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相关因素

2024-11-28

焦虑相关因素(精选12篇)

焦虑相关因素 篇1

卒中后焦虑抑郁是脑血管疾病患者后期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 疲乏、失眠、对事物的兴趣丧失、性格改变、食欲减退、 记忆力下降、进行性智能减退等。这不仅影响原发疾病的康复和转归,增加死亡率,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给患者家庭及社会 带来极大的负担。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卒中后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进行阐述,以便于疾病早期的预防与治疗。

1神经内分泌因素

1.1胺类神经递质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受到神经递质的影响与调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卒中后焦虑抑郁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及低下。Starkstein认为[1],位于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其轴突向上经过丘脑下部、基底节和放射冠,到达额叶皮质。当卒中发生时,若有病灶累及上述区域就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及其传导,导致含量降低。起初脑组织可以自身代偿,当含量水平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后,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2]。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焦虑抑郁的药物主要以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为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Ghika-Schmid等[3]和Mallert等[4]用“PET技术”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脑组织的物质代谢进行研究发现,PS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NE和5-HT含量及代谢下 降。2000年吕路线 等[5]发现PSD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的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都有明显下降。这都提示卒中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出现与神经递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2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脑卒中时受损伤的脑组织释放大量谷氨酸,引起谷氨酸受体过度活化,导致神经细胞兴奋性毒性损害,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溃变、死亡。Wang等[6]]利用核磁共振(3TMR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对健康志愿者和初次卒中患者进行检查后发现,PSD患者病灶侧额叶部分谷氨酰与肌酸(Glx/Cr)升高。还有研究证实,重度PSD患者的血小板膜上的谷氨酸受体超敏,同时其大脑前扣带回的谷氨酸水平降低。PSD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1.3炎症及细胞因子炎症因素参与了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整个过程。Pascoe等[7]认为,炎症在某些条件下可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及代谢紊乱,影响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分布,引起抑郁的发生。Spalletta等[8]提出“细胞因子假说”,其中瘦素(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 经营养因 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受到人们 关注。郭瑞支等[9]研究发现Leptin、IGF-1可作为老年性卒中患者发展为焦虑抑郁的预测因子,且可能成为PSD治疗的新靶点。孙奕等[10]的动物实验提示,BDNF表达水平下降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功能的受损能够促进抑郁发生。

1.4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变化李东芳等[11]明确阐述了脑卒中急性期情感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表现为血清中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 素 (FT4)和相对低 水平的促 甲状腺激 素 (TSH),其中FT3、FT4变化更明显,且较非PSD患者容易恢复。给予少量的左甲状腺素治疗有助于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

1.5其他Howard等[12]认为同型半胱氨酸不但和卒中有关,而且与卒中后抑郁呈正相关。

2损伤的解剖部位

导致卒中后焦虑抑郁发生的具体解剖部位并未完全明确。20世纪80年代Robinson小组认为损伤左侧半球前部更容易导致PSD。20世纪90年代的学者曾认为PSD的发生与病灶到额极的距离有关。有研究者采用MRI技术发现,与前额叶皮质下环路有关的病灶,尤其是尾状核、苍白球及内囊膝部等部位易发生PSD,且以左侧为重。李学会等[13]也得出相似结论。 Tang等[14]研究表明,皮质下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损害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Vataja等[15]验证了与非抑郁-执行障碍综合征 (DES)患者相比,DES患者脑梗死对额叶皮质下通路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焦虑抑郁症状也更为严重,心理社会功能更为恶化。

3基因因素

单胺类神经递质基因、凝血/纤溶基因、血小板相关基因、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细胞因子基因等基因类型与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发展有关[16]。其中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5HTTLPR)基因、BDNF基因等的表达对PSD患者相关细胞因 子、递质的传 递起主要 作用。Ramasubbu等[17]研究发现,NE和5-HT转运蛋白相关的基因类型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相关。Fang等[18]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5-羟色胺转运基因SLC6中的s/s纯合性可能与中国PSD的发生呈正相关。Kim等[19]对韩国患者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PSD密切相关。最近,Kim等[20]通过进一步研究后发现,5-HTTLPR与BDNF基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是2周后PSD的发生易感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4.1事件应激量刘沙等[21]认为负性事件应激量和生活事件总应激量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正性事件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

4.2人格特征因素有疑病人格、抑郁人格、精神衰弱人格的老年人 患PSD的比例明 显增加,且与老年PSD发生存在 相关性[22]。以MMPI的基本模 式研究[23,24],也得出类似结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老年住院患者时要关注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和人格特征, 尤其疑病人格、抑郁人格提示有PSD的易感性,必要时进行相关心理量表测评,以便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

4.3家庭环境对严重失语、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的重症患者在后期恢复中研究发现,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病率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亲密感降低,家庭不和、失业、经济困难、丧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病史等因素都会促使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

5结语

神经内分泌、损伤的解剖位置、遗传基因、社会心理等因素都会对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对其充分认识与了解,能够在疾病发生前及时作出判断及预防,控制其中的可干预因素,对于早期卒中后焦虑抑郁的诊断、治疗、预后,提高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焦虑相关因素 篇2

大学生考研焦虑与心理健康及人格的相关研究

鲁 成,胡敬成(中山大学 南方学院,广州 从化 510970)

摘 要:本研究以142名应届考研学生和63名非考研大四学生为被试,采用状态焦虑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考察考研学生的焦虑状况并探讨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对考研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考研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考研学生;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EPQ中内外向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多元回归法,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路径图显示,心理健康水平在人格影响考研焦虑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技校学生抑郁和焦虑相关性研究 篇3

关键词:技校学生;抑郁;焦虑;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80-03

一、问题的提出

技校学生作为青少年学生中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群体,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处于不同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其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更多地注意到技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关注较少。如果该阶段没有获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则可能导致成人期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而焦虑、抑郁等情绪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关联,这类负性情绪不但影响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和改变人的性格。因为对于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足够关注。本文着重探讨技校学生焦虑与抑郁是否具有相关性,为技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班级为抽样单位、年级为抽样层,随机抽取江苏汽车高级技工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共300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3%。其中男生265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为18.44±1.14岁。其中一年级学生43人(男生43名,女生0名),二年级学生51人(男生49名,女生2名),三年级学生99人(男生92名,女生7名),四年级学生84人(男生81名,女生3名)。

2. 研究方法

SCL-90取自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不同心理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量表的每个症状项目分5个等级评定,即(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采用团体测试自填问卷的方法,测试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由测验人员对受试者讲解测试的目的和方法,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一项内容作出独立的评定。全部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的检出率,见表1.

