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因素分析

2024-12-22

相关因素分析(共12篇)

相关因素分析 篇1

产后出血指总失血量产后2h内>400ml或阴道流血量在胎儿娩出24h内>500ml。临床产科危急和常见并发症类型中, 占有较高的比例, 为首位致产妇死亡的因素[1]。引发因素主要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损伤等[2]。分析诱因特点并制订针对性防控措施, 是保障预后,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改善母婴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次观察组共选择4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 均为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妇产科收治, 并与同期收治的对照组40例产后无出血孕产妇资料加以比较, 现就相关内容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组共选择研究对象40例, 年龄19~42岁, 平均 (24.9±2.1) 岁。36例为产后2h内出血。对照组共选择研究对象40例, 年龄19~43岁, 平均 (25.4±2.8) 岁。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回顾观察两组住院资料, 并对出血原因、出血时间加以统计, 综合分析患者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与产后出血间的关系。产后出血测量: (1) 阴道分娩:取聚血盘在娩出胎儿后, 于产妇臀下立好放置, 至产后2h取出, 对聚血盘中血量直接测量, 称重对血染产单的血量及血染沙布血量加以估计, 用会阴垫在回病房至产后24h集血, 出血量用称重法计算, 产后24h出血量为上述出血量的总和。 (2) 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 先将羊水彻底吸除, 后应用负压瓶对血液加以收集, 测量出血的方法同上述阴道分娩方法[3]。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情况

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为450~3 500ml, 其中严重出血28例, 占70%;产后2h内出血30例, 占75%。统计出血原因, 结果显示, 宫缩乏力出血29例, 占72.5%;胎盘因素7例, 中17.5%;软产道因素2例, 占5%;凝血功能障碍1例, 占2.5%;其它1例, 占2.5%, 为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宫缩乏力为诱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与其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组间各项因素比较

比较两组一般资料, 结果显示, 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两组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 为主要诱导产后出血的因素。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产科在临床众多科室中具有一定特殊性, 重视产妇围产期并发症的防控是提高产科质量, 维护产妇身心健康及母婴安全, 保障医院及社会效益的关键。其中产后出血防控为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为常见的诱导孕妇死亡的因素之一[4]。以往重点研究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因素对孕产妇的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进一步对上述因素危害证实, 但导致产后出血的, 并非唯一因素, 为其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剖宫产、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最为明显[5]。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1) 宫缩乏力:本次研究中, 宫缩乏力因素占72.5%, 占比最高。凡对子宫平滑肌收缩造成影响的因素, 均可致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因素如过度子宫膨胀, 对子宫缩复造成影响, 如巨大胎盘、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等;非子宫因素如难产或急产、过度紧张、滞产、疲劳、产程长、进水进食不足等。 (2) 胎盘因素:本次研究中此因素占17.5%, 多因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剥离不全、胎盘胎膜残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嵌顿所致。 (3) 软产道因素:本次研究中此因素占5%, 以宫缩过强过频, 缩短产程, 进而造成软产道损伤。同时胎儿先露异常、胎儿过大, 使产道承受过大压力, 或软产道存在阴道纵隔、发育不良、静脉曲张、子宫动静脉畸形等异常, 均为诱发出血因素。 (4) 凝血功能障碍:本次研究仅1例, 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最为多见。 (5) 其它因素:本次仅1例, 为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研究显示, 产妇年龄过高或过低, 与20~30岁产妇比较, 产后出血率居较高水平[6]。另外, 社会心理因素也为引发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 或受社会观念的影响, 担心性别, 恐惧分娩, 使交感神经功能呈亢奋状态, 对子宫平滑肌收缩产生抑制, 引发产程延长, 减弱缩宫素对子宫的敏感性, 进而对子宫的收缩造成影响[7]。

本次研究中,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 结果显示, 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为主要诱导产后出血的因素。

针对引发产后出血相关因素, 需针对性地提前预防, 包括 (1) 宣传教育:对育龄妇女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降低意外妊娠的引产、流产率, 减少胎盘、多孕多产引发的产后出血; (2) 孕期保健:科学管理孕期, 控制日常饮食, 避免胎儿体征超标, 加强产前定期检查, 以及时发现并解除并发症, 不具备妊娠条件者, 需及时疏导, 对妊娠加以终止; (3) 心理干预:全程陪护生产过程, 加强与产妇的语言沟通, 增强其信心, 以保存体力, 促进子宫收缩, 缩短产程; (4) 医疗水平:医院需注重医护人员手术操作技巧及专业知识掌握度的提高, 选择对孕妇造成最小影响的分娩方式, 术后加强管理, 需密切监测术后2h内出血情况, 及时处理异常[8]。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特点及防控。方法:观察组共选择4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 并与同期收治的对照组40例产后无出血孕产妇资料加以比较, 回顾引起出血的相关因素, 并针对性预防。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为4503 500ml, 其中严重出血28例, 占70%;产后2h内出血30例, 占75%。统计出血原因, 宫缩乏力出血29例, 占72.5%;胎盘因素7例, 占17.5%;软产道因素2例, 占5%;凝血功能障碍1例, 占2.5%;其它1例, 占2.5%, 为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宫缩乏力为诱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与其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两组一般资料, 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为主要诱导产后出血的因素。结论:分析产后出血因素, 行针对性防控, 是减少产后出血率, 保障母婴安全, 提高分娩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出血,因素,预防,干预

参考文献

[1]刘改新, 王书玉, 王芳.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探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 (1) :85-86.

[2]张道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29) :4106-4107.

[3]刘素琼, 乔莉, 余劲.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09 (5) :34-37.

[4]刘淑芳, 黄玉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22) :38-40.

[5]卫淑芳.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3 (2) :72.

[6]郭瑞霞, 万爱红, 赵学平, 等.宫颈电环锥切术180例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6) :1841-1843.

[7]赵相娟, 张梅娜, 张涛, 等.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2) :108-111.

[8]马彬.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3) :170-172.

