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2025-01-17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共12篇)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1

0前言

为了有效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我国最近几年大力推行城市化建设、改造工作, 从而为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由于市政道路是城市化推进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 提高市政道路建设质量将有助于提升城市化整体发展水平, 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 做好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科学的控制办法, 才是提高道路质量的关键。

1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

1.1 道路塌陷及裂缝

市政道路投入使用后经常会出现路面裂缝、局部塌陷等病害状况的产生, 从而使道路的整体质量下滑, 在车辆及行人的使用中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有甚者更可能发生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从而降低了市政道路的使用价值。

1.2 车辙

市政道路通车使用后, 很多车主出于个人的一己私利, 在进行货物的运输过程中总是超载、超重形式, 从而给道路造成了严重的负荷影响, 在不同型号汽车的影响下产生了多种类型的车辙, 破坏了道路的结构稳定性。

1.3 水冲击破坏

我国部分地区常年降水量较大, 市政道路在雨水的长期冲刷与车辆的碾压下, 就有可能造成路面麻面、塌陷等问题, 最终导致路面部分地段高低不平, 影响了道路通车后车辆的行使舒适性。除此之外, 雨水的长期冲刷极易导致雨水渗透到路基当中, 造成路基受水后稳定性降低, 在车载负重影响下发生局部路段变形、沉降等现象。

2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

2.1 施工图纸审查影响因素分析

在进行市政道路的施工中, 我国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管理制度, 不过对于市政道路项目图纸设计的审查制度依旧空缺, 从而让很多负责道路设计图纸审查的部门无法可依, 在工作的开展中没有权利对施工单位的图纸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查。加之部分审查部门的审查人员综合能力与素质水平有限, 最终导致本就存在欠缺的施工图纸审查制度彻底沦为一张废纸, 无法发挥监督、审查、管理施工图纸的能力。

2.2 投标单位审查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各行业市场竞争势头激烈, 在建筑行业施工单位中标后都会采用项目分包的方式, 将项目分成细小的部分承包给三无施工小型单位, 在施工中也不给于相关施工单位提供施工技术设备及技术支持, 这就导致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存在严重问题, 为施工质量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3 施工单位综合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施工单位在竞标的过程中往往会盲目的压低竞标的价格, 从而达到中标的目的。但是由于投入的资金完全不足以完成项目施工, 加之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 很多的施工单位便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形态, 在进行市政道路的施工中采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大肆的对工程量进行人为的调整变更, 从而使道路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之初的标准, 降低了道路使用的价值。

2.4 市政道路施工单位施工员工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道路施工单位内招聘的施工技术员工的综合素质相对不足, 对施工技术及工艺知识的掌握力度不够, 对管理知识的了解不足, 从而影响了市政道路施工的建设质量。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大部分的施工工人都是农民, 这些农民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 施工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 这样就导致施工过程中许多操作行为不规范, 给工程留下了隐患, 影响了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同时农民的文化水平低, 在市政质量管理部门进行质量管理工作时, 他们不能很好的配合质量管理工作, 在管理人员对其操作进行规范后, 不能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 农民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这些都给质量管理工作也造成了困扰。

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的控制办法

3.1 施工准备要做好

首先应完善审查制度的建立, 为审查部门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做好审查部门的合并、充足, 完善审查部门的职能。然后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之前, 必须将施工设计方案的所有资料提交给专业的审查部门进行审查, 审查部门应重点对项目规模、施工类型、设计方案与勘察是否一致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比。同时, 还要对参与工程的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审查, 严格实施持证上岗制度, 对于参与监理工作的监理工程师需要严格审查其职业资格证书, 看其专业与工程是否相匹配。同时, 还要注意工程测量的质量, 采取科学的措施提升测量准确性。在施工材料方面, 需要对现场材料进行分批审查, 严格遵照相关规范进行审核, 保障材料达到标准后才能够投入现场。在施工前, 需要开展测水工作, 在达到标准后方可施工。

3.2 做好施工环节的控制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质量与施工工艺及技术方法存在直接的联系, 在施工中应基于施工路段的实际状况以及施工方案的实际需求, 选课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在施工时若遇到了问题, 应及时的与上级进行沟通, 做好问题方案的制定与落实, 并派遣专业的第三方监督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技术监督, 确保施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保证施工的质量。同时, 项目经理需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施工规程与施工人员开展技术交底工作, 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 在每个环节顺利完成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阶段的施工。

3.3 对混凝土路面施工要做好质量控制

市政道路混凝土质量对道路整体质量不容忽视, 混凝土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包括混凝土板厚度、路面养护、混凝土强度、施工工艺等多项控制要素。为确保道路质量不受影响, 在施工工作的开展只能够必须严格把关材料的选择、购买、进场等环节, 在进行混凝土配料的使用中需根据实际状况做好配料的配比与搅拌工作, 确保模板平整度与密实度在要求范围之内, 保证混凝土路面质量达到施工设计要求。

3.4 将施工工作者的素质进行提升

市政道路的施工技术及工艺的操作者就是施工人员, 只有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才能够更为行之有效的提高道路的施工质量。一般施工单位可以为施工员工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 让他们学习施工技术及工艺知识, 掌握更多的施工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 减少资源损耗和财产损失。并且, 通过培训, 不仅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而且可以使得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

3.5 完善竣工验收工作

市政道路建成后, 需要专业的建立部门、建设单位、施工企业一起对道路施工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政府交通部门主要担任监督工作。所以, 四方单位及部门要做好道路质量的检查与验收, 待道路检查不存在任何质量及技术问题后方可验收签字。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质量或技术问题, 应第一时间要求施工单位返工重建, 待再次检查合格后才可以正是通车使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中, 若未能做好质量影响因素的科学控制, 就极易引发市政道路质量问题。所以, 做好市政道路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 完善审查监督机制、选择有能力的施工单位、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完善施工监理工作等, 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市政道路施工质量, 提高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摘要:俗话说“要想富, 先修路”, 为了进一步的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完善现有的市政道路建设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 受到技术因素、施工人员问题等影响制约, 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在建设中依旧存在诸多的质量问题, 他们影响了道路使用后的质量, 缩短的道路的使用寿命, 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危险。所以, 本文将针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等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质量问题,影响因素,控制办法

参考文献

[1]白玉斌.市政道路造价的影响要素与控制对策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3 (08) .

[2]蔡大强.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06) .

[3]于全臣.浅谈市政道路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企业导报, 2011 (13) .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2

措施

一、恐惧

P 305 【相关因素】 1.死亡威胁

2.疾病不良预后:如瘫痪、失明、植物生存。3.治疗护理操作:如腰穿、注射、翻身、吸痰。

4.环境刺激:监护和抢救设备、抢救场面、临床病人死亡。【护理目标】

1.病人能说出引起恐惧的原因。2.病人能正确采取减轻恐惧的方法。3.病人的恐惧感减轻。【护理措施】

1.鼓励病人表达并耐心倾听其恐惧的原因,评估其程度。2.理解病人恐惧的感受,经常和病人交谈。3.向病人介绍治愈病例,使其树立信心。

4.减少和消除引起恐惧的医源性因素,如治疗、护理前耐心解释其目的,指导病人如何配合。5.使用屏风遮挡视野,避免病人直接接触抢救病人和病人死亡等场面。6.适当安排探视,小儿适当安排陪伴。

7.及时肯定和鼓励病人的进步,使病人树立信心、战胜恐惧感。

二、躯体移动障碍

P306 【相关因素】

1.因意识障碍,不能有目的移动躯体。2.因疼痛和不适,不能移动躯体。3.因肢体瘫痪,躯体移动受限。4.卧床限制活动。【护理目标】

1.病人生活需要得到满足。2.病人未发生压疮、血栓性静脉炎、肺不张等并发症。【护理措施】

1.保持病人舒适体位。2.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做好生活护理。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一次;定时喂饮食;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

4.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以防坠床。5.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行肢体按摩,每天3次。6.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三、自理缺陷

P307 【相关因素】

1.意识、精神、视力障碍。2.瘫痪。

3.卧床,活动限制。

4.耐力下降,使活动能力下降。5.舒适状态改变:头痛。【护理目标】

1.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2.病人舒适,无口腔炎、压疮、坠床等发生。【护理措施】

1.做好病人日常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一次;定时喂饮食。

2.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被。3.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4.随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意识、精神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必要时专人守护。6.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防止烫伤、冻伤。

四、语言沟通障碍

P308 【相关因素】

1.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能发音。2.意识、精神障碍不能言语或语言有错误。3.文化程度低、方言。4.幼儿,表达能力差。【护理目标】

1.病人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病人表达需要能得到理解。【护理措施】

1.热情接待病人,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2.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发音不清时,教会并鼓励其使用手语,利于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4.在文化程度低的病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应不厌其烦、反复倾听,不可表达出厌烦情绪。5.对不能理解医务人员语言的病人,可借助于同乡、亲友帮助解释。

五、脑组织灌注量不足 P309 【相关因素】

1.颅内出血,使脑血流灌注减少。2.颅内压升高,使脑血液循环障碍。

3.脑水肿,造成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4.脑缺血/脑梗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5.脑缺氧,造成脑细胞代谢障碍。【护理目标】

1.病人脑组织灌注不足的病情减轻,表现为格拉斯哥(GCS)计分增高。2.未出现或少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其并发症。【护理措施】

1.病人静卧,全麻清醒后取抬高床头15~30°体位,意识障碍者取头侧卧位,禁卧患侧,并保持头部正直,防止呼吸不畅。2.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防止脑缺氧。4.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颅内压等,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5.监测神志、瞳孔、尿量、尿比重、伤口敷料,每0.5~6小时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视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7.保持各种引流通畅,防止管道位置过高、过低、扭曲、脱出,并密切观察引流量、色,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8.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检验标本。9.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护理活动。

