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2024-10-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精选10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篇1

目前,糖尿病已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在减少生命质量方面仅次于截肢[1],可引起患者焦虑甚至抑郁。当前,对这种疼痛的治疗并不满意。现就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定义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一种周围神经性疼痛,多伦多小组于2009 年对其定义为: 疼痛是由糖尿病患者躯体感觉异常直接引起的,症状是远端、对称的,常于夜间发作。通常描述为刺痛、深部痛、锐痛,就像电击或灼烧感[2]。临床上经常表现为下肢的进展性对称性疼痛,疼痛缘于任何无端的外部刺激,被描述为袜套或手套样分布的痛性麻木、灼烧感或刺痛感[3]。

2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治疗

2. 1 一般治疗

吸烟、饮酒、维生素B12 的缺乏及代谢综合征的单个因素( 包括肥胖、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 与神经病变相互关联,因此需要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在啮齿动物,有氧运动训练可以延缓糖尿病患者疼痛和触觉敏感的发生,也可以减少机械诱发痛和损伤后的疼痛过敏。同样在人类,常规运动不仅可以缓解神经性疼痛,也被证明可以增加皮肤感觉及感知振动的能力[4]。美国糖尿病协会(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 指南鼓励所有人( 包括糖尿病患者) 减少静坐时间,尤其是避免长时间的静坐( > 90 min) ,鼓励无禁忌证的2 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2 次耐力锻炼,良好的血糖控制仍是阻止和延缓神经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主要方法。正如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结果显示,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 以内对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在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方面,1 型糖尿病显示有很大的优势,2 型糖尿病的这种效应是不显著的[5]。

2. 2 药物治疗

2. 2. 1 抗惊厥药物

普瑞巴林是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使用的第1 个抗惊厥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疼痛及脊髓损伤后神经痛。欧洲神经协会推荐将普瑞巴林作为一线A级用药。其镇痛机理是 α2δ1 亚基的运输受损伴随钙通道功能表达减少[6]。普瑞巴林已被批准用于单药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普瑞巴林不经过肝脏代谢,与其他镇痛药物合用几乎没有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对于一些挑战性案例指南建议给予联合治疗。除了镇痛作用,普瑞巴林也表现出了抗焦虑的特性,它对睡眠及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7]。因此,普瑞巴林可以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总的来说,普瑞巴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周围水肿和体重增加,通常有剂量依赖性。可是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数都是轻或中度的,不需要停药[8]。一些指南也推荐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其与普瑞巴林作用机制相似。

2. 2. 2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代表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管理的一线用药。度洛西丁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在几个大的随机对照实验,度洛西丁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10]。在为期2 周的对加巴喷丁反应差的糖尿病患者的非盲随机试验中,度洛西丁显示能降低与普瑞巴林类似的疼痛评分[11]。度洛西丁与普瑞巴林相比,其恶心、头晕、嗜睡相关的副作用更强。文拉法辛也是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低剂量主要抑制5-羟色胺的作用,高剂量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12]。目前有meta分析[13]报道,文拉法辛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效果优于度洛西丁。在直接的meta分析研究[14]中,阿米替林被证明与加巴喷丁一样有效,在随机、双盲、交叉试验[15]中被认为与度洛西丁一样有效。同样的,在双盲交叉试验去甲替林在减轻糖尿病患者疼痛上被认为像加巴喷丁一样有效[16]。使用这些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口干、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认知障碍、便秘和尿储留。上述副作用阿米替林比去甲替林更强。

2. 2. 3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被推荐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二线或三线用药[17]。一个多中心的、随机的、安慰剂对照研究报道了曲马多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生理和社会功能评分。其一些潜在的副作用有恶心、便秘、头痛、嗜睡。吗啡也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每日疼痛评分[18]。羟可酮与吗啡相比,其生物利用度和效价更高,副作用更少。糖尿病周围神经动物模型显示吗啡[19]和丁丙诺啡[20]可有效减少热和机械超敏反应。也有证据证明阿片类与其他药物如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吗氯贝胺和瑞波西汀[21]合用其抗痛觉过敏效应可以变得更好。基于这一观点,整合其他机制到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形成的新分子比如他喷他多,一个痛敏肽/孤啡肽、FQ肽和阿片类受体的激动剂[22],以及U阿片受体激动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在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动物模型伤害行为上显示出了有效性。他喷他多被证明可以有效管理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包括骨关节炎性的膝盖疼痛、腰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23]。一个随机撤药、安慰剂对照试验50% 的患者接受他喷他多治疗,疼痛程度至少缓解30%[24]。在中到重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最近的临床试验也获得了相似的数据。其临床副作用有恶心和呕吐。