相关因素分析 篇2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和以情感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病人的差异。方法:采用自编“抑郁症病人深入访谈提纲”和HAMD、HAMA对62例抑郁症病人进行访谈和评定。结果:抑郁症病人最常见的躯体症状主诉为食欲下降(67.7%)、入睡困难(66.1%)、胸闷(58.1%)、心慌(54.8%)和肢体乏力(45.4%),并且躯体化组病人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程度与个性特征、求医方式、接受诊断标签等方面与情感症状为主的抑郁症病人比较有显著差异;88.7%……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证明抑郁症是高患病率、高慢性复发率、高疾病负担及高自杀死亡率的精神疾患[1,2],但过去常局限于精神病学范畴,习惯强调病人的精神症状,即“三低症状”――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然而,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就诊的主诉并非情感或精神症状,而是躯体方面的症状,对这样的病人近半数以上将会被临床医师漏诊[3-6]。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提出中国抑郁症诊断率较国外低的`假设之一是躯体症状主诉高于心境障碍的主诉[7-10]。为比较以情感障碍为主诉和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抑郁病人的差异,作者对62例抑郁症病人进行了深入访谈评定,以期为临床医生对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及治疗提供帮助。

对象与方法

一、样本来源及入组标准

自1月到12月就诊于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中山医院咨询门诊的抑郁症病人62例(住院30例,门诊3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2-R)的抑郁发作诊断,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ND)评分≥21分;住院病人经两个主治医师明确诊断,门诊病人经主治医师二次以上连续门诊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和由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症状和情感障碍。入组病人若首诊以情感症状为主,且躯体不适症状≤3项者列为情感症状组,共33例(门诊12例,住院21例);若病人首诊以各种躯体不适为主要主诉,且躯体不适症状≥4项者列为躯体症状,共29例(门诊20例,住院9例)。

二、评估工具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24项)和焦虑(14项)量表(HAMD、HAMA)和自编“抑郁症患者深入访谈提纲”由作者对每例病人进行检查和会谈,每例病人会谈30-40分钟。深入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首诊主诉、躯体症状、求医方式、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治疗药物的使用、诊断标签的接受性等。有关婚姻、工作和生活能力影响的评估采用0-100(10cm直线自划)的百分等级评估(直线或划线法);为避免文字暗示,直线两端仅以0和100标出,由病人根据自身状况在适当部位划线,最后由工作人员测量直线的数据得出相应评分,如67mm代表67%。

三、统计

应用SPSS/PC[+]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X[2]检验和I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

情感症状组33例,男性11例,女性22例,男:女为1:2;年龄16-68岁(平均40±15岁);文化程度:大学18例(54.5%)、高中10例(30.3%)、初中5例15.1%);婚姻:已婚25例(75.8%)、未婚5例(15.1%)、丧偶2例(6.1%)、离婚1例(3.0%);职业:工人15例(45.5%)、行政管理人员9例(27.3%)、教师4例(12.1%)、营销人员3例(9.1%)、科研人员2例(6.1%);

[1] [2] [3] [4] [5]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与分析 篇3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超声检查;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

[中图分类号] R5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44-01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related factors and analysis

XIONG Guili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the Tiefa Coal Group General Hospital, Diaobingshan 112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udy the releted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By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210 patients with the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did the routine check-up, measured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alysis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ith hypertension, dyslipidemia, diabetes,long-term smoking and so on. Results From 20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checked out the tot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105 persons,which included the group of dyslipidemia 24 persons,the group of hypertension 20 persons,the group of dyslipidemia and hypertension both exist 29 persons,the group of diabetes 14 persons,the group of smoking 16 persons and the control group 5 persons. Conclusion Dyslipidemia was one of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dyslipidemia and hypertension both exist can increase atherosclerosis,so we must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disturb all kinds of risk factors in time.

[Key words] Carotid atherosclerosis;Risk factors;Ultrasound examination;Dyslipidemia and hypertensio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5月参加健康体检的职工随机抽取210例,均为男性,年龄37~72 岁,平均(59.9±5.2)岁,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及对照组各35例。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2005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1],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近2周内未服用降压药物。

高血脂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并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检验值如下:TC≥6.22 mmol/L,TG≥ 1.5 mmol/L,LDL-C≥4.14 mmol/L为升高,HDL-C<0.91 mmol/L为降低。血脂异常: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高血糖诊断标准:按照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FDG受损:6.1 mmol/L≤FDG≤7.0 mmol/L,糖尿病(DM):FDG≥7.0 mmo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以上两种情况统称为高血糖。

1.3 超声测量方法

①仪器:采用记忆LOGIQ500彩超仪器。②测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常规检测双侧颈动脉的3个位点,即颈总动脉远段、分叉部及颈动脉近段,沿血管长轴做纵切扫查,二维图象观察血管形态、结构、管腔内有无粥样斑块形成及部位,测量颈动脉的内径(CAD)、内-中膜厚度(IMT)

1.4 判断标准

IMT是指纵断面上测得的颈动脉后壁内膜和中膜的厚度。正常<1.0 mm,当IMT<1.5 mm定义为IMT增厚,当IMT≥1.5 mm在管腔内形成凸出于内膜表面的硬化斑块,定义为斑块形成[3]。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中科体检软件版本Ver6.01进行数据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为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210 例体检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105例,总检出率为50%,其中血脂异常组24例,占68.57%;高血压组20例,占57.14%;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组26例, 占74.28%;糖尿病组14例,占40.00% ;吸烟组16例,占45.71%;对照组 5例,占14.29%,各危险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与单纯性高血压、血脂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

相关因素n异常患病率(%)

血脂异常352468.57

高血压

高血压合血脂异常

吸烟

糖尿病

对照组35

35

35

35

3520

26

16

14

557.14

74.28

45.71

40.00

14.29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其重要病理基础,吸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血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4],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可以较好的反映动脉硬化情况,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为中-内膜增厚,颈动脉硬化是动脉硬化好发部位,其硬化病变的出现往往早于冠状动脉及脑动脉,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可以预测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及风险评估,并能够为临床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动脉硬化的发生主要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引起。

本研究结果可见,血脂异常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异常及高血压两者同时存在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疾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相关因素,应及时预防和控制病情,缓解加重趋势,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2] 杨文英.重视预防,规范管理-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121-122.

[3] 华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动脉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2.

[4]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教材编写委员会.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M].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8.

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37例, 男70例, 女67例, 年龄53~83岁, 病程6个月以内者91例, 6个月以上者46例, 脑梗死76例, 脑出血61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度的诊断标准[2], 经头颅CT或MRI确诊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 病情稳定, 既往无脑血管性疾病和精神病史, 排除躯体疾病, 意识障碍者, 能配合各种检查及定期来院随访, 入组前1周内未用过影响抑郁量表评分的药物者。

1.2 方法

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 (CCMD-3) 抑郁发作的标准为纳入标准[3], 抑郁为首发, 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4]进行评分, HAMD评分≤17分为正常, 轻度抑郁:HAMD评分>17分, 中度抑郁:HAMD评分>28分, 重度抑郁:HAMD评分>35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5]评定疾病的严重性, 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 16~30分为中度缺损, 31~45为重度缺损, 统计学结果均采用t检验, 从脑卒中的性质、病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探讨与抑郁状态的关系, 统计学结果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抑郁状态的发生率

未见发生抑郁状态有72例, 占52.6%。接HAMD评分法分类, 见表1。

2.2 病情严重与抑郁的关系

对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进行比较, 抑郁组得分 (20.3±6.2) , 非抑郁组得分 (12.3±6.5)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