六、意识障碍

P310 【相关因素】

1.脑水肿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2.脑缺氧致脑细胞代谢障碍。3.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护理目标】

1.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2.病人无继发性损伤。【护理措施】

1.监测神志,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每0.5~1小时一次。2.保持体位舒适,并予以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3.保持呼吸道通畅。4.预防继发性损伤。

(1)以床栏、约束带保护病人,防止坠床。

(2)吞咽、咳嗽反射障碍时,不可经口喂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

(3)病人眼睑闭合不全者,以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并以眼垫覆盖患眼,以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5.做好生活护理

七、清理呼吸道低效 P311 【相关因素】 1.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的使用,使咳嗽、排痰受到限制。2.因意识障碍而不能自行排痰。3.后组颅神经损伤致咳嗽反射障碍。4.卧床使痰液淤积。【护理目标】

1.病人无喉部痰鸣音。

2.病人无呼吸道堵塞及窒息发生。3.SaO2>95%、血气指标正常。【护理措施】

1.指导并鼓励清醒病人咳嗽、排痰。

2.保持病室清洁,维持室温18~22°C,湿度50%~60%,避免空气干燥。3.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面色、意识、瞳孔变化每0.5~1小时1次。4.监测体温每4小时1次。5.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缺氧。(1)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2)翻身时予以拍背,以使呼吸道痰痂松脱,便于引流。(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每次吸痰时间<15秒,防止脑缺氧。

(4)痰液粘稠时,遵医嘱气管内滴液每小时1次,气道湿化或雾化吸入每4~8小时1次,必要时行气道冲洗,以湿化痰液。

(5)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射障碍者,备气管切开包于床旁。(6)气管切开者,注意无菌操作,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7)给鼻饲病人喂食时,抬高床头,进食1小时内不搬动病人,防止食物反流入气道。

八、中枢性高热 P313 【相关因素】

1.丘脑下部、脑干、上颈髓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护理目标】

1.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2.病人未发生并发症。【护理措施】 1.监测病人体温,每1~4小时1次。2.体温>38℃以上,即采取物理降温。(1)体温38~39℃时,予以温水擦浴。

(2)体温>39℃时,以30%~50%酒精200~300ml擦浴,置冰袋于大血管处,头部置冰帽。(3)夏季可用电扇、空调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撤除褥被。(4)降温毯持续降温。

(5)物理加药物降温:冰盐水200ml+APC(复方阿司匹林片)0.42保留灌肠或灌胃。3.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4.经上述处理,体温仍不下降者,可用冬眠低温疗法降低体温:

(1)用药前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有脉搏过快、呼吸减慢、血压偏低,应报告医生更换药物。

(2)用药半小时后配合使用物理降温。(3)降温速度不宜过快。

(4)定时测体温并观察全身情况,降温以肛温32-34℃为宜,以免发生并发症。(5)病人出现寒战、鸡皮疙瘩、肌肉紧张时,应暂时撤除冰袋,待加用镇静剂后再用。(6)由于机体代谢率降低,胃肠功能减弱,一般不从胃肠进食,且液体输入每天不宜>1500ml。

(7)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天,以防肺部感染、冻伤、褥疮等并发症发生。(8)停止冬眠低温治疗时,应先停物理降温,并为病人盖上被褥,使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以热水袋复温或遵医嘱使用激素等药物。

5.降温过程中应注意:

(1)醇浴时禁擦前胸、后颈及腹部,以免反射性心跳减慢;酒精过敏者,不可醇浴。(2)醇浴时头部置冰袋,足部置热水袋。

(3)热水袋、冰袋应以双层棉布或双层布套包裹,每半小时更换一次部位,防止烫伤、冻伤。(4)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保持床单干燥,防止病人受凉。

6.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的热量和水分。7.加强口腔护理,及时翻身。

九、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P315 【相关因素】 1.高热、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2.尿崩症造成水、盐丢失。3.使用高渗利尿剂。4.脑脊液外漏。

5.神经原性糖尿病,产生渗透性利尿。【护理目标】

1.病人体液丢失减轻或控制。2.病人水、电解质维持平衡。【护理措施】

1.按医嘱输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高热、多尿时,鼓励病人喝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或盐。3.高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4.呕吐、腹泻、便血时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加重腹泻便血及呕吐。

5.遵医嘱合理使用止呕、止泻、止血药物。如胃出血时以冰盐水3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1mg洗胃。

6.尿多(尿量>4000mL/d或>200mL/h)、尿糖阳性时,遵医嘱使用抗利尿及降糖药物,如长效尿崩停、胰岛素。

7.严格掌握高渗利尿剂使用指征,并注意观察利尿效果。8.脑脊液外漏时,准确记录漏液量。

十、有受伤的危险P316 【相关因素】 1.意识障碍。2.精神障碍。3.癫痫发作。4.感觉障碍。5.肢体活动障碍。【护理目标】

1.病人不发生意外损伤。【护理措施】 1.卧床病人使用气垫床。

2.协助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稳、方法正确。

3.在对躁动、兴奋、幻觉等病人约束四肢时,不可环形缠绕肢体,松紧以约束后能容一个手指为宜,防止造成肢端血液回流障碍、肢体远端缺血坏死。4.对躁动、精神障碍病人派专人守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5.癫痫发作时,正确使用牙垫,勿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舌咬伤及骨折。6.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7.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使用方法正确,防止烫伤及冻伤。

十一、有营养不良的可能

P317 【相关因素】

1.因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而不能进食。2.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3.高热,代谢增高。4.机体修复,需要量增高。【护理目标】

1.病人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2.造成营养不良的因素减少或被控制。【护理措施】

1.术后6小时病人清醒、无呕吐及吞咽障碍者,予以少量流质饮食。2.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病人,术后24小时鼻饲流质。

3.病人出现腹胀、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症状解除后以少量流质试喂,若无异常,即逐渐增加饮食次数及量,并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饮食。

4.保证胃肠营养的热卡供给。流质饮食6~8次/日,每次200ml;软食4~5次/日;高蛋白饮食3次/日;以使每天热量供给在1.25~1.67MJ(3000~4000kcal)。5.保持输液及静脉营养的通畅。遵医嘱每日输入20%脂肪乳剂200~500ml等。

十二、有皮肤受损的可能

P318 【相关因素】

1.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 2.伤口疼痛而不能自行改变体位,致局部长时间受压。3.限制体位。4.营养不良。

5.局部物理、化学刺激。【护理目标】 1.病人无皮肤损伤 【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营养状况、皮肤情况。

2.定时协助病人改变体位,并按摩骨隆突部。限制体位者,受压部位轮流减压。3.及时更换汗湿、尿湿、渗湿的衣被,并及时抹洗局部。

4.为病人抹澡时,使用中性肥皂,水温在50度左右,避免用力擦、搓,受压部位扑爽身粉。5.病人皮肤瘙痒,应适当约束双手,以免抓破皮肤。6.勤剪指甲,防止自伤。

7.加强饮食护理,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十三、有引流异常的可能

P318 【相关因素】

1.术后留置脑室引流、创腔引流、脓腔引流、硬膜下引流。2.引流袋位置过高、过低,引流管脱出、扭曲。【护理目标】

1.维持病人各引流管的有效引流。2.病人未发生因引流不当而加重病情 【护理措施】

1.术后病人,立即接引流袋于床头。

2.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3.适当制动头部,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4.每天更换引流袋,准确记录引流量、色。5.引流管一般放置3~4天即拔管,以免逆行感染。6.留置引流管期间,加强引流管护理:

(1)脑室引流管的护理:①引流袋悬挂于距侧脑室10-15cm高度,以维持正常颅内压。②早期禁忌引流过快,以免导致硬脑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瘤卒中(肿瘤内出血)、脑疝形成。③必要时适当挂高引流袋,以减慢引流速度。④控制脑脊液引流量,引流量多时,遵医嘱补充水,电解质。⑤术后1~2天脑脊液略带黄色,若为血性,或术后血性脑脊液颜色加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应报告医生急行手术止血。⑥拔管前1天夹闭引流管并密切观察,如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开放引流管。⑦拔管后,如切口处有脑脊液漏,应通知医生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2)创腔引流的护理:①术后48小时内,引流袋置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②术后48小时后,逐渐放低引流袋,使创腔内液体较快引流,以消灭局部死腔、防止颅内压增高。③与脑室相通的创腔,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以免引流量过多。

(3)脓腔引流的护理:①引流袋低于脓腔30cm以上,病人卧位时脓腔位于高位,以期较快地引流脓液。②术后24小时后方行囊内冲洗,以免引起颅内弥散性感染。③冲洗时,每次冲洗量约为10~20ml,缓慢注入,再轻轻抽出,不可过分加压。④冲洗后注药液并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维持药效。5.引流管逐渐向外退出,直至拔管。

(4)硬膜下引流的护理:1.病人平卧或头低脚高位,以利体位引流。②引流袋低于创腔30cm。③术后不适用脱水剂,不限制水分摄入,以免颅内低压使硬膜下腔隙不易闭合。

十四、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P320 【相关因素】

1.颅内压改变,使止血处再次出血。2.术中止血不够彻底。3.凝血功能障碍。【护理目标】

1.警惕颅内出血先兆,一旦出现颅内出血,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2.未出现因护理不当而导致颅内压升高。【护理措施】

1.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避免颅内压升高。

1)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脱水药物。2)翻身时动作轻稳,避免头部扭曲使呼吸不畅。3)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输氧。

4)保暖,防止因感冒发热而增加脑耗氧量。5)保持病人大便通畅,嘱病人勿用力排便。6)控制或减少癫痫发作。7)正确护理各种引流管。

3.一旦发现颅内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1)准确应用脱水药物,观察脱水效果。2)配合做好CT检查以确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3)配合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十五、潜在并发症——尿崩症 P321 【相关因素】