2. 2. 4 其他的药物

2.2.4.1辣椒素霜

局部用药可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辣椒素霜已被批准作为神经性疼痛的局部缓解用药[18]。辣椒素是辣椒的辛辣成分和可能的辣椒素的瞬时受体激动剂。这个受体是配体门控的,为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主要表达在无髓鞘的C神经纤维[25]。C神经纤维在反复接触局部辣椒素后会引起P物质和其他的神经递质减少[25]。C纤维的损耗和脱敏会减少疼痛刺激从周围神经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一些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低浓度( 从0. 025% 到0. 075% ) 辣椒素霜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26]。因为对疼痛感觉神经末梢的脱敏作用,更高浓度的辣椒素霜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皮肤损伤的风险。在局部用药部位会出现发痒、刺痛、红斑、瞬时的烧灼感和初始的疼痛感,致使很多患者停药。

2.2.4.2利多卡因贴片

利多卡因作为外周止痛药,系统性吸收很少,常与其他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利多卡因阻断钠离子通道而抵消对神经性疼痛有作用的周围痛觉感受器的过度兴奋。其阻断作用减少了异常放电,提高了周边感觉神经元的放电阈值[27]。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刺激、接触性皮炎和瘙痒。

2.2.4.3 a-硫辛酸

a-硫辛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通过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及可以降低谷胱甘肽的浓度。它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能有助于全面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28]。一些临床试验评估了a-硫辛酸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显示了对疼痛缓解的温和作用[29]。在一个随机双盲试验,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用a-硫辛酸治疗可以显著地减轻神经性疼痛[30]。同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药物相比,a-硫辛酸的副作用较少,但恶心和呕吐症状较常见。

2.2.4.4硝酸异山梨酯喷雾剂

硝酸异山梨酯是一氧化氮( NO) 依赖性的血管舒张药,对动脉和静脉均有作用。NO产生增多、微血管血流的改善可能与疼痛及烧灼感的缓解有关。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硝酸异山梨酯喷雾剂大约减少了50% 患者的整体神经性疼痛和烧灼感,这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睡眠、机动性和情绪[31]。

2. 3 外科治疗

临床研究[32]证明,外周神经减压术通过切开韧带或纤维组织而松解神经所受的压迫、改善神经血供。手术可使约85% 的患者疼痛缓解、感觉恢复。且松解干预越早,术后功能恢复越好。外周神经减压术主要的并发症是足部手术切口感染。2012 年Dellon等[29]主持的多中心研究中神经减压术后足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 6% 。减少感染发生的关键是术前严格控制血糖,术后足部抬高,使用特殊的减重鞋,加强伤口护理。众多的非随机试验已经显示神经减压术对于疼痛、感觉、平衡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有积极影响。研究表明,神经减压术在42. 5% 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可有临床意义上的缓解。根据当前数据,对于经药物治疗后疼痛缓解不充分的经慎重选择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患者,下肢神经减压术可能是一个治疗方案[33]。

2. 4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非药物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方法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电磁刺激、脊髓刺激、深部脑刺激、低水平激光治疗和按摩,上述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都不能充分证明,如针灸治疗神经性疼痛的研究就没有安慰剂作对照[34]。

3 展望

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探索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来达到满意的疼痛缓解,阻止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逆转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篇2

入选60例,来自我院2000年3月~2006年11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院时空腹血糖8~14mmol/L,糖尿病病程3~10年,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间在6个月~3年。II型糖尿病患者56例,I型糖尿病患者4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在55~75岁,平均65岁。

按病情轻、中、重分层抽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各组病情轻者占12例;中度者占12例;重度者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血糖水平、糖尿病病程、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和病情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基础治疗:常规饮食控制加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6L~8mmol/L,餐后血糖在11.1mmoI/L以下并稳定1周。然后进行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治疗。

对照组:经基础治疗后,再配合尼莫通30mg,每日2次,加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Ug肌肉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续治疗3周。

治疗组:经基础治疗后,再配合针刺治疗。上肢取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池,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肺热型配大椎、曲池;胃热型配曲池、内庭;肝肾阴虚型配太溪、肝俞、肾俞;气血亏虚型配气海、血海、关元;气滞血瘀型配血海、膈俞;脾虚温滞型配丰隆、中脘、内关、阳陵泉;温热浸淫型配大椎、内庭、阳陵泉;阴阳两虚型配命门、关元、百会、太溪。毫针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治疗组和对照组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各组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观察其临床症状并记

分,同时作肌电图检查。

评分及疗效标准如下。

病情判定评分标准:①轻度(10分):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无疼痛,无感觉异常,不影响工作和睡眠。肌电图检查示同一患者2条或2条以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m/秒。②中度(20分):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有感觉异常如手套感、袜套感、踏棉感或蚁行感,无疼痛,影响一般性工作。肌电图检查示同一患者2条或2条以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5m/秒。③重度(30分)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有感觉异常(手套感、袜套感踏棉感或蚁行感),同时伴有肢体疼痛如针刺样、烧灼样或撕裂痛,影响睡眠和工作。肌电图检查示同一患者2条或2条以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5m/秒以上。