2.3 影响抑郁的其他因素 (表2)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2.6%, 与国内文献报道基本相一致。抑郁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是发生在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性障碍性疾病, 症状特点多如绝望、睡眠障碍、运动阻滞和焦虑躯体化等主要表现,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 阻碍了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 并且增加脑卒中后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的危险, 使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下降, 越来越引起了广大医疗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文统计学分析表明, 抑郁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病程及卒中的性质无关 (P>0.05) 。而有偏瘫、失语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偏瘫、失语者 (P<0.05) 。这可能与患者因瘫痪、失语等功能障碍,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关, 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增强, 活动范围受限、交流困难、经济状况的变化, 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的改变, 导致了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调, 提示心理因素对抑郁发生起主要作用。脑血管患者躯体残疾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状态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通过对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的统计学分析表明, 前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分析高于后者 (P<0.01) , 显示抑郁状态的发生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由此造成的心理因素有关。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故除了积极治疗脑卒中, 加强功能训练,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外, 还需给予抗抑郁药物, 脑组织代谢剂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 以达到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 使患者能面对现实, 承认疾病, 从新认识自我, 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做出现实性的心理接受与调整, 从而主动、积极、持久地进行康复训练, 提高患者的生活信念。

摘要:目的总结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探讨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措施。方法对7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HAMD量表评分, 确定为抑郁症, 采用SSS量表评定疾病的严重性, 从卒中的性质、病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分析影响抑郁的因素。结果抑郁的发生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及由此造成的心理因素影响有关, 与年龄、性别、病程及卒中性质无关。结论对卒中后抑郁除应积极采用药物治疗, 还应予心理干预、人文关怀。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

参考文献

[1]Francisco GS.An overreview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w J Med, 1993, 90 (9) :686-689.

[2]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疾病诊断和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6, 29 (5) :376.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3-90.

[4]张明圆.精神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0.

相关因素分析 篇5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龄研究领域中得到较多关注的话题。中华医学会建议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评价应考虑11个方面,即: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日常生活功能、家庭和睦、居住条件、经济收入、营养状况、心理卫生、社会交往、生活满意度、体能检查(于普林等,1996)。各种相关研究显示,老年

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健康方面的问题或日常活动需要别人的帮助。有学者提出,仅仅用一成不变的健康人的标准来评价所有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妥当的,这种评价忽视了人群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例如,有人虽然带病或有残疾,但他已学会了如何带病生活,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还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Koch,2000)。作者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当年龄增高后,老人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一些疾病或症状,一些高龄老人虽然带病,但他们可能已经在长年的带病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对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都比较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开展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值得深入研究和商榷。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数据来自1998年对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长寿基础调查(“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00)。本研究使用了80~105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样本量为8805人,其中男性占40.3%。调查内容中包括老人对自己生活和健康的评价,共有两个问题:“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你觉得你现在的健康状况怎么样?”提供给老人亲自选择回答的有: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5种评价。

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大多研究者采用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指标。但因为主观指标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内在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调查对象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做出评价,身处不同地区、时代、环境的个人,评价标准必然不同。因此这些主观指标的效度和信度往往在分析研究中受到质疑。如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龄老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好”或“好”(69.7%),只有2.86%的老人认为生活“不好”或“很不好”(“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00,244页)。对这种结果可以有不同解释:(1)事实确实如此;(2)这些高龄老人能够存活到如此年龄,显然是一个选择性的群体,他们对生活的乐观与知足是长寿的一个因素,因此会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过于乐观;(3)这些老人往往会将过去艰苦的生活做为对照,因此得出现在生活“很好”的结论;(4)这些老人的回答受到调查环境的干扰,如家人或地方领导的在场等,但实际上他们很多人的生活质量相当差(董人铮,2000)。后面的三种解释都基于一个假设,即对生活满意的高龄老人如此之多是不可信的。不过,据四川省1990年对823例百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有75%的调查对象感到生活幸福,比例也是相当高的(袁鸿江等,1999);根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结果分析,在9889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幸福感的占81.92%(姜晶梅等,1998);根据1998年对1000名上海城市高龄老人的调查,生活满意度为“差”的老人只占2.2%(林茵等,2000)。由此看来,这些调查的结果比较一致。此外,1998年高龄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积极乐观的倾向;老人的乐观态度必然会使得他们对生活的自我评价趋向较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虽然老年调查对象对生活状况的自我评价偏高,但还是可信的。

同一调查中的自评健康状况则与自评生活状况的分布稍有不同,评价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和“好”的老人占53.95%,认为不好的有7.89%,明确认为“很不好”的只有0。56%(“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00,248页)。与调查员的观察相比较,被访老人、尤其是身体比较虚弱的老人有高估自己健康状况的倾向,甚至在看来体弱多病的老人中还有10.2%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属于“好”(见表1)。但总的来说,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调查员的观察比较一致(两变量的相关系数Gamma=588)。

虽然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自我评价高度相关(如果将两种评价都划分为二分变量,即“好”和“其他”,两变量的相关系数Gamma=0.729),但还是有区别的。有45.7%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状况都好,有23.0%的老人虽然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算好,但生活状况还好。因此本文将对生活自评和健康自评分别分析,探讨对生活和健康状况的主观满意度与老年人当前生活习惯、身体状况、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改善患有疾病或日常活动能力有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高龄老人自我评价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假设调查对象的性别、民族(汉族/少数民族)、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城市/农村)、居住方式(与家人同住/独居/住养老院)、经济状况(主要生活来源)、年龄、性格特征(乐观/悲观)、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目前参加活动情况、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患有几种慢性病以及患病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等变量与生活和健康状况自评有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老人都趋向于认同乐观积极的性格特征。图1为乐观特征与悲观特征的平均认同分布,认同程度从“很像”到“很不像”,取值范围从1至5,取值越低的认同程度越高。本文综合了“不论什么事都想得开”、“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与年轻时一样快活”三项为乐观特征,“感到紧张、害怕”、“觉得孤独”、“越老越不中用”三项为悲观特征,两种特征的平均分布如图1所示。显示出大部分老人认同乐观特征而不认同悲观特征。双变量分析发现,乐观性格与较好的生活与健康自评高度相关,因此被作为主要的相关因素考虑。

为了考察可能与老人自我评价相关的多种因素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仅仅是借用该分析方法考察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作用的情况下,某个变量与自评变量的关系,不涉及任何因果关系的假设。因为个人对自己生活或健康的评价既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人们普遍认同的健康标准、家人的态度等,也与每个人心中的相对标准有关;既受个

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是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的分析类似于各变量与自我评价变量之间的偏相关关系分析。

表2列出了对自我生活评价和自我健康评价有影响的变量,以及其回归参数估计和显著性。表中的应变量为二分变量,“1”代表自我评价为“好”或“很好”,“0”,为其他各级评价结果,包括“无法回答”(关于“无法回答”的趋势当另文分析)。回归分析中应用反向剔除法进行了自变量的筛选。

