临床常用的PICC输液接头有肝素帽、正压接头、分隔膜无针密闭接头。李莉等[17]认为分隔膜输液接头优于机械阀正压接头和肝素帽, PICC相关血流感染低。

3.7 药物因素

TPN或血液制品中营养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长期TPN支持治疗易引起病人胃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黏膜功能受到损伤, 导致肠道细菌异位, 肠道寄生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即可顺血流到导管表面纤维素膜上定植, 从而促使CRBSI的发生。

4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管理

4.1 最大限度的做好无菌防护

在置管、触碰、维护导管及更换敷料前后, 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程序, 不能因为戴手套而忽略洗手。置管及维护时严格无菌操作、置管需最大范围的无菌覆盖 (术者戴手术帽、口罩、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无菌孔巾及治疗巾将病人全部覆盖) 。Mermel等[18]证实是否使用最大化无菌屏障所导致感染的让步比达到2.2倍。推荐使用的皮肤消毒剂为2%葡萄糖氯已定溶液。护士要熟练掌握各种输液接头的原理与用法, 消毒PICC尾端接头强调要有一定的摩擦力, 建议擦拭消毒时间为30s, 范围包括接头顶端及周边。当怀疑输液接头污染、松脱、破损或经PICC取血、输血后, 应立即更换输液接头。

4.2 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与穿刺方法

应大力提倡采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 将穿刺部位上移到肘关节上。穿刺静脉应首选贵要静脉, 次选肱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

4.3 控制导管留置时间

PICC导管留置时间最长为1年。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率越高, 因此, 尽量减少导管留置时间。达到治疗目的、病情允许后应尽早拔除, 以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并定期拍胸片了解PICC导管位置, 保持导管尖端适宜的位置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

4.4 加强免疫力低下、有合并症等重点病人的管理

有文献报道, 静脉置管的感染与病人免疫功能呈负相关, 即免疫功能越低, 感染率越高[19]。因此, 应该对化疗等免疫力低下病人严密监测血象, 及早对血象异常病人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危险, 如可适当增加换药频次, 选用防过敏、高通透性的敷料, 有些观点建议采用抗生素封管。在临床工作中还要重视合并有糖尿病、静脉血栓史等病人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4.5 加强病人健康教育

范爱飞等[20]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就诊于PICC门诊的病人, 有8.5%的病人存在着不同的护理问题, 其中知识缺乏占46%, 说明护士健康宣教还不到位, 病人许多健康认知问题不足。只是单方面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提高他们的自我护理能力, 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PICC等深静脉导管的并发症。

4.6 PICC专业队伍的建立与培训

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CRBSI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 强化标准的无菌操作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因此, 提倡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PICC护理门诊队伍。

4.7 PICC护理质量监控与管理

质量管理应当包括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相关护理操作程序的规范、收费标准的统一、PICC宣教的形式与内容、病人档案的建立和回访、医护患沟通模式、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等[21]。建议建立包括PICC护理门诊、感染科管理专家、临床护理质量监控专家在内的多元化管理队伍。周薇等[22]认为采用集束化管理方案能有效地预防PICC导管CRBSI的发生。

5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

5.1 局部感染时的处理

可予以每日换药, 更换敷料时用75%酒精纱布湿敷局部15 min, 红外线治疗仪 (TDP灯) 照射局部30min或纳米激光治疗仪照射局部10min, 每天1次, 在针眼处涂以百多邦软膏后再覆盖贴膜, 同时口服或静脉运用抗生素。王恩艳等[23]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PICC局部感染, 取得良好效果。持续治疗3d后无好转考虑拔管。

5.2 发生CRBSI的处理

根据《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实践指南》[24], 若发生CRBSI后, 以下情况应拔除导管: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致病微生物对抗感染药物敏感, 针对性治疗72h后, 血培养仍为阳性;致病微生物为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真菌和分枝杆菌;短期留置的血管内导管。如果试图保留感染相关的血管内导管, 应该在抗菌治疗后追加血培养, 存在以下情况仍应该拔除导管:经72h以上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血培养 (普通人在1d内取2套血培养, 新生儿可取一套血培养) 仍为阳性;长期或者短期留置的血管内导管, 如果致病微生物毒力很低但难以清除 (例如芽孢杆菌、微球菌属细菌、丙酸杆菌等) , 如果多次血培养为阳性 (至少1次血标本经外周静脉抽取) , 排除血培养污染后, 一般来讲应该拔除导管。若存在下列情况, 可尝试不拔出导管:长期血管内导管;病人生存所必须 (例如血液透析、短肠综合征) ;可用穿刺点有限;如果发生CRBSI无并发症;致病微生物排除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属杆菌、微球菌属细菌、丙酸杆菌、真菌、分歧杆菌。可以尝试在不拔出导管的前提下进行抗感染治疗, 全身用抗感染药物, 同时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陈玉瑛[25]等也认为无论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成立与否,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特别是置入PICC导管的患儿, 预防感染比明确感染原因重要, 置管患儿出现血培养阳性立即拔除导管不是最佳选择。