1.蝶鞍区附近病变或损伤造成视上核到垂体后叶的纤维束损伤。2.手术创伤。【护理目标】

1.尿崩症减轻或控制。

【护理措施】

1.对行碟鞍附近手术的病人监测尿量、尿糖、尿比重,每0.5~1小时1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每1~2小时1次。3.当尿量>200ml/h,尿比重<1.005、尿糖阳性时:

(1)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应用抗利尿药物及胰岛素,并观察用药效果。(2)指导并鼓励病人喝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

(3)禁止摄入含糖食物、药物,以免血糖升高,产生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加。(4)监测血糖每2~8小时一次。

(5)遵医嘱抽血查E4A(K+、NA+、CL-、CO2CP)并及时追查化验结果,以指导治疗。4.随时更换尿湿、渗湿的衣被。

十六、潜在并发症——癫痫 P322 【相关因素】

1.外伤致大脑皮层激惹或损伤。2.颅内占位、脑血管疾病。3.脑缺氧。【护理目标】

1.清醒病人能述说发作先兆与诱因。2.癫痫发作减少或得到控制。3.病人无继发性损伤。【护理措施】

1.病人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使代谢率降低。2.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脑缺氧。3.遵医嘱及时给予镇静、抗癫痫药物。4.消除或减少发病诱因。

① 病人睡眠充足,非治疗需要不打扰病人睡眠。② 关心体贴病人,避免病人情绪激动。③ 按时用药,勿骤停、骤减、骤换药物。④ 保暖,防止感冒。

⑤ 禁辛辣、刺激、兴奋性食物和药物。5.加强癫痫发作时的护理。① 专人守护。

② 大发作时上、下臼齿之间置牙垫,防止舌咬伤。③ 不强行按压病人肢体,防止关节脱臼或骨折发生。

④ 有假牙者迅速取出,及时解开衣服、衣扣、裤带,头偏向一侧,防止呼吸道堵塞及呼吸受限。

⑤ 高流量输氧,以改善脑缺氧。

⑥ 发作停止时,病人意识未完全恢复,不可喂水,以免引起呛咳,甚至窒息。⑦ 详细记录发作时间、性质、持续时间,以协助治疗。

6.短期内频繁大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清者遵医嘱控制发作和纠正内环境失衡。

十七、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 P324 【相关因素】

1.丘脑下部损伤、脑干损伤。

2.鞍区、三脑室、四脑室、脑干附近手术。【护理目标】

1.病人消化道出血能被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2.病人不发生窒息,无肛周糜烂。【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呃逆、腹胀、呕吐、呕血、便血等。2.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应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3.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1)安慰清醒病人及家属,嘱勿紧张,配合护理。

2)意识障碍及呕吐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窒息发生。

3)遵医嘱立即经胃管抽吸胃内残余液后,以冰盐水3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1mg反复洗胃,然后注氢氧化铝凝胶30~50mL以止血,保护胃黏膜。4)遵医嘱静脉或肌内注射止血药。

5)出血停止后,试喂少量牛奶,以后逐渐增加饮食量。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止血效果,及时记录出血时间、次数及量。5.多次反复出血者,遵医嘱输血。

6.随时清理便血病人的床单,清洁肛周,抹洗会阴及臀部,必要时使用抗菌素油膏保护会阴、肛周,防止溃烂。

十八、潜在并发症——感染

P325 【相关因素】 1.外伤致皮肤破损。

2.气管切开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3.脑脊液外漏。4.有创颅内压监护。

5.留置引流管:脑室引流、留置导尿等。【护理目标】 1.病人不发生感染。2.病人感染征象被及时发现,得以控制。

【护理措施】

1.进行无菌操作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密切观察病人感染的征象,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3.控制探视,减少外源性感染因素。

4.鼓励并协助病人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5.正确护理气管切开及其他管道的护理:

1)气管内导管消毒,每4-6小时一次;伤口换药,每4-6小时一次; 2)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3)引流袋不可抬高,防止逆行感染。4)每天(冬季隔日)更换引流袋。

5)对留置导尿病人每天清洗、消毒尿道口2次;女病人月经期,保持会阴部清洁。6.7.8.十九、预感性悲哀P326 【相关因素】 1.肢体瘫痪

2.面神经损伤:面瘫、眼睑闭合不全。

3.社会角色改变:男性乳房发育,女性长胡须,幼年体型等。4.生活方式改变:卧床、轮椅、跛行、性欲减退等。【护理目标】

1.病人能正视现实,接受生活方式、自身形象的改变。2.积极乐观地生活。【护理措施】

1.术前向病人讲述和解释手术的必要性,使病人了解术后可能出现形象改变和生活方式改变。2.对于后遗症病人加强心理护理,鼓励病人正视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使后遗症减轻。① 对面瘫病人,随时清除其口角分泌物,行面部按摩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上。② 眼睑闭合不全者,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图涂眼,每晚1次,戴眼如有皮肤破损,及时换药,防止受压。做好脑脊液外漏的护理。监测体温,每4~8小时一次。罩,防止暴露性角膜炎。③ 肢体瘫痪者,坚持肌肉训练。3.指导病人家属关心病人出院的生活:

(1)对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者,协助其日常生活,不能责备病人.(2)随时和病人交谈,沟通思想,允许病人适当发泄悲哀、哭泣,同情病人的感受。(3)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有自伤、伤人倾向时,避免让病人独处,不让其接触能伤人的物品(4)让病人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如残疾人联谊会,使病人感受到人生的乐趣。4.为病人提供修饰的技巧:(1)男性乳房发育病人衣着宽松。

(2)女性长胡须病人避免化浓妆,必要时使用脱毛剂。

(3)骨瓣缺损病人,宜留长发、带帽,并防止硬物碰伤。较大骨瓣缺损者,术后半年行骨瓣修复术。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3

关键词:油气测试;深水测试;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 TQ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8-177-2

0 引言

随着地层的测量测试开发发展,深水勘探检测,成了影响其操作的一项重要环节。由于深层探测中,深井水的温度高于地层表面侦测温度,因此对系统所需要承受的风压以及海浪洋流问题等,都会形成严重的影响,而通过对所需要承受的影响的研究分析,在进行管道的设计制作上,就需要从流体力学以及管柱力学上进行合理的分析探究,为后续的发展以及压力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并分析测试管柱以及保证的处理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持续保障。下面对其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1 深水测试多层管柱结构分析

在进行深水探测的过程中,为满足对基本的深水探测试水管柱系统的划分研究中,为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就需要通过对上部连接接头在伸缩管道紧张程度上的评定,并依照相应的隔水管层分析,从而确保了对引导钻探器具的分析,并以此完成对循环流道在实际支撑体验中的控制管线分析,并以此实现对多个位置的检测执行。在进行循环流通系统的支撑检测中,其结构如图1所示。

对于深水测试管道的力学结构分析,需要对其半潜测试平台进行结构作业分析,并对其风与水的流体作用进行环境解析,并为后续的操作提供安全的控制操作范围。如图2所示,在平台升降补偿的以及系统的定位检测中,需要保持控制范围在实际随机作用操作环境下的柔性化结构设计,并为隔水管在深水系统测试中的任务满足。

对于结构的使用,还需要对其结构进行横向变形的综合处理分析,在尽量减小转动变化的前提下,实现对平台允许范围内的偏移量处理。对于测试管在水机使用的隔水处理上,放置运动的不良反应发生,并在实际的作业管道使用上,强化对基本的运输使用规格使用,并通过深水段的温度变化处理,保证对基本的应用结果分析,为海平面的常温处理提供管柱的力学结构信息,确保检测信息的精确性。

对于基本的地层管理学分析,而针对底层的管理,从基本的检测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即可保证对检测管道在不同环境下,对膨胀度以及螺旋弯曲度的使用效果,而对于温度的荷载变化,也可结合实际的流体摩擦阻力效益,实现对管柱在实际变化中的影响效益分析。对于测试管柱在应用理念上的保护执行,即可实现对压力记在工具寿命执行保障上的安全防护,并以此实现对深水检测信息的精确性保障。

2 现阶段深水测试管柱的力学行为研究情况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对体系和方法方针上的保护执行,对于流程设计以及保护处理效果上的执行保护问题,对于管道组合的执行力度等,也都能够更好地满足基本的效益执行,对于深水检测的条件研究,还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才能够进行管柱力学研究,并以此实现对不同阶段的实践执行,通过基本的初级阶段影响分析,从而实现在不同结构下的研究效果保持。

对浮体运动的实际影响,由于深水油气的开发,通常应用半潜式平台,并根据周围环境下的风浪情况,进行浮体运动分析,而在进行这一结构的运动模式分析上,还需要对半潜式作用平台进行调节分析,而其运动的通过执行表达,也可结合实际的补偿系统,完成对深水探测作业流向上的诊断表达,并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其实际的浮体运动结构如图3所示。

对于深水测试的管柱力学研究上,结合陆地的管柱力学进行力学研究结构分析,并完成对封闭管柱连接结构的漂浮运动研究,对于隔水管在研究力学上的广泛性研究,可结合隔水管在连贯性连接上的流体调节,并为其后续的涡流振动效益,进行平台结构分析,实现在实际系统动力学分析上的执行表达。而对于深水测试的管柱和隔水管在双层管的相互作用研究上,可结合陆地管柱研究结果,实现对海洋环境在执行运动荷载作用上的实践调整,并为后续的作业提供信息检测保障。通过深水测试作业中的高压流体以及射孔冲击在载荷作用的影响研究,能够为今后在深水测试作业的工作中,提供更好的勘探数据。

3 深水测试管的柱力学发展方向分析

在进行目标诊断效果的管理研究中,需要结合对已知的系统化管理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并保证对管道助力在执行力上的实践执行。在进行理论依据解析分析上,可通过测试的管柱荷载情况进行分析,并完成对深水测试管在细长柔韧性的阶段分析,并以此完成对所承受的荷载特点,进行统计分析,保证深水段在底层段管理系统的实际执行保持,实现在位层移动场以及温度场在执行分层表达信息上的结构建设。