回归结果显示,较有可能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评价好的调查对象特点为:女性、少数民族、住养老院者(参照组为与家人同住者,而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自评倾向于最差)、90岁以上的老人(参照组为80—84岁)、自评健康状况好的人、具有乐观性格的人,这些变量的影响与我们的常识一致。但是,日常活动需要人帮助和至少患有一种疾病的调查对象也更倾向于对生活状况有好的评价,这种关系如何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有时做家务劳动(如做饭、带小孩等)的老人更倾向于有好的自我评价,而几乎每天做家务则恰恰相反,是与好的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同时,看电视或听广播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第二个回归模型显示,较有可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好的调查对象特点为:男性、农村居民、没有退休金、95岁以上、自评生活状况好、具有乐观性格、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几乎每天做家务、几乎每天打牌/打麻将、看电视/听广播、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没有疾病或即使有病,但也不会严重妨碍日常生活。

讨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见,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是与家庭、性格特征、参加活动以及通过电视广播与外界的接触密切相关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反映,比如孤居独处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说明了家庭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日常活动中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和患有慢性病与老年人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没有负面的相关作用。这说明多数老人已经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对待所患的慢性病(多数是老年病),学会了带病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而不觉得那是个主要问题,他们对生活质量的测量标准是随着自身的健康状况而进行调节的。此外,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助于老年人对生活采取积极态度,但是过多的劳动和职责会起相反的作用,如几乎每天做家务的老人反而更倾向于不好的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有些被认为是关联比较密切的变量,在分析中被筛选出去,说明这些变量与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没有设想的关系,如是否有配偶(LiuGuiping,2001,曾经也指出这一点)、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别、经济状况等。看电视和听广播可能与经济状况有间接关系,有些老人不能看电视和听广播可能是因为家里没有条件。

多数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看来比较清醒理智,因为该评价与日常生活能力和患病状况高度相关。与生活和健康状况评价都高度相关的是老人的乐观性格,而年龄组的高度相关则显示了高龄老人这个群体的选择性。

根据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自我评价的分析结果,作者认为,进入高龄的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或活动上的不便,有些老年疾病或失能甚至是不可逆的或难以治愈的,而与此同时,很多老人们都表现出对自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鉴于这种特定状况,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重点应当是加强社会和家庭的人文支持和关怀力度。如公共设施和社区环境应当考虑方便带病老人的出行和生活,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和体谅,而不是因为年老而受到各种限制。还应当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组织、支持和鼓励高龄老人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并对老人及其亲属进行咨询和培训,使高龄老人能够相对愉快、平安地渡过带病的晚年。

参考文献

1.董人铮.关于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现状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1增刊: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专辑.

2.姜晶梅等.我国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3):132~134.

3.KochT.LifeQualityvsthe‘QualityOfLife’:assumptionsunderlyingprospectivequalityoflifeinstrumentsinhealthcareplanning[J].SocialScienceandMedicine,2000(51):419~427.

4.林菌等.维护高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I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65--66.

5.LiuGuiping.MaritalStatusandSelf-ratedHealthOfChineseOldest-old.In:InternationalSymposiumOfHealthyAgingStudiesinchina.Beijing,October2001.

6.于普林,杨超元,何慧德.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6(5):320.

7.彭鸿江等.四川省1990年823例百岁老人的调查报告[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4):193~195.

8.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

The newborn suffocates obstetrics 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

Lian Xiumei

【Abstract】Goal: Discusses obstetrics correlation factor which and prevention measure the newborn suffocates. Method: The review analysis period 115 example newborns suffocates January, 2009 obstetrics material which to November, 2010, uses social statistics software SPSS13 to carry on the variance analysis. Finally: ① umbilical cord factor and the mother have the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or the complication for the primary cause which suffocates, accounts for 21.74% separately and 20.87%; The mother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or the premature delivery suffocate the primary cause for the specific weight. ② natural labor and the c-section newborn suffocates the disease incidence rate non-significance difference, before the buttocks midwifery and the obstetrical forceps midwifery suffocates the disease incidence rate to be higher than, both obviously (P<0.05)。Conclusion: The active treatment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and the complication, strengthen the gestation period health care and produces when the guardianship, chooses the childbirth way correctly, enhances helps mothers in birth the technology, may cut the formation rate which the newborn suffocates.

【Keywords】 The newborn suffocates, obstetrics, the correlation factor新生儿窒息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新生儿窒息是当今围产医学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我院2年间115例新生儿窒息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应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产科共接生孕28~43周的无畸形新生儿3745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15例,其中死产3例,发生率3.07%。

1.2 诊断标准:轻度窒息: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4~7分,重度窒息<3分。死产:即产程中可听到胎心,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为0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1.3 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原因: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可由单一病因所致,也可由多种因素并存。本文以最主要的一项为代表因素统计,分为产前因素和产时因素,各评判标准如下:①脐带因素:脐带过短或过长、脱垂、缠绕或真结。②母亲有妊娠合并症:如妊高征、前置胎盘、感染、血小板减少症、肾炎等。③产程异常:急产或在第一,二产程中因各种原因出现产程进展异常。④羊水过少:除外胎膜早破,临产前B超提示羊水指数<5.0cm,或产时见羊水量<300ml。⑤胎心异常:胎心<120次/min,或>160次/min,或胎儿监护出现不良减速。⑥羊水污染:羊水Ⅱ度,Ⅲ度。⑦其他:指分娩前后均未发现任何明显异常的产科情况,但新生儿出生时1min Apgar评分<7分。

1.4 统计方法: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2.1 新生儿窒息的诱发因素:见表1。脐带因素(21.74%)和妊娠合并症(20.87%)是窒息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早产(13.91%)和产程异常(11.30%)。而有妊娠合并症或早产的发生重度窒息的比例较高,3例死产原因分别是脐带脱垂、早产和胎盘早剥。

3.1 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预防早产:本文中母亲有妊娠合并症或有早产因素居新生儿窒息诱因的首位,1例胎龄过小(孕28周,重1530g)而发生死产。有合并症的高危妊娠容易发生胎盘-脐带-胎儿循环障碍,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胎儿窘迫,孕妇也常常由于病情危重不得不终止妊娠而导致医源性早产,早产儿的窒息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也远远高于足月儿,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1]。外来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也是导致早产发生的原因之一。本文中重度窒息的15例患者中有10例母亲从未产前检查,多数有严重的合并症且发生紧急情况才来就诊,入院时孕妇处于病危状态或已在产程后期,失去了继续妊娠的可能性,增加胎儿或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

3.2 积极处理异常产程:新生儿窒息实际上是产前或产时窒息的延续[2]。在分娩过程中存在胎儿窘迫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产程异常可增加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另外,资料中脐带因素是产时窒息的主要原因,脐带真结和脐带脱垂可很快发生胎死宫内或死产,脐带缠绕可使胎儿产时在宫内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缺氧状态。严密观察产程,产程中持续胎心监护,保证产程正常进展是避免窒息加重的有效措施。