6 小结

PICC感染因素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400名癌症患者、呼吸道疾病、肝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随机选取信息记录完善且能全程跟踪随访到的200例PICC置管患者,男患者101例,平均年龄为57.38±9.95岁,其中癌症患者25例,呼吸道疾病23例,肝病患者2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7例;其中女性患者99例,平均年龄56.69±19.11岁,其中癌症患者23例,呼吸道疾病55例,肝病患者5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6 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具体临床特征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400名癌症患者、呼吸道疾病、肝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00 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的PICC置管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的PICC置管治疗方案上加强对感染管理控制。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的因素。加强观察病人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时做好记录。对比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PICC留置时间机置管部位,基础疾病、相应病史,输液类型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临床资料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身体变化情况,并及时做响应的检查,统计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对比加强置管感染管理前后,对治疗效果及相应并发症的统计分析。同时考察影响置管感染率的单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结果中的各项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 18.0进行,计量资料表示为(±s),并且进行两组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PICC置管导管相关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在加强感染控制前后的并发症对比分析,在控制感染管理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感染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控制感染管理后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对比

在加强PICC置管感染控制后,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对比分析了单因素如PICC的留置时间(>30天、≤30天)、穿刺次数(>3、≤3)及置管部位(头静脉、肘静脉、贵要静脉)对两组患者的感染的影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癌症及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7]。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已经普及应用经外周静脉静脉置管(PICC),直到1997年,我国首次将PICC应用到临床治疗[8,9]。它缓解了需要长期需要静脉营养、抗生素、高渗透性溶液或行化疗群体长期输液的痛苦。PICC穿刺时常选取肘静脉,因为此处静脉较直观,易于固定;穿刺点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且穿刺点表浅,止血容易;操作流程较简单,穿刺危险性小;导管不易脱落,安全留置易于护理;并且不受年龄、疾病、性别等条件的限制。PICC置管可减少患者身体所受痛苦、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PICC置管成功的标志是完成治疗而正常拔管[10,11]。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护理文献报道已经证实,PICC技术是安全和有效的。PICC安全留置并能尽可能延长保留时间,是每一位接受PICC患者治疗的共同愿望。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癌症中晚期患者开辟了一条无痛、安全的静脉注射通道[12,13]。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但是,静脉导管穿刺是有创操作[14],在留置过程中作为血管内的异物与外界相通,也将增加感染机会。近年来,防止PICC置管感染是医务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在PICC置管期间,强调预防感染为主,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确保操作环境卫生的清洁,同时加强PICC置管的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15]。

PICC感染因素 篇6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女, 58岁, 右乳腺癌术后右锁骨淋巴结转移, 于2014年10月31日在右上肢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术, 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 上臂围23 cm, 导管置入体内长度45 cm, 外露7 cm, 置管后行X线拍片示导管尖端位于第6胸椎水平。使用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的三向瓣膜式4Fr PICC导管。2014年11月4日下午, 患者出现发热, 最高体温39.2℃, 右上肢PICC置管部位局部红肿, 触痛, 皮温高, 考虑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或败血症, 予以拔除PICC导管, 导管尖端行细菌培养并行左右手血液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抗感染治疗, 右上肢予如意金黄散+蜂蜜+温开水调糊外敷, 远红外线灯照射2次/d, 30 min/次, 加强换药。2014年11月6日,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PICC置管部位红肿稍减轻, 触痛减轻。2014年11月13日, 患者PICC置管部位局部红肿消退, 疼痛减轻, 连续两次复查血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予以解除隔离。