从现阶段的结构建设平台进行分析,并保证对原有因素上的执行调控分析,实现对系统动力学影响模型在使用效益上的表达调整,并为后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其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执行深水在测试管柱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分析上,都能够更为有效的保障其建设的安全可靠性。

针对研究的内容以及发展公益流程,可针对其实际的理论分析情况,完成对不同内容环境下的理论建设,而在这一方面的改良建设中,就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多层面研究。其中,对于深水多层管柱的研究中,深水管柱主要在海洋和温度载荷以及流体多个层次上受到影响,而这一情况对于基本的数量和安防位置,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对于隔水管以及测试关注的随机碰撞管柱安全性,都可能导致诸多的影响因素发生。而对于深水测试工作的特殊型别,其安全性备受管理关注,如何在原有的框架上,实现对隔水管以及测试关注需求的建设,并依据相应的水位系统,实现对平台飘逸移动效益上的执行保护,是需要通货对浮体运动影响因素上的确定分析,并以此来完成对随机性的实践研究,并以此完成对悬挂结构的安全保护。对于封隔器在实际测试使用过程的类型参数,并实现对管柱尺寸和扣型在优化选择上的串联结构保护,以此来完成对整体管柱力学上的测试精确率调控分析。

对于深水油气在使用开发过程的安全执行流程,需要加强对基本原油服务理念上的,开发流程分析,对于模型的建立,还需要对计算方法以及系统的研究结果,保证对基本模型在精确率,可更好地满足基本的技术理论支持,而依据相应的深水气田保护作用,也可更进一步的完善对技术支持领域内信息保障。

参 考 文 献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4

关键词:油气测试,深水测试,影响因素,策略

0 引言

随着地层的测量测试开发发展,深水勘探检测,成了影响其操作的一项重要环节。由于深层探测中,深井水的温度高于地层表面侦测温度,因此对系统所需要承受的风压以及海浪洋流问题等,都会形成严重的影响,而通过对所需要承受的影响的研究分析,在进行管道的设计制作上,就需要从流体力学以及管柱力学上进行合理的分析探究,为后续的发展以及压力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并分析测试管柱以及保证的处理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持续保障。下面对其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1 深水测试多层管柱结构分析

在进行深水探测的过程中,为满足对基本的深水探测试水管柱系统的划分研究中,为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就需要通过对上部连接接头在伸缩管道紧张程度上的评定,并依照相应的隔水管层分析,从而确保了对引导钻探器具的分析,并以此完成对循环流道在实际支撑体验中的控制管线分析,并以此实现对多个位置的检测执行。在进行循环流通系统的支撑检测中,其结构如图1所示。

对于深水测试管道的力学结构分析,需要对其半潜测试平台进行结构作业分析,并对其风与水的流体作用进行环境解析,并为后续的操作提供安全的控制操作范围。如图2所示,在平台升降补偿的以及系统的定位检测中,需要保持控制范围在实际随机作用操作环境下的柔性化结构设计,并为隔水管在深水系统测试中的任务满足。

对于结构的使用,还需要对其结构进行横向变形的综合处理分析,在尽量减小转动变化的前提下,实现对平台允许范围内的偏移量处理。对于测试管在水机使用的隔水处理上,放置运动的不良反应发生,并在实际的作业管道使用上,强化对基本的运输使用规格使用,并通过深水段的温度变化处理,保证对基本的应用结果分析,为海平面的常温处理提供管柱的力学结构信息,确保检测信息的精确性。

对于基本的地层管理学分析,而针对底层的管理,从基本的检测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即可保证对检测管道在不同环境下,对膨胀度以及螺旋弯曲度的使用效果,而对于温度的荷载变化,也可结合实际的流体摩擦阻力效益,实现对管柱在实际变化中的影响效益分析。对于测试管柱在应用理念上的保护执行,即可实现对压力记在工具寿命执行保障上的安全防护,并以此实现对深水检测信息的精确性保障。

2 现阶段深水测试管柱的力学行为研究情况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对体系和方法方针上的保护执行,对于流程设计以及保护处理效果上的执行保护问题,对于管道组合的执行力度等,也都能够更好地满足基本的效益执行,对于深水检测的条件研究,还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才能够进行管柱力学研究,并以此实现对不同阶段的实践执行,通过基本的初级阶段影响分析,从而实现在不同结构下的研究效果保持。

对浮体运动的实际影响,由于深水油气的开发,通常应用半潜式平台,并根据周围环境下的风浪情况,进行浮体运动分析,而在进行这一结构的运动模式分析上,还需要对半潜式作用平台进行调节分析,而其运动的通过执行表达,也可结合实际的补偿系统,完成对深水探测作业流向上的诊断表达,并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其实际的浮体运动结构如图3所示。

对于深水测试的管柱力学研究上,结合陆地的管柱力学进行力学研究结构分析,并完成对封闭管柱连接结构的漂浮运动研究,对于隔水管在研究力学上的广泛性研究,可结合隔水管在连贯性连接上的流体调节,并为其后续的涡流振动效益,进行平台结构分析,实现在实际系统动力学分析上的执行表达。而对于深水测试的管柱和隔水管在双层管的相互作用研究上,可结合陆地管柱研究结果,实现对海洋环境在执行运动荷载作用上的实践调整,并为后续的作业提供信息检测保障。通过深水测试作业中的高压流体以及射孔冲击在载荷作用的影响研究,能够为今后在深水测试作业的工作中,提供更好的勘探数据。

3 深水测试管的柱力学发展方向分析

在进行目标诊断效果的管理研究中,需要结合对已知的系统化管理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并保证对管道助力在执行力上的实践执行。在进行理论依据解析分析上,可通过测试的管柱荷载情况进行分析,并完成对深水测试管在细长柔韧性的阶段分析,并以此完成对所承受的荷载特点,进行统计分析,保证深水段在底层段管理系统的实际执行保持,实现在位层移动场以及温度场在执行分层表达信息上的结构建设。

从现阶段的结构建设平台进行分析,并保证对原有因素上的执行调控分析,实现对系统动力学影响模型在使用效益上的表达调整,并为后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其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执行深水在测试管柱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分析上,都能够更为有效的保障其建设的安全可靠性。

针对研究的内容以及发展公益流程,可针对其实际的理论分析情况,完成对不同内容环境下的理论建设,而在这一方面的改良建设中,就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多层面研究。其中,对于深水多层管柱的研究中,深水管柱主要在海洋和温度载荷以及流体多个层次上受到影响,而这一情况对于基本的数量和安防位置,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对于隔水管以及测试关注的随机碰撞管柱安全性,都可能导致诸多的影响因素发生。而对于深水测试工作的特殊型别,其安全性备受管理关注,如何在原有的框架上,实现对隔水管以及测试关注需求的建设,并依据相应的水位系统,实现对平台飘逸移动效益上的执行保护,是需要通货对浮体运动影响因素上的确定分析,并以此来完成对随机性的实践研究,并以此完成对悬挂结构的安全保护。对于封隔器在实际测试使用过程的类型参数,并实现对管柱尺寸和扣型在优化选择上的串联结构保护,以此来完成对整体管柱力学上的测试精确率调控分析。

对于深水油气在使用开发过程的安全执行流程,需要加强对基本原油服务理念上的,开发流程分析,对于模型的建立,还需要对计算方法以及系统的研究结果,保证对基本模型在精确率,可更好地满足基本的技术理论支持,而依据相应的深水气田保护作用,也可更进一步的完善对技术支持领域内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5

通过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分析造成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手卫生;医院感染;原因;对策

近年来,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源,手的清洗和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1]。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感染监测和遵从正确地感染控制指导规范,可以预防66.7 %的医院感染发生。还有研究表明,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可降低50 %的感染率[2]。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为病房、手术室、产房等部门的护士,进行抽样监测。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要求被采样者依自己常用的洗手方法进行洗手,再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让被采样者双手并拢,专职人员用无菌棉拭子浸无菌生理盐水在双手曲指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的部分,将棉拭子投入盛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1.3 监测结果

2008年共采样50份,合格42份,合格率为84 %,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多见。影响手卫生的因素

2.1 手卫生习惯与个人重视程度

在医院感染监督检查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医务人员比较重视治疗操作后洗手,忽视治疗操作前洗手,尤其是忽略两例患者之间需要洗手这一环节。如医生查房过程自始至终不洗手;护士进行晨间护理时,为一位患者整理完床单不洗手继续为下一位患者整理床单、床头柜上的物品;护士集中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两例患者之间的操作不洗手,经常是完成整个病区治疗后才洗手。还有洗手方法不规范,只是简单用肥皂搓洗手部,揉搓时间短,忽视指间、指缝的清洁。由于工作忙碌,很少有人按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洗手后不用专用毛巾擦手,只是在腋下工作服擦手。部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与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导致对手卫生重视不够。

2.2 监控力度不够

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对手卫生宣传力度不够,少数临床科室有抵触情绪,不重视洗手,特别是医生认为洗不洗手都没关系。

2.3 洗手制度落实不到位

各科室均有完整的洗手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引起管理层重视,监督检查力度小,没能与科室奖惩制度挂钩,造成制度落实不到位,洗手规范差。

2.4 洗手设施配置不完善

如许多科室仍在用手触式水龙头,毛巾反复使用、不定时清洁消毒,造成清洁后的手再度污染。固体肥皂不能保持清洁干燥而造成多次污染,多数科室没有洗手液,医院未配置速干消毒洗手产品,无干手设施,科室洗手池数量少、远离医疗区域,冬天热水供应不到位等。个别科室要求用消毒液泡手,因对皮肤刺激性大,医务人员很难接受。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对策