由表1可知:技校学生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的检出率显示:23.5%和16.6%的学生分别在抑郁和焦虑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其抑郁和焦虑的单项因子分≥2的比率分别为2.9%和1.8%。

2. 技校各年级学生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的比较分析

由表2可知:四个年级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由低到高的顺序都是: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三年级。各年级在抑郁和焦虑因子上均有极其显著差异 (P<0.01)。

3. 技校男女生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的比较分析

由表3得知,技校男女生在抑郁和焦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显著差异。女生在抑郁和焦虑两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4. 技校学生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知:技校学生检测出的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两者存在显著性相关(P<0.01)。

5. 技校学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青年组比较

由表5可知技校学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青年组比较,均低于全国常模青年组水平,各因子分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技校学生在抑郁、焦虑两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上是高于全国龄人水平的。

四、分析与讨论

1. 技校学生的总体抑郁、焦虑状况

SCL-90中单项因子分≥2,即程度达到或超过中等痛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这次调查显示:抑郁和焦虑的单项因子分≥2的比率分别只有2.9%和1.8%。这说明绝大部分技校学生在抑郁、焦虑方面完全正常。这可能与该调查群体的特殊性有关系。一方面,由于技校生没有了高考压力,学习相对轻松有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就业率连续三年一直保持在95%左右。

2. 各年级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的比较分析

四个年级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由低到高的顺序都是: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三年级。各年级在抑郁和焦虑因子上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这方面的差异大概与其心理发育特征和面临的实际情况有关。三年级学生面临着两难选择:就业或是选择进入高职学校继续读书。他们对未来不能握,存在着种种担心。四年级时选择已定,所以抑郁和焦虑程度比三年级彷徨时要轻一点,但面对就业或是升学而带来的压力远远比一、二年级大。这也是为什么三、四年级比一、二年级的程度要高。三年级是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阶段,需要进行重点指导。

3. 技校男女生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的比较分析

关于男女性别组调查结果的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出,女生抑郁、焦虑倾向较男生突出。由于性别不同,抑郁、焦虑情绪存在着差异,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学生自身内在因素:这个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带给女生的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较男生多。②学校因素:男生多,女生少,女生在众多男生中,很难将自己的优势显示出来。③社会环境因素:这个结果与学校的性质有关,该技校为汽车高级技工学校,男生在就业方面比女生存在着明显优势。

4. 技校生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两者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两个因子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内在的关联性。同时,抑郁和焦虑之间存在共同的成份,在同一个体身上二者往往相互伴随发生。对个体来说,同一外部消极刺激既可能引发抑郁,也可能引发焦虑。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同一个体上,焦虑得分与抑郁得分之间都存在着较高水平的相关关系。

五、对策与建议

1. 缓解技校学生学习压力

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入手。社会和学校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评价技校学生,不能以成绩作为评价技校学生的唯一标准,应当看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技校学生在校园这个大家庭里,应学会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做到真诚相待,增进学生相互了解,建立深厚的友谊

3. 加强对技校学生的行业和专业教育

学校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消除错误观念,走出认识误区,树立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4.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切实关注技校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状况,在加强校风校纪建设的同时,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组织各项专项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中,姚小蓉.师范专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04).

[2]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焦虑相关因素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我院内科系统执业护士共49名进行问卷调查, 年龄19岁~44岁。

1.2 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2]评定护士的主观感受。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和相关因素 (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精神压力等) 。50分为分界值, <50分为非焦虑, ≥50分为焦虑。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9份, 收回有效问卷49份, 回收率100%。被调查人员的一般资料见表1。

2.2 内科护士焦虑状况与中国常模比较

本次调查的49名护士中26人SAS得分≥50分, 焦虑检出率为53.06%。内科护士SAS均分 (47.65±8.14) 分, 中国常模SAS均分 (29.78±0.46) 分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t=8.264, P<0.01) 。说明我院内科护士焦虑状况严重。

2.3 不同背景护士SAS均分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护士焦虑状况无显著性差异, 而已婚有子女护士SAS得分明显高于未婚无子女者。见表2。

3 讨论

3.1 内科护士焦虑状况

调查结果得出我院内科护士焦虑得分 (47.65±8.14) 分, 与中国正常人群SAS均分 (29.78±0.46) 分比较明显升高;其焦虑的发生率53.06%, 明显高于刘素贞等报道的护士焦虑发生率20%~25%[3]。表明我院内科护士焦虑状况较为严重, 应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3.2 婚姻与焦虑

表2显示已婚护士焦虑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护士, 这可能是由于已婚护士多为护理工作的骨干, 在家里又是生活的支柱, 既要处理好与单位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 又要顾及家庭成员。诸多方面需要协调而产生巨大的身心压力, 而持续的高水平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

3.3 子女情况与焦虑

表2显示有子女护士焦虑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无子女护士, 这与有子女护士在工作和生活之余还要兼顾子女的成长及教育, 使本来就极度疲劳的她们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还需不断学习掌握各种新技术, 而护士大多是中专或大专学历, 并且多为女性, 有子女的护士因需要照顾孩子, 外出深造的机会较少, 导致医护水平相差较大, 因而极易产生焦虑情绪。

3.4 焦虑的相关因素

护士们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 所以努力工作。然而护士在社会人群中大多被认为是“高级保姆”, 社会地位低下、报酬相对较低, 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理论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受人尊敬, 护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自尊心严重受挫, 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内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主要是精神紧张, 工作压力大, 内科护士所面对的多为长期患病的老年患者, 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危机, 突发及多变的情况使她们思想高度集中、精神长期过度紧张, 易出现不自信、干事不自主重复检查的行为, 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夜班护士, 往往只有一人值班, 且经常倒夜班引起生物钟紊乱, 对其生理、心理及家庭生活等方面都有不良影响而引起焦虑。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 另外工作中的各种机械性损伤如针头、掰安瓿时的损伤等, 易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 这些职业原因也可使护士产生焦虑心理[4]。

4 对策

4.1 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护士是护理事业的主体, 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群体心理健康状况, 护士与患者产生矛盾冲突时, 不要一味地训斥、批评、处罚护士, 而是要先确定发生冲突的原因, 再进行针对性处理[5]。应掌握护理人员的心理、身体及家庭情况等,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合理排班, 缩短夜班时间, 适当增加夜班补助,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健全后勤支持系统, 改善工作环境等。

4.2 减轻社会因素危害

应加强必要的宣传,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 理解护士, 推动全社会尊重护士的良好风尚, 提高护士待遇, 使护士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4.3 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管理者的支持是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在管理过程中, 要重视护士的情绪和感受, 尽量满足护士的需求;改善护士严重缺编的状况, 缓解其超负荷工作的压力;丰富护士业余生活, 如组织旅游、看电影、登山等;奖金分配方面尽可能减小同级医护人员的差距, 在晋升职称、外出深造、评选优秀等方面给予同等的机会, 表彰奖励先进护士, 充分发挥每名护士的特长和作用。

4.4 学会自我调节

护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多数人仍认为护士是医生的助手, 而不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 使护士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护士应加强自身修养, 正确评价护理工作的价值, 正确认识护理职业, 勤于学习,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等, 提高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心态, 拒绝不良情绪, 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和荣誉感。寻求各种减压方法, 如唱歌、听音乐、聊天、看喜剧片、深呼吸放松等, 学会自我安慰, 宽容他人, 提高对失败、挫折的承受能力, 实现身心等各方面健康发展。

5 小结

护士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能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而且可以感染患者, 对患者的康复起到间接的作用。调查显示内科护士焦虑状况比较严重, 应引起社会、护理管理者及护士本人的高度重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尊重护士,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 改善护士的焦虑状况, 使她们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姚文英, 邹志方, 黄志红, 等.医院护士职业压力与身心健康的调查[J].护理研究 (上旬版) , 2006, 20 (10) :870-872.

[2]夏镇夷, 徐韬园, 张明园, 等.实用精神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476-477.

[3]刘素贞, 路英智.护士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11) :57.

[4]蒋红, 吕海燕, 杨晓莉.临床护士对物理和机械损伤因素认知和行为的调查[J].现代护理, 2005, 11 (6) :431-433.