病例2:患者男, 65岁, 肺癌并脑转移瘤, 肝脓肿, 于2014年11月29日在左上肢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术, 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 上臂围27 cm, 导管置入体内长度43 cm, 外露7 cm, 置管后行X线拍片示导管尖端位于第7胸椎水平。使用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的三向瓣膜式4Fr PICC导管。2014年11月30日, 患者左上肢PICC置管部位轻微疼痛, 置管部位红肿, 皮肤温度正常。2014年12月1日, 患者出现发热, 最高体温39.6℃, 伴有寒战, 结合患者有行PICC置管, 考虑败血症可能, 行血液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消毒。抗感染治疗, 拔除导管, 左上肢予如意金黄散+蜂蜜+温开水调糊外敷, 加强换药, 2 d后红肿、疼痛消退。患者抗感染治疗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 1个星期后连续2次复查血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予以解除隔离。

2 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

(1) 免疫力低下, 属感染高发人群。2例患者均行同步放化疗, 均有白细胞低。有报道[2]认为, 血液肿瘤疾病患者由于骨髓抑制, 免疫力低下, 易发生感染, 置管后更是感染高发人群。

(2) 依从性差, 对携带PICC导管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不了解。2例患者置管后, 均有进行淋浴过程中因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敷料潮湿的情况。

2.2 护理因素

(1) 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护士在置管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及不注意无菌环境、护理人员在换药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和导管维护流程, 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3]。

(2) 维护不规范。根据文献报道[4], 皮肤消毒不彻底, 敷贴面积小, 敷贴有松动、卷边、潮湿、污染、未及时更换, 患者健康教育不到位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3) 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知识不掌握, 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性、危害性认识不足, 对早期的感染症状没有足够重视, 对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早期症状没能区分, 并及时进行处理。

3 对PICC置管患者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措施

3.1 置管前的患者评估

行PICC置管前, 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 特别是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 密切关注患者白细胞情况。对于骨髓抑制严重的患者, 暂不予置管, 予升白细胞治疗, 提高免疫力, 待白细胞上升后, 再行置管, 以避免高危人群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3.2 加强健康教育

置管前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 告知患者携带PICC导管的相关注意事项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并充分评估患者的依从性。置管后告知患者可以淋浴不可盆浴、泡澡、游泳。淋浴前使用塑料保鲜膜以穿刺点为中心环绕贴膜处两圈以上, 上下两头边缘用胶布贴紧, 淋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无浸水, 如有浸水应立即请护士更换贴膜。

3.3 消毒

置管前处置室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30 min, 消毒后避免人员进出走动。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备物前使用流动水洗手, 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 穿无菌手术衣, 铺大无菌单, 实施最大化无菌屏障。皮肤消毒可使用碘伏, 75%酒精脱碘, 最大面积的消毒整个手臂, 消毒后患者手臂不可随意摆动。在PICC穿刺过程中为避免感染的发生, 刘志敏等[5]认为应遵循轻、稳、快、准的原则, 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穿刺完成, 有效地减少穿刺区域的暴露时间。

3.4 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的导管维护流程

对新护士及新轮转入科的护理人员, 由经过培训、有一定经验的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培训, 培训后须进行考核, 合格后方能进行导管维护, 维护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 随时评估新护士及新轮转入科护士的知识掌握和标准执行情况, 这对降低感染率至关重要。

4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转播的措施

多重耐药菌 (MDRO) 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以上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性的细菌。其防护措施有一下几点。

(1)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置入了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 应当避免交叉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2) 加强医院卫生环境。患者病房内设专用物品,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 须每天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擦拭消毒。对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3)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4)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 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 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 摘手套后, 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操作。

(5) 做好工作人员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6) 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床头挂上接触隔离标识, 首选单间隔离, 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使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专人诊疗护理。

(7) 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专用锐器盒内, 其余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均使用双层黄色专用垃圾袋集中收集, 并做好标识后送医疗废物暂存间。

(8) 对医务人员、清洁工人、患者及家属做好培训、宣教。

(9) 根据文献报道[6], 在整个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 充分沟通、倾听、陪伴和尊重患者, 使患者情绪稳定, 可提高治疗效果。

5 结语

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 因射线、化疗药物的影响, 出现骨髓抑制,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属于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因PICC置管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不仅增加了患者身体、心理上的痛苦, 同时还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感染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增加病死率。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 要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执行手卫生, 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感染。在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同时, 做好健康教育, 尽可能地避免PICC的非计划性拔管, 使患者得到最满意的治疗和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2例PICC置管后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详细观察记录资料, 找出发生感染的原因, 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2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感染与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对PICC相关知识欠缺以及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不严有关, 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护理后均痊愈。结论 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患者本身的免疫力及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不严、换药不及时等有关, 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重视和护理人员的积极干预, 可极大程度地减少其损害程度。

关键词: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方英, 吴红娟, 张美英, 等.问题管理对肿瘤患者PICC主要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09, 16 (23) :33-36.