3.1 加强宣传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同医务科、护理部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对卫生部新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反复多次学习,现场演示标准的六步洗手法,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并熟练应用六步洗手法,并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在医院治疗室、诊室张贴六步洗手法彩图,提醒医务人员勤洗、正确洗手,不断强化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3.2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定期监督检查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是医疗机构开展手卫生管理的重要依据,它将使医院的手卫生工作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使其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服务。所以,医院应高度重视规范的落实,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使手卫生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3.3 改善手卫生设施

医院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门诊诊室、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口腔科等重点部门应采用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尽量使用液体肥皂洗手,容器应定期清洁消毒;配置洗手后的干手设施,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增加洗手池,并设置在距医疗区域较近的地方,使医务人员洗手方便。3.4 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速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可以节约医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可以不受水源、水池、场所等限制,尤其是当医务人员的手没有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就可代替洗手。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6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已成为各大城市的象征。高层建筑带来了的优越性有目共睹,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面积大、高度高以及功能复杂等。这些都进一步推进了高层建筑对于电气的依赖,电气设计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越来越重要。建筑设计施工人员只有严格的按照国家规定,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电气设施,才能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才能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首先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浅谈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气设计;高层建筑;设计特点;问题;对策

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许多人口都涌向城市。在这种趋势下,城市的人口激增,高层建筑的出现,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缓解了人们住房需求,因此,高层建筑的层数以及面积都在不断的拓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电气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高层建筑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电气设计方面的影响,因此讨论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

众所周知,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工作自身具备一些特质,这些特质是同高层建筑的特点以及建筑内的电气有很紧密的联系。首先,高层建筑中所涉及到的建筑电气相关联的电气设备类别不断增加,使用功能以及要求越来越复杂。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室内室外的一些安全照明装置、冷却塔风机等电力制冷设备,货梯、客梯内的电梯电力设备,鼓风机、排风扇、空调、冰箱以及生活用水以及消防泵等给排水设备,吹风机、洗衣机等用电设备。

此外,高层建筑中存在的电气系统类别较多,用电量差别较大,同时对于供电设备要求也有较大差别。所以电力设备不同,所配备的电源也不同,所需要的供电设备也有不同的要求。高层建筑中主要涉及到消防用电、电梯用电以及应急用电,这些方面必须配备专门的独立电源,以免外部供电系统发生了故障之后,对于居民的正常生活与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工作

2.1 按照不同设计内容进行设计

现在高层建筑的风格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占地面积广,功能齐全多样化,所以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内容也与日俱增,设计水准也在提高。在狭义上讲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就是指的高层建筑内部供业主正常使用的电气设备及线路的设计,广义上的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涉及到构筑物、道路、广场等许多附属结构的电气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电气设计仅仅就是照明以及供电,但现阶段的高层建筑电气设计除了照明以及供电之外,还包括防雷击等强电部分和电话、电视、消防和楼宇自控等弱电部分。按照电压的高低类别进行划分可知,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可以分为强电、弱电两部分。弱电中所涉及到的消防、电讯以及自控内容和传统意义上的电气设计理念存在较大出入。但是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也不是完全将这两类型单独进行设计,最常见的包括动力设备的二次控制回路,电压较低属于弱电,但是设计的时候按照强电标准进行设计;消防回路中的联动电压较高,但是设计的时候依旧遵守弱电标准。

2.2 按照设计步骤进行设计工作

首先对计划任务书进行审议,通过之后建筑工程设计紧接着迈入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如果所涉及到的建筑工程比较重要或者规模较大,那么应该制定多个备选方案以便优选,但对于小型的高层建筑可以直接选取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在建筑设计任务确定之前首先应该做的是,认真理解领会设计任务书的各项任务,将各项批准文件准备齐全,认真核实需要检查的各设计项目、设计范围和设计内容。等到上述工作完成之后开始办理设计委托文件。设计人员在各项设计工作开展之前,首先要对设计目的和设计内容进行认真审读并领会理解,结合设计内容,进行深入的调研,搜集相关资料,为设计高质量和快进度的完成创造条件。编制的分项设计文件必须根据设计工作中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和特点,然后上交主管部门,经过审核通过后交付施工单位,根据设计方案展开施工。在施工之前,设计人员应该把设计的技术路线等内容向施工单位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3 与相关部门就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电气设计中,建设单位必须做好设计单位的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建设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下一步的设计工作方可进行。其中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涉及到的有关的政府及行政部门主要有城乡规划部门、供电部门、人防部门、消防部门、环境保护部门、邮电部门以及文物部门等,如果工作中存在了一些持有异议的问题,应该上报上面所述的部门,展开研讨论证得出一致的意见后才可进行。

3、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电气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不够

若是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的时候,相关的设计者没有针对细节问题进行考虑,那么很容易给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造成很大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电气出现事故。比如说在进行电流预估的时候,计算失误、选择电线规格不够合理、进行电气线路设计的时候不够合理等等。

3.2线路敷设问题

国家的规定,应急照明、消防、通信等控制以及其他线路要在非燃烧体组织内进行暗敷,保护层的厚度要在3厘米以上。若在特殊情况必须采用明敷方式时,这些线路必须符合安全性,并做好防水、防火措施,如在金属管上涂上防火材料。建筑内部的许多接地系统要分开十分困难,例如防雷接地系统、重复接地系统、防火接地系统和自动化设备的接地系统等,设计共同接地系统时要考虑使用专门的接地干线,考虑连接消防控制室接地板。

3.3电气设计方案深度不够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电气设计无法满足建筑工程建设的需要,缺乏可行性,这就导致建筑电气设备在安装及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影响到建筑工程功能的充分发挥,例如电气设计方案深度不足,就会导致建筑工程无法正常使用;或者设计方案中没有对涉及到设备的型号与规格进行详细的描述,致使采购者无法在市场中选择合理的材料,不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与安装,不仅加大了采购人员的工作难度,还会给施工单位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其在施工中出现失误,影响到其安装质量,也不利于人们的正常使用,生活质量也就不能够显著提高。

3.4忽视建筑电气系统的经济性

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系统的造价与成本问题,对建筑电气材料缺乏必要的经济考虑,出现建筑电气设计成本过高,产生建筑电气施工效益过低,给不合格建筑电气设备使用创造客观的条件,既影响了建筑电气设计的质量,又给建筑电气带来系统性的隐患。

4、做好建筑电气设计的应对措施

4.1对建筑物电气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

想要做好建筑电气设计便必须对建筑物电气需求进行分析,这样能够给建筑电气设计适用性提供保證。在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建筑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够针对建筑物的功能以及其对电气的需求来进行供配电系统设计参数的确定。比如说,商用建筑以及住宅建筑在用电量以及用电负荷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也必须提高其设计的针对性,从而保证方案是真正符合建筑需求的。

4.2遵循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当前的建筑物电气设计过程中,只有遵循着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才能够保证电气设计的质量。根据基本需求和基本原则进行电气设计工作,就能够对建筑电气的使用需求加以满足,并且对建筑电气的使用安全加以满足。在《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以及《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这些规范为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不仅能够对建筑电气使用需求加以保证,同时,还能够将建筑电气使用的安全性提高,将建筑电气的节能效果加以提升,从而对我国的节约型社会的构筑进行有效的促进。

4.3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适用性

建筑暖通设计相关问题及建议 篇7

暖通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建筑的整体功能和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建筑的暖通设计涉及到管线的布置、暖通设备的安装等多个环境,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审核,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施工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施工质量。

1 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建筑产业中暖通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成本过高、与其他环节的衔接性不高、设备的负载过大等, 给建筑整体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建筑暖通设计立体图见图1。

1.1 项目方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暖通设计方案缺乏良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暖通设计时通常只考虑到方案的直观可行性, 没有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深入的考虑, 更没有结合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 因此往往在进行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才发现前期方案的不合理性, 需要临时加以调整, 打乱了建筑施工原有的秩序, 还极易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和工期的延长。

1.2 建筑暖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预算控制问题

许多暖通设计人员对建筑暖通设计的预算控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认为工程造价的控制是施工人员的工作内容。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建筑暖通的设计过程对工程的整体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可以有效的减少材料的浪费和返工的过程, 从而控制施工成本。因此, 设计人员应当将工程预算的控制放在与设备管理、施工过程控制同等重要的位置。

1.3 建筑暖通设计和工程其他设计不能很好的协调

当前的建筑暖通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设计人员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往往只考虑到暖通环节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而没有与建筑工程的其他设计环节结合起来看待, 因而在暖通设计完成后, 经常出现无法与其他设备相协调的问题, 这样既影响了暖通设备功能的发挥, 还影响到建筑整体的质量。

1.4 暖通设计中对于空调载荷设计的不合理

暖通工程设计中时常出现对空调负载量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方法的选择和精确度仍没有达到要求。当空调载荷计算不合理时, 就会导致计算值与实际值存在较大的偏差, 由此致使建筑施工的成本显著增加。

2 建筑暖通设计问题的改进策略

在对建筑暖通设计问题加以解决时, 应当做到有针对性, 切实抓住问题的本质,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上文中总结的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下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从项目方案的确定、暖通设计成本的控制、暖通设计与其他设计环节的配合、空调负荷计算的准确性等方面做出了探讨。

2.1 项目方案的合理确定及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要提高建筑暖通设计的质量, 首先要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进行设计时, 设计人员应当根据相应的标准来展开工作, 这样才能确保设计方案符合要求, 并且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其次, 设计人员要对设计方案中所涉及的设备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 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 考虑到设计方案的经济性, 制定最佳的设备组合应用方案。对于设备的选择要做到与时俱进, 尽量选择较为先进的设备, 由此不但有助于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还能大大缩短工期,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在设计方案确定后, 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 对方案加以适当调整, 一旦发现问题, 则应及时进行解决。在建筑工程中的暖通设计时, 要符合行业的相关设计标准, 但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的进行创新。应当强调的是, 在制定设计方案时, 要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以此确保施工方案能够有效执行。