记分方法:①只有肢体麻木,但无感觉减退,不影响工作的,记5分;在肢体麻木的同时伴有浅感觉减退,影响工作的,记10分。②有感觉异常,伴有浅感觉减退,但程度较轻的,记5分;有感觉异常,有浅感觉减退但程度较重,影响工作的,记10分。③有肢体间断性疼痛,但程度轻,能忍受,不影响工作的,记5分;肢体持续性疼痛如针刺样、烧灼样或撕裂痛,程度较重,影响工作和睡眠的,记10分。

疗效标准:①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分级下降2/3以上,肌电图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m/秒以上。②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分级下降1/3~2/3,肌电图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5m/秒以上。③無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分级下降不足l/3,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变化或提高不足3m/秒。

结果

可以看出,治疗组经针刺治疗后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X2=16.875,P<0.001)。表明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钙离子拮抗剂加维生素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可以看出,治疗组经针刺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其

临床症状自身前后记分差值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P<0.001),表明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口服钙离子拮抗剂加维生素疗法。

讨论

本组研究结果还表明,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明显提高其神经传导功能,这是针刺激发神经反射作用的表现。

经络研究发现,针刺对人体的各种作用都必须在神经的参与下完成,同时有人认为经络的传导基础是神经反射机制。从神经解剖学角度分析,针刺所取的穴位处均有神经分布,尺泽穴处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内关穴处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正中神经以及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外关穴处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阳池穴处有尺神经手背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合谷穴处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足三里穴处有腓肠肌外侧皮神经、隐神经的皮支和腓深神经,阳陵泉穴处有腓总神经,三阴交穴处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后方有胫神经,太溪穴处有跖背神经。神经肌电图是评价神经传导的客观指标。因此,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

西医学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多病因所致,与神经生长因子减少和缺乏有关。本组结果表明,针刺可明显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作用,这可能与针刺具有激发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元中生成增多和轴浆逆向转运增加,从而增加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篇3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医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方剂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 发病范围广, 发病率高且病情多变, 可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有效防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发病机制复杂, 与痰瘀、瘀血、阳虚血瘀和气阴两虚等因素有关, 非单一因素所致,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治疗有效手段较多, 疗效较为可靠, 优势较为明显。为此, 笔者总结分析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临床研究如下。

1 针灸及其联合治疗

孙远征等[1]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基础治疗相同, 26例对照组患者肌注0.5 mg弥可保, 26例治疗组患者取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等实施温针疗法, 治疗4周后显示 , 治疗组的 总有效率 (88.46%) 优于对照 组 (61.53%, P<0.05) , 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治疗前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温针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何乐中等[2]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具有可比性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前组使用毛刺法, 后组肌肉注射甲钴胺, 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 (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 (56.7%, P<0.01) ,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所以, 毛刺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

张沛等[3]采用两组对照, 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降糖药、B族维生素和对症治疗, 50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取合谷、内关、阳池、曲池、太冲、解溪、足三里和阳陵泉等穴位针灸治疗。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症状及正中神经、胫神经MCV、SCV有显著变化。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邱有法等[4]将56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 合理控制血糖范围, 治疗组以双侧脾俞、肺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辨证进行针刺治疗,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口服, 维生素B12肌注。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 (92.8%) 高于对照组 (75.0%, P<0.05) , 疗效较为确切。

2 中医方剂

在控制血糖达标的基础上,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 采取中医药方剂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治疗时, 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 或从化痰通络、补益肝肾入手。可运用古方化裁治疗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自拟方剂加减治疗, 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1 黄芪桂枝五 物 汤

金匮要略》记载本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和大枣 (一方有人参) 组成。全方标本兼治, 攻补兼顾, 使气阴得养, 瘀血得祛, 痹脉得通。对属气虚血滞, 微感风邪者, 均可加味用之。

朱创洲等[5]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4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全部患者均有效。盛庆祥[6]用本方加味治疗38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总有效率86.84%, 且在改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记载本方由黄芪生 、当归尾、赤芍 、地龙、川芎 、红花、桃仁组成, 是补气和化瘀相结合的经典方剂。

苏根[7]将8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后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前组同时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辨证治疗, 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发现, 该方辨证加减能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 周围神经缺血缺氧得以改善,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刘春红等[8]用补阳还五汤治疗42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总有效率达到88%。刘芝平[9]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 以加味补阳还五汤 (加用泽兰、丹参和蜈蚣) 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23例患者, 服用20 d后有效率达到91.3%。

2.3 补阳还五汤 联合 六味地黄丸

周晖[10]以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37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有效率为89.19%, 且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电生理检查较治疗前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自拟 方 剂

方文献[11]采取益气养阴, 舒筋通络之法治疗53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山药、黄芪、木瓜、山茱萸、当归、沙参、地龙、白芷、威灵仙、川芎、土鳖虫、天麻为基本方。观察表明, 临床治愈30例, 好转23例, 总有效率94.6%。李绍轩[12]以自拟润枯搜络汤治疗60例患者, 对照组口服甲钴胺, 前组总有效率高于后组, 治疗组改善感觉减退与感觉缺失、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疗效较为确切。

参考文献

[1]孙远征, 徐莺莺.温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 (9) :6-8.