焦虑相关因素 篇5

大学生焦虑心理及其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分析

一、课题来源及设计(研究)意义:

(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文化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选题的现实需要——有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针对性,对材料分析)

1、课题来源简介

本课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与核心期刊中有关研究课题的结合,首先当代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心理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在校园生活中,由于各种新观念的迅速更新,认知能力变差,竞争激烈,缺乏理性,危机感不断增加等原因,使处于特殊心理发展阶段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高校应加强教育和领导,认真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服务,这是我们学校乃至社会、家庭、个人和其他集体应该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有待我们进一步关注和认识了解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上,现也已经有很多先进工作者和相关学者对此做过一些研究,但都是比较零散的片面的论述,为了我们能够更好更具体全面的对其进行了解和分析,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来作为我的论文题目。本课题就大学生中存在的焦虑心理问题、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2、课题研究意义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大学生人数迅猛发展,但他们仍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因此他们是否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引起教育者广泛关注与重视,在一定比例上的高校都有过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全面、充实、和谐、主动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注:文献查找,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突破点,综述对象,可以是材料,方法,摈弃偏见,所引用的文献应予以记录)

1、国内的相关研究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和困惑,如环境不适、考试恐惧焦虑、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的就业难题等,这些问题都极易造成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必须予以重视的课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等社会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增多,有关资料显示,越有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等,使他们内心积累了众多的矛盾和困惑,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会影响 其行为方式,甚至会严重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为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非常急迫的工作,根据对CNKI等核心期刊的检索、百度文库和相关书籍的查阅,检索到很多关于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但都未有比较详细的和系统的阐述,这一方面说明当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还是很重视的,与此同时,也表现出我国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全面,有待进一步的全面完善。

2、国外的相关研究

3、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日本起步较早,191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将心理健康问题列入大学法案,1956年又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学生心理卫生会议,使得该项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得以重视,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配备专职人员,除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训练活动。在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的大学生心理保健会议,50年代以来各高校陆续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内容涉及学生的性格、情绪、学习、就业和人际等各方面,同时还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热线,心理健康课程和系列讲座。加拿大的大学也普遍的设立学生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人问题、学习问题和择业问题等方面的帮助,鉴于此,可知国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和相关的研究,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预防矫治方面目前还没有进行大量的的研究和探索。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注:具体的目的,解决的实际问题,目标定位,扣题)

1、揭示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

2、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焦虑心理及其影响因素好应对方式

3、为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供合理的教育建议的理论指导

(二)、研究内容:

(注:比研究目标更具体,一个目标可能通过几方面研究内容来实现,但不是一一对应,针对大的目标就是要分解为更详细的内容,目标可添加研究假设)

1、对大学生焦虑心理的概念进行界定

2、分析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基本特征

3、阐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社会环境及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4、分析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

5、分析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发生机制(诱因或产生的根源)

6、分析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应对方法

7、分析如何预防当代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三)、研究方法:

(注:对象——特征,数量,范围,环境,抽取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工作,程序的说明,研究变量,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

对当代大学生的焦虑心理及其影响因素和应对方式进行理论性分析,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运用文献法广泛收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核心期刊和书籍杂志,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和整理,然后对收集的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定性分析,暨对研究结果进行“质”的分析,把研究结果以文本的形式呈现。

(四)、研究步骤:

(注:时间和顺序安排,阶段起止日期,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各阶段的步骤)

1、准备阶段: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具体的研究专题,落实研究实施的方案

2、调查阶段:进行文献的检索和信息的收集,撰写文献综述

3、研究阶段;对资料进行精确的归类整理和分析,最后汇总得到资料,形成文本,撰写毕业论文的一稿,二稿

4、结题阶段:撰写专题总结报告,修改专题报告,课题结题,毕业论文定稿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注:最根本的、关键性的困难和问题)

1、可能遇到的问题

a、课题涵盖的知识较专业,需要收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的期刊、文献和书籍等资料

b、需收集的资料种类和数量繁多,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整理和归类

2、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a、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 b、提早的开始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进行归纳和整理

(六)、创新点:

(注:突出要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1、弥补现有的研究现状(研究数量多,内容零散,范围广,无系统是条理性,针对性不强)

2、可为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教学依据

3、可唤起当代社会各界更加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可使对大学生的焦虑心理和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充分的从正面去认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5、可为家庭、社会、学校等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帮助

四、条件分析(可行性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物质、条件的优势,协作人员及分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体现合作特色)

1、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

2、有专业的指导老师

3、有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前期准备

4、有丰富的资料来源

五、预期结果:

1、综合研究的总结报告

2、可以写成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论文

3、得到关于大学生焦虑心理及其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分析的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资料

焦虑相关因素 篇6

(1)大学生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负相关;(2)戒断症状与手机成瘾、突显行为与手机成瘾、社交抚慰与手机成瘾、心境改变与手机成瘾、突显行为与戒断症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心境改变与社交抚慰、焦虑状况与社交抚慰之间相关程度相对较低;

(4)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绝对值小于0.5,所以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之间呈不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焦虑

1绪论

手機依赖症是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以往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比例在15-40%之间,而且手机依赖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导致诸如颈部,肩部与背部疼痛以及听力与视觉等身体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其社会功能的部分损失,如因手机依赖而逃避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或完成任务的效率降低,而且会伴随有高度的焦虑、失眠以及抑郁[1]。因此,手机依赖逐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1.1手机依赖及其相关研究

1.1.1手机依赖的概念

手机依赖,也称手机成瘾,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有研究者认为界定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手机的滥用, 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 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 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 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 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1.1.2手机依赖的国外研究

相对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国外的心理学研究者对手机成瘾症的研究比较重视。Bianchi和Phillips根据成瘾的相关文献,尤其是行为和技术成瘾的相关内容,并考虑了与手机相关的社会问题,编制了《手机问题适用量表》。Woong Ki Park根据成瘾的心理模型,用Horvath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的修订版本测量手机成瘾。其研究发现,低自尊(Bianchi and Philips)、认同(Motoharu,Susumu,Masayoshi,2009)等心理变量能预测手机成瘾,过内尚缺乏这些深层次方便的分析和实证性研究。

1.1.3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有一定的关注,但还是缺乏相关的研究。国内围绕手机成瘾的症状、成因、危害及状况等方面,对大学生展开了基础研究工作。有研究者旨在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如姜永志-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也有研究者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如董海军-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还有很多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类似研究,如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刘红-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王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国内大多研究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以单一的数字描述或统计分析为主。

1.2手机依赖及其相关因素

1.2.1 性别和年龄因素

以往的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对新技术的接受上有差异性,例如Takao和Takahashi等人表明女性可能体验到更多的手机问题性使用,他们认为可能是文化或种族的背景影响了女性的依赖行为。另外Jenaro和Flore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女性与过度手机使用有关,并且手机过度使用与高焦虑和失眠也有关。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更易接受新技术,Bianchi和Phillips的研究也证明了年轻人会更多地体验问题使用,他们更多地使用短信息功能,而年纪大的人更倾向于因为工作原因而使用手机。

1.2.2社会交往的因素

人际交往是影响个体手机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相关研究表明个体面对面人际互动的数量与手机使用和人际交往的动机成正相关,个体参与的面对面互动数量越多,他们的人际交往动机越高,也更倾向于频繁地使用手机。个体孤独感水平越高,就越少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从而导致了他们更少使用手机,人际交往的动机也相对较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卑、孤独感强的学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