2.2 建筑暖通工程成本的设计

建筑暖通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 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方案的经济性。相当多的设计人员认为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只由投标和招标人员负责, 事实上, 在暖通设计的环节也会对工程的整体成本产生极大的影响。暖通设计中包含着对设备的选用、施工环节的控制等, 而这些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在建筑项目的设计过程投入越多的精力和资金, 在工程的实施阶段就能更好的控制工程成本。因此, 在建筑暖通的设计过程中, 做好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方案中应当考虑到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 在运行成本上也要做到合理的分配。

2.3 建筑暖通设计应当与其他环节的设计紧密配合

我国建筑暖通的设计存在着相对孤立的问题, 与建筑其他环节的设计联系不够紧密。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有所欠缺, 无法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这就导致建筑暖通的设计与其他设计环节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 无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给工程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建筑暖通的设计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不断进行学习。相关部门应当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水平的暖通设计队伍, 并为设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 不断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在设计人员内部也应当定期展开一定的交流学习活动, 通过相互的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能力上的缺陷, 促进设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4 提高空调负荷计算的准确性

我国建筑暖通设计中空调负荷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计算方法的选择不合理造成的。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在暖通设计的前期, 首先要对暖通设备的相应数据信息予以全面的收集, 包括材料温度、外墙结构等信息;其次, 在暖通设备的安全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设备的尺寸和材料的配比;再次, 建筑部门应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 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监控, 并与暖通设计人员保持紧密的沟通和联系, 根据实际运行的状况, 对设计方案作出及时的调整;最后, 在暖通设计中的参数选择上, 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对参数进行合理的筛选, 以提高空调负荷计算的准确性。

2.5 打破常规, 勇于创新

建筑产业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发展, 无论是在建筑要求、建筑标准还是建筑工艺上都进行了极大的创新。相应的, 在建筑暖通的设计上, 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将新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及时有效的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 把最先进的理论融入到设计方案中。在创新的过程中也要做好风险的评估和技术的分析, 不能进行盲目的创新。通过不断的完善和调整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3 结语

在建筑的暖通设计中,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其中大多数是人为的可控因素, 而只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完善, 才能提升建设暖通的设计质量。在建筑产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建筑暖通设计的完善有着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所以, 应加强对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并对设计人员做好培训, 同时设计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继而为居民打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茹.暖通设计常见问题与对策[J].福建建筑, 2011 (6) :236-237.

[2]梁斯麒.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技促进发展, 2010 (2) :55-56.

城市设计及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篇8

1、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的行为虽然延续了两千年, 但是概念却是上世纪40年代才提出的, 迄今为止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总的概括可把城市设计理解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要想深刻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首先应该了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接受了这种的观点:“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 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

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 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 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 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 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 其主体是空间环境设计。在瑞士, 你单独看每一栋房子, 并不觉得多么漂亮, 可是把它们放在环境中, 就显得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是那么和谐。而我们的城市, 最缺的就是关系, 建筑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 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单独看, 有些还不错, 放在一起就是乱七八糟。“这就不是建筑的问题, 而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问题。”

城市规划是政府做的事, 政府的作用, 正应该是放长眼光, 不图一时之利, 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将城市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用城市设计的手法营造城市, 在总体上对城市进行把握。

二、城市设计的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对城市的未来状态, 人们会做出一系列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目标以引导城市的发展, 这些目标既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也是评价城市建设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设计目标:是人们对城市物质环境发展的一种主观预期, 是力图通过城市设计的作用争取达到的未来理想状态。

城市设计目标体系:由城市设计过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全部目标要素组成的, 具有一定功能、层次和结构的有机整体。其作用主要是对设计过程加以指导与整合, 同时也成为设计、评价的主要依据。

城市设计目标体系的确定作为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对目标的追求是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人们应用城市设计对城市未来发展实施有效控制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系统规划理论的程序模式, 有人将城市设计目标体系确定的全过程分为以下步骤:

首先, 城市设计师在对城市设计问题进行有效界定的基础上, 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 同时结合城市自身状况, 运用直觉判断与理性分析的方法初步提出城市设计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其次, 对城市设计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一要分析其可行性;二要在确认其可行性的基础上, 分析、确认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给城市设计目标体系的排序提供依据, 即分清目标的主次和总目标、分目标等之间的关系。

最后, 在目标体系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一系列的方法, 确定出最终的城市设计目标体系。

三、城市设计对开发项目的控制

城市设计控制开发的方式, 从控制力度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则控制、规则控制和标准控制。这三种控制方式从控制力度上呈递增态势, 反过来说, 控制的弹性依次降低。

1 原则控制

原则控制是指城市设计对项目开发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约束。原则控制是一种定性的控制, 主要以“应该”或“不应该”等导则性条文约束项目开发行为。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开发项目的内、外两种关系, 内部关系的原则控制是从局部城市设计的角度对项目进行约束;外部关系的原则控制是从整体城市设计角度对项目进行约束。

原则控制以定性控制为主要特征, 其控制刚性较弱, 实际操作时容易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 因此, 要对具体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 还需要有刚性更强的方式作为补充和支持。

2 规则控制

规则控制是指城市设计对项目开发在一定程序下的约束。与原则控制相比, 规则控制有更加明确的界限, 控制与开发之间有着类似于函数公式的对应关系, 即通过设定一定的程序规则, 城市设计控制开发的空间变化便被限定在这个规则产生的界限之下。

规则控制是在原则控制的基础上的深化, 规则的设定使原则的操作性增强。

“空中开发权转让”是通过一定的规则, 达到获取对特殊城市空间资源进行保护的资金和控制开发建筑高度的双重目的。

“天空曝光面” (图2) 是通过设定一个斜面来控制临街建筑的高度, 以使街道获得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视觉效果。

国内的一些城市也采用了类似的临街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 (图3) 。中“临街建筑高度的控制”规则

3 标准控制

标准控制是城市设计对项目开发在一定指标下的约束。标准控制是一种定量控制, 这个标准通常是最高限制或最低限制, 是项目开发不能逾越的临界点。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9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在不断的完善中, 公路建设也不例外,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展现在人们面前时, 确实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公路设计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得到及时的处理才能最终保证人们的行车安全。

1 公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1.1 公路设计中设计参数问题

公路的设计参数和所使用的年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由于综合因素的原因, 公路的使用寿命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 没有到使用期限就已经遭到破坏, 甚至是无法使用的地步。一般情况下, 15年是混凝土沥青路面的使用年限, 20-30年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年限。而就现阶段的公路使用而言, 使用10年的就已经出现路面毁坏的情况, 究其原因很多是与设计参数取值较低分不开的。由于交通的流量计算上有失准确, 谋求经济上的利益最大化, 造成了改扩建费用的增多。还有就是能够保障道路安全的最基本的因素是公路设计所规定的标准参数, 都需要设计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形、地貌车辆型号、车辆数目、公路的发展趋势都是设计人员在公路参数设计中必须深思熟虑的要点,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车辆行驶的顺畅性和舒适感。

1.2 车道宽度的设计

公路的横断面设计中, 机动车行驶车道宽度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经济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越来越多的车辆涌现出来, 直接加剧了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基于此, 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机动车行驶车道宽度的设计。举一最为实际的例子。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机动车行驶车道的设计宽度是很宽的, 要远远大于许多发达国家, 而且发达国家堵车的情况并不严重, 而我国却极容易出现交通拥堵, 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路车道宽度的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没有对车辆的安全运行、交通堵塞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设计。设计人员在以后的公路设计中应该道路车道宽度进行一些有益探索。而现阶段的公路设计中的行车道宽度标准, 应该以一个准确的范围为宜。

2 路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坡长的设计

现阶段我国的公路设计中最大坡长的标准规范大多数都是针对于总体式断面的, 鲜有分离式断面的坡长的相关标准规范。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 由于地形的限制, 公路设计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分离式断面是多数会选择的一种方案, 为的是减少开挖量。分离式断面的原理是同一方向只能存在上坡和下坡行驶, 上坡和下坡时车辆的所具有的性质是不用的, 所以最大坡长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坡长计算如果不准确将直接影响大型汽车在公路上的行驶性能, 超车次数频繁就会增加驾驶上的不安全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 宜采用在陡坡右侧进行必要的爬坡道, 这样普通汽车和载重汽车就会在不同的路面上行驶, 增加安全有序行驶, 最大限度减少彼此的干扰。

2.2 公路横断面的设计

自然地理条件是公路设计必须要考虑的, 越复杂的地形, 设计中所要考虑的因素越多。在设计中还是难免对沟谷、狭窄、横坡极陡等地势缺乏必要的考量, 采用一般的横断面布设方法, 高边坡、高填方的情况不断发生, 开挖的工程量就此增大。应对路肩宽度进行最大化的降低, 正确布置中间带宽度和防护栏的高度。

2.3 纵断面的设计

公路的排水能力将会受到公路纵断面的设计的影响, 彼此是正相关的关系。在具体地设计中, 应该多多考虑在降水量比较大, 甚至会出现洪涝灾害的季节中, 因排水困难而产生雨水倒灌的情况, 以便减少由此带来的交通堵塞和交通安全事故。

2.4 公路平、纵坡控制指标的设计

超速、超载情况的发生与公路平、纵坡控制指标的设计不正确是分不开的, 随之所带来交通事故发生率也明显增大。根据一般交通事故而言, 超速所占的比重是极为巨大的。因而, 必须对行车速度进行准确计算、公路限速的问题也要充分考量。