[2]何乐中, 张红, 林昭, 等.毛刺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08, 23 (9) :1276-1277.

[3]张沛, 张姝.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疗效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5) :73-74.

[4]邱有法, 金友莲.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4) :250-251.

[5]朱创洲, 马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 2005, 26 (6) :485-486.

[6]盛庆祥.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08, 24 (6) :451.

[7]苏根.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 2004, 24 (4) :66-67.

[8]刘春红, 范冠杰, 唐咸玉.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3, 21 (10) :31-32.

[9]刘芝平.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3例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 2009, 30 (4) :77.

[10]周晖.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河南中医, 2003, 23 (1) :29.

[11]方文献.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56例[J].四川中医, 2009, 27 (9) :7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篇4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55-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60% ~90%。该病虽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但却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其确切的发病机理机制并不十分确切。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就中药注射剂(针剂)治疗的近况综述如下。

1益气养阴剂

1.1参麦针瞿鹰等[1]在对照组28例给予维生素B1、弥可保肌注的基础上治疗组32例加参麦针兑入生理盐水静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同时血流变学指标显著下降(P<0. 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1.2香丹针陈欣童等[2]观察141例患者,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予控制饮食、运动及降糖药治疗,治疗组加用香丹针合甲钴胺。结果治疗后在肢体麻木、膝反射减弱及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明显;虽有3例恶心腹胀5例双下肢轻度浮肿的不良反应,但经短期处理后症状消失。将36例西药组(给予达美康和二甲双胍等降糖药, po,VitB1,VitB12肌注每日一次)与36例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参麦和香丹针)比较[3],联合组总有效率94.4%,西药组75. 0%,统计学检验P<0. 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的血糖更趋于稳定,免疫力也明显提高。

1.3双红通针(红花、红参、麦冬等)陈剑秋等用双红通治疗DPN28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以及神经电生理变化;并对链脉佐菌素(STZ)诱导的DPN大鼠给予同样药物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肢端疼痛、麻木、无力改善率分别达80. 9%, 73. 7%和76%, SNCV增快,与治疗前比明显改变;糖尿病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醛糖还原酶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1.4黄芪针亢鸿儒给对照组32例控制血糖、弥可保肌注、脉络宁静滴治疗,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加大剂量黄芪(80 ml)和前列腺素E1治疗DPN,两组治愈率差异显著(治疗组80. 56%对照组28. 13%,P<0. 05),总有效率无差异。

1.5刺五加针董力等在常规治疗糖尿病同时用刺五加针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治疗40例DPN患者,治疗后血糖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三项指标差异明显(P<0. 01)。同法用刺五加与用弥可保肌注对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均明显下降,但刺五加组血压、血脂下降明显,两组症状和体征治疗后均有改变,刺五加组更优(P<0. 01),且治疗前后患者的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改善(P<0. 05),弥可保组前后无明显变化。

2活血通络剂

2.1灯盏花针罗启惠在治疗糖尿病同时,灯盏花组32例给予灯盏花30 ml静滴,每日一次,维生素组给予维生素B1100mg、B120. 5 mg,肌注,每日一次,治疗后两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7例、11例、4例总有效率87. 2%和4例、6例、10例总有效率50%。同法观察到29例灯盏花(20 ml)组和29例维生素组,两组总有效率、腱反射恢复情况差异显著(P<0. 01),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提高,灯盏花组提高明显(P<0.01),

2.2苦碟子针高润祥等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苦碟子组和维生素组各半,苦碟子组加用苦碟子30~40 ml静滴,每日一次;维生素组只用VitB1、VitB12,结果苦碟子组肢体麻木、疼痛和瘙痒改善率分别为100%、90%和92. 52%,维生素组为80%、72. 41%和73. 07%,腱反射和振动觉改善率苦碟子组为100%和96. 67%,而维生素组为76. 67%和80%差异显著(P<0. 01),灼热感改善率无差异。金国玺等将对照组n=32给予降糖及维生素B12治疗,治疗组n=37加用苦碟子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前后组内血糖下降明显(P<0. 01),但组间无差异。