1.3现有研究的不足

现有的对手机依赖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其中更多的是如何测量个体是否存在手机依赖,大量的研究都是如何编制手机依赖的量表,如:徐华-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姜永志-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等,还有一些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的探究,如:潘嘉楠-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徐成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及防治对策等。

国外对手机依赖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发展,涉及的方面众多,有一定的进展,国内的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心理学界对手机成瘾的科学系统的研究还嫉妒缺乏。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和传统价值观有着较大的差异,国外的研究结果在国内不一定能得到推广。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1.4.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焦虑的相关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众和心理学者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认知,弥补国内对此研究的不足,从而服务于注重实际解决方法的心理学研究者去探寻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适当方法。让心理健康工作者对手机依赖症有更多角度的认识,让更多人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性,主动改变自身不健康的使用行为,让社会意识到需要去做出健康有利的导向,让智能手机相关企业担当起社会责任,在对智能手机的设计、研究、宣传上,更加重视健康的概念。

1.4.2研究假设

本研究假设那些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一段时间不玩手机之后情绪会变得焦虑。所以我们采用一份手机依赖问卷,一份焦虑量表,探究两个的相关程度。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以江汉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以网上问卷为主,收回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生为139人(48.43%),女生148人(51.57%);大一26人(9.06%),大二62人(21.6%),大三180人(62.72%),大四19人(6.62%)。

2.2主要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确定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将“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与“SAS焦虑症状自评量表”以网页的形式进行统一的发放,待被试自己做完提交问卷即收回问卷。主要采用描述分析、差异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一般特点以及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

2.3研究工具

2.3.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i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由华中师范大学熊婕等人编制。它采用五点计分,共16个项目,包括戒断症状(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现行为(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中心)、社交抚慰(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心境改变(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四个维度,各因素负荷在0.51~0.79之间,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四因素模型拟合良好。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4个因素的α系数在0.55~0.80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4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在0.75~0.85。说明该量表使用于诊断国内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

2.3.2焦虑症状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1971),它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20个条目中有1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的。其余5项(第5,9,13,17,19),是用正性词描述的。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焦虑自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2.4数据处理与统计

将测评数据从问卷星导出形成EXCEL,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相关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的描述统计分析

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和焦虑状况量表的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对各项均值及标准差的分析,可知大学生手机成瘾及焦虑状况有一定的分散程度,其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有差异。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的标准差都较小,其中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的标准差更小,说明大学生在手机成瘾中的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为集中,差异较小。此外,焦虑状况的均值为40.8711,离轻度焦虑的分界值50相差很多,说明大学生基本没有焦虑状况。

3.2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的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在性别的差异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在年级的差异进行分析,见表2

3.3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可以看出,大学生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 戒断症状与手机成瘾、突显行为与手机成瘾、社交抚慰与手机成瘾、心境改变与手机成瘾、突显行为与戒断症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境改变与社交抚慰、焦虑状况与社交抚慰之间相关程度相对较低。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绝对值小于0.5,所以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状况之间呈不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手机成瘾均值为50.08,与之前研究所得的均值都高。说明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逐渐上升。此外,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不成存在差异。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初步编制与应用-姜永志研究结果相同。究其以上结果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4.1.1客观因素

4.1.1.1手机普及以及功能增加

目前,手机普及率达98%以上,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一项针对279425位网民的调查显示,网民对以音乐、游戏和视频最为代表的娱乐功能为关注,达到手机功能整体关注度的75.24%,手机的娱乐趋势彰显无疑(金盛华,辛志勇,2003)。因此,手机功能的增加也促使大学生使用手机。

4.1.1.2学校生活环境

大学轻松式上课的安排表,使大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同时,摆脱父母的监控,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又受周围同伴的影响,从而增加玩手机频率。

4.1.2大学生主观特点

4.1.2.1大学生发展的特殊阶段

大学生处于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喜欢玩手机,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此外,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

4.1.2.2大学生的情绪迁移

一方面,由于人是群居动物,在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不融洽、不合群会导致大学生情绪浮动。另一个方面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无法应对社会的挑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大学生需要合理发泄和疏通。手机则是大學生合适的情绪迁移的对象。

4.1.2.3大学生的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当前手机依赖现象普遍的一个原因是小部分学生的炫耀心理,满足其虚荣心。这就容易带动周围的人产生同种行为。这样的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此外,手机的快速换代使大学生跟随他人频频换手机。

4.1.2.4满足心理需求

根据耶鲁大学心理学家Alderf-er提出的人的三种基本需求(ERG)理论[3]其中R(related-ness)指的是人的社交需求。手机作为与他人联系的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使得人们青睐于手机。这也是手机能够迅速普及的原因。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游戏,满足自己的自尊感。

4.2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焦虑相关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负相关。这与预期假设是相反的。一方面,手机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问题。手机带来的便捷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去处理。面对众多事情,大学生不得不将情绪发泄在手机上,期望与他人隔绝,逃避问题。此外,长期的玩手机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为了个人健康,大学生也逐渐有意识远离手机,增强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实验中并未真实使被试远离手机,致使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4.3本研究有待改进和深入的方面

被试:由于实验人员的能力有限,被试仅限于江汉大学。男女比例相似,但大一、大二、大四被試样本较少。得出结论仅局限在江汉大学内部。

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及焦虑量表题目数较少,单体的误答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实验方法:由于人力问题,焦虑量表测量并非在被试没有玩手机后实测,仅是让被试在想象后进行测量。

5研究结论

(1)大学生焦虑状况与手机成瘾总分、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不显著负相关。

(2)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显著正相关。

(3)大学生戒断症状与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显著正相关。

(4)大学生突显行为与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显著正相关。

(5)大学生社交抚慰与心境改变存在不显著正相关。

(6)大学生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焦虑状况在性别、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2]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焦虑相关因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永兴县中医院136例即将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8例, 对照组中男38例, 女30例;观察组中男37例, 女31例。两组患者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因素分析方法

查阅患者病历, 对其年龄、文化程度、手术史和麻醉史、疾病类型、手术方法进行统计, 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患者经济水平、职业、家庭情况等。患者焦虑程度采用SAS自评量表进行评估[1], <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1.2.2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术前核对患者基本资料,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讲解手术方法、步骤和可能出现的反应, 指导患者配合方法和术前相关准备。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术前的心理干预, 主要内容有手术相关知识教育、心理辅导、进入手术室的护理、麻醉前的护理等。

1.3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通过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前焦虑比较无差异 (P>0.05) , 通过相关护理后, 观察组焦虑情绪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如表1。

注:两组护理前比较, P>0.05;护理后比较P<0.05

2.2 焦虑相关因素

选取两组轻度焦虑与中、重度焦虑进行比较, 焦虑分为担心 (是) 和不担心 (否) , 相关因素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

注:相关因素比较, P<0.05

3 讨论

3.1 相关因素分析

术前焦虑是患者紧张、担心、恐惧等诸多心理问题的交织所表现的复杂反应[2], 是手术治疗中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 此种焦虑在不同的阶段程度有所差异, 不同程度的焦虑对手术影响也不同。从表2中可以看出, 术前患者焦虑情绪与文化程度、手术费用、手术效果 (愈合、后遗症) 、疼痛、术后生活能力等有关。

3.2 护理措施

3.2.1 提高术前访视效果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 进行常规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对于身体不佳的患者进行指导调整, 提高对手术的承受力;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估, 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 并查找其焦虑的原因。