2.5 公路避险车道和视距

为了美观环保、行人的安全, 公路中央隔离带常常会见到绿化带、防护栏, 当车辆行驶此处时, 驾驶员的视线会受到影响, 对车间的距离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交通事故出现的频率将大幅度提高。另外, 视线缺乏准确性而导致的意外事故在曲线公路的凸型和小半径平曲线路段也极容易发生。曲线路段设计中要区别于直线路段所规定的视线距离, 只有经过这样考量后, 才不会影响驾驶员的公路视距。选择避险车道, 可以大大缓解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6 平曲线半径的设计

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受到公路曲线半径的影响。设计中, 曲线周围车辆的行驶速度、多种线形衔接的正确性等因素都在考量的范围内, 明确科学的线性指标。平曲线半径需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区间内, 而不是越大越好。根据统计的公路交通事故, 当平曲线的半径大于8km的时, 驾驶员的视觉疲劳感明显增大, 不安全系数随之递增。当这个数值在1-3km时, 驾驶员的安全舒适度是最高的, 也是最稳定的。

3 路基路面的设计问题

3.1 路堤边坡设计

在山区等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 高边坡发生塌方的情况多。公路路基中, 在降水量大的时期以及洪涝灾害第一次出现的时候, 在降雨的冲击力下, 公路路面的边坡部分会有缺口, 损毁了路面。所以应再增加建设一个边坡平台的方案, 最大限度地加大路基边坡的抗击能力。边坡平台能使水流速度大幅度的降低, 缓解了水的冲击力, 也能降低路面的损坏程度, 由于路面汇水所造成的交通不畅也可大大缓解。同时还要对边坡的填料进行正确合理的配置和搭配, 用来增强边坡的植被保护和生长。

3.2 填挖交界处的设计

现阶段的我国公路路面水泥混凝土和沥青路面的比较多, 断板、开裂是主要的损毁现象, 断板、开裂发生最多的位置是填挖交界处。裂缝一旦出现很容易向两边扩散, 从外向内层蔓延, 直到整个道路全部损毁。路面残缺不全, 直接影响公路的畅通性和驾驶员的舒适度。究其原因是挖方和填方部位的垂直变形设计没有一定的规范规律性。施工中, 需要选取设置过渡段的方案, 在填挖结合处起到一个过渡、缓冲的作用, 能够有效减少路面的破裂情况发生。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 使我们充分的了解到公路设计的方方面面都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范畴, 公路设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公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 只要设计人员充分考量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并有针对性进行改善, 我国的公路会越来越畅通, 社会也将越来越和谐稳定。

摘要:公路作为我国的基础设施, 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 车辆逐渐增大, 无形中增加了公路的运行压力, 发生了不少由于公路设计不当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对公路设计中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意在为公路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提高我国的公路安全。

关键词:公路设计,问题,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贺仰兴, 裴兴元.公路的工况监测[J].山西公路, 2001 (S1) .

[2]曾庆良, 单爱琴, 万丽荣.公路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故障诊断[J].公路安全, 1994 (5) .

[3]李充宁, 郝迎吉.公路分析[J].公路优化, 1998 (1) .

[4]范忠民.对公路优化实施自动检测改造[J].公路设计, 2001 (5) .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10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的使用缓解了城市土地使用紧张的情况, 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容积和使用效果[1]。高层建筑物工程庞大, 技术复杂, 其结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能, 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高层建筑的抗风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消防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建设成本要科学合理。

1.1 抗风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由于层高的原因, 对风具有阻断和干扰的作用[2], 使得气流转从高层建筑的周边行进, 被改变后的气流会产生使高层建筑振动的强大力量, 使高层建筑遭受破坏甚至开裂。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必须把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好,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可见基础打好了, 才能更好的提高建筑整体承受力。基地采用级配等级较高的砂石, 保证回填料的整体密实度, 防止不均衡的水平作用力威胁整个地基结构, 造成倾覆的威胁, 同时在建筑物基础受力层的底部设置抗拔锚杆, 通过对杆体安装、注浆和锚杆钻孔等动作, 提高建筑基础的抗拔强度。

1.2 抗震结构设计

地球地壳板块活动异常, 抗震结构的考虑始终是高层建筑的薄弱点, 高层建筑工程庞大结构复杂, 地震发生时可能的后果无法准确估算, 外加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未能综合考虑相关地震的破坏原理, 使得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方面缺乏灵活性。地震发生时地基出现不同的沉降现象, 这是导致系列建筑物被损毁的直接原因, 所以合理设置抗侧力构件的位置[3], 横向和纵向通过提高抗侧力构件的强度, 使高层建筑物结构处于平面布置规则对称的状态,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 从而达到一定的抗震效果;设计过程中, 使用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设计, 可以有效提高抗侧力结构构件的承重能力, 使得建筑物整体的重量更好的分散和延续开来, 有效提高抗震效果。

1.3 消防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满足各种功能需求, 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功能不同的建筑材料, 并且很多材料是可燃的, 无疑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概率。外加高层建筑空气对流性强, 高空段风力比较强大, 如果不幸发生火灾, 无疑为火势的迅速蔓延提供了条件。所以高层建筑的消防结构设计要有科学性、人性化, 切实保障住房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防火间距的设计、安全疏散功能结构的设计以及阻碍火势蔓延的分隔结构的设计, 坚持以防为主, 消防应急处理为辅的设计理念。

1.4 工程造价

高层建筑地基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基础的类型选择和工程的造价。如何在确保地基质量符合建筑规范要求的同时, 又设计出经济效益最大的高层建筑基础呢?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者综合考虑工程的相关影响因素, 设计前依据地质勘探报告对工程地质的情况充分了解, 结合“整片筏基”与“板式筏基+独立柱基”两组方式的基础设计方案, 实现最经济合理的地基量;除此之外, 对于高层建筑整体使用的工程材料, 都要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 找到质量、性能都相对较高的替代材料, 同时价格又非常的经济;工程建设过程中, 杜绝材料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价格差现象, 确保每一分工程款都用在实处。

2 高层建筑结构的相关设计原则

2.1 高层建筑过程中基础的设计原则

地基设计[4]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前提工作,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为提高土地使用率, 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车库、人防设施、地下室等不要不断的增加, 通过确定基础底板的埋置深度以及建筑工程的岩土特征, 来选定工程的基础设计。并且尽量选取天然的筏板基础。因为基础的设计工作包含基础的类型设计以及对地基的处理工作, 地基类型的选择要考

虑到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荷载、地基的承载力以及整体的工程造价等相关因素。如果在基础设计过程中天然筏板基础的沉降量计算过大, 那么天然地基筏板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 无疑增加成本,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高层建筑地基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详细研究地质勘探报告, 要充分考虑筏板的设计基础、承载力和变形组成情况等, 结合地区的相关地质条件对基础进行合理设计。

2.2 剪力墙设置原则

前文提到过剪力墙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的位置设置及其数量要求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中的重要考虑因素。现有的相关建筑规划中, 主要描述的都是短肢剪力墙[5], 而短肢剪力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都会尽量避免使用这种墙体结构, 从而避免了后续相关问题的产生。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不能死板照搬规划, 认为剪力墙只能设置在建筑物两端, 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在建筑的纵向中轴线上也应该增加剪力墙结构设计, 同时调整该结构墙的中心位置, 合理控制好厚度和截面, 以便建筑物的侧向位移能保持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

3 筏板设计的综合设计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筏板基础的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很多的影响因素, 还要结合具体施工造价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整片筏基”与“板式筏基+独立柱基”[6]两组方式的工程造价, 得出经济效益更加显著的方案。如果地质勘探的结果显示地层分布不均匀, 上部结构荷载在筏板上分布不均匀, 是筏板基础各部分的沉降差异较明显的话, 那么就可以进行以下调整:调整建筑地表以上结构荷载或者调整网住间距, 以达到减少基层压力差的效果;调整筏板的形状和面积, 均衡压力差;对底板的强度与刚度予以加强, 并且在跨度较大的间柱体之间设置加强板或者暗梁, 提高基础筏板的整体抗压性能。

4结束语

高层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影响因素多, 综合技术要求高, 需要设计者和施工人员共同配合。在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基础上, 还需结构工程本身的相关地质因素和工程条件, 充分考虑抗风、抗震、消防结构等要素, 依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相关原则和注意事项, 最终设计出最科学合理、同时又符合工程造价预算的建筑工程。

摘要: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城市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增加建筑物的容积, 城市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高层建筑基础深, 结构设计更加复杂, 从选材、设计到施工, 任何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也是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就高层建筑结构筏板的相关设计问题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筏板,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允.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12:57+60.

[2]李兰.高层建筑结构筏板基础设计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8.

[3]范丽佳.上部结构—筏板—地基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D].湘潭大学, 2013.

[4]廖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5:386.