2.3红花针用红花针治疗DPN 80例,同时与山莨菪碱治疗的20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1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略有下降, 6-酮-前列环素F1α( 6-Keto-PGF1α)、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变化明显(P<0. 05)。口服弥可保与加用红花针观察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也有差异(P<0. 05);肌注弥可保与加用红花比较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血流动力学差异更显著。

2.4血栓通针李淑敏等常规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治疗治DPN的同时,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B12,肌注,每日一次,总有效率为34. 5%,;观察组给予血栓通8 ml,静滴,每日两次。总有效率为90. 7%,卡方检验(P<0. 01)。对比两组各32例患者常规控制血糖,并以甲钴胺肌注,每日一次;治疗组加用血栓通静滴,每日两次;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有差异(P<0. 05),两组右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 01),组间无差异。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瞿鹰,张敏,冒淑娟.参麦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5,34(4):60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7月收治于笔者所在科室的52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DPN诊断标准[2,3], 除严重心、肝、肺病和免疫性疾病及精神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中, 男12例, 女14例, 年龄47~75岁, 平均53.5岁;对照组26例患者中, 男9例, 女17例, 年龄45~69岁, 平均50.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饮食、运动控制及药物治疗控制血糖。血糖水平:空腹<7.2 mmol/L, 餐后2 h<10.0 mmol/L。观察组:前列地尔 (商品名:凯时;厂家: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μg+生理盐水40 ml, 静脉注射, 1次/d;甲钴胺 (商品名:弥可保;厂家:日本卫才株式会社生产) 500μg, 肌肉注射, 1次/d, 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前列地尔10μg+生理盐水40 ml, 静脉注射, 1次/d, 2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腱反射及深、浅感觉恢复正常; (2) 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但未完全消失, 腱反射及深、浅感觉基本恢复正常; (3) 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 腱反射及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好转。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3% (24/2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7% (15/2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1.724, P=0.000) , 见表1。

例 (%)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变化比较

经治疗后, 两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均有所改善, 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副作用情况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肝肾功能均未出现显著变化, 治疗中无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作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DPN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的病程有关, 病程越长, 症状越严重。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有DPN, 早期表现为感觉神经受累, 也可累及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 可引起疼痛、感觉丧失、足溃疡、坏疽甚至截肢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4,5]。DNP的发病机制复杂, 近年来研究认为, 高血糖引起的代谢、血管、神经营养因子、自身免疫障碍及基因表达异常等诸多因素均与之有关[6]。Smith等[7]学者研究发现, DNP在糖尿病发病前的糖耐量异常阶段就已出现, 在疾病早期引发神经代谢异常及电生理改变, 晚期则引发神经形态学改变, 一旦患者出现神经病变, 病情难以逆转。因此在治疗上除严格控制血糖外, 主要给予改善末梢循环的药物治疗, 其中前列地尔和甲钴胺应用最广。而究竟联合应用比单用前列地尔是否疗效更佳,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8,9]。

前列地尔又称前列腺素E1, 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 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素A生成, 可改善周围神经的血流供应, 有效降低血黏度, 减轻周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 促使受损神经功能恢复[10]。近年来有学者报道, 前列地尔对DNP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且安全性较好[11]。甲钴胺为维生素B12的衍生物, 在周围神经中含量很高, 促进蛋白质、核酸及卵磷脂的合成, 刺激轴突的再生, 从而修复损伤的神经, 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能有效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 增加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 且不良反应少[12,13]。田志强等[14]学者研究发现, 在前列地尔改善周围神经血液循环的基础上, 联合应用甲钴胺能更好地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

通过临床观察可知, 前列地尔与甲钴胺联合治疗DPN的疗效显著, 能更好地恢复周围神经, 且副作用小, 方便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7月收治于笔者所在科室的52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 在血糖控制满意的基础上, 两组均给予静脉注射前列地尔10μg, 1次/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肉注射甲钴胺500μg, 1次/d, 疗程均为2周。于一疗程治疗结束后,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3% (24/2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7% (15/2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724, P=0.000)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显著, 能更好地恢复周围神经, 且副作用小, 方便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5年住院糖尿病患者48例, 女26例, 男22例, 年龄49~80岁;糖尿病病程6~20年, 不同程度的伴有双下肢麻木、发凉、疼痛、感觉减退周围神经病变症状1~6年;合并高血压患者47例, 合并高血脂45例;长期口服甲钴胺、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者26例。诊断标准:周围神经病变第十二版《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2]:病史、临床表现、体检、电生理检查资料: (1) 以四肢远端对称性神经病变最为常见, 感觉异常、麻木、发凉、针刺样疼痛, 主要累及下肢; (2) “足底垫厚纸板样感觉”; (3) 感觉缺失; (4) 体检时发现四肢远端手套、袜套样疼痛; (5)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6) 下肢远端踝反射消失、振动觉消失。