(1) 从本组中可以看出, 文化程度越低的患者, 焦虑程度越高, 原因在于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模糊, 对相关的健康教育无法透彻理解, 导致焦虑情绪无法改善[3]。因此, 在护理中我们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 如文化水平低的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还可借助形象的比喻加深患者的理解, 提高实施力度;而文化水平高的患者, 其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较高, 他们更容易相信专业性的教育, 因此实施健康教育时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讲解。 (2) 手术费用也是患者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对于费用比较高的手术, 经济条件差的家庭难以承受, 有的甚至在手术前未筹够手术费用, 因此常为钱而忧。对此, 护士要向患者宣传永兴县中医院“救死扶伤”、“救人大于一切”的原则, 同时还可将医院的优惠政策告知患者, 让其减少对钱的担心。 (3) 手术效果是产生焦虑的的最主要原因, 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治疗要求更高。手术安全性、术后效果、伤口愈合和后遗症等都是患者所担心的, 他们会不停的询问, 导致有些护士出现不耐烦的情绪, 因而影响护患关系。对此, 我们要求护士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和解释患者的问题, 比如手术特点、优势、安全性, 手术医生的技术, 以往成功的案例等, 化解患者的疑虑, 提高患者的信心。 (4) 从本组中可以看出中、重度焦虑的患者对疼痛的担心高于轻度焦虑的患者, 由此可见疼痛也是导致患者焦虑的原因之一。一般患者认为疼痛轻, 病情就轻, 疼痛重病情就重, 通过对疼痛的感受, 他们自行给自己的病情加以界定, 加上疼痛会影响患者睡眠和食欲, 导致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加重焦虑情绪。因此需要向患者导致疼痛的原因, 并进行相关缓解疼痛的措施, 比如进行按摩、给予镇痛药等。对于担心手术中疼痛的患者, 告之患者手术会根据情况采用合理的麻醉, 尽量做到无痛, 减少患者对疼痛的担忧。 (5) 术后生活能力的完全恢复是患者最渴望的, 但也是其焦虑点之一, 术后的结果往往存在不确定性, 导致患者担心术后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 因此焦虑不断增加。护士可以利用成功完成同类手术的患者与其交流, 用实例感化患者, 并让其相信手术的有效性。

3.2.2 麻醉前护理

此刻的患者焦虑达到最高峰, 特别是进入手术室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看到陌生的物件, 加上多手术步骤的未知, 他们更为焦虑。此时护士在接患者时预先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和摆设, 让其有所准备;进入手术室后与其交流, 分散其注意力[4];在进行麻醉前, 告诉患者将要进行的步骤和产生的感觉, 让其提前适应。对于紧张过度的患者, 可指导其深呼吸, 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并帮助患者分析导致紧张的原因, 如想法和举止等, 通过启发和引导, 改善其不良情绪。

3.3 护理效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通过加强术前访视、麻醉前的护理, 患者的焦虑情绪有了很大的改观。提示临床要加以重视对患者心理的护理, 顺应目前所提倡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让患者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的舒展, 提高手术效果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特刊) :124-125.

[2]李阳福.手术前病人焦虑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23 (3) :627-628.

[3]严彬.护理干预对手术前焦虑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06, 7 (5) :86-87.

焦虑相关因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骨折组: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大连市第二医院骨科,大连市中医医院骨科,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入住的意识清楚、无精神病史的,经X线诊断为新鲜骨折的老年住院患者共60例。其中性别:男26人,女34人;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3.17±7.36;骨折部位:上肢8例,下肢18例,其它(颈部、颅骨、骨盆、股骨颈、脊柱)34例。老年对照组:以躯体功能健康者为研究对照组。尽可能在性别、年龄方面与骨折组相匹配。主要从大连铁路卫生学校退休教师及家属中选取,共55例。其中性别:男26人,女29人;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89±8.04。

1.2 研究工具

1.2.1 老年骨折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在有关专家指导下自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骨折部位、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保险有无等。

1.2.2 焦虑自评量表 (SAS) [2]由20项组成,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将总粗分乘以1.25即得标准分。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高,此量表可较准确而直观地反映有焦虑倾向患者的主观感受。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3]共85题,均为陈述句,有"是"和"否"两种选择,分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L)四个因子,用计算机软件分别计算四个因子分,本研究直接对粗分进行比较分析。

1.2.4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2]由姜乾金编制,主要测量受试者对来自各种社会资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方面支持的感受程度,共包括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计分法,本文以支持总分 (PSSS) 参加分析,分数越高领悟支持总程度越好。

1.3 方法

骨折组:采用访谈式问卷调查和量表评估,评估时间统一选在老年患者入院后7~10d内进行。评估者经过集体的心理评估方法的培训,由骨科病房责任护士与病人交谈后填写骨折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并使用问卷统一的指导语对患者进行上述各量表的测定,完成时间在30min内。对照组:同样进行上述各量表的测定。

1.4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经过量化后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老年骨折组共调查6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份,回收有效率88.2%;老年对照组共调查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份,回收有效率91.6%。

2.1 老年骨折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水平

老年骨折组焦虑的标准均分高于对照组老年健康人群,经t检验,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2 老年骨折患者焦虑的发生率

老年骨折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为66.7%(40/60)。

2.3 老年骨折患者焦虑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老年骨折患者焦虑评分为因变量,以骨折患者性别 (男0女1) 、年龄、骨折部位、伴随疾病、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有无保险、人格(E、N、P、L因子分)、领悟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进行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a=0.05水平上,有4个因素,进入焦虑回归方程,依次是性别、性别、神经质N分、领悟支持总分、内-外向E分(见表2)。

注:R2adj=0.578, Syx=8.189, F=21.172, P=0.000。

表2显示:性别中女性、神经质(N分)对焦虑分值呈正面影响;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内-外向(E分)对焦虑分值呈负面影响。

3 讨论

3.1 重视评估老年骨折患者的焦虑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骨折患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健康的老年人群,焦虑的发生率为66.7%。老年人骨折后,骨折愈合慢、长期卧床,康复时间长,骨折后对生命的威胁大,容易发生焦虑。因此通过心理干预减轻老年骨折患者的焦虑水平刻不容缓。

3.2 影响老年骨折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

本研究在分析焦虑水平的基础上,揭示骨折患者焦虑与多种因素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患者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性别、神经质N分、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内-外向E分。老年女性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1)。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患者情感外露、脆弱、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其次骨折带来了患者外表形象的变化和躯体功能的丧失,女性对此体验更加深刻,提示临床应重点观察老年女性的焦虑情绪。人格作为应激反应的中介因素,对焦虑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人格的差异,对同一应激源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人格因素中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N分高者情绪稳定性差,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难以平复。E分低者内向、悲观、消极、不善于交流,也容易导致焦虑。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显著负相关,即骨折后患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焦虑水平越低。社会支持被认为是个体的一种对抗应激的"外部资源",其作为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能影响心理应激反应过程,具有降低应激反应的积极作用[4]。家庭成员支持和护理人员支持是社会支持中最基本的支持形式,对于老年骨折患者来说,骨折后多伴有自我照顾能力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家庭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帮助和照顾,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信息沟通和心理支持,可使患者充分领悟到社会支持系统的保护作用,减少心理应激反应。因此,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动员患者的社会支持力量,使患者学会主动利用社会支持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骨折住院患者的焦虑及其相关因素, 为骨科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老年骨折住院患者, 选用自行设计的骨折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 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 以55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老年骨折患者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焦虑的发生率为66.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揭示:老年骨折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性别、神经质 (N分) 、领悟支持总分、内-外向 (E分) 。结论老年骨折住院患者焦虑水平显著升高, 与多种因素相关, 应有针对性地做好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老年人,骨折,焦虑,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龚耀先.医学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8.