[2]梁沣.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集束化干预措施[J].吉林医学, 2014, 35 (11) :2488-2489.

[3]嵇燕君.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导管的护理及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9) :61-62.

[4]吴惠莲.25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 2013, (35) :63-64.

[5]刘志敏, 刘纯一, 石书芹, 等.比较超声引导下与盲穿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9) :773-775.

PICC感染因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0月~2016年10月, 在我科共置入PICC导管的病人1587例, 留置导管的时间为79~294 d。其中出现PICC导管穿刺点感染者17例;占同期的感染率为1.07%。男性患者11例;女性6例;年龄20~88岁, 平均年龄66岁。其中淋巴瘤4例, 胃癌3例, 肺癌2例, 乳腺癌5例, 结肠癌3例;轻度感染8例, 中度感染6例, 重度感染3例。排除置管前有局部或全身感染的患者。

1.2 材料及实施的方法

1 7例患者均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 F三向瓣膜导管, 穿刺的部位均在肘上2环指以上。由具有PICC置入导管维护资质的专职护士进行操作, 更换敷料流程依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定的标准, 先后75%乙醇擦拭皮肤3遍, 将油脂和污垢去净, 再用聚维酮碘消毒液常规消毒3遍待干, 以穿刺点为中心, 无张力状态下将CHG凝胶垫覆盖PICC的穿刺口, 然后抚平敷料, 固定导管, 每周维护导管及更换敷料一次, 观察患者穿刺点的情况及时记录。

1.3 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定义的局部感染为:导管入口处红肿, 硬结, 有脓性分泌物[2]。感染程度, 导管入口处红肿为轻度感染, 硬结为中度感染, 有脓性分泌物为重度感染[3]治疗效果:未使用抗生素局部感染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 症状好转为有效, 症状未缓解或加重为无效。

2 结果

17例PICC导管穿刺点感染者使用CHG透明敷料后, 14例患者使用一周后, 感染的穿刺点愈合, 其中包括8例轻度感染, 6例中度感染者, 2例的重度感染者。有一例使用2周CHG敷料后, 症状明显好转, 第三周痊愈。另一例重度感染者第二周使用时出现皮肤瘙痒, 过敏症状。停止使用示为无效。总的治愈率为94.1%。导管维护的频率低于乔爱珍等[2,3]PICC方面的权威专家建议发生PICC穿刺点局部感染时可用2%碘酊湿敷局部并及时更换敷料, 适当增加更换频率的方法, 使用CHG敷料后能降低更换频率, 治疗效果好, 从一年的观察, 总的治愈率为94.1%, 有效控制感染。

3 讨论

PICC导管为肿瘤病人化疗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并发症, 其中穿刺点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出现局部感染不及时处理, 可能会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源性感染而延误患者的治疗,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高度重视置管后的安全性。但是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及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伤, 其免疫功能降低, 抗病能力差, 侵入性操作极易引起感染[4]会出现静脉炎, 穿刺点红肿等症状。特别在夏天由于汗腺分泌增加, 敷料潮湿, 卷边松脱未及时更换都会诱发穿刺点的局部感染。