1.2 治疗方法

前列地尔10μg, 静脉滴注, 1次/d, 同时口服甲钴胺、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严格控制血糖, 降血脂、降压、阿司匹林治疗。疗程为7~15d。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双下肢麻木、发凉、疼痛、感觉减退症状消失或好转38例 (79.17%) , 无明显变化者10例 (20.83%) 。

3 讨论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糖尿患者中, 由于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 引起血管炎性反应、减慢血流、脂质代谢紊乱, 从而造成动脉粥样斑块性形成, 管腔狭窄。患者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 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坏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90%[3]。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微血管基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典型改变;血流流变学改变、血小板异常、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凝血功能障碍, 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均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血管结构、功能异常, 血液流变学障碍, 最终导致神经阻滞缺血缺氧, 功能异常。此外,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 糖尿病是活性氧化作用造成组织损伤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最新ACC/AHA2007指南[4], 均应给予积极的扩血管治疗和生活指导。前列地尔主要成分为前列腺素E1, 是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静脉注射制剂, 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损血管部位的靶向特征, 从而发挥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从而改善微循环, 用于治疗慢性动脉闭塞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痛, 改善血管内微循环障碍[5]。本结果显示前列地尔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症状有显著改善。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前列地尔,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 米延起, 张燕, 席平.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0 (11) :1003.

[2] 叶任高.内科学[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07.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31.

[4] 钟学礼.临床糖尿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46-25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篇7

1.1 一般资料

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最小38岁, 最大75岁;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5年。对照组20例, 男13例, 女7例;年龄最小35岁, 最大73岁, 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4年。两组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H) 提出修改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认为糖尿病, 并参照WHO多国家糖尿病神经病变调查标准制定DPN诊断标准。 (1) 确诊为糖尿病患者; (2) 患者皮肤成对称性麻木、疼痛, 下肢较上肢严重, 病程进展缓慢; (3) 患肢端感觉异常, 主要有麻木、蚁走感、发热、发凉等, 多呈袜子或手套样分布: (4) 肌无力或肌萎缩, 走路不稳, 似脚踏海绵或活动受限; (5) 腱反射早期亢进, 后期减弱或消失, 震动感减弱或消失, 触觉和温觉降低; (6) 神经肌电图检查, 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排除: (1) 有酒精中毒或重金属中毒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史者: (2) 中枢神经系统有病变者; (3)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者: (4) 出现糖尿病足中、晚期患者; (5) 有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穴位注射疗法。主穴取肾俞、脾俞、足三里、涌泉。上肢麻木、疼痛配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麻木疼痛较甚者配三阴交、太溪、太冲、侠溪穴。用5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4ml (成分:当归、川芎、红花) +VitB12注射液500μg (1ml) , 每次选取4~5个穴位, 每个穴位0.5~lml, 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 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所选穴位, 选0.30mm×40mm毫针进针后, 行提插捻转手法, 肾俞、脾俞实行补法, 其余穴位均用泻法, 得气后留针30分钟。先针刺肾俞、脾俞, 后针刺四肢穴位。每日治疗1次, 10次为l疗程。休息2天, 再行下1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消失, 肌无力和肌萎缩消失, 腱反射恢复正常;显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明显减轻, 肌无力和肌萎缩明显好转, 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减轻, 肌无力和肌萎缩好转, 腱反射有所恢复;无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无好转, 甚至加重, 肌无力和肌萎缩无好转, 腱反射未恢复。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篇8

糖尿病在中医上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 诱导其发病的最为主要的病机为气阴两虚[2,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率为60%~90%, 对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 也是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致病机理尚未明确。普遍认为, 神经缺血性损伤、代谢紊乱、分子水平基因表达异常及自由基损伤与周围神经病变有关。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望能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5]。排除恶性肿瘤、1型糖尿病、胰腺炎、妊娠、哺乳者、有严重肝、肾、心血管疾病, 精神疾病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中, 男28例, 女17例;年龄42~81岁, 平均年龄 (61.53±7.58) 岁;病程1.5~11年, 平均病程 (4.53±1.26) 年。对照组45例中, 男27例, 女18例;年龄41~79岁, 平均年龄 (62.13±6.42) 岁;病程1.5~10年, 平均病程 (63.15±5.48) 年。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改善微循环、控制血糖、营养神经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治疗:上肢取穴肩髑、曲池、外关和合谷, 下肢取穴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解溪, 每次针刺40 min, 1次/d, 10 d为1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具体疗效标准参考相关通用标准[5], 疗效评定分为显效, 有效和无效。1显效:肿胀、麻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神经传导功能、肌肉和肌力恢复正常;2有效:肿胀、麻木、疼痛症状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神经传导功能、肌肉和肌力有所好转;3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1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 包括肾虚血瘀、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阴虚热盛四型, 气阴两虚证占2型糖尿病的80%, 以中期居多[6,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诸多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会出现肢体肿胀、麻木、疼痛, 是导致糖尿病坏疽、足溃疡和截肢的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8,9]。由于其发病隐匿,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缠绵难愈, 病程迁延, 目前临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10,11]。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损伤、神经电生理变化、维生素缺乏和机体免疫代谢紊乱等[12,13]。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而造成的“痿证”“痹证”等范畴, 主要因病久失治, 瘀血阻滞、素体阴虚, 痰浊闭阻、情志失调、痰瘀交阻、饮食不节和劳欲过度等原因所致[14]。