3.3 提高助产及手术技术,掌握好新法复苏:本文中有10例窒息是分娩前后均未发现任何明显异常的产科情况,占窒息的8.7%,其分娩方式有顺产也有择期剖宫产,分析原因可能与胎儿娩出后建立呼吸之前未及时彻底地清理呼吸道,或剖宫产手术中出头困难等因素有关,应提高助产技术和手术技巧。产时的复苏抢救也是降低新生儿窒息严重性和发生率的重要环节,特别对羊水Ⅲ度污染的患儿,气管插管能较彻底地清理呼吸道,有效地改善其缺氧状态,快速纠正酸中毒对中枢神经的抑制,防止缺血缺氧性脑病[3]。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保证每个新生儿尤其是高危儿出生前要有掌握了正确的复苏方法的医务人员在场,而不是窒息发生后才通知抢救人员到场,易错过复苏抢救的最佳时机。

3.4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两者之间无直接关系,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在宫内的状况,终止妊娠的时机和助产者的技术有关。本文产钳术的指征多为胎儿窘迫或持续性胎方位异常,阴道助产的时机和适应证掌握恰当,操作者技术熟练,可以即时结束分娩而防止窒息加剧。2年来本院产钳术13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9例,只有1例为重度窒息,放宽剖宫产指征并不能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因为剖宫产本身也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危险。

总之,加强围产保健,及早发现并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加强高危妊娠的监测和分娩监护,积极处理产程异常,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分娩方式,熟练掌握助产及手术技术,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3

[2]陈自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71

褥疮50例相关因素对照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与方法

我们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246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将发生褥疮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按1∶1选择病情相似且未发生褥疮者的病历资料作为对照。比较分析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 (BMI) 、营养不良 (血清蛋白≤35g/L) 、卧床时间、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 (家属/护工) 、照顾者对压疮的知晓情况、是否实施侵袭性操作、发病季节方面的差异。

1.2 褥疮相关因素比较

观察组男性16例, 女性34例;对照组男性30例, 女性20例。两组性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89, P<0.01) 。两组褥疮其他相关因素比较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的BMI高于对照组, 卧床时间长于对照组, 年龄大于对照组, 营养不良、护工陪护所占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压疮知识缺乏构成比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侵袭性操作构成比与夏季发生构成比两组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压疮的发生是由于身体组织受压过久, 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等物理刺激, 加之全身营养不良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营养状态、卧床时间、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照顾者对压疮的知晓率、侵袭性操作、住院季节等[2,3], 但褥疮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 (褥疮组) 的女性、年龄大、肥胖、营养不良、卧床时间长、护工陪护的构成比, 明显高于对照组 (未发生褥疮组)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干燥, 皮下脂肪萎缩、变薄, 皮肤易损性增加;全身微循环较差, 皮下有效毛细血管减少;随着年龄增加活动能力降低, 免疫力下降;胃肠吸收功能也较差, 出现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症和贫血, 从而导致压疮发生的危险加大[4]。患者营养不良对免疫功能有不良影响, 严重的蛋白质缺乏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 发生褥疮的几率因此相对较高[5]。有报道, 护工照顾发生褥疮的几率是家属照顾的2.7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久病卧床无亲属照顾, 亲属往往请家政人员来完成居家护理工作。家政人员的压疮知识缺乏, 未按时翻身及更换体位而导致压疮发生增加。本文观察组的压疮知识缺乏所占构成比虽低于对照组, 但亦高达3 4%。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 钱晓路.护理基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1-82.

[2]白继容.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207.

[3]苏敏, 赵敏新.老年患者院前压疮带入的调查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5) :468-467.

[4]王泠.压疮的管理 (一) [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1) :62-64.

严重颅脑损伤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 女10例, 年龄6~78岁, 平均40岁;以青壮年多见。交通事故21例, 占比例高达77%, 坠落伤5例, 砸伤2例, 另有1例原因不明。本组患者从受伤至我院神经外科就诊时间最短者为30 min, 最长者为24 h。

1.2 生命体征

伤情平稳者13例, 不平稳者16例, 其中3例患者无自主呼吸, 7例患者呼吸急促, 4例合并休克 (收缩压<90 mm Hg=, 12例患者高血压 (舒张压>90 mm Hg) , 8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已昏迷, 其中17例为深昏迷, 11例双瞳散大, 8例单侧瞳孔散大, 10例无瞳孔变化。GCS评分3分8例, 4分7例, 5分3例, 6分5例, 7分4例, 8分2例。本组患者颅脑损伤CT表现如下:①脑干损伤6例, 硬膜下血肿11例, 脑内血肿8例, 硬膜外血肿4例, 伴外伤性硬膜下血肿13例;②其中存在血肿的患者中幕上血肿>30 ml的有16例, 幕下血肿>10m1的有5例;③脑池变窄18例, 消失11例。

1.3 方法

患者来院后详细了解受伤情况与院前急救过程, 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所有病例均进入专科重症监护, 首先进行生命体征支持,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运用各种诊断手段 (如反复多次的体格检查、CT、血生化等) , 以明确诊断。本组患者17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15例行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 2例行钻孔引流术:12例保守治疗, 主要包括脱水剂应用、激素治疗、低温疗法、过度通气、抗癫痫、支持疗法、抗炎治疗、并发症的处理及严密的病情观察。患者抢救死亡后, 进行死亡讨论, 分析死亡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2结果

全组患者均在来院后1 h~11w内死亡, 23例死于脑疝及中枢呼吸循环衰竭, 2例死于MOFD, 3例死于失血性休克, 1例死于严重呼吸道感染。其中5例因经费问题放弃治疗, 资料表明除患者本身伤情严重外, 影响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患者无法在伤后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讨论

3.1 严重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

严重颅脑损伤系指损伤后GCS评分为3~8分的颅脑外伤, 颅脑损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损伤。原发性脑损伤是指受伤当时立即发生, 其程度取决于外伤的原因和严重性, 继发性损伤则是指发生于原发伤后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内的一种病理生理改变, 可能导致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延长和 (或) 引起神经功能缺失。当代研究表明, 颅脑损伤后出现的脑缺血是继发损伤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当合并其它脏器损伤、颅内高压、低血压、低氧血症、发热、电解质紊乱等存在时。

3.2 严重颅脑损伤死亡主要原因

严重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原发脑损伤过重及脑受压时间太长。严重的原发脑损伤常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 因为现有的医疗水平还不能改变原发性脑损伤[2] 。此外, 术前脑疝时间过长, 造成脑干长时间受压, 缺血缺氧, 即使已解除压迫, 甚至作小脑幕切开, 脑干水肿、软化等病理过程继续存在, 最终导致脑干功能衰竭死亡。动物试验和临床实践表明, 脑疝双侧瞳孔散大时间超过3 h, 自主呼吸则不可恢复。本组晚期脑疝患者, 虽来院后1~3 h内减压, 但由于院前时间较长, 实际上双侧瞳孔散大到手术减压的过程己超过了3 h。此外, 低血压、低血氧、电解质紊乱, 弥漫性脑肿胀导致术中脑膨出等也是患者死亡的因素[2] 。