[2]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定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131-133, 217-219.

[3]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 1983, 15 (2) :211-217.

焦虑相关因素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5 月1 日—9 月30 日在我院传染科住院并确诊慢性乙肝患者42 例, 纳入标准:小学以上学历;年龄18 岁~60 岁;患者知情同意;排除其他精神性疾病既往史;排除严重并发症及其他慢性病患者。

1.2 调查方法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测量工具包括一般资料及焦虑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按抽样标准选取调查对象, 要求调查对象独立完成测量, 所有量表当场收回并检查测量情况, 及时查缺补漏, 以确保资料完整性。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 进行分析, 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单因素ANOVA,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AS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焦虑发生率为35.7% (15/42) , 其中轻度焦虑发生率为16.7% (7/42) 、中度焦虑发生率为14.3% (6/42) 、重度焦虑的发生率为5% (2/42) ;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情绪的产生与文化程度、住院次数以及家庭收入密切相关, 见表1。

3讨论

3.1 慢性乙肝炎患者焦虑情况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经血液传播, 尚不能治愈, 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以及社会对慢性乙肝患者的歧视等原因[4], 导致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出现了焦虑情绪, 进而对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本次研究显示慢性乙肝患者发生焦虑情绪的概率为35.7%,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有其必要性。护理人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3.1.1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3.1.2向患者讲解疾病特点以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

3.1.3发现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3.1.4对遵守医嘱患者予以鼓励。

3.2 文化程度的高低与焦虑情绪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患者较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易发生焦虑情绪, 可能原因为文化程度较高者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认识, 但不完全透彻, 容易对自身情况产生误解, 在工作生活中也面临来自周围人员的较大舆论压力。提示护理人员应该更详尽地向患者普及关于该病相关知识, 并及时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以消除其焦虑不安的情绪。

3.3 住院次数与焦虑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住院2~3 次的患者发生焦虑情绪的概率明显大于住院1 次或者住院3 次以上患者, 可能原因为因病情反复, 再次入院, 患者意识到病情比自身估计的要复杂, 对是否能康复以及后续治疗效果失去信心, 焦虑情绪加重。因此, 护理人员在做入院评估时, 应了解患者住院情况, 对再次入院的治疗者, 应特别关注患者是否产生焦虑情绪, 并尽早鼓励患者, 嘱其遵医嘱, 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3.4 家庭收入与焦虑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经济状况是影响慢性乙肝患者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经济情况越差, 其焦虑情绪发生率越高[5]。一方面患者住院费用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 慢性乙肝患者在寻找工作时较易被拒绝, 这也加重了慢性乙肝患者的焦虑情绪。提示除了医护人员对慢性乙肝患者的护理干预之外, 更应健全医疗保健机制以保证乙肝患者的基本权利, 同时,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 以减少患者生活负担。

本研究显示, 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情绪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住院次数以及家庭收入情况,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宣传仍需加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众多, 关于该病的知识普及仍存在不足, 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并影响其依从性, 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不论对社会及家庭来说, 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慢性乙肝患者除在自身面临健康问题产生焦虑情绪外, 经济压力及社会舆论压力也对焦虑情绪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除加大力度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外, 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缓解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情绪, 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代文兰.全程优质护理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11) :115-116.

[2]张利霞, 赵姜楠, 孙萌,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4, 35 (12) :1895-1897.

[3]万利.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2) :28-29.

[4]王鹏, 李静苇, 潘雪, 等.乙肝疾病认知与乙肝歧视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7) :1570-1572.

焦虑相关因素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将某医学院2010年入学的16个专业1850名本科新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新生入学后采用不记名自填问卷法、以班级为单位统一调查。调查前, 要求调查员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填写方法及标准。问卷由被调查者本着知情同意的原则填写后交由调查员当场核对并回收。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包含3个部分, 装订后由被调查者一次性填写。 (1) 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 (农村或城镇) 、家庭平均月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等。 (2) 自觉健康状况的5个等级:极好、很好、好、一般、差;在学校或网上被欺凌过:是、否。 (3) 改良后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主要评定焦虑出现的频度[5], 将原SAS表20个项目简化为10个, 采用4级评分:“1”极少或没有, “2”较少, “3”一般, “4”经常。其中8项为正向计分1、2、3、4分, 2项为反向计分4、3、2、1分, 1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 粗分乘以2.5后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 (此分数统计方法原理同SAS量表) 。得分范围在0~100之间, 以50分为分界值, 0~49分表示无焦虑, 50分以上 (包括50分) 表示焦虑, 其百分率即为焦虑检出率[5], 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的资料经逻辑检查、核对、剔除不合格问卷并编码后,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 双人平行录入三次数据, 经一致性检验, 有效数据运用SPSS软件包作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χ—±s描述、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1853份, 收回有效问卷1850份, 有效回收率99.84%。

2.2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共涉及16个专业、35个班级;其中男生657人占35.5%, 女生1193人占64.5%;平均年龄 (18.87±1.01) 岁;生源地:城镇535人占29.0%, 农村1315人占71.0%;家庭平均月收入:0~499元325人占17.6%, 500~999元470人占25.5%, 1000~1499元325人占17.6%, 1500~1999元173人占9.3%, 2000~2999元177人占9.6%, 3000~4999元203人占10.9%, 5000元以上177人占9.6%;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 父亲1196人占64.7%, 母亲1436人占77.9%, 高中, 父亲372人占20.0%, 母亲240人占12.8%, 大专及以上, 父亲282人占15.3%, 母亲174人占9.3%。

2.3 自觉健康状况及被欺凌情况

自觉健康状况“极好”117人占6.2%, “很好”793人占43.1%, “好”591人占31.7%, “一般”325人占17.4%, “差”24人占1.1%;曾在学校被欺凌过194人占10.5%, 没有的1656人占89.5%;曾在网上被欺凌过128人占6.9%, 没有的1722人占93.1%。

2.4 焦虑状况

被调查的1850名医学新生中, 平均焦虑自评得分 (46.41±13.24) , 得分在50分以下的1136人占61.4%, 50分以上 (包括50分) 714人占38.6% (即焦虑检出率) 。将“焦虑自评得分”作为应变量 (y) , 选择多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 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逐步引入变量进行分析, 有4个变量进入焦虑影响因素线性回归方程 (其余因素P>0.05) , 结果见表1。

方程:y=48.611-0.506x1+4.574 x2-3.041 x3-3.548 x4

表1显示, 家庭平均月收入、被欺凌情况与否与焦虑呈负相关, 只有自觉健康状况与焦虑呈正相关, 可认为身体健康状况越好, 越不容易发生焦虑。

2.5 可能与自觉健康状况相关的因素

为进一步探讨自觉健康状况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从而间接导致焦虑, 本调查筛选了问卷中的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分别与自觉健康状况做χ2检验, 其中除新生性别和生源地外, 其余因素与自觉健康状况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2、表3。

表2、表3显示, 性别、生源地不同均可能造成新生自觉健康状况的不同, 为进一步探究男女新生和城乡新生健康状况孰者更优, 本调查将自觉健康状况的5个等级赋分 (“极好”100分, “很好”80分, “好”60分, “一般”40分, “差”20分) , 分别计算二者的健康得分后再做t检验, 发现女生自觉健康状况要优于男生 (P<0.05) , 城乡新生自觉健康状况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4、表5。