针灸治疗可以活血化瘀, 疏通经络, 标本兼治。针灸具有调节代谢紊乱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增高, 机体中糖代谢异常, 从而导致脂代谢也发生异常变化, 尤其是患者细胞中山梨醇增加、肌醇减少, 增加了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性。有报道显示, 针灸在降糖方面有很大优势[15]。此外, 针灸能够调节血管病变[16,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因髓神经纤维的灶性丢失, 患者血管病变同时, 伴有微循环障碍、血粘度增加、红细胞聚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甚至形成血栓, 从而导致微血管闭塞。多项研究表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同时存在着神经内膜微血管的病变, 并与中医上淤血阻络相似[18]。

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 (39/45)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 (32/4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明显, 其原因主要为针灸可以温通经脉、营卫气血、调和气血, 且具有较强的疏通经络的功能,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的症状, 而经络疏通后可使患者机体的微循环情况得到改善, 保证了神经的供氧需求, 修复神经树突的直径及数量, 提高病变肢体的神经传导速度, 最终达到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目的[19,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篇9

关键词:云南白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1-063-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病程长,发病率高达60%~90%[2],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是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残疾的重要原因。其病因主要是长期高血糖及由此引起的代谢紊乱、血管障碍和多元醇通路异常[3],尽管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均不理想。笔者自2003年9月~2007年5月对40例应用云南白药治疗DPN的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部78例糖尿病(采用1998美国糖尿病学会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为我院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2岁,平均54±6.1岁;糖尿病病程7.5±3.2年,DPN病程3.1±1.8。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53±5.6岁;糖尿病病程7.8±3.4年,DPN病程3.6±1.7。所有病例均无严重的肝、肾疾病和其它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型、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每日肌肉注射维生素B1100mg和维生素B12250ug;治疗组另每日口服云南白药胶囊,1次1粒,1日3次,两组疗程皆为8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监测血糖,调整药物及胰岛紊用量,保持血糖稳定。分别于治疗前、后4周询问主观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及膝、跟腱反射。应用丹麦DISA2500C型肌电图仪检测肌电图,测定患侧肢体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应用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的BJ-9303血液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值、全血黏度低切值、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和红细胞压积等,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临床症状的变化采用定性分析,两组间差异比较用随机资料χ2检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值用x±s表示,组间差异用随机资料的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的改善

两组治疗8周后,治疗组大部分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改善情况的平均效率分别为70.8%和46.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见表1。

2.2 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如表2所示,治疗组除胫后神经SCV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均显著高于或极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除胫后神经MCV极显著升高(P<0.05)外,其它都是显著性升高(P<0.05)。

2.3 血液流变性指标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相比,红细胞电泳差异显著(P<0.05),其它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见于年龄大、病程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突出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云南白药含有多种皂甙、生物碱、黄酮及多糖,并含有相当量的钙和磷等生理活性成分[4],其药理研究表明:①具有较强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成分释放的功能;②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③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④对炎症过程的介质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游走及结缔组织增生等环节均有抑制作用[5]。同时,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显示,其对大、中、小动脉均有明显收缩作用,而对微循环血管有明显抑制作用[6]

本项实验结果显示,云南白药治疗DPN对改善患者自觉症状的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感觉减退或过敏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5%、70.0%和70.0%,与对照组的相关数据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云南白药对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效果。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流学指标说明,云南白药还能改善DPN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黏度,且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说明云南白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DPN治疗剂,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代景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J].临床荟萃,1997,12(6):243.

[2] 刘嵋,张金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6,12(1):37.

[3] 汤建军,赵永波.糖尿病神经病变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6):567.

[4] 蔡锡麟,许钟英.云南白药药理研究[J].中成药,1982(8):39.