3.3 严重颅脑损伤的救治

对于严重颅脑损伤的处理, 分秒必争、早期正确的处理是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的关键。首先应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急性期主要针对急性呼吸、循环障碍、休克的复苏。抓紧颅内血肿、开放性脑损伤、急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与脑组织受压的救治, 打断颅脑损伤后继发病理改变导致脑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恶性循环, 才能为脑损伤恢复创造良好的内环境。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①迅速诊断并清除颅内占位病变;②监测和控制颅内压, 改善脑灌注;③进行脑保护治疗, 防止或减少继发性神经元损伤;④并发症的处理。神经外科治疗中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笔者的经验是没有瞳孔散大之前手术, 解除脑疝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单纯瞳孔散大之后应尽快脱水降低颅内压, 应在双侧瞳孔散大之前手术, 这十分关键。双瞳孔散大手术时机越快越好。脑疝形成时间越长, 预后越差。争取昏迷早期或脑疝初期开颅或在呼吸停止前进行手术。

3.4 教训

当前, 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及损伤严重程度均较前有所增加, 交通意外是造成严重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病情严重程度也有所增加。广大市民目前对严重颅脑损伤急救的知识缺乏, 本组11例是乘坐出租车来院, 虽然速度快, 但途中未经任何处理, 来院后病情已极危重, 给抢救带来困难。另有4例患者从外院转来, 导致我院诊治时间较长, 丧失了救治患者的最佳时机。同时, 医疗经费无法保障:医院虽有明文规定可欠费抢救, 但许多审批手续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人员的手脚。延误了抢救患者的时机, 本组患者这种现象较突出。随着今后相应医疗法规及医疗保险制度的规范将为抢救危重患者提供必要的政策与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杨锁开, 黄连权.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近况.江西医药, 1998, 32 (2) :123.

[2]易声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12个关键问题的处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 (1) :3.

妊高症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46例妊高征产妇作为研究组, 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 (29.4±3.4) 岁。将同时期我院所接收的50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 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为 (24.1±2.8) 岁。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 收集整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不良情绪、家族病史、分娩史、体重指数以及经济情况等, 总结妊高征发病相关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计数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附表可知, 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比对照组大, 初产妇、家族病史、经济状况较差、不良情绪及产前检查所占比例明显对照组大, 且体重指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导致妊高征发病的因素有很多, 并非为单一因素。

注:与对照组对比, *表示P<0.05

3 讨论

3.1 妊高征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 妊高征发病相关因素主要有年龄、产前检查、体重指数、情绪、经济状况及家族病史等,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大产妇更加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大, 产妇身体机能可能也会降低, 代谢紊乱;初产妇相对于经产妇而言, 免疫耐受能力相对较强;经济条件较差、自我健康保护意识较差、文化程度低及对产前检查不重视, 由于经济条件受限, 仅实施B超检查未予以全面监测;经调查研究发现, 不良情绪是一种刺激根源, 经感觉神经传入至人体大脑对下丘脑进行作用, 当肾上腺受到刺激以后交感神经也会被激活, 继而增加所分泌的儿茶酚胺物质, 导致血管收缩继而使血压上升, 最终引起妊高征[3,4];此外, 妊高征发病还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 尤其是母系遗传, 若产妇体重指数较高, 比较肥胖, 则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妊高征。

3.2 妊高征的预防和护理干预

为预防妊高征的发生,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预防和干预: (1) 加强早生早育和优生优育方面相关知识, 提高各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 (2) 基于产妇自身心理变化情况, 予以合理且具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疏导, 使其身心保持放松, 定期实施产检, 对于肥胖产妇或者存在家族病史产妇, 应注重围生期的监测, 密切观察产妇尿量、血压等相关情况, 定期巡视病房, 及时了解和掌握产妇情况, 若产妇出现头痛或者恶心等一系列症状, 应及时予以处理, 同时还应指导患者合理控制高胆固醇食物以及钠盐的摄入, 嘱咐其适当运动; (3) 在冬季应注意保暖, 多食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蛋白质食物, 使血液黏稠度得以下降; (4) 妊高征产妇一般用硫酸镁实施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期间需严密监测产妇血压、呼吸以及脉搏等, 若出现硫酸镁中毒, 需立即告知有关医师, 且予以静注钙剂, 以免产妇和胎儿受到影响。

综上, 引起妊高征发病的因素有很多, 需综合研究和分析, 在临床中, 应密切监测, 加强产妇血压、呼吸、脉搏以及胎儿等变化情况的观察和记录, 针对其实际情况,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确保产妇机体始终处于平稳的状态, 继而保证其可顺利完成分娩, 确保产妇以及胎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丽琴, 王英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对远期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7) :541-542.

[2]易小英, 程琪梅.妊高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综合护理对妊高征孕妇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3, (24) :3826-3828.

[3]郑俊艳, 崔艳丽.妊高征孕产妇的临床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2, 3 (1) :162-162.

甲状腺癌相关致病因素分析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通过调查海宁市2014 年1 月-2015 年3 月110 例新发甲状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设为观察组,男性40 例,占36.4%;女性70 例,占63.6%。年龄22~80 岁,平均为(48.7±4.6)岁。排除精神疾病、情绪异常激动且无法配合调查者。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110 例非肿瘤、内分泌科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性45 例,占40.9%;女性65 例,占59.1%;年龄21~80 岁,平均为(48.9±4.7)岁。排除肿瘤、乳腺疾病及甲状腺疾病。

1.2方法

调查在患者或家属知情的基础上完成,问卷由海宁市人民医院自行设计,并经医院专家共同讨论、审定,调查员经严格培训且考核合格后参与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生活方式:是否饮酒、吸烟及常运动锻炼等。饮食习惯:调查其前10年摄入海菜类和海洋动物性食品及腌制食品情况、口味轻重等情况。食用频率:经常食用次数≥3次/周;偶尔食用次数≤3次/月。少吃或不吃:食用次数≤3次/年[3]。女性生育史:是否绝经,月经是否规律,绝经原因,是否生育,是否服用避孕药物。疾病史和家族史、社会心理情况:患病情况,是否倍感压力及爱生闷气,遇事是否愿意与人倾述,是否经历负性事件及处事态度、婚姻生活等。发放问卷共22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为10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口味重、食用较多海菜类和腌制食品、处事态度过于悲观、遇事不愿与人倾述及婚姻生活不和谐等为甲状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1。