[5]张睿, 王伟力.对高层建筑结构筏板设计有关问题的探析[J].中国科技投资, 2013, 09:119.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11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发展和进步。岩土工程勘察是建设工程工作的基础,工作对象和范围广,所涉及的勘察内容多且复杂。本文结合经验对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地质;应用分析

引 言:

地质工程领域是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地质勘察工作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工作时间在设计和施工之前,旨在为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合理的地质条件的前期调查和技术帮助。建筑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岩土参数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关系到施工基础设计是否安全、经济和合理。

一、基础地质和岩土工程勘察概况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专业向岩土工程勘察方向的发展水平也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表现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的无论是勘探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或者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岩土工程勘察发展至今,我们应该意识到再不能束缚于固有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实践中有更多的考验和挑战,找到更科学、更利落的解决办法已经迫在眉睫。所谓基础地质的内容主要是对区域地质的调查和该区域基础地质的研究,它既能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最为原生态的地质资料,也能免除勘察中的不必要成本。

技術员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时,任务难点在于能否弄清楚所施工工程现场的地质情况并为其在设计和施工时提供地质勘察的结果以及各项岩土的工程参数,勘察报告的质量对一项工程的安全和成本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程勘察成果的质量好坏与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性和工程造价的高低成正比。另外,基础地质范围内,岩土参数是否科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基础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还直接影响了工程施工可行性。该工作由工程的现场钻探、原状土取样、室内试验和现场进行原位测试四项构成,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结合当地施工经验执行,如此,才能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可靠性。一份高质量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首先应满足国家相应规范,其次要能真实、不偏颇地反映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貌、等等性质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进行确凿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以提供合理可信的岩土工程参数和建议。

二、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发挥的作用

2.1基础地质的野外踏勘和资料搜集

实践中,野外勘察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因为野外勘察第一手资料是室内高质量勘察报告的基础。这种一手资料不仅可以了解工程现场的地形、地貌、地层、地质和施工的条件,减少无用功,使勘测保有余地,还能合理化勘察成本,减少施工勘探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强其相对竞争力。为了使野外的岩土勘察工作高效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应在勘察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工程勘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不充分,直接影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

下面展开原始基础地质资料的获取,岩土工程勘察简言之可谓时间短、任务重,所以获取准确、全面的原始资料是岩土工程勘察最重要的目的,想要避免误判和假象应注意以下几点:对于地层的划分要尽量详细、科学。将岩土的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程度的难易、岩心采取率都加以融合和分析,尽量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遇到多钻机共同作业的情况时,首先集中勘探1-2个钻孔,并统一勘察编录形式,避免资料中分层、定性、描述等不相同,以便于勘察资料的整理;原位测试亦应严格按规范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为减少零漂应定深调零,施工区域的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会影响勘察的触探的各项指标;进行标准贯人试验时要按照规定对杆长和孔深进行校正,不仅可以保证测试位置控制在应测试段,若有软弱地层标贯下陷、下沉现象也可及时发现,继而确保标工程中得到数据的真实性。

碎石类土存在采样难、岩心采取率低的弊端(因采用泥浆循环,细小的颗粒易被冲失),其相对软弱夹层不易被发现,又因碎石土的承载力一般较好,其均匀性也对基础地基变形的影响很大,操作中因碎石土的局部夹层致使建筑不均匀变形过大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我们必须连续贯入,以发现其是否存在夹层。但连续贯人的话,效率较低且起杆困难,所以有人反对;观察区域地下水位,首先要充分考虑周围地下水的诸多因素,可以的话应在观测的最后一个钻孔施工24h后进行,另,注意将水位观测宜与钻孔标高回测相结合。过程中流向允许+2era的误差,水位量测无法直接参照孔口。

2.2对基础地质岩土的室内测试

工程基础地质室内测试要解决的问题是岩土样在送达试验室后必须及时进行开样测试,且严格操作规程。例如,对要求饱和的土试样,未达到饱和时间再行测试;岩石固结试验的压力值达不到上覆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的要求;很多固结测试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平行测试,导致报告不准确、可靠,甚至与现场数据矛盾,后果便是工程投资的浪费。因此,地质室内试验时应及时并严格按照国家操作规程进行。

原状的土、岩样在科学、正确的试验分析方法下,可以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但是必须满足所有条件才有可信度。主要体现在:原状土、岩样的采取、保管:土和岩石应采用相对应的取样器取样,如软土宜采用薄壁取土器,坚硬点的土采用单动或双动二重管取土器。所取土样的保管要做到,送样及时(尤其是易失水的粉土等)、存放要合理,避免振动、受热;土石样的定性划分:抓住各种土的基本工程地质特性,洞悉各种土的区域分布情况。如膨胀土的特征是液限及塑性指数高、具裂隙,此外,对粉土定名时既要达到塑性指数≤10的指标,还要兼顾粒径>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一半的指标,仅靠前者会造成误判,另外,无论是对粉土进行承载力深宽修正还是液化判别时切勿忘记要依据其粘粒含量数值,因此,粉土的粘粒含量是必不可少的;工程剪切方法的选择:直剪试验与实际土石体剪切破坏面不一致,差异在于排水条件的控制,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规定,快剪试验只适用于渗透系数<10%m/s的细粒土,而粉质粘土显然不在此列,故粉土用直剪试验太牵强。对于工程地质性质稍差的粉土及试验,剪切强度指标回归性差(尤其最后一级荷载剪切强度偏低,再现性差),剪切强度指标只能作为辅助资料,而三轴剪切试验才满足土样受力合理,能控制排水,可信度就比较高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一部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有一些理论有待完善。要想提高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技术,必须严格遵循勘测的程序,科学并有序地进行基础地质的研究改良,如此才能保证工程的正常、有序地实施。

参考文献:

[1]袁明.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的优化设计[J].岩土工程界.2007.(04).

[2]赖惠明.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J].四川建材.2007.(03)

设计因素及相关问题 篇12

1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方法研究情况

现阶段对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方法主要还是源自于工频供电电机的设计方法, 设计的步骤大致也是相同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尺寸设计问题。尺寸主要包括定子的内外径尺寸、转子的内外径尺寸以及转子结构的选择; (2) 绕组的设计问题;主要是选择绕组的形式以及所设计的绕组参数, 还要调整永磁体的尺寸以及齿槽的尺寸; (3) 对磁路的计算, 通过电机的等效磁路计算, 设计齿槽的尺寸以及调整主要的尺寸; (4) 对工作性能的计算。计算额定转速点的矩角特性以及功率的特性, 如果没有真正的满足技术的要求, 那么就需要重新对尺寸和绕组的参数进行设计;从以上的计算步骤中不难看出, 现阶段的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方法是可以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 但是并不能将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特点明显的发挥出来, 所以说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方法还并没有完全的成型, 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2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的特点

(1)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是和控制器以及控制策略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传统的工频供电电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额定的转速下运行的, 这种电机并不会考虑到控制策略方面的问题, 而所说的电动汽车利用电机较其就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它需要按照整个车的运行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工作, 而整车工作状态的改变还是由整车以及控制器的控制策略来决定的, 如果传统的电机在运行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考虑到这一点的话, 在进行电机设计的时候就会使最终设计的结果出现一定的误差, 最主要的是传统的电机运行不考虑这一点也是不符合电动汽车电机运行的真实情况的, 所以说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是和控制器以及整个车控制策略是联系在一起的。

(2)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和整个车的设计是紧密相关的。车在设计的时候留给电机的空间其实是随着车的设计频繁调整的, 因此就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在车钢开始设计尺寸的时候, 就要及时的先设计出空间内电机的实际输出功率的能力, 将车给定的尺寸称为定子外径, 而现阶段所采用的尺寸公式都是定子内径, 所以说研究人员要及时的给出一个尺寸方面的公式, 以此来适应电动汽车电机快速计算的相关要求。

(3)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是有很大的计算量的。因为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情况会随着车俩的实际行驶状态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在计算电机参数的时候, 要计算多个工作点的情况, 这样的话, 就要求研究人员在电机设计的过程当中, 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 这种方法要能够及时的体现出电机的特性;

3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中主要性能的设计

3.1 电机工作性能的计算方法

电机计算的关键是其工作性能, 这是对电机优化设计方案的基础, 在工频供电电机的工作性能计算中, 向量图决定了其运行变量, 所以在这种设计中会通过给不同的功率变化并且结合电阻参数来计算电机的频繁而定转速的, 电机的额定运行转速下的电流和功率等相关性能需要注意工频供电电机在进行工作时的计算, 这需要供电电压为给定的额定电压, 而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是不同的, 这也就使电机的控制策略和电机的反电设计值不同, 因此在电机的实际运行时会出现供电电压不成为恒定电压的情况, 如果此时还是按照之前的算法进行计算的话是很有可能出现误差的。

3.2 过载倍数的计算方法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过载倍数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反映出电机的实际过载能力, 另一方面还能够制约电机弱磁扩速比。传统的过载倍数计算大多是通过计算电机在不相同的转速下出现的矩角特性, 在矩角的特性上找到电机输出转矩的最大值, 也就是说这一转矩的最大值就代表了电机的整体过载能力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时候工作人员会用热负荷来确保电机的发热值不会超过给定的值, 因为热负荷能够确保电机的温度有一个稳定上升的过程, 而电动汽车的电机在工作时的运行状态是随时都有变化的, 更重要的是, 电动汽车在计算出电机在给定的负载下, 能够达到极限温度的最长时间是多少。

4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方法

(1) 对电机主要尺寸的设计。首先要得到电机的大体设计方案, 要先能够满足整个车频繁调整尺寸的相关要求。

(2) 对额定工作性能的设计。对额定工作性能的设计主要是将电机控制策略引入工作性能的设计中, 通过计算电机的实际工作性能来测试其运行状态, 以此来满足额定设计方案的额定性能指标。

(3) 对磁路、绕组以及电路参数的设计。在进行这部分电机电路设计时要确保同步电机与永磁同步电机分开, 因其最终成型的电机需要调整的次数较多, 所以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设计方案也需要分开进行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准确的解析计算方法对该参数进行计算, 从而提高设计的效率。

(4) 通过实际运行情况计算电机性能。以最终从电动汽车的角度出发来优化设计方案,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要在不同的电机运行状态下计算出优化设计方案的指标, 最终得到一个理想的温度指标方案。

(5) 弱磁扩速比和过载倍数的计算。电机在不同的过载倍数下所达到的极限温度是不同的, 只有在确定电机的额定转速和最高转速的过载倍数, 才能得到电机带载的弱磁扩速比, 才能将两项参数拿去进行比对, 从而调整设计方案, 而这最终能够得到的也是满足电机转速和转矩指标的可行性方案之一;可以说基于电机控制策略的工作性能计算方法是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的一个最基础性的环节, 也是实现电机弱磁扩速比和过载倍数的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它与传统的计算方法相比较的话, 引入这种控制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设计的精度。

参考文献

[1]陈清泉.电动车技术发展及前景展望[J].电工技术杂志, 1996 (6) :2-8.

上一篇:中东市场下一篇:词块教学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