[5] 杨彤,黄新出.云南白药总皂甙的抗炎作用[J].药学文摘,1987(1):58-5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DPN患者, 均符合诊断标准[2], 其中男66例, 女34例;年龄34~75岁, 平均61.8岁;糖尿病病程4~20年, 并发DPN平均2.9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0例, 视网膜病变11例;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 运动障碍等周围神经损害;查体可见深浅感觉障碍, 多呈对称性损害, 下肢较上肢严重, 远端重于近端, 重者可见肌肉萎缩, 肌张力下降, 腱反射减弱, 下肢瘫痪;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方法

对照组: 均停止使用口服镇痛药, 按照糖尿病常规治疗原则。治疗前对全部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 严格控制饮食, 适当的运动, 采用西药口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控制血糖, 维生素B1100 mg 、用钴胺500 ug肌内注射, 1次/d, 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h血糖<9.0 mmol/L) , 重视冠心病和高血压及高血脂等的针对性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服通心络胶囊, 3粒/次, 3次/d, 连续服用4周为1疗程, 1个疗程后进行观察比较。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糖 (空腹及餐后2h) 、血脂 (TC、TG) 、肌电图测右下肢腓总神 (MCV) 、腓肠神经 (SCV) 。

1.4 疗效评定标准[4]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 神经电生理SCV及MCV较前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 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h血糖<9.0 mmol/L;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 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有所改善, 神经电生理SCV及MCV较前增加<4.9 m/s。空腹血糖≤8.3 mmol/L,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 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无变化, 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定量资料均以x¯±s表示, 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MCV、SCV均优于治疗前, 观察组治疗后所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 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注:组间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 △P<0.05

2.1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无肝、肾功能损害。治疗前后血生化、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

3讨论

DNP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其发生率高达25%~90%。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轴突变性和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的混合表现。以轴突变性为主。临床症状多以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主,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DNP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糖尿病患者病情未能满意控制,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 代谢紊乱、胰岛素缺乏、微血管病变、自身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神经激素、营养因子缺乏、周围细小动脉硬化、脂质沉积、缺血缺氧及痛性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等方面[5], 以致神经细胞轴突鞘膜代谢失常而致病[6]。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消渴”、“血痹”范畴。其临床症状中医学早有记载, 《证治要诀》有“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疾, 非风也”、 “消渴日久, 精血亏耗, 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 甚至中风偏瘫”的记载, 可见古人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和详尽的描述。主要病机是气阴两虚, 乃因消渴日久不愈, 寒凝血滞, 耗气伤阴, 阴损及阳, 终致气阴两虚, 阴阳俱虚, 气虚血瘀, 阴虚血燥, 脉络不畅, 四肢筋脉肌肉失于濡养。久病消渴则正气亏虚, 气虚无力推运血脉循行, 渐致淤血阻络, 脉络经气不通则出现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 故用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化瘀、攻补兼施、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7]。

对于DNP的治疗,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维持有效治疗的基本原则。弥可保是一种甲钴胺制剂, 在中心钴分子上结合了一个甲基基团, 通过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能促进髓鞘的形成, 恢复神经键的传达, 促进受损神经再生, 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但仅用弥可保不能改善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且治疗时间长, 效果不够理想。有研究表明单纯用西医治疗DNP, 往往很难收到满意疗效[8]。故在治疗方面, 除常规降糖治疗并借鉴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 不仅能消除临床症状, 还能改善微循环纠正异常的血液高黏、高凝状态, 达到治疗目的。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 治疗后的所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 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 中西医联合治疗DNP有明显优势, 分析大概与中西医两类药物的作用互补有关。通心络胶囊是根据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复方中药制剂, 主要成分为人参、水蛭、全蝎、蜈蚣、蝉蜕、土元、降香、冰片、赤芍、檀香等。其中人参为君, 补益络气, 气旺而运血有力络脉自易通畅。水蛭化瘀通络, 全蝎搜风通络, 土鳖虫活血通络, 蜈蚣搜风解痉, 蝉蜕息风止痉, 赤芍凉血散血, 并用能化淤通络止痛, 解除血管痉挛, 疏通经肪瘀阻, 加以人参补气、益气通络。药理研究表明, 通心络有降脂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管病理性内膜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从而能够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4]。还能明显升高血浆和组织中NO水平, 增加eNOS活性及基因表达, 可导致血管平滑肌增值,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值。其降低ET的功能, 可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免除血管痉挛, 抑制血管收缩, 从而解除或缓解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恢复神经纤维的功能。通心络联合弥可保等能相互补充, 能进一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改善末梢神经的代谢、传导功能及运动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摘要:目的观察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的疗效。方法将我院100例DPN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观察组治疗后所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 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DPN, 效果满意, 能明显改善末梢神经的代谢、传导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44-957.

[2]梁晓春, 崔丽英, 郭赛珊, 等.筋脉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 19 (9) :517-51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33-234.

[4]李剑波, 陈家伟.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 24 (2) :82.

[5]马学毅.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 10 (5) :300.

[6]唐芙蓉.七叶皂苷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12) :1424.

[7]席银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1例.陕西中医, 2003, 24 (3) :196-198.

上一篇:城市小说下一篇:诗歌中的二元一次方程