2.2多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分析发现,食用较多海菜类、与人相处不融洽、食用过多海洋动物食物和爱生闷气为甲状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从此次调查结果可知,口味重、食用较多海菜类和腌制食品等为甲状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分析发现,食用较多海菜类、食用过多海洋动物食品为甲状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人们摄入海洋食品的增加,人们发生甲状腺癌的概率也逐渐增加。具相关资料显示,甲状腺癌的发生与人类摄入碘量有关,缺碘及高碘地区发生甲状腺癌的几率大于碘正常区[4]。因沿海地区经常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当地居民发生甲状腺占位病变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几率较内陆地区高。据研究发现[5],瑞典富碘区域发生乳突状癌的人群较常见,但缺碘区发生滤泡状癌的人群较常见,当给缺碘地区人群补充碘后,其发生滤泡状癌的几率出现下降,然发生乳突状癌率升高;这一现象于瑞士及澳大利亚也同样出现。国内相关研究发现[6],长时间过量食用富含碘食物会改变人体甲状腺功能。因此为降低甲状腺癌发病率,政府需加大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高碘及缺碘的危害性,重视长期摄入过量碘的危害性,预防甲状腺癌的发生。合理饮食可维持人体健康需求,食物可供给人体营养,维持生命,但不正当饮食则会引发疾病,如癌症及糖尿病、肥胖等均与饮食不当有关,因此饮食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从此次调查结果可知,处事态度过于悲观、遇事不愿与人倾述及婚姻生活不和谐等为甲状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分析发现,与人相处不融洽、爱生闷气为甲状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加大,负性心理因素对人类发生恶性肿瘤具有一定促进作用[7],同时也深受临床医学所关注。不良因素可致患者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发生一定变化,间接或直接减弱人体免疫系统,降低人体对抗肿瘤的抵抗力。此外,不愉悦或敌对情绪可能会增加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分泌,从而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8]。因此为避免人类发生甲状腺癌,需减少或避免不良情绪发生,同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疏导。

为有效控制甲状腺癌的发生,政府需加大投入,广泛宣传甲状腺癌的危害及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做好全民健康体检工作,重点加大对甲状腺癌发病率较高区域的防范,尤其是沿海地区。因目前尚未清楚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且其影响因素较多,目前无具体预防及控制措施,因此需及早发现及治疗,从而可改善患者预后,需政府联合当地疾控部门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防治疾病的意识。此次调查因受时间等因素影响,未能对患者的其他因素,如女性生育次数及流产次数等进行研究,因此结果存不足之处。若为得出更准确的数据,尚需进一步收集样本加以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刘长路,吴岩,毕立夫,等.甲状腺癌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31(2):234-236.

[2]常青,陈春悠,胡耀杰,等.老年甲状腺癌术后低钙血症与病理因素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211-3212.

[3]陈禹存,高晓虹,曹铭谦,等.甲状腺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7):955-957.

[4]宋江虹,马建军,朱巧梅,等.某三甲医院在职医护人员甲状腺结节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4):278-280.

[5]竺王玉,刘晓光,胡晓斐,等.舟山群岛居民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癌现患调查[J].卫生研究,2012,41(1):79-82.

[6]姚宏斌,林志雄,蒋忠祥,等.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4):415-416.

[7]穆蕾,潘立茹.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24):3701-3703.

相关因素分析 篇11

【关键词】 产后抑郁;有效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34 文章編号:1004-7484(2012)-08-2842-01

产后抑郁是指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以抑郁、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为主要表现,甚至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它是由英国学者Pett于1968年首次提出来的,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不同省市调查其发病率约为7.6%-11.6%[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146名产后抑郁产妇,均系既往无精神病史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年龄在21岁-39岁之间,平均28岁,顺产91例,剖宫产55例;分娩男婴86例,女婴60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95人,中学31人,小学20人;初产妇123人,经产妇23人。146名产妇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表现。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①情绪抑郁,心境低落。②睡眠质量差,嗜睡甚至失眠。③易疲劳、乏力感。④对生活失去信心,有自责、自罪感。⑤无食欲或厌食,体质明显下降。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⑦有自杀倾向或有伤害婴儿的迹象。⑧抑郁的母亲因为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泌乳素分泌量降低,同时因为情绪低落,致乳汁分泌活动时间延迟,乳汁分泌不足[2]。

2 抑郁相关因素

2.1 神经内分泌因素 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升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不同程度地增高。分娩后,这些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而诱发抑郁[3]。

2.2 妊娠合并症 高龄产妇、HELLP及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心理负担过重,担心胎儿生长发育不良或畸形等都易诱发抑郁。

2.3 产时并发症 由于产妇对分娩知识的缺乏,对分娩疼痛的承受力差,造成对分娩的恐惧。产妇对产程延长、难产、滞产或使用产钳、胎头吸引器助产等而分娩的婴儿担心其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2.4 母乳喂养困难 分娩后侧切刀口的疼痛或剖宫产刀口疼痛,影响到母乳喂养或因产妇自身身体原因(如母血BhsAg、HbeAg、抗-HBc3项阳性及后2项阳性)不宜哺乳,而难免心生自责。

2.5 婴儿方面 婴儿出现健康问题,如生长发育不良、畸形、易哭闹等,或死胎、死产都容易引起产后抑郁。

2.6 个人及家庭因素 性格内向、对外界反应敏感的产妇;分娩后家人将关注的精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减少对产妇的关心与支持;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生女孩子的家庭容易对产妇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产妇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病史或妊娠期间受精神打击或有抑郁倾向者;年轻产妇不适应老年人留下来的坐月子的习惯,如:饮食、卫生、哺乳等都是产后抑郁的高发因素。

2.7 医护因素 医务人员对待孕妇及家属态度冷漠,特别是分娩时医护人员的言语及行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妇的情绪。

3 有效护理措施

3.1 做好围产期保健 充分利用好孕妇学校加强对孕妇的宣传、保健及指导。针对不同月份的孕妇每周安排专题知识讲座,使孕妇对孕期及分娩、婴儿护理等知识都能深入了解。带领她们参观产科、产房,提前熟悉住院分娩的环境,减少其对分娩的恐惧。通过发调查问卷或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了解孕妇的想法和顾虑。对发现个别孕妇存在产前紧张或恐惧现象,及早做好沟通和指导,消除其顾虑,从而有效减少抑郁的发生。

3.2 创造安静、舒适、温馨、清洁的住院环境 医护人员应以满腔热情对待每一名住院孕妇,多与其交流,使其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减轻对分娩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分娩过程中导乐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和抑郁程度[4]。分娩后指导产妇尽早进入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如何护理婴儿,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教会产妇如何有效恢复体力和精力。对有情绪波动或有抑郁倾向的产妇,帮助她分析原因,鼓励其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并做好心理疏导,给予心理支持。

3.3 做好出院后随访工作 做好产后保健宣教的同时指导产妇的家庭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尤其是丈夫应多关心产妇,消除其一切思想顾虑,这样既有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也有效避免了抑郁的发生。

4 体会

产后抑郁影响母乳喂养,影响婴儿身心健康,甚至还影响夫妻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的和睦。因此,针对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仇剑釜,王祖承,梅丽萍,等.性激素与产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6):326-328.