3 讨论

3.1 医学新生焦虑状况

调查表明, 该校绝大部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但存在焦虑的新生尚有相当的比例。新生入学正值心智成熟的转折期, 远离父母[6], 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繁重的医学课程, 极易产生焦虑。提示高校应重视新生入学适应教育, 帮助其顺利度过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型期。

3.2 探讨可能导致焦虑的因素

调查显示, 家庭经济条件差、健康状况不佳、有被欺凌经历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家庭条件、健康状况与焦虑存在统计学差异, 与翟德春[7]的研究结果相似。而有被欺凌经历的新生容易产生焦虑是本研究结果的一大亮点, 提示心理阴影可能导致焦虑, 需及时、全面地给予疏导。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除了告知、教育、疏导外, 还应关注新生是否有心理阴影, 在充分尊重、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地给予心理辅导。

3.3 进一步探讨可能影响新生健康状况的因素

个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密不可分, 良好的生理状态才不易产生负性情绪, 调查发现, 新生自觉健康状况与性别和生源地有统计学意义。自觉健康状况女生优于男生可能与女生基数大且比男生更细心[8]有关, 提示高校应当用不同方式关怀男女生;城乡新生的差异说明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学生生理、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学院校应加强新生人文社会素质教育;城乡新生健康状况的差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从人口基数来看, 农村新生更多, 提示高校需要重点帮助来自农村的学生树立自信, 积极应对新环境的挑战[7]。

4 建议

4.1 新生入学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

新生入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焦虑的时间段[2], 医学院校的入学教育应充分讲解大学生活、学习的特点, 尤其要突出医学院的特色, 以便新生做好迎接新生活的准备, 减轻焦虑。

4.2 增加高低年级学生的互动

动员高年级学生以“过来人”的身份和新生沟通, 让新生能直接获得自己最关心的信息, 更直观、有效的了解自己的大学。

4.3 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入学教育应当机动灵活, 辅导员应根据各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入学教育, 如有心理阴影的学生做好合理疏导, 性格孤僻的学生主动约谈等。

4.4 着重做好贫困生、农村新生的人文关怀

贫困生、农村新生由于社会导向、家庭环境等原因更容易产生焦虑[9], 入学教育要重点关心他们, 积极鼓励, 培养自信, 尽量解决其实际困难。

4.5 帮助新生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10]

教会学生在焦虑或情绪不安时合理宣泄, 如转移注意力法或咨询学校心理医生, 旨在帮助其树立正确解决问题的观念。

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新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自制问卷收集某医学院1850名本科新生的一般信息和自觉健康状况、被欺凌情况等资料, 并运用改良后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调查医学新生的焦虑状况, 其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统计方法。结果 该医学院新生焦虑检出率为38.6%, 焦虑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家庭平均月收入、自觉健康状况、曾在学校或网上被欺凌过;其中自觉健康状况又与性别、生源地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医学院校应当重视新生心理健康, 同时关注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心理阴影等, 多关心贫困生、农村新生, 使入学教育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关键词:医学新生,焦虑,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魏俊彪.医学生焦虑和抑郁及相关因素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6, 23 (6) :550-552.

[2]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8.

[3]张颖.226名大学新生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07, 21 (2) :174-175.

[4]Salmivall IC.Feeling good about oneself, being bad to others?Remarks on self-esteem, hostil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J].Aggress Viol Behavior, 2001, 45 (6) :375-393.

[5]Zung WW.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Psychoso matics, 1971, 12 (6) :371.

[6]李玲玉.大学新生焦虑、抑郁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J].职业圈, 2007, 76 (24) :186-187.

[7]翟德春.医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流行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3) :217-219.

[8]刘爱敏, 李娜.428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10, 24 (6) :427-428.

[9]滕瀚.大一新生初入学的退行心理及其干预策略初探[J].校园心理, 2010, 8 (4) :268-270.

焦虑相关因素 篇11

1.导致数学学习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分为三大类:

A.个体的性格因素,如数学的信心、对赞成的需要,对成功体验的需要等;B.情境因素,如教学方式、班风、考试焦虑等;C.环境因素,如消极的数学体验,缺乏父母的鼓舞、性别社会化等。

1.1数学学习焦虑的产生与教师和教学有关

如Tobias和Stodolsky指出,与一个数学教师之间的不愉快的经历能够引起数学学习焦虑。Greenwood认为数学学习焦虑的产生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进行代数或几何的基本数学技能的学习时,常常使用“说明——练习——记忆"范例教学方法,也就是过分注重答案的获得,而忽略逻辑思考过程及推理形式,并建立在计算结果的过程与抽象符号转换的记忆,而不是建立在理解、推理与问题解决过程,且与事实脱离。而死记硬背和不理解含义而掌握一些符号比起学习一个整合的概念结构更困难,这会导致学生感情方面障碍。教师能够通过过于强调记忆公式、联系和考试,使用死记硬背的规则、用死板老套的方式留作业来制造焦虑。数学教师对学生智商、学习能力的否定、辅导的厌烦态度、把数学学习中产生过失看成不可原谅的错误,甚至完全归因于学生的力或不努力,这些都会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焦虑。数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太少,使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数学老师古板、严肃、不苟言笑、难以交流,害怕数学老师,也害怕学数学。

1.2环境因素中的家庭影响

数学学习焦虑的起因不止一个,它起源于父辈和教师对数学的消极态度,较低的自我评价,对于不理解的数学内容采取片面的高强度的练习来解决。丘守榕归纳儿童在学习数学时,所产生恐惧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四点:家长自己害怕数学,而把恐惧情绪传给孩子;教学方式不当或处罚过于严厉,使孩子产生恐惧:部分儿童在尚未学习之前,即认为数学难而不敢尝试;学习内容太难或孩子的智能尚未成熟,以至于无法学习。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尚未科学掌握学习规律的问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学这学那,使学生自由支配和活动的时间少了,产生的思想压力大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各种事情都替学生做了,使学生自觉能力、自制能力、独立能力和潜力的发挥都差了。

1.3学习者自身因素和数学本身的特点

我国学者宁自强认为数学学习焦虑的产生,主要基于在数学内容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了挫折,或是在学习过程无法插手,落入旁观者角色以致无法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或是自己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数学有三方面的特征尤其容易构成学习上的问题或困难。第一,数学知识有很强的顺序性,学习内容大都需要基于先前不同部分的已有知识;第二,除了顺序的关系外,不同部分的概念或运算技巧彼此相连,结构组织性很高;第三,是数学自身回溯的结构性,即由已有部分组成的全体往往会带来对原来部分的重新理解,这点在学习时的思考提升会有最明显的反映,如数系的逐步认识。

2.数学学习焦虑的负面影响

2.1数学学习焦虑使人形成一种消极的观念

任何数学方面的期望或尝试都将以失败而告终,并且很可能具有传染性。数学学习焦虑经常使一些在数学之外的领域有较高成就的人陷入苦恼之中。成人中一些出色的行政人员因恐惧数学而把计算性的任务都派给下属去做。有数学学习焦虑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消极观念:任何数学方面的期望或尝试都将以失败而告终。研究指出,数学学习焦虑像一种传染病,有数学学习焦虑的父母会把它传给子女,而有数学学习焦虑的教师会把它传给他的学生,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数学教师,特别是小学的数学教师。