CHG敷料是一种高透气性半渗透聚氨酯薄膜, 含有20%CHG凝胶吸收垫, 可释放至导管下方无需移动高效率, 可隔离37种微生物。凝胶接触皮肤即刻作用, 快效安全, 有7天抑菌保护作用, 减少临床更换的次数, 可观察性, 吸收渗液仍保持透明;因独特的专业设计使用专业的医用粘胶涂层, 利于处理敷料下潮湿问题, 舒适透气, 减少皮肤残胶, 节省人力。减少护理实数。CHG敷料边框由舒柔无纺布组成, 采用控力凹槽设计, 加强敷料整体的抗牵引力, 防卷边, 降低因误拉扯导管引起的导管滑脱, 减少管路压伤的发生。据文献证实。CHG凝胶垫能减少穿刺点的皮肤菌落数, 减少导管细菌定植, 从而有效地抵抗穿刺点感染, 适合在有感染风险的中心静脉导管 (CVC、PICC) 上[5]。实践证明通过一年的观察, CHG敷料能有效控制穿刺点的感染, 治愈率为94.1%。使用方便, 便于动态观察, 减少更换敷料的次数, 缩短治疗时间, 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有效防止导管的脱出,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CHG抗菌透明敷料用于PICC穿刺点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7例PICC穿刺点感染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使用CHG抗菌透明敷料固定。每周进行导管维护更换敷料一次。结果 17例PICC穿刺点感染的患者使用CHG敷料一周后16例患者痊愈, 1例使用2周后对该敷料过敏停止使用。总的治愈率为94.1%。结论 PICC穿刺点感染应用CHG抗菌透明敷料可有效促进感染伤口的愈合, 减少换药的频率, 减轻护理时数, 提高导管留置的安全性。

关键词:CHG敷料,PICC,穿刺点感染

参考文献

[1]胡君娥, 吕万丽, 陈道菊, 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6) :554-555.

[2]乔爱珍, 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50-151.

[3]施冰芳, 周玲丽, 郑漫艳.银离子抗菌敷料治疗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的疗效[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4A) :528-529.

[4]其瑞风,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研究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8) :593.

PICC感染因素 篇8

资料与方法

以2013年9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10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21~75岁,平均50.5岁,患者在进行PICC留置期间,患者共计进行5~8个化疗周期,间歇期2~3周,导管留置时间75~360 d,导管长度33~55 cm,平均44.9 cm;观察组中男66例,女40例,年龄23~75岁,平均50.1岁,患者在进行PICC留置期间,患者共计进行5~8个化疗周期,间歇期2~3周,导管留置时间在75~360 d,导管长度33~56 cm,平均44.7 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化疗时长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对照组实施常规导管管理。对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实施网络维护,首先是建立网络化管理维护站点,成立相应的护理管理专家组,以医院为中心,与社区和乡镇医院建立维护网络站点[2],通过网络操作对感染防控做出相应的技术指导,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尤其在农村要做好维护点的建立[3];其次是对维护点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此过程中要进行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在获得专业资质后进行插管操作,从而采用多媒体讲座的方式进行培训,其内容涉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以及维护流程和封管冲管技术和换药术,然后做好PICC的维护记录,并且对患者进行静脉炎和感染的防控[4];然后是进行网络维护管理,首先建立患者的档案,然后进行档案和相关手册的完善,涉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地址以及联系电话等,同时对PICC置管相关信息和穿刺部位都有详细记录,患者在出院时要进行相应的置管维护,最后对成立的网络维护站点的患者相关档案进行详细记录[5]。对比管理前后患者的感染事件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3.7%(4/109),对照组感染发生率17.9%(19/106),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多次的化疗治疗,患者在化疗间期组需要保持PICC的存在性维护,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等并发症,其发生比率也较高,同时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6]。在PICC维护期间实施网络维护管理则主要进行就近维护,目的在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109例进行肿瘤化疗的PICC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网格维护管理,其感染发生率3.7%(4/109),在实施网络维护管理前其感染发生率17.9%(19/106),实施网络维护管理后其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化疗患者PICC置管间歇期应用网络维护管理能够有效改善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网络维护管理在化疗患者PICC置管间歇期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10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感染事件发生率。结果:在化疗治疗期间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化疗患者PICC置管间歇期应用网络维护管理能够有效改善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网络维护管理,肿瘤患者

参考文献

[1]王靖,李小勤,翟荣君,等.网络维护在降低化疗患者PICC置管间歇期感染中的作用[J].海南医学,2014,42(8):1242-1244.

[2]刘红,刘喜萍,丁载巧.家庭自我护理理念在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化疗间歇期的临床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5(19):2779-2781.

[3]李晓妍,娄夏芳,黄影平,等.科室联动服务模式在化疗间歇期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98-99.

[4]郑艳,张庆庆,唐英,等.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出院患者健康管理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J].海南医学,2015,43(4):603-607.

[5]郑艳,胡玲,唐英,等.基于网络医疗平台健康管理对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40(5):397-400.

上一篇:图书馆开展全民读书下一篇:环境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