[2] 何凌云,郝岚,宋健.对产后抑郁实施心理护理提高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3):124.

[3] 崔才三.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4﹚:321.

肩难产14例相关因素分析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11-2015年收治头位分娩总数3 775例, 其中肩难产14例, 发生率0.37%。其中初产妇6例, 经产妇8例;孕妇年龄22~37岁, 体重67~105 kg, 孕周37~39+6周3例, 40~41+6周7例, ≥42周4例;产妇宫高+腹围≥140 cm 7例;产前检查情况, 其中9例门诊建卡系统检查, 其他均未系统产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住院头位分娩肩难产资料, 分析其高危因素, 产妇合并症及母婴并发症情况。

结果

5年内头位分娩总数3775例, 其中肩难产14例, 发生率0.37%, 其中胎儿体重≥4 000 g 8例, 发生率57.14%;第二产程延长6例, 发生率42.85%;妊娠期糖尿病2例 (其中1例产后发现) ;新生儿大有不同程度窒息 (其中1例重度窒息死亡) 。产妇产后耻骨联合分离1例 (分离3 cm) , 见表1和表2。

讨论

肩难产是指胎头娩出后, 胎儿前肩被嵌顿在耻骨联合上方, 用常规助产方法不能娩出胎儿双肩[1]。目前多定义为胎头娩出至胎体娩出时间>60 s或需采用产科辅助手法以娩出胎肩[2]。肩难产发生率一般在0.2%~3.0%[3]。本资料肩难产发生率0.37%。

肩难产的高危因素:肩难产的发生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素, 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可以肯定与以下因素有关。巨大儿是肩难产发生主要高危因素, 在本资料中占57.14%。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胎儿, 由于肩部皮下脂肪生长过快, 胎肩异常发育成为胎儿的最大部分, 造成肩难产。过期妊娠、母体肥胖、孕期的营养过剩、超重均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上升。Arrowsmith等研究发现[4], 孕产妇孕期体质量超重, 可导致过期妊娠的发生率提高, 而过期妊娠也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率。近年来指出, 孕产妇肥胖, 胆固醇水平增高, 可引起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 导致产程延长[5], 上述原因相辅相成使肩难产发生率增加。此外骨盆因素, 孕妇骨盆狭窄、扁平骨盆均可导致正常体重胎儿肩部梗阻, 产程延长。

肩难产预测:肩难产预测目前是一个难题。研究资料表明, 90%的巨大儿能经阴道分娩而不发生肩难产, 超过50%肩难产发生于正常体重的新生儿, 且事先无法预测[1]。首先是胎儿体重的准确估计, 一般根据宫高、腹围、先露高低、羊水多少、双顶径、胸腹径等综合分析, 临床上根据宫高加腹围≥140 cm作为筛选, 由于孕妇腹壁脂肪厚度、羊水量、先露高低原因估计有一定局限性。根据B超估计, 一般认为巨大儿BPD≥9.8 cm, FL≥7.8 cm, 胸径>双顶径1.4 cm提示可能发生肩难产。但目前B超阳性预测率60%~70%, 不能过分依赖B超。产时预测, 有巨大儿或骨盆异常者伴有产程延长, 产程停滞, 胎先露下降缓慢, 尤其是第一产程活跃期延长和第二产程时间延长者, 应视为肩难产预警信号。当上述情况需要阴道助产时, 错误的干预方式、手法、操作力度更成为肩难产的主要诱因, 而阴道助产也是高危因素之一[6]。因此, ACOG建议, 无糖尿病的孕妇当胎儿体质量>5 000 g, 糖尿病的孕妇当胎儿体质量>4 500 g时应考虑剖宫产分娩。出于相对于欧美人种国人身材较矮小的原因, 剖宫产标准可适当放低。

肩难产的处理和预防:肩难产通常发生突然, 措手不及, 接产者必须镇静, 应立即请有经验的上级医师、麻醉师、新生儿医师到场协助抢救, 估计有肩难产发生者需有经验助产士接产。在等待胎头外旋转的同时, 用手挤压胎儿口鼻内黏液并按照屈大腿法、耻骨上加压法、旋肩法、牵后臂娩后肩法、四肢着地法依次进行, 同时做好新生儿复苏抢救准备。有些肩难产可能是助产人员在胎头娩出后未等待胎头外旋转即开始匆忙牵拉胎头的人为原因所致。胎头在外旋转前有2~4 min的暂停, 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生, 这种暂停是没有风险的, 而子宫收缩有助于排出胎儿气管内黏液及胎粪样羊水。只在下1次宫缩时胎肩仍滞留, 才诊断为肩难产。笔者在临床的实践中发现, 近几年提倡的无保护接生理念, 限制会阴侧切的应用, 减少产程中不必要干预,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的肩难产。此外加强围产期保健, 规范产前检查, 避免过期妊娠, 指导孕妇进行科学饮食,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进行饮食纠正并予以相应处理措施, 降低巨大儿发生率。

肩难产是产科少见的棘手并发症, 是“难产中的难产”, 因此, 产科医师应重视肩难产的防治, 目前二孩政策的放开, 经产妇年龄偏大, 多伴有肥胖, 合并妊娠期糖尿病, 对于产科是一个巨大挑战, 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产前做好监测、预估, 当发生肩难产, 迅速、有效合理地处理, 对于伴有巨大儿、产程停滞的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可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摘要:目的:了解肩难产的发生率、母婴并发症, 分析肩难产的高危因素, 探讨肩难产的临床防范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肩难产分娩资料及母婴并发症。结果:2011-2015年单胎头位分娩总数3 775例, 肩难产14例, 发生率0.37%, 产妇并发症6例, 新生儿并发症8例, 新生儿死亡1例。结论:如何预测肩难产, 识别肩难产的预警信号, 正确处理肩难产是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关键词:肩难产,高危因素,母婴并发症,处理,预防

参考文献

[1]谢辛, 荀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17-118.

[2]Gupta M, Hockhy c, Quiqley MA, et a1.Antenatal and intrapartum prediction of shoulder dystocia[J].Eur Obstet Gyneeol Repord Bid, 2010, 151 (2) :134-139.

[3]Grobman W.Shoulder dystocia[J].Obstet Gynecoi Clin Am, 2013, 40 (1) :59-67.

[4]Arrowsmith S, Wray S, Quenby S.Maternal obesity and labour complication following induction of labour in prolonged pregnancy[J].BJOG, 2011, 118 (5) :578-588.

[5]Lowe NK, Corwin EJ.Proposed biologicia between obesity, stress, and inefficient uterine contractility during labor in humans[J].Med Hypotheses, 2011, 76 (5) :755-760.

上一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下一篇:信息化视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