2.1数学学习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

它会降低个人的自我评价与自觉性,使正确的自我意识受到影响。它使人格结构遭到损害,变得退缩,过分胆小或害羞。过度焦虑容易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会干扰记忆过程:对思维过程也有瓦解作用。此外它使人的心智效率降低,给学习带来烦恼;它使人情绪不稳定,终日焦躁不安。国外已有的研究表明,数学学习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象。有数学学习焦虑的学生认为数学只适合那些聪明的、有能力的人学习,他们学不好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无能感”和“失败感”。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尤其是打击他们已有的自我意象

2.3数学学习焦虑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

好多有数学学习焦虑的人诉说他们遇到数学问题时,常常会心跳加快、汗水增多、有轻微头疼感、口干舌燥、脑子木然,甚至一片空白等诸如此类的生理反应。它可导致大脑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失调,形成各种类型的神经症,如常见的神经衰弱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使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这种状态的长期持续有可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

由此可见,过度的数学学习焦虑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它有很多危害作用都是经过较长时期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对于过度数学学习焦虑必须及早加以矫正,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同学自己,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焦虑相关因素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 我市一、二、三院及肿瘤医院随机抽取直肠癌患者之配偶50例, 其中男24例, 女26例, 年龄25~29岁, ≤50岁者37例, >50岁者13例, 平均年龄为 (48.24±8.15) 岁。文化程度:中专中小学及以下41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9例, 职业为干部13例, 工人12例, 农民20例, 其它5例。自费及部分自费患者27例, 医保患者23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在统一指导用语的情况下, 让调查者与调查对象建立信任感以后, 仔细阅读问卷上的指示语并填写问卷调查表, 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份, 收回50份, 回收率100%。

1.3 测量工具

调查问卷表包括患者与配偶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费用支付方式和焦虑原因等一般状况。应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 (SAS) [2]测量调查对象的焦虑水平。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 根据受试者测评结果规定SAS的标准分T≥50分作为焦虑症状的分界值, 标准分越高, 提示焦虑程度越严重。因国内外应用表明, SAS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分析

将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用PEMS3.0统计软件包中的t检验及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直肠癌患者配偶焦虑状况

50例直肠癌患者配偶中, 以SAS得分T≥50分标准, 则有35例 (70%) , 患者配偶存在焦虑;SAS总分均值为48.90±9.06, 高于国内常模 (29.78±0.46) , 与二者具有显著差异 (t=14.92, P<0.001) 。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之配偶, 焦虑状况有显著差异 (P<0.05) , 焦虑自评量表中排序前五位 (表1) , 焦虑量表中对应的焦虑症状最重的为“焦虑”, 其次为“睡眠障碍”。

2.2 配偶的焦虑程度与性别的关系

见表2。配偶是女性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配偶是男性的焦虑程度。

t=3.06 P<0.01

2.3 配偶的焦虑程度与配偶的文化程度、年龄、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关系

t=2.57 P<0.05

由表3~5可见, 中青年、文化程度低、自费及部分自费的患者配偶更易产生焦虑情绪。

t=3..67 P<0.001

t=2.54 P<0.05

2.4 患者配偶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从表6可见:50例患者配偶产生焦虑的三大主要原因分别依次为;预后方面92%, 经济方面90%, 照顾方面68%。

注:有的调查对象同时具有多种原因

3 讨论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直肠癌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 其发生率为70%。结果还显示, 在焦虑情绪症状中, 以焦虑分值最高, 其次为睡眠障碍。过去, 我们在工作中, 常常忽视与家属交流, 更无暇顾及对家属特别是配偶焦虑情绪的反馈。殊不知, 在社会心理对患者的调节中, 最重视的就是社会支持, 而配偶正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来源。配偶焦虑程度的高低, 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 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救治和康复。为此, 如何做好患者配偶的心理疏导工作, 减轻其焦虑情绪, 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使其以最佳身心状态配合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归依的整体护理所面临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1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配偶对疾病的认识

本调查结果显示:92%的患者配偶存在着对疾病预后方面的焦虑, 66%的患者配偶存在着对医务人员技术方面的焦虑, 文化程度的高低在心理应对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 文化程度较高者, 对疾病的护理知识和直肠癌手术的治疗手段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缓解部分精神压力, 而文化程度低者, 对疾病的护理知识了解甚少, 且对治疗前景和转归认识不足, 往往把癌症视为“绝症”。所以应加强直肠癌相关知识的宣教, 将直肠癌愈后告知患者, 指导患者配偶进行人工肛门的护理。对文化层次较低者, 应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形象化的宣教, 让文化层次较低者容易理解, 让他们意识到直肠癌的治疗前途, 从而降低其焦虑。

3.2 配偶的焦虑程度与性别的关系

配偶是女性与配偶是男性的焦虑程度有明显区别, 本调查显示, 配偶是女性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配偶是男性者。该结果表明遇到心理应激时, 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情感障碍, 朱桂霞、刘培毅、朱鸿雁[3,4,5]等也阐明了这一点, 认为可能与生物易感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及角色冲实三方面有关[3]。女性感情细腻、依赖性强, 再加上中国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特殊要求, 女性在家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 操持家务。当丈夫患直肠癌以后使她们处理紧张超负荷状态, 更易出现情感障碍, 而产生焦虑程度高于男性。因此, 应重视女性配偶, 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与其一起解决直肠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3.3 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支持系统

本调查结果显示, 自费及部分自费者、年龄越低者, 其焦虑水平越高, 这是因为直肠癌手术治疗和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和昂贵的医疗、生活费用, 而直接决定患者是否继续治疗、康复的基本前提是患者医疗费用的承担和康复照顾问题。然而25-59岁年龄段的患者配偶, 他们在承担医疗费用的同时, 又普遍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 如: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照顾患者, 这对收入不高, 低学历家庭无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 使之身心倍加疲惫。鉴于这样一个社会问题, 单靠医院是解决不了的, 作为医护人员, 目前所能做到的是:一方面, 在给患者的各项处置中, 尽最大努力减轻其经济负担, 做到合理、明白收费;另一方面, 在做好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的同时, 主动关心其家属, 尤其是患者配偶。因此, 应加强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大力提倡人人参与医疗保险, 减少疾病带来的精神压力, 全社会统筹,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从而达到减轻低收入、低年龄直肠癌者配偶焦虑情绪之目的。

3.4 改善服务态度, 给予人文关怀, 深化整体护理[6]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及家属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 而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我们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开展优质服务、注重心理疏通、制备心连心卡、建立回访制度等环节, 把高超的护理技术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 让患者及家属尤其是患者配偶在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治疗环境中接受治疗、关心和照顾, 从而使整体护理更进一步深化、发展, 护患关系更为融洽, 患者及家属特别是配偶对护理更加放心。

4 小结

焦虑是直肠癌患者配偶最常见的心理反应,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所产生焦虑的程度不同。为此, 直肠癌患者的医疗保健与社会服务中除了对患者的救治外, 应重视患者配偶中的中青年、低收入、文化程度较低者。对他们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 增强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从而降低其焦虑情绪, 达到更好地配合对患者治疗和护理,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精神支持, 促进患者康复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惠兰.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93.

[2]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98-199.

[3]朱桂霞.癌症患者家属身心状况调查及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5) :269.

[4]刘培毅.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1, 5 (5) :193.

[5]朱鸫雁.脑血管病人家属身心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 (1) :63.

上一篇:企业并购成本分析下一篇:作